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2题库【重点版】

玛丽莲梦兔
872次浏览
2020年08月15日 08:3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wikipedia-青岛人事考试信息网


中国文学史题库【魏晋南北朝文学】
一、基本知识
1.曹操的《步出夏门行 ·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写出了大海孕大
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
2.曹 丕所作的《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
生了重大的影响。
3.钟嵘在《诗品》中评价曹植的诗为“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4.诗歌以“游仙”名篇始于曹植。
5.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称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为“七子”。
6.魏晋南北朝诗歌以建安时期的创作最为辉煌,其中代表作家是三曹、七子和女诗人
蔡琰。
7.蔡琰的《悲愤诗》重点描写自己亲身经历的惨绝人寰的遭遇,从中可以看出汉末战
乱中广大 人民特别是妇女的不幸命运。
8.王粲的代表诗作是《七哀诗》三首,尤以第一首最为著名,其中有“ 出门无所见,
白骨蔽平原”的诗句。
9.王粲的诗歌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称许他为“七子之冠
冕”
10.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
11.嵇康散文的代表作《与山巨源绝交书》中,记载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
12 .嵇康的诗歌以四言成就较高,其中《幽愤诗》自述平生的遭遇和理想抱负,对自己
无辜受冤表示极大愤 慨。
13.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诗风,其中陆机被钟嵘奉为“太康
之英”。
14.西晋太康时期涌现了大批作家,著名的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其中“一左”即左思。
15.左思的《咏史》八首,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路,成为后代诗人效法的范
例,这是他对中国诗歌的独特贡献。
16.陆机的《拟古诗》十二首,基本上都是拟《古诗十 九首》的,在内容上皆沿袭原题,
格调上变朴素为文雅,显示出诗歌文人化的倾向。
17.由西晋末到晋室南渡之际兴起了玄言诗,这种诗几乎统治了整个东晋时期的诗坛。
1 48


18.兰亭之会共成诗37首,编为《兰亭集》,王羲之为之撰写了一 篇《兰亭集序》,此
序文笔清新疏朗。情韵绵延,是一篇广为传诵的优美散文。
19.陶渊明的作品在生前流传不广,梁代的萧统加以搜集整理,编了《陶渊明集》。
20. 田园诗是陶渊明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的题材,魏晋诗歌在他那里达到了一个新
的高峰。
21.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
22.南朝民歌中的 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分别代表
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23.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中。
24.长篇叙事诗《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并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
25.李 白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一诗中赞叹的“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指的是谢朓的名作《晚 登三山还望京邑》。
26.讲究声律和对偶的新体诗最初形成于南朝齐的永明年间,故又称“永明体”
27.沈约提出了“文章当从三易”的著名论点,即易见事、易识字、易诵读。
28.谢朓的山水名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历来被人所称道。
29.鲍照的代表作为《拟行路难》十八首。
30.南朝与谢朓并称为“大小谢”的诗人是谢 灵运,其山水诗中的名句“池塘生春草,
园柳变鸣禽”被历代诗人所赞赏。
31.谢灵运被钟嵘称为“元嘉之雄”,他与颜延之并称“颜谢”。
32.“颇学阴何苦用心 ”中的“阴何”是指梁朝的阴铿和陈朝的何逊,他们都深受“永
明体”的影响,诗歌成就较为突出。
33.萧统的《文选》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
34.“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是由萧纲提出的。
35.“徐庾体”是指徐、庾父子 置身东宫时所作的风格绮艳流丽的诗歌,其中“徐”是
指徐摛、徐陵父子,“庾”是指庾肩吾、庾信父子 。
36.庾信是由南人北的最著名的诗人,他的《拟咏怀》二十七首,直承阮籍《咏怀》组
诗 的抒情传统,尤称杰作。
37.北魏末至北齐时期,北朝出现了几位比较正统的诗文作家,其中声名较 著者有温子
昇、邢邵、魏收,号称北地三才。
38.由于主体意识和抒情因素的强化。魏晋时期涌现出了一批体物写志的佳作,如曹植
2 48


写《洛神赋》,构思与手法虽受宋玉《神女赋》的启发,但主题却发生了变化。
39.有“元嘉三大家”之称的是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
40.鲍照的创作除诗歌外,赋与 文俱有佳作,其中赋的代表是《芜城赋》,文的代表是
《登大雷岸与妹书》。
41.南北朝骈体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家是庾信,其代表作是《哀江南赋》。
42.梁代萧绎在 《金楼子·立言篇》中对“文”加以重新界定,提出“至如文者,惟须
绮毅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 情灵摇荡”。
43.任昉与一代词宗沈约并称,有所谓“沈诗任笔”之誉。
44.中国古代小说有两个系统,即文言小说系统和白话小说系统。
45.魏晋南北朝时期, 只有文言小说,这时的小说可以统称之为笔记体小说。其篇幅短
小,记叙社会上流传的奇异故事,人物的 逸闻轶事或其只言片语。
46.“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中的杂篇《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 ,其于大达亦
远矣。”
47.南北朝小说的渊源有三:一是神话与历史传说,二是先秦诸子著 作中的寓言故事,
三是先秦两汉的历史散文。
48.南北朝文学批评代表作有曹丕的《典论· 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
龙》和钟嵘的《诗品》。
49.《诗品》是我国第一部论诗的著作,所论的范围主要是五言诗。
50.西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从文体流变这个新的角度,论述了文的发展。
二、名词解释
2.建安风骨:这是对汉末魏初时期的优秀诗歌创作特色所作出的概括。建安文学以曹
魏集团为 中心,主要成就在诗歌。建安诗人直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广泛地
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 和人民的苦难,展示了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后人把建安诗歌的独特
风格称为“建安风骨”,其内涵主要 有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
和浓郁的悲剧色彩。“建安风骨”被后世的诗人们 追慕着,并成为反对浮靡柔弱诗风的一面
旗帜。
4.建安七子: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七子 ”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
刘桢七位作家,因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曾以七人并举, 故称“建安七子”。除“三曹”
和蔡琰外,“七子”是建安诗坛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七子中孔融年辈较长 ,且在建安十三年
就被杀,因此实际上只有六人参加当时的文学活动,都是曹氏父子的僚属和邺下文人集 团的
3 48


重要作家。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动乱的现实,表现 了建功立业的精神,具有建安文学的共同特
征。其中王粲成就最突出,被称为“七子之冠冕”,钟嵘《诗 品》列之于上品。因他们同居
邺中,故亦称“邺中七子”。
5.正始之音:正始是魏齐王曹芳 的年号。曹魏后期。政局混乱,因而正始时期的诗人
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此时的诗 歌也与建安诗坛风貌迥异.反映民生疾
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由 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
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因而正始 诗歌也体现
出独特的艺术风貌,被称为“正始之音”。嵇康、阮籍是正始时期的代表诗人。
7 .竹林七贤:三国魏正始时期七位名士的合称,即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
阮咸、王戎。七人常 集于山阳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称“竹林七贤”。他们的政治思想
和生活态度不同于建安七子,他们 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在文学创作上。
以阮籍、嵇康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嵇康的《与 山巨源绝交书》、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刘
伶的《酒德颂》、向秀的《思旧赋》等。
8.太 康诗风:太康是晋武帝的年号,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
诗风。由于时代的原因, 潘、陆诸人不可能唱出建安诗歌的慷慨之音,也不会写出阮籍那种
寄托遥深的作品,他们的努力表现在两 个方画,一是拟占,二是追求形式技巧的进步,并表
现出繁缛的诗风。而追求华辞丽藻、描写繁复详尽及 大量运用排偶,是太康诗风“繁缛”特
征的主要表现。这一时期诗坛出现了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但除左思 的作品反映了一定的现实
内容,成就较高外,大都有形式主义倾向,内容稍显贫乏,追求词藻的华美,注 重艺术形式
技巧。
9.左思风力:是对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左思志高 才雄,胸怀
豪迈,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其诗情调高昂,辞采壮丽,形成独有的豪壮风格,钟嵘《诗品》
称之为“左思风力”。他的代表作《咏史》八首虽云咏史,实则借咏史来抒发他对现实的不
满, 因而在内容与风格上都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和发扬,和当时流行的华丽诗风迥然不
同。
1 2.田园诗:是指由晋末诗人陶渊明开创的以描写乡村风光、农田劳动生活为主要内容
的诗歌流派。陶渊 明厌恶官场的污浊,亲自参加劳动体验,他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真
切地写出躬耕之甘苦,他的田园 诗有的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
己悠然自得的心境;有的着重写躬耕的生活体 验,这是其田园诗最有特点的部分,也是最为
可贵的部分。其诗质朴自然而又韵味隽永,反映了诗人的社 会理想,对唐以后的诗歌创作产
4 48


生了深远的影响。
14.山水诗:是指以山水风景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曹操的《观沧海》算是中国诗歌
史上第 一首完整的山水诗,但真正大力创作山水诗并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则是南朝宋时的
谢灵运,他开创了山 水诗派。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
增加了一种题材,而且开启了南朝 一代新的诗欤风貌。刘勰说“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山水诗的产生,与当时盛行的玄学和玄言诗有着 密切的关系。
16.永明体:又称“新体诗”。齐梁陈三代是新体诗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所谓“新体诗 ”,
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因为这种新体诗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
明年间,故又称“永明体”,代表作家是沈约、谢朓、王融等。永明体的产生,标志着中国
古典诗歌的一 大进步,为后来律诗的成熟及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其过分追求形式
的华美,再加上声病的限制 ,产生了“文贵形似”和“文多拘忌,伤其真美”的弊端。
19.宫体诗:南朝梁代在宫廷中所形成的 一种诗风。就其内容而言,主要是以宫廷生活
为描写对象,具体的题材不外乎咏物与描写女性,在情调上 伤于轻艳,风格上比较柔靡缓弱。
这类诗歌共同的艺术特点是注重词藻、对偶与声律。咏物之作在官体诗 中所占的比重相当大,
这些诗的共同特点是内容贫乏,单纯咏物而毫无寄托,只讲究词藻与对偶。宫体诗 发展了吴
歌西曲的艺术形式,并继续了永明体的艺术探索而更趋格律化。梁武帝萧衍、梁简文帝萧纲、< br>梁元帝萧绎,徐、庾父子及陈后主等人,都是宫体诗创作的突出代表。
24.志怪小说:鲁迅最 早将魏晋南北朝小说分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志怪是
记神鬼怪异之事的小说,是在当时盛行的 神仙方术之说以及侈谈鬼神、称道灵异的社会风气
的影响下形成的。志怪小说的内容很庞杂,大致可分为 置类,炫耀地理博物的琐闻,如托名
东方朔的《神异经》等;讲说鬼神怪异的故事,如东晋干宝的《搜神 记》等;记述佛法灵异
的,如王琰的《冥祥记》等。志怪小说对唐代传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25.志人小说:是指魏晋南北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或记载历史人物传闻轶事的一种杂
录体小说,又称 “清谈小说”、“轶事小说”。志人小说的兴盛与士族文人之间品评人物和崇
尚清谈的风气有很大关系。 按其内容也可分为三类:一为笑话,如魏邯郸淳《笑林》;二为
野史,如东晋葛洪伪托刘歆所作《西京杂 记》;三为逸闻轶事,这是志人小说的主要部分,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成就和影响最大的一部,这类 小说篇幅短小,叙事简单,只是粗陈
故事梗概.而且基本上按传闻加以直录.没有艺术的想象和细节的描 写。虽有人物性格的刻
画,但并不成熟。不过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它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在许多方面为 唐传奇积
累了经验。
5 48








三、问答题
5.简析曹植诗的风格特征与艺术成就。
答:曹植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丕的 便娟婉约,而能兼有父兄之长,达
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被称为“建安 之杰”。钟嵘在《诗
品》中说曹植诗“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具体来说,他一生 热衷功
名,追求理想,遭遇挫折后,壮志不衰,多愤激之情,所以诗歌的内容充满追求与反抗.富
有气势和力量,形成了“骨气奇高”的一面;他的诗歌虽脱胎于汉乐府,但吸收汉末文人古
诗的成就, 讲究艺术表现,已完全文人化了,其描写的细致和词藻的华丽,形成了“辞采华
茂”的一面;他的诗歌, 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
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 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这一切
凝聚在其诗歌创作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可谓“情兼 雅怨,体被文质”。
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他的诗歌成就也主要表现在五言诗方面,为 五言
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诗歌从“言志”到“缘情”,从尚质朴到重藻饰,建安诗歌是一
个转折点,而曹植的诗歌正是这一转折的标志,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曹植诗歌不仅进一步 开辟了文学抒情化的道路,也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诗歌艺术,主要
表现在:一、诗歌风格的多样化和个性 化。曹植诗歌既有豪气纵横如《白马篇》者,也有哀
怨缠绵如《七哀诗》者,总体风格是刚健和柔美的统 一。悲凉慷慨、风格刚健,是建安诗人
的共性,而曹植诗歌精工富丽、骨气奇高,使其具有独特的艺术个 性。二、注重对偶、炼字
和生色。如《公宴》诗中“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 。潜鱼跃清
波,好鸟鸣高枝”,接连三联对偶,十分工整。其中,“被”、“冒”将静态景物赋予动感, 足
见诗人炼字功夫。曹植这类诗已暗合律诗的平仄,富有音乐性,孕育了新体诗的因索。三、
工 于起调,善于警句。如《七哀诗》中的“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等,这些警句或在篇
首或在篇中,为 全诗增色,四、发展了《诗经》比兴手法,并融合了《离骚》象征手法,如
以转莲比喻流徙生活,以女无 所归比喻怀才不遇等。
6 48


曹植对诗歌的发展做出了杰 出的贡献,后人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张戒在《岁寒堂诗话》
中说:“韩退之之文,曹子建、杜子美之诗 ,后世所以莫能及也。”
6.试论述三曹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及其诗风差异。
答:“三曹”指 三国时期的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曹操以相王之尊,爱好文学,
延揽文士,为建安文学的兴盛奠定 了基础。其次,曹操开学习乐府的风气。以乐府旧题写时
事.富于创新精神。曹操诗继承汉乐府的传统, 既反映现实,又有很深的感慨,语言古朴率
真,所以胡应麟说曹操《短歌行》等诗是“汉人乐府本色尚存 ”。再次,他多以四言诗写汉
末动乱,抒发理想和壮志,就艺术形式而言,曹操的四言诗也为已经板滞僵 化了的四言诗体
注入了活力,使四言诗重放光辉,开创“建安风骨”新诗风。此外,曹操还开创了清峻、 通
脱的散文新风气。
曹丕是建安文学的组织者与倡导者,他留守邺城时,常与文士们相聚宴游 ,诗酒竞豪。
曹丕与这些文人诗酒唱和,开创了文人雅集的先河,已具备了文人集团的性质。其次,他的
《典论·论文》开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自觉的先声,是在文艺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方面具有
重大 转折意义的一篇纲领性文献。再次,他对古代七言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其《燕歌行》
是我国现存第一首 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曹植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 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
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首先,他 继承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精神,
推动了建安风骨的形成。其次,他是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诗人。他在五言 诗的创作上,形
成了他自己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这是一个时代的事业,却通过了曹 植
才获得完成。再次,他注意诗的词彩美和气韵美。钟嵘在《诗品》中评价他的诗说:“骨气
奇 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此外,曹植也是建安文学的积极推动者。
在诗风上,曹操的诗 歌富有抒情化、个性化的特色,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语言占朴苍
劲,风格悲凉慷慨、雄健沉郁。曹丕的 诗多写游子思妇题材.兼有年命之悲和行乐之情,充
满乱离时代的哀怨之音,诗风清丽哀婉。曹植是第一 个大力写作五言诗的作家,其诗歌加强
了抒情化色彩;描写细致,善用比喻。增强了形象性和生动性;词 藻丰富华美,讲究对偶、
炼字,语言绮丽而自然,韵律、色调和谐;讲究谋篇布局,风格“骨气奇高,辞 采华茂”。
总体说来,三曹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直接< br>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了新的时代精神,具有“慷
慨悲 凉”的独特风格,形成了“建安风骨”这一优良传统.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
7.试分析建安诗歌创作的时代特征。(或简述建安风骨的内涵,答案同)
7 48


