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方法论看孔子“过犹不及”

萌到你眼炸
649次浏览
2020年08月09日 17:3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巩义二中-劳动合同书范本



从方法论看孔子“过犹不及”
的中庸思想
方延明
孔子 思想是我国古代第一个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对中外文化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
子继承了中国奴隶 社会以及初封建社会的民本思想、宗法思想、中庸思想、大同思想,夕卜
以此形成了一个以“仁”为中心 内容,以“礼”为表现形式,以“中庸”为思想方法,以“大
同”为远大理想的思想体系。过犹不及的中 庸思想,是孔子学说的思想方法,也是孔子的唯
物主义思想部分中最核心的内容,是辩证法在孔子思想中 的典型运用。中庸贯穿于整个孔子
思想体系。最近,我在阅读《毛泽东书信选集》时,看到毛泽东同志关 于中庸思想的论述,
非常精辟,使我更加深了对孔子“中庸”思想的理解。本文仅就这方面谈几点看法, 以就正
于学术界的专家与广大读者。据考古材料,甲骨文上有“中”字,其原意是立于正中央的旗
帜或徽识,反映了古代氏族中的军队以旗帜为中心这样一个实事。《礼记·投壶》有:“主人
奉矢,司 射奉中,使人执壶”。这里是说在举行“射礼”时,司射手执装有筹码的木箱,以
计算射者成绩的优劣。 看来只是从方位上讲。“中”有时指适中符合的意思,“惟精惟一,允
执厥中”,①是说思想要精诚专一 ,办事要允执中道,不偏陡。而“言中法,则辩之,行中
法,则高之,事中法,则为之”。②也是讲办事 公道执中。“中”有时也作为一种美德。“工
惟日:尔克永观省,作稽中德,尔尚克羞馈祀,尔乃自介用 逸。”③这是周公告诫康叔的一段
话,意思是讲,你如果能够经常反省自己,力行中德,那么,你就可以 保住地位,获得酒足
饭饱。而“庸”,有时是指“用”,“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④有时也作 “常”讲,
“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⑤《易》中也多处反映了中的思想,例如“中以行正”⑥“中
以为志”⑦“中以为实”⑨“中行无咎”⑨“中正以观夭下”⑩均反映了执中行道的思想。
中、 庸二字联起来用始于孔子,究其本意,即取中之用也。周之前,还没有人系统提出中庸
思想。不过,周初 就已经有了这方面的萌芽。“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秸之艰难,乃逸,则
知小人之依。”@逸,安逸也, 有时也指奢侈享乐。此处的“无逸”即不过于逸的意思,而
“乃逸”则是指有逸,即有享受的权力。周公 在这里并不否认有逸,只是这种逸应当以“知
稼稿之艰难,知小人之依”为前提。这实际上是一个享受有 度的问题。是没有明确的中庸思
想。孔子一提出中庸就把它广泛应用于各个方面并由此构成了以中庸为脉 络的整个孔子思想
体系。没有中庸,就没有孔子思想。孔子的中庸思想是他认识客观世界,修养主观世界 的一
个基本观点和方法。毛泽东同志指出:“这个思想(指中庸思想—引者)的确如伯达所说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地解释一番。”⑩最能反映孔子中庸
思想的是 孔子答子贡的一段对话: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日:“师也过,商也不及。”日:
“然则师愈与 ?”子日:“过犹不及”。⑩孔子认为,对于一个客观存在的标准来说,“过”与
“不及”都不好,都不 是中庸。“依照现在我们的观点说来,过与不及乃指一定事物在时间
与空间中运动,当其发展到一定状态 时,应从量的关系上找出与确定其一定的质,这就是‘中,
或‘中庸,,或‘时中’。”@孔子认为最好 的则是把握两端,取其中间。当然,这里的中间
不是一个简单的长度概念,并非刚好二分之一处,实际上 是恰到好处,即适中。怎样才能取
得这个理想的“中”呢?“子日:‘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 ,未可与立,可与立,
未可与权”。⑩“权”,本指秤锤,“权,然后知轻重。”⑩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 :“‘权,不是
质的观念,是规定此质区别异质的方法,与儒家‘执两用中,之‘执,同。”@“质”, 实也,
“权”,即实现过程的方法。墨子言:“权者,两而无偏”,这就是说,一种事物的一定的质,< br>不使其左右偏离。但是过去的传统说法,总认为“无偏”,“执中”,就是不偏离,把事物的
两个 方面折和在一起。其实这是极错误的,毛泽东同志指出:“一个质有两方面,但在一个
过程中的质有一方 面是主要的,是相对安定的,必须要有所偏,必须偏于这方面,所谓一定
的质,或一个质,就是指的这方 面,这就是质,否则否定了质。所以墨说‘无偏,是不要向



