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五年级数学方程说课稿(双桥区级一等奖)

萌到你眼炸
868次浏览
2020年08月15日 04:0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普宁寺-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


《认识方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所说的《认识方程》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
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
教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 认识方程》是《数学课程标准》数与代数中“式与方程”部分的内容,是
在学生学习了一定的算术知识和 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对于小学生
来说,现在由具体的、确定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 、可变的数,是认识上
的一次飞跃。是学生从算术的学习转向代数学习的重要转折点,更是初中学习代< br>数的重要基础。因此,《认识方程》的教学内容在数学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
位和作用。
本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方程的开始,是学生首次接触的新知识。由于学生长
时期习惯用 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开始学习方程时,往往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
我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 生活经验以及新课标中概念教学的理念,制
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天平示 意图,在观察、列式、归纳、类比等数学活动中,经
历认识等式和方程的过程。
2、能力目标 :了解等式和方程的意义,能判断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能用
方程表示具体情境或文字叙述的等量关 系。
3、情感目标: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对方程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体会用方程表示
等量关系的作用。

本节课的重点是利用写出的式子认识等式和方程, 理解等式和方程的关系为
本节课的难点。
新课程标准指出 “ 以学生发展为本 ” 必须为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素
质提高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因此,本节课我采用双桥区的五步教学 法与我校生
本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提出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
合 作交流、观察发现,写式子、归纳、类比等活动中经历认识等式和方程的过程。
本课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出示学习活动,使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学习结果,
达到了有效的交流,有效的突破了本课的重点难 点,从而促使本节课教学目标的
顺利达成。


具体的教学流程分为五 个环节:(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三)小组展示,归纳结论、(四) 课堂练
习,巩固新知、(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一) 创设情境, 激趣引入。
首先我用课件出示一则谜语,让学生猜一猜,从而引出天平。天平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以前在数学课和科学课都接触过,因此我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
说一说有关天平的 知识。当学生说天平平衡表示两边的物体质量相等时,我问:
你能用一个数学符号来表示吗?当学生说天 平不平衡表示两边的物体质量不相
等时,我问:又可以用哪个符号来表示呢?
(本环节,我借助迷语激发学生兴趣 ,并使学生知道:当天平平衡时,表
示两边的物体质量相等,可以 用“=”来表示。当天平不平衡时,表示两边物
体的质量不相等,可以用“>”或“<”来表示。为下个 环节自己看天平图写
式子垫定基础。)
当学生认识天平后,我告诉学生:这节课我 们就利用天平一起来学习新的数
学知识。从而引出下一个环节。
(二)引导探究,合作交流
我利用课件出示了两个学习活动:1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五幅图,说一说图
意,并分别 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数量关系。2是把这五个式子进行分类,
说说你是按什么标准分的。
(本环节的设计是因为课前,我对学生进行了调查,我发现大多数学生能根
据天平图列出式子,个别学 生不会的在小组讨论和教师巡视中也解决了,而且
五年级的学生己经具有一定的分类经验,所以在本环节 我大胆放手,让学生根
据老师提出的学习活动,自己列式并分类,再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
(三)小组展示,归纳结论、
1、认识等式。
学生在小组内充分交流后,进行小组展示,我请一个小组到前面来,利用实
物投影展示自己写出的式子并 说出写式子的理由,尝试等量关系。然后提问:X
表示什么?学生可能会说:不知道的数。教师说明:X 表示不知道的数,所以称
为未知数。全班达成共识后再继续交流分类方法。学生可能按是否含有未知数分
成两类;也可能按是否是等式分成两类。在学生按照等式分类时,教师给出等式


的概念:像这样表示左边和右边相等的式子叫作等式。并请一名同学把等式圈在
一个圈里。如果这组只说 出一种分类方法,就请另外一组再来补充。肯定其分类
方法后,师生对这两个组进行评价打分。 。
2、认识方程
老师让学生继续观察我们写出的等式问:这些等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相 同点:都是等式;不同点:有的含有未知数,有的不
含有未知数。这时,老师指着方程说:像30+X= 80,2X=1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
式叫做方程(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然后让学生 把方程也圈在一
个圈里。
3、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让学生观察我们 圈出的图,追问: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呢?先让学生小组
讨论交流。学生可能会有多种说法:比如方程 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方程是特殊的等式等等。最后教师用课件演示并小结:如果用一个集合 圈来表示
等式,方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所有的等式不
一定都 是方程。
4、辨方程
在学生理解了等式和方程的关系后,我用课件出示两个式子,让学生判断是
不是方程?并说明理由。
学生可能会说:20+30=50不是方程,因为它不含未知数;χ>30也不是方
程 ,因为它不是等式。教师追问:方程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学生回答后强调:既
含有未知数,又是等式,两 个条件缺一不可。
(设计意图:以上两个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和一个个问题中通 过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新知,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利用学生的表现欲,培
养孩子的自信心 ,让孩子在展示自我的过程中,不但展现“合作”学习的成果,
更在于显现个人的风采,让孩子获得成功 的体验。)
(四)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为了巩固对方程的认识和理解,我设 计了四道练习题:第一题,判断哪些是
方程,哪些不是方程,并说明理由。再让学生举几个方程的例子。 学生可能举的
例子只限于加减法,未知数也可能只限于“X”,在这我适时点拔:方程不光可
以 是加减法,还可能是乘除法,未知数不光可以用“X” 表示,还可以用其它字
母表示。然后再请学生举 几个方程的例子。这时学生再举的方程例子就不再单一


了。第二题,能从括线图中找等量 关系; 第三题,根据文字叙述的等量关系列出
方程。第四题,从题中找出等量关系后列方程。这4道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
后全班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想法,说关系,列方程,最后小组测评,打分。< br>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学生先说一说自己的收获,对本节 课所学的新知识进行梳理。再用课件出示
一段简短的方程史话,既让学生了解到一种新知识产生与发展的 过程,又沟通了
数学与人类文明与进步的联系,凸现了数学的文化特征,也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
野。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指正,谢谢大家!

天津高考改革-吃星星


湖北高考数学-班委竞选稿


跨国婚姻-水浒传的读后感


廊坊市人事局-诺贝尔发明了什么


关于教师节的画-最新周末祝福短信


mba申请-无语凝噎


道德经翻译-天气转凉


小班语言公开课教案-月份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