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哲名词解释
我要的是葫芦-山东省高考报名系统
克己复礼:语出《论语.颜渊》孔子讲仁也就是讲自身修养,即克己,也即克制约束自己,
复礼的意思是回到礼的规范上来,即是使言行合于礼。孔子认为仁与礼相互并存,缺一不可。
礼,是以
仁即道德为基础。通过礼来实践自身的道德。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具有两重性。
从社会政治的发展来
看,孔子以“克己复礼”来调和当时社会的矛盾,避免社会变革,表现
出他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 中庸:在《论语·雍也》中,记录了孔子关于中庸的解释。“中庸”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是最高
的德;“中庸”又是普遍的方法论。“中”指适中、中和、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标
准。“庸”则有三
义,一是“平常”,二是“不易”,三是“用”。是在两个极端之间找到动态
统一平衡的契机,执两用中
,包含有灵活处置、动态协调、辩证综合的意义。中庸之道不是
折中主义,而是一种辩证的智慧,中庸即
反对偏执、片面,主张诸要素的兼济、统一与平衡,
体现为一个动态的过程。
思孟五行:思
孟学派的“道德的‘五行’”被用以区别于“阴阳五行”等同名的思想学说。
具体内容是“仁、义、礼、
智、圣”。仁、义、礼、智四者只有为人所领悟、内在于心,才
是“德之行”;“圣”无论“形于内”还
是“不形于内”,都是“德之行”,因为这里的“圣”
成就的是最完满的德行。仁、义、礼、智、圣,是
人心得之于天道的,或者说是天赋予人、
内化于人心之中的。这五种德行内在地和谐化了,就是天道之德
。其表现在外的仁、义、礼、
智四种道德行为,相互和合,就是人道之善。仁、义、礼、智、圣的和合,
是形而上之天道;
仁、义、礼、智的和合,是形而下之人道。前者是与天道相连的道德心性,属超越层面
;后
者是与社会礼俗相连的道德实践层面。前者“诚于中”,后者“形于外”。就道德实践之所以
可能而言,五德的内化显得更为重要。
良知良能:语出《孟子.尽心上》。即指仁义等道德能力是与
生俱来的,是不学而能、不虑而
知的。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会有直接的表现。人先天具有的判断是非善恶的
能力。孟子从恻隐
之心出发探讨人性,认为人的道德直觉、道德承当以及当下的道德实践,并没有任何功
利目
的,人性本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等心,既是理,又是情。这种“四端之心”本身即
涵有道德价值感,同时又是道德判断的能力和道德践履的驱动力,成为现实的道德主体自我
实现的一种力
量。
求放心:“失其本心”或“放其良心”,简称为“放心”。求放心即要求把丧失的善良之心找回
来。
孟子将仁义礼智等作为人性中先天固有的内容,即“仁义内在”。人都有仁义之心,之所以
丧失良心,是因为不善于保养。如果不加以保养,在外界的不良影响下,仁义之心或良心就
会失掉。把放
失的良心再求回来,恢复心中的善性。
反者道之动:语出《老子》第四十章。指的是“道”相反相成、
循环往复的运动特征。“反”
有两种含义:一是相反。“道”之动是向自己的反面转化;二是反复。“道
”之动是一个周而
复始的过程。“道”生养万物的过程即是由无到有、由一到多、由无限到有限的过程,
这是
朝相反方面的运动。老子更重视“反复”之义,“道”生养万物,对万物而言,向本源的重
新回归,实际上是一种复命的过程,也是万物的最终归宿。
化性起伪:语出《荀子·性恶》。在人性问
题上,荀子认为也应把自然的东西和人为的东西加
以区分,否认人性中具有先验的道德根据。道德之善只
能是后天的人为(“伪”)的产物。“化
性起伪”思想建基在他的天人观和性恶论上。天生就具有情感(
“天情”)、感性(“天官”)
和理性(“天君”)的认识能力。人的情感和感性作为“人之性恶”的根
源,而把人的理性作
为人之能够“化性起伪”的条件。习伪故”则是以理性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普
通的人
经过圣王的教化,也都可以“化性起伪”,成为和圣王同样的人。荀子就由“化性起伪”,经由“知虑材性”,回归到儒家一贯主张的“劝学”“修身”。
王霸之辨:语出《孟子.公孙丑上》