左与右的异质偏, 不是不要向一个质的两方面之一方面偏(其实这不是偏,恰是正)”⑩毛泽
东同志在这里讲的非常清楚, 即无偏就是偏的正。而墨子“无偏”的思想与孔子无过无不及
的“中庸”思想是一回事。为了进一步说明 这种质的两方面的偏离程度,毛泽东同志又说:
“一定的质被包含于一定的量之中”t’.一但重要的是 从事物的量上去找出并确定那一定的
质,为之设立界限,使之区别于其它异质,作两条战线斗争的目的在 此”。⑩如何通过“权”
来找到那个需要设立的“界限”?譬如说,液态的水,加热到一百度以后,就变 成气态了,
若温度降低到零度,就开始变成固态。因此,我们就可以确认,一百度是水由液态变成气态< br>的“界限”,零度是水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界限”。升温或降温的过程就是“权”,而零度与
一百 度贝u是使水这种质由一方面向另一方面必须要有所偏的界限了是权的佳点(即中庸)。
随着人们认识的 提高,后来,就逐渐地把权应用于对事、对物、对人的态度上。具体到孔子
的哲学思想方法来说,“道” 是孔子的总原则,是纲领。而“权”,则是对道的政策性与灵活
性的结合。正如前面引用《论语·先进》 中说的,权的前提是“可”与“不可”,而“可”
与“不可”就是审理事物,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道” 由“中庸”来施实,“中庸”通过“权”
来实现。中庸与折衷,调和是两回事。毛泽东同志是反对把中庸 说成折中调和的。他在批评
陈伯达的“两而无偏,恰是墨子看到一个质之含有不同的两方面,不向任何一 方面偏向,这
才是正,才真正合乎那个质”时说:“则甚不妥,这把墨家说戍折衷论了。”⑩毛泽东同志 还
讲过,“权者两而不偏,应解作规定事物一定的质不使向左右偏(不使向异质偏),但这句话
并不及‘过犹不及,之明白适当”@简言之,两而无偏不可以说成折衷,过犹不及的中庸就
更不好说成是 折衷了。折衷是有确定的意义的,列宁在批评布哈林的时候讲过:“‘又是这个,
又是那个,,‘一方面 ,又另一方面,—这就是布哈林在理论上的立场,这就是折衷主义。”
@因此,折衷是无原则地把两个无 关的东西
结合起来。而调和是什么呢?《说文》:“调,和也”,它的意思与折衷不尽一样,隐约含有
事物两方面的对立统一思想,但如果与折衷在一起讲,则与折衷是一个意义。所以,孔子的
中庸 ,同墨子的两而无偏一样,与折衷调和是两回事。中庸是审时度势的重要思想方法。
毛泽东同志指出: “‘过犹不及,是两条战线斗争的方法,是重要思想方法之一。一切哲学,
一切思想,一切日常生活,都 要作两条战线斗争,去肯定事物与概念的相对安定的质。”⑩
孔子终生奉行中庸之道,以图能求得一个符 合仁、礼的安定的质。在孔子那里,不论是从淇
表现形式,还是思想内容,都是极为丰富的。诸如:在人 伦方面,中庸主要体现了一种美德,
“中庸之为德。”孔子要求“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⑧“君子贞 而不谅”⑩“君子和而
不同”颐“君子泰而不骄”⑩“君子尊贤而容众”。⑩在上述诸方面,矜与不争, 群与不党,
贞与不谅,和与不同,尊贤与容众,都是事物的两个方面,孔子均取其适中,既考虑此,又< br>照顾彼,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在教育上,则主要反映在“性”“习”之间的辩证
关系上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⑩一近一远,奠定了人可以施教的思想基础,并由此产生
出其它许多至今仍 然闪耀着真理光芒的思想。象,“学而不思则周,思而不学则殆。”⑩“先
行其言,而后从之”@,“呐 于言而敏干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
之”欧孔子主张学思行兼顾,学思行构成 了孔子教育的全过程,体现了学思一致,知行一致,
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有机关系。在启发式教育方 法上,孔子明确提出“不愤不启,不排不
发”@的思想。具体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 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
亦不失言。”⑧“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 而言,谓之警。”⑩
都是一个适中,恰到好处的问题。在人格培养方面,中庸则表现为文质兼备。“文质 彬彬,
然后君子”@。文,文身之俗,一般指礼乐修养的外在美。质,人的本质,泛指道德品质,
气质。“质胜文则静,文胜质则史。”⑩孔子认为光有仁义道德的质,而无礼乐修养的文,尽
管朴实, 但未免显得干瘪,贫乏,土头土脑,不配成为君子。反之,仅有礼乐修养的文,而
没有仁义道德的质,就 显得华而不实,虚伪,同样不配称为君子。在应事态度上,中庸不拘



