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免疫学思考题

玛丽莲梦兔
951次浏览
2020年08月15日 19:0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回忆往事的作文-廉政准则学习心得


1.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特点、种类以及主要影响因素
原理:、Ab能特异性结合(内因): Ag、Ab能特异性结合,是由于Ag表位(抗原决
定簇)和Ab V区之间的特异性结合,二者在空间结构上是严格互补的。
、Ab结合力(外因):静电引力、范德华力、氢键以及疏水作用力
特点:特异性、比例性、可逆性、阶段性
种类:沉淀反应、凝集反应、补体参与的溶血反应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免疫标记技
术。
影响因素:1.自身因素:(1) Ag:与Ag的理化性质、抗原表位的数目及种类有关;
(2)Ab:与Ab的来源有关:是R 型抗体或H 型抗体;
与Ab的特异性、亲合性、浓度有关。
2.环境因素:(1)电解质:一般实验室所用电解质都是生理盐水(0.9% NaCl),浓
度不能过高。浓度过高,会使Ab蛋白质优先沉淀而出现盐析现象。
(2)PH:一般为PH 6-9。当PH<3时,可出现颗粒性的非特异性凝集,称酸凝
集;当PH过高,可造成碱变性。
(3)温度:抗原抗体反应的常用温度为37°C。

2.什么是交叉反应,有无特异性,为什么?在临床工作中有何意义?
交叉反应(cross- reaction)----抗体对具有相同或相似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所发生的反应。
交叉反应并没 有违背Ag、Ab特异性结合的原则,其产生的先决条件是不同抗原之间存
在共同的Ag表位。
交叉反应的意义:
• 1. 协助免疫学诊断:eg 外斐氏反应等:用变形杆菌OX19、 OX2、OXk作抗原查血
清抗体,诊断斑疹伤寒(立克次氏体感染所致)
• 2.可造成免疫病理损害:eg 链球菌感染后易导致肾小球肾炎,其原因为链球菌与人
体肾小球基底膜有共同Ag表位所致。

3.玻片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的区别
玻片凝集试验:定性试验 用已知抗体检测未知抗原 用途:ABO血型鉴定、菌种鉴定
试管凝集试验:半定量试验 用已知抗原检测未知抗体的效价
用途: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免疫学诊断
1.肥达氏反应(Widal test)-诊断伤寒
2.外斐氏试验(Weil-Felix test) -诊断斑疹伤寒

4.反向间接凝集试验、间接凝集抑制试验的原理及实例
反向间接凝集反应原理:将已知抗体吸附于颗粒性载体上,检测未知抗原
实例:反向间接血凝试验
间接凝集抑制反应原理:用抗原致敏的颗粒及相应的抗体作为诊断试剂,检测 标本中是否存
在与致敏抗原相同的抗原
实例:用胶乳凝集抑制试验检测尿液中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5.协同凝集试验的原理
原理:实质为反向间接凝集反应 葡萄球菌A蛋白(Staphylococcus protein A, SPA)能非特
异地与Ig G的Fc段结合,当与特异性抗原相遇时,IgG的Fab段与抗原结合,出现金葡菌的
凝集现象(属特 殊间接凝集试验)


6.比较沉淀试验和凝集试验的异同
凝集反应:颗粒性抗原 光镜下可见,肉眼观呈浑浊悬液,如细菌、RBC等。
凝集反应实验中为使抗原抗体比例(数量)恰当,应稀释Ab
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 光镜无形态,肉眼观呈澄清透明,如血清蛋白溶液、多糖抗原等。
实验中为使抗原抗体比例(数量)恰当,应稀释Ag