答:一、政治理想的高扬。东汉末年的动乱,使建安文人饱受乱离之苦,也激 起他们的
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曹操以天下为己任,其政治理想最具代表性,对同时代的文人有着很大的影响。曹丕、曹植也有着“救民涂炭”之志,而“七
子”更是 都有卓尔不凡的气质。建安文人政治热情的普遍高扬,造成了当时诗歌雅好慷慨、
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 特点。建安诗歌这种悲凉慷慨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二、人生苦短的哀叹。当时社会动乱,生 灵涂炭。面对短促而又多艰的人生。建安诗人
采取了三种不同的态度:第一种是单纯的哀叹。如徐干《室 思诗》中的“人生一世间,忽若
暮春草”。第二种是慨叹岁月短促、功名未立,却仍努力追求,曹操的《 短歌行》是这方面
的典型。第三类是努力突破天命的限制,在有生之年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这在曹操的 《龟
虽寿》等诗中得到充分体现。后两种思想体现了建安诗人积极的人生观,对后世有志之士有
很大的激励作用。
三、强烈的个性表现。建安时代是文学开始走向自觉的时代,也是诗人创作个性高扬 的
时代。建安诗人多高自标置,以文才武略自负,在进行诗歌创作时,不肯踵武前贤或效法同
辈 ,而是另辟蹊径,努力展现自己独特的风貌,如曹操诗古直悲凉,气韵沉雄;曹丕便娟婉
约,有文士气; 曹植诗“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在诗体的运用上,
建安诗人也各具匠心。曹操的 四言诗独擅一时;曹丕的《燕歌行》二首被誉为七言之祖;曹
植、王粲、刘桢、蔡琰则以五言诗名世。鲜 明的个性色彩,是建安诗歌独具魅力的标志。
四、浓郁的悲剧色彩。由于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建安诗 歌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刘勰
《文心雕龙·乐府》中说他们“或述酣宴,或伤羁戍,志不出于慆荡,辞不 离于哀思”。建
安诗人处于时代与个人双重悲剧的交汇点上,他们敢于正视苦难的社会与人生,勉励自己 及
他人惜时如金,及早建功立业,赢得不朽的名声。

9.试分析左思对咏史诗的创新之处。
答:以“咏史”为诗题,始于东汉的班固。班固的《咏 史》诗,直书史实,钟嵘评为“质
木无文”。此后文人也都有咏史之作,曹魏时王粲、阮璃有《咏史诗》 ,曹植有《三良诗》。
与左思同时的张协也有《咏史》诗。但班固以来的咏史诗,大抵是“隐括本传,不 加藻饰”,
一诗咏一事,在史事的客观复述中略见作者的意旨。而左思的《咏史》诗,既受前人影响,< br>又有一定创新。
具体说来,左思的咏史诗多自抒胸臆,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抒怀的新的创作道 路,成
为后人效仿的范例,这是左思对中国诗歌史的独特贡献,陈祚明曾评价为“创成一体,垂式
8 48


千秋”。左思《咏史》诗的内容主要是抒发寒士之不平及对 士族的蔑视与抗争,如“郁郁涧
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又如“振衣千
仞冈,濯足万里流”,最能表现左思气概。钟嵘《诗品》置左思于上品,评其诗日:“ 文典以
怨,颇为精切,得讽谕之致。”他的诗多引史实,故日“典”;借古讽今,对现实政治持批评态度,故日“怨”;而借古讽今又能做到深刻恰当,故日“精切”;他的诗能起到讽谕作用,
故日“ 得讽谕之致”。总之,左思咏史诗笔力矫健,情调高亢,气势充沛,具有积极浪漫主
义的特色,被称之为 “左思风力”,有再现建安风骨的意思。
从咏史诗的发展先后顺序来看,可以说“隐括本传”者为正体 ,“自抒胸臆”者为“变
体”,然而左思之“变体”,成就则远远超过了前人的正体。
10.太康诗风“繁缛”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机、潘岳为代 表的西晋诗风。由于西晋王室内部矛盾十分
复杂,诗人们在政治漩涡中几经沉浮,逞才便成为他们的创作 目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潘岳、陆机诸人不可能唱出建安诗歌的慷慨之音。也不会写出阮籍那种寄托 遥深的作品,他
们的努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拟古,二是追求形式的技巧的进步,并表现出了繁缛的诗 风。
“繁缛”,本指繁密而华茂,后用以比喻文采过人。分而言之,“繁”指描写繁复、详尽,不
避繁琐;“缛”指色彩华丽。与汉魏古诗相比,太康诗风“繁缛”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一、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陆机的《拟古诗》,可以为华丽藻饰的代表。
二、描写由 简单趋向繁复。陆机的拟作《猛虎行》大大地丰富了原作的内容,文辞委婉
曲折。而以繁复取胜。且情、 理结合自然,描写景物细致而生动,是陆诗中的上乘之作。
三、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例如陆机的名作 《赴洛道中作诗》二首除首尾之外,几乎都
是偶句,其骈偶化的程度不但为汉诗所未见,而且也大大超过 了曹植、王粲的涛作。陆机、
潘岳诸人为了加强诗歌铺陈排比的描写功能,将辞赋的句式用于诗歌,丰富 了诗歌的表现手
法。
总之,追求华辞丽藻、描写繁复详尽及大量运用排偶,是太康诗风“繁缛 ”特征的主要
表现。从文学发展的规律来看,由质朴到华丽,由简单到繁复,是必然的趋势。陆机、潘岳
发展了曹植“辞采华茂”的一面,对中国诗歌的发展是有贡献的,对南朝山水诗的发展及声
律、 对仗技巧的成熟,有促进的作用。
13.试举例简要说明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和影响。
答:陶渊明的作品以风格平淡自然、语言质朴凝炼、意境隽永而为人所称道,尤其是大
9 48


量以田园生活为内容的作品,更是诗坛上一枝秀丽的奇葩。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人读来初觉平淡,再咏则有“平中蕴奇、枯木茂秀”之感,诗人对
于语言文字的提炼 运用达到了很高的造诣,他把自己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融入到诗
作之中,使人读之仿佛身临其境 ,给人无穷的遐想,正所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
艰辛”。如《饮酒》之五,透过文字我们看到 面山结庐、抱膝吟歌、采菊观日的隐者形象。
静谧的山林与倦飞的鸟儿与诗人问答,这时作者的心境不是 用语言所能描述的。诗人不愿与
世俗同流,极力向往自然和田园生活的愿望由此也可见一斑。同时也可以 看出诗人对于事物
表现手法和意境的延伸把握是非同寻常的,寥寥数字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对自然的热 爱、
对世事的洞彻,表现得一览无余。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把古典诗歌发展到了一个新 的境界,至唐朝已形成了以王维、
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王维善于表现自然中静态事物的动态之 美,如“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就可以看出陶诗的影子,南北朝诗人谢灵运一句“池塘生春草,园 柳变鸣禽”
就是他刻意模仿陶诗的杰作,及至后代许多大诗人词人如白居易、苏轼等,无不受到陶渊明< br>诗风的影响。
14.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派,但有人认为其田园诗没有反映现实,没有反映人 民的疾
苦,抒发的只不过是士大夫的闲情逸致。你是怎么看待陶渊明的田园诗的,请简要谈一下。 答: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
作。他的田园 诗创立了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但也有不少人认为陶
渊明的田园诗没有反映现实 ,没有反映人民的疾苦,抒发的只不过是士大夫的闲情逸致。
鲁迅先生说:陶渊明“正因为并非‘浑身 是静穆’,所以他伟大”,这是非常精当的评语。
每个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个性不同,使他们在反映生 活时往往会采用各自不同的题材。陶
渊明的田园诗是抒情诗,作为抒情诗,反映现实的方式、途径自然与 杜甫的“三吏”、“三别”
这样的叙事诗有所不同,它主要是通过主观感受,形象地来反映现实生活。陶 渊明田园诗的
独特意义就在于,他从自己“躬耕自资”的生活实践出发,选取了前代诗人从未采用的题材 ,
从田园生活这个独特的角度抒写了他对于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陶
渊 明的归隐具有反抗现实的积极意义,他的田园诗同样表现出对趋炎附势的官场生活的极大
憎恶,包含着“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的深长感慨。如《归园田居》第一首,在诗
人的笔下,农村是那么恬美宁 静,与喧嚣终日的官场十分不同,在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田园中,
诗人“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就像 鸟儿在盛夏的浓荫中找到了依托,诗人也从耕读生
活中找到了人生的归宿。
10 48


此外,陶渊明这些田园诗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即“诗以寄其意”。这就是元 好问说的
“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指出了陶渊明写田园之景乃是寄托胸中之“意”。这个“意”,
从本质上讲,就是诗人所追求的一种理想生活境界。他反对欺诈和虚伪,向往一个世风淳朴
的社 会,认为人与人之间应当真诚友爱,“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他反对浮虚放纵,提
倡过俭朴而充实 的生活。这样的理想境界与他从小熟悉、喜爱的田园情景十分相近。
陶渊明归隐早期的田园诗在反映现 实的时候,往往采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他笔下的田园
风光既是正常的农村生活中的寻常景象,又无一不经 过诗人生活理想的洗涤。这些和谐自然
的田园诗篇,反映着诗人对理想境界的不倦追求。而他归隐后期的 诗歌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
了农村凋零残破的情景。可以说陶渊明的田园诗真实地反映了他半生躬耕不懈的 生活,其中
有劳动的甘苦,也有劳动者的希望和忧虑,他不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写农村景象。这就是< br>陶渊明的田园诗高出于后来王维、孟浩然等人的田园山水诗之处。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
陶渊明 的田园诗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他在诗歌中所表达的“田家风味”,虽然
有不少新鲜的、独特 的体验,但是士大夫思想意识、情趣的影响还是比较明显的。他的悲苦
和希望,与农民的生活实际还有一 定的距离。但这并不足以抹煞其田园诗的积极意义。
总之,陶渊明的田园诗以其崭新的内容和淳厚自然 的风格,像一颗耀眼的明星出现在当
时玄风弥漫、令人窒息的诗坛上,这在文学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
15.简述陶渊明诗的艺术特色。
答:“自然”是陶渊明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陶渊明的 诗坦诚地记录了他内心细微的波
澜,没有夺人的气势,没有雄辩的力量,也没有轩昂的气象,却如春雨一 样慢慢地渗透到读
者的心中。他的诗不追求强烈的刺激,没有浓重的色彩,没有曲折的结构,纯是自然流 露,
但因其人格清高超逸,生活体验真切深刻,所以只要原原本本地写出来就有感染力。具体地
说,陶诗的艺术特色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情、景、事、理的浑融。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 形似,叙事也不遍求情节
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 未必能够悟
出之理。陶渊明的涛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陶诗发< br>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在他笔下常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
已不是 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了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既是具象的又是理
念的。陶诗中的“理 ”不是抽象的哲学说教,而是在生活中亲自体验到的,其中包含着生活
的情趣。陶诗表现了他对宇宙、历 史和人生的认识,是探求其奥秘和意义的结晶。如“人生
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及时当勉励,岁月不 待人”这样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语言在陶诗中
11 48


比比皆是,有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二、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陶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
鸡犬、豆苗、桑麻、穷巷、荆扉,而且一切如实说来 .没有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一经诗人笔
触,往往出现警策。陶诗很少用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只是白 描,朴朴素索,如“种豆
南山下”、“秋菊有佳色”等都是明白如话。然而,平淡之中可见绮丽。关于陶 诗的这个特点,
苏轼概括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十分精辟。
三、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 炼的,只是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正如元好问所说:“一
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例如“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日月掷人去,有志
不获骋”、“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待”、“ 掷”、“贮”这三个动词都是常见的,看似平
淡却很精彩,不可更易。
16.陶渊明的诗歌以 平淡自然见长,却也有“金刚怒目式”的豪放之作。请对此谈一下
自己的看法。
答:平淡自然 是陶渊明诗歌尤其是田园诗的总体艺术特征,但也往往于平淡中见警策,
朴素中见绮丽。鲁迅所说的“金 刚怒目式”的作品,主要是指陶渊明在归隐后期所作的《咏
贫士》、《咏荆轲》、《读山海经》等作品。 这“金刚怒目”的一面是诗人性格和创作中不可分
割的一个重要方面。
晋宋易代之际陶渊明的 生活境况非常艰难。他对现实的认识更加清醒,人生体味更加深
刻,他归隐田园、醉酒忘世也不能完全消 除壮志未遂的苦闷和改变矛盾不安的心境,因而.诗
人借咏史或借神话传说中失败的英雄人物,婉曲地表 达自己被压迫而不屈的心志,“其人虽
已没,千载有余情”。诗中的精卫填海、刑天不屈,正是诗人自己 嫉恶抗暴精神的生动表现,
也是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向污浊现实屈服的高尚品格在诗中的体现,是他济 世之志至老不
衰的证明。诗人少时“猛志逸四海”,恩有作为;中年归隐,“有志不获骋”;晚年决意仕 进,
“猛志固常在”。其匿时济世的热情贯注在诗篇中,形成了“金刚怒目式”的作品,能让人
触摸到诗人崇高而痛苦的心。李白、辛弃疾、陆游、龚自珍等无数仁人志士,正是从这类诗
篇中获得教益 .受到激励。辛弃疾说“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常
在”。龚自珍则清楚地看到 了陶诗中的郁勃不平之气,“陶潜酷似卧龙豪,万里浔阳松菊高,
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 而且这类诗虽豪放有力,却又“豪放得来不觉”,与田
园诗的平淡自然仍有相同之处。
17.简要谈一下陶渊明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影响。
答:陶渊明的影响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渐扩大的。在他生活的时代,他只是作为一个
12 48


合于雅道的隐士而引起人们的注意。在宋齐山水诗盛行的时代,他的淳 朴淡泊的田园风光也
不合于贵族欣赏名山大川的口味,而他的平淡自然的风格同样和当时富艳雕琢的文风 大相径
庭,所以仍然得不到重视。到了梁陈时期,钟嵘、萧统才开始重视他。从唐以后,陶渊明才
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深广的影响。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可从两方 面言之。
其一就人格而言,陶渊明蔑视富贵,不与黑暗污浊之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给后代
有进步理想的作家以积极的影响。后代的进步作家往往从他身上找到精神的寄托。诗人高适
在看不惯官 场中的腐朽与统治者残虐人民时,写出了“转忆陶潜归去来”的诗句。在强敌压
境或政治十分黑暗、社会 变革即将到来的时候,他的“金刚怒目式”的作品,他的疾恶除暴
的精神,也给作家以巨大的支持与鼓舞 。近代诗人龚自珍曾在《舟中读陶诗三首》中说;“陶
潜诗喜咏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吟到恩仇心 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可以说,陶渊
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
其二就诗歌艺术 而言,约有三个方面的重要影响。第一,他打破了玄言诗统治诗坛的局
面。第二,开创了田园诗创作的道 路。在陶渊明之前,还没有一个诗人写过这样多的诗歌来
歌咏农村的田园生活。他将自己新颖的思想、人 格和田园生活完美地结合起来,为诗歌的发
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从此田园诗成为中国诗歌史上一个重 要的题材领域。第三,他创造
了一种平淡自然而又隽永的风格,后代不少诗人都将陶诗作为一种范式加以 模仿,出现了不
少“拟陶”、“和陶”的作品,如白居易有《效陶体涛》十六首。
此外,他的 桃花源理想对后代也有积极的影响。还有,陶渊明诗中平静安谧的境界也影
响了后世许多文人。唐代诗人 白居易在晚年退隐生活中,宋代文学家苏轼在谪居海南时期酷
爱陶渊明,实际是在他那超脱现实的态度中 寻求精神的安慰。
18.简要比较一下南北朝民歌的不同。
答:南朝民歌和北朝民歌由于产 生的地域和社会环境不同,故而在内容与风格上就呈现
出不同的风貌。
南朝民歌多产生于商业 发达的都市,主要反映城市中下层居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而且
统治者采录民歌仅仅是为了声色娱乐,在 收集时按照他们的趣味进行选择,因此,现存南朝
乐府民歌的内容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情歌,且多是女 性口吻,如《西洲曲》写一个女子怀
人,情思缠绵。此外,某些情歌还有较重的色情成分和胭脂气,很少 泥土气息。
南朝民歌在形式上的特点,一是体制小巧,大多为五言四句,语言清新自然,正如《大子夜歌》所说“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清妙的歌谣随口
13 48