泥于教条 ,“子绝子,毋意,毋必,毋固,毋我。”⑩在评价人方面,中庸则表现为“无求备
于一人”⑩,“君子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对管仲,孔子曾讲他,“不知礼”“焉得俭”
“管仲之器小哉!’,⑩但 仍然以“仁”许之。在对待天命鬼神方面,中庸则表现为既相信,
又怀疑,而最终是不信。“道之将兴也 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⑩反之,“天何言
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⑩他既不 否认鬼神的存在,“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⑩同时又告诉人们,不要沉溺于盲目的迷信之中,“敬鬼神 而远之”⑩“子不语怪、力、乱、
神”@。在强调人的作用时,中庸则表现为“为人由已,而由人乎?” ⑩“发愤忘食、乐以
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⑩毛泽东同志特别提出:“观念论哲学有一个长处,就 是强调人
的主观能动性,孔子正是这样,所以能引起人的注意和拥护。”⑩孔子在这方面是很突出的。< br>在施政方面,中庸则表现为宽猛相济。“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⑧“季孙欲以田
赋, 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一私于冉有日: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
从其薄。”@施 与敛是决然不同的,施是给予,敛是索取,但孔子主张施厚敛薄,事举其中,
正是其仁政的具体体现。仅 从以上九个方面,足见孔子的中庸思想的确闪耀着辩证法思想的
光芒。孔子提出了中庸思想,但是,在他 的一生中,除了在教育实践和道德修养方面较好地
实践了中庸外,在其它方面都没能很好地实践。可见中 庸的施实也是受到各方面条件限制的。
在评价孔子中庸思想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庸思想也有它本身 的一些弱点,正象毛泽东同
志指出的:“孔子在认识论上与社会论上”基本上是形而上学。⑩他不是,也 不可能是一个
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作为那个时代的杰出思想家,自然要受到时代的限制。就中庸思想来说 ,
科学的解释应当是毛泽东同志讲过的:“说这个事物已经不是这种状态而进到别种状态了,
这 就是别一种质,就是‘过,或‘左’倾了。说这个事物还停止在原来状态并无发展,这是
老的事物,是概 念停滞,是守旧顽固,是右倾,是‘不及,。孔子的中庸观念没有这种发展
的思想,乃是排斥异端树立己 说的意思为多,然而是从量上去找出与确定质而反对‘左’右
倾则是无疑的。”⑨另外,尽管中庸与折中 调和有本质的不同,但作为一种方法,中庸又很
容易为唯心主义改造,修正为折衷主义和调和主义。譬如 当矛盾的双方由于质的变化已经不
能归于统一时,人为地非要把两个东西凑和在一起,则必然是折衷、调 和。尤其是当新的革
命到来的时候,如果不加时间、条件、地点各方面的限制,而一味大谈什么中庸,也 往往会
成为维护旧势力的反动理论。今天,我们在评价己经有二千五百年历史的中庸思想时,指出
这一点尤为重要,目的是吸取中庸思想的“合理内核”,为当前和今后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建设和物质 文明建设服务。
(作者工作单位: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室)
①《尚书·大禹谋》
⑦心尚君书·君臣》
⑧《尚书·酒浩》
④《尚书·大禹漠》
⑤《尚书·皋陶漠》
⑥《易·未济》
①《易·损》
⑧《易·鼎》
⑨《易·央》
⑩《易·观》
⑧《尚书·无逸》
@《毛泽东书信选集》第147页
⑩《论语·先进》
⑧《毛泽东书信选集》148页