7.双扩、单扩、对流免疫电泳、免疫电泳实验的原理,方法,用途。
双扩:将抗原与抗体加 在同一琼脂板对应孔中,各自向对方扩散,在浓度比例恰当处形成沉
淀线,观察沉淀线的位置、形状以及 对比关系,可对抗原或抗体进行定性分析。
方法:
1) 制琼脂板(3ml 1.5%NS琼脂)
2) 打孔(双孔型三角孔型梅花孔型)
3) 加样(平孔沿加满)
4) 扩散(37C、24 h观察结果)
用途:
1) 已知Ag或Ab检测未知Ab或Ag的浓度及分子量:双孔型
2) 抗原性质分析:三角孔型
3) 测Ag有效稀释度或Ab的效价:梅花孔型
4) 鉴定Ag或Ab纯度: 一条沉淀线,纯;多条沉淀线,不纯
单扩:将一定量的抗体混于琼脂凝胶中,使待测的抗原溶液在琼脂 内由局部向周围自由扩散,
在一定区域内形成可见的沉淀环,测量环的直径或计算环的面积来定量抗原。
方法:
1) 已知定量Ab+琼脂制板、打孔
2) 在琼脂板小孔中加入待测的梯度Ag
3) Ag向四周扩散形成沉淀环
4) Ag浓度与沉淀环直径呈线性关系绘制标准曲线
5) 从标准曲线上查出并计算
6) 待测标本含量
用途:定量测定抗原,如测 IgG、IgA、IgM、C3等含量
对流免疫电泳:定向加速的免疫双扩(双扩+电场,使抗原、抗体相对泳动)
方法:抗原、抗体分别在琼脂板上不同孔内,抗原在负极端,抗体在正极端,电泳。


电压:4~6vcm(琼脂长度)
电泳时间:45分钟~1小时
优点:简便、快速;反应敏感度达μgml
用途:常用于AgAb的效价及纯度鉴定
免疫电泳实验:原理:Ag区带电泳+双扩结合
方法: 电泳分出区带
、Ab免疫双扩
用途:分析复杂抗原组分,常用于分析复杂Ag的组分。(如人全血清组分的分析)
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的测定

8.影响电泳的因素有哪些?
1.与溶液的pH有关:常用pH8~9,蛋白质带负电
2.与溶液离子强度有关:愈高,泳动慢,一般0.02~0.2M
3.与电场强度有关:愈高,愈快,一般4~6vcm(琼脂长),约40v左右
4.电渗作用的影响
电渗作用:电场中液体对于一固体的固定相对移动的现象。电渗方向与电泳方向相反。

9.免疫标记技术的原理
用可以微量检测的标记物(示踪物质)标记抗原或抗体,作为试剂, 与相应抗体或抗原结合
反应后,测定抗原抗体复合物中的标记物,从而推断所测抗体或抗原有无及量的多 少。
免疫标记技术 =免疫技术(抗原抗体反应)+ 标记技术(示踪物标记)

10.免疫荧光技术中最常用的荧光素是什么?
1.异硫氰酸荧光黄(FITC):可发出黄绿色荧光
2.四乙基罗丹明(RB200): 发出橘红色荧光
3.藻红蛋白(PE):发出橙色荧光
4.镧系螯合物:铕(Eu3+)、 铋(Tb3+)、铈(Ce3+)等螯合物。荧光衰变时间长,适合时间分辨
荧光免疫测定

11.免疫荧光显微染色的各种方法及优缺点
1.直接法 优点: 快、直接、干扰因素少,特异性强,
缺点:每检测一种抗原需标记相应的荧光抗体,一种荧光抗体只能检测一种抗原,较麻烦
2.间接法:优点:制备一种荧光标记二抗(抗抗体)可用于多种Ab检测、灵敏度高
缺点:易产生非特异性荧光
3.补体法:优点:灵敏度高,制备一种荧光抗补体用于多种检测
缺点:干扰因素多,补体不稳定,易失活,该法少用
4.双标记法 检测同一标本上的两种抗原

12.发光免疫技术、金免疫技术的原理
发光免疫技 术将发光系统与免疫反应相结合,来检测抗原、或抗体的方法。改变所加底物,
使产物能发光,用仪器检 测发光强度,判断结果。
金免疫技术:采用胶体金作为标记物,来检测抗原、或抗体的方法