。“王霸之辨”则涉及处理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原则。在孟
子心目中,德治主义的政治是“王道”,而功利
主义的政治是“霸道”。虽然“霸必有大国”,
它可能也体现历史发展的某种必然趋势,
但孟子更崇尚一种道德理想主义的政治,对“霸道”
予以比较严厉地抨击,认为霸道本质上是对仁政原则
的背叛。
黄老之学:中国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基础是早期的道家理论,同时又兼采儒家,法家,墨<
br>家阴阳家等各家学说,力图从道家的立场统合各家。是汉初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
于支配
地位。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
观能动性,倡导“待
时而动”“因时而动”,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法后王:“法后王”是学界对荀子历史观的概
括。“后王”作为理想人格的化身,正是义利、
王霸,礼法等思想的综合体现,“法后王”象征着历史的
进步,后王”指“当今之王”或“近
世之王”,亦即那些在急剧变化的时代中变法自强的帝王,“法后王
”就是要取法当代之王那
些在现实政治中产生了积极有效的作用的措施与方略。让儒家理想与切实可行的
制度结合起
来,把外在制度的匡正作用与孔孟的自律、教化作用结合起来,引导人们走向君子人格,走<
br>向安定的社会。荀子正是通过“法后王”来阐明自己进步的历史观。
天人感应论:该理论由董仲
舒提出,他认为宇宙中的自然物事之间有感通关系,“天”与“人”
亦有感通关系。董仲舒顺应中央集权
的政治体制的需要,一方面从“天”、“天命”的高度承
诺君王以至上的地位,另一方面又依天、天道的
变迁规则确认儒家的仁义等价值信念的正当
性,借以规限君王的政治行为,更且赋予“天”、“天道”以
目的论的色彩以制约君王的政治
权力。强调国家的政治施设与运作规则必须信守天道,遵循阴阳、四时、
五行交变的秩序,
而且认定,君王如果不遵循这些规则,天会发出各种灾异来给予警示乃至谴责。 谶纬:“谶”为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预言,在秦始皇时期已发其端。“纬”则是用各种神秘方
式解释
儒家经典的文字,无论是“谶”或是“纬”,都具有神秘主义色彩。整个思潮实际上
由董仲舒带起,而流
行于两汉之间。 “谶”的神秘性就在于它经常被用做政治动员的天启。
纬书显然把宇宙的演化过程,更
明确地赋予神学的色彩,舜、孔子等圣人也同样被神化了。
但谶纬中并非全是荒诞的东西,其中还含有许
多天文、历数、地理等方面的古代自然科学知
识。
《白虎通义》:《白虎通义》又称《白虎通
》、《白虎通德论》。根据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在白虎
观的经学辩论的结果撰集而成。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
,涵盖了政治、思想、礼俗等多个层面。
论述了三纲、五常、六纪强调君权的至上性,强调教化的作用,
凸显了等级统治的既
定性。并且对谶纬之学多所吸纳,进一步张扬了用宇宙论支撑的儒学的神学色彩,因
而也就
更适合了以神秘主义的方式为政治统治提供正当性说明的需要。
正始玄风:何晏与王弼
都生活并活跃于魏明帝、魏齐王正始年间,他们带动起来的玄学思潮
被称为“正始玄风”。“以无为本”
的本体论主张,“得意忘象”的认识论取向,“崇本息末”
的政治文化诉求。
独化:“独化”
论是郭象哲学的核心思想,主要由“自生”、“自尔”、“自然”、“独化”、“玄
冥”等一组概念所表
显。真实的义蕴应该是“造物者无主,而物各自造”,天地中每一事物
都具有天然的自足性与无待性。本
着它天然的自足性与无待性,每一事物都自生自造、自得
自成,“独化于玄冥之境”,自己为自己的本体
。
性分:郭象认为,每一事物、每个个人都具有其天然而自足的禀赋所得。同时,每一事物、
每个个人都具有不同于他物、他人的禀赋,这就是物与人的“性分”。每一个体都是在各自
所禀得的范围
和情形下各各自足、各任其性分的。每一个体的禀生与禀赋所得是有所差别和
有所限定的“自得之场”,
但由于每一个体各各自足,因此只要能够各各任其“性分”,即能
够在各自有所差别与限定的范围内与场
域中顺任其禀赋所得,每一个体就可以通于自由与无
