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一)-考试进行时

别妄想泡我
601次浏览
2020年08月15日 18:3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重阳节慰问-红与黑读书笔记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之韩愈 一、考试进行时
画外音: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 坛领袖,但是他在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竟然连续三次名落孙山,这
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志在必得的他在 连遭打击之后,又会做出怎样的惊人之举呢?北京师
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精彩解读唐宋八大家之韩愈― ―考试进行时,敬请关注。
在唐宋文坛,有这样八位独具特色的文学家,他们用笔墨名传千古,他 们的人生跌宕传
奇,他们所取得的古文成就对中国文坛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这就是为后世文人高山仰 止
的“唐宋八大家”。那么,是谁首先把他们组合在一起,合称为“唐宋八大家”的,这八个人入
选“唐宋八大家”的理由到底会是什么呢?从今天开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
师康震老 师 开唐宋文坛,精彩解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集韩愈之考试进行时,敬请关注。
康震:
朋友们,以往我们说起学习唐宋诗词,都会想到谁呢?李白、杜甫、苏轼、 李清照、
辛弃疾。 但如果我们说,要学习唐宋散文,我们就会很自然地想到“唐宋八大家”。那么这儿
有两个很简单的问题 ,第一个,就是唐宋八大家都是哪八个人。我们今儿来复习一下功课,
是吧,唐代的有韩愈、柳宗元,宋 代的呢有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这父子三人,
最后啊,再加一个曾巩,这八大家。第二个问 题也很简单,就是为什么是这八个人结合到一
起,叫他“八大家”,谁给他们最早的时候组合在一起的。 为什么是他们八个人,这里头为什
么没有李白,没有李商隐,――刚才说的,没有辛弃疾呢?我们说啊, 最早,把这八大家结
合到一起的,是明代有一个文人叫茅坤,他编了一本书,叫《唐宋八大家文钞》,从 他这儿
开始,“唐宋八大家”就作为一个固定的词组,进入到了我们的生活当中。可是有一样,这个茅坤当时编唐宋八大家的时候,他的目的是什么。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当时学习写作古文
的人提供 个样板,也就是说在他看来,这八个人他们的古文、他们的散文写得是最棒的,是
当时的榜样。所以,他 选了八大家。
但是问题是我们大家就会问在当代社会,我们使用文言文、使用古文的这种几率都非常< br>低了,我们现在讲这个八大家、学习八大家,目的在哪儿呢?我们不但要学习他们的文章,
我们还 要透过这文章学他们的人格、学他们的思想、学他们的道德、学他们的境界。所以我
们说,现在我们所谈 的八大家已经不完全是茅坤时代的八大家了,那应该说是几百年前的八
大家。我们今天要给大家讲的,是 以我们当代的目光所看到的新的唐宋八大家。
大家可能又会问,说这个唐宋八大家你让我们学习,他们 到底都干了些什么呀,都有哪
些成绩。大家要知道,这唐宋八大家这八个人,他们所创作的诗词,加在一 起,大概有九千
多首。他们所创作的散文,大概有一万两千多篇,平均每个人两千六百多篇。大家要知道 ,
《全唐文》――就是整个唐代现在我们所知道的写的所有的文章加在一起,也才不过两万多
篇 ,《全唐诗》――整个唐代人所写的诗,就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也才不过五万余首,而唐宋
八大家当中,活 得最长的是苏辙,活了七十三岁,活得最少的柳宗元,四十六岁,我的意思
是什么,以这么短的生理年龄 ,却创作了这么丰富的精神的产品,他们的创作,是非常惊人
的。唐宋八大家的人生啊是非常辉煌的,我 们可以掰着指头算一算,在他们当中,有三个人:
欧阳修、王安石、苏辙,前后担任过宰相或者副宰相,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总理、或者副总
理。还有三个人曾经先后担任过翰林学士,是谁呢?欧阳修、苏轼和 苏辙。翰林学士是个什
么职务?他相当于皇帝的私人政治顾问,有起草最高级的国书和诏书的权力,有点 相当于我
们现在这个国务院政策研究室的高级研究员。在宋代,翰林学士是三品大员。还曾经有四个人担任过中书舍人,哪四个人呢?苏轼、苏辙、韩愈、还有一个曾巩。中书舍人是中书省里
边的高官 ,专门负责起草诏书的。还曾经有四个人做过部长级的高官,有六个人都是进士出
身,还有六个人曾经做 过地方最高的行政首长。这么说一句简单话吧,就是唐宋八大家的这


