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

别妄想泡我
696次浏览
2020年08月12日 09:0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学习方式-北京的符号


新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课外阅读理解练习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雪地烤红薯

周海亮

①男人缩在高中校园门口,守着一个烤红薯的老式铁炉。他不断地把 烤熟的红薯挑出
来,把没烤的红薯放进去,十几个红薯,让他手忙脚乱。第一次做这种营生,男人的心里
有点慌。

②(A)天空平飘着雪花,男人的头顶和肩膀上落着薄薄一层雪。 正是放学的时候,走
读的学生赶着回家,住校的学生赶着回宿舍,所有人都在雪中匆匆而过。男人把一个 烤得
最成功的红薯托在手里,嘴张着,却并不吆喝。

③有人停下来,看他的 红薯。他立刻打起精神,从旁边操起小秤。他挑了两个最大的红
薯放进秤盘,拉起提绳。“啪”的一声, 两个红薯紧跟着掉在雪地上。男人急忙再从烤炉里
取出两个红薯,那个学生却早已经走远了。

④整个下午他都没有卖掉一个烤红薯,这让他很伤心。现在,除了他,谁还把烤红薯当
成好东西?儿子考上重点高中的那一天,闹着要去吃洋快餐。儿子点了一份薯条,端上来
的东西又黄又瘦 ,蜷缩扭曲着,他不知为何物。尝一个,才知不过是炸过的土豆条罢了。
他说:“这能比得上烤红薯?” 儿子边笑边喝着可乐。可乐他也尝了尝,不好喝,麻舌头。
他想,烤红薯多好啊,剥了皮,又香又甜,含 在嘴里,不用嚼,直接化成蜜淌下去,如果
再配一大碗玉米糁子和一碟腌萝卜条,那滋味,真是给个皇帝 也不换啊!

⑤他重新把小秤放到身边,扭过头,眼睛盯住校门。这时,有几个学生说 笑打闹着,走
了出来。男人眼睛一亮,清清嗓子,喊了起来:“卖烤红薯啰!”嗓音很小,又哑又沙,像
被砂纸打磨过。声音吸引了这几个学生的目光,然而他们只是投来极为漠然的一瞥,又转
过脸继 续说笑。

⑥于是,男人又提高嗓门吆喝:“烤红薯白送啰!”这时,一个长脖子少年 停下来,并转
身朝男人走来。边上的平头少年拽了拽他的胳膊,可是没能将他拉住。长脖子少年走到男< br>人面前,问道:“烤红薯白送?”

⑦男人憨笑着挑出四个红薯,边挑边问长脖 子少年:“你们宿舍几个人?”长脖子少年
说:“四个。”男人接着问:“那个和你一起走的留平头的也 是?”长脖子少年说:“不错。”男
人说:“那就给你们多带几个吧!”于是又挑了四个。他把八个烤红 薯分装进两个袋子,递
给长脖子少年。

⑧天渐渐黑下来。(B)男人看了看 天空,雪越下越大,地上铺了厚厚的一层。男人仍
然没有卖掉一个烤红薯。他推起三轮车,慢慢往回走。 他在一个街角停下来,就着昏黄的
路灯,从炉里掏出一个焦糊的烤红薯。他仔细地剥掉皮,慢慢地吃起来 。他不声不响地吃
掉一个,又掏出第二个。他一口气吃掉八个烤红薯,那是烤炉里剩下的全部烤红薯。吃 到
最后,他不再剥皮,将烤红薯从烤炉里取出来,直接塞进嘴巴。男人想,自己的嘴唇肯定
被烫 出了水泡,因为现在,那里钻心地痛……

⑨长脖子少年回到宿舍,将两袋烤红薯随手 放在床头柜上。谁对烤红薯都没有兴趣,即
使是白送,他们也不想吃上一口。终于,快熄灯的时候,留平 头的少年打开了一个袋子,


取出一个烤红薯,托在手里,细细端详。长脖子少年提醒他说 :“都烤糊了。”平头少年低
头不理他,闭起眼睛嗅那个烤红薯。电灯恰在这时熄灭,平头少年在黑暗来 临的瞬间,将
那个已经冰凉的烤红薯凑近嘴巴,狠狠地咬了一口。他没有剥皮,感觉到了红薯的微涩与< br>甘甜。

⑩长脖子少年突然说:“你和卖烤红薯的那个人长得很像。”

⑪黑暗里,平头少年偷偷流下了一滴眼泪。

(1)根据文中男人的行为,完成下面的填空。

手忙脚乱烤红薯→________→高声吆喝送红薯→________

(2)文中有两处关于雪的环境描写,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A)天空飘着雪花,男人的头顶和肩膀上落着薄薄一层雪。

(B)男人看了看天空,雪越下越大,地上铺了厚厚的一层。

(3)结合上下文,赏析下面的句子。

他重新把小秤放到身边,扭过头,眼睛盯住校门。

(4)文中的男人对儿子(平头少年)的父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例说明。

【答案】 (1)打起精神称红薯;不声不响吃红薯

(2)运用了人物的动作、神态 描写,男人“眼睛盯住校门”中“盯”字,表现他盼着有人来买
红薯,更盼见到儿子。

(3)暗示时间的推移;交待天气变得更冷;烘托人物失落、苦涩的心情;营造苍凉凝重的
氛围。
(4)在生活上关爱儿子,如白送并多给长脖子少年几个烤红薯,是想让儿子吃上烤红薯;
在精神上尊重、宽容儿子,如顾及儿子的自尊,没有与儿子相认。

【解析】【分析】 (1)结合文本内容,根据文中男人的行为,具体的情节可概括为:手忙
脚乱烤红薯→打起精神称红薯→ 高声吆喝赠红薯→不声不响吃红薯。

(2)认真阅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可知文中第②段 “天空飘着雪花,男人的头顶和肩膀
上落着薄薄一层雪”暗示了时间,交代天气寒冷。第⑧段画线的句子 “男人看了看天空,雪
越下越大,地上铺了厚厚的一层”关于雪的环境描写,说明天气恶劣,营造苍凉凝 重的氛
围;烘托人物失落、苦涩的心情。

(3)“他重新把小秤放到身边,扭过头 ,眼睛盯住校门”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一个“盯”
字,表现出他盼着有人来买红薯,更盼见到儿子的 急切心情。

(4)结合文本分析,“儿子考上重点中学,满足孩子吃洋快餐的要求”体现出 他对儿子的
关爱;“大雪天站在校外为了孩子能吃到那甘甜的红薯宁愿受冻”可以体现出对儿子的关爱;“儿子从眼前走过,没有前去相认,反而叫人带红薯给儿子”体现了对儿子的尊重以及
关爱;“ 儿子没有叫他,他只是默默的离开”体现了他的宽容。

故答案为:⑴打起精神称红薯;不声不响吃红薯

⑵ 运用了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男人“ 眼睛盯住校门”中“盯”字,表现他盼着有人来买红
薯,更盼见到儿子。

⑶ 暗示时间的推移;交待天气变得更冷;烘托人物失落、苦涩的心情;营造苍凉凝重的氛
围。

⑷ 在生活上关爱儿子,如白送并多给长脖子少年几个烤红薯,是想让儿子吃上烤红薯;在

< p>
精神上尊重、宽容儿子,如顾及儿子的自尊,没有与儿子相认。

【点评】⑴本 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根据文中男人的行为选择恰当的字
填空即可。

⑵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作答此题,学生首先要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 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有:①渲染气氛;②烘托人物的心情;③推动情节的发
展;④暗示故事的结 局。具体作用,还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做具体的分析。

⑶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 在于赏析角度的选择,注意动作、神态描写,明确
写出的内容和表达的感情。

⑷本 题考查对文本人物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需通读全文,结合相关情节进行理解
与分析。


2.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果园快乐的时光

白兰华

①外婆家有个菜园,而他更愿意称之为果园。园内有一株高大的漳州 柑子树,绿荫如
盖,斜斜地遮住了土屋后门的一小块空地。放学回家,他就在树荫下做作业,温习功课。
几只麻雀停在屋檐边,啄着盖房用的麦草,寻找残存的几颗麦粒。玩腻了,又蹦跳着飞落
地面, 叽叽喳喳叫几声,觉得没趣,又陆陆续续飞上树梢,在枝叶间嬉戏。他静静地观望
着麻雀的表演,时光仿 佛凝固了一般,几丝夕阳的光线投下来,他的心里生长起一片海,
无边无际,一叶小舟就在波平浪静的水 面轻轻摇曳。

②果园里还有三株橘树,一棵李子树,一棵柿树,它们在阳光雨露的滋 润下,日复一日
地成长,经历开花结果的繁衍,默默奉献着一切。经常变化的是地面种的蔬菜。外婆很会
持家,忙里忙外的,空闲时间就伺候自己的菜园子。茄子、辣椒成行,豇豆、冬瓜、丝
瓜、南瓜 等藤蔓植物爬满架子。他常帮外婆打杂,最惬意的事情就是捉虫子。手里拿双筷
子,将茎叶间的毛毛虫一 条一条地夹进玻璃瓶,拿去喂鸡仔。外婆说吃了活食的母鸡生蛋
勤,蛋的个头大。他就在下午放学做完作 业后到菜园转悠捉虫子。他发现藤藤菜叶上常有
一种胖乎乎的、颜色与菜叶颜色接近的虫子,握在手心里 肉唧唧的,爬在肌肤上痒痒的,
想笑。外婆说是猪儿虫,吃菜叶挺厉害的,看见菜叶缺边少角的,没准就 是它干的坏事
儿。将猪儿虫扔到母鸡脚下,母鸡“咯咯咯”地惊叫着躲开,雄健威武的公鸡要在母鸡面前
显摆显摆,扑过来用尖尖的喙啄一下虫子滚圆的身体,还是不敢下口。虫子被折腾得死去
活来, 他的心像被鸡啄了一下,有些生疼。

③秋天外婆遍种青菜,一笼一笼的,茎叶繁茂, 油绿肥实。收割后,把青菜搬到水井
边,用一桶桶清水洗涤。洗菜的活儿很细,得将菜叶褶皱里的尘土粪 渣淘洗干净。外婆的
手在凉水里泡久了就泛白。他端来小凳依偎在外婆身边,将菜叶一片片扳下,浸没水 中。
青翠的颜色弥散,绿意晕染 , 一片波光。他和外婆把洗净的青菜挂在竹竿上晾晒,一杆
一杆的在房前屋后散放清香。青菜一部分入泡菜坛子做酸菜,一部分腌制成盐菜。腌制后
的菜叶变成柔 顺的一缕,颜色转为深绿,暴晒几个太阳就变得油亮亮的。他常取几根盐菜
到学校和伙伴分享,菜茎柔韧 ,伙伴们咬得龇牙咧嘴。勤劳的外婆把盐菜切细,储藏在坛
子里,要吃就抓把出来拌上熟油辣子葱花儿, 很下饭,他很爱吃。


④令时光无比芬芳的还是要数春末夏初,果园里 繁花盛开,芳香馥郁,整个院落溢满温
馨。李子树橘树枝头一片雪白,蜂蝶绕枝,一派繁忙。一场春雨落 下,地面铺上一层寂寞
的花瓣,水珠在上面滴溜溜滚动。花期最长、香味最浓的是漳州柑子花儿,一朵朵 晶莹洁
白,缀成一簇一簇的,在青枝绿叶间闪烁。每个晨昏,那香味儿飘得很远,将空气沉醉。

⑤转眼间,收获的忙碌随之而来。田野里,秋阳下,打谷机轰隆隆,拌桶声铿锵有力,
膀大腰圆的汉子吆喝着把一担担金黄的稻谷挑往晒坝,堆起一座座小山。外婆家的果园充
满果味的甘甜。 橘子绿中带黄,沉甸甸压弯枝头。漳州柑子圆溜溜的似孩子胖胖的脸蛋,
笑盈盈地张望着。外婆给他和小 姨留了几个柑子,把其余的部分背到集市上去卖,能换回
好几个月的油盐钱。

⑥外婆家的果园一年四季都充满希望,充满生活的甜蜜,留给他解馋的几个柑子,要温
暖他过完整个冬天 !

(摘自《优美散文》)

(1)请你细读全文,概括他在果园感受到的快乐。

(2)联系语境,说说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①青翠的颜色弥散,绿意晕染 , 一片波光。

②花期最长、香味最浓的是漳州柑子花儿,一朵朵晶莹洁白,缀成一簇一簇的 ,在青枝绿
叶间闪烁。

(3)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画线句子,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

(4)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外婆是一个怎样的人。

(5)最后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作答。

【答 案】(1)①看麻雀嬉戏;②捉虫子喂鸡;③和外婆一起制作盐菜;④果园繁花盛
开时的温馨;⑤果实收 获的甘甜;⑥外婆的慈爱。

(2)①(绿色)扩散、映绿了水。②忽隐忽现(忽明忽暗)。

(3)运用比喻和拟 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柑子圆而饱满的形状和惹人喜爱的情态,表
现了他的喜悦之情。
< br>(4)勤劳:空闲时间就伺候菜园,茄子、辣椒成行,豇豆、冬瓜、丝瓜、南瓜等藤蔓植物
爬满架 子;外婆遍种青菜,一笼一笼的,茎叶繁茂,油绿肥实。慈爱:留柑子给他。能干
(富有生活智慧)做出 的菜味道美;把果园经营得很好。

(5)内容上:点明了外婆的爱使他感到温暖、果园给予了 他快乐的主旨,抒发了他对果园
的喜爱之情。结构上:总结全文。


< br>【解析】【分析】(1)这是一道考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题型。本文的结构很清晰,并且
按照材 料的性质安排,一件事一个段落,因此,只要概括出每个段落的内容就能将此题顺
利的答好。概括时语言 要简洁流畅,切中要点不能拖泥带水,也不能漏掉关键情节。

(2)现代文阅读中“理解文中 重要词语的含义”,指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语的语境义。
对词语的考查,是每卷必考的。本题考查词 语的语境义。语境义要密切联系上下文解答。
①句联系上文的内容“将菜叶一片片扳下,浸没水中。青翠 的颜色弥散”可判断“晕染”的意
思是“绿色扩散了,将水映照成绿色。②句写花在青枝绿叶间闪烁,“ 闪烁”的本意指:物
体忽隐忽现,变动不定;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那在此处就很好判断了,就是指 花忽


隐忽现或忽明忽暗。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中重要词语表达 效果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判断句子
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写出该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再 结合具体句子分析词语表现了什
么表达了某种感情突出了什么强调了什么。语文中主要修辞手法有比喻、 拟人、夸张、
排比、对偶、反复、借代、比拟等,而每一种修辞手法又各有其作用,在平时的学习中要< br>进行分类整理,写作时可以恰当运用,以增加文章的文采。本题中“漳州柑子圆溜溜的似孩
子胖胖 的脸蛋”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笑盈盈地张望着”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修
辞手法的表述语言 :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的情态,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根据这一套
路,结合文章内容就可答出此题。

(4)这道题考查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是常出题型,分析时可以按照情节的展开逐< br>层分析人物表现,从而概括性格。如文章对外婆描写之处“外婆很会持家,忙里忙外的,空
闲时间 就伺候自己的菜园子。茄子、辣椒成行,豇豆、冬瓜、丝瓜、南瓜等藤蔓植物爬满
架子”“秋天外婆遍种 青菜,一垄一垄的,茎叶繁茂,油绿肥实”“勤劳的外婆把盐菜切细,
储藏在坛子里”可看出外婆的“勤 劳”。从“外婆给他和小姨留了几个柑子,把其余的部分背
到集市上去卖,能换回好几个月的油盐钱”可 分析出外婆的“慈爱”。从“他常取几根盐菜到
学校和伙伴分享,菜茎柔韧,伙伴们咬得龇牙咧嘴。勤劳 的外婆把盐菜切细,储藏在坛子
里,要吃就抓把出来拌上熟油辣子葱花儿,很下饭,他很爱吃”可知外婆 很能干,做出的菜
很好吃。从“外婆家的果园充满果味的甘甜。橘子绿中带黄,沉甸甸压弯枝头。漳州柑 子圆
溜溜的似孩子胖胖的脸蛋,笑盈盈地张望着”可知外婆能干,善于经营。

(5) 这是一道考查文章结尾作用的题型。解题思路:一般应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去分析。
这道题已经给了答题 的角度,因此就考虑:1.内容上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中心的关系
上分析考虑。2.结构上,应从总 领全文、承上启下、为下文作铺垫、照应、总结上文等作
用的角度去分析。结合答题的思路结题此题即可 。

故答案为:(1)①看麻雀嬉戏;②捉虫子喂鸡;③和外婆一起制作盐菜;④果园繁花盛开时的温馨;⑤果实收获的甘甜;⑥外婆的慈爱;

(2)①(绿色)扩散、映绿了水。②忽隐忽现(忽明忽暗);

(3)运用比喻和拟 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柑子圆而饱满的形状和惹人喜爱的情态,表
现了他的喜悦之情;
< br>(4)勤劳:空闲时间就伺候菜园,茄子、辣椒成行,豇豆、冬瓜、丝瓜、南瓜等藤蔓植物
爬满架 子;外婆遍种青菜,一笼一笼的,茎叶繁茂,油绿肥实。慈爱:留柑子给他。能干
(富有生活智慧)做出 的菜味道美;把果园经营得很好;

(5)内容上:点明了外婆的爱使他感到温暖、果园给予了 他快乐的主旨,抒发了他对果园
的喜爱之情。结构上:总结全文。

【点评】识记段落 在不同位置的作用,并根据具体题目进行分析。段或句子在开头:总领
全文、引起下文、开篇点题、设置 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段或句在中间:承上启下;
段或句在结尾:总结全文、收束全文、深化中心、 点明主旨等。


3.现代文阅读

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 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


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 出的神秘泉水。

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 地把一座破旧的房
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 滩
的声音。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
了油 。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
结实实,补丁的针脚 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

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 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
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我抽 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帮忙。看他挑
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这就是我们所 有的交流。过了一会儿,他挑
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 他一边数,一
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 br>手来,我们就去睡了。

(1)选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屋里的环境:____ ____。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牧
羊人”的性格特点是________。

(2)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含意的理解。

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3)“牧羊人拿出一 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
选起来。”这两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 法?有什么作用?