限,郭象以“性分”的自我观念解释人与人之间的社
会公共关系,认为社会上的君臣上下的
等级关系也根源于人们各自天然禀得的性分。因此,现实中等级上
下的区分是自然而合理的,
人人都需要“自安其业”、“各安其分”
越名教而
任自然:表达的是阮籍、嵇康对名教的强烈批判。这里的“自然”,即指个体自然、
自由的生存状态,也
即是未进入社会关系,未受社会礼法规限的一种生存状态。对个人“自
然”与“自由”的向往与追求。阮
籍的批判是以宇宙论作支撑的。宇宙在本源层面上的混然
未分、运化中的自然状态寄寓着他对理想社会的
追求。他从这一理想社会的追求出发审视现
存社会,并对现存社会的世俗礼法乃至君臣制度提出激烈的批
评。即借宇宙论开出社会理想。
这一理想社会的基本特点是无君臣上下之分,每个个人生活于一种自然、
自由的状态中。然
而,现存社会的问题是“君立而虐兴,臣设而贼生”,世间的各种凶残、祸乱、诈骗的
罪过
都来源于这种维护君臣长官关系的礼法施设。阮籍的批判不限于名教的道德规范功能而直指
现实的君主政治体制,体现出一种强烈的反叛精神。嵇康将批判的笔锋指向了为礼法设施提
供理论基础的
儒家“六经”。嵇康将经过仁义、礼法改变过的状况称为“理伪”,而以未被仁
义“理伪”改变过、装饰
过的人的自然欲求与本然性情视作人的“真性”。 阮籍、嵇康鄙弃
名教,指斥公共礼法,追求个体自我
与个人自由,又必以理智为狡诈,以现实态度为圆滑,
而更推崇率性而行,纵情直往。
名教即
自然:郭象在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自然、名教相统一,为社会上君臣上下等级
差别的合理性提供论
证。郭象玄学思想的核心是物各任其性分。因为讲“性分”,承认等级
关系,所以郭象容纳了现实中的君
臣之制(即名教)。这就是所谓“名教即自然”。郭象以“自
然”容纳“名教”、使“自然”与“名教”
统一的观点,他宣扬人们各安其“性分”,其实是
为当时社会的等级秩序辩护,这表现了郭象思想鲜明的
阶级倾向性。
理一分殊(朱熹):理是太极,这个太极就是一,是宇宙的本体;就每一事物来看,它都
完
整地禀受了这个理(太极)作为自己的本性,万理统一于一理,而一理通过万理来表现自己。
“分”,而是说万物各有一定的性分而又同具整体的理一,理一分殊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
一理摄万理;
其二是万理归于一理,理一分殊即人与万物都均平地分有和禀受了宇宙太极之
理,而这种理是无差别的,
但在伦理和物理的意义上,道德规范和事物的规律又各不相同,
互有差别。
心统性情:性是现
实意识及情感所以产生的根源;情是具体的,性则是一般原则;相对性、
情而言,心是指意识活动的总体
、主体,就心对情而言,“心主性情”是指意识主体和理性
对于情感的主导、控制作用。若就心对性而言
,“心主性情”则与朱熹的“主敬”工夫联系
在一起。心不是用,情才是用,而心是统贯性、情的总体。
六经皆我注脚:,主张利用六经为自己服务,但不要执迷于六经的言论。 学的目的在于知
本
,“本”就是本心。所以,在陆九渊那里,学既不是指儒家经典的学习,更不是指一般意
义上的知识学习
,而仅仅是指对“心即理也”的体悟,并进而推展开去成就一个人的德性。
儒家经典固然可以视为是对本
心运用的各种例证所作的叙述,但成就德性与经典学习之间并
无必然的联系,尧舜之前无书可读,尧舜仍
能成为圣人就是证明。所以为学就是学做一个真
正的人
发明本心(陆九渊):陆九渊发明本心
的工夫,强调人的道德行为的动力来自于自身,而不
是外在环境,即出于个人的主动和自觉。因为人人都
涵具本心,一个人只要通过反省内求的
方法,便可体悟自己的本心。进一步说,就是要求人保存自己的本
心,并对之加以涵养,使
此心此理得到彰明。人若能依其本心而视听言动,则自然合于道德的要求;反之
,人之所以
会有种种不道德的言行,那主要是由于私欲遮蔽了本心。本心与外物接触时或不免会有所放<
br>失,以至于逐物而行,即存在着被物欲和“邪见”、“邪说”遮蔽的可能性。人放失本心是指
本心
遭受蒙蔽,不是说本心就此丧失。本心在特定的境遇中可以有明或昧,但本心不应作为
在特定境遇中发生
作用的经验事实来看。所以,陆九渊所谓“心当论邪正”之心并非指本心,
而只是特定境遇中的发用之心
,在具体的发用过程中,人之心意或为外物所牵引而有蒙蔽、
移夺与陷溺之病,因此,学问工夫便用在复
此本心上,这就是他所谓的发明本心。
如何发明本心?按陆九渊的说法,就是通过存心、养心等反省内求,使此心之理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