唱来,不雕饰,不做作,便将内心深处细腻缠绵的情感真切地表现出来 。二是大量运用双关
语,也是南朝民歌尤其是吴歌的显著特点。双关语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同音异字的 ,如以
“莲”双关“怜”,以“丝”双关“思”等;另一类是同音同字的,如以布匹之“匹”双关
匹偶之“匹”,以药名或曲名之“散”双关取散之“散”等。这些巧妙的双关语的运用,不
仅使得语言 更加活泼,而且在表情达意上也更加含蓄委婉。
北朝乐府民歌,现存只有六十余首。由于北朝乐府民歌 产生于长期处于混战状态的北方,
又出于多个民族,因此反映现实生活比南朝要远为深广。其中以反映战 争、徭役和人民流离
失所的诗篇最多;其次是反映北方民族的尚武精神,表现壮烈牺牲、歌颂战斗英雄的 ,如《木
兰诗》;还有少数诗篇写婚姻恋爱和北国风光的,如《敕勒歌》。可见,北朝民歌数量虽然比< br>南朝民歌少,但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是南朝民歌所不能比的。北朝民歌语言朴素,感情直
率,就 是情歌也大都大胆泼辣,这就形成了北朝民歌刚健豪放的风格,与南朝民歌的艳丽柔
弱迥然不同,显示出 北方民族独有的特色。
20.简述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答: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 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他的创作,不仅把诗歌从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了出 来,而且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
力,并影响了一代诗风。这些诗歌在艺术上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特 点:
第一、精工富艳的风格。谢灵运诗歌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意象密集,对偶句多,语言深奥
典 雅,从而在整体上形成富艳精工的风格。谢灵运习惯运用移换形之法,将其所见收入诗中,
对景物作全景 式的铺陈,从而形成了他繁富的特点。
第二、生动细腻的景物刻画。谢灵运诗虽就整体而言颇有雕琢繁 芜之感,但就描写刻画
自然美而言,却常给人生动细腻之感。其诗在写景上,主要表现为对声色的追求。 对于色的
表现,如《入彭蠡湖》中“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作者没有涂抹万紫千红,只用绿野作底色,白云作点缀,抓住春天那充满阳光,洋溢着生命力的特点,构成了一幅素净柔和的
图画。对 于声的描绘,如《石门岩上宿》“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以动衬静,写夜晚深
沉,鸟鸣声、落叶声 格外清越。这种对声色的描绘,反映出诗歌创作上的一种新的趋向,对
后代诗人创作影响很大。就此而言 ,谢灵运可以说是诗歌创作新时代的开创者。
第三、结构上的程式化特点。谢灵运诗歌从整体结构而言 ,往往先作出游,次写见闻,
末尾谈玄说理,拖着一个玄言的尾巴。这种以叙事——写景——说理所形成 的结构模式,使
谢诗呈现出一种程式化的特点。至于形成这种程式化结构的原因,可以说与谢灵运山水审 美
意识上的局限有关。谢灵运一生都不能忘怀于政治权势,当他政治失意进而游山玩水时,只
14 48


是把山水作为一种感观上的刺激,以此掩饰他对权位的热衷。 故而他在写景时,并不能真正
做到情、景、理三者的完美融合,也无法形成一种完整浑然的意境。
22.简述鲍照诗歌的内容和艺术风格。
答:鲍照出身寒微,却是一位极有抱负的才士。他的 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
文都不乏名篇,但成就最高的还是诗歌。其诗歌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 面一、表现其建功立
业的愿望和抒发寒门之士备遭压抑的痛苦,其中充满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与抗争精 神。代
表着寒士的强烈呼声。如《拟行路难》其六:“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
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
看妇机中 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首四句情绪慷慨,激愤难抑,他拔剑击
柱,仰天长叹,悲愤满 怀,因为有志难伸;中六句以轻松的口吻表现罢官后的天伦之乐,在
轻松的背后,隐含着失志后无可奈何 的悲哀;末二句故作旷达之语,既有孤寒之士的人生隐
痛,也有讽刺权贵的意味。与同时代的诗人相比, 出身贫寒而又沉沦下僚的鲍照,对社会下
层的生活有更广泛的接触和更深刻的感受,这在他的诗歌中有深 刻的反映。这些诗歌也同样
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二、描写边塞战争、反映征夫戍卒的生活,其 中也渗透着诗
人自己的慷慨不平。如《代出自蓟北门行》着重表现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决心和诗人建功立业
的愿望,与梗概多气的建安诗风颇为接近。三、描写游子、思妇和弃妇的诗,在鲍照的诗中
也占 相当的比例。这些诗歌的共同特点是哀怨凄怆,细致感人,如《拟行路难》其十三描写
思念家人故乡的情 怀,其十二则描写了思妇对游子的思念。四、反映统治者横征暴敛和百姓
的疾苦,在鲍照的诗中也占有突 出的地位。如《拟古》其六就具有代表性。
鲍照诗歌的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但在当时却被目 为“险俗”或“险急”。首
先,从诗歌的思想内容与情调来看,鲍照以寒士的身份抒发了贫寒之士的强烈 呼声,表现为
昂扬激越之情、慷慨不平之气和难以抑制的怨愤。他描写边塞战争、征夫戍卒以及游子、思
妇和弃妇的生活,反映普通百姓及不幸家庭的悲哀;同情百姓的疾苦,揭露统治者横征暴敛
和官 僚政治的腐朽等,都是很有特色的。其次,从诗歌的艺术形式、表现技巧以及风格特征
等方面来看,鲍照 的诗歌尤其是乐府诗,多得益于汉魏乐府和南朝民歌的艺术经验。鲍照现
存的二百首诗中乐府占八十多首 ,其中有三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有的是学习
汉魏乐府。有的是学习南朝民歌。学习民歌, 在当时曾被文坛盟主颜延之等人轻视,鲍诗也
被视为“俗”。鲍照在这些俗体调的诗中,又以跳荡雄肆、 酣畅淋漓的笔力,“慷慨任气,磊
落使才”,尽情发泄孤寒之士慷慨不平的激愤之情,因而被视为“险” 或“险急”。他的诗以
凌厉之势和“发唱惊挺”的独特魅力,不仅在当时标举独出,征服了同时代的许多 读者和诗
15 48


人,而且也深得后代诗人与诗论家的赞许 。鲍照诗歌俊逸豪放、奇矫凌厉的艺术风格在中国
诗史上有着突出地位。
23.简述鲍照对七言诗发展的贡献。
答:鲍照是南北朝时期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他对七言 诗的发展也做出了巨大贡献,自
他之后,七言体在南北朝文人诗歌中日益繁荣起来。
首先,鲍 照大胆采用这种一般文人视为鄙俗的形式,以丰富的内容充实了七言体的形式。
在鲍照以前,七言诗虽有 完整之作,如曹丕的《燕歌行》,但是曹丕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作七
言诗的并不多,且为大家所轻视,西晋 时傅玄作七言诗,还说七言是“体小而俗”,与鲍照
同时的汤惠休作七言,被颜延之讥为“委巷中歌谣” 。在七言为当时人所轻视的时候,鲍照
独大力作此类诗,这在当时是颇有胆识的。
其次,他的 七言诗打破了原来七言诗句句押韵,节奏单一,不够流转变化的缺点,以七
言为主而杂以其他各种句式, 形成具有新创特点的七言歌行。这种七言形式,音节错综变化,
隔句用韵,注重气骨,命意奇警,崇尚奔 放美,与诗人激荡不平的情感相统一,因而极富于
创造性。尤其是其七言乐府《拟行路难》十八首,代表 了盛唐七言乐府歌行之前的最高成就。
鲍照大胆变革,改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而且创造性地自由换韵, 为七言体诗的发展开拓了
宽广的道路。鲍照的大胆革新使七言诗体大大发展,直接影响到唐代七言歌行的 创作。
24.简述永明体的产生过程和主要代表人物。
答:齐梁陈三代是新体诗形成和发展 的时期。所谓新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其
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因为这种新体诗最初形成 于南朝齐永明间,故又称“永明体”。
新体诗产生的关键是声律论的提出。发现四声,并将它运用到诗歌 创作之中而成为一种人为
规定的声韵,这就是永明体产生的过程。这反映了诗歌从比较自由的自然声韵发 展到讲究格
律的必然趋势,是我国格律诗产生的开端。
在永明体产生的过程中,沈约所起的作 用是不容忽视的。周颐著《四声切韵》,提出平、
上、去、入四声。《南史·沈约传》载沈约撰《四声谱 》,一般认为是沈约将四声的区辨同传
统的诗赋音韵知识相结合,规定了一套五言诗应避免的声律上的毛 病,即后人所记述的“八
病”。同时,沈约的诗歌成就也较为突出。钟嵘《诗品》以“长于清怨”来概括 沈约诗歌的
风格。此外,永明体的代表诗人谢胱,是齐梁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他常常在诗中表现仕宦< br>的忧惧和人生的苦闷,对后来唐诗的繁荣有着相当深刻的影响。另一位积极参与创制“永明
体”的 王融,也是颇有才华的诗人,其诗歌清新自然、流畅而有韵致。在南朝作家中,范云、
江淹、何逊、吴均 、阴铿等人,都深受“永明体”的影响,而其中诗歌成就较为突出的,则
16 48
< /p>


是梁朝的何逊和陈朝的阴铿。何逊的诗歌在艺术形式和技巧等方面的有益探索进一步发展了
“永明体”,为律诗走向成熟做出了贡献。阴铿的诗善于锻炼字句,对仗工整,讲究声律,
很多 作品都可视为唐代五律的滥觞。
25.请简要分析一下应如何评价永明体。
答:“永明体” 亦称新体诗,这种诗体要求严格,如有“四声八病”之说,强调诗韵格
律,对近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 响。
永明体诗的主要特点是讲求声律,合理地调配运用诗歌的音节,使之具有和谐流畅的音
韵 美.这是完全有必要的。但如果要求过分苛细,则势必会带来一定的弊病。永明体对声律
的要求是相当精 细繁琐并十分严格的,这无疑会给诗歌创作带来一些弊病,前人已多有指出。
然而前人的评价,一般只 是充分注意了永明体给诗坛带来的消极因素的一面。而文学史
发展的事实证明,四声的发现和永明体的产 生,使诗人具有了掌握和运用声律的自觉意识,
它对于增加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 是有积极意义的。永明体的诗人不
乏优秀之作,而且后来格律诗的成熟也正是以此为基础的。,可以说, 如果没有四声的发明
和永明体的出现,唐代的诗歌恐怕也就不会那样辉煌。永明体的出现,标志着五言古 诗已暂
时告一段落,预示着近体诗的即将出现,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进步。经过许多诗人的
不断探索,在诗的格律声韵、对仗排偶、遣词用句以及构思意境等方面,永明体都较古体诗
更为工巧华 美、严整精练。当然,由于过分追求形式的华美,再加上声病的限制,也产生“文
贵形似”之偏和“文多 拘忌,伤其真美”之弊。不过他们的优秀之作,毕竟为当时的诗坛注
入了新的气息,树立了新的美学风范 ;他们所积累的丰富的艺术经验,也为后来律涛的成熟
及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而且对辞赋、骈文以及 后来的词、曲等文学形式都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即使有人对“永明体”提出了这样那样的批评,永明体 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还是应
该予以肯定,并给予客观恰当的评价。
26.简答“大谢”、“小谢”山水诗的特色。
答:晋宋之交,我国古代诗坛发生了新的变化 ,这就是玄言诗的消失,山水诗的兴起,
正如《文心雕龙·明诗》所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 退,而山水方滋.”谢灵运是
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个诗人,世称“大谢”;其族人谢胱, 受谢灵运的影响
较大,现存的优秀诗篇也大都是山水诗,世称“小谢”。二谢均以描写自然山水景物著称 于
世,但又各具特色。
谢灵运出身于士族大家,才学出众,在政治上很有抱负,但他生活在刘 宋政局混乱、社
会动荡的时期,屡遭贬谪,便心怀愤恨。为了排遣政治上的不满情绪,谢灵运纵情山水, 肆
17 48


意邀游,以富丽精工的语言,生动细致地描绘了 永嘉、会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在山
水清音之中得到心灵的慰藉。因此,他的山水诗都带有孤清、 闲适的情调,采用哲理典故来
言情述志,表达了他对刘宋王朝的对抗和在政治上失意的心情。谢灵运的山 水诗,崇尚声色,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登池上楼》是其代表作。然而,谢灵运的山 水诗多
数不能做到情景交融和意境完整,又由于过分追求修饰,以致词藻堆砌多,玄言词句多,往
往有句无篇,且结构多半用“叙事一写景一说理”的章法,使人读起来感觉呆滞、单调。
谢胱继承了 谢灵运山水诗细致、清新的特点,但又不同于谢灵运那种对山水景物作客观
描摹的手法,而是通过山水景 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意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从而避免
了大谢诗的晦涩、平板及情景割裂之弊,同 时还摆脱了玄言的成分,形成一种清新流丽的风
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是其代表作。作为“永明体” 的积极参与者,谢眺还将讲究平仄
四声的永明声律运用于诗歌创作中,因此他的诗音调流畅和谐,读起来 琅琅上口,铿锵悦耳。
蕴含着深长细微的诗思与情致。谢胱的山水诗虽然较少繁芜词句和玄言成分,但由 于他情趣
单调,一味追求声韵。在有些篇什里存在着钟嵘所说的“篇末多踬,此意锐而才弱”的缺点。
28.试论庾信前后期创作的不同及其在文学史上之地位。
答:庾信的一生,以四十二岁出使 西魏并从此流寓北方为标志,可分为前后两期。对他
的创作杜甫曾评价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 意纵横”,由此可见庾信创作的诗文前后
期是迥然不同的。
庾信早年仕于梁朝,完全是一个宫 廷的文学仕臣,与徐陵才学向埒,为文并重绮艳,影
响甚大,形成了一派新的诗风,世称“徐庾体”。这 一时期,庾信的诗文主要是奉和,应制
之作,题材基本上不出花鸟风月、醇酒美人、歌声舞影、闺房器物 的范围,有供君王消遣娱
乐的性质,思想内容轻浅单薄。但他对诗歌形式的多方面探索为后期的创作打下 了一定基础。
庾信四十二岁时出使西魏,因梁亡被迫仕于北朝。因此他后期的作品主要是抒发自己怀< br>念故国的乡关之思和屡遭离乱的身世之感,创作风格也一变而为沉郁、苍凉。而且在抒发个
人的亡 国之痛时,也能以悲悯的笔触反映人民的苦难。因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赞庾
信北迁以后的作品“ 华实相扶,情文兼至”,杜甫在《咏怀古迹》中也评论庾信“暮年诗赋
动江关”,充分肯定了他晚年作品 的价值。
庾信是南北朝时期一位集大成的作家,他的作品代表了当时同类创作的最高成就。在体
裁方面,他诗、赋、文皆工。在风格和技巧方面,他融南北文学之长.至后期而臻于老成,
在艺术造诣 上达到了“穷南北之胜”的高度,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典型的意义。同时,他
把南方的文学技巧带到北 方,其作品深受北方文人喜爱,人们竞相学习,据《北史·庾信传》
18 48