(4)“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帮忙。”牧羊人为什么不让“我”帮他呢?

【答案】(1)餐具、地板、猎枪、炉子、热汤;生活井井有条,做事认真

(2)这句话说的是“我”第一次见到牧羊人时所产生的印象,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牧羊
人比作“ 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在处境非常困难时遇到牧羊
人的欣喜之情,预示 着他将使这个荒凉的地方变得滋润和富饶。

(3)动作描写,写出牧羊人选橡子时一丝不苟的 态度——生怕有一颗发不了芽,与下文种
橡子时“轻轻地放”“仔细地埋”的行为相照应,也为下文写橡 树长大成林做了铺垫。

(4)不让“我”帮他挑选橡子,一是因为“我”是借宿的客人,这是 对“我”的关照;二是怕
“我”挑选的橡子不够好,担心种下后不能发芽生长。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提炼能力和对人物性格的分析能力。仔
细阅读文中对 牧羊人屋内环境的描写,从“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
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 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一段话中,可以看
出这是从“餐具、地板、猎枪、炉子、热 汤”几个方面进行描写。通过描写体现出牧羊人生
活井井有条,做事认真的特点。

(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对句子含义的考查,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品析句
子的深层含义: ①结合具体语境理解;②紧扣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倾向理解语句;③
紧扣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理解语句 内涵;④联系写作背景去理解。画线句子把牧羊人比作
“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运用比喻的修辞 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在处境非常困
难时遇到牧羊人的欣喜之情,预示着他将使这个荒凉的地方变 得滋润和富饶。

(3)此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描写手法的理解能力。描写是常见的表达方式, 通常有语言、


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这句话运用动作描写,“拿、倒、 挑选”几个动词
传神地写出牧羊人选橡子时一丝不苟的态度,与下文种橡子时“轻轻地放”“仔细地埋” 的行
为相照应,也为下文写橡树长大成林做了铺垫。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 的理解分析能力。仔细阅读文段,结合全文的内容来分析,
牧羊人不让“我”帮他挑选橡子,可能是因为 “我”是借宿的客人,这是对“我”的关照;也可能
是怕“我”挑选的橡子不够好,担心种下后不能发芽 生长。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餐具、地板、猎枪、炉子、热汤;生活井井有条,做 事认真;(2)这句
话说的是“我”第一次见到牧羊人时所产生的印象,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牧羊人 比作“不
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在处境非常困难时遇到牧羊人的欣喜之< br>情,预示着他将使这个荒凉的地方变得滋润和富饶;(3)动作描写,写出牧羊人选橡子时
一丝不 苟的态度——生怕有一颗发不了芽,与下文种橡子时“轻轻地放”“仔细地埋”的行为相
照应,也为下文 写橡树长大成林做了铺垫;(4)不让“我”帮他挑选橡子,一是因为“我”是
借宿的客人,这是对“我 ”的关照;二是怕“我”挑选的橡子不够好,担心种下后不能发芽生
长。

【点评】学 生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对句子含义的考查,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品析句子的
深层含义:①结合具体语境 理解;②紧扣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倾向理解语句;③紧扣
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理解语句内涵;④联系写 作背景去理解。




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 它
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妈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
它饭 吃。但大家都不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
忧郁性似的,连三妹 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地,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
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地 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
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 它玩,但并没有像对前几只小猫那样
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 更觉得难看了。

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 终日懒惰地伏着,
吃得胖胖的。

……

一天,我 下楼时,听见张妈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
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
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
悲楚地叫了一声 “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 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
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
针,刺我良 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 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
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为什么我们一家不喜欢这只小猫?请简要概括。

(2)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3)作者说:“我 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结合上下文,具
体分析其中的原因。

(4)请结合全文,分析“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一句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5)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答案】 (1)长得不好看;不活泼,性格忧郁;懒惰,不捉老鼠。

(2)比喻, 把“我的暴怒、虐待”比作“刺我良心的针”,生动形象地突出“我”明白真相、知
道猫因“我”的主观 臆断而蒙冤后,心里的内疚后悔、难过痛苦之情。

(3)“我”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 话辩诉的动物;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永
无改正过失的机会了。

(4)内 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手制造了第三只猫的
悲剧,深感内疚,为 了不再看到这样的悲剧重演,“自此,我家永不养猫”。结构上,这句
话照应文章的开头,交代几次养猫 经历的最终影响,首尾呼应。

(5)“我”充满正义感,同情弱者,勇于反思己过。“我”为 鸟无辜被吃感到义愤填膺,为其
“复仇”,更为自己冤枉了猫而感到痛苦自责。

【解析】【分析】(1)细读文本从“ 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 ”可概括出:长
得不好看;从“但大家都不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好像是具着天生
的忧郁性似的 ,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可以概括出:不活泼性格忧郁;
从“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 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
吃得胖胖的。”可以概括出:懒惰,不捉 老鼠。

(2)把“我的虐待”比作“针”,这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我明白真相后 ,知道猫因
我的主观臆断而死,不能挽回,而更加内疚后悔。

(3)作者在弄清真 相时,有一段心理描写,“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
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 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我很想补救我的过
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 误解呢?”;“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
会了!”从这些句子可以看出,“我”难过的原因有两方面:一 是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
说话辩诉的动物;二是我想补救,但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4)“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自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深感负疚、懊 悔,
为了不再看到这样的悲剧重演下去,“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又与文章的开头遥相
呼应,在结构上形成了首尾呼应的特点。

(5)本题的考点是人物形象描写与分析。 概括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
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由结尾“ 我心里十分 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
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 它的无抵抗的
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 br>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可以看出 “我”充 满正义感,同情弱者,勇于反思己过。“我”为鸟无辜被吃感到义愤填
膺,为其“复仇”,更为自己冤枉 了猫而感到痛苦自责。

故答案为:⑴长得不好看;不活泼,性格忧郁;懒惰,不捉老鼠;

⑵比喻,把“我的暴怒、 虐待”比作“刺我良心的针”,生动形象地突出“我”明白真相、知道
猫因“我”的主观臆断而蒙冤后, 心里的内疚后悔、难过痛苦之情;

⑶“我”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猫 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永无
改正过失的机会了;

⑷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 结。“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手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
剧,深感内疚,为了不再看到这样的悲 剧重演,“自此,我家永不养猫”。结构上,这句话
照应文章的开头,交代几次养猫经历的最终影响,首 尾呼应;

⑸“我”充满正义感,同情弱者,勇于反思己过。“我”为鸟无辜被吃感到义愤填 膺,为其“复
仇”,更为自己冤枉了猫而感到痛苦自责。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 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
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 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
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⑵本题考查赏析句子。注意明确所用修辞及突出表现的内容。

⑶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根据上下文内容去判
断。

⑷本题是对段落作用的考查,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内容是一般是对前文内容的总
结 或补充,或者引起下文。思路:这一段写出了…,突出了…,(这是内容)为下文…作铺
垫。段落位置不 同,结构作用不同,表述语言有所不同。文章开头:引出下文,为…作铺
垫。营造了…氛围,设置悬念, 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文章中间: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
出下文…,为…作铺垫。文章结尾:总结全文 ,突出心。结尾的话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

⑸本题的考点是人物形象描写与分析。 概括 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
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解题思路:从具体的人物行为 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
作、心理描写等;从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入手, 抓住抒情和议
论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5.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 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


常对鸟笼望着,我 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 ,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
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 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
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 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
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 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
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
针,刺我良 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 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
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梳理选文中“我”的情感变化过程,每空用两个字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味文中画线的句子,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①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②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3)“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是全文的结尾,它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4)为什么“我”明明不甚喜欢第三只猫,却在它亡失之后“更难过得多”?

(5)根据选文,对“我”作简要评价。

【答案】(1)愤怒;悔恨;悲痛

(2)①“畏罪潜逃”一词将猫人格化,赋予它以 人的动作,形象生动,让人更容易理解,
更具幽默感。也表达了“我”的自以为是的心理,与下文写“我 ”的自责形成鲜明的对比。

②运用比喻手法,突出强调“我”的悔恨和自责程度之深,生动形象。

(3)结构上 ,首尾呼应,开头交代几次养猫的结果,以永不养猫结尾,呼应开头,总结全
文,使文章浑然一体;内容 上,体现了作者误认为第三只猫是凶手后的自责,由于愧疚和
良心的谴责,作者从此永不养猫。

(4)①第三只猫是因“我”的误解而亡失的;②“我”永无改正错误的机会了。

( 5)①仅凭表面现象判断是非,说明做事太过武断。②惩戒邪恶,表明其正义感。③发
现冤屈无辜后悔自 责,表明其内心善良、严于自省。

【解析】【分析】⑴考查对人物心理变化的梳理。人物 的心理变化是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变
化的,家里养的一只黄色百芙蓉鸟被咬死了,家里人都断定是这只猫所 为,此时我很愤


怒;有一天,家里人发现咬死鸟的是另外的一只黑猫,对于冤枉这只猫, 我开始觉得我是
错了!此时我心里是后悔;那一只被冤枉的花白猫死在了邻家的屋脊上,此时我十分地难
过。

⑵①畏罪潜逃:意思是犯罪后害怕被制裁而逃走。畏罪:犯了罪怕被制裁。这里 是作者的
主观判断,突出了对猫的厌恶之情,为下文发现冤屈无辜后悔自责埋下了伏笔。这句话采
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让人更容易理解,更具幽默感。

②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我的暴怒、 我的虐待比作刺我良心的针,更加生动形象的表现出
“我”的羞愧和悔恨。

⑶这句话 在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自制造了第三只
猫的悲剧,深感内疚, 为了不再看到这样的悲剧重演,“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在结构
上,这句话与文章的开头相呼应,形成 了首尾圆合的特点。

⑷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的主 观臆断,断定鸟是它
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 “我”认
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⑸文中“嘴里好像还 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我”仅凭自
己的主观臆断,就断定是那只花 白猫咬死了黄鸟,于是。拿了一根木棒,追过去打,自以
为对这只猫加以惩戒;当知道自己冤枉了这只猫 后,我心里十分地难过,愧疚自责,反省
自己的所作所为。

故答案为:⑴愤怒;悔恨;悲痛

⑵①“畏罪潜逃”一词将猫人格化,赋予它以人的动 作,形象生动,让人更容易理解,更具
幽默感。也表达了“我”的自以为是的心理,与下文写“我”的自 责形成鲜明的对比。

②运用比喻手法,突出强调“我”的悔恨和自责程度之深,生动形象。

⑶结构上,首 尾呼应,开头交代几次养猫的结果,以永不养猫结尾,呼应开头,总结全
文,使文章浑然一体;内容上, 体现了作者误认为第三只猫是凶手后的自责,由于愧疚和
良心的谴责,作者从此永不养猫。

⑷①第三只猫是因“我”的误解而亡失的;②“我”永无改正错误的机会了。
⑸①仅凭表面现象判断是非,说明做事太过武断。②惩戒邪恶,表明其正义感。③发现
冤屈无辜后悔 自责,表明其内心善良、严于自省。

【点评】⑴考查对人物情感态度变化的理解。解答此题关 键在于从文中找出表现人物情感
态度的词句,然后结合文章内容梳理分析。

⑵考查对 修辞手法的辨析和对文章语句含意的理解。关于修辞,掌握常用的修辞手法,了
解其作用,结合具体句子 ,做出准确判断。

⑶考查文章结尾句段的作用。一般来说,结尾句段在内容上,有抒发感情, 表达思想,丰
富文章的作用;在结构上,有篇末点题,照应开头,升华主旨,画龙点睛,让结构紧凑,< br>脉络清晰的作用。

⑷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般要结合上下文来作答 ,根据题干要求,在
文中找到关键词句,概括回答。

⑸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 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
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细菌发电前景广阔

①科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细菌发电造福人类的时代。

②说起细菌发电,可以追溯 到1910年。英国植物学家利用铂作为电极放入大肠杆菌的
培养液中,成功地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细 菌电池。1984年,美国科学家设计出太空飞船
使用的细菌电池,其电极的活性物质是宇航员的尿液和 活细菌。到了80年代末,细菌发电
有了重大突破,英国科学家让细菌在电池组里分解分子,释放电子向 阳极运动,从而产生
电能。操作时还在糖液中添加某些芳香化合物作为稀释液,来提高生物系统输送电子 的能
力。与此同时,还要往电池里不断地充入空气,用以搅拌细菌培养液和氧化物质的混合
物。 据计算,利用这种细菌电池发电,其效率可达40%,远远高于现在使用的电池的效
率,且能持续数月之 久。即使这样,还有10%的潜力可挖掘。

③利用细菌发电原理,可以建立较大规模 的细菌发电站。计算表明,一个功率为1000
千瓦的细菌发电站,仅需要10立方米体积的细菌培养液 ,每小时消耗200千克糖即可维持
其运转发电。这是一种不会污染环境的“绿色”电站,而且技术发展 后,完全可以用诸如锯
末、秸秆、落叶等废有机物的水解物来代替糖液。因此,细菌发电的前景十分诱人 。

④现在,各个发达国家各显神通,在细菌发电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美国设计 出一
种综合细菌电池,里面的单细胞藻类可以利用太阳光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糖,然后再让
细 菌利用这些糖来发电。日本科学家同时将两种细菌放入电池的特种糖液中,让其中的一
种细菌吞食糖浆产 生醋酸和有机酸,而让另一种细菌将这些酸类转化成氢气,由氢气进入
磷酸燃料电池发电。