个人生履历,他们做 官的这个经历,是中国古代官员行政经历的一个缩影。
画外音:
对“唐宋八大家”有了一个 整体上的大致梳理之后,让我们依次走近这八位文学家,触摸
他们的人生历程和精神世界。位居“唐宋八 大家”之首的,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
治家韩愈。韩愈生于唐代中期,即公元768年。韩愈 字退之,河南孟州人,他是唐代古文运
动的倡导者,与另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柳宗元并称“韩柳”。那么, 韩愈为什么位居“唐宋八大
家”之首呢?康震教授解读唐宋八大家为什么一定要从韩愈开始讲起呢?
康震:
那么,这八大家我们总不能一起开始讲,从谁开始呢?是吧,总要先选一个开头, 从谁
开始呢,我们可以先给大家背两段话,让大家看看我们今天要讲的是谁,这话是怎么说的呢,
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
不常有。 ”其实这个题出得很没水平,因为百分之百的人都知道这是谁说的。没错,就是韩
愈的《师说》和《马说 》里边的名句。有人可能说你这就没意思了是吧,唐宋八大家,不是
宋唐八大家,你肯定要先从唐代人讲 起,那韩愈可能年龄还比柳宗元大点,所以他是唐宋八
大家之首。大家这么说,就是对韩愈不了解,韩愈 在唐代的影响力要比柳宗元大,这主要是
因为他长期活动于唐代政治中心长安和洛阳,而柳宗元因为呢在 年轻的时候三十多岁就被贬
到偏远的湖南和广西,所以他在整体的影响力上比不得韩愈。
但这 还不是最关键的。宋代的大文人苏轼对韩愈有一个非常精准的评价,我们可以看做
是一个盖棺的定论。他 说韩愈这个人是怎么样一个人呢,说韩愈此人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这是什么意思啊?第一,说他的文,说韩愈的文起八代之衰,所谓“八代 ”,就是从东汉
一直到隋代,一共八个朝代,六百四十多年的时间。在这六百四十多年的时间里边,所有 的
文章都赶不上韩愈的,反过来说,韩愈所写的文章超越了之前的八个朝代,超越了之前的六
百 多年,独树一帜,蔚为新风,所以他是文章大家。说他“道济天下之溺”,韩愈在唐代,举
起了复兴儒学 的大旗,复兴什么儒学啊,复兴儒学里边的仁义之道,就是要复兴孔孟之道,
用孔孟之道来治国,用孔孟 之道来重振大唐的雄威呀。所以说“道济天下之溺”,这个“溺”字
指的就是沉沦,要把沉沦的社会唤醒 。第三,“忠犯人主之怒”,他是个大忠臣,何以见得,
凡是忠臣都爱说直话,都爱说实话,韩愈为了要 表明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为了要劝谏皇帝,
不惜什么呢,直言犯上,得罪皇上,在所不惜。可是他是个什 么呢,大忠臣。最后一条说,
“勇夺三军之帅”,我们觉得奇怪,韩愈是个文人,是吧,一介书生,谈何 勇夺三军之帅呢。
这是因为当时有的节度使,就是我们现在的话说是,武装的割据势力,想要谋反朝廷, 韩愈
以一介书生,单刀赴会,面陈利害,最后呢让想要谋反的藩镇的节度使的首长幡然悔悟,臣
服朝廷,立下大功一件。所以你看,苏轼对于这个韩愈的评价是非常全面的。文,一代文宗;
道,一代哲 学家、思想家;忠,一代忠臣,忠贞之士。最后,文人最缺的一个,他都有,在
军事上,在战略上,他也 有奇谋。
画外音:
苏轼对韩愈的评价无疑是非常全面的,而走近这个近乎完人的大文学家 ,我们发现,韩
愈的成长却历经磨难。韩愈三岁时父母双亡,跟随哥哥颠沛流离,十二岁时哥哥英年早逝 ,
靠嫂子抚养长大,这种苦难的生活给了韩愈很大的锻炼,同时也增加了他刻苦求学的决心和
动 力,加之韩愈的文学天分极高,所以当韩愈参加科举考试时,他信心满满,志在必得,可
是,接连三次都 名落孙山,直到第四次才榜上有名。那么,这个未来的文坛领袖为什么在科
举考试时连受重创,这其中究 竟有什么玄机呢?
康震:


