病机学说

玛丽莲梦兔
767次浏览
2020年07月29日 20:0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古代诗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实习


病机学
一、概述
(一)病机概念
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 ,又称病理机制,它揭示了疾病发生、发展、
变化以及转归的本质特点和基本规律
(二)病机发 展史
病机之名,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审查病机,无失气宜”和“谨守病机,各司其
属”
1.先秦两汉时期—病机学说雏形已成
《黄帝内经》奠定了病机理论的基础
《素问 •至真要大论》将临床常见的一些病证,从五脏和六淫致病,归纳总结了十九条
病机,曰:“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等,从心、肝、
脾、肺、肾五脏,上下二焦,以及风、 寒、湿、火、热等方面加以概括,起着执简驭
繁的作用,其为病机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同时还 要求医者“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
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 其调达,而致和平”
《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为邪正盛衰的病机列出了大 纲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盛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盛制热,阴胜则寒。”成为阴
阳失 调病机的纲领
《素问•调经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则是气血病机的概括展示
汉 代《伤寒杂病论》,精辟地阐述外感伤寒病证六经病机变化与其传变、转归规律,
补充了《素问》六经病 机之不足,并对脏腑、经络、气血、痰饮等病机有很大发挥,
凸显了病机学说与临床应用之结合
《金匮要略》,是以脏腑病机理论进行分证的,使脏腑病机在临床医学中得到进一步
的发展与运用
华佗所著的《中藏经》,则详论脏腑虚实寒热和生死顺逆的变化,对后事脏腑辨证学
说有深远的影响< br>2.晋隋唐时期—病机学说系统发展
隋代《诸病源候论》,为最早的中医病因病机学专著
王冰在注释《内经》时所提出的“寒之不寒,责其无水;热之不热,责其无火”,以
及“益火之源,以消 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等论点,即使依据阴阳水火之虚实以分


析病证而得出的病机 理论,给后世以极大的启发
3.宋金元时期—病机学说全面发展
宋代陈言著《三因极一病症方论 》,在病因学方面,提出了三因学说,从致病途径、
发病机理结合临床表现对病因进行分类
钱乙 《小儿药证直诀》,总结出小儿脏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柔弱,易虚易
实,易寒易热”的病 机特点,实为儿科病机学之先师
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提出“六气皆从火化”及“五志过极皆为 热甚”,阐明了实
火病机的理论
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创发汗、催吐、泻下等攻邪的主要方法< br>李杲注重邪正病机,注重脾胃,创脾胃论。同时还提出了“阴火”的病机
朱震亨著《格致余论》, 倡“阴不足而阳有余”,补前人之未及,同时对六郁病机的阐发
很有创见,认为在气郁、血郁、痰郁、火 郁、湿郁、食郁六郁中,气机不畅是关键
4.明清时期—病机学说已成体系
明代吴有性著《瘟疫 论》,是我国第一部传染病学专著
叶桂《外感温热篇》总结了历代温病各家之说,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 验,阐发了温
热病卫、气、营、血的病机变化及其传变转归的规律
师承叶桂的吴塘著《温病条辨 》,论证了温热病三焦传变的机理,用三角辨治温热病
薛雪《湿热病篇》论述了温热为病的病机变化,使 外感热病的病机学说日臻完善
明代赵献可《医贯》、张介宾《景岳全书》,均重视命门水火与肾阴、肾阳 的关系
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绮石《理虚元鉴》的虚证病机,对
脏 腑病机的阐发均有其独到之处
清代王清任著《医林改错》对血瘀病机理论作了新的发挥,关于气虚可导致 血瘀的论
述,属前所未有的创见
唐宗海著《血证论》,从阴阳水火气血立论,侧重出血病机的阐 述,发展了气血病机
理论
5.近代和现代—病机学说有待突破
对阴阳失调和肾虚、脾虚 、肺气虚、肝火旺等病机的研究有所进展。
以cAMP与cCMP在血浆中的浓度和比值来研究阴阳失调
用下丘脑—垂体—靶腺(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和性腺)轴的功能障碍来说明阳虚(肾
阳虚)的机 理
用交感—肾上腺髓质功能的亢进或肝的灭活功能下降来说明火旺(肝火旺)的机理
用消化系统 的功能紊乱和某些消化腺激素的功能减退来说明肾虚的病机
用肺、心、的生理功能减退来说明肺、心的气 虚