⑤人们还惊奇地发现,细菌还具有捕捉太阳能并把它直接转化成电能的特异功能。最近
美国科学家在死海和大盐湖里找到一种嗜盐杆菌,它们含有一种紫色素,在把所接受的大
约10%的阳光 转化成化学物质时,即可产生电荷。科学家们利用它们制造出一个小型实验
性太阳能细菌电池,结果证明 是可以用嗜盐性细菌来发电的,用盐代替糖,其成本就大大
降低了。由此可见,让细菌为人类供电已经不 再遥远,不久的将来即可成为现实。

(1)下列对我文章的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全文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说明的。

B. 文章由科学家的预言自然地引出本文的说明内容。

C. 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 本文语言平实准确,第⑤段划线词“大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 )

A. 细菌发电的原理很简单,只需要细菌的参与就可以产生电能。

B. 细菌发电的优点可概括为效率高、成本低、无污染,其发展的前景十分诱人。

C. 细菌具有捕捉太阳能并把它直接转化成电能的特异功能,却不能为细菌发电带来任何好
处。

D. 细菌发电是只需要让细菌在电池组里分解分子,无需添加任何物质便可以达到40%的发
电效率。

(3)“绿色发电”已然成为未来用电能源发展的趋向,除了本文中所提及到的“细 菌发电”


外,请你联系你生活中的见闻,列举出另外两个有关于“绿色发电”的例子。

【答案】 (1)C

(2)B

(3)风力发电、潮汐发电、太阳能发电。

【解析】【分析】(1)C.第④ 段画线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
力。

(2)A“只需要”说 法太绝对;C“却不能为细菌发电带来任何好处”说法错误。D与原文“与
此同时,还要往电池里不断地 充入空气,用以搅拌细菌培养液和氧化物质的混合物。”不
符。故选B。

(3)考 查学生的知识拓展能力。只要举例的事例围绕“清洁发电”“绿色发电”来举例子即
可,如利用潮汐能来 发电,利用风力来发电,利用太阳能来发电等等。

故答案为:⑴C;⑵ B;

⑶风力发电、潮汐发电、太阳能发电。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 和把握。解答本题把选项中的内容放在原文中印
证,能找到依据的正确,与原文不符或没有的为错误的;

⑵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把选项中的内容放在原文中印证,能找到< br>依据的正确,与原文不符或没有的为错误的;

⑶本题考查学生的积累能力。

平时要养成多看、多想、多思、多记的好习惯,对于身边的事要多关心,对于社会热点问
题如 环保、能源等问题要多关注,并注意最新的进展情况,适时与同学们交流,这样,遇
到相关问题时便可轻 松作答了。


7.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讲故事的人

莫言

①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 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
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A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 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
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②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了困
境 ,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兆,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己寻短见。
每当我劳动归来, 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
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 胆战,跑到厨房和磨坊里寻找。B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
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了院子里大 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面走进
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到 我的心思,她说:“孩子
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br>
③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 br>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把白天
从说书人 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
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 们嘴里冒不出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地吸引了她,以后每


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排活 ,默许我去集上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
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 绘色地讲给她听。

④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 不断地添油加醋,我
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 我的
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
时 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
难道要靠耍贫嘴 吃饭吗?”

⑤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是招人厌烦的, 有时候还会给
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子里厌恶的孩子,就有< br>我童年时的影子。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
子。但在 我身上,却显露出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这无疑是极大的危险,但
我说的故事的能力,又带 给了她愉悦,这使她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⑥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尽管 我有父母亲的谆谆教导,但我并没有改掉我喜欢
说话的天性,这使得我的名字“莫言”,很像对自己的讽 刺。

(1)给下列词语的加下划线字注音

炫耀________

沉默寡言________

显露________

谆谆教导________

(2)选文回忆了成长中作者与母亲的哪三个故事?

①故事一:________

②故事二:________

③故事三:________

(3)文中画线的A、B两处句子分别描写了母亲和“ 我”的流泪,请分析其原因及表达的感
情。

A处原因,及表达的感情:________

B处原因,及表达的感情:________

(4)选文③、④段中,母亲对“我” 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请写出能够体现母亲态度变化过
程的关键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 认为莫言是因为“会讲故事”而成为著名的作家,进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请结合
选文有关内容谈一谈, 莫言会讲故事能力的形成,对你学习语文的启发。

(6)我们在本学期学过的课文中有关母爱的篇章请写出一篇。

【答案】 (1)yào;guǎ;lù;zhūn

(2)我多算卖菜老人一毛钱,母亲伤心痛哭;我害 怕母亲寻短见,母亲却来安慰我;我多
次偷偷地跑去听书,并绘声绘色地讲给家人听,吸引了母亲,得到 母亲默许。

(3)因“我”占了人家的便宜而难过、失望、羞愧。表现母亲为“我”占便宜而 难过、羞愧的
心情;以为失去母亲而极度痛苦,表现“我”对母亲的依恋与热爱。

(4)批评(不耐烦);默许;担忧(忧心忡忡)


(5)【示例1】 莫言喜欢上集市听书,并善于复述说书人的故事,说明语文学习,不仅要
听而且要说。同时要善于在生活 中学习。

【示例2】莫言能够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 编造一些情
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说明语文学习需要想象,要通过想象培养创新能力。(总之莫言的成功告诉我们语文学习要多听、多想、不断创新。)(根据选文,谈到其中
一点,言之 有理即可)

(6)《秋天的怀念》或《金色花》或《荷叶▪母亲》或《短文诗两篇》

【解析】【分析】(1)对于字音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 br>字要查字典。如“显露”一词中的“露”,在组成合成词的书面语里,都读“lù”而不读“lòu”。< br>
(2)本题组织语言时,最好以“我”为陈述的主体。概述出“我”多算卖菜老人一毛钱引起 母
亲伤心痛哭、害怕母亲寻短见而她却来安慰我、多次偷偷地跑去听书讲书而得到母亲默许
等事 件。

(3)“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表现了母亲因“我”占了人家的便宜而难过、 失望、羞
愧的心情。“我便坐在了院子里大哭”表现我以为失去母亲而极度痛苦的心理,是“我”对母< br>亲的依恋之情的体现。答题时一定要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
语句所表 现的人物心理活动或情感倾向。

(4)母亲态度变化过程的关键词语在文中有暗示:“起初 她有些不耐烦”(不耐烦)——
“我复述的故事渐渐地吸引了她”(认同或默许)——“我母亲在听完我 的故事后,有时会忧
心忡忡地……”(担忧或忧心忡忡)。

(5)此题只要能围绕 文章内容来回答即可。要结合“生活是大语文”的观点,结合自己的
认识阐述。如可从善于在生活中学习 分角度,从语文学习要多听、多想、不断创新等角度
作答。

(6)本题特别要记忆学过的课文中有关母爱的篇章名字。答案符合要求即可。

故答案为:⑴yào;guǎ;lù;zhūn

⑵我多算卖菜老人一毛钱,母亲伤 心痛哭;我害怕母亲寻短见,母亲却来安慰我;我多次
偷偷地跑去听书,并绘声绘色地讲给家人听,吸引 了母亲,得到母亲默许。

⑶因“我”占了人家的便宜而难过、失望、羞愧。表现母亲为“我 ”占便宜而难过、羞愧的
心;以为失去母亲而极度痛苦,表现“我”对母亲的依恋与热爱。

⑷批评(不耐烦);默许;担忧(忧心忡忡)

⑸【示例1】莫言喜欢上集市听书 ,并善于复述说书人的故事,说明语文学习,不仅要听
而且要说。同时要善于在生活中学习。

【示例2】莫言能够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
节, 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说明语文学习需要想象,要通过想象培养创新能力。
(总之莫言的成功告 诉我们语文学习要多听、多想、不断创新。)(根据选文,谈到其中
一点,言之有理即可)

⑹《秋天的怀念》或《金色花》或《荷叶▪母亲》或《短文诗两篇》

【点评】⑴本 题考查常用字词的读音。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
字要查字典。⑵本题考查考生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熟读文章,理解文
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考生要梳理文章 ,找准相关的事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注


意语言组织的恰当。

⑶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结合具体的事件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 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注意从文中
发现答题的要点。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解答此题围绕文章内容,结合“生活是
大语文”的观点 ,结合自己的认识阐述。

⑹本题难度不大,考生注意平时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就能回答。


8.阅读《那年花开》的片段,完成下列小题。

那年花开

钱海燕

①夏季,是栀子花盛开的季节。那纯洁的花瓣,幻化成一张张灿烂的 笑脸,那弥散在空
气中的花香,凝聚成记忆中的欢声笑语。那些深藏在记忆深处的想念,便随着这清新的 栀
子花香弥漫开来。

②初三那年,我对写小说特别感兴趣,经常把自己写的 小说拿给班里的好朋友看,他们
都夸我写得好。我高兴极了,写得更起劲。有次上课的时候,一位同学偷 偷看我写的小
说,被老师抓个正着,于是我被请进了老师的办公室。

③“这么闲啊?”班主任徐老师拿着我写的小说,摇晃着举到我面前。

④“老师,我写小说没有占用课堂时间,都是在作业做完了以后再写的……”我 A 地说。

⑤“作业做完了,再做其它的练习题巩固啊!要知道,你现在上初三,正是关键的时
候 ,怎么还有空写这些东西!”徐老师显得非常失望。

⑥“老师,我保证以后再也不写了,您别生气。”我 B 地说。

⑦徐老师 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没有再
说话。墙上的钟“嘀嗒嘀嗒 ”地走着,仿佛在敲打着我的心,我紧张得快要窒息了。

⑧谁知他看完后,对我说道 :“文笔很不错嘛!不过目前学业最重要,千万不能因为写
小说而影响了学业。我倒是很愿意做你的第一 个读者。”他顿了顿,接着说道:“我这里有
杂志社的征文启事,你可以试着投稿。”我听了他的话,惊 讶地抬起头看着他。看到他脸上
微笑的表情,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⑨ 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征文比赛。不过出师不利,什么名次都没
有得到,我气得把稿 纸全部撕掉,发誓再也不写小说了。徐老师得知后,又把我喊到了他
的办公室。

⑩“喝杯茶吧。”徐老师温柔地拍拍我的肩膀,把一杯热气腾腾的茶递到我手上。“今天找
你聊聊,给你 讲个故事。”看着我沮丧的神情,徐老师微笑着说道。

⑪“在伊朗德黑兰的一座宫殿 ,人们会欣赏到世界上最美的建筑。宫殿的天花板和四周
墙壁都闪闪发光,好似镶满璀璨的宝石。但如果 你走近细看,就会发现那些所谓的宝石其
实只是普通的玻璃碎片。”听到这儿,我疑惑地看着徐老师。< br>
⑫“建筑师原本打算把当时十分珍贵的镜子嵌进墙面。镜子运到的时候,不小心被工人
打碎了,工期又非常紧张,再运镜子已经来不及了,建筑师灵机一动,把那些碎裂的镜片
敲得更 小,镶嵌在天花板和墙壁上,从远处看,那些镜片就像是钻石一样熠熠生辉。”


⑬“这太神奇了!”我不由得惊叹道。

⑭“是的, ”徐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的挫折,谁的梦没有
被打碎过?挫折是把双刃 剑,既会让你感受到失败的痛苦,又会让你快速成长。听说你把
稿子撕成了碎片,希望你能把失败的碎片 ,变成成功的宝石。”

⑮听了徐老师的这番话,我重拾了信心,写作的热情一发不可 收拾,有越来越多的文章
刊登在报刊上。在那年中考中,我发挥出色,作文得了满分。徐老师知道后,竟 然,在办
公室里转起圈来……

⑯在我的记忆里,那一年,校园里栀子树上的花笑了,笑得那样灿烂!

(选自《中学生阅读》2016年第2期,有删改)

(1)本文依次填入AB处的词语,最恰当的分别是( )

A. 小心翼翼 B. 漫不经心 C. 理直气壮 D. 吞吞吐吐

(2)根据文意,说说文题“那年花开”的含义。

(3)结合语境,分析加下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看到他脸上微笑的表情,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4)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 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没有再说
话。

(5)文中徐老师给“我”讲“建筑师的故事”有什么用意?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 (1)A,D

(2)指的是初三那一年在老师的鼓励下,“我”重拾了信 心,获得了成功。或“我”重拾了信
心,越来越多的文章刊登在报刊上,中考作文得了满分。

(3)一方面,生动形象地把我的紧张的心情写了出来,另一方面也写出了我急于渴得老师
的肯 定。

(4)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的方法,表现徐老师看“我”小说时的专注和耐心,以及对 “我”
写的小说的欣赏和认可。

(5)用“故事”深入浅出地说明失败可以转化为成 功的道理,鼓励和开导“我”化挫折为成功
的动力.(或:说明了“挫折是把双刃剑,既会让你感受到失 败的痛苦,又会让你快速成
长”的道理,鼓励“我”将失败转化为成功的动力。

【解析】【分析】(1)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漫不经心:随随便
便,不放在 心上。理直气壮:理由正当充分,胆子就壮,说话就有气势。吞吞吐吐:形容
有话不直说或说话有顾虑, 想说又不敢说的样子。文章第4段叙写的内容是学生在回答老
师的质问,所以应该选用“吞吞吐吐”;文 章第6段所写的内容是“我”向老师作保证,心里
不知道老师是否认可,所以应该用“小心翼翼”。据此 ,答案为D和A。

(2)文章主要是记叙初三那年,我参加作文比赛失败了,后来在徐老师 的鼓励下,重拾
信心,终于取得了成功。所以“那年花开”从字面意义上来看,指的是那一年栀子花开了 ;
深层含义指的是初三那一年在老师的鼓励下,“我”重拾了信心,获得了成功。

(3)语句中的“终于”一词,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紧张的心情,也表达了我急于渴望得
老师的肯 定的心理。据此理解作答。

(4)语句“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 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


没有再说话”运用“坐”“看”等动词,运用动作描写;又用 “眉头舒展”“嘴角含笑”等神态的描
写,表现了徐老师看“我”作文时的专注和耐心,也表达了徐老师 对我作品的欣赏和认可的
态度。

(5)徐老师给“我”讲“建筑师的故事”是有原 因的,“我”第一次参加征文比赛,结果没有得
到任何名次,“我”对写作失去了信心。于是徐老师给“ 我”讲了这个故事,是用“故事”深入浅
出地说明失败可以转化为成功的道理,鼓励和开导“我”化挫折 为成功的动力。据此,理解
作答。

故答案为:⑴ A D;

⑵指的是初三那一年在老师的鼓励下,“我”重拾了信心,获得了成功。或“我”重拾了信
心,越来越多 的文章刊登在报刊上,中考作文得了满分;

⑶一方面,生动形象地把我的紧张的心情写了出来,另一方面也写出了我急于渴得老师的
肯定;

⑷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的方法,表现徐老师看“我”小说时的专注和耐心,以及对“我”写
的小说的欣赏和认可;

⑸用“故事”深入浅出地说明失败可以转化为成功的道理,鼓励和开 导“我”化挫折为成功的
动力.(或:说明了“挫折是把双刃剑,既会让你感受到失败的痛苦,又会让你 快速成长”
的道理,鼓励“我”将失败转化为成功的动力。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 生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字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
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情色 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
变化,辨析作答;

⑵本题考查标 题的作用。题目的作用有:线索;双关:象征人物的形象或精神;作者感情
的触发点;含蓄的或形象的揭 示文章中心(要具体写出中心是什么);概括文章内容;用
修辞,新颖独特,吸引读者。题目的含义要注 意表面意和深层含义,还有双关的题目的两
层含义。题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新颖生动,激发读者阅 读兴趣;

⑶本题考查了关键词的作用。首先我们阅读文章,找到句子出现的情景,结合语境分析;

⑷ 本题考查对描写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人物描写方法有肖像(外貌)、神态、动作、语
言(对话)、心理 等。其作用是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情感、心理)特征,或
是衬托、突出……的特点,表达 作者的……感情;

⑸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必须在理解文句,分析文章内容, 准确把握文意的
基础上,层层筛选,剥离出有效信息即可作答。


9.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蚂蚁的群体智慧

彼得·米勒

①我曾以为蚂蚁做什么事都心中有数。那些列队爬过我厨房台面的小家伙们看上去是那
么信心十足,于是我猜想它们早就订好了计划,知道要去哪儿,要做什么。不然的话,蚂
蚁又怎能做出组 织行军路线、建造复杂蚁穴、发动大规模突袭等奇妙的行为呢?