记载“当时后进竟当模范,每有一文,都下莫小传诵”,这样就促进了南北丈风的融和,推动了北方的文学创作。可以说,庾信汲取了齐梁文学声律、对偶等修辞技巧,并接受了北朝
文学的浑 灏劲健之风,从而开拓和丰富了审美意境,为唐代新诗风的形成做了必要的准备,
也受到唐代作家的推崇 与模仿。
31.简答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兴盛的原因、主要内容及影响。
答:志怪小说多记 述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异等,虽然许多作品中表
现了宗教迷信思想,但也保存了一些 具有积极意义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志怪小说的兴盛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很大关系,宗教迷信思想的盛行 足其兴盛的土壤。
可以说志怪小说适应了宗教宣传的需要,也提供了闲谈的资料,因而得以流传。鲁迅在 《中
国小说史略》中指出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兴盛的原因,是受了民间巫风、道教及佛教的刺激。
具体说来,首先,受佛教中佛经故事的影响,由于印度思想的输入,佛教大行,翻译的佛经
很多,鬼神 奇异之谈杂出,使志怪小说发达起来。其次,受巫和方士的影响,鲁迅谈到巫多
说鬼,方士多谈炼金和求 仙,秦汉以来,其风日盛,到六朝并没有止息,所以志怪之书特多。
因而,中印两国的鬼怪都合于小说里 ,使志怪小说发达起来。
志怪小说按内容可分为三类:一、地理博物,如托名东方朔的《神异经》、张 华的《博
物志》。二、鬼神怪异,如曹丕的《列异传》、干宝的《搜神记》等。三、佛法灵异,如颜之< br>推的《冤魂志》。志怪小说中值得注意的,是那些曲折地反映了社会现实、表达r人民的爱
憎以及 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作品。如《搜神记》中的《三王墓》叙述楚国巧匠干将莫邪为楚王
铸剑,反被楚王杀害 ,其子长大后为父报仇的故事。
志怪小说对后代文学有深远的影响。首先是在志怪的基础上,加以繁衍 扩展,形成着意
虚构而又怪诞离奇的长篇,而后再转向人间生活。而且。在整个文学史上,志怪小说始终 没
有消失。其中最有价值的,乃是有意识地利用志怪形式,在幻奇的故事中表现社会生活和人
生 情感的作品,蒲松龄《聊斋志异》可以作为代表。至于六朝志怪中的故事,为后代小说、
戏剧所吸收,加 以创变,推陈出新,更是不胜枚举。
32.试述《世说新语》的内容与特色,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 br>答:《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全书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雅量、
任诞 等36门,其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虚清谈,也可以说这是一部魏晋
风流的故事集,从 而也起到了名士“教科书”的作用。综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
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 又可以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
具体说来,其思想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反映了士族阶层的精神面貌、生活
19 48


方式和文化趣味,如《王子猷居山阴》、《华歆王朗》等。二、崇尚老 庄自然,大多篇章描述
了魏晋风度和名士风流,包括士族文人放荡的言行,名士奇特的举动和玄妙的清淡 ,如《刘
伶病酒》等。三、反映魏晋时期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败和统治集团的残暴与荒淫,如《石崇要客燕集》、《石崇与王恺争豪》等。四、对魏晋时期社会的黑暗斗争、社会风尚、人际关
系和文 学艺术成就也有所反映。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特色概括为 “记言则
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具体说来,一、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善于采用多种表现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有的篇章通过同一环境中几个人的不同表现而形成对比,如《雅
量》中记 述谢安和孙绰等人泛海遇到风浪后各人的表现。有的篇章则抓住人物性格的主要特
征作漫画式的夸张,如 《忿狷》中绘声绘色地描写王述吃鸡蛋的种种蠢相来表现他的性急。
有的篇章运用富于个性的口语来表现 人物的神态,如《赏誉》中王导“以麈尾指坐”,叫何
充共坐说:“来,来,此是君坐!”生动地刻画出 王导对何充的器重。二、语言精练,简约含
蓄,隽永传神,透出种种机智和幽默,既有典雅的辞句,又有 生动的口语,善于将语言写得
逼似人物身份,使人如闻其声。如《俭啬》篇写司徒王戎的吝啬;《简傲》 篇写钟会访嵇康,
表现了嵇康傲岸的个性。正如明代胡应膦所说“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忽生动, 而简
约玄澹,真致不穷”。
《世说新语》是记叙轶文隽语的笔记小说和小品文的先驱,对所世 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历代模仿者不绝,有梁刘孝标的《续世说》、明何梁俊的《何氏语林》等。《世说 新语》的许
多故事成为古代诗文中的典故或小说、戏曲的创作素材。如元关汉卿的《玉镜台》、秦简夫< br>的《剪发代宾》等都是从《世说新语》的故事发展而来的。《三国演义》中的曹植七步成诗
等情节 也来自《世说新语》。此外。“拾人牙慧”、“一往情深”、“难兄难弟”等成语,也出自
《世说新语》 。








20 48











隋唐五代文学
一、基本知识
1.元代辛文房的《唐才子传》 为398位唐代诗人作传,间有评论,从中可以看出唐诗
发展的因革流变。
2.在贞观诗坛的后期,出现的由上官仪所代表的诗体称为“上官体”。
3.初唐时期,陈子 昂的诗歌创作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被杜甫称之为“千古立忠义,
感遇有遗篇”。
4.“初唐四杰”是指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
5.唐朝初年,杜审言、李峤与苏味道、崔融并称“文章四友”。
6.五律的定型,是由宋之问和沈佺期最后完成的。
7.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和包融被称为“吴中四士”。
8.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奠定了他在唐诗史上的大家地位。
9.盛唐诗人王维的送别诗 名作《送元二使安西》,又名《渭城曲》,后来被谱成名曲《阳
关三叠》,广为传唱。
10.“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宋代大文豪苏轼对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和画的评价。
11.与王、孟诗风相近的诗人中,常建的创作成就最高,代表作为《题破山寺后禅院》。
12.有“七绝圣手”之称的是王昌龄,其代表作为《美蓉楼送辛渐》。
13.崔颢的《黄鹤楼》被誉为唐人七律的压卷之作。
14.写于滞留夔州时期的组诗《秋兴》八首可以说是杜甫律诗中的登峰造极之作。
15.被杨伦称为“杜集七言律第一”的是《登高》。
16.“大历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
21 48


17.“大历十才子”中钱起被公认为十才子之冠,与刘长卿并称“钱刘”。
18.刘长卿的五绝,人称“五言长城”,最为著名的是《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有“柴
门闻 犬吠,风雪夜归人”的诗句。
19.柳宗元的诗作中,被誉为唐人五言绝句最佳者的是《江雪》。
20.与韩孟诗派同时稍后,中唐诗坛又崛起了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元白诗派。
21.张籍和王建是中唐时期较早从事乐府诗创作的诗人,时号“张王”。
22.自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明确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
23.《卖炭翁》、《上阳白发人》是自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名作。
24.韩愈、柳宗元理论主张的核心是“文以明道”说。
25.《三戒》是指柳宗元的《永某氏之鼠》、《临江之麋》、《黔之驴》。
26.成语“黔驴之技”、“庞然大物”出自柳宗元的寓言文《黔之驴》。
27.罗隐的文集 名为《谗书》,其中多为“愤闷不平之言,不遇于当世而无所以泄其怒
之所作”。
28.蒋防 的《霍小玉传》是中唐传奇的压卷之作,明人胡应麟说:“此篇尤为唐人最精
彩之传,故传诵弗衰。”
29.晚唐诗人杜牧的咏史诗常常带有史论的特点,他《题乌江亭》一诗中“江东子弟多
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即是如此。
30.姚合的诗被称为“武功体”,代表作是五律组诗《武功县中作三十首》。
31.司空图 的诗论著作为《二十四诗品》,主要提出“象外之象”、“韵外之致”等理论,
强调诗歌的意境美。
32.《花间集》是最早的文人词总集,编者为后蜀的赵崇祚。
二、名词解释
2. 上官体:指唐初以宫廷诗人上官仪为代表的一种诗体,他的诗多为奉合应诏之作,
绮靡浮艳,是齐梁宫体 诗的余风。据《旧唐书·上官仪传》记载,上官仪“工五言,好以绮
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 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上官体代表了追求形式
技巧与声辞之美的宫廷化倾向,但有一种天然媚美 之敛,体现了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心态和
雍容典雅的气度,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 式,对律诗形式的发展也起
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 王四位初唐诗人。他们官小而才大,名高
而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下 的雄杰之气。他们的诗重视
22 48


抒发一己之情,出现了 一种壮大的气势和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同时,他们还反对继承齐梁
遗风的纤巧绮靡的上官体,积极开拓 诗歌的思想题材领域,倡导富有“骨气”的刚健之诗,
为因循的初唐诗坛吹进了一阵清新空气,使声律风 骨兼备的唐诗开始形成,但他们的诗仍残
留不少南朝遗风。

11.山水田园诗派: 是盛唐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之一,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多仕途失意,
受佛道思想影响较深,寻求隐逸,因而 诗中多描写山水田园的自然风光,其诗诗风清新流丽,
常常表现出静谧恬淡的境界。孟浩然、王维是盛唐 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两人都工于五
言,都善于描写自然景物,风格也有近似之处。在艺术成就方面 。二人既可并驾齐驱,又各
标风韵,对后世都有深远影响。王维的代表作主要有《辋川集二十首》、《山 居秋暝》、《渭川
田家》等,孟浩然的代表作主要有《夜归鹿门歌》、《过故人庄》、《宿建德江》等。
18.三吏三别:是对杜甫诗《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
《无家别》的简称,这六首诗是杜甫有计划、有安排写成的作品。中唐时期,统治者实行了
无限制、无 章法、惨无人道的拉夫政策,杜甫亲眼目睹了这些现象,怀着矛盾痛苦的心情,
写成这六首诗作。杜甫在 揭露统治阶级凶残苛暴的同时。以无限同情和感激的心情歌颂了广
大的人民。“三吏”与“三别”表现手 法不尽相同,“三吏”夹带问答叙事,“三别”通篇都
是人物的独自。从文学源流上看,“三吏”、“三 别”上承《诗经》、汉乐府风格,下启白居易
诸人新乐府,是杜甫现实主义创作的一个顶点。
20.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这些
诗人的大多数, 青少年时期是在开元太平盛世度过的,受过盛唐文化的熏陶,可由安史之乱
引发的近十年的空前战乱,使 他们的心理状态产生了明显的变化。他们的诗。不再有李白那
种非凡的自信和磅礴气势,也没有杜甫那种 反映战乱社会现实的激愤和深广情怀。尽管有少
量作品存留盛唐余韵,也写民生疾苦,但大量作品表现出 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
雅高逸的情调。这使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 细致省净的意象创造,
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遂露出中唐面目。
21.大历十才子:大历,是唐代宗李豫的年号。十才子指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即李端、
卢纶、吉中孚 、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伟、夏侯审。他们的生平大都不详,
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 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他们的创作成就高低不一,钱起被
公认为十才子之冠。他们的诗主要写日常 生活细事、自然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清冷的
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艺术表现上以谢 朓为宗,讲究格律词藻,追求清雅闲
23 48


淡,工于白描 写景,技巧趋于细腻雕琢,大都写得精致工整,带有大历诗特有的情思韵味。
“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 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
23.韩孟诗派:这是中唐时期与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一个影响较大 的诗派。以韩愈、
孟郊为代表。他们进一步发展了杜甫诗歌奇崛的一面,力求瑰奇怪谲。孟郊诗风幽冷, 尤善
以“寒”字为中心,刻画对生活的特殊感受;韩愈则形成雄怪的诗风,不仅以雄大气势见长,
且常跃动怨愤郁躁的情绪。除了追求诗歌的雄奇怪异之美,他们还大胆创新,或以散文章法
结构诗篇, 或在诗中大量使用散文句法,尽力消融诗与文的界限,“以文为诗”,对宋诗影响
深远。代表人物还有贾 岛、卢仝、李贺等人。
25.郊寒岛瘦:是对中唐诗人孟郊和贾岛的称谓。孟郊一生困顿,贫寒凄苦, 其诗也常
道穷愁凄凉;贾岛的诗注重字句的雕琢、推敲。因二人诗歌都清峭瘦硬,好做苦语,故有此称。苏轼便曾经提到“元轻白俗,郊寒岛瘦”。
27.张王乐府:张籍、王建是中唐时期较早从事 乐府诗创作的诗人,二人是好友,又都
以写新乐府著称,世称“张王乐府”。张王乐府有许多共同特点: 一是在古题、新题参用方
面极相似;二是艺术上都好用七言歌行,并在诗的结尾两句用重笔来突出主题; 三是语言也
都通俗明快,凝炼精悍。在扭转大历风调,将诗歌创作导向重写实、尚通俗之路的过程中,< br>张籍、王建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
28.元白诗派:中唐以元稹、自居易为代表的诗派,他们重 写实、尚通俗,以讽喻时事
的乐府诗著称,是对杜甫写时事的创作道路的进一步发展。他们除在诗歌语言 通俗方面做出
了巨大贡献外,还通过诗歌咏唱促进了格律技巧的纯熟。白居易的代表作有《长恨歌》、《 琵
琶行》、《新乐府》等,元稹的代表作有《乐府古题》等。
29.元和体(长庆体):是指 唐代诗人自居易、元稹在唐宪宗元和年间所形成的涛风。
据《新唐书·元稹传》记载:“稹尤长于诗,与 居易名相埒,天下传讽,号元和体。”后来模
仿元白风格所作的作品,也称元和体。又因白居易编有《白 氏长庆集》,元稹编有《元氏长
庆集》,后人也把这种诗风称为“长庆体”。
32.新乐府运 动:是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的诗歌革新运动。“新乐府”一
名,是白居易相对汉乐府而提出 的,其含义就是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又名“新
题乐府”。这类诗的特点是:自创新题,咏 写时事,体现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代表作家
及作品有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 元稹的《田家词》、《织妇词》,张籍
的《野老歌》,王建的《水夫谣》等。
33.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
24 48


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 ”,其特点是奇旬单
行,长短不拘,书写自由。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 风与复
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由于韩愈、柳宗元等人的宣传倡导和创作实践,唐后期古文写
作极盛,质朴流畅的散体终于取代骈体,成为文坛的主要风尚。唐代散文继承了秦汉散文传
统,又具有 题材更广、与现实生活联系更密切、文学性更强等新的特点。
34.文以明道:在古文运动中,韩愈、 柳宗元明确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张。韩愈一再
说自己“修其辞以明其道”,其主要目的,除了致力于建 立儒家道统外,便是用“道”来充
实文的内容,使文成为参预现实政治的强有力的舆论工具。出于相同的 政治目的,韩、柳二
人不约而同地走向了以文明道、反对不切实际的文体文风的路途。他们将文体文风的 改革作
为其政治实践的组成部分,赋予文强烈的政治色彩和鲜明的现实品格,去其浮靡空洞而返归
质实真切。创作了大量饱含政治激情、具有强烈针对性和感召力的古文杰作。
35.晚唐小品:在古 文走向衰落的过程中。晚唐小品却异军突起、大放光彩,鲁迅在《小
品文的危机》中指出“唐末诗风衰落 ,而小品放了光辉”。它是韩愈、柳宗元的杂说、寓言
小品等类文体在新形势下的继续和发展,也是晚唐 日趋尖锐的各种社会矛盾下的产物。晚唐
小品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篇幅短小精悍;二是多为刺时之作, 有的放矢,批判性强;三是
情感炽烈.生气贯注。其代表作家有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
37.唐传奇:是在前代志怪小说和史传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言小说,与传录异事、
粗陈梗概而无 甚作意的六朝小说相比,传奇作者更注重作品的审美价值,注重小说愉悦性情
的功用,由此形成“作意好 奇”、“始有意为小说”的特点。唐传奇的题材扩大,篇幅大大加
长,铺展为几千字的规模,能比较完整 丰富地反映生活,写出生活的流动发展,从中展示出
人物的命运,而且情节完整、生动、曲折,艺术描写 趋于深入、细腻,并注意刻画人物的思
想性格,反映更加丰富复杂的社会内容。在唐代的文言小说中,轶 事与志怪两类所占的比例
相当大,真正传奇体制的作品数量并不算很多,但却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 一种质的新
变。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代表性作品有王度的《古镜< br>记》、白行简的《李娃传》、杜光庭的《虬髯客传》等。
38.变文:也简称“变”,是寺院僧 侣向听众做通俗宜传的一种文体。“变”是奇异之意,
因其文讲唱佛经中神的奇异之事,故称“变文”。 这种文体盛行于唐代,因清光绪年间才从
甘肃敦煌藏经洞发现,故又称“敦煌变文”。现存变文,其内容 一为佛经故事,如《降魔变
文》、《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一为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如《伍子胥变 文》、《王昭君变
文》;一为当时当地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如《张议潮变文》等。变文对我国通俗讲唱文 学的
25 48


