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讲义

余年寄山水
697次浏览
2020年08月11日 20:5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科技周-亮剑观后感


2015届遵义四中资料
中国古代史讲义
中国古代史内容概述:
中国古代史(远古—1840年)代表着典型的农耕文明,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体现出浓厚
的东方特色 。
政治上,经历了从早期分封制、宗法制到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一方面中央对地方控制
逐 渐加强,另一方面中央的权力逐渐集中到皇帝手中。权力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
经济上,男 拼女织的小农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受到抑制,商品经
济依附于农耕经济,未能起 到瓦解自然经济的作用。
文化上,儒家思想长期在思想界占统治地位,文学的主流形式经历了《诗经》 、楚辞、汉
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发展过程,书画艺术以写意为特点,古代科技则是典型的
实用科技。
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一 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
[构建体系]

[核心梳理]
1、政治制度的演变
(1)夏朝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实行王位世袭制度的王朝。
(2)商朝神权和王权紧密结合,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加强王权。
(3)西周三种政治制度: 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宗法制,划分宗族内的嫡庶系统,
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与分 封制互为表里;礼乐制,维护等级差别的工具。
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1)早期政权(王权)和神权结合,如商朝。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宗族关系深刻影响当时的政治关系。
(3)最高 统治集团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下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是一种间接的松散的
管理,地方的独立性、 自主性都比较强。
[思维点拨]
封建制度和封邦建国的区别
“封建制度”和“封 邦建国”这两个历史概念,由于字面的接近,一些同学对此不甚了解,存
在思维误区。
“封建 制度”是奴隶社会解体后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是以地主阶级掌握土地和政权、
压迫和剥削农民阶级 为标志的社会制度;而“封邦建国”是指分封制,是周王在保证周王室强大
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功 臣等分封到各地,广建封国,用以巩固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

- 1 - -


2015届遵义四中资料
知识必备



考点二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构建体系]

- 2 - -


2015届遵义四中资料
[核心梳理]
1、中央官制的演变

2、地方机构的演变
春秋战国秦朝汉初元明清
⇒⇒⇒

开始设郡县郡县制郡国制行省制度
[思维点拨]
四方面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个核心——皇权至高无上;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三种
制度— —行政制度、选官制度、监察制度,其中行政制度是主体,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是配套
制度;四个阶段— —萌芽(战国)、确立(秦朝)、完善(汉至元)、强化(明清)。
知识必备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1)秦朝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和诸卿
直接由皇帝任免;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2)汉朝中朝制度、刺史制度和推恩令:在中央,汉武帝建立中朝制度,中朝参与决策,限
制 相权,加强君权。在地方,设刺史监察地方;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3)唐朝三省六部制:实 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
独尊。
(4)北宋“强干弱枝”

- 3 - -


2015届遵义四中资料
(5)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 6)清朝设军机处:雍正帝为处理西北军务增设军机处,此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内
阁有名无实, 六部只是执行皇帝的诏令。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
顶峰。
2、认识
(1)皇权与相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过程中两 对最基本
的矛盾。
(2)总的发展趋势是皇权、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相权、地方权力不断遭到 削弱(明朝时废除
了丞相制度)。
(3)分权是削弱相权的重要手段。
(4)解决 中央和地方矛盾的手段:打击诸侯王的势力、削弱武将军权、分割地方官权力、削
除地主割据的物质基础 。
考点三 选官制度
[构建体系]

[核心梳理]

- 4 - -


2015届遵义四中资料

[思维点拨]
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进步,有利于扩大统治阶级的统治基
础,促进 社会公平。学习过程中注意分析二者选官标准的不同,九品中正制重视“门第”,而科
举制重视考试“分 数”,从客观性来讲,科举制有利于社会一般民众通过科举获取功名。
知识必备
1、选官制度
(1)演变

(2)趋势
①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②人才选举逐渐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③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人才。
④用人权由地方向中央转移。
2、监察制度
(1)演变:中国历代王朝重视选官制 度和监察制度的建设。秦朝中央设御史,监察百官,历
朝沿用,但地方监察制度有一些变化。西汉:汉武 帝设13州为监察区,设刺史监察诸侯王以
及地方高官;北宋: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 告,公文必须经知州和通判联合
签署才生效;明朝: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
(2)评价: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起到一定 的作用。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
3、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中西文明的比较
- 5 - -