13.用金标记免疫法(斑点免疫层析试验)检测HCG的原理


以 硝酸纤维素膜为载体,利用微孔膜毛细管作用,使膜一端的液体慢慢向另一端渗移,犹如
层析


的原理、方法(以间接法测抗体和双抗夹心法为例)及影响因素。
原理:将酶分 子与Ab或Ag连接成一酶结合物(酶标记物),当它与固相载体中相应Ag或
Ab相遇,形成酶标记的 AgAb复合物,加入底物,酶催化底物,生成有色产物,根据颜色
深浅可测出溶液中Ag或Ab的量。

间接法测抗体
• 包被已知Ag+待测标本(测Ab?) ——反应一段时间后,洗涤——加酶标抗抗体
(酶标羊抗人IgG)——洗涤——加底物——加终止液 ,观察结果。
影响因素
(一)固相载体
常用固相载体材料:聚苯乙烯。其特点为吸附Ag或Ab的能力强,一但吸附后,不
能被洗脱。
固相载体:酶标板(微量反应板,12×8;
可分软、硬板
一次性使用,不可回收
(二)抗原、抗体


Ag:需纯化
Ab:需效价高、亲和力强、纯化
(三)试验条件
1.包被(coating):一般用pH 9.6 CB(carbonate buffer),0.05M, 有利于蛋白质吸附
包被浓度:0.1~100gml,一般常用10 gml
包被时间、温度:4 ℃过夜或37 ℃ 1-3h
包被量:100ul
封闭(blocking):用1%~5% 牛血清白蛋白或5%~20%小牛血清或脱脂牛奶缓冲液浸泡 1~2h
2.抗原抗体反应的条件
(1)微碱性有利于抗原抗体结合,故用pH 7.4 PBS(phosphate buffer saline)洗涤
(2)去污剂有利于AgAb形成,洗液中加0.05% Tween-20
(3)Ag、Ab反应时间、温度: 一般 37℃、30~40min
3.洗涤
采用 PH7.2-7.4PBS洗涤,规一化,每次浸泡1~2min,拍干,共洗涤3~4次
4.酶促反应条件
温度 37℃
时间 10min
pH 5.5
底物量 一致
5.排除干扰:多设对照

15. ELISA试验应设哪些对照,为什么?

16.判断ELISA试验结果的方法。
(一)肉眼判定:与阳性、阴性对照颜色比较:
1.若待检孔显色浅于阴性对照则判定为阴性;
2.若待检孔显色深于或等于阳性对照孔则判定为阳性;
3.若待检孔显色介于阴性对照孔和阳性对照孔之间则判定为弱阳性。
(二)酶标光度仪检测A492值 (吸光率):比色法
1.与阳性、阴性对照测定值比较
比值:大于2.0为阳性,小于2.0为阴性
P: positive(待测吸光度值)
N: negative

17.免疫血清制备的主要程序。


抗血清(免 疫血清):含有某种抗体的血清。它是将抗原按一定的程序免疫动物,一定时间
后,采集动物血液,经分 离得到。
(1)动物的选择
(2)抗原的条件
(3)佐剂的应用
(4)免疫方法
(5)试血和放血
(6)鉴定和保存

18.佐剂概念、作用机理、福氏不完全完全佐剂的组成。
佐剂(adjuvant):同A g一起或预先注入机体,能增强机体对该Ag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
应答类型的物质。
作用机理:增加Ag的免疫原性,从而提高抗血清的效价
1.福氏不完全佐剂(Freund’ IA):组成:羊毛脂+石腊油,二者比例为4:1
2.福氏完全佐剂(FCA):组成:羊毛脂+石腊油+卡介苗

19.分离提纯免疫球蛋白有哪些方法,其原理是什么?
一. 盐 析 法
在不同 浓度的中性盐中蛋白质会脱水,降低带电电势,由亲水性变为疏水性,分子间相互凝
聚而沉淀(盐析作用 )。不同蛋白质盐析所需中性盐的浓度不同,故可分离不同蛋白质。
二.离子交换层析法
利 用不同的蛋白质在缓冲溶液中所带电荷不同,与某一载体上的具有相反电荷的离子基团进
行吸附,然后进 行解脱,达到纯化蛋白质目的。
三. 凝胶过滤法
凝胶颗粒是网格状结构,当分子大小不同 的混合物通过凝胶柱时,分子大的先下来,分子小
的则嵌入凝胶颗粒的网状结构中后下来,从而将分子大 小不同的物质分离,即为分子筛的作
用。
四. 亲和层析法
利用抗原抗体的结合具 有特异性、可逆性,将纯化抗原先交联到载体上,制成亲和层析柱,
当Ab(Ig)通过时,与抗原在柱 上特异性结合,Ab中杂质流出。然后通过改变缓冲液 pH、
离子强度,使Ab解脱下来。

20.人体免疫功能包括哪些组成部分?