用助阳药和滋阴药的作用机制来反证阳虚、阴虚的病机
用测定机体的免疫功能 状态、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其比值来探讨虚证的病机
(三)病机层次
基本病机:从整体上研究邪正、阴阳、精气血津液
系统病机:从脏腑、经络某一系统来探讨 
从某一类疾病的研究探 讨
六经、卫气营血
症状病机:从某一病证研究探讨(感冒、哮喘) 
从某一症状研究探 讨(头痛、恶寒)
二、基本病机
(一)邪正盛衰
1.邪正盛衰概念
在疾病过程 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正气的概念
正气是人体生理机 能的高度概括
包括防御能力、抗邪能力、康复能力
以人体结构和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
邪气的概念
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包括存在于外界或由人体内产生的各种具有致病作用的因素
2. 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实的概念:邪气盛则实。疾病以邪盛为主,正虚不明显的病理状态,即实证——泻法
虚的概念:精气夺则虚。疾病以正虚为主,邪盛不明显的病理状态,即虚证——补法
虚实变化< br>虚实错杂 
虚中夹实 
实中夹虚
虚实转化 
由虚转实 
由实转 虚
虚实真假 


真虚假实 
真实假虚
真虚假实 
正气虚 ,气血不足,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功能减退、推动、激发功能减退所致
真实假虚 
邪气亢胜,结 聚体内,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所致。“大实有羸状”
3.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转归
正胜邪退 
痊愈,最理想的结果
邪盛正衰 
恶化、死亡
邪正相持 
病处于迁延状 态
正虚邪恋 
疾病后期、正气已虚、邪气未尽
邪去正虚 
邪气被驱除,正气已 耗伤,疾病恢复期
(二)阴阳失调
1.阴阳失调概念
是阴阳消长失去平衡协调的简称, 是对各种功能性和器质性病变的高度概括
2.阴阳失调类型
(1)阴阳偏盛
阳偏盛概念: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出现的阳邪偏盛、机能亢奋,代谢活动亢进,机体反应
性增强,阳热过剩的 病理状态
病机特点:阳邪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
形成原因:感受温热阳邪、阴寒之邪入里化热、五 志过极、气滞、血瘀、食积等
郁而化热
证候特点:热、深、稠、燥、躁,“阳胜则热”
发展趋势:阳胜则阴病。阳盛阴衰
阴偏盛
概念: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阴邪偏盛或技能障碍 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


病理性代谢产物集聚的病理状态
形成原因:感受寒湿之 邪或过食生冷,寒滞中焦,抑遏阳气
病机特点:阴邪盛而阳未虚的实寒证候
证候特点:寒、淡、 稀、润、静。“阴盛则阳病”
发展趋势:阴盛则阳病。阴盛阳衰
(2)阴阳偏衰
阳偏衰
概念: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活动减退,机能反应性低下,阳热
不足的病理状态
病机特点: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亢盛的虚寒证
形成原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饮食失养 ;劳倦内伤;久病损伤阳气
证候特点:有虚有寒,以虚为足,以脾肾阳虚为主,尤以肾阳虚为最主要阴偏衰
概念:人体阴气不足,滋润、宁静、潜降、成形和制约阳热的功能减退,阴不制
阳, 而出现阳偏亢的病理状态
病机特点:机体阴气不足,制约阳热的功能减退,阳相对亢盛的虚热证
形成原因:阳邪伤阴;五志过极化火伤阴;久病伤阴
证候特点:阴虚则热(虚热、干燥、虚性兴奋)。以 肺、肝、肾之阴虚为主,尤
其肾阴虚多见
注意: 
1.津液不足是阴虚的主要病机 < br>2.血虚可以出现阴虚的某些表现,但不都表现为阴虚 
3.肾精不足与阴虚的关系密切,但精亏 不都表现为阴虚
(3)阴阳互损
阴损及阳 
阴虚到相当程度,病变发展影响到阳的化生 ,继而形成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
状态
阳损及阴 
阳虚较重,无阳则阴无以生, 从而导致阴虚,形成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
注意 
肾中精气是肾阴肾阳共同的物质基础,而肾 阴肾阳是全身阴阳的根本,当全身任何脏
腑的阴虚或阳虚到相当程度,都会损伤肾精,继而导致另一方的 亏损
(4)阴阳格拒