⑥《论语·子罕》
⑩《孟子·梁惠王上》
。‘毛泽东书信选集》142页
⑩《毛泽东书信选集》142页
⑩‘毛泽东书信选集》146页
⑩《毛泽东书信选集》142页
@《毛泽东书信选集》142页
@《列宁选集梦第4卷449页
⑩、匀咤毛泽东书信选集》145
一146页146一147页
⑧、⑩《论语·卫灵公》
⑩、@《论语·子路》
⑩《论语·子张》
⑩嘴论语·季氏》
⑩、⑧哎论语·为政》
⑩嵘论语·里仁》
⑩《中庸》
@咤论语·述而》
⑩嵘论语·卫灵公》
⑩《论语·季氏》
@、⑩‘论语·雍也》
⑩稼论语·子罕》
⑩、④《论语·卫灵公》
⑩、⑥《论语·八价》
⑩《论语·宪问》
⑨《论语·阳货》
⑩《论语·雍也》
@、⑩‘论语·述而,
⑩《论语·颜渊》
⑩<毛泽东书信选集》145页
@《论语·为政》
⑩咤左传·哀公十一年》
⑩《毛泽东书信选集》148页



从方法论看孔子“过犹不及”
的中庸思想
方延明
孔子思想是我国古代第 一个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对中外文化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
子继承了中国奴隶社会以及初封建社 会的民本思想、宗法思想、中庸思想、大同思想,夕卜
以此形成了一个以“仁”为中心内容,以“礼”为 表现形式,以“中庸”为思想方法,以“大
同”为远大理想的思想体系。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是孔子学 说的思想方法,也是孔子的唯
物主义思想部分中最核心的内容,是辩证法在孔子思想中的典型运用。中庸 贯穿于整个孔子
思想体系。最近,我在阅读《毛泽东书信选集》时,看到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庸思想的论述 ,
非常精辟,使我更加深了对孔子“中庸”思想的理解。本文仅就这方面谈几点看法,以就正
于 学术界的专家与广大读者。据考古材料,甲骨文上有“中”字,其原意是立于正中央的旗
帜或徽识,反映 了古代氏族中的军队以旗帜为中心这样一个实事。《礼记·投壶》有:“主人
奉矢,司射奉中,使人执壶 ”。这里是说在举行“射礼”时,司射手执装有筹码的木箱,以
计算射者成绩的优劣。看来只是从方位上 讲。“中”有时指适中符合的意思,“惟精惟一,允
执厥中”,①是说思想要精诚专一,办事要允执中道 ,不偏陡。而“言中法,则辩之,行中
法,则高之,事中法,则为之”。②也是讲办事公道执中。“中” 有时也作为一种美德。“工
惟日:尔克永观省,作稽中德,尔尚克羞馈祀,尔乃自介用逸。”③这是周公 告诫康叔的一段
话,意思是讲,你如果能够经常反省自己,力行中德,那么,你就可以保住地位,获得酒 足
饭饱。而“庸”,有时是指“用”,“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④有时也作“常”讲,