②结果我错了。蚂蚁 毕竟不是聪明的小工程师、建筑师或武士——至少单个蚂蚁不是。
当需要决定下一步怎么做时,大多数蚂 蚁都毫无头绪。

③那我们又该怎么解释地球上已知的大约1.2万个蚂蚁物种的繁荣 呢?它们在1.4亿


年的进化中一定学到了什么。

④蚂蚁并 不聪明,但聚在一起就聪明了。蚁群可以解决对单个蚂蚁来说不可思议的问
题,比如寻找通往食物源的最 短路径,分派工蚁做不同的工作,或保卫领土不受邻居侵
袭。落单的时候,蚂蚁可能就像个小傻瓜,但聚 成蚁群就能对环境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
这是因为它们拥有一种被称做“群体智能”的东西。

⑤个体的简单行动怎样组合成了群体的复杂行为?如果几百只蜜蜂中间有许多不同意
见 ,它们如何做出关于蜂巢安置的重大决定?是什么使得一群鲱鱼如此精确地协调行动,
能在瞬间改变方向 ,仿佛是单一的银色有机体?这些动物中,没有哪一个能够看到全局,
但每一个都为群体的成功出了一份 力,它们集体表现出的能力甚至让那些最了解它们的生
物学家都感到神奇。

⑥蚁群运作的要诀之一是:没有哪只蚂蚁执掌大权。没有将军来指挥武士,没有经理来
使唤工人。蚁后只 负责产卵。哪怕蚁群中有50万只蚂蚁,也能无需管理而正常运作——至
少不需要我们所熟知的那些管理 形式。它们靠的是个体之间的无数次互动,共同遵循着一
套简单的经验法则——科学家称之为“自组织系 统”。

⑦蚂蚁是用触觉和嗅觉进行交流的。两只蚂蚁相遇时,就用触角互相嗅一嗅。 觅食蚁每
天离穴之前,一般都要等早晨的巡逻蚁回来。巡逻蚁进入蚁穴时,会和觅食蚁简短地碰碰
触角。与巡逻蚁的接触是一种刺激,驱使觅食蚁出门。觅食蚁通过与巡逻蚁相遇的频率来
判断出门是否 安全。如果巡逻蚁回巢的频率正常,就该出去觅食了。如果不正常,就最好
再等等。外面可能风很大,也 可能有一只饥饿的蜥蜴等在那里。一旦有蚂蚁开始觅食并带
回食物,其他蚂蚁就会根据自己与返回的觅食 蚁碰面的频率,陆续加入觅食的行列。

⑧没有一只蚂蚁能够看到全局。没有一只蚂蚁 指挥别的蚂蚁做事。归根到底,它们是不
需要领导的,即使是复杂的行为也能通过相对简单的互动来协调 进行。

(选自《智慧背囊》,有删节)

(1)作者为什么曾以为蚂蚁做什么事都心中有数呢?

(2)文中运用了不少疑问句,疑问句的运用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3)蚂蚁并不聪明,为什么说聚在一起的蚁群就聪明呢?

(4)文章第⑦段中画线的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答案】(1)从蚂 蚁组织行军路线、建造复杂蚁穴、发动大规模突袭等奇妙的信心十足的
行为,猜想蚂蚁们早就订好了计划 ,知道要去哪儿,要做什么。

(2)提出问题,设置疑问,引起读者的思考,便于引出下文,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 br>(3)蚁群可以解决对单个蚂蚁来说不可思议的问题,比如寻找通往食物源的最短路径,分
派工蚁 做不同的工作,或保卫领土不受邻居侵袭。

(4)在表达上有解释说明的作用。具体解释“觅 食蚁通过与巡逻蚁相遇的频率来判断出门
是否安全”的现象。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
理解句子之间的关联关系,找出 恰当的句子来分析作答。仔细阅读第一段,结合“从蚂蚁组
织行军路线、建造复杂蚁穴、发动大规模突袭 等奇妙的信心十足的行为,猜想蚂蚁们早就
订好了计划,知道要去哪儿,要做什么”来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对疑问句作用的理解能力。用疑问句可以构成悬念,使读者带着问题往


下探究,从而引出下文,能起到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的作用。例如第5段中一系列的
提问,能引出下文,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并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仔细阅读文章,结合第4段中“蚁群可以
解决对单个蚂蚁来说不可思议的问题,比如寻找通往食物源的最 短路径,分派工蚁做不同
的工作,或保卫领土不受邻居侵袭。”一句来作答即可。

(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句子作用的分析能力。仔细阅读画线句子,街上上下文内容来分
析,可以知道, 画线句子具体解释了“觅食蚁通过与巡逻蚁相遇的频率来判断出门是否安
全”的现象。

故答案为:

(1)从蚂蚁组织行军路线、建造复杂蚁穴、发动大规模突袭等奇妙的信 心十足的行为,猜
想蚂蚁们早就订好了计划,知道要去哪儿,要做什么;

(2)提出问题,设置疑问,引起读者的思考,便于引出下文,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 br>(3)蚁群可以解决对单个蚂蚁来说不可思议的问题,比如寻找通往食物源的最短路径,分
派工蚁 做不同的工作,或保卫领土不受邻居侵袭;

(4)在表达上有解释说明的作用。具体解释“觅 食蚁通过与巡逻蚁相遇的频率来判断出门
是否安全”的现象。

【点评】对于提炼文章 信息的题目,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内容和标
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 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
达。


10.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练习。

四月的维也纳

开 头几天,四月的维也纳真令我失望。此时的春天似乎只是绿色连看绿色。大片大片的
草地上,没有五月那 无所不在的明媚的小花。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我对驾着车一同外
出的留学生小吕说:“四月的维也纳 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见不到花几,下次再来非躲
开四月不可!”

小吕 听了,就把车子停住,叫我下车,把我领到路边一片非常开阔的草地上,然后让我
蹲下来拨开草好好看看 。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大吃一惊:原来青草下边藏了满满一层花儿
______白的______黄的_ _____紫的______纯洁______娇小______鲜亮______这么多______
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只要一努劲儿,就会齐刷刷
地全冒出来… …

“得要多少天才能冒出来?”我问。“也许过几天,也许就在明天。”小吕笑道, “四月的维也
纳可说不准,一天换一个样儿。”

可是,当夜冷风冷雨,接连 几天时下时停,太阳一直没露面儿。我很快就要离开这里去
意大利了,便对小吕说:“这次看不到草地上 那些花儿了,真有点遗憾呢,我想它们刚冒出
来时肯定很壮观。“

小吕驾着 车没说话,大概也有些怏怏然吧。外边毛毛雨点把车窗遮得像拉了一道纱帘。
可车子开出去十几分钟,小 吕忽然对我说:“你看窗外”隔过雨窗,看不清外边,但窗外的
颜色明显地变了:白色、黄色、紫色,在 窗上流动。小吕停了车,手伸过来,一推我这边


的车门,未等我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便说 :“去看吧—你的花!”

迎着细密的、凉凉的飘在我脸上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 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
些千千万万朵花儿藏身的草地,此刻一下子全冒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 界铺满全新
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已经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看到每一朵小
花,在雨中都像英雄那样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我惊奇地想:它们为什么不是
在温暖阳光下 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小小的花( )有如此气魄!四月的维也纳
( )叫 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这两个普通又非凡的字眼,又一次叫我突然
感到心头一震。这一 震,便使眼前的景象定格成为四月春天独有的壮丽的图画,并终于使
我找到了。

(1) 在第二自然段的横线处加上标点符号。

(2) 在文中括号里填上带有“然”字的词语。

(3)第三自然段中的“冒”字换成“长”字合适吗?说说原因。

(4)作者由一朵朵小花悟出的哲理。

(5)你是怎么理解“它们为什么不 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
这句话的?

【答案】 (1),、、;、、;、

(2)竟然;忽然

(3)不合适,因为用“冒”字更形象、更生动地表现了维也纳的花儿呈现的状态。

(4)生命的意味是勇气

(5)这些小花不管是什么样的环境都依然冒了出来,表现 了作者对这些花的赞美,对他们
勇气的敬佩。

【解析】【分析】(1)“原来 青草下边藏了满满一层花儿”属于句中的停顿,应该用逗号,
“白的”“黄的”“紫的”是从颜色方面描 写的,“纯洁”“娇小”“鲜亮”是从特征方面描写的,“这么
多”“这么密”是从其繁盛的角度描写的 ,这是三个并列的分句,中间应该用分号,而每个方
面之间几个并列的词语之间应该用顿号。故本题答案 为:,、、;、、;、 。

(2)结合语境分析,“ 小小的花有如此气魄 ”是我意想不 到的,应该用竟然,表示没有想
到,出乎意料。我看着这些雨中的小花,忽然有了对生命的感悟,那就是 勇气,因此,第
二个括号里应该用忽然。

(3)“长”有一个逐渐生长的过程,而 “冒”字则表示突然之间就从地下出来了,因此“冒”字
更形象、更生动地表现了维也纳的花儿呈现的状 态。因此不能换。

(4)结合最后一段的“ 小小的竟然有如此气魄!四月的维也纳忽然叫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
是什么,是—勇气! ”可知答案是生命的意味是勇气。

(5)结合语境理解这句话,因为我离开意大利的时候是 阴雨天气,我想看不到草地上那
些花儿了,但是出乎我意料的是那些小花竟然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其 实这些小花不管
是什么样的环境都依然会冒出来,从而表现了作者对这些花的赞美,对他们勇气的敬佩。

故答案为:⑴ ,、、;、、;、

⑵ 竟然;忽然

⑶ 不合适,因为用“冒”字更形象、更生动地表现了维也纳的花儿呈现的状态。

⑷ 生命的意味是勇气


⑸ 这些小花不管是什么样的环境都依然冒了出来,表现 了作者对这些花的赞美,对他们勇
气的敬佩。

【点评】⑴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的能力。要想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熟练掌握常
用的标点符号及其用法。答题时,要结合语句内容选择 合适的标点符号。

⑵本题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首先纵观整段内容,理解其大意,然后再根 据句意选用合适
的词语。当然这是在正确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才能做到。

⑶此题考查 赏析词语的能力。要我们赏析的词语,要么是运用修辞、要么是富有表现力的
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 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
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 ……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答题时要结合
具体语句进行分析。表达效果分析之后,能不能换就一目 了然了。

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根据题意从 文中筛
选出合适的语句即可。

⑸此题考查理解重要语句含义的能力。文章的重要语 句包括: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
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 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
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 、反
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这类题目,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细细
品 味语句所表达的观点态度。


1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跑着跑着就到了

上师范学校的时候,我被选拔为学校的运动员。我爆发力比 较强,擅长短跑,常常参加
短跑比赛。到了学校一年一度的冬季越野赛,体育老师对我说:“万米越野赛 ,你也要参
加!”我听了,惊讶地张大嘴巴,不情愿地说:“万米?我不擅长长跑啊!”老师笑笑说:< br>“试试吧,就当作锻炼,能跑多远就跑多远,坚持不下来也不要紧。”

越野赛 那天,我在起跑的枪声中迈开了脚步,心里却想:跑到哪儿算哪儿吧。因为平时
短跑训练得比较多,所以 刚开始我就迅速超越了身边的很多同学。跑了一段以后,我找到
了一种合适的节奏,跑起来并不觉得累。 就这样,我慢慢地进入了状态。赛程过半的时
候,我已经跑到了队伍的前半部分。这时我感到累了,但看 着前面的人一个个被我超越,
我还是鼓足勇气跑了下去。当跑到一定程度时,我竟然感觉不到累了,双脚 有节奏地向前
奔去。学校里很多长跑健将,之前我都难以望其项背,现在竟然能够一个个超越他们。这< br>种成就感支撑着我继续跑下去。我对自己说:“好好跑,能跑多远就跑多远!”

跑着跑着,我竟然看到了终点!心中忽然升腾起一股莫名的力量,这时我加速奔跑,开
始冲刺。因为经常 练习短跑,所以在冲刺过程中,我所向披靡,一路超越了所有选手,冲
到了最前面。当第一个冲到终点时 ,我自己都恍惚了:这是真的吗?周围响起欢呼声,体
育老师跑过来冲我竖起大拇指,说:“好样的!让 我刮目相看!”我创造了自己的奇迹!连
我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议,这次胜利是我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的。

有时候,人的能力真的是无穷的,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能跑多远,但跑着跑着,就战 胜
了自己。蓦然回首,一切都成了身后的风景,你已经成为一个全新的自己了!你拥有了属
于自 己的海阔天空,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大境界。


其实,很多时候都是这 样,我们并没有什么远大的目标,但不停地向前奔跑,跑着跑着
就豁然开朗起来。记得多年前,我爱上了 写作,每天都像一只舞蹈着的蜜蜂,不停地采集
花粉、酝酿蜂蜜。我把从心中流淌出来的文字一个个写到 纸上,心想,如果有一天,我的
文章能发表在报刊上,哪怕只有一篇,那该有多幸福啊!散发着新鲜油墨 味的报刊,一定
有文字的馨香 , 闻一闻,会像酒一样醉人吧?就这样,我写着写着,真的闻到了像 酒一
样醉人的文字的馨香。于是我更加沉醉于写作。如今,我已经在各地报刊上发表了600多
万字的文章。

很多文友向我请教写作经验,我只说了三个字:“写下去!”

我的一个朋友,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成功人士。他的生意做得很成功,资产过千万。有一
次,当大家谈起小时候的梦想时,他说:“我小时候想,如果每天都能吃上白面饼,这辈子
就值了!”我 笑了,想起作家莫言曾说过,他小时候的梦想就是一日三餐都能吃上香喷喷的
饺子,然后就是想娶石匠的 女儿当老婆。

或许,我们不曾有过什么鸿鹄之志,以为自己是一只飞不高也飞不远的 麻雀,但只要你
肯坚持,说不定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能跑多远,所以就坚持跑下去吧!跑着跑着,就跑到了春暖花开的
彼岸。

(1)对课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我”虽然擅长短跑,但是却参加了长跑比赛,并获得了第一的好成绩。

B. “我”无意间在报刊上发表了一篇文作,却意外的获得了成功。

C. “我”的朋友也没有远大的梦想,但是却也成为了一个成功人士。

D. 莫言小时候也没有什么远大的梦想,只是想吃饱成家罢了。

(2)如何理解下面的划线词的意思?