2015届遵义四中资料

第2讲 古代中国的经济
考点一 发达的古代农业
[构建体系]

[核心梳理]
1、耕作方式
(1)原始农业阶段: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2)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没有广泛用于农业生产。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农耕工具:汉代:耦犁;唐:曲辕犁。
3、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
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
4、古代水利灌溉
(1)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风力水车等。
(2)灌溉 工程:春秋战国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和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从汉代
起,政府组织大规模的 治黄工程;西域地区的坎儿井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
[思维点拨]
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农业生产技术日臻成熟。
3、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4、耕作方式: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
- 6 - -


2015届遵义四中资料
知识必备

一、对小农经济特点及影响的理解
1、演变: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
2、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产的主要目的是
满 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实际上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弱点
(1)分散性:属于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
(2)封闭性、落后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
(3)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
4、地位:是封 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明清以后,随
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日益成 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考点二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构建体系]

[核心梳理]
1、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2、主要行业:冶金业(铜、铁、钢)、制瓷业(青、白、彩)和丝织业(苏州、杭州)。
3、发展历程:原始社会晚期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周时期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出
现 三种主要形态;明中后期出现雇佣劳动关系。
4、突出成就
(1)冶炼技术:春秋时期人们发明冶铁和炼钢技术。
(2)纺织技术:西周以后,丝织技术 突飞猛进,丝绸外销使中国获得“丝国”称号;松江是元
明时期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明代后期棉布成为人 们的主要衣料。
(3)陶瓷技术:陶器为人类所共有,瓷器则是中华民族祖先的伟大发明。宋代,景德 镇成为“瓷
- 7 - -


2015届遵义四中资料
都”。
5、资本主义萌芽
(1)条件: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
(2)实质:雇佣关系。
(3)特点:出现在少数地区和少数行业;最初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 场;发展缓慢、水平低,
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4)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事物,代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5)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
[思维点拨]
图解资本主义萌芽


考点三 古代商业的发展
[构建体系]

[核心梳理]
1、先秦时期:商朝人善于经商,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主体。 2、秦汉:随着交通的发展,商业活跃,但总体水平不高。开通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
易逐渐 发展起来。
3、隋唐:在黄河、长江流域出现了繁荣的商业城市。但商业发展有时间、地点限制。 < br>4、宋元:商业空前繁荣,坊市界限打破,营业时间也不受限制,有些地方使用纸币,海外贸
易繁 荣。
5、明清:农产品日益商品化,出现徽商、晋商等商帮,在江南出现了大批中小工商业市镇。
[思维点拨]
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的两次突破
第一次: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突破 了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
人。原因是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奴隶制崩溃。
第二次:宋朝。表现为突破了坊、市的界限,商业经营时间的限制也被打破,另外官府也不再
直 接监管市里的交易活动。原因是农业、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政府对商税的依赖增加。
- 8 - -


2015届遵义四中资料
知识必备
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影响
1、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定时、定点,后打破时空界限。
( 2)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以农副产品、手工业品
为主。
(3)交易媒介的变化:最初是物物交换,后出现一般等价物,再后来货币固定为金银。
(4)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以地缘为纽带的业缘组织。
2、商品经济在古代封建社会不同时期的影响
(1)封建社会初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 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封建统治的加强。战国时
期,新兴地主阶级中很大一部分人就来自于拥有雄厚资产的 商人。一些商业繁荣的城市,成为
封建政权的中心,如临淄、邯郸、大梁、郢等。
(2)封建 社会中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如隋、
唐、北宋的重要城市 如洛阳、长安、开封都是当时的商业中心。商业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
比重逐步增大。
(3 )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
的发展,出现了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组织形式——工场手工业。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经济上瓦解着封建制 度,政治上动摇着封建统治秩序,
思想上冲击着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益 腐朽,促使了反封建民
主思想的产生。黄宗羲作为民主思想的代表,猛烈抨击君主专制,指出君主专制是 “天下之大
害”。

考点四 古代的经济政策
[构建体系]

[核心梳理]
1、土地制度
(1)井田制:出现于商周时期,是一种土地国有的所有制形式;春秋时期,井田制崩溃。
( 2)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并延续了两千多年,主要形式
有君主土地私 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和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3)土地国有制:北魏、隋唐都曾经实行过均田制,这 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唐朝后期,均田
制瓦解。
2、重农抑商政策
- 9 - -