“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⑤《易》中也多处反映了中的思想,例如“中以行正”⑥“中
以为志” ⑦“中以为实”⑨“中行无咎”⑨“中正以观夭下”⑩均反映了执中行道的思想。
中、庸二字联起来用始 于孔子,究其本意,即取中之用也。周之前,还没有人系统提出中庸
思想。不过,周初就已经有了这方面 的萌芽。“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秸之艰难,乃逸,则
知小人之依。”@逸,安逸也,有时也指奢侈享乐 。此处的“无逸”即不过于逸的意思,而
“乃逸”则是指有逸,即有享受的权力。周公在这里并不否认有 逸,只是这种逸应当以“知
稼稿之艰难,知小人之依”为前提。这实际上是一个享受有度的问题。是没有 明确的中庸思
想。孔子一提出中庸就把它广泛应用于各个方面并由此构成了以中庸为脉络的整个孔子思想
体系。没有中庸,就没有孔子思想。孔子的中庸思想是他认识客观世界,修养主观世界的一
个基 本观点和方法。毛泽东同志指出:“这个思想(指中庸思想—引者)的确如伯达所说是孔子
的一大发现, 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地解释一番。”⑩最能反映孔子中庸
思想的是孔子答子贡的一段 对话: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日:“师也过,商也不及。”日:
“然则师愈与?”子日:“过犹 不及”。⑩孔子认为,对于一个客观存在的标准来说,“过”与
“不及”都不好,都不是中庸。“依照现 在我们的观点说来,过与不及乃指一定事物在时间
与空间中运动,当其发展到一定状态时,应从量的关系 上找出与确定其一定的质,这就是‘中,
或‘中庸,,或‘时中’。”@孔子认为最好的则是把握两端, 取其中间。当然,这里的中间
不是一个简单的长度概念,并非刚好二分之一处,实际上是恰到好处,即适 中。怎样才能取
得这个理想的“中”呢?“子日:‘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 立,
未可与权”。⑩“权”,本指秤锤,“权,然后知轻重。”⑩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权,不是< br>质的观念,是规定此质区别异质的方法,与儒家‘执两用中,之‘执,同。”@“质”,实也,
“ 权”,即实现过程的方法。墨子言:“权者,两而无偏”,这就是说,一种事物的一定的质,
不使其左右 偏离。但是过去的传统说法,总认为“无偏”,“执中”,就是不偏离,把事物的
两个方面折和在一起。 其实这是极错误的,毛泽东同志指出:“一个质有两方面,但在一个
过程中的质有一方面是主要的,是相 对安定的,必须要有所偏,必须偏于这方面,所谓一定
的质,或一个质,就是指的这方面,这就是质,否 则否定了质。所以墨说‘无偏,是不要向