学校里很多长跑健将,之前我都难以望其项背,现在竟然能够一个个超越他们。

(3)请赏析文中的两处“文字的馨香”。

(4)如何理解标题“跑着跑着就到了”,请从内容和结构方面说说。

【答案】 (1)B

(2)望其项背的本意是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 上或比得上,多用在否定句
中。在文中“难以望其项背”则是指我认为作为短跑运动员,在长跑项目中是 很难超越那些
长跑健将的。

(3)第一个是指在报刊上闻到的油墨的香味,第二个是 指从中感到的满足,沉静在写作的
世界中的一种幸福。

(4)一方面文章主要记叙了 有关跑步的事情,另一方面体现了我们常常是在不经意间做某
事,又坚持完成的情况下获得成功的主题; 由此,标题统领了全篇,结构清晰。

【解析】【分析】(1)看到题目首先在要审题后 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
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 语句提取出来辨析。根据
“ 于是我更加沉醉于写作。如今,我已经在各地报刊上发表了600多万字的文章 ”判断,B
项“ 无意间、意外的获得了成功 ”的说法有误,故选B。

(2)解释词语,再结合语句分析表 达的内容和表达效果。望其项背的本意是能够望见别
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在否定 句中。在文中“难以望其项背”则是指


我认为作为短跑运动员,在长跑项目中是很难超越 那些长跑健将的。

(3)先解释词句的表面含义和言外之意是什么,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具体 分析句子的意思
和所表达的人物情感。 第一个指真实的气味和嗅觉的感受,是指在报刊上闻到的油墨的 香
味,第二个是心理的感受,指从中感到的满足,沉静在写作的世界中的一种幸福。

(4)本题考查分析题目含义和作用。主要从题目运用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分析,剖析
深刻含义,从内 容、主旨和新颖别致的角度作答。 这篇文章通过讲述“我”上学时参加不擅
长的长跑比赛时获得了第一 名的事,以及“我”的写作之路就是不知不觉坚持下来成功的
事,告诉我们只要坚持去做一件事,往往不 知不觉间就成功了。题目含义和作用: 一方面
文章主要记叙了有关跑步的事情,另一方面体现了我们常 常是在不经意间做某事,又坚持
完成的情况下获得成功的主题;由此,标题统领了全篇,结构清晰。
故答案为:(1)B

(2) 望其项背的本意是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 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在否定
句中。在文中“难以望其项背”则是指我认为作为短跑运动员,在 长跑项目中是很难超越那
些长跑健将的。

(3) 第一个是指在报刊上闻到的油墨 的香味,第二个是指从中感到的满足,沉静在写作
的世界中的一种幸福。

(4) 一方面文章主要记叙了有关跑步的事情,另一方面体现了我们常常是在不经意间做
某事,又坚持完成的情 况下获得成功的主题;由此,标题统领了全篇,结构清晰。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内 容。答题时应注意,把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
比较,提取段落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比照判断正 误,归纳辨析。B项不合文意。

(2)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和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 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
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难 以望其项背”则是
指我认为作为短跑运动员,在长跑项目中是很难超越那些长跑健将的。

(3)本题考查理解词句的深层含义。答题时应注意,先弄清全文的内容;再读懂各自然
段的 内容,在正确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最后用明确、完
整、简要的语句表述 。 字面含义:报刊上闻到的油墨的香味,深层含义:感到的满足和幸
福。

(4) 本题考查分析题目的含义和作用。答题时应注意,综合分析在全文中的作用,从新
颖、线索、刻画人物、 概括中心、总领全文等角度结合内容分析。


12.阅读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那年花开

钱海燕

夏季,是栀子花盛开的季节 。那纯洁的花瓣,幻化成一张张灿烂的笑脸,那弥散在空气
中的花香,凝聚成记忆中的欢声笑语。那些深 藏在记忆深处的想念,便随着这清新的栀子
花香弥漫开来。

初三那年,我对 写小说特别感兴趣,经常把自己写的小说拿给班里的好朋友看,他们都
夸我写得好。我高兴极了,写得更 起劲。有次上课的时候,一位同学偷偷看我写的小说,
被老师抓个正着,于是我被请进了老师的办公室。


“这么闲啊?”班主任徐老师拿着我写的小说,摇晃着举到我面前。

“老师,我写小说没有占用课堂时间,都是在作业做完了以后再写的”我吞吞吐吐地说。

“作业做完了,再做其它的练习题巩固啊!要知道,你现在上初三,正是关键的时候,怎
么还有空写这些 东西!”徐老师显得非常失望。

“老师,我保证以后再也不写了,您别生气。”我小心翼翼地说。

A徐老师坐到椅子 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没有再
说话。墙上的钟“嘀嗒嘀嗒”地走着 ,仿佛在敲打着我的心,我紧张得快要窒息了。

谁知他看完后,对我说道:“文笔很 不错嘛!不过目前学业最重要,千万不能因为写小说
而影响了学业。我倒是很愿意做你的第一个读者。” 他顿了顿,接着说道:“我这里有杂志
社的征文启事,你可以试着投稿。”我听了他的话,惊讶地抬起头 看着他。看到他脸上微笑
的表情,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在老师的鼓励 下,我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征文比赛。不过出师不利,什么名次都没有
得到,我气得把稿纸全部撕掉, 发誓再也不写小说了。徐老师得知后,又把我喊到了他的
办公室。

“喝杯茶 吧。”徐老师温柔地拍拍我的肩膀,把一杯热气腾腾的茶递到我手上。“今天找你
聊聊,给你讲个故事。 ”看着我沮丧的神情,徐老师微笑着说道。

“在伊朗德黑兰的一座宫殿,人们会欣赏 到世界上最美的建筑。宫殿的天花板和四周墙壁
都闪闪发光,好似镶满璀璨的宝石。但如果你走近细看, 就会发现那些所谓的宝石其实只
是普通的玻璃碎片。”听到这儿,我疑惑地看着徐老师。

“建筑师原本打算把当时十分珍贵的镜子嵌进墙面。镜子运到的时候,不小心被工人打碎
了,工期又非常紧张,再运镜子已经来不及了,建筑师灵机一动,把那些碎裂的镜片敲得
更小,镶嵌在 天花板和墙壁上,从远处看,那些镜片就像是钻石一样熠熠生辉。”

“这太神奇了!”我不由得惊叹道。

“是的,”徐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在人的 一生中,会遇到很多的挫折,谁的梦没有被
打碎过?挫折是把双刃剑,既会让你感受到失败的痛苦,又会 让你快速成长。听说你把稿
子撕成了碎片,希望你能把失败的碎片,变成成功的宝石。”

听了徐老师的这番话,我重拾了信心,写作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有越来越多的文章刊
登在报刊上。在那年中考中,我发挥出色,作文得了满分。徐老师知道后,竟然一反常
态,在办公室里转 起圈来……

B在我的记忆里,那一年,校园里栀子树上的花笑了,笑得那样灿烂!

(选自《中学生阅读》2016年第2期有删改)

(1)根据文意,说说文题“那年花开”的含义。

(2)请从A,B两句中任选一句,从人物描写或修辞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 A)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没有
再说话。

(B)在我的记忆里,那一年,校园里栀子树上的花笑了,笑得那样灿烂!

(3)文中徐老师给“我”讲“建筑师的故事”有什么用意?说说你的理解。

(4)文中的徐老师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段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 (1)指的是初三那一年在老师的鼓励下,“我”重拾了信心,获得了成功。


(或:“我 ”重拾了信心,越来越多的文章刊登在报刊上,中考作文得了满分)

(2)A句运用动作描写 和神态描写,表现徐老师看“我”小说时的专注和耐心,以及对“我”
写的小说的欣赏和认可。B句用拟 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收获成功之后的
喜悦心情。

(3)用“故事 ”深入浅出地说明失败可以转化为成功的道理,鼓励和开导“我”化挫折为成功
的动力。(或:说明了“ 挫折是把双刃剑,既会让你感受到失败的痛苦,又会让你快速成
长”的道理,鼓励“我”将失败转化为成 功的动力)

(4)从耐心看“我”的小说,愿意当“我”的读者,引导“我”投稿这些情节可 以看出徐老师是
个赏识学生、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好老师;从“我”失败后,主动约“我”谈心,用故事 来引
导“我”等情节,可以看出徐老师是个始终关注学生成长、有教育智慧的好老师。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注意结合文章内容。文章主要是记
叙初 三那年,我参加作文比赛失败了,后来在徐老师的鼓励下,重拾信心,终于取得了成
功。“那年花开”指 “我”重拾了信心,获得了成功。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答题的角度,题干中已经 作了明确“从人物描写或修辞的
角度”,不要从其他的角度进行赏析。A.根据“坐”“看”“舒展”“ 笑”等描写徐老师行为的字词
分析这句话的描写方法,并结合“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我倒是 很愿意做你的第一
个读者”等语句,理解徐老师对“我”的小说的态度即可。B.这句中“花笑了”是将 花赋予了
人的情态,结合上文中“在那年中考中,我发挥出色,作文得了满分”,分析“我”内心的心< br>情即可。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结合上文中“我”参加征文比赛,“不过 出师不利,什么
名次都没有得到,我气得把稿纸全部撕掉,发誓再也不写小说了”,以及后文中“听了徐 老
师的这番话,我重拾了信心,写作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有越来越多的文章刊登在报刊上”
分 析徐老师的话对“我”的影响,并结合“希望你能把失败的碎片,变成成功的宝石”等语句
体会徐老师讲 的故事的深刻含义,据此分析这个故事的用意即可。

(4)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结合文中“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
尾,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我这里有杂志社 的征文启事,你可以试着投稿”“希望
你能把失败的碎片,变成成功的宝石”“徐老师知道后,竟然一反 常态,在办公室里转起圈
来……”等描写,具体分析徐老师的形象即可。

故答案为: (1)指的是初三那一年在老师的鼓励下,“我”重拾了信心,获得了成功。
(或:“我”重拾了信心, 越来越多的文章刊登在报刊上,中考作文得了满分)

(2)示例 A句 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 写的方法,表现徐老师看“我”小说时的专注和耐心,
以及对“我”写的小说的欣赏和认可。

B句 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收获成功之后的喜悦心情。

(3 )用故事深入浅出地说明失败可以转化为成功的道理,鼓励和开导“我”将挫折转化为成
功的动力。(或 :说明了挫折是把双刃剑,既会让你感受到失败的痛苦,又会让你快速成
长的道理,鼓励“我”将失败转 化为成功的动力)

(4)从耐心看“我”的小说,愿意当“我”的读者,引导“我”投稿这些 情节可以看出徐老师是
个赏识学生、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好老师;从“我”失败后,主动约“我”谈心, 用故事来引
导“我”等情节,可以看出徐老师是个始终关注学生成长、有教育智慧的好老师。


【点评】⑴题目含义的理解和文章主旨的概括。结合文章内容,在首段与末段,寻找对题
目的解释与深化,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同时注意题目的双关含义,概括出表面含义和深层
含义即 可。双关是指一句话包含两个意思。

⑵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能力。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 ,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
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 法(语言、动
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对于修辞,不仅能判断,而且要会结合语< br>境作正确的赏析。从两个画线句子的内容来看,可以分别从人物描写与修辞手法两方面进
行赏析。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在主题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照题干内容既可作答。

⑷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中所使用的塑造人物形象的 方法,
从语言、动作及神态等描写中把握人物,主要应依据故事情节展开,分析人物形象要客观
全面,注意主旨对人物形象的限制性。


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驻守荒原

①西大滩加油站到了,这是离藏区最近的青海加油站,海拔415 0米,周围都是无边无
垠的荒原。路过这里的司机,无论多晚,只要叫一声老韩,一个瘦小的男人就颠颠 地奔
出,披着军大衣,双手习惯性地拢在腰间。到了近前,老韩解开大衣纽扣,原来怀中藏着
的 是一只热水袋。寒潮一过境,加油站上就刮着吹哨子—般的寒风,气温很快降到零下20
摄氏度,加油枪 就容易被冻住,得用热水袋把它慢慢暖开。

②加完油,如果天色已经像墨汁一样浓黑 ,老韩会建议跑长途的货运司机在他家借住一
晚,次日早上喝过老韩媳妇做的面片汤再走,这样安全。< br>
③老韩应聘到此加油站工作前,四年中加油站已经换了七拨主人——条件太艰苦,工资
待遇低,每到夜晚,荒原上呜咽的风就像一个有冤屈的灵魂在游荡,听得人心里毛毛的;
这里的 海拔太高,就算是本地人,只要身体动作稍微快一点,太阳穴那里就像有一面小鼓
在敲,突突地抽痛。因 此,不论是加油站的领导,还是经常光顾的老司机们,都没想到老
韩一来,转眼已待足八年。

④因为地处荒凉的高原,老韩一家人的饭食十分简单,长连七个多月的冬季只有洋葱、
土豆和白菜这三样蔬菜,连老韩三岁半的孙女也吃这样简陋的饭食,可是万一哪个司机有
点高原反应,老 韩就赶紧吩咐媳妇给煮酸菜面片汤,把家里人都舍不得吃的鸡脯肉下在汤
里,喝完汤,额头上密密麻麻出 一层细汗,无休止敲打太阳穴的那面小鼓就停了。

⑤喝汤的人就说:“老韩,你要是 不在这里干了,我们还怪不习惯的。”老韩很不能接受
这样的赞美,局促地搓手回答:“一时半会儿离不 开的,我舍不得儿子……”

⑥老韩的大儿子已经落葬在离加油站只有一里地的戈壁上 ,那里有方圆十几里地唯一的
一棵红柳树,早被高原上的风吹成了贴地盆景的模样。儿子的去世是老韩心 里永恒的痛:
加油站由旧址搬往新址前,同为加油站员工的老韩的儿子前去看守物资,暖气还没有装好,半夜冻得睡不着,不得不烧炭取暖,就这样再也没有起来。

⑦老韩的媳妇说 ,老韩以前从不抽烟,但现在,他想儿子想得受不了时,会带上烟,慢


慢走到红柳树下面 ,在那里抽上一根。

⑧每次,老韩走很远的路去抽烟,一向打扮得粉嘟嘟的小孙女就 能感应到爷爷心里的难
受,会寸步不离地跟着他。一老一小缓缓走去的背影、让在加油站门口闲聊打趣的 司机们
都安静下来,近乎肃穆地目送着他们。

⑨在远方,那棵孤独的红柳树悄然站立,茎秆在寒风中抖动,犹如火焰一般。

(1)通读全文后,你认为老韩为什么要“驻守荒原”?

(2)文章第⑤段中的画线句子富有语言表现力,请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3)司机们都喜欢老韩,原因是什么?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老韩这个人物形象。

(5)请你谈谈文章结尾有何妙处。

【答案】 (1)①老韩要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②老韩深爱儿子,舍不得离开埋葬在荒原
上的儿子。
< br>(2)抓住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进行描写,表现了老韩憨厚真诚的性格特点,以及对儿
子深沉 的爱。

(3)他会在寒冷的夜晚及时给司机加油;在天色已晚时留司机过夜并热情招待;做家 人舍
不得吃的面片汤给有高原反应的司机吃。

(4)老韩是一个真诚、善良、憨厚的 人;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关爱他人的人;深爱儿子的
父亲形象。

(5)结尾深化文章 主题;与前文内容相呼应;将老韩对儿子深沉的爱表达得淋漓尽致;使
文章意味深长,给人无限的回味; 借物喻人;赞美了像老韩一样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守工作
岗位的普通人。

【解析 】【分析】(1)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写出了高源加油站老汉在艰苦的环境下的坚
守,表明了他的人性 之美,在儿子牺牲在高原的情况下,他还带领一家人坚守高原,为过
路司机提供帮助,他的行为令我们佩 服和感动。回答此题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老韩的角
度(老韩要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二是从儿子的角 度(老韩深爱儿子,舍不得离开埋葬
在荒原上的儿子)。

(2)此句“局促地搓手 回答”运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再写出
该句子的浅层意思(表现了老韩憨厚和 真诚的性格特点),最后写出深层意思(表达了以
及对儿子深沉的爱)。(3)①他会在寒冷的夜晚及时 给司机加油;②在天色已晚时留司
机过夜并热情招待;③给新司机传授避免高原反应的方法;④做家人舍 不得吃的面片汤
给有高原反应的司机吃。

(4)先了解文章内容;再掌握分析人物 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
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 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
如:老韩一家孤独守护着四周荒芜的加油站,并且坚持了八年,表现了老韩 热忱对待他
人、甘于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老韩深爱儿子,舍不得离开埋葬在荒原上的儿子。

(5)此文结尾作用为:结构上,总结全文,与前文内容相呼应;“那棵孤独的红柳树悄然
站 立”将老韩对儿子深沉的爱表达得淋漓尽致;内容上,借物喻人,“犹如火焰一般”象征着
老韩热忱对待 他人、甘于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议论抒情深化文章的主旨。

故答案为:⑴ ①老韩要坚守 自己的工作岗位。②老韩深爱儿子,舍不得离开埋葬在荒原


上的儿子。

⑵ 抓住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进行描写,表现了老韩憨厚真诚的性格特点,以及对儿子
深 沉的爱。

⑶ 他会在寒冷的夜晚及时给司机加油;在天色已晚时留司机过夜并热情招待;做 家人舍不
得吃的面片汤给有高原反应的司机吃。

⑷ 老韩是一个真诚、善良、憨厚的人;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关爱他人的人;深爱儿子的父
亲形象。

⑸ 结尾深化文章主题;与前文内容相呼应;将老韩对儿子深沉的爱表达得淋漓尽致;使文
章 意味深长,给人无限的回味;借物喻人;赞美了像老韩一样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守工作岗
位的普通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内容提取信息。答题时应注意,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
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
达。

⑵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赏析句子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
从修 辞或写作手法、情境、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精彩巧妙之处。

⑶本题考查概括情节内容。答题 时应注意,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
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⑷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答题时应注意,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或者通过对人
物描写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从几个侧面总结。

⑸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尾 段落的考查。答题时应注意,结尾段的作用一般是结构上:总
结上文;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照应 题目、开头、前文;内容上:画龙点睛、点明
事件的意义,点明中心深化文章中心等。


1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刀之爱

① 明媚的三月三如期来临。然而,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野外风筝飘飞的轻盈
和艳丽,而是奶奶用 刀砍树的声音。

②“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 在清凉的阳光中,手拿
一把银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 里,用
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③“奶奶,您为什么要砍 树?树不疼吗?”我问。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
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执御冰 雪严寒的珍贵铠甲。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
还有料峭的春寒啊。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 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
口气,树活一张皮”吗?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 什么仇呢?