发展有一定影响,也是研究我国说唱文学和民间文学的重要资料。
41.苦吟 诗人:主要指贾岛、姚合及其追随者,他们的诗作代表了晚唐普遍的创作风尚。
苦吟诗人大都将生活情趣 转移到吟咏日常感受及亲友唱和上,并且苦吟成癖,以徘徊吟咏的
心境和殚精竭虑的态度与方法。多方面 审视自己的贫穷、窘困、闲散,对情与景进行深刻挖
掘与雕琢,从而创作出“清新奇僻”的诗。其缺点足 诗境狭窄,有句无篇,缺乏博大深广的
情怀。
44.韵味说: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开 宗明义地把“味”作为诗歌审美的第一要
义提了出来。他的所谓“味”是指“咸酸之外”的诗歌的“醇美 ”,这种韵味不是任何一篇
诗歌作品都具备的,而必须是有意境作品的特质。而有“韵味”、有意境的作 品,也就是他
在《与极浦书》中所说的具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的作品。
司空图的“韵味”说和他的“四外”说对诗歌的意境理论作了深入细致而又精辟的分析阐述,< br>对后世的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都有深远的影响,宋代苏轼的“远韵”观、严羽的“兴趣”说、
清代 王士稹的“神韵”说、王国维的“境界”说等都或直接或间接、或多或少地受到司空图
“韵味”说的影响 。
45.曲子词:词的初期称呼。词原是配合燕乐而创作的歌辞,在唐代文献中称曲或曲子。
五代欧阳炯的《花间集序》中出现了曲子词的名称。所谓曲子词,“曲予”是其燕乐曲调,
“词”则是与 这种曲调相配合的唱辞,如“敦煌曲子词”。曲子词作者众多,题材广泛,词
体未定型,艺术上比较粗糙 ,属于词的初创阶段。
46.竹枝词:唐代乐府曲名,也称竹枝、竹枝子,本来是巴渝一带的民间歌曲 。崔令钦
《教坊记·曲名》中已载有“竹枝子”,且在唐玄宗时已采人教坊。中唐前期诗人顾况已有《竹枝词》之作。刘禹锡为夔州刺史时,根据民歌改作新词11首,歌咏巴山蜀水自然风光、
人民习 俗、男女恋情,也曲折透露了自己被压抑的心情,语言通俗优美,每首七言四句,形
同七绝。当时的自居 易也有《竹枝》,其后竹枝词作者颇多,大都用它来写人情风土,有民
歌色彩。
47.敦煌曲 子词:是近代在甘肃敦煌石窟发现的唐及五代词,其中主要是民间词作,也
有少数文人作品。这些词最早 写于盛唐时期,大部分为中晚唐作品。词的题材广泛,艺术成
就很不一致。其中少数优秀作品想象丰富, 比喻贴切,语言通俗,生活气息浓厚,如写歌伎
不幸遭遇的《望江南》、《抛绣球》等。敦煌曲子词对研 究词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8.《花间集》:是最早的文人词总集,后蜀赵崇祚编,收录唐、五代词 人温庭筠、皇甫
松、韦庄等十八家词500首。欧阳炯作《花间集序》,指出这些词人把视野完全转向裙 裾脂
26 48


粉、花柳风月,写女性的姿色和生活情状,特 别是她们的内心生活;在艺术上则是文采繁华、
轻柔艳丽,崇尚雕饰,追求婉媚,充溢着脂香腻粉的气味 ,形成了缛采轻艳的花间词风。花
间词的这种特点对词体文学的特征影响极大,“诗庄词媚”一说的成因 即与它有很大关系。
三、问答题

6.简述陈子昂针对齐梁文风的弊端所提出的文学理论及其意义。
答:隋唐文坛开始还是沿袭了齐梁文 风,只有陈子昂登上文坛后,才大力倡导革新,他
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是其诗歌革新的一个纲领 性文献。
陈子昂对齐梁文风提出了两点批评:一是“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二是“汉魏风骨,晋宋莫传”。前者是说齐梁文学只讲究华丽的辞藻,而缺少深微的情志奇托,缺少诗人真实
情感的抒 发。后者是说晋宋之后的诗歌缺少汉魏诗歌那种充实的内容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量。这两点批评,概括了 六朝、特别是齐梁诗的弊端,击中了要害。
他提出的文学理论主要有:一、兴寄说。陈子昂的兴寄说是 指诗歌要有充实的内容,言
之有物,寄怀深远,因物喻志,托物寄情。他自己的《感遇诗》三十八首就借 咏物叙事抒发
自己的壮志情怀,而且以物喻人,托物喻志,寄托自己对礼会政治的主张和见解,可以说是
他对自己的“兴寄”主张的最好实践和最明确注解。二、风骨说。陈子昂的风骨说,继承了
前人 的风骨论。他的风骨内涵,根据他在《修竹篇序》对齐梁诗歌“汉魏风骨,晋宋莫传”
的批评,应该就是 指建安风力,即是指具有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和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的艺
术风格,具有风清骨峻的特点。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可以说正是具有这种风格的作品。
总之,他提倡风骨和兴寄,对于当时诗风的 变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他将汉魏风骨与风
雅兴寄联系起来,反对没有风骨、兴寄的作品,提出了一种“ 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
练”的审美理想。他的诗歌体现了他的文学主张,如他的《感遇》第三十六 首,直接建安诗
人的梗慨多气,蕴藏着壮伟情怀,展现出不甘平庸、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带有壮怀激烈 、
拔剑而起的豪侠之气。《登幽州台歌》在一己的悲哀里蕴含着得风气之先的伟大孤独感,透
露 出抚剑四顾茫茫而慷慨悲歌的豪侠气概。陈子昂对风骨的追求及他提出的诗美理想,对于
唐诗的变革具有 关键性的意义。
7.简答“初唐四杰”在创作上的特点及对唐诗的贡献。
答:“初唐四杰” 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初唐诗人,他们官小而才大、名
高而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 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他们以才子
齐名出现于文坛,提倡刚健骨气,被称为“初唐四 杰”。他们共同反对上官体的纤微雕刻、
27 48


绮错婉媚 ,提倡刚健骨气,成为初唐诗歌准备时期的一股新生力量。而四个人的创作个性又
有所不同,其中,卢照 邻、骆宾王长于歌行,王勃、杨炯长于律涛。“四杰”作诗,重视抒
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在诗中开 始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和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在古
体和歌行中表现得尤为充分。
“初唐四杰”对唐诗的贡献主要表现在:
一、题材、内容的大。他们把描写场景和题材由宫廷 转为走向市井,如卢照邻的《长安
古意》;从台阁移到了江山和寒漠,如杨炯《从军行》。并且诗中出现 了一种壮大的格调气势,
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特别是卢、骆的七言歌行,气势宏大,视野开阔,写 得跌宕流畅,
神采飞扬,较早地开启了新的诗风。有的诗篇有一种昂扬的抱负和气概,这主要反映在他们
羁旅送别之作和边塞诗中,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二、对诗的格律形式作了有益探索 。首先,五言八句的律诗开始初步定型,尤其是王勃、
杨炯的五律,追求对偶的整齐和声律的协调,感情 相对稳定,具有一种自负的雄杰之气和慷
慨情怀。杨炯的五言律已完全符合近体的粘式律,对五言律的定 型起了重要作用。其次,古
体和歌行体特别是卢照邻和骆宾王的七言歌行已趋向完备化,气势宏大,视野 开阔,有刚健
之气。如卢照邻的《行路难》、骆宾王的《帝京篇》。
当然,“四杰”诗风亦属 “当时体”,并没有完全摆脱当时流行的宫廷诗风的影响,但声
律风骨兼备的唐诗是从他们开始形成的。
10.请结合作品谈谈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答:盛唐诗人王维山水田园诗总的特点是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以画家的眼睛和
诗人的情思,写物态天趣,宁静优美而神韵缥缈。
首先,他既能概括地抒写雄奇壮阔的风景,又能细致入微的刻画自然事物的动态,巧妙
地捕捉适于表现 他生活情趣的种种形象,构成独到的意境。这类诗气魄雄伟,意境开阔,白
描笔法,粗线勾勒,而且角度 富于变化。如《终南山》,诗从主峰着笔,总揽全山,写出了
终南山雄伟磅礴的气势,正像山水画里常用 人身与山势构成对比一样。
其次,他将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作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可凑 泊的纯美诗
境。《汉江临眺》先写楚地的形势,中写江流浩荡的景观,末写流连忘返的情意。粗线勾勒,
境界壮阔,全是白描的写法,甚至不写山色是青是紫,是浓是淡,只说其若有若无,像一幅
水墨 山水画。诗人把握的是总体印象,而且是用诗思而非肉眼统摄的图像,表现出中国画散
点透视的艺术效应 。
再次,他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在诗里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和层次感。
28 48


如“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他也善于捕捉音响、色彩、
画面、感受相交织的动人一刻,统一于最能传达情韵的意境之中,用恰当 的语言表现出来。
如山水小诗《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人 以静写
动,以动写静,动静结合,把读者带人更优美、更深邃的意境中去。

13.简述李白乐府诗的特点及创新之处。
答:李白有感于“大雅久不作,吾衰竞谁陈”,对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的诗坛
状况提出批评。因此,继承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 和诗歌风骨,就成为他
振起诗道的革新手段,这主要体现在他大力拟作古乐府的创作实践中。
李白的乐府诗大量地沿用乐府古题,或用其本意,或翻案另出新意,能曲尽拟占之妙。
其创新之处主要表 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借古题写现事,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如《出自
蓟北门行》、《侠客行》等,均 属于缘事而发之作,表达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具有深刻的
寓意和寄托。再一方面,则是用古题写己怀 ,因旧题乐府蕴含的主题和曲名本事,在某一点
引发了作者的感触和联想,用它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 br>李白用古题写己怀的乐府诗,因偏重于主观抒情,更能体现李白诗歌创作发必无端、气
势壮大的个 性特色,其妙处常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既可以说它有寄托,也可以说它只是抒
写感慨,想落天外,奇之 又奇。如《蜀道难》的古辞寓有功业难成之意,这触动了李白初入
长安追求功业末成时的悲愤,于是他用 这一古题抒发自己的感慨,再三嗟叹“蜀道难难于上
青天”。再如《将进酒》,此诗的乐府旧题,含有以 饮酒放歌为言之意,李白由此引发,抒发
“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壮气概,具有大河奔流的气势和力量, 不仅把原曲的主题发挥到淋
漓尽致,还充分展示出诗人狂放自信的人格风采。
李白的这一类乐 府诗,虽说是拟古,却处处有“我”在,呈现出他人无法摹似的个性特
色。如《行路难》,从语调到气势 ,都是李白式的,以第一人称的抒怀和议论表达主观感受,
完全打破了传统乐府用赋体叙事的写法。诗人 在选择乐府旧题抒写己怀时,常根据这个题目
在古辞中的寓意和情感倾向,进行创造性的生发和联想,运 用大胆的夸张和巧妙的比喻突出
主观感受,以纵横恣肆的文笔形成磅礴的气势。李白将自己的浪漫气质带 进乐府,从而使古
题乐府获得了新的生命,把乐府诗创作推向了无与伦比的高峰。
李白把自己 的个性气质融入乐府诗的创作中,便形成了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有一种奔
腾回旋的动感。这种动感,见 诸于字句音节时,常表现为句式的参差错落和韵律的跌宕舒展,
在杂言体的乐府中尤为明显。李白乐府的 代表作,如《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等,
29 48

大都是以五、七言为主的杂言体。这种杂言体乐府,在体制和格调方面,与唐代盛行的歌行
体几乎没 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别。李门的乐府诗创作,实已完成了从汉魏古体到唐体的根本性
转变。
14 .李白歌行可以说是盛唐艺术追求浪漫个性的典型代表之一,试论述一下李白歌行诗
的特点。
答:人们一般将李白古诗中以歌、行、吟、谣等为题的纵情长歌,作为其歌行的代表作,
诸如《襄阳歌》 、《少年行》、《江上吟》、《梁园吟》、《梦游天姥吟留别》等。在这些歌行中,
抒情的意味浓厚,诗 人以主观情感和意向为轴心展开篇章,飞腾想象,虚实相间,笔势大开
大合,有时顺流直下,有时大跨度 跳跃,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如《玉壶吟》“烈士击玉壶,
壮心惜暮年。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 ”。又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且放白
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 开心颜”。这种独特的李白式
的抒情,似暴风急雨,骤起骤落,如行云流水,一泻千里,像是从胸中直接 奔涌喷吐出来。
其《陪侍御叔华登楼歌》一诗,有一种难以抑制的悲愤之情如火山一样爆发出来,而那种 强
烈的不平和愤懑并未减弱其不可一世、自命不凡的气概,反而是“抽刀断水水更流”,悲感
之 极而以豪逸出之,更加慷慨激昂。即使是失意的哀感也能表现得淋漓酣恣,令人心醉神迷
又感到振奋,这 是他超于常人的不可及之处。
李白的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 达到了任随性
情之所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不仅感情一气直下,而且还以句式的长短变化
和音节的错落,来显示其回旋振荡的节奏旋律,造成诗的气势,突出诗的力度,呈现出豪迈
飘逸 的诗歌风貌。
李白独特的艺术个性,及其非凡的气魄和生命激情,在他的歌行中全都展露出来,充分< br>体现了盛唐诗歌气来、情来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
15.简述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
答:在盛唐诗人中,李白是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 在中国诗歌史上,他作品的艺术
个性也是独一无二的。
一、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 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
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李白作诗,常 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
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如《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 ,抟摇直上九万里。”他
说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
二、强烈的感情色彩,喷发式的抒情方式。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
30 48


动而又爆发强烈的感情,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它往往是 喷发式的,一旦感情
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让人直接感受到心灵的震撼。如《鸣皋歌送岑征君》 抒写对
于政治黑暗、是非颠倒的愤慨,这种情感表达方式,完全是李白式的。
三、想象变幻莫 测,随意生发,离奇惝恍,意象壮美而不乏清新明丽。与喷发式感情表
达方式相结合,李白诗歌的想象变 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如《将进酒》:“君不
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真是 想落天外,匪夷所思。他的奇特的想象,常有
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一个想象与紧接 着的另一个想象之间,跳跃极
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离奇惝恍,纵横变幻,极尽才思敏捷之 所能。
四、壮美与优美的意象。李白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这与其作诗的
气魄宏大和想象力丰富相关联。李白对体积巨大的壮观事物似乎尤为倾心,大鹏、巨鱼、长
鲸,以及大江 、大河、沧海、雪山等,都是他喜欢吟咏的对象,李白将它们置于异常广阔的
空间背景下加以描绘,构成 雄奇壮伟的诗歌意象,如《渡荆门送别》意象便极为阔大壮观。
但是,李白诗里亦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 象。那些由清溪、明月、白鹭、竹色、白露等明净
景物构成的清丽意象,极大地丰富了李白诗歌的艺术蕴 含。
五、清新明快的语言风格。语言风格清新明快,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正所谓
“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在李白诗里,用得最多的色彩字是白,其次是金、青、黄、
绿、紫等,他天 性开朗,喜欢明丽的色调,不喜欢灰暗色,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雕饰的诗,
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 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
16.简述李白浪漫主义诗风形成的原因。 答:盛唐时期,出现了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歌的高潮,李白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
现领域,丰富 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可以
说,李白的诗歌成为屈原以 后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首先,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特色有其产生的社会因素:
盛唐时 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昌盛,这种环境下形成了李白豪迈的性格、炽热的情感和
敏锐的政治追求,从而奠 定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思想基础。开元、天宝年间,唐朝国力极
度强盛,经济、文化等方面呈现出空前 繁荣的景象。在这种时代精神的感召下,李白以“济
苍生”、“安黎元”为己任,一生不懈地追求报效祖 国的机会。而唐代庶族出身的知识分子大
都无视世族门阀那一套宗族礼法,思想上狂傲豁达,行为上放浪 不羁,加之李白受道家思想
的影响,因而在时代大气候的影响下形成了傲岸不屈的性格。他以大鹏自比, 时刻准备“一
鸣惊人,一飞冲天”。然而在李白生活的年代里,政治开明、经济繁荣的后面却隐藏着种种
31 48