21.实验室中检测人细 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最常用哪些试验,这些试验的原理如何?正常值应
为多少?
一.T细胞的计数(T细胞表面标志的检测)
(一)特异性抗原的检测
淋巴细胞表面有一些特异的CD抗原,根据不同的CD抗原可鉴定出不同的细胞群体
CD抗原 :淋巴细胞群(簇)分化抗原:不同群淋巴细胞在分化成熟过程中,细胞表面出现
或消失的抗原分子
正常值:CD4+CD8+≥1.5
(二)、T细胞特异性受体(E受体)的检测 E花环形成试验
原理:T淋巴细胞表面含有绵羊红细胞(SRBC)受体(CD2),当T淋巴细胞 与绵羊红细胞
相遇时,T细胞通过该受体吸附绵羊红细胞而形成花环。
花环形成试验(total, 总E花环)正常值:60%~80%
花环形成试验(active,活性E花环)正常值:20%~30%
二.T细胞功能的检测
检测T细胞功能的试验有:
(一)T细胞增殖转化试验原理
淋巴细胞在某些物质刺激下,细胞增殖、分化 (如细胞变大、胞浆增多、出现空泡)
DNA合成增加(核染色质疏松,核仁出现),转化成为淋巴母细 胞。
(二)T细胞分泌功能测定(细胞因子检测)
(三)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检测 细胞毒性T细胞(CTL)具有杀伤靶细胞的功能,它是评价机体细胞免疫水平的指标。
检测该杀伤 作用的试验称为细胞毒试验。
细胞免疫功能体内检测法(体内试验)
— Ⅳ型超敏反应皮试
原理: Ⅳ型超敏反应的本质是细胞免疫,因此Ⅳ型超敏反应为阳性,可反映机体细胞免疫
功能好。
1. 特异性抗原皮肤试验:所用Ag: OT 或 PPD
以OT为例:OT 1:2000 0.1ml 皮内注射,48—72h 观察结果,红肿硬结直径大于0.5cm为
阳性
皮肤试验:


将定量PHA注射到受试者前臂皮内,6~12h后出现红 斑和硬结,24~48h达高峰,直
径>15mm为阳性反应。该法敏感性高,安全可靠。
三.B细胞数量的检测
(一)B细胞表面识别抗原受体(BCR)(SmIg, Surface membrane Ig)的检测
是B细胞表面膜免疫球蛋白,存在于成熟B淋巴细胞膜上,为B细胞结构蛋白。
类型为:IgM、IgD型。
正常值:15%~25%
二)B细胞表面抗原的检测
B细胞表面特有的CD抗原有:CD19、CD20、CD21等。
用抗CD21 的单抗(免疫荧光法、酶免疫组化法)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阳性细胞为B淋
巴细胞,约占总淋巴细胞的 10%~15%。
四.B细胞功能的检测
(一)血清中Ig的测定
检测人免疫球蛋白常用方法:单向琼脂扩散实验、免疫比浊法
正常值:IgG 12gL (7.6~16.6)
IgM 1.3gL (0.4~2.2)
IgA 2.0gL (0.7~3.5)
(二)血型抗体效价的测定
反映体内IgM水平
正常6月婴儿抗 A >1 :8,或抗 B > 1 : 4;
1岁后抗A>1:16 ,或抗B > 1 :8
如3岁以上抗A或抗B效价仍 < 1 :4,
表明IgM缺乏,提示先天性体液免疫功能缺陷。
(三)抗原刺激机体后抗体应答反应(体内试验)
将抗原注射到体内,一段时间后检测相应抗体效价,如抗体效价低,说明机体体液免疫
功能差