实事求是地讲,唐代的科举考试很难考,难得很, 为什么难得很?录取的人少啊。宋代,
南宋、北宋加在一块儿,将近三百年的时间,录取的进士,四万人 左右。唐代呢,也是差不
多不到三百年吧,二百九十多年的时间,录取的进士也才不过四千多人哪,差了 十倍了,平
均啊每年也就是十来个人。录得多点,碰上个大年了,三四十人,碰上个小年了,可能就十< br>来个人。你这个一对比你就知道,那个进士科呀太难考了,这是第一。第二是什么呢,因为
录取的 人少,所以有的人艰苦卓绝地、几十年如一日地在考。韩愈是考了四次考中,我告诉
你,这算命好的,这 就算是什么呢,这就算是特别轻松地考上了进士。可以告诉大家几个“悲
痛”的数据,唐代的几个文人, 比较有名的,有个叫黄滔(晚唐文学家)的,考了二十三年。
还有一个叫孟棨(晚唐文学家)的,也是考 了三十多年。刘得仁(晚唐诗人)考了三十多年,
到死还没考中。最滑稽的是什么呢,是唐召宗的时候, 朝廷因为平定内乱,皇上高兴,说这
个打了胜仗,应该有所表示,怎么表示呢,就在这科举上面,可以放 宽一点嘛,今年可以破
例地召几个岁数大的,那年录了五个人,五个岁数大的人,这五个老考生啊,有两 位都过了
七十岁了,有三个都过了六十多岁了,当时美其名曰“五老榜”。可是你要知道,人有限的年< br>龄,能做事情的年龄,也就是在三十岁到五六十岁之间嘛,你到七十岁才考中进士,一个人
一生的 最好的时光、最有创造力的时光,都蹉跎在了漫漫的科举道路上。所以我们说韩愈在
他的青少年时代就已 经尝到了封建时代科举制度的对一个人才的这种折磨,在这千军万马过
独木桥的竞争当中,既要能够适应 考试的需要,同时又能坚持自己的个性,还能发挥自己的
才华,能做到这些,太不容易了。
刚 才说了,那为什么他考中了呢?现在就来说说他为什么考中。其实这一年也不好考,
参加考试的人有千余 人,录取了二十三个人。
他能考中,第一个原因,是主考官好。当时的主考官是兵部侍郎、也就是国防 部的副部
长陆贽。陆贽这个人不得了,是唐代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大政治家,也是唐德宗时期最为优秀的政治家,这个人见过风浪、经过世面,在政治上是非常务实的,而且呢也是雷厉风行的一
个人,他 本人善于写骈文,但他很看中文章是否有真实的内容,要言之有物。韩愈的文章符
合这样的要求,再者说 了,当时考科举考试,人家要求还是要写骈体文,韩愈虽然自己写散
文,但也得适应考试的需要啊。主考 官的文学观、文学的风格这回跟韩愈的碰上了,他赏识
韩愈,考上了,这是最重要的第一条原因。
第二条,副考官好。当时的副考官有一位叫梁肃,他主要的责任就是负责向主考官推荐
最为 合适的人选。梁肃啊跟韩愈的哥哥韩会是多年的好朋友,这也是顶顶重要的一个因素。
再加上梁肃本人是 唐代古文运动的重要先驱,那就是韩愈写的文章和韩愈的文学观念跟梁肃
都是一致的。这一榜录了二十三 个人,有八个人都是梁肃推荐的,而且这二十三个人后来在
唐代的历史上都是彪炳史册的、著名的人物。 有的人是著名的政治家,有的是著名的文学家,
有的人是著名的史学家,这一榜被叫做“龙虎榜”。刚才 讲“五老榜”,讲那么多没精气神了,
但这一榜是为国家输送了重要的人才,叫“龙虎榜”。我讲这什么 意思啊,韩愈的才华当然是
很重要的,但才华之外的机遇、提携你的人也非常重要。如果没有陆贽,那韩 愈命运如何,
很难说。
画外音:
荣登“龙虎榜”,无疑是对韩愈最大的认可,五年 之内四次进士科考试,让韩愈体味到了
忍耐与坚守,体味到了人情冷暖,世事沧桑。阴霾散去,曙光初现 ,那么接下来,迎接韩愈
的应该是一片光明了吧,韩愈的仕途是否从此就一路坦荡了呢?
康震:
但是不管怎么说,不愉快的事情已经过去了,考中了嘛,我们想象着赶快就去当个什么
官,然后把工资关系落实了,这样家里边还等着呢,是不是。――你想得美,唐代的科举官
制规 定,光考中科举还不能做官,怎么办呢,你还得参加一个吏部的考试,就是我们相当于