④“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 自地砍下去,一
刀又一刀……

⑤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 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
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侥幸。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 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⑥多年之后,我长大了。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 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


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⑦也 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也是雪亮的刀,
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 成百上千把。这些刀在梨树千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
郎。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敢,那样用 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他们虔诚地
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梨树 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
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

⑧“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
们和奶奶如此一 致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没有知
晓的那个谜底。

⑨“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
长得太快了。”老人笑道。

⑩“那有什么不好呢?”

⑪ “那有什么好呢?”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可是有限
的。如果在前期生 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就是结了果,
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

⑫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⑬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 ,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
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疯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这 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其质,
白白浪费了生活赐予的珍贵养料。等到结果的时候,他们却没有什 么可以拿出来奉献给收
获的季节。而另外一类人,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把看似残酷的刀,斩断了圆润 而酣畅
的歌喉,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
绝世的好酒。

⑭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而且,伤短爱长。

⑮当然,人和树 毕竟还有不同: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我们所
能做的,也许就是在有刀的时候, 去承受,去积蓄;在没有刀的时候,去寻找,去打造。
让我们铭记刀爱,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累的硕 果和甜美的微笑。

(1)根据文章内容和“我”的心里变化来梳理情节。

________;→长大后看到梨农砍梨树,明白真相→________。

(2)结合语境,赏析句子。

这些刀在梨树千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

(3)第⑧段中有“谜底” 一词,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谜”指的是什么?“底”指的是什么?
(每句话不超过10个字)

(4)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画横线句“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 br>爱呢?而且,伤短爱长”的理解。

【答案】 (1)小时候看奶奶砍枣树,惊悸疑惑;由树及人,内心震撼,懂得人生也需要
磨砺

(2)比喻,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梨农们砍树技艺的娴熟和姿势的优美。

(3)迷:三月三奶奶砍枣。底:储存养料,以利结果。

(4)奶奶、梨农们砍果树 ,看似在伤害果树,实则是为了让果树结出更多更甜的果实,是


对果树的爱。生活中,爱 的表达方式各有不同。例如,父母的责骂痛斥,老师的批评教
育,也许在当时会让你感觉难受,但这何尝 不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爱呢?

【解析】【分析】(1)本文是叙述类文体,概括情节内容 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
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 (地点、时
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所示情节的概括方式概括出其它情节。如2—5段写小时候看奶奶砍枣树,惊悸疑惑。12—15段由树及
人,写 内心震撼,懂得人生也需要磨砺。

(2)“这些刀在梨树千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 蕾女郎”使用了典型的比喻修辞手
法。用“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比喻成百上千把跳跃飞舞的刀。其作 用是形象生动地描写
出梨农们砍树技艺的娴熟和姿势的优美。答此题,要了解好作者描写的对象,从句子 的描
写中找到本体,说明其表现梨农砍树的姿态,使用评价语“形象”“生动”。

(3)“谜”指的是三月三奶奶砍枣树;“底”指的是储存养料,以利结果。9,11段都有对
“底”的 交代。

(4)阅读最后一段文字,抓住“承受”“积蓄”“打造”等词语,从人在生活应该 有准备迎接困
难的挑战这方面来理解句子的含意。如:在人生旅途上,人们应当有遇到困难和伤害的思< br>想准备。同时要理解父母的责骂痛斥、老师的批评教育,都是对自己更深层次的爱。

故答案为:⑴小时候看奶奶砍枣树,惊悸疑惑;由树及人,内心震撼,懂得人生也需要磨
砺;

⑵ 比喻,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梨农们砍树技艺的娴熟和姿势的优美

⑶ 迷:三月三奶奶砍枣。底:储存养料,以利结果。

⑷ 奶奶、梨农们砍果树,看似在伤害果 树,实则是为了让果树结出更多更甜的果实,是对
果树的爱。生活中,爱的表达方式各有不同。例如,父 母的责骂痛斥,老师的批评教育,
也许在当时会让你感觉难受,但这何尝不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爱呢?
【点评】⑴本题考查情节梳理。解答本题,需要对文章划分段落,再结合具体的段落概括
大意即可。

⑵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能力。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 人、夸张、
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
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对于修辞,不仅能判断,而且要会结合语
境作正确的赏 析。从两个画线句子的内容来看,可以分别从人物描写与修辞手法两方面进
行赏析。

⑶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根
据已给出的事件 ,找到相应的段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⑷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作用的能力。句子在文章 中的作用应从结构、内容、主题上分
析,从结构上考虑,涉及到开头、结尾、倒叙、插叙、顺序、过渡、 照应等文学概念,就
从其管辖的区域,应联系上下文,结合文学概念进行解答。


1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

顾晓蕊


①故乡的家是一个四合小院,院里有棵粗壮挺拔的洋 槐树。到了四月,巨大的树冠华荫
如盖,素淡的花苞次第开放,满院流溢着醉人的清香。

②槐花盛开的时节,团团簇簇洁白的花朵,像迎风舞动的风铃,摇出阵阵欢快的笑声。
最开心的,要数采摘槐花。弟弟爬上高高的树杈,用带钩的竹竿把槐枝扭断,我拾起落到
地上的枝条,沿 着细茎轻轻一捋(luō,用手握着条状物,顺着移动、抚摩),一嘟噜(一
串)花朵落进筐里。

③在那贫寒的年代,槐花无疑是一道美食。或蒸或炒,皆唇齿留香。然而,苍翠遒劲的老槐树,在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如巨人般轰然倒下。翌日清晨,发现槐树被拦腰截断,
细碎的花瓣 飘落一地,生命的华美与脆弱瞬间交替,让人久久地怅然无语。

④此后不久,我们便 搬家了。十余年时光缓缓淌过,日子过得平淡而适意。三年前的一
天,宁静的生活被突如其来的电话打破 。妈妈放下电话,脸色煞白,双手颤抖,对爸爸
说:“儿子在工地上出事了!”

⑤那是怎样惊心的一幕,现场发生爆管事故,弟弟身上多处烫伤,从八米平台跌落下
来。他在重症病房里 ,度过了生命中最难挨的两个月。出院后,他不愿照镜子,也不愿出
门见人,每天把自己锁在房间里,独 自舔舐着心底的伤痛。

⑥妈妈说:“这样会闷出病来,出去走一走吧。”我想了又想 ,决定陪弟弟回故乡。踏上
魂牵梦萦的热土,我的心里充满期待与忐忑,不知这一趟旧地重游,将给弟弟 带来怎样的
影响。

⑦走进童年的小院,一阵阵清香扑面而来,浓烈而又执着 。抬头望去,记忆里被风雨摧
毁的洋槐树,竟奇迹般出现在眼前,变得更加枝繁叶茂。弟弟径直向前,缓 缓走到槐树
下,把身体贴近树干,紧紧地拥抱那棵树。

⑧那一刻,安静极了 。忽然,一阵清风拂过,雪白柔软的槐花,落在他的衣襟上。他捏
起几朵放进嘴里,细细地嚼,两行清泪 落了下来。自从弟弟受伤以来,这是我第一次,也
是我唯一的一次,看到他流泪。

⑨泪痕很快被风吻干。他侧过身来,说:“姐姐,给我照张相吧。”我掏出数码相机,紧
张地按了三次快 门,才拍下这美好的瞬间。弟弟倚着老槐树,感叹地说:“槐花虽小,却有
阳光的味道。”他笑了,目光 变得坚强,从灵魂深处射出来。

⑩半个月后,我们回到家。照片洗了出来,弟弟把它 摆在床头,背面写着一行蓝色小
楷:树是大自然的智者与强者,人应该像树一样活着。至此,我那颗悬着 的心,终于放了
下来。很快,弟弟又回到工作岗位,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⑪ 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那枝叶是信念,那树干是平和,那深入地底的根须,就是默默
地承受。人这一生, 有这么一棵树,不管经历怎样的风雨,依然能凭借一缕心香,从容抵
达幸福的彼岸。

(1)阅读全文,说说以“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2)赏析下面句子的妙处。

①槐花盛开的时节,团团簇簇洁白的花朵,像迎风舞动的风铃,摇出阵阵欢快的笑声。

②弟弟径直向前,缓缓走到槐树下,把身体贴近树干,紧紧地拥抱那棵树。

(3)“ 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那枝叶是信念,那树干是平和,那深入地底的根须,就是默
默地承受。”你是怎么 理解这句话的?


(4)本文结尾写道:“人这一生,有这么一棵树, 不管经历怎样的风雨,依然能凭借一缕
心香,从容抵达幸福的彼岸。”对此,你一定有所感悟吧?请将你 的感悟具体写出来。

【答案】 (1)题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心比作会开花 的树,生动形象(新颖别
致,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或有美感,富有诗意);有意蕴,暗示(揭示)文章的 中心;以
“树”为线索行文,思路清晰。

(2)①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花 朵比作风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团团簇簇的槐
花紧密、随风摇动的姿态和声音,表现出孩子们采摘槐花充 饥时的喜悦之情。②句中
“贴”“拥抱”等动词(动作描写),传神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弟弟为曾遭 受风雨摧毁的
洋槐树,竟奇迹般变得更加枝繁叶茂的蓬勃生机和顽强的生命力所感染的情态。

(3)以花喻人,当我们遇到困难、挫折时,要有坚定的信念,拥有平和的心态,勇敢地承
受, 坚强、乐观定会战胜人生的一切苦难和不幸。

(4)槐树是“大自然的智者与强者”,尽管在 成长的过程中遭遇狂风雷击,但后来却长得枝
繁叶茂,充满生机与活力。启示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和不 幸的时候,要想到生命的顽强
与美好,拥有一颗坚强与乐观的心,定能战胜人生的一切风雨,绽开人生美 丽幸福的花
朵。

【解析】【分析】(1)本文以“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为题 ,文章围绕着“洋槐树”叙写往
事,构成了文章的叙事线索;题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心”比作 “会开花的树”,生
动形象,富有诗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题目还暗示文章的中心——“洋槐 树”的
顽强生命力的讴歌和赞美,表达了作者要像“树”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中各种挫折和不幸。
据此理解作答。

(2)①语句“槐花盛开的时节,团团簇簇洁白的花朵,像迎风舞动的风 铃,摇出阵阵欢快
的笑声”把“槐花洁白的花朵”比作“舞动的风铃”,并用“欢快的笑声”赋予人的情 态,运用了
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槐花繁多以及随风摇动的姿态和声音,表现了孩子们采摘槐花的喜悦之情。②语句“弟弟径直向前,缓缓走到槐树下,把身体贴近树干,紧紧
地拥抱那棵 树”运用了“走”“贴”“拥抱”等一系列的动词,运用的是动作描写,具体准确传神
地写出了弟弟被洋 槐树遭受风雨摧毁后竟然变得更加枝繁叶茂所感动的神情和态度。据此
理解分析作答。

(3)语句“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那枝叶是信念,那树干是平和,那深入地底的根须,就
是 默默地承受”,把“心”喻为“树”,把“树叶”说成是“人的信念”,把“树干”喻说成“平和”,把
“根须”喻写成“默默地承受”一切。结合文章叙写的内容可知,采用以花喻人的写法,用生
动形象的语 言告诉人们,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拥有平和的心态,要有坚定的信
念,勇敢地承受所遇到一切苦 难和不幸。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4)本文叙写了槐树在成长的过程中遭遇狂风和雷击的摧 残后,却长得更加枝繁叶茂,
充满生机与活力。可从“勇于战胜困难”“要做生活的强者”等方面来谈感 悟。没有固定答
案,答题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 题目运用 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心比作会开花的树,生动形象(新颖别致,
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或有美感,富有诗 意);有意蕴,暗示(揭示)文章的中心;以“树”
为线索行文,思路清晰。

⑵ ①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花朵比作风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团团簇簇的槐花


紧密 、随风摇动的姿态和声音,表现出孩子们采摘槐花充饥时的喜悦之情。②句中
“贴”“拥抱”等动词(动 作描写),传神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弟弟为曾遭受风雨摧毁的
洋槐树,竟奇迹般变得更加枝繁叶茂的 蓬勃生机和顽强的生命力所感染的情态。

⑶ 以花喻人,当我们遇到困难、挫折时,要有坚 定的信念,拥有平和的心态,勇敢地承
受,坚强、乐观定会战胜人生的一切苦难和不幸。

⑷ 槐树是“大自然的智者与强者”,尽管在成长的过程中遭遇狂风雷击,但后来却长得枝繁
叶茂,充满生机与活力。启示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和不幸的时候,要想到生命的顽强与
美好,拥有一颗 坚强与乐观的心,定能战胜人生的一切风雨,绽开人生美丽幸福的花朵。

【点评】⑴本题 考查标题作用的分析。标题在文中的作用一般是:①象征意义;②语带
双关;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④概 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⑤文章线索;⑥文眼;揭示文章
中心;⑦吸引读者、新颖。我们可标题的内容来分析 。

⑵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注意首先明确句子的修辞方法、写作手法,然后分析写出的内< br>容,体会表达的感情。

⑶本题考查句子内容的理解,注意结合全文内容,体会以花喻人写法的作用。

⑷本题考查阅读感悟,结合文章主旨,揣摩结尾语句的作用。


16.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老王》(节选)

①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
的座上,或抱着冰 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
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 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
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 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黃的干皮,打一
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

②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
西。

③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
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④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⑤他只说:“我不吃。”

⑥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
要钱。”

⑦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⑦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⑨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 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
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 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
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 ,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
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 。我不能想
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⑩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

⑪“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⑫我没再多问。

⑬我回家看看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 我对答的话,琢磨
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 上
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
过去 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请概括选文①至⑨段的内容。

(2)请赏析第①段划线句子“开门看 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中“镶嵌”一词的表达效
果。

(3)第⑨段中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作者为什么说“害怕”“糊涂”呢?