22.补体的定义、组成及性质
(一)补体的定义及性质:
 compleme nt:补体是存在于人和动物血清中的一组经激活后具有酶活性的球蛋白,
一般情况下处于未激活状态。
 补体的特性:稳定性差,各种理化因素都可使之失活:如酸、碱、紫外线照射、剧
烈震荡等
 约90%的补体成分由肝细胞合成,少数由巨噬细胞、肠上皮细胞、脾细胞等产生
 补体成分均为糖蛋白,大多为β球蛋白,少数为α或γ球蛋白。
 实验室灭活补体的条件为: 56ºC、30';
 室温下2天补体也可自然失活;
 由于补体的稳定性差,容易失活,因此作补体的检测必须用新鲜血清
(二)补体的组成:由三部分组成
 1.补体的固有成分:C1-C9,其中C1又包括C1q、C1r、C1s,共9种成分11种蛋 白
分子。其中C9的分子量最小、C3含量最高;
 2.补体的调节蛋白:如C4调节蛋白、C1抑制物、S蛋白等;
 3.补体受体;如C1qR、C3aR等;


50实验的原理、正常值及意义
总补体活性检测原理:
 组成和功能完整的补体系统能使致敏羊红细胞发生溶血;
 羊红细胞的溶血程度与补体的活性成正比;整个曲线呈倒“S”型,即随着补体量增加,
溶血程度也增加
 在50%溶血附近(30%-70%之间),稍微改变 补体量,溶血程度变化明显,因此以
50%判定溶血终点较100%更为敏感,所以该试验称为50%溶血试验(CH50)。
总补体活性参考范围:50-100Uml

24.补体结合实验的原理、结果判断及评价
补体结合试验(CFT)原理:
 补体可与任何一组AgAb复合物结合;
 一旦与某一AgAb复合物结合后,便不再与另一复合物结合。
结果判断:
 不溶血为阳性,即待测物中有相应的Ab或Ag;
 溶血为阴性,即待测物中无相应的Ab或Ag.
优点:
 该试验既可测Ag、又可测Ab;
 Ag既可以是颗粒性Ag、也可是可溶性Ag、甚至可以是块状物,因此检测Ag的范
围广;
 可以用于病毒、立克次氏体、细菌等多种病原体的检测(实际上是测Ag);
 比较敏感(0.05μgml)、特异;
 结果判断明显:通过有无溶血来观察,无需特殊仪器检测。
缺点:
 参与反应的物质多,影响因素也多;(反应体系中有Ag、Ab、C、羊红细胞、溶血
素)
 在正式试验前需要找出几种物质间最恰当的比例,比较复杂。

25Ⅰ、Ⅳ型超敏反应皮试的原理
Ⅰ型超敏反应皮试
• 当变应原再次进入致敏者 皮肤,与吸附在肥大细胞或和嗜碱性粒细胞上的特异IgE
高变区结合,导致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脱 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如组胺、
白三烯、激肽等。
• 在20-30分钟内局部皮肤出现红晕、红斑、风团以及搔痒感,数小时后消失。
• 出现此现象者判 断为皮试阳性,即对该变应原过敏;未出现红晕、红斑、风团者为
阴性,即对该变应原不过敏。
Ⅳ型超敏反应皮试
用皮内注射、皮肤斑贴等方法使变应原进入已致敏机体,体内致敏的CD4 +Th1再次遇
到相应抗原后,释放出大量细胞因子,如IL-2、IFN-γ、TNF、IL-3、G M-CSF,
(1)活化巨噬细胞及NK,增强吞噬细胞作用;
(2)吸引WBC到达Ag所在部位,促进吞噬;
(3)促进T细胞增生和分泌细胞因子,加 重局部炎症反应,最后造成局部以单核细胞和淋
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
(4)48- 72小时后局部出现红肿、硬结或水泡,以此来判断变应原是否引起机体Ⅳ型超敏