阴盛格阳
概念:指阴盛,虚阳浮越,而格阳于外的 一种病理状态,其本质是真寒证。由于
格阳于外,出现了假热之象,又称为真寒假热证,是阴阳不相维系 ,相互格拒的
一种病理状态
本质:很重的虚寒证(真寒假热证)
临床意义:阴阳离决发 展的危证
阳盛格阴
概念:邪热极盛,阳气被郁,深伏于里,不得外达于四肢,而格阴于外的一种 病
理状态。由于格阴于外,出现了假寒之象,又称为真热假寒
本质:很重的实热证(真热假寒)
临床意义:热深厥深,病势越来越严重
(5)阴阳转化
由阳转阴:原来的病理性质属阳 ,在一定条件下,病变性质由阳向阴转化的病理过程
由阴转阳:原来的病理性质属阴,在一定条件下,病 变性质由阴向阳转化的病理过程
(6)阴阳亡失
亡阳
概念:机体阳气突然地、大量地亡 失,导致全身阳的功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
态 
­形成原因 
邪气太盛,正不敌邪, 阳气耗失太过 
素体阳虚,正气不足 
疲劳过度,耗气太过 
汗吐下太过,气随津脱 
大失血,气随血脱 
慢性病消耗阳气
病机特点:温煦、推动、兴奋、卫外功能衰竭亡阴
概念:机体阴液突然地、大量地亡失,导致全身阴的功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
形成原因 
邪热亢盛或邪热久留严重伤阴 
长期慢性消耗,阴逐渐衰竭
病机特点: 宁静、滋润、内守等功能衰竭
由于阴阳互根,最后导致阴阳离决而死亡
注意

亡阴亡阳都与气的耗损有关,所以用大剂补气药,推动阴阳的功能
亡阴亡阳都与津液的耗损有关,必 须重用固涩药,以杜绝气和津液的丢失
(三)精气血津液失常
1.气的失常
(1)气虚
概念:气的不足,导致脏腑组织功能低下衰退,抗病力下降的病理状态
形成原因:生成不足;消 耗太多
病理表现:慢性消耗
(2)气机失调
概念: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调的病理状态< br>类型:气滞、气陷、气逆、气闭、气脱
气机郁滞(气滞、气郁)
含义:气的流通不畅,甚 至阻滞或气郁不散,从而导致某些脏腑经络功能的障碍
的病理状态
形成原因: 
情志抑 郁不舒 
痰、湿、食积、瘀血有形之邪阻遏气机 
外邪侵犯 
脏腑功能障碍(肝、肺等 ) 
气虚运行无力而郁滞
病理表现 
局部经脉之气阻滞不畅;肿满作胀,形成瘀血、痰 饮等病理产物 
脏腑气滞(肺、肝、胃) 
共同病机是气机郁滞不通,闷、胀、痛是共同的病理 表现
气逆
含义:气机升多降少而上逆的病理状态
形成原因:情志内伤;饮食冷热不适; 外邪侵犯;痰浊壅滞;气虚而上逆
病理表现:多见于肺、胃、肝
气陷
含义:气虚病变的 基础上发生的以气的升清功能不足和气的无力升举为主要特征
的病理状态
形成原因:素体虚弱、 病久耗伤→脾气虚损→清阳不升、中气下陷
病理表现: 


升清无力:上气不足 
中气下陷:内脏下垂
气闭
含义:气的出入障碍,主要指气郁太过,闭阻于内的病理状态
形成原因:情志抑郁;外邪、痰浊阻滞气机
病理表现特点 
触冒不洁之气:闭厥 遭受巨大精神创伤:痛厥 
郁于心胸,闭塞清窍:突然昏厥、不省人事 
阳气内郁,不能外 达:四肢逆冷、四肢拘挛 
外感六淫,痰浊内阻,肺气郁闭,气逆不畅:呼吸困难、气急鼻煽、面青唇紫
气脱
含义:气不内守,大量向外脱逸。从而导致全身性严重气虚,出现功能突然衰竭
的 病理状态
形成原因: 
正不敌邪、正气骤伤 
慢性病,长期消耗,正气衰竭 
大出血、大汗、大吐→气随血脱,气随津泄
病理表现:气大量外脱,各种功能全面衰竭,面色苍白,汗出 不止,目闭口开,
全身软瘫,手撒,二便失禁,脉微欲绝
2.血的失常
(1)血虚形成原因 
失血过多,新血来不及补充 
饮食营养不足或脾胃虚弱 
肾中精气亏虚 ,化源不足
病理表现 
全身或局部虚弱性症状和体征 
肌肤、唇舌、头发枯黄、爪甲失 养等、心虚(心、肝) 
感觉运动障碍 
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障碍衰退或紊乱
(2)血液 运行失常
血瘀
形成原因:气滞;气虚;痰浊阻脉;寒邪入血;邪热入血
病理表现:口唇 青紫