2015届遵义四中资料
(1)原因:①古代生产力不发达,农业是国家统治 的主要经济基础;②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
人的流动性较大等特点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③中国两千多年 来占统治地位的自然经济是决
定性因素。
(2)发展过程:①商周时期统治者重视并鼓励民间 商业的发展;②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思想
兴起;③汉代私营工商业受到沉重打击;④中唐以后,重农抑商 政策有所松动;⑤明清时期,
统治者固守重农抑商政策,严格限制商业活动。
(3)影响:①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业的发展;②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封建专制。
3、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
(1)原因:①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②政治:清代初年防范 “外夷”的侵犯和沿海人民
的抗清斗争;③思想:轻商思想与小农意识。
(2)概况:严厉限制对外贸易,只准广州一处对外通商。闭关锁国政策在鸦片战争后被打破。
(3)评价: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殖民者的入侵,但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
积累,阻 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思维点拨]
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相互关系


知识必备
1、重农抑商政策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作用
(1)在封建社会初期,其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都起到了积极
作用。如商鞅变法积极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使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2)到了明朝中后 期,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日趋活跃,中国出现了资本主
义萌芽,而封建统治者仍坚持重 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对立起来,并利用封建专制制度实行一系
列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措施。这就严重阻 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也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
观规律,从而导致中国社会发展的滞后。因此,在封建 社会的晚期,重农抑商政策对社会经济
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消极作用。
2、中国和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状况的不同及原因

- 10 - -


2015届遵义四中资料

3、明朝中期至鸦片战争前中国与西方的比较

第3讲 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考点一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及其影响
[构建体系]

[核心梳理]
1、对道、儒、墨、法家思想的认识

- 11 - -


2015届遵义四中资料
2、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促进了当时中国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繁荣,奠定了中国后世思想文化 发展的基础,对社会发
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 则,法家思
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的理论武器,道家思想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中的哲学
思想。
[思维点拨]
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 化的主流思想,是中华民族
的宝贵财富。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时期的学术思想 大放异彩,成为后
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考点二 儒家思想的演变
[构建体系]

核心梳理]
1、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创立与发展
孔子提出“仁”和“礼”;孟子将孔子的政治主张发展为“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
善论” ;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儒学的体系更加完整。
2、汉代儒学
(1)思想来源:以儒家思想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
(2)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
(3)新增内容: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大一统。
(4)评价:有利于巩固国家统 一,维护封建统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一定程度上限制君主的权力。
3、宋明儒学

- 12 - -


2015届遵义四中资料

4、明清儒学的新发展
(1) 李贽及其思想:他自称“异端”,力图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有强烈的追求个性和发展经
济的要求。基本 主张: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认为人皆有私,主张个性自由。
(2)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主张
①政治上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独裁,提出限制君权、倡导言论自由的设想。
②经济上重视发展工商业,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
③思想上批判程朱理学脱离实际,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关乎国计民生。
[思维点拨]
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 当今公民的道德规范,“大一统”思想有利于
维护国家统一,“以人为本”思想有利于当今民主政治建设 的借鉴,“和为贵”和“和而不同”思想
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等。
知识必备
一、多角度认识古代主流思想
1、中国古代主要思想家的民本思想
(1)孔子的民本思想是“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荀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君舟民水”。
(4)董仲舒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天人感应 ”学说上,即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如果残暴,
天将降灾祸于他。
(5)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主要是“天下为主,君为客”。
2、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历史地位及其原因

- 13 - -


2015届遵义四中资料

3、古代治国“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
中国古代封建帝王治理国家最理想、最成功的理念是“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即以儒家
伦理 道德为中心,以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具体如下:
(1)儒家推崇“人治”, 即指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
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后 ,以儒家思想治国,即所谓“王道”。
(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法令来统一 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
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霸道”。
(3)道家主张“无为 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
以恢复和发展生产。道家“无 为”政治即所谓“帝道”。
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和欧洲启蒙思想的比较

复习和和和和和和和
复习反思:
- 14 - -

创业园区-复习计划怎么写


国家助学贷款申请表-重庆免费招聘网


美丽的小路教学设计-网络电话免费试用


上班时间调整-日语个性签名


仓木麻衣图片-数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海洋科学专业-特色文化


考驾照价格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周记


声明格式-消防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