左与右的异质偏,不是不要向一个质 的两方面之一方面偏(其实这不是偏,恰是正)”⑩毛泽
东同志在这里讲的非常清楚,即无偏就是偏的正 。而墨子“无偏”的思想与孔子无过无不及
的“中庸”思想是一回事。为了进一步说明这种质的两方面的 偏离程度,毛泽东同志又说:
“一定的质被包含于一定的量之中”t’.一但重要的是从事物的量上去找 出并确定那一定的
质,为之设立界限,使之区别于其它异质,作两条战线斗争的目的在此”。⑩如何通过 “权”
来找到那个需要设立的“界限”?譬如说,液态的水,加热到一百度以后,就变成气态了,
若温度降低到零度,就开始变成固态。因此,我们就可以确认,一百度是水由液态变成气态
的“界限” ,零度是水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界限”。升温或降温的过程就是“权”,而零度与
一百度贝u是使水这种 质由一方面向另一方面必须要有所偏的界限了是权的佳点(即中庸)。
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后来,就逐 渐地把权应用于对事、对物、对人的态度上。具体到孔子
的哲学思想方法来说,“道”是孔子的总原则, 是纲领。而“权”,则是对道的政策性与灵活
性的结合。正如前面引用《论语·先进》中说的,权的前提 是“可”与“不可”,而“可”
与“不可”就是审理事物,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道”由“中庸”来施实 ,“中庸”通过“权”
来实现。中庸与折衷,调和是两回事。毛泽东同志是反对把中庸说成折中调和的。 他在批评
陈伯达的“两而无偏,恰是墨子看到一个质之含有不同的两方面,不向任何一方面偏向,这才是正,才真正合乎那个质”时说:“则甚不妥,这把墨家说戍折衷论了。”⑩毛泽东同志还
讲过, “权者两而不偏,应解作规定事物一定的质不使向左右偏(不使向异质偏),但这句话
并不及‘过犹不及 ,之明白适当”@简言之,两而无偏不可以说成折衷,过犹不及的中庸就
更不好说成是折衷了。折衷是有 确定的意义的,列宁在批评布哈林的时候讲过:“‘又是这个,
又是那个,,‘一方面,又另一方面,— 这就是布哈林在理论上的立场,这就是折衷主义。”
@因此,折衷是无原则地把两个无关的东西
结合起来。而调和是什么呢?《说文》:“调,和也”,它的意思与折衷不尽一样,隐约含有
事物两方 面的对立统一思想,但如果与折衷在一起讲,则与折衷是一个意义。所以,孔子的
中庸,同墨子的两而无 偏一样,与折衷调和是两回事。中庸是审时度势的重要思想方法。
毛泽东同志指出:“‘过犹不及,是 两条战线斗争的方法,是重要思想方法之一。一切哲学,
一切思想,一切日常生活,都要作两条战线斗争 ,去肯定事物与概念的相对安定的质。”⑩
孔子终生奉行中庸之道,以图能求得一个符合仁、礼的安定的 质。在孔子那里,不论是从淇
表现形式,还是思想内容,都是极为丰富的。诸如:在人伦方面,中庸主要 体现了一种美德,
“中庸之为德。”孔子要求“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⑧“君子贞而不谅”⑩“君子 和而
不同”颐“君子泰而不骄”⑩“君子尊贤而容众”。⑩在上述诸方面,矜与不争,群与不党,
贞与不谅,和与不同,尊贤与容众,都是事物的两个方面,孔子均取其适中,既考虑此,又
照顾彼,防 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在教育上,则主要反映在“性”“习”之间的辩证
关系上。“性相近也,习 相远也。”⑩一近一远,奠定了人可以施教的思想基础,并由此产生
出其它许多至今仍然闪耀着真理光芒 的思想。象,“学而不思则周,思而不学则殆。”⑩“先
行其言,而后从之”@,“呐于言而敏干行”@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
之”欧孔子主张学思行兼顾,学思行构成了孔子教育的全过 程,体现了学思一致,知行一致,
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有机关系。在启发式教育方法上,孔子明确提 出“不愤不启,不排不
发”@的思想。具体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
亦不失言。”⑧“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警。” ⑩
都是一个适中,恰到好处的问题。在人格培养方面,中庸则表现为文质兼备。“文质彬彬,
然 后君子”@。文,文身之俗,一般指礼乐修养的外在美。质,人的本质,泛指道德品质,
气质。“质胜文 则静,文胜质则史。”⑩孔子认为光有仁义道德的质,而无礼乐修养的文,尽
管朴实,但未免显得干瘪, 贫乏,土头土脑,不配成为君子。反之,仅有礼乐修养的文,而
没有仁义道德的质,就显得华而不实,虚 伪,同样不配称为君子。在应事态度上,中庸不拘