人 事部的考试,叫博学宏词科的考试,有一点点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公务员考试。这个东西你
考过啦,才给你 个官当呢,才给你落实工资关系。大家想呢,韩愈都考了四次,经验丰富,
又有名气了是吧,还有陆贽这 样的人赏识他,肯定没问题。韩愈可能也是这么想的,觉得这
个虽然命中率低,难度更大,因为又是一层 选拔,但是毕竟已经考到这个份儿上了,只能进,
不能退,而且肯定能考中,然后他就参加了这个考试。 第一次就去考了,就没考中。
韩愈吸取了经验教训,他很快给当时的考官叫做崔元翰写了一封信,在这 封信里韩愈谈
了几个问题:
第一,考试的结果不公平,不公正,不公开。韩愈说,考试那天刚 结束的时候,那些“浮
嚣之徒,已相与称曰,某得矣,某得矣,问其所从来,必言其有自,一日之间,九 变其说。”――
韩愈《上考功崔虞部书》。什么意思啊?说那天刚考完,就有一些浮夸的家伙到我这儿来 说,
谁谁谁考中了,谁谁谁考中了。问他说你从哪儿来的消息,说没问题,我的消息来源绝对的
可靠,所谓的消息灵通人士。可是韩愈说,一天之内,不同的消息来了九次,我都糊涂了,
不知道到底谁 都考中了,而且,这次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的人有三十二个人,大家都认为其
中有三个人是肯定能考中的 ,是名副其实的,这里头当然就包括(我)韩愈也算其中一个人。
可是结果一下来韩愈发现,有俩是大家 说的那个,可有一个人,名不副实。当然他这个名副
其实的人就没在那里头占据那个名额,所以他跟考官 说,你这考试有问题,肯定里边有人情
的作用。
第二,韩愈告诉这个考官,我可以告诉你 ,我为什么没考中。韩愈说,“凡在京师八九
年矣,足不迹于公卿之门,名不誉于士大夫之口。”――韩 愈《上考功崔虞部书》。
我从来到长安,我就没到那些高门望族的士大夫门前去走过后门,没给他 们送过礼,所
以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我的名字,怎么可能考中呢。韩愈说呀,我上回考中这个进士,那是陆
贽赏识我,我觉得这就是我的命,我愿意承认这个命,我现在就等着同样的命还能不能降临
到我 头上,可是我等来等去呀,我对这个命有点没把握,我不知道到底是命在起作用呢,还
是人情在起作用。 韩愈又说,如果是人情在起作用这就难了,为什么呢,我想要走后门,可
是我跟你说句实话,我拉不下来 这脸,我说不出来那些肉麻的话,我说不出那些谄媚的话,
我要非这样去做,拗着我自己的良心去做,我 自己都觉着,自己奴颜婢膝,惶惶不可终日,
样子看了让我自己都觉得恶心,我连个名片我都递不出去。 韩愈的结论是想来想去,还是算
了吧,听天由命吧,这是他给考官说的第二点。
第三,他 还没泄气,他说还行,他还年轻,他给自己打气,我还有机会。古人说四十岁
才出来做官嘛,我今年才二 十六岁,还可以,“岂为晚哉”,还不晚,虽然我现在没有钱租房
子,没有钱雇佣人,没有钱吃饭,没有 钱穿温暖的衣裳,但是我还有一颗雄心在,他是怎么
表达这雄心的,他说呀,“斯道未丧,天命不欺,岂 遂殆哉,岂遂困哉。”――韩愈《上考功
崔虞部书》。
老天爷睁着眼呢,他能看得见我的 努力,一切都还没有结束,一切都才刚刚开始,我不
相信,我会一直这么穷下去。这是非常令人感到振奋 的一个穷小子的宣言。
画外音:
科举考试,连考了四次才得中,如今参加吏部考试又是空手 而归,然而,打击接踵而至,
在接下来的两次博学宏词科考试中韩愈又是两次铩羽而归,命运似乎总是在 与他开玩笑,让
他充分体会“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滋味,那么接下来,耿介不屈的韩愈将会做出怎样的 选择
呢?
康震:
有那么句话说,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你说韩愈他能 不爆发吗?他进士都
考了四次,多亏有陆贽陆大人,他才考中。现在这博学宏词科他要是考不中的话,他 那进士
等于是什么啊,不白考了嘛。他真的急了,他也真的要爆发了,韩愈采取了一个非常极端的