(4)选文结尾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答案】 (1)老王临终前给我送香油和鸡蛋。

(2)“镶嵌”一词, 形象地写出了老王像僵尸般毫无生气、身体僵硬的形态,为后文写老王
的临终之举做铺垫。
< br>(3)“害怕”是因为作者被老王的病容所吓倒,并且担心老王会倒下;“糊涂”表明作者在害
怕 的心理下,拿钱给老王,也没请老王喝茶,有失礼貌,显得“糊涂”。

(4)这句话表明作者 为自己的自命清高、不解人意而愧怍,这是作者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的
反省和解剖。(围绕身份上的自命清 高和交往上的不解人意回答即可)

【解析】【分析】(1)文章1~9段叙写的主要人 物是“老王”;主要事件是“老王在病重时
给我送鸡蛋和香油”。据此概括即可。

(2)语句“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中“镶嵌”的本意是将一个物体嵌入另一个
物体中, 使二者固定。用在这里,准确而形象地写出了老王身体僵硬的形态,为后文写老
王的去世做铺垫。据此理 解分析作答。

(3)从语境看,我“害怕”是因为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的形象; 我“糊涂”是因为
在心理感到害怕的情况下,既没有让老王进屋,也没请老王喝茶,缺少了待人的礼貌, 所
以说自己“糊涂”。(4)文本最后的语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中的“幸
运的人”指的是“我”;“不幸者”指的是“老王”;“愧怍”的意思是“惭愧,羞愧”的意思。作者
之所以这样说,是对自己的清高和不解人意的反思。表达了自己的愧疚之情。据此理解分
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 老王临终前给我送香油和鸡蛋。

⑵ “镶嵌”一词,形 象地写出了老王像僵尸般毫无生气、身体僵硬的形态,为后文写老王的
临终之举做铺垫。

⑶ “害怕”是因为作者被老王的病容所吓倒,并且担心老王会倒下;“糊涂”表明作者在害怕
的心理下,拿钱给老王,也没请老王喝茶,有失礼貌,显得“糊涂”。

⑷ 这句话表明作 者为自己的自命清高、不解人意而愧怍,这是作者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的反
省和解剖。(围绕身份上的自命 清高和交往上的不解人意回答即可)

【点评】⑴本题是对故事情节概括的考查。方法:要 素串连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 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


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⑵本题考查对词语的鉴赏能力。解答时,结合句子理解词语意思,联系上下文分析句子的
内容,理解词语 的表达效果。

⑶此题考查学生从文本中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答此题,需要从文中能 找出“我”害
怕的原因的语句及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概括出来。关键是能< br>够从文中找出切合题干要求所需要的信息,并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总结出来。

⑷本题考 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
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 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1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华文化的最大特质

刘梦淏

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无论哪一个民族,长 期居住在一个地
方,就拥有一些共同的、不同于其它地方的生活方式。文化还有精神价值的层面,比如宗
教信仰、伦理道德、艺术和美学等。

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单一的,现代文化是 多元的、杂陈的、共生的。而中华文化自古以来
就是如此。过去经常说中华文化是黄河文化、黄土地文化 ,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但近二
三十年来,考古新发现让大家逐渐认同,中华文化并非仅有黄河文化一源 ,长江文化同样
是重要一源。二者在兴起的时间上是相同的,但有不同的特征。如果说黄河文化具有内陆
文化的特征,那么长江自古以来航运便利,它的文化已带有了海洋文化的特征。

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风格特征不同。《诗经》作为写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产生于黄河
流域;而浪漫文学 的鼻祖《离骚》则产生于长江流域。儒家思想的代表孔子和孟子,诞生
在黄河之滨;而道家思想的代表老 子和庄子,则诞生在长江之畔。自古以来,黄河文化和
长江文化就相互交融而又各自存在。,

中华文化除了发生是多元的,学术思想也是多元的。儒家在汉代地位隆起,其后一直占
据主流;佛教、道家思想同样对中国文化有重要影响。

“三教合一”,唐以后就有了 。这是说儒释道三家不是水火不容的,而是互补共生的关
系。如果不是儒家思想具有包容性,佛道两家不 可能获得充分发展的空间。

儒释道历来是互补的。儒家主张一个人通过读书,积累学 问,然后做官,再来治国。若
此路不通,道教和佛教思想可以给人以安慰。所以古代的知识分子在精神上 经常有较大的
回旋余地,不致走上绝路。

要了解今天的中国,必须了解历史 上的中国。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文化是多
元一体的文化,所谓“一体”,不是单指汉族,而是 指整个中华民族一南北朝时期多民族竞
争并立;唐朝之所以出现盛世局面,主要就在于它的开放与包容, 胡人都可以到长安为
官。因此,“中华文化”的最大特点正在于它的包容性。

因此中华文化还滋生出了另一个特点,就是不排外,对异风异俗,能够采取一种尊重和
欣赏的态度。还有 一点,就是中华文化不具有侵略性。在最强大的时候,也用和亲的方式
与邻居建立敦睦友好的关系。
今天的世界同样是多元存在的世界,我们需要做的是,承认文化的差别,保护与尊重文< /p>


化的多样性。

(1)下列对“中华文化的最大特质”表述最正确的一项是( )

A. 单一的 B. 多元的 C. 不排外 D. 包容性

(2)对“中华文化”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中国文化自古就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风格。

B. 儒释道思想在中华文化中是互补共生的关系,地位同等重要。

C. 中华文化同时具有内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特征。

D. 中国文人的选择和思想,和中国文化的特点有着很大的共通性。

(3)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答案】 (1)D

(2)B

(3)了解中国文化是多元一体的,用开放包容的心态尊重保护不同的文化。

【解析】【分析】(1)A项,有误,由原文语句“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单一的”可知,此项说
法与原文不 符;B项,有误,多元强调组成部分的多样性,不是唯一的。不属于“中华文化
的最大特质”;C项,有 误,根据“‘中华文化’的最大特点正在于它的包容性”一句可知,此项
不正确;D项,正确。

(2)B项,有误,由原文“儒家在汉代地位隆起,其后一直占据主流”可知,儒释道地位同
等重要不对,儒家自汉代一直占主导地位。故选B。

(3)通读全文,根据结尾“今天的世 界同样是多元存在的世界,我们需要做的是,承认文
化的差别,保护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可知,本文的 写作意图是让读者了解中国文化是多元
一体的,用开放包容的心态尊重保护不同的文化。

故答案为:⑴D;⑵ B;

⑶了解中国文化是多元一体的,用开放包容的心态尊重保护不同的文化。

【点评】⑴本题考 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必须在理解文句,分析文章内容,准确把
握文意的基础上,层层筛选,剥离 出有效信息,获得充足可靠的依据,然后进行合理的推
测;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 的理解与辨析,解答筛选文中信息的题目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
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 逐一相对;

⑶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 题时,将
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即可作答。


1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时间是什么

①76亿 人中的大多数,是看不见时间的。我在政府工作的时候,清晨一张开眼睛,我的
身体即刻紧绷,是一个已 按“启动”键的机器;我的头脑飞速运作,是一个已按“开机”键的
计算机。然后一整天,身边的人跟着 我高速运转,我听见我自己不停地说:抓紧时间;时
间不够了;怎么回事时间又到了;天哪我没有时间了 ;我需要,我需要,我需要一天72小
时……

②若是有个头上长着吸盘的外 星人躲在公文柜里偷窥,他会觉得,这个被一堆人唤作


“部长”的人类,很不对劲,她在 跟一个东西不间断地格斗。那东西的名字叫做“时间”。

③当你在跟一个东西格斗的 时候,你绝对没在看那个东西。当你在跟时间格斗的时候,
你绝对没在看时间。所以,所有忙碌得团团转 、自觉很重要、嘴里一直喊“时间”的人,其
实并不知道时间真正在对他进行什么机密任务。

④现在的我,才看得见时间。

⑤单单是这个阳台,时间的机密就每天泄漏。

⑥泄漏在软枝黄蝉的枝叶蔓延里,枝叶沿着我做的篱笆,一天推进两公分。

⑦泄漏在紫藤的枝干茁长上,每天胖一厘米,抽高一公分。

⑧泄漏在玉女西红柿的皮 肤里,每黄昏一次,胭脂色就加深一层,好像西红柿每天跟晚
霞借颜色,粉染自己。

⑨上周种下一株扶桑―就是朱攫、大红花。在乡下,人们以扶桑花做篱笆。一整面篱笆
的灿烂红花迎风摇 曳是乡村的一枚胸章。

⑩你以为他们就是一群花朵像装饰品一样固定地长在那儿。种 下了这一株之后,才知
道,原来每一朵花都有独立人格,是朝开夕坠的,也就是说,今天上场的,绝不是 昨天那
一朵。扶桑花感应到清晨第一道日光照射,就奔放绽开;傍晚时日光一暗,红花就收拢,
谢幕,退场,与花蒂极干脆地辞别落地。

⑪李时珍称扶桑为“日及”,因为它“东海日出处有扶桑树,此花光艳照日。”

⑫所 以,最不矜持作态的篱笆“贱花”扶桑,是个标准定时器。而你一旦知道了它有时
辰,就会对每天开出的 那一朵郑重端详,因为你知道,一到傍晚,它就离开,一刻不留。

(选自龙应台《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

【写作背景】2014年12月,龙应台 辞去公职,回到“文人安静的书桌”。2017年8月,65
岁的龙应台移居台南,照顾93岁的失智母 亲,并把这个过程写成了一本书:《天长地久―
给美君的信》。

(1)大多数的人看不见时间的原因是什么?而现在的“我”为什么能看得见时间?

(2)同学们觉得⑥—⑧自然段特别灵动,他们进行了朗读设计,请根据你的理解,补全
发言。

朗读时要关注句子里的一系列动词和量词。

是的。三个“泄露”要一句比 一句响,这样能够表现出①________,“胖”要读出动
感和一些可爱,因为②________ 。

至于句子里的量词,“两公分”“一厘米”“一层”等,声音可以轻一点,语速也要缓慢< br>一点,目的是为了③________。

(3)“时间是什么”,千百年来让无数科学 家和哲学家头痛不己,这篇散文却从文学的角度
回答了抽象的问题。说说本文是怎么做到的?(提示:可 以从写作手法的角度)

(4)读完全文,你能理解时间是什么了吗?


【答案】 (1)看不见的原因:忙碌得像机器(团团转),与时间不间断的 格斗。看见的
原因:“安静”的生活态度,不再与时间格斗。

(2)安静下来的“我 ”看到“时间的机密”的惊喜(喜悦)(我生活的悠闲),单是这个阳
台,就处处展现着生命的美好(我 的发现之多);“胖”本来是形容词,这里是动词,“长
胖”或“生长”的意思,因此有了动感,同时它 让我们看到紫藤枝干茁壮的形态,仿佛胖乎乎
(圆滚滚)的,因此有些可爱;这些量词数量都不是很大, 而是比较细微(相对来说是小
量词),所以要读得轻些,但是一天又一天的积累还是比较可观,放慢了读 起到突出强调
的作用,让我们看到生命生长的速度(表现了作者观察的仔细)

(3) ①用举例的方法,举了阳台上一系列植物的生长,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②用对比
的方法,将忙碌与悠闲 心态下的时间观作了对比;③用比喻(象征,借物喻人)的手法,
用花期极短的扶桑花,告诉人们,处在 最不张扬的生活底层反而最容易看得清时间的本质
(告诉人们,时间有长有短,但活得精彩就好)。
(4)①时间不因人的地位高低而给你增减;②时间不因你的心情好坏而前进后退;③时
间是公平而又独立的;④时间在每个人心里(重在心态);⑤时间掌握在每一个人的手
里;⑥要在有限的 时间里活得精彩,活得有意义。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 括。读文章第3段的“当你在跟一个
东西格斗的时候,你绝对没在看那个东西。当你在跟时间格斗的时候 ,你绝对没在看时
间。所以,所有忙碌得团团转、自觉很重要、嘴里一直喊‘时间’的人,其实并不知道 时间真
正在对他进行什么机密任务”分析整理,即可得出答案。二问,据4—10段的大意,即安静的生活态度,不再与时间格斗。

(2)答此题一定要读懂上下文的内容。①6、7、8 段的三个“泄露”要一句比一句读得响
亮,这是因为这三个“泄露”说明了第5段的“单单是这个阳台, 时间的机密就每天泄漏”的
道理,而“阳台”与“时间的机密”的“泄漏”给“我”带来了惊喜与美好的 感受。②“胖”要读出动
感的原因是形容词作动词用,形容词变成了有强烈动感的词语。读出可爱,是因 为让我们
看到紫藤枝干“长胖”的状态,惹人喜爱。③这些量词读得轻些,是因为这些量词“两公
分”“一厘米”“一公分”的数量都很小。而这些量词要读得慢些,是因为这些量词让我们看到
生命生 长的速度,生长的过程。

(3)5—9段用举例的方法,举了阳台上一系列植物的生长,将 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表达
了此时作者安静的生活态度,不再与时间格斗。再如“人们以扶桑花做篱笆。一 整面篱笆的
灿烂红花迎风摇曳是乡村的一枚胸章”运用了暗喻的手法,告诉人们生命无论长短,都要活< br>得精彩的道理。

(4)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 分把握内容,然后归
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些什么主要观点。如答案可从时间不因人的 地位
高低和心情好坏而增减、后退的角度,从每一个人都要把握好时间并在有限的时间里活出
精 彩等角度作答。

故答案为:⑴看不见的原因:忙碌得像机器(团团转),与时间不间断的格 斗。看见的原
因:“安静”的生活态度,不再与时间格斗。

⑵安静下来的“我”看 到“时间的机密”的惊喜(喜悦)(我生活的悠闲),单是这个阳台,
就处处展现着生命的美好(我的发 现之多);“胖”本来是形容词,这里是动词,“长胖”或


“生长”的意思,因此有了动 感,同时它让我们看到紫藤枝干茁壮的形态,仿佛胖乎乎(圆
滚滚)的,因此有些可爱;这些量词数量都 不是很大,而是比较细微(相对来说是小量
词),所以要读得轻些,但是一天又一天的积累还是比较可观 ,放慢了读起到突出强调的
作用,让我们看到生命生长的速度(表现了作者观察的仔细)

⑶①用举例的方法,举了阳台上一系列植物的生长,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②用对比的
方法, 将忙碌与悠闲心态下的时间观作了对比;③用比喻(象征,借物喻人)的手法,用
花期极短的扶桑花,告 诉人们,处在最不张扬的生活底层反而最容易看得清时间的本质
(告诉人们,时间有长有短,但活得精彩 就好)。

⑷①时间不因人的地位高低而给你增减;②时间不因你的心情好坏而前进后退;③ 时间
是公平而又独立的;④时间在每个人心里(重在心态);⑤时间掌握在每一个人的手
里;⑥ 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活得精彩,活得有意义。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文章信息。答 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
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 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
体语句概括作答。

⑵本题考查划分朗读节奏重音。答题时应 注意,重音反映了人物的内心感受和需求,在朗
诵中必须联系上下文,根据作品的内容、主题思想、情节 发展、人物的行动变化来进行判
断。

⑶本题考查分析写作手法。答题时应注意,写 作手法包括表达方式、写作方法、修辞手法
等。写作方法等,根据题目的要求,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写法的 作用和效果。

⑷本题考查表述自己的观点看法。答题时要注意:①开门见山,观点明确;② 有理有
据,说服力强;③有条有理,主次分明;④用词恰当,言简意赅。


19.阅读吴冠中的《父爱之舟》,完成下列小题。父爱之舟

吴冠中

①是昨夜梦中的经历吧,我刚刚梦醒!