危机。李白第一次怀着“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的 抱负,去追求建功立业时,摆在他面前的
就是一条荆棘丛生的险径,他在漫游的十八年中并没能实现理想 。后在天定元年受玄宗之征
人长安,却落了个权贵嫉妒、赐金放还的下场。一次又一次的政治失败,使李 白的内心极度
痛苦,“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他感到从政报国道路的艰难,“大道如青天 ,
我独不得出”。李白正是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苦苦挣扎,他把自己美好的政治理想和对统
治 阶级的蔑视、愤恨借助浪漫主义艺术创作方法表现在他不朽的诗作中。
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特色的形成还有其个人因素:
首先,他豪放的性格和强烈自我表现的精 神,使他诗情喷涌、一泻千里,在许多诗篇里
都表现出不受羁绊的豪放性格和强烈的主观色彩,如他要入 京求官,就宣称“仰天大笑出门
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政治失意了就大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当他喷涌的诗情用
平常的语言不足以表达时,就用大胆的夸张,如用“抽刀断水水更流”比喻“举杯消 愁愁更
愁”、用“白发三千丈”比喻“缘愁似个长”。当现实生活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其思想愿望时,他就借用非现实的神话和种种奇丽惊人的幻想来表现。
其次,他错综复杂的思想是其浪漫主 义的又一成因。他一方面接受儒家“兼济天下”的
思想,另一方面又接受道教和道家的思想。他求仙访道 、委顺自然、遗世独立,追求绝对自
由,他深受庄子影响,“投泪笑古人,临濠得天和”,蔑视世间的一 切,当他在现实生活中失
望时,他就把思想寄托在山川、河流、仙界神灵上。他以山为朋——“相看两不 厌,只有敬
亭山”,以月为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和神仙为伴——“仙人抚我顶,结发受
长生”。同时他还受游侠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游侠本是不相容的,但这种错
综复 杂的思想却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他虽然渴望人世、匡济天下,又不屑于走科举出
仕的道路;他干谒 王侯“高冠佩雄剑,长揖韩荆州”,却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他希望从政,
但却要求从政不能妨碍他对自 由的追求。李白这种不能实现理想的错综复杂的思想,使得浪
漫主义艺术手法成为他在进行诗歌创作时必 然的选择。
李白的一生是政治上坎坷多折、壮志难酬的一生,但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不朽诗篇,“谪仙人”的风采,汪洋恣肆、舒卷自如、妙机天成的浪漫主义情韵是留给后人
的巨大精 神财富。
18.如何理解杜甫诗歌的诗史性质。
答:安史之乱带来了无数的灾难,也给诗歌 创作带来了变化,战乱生活题材很自然地进
入诗歌创作中。杜甫用他的诗,写了这场战争中的许多重要事 件,写了百姓在战争中承受的
苦难,以生动深广、血肉饱满的形象,展现了战火中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画 面,因而他的诗
32 48


被后人称为“诗史”。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在于具有史的认识价值。常被人提到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在
他的诗中都有反映 。至德元年唐军陈陶斜大败,继又败于青坂,杜甫有《悲陈陶》、《悲青坂》;
收复两京,杜甫有《收京 三首》、《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九节度兵围邺城,看来胜利
在即,杜甫写了《洗兵马》;后来九 节度兵败邺城,为补充兵员而沿途征兵,杜甫有“三吏”、
“三别”。杜甫的有些诗,还可补史之失载, 如《三绝句》中写到的渝州、开州杀刺史的事,
未见史书记载。写时事,不始于杜甫,但是到了杜甫,才 从如此广阔的视野并如此频繁地写
时事。他的诗,提供了史的事实,可以证史,可以补史之不足。 杜诗的“诗史”性质,主要的还不在于它提供了史的事实,而是它提供比事件更为广阔、
更为具体也 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如在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我们才真切
地感受到了玄宗沉湎声色 的情景。杜甫写战争带给百姓的苦难,是从一个人、一个家庭写起
的,写他们的遭遇。写他们的内心的悲 酸。如《无家别》写道故乡荒凉,老母病死,归来无
家,而只得再次从军,令人不忍卒读。他把战火中的 人的内心世界,一一展开,令人千载之
下,为之动情。他的有些诗,虽不是直接写时事,只写一己的感慨 ,但却与战乱灾难息息相
关,从他的感怆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其时社会的某些心理状态,这一类诗也具有 诗史的意义。
杜诗的诗史性质,决定了它写作方法的变化,盛唐诗创造玲珑兴象以抒情,杜诗则用叙< br>事手法写时事。可以说,大量使用叙述手法,以五、七言古体写时事,即事名篇,把叙事手
法发展 到一个新的高峰,是杜甫的创造。
9.试论述杜甫叙事诗的特点。
答:在杜甫以前,文人 写的叙事诗是很少的,而杜甫则在诗中大量运用叙述手法,以五、
七言古体写时事,即事名篇。可以说叙 事技巧在杜甫手中达到了高度成熟,具体看来有以下
几点:
第一、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催典型 的艺术概括。他很善于选择和概括有典型意义的人物,
通过个别,反映一般。比如《兵车行》中那个“行 人”的谈话,便说出了千万个征夫戍卒相
似的遭遇,而“三吏”、“三别”更是典型概括的最好的范例。 杜甫还善于把巨大的社会内容
集中在一两句诗里,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十分震撼人心,就因 为它是诗人以如
椽的诗笔,概括了社会现实中的尖锐的矛盾。
第二,杜甫的诗叙事,常融入强 烈的抒情。多数的叙事诗,他其实是作为抒情来写的,
例如《羌村三首》,记回鄜州省家事,写重逢如何 悲喜交集,写与家人、邻里如何在这悲喜
中相见,那种悲哀、同情、无可奈何,都交错在一起。可以说, 杜甫将客观的真实的叙述与
33 48


主观的强烈的抒情融为 一体,他的一些诗,很难分出是抒情还是叙事。有时还杂以议论,融
抒情、叙事、议论于一体,长篇如此 ,短篇也如此,有赋的铺排、散文的句法,也有抒情诗
的意境创造。杜甫的诗歌记述的是时事,反映的是 历史的真实画面,而抒发的是一己情怀,
这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空前的,是诗歌表现方法的一种转变,是杜 诗异于盛唐诗的地方。
第三,对话的运用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为了把人物写得生动,杜甫吸收了汉乐 府的创
作经验,常常运用对话或人物独自,并顾全到了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这类作品很多,如《新
婚别》写一位新娘子的独白,使我们读起来,有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
第四,采用俗语。 这是杜诗语言的一大特色。杜甫在抒情的近体诗中即多用俗语,但在
叙事的古体诗中则更为丰富,关系也 更为重要。因为这些叙事诗许多都是写的人民生活,采
用一些俗语,自能增加诗的真实性和亲切感,并有 助于突出人物性格和语言的个性化。比如
同是一个呼唤妻子的动作,在《病后过王倚饮赠歌》一诗中,杜 甫用的是“唤妇出房亲自馔”,
而在《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中,却用的是“叫妇开大瓶”,“叫妇”这 一俗语,便显示了田
父的本色。
第五,杜甫的诗叙事。既叙事件经过,又用力于细部描写。这 些细部描写,或人或物或
心情,精心刻画,从细微处见出真实,展开画面,把人引入某种氛围、某种境界 。如《北征》
叙从凤翔行在往郫州省家的一路所见,通过一些细节描写,从一个视角展现了广阔的历史画
面。也正是这些细小的描写,使杜诗的叙事方式有别于前此的叙事诗,它从概括描写走向写
具体 事件的片断,因写细节而更少概括描写常有的夸张,更多真实感,并且故事性被冲淡了,
而生活色彩则得 到极大的加强,《兵车行》、《羌村三首》、“三吏”、“三别”等诗无不如此。
20.试论述杜甫律诗创作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答:律诗在杜诗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杜甫的律诗在艺术上的成就更为辉煌。
首先,杜甫律诗 的成就在于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他不仅以律诗写应酬、咏怀、羁旅、
宴游以及山水,而且用律诗写时 事。用律诗写时事,字数和格律都受限制,难度更大,而杜
甫却能运用自如,他这部分写时事的律诗,较 少叙述而较多抒情与议论,代表作有《秋笛》、
《王命》、《征夫》等。
其次,杜甫以律诗写 组诗,拓宽了律诗的表现手法。为扩大律诗的表现力,他以组诗的
形式,表现一些较难表现、较宽泛的内 容,五律和七律都有这样的组诗,而最为成功的是七
律。《秋兴八首》,可以说是杜甫律诗中的登峰造极 之作。这组诗写于滞留夔州时期,要表现
的是一种深沉复杂的感情,交错着感慨、回忆、思念与对于时局 的看法,要用一首诗来把这
些复杂的、低徊不尽的感情表达出来不容易做到,或者说不容易表现得淋漓尽 致,而用组诗
34 48


则可以做到这一点。以律诗写组诗, 极大地扩大了律诗的表现力,这是杜甫在律诗发展史上
的贡献。
再次,杜甫律诗有着浑融的境 界。他把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
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 痕迹。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把一
种骤然到来的狂喜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用“忽传”、“初闻 ”、“却看”、“漫卷”这些动词,
加强了突然性和随意性色彩;用“即从”、“便下”、“穿”、“向 ”等词,连接四个地名,造成
风驰电掣的气势;表达的方式,仿佛散文一般,感慨流畅,连贯性、整体感 极强,毫不受律
体的束缚。
还有,杜甫律诗有着出神入化的技巧。他自己说:“晚节渐于诗律 细。”这正是他对律诗
的主要追求。“诗律细”不仅在于声律的精心安排,也在于从严谨中求变化,变化 莫测而不
离规矩。有时他为了表达某种感情的需要而写拗体,晚年七律拗体更多,这种拗体与七律初期出现的某些不合律现象是不同的,它是成熟之后的通变,表现为变化中的完整。
最后,杜甫律诗 的重要成就在于他炼字炼句上的成功。精于用字,刻画细微,在其律诗
中表现最为精彩。他炼字,用力之 处在表现神情韵味,刘熙载说“少陵炼神”,就是指这一
点。他的用字,常常达到一字之下,他人难以更 改的地步。他善于用动词使诗句活起来,用
副词使诗疏畅而富于转折,还善于用颜色字以强化某种情感色 彩,用叠字以创造氛围,用双
声叠韵以使诗的声调更加和谐悦耳,用俗字口语使诗读来更加亲切。炼字, 是他的自觉追求,
正如他所说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21.试简要评析一下杜甫律诗的代表《登高》。
答:《登高》是杜甫最有名的一首七言律诗 ,写于他晚年流落夔州之时,是诗人登高有
感而作。全诗如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 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
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诗的开首四句,是对登高所见秋景的描绘。这四句诗,一粗一细,一虚一实,通过具体
形 象写尽了登高所见秋景,为以下悲秋作了准备。诗从颈联开始转入集中抒情,短短的十四
个字中含有多层 可悲的意思。尾联继续写悲秋,而内容更加侧重眼前,最后写诗人连借酒消
愁排遣苦闷都不能做到,更是 可愁可恨。
杜甫的这首悲秋诗,不同于文人骚客的无病呻吟,它凝聚着诗人毕生艰难求索而不遇的感喟。给人的感觉并不是一味哀伤,而是蕴含着悲壮的感情,能使人感受到诗人那种博大的
胸怀。
在艺术上,前四句写景,景中含情,后四句即景抒怀。具体说来,诗中将风急、猿啸、
35 48


鸟飞、木落,与滚滚而来的江水联系起来,使整个境界卷入到急速的流 动之中,然后是一声
深深的叹息。杜甫用了许多在动作上相互连贯性极强的动词,造成全诗的流动感和整 体感,
使人读来有一气流转之感。
此外,全诗在声律句式上也有着极精密的考究。八句皆对, 首联句中也对。严整的对仗
被形象的流动感掩盖起来了,严密变得疏畅。首联上句第一字仄声换成平声, 下句第一字平
声换成仄声,一开始便用轻重的变化增加了两个节奏。“猿啸”处本应是二仄声,他为了使
“天高”与猿声连着表现一种高扬凌厉的情调,用了一个平声字“猿”,三个平声连续上扬,
“ 啸”仄下沉,两头均有一个急速的起伏,最后一个“哀”字,扬而不返。这首句在通过平
仄的精心安排来 表现声象上,真是精彩极了。
此诗被杨伦称为“杜集七言律第一”,胡应麟《诗薮》中则称“此诗自当 为古今七言律
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22.联系作品分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征。
答:杜诗的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其 感情基调是悲慨。其中,“沉郁”有深挚、沉雄、
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浓度、深度,侧 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
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 ,侧重于“法”、“表现”。
沉郁与顿挫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唯感情聚集得沉郁,表达起来才不至于一泻 无余,非顿挫不
足以尽之;唯表达得委曲盘旋,似有不尽之意,才越发显得感情的深沉郁勃。或者说,沉 郁
顿挫即感情特别充沛深厚而又无法一下倾吐出来,仿佛有什么东西梗塞其间,几经反复,才
终 于被表现得更淋漓尽致了。
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和他的经历、思想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杜甫是一位系 念国家安危
和生民疾苦的诗人,动乱的时代,个人的坎坷遭遇,一有感触,则悲慨满怀,他的诗有一种< br>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已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
他的 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
成的中和处世的心 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
伏。长篇如此,短章也如此。例 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全诗共三段,每段都从不
同角度抒发自己忧国忧民之情,可谓“一篇之 内,三致志焉”,极具沉郁顿挫之情。先叙抱
负之落空,仕既不成,隐又不遂,中间四句一转,感情起伏 ,待到郁勃不平之气要爆发出来,
却又撇开个人的不平,转入对骊山的描写。由骊山上的奢靡生活,写到 “朱门酒肉臭,路有
冻死骨”,不平愤懑之情似乎又是要喷薄而出了,但是没有,感情回旋,变成了“荣 枯咫尺
异,惆怅难再述”的深沉叹息。而“幼子饿已卒”、“无食致夭折”,悲痛欲绝的感情看来似 36 48


乎要难以自制了,但又没有喷薄而出,接着便是“默思 失业徒,因念远戍卒”,个人的悲痛
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了无穷韵昧。又如《蜀相》一 诗,第一联充满向往之
情,感情是激昂向上的;第二联充满了荒凉之感,感情突转为悲伤向下;第三联充 满了景仰
之情,感情再次昂扬向上;第四联充满了凭吊之悲,感情又跌入沉痛,几经反复,一颗英雄惜英雄的沉郁之心,被表达得极为顿挫有致,《北征》、《洗兵马》、《秋兴八首》等也都是这
样的 例子。
23.简述杜甫诗歌的地位和影响。
答:杜甫是衔接从盛唐到中唐转变的伟大诗人, 他忧国伤时,善于把时代的灾难、民生
的涂炭和个人的不幸结合起来,用典型事例反映现实,他的诗歌是 安史之乱前后的一部“诗
史”。又由于他善于涵古茹今,转益多师,所以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 之所专”,成
为一位既集前人大成,又开后人无数法门的诗人。
从广阔的视野说,杜甫的集大 成,首先是他身上集中了中国文化传统里的一些最重要的
品质,即仁民爱物、忧国忧民的情怀。其次,杜 甫集六朝、盛唐诗歌之大成。兼有各种风格。
就诗歌传统自身言,杜诗的叙事与议论,显然受到《诗经· 小雅》的影响;其悲歌慷慨的格
调,又与《离骚》相近;它的缘事而发,来自乐府传统;而它浓烈的抒怀 、细腻的感情,与
建安诗歌有关。在诗的表现形式上,他吸收的就更为广泛而多样。叙述夹议论,有“小 雅”
的因素,有赋的铺排技巧,有乐府的影响,也有史笔的痕迹。他的五言古诗广泛接受魏晋南
北朝诗人的影响。五七言律诗则可以说吸收了这两种体式发展过程中的一切经验;五律则主
要学杜审言。 而最重要的,是他充分吸收盛唐诗人创造兴象、创造意境的经验,把它融入到
叙事的技巧里。叙事而又有 着意境的美。而从语言或意象七说,杜甫与前辈诗人也有着各种
联系。他主张转益多师,正是这一点,使 他成为集大成者。
由于杜诗兼备众体而又自铸伟辞,积累了极其丰富的艺术经验,也就为后来者的进一 步
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中唐以后,白居易、元稹继承了杜甫缘事而发、写生民疾苦的一面,
且 受到杜甫五言排律夹叙夹议的影响;韩愈、孟郊则受到杜甫的奇崛、散文化和炼字的影响,
在晚唐发展成 苦吟一派;李商隐的七律得力于杜甫七律的组织严密而跳跃性极大的技法。宋
以后,杜甫的地位更高,他 在诗史上的影响,历千年而不衰。杜甫的更为重要的影响,是在
思想情操方面,他的系念国家安危、同情 生民疾苦,为历代士人所崇仰,在士人人格的形式
上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24.论述韩愈的文学理论。
答:韩愈是中唐的文坛领袖,不仅在诗歌和散文创作上取得了重要成就,住诗文创作理
37 48