行动,是给宰相直接写自荐信。唐德宗贞元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他给当时的宰相写了第一封信,在信里边他跟宰相说,我今年都二十七八了,快三十岁的人了,考了四次进士才考中
啊,考了 三次博学宏词科,都没考中,到现在,人家说三十而立了,我连个九品官都没当上,
我连个吃饭的饭碗都 没有,我连个一居都没混上,我心里着急得要命,我的这种境遇,都被
人家要笑话死了,惶惶如丧家之犬 哪。韩愈对宰相说,现在的这套科举考试的制度,就是说
你文章写得很漂亮,有文采,文章写得合乎规范 ,就能通过考试,可是这样一来,对于那些
真正有治国安邦之才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来说,他要是不能适 应这个考试的规范,那他就永
远不得此门而入,即使是一万人当中,一个人也录取不了。您这个宰相的职 责,就是向天子
推荐像我这样出身贫寒,有真才实学的人,我就是您要找的人。韩愈恨不能跟宰相说,您 要
睁开眼看看我,赶快把我推荐给皇上吧。
这是韩愈给宰相写的第一封信,就开始等宰相的回 音,等啊等啊,还是没有回音。到了
第十九天头上,韩愈开始写第二封信给宰相,这次韩愈啊是有点着急 了,他举了一个不太恰
当的例子,他跟宰相说,如果说有人遭了水灾或者是遭了火灾,不管是爱他的父母 、亲人,
还是恨他的仇人,只要人家不想让他死,不想置于他死地,听见他呼救的声音,都会过来搭把手的。我韩愈“以蹈于穷饿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大其声而疾呼矣。”――韩愈《后十九
日复上 宰相书》。
我现在就是处在又穷又累又饿的水火之中,我拽着嗓子使劲地大声地呼救,希望有人来救我。救我的人是谁呢?就是您,只有宰相您能救了我。这信递上去了,又开始等,这回等
的时间稍 微长了一点,等到过了十九天之后,又过了十天,也就是二十九天以后,韩愈没有
收到任何回信。他就开 始写第三封给宰相的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次的信就比较赤裸裸
了,他一开头就说,我听说周公这个 人,为了荐人才,那是不遗余力的。曹操不是有句诗说
什么呢?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韩愈说,我听说周 公,听说人才来了,正在吃一餐饭,三次
把那饭就吐出来了,意思说有点来不及了,听说人才来了,哎哟 ,人才来了,刚吃到嘴里、
吐出来;又人才来了,又吐出来,吐了三次。正在洗澡,听说人才来了,赶紧 就把头发握着,
把它想拧干,跑出来了三次。应该是穿着衣服跑出来的吧?就是这种心情,三吐哺、三握 发。
对不对?求贤若渴。韩愈说,我也没指望你吃一顿饭吐出来三次,我也没指望您洗一次澡,
三握发出来见我,可是你起码你该引荐人才吧?您总不能总是这么默默无声地连个响都没有
吧?您不能在 那儿装傻充愣,装大个就不吭声吧?我都给您写了连着第三次了,您连个回音
都没有,您这是宰相的样子 吗?我去找您,看门的人都不让我进去。韩愈说,我真是实在没
办法了。要是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我去不 了鲁国,我可以去齐国。我去不了齐国,我就去郑
国。我去不了郑国,我可以去秦国。去不了秦国,我可 以去楚国嘛。可是现在不是那时候了,
就是一个唐朝,只有一个国家。再往边上走,就到了国外了,我真 的是没地儿去了。我想报
效祖国,您得给我个门儿,让我进去。给我个位置,让我坐在上头,我才能报效 祖国呀。
画外音:
韩愈的三次上书,虽然慷慨陈词,义正词严,但结果却是泥牛入海,杳无 音信。按照历史记
载,此时担任宰相的是贾耽、卢迈、赵憬三人,韩愈的三次上书是分别给这三位宰相, 还是
给其中的一两位就不得而知了。那么宰相为什么对韩愈的上书置之不理呢?而对于韩愈的做
法,后世有很多研究者认为,韩愈太急于追逐功利,因而以此诟病韩愈。那么康震教授对此
会有怎样的分 析呢?韩愈的仕途之路又将走向何处呢?
康震:
当时的宰相有三位,我们不是说这三位是奸 臣,也不能说人家就是庸庸碌碌无为之辈。
选拔人才它有它的渠道,它有它的程序。即便是贵为宰相,位 极人臣之人,也不能轻易地就
打破这种常规。再加上选拔人才里边,盘根错节的各种矛盾和人际关系,是 非常复杂的,没
有那么容易。