②朦胧中,我又见到了姑爹 那只小小渔船。父亲送我离开家乡去投考学校以及上学,总
是要借用姑爹这只小渔船。他同姑爹一同摇船 送我。带了米在船上做饭,晚上就睡在船
上,这样可以节省饭钱和旅店钱。

③父亲经常说要我念好书,最好将来到外面当个教员……冬天太冷,同学们手上脚上长
了冻疮,有的家里 较富裕的女生便带着脚炉来上课,上课时脚踩在脚炉上,大部分同学没
有脚炉,一下课便踢毽子取暖。毽 子越做越讲究,黑鸡毛、白鸡毛、红鸡毛、芦花鸡毛等
各种颜色的毽子满院子飞。后来父亲居然从和桥镇 上给我买回来一个皮球,我快活极了,
同学们也非常羡慕。夜晚睡觉,我将皮球放在自己的枕头边。
④我从来不缺课,不逃学。读初小的时候,遇上大雨大雪天,路滑难走,父亲便背着我< br>上学。我背着书包伏在他背上,双手撑起一把结结实实的大黄油布雨伞。他扎紧裤脚,穿
一双深筒 钉鞋,将棉袍的下半截撩起扎在腰里。

⑤初小毕业时,宜兴县举办全县初小毕业会考 ,我考取了鹅山小学,这是当年全县最有
名气的县立完全小学,方圆二十里之内的学生都争着来上。但在 这里读书就得住在鹅山,
要缴饭费、宿费、学杂费,书本费也贵了,于是家里粜稻、卖猪,每学期开学要 凑一笔不


少的钱。钱,很紧,但家里愿意将钱都花在我身上。我拿着凑来的钱去缴学费, 感到十分
心酸。父亲借了姑爹的渔船送我到校,替我铺好床被,他回家时,我偷偷哭了。这是我第
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
中品尝到的新 滋味了。

⑥第一学期结束,我名列全班第一。我拿着老师孙德如签名盖章,又加盖了 县立鹅山小
学校章的成绩单回家,路走得比平常快,路上还又取出成绩单来重看一遍那紧要的栏目:全班六十人,名列第一,这对父亲确是意外的喜讯,他接着问:“那朱自道呢?”父亲很注
意入学时 全县会考第一名朱自道,他知道我同朱自道同班,我得意地、迅速地回答:“第十
名。”正好缪祖尧老师 也在我们家,也乐开了:“茅草窝里要出笋了!”

⑦我又要去投考无锡师范了。

⑧父亲又同姑爹两人摇船送我到无锡。时值暑天,为避 免炎热,夜晚便开船,父亲和姑
爹轮换摇橹,让我在小舱里睡觉。但我也睡不好,因确确实实已意识到考 不取的严重性,
自然更未能领略到满天星斗、小河里孤舟缓缓夜行的诗画意境。

⑨老天不负苦心人,他的儿子考取了。送我去入学的时候,依旧是那只小船,依旧是姑
爹和父亲轮换摇船 ,不过父亲不摇橹的时候,便抓紧时间为我缝补棉被,因我那长期卧病
的母亲未能给我备齐行装。我从舱 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
线。后来我读到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这个船舱 里的背影便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
了!还有姑爹的小渔船,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篷,远比不 上鲁迅笔下绍兴的乌篷
船精致,但姑爹的小渔船对于我来说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我什么时候能 够用自己
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

⑩……醒来,枕边一片湿。

(选文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 言概括出文章叙写的几件小事。①冬天太冷,父亲给我买皮球,让我
兴奋不已。

②________。

③父亲送我上学,替我铺好床铺,让我心酸。

④________。

(2)请分析文章第④段画线处细节描写的作用。

(3)第⑥段中缪祖尧老师说“茅草窝里要出笋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包含了缪老师怎< br>样的感情?

(4)为什么“后来我读到朱自清的《背影》时,这个船舱里的背 影便也就分外明显,永难
磨灭了”?

(5)文章以“父爱之舟”为题有什么好处?

【答案】(1)大雨大雪天, 父亲背我上学,让我感动;父亲送我入学,在船上为我缝补棉
被,让我难忘

(2)细 致地刻画了父亲负重跋涉艰难前行的情态,使父亲的形象更丰满;表现了父亲对儿
子的深爱;流露出儿子 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3)意思:穷人家要出人才了;感情:师长为我的优秀而高兴、欣喜。

(4)朱自 清笔下父亲的背影在作者心里产生了共鸣,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父亲对“我”的关


爱,更 深刻地领悟到父亲的伟大。

(5)“父爱之舟”实指姑爹的渔船,虚指父亲的爱,形象地揭示 了父爱对“我”成长的承载作
用。“父爱之舟”是全文的线索,揭露情感主旨,表达了父爱的伟大。

【解析】【分析】⑴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从前向后精读各部分文章,根据故事情节概括出切题的答案。根据第四段的内容可概括事件为:大雨大雪天,父亲背我上学,让
我感动。根 据第九段的内容可概括事件为:父亲送我入学,在船上为我缝补棉被,让我难
忘。据此即可完成填空。⑵ 细节描写,是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社会环境中,某些
具有特征的细微末节的生动的描绘。细节描 写的作用: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
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暗示人物身份等。“他扎紧裤脚 ,穿一双深筒钉鞋,将棉袍的
下半截撩起扎在腰里”细致地刻画了父亲负重跋涉艰难前行的情态,表现了 父亲对儿子的深
爱,使父亲的形象更丰满。

⑶需要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句 子的含义以及蕴含的感情。根据第六段所写到的
“我名列全班第一”,可知“茅草窝里要出笋了”的意思 是穷人家要出人才了。这句话表达了
老师为“我”的优秀而高兴、欣喜的感情。

⑷解 答时要认真阅读短文,分析其主要内容,再结合文章的上下文和主旨来回答。根据第
九段的内容,可知作 者读到朱自清笔下父亲的背影时,想到了父亲为自己抓紧时间缝补棉
被的背影,这两个背影有相似之处, 都表现了浓浓的父爱,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父亲对
“我”的关爱,更深刻地领悟到父亲的伟大。据此作答 即可。

⑸标题一般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概括全文内容;揭示文章主题;充当文章线索;指出 文
章主要人物;激发读者阅读兴趣。题目“父爱之舟”表面指的是姑爹的渔船,实际指的是父
亲 的爱,揭示了父爱对“我”成长的承载作用。文章以 “父爱之舟”为线索来叙事,表达了父
爱的伟大。

故答案为:⑴大雨大雪天,父亲背 我上学,让我感动;父亲送我入学,在船上为我缝补棉
被,让我难忘

⑵细致地刻画了 父亲负重跋涉艰难前行的情态,使父亲的形象更丰满;表现了父亲对儿子
的深爱;流露出儿子对父亲的感 激之情。

⑶意思:穷人家要出人才了;感情:师长为我的优秀而高兴、欣喜。
⑷朱自清笔下父亲的背影在作者心里产生了共鸣,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父亲对“我”的关
爱,更深刻 地领悟到父亲的伟大。

⑸“父爱之舟”实指姑爹的渔船,虚指父亲的爱,形象地揭示了父爱对 “我”成长的承载作
用。“父爱之舟”是全文的线索,揭露情感主旨,表达了父爱的伟大。
< br>【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情节内容。答题时应注意,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
看题目、 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模式:父亲关怀照顾我的小事+我的感受
和心情,要注意语言的 简洁性。

⑵本题考查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具体 的典
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作用是丰富人物形象、使人物描写有血有肉有灵魂。写人
则 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这个细节刻画了父亲负重跋涉艰难前行,体现父子情深的
场景。

⑶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和人物感情。答题时应注意,“茅草窝里要出笋了!”是比喻的说


法,意思:穷人家要出人才了;先解释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具体
分析 句子的意思和所表达的人物情感。

⑷本题考查分析句子的含义。答题时应注意,把句子所表达 的意思和具体语境或文章的主
旨联系起来,解释这个句子为什么这么说,这么说的原因是什么。然后用浅 显的语言表
述。朱自清笔下父亲的背影在作者心里产生了共鸣后体会到父爱。

⑸本题 考查分析题目的含义和作用。答题时应注意,分析题目的含义应从字面意思和深层
含义(即与中心相联系 )两方面来考虑,“父爱之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个具体、形象的
题目,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的肩头一片雪白

胡子宏

①15岁那年,我在全县数学竞赛中获得第一名后,被推荐到县城最 好的实验初中读书。
为此,父亲高兴得一晚上没睡着觉,千嘱咐万叮咛,希望我争一口气以后考上大学中 专什
么的。学校实行走读制,每天我都要骑着家里那辆老掉牙的自行车去上学,风雨无阻。

②条件的艰苦我不怕,可是,那所学校的同学几乎都是县城的孩子,尤其是在我那个
班 ,有好几个县长、局长的孩子。当我穿着农家孩子的粗衣布鞋迈进教室时,顿时传来一
阵哄笑声。随后就 有孩子为我起了“土老帽”、“趿拉鞋”的外号。在花花绿绿、性格活泼的
同学中,我特别敏感、孤独, 对新环境充满了恐惧。许多次我推着破旧的自行车来到学
校,就看到县长、局长家的孩子们从吉普车里下 来,趾高气扬地斜视我一眼,我顿时感受
到了一种难以忍受的歧视。

③好在 我是一个特别勤奋的学生,基础又扎实,在学习上毫不吃力。半年以后,期末考
试,我在班上乃至全年级 都是第一名。班主任说:明天就要放寒假了,学校召开全体师生
大会,每个学生要有一位家长参加大会, 届时要对优秀学生颁发奖状和奖金。我兴奋不
已,作为一个农村孩子,我并不比别人差。这时,我听到邻 座的几位局长的孩子在嘀咕:
那个“趿拉鞋”,也会考第一,“土老帽”……我悄悄地离开学校。考了第 一,仅给了我片刻的
兴奋,随即自卑又涌上心头。

④回到家里,我把成绩通 知单递给父亲,父亲乐得合不拢嘴。当我告诉父亲明天要开全
体师生家长大会时,父亲立刻张罗开来,叮 嘱母亲翻箱倒柜找出春节时他才舍得穿的那件
皮大衣。可是我说:“爹,你别去了,人家的父亲都是城里 的干部……”①父亲的笑容一下子
凝固了。我转过身,鼻子不禁又酸了起来,心想:父亲,你为什么不也 是干部,你怎么偏
偏当一辈子农民……

⑤第二天天未亮,窗外刮起了呼呼的 北风,窗户的塑料纸被吹得啪啪作响,外面是一片
片的雪白。我摸索着穿上衣服收拾书包。父亲说:“我 送你去吧,下雪了……”我说:“你就
别去了,不就开个会吗?再说,别人的家长是干部,你又不会发言 ……”打开屋门,一股风
雪涌进屋来,好大的雪,②我往书包里塞进两个窝头和一块老咸菜,咬咬牙,冲 进风雪之
中。凉凉的天,凉凉的心:父亲,对不起您了,我是真心想让您分享我的光荣的,可是,
班上就我一个乡下孩子,那么多家长,就你一个人种地的……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当学校响
起预备铃时 ,我迈进学校的大门。雪仍纷纷扬扬地下着,几辆吉普车和轿车很显眼地停在


操场上。< br>
⑥铃声响过后,校长登台讲话,校长的讲话不时激起同学们和家长们的一阵阵掌声和笑
声,而此时的我身上冷得厉害,肚子饿得厉害,心里孤单得厉害。我无心听校长的讲话,
随意把 目光投向窗外的风雪,就这么一刹那,我惊呆了……

⑦父亲,父亲来了!他正透过一 扇玻璃向里望,仔细聆听着校长的讲话。我扬扬手臂,
父亲看着我,向我使劲摆摆手。风正吹,雪正舞, 父亲的肩头一片雪白……

⑧一阵掌声响起来,有同学使劲扯扯我的衣服,校长正叫我 的名字,同时手里展开一张
鲜红的奖状:我下意识地走向讲台,校长很慈祥地凝视着我。一刹那,我的泪 水涌出眼
帘,我手指窗外……礼堂里所有的目光都齐刷刷地投向窗外,投向我的父亲。校长一个箭步下了讲台,打开门。风雪呼啸着涌入礼堂,父亲跨进来,抖落身上的一层雪花。

⑨我说:这是我的——父亲!热烈的掌声响起……

⑩放学时,我和父亲步出礼堂,父 亲说:你其实没必要自卑,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
男子汉,只要勤奋,别人有的,咱们自己也会有……

(1)通读全文,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短语,概括出“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孤独恐惧——________——自卑于心——________

(2)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描写方法及表达效果。

①父亲的笑容一下子凝固了。

②我往书包里塞进两个窝头和一块老咸菜,咬咬牙,冲进风雪之中。

(3)联系全文,简要分析小说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4)这篇小说意蕴丰富,引人深思,请结合作品,谈谈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答案】 (1)兴奋不已;惊喜激动

(2)①运用了神态描写,逼真地写出了父亲 笑容一下子停滞的神情,表现了父亲的心情
由兴奋到难过失落无奈的急遽变化的过程。②运用了动作描写 ,形象地写出了我急于离家
的情形,表现出我决定不让父亲参加家长会的痛苦愧疚矛盾的心理。

(3)通过写父亲不顾儿子阻拦,冒雪参加家长会的故事,塑造了一个憨厚朴实,疼爱理解
孩子 、贫穷却不自卑的父亲形象。

(4)①其实我们没必要自卑,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只要勤奋 ,别人有的,我们自己也
会有。②无论是乡下人还是城市人,奋斗的权利都是相同的,任何的成功都需要 付出汗
水。③富贵者不必瞧不起人,贫穷者也不必妄自菲薄,人格面前,没有富贵贫穷之分。

【解析】【分析】(1)阅读全文,根据文章的情节发展分析“我”的心理变化,找寻关键词
语“我兴奋不已,作为一个农村孩子,我并不比别人差”和“一刹那,我的泪水涌出眼帘”等
这 些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2)文中画线句(A)运用神态描写,逼真地描绘出了父亲在听到 “我”说“爹,你别去
了,人家的父亲都是城里的干部……”之后,笑容一下子停滞的神情。父亲原本看 到“我”的
成绩通知单后,“乐得合不拢嘴”,但却听出了“我”认为父亲和同班同学家长地位悬殊的言
外之意,这句话表现了父亲心情由兴奋到难过失落无奈的急剧变化的过程。文中画线句
(B)运 用细节描写(动作描写),通过“塞”“咬”“冲”等动作,形象地描写出“我”有不想让
父亲参加家长 会,内心感到纠结、愧疚和矛盾,急着逃离家的情形。综合上述分析,即可
得出答案。


(3)本题根据情节发展和对父亲的描写来进行分析,注意抓住第四、五段和第七段的 内
容进行分析。注意探究“父亲,父亲来了!他正透过一扇玻璃向里望,仔细聆听着校长的讲
话 ”“父亲说:你其实没必要自卑,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男子汉,只要勤奋,别人有
的,咱们自己也会 有……”中体现的父亲的形象。

(4)解题时,注意探究文章结尾父亲说的话的意蕴,即“ 父亲说:你其实没必要自卑,别
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男子汉,只要勤奋,别人有的,咱们自己也会有… …”,围绕“不自
卑”“平等”方面作答。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 用议论
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

故答案为:⑴兴奋不已;惊喜激动;

⑵①运用了神态描写,逼真地写出了父亲笑容 一下子停滞的神情,表现了父亲的心情由
兴奋到难过失落无奈的急遽变化的过程。②运用了动作描写,形 象地写出了我急于离家的
情形,表现出我决定不让父亲参加家长会的痛苦愧疚矛盾的心理。

⑶通过写父亲不顾儿子阻拦,冒雪参加家长会的故事,塑造了一个憨厚朴实,疼爱理解孩
子、 贫穷却不自卑的父亲形象。

⑷①其实我们没必要自卑,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只要勤奋,别 人有的,我们自己也会
有。②无论是乡下人还是城市人,奋斗的权利都是相同的,任何的成功都需要付出 汗水。
③富贵者不必瞧不起人,贫穷者也不必妄自菲薄,人格面前,没有富贵贫穷之分。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小说情节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理解文章内
容,理清文 章的思路,找准关键语句进行概括。

⑵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 生掌握赏析的角度,按照常用的答
题模式结合语句的内容和情感进行回答。

⑶本题 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结合文中对人物描写的语
句、相关的情节进行分 析概括。

⑷本题考查考生阅读文章后的感悟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全面理解文章,捕捉文 章的内
涵,结合文章关键语句进行理解。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课外阅读理解练习

北京人事部-奥运口号


北京国税网-学前班教学计划


蛇果的营养价值-公司娱乐活动


2019河南高考分数线-qq留言大全


数学笑话-文理学院排名


密切联系群众-山东财会信息网


万竹园-赞美教师的名言


舞狮作文-幼儿园安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