泥于教条,“子绝子,毋意 ,毋必,毋固,毋我。”⑩在评价人方面,中庸则表现为“无求备
于一人”⑩,“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 人废言。”@对管仲,孔子曾讲他,“不知礼”“焉得俭”
“管仲之器小哉!’,⑩但仍然以“仁”许之 。在对待天命鬼神方面,中庸则表现为既相信,
又怀疑,而最终是不信。“道之将兴也与,命也。道之将 废也与,命也。”⑩反之,“天何言
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⑩他既不否认鬼神的存在,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⑩同时又告诉人们,不要沉溺于盲目的迷信之中,“敬鬼神而远之”⑩“子不 语怪、力、乱、
神”@。在强调人的作用时,中庸则表现为“为人由已,而由人乎?”⑩“发愤忘食、乐 以
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⑩毛泽东同志特别提出:“观念论哲学有一个长处,就是强调人
的主观能动性,孔子正是这样,所以能引起人的注意和拥护。”⑩孔子在这方面是很突出的。
在施政方面 ,中庸则表现为宽猛相济。“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⑧“季孙欲以田
赋,使冉有访诸仲尼。 仲尼“一私于冉有日: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
从其薄。”@施与敛是决然不同的 ,施是给予,敛是索取,但孔子主张施厚敛薄,事举其中,
正是其仁政的具体体现。仅从以上九个方面, 足见孔子的中庸思想的确闪耀着辩证法思想的
光芒。孔子提出了中庸思想,但是,在他的一生中,除了在 教育实践和道德修养方面较好地
实践了中庸外,在其它方面都没能很好地实践。可见中庸的施实也是受到 各方面条件限制的。
在评价孔子中庸思想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庸思想也有它本身的一些弱点,正象 毛泽东同
志指出的:“孔子在认识论上与社会论上”基本上是形而上学。⑩他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作为那个时代的杰出思想家,自然要受到时代的限制。就中庸思想来说,
科学的 解释应当是毛泽东同志讲过的:“说这个事物已经不是这种状态而进到别种状态了,
这就是别一种质,就 是‘过,或‘左’倾了。说这个事物还停止在原来状态并无发展,这是
老的事物,是概念停滞,是守旧顽 固,是右倾,是‘不及,。孔子的中庸观念没有这种发展
的思想,乃是排斥异端树立己说的意思为多,然 而是从量上去找出与确定质而反对‘左’右
倾则是无疑的。”⑨另外,尽管中庸与折中调和有本质的不同 ,但作为一种方法,中庸又很
容易为唯心主义改造,修正为折衷主义和调和主义。譬如当矛盾的双方由于 质的变化已经不
能归于统一时,人为地非要把两个东西凑和在一起,则必然是折衷、调和。尤其是当新的 革
命到来的时候,如果不加时间、条件、地点各方面的限制,而一味大谈什么中庸,也往往会
成 为维护旧势力的反动理论。今天,我们在评价己经有二千五百年历史的中庸思想时,指出
这一点尤为重要 ,目的是吸取中庸思想的“合理内核”,为当前和今后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
(作者工作单位: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室)
①《尚书·大禹谋》
⑦心尚君书·君臣》
⑧《尚书·酒浩》
④《尚书·大禹漠》
⑤《尚书·皋陶漠》
⑥《易·未济》
①《易·损》
⑧《易·鼎》
⑨《易·央》
⑩《易·观》
⑧《尚书·无逸》
@《毛泽东书信选集》第147页
⑩《论语·先进》
⑧《毛泽东书信选集》148页



⑥《论语·子罕》
⑩《孟子·梁惠王上》
。‘毛泽东书信选集》142页
⑩《毛泽东书信选集》142页
⑩‘毛泽东书信选集》146页
⑩《毛泽东书信选集》142页
@《毛泽东书信选集》142页
@《列宁选集梦第4卷449页
⑩、匀咤毛泽东书信选集》145
一146页146一147页
⑧、⑩《论语·卫灵公》
⑩、@《论语·子路》
⑩《论语·子张》
⑩嘴论语·季氏》
⑩、⑧哎论语·为政》
⑩嵘论语·里仁》
⑩《中庸》
@咤论语·述而》
⑩嵘论语·卫灵公》
⑩《论语·季氏》
@、⑩‘论语·雍也》
⑩稼论语·子罕》
⑩、④《论语·卫灵公》
⑩、⑥《论语·八价》
⑩《论语·宪问》
⑨《论语·阳货》
⑩《论语·雍也》
@、⑩‘论语·述而,
⑩《论语·颜渊》
⑩<毛泽东书信选集》145页
@《论语·为政》
⑩咤左传·哀公十一年》
⑩《毛泽东书信选集》148页

雾凇岛-婚礼父母答谢词


什么是九族-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浙江传媒大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毕业生自我介绍范文-波兰的首都


长沙长郡中学-游记作文300字


国五汽油-商调函格式


语文教师读书心得-祝福语


河北工程大学科信学院-河南省三本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