韩愈的这样急切的态度我告诉你,绝对我们不是 在这说他不正常,有很多后来的研究者
认为,就觉得韩愈这个人,你既然是孔孟儒学的代表人物,是思想 家、是政治家,你应该在
这个问题上表现得很从容嘛,很大度嘛!不要这么汲汲于功名利禄,看上去很猴 儿急的样子,
是不是?有失体统。那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再者说了,在唐代,我刚才说了,一 个真正的有价值的人才他要出人头地太困难了。韩
愈很清楚自己将来要干什么,绝对不是为了要饭吃,绝 对不只是为了一个官做,他有大志向,
他要用儒家的仁义,孔孟的这种道义,要挽狂澜于既倒,要救济民 众,要为国家做事。他知
道自己的价值在哪儿,所以他才着急。而且韩愈的这种态度代表了唐代一大批的 出身寒微、
出身贫贱的读书人的命运,这是他们共同的命运。所以韩愈的这种呼唤,是典型的不平之鸣。
路见不平,我就要发出声音。我不能那样子,默默无闻地在这种沉默当中,承认甚至被迫遵
循自 己不幸的命运。
韩愈之考不中博学宏词科,韩愈之艰难地应考科举进士,除了我刚才所说的,他的文章 ,
跟当时流行的文章的风格不太符合,他没有碰到赏识他的人之外,还有个很重要的特点,也
是 很可贵的特点,就是韩愈的个性是宁折不弯的。
韩愈这个人,在他年轻的时候是给很多的高官写过自荐 信的,这在唐代知识分子当中是
很普遍的,没什么奇怪的。但是韩愈的自荐信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他一 方面求人办事,但
是往往又会告诉宰相说,我觉得你应该怎么做,才是选拔人才的正确的态度。
他一方面说自己是很值得同情的,我很穷困。但是他的信到了对方的手里,看的时候,人家
一点都没感 觉到他的身上有穷酸之气。所以这样的人,才能够成为千古文坛上的一代文宗,
才能够成为唐代思想史上 重要的思想家,才能够成为复兴儒学、倡导孔孟之道的伟大人物。
那么多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只有极个别 的、像韩愈这样的人,虽历经挫折,而人格不倒。
当然了,成不成思想家那是后话。眼前的事是没考上 怎么办?进士考上了,博学宏词科
没考上,到哪儿去当官呢?谁邀请你当官呢?谁给你会发俸禄呢?这是 摆在年轻的韩愈面前
的一个重大的生活的命题,也是前途的命题。他的前途到底在哪儿?他脚下的路到底 该往哪
儿走?
这就是下一集要告诉大家的。
下集预告:
聪明勤奋的韩 愈在仕途上却屡屡碰壁,上书无门,有志难伸,在朝廷做官无门之后,他
又能去哪里?大多数人学习韩愈 的文章,都从那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开始,那么
《师说》因何流传千古?康震教授别有解释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
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解读《唐宋八大家》之《韩愈》第二 集《理想照亮现实》。



以下无正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только 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下载简历表格-感谢父亲的话


杨浦区社保中心-寄售合同


冬天麦盖三层被-高校教师年终总结


走过场-换届选举纪律


人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教案-快乐一家人


优质服务-公司的规章制度


美丽99-写人的作文200字


热情洋溢-教师学年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