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复出口-学前教育心得
 
2019年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苏教版教材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一、升和毫升 
二、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简单周期 
三、观察物体
四、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 
●运动与身体变化 
五、解决问题的策略
六、可能性 
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八、垂线与平行线 
●怎样滚得远
11.11.九、整理与复习 
附录 混合运算 
 
 
 
 
 
 
 
 
 
 
 
 
 
 
 
 
 
 
 
 
 
 
 
 
第一单元:升和毫升 
第1课时:认识容量和升 
1  12 
 
教学内容:教材1-2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
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
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
与
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学具准备:课件、量杯、纸杯。  
教学过程:
一、教学“容量”。
1.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  
在学生回答
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指出: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
之为“容量”。
2.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如何验证?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
进行操作,可以两个容器互相注水比较。 
(3)议一议:小红家水壶装满后
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壶可以装满后可以倒4杯。你认为
哪家的水壶更大?为什么?  
在学生
说理的基础上,得出: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因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
它来比是不合适的。
二、认识“1升”  
1.出示例2情景图。你们认识这些物品吗?知道物品后面的几升代表什
么意思吗?(计量
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做单位。升可以用字母“L”表示。) <
br>2.那么1升有多少呢?我们可以用量杯来量出1升水。师操作用量杯量出1升水,让学生
观察。
继续操作:教师取出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将刚才量出的1升水倒正方体,让学生观
察,
你有什么发现? 
说一说这个正方体容器的容量是多少?猜一猜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验证过程中提问:
为
什么要从里面量?而不从外面量? 
3.继续感受1升水多少。
(1)教学“试一试” 
先让学生估计下1升水大约能倒满几个纸杯,再验证下(5个)。
(2)再看一看,教室里的这桶纯净水有多少升呢?(19升)这桶水你拎得动么?  
介绍:
成人一天一般要喝1到1.5升水,孩子要喝1升水,那你知道1升水大约是这样的几
杯呢?
想一想,你每天的水喝够了么?  
三、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观察,同桌交流。指名回答,说明如何比较。 
2.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同桌之间说一说。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说说今天的学习,让你明白了哪些知识?  
 
 
 
 
2  12 
 
 
 
 
 
 
 
 
 
 
 
 
 
 
 
 
 
 
 
 
 
 
 
 
 
 
 
 
 
 
 
 
 
 
 
第2课时:认识毫升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例3.例4。  
教学目标:
1.认识容量单位毫升,知道毫升是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
2.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知道1升=1000毫升
教学重、难点:认识容量单位毫升,掌握升和毫升之间进率。
教学准备:滴管、量桶、瓶盖、水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3  12 
1.上节课我们学习什么?你知道了相关的哪些知识? 
取出纸杯,上节课上我们做了实验,1
升水大约可以装满几个这样的纸杯(5个)?那么这个
纸杯的容量是多少呢?如何精确表示出这个纸杯的
容量,就需要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毫升)。
2.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经常见到毫升这个单位。(出示例3)
师:计量比较少的液体,通常用毫升作单位。毫升可以用字母“ML”表示。 
二、认识1毫升
1.取出滴管,介绍:用这个滴管可以量出1毫升的水。现在我们要用这个滴管来找1毫升
有多
少滴,你有什么好办法?  
(先用滴管吸取1毫升,然后慢慢滴出,数一数1毫升的滴数。)
实验:大约是18-20滴。  
2.每个组派人上来,用老师准备的滴管在瓶盖内滴20滴水
(1毫升),组内传一传,看一看
1毫升的水大约是多少?  
说一说:1毫升水是多少水呢?
三、教学“1升=1000毫升”  
现在我们认识了“毫升”是比较小的容量单位,那么1毫
升和1升比较下我们可以发现1毫
升的水要比1升水少得多。现在你想不想知道多少毫升水是1升水呢?
有什么办法吗? 
实验操作,教师取出量杯(500ml)和正方体容器(1L),让学生观察量杯刻度
,然后量出量
出2杯500ml的水倒入1升的容器,让学生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结论:1000毫升=1升11.  1升=1000毫升 
四、完成想想做做:
1.下面的容器里各有多少毫升药水?  
指出:饮料我们可以多喝点少喝点,但在医学上却不
能有一点点的马虎,所以在用药的时候
都要严格按照规定。下面这些是常见的一些规格,分别说说是多少
毫升?  
2.老师用量筒量出一个50毫升,然后倒入一个常见的一次性透明的杯子里,让学生感受一
下其高度,然后再让学生想象如果倒入题中的这几个容器中,水面高度各可能是什么情况?
3.填空:  
4升=(11. )毫升11.11.11.  2000毫升=(11.
)升  
9升=(11. )毫升11.11.11.  5000毫升=(11. )升
五、全课小结:说说你对毫升的认识。  
 