血行迫疾
含义:血行迫疾是指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血液被迫运行加速,失 去宁静的一种
病机变化
形成原因 
外感阳热邪气 
情志郁结化火 
痰 湿 
→郁久化热,热入血分所致
表现:面红舌赤、妇女月经先期而至、脉数等临床表现;血热扰 动心神则心烦不
安、失眠多梦,甚至昏迷等
出血
含义: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血液运 行不循常道,逸出脉外的一种病机变化
以各种出血为特征 
咳血、呕血、便血、尿血、衄血、紫 斑、月经过多或崩漏不止、突然大量失血,
还可致气随血脱
血热
病机特点 
热 象:实热证候 
血流加速:面红目赤、舌红绛、脉速迫血妄行 
扰动心神:心烦、躁扰发狂3.气血关系失常
(1)气滞血瘀
含义:气的运动郁滞不畅,引起血行障碍导致血瘀
形成原因:情志内伤、闪挫外伤(与肝关系密切,与心相关)
病理表现:胁肋胀满疼痛,瘀癍肿块(2)气虚血瘀
含义:气虚推动无力,血行迟缓,导致血瘀
病理表现: 
轻:紫绀 、瘀象 
重:半身瘫痪。甚至萎缩不用
(3)气不摄血
含义:气虚不足→统摄功能减退 →出血
形成原因:久病伤脾,脾不统血;肝气不足,收摄无力


表现:出血+气虚
(4)气随血脱
含义:大量出血时,气随血液而脱散,最后气血两虚
形成原因:外伤失 血;呕血、妇女崩漏;产后大出血
病理表现:阳气亡失,冷汗淋漓,四肢厥冷;气随血脱:昏厥,脉细微
(5)气血两虚
含义:气血和血虚同时存在,脏腑器官失养
形成原因:久病耗伤;气血 两亏
病理表现:气虚+血虚
4.津液代谢失常
(1)津液不足
含义:机体津液 亏少,使脏腑、形体、九窍得不到充分濡养、滋润而产生的一系列枯
涩的病理状态
形成原因:热 盛伤津、丢失过多、慢性病消耗
伤津
含义:失水
形成原因与表现 
吐泻:目眶 内陷,十指螺瘪,小便少,口舌干燥,皮肤无弹性 
高热汗出:口干欲饮,大便干,小便短赤 
气候干燥:皮肤干,鼻干,咽干,干咳 
血中津液不足:皮肤干燥,搔之脱屑 
运动:急性脱水 、慢性脱水
脱液
含义:水分和精微物质共同丢失
形成原因:严重热病后期;慢性消耗性 疾病
表现:形瘦骨立,大肉尽脱,毛发枯槁,皮肤干燥,舌光红,无苔等
(2)水湿停聚
津液输布障碍
含义:津液不能正常转输和布散,湿浊内生,酿痰成饮之病理状态
形成原因:肺 失宣肃;脾失健运;肝失疏泄;三焦水道不利
津液排泄障碍


含义:津液气化不利 ,转化为汗、尿功能减退,从而导致水液贮留,溢于肌肤发
为水肿的病理状态
形成原因:肺失宣 肃;肾气化失司
津液输布与排泄障碍的病理表现
湿浊内困:脾虚运化水液功能减退
痰饮 凝滞:多脏腑功能减退
水液贮留:水潴留肌肤体内,发为水肿
5.津液与气血关系失常
水停气阻:水湿痰饮阻碍气机
气随液脱:吐泻过度伤津,阳气随之亡失
津枯血燥:津液亏乏,血 燥虚热内生。心烦、鼻咽干燥,口渴喜饮,肌肉消瘦,小便
少,舌红少津,脉细数
津亏血瘀:津 液亏少,血液运行不畅。津液不足,口渴不欲饮,舌紫绛,瘀点瘀癍
血瘀津停:血脉瘀阻导致津液输布障 碍而水液停聚的病理状态
附:内生“五邪”
含义: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功能及精气血津 液的功能失常而产生的化风、化
寒、化湿、化燥、化火的病理变化

绿色家园手抄报-公务员职位查询


江西师范大学录取分数线-随笔作文


三八节祝福-月之恋


五柳先生传原文-出纳半年工作总结


欧盟国家-谐音的笑话


mpa是什么单位-成都学院录取分数线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秋天的英文


元旦的作文-开业活动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