论上也提出了新的观点。
一、主张写作以古文为主的散文。 韩愈在散文上提倡古文,他的古文是指与当时流行于
文坛的骈文相对而言的散体文,因为他是先秦汉代的 古代散文为号召的,故称古文。他反对
内容空洞无物、形式雕琢华丽的骈体文,主张写作以古文为主的语 体散文,内容要言之有物,
着重实用,文以明道,“道”就是儒家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融化在作家身 上,就是要求
作家加强道德修养。
二、提出“气盛言宜”说,并且提倡作文时语言上的创新。 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
出了“气盛言宜”之论,他说“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也”。“气 盛”,是指作家
的仁义道德修养造诣很高而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与孟子的“配义与 道”
而修养成的“浩然之气”含义相同。气盛了,就能创造出言宜的文章,这样就把养气与作文
统一起来了。特别要说明的是,韩愈强调“气盛言宜”并不忽视文章的写作技巧,而是力主
在语言上要创 新,对古人要“师其意,不师其辞”,要“惟陈言之务去”。
三、提出的“不平则鸣”论。韩愈在《送 孟东野序》中还提出了“不平则鸣”论。他说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所谓“不 平则鸣”,从文学理论批评上看,就
是认为作家在不得志时,就会用创作的方法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表 达自己的内心情志。这
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一脉相承的。但他更指出,只有那些胸有块垒的不得 志的文人
爱“鸣”,也善“鸣”,即“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
四、追求雄健怪奇 的诗歌风格。在诗论上,韩愈提倡追求雄健怪奇的审美风格。他在《调
张籍》诗里说“精诚忽交通,百怪 入我肠”,头脑里充满了各种怪怪奇奇的意象,他评孟郊
诗说“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其实这些都 说明他自己提倡和追求的是矫健怪奇的诗歌
风格。
韩愈是当时文坛领袖,同时又是诗文高手, 对后代有很大影响。他的文与道关系论,对
宋代以至清代一些作家、文论家均有深远影响。“气盛言宜” 论、“不平则鸣”论也影响了后
代以气论文、诗穷而后工的理论观点。他追求雄奇怪健审美风格的诗论观 和创作实践,对宋
诗的以议论、才学入诗都产生过影响。
25.简答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及其在诗歌上的创新。
答:韩愈诗歌带有“以文为诗”的 特点。首先,他常用写赋的方法作诗.铺张罗列,浓
彩涂抹,穷形尽相,力尽而后止。《南山》诗是这方 面的代表作,写终南山的高峻和景象变
幻,连用51个带“或”字的诗句加以铺排描写。可以说,韩愈有 意识地以文为诗,追求“非
诗之诗”。其次,韩愈构思、想象、意象都很特别,在艺术上蓄意追求恨重、 怪奇、险劲的
38 48


境界。如其《陆浑山火一首和皇甫浞 用其韵》,着意搜罗奇语,但因有真情实感贯穿,所以
仍然不失诗的感染力。有些诗以丑为美,将生活中 的丑陋事物写入诗中,如《答柳柳州食虾
蟆》,韩愈常进行超乎常情的创造,惟其超常,所以生新,惟其 生新,所以怪奇。怪怪奇奇,
戛戛独造,乃是韩愈在诗歌艺术上的主要追求目标。
27.论述白居易的文学理论。
答:白居易是中唐著名的诗人,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也有自己独 特的观点,他最著名的诗
论著作是《与元九书》。
一、诗歌创作主张“为时”、“为事”而作 。白居易诗歌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创作要有为而
作,不为艺术而艺术。他在《新乐府序》中说过:“总而言 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
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他对诗歌的抒情本质是有深刻认识的,说“ 感人心者,莫先乎
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不过他强调的重点是“义”,有强烈的现实功 利性。
他在《与元九书》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提出了“为时”、“为事”而作< br>的观点,明显继承传统儒家的诗文论思想。
二、强调诗歌要讽谕现实。将诗歌与现实政治和人民 生活密切结合,是白居易诗论的核
心。白居易强调诗歌的“刺”的一面,不主张“美”,他说:“欲开壅 塞达人情,先向歌诗求
讽刺。”他主张讽刺诗要写得激切、直率,不要《毛诗序》提出的所谓“发乎情, 止乎礼义”,
不要“主文而谲谏”,要大声疾乎揭露弊政,为民请命。这种观点主张文学创作要干预现实 ,
批判黑暗社会,加强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对后代有极大影响。
三、关于诗歌内 容与形式的关系。他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张形式为内容服务,反
对脱离内容而徒事形式。《与元九 书》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他以果木成
长过程为喻,形象地、系统地提出了诗的四要 素。“情”和“义”是内容,“言”和“声”是
形式,其中尤以“实义”即内容,为最重要。
四、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辞质而径”、“言直而切”、“事核而
实”、“体顺 而肆”,即强调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
利畅达。也就是说,诗歌 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
致。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和诗 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
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重写实、尚通 俗、强调讽谕,到提倡为君为民而作的理论,是儒
家传统诗论的直接继承,也是杜甫的写时事的创作道路 的进一步发展。但自居易诗论也有其
弊病,主要表现在过分强调了诗歌的针砭时弊的实用功能,而忽视甚 或有意排斥和否定审美
39 48


娱乐功能,否定诗歌的艺术 性。他要求诗歌创作要用“实录”的方法,否定了诗歌要用想象、
夸张的艺术手法,这样,诗歌岂能不枯 涩干瘪,缺乏丰满的艺术形象。在艺术表现上,忽视
艺术要含蓄蕴藉,主张“其言直而切”,“首句标其 目,卒章显其志”,诗歌必然直白浅露,
他的少数诗歌就正有这种缺憾,不能不说这与他的诗歌理论有关 。
28.试分析白居易《新乐府》创作的得与失。
答: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是一组有 着明确政治目的、经过严密组织构建的系统化
诗作,内容颇为广泛,涉及到王化、治乱、礼乐、边事、宫 女诸多方面,其中写得好而且有
价值的,仍然是反映民生疾苦和下层情事、揭露弊政和权贵丑恶的那些篇 章。
如果将这些诗作与元稹的“新题乐府”作一对比,则其成就显然高出许多。其成就主要
表 现在:其一,一篇专咏一事,篇题即所咏之事,篇下小序即该篇主旨。如《上阳白发人》,
“愍怨旷也” ;《红线毯》,“忧蚕桑之费也”;《卖炭翁》,“苦宫市也”等等,这种安排使得中
心突出,意旨明确 ,避免了一题数意、端绪繁杂的弊病。其二,不少篇章形式灵活,多以三
字句起首,后接以七字句,富有 民歌咏叹情调。在语言运用上,力避典雅的书面语,而用口
头语或俗语穿插其间,如《秦吉了》开篇这样 写道:“秦吉了,出南中,彩毛青黑花颈红。
耳聪心慧舌端巧,鸟语人言无不通。”浅显流利,读来琅琅 上口;诗的后半以秦吉了喻谏官,
以鸡燕喻百姓,以凤凰喻君主,用寓言形式进行讽刺批判,含蓄而切当 。其三,一些优秀诗
篇善于生动地描绘人物,感情浓烈。如《上阳白发人》中间一段写那位白头宫女因被 妒而“潜
配上阳宫”后的生活:“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又如《井底引银瓶》最后的议< br>论:“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透露出强烈的悲剧气氛,引发读者的深切同情。
当 然,白居易的《新乐府》又是有不少缺憾的。其一,《新乐府》的创作目的是“首句
标其目,卒章显其志 ”,为了做到这一点,作者往往不惜以丧失艺术性为代价,给诗篇添加
一个议论的尾巴;有时则画蛇添足 ,作不必要的重复。其二,有些诗篇所写事件,诗人本无
深感,只是为了凑足五十篇之数而作,所以写得 枯燥乏味,如《七德舞》、《法曲歌》、《采诗
官》等,大都是议论和说教的堆积。同时,由于过多注重 诗的现实功利目的,作者常用理念
去结构诗篇,真情实感相对不足,比起杜甫那些深切体察民瘼、一任情 感自然流露而又意蕴
丰厚的乐府佳作来,《新乐府》中不少作品确有一间之隔。其三,在语言使用上,因 一意追
求浅显务尽而失之于直露无隐,有时一件简单的事理也要反复陈说,致使涛作不够精炼含蕴。 < br>白居易以《新乐府》为代表的讽谕诗在当时的影响并不大,以至时人罕能知者;在后世
则毁誉参半 。但无论如何,白居易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和新的风格,并以
“不惧权豪怒,亦任亲朋 讥”的勇气,对当时的社会丑恶进行了最大胆的指斥和抨击,这一
40 48


点,是永远值得人们钦敬的。
30.简述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影响。
答:韩愈、柳宗元在继承前人的基 础上,提出了更为明确、更具有现实针对性的古文理
论。概括来讲,主要有如下内容:
一、文 以明道。“文以载道”是支配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基本理念。唐代古文运动之所
以至韩愈、柳宗元始成, 主要是因为韩、柳在批判继承古文运动先驱之文论的基础上对儒道
进行全面的清理,提出了许多反传统观 念的新解,以文章内容的变革带动形式的变革,使“文
以载道”说产生了实践意义,并在理论上趋于完善 。他们在倡导“文以明道”的同时,也充
分意识到“文”的作用,为写好文章而博采前人遗产。韩愈多次 提到“愈之志在古道,又甚
好其言辞”,采取重道亦重文的态度。
二、陈言务去。韩愈提出“ 唯陈言之务去”和“词必己出”的主张。韩愈认为学习占文
辞应“师其意不师其辞”,在文章体式上,他 主张写“古文”,但在具体写法上,却坚决反对
模仿因袭,他指出“惟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 。可以认为,倡导复古而能变古,
反对因袭而志在创新,乃是韩愈古文理论超越前人的一大关键。柳宗元 提倡创新的力度虽不
及韩愈,但也一再反对“渔猎前作,戕贼文史”。
三、文从字顺。韩愈提 出“文从字顺”要求文字的表达要流利,在“言”与“文”的接
近与统一上进了一大步,使语言的革新获 得成功。赵翼也在《瓯北诗话》说:“其实昌黎自
有本色,仍在文从字顺中自然雄浑博大,不可捉摸,不 专以奇险见长.”
四、韩愈论文非常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和文章的情感力量,认为这是写好文章的关键 。
韩愈还发展了孟子的“养气说”和梁肃的“文气说”,提出了一条为艾的普遍原则,即“气
盛 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由此出发,韩愈进一步强调“郁于中而泄于外”的“不
平之鸣”。与韩 愈相同,柳宗元也主张人的气质“独要谨充之”,情感要“引笔行墨,快意累
累”地尽兴抒发。
上述古文理论,在韩、柳的创作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们除写政治、哲学方面的
议论文外,还将 真性情的穷苦愁恩之声写入文章中,变“笔”为“文”,在应用文章中感怀
言志,使之产生抒情文学的艺 术魅力。创造出上继三代两汉古文、以奇句单行为主的新文体,
以及与这种文体相适应的多种艺术表现方 法,从而使散文在文学价值上压倒了骈文,是我国
散文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开创了中国古典散文的新 时代,奠定了此后散文发展的方向和
规模,对后世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34.简述唐传奇的发展阶段及代表作品。
41 48

答: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是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
说、辞赋、诗 歌和民间说唱艺术而形成的新的小说文体。唐传奇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即初兴期、繁盛期和衰落 期。
一、初、盛唐时代为唐传奇的初兴期。即从初唐的武德年间到大历末,是由六朝志怪小
说 演变为唐人传奇小说的过渡期。这一时期单篇的传奇文已出现。《古镜记》是唐代现存最
早的一篇小说作 品,它是用“古文”体第一人称写成的,结束了以往中国小说一律采用第三
人称叙事的局面。张鷟的《游 仙窟》是唐代传奇初兴期艺术成就较高的作品,带有骈体小说
的鲜明特征,同时又带有艳遇纪实的性质, 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语言浅显通俗,逸趣横
生,有不少民间气息很浓的妙语。唐初传奇小说在志怪小 说基础上融合史传、辞赋、诗歌、
民间说唱艺术等多种叙事文学成分而形成,一开始就显示出风格的多样 化。
二、中唐时代是传奇发展的繁盛期。中唐传奇所存完整作品约近四十种,题材多取自现
实 生活,涉及爱情、历史、政治、豪侠、梦幻、神仙等诸多方面,其中以爱情小说的成就最
为突出。而且在 这一时期产生许多传奇大家,陈玄祐的《离魂记》是唐传奇步入兴盛期的标
志性作品。白行简的《李娃传 》是一篇完全摆脱志怪气息的社会人情小说。元稹的《莺莺传》
是作家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的爱情小 说。蒋防的《霍小玉传》是一部爱情悲剧,也是中
唐传奇的压卷之作。沈既济的《枕中记》也是唐传奇中 的名篇。
三、从晚唐到五代,是唐传奇的衰落期。虽然此期作品数量仍然不少,并出现了较多的
传奇集,如牛僧儒的《玄怪录》、袁郊的《甘泽谣》等。但这些作品大多篇幅短小,内容单
薄,或搜奇 猎异,或言神志怪,思想和艺术成就都失去了前一个时期的光彩。而杜光庭的《虬
髯客传》是晚唐游侠小 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故事曲折多变,引人人胜,突出豪侠人物的坚
韧刚毅和卓尔不群,展出一种高蹈不 羁的生命情渊。
35.简述唐传奇的主要艺术成就。
答:唐代传奇的艺术成就是斐然可观的 ,与传录异事、粗陈梗概而无甚作意的六朝小说
相比,唐传奇作者更注重作品的审美价值,注重小说愉悦 性情的功用,由此形成“作意好奇”、
“始有意为小说”的特点。从总体看,唐人传奇以愉悦性情为旨归 ,更加关注个性生命和个
体情感,全方位地展示纷纭复杂的人世生活,让诸色人等在作品中跃动,借以寄 寓个人的志
趣爱好和理想追求。具体看,唐传奇的主要艺术成就有:
一、唐传奇的虚构和想象 标志着文言短篇小说创作的成熟。在处理小说创作虚实关系的
问题上,唐传奇讲究情节的传奇性与现实性 的统一,将情节的虚构、想象与作品的叙事艺术
融为一体。因是“有意为小说”,所以传奇作家对各种传 说闻见除艺术加工外,还在其基础
42 48


上进行杜撰,亦 即有闻加工,无闻虚构,从而使小说所传之“奇”,成为有意为之之奇、大
加渲染发挥后之奇。那些以神 怪、异梦为题材的作品讲的本来就是虚幻无稽之事,虚构想象
自然成为其基本手法;即使以历史和现实生 活为题材的作品,如《长恨歌传》、《霍小玉传》
等,作者也并不拘泥于史实、传闻,而是根据创作的需 要,因文生事,虚设情节,多方描绘
环境,巧妙编织对话,深深探寻人物的内心隐秘,有目的进行再创作 。
二、唐传奇标志着文言小说文体的完全独立。首先,唐传奇作家大大降低自己描述对象
的社 会层次,这是小说文体能够取得独立地位的关键性一步。其次,唐传奇将所写故事情节
化、细节化,注重 写人物的生活琐事。再次,唐传奇的叙事模式由故事中心向情节中心、人
物中心演进。
三、在 语言、辞采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中,唐传奇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叙述事件简洁明
快,叙述语言雅俗兼采, 时庄时谐,用文言描写物态人情以至琐事,简洁、准确、丰富、优
美。可以说,唐传奇将古代散文的表现 力发挥到很高的水平。
四、诗歌辞赋大量运用人传奇文,增添行文的丰采意趣和艺术气息,带有诗化的 特征。
有些作品虽施以藻绘,却无繁缛之弊而有明丽之美.一些佳作更善于用诗化语言营造含蓄优
美的情境,洪迈在《容斋随笔》中称之为“莫不宛转有思致”。唐传奇的作者在描写景物、
渲染气氛时 ,或简笔勾勒,或浓墨重染,极富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到了成 熟的阶段,它比较全面地采用了史传文学
的手法,形象地揭露社会矛盾,描绘人物形象,情节委婉曲折, 细节刻画生动,语言简洁、
准确、优美,从此独具民族风格的小说形式成为独立的文学样式。
36.简答杜牧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
答:杜牧今存诗500余首,其怀古咏史的七绝才气纵 横,伤别诗深婉艳情,纪行写景诗
笔调清新飘逸,能在晚唐诗坛自成一格,与李商隐齐名,并称为“小李 杜”。杜牧不满当时
诗坛的绮靡倾向,强调诗歌创作的内容,主张“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 之兵卫”。
总体看来,杜牧的诗众体兼备,内容丰富,追求一种情致高远、笔力劲拔,于俊爽峭健之中< br>时带风华流美的艺术风格。具体说来,其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
首先,晚唐诗人中, 杜牧是第一个大量用七绝写咏史诗的。他用史论笔法,寓褒贬议论
于含蓄诗味中,极大地发挥了绝句体的 妙用,创作了许多有“二十八字史论”之誉的咏史作
品。如《泊秦淮》通过对历史曾有过的繁盛转瞬即逝 的伤悼,揭露了统治者的荒淫误国,抒
发了自己的政治感慨和见识,其中深寓着对现实的不满和讽刺,而 那些立意高绝的议论,表
现出了诗人横溢的才气。
43 48