 
第3课时:练习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5-7页练习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能正确地使用合适的容量单位。
2.能对一些常见容器的进行估计,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认识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能正确使用合适容量单位。
教学难点:对常见的容器进行估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关于容量单位你有哪些认识? 
2.出示练习一第1题情景图。你发现了什么?
3.练习一第2题。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日常生活中的容量单位“升”和“毫升”。
二、练习指导。  
1.第3题。
出示各生活用品,先学生估计下容量。再在课本上完成选择。 
 
4  12
 
2.第4题。 
学生同桌交流后指名回答。 
3.第6题。
出示生活中物品,先让学生估计下容量,再在课本上完成选择。 
4.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你是如何选择容器的容量单位的?有什么技巧? 
5.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6.第9题。 
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后回答每个量杯
中液体各有多少毫升?你是如何读出数值的?合
起来一共有多少毫升?比1升多吗?
7.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是如何比较的? 
8.第11题。
(1)学生独立审题后让学生先说说你获得哪些信息?5岁儿童应该按照哪个剂量来服用?
(2)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3)注意用药安全。 
三、布置课后练习:  到商店去看一看,有哪些物品是用毫升作单位的,各是多少毫升;有哪些物品是用升坐单位
的,各是
多少升。  
四、全课小结。 
你现在对于升和毫升有了哪些认识? 
 
 
 
 
第二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第1课时: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商是一位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8页例1。
教学目标:  
1.充分利用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和已积累的除法计算经验,引导他们自主探
索两位数除
以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在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
灵活掌握整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学会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的笔算和验算的
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和验算的方法。 
教学准备:学例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小黑板出示) 
⒈笔算: 48÷4=11.
65÷6=  93÷3= 
⒉指名学生板演,说一说计算过程。 
二、新授。
⒈创设情境,出示例题图。
提问:从图上你知道了些什么?要帮助解决什么问题?要求“要打成几包”怎样列式?
⒉学习口算方法: 
⑴提问:60÷20等于几?你们会口算吗? 
 
5
12 
 
⑵组织学生分组交流口算方法并汇报讨论情况,师小结。
⒊完成“练一练”。 
⑴出示四组题,要求学生竖着一组一组地完成。
⑵集体订正,并说说可以如何口算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 
⒋学习笔算方法:
⑴60÷20你会用竖式计算吗?学生试列,指名学生板演。
⑵订正:说说自己笔算的方法,错误的学生请你找出原因。
⑶练习:80÷40。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说说笔算过程。 
5.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96÷20  150÷30。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说说笔算过程,并问问学生怎样才知道自己做得对不对。
(3)提问:怎么样才能知道自己算得对不对呢?怎样验算? 
11.
学生们验算,注意格式的讲解。 
三、巩固算法练习。 
⒈口算下面各题(练习二第1题)。
120÷20  70÷10 300÷60 320÷40 350÷70  720÷90
学生口算。其中一、二题说说口算方法,口算方法合理就可以,不强求统一。
⒉练习二第2题。 
学生练习并验算。说说计算方法,商的位置,验算方法。
⒊练习二第5题。 
⑴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⑵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用什么方法做?如何列式? 
⑶学生独立解答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二第3.4题。 
 
 
 
 
 
 
 
 
 
 
 
 
 
 
 
 
 
 
 
6  12 
 
 
 
 
 
 
 
 
 
 
 
 
 
 
 
 
第2课时: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笔算(商是两位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9页例2。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试商过程,初步感受试商的方法,能正确计算
三位数除以
整十数的除法。
⒉使学生在探索、练习中不断丰富积累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方法,逐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感受试商的方法,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估计商的大致范围。 
教学准备:教学例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小黑板出示) 
⒈口算下面各题,指名说出其中一、两题的思考方法。
120÷40   560÷70    420÷60  240÷80  320÷40
二、新授。 
⒈出示例题图,指名说说题意。
提问:要求“可以分给几个班”算式怎样列?学生列式。
⒉提问:380÷30得多少,你们能估计一下商大约是多少吗? 
⑴估算出结果。
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估算的结果和方法。 
⑵笔算出结果。
①学生尝试完成,师巡视指导。(提示:被除数的前两位够除吗?) 
②提问:你是怎么想到要
商1的?这个1要写在商的什么位上?为什么?商的个位是几?
怎么来的? 
③组织验算。
让学生独立进行验算。 
比较计算结果和估算结果,使学生明白两者的相互支持作用。
④小结笔算方法 
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可以先看被除数前两位,如果前两位够除,就先用前两位
除以除数,得到
的商要写在十位上。 
 
7  12 
3.教学试一试。 
⑴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的两题,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⑵比一比: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进一步明确计算时要先看被除数前两位)
4.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
⑴同学们分小组说一说,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可以怎样算? 
⑵师小结,补充完整。 
笔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应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前两位不够除,再看被除数的前三位
数,除到哪一
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三、巩固练习。 
⒈完成练一练。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⒉练习二第6题。
学生独立计算,完成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⒊练习二第7题。
⑴出示三组题,让学生一组一组计算。 
⑵让学生比较每组两道算式计算过程中有什么不同。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补充习题 
 
教学后记: 
 
 
 
 
 
 
 
 
 
 
 
 
 
 
 
 
 
 
 
 
 
 
8  12 
 
 
 
 
 
 
 
 
 
第3课时: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的练习课(练习二) 
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8-15题。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进一步巩固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口算和笔算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必要的
计算技能,
进一步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⒉使学生能过练习,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
切联系,锻炼数学思维,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
问题的能力。
⒊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巩固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口算和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小黑板出示)
1.计算下面各题。 
360÷30=11.11.   310÷30=11.11.
421÷40=  
720÷60=11.11.   340÷20=11.11.
523÷50=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上黑板板演,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二、基本练习、查漏补缺。 
1.口算下面各题。(练习二第10题)
要求学生一组一组完成,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上下两道题的联系。 
2.练习二的第11题。
⑴出示第11题,请学生读一读题目要求。 
⑵学生独立思考估计一下每题的商,指名回答。
⑶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老师巡视指导。 
⑷集体订正时,选择其中两题说说笔算过程。
⑸说说怎样笔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三、综合应用,巩固提高。
⒈练习二第12题。 
先让学生说清楚每道算式的运算顺序,再独立完成。
指名四位同学进行板演,最后集体订正。 
2.练习二第14题。
学生独立审题。提问:卡车要运走哪些水果?解答这道题时要先求出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学生列综合算式时的运算顺序) 
3.
练习二第13题。 
(1)学生独立计算,完成表格填写。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张表,看看自己有什么发现,将自己的观点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一
下。
 
9  12 
(3)组织全班交流,教师可适时点拨,使学生初点体会除法算式中的“商不变的规律”。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些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练习二第8.15题。 
第4课时: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不要调商)
教学内容:教材第12页例3。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
过程,初步掌握把除数看作接近的整十数进行试商的
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不需调商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
笔算。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把除数看作接近的整十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计算不需调商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⒈口答: 
⑴96里面最多有几个30?
11.⑵190里面最多有几个30? 
⑶74里最多有几个20? 11.
⑷274里最多有几个20? 
⒉口答 
 42≈(  ) 31≈(  ) 69≈(  )
75≈(  ) 
二、新授。 
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⑴出示例题图,请同学们说说从图上知道些什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⑵请学生列出算式?
⑶组织学生估计一下它的结果,指名回答,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⒉笔算96÷32。
⑴提问:是不是3天正好看完呢?请大家用竖式来算一算。 
⑵学生尝试练习,组织全班交流。
提问:你是怎样想到商3的,有什么好方法? 
⑶组织学生验算,看看算得对不对。
三、模仿训练、加强理解。 
1.完成“试一试”。
⑴出示题目,质疑:可以先怎样估计一下商? 
⑵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指名说说计算过程,提问:你是把39看作多少来试商的?
⑶讨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怎样试商? 
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小结:除数是两位数
的除法,可以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
数来试商。 
2.完成练一练。
学生根据提示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指正,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四、巩固训练。
1.完成练习三第1题。 
(1)出示题目要求,指名读题。
(2)请学生说说各题都是把除数看作几十数试商的。
(3)学生们独立计算,并指名板演,选几题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10  12
 
 
 
第5课时: 练习三(1)
教学内容:教材第15页练习三2-6题。 
教学目标:  
⒈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试商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
度。 
⒉
通过提高题练习,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试商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问: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怎样试商?
二、基本练习、查漏补缺。 
小黑板出示口算练习 
44÷4  90×60
16×6  270÷60 
15×4  46÷2     95÷5  180÷30
学生口算,请生回答 
三、对比练习、辨析异同。(练习三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要求一组一组对比着做。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答案。
比一比,每组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四、指导练习。
⒈练习三第5题。 
⑴请学生想想每题的商是几位数,然后指名回答。
⑵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⑶学生说说计算过程,尤其要说清试商的方法。
⑷提问: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怎样验算? 
⒉练习三第2题。 
⑴出示题目先让学生独
立审题。让学生明确从题目中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我们解决什
么问题?
⑵提问:如何求出儿童剧每天播放的多少分钟?要求多少能播放完,应该怎样列式?
⑶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⒊练习三第3题。
⑴出示题目,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⑵提问:如何求出每位阿姨每天编织的中国结数量?
⑶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⒋练习三第6题。
⑴出示题目,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⑵学生独立完成,把结果填在表格里。
⑶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⑷引导学生观察上表,说说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说出:要生产水泥
的吨数越多,需要的天
数也就越多。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些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6课时: 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13页例4。 
 
11  12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看图提问并解答。
  图1:显示10盒羽毛球,并出示“一共600个”。 
学生可以提问:平均每盒有多少个? 
图2:显示很多小袋羽毛球,小袋上标注“6个装”,旁边出示“一共600个”。 
学生可以提问:一共有多少袋? 
2.根据问题选择条件解答。 
二、学习新课
1.观察图意 
  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问:图上告诉了我们哪些数学信息?
提问:题中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2.自主探索。 
 
12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