其次,纪行、写景诗也颇多佳作。善于选择清新明朗的景物抒写情怀,用色彩鲜明的语
言,创 造出情景交融的优美诗境,如《山行》富于诗情画意,意境优美。诗人以畅达的语言
传达出自然景物的清 新气息,明丽而有立体感的画面给人美妙的艺术感受。
再次,忧国忧民的壮怀伟抱与伤悼之情交织成一 种俊爽的风格。杜牧诗歌的语言风格既
绚丽多彩,又清新自然;既明丽爽俊,又含蓄委婉;既风流华美, 义神韵疏朗。李商隐的《杜
司勋》“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 勋”,道出了杜
牧诗壮怀伟抱与伤春伤别的绮思柔情交织在一起的豪放爽朗、清新俊逸的艺术特征。
37.试论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答:李商隐是唐诗发展到晚期最有成就的诗人,他的诗歌 在艺术上具有多方面的贡献,
把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的诗有如下特色:
首先,诗歌情调的幽美。他的抒情诗致力于情思意绪的体验、把握与再现,用以状其情
绪的多是一些精 美之物,表达上又采取幽微隐约、迂回曲折的方式,代表作品有《春雨》等。
其次,飘渺朦胧的诗境与 亲切可感的情思意象。为了表现复杂矛盾甚至怅惘莫名的情绪,
李商隐善于把心灵中的朦胧图象,化为恍 惚迷离的诗的意象。这些意象分明有某种象征意义,
而究竟要象征什么,又难以猜测,由它们结构成诗, 遂形成如雾里看花的朦胧诗境,辞意飘
渺难寻。如《锦瑟》所呈现的,是一些似有而实无、虽实无而又分 明可见的意象:庄生梦蝶、
杜鹃啼血、良玉生烟、沧海珠泪等,这些意象所构成的不是一个完整的画面, 而是错综纠结
于其间的怅惘、感伤、寂寞、向往、失望的情思,是弥漫着这些情思的心象。另外,李商隐
涛的朦胧,与亲切可感的情思意象常常统一在一起,读者尽管难以明了《锦瑟》诗的思想内
容, 但那可供神游的诗境,却很容易在脑子里浮现,所以《锦瑟》虽号称难懂,却又家喻户
晓,广为传诵。
再次,诗歌内涵上的多义性。李商隐“无题”一类的诗歌,境界和情思的朦胧,在内涵
上也就往 往具有多义性,给读者提供多种解读的可能,构成解读上的复义。(1)李商隐诗的
多义性与其意象的独 特有一定联系。李商隐诗的意象,被他心灵化了,是多种体验的复合,
多富非现实的色彩,诸如珠泪、玉 烟、蓬山等等,均难以指实。(2)李商隐的诗大量用典。
李商隐擅长对典故的内涵加以增殖改造,用典 的方式也别开生面,他往往不用原典的事理,
而着眼于原典所传达或所喻示的情思韵味。(3)李商隐诗 的多义性与诗中独特的意象组合也
很有关系。诗人心理负倚沉重,精神内转,内心体验则极其纤细敏感, 当其心灵受到外界某
些触动时,会有形形色色的心象若隐若显地浮现,发而为诗,其意象往往错综跳跃, 不受现
实生活中时空与因果顺序的限制。这种意象转换跳跃所造成的省略和间隔,便有待读者通过
44 48


艺术联想加以连贯和补充。(4)李商隐诗歌的多义性更 为根本的原因,在于把心灵世界作为
表现对象,许多诗歌所写的不只一时一事,乃是整个心境。如《乐游 原》,诗由登古原遥望
夕阳触发,引起的是整个心灵的投注,百感茫茫,一时交集。
38.简要评述一下李商隐的诗歌是如何形成既凄艳又浑融的风格的。
答:李商隐是一位刻意 追求诗美的作者。由于时代的衰颓和晚唐绮靡繁艳的审美趣味的
影响,其时像盛唐那种饱满健举、明朗与 含蓄结合的诗美已不能再现。于是,对含蓄蕴藉的
幽约细美的向往,被李商隐发展为对朦胧境界的追求, 而盛唐的壮丽,则转而为凄艳。在李
商隐那里,爱情生活的不幸,身世遭遇的坎坷,乃歪与对唐王朝命运 的忧思相联系,形成哀
感凄艳的诗风。如《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其二中“玉盘进泪伤心数,锦瑟惊弦 破梦频”
之句;又如《无题二首》其一中“已足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之句。他用哀惋的情调,美丽的形象与辞采,来写他的心境与感受,把感伤情绪注入朦胧瑰丽的诗境,融多方面
感触于沉 博绝丽之中,形成凄艳之美。
更为重要的是,李商隐诗以艳丽通于浑融,在艺术上具有博大的气象和完 整性。首先,
李商隐拥有自己的意象群。他所用的意象在色调、气息、情意指向上有其一致性。其次,李
商隐的诗技法纯熟。声调的和谐、虚字的斡旋控驭,事典的巧妙组织,近体在形式上的整齐
规范 ,都增加了诗脉的圆融畅适。再次,情感的统一。李商隐的那种孤独、飘零、惘然、无
奈、寥落、伤感的 情绪,浓郁而又深厚,弥漫在许多诗中,使诗的各部分得以融合、贯通,
成为浑然一体。如《春雨》全篇 浸沉在孤独枨触的情绪中,从这种情绪出发,借助于飘洒迷
蒙的细雨融入迷茫的心境,依稀的梦境,以及 红楼、灯影、云罗、孤雁等物象,诗境遂显得
凄艳而浑融。短篇如《夜雨寄北》,借思乡的愁绪,将此地 与异地,现时与未来,实景与假
想,巴山独对夜雨与剪烛聚首西窗等不同时地与场景,融合在一起。虽四 句之间跳跃极大,
但却是“水精如意玉连环”的浑融境界。
39.简述李商隐的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答:李商隐的诗歌创作,给在盛唐和中唐已经有 过充分发展的唐诗,以重大的推进,使
其再次出现高峰。他是继李白、杜甫、韩愈之后,再次为诗国开疆 辟上的大家。
一、对心灵世界做出了前人未曾有过的深入开拓与表现。任何诗歌都这样那样地表现着< br>心灵世界,李商隐的独特贡献,在于他对心灵世界的丰富层次,它的变化的复杂奥妙,它的
清晰的 和不清晰的难以言说的领域,做了前所未有的细腻、传神的展示。围绕表现心灵世界。
他在对于诗歌语言 潜在能力的发掘,比兴象征手法和典故运用等方面,亦有许多独到的探索。
二、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艺术表现的领域:非逻辑的、跳跃的意象组合;朦胧情思与朦胧
45 48


境界的创造;把诗境虚化。这样的非写实的艺术表现手法,不仅极大地 扩大了诗的容量,且
亦留给读者以更大的联想空间。就艺术表现手法的创新而言,在中国诗史上是空前的 。
三、在无题诗、咏史诗、咏物诗三种类型诗歌的发展上做出重要贡献。他所创写的无题
诗, 在诗歌中成为一种富有特色的新体式。他的咏史诗,情韵深长,善于突破“史”的拘限,
真正进入“诗” 的领域,将咏史诗的创作,往更具典型性、抒情性的境界推进。他的咏物诗,
托物寄怀,表现诗人独特的 境遇命运、人生体验和精神意绪,在物与我、形与神、情与理等
类关系处理上做出了新贡献。
四、在体裁方面,他的七律、七绝,深婉精丽,充分发挥了这两种诗体在抒写情感、表
现心理方面的潜能 。
43.简述敦煌词的主要特征。
答:1900年敦煌石室“藏经洞”打开,敦煌卷子中的 词曲面世,由此发现了许多早期
民间词。敦煌词曲数量很大,作者范围广泛,多属下层,写作时间大抵起 自武则天末年,迄
于五代。其中最重要的抄卷是《云谣集杂曲子》,比《花间集》的编定早出近三十年, 代表
作品是《望江南》、《菩萨蛮》。敦煌词创作的早期性与作者成分来源的民间性,使作品从内
容、体制到语言风格,都表现出过渡性特征。
首先,敦煌词多写男女之情,但同时又有更广泛的取材 ,即使是词中最普遍的妓女题材,
敦煌词中也展开了文人笔下所未曾有的侧面,如《望江南》“莫攀我, 攀我太心偏。我是曲
江临池柳”,表达了文人词中不易见到的不愿受凌辱的呼喊。这样多方面的内容和题 材,为
五代宋初文人词中所无。说明它在取材上还没有和一般民歌或一般诗歌分疆划界,进入词所
特有的窄而深的领域。
其次,敦煌词在体制上亦属粗备型体,未臻完全成熟。如字数不定,韵脚不拘 ,平仄通
押,兼押方音,常用衬字等等,都说明词格宽,声辞相配要求不严,用韵方法简单,处于草创阶段。另外,敦煌词所咏内容,一般与词调大致相符,这种所谓“咏调名”的现象,与其
后词在内 容上离调愈来愈远不同,亦属早期词调初创时的特征。
再次,敦煌词造句遣词保存了民间词的素朴风格 ,富于生活气息。如《菩萨蛮》“枕前
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
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一连展开六种比喻,全用民间成语中认为不 可能的事,很
像汉乐府《上邪》中情侣的信誓而更为新奇。
拙朴是敦煌词的本色,但也有不少 作品讲究词藻华饰,甚至文与白、纤巧与朴拙,并见
一篇之中。同时,相当一部分作品,表现出重心向抒 情方面转移,以及市井化,甚至艳情化
46 48


的趋势。这 种趋势,在经过编订可能也经过润色的《云谣集》中,表现更为突出。因此,敦
煌词作为“倚声椎轮大辂 ”,不止在于其具有词处于萌芽状态的拙扑,同时还在于其多方面
显示了过渡性的特征。
44.简答温庭筠词的艺术特色。
答:温庭筠在《花间集》中被列于首位,他是第一个努力作 词的人,把词同南朝宫体与
北里倡风结合起来,成为花间派的鼻祖。温庭筠的词风格并不单一,有一些境 界阔大的描写,
如《菩萨蛮》“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也有一些较为清新疏朗,甚至通俗明快之作 ,如
《梦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州”。但就
总体而言,温词主人公的活动范围一般不出闺阁,作品风貌多数表现为裱艳细腻,绵密隐约。
具体说来 ,温词艺术特色表现在:
一、善于写美女的体态妆饰及闺阁情思,以物象的错综排比和声音的抑扬长短 ,增加直
觉印象的美感,像一幅幅精致的仕女图,引起美的联想。代表作有《菩萨蛮》,它用诉诸感官的密集而艳丽的词藻,描写女性及其居处环境,具有类似工艺品的装饰性特征。
二、利用词体轻 柔的特点,成功地把物语、景语与情融合在一起,用虚实相衬的艺术手
法,使所要表现的难以言状的心绪 ,转化为可感的优美物象。
三、以静态的描绘代替抒情,着力于细部的重彩描绘,善于用暗示手法,意 象的衔接是
跳跃的,造成内在意蕴深隐含蓄的效果。温词所表现的,多为冷静之客观,精美之技巧,而< br>没有热烈的感情及明确的指向。无论他写的是室内之景物,或者是人的动作,人的装饰,甚
至于人 的感情,读之但觉如一幅图画,极冷静、极精美,而无丝毫个人主观的悲喜爱恶流露
其间。
温 庭筠上承南朝宫体的诗风,下替花间词人开了道路,他的词大部分注重文辞声律的华
美精工,艳丽若晚唐 诗风,但也有绝佳而不为辞藻所累的近于自然之作,如上面提到的《梦
江南》。词境缠绵悱恻,凄丽而有 情致,颇有民间曲子词的风味。温庭筠在词艺术方面的诸
多探索,有助于词的艺术特征的形成,对词的发 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46.试论述李煜的生平与其词风变化的关系,以及他在词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答:李煜是南唐的最后一个皇帝,世称李后主,今存词三十余首。他39岁时为宋军所
俘,囚居 汴京,从南唐国主降为囚徒的巨大变化,明显地影响了他的创作,使他前后期的词
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他 的前期词写宫廷享乐生活的感受,实际是南朝宫体和花间词风的继续,
代表作有《浣溪沙》(红日已高三 丈透)等。在南唐内外危机深化的过程中,李煜逐渐也感
觉到他无法摆脱的没落命运,因此在部分词里也 流露了沉重的哀愁。他的后期词主要写亡国
47 48


之痛, 南唐亡国使他丢掉了小皇帝的宝座,也使他在词创作上获得了一些新的成就。这一段
由南唐国主转变为囚 徒的经历,使他从醉生梦死的生活里清醒过来,在词里倾泻自己的深哀
巨痛。
这位生于深宫之 中,长于妇人之手,阅世甚浅的词人,始终保有较为纯真的性格。其词
在题材内容上前后期虽有所不同, 但无论前期后期,又有其一贯特点,那就是“真”。他在
词中一任真实情感倾泻,而较少有理性的节制。 这也是他的词能引起后人广泛共鸣的主要原
因。具体说来,李煜词的本色和真情性,在三方面显得很突出 :一是真正用血泪写出了他那
种亡国破家的不幸,非常感人。二是本色而不雕琢,多用口语和白描,词篇 虽美,却是丽质
天成,不靠容饰和词藻。三是因纯情而缺少理性节制。他在亡国后不曾冷静地自省,而是 直
悟人生苦难无常之悲哀:“人生愁恨何能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把自身所经历的一段
破国亡家的惨痛遭遇泛化,获得一种广泛的形态与意义,通向对于宇宙人生悲剧性的体验与
审视。 < br>李煜在我国词史上的地位,更多地取决于他的艺术成就。这首先表现在他改变了晚唐五
代以来词人 通过一个妇女的不幸遭遇,无意流露或曲折表达自己心情的手法,而直接倾泻自
己的深哀与剧痛。这就使 词摆脱了长期在花间曼声吟唱中所形成的传统风格,而成为人们可
以多方面言怀述志的新诗体,对后来豪 放派词家在艺术手法上有影响。其次,他善于用白描
的手法抒写他的生活感受,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 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构成了画笔所不
能到的意境,写出他国破家亡后的生活感受。再次,他还善于用贴 切的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
象化,如“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流水落花春去也”等句都是。另外,语言 也更明净、优
美,接近口语,进一步摆脱了花间词人镂金刻翠的作风。
总之,李煜从生活实感 出发,抒写心底的深哀巨痛,他的词寄慨极深、概括面极广,能
引起普遍的共鸣。也正是由于李煜以其纯 真,感受到了“人生长恨”、“往事已成空”那种深
刻而又广泛的人世之悲,所以其言情的深广超过其他 南唐词人。王国维曾说:“词至后主而
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48 48

你存在-风险管理试题


郭书瑶写真-小学四年级作文教案


中秋节农历几月几日-南宁市人事考试职称网


江南贡院-9月放假


2013年成人高考时间-工作述职报告


托福报名费-工地安全标语


郑州科技学院教务在线-证婚人发言


速算技巧-福娃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