反应或 了解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


26. 比较Ⅰ、Ⅳ型超敏反应皮试(抗原、时间、结果、意义)

27.免疫复合物的含义及免疫复合物病的致病原因
免疫复合物含义:
(一)含义:immune complex,IC 它主要指AgAb复合物及AgAbC复合物两种。
致病机理:中等大小的IC沉积在体内,通过激活补体、激活血小板、中性粒细胞作用而致
病。

28.免疫复合物检测使用的标准品、出现的问题及WHO推荐的检测方法
目前普遍应用的标准品是HAHG——热聚合人IgG
问题:(1)到目前为止,所有检测IC 的试验,还没有另人满意的标准化措施;
(2)在体外制备的IC还很不稳定,因此用人工合成的复合物作为定量标准不适宜。
WHO推荐的检测方法:
• C1q结合试验、
• 胶固素试验、
• 类风湿因子(RF)试验、
• Raji细胞试验

的基本特征及常见的AID有哪些?
基本特征:
 诱因可有可无。
 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女性
患者多见,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 患者血清中可检出高效价的自身抗体和(或)自身致敏T淋巴细胞。一些自身抗体
在自身免疫病中呈现< br>交叉重叠
现象:即在同一种自身免疫病患者体内可检测到多种
自身抗体,而不同的自身免 疫病也可存在同一种自身抗体。
 IgG、IgA、IgM升高,尤其IgG升高明显。
 病损局部可发现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免疫复合物沉积。
 免疫抑制剂治疗可取得一定疗效。
常见的AID: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重症肌无力

的定义及ANAs的组成
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 ANA):
 大多数属IgG类,也有IgM和IgA。无器官特异性和种属特异性,主要存在于血 清
中,也可存在滑膜液、胸水和尿液中。
 ANA 原指抗细胞核抗原成分的自身抗体的总称。
 ANA广义地指抗细胞内所有抗原成分的自身抗体的总和。 ANA所针对的靶抗原由
细胞核扩展到整个细胞,包括细胞核、细胞浆、细胞骨架及细胞周期等。
 现已发现有几十种具不同临床意义的ANA,形成抗核抗体谱(antinuclear antibodies,
ANAs)
ANAs的组成


抗DNA抗体:

dsDNA、抗ssDNA抗体
抗组蛋白抗体(AHA):抗H1、H2A、H2B、H3、H4等
抗ENA抗体:

Sm、
抗核糖核蛋白(
RNP



SS-A< br>、抗
SS-B等
抗非组蛋白抗体:

Scl-70、
Jo-1、抗Ku、
抗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

、抗PL-7、抗PL-12、
抗着丝点抗体

 抗核仁抗体:抗PM- Scl、抗NOR-90、抗U3nRNA
 抗细胞其它成分抗体:抗高尔基体、抗中心体、
抗线粒体

抗肌动蛋白
、抗核层蛋
白等





31.各种AID检测时的代表性自身抗体有哪些?
1 、抗dsDNA抗体对SLE有较高特异性,70-90%活动性SLE患者该抗体阳性,是SLE
的诊 断标准之一。
2、 抗组蛋白抗体(anti-histonic antibody, AHA) 在
药物性狼疮
患者中阳性率达90-100%,
而SLE病人阳性率仅有20-35% ,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为36%。
3、抗可提取性核抗原(extractable nuclear antigen,ENA)抗体
1) 抗Sm抗体 :抗Sm抗体是SLE的特异性 标志,疾病特异度达99%,为提高
SLE的诊断准确率,可将抗Sm抗体和抗dsDNA抗体同时检测 。
2) 抗SS-A、SS-B抗体 :抗SS-A和抗SS-B抗体并存是干燥综合症的特异标志。
3) 抗核糖核蛋白抗体 核糖核蛋白(ribonucleoprotein,RNP),又称u 1RNP。抗
u1RNP抗体在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阳性率为95%以上,是MCTD的标志
抗体。
4、抗Jo-1抗体对肌炎和间质性肺纤维化有高度特异性,抗体的效价与疾病的活动性相关。
5、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时AMA(抗线粒体抗体)阳性率可达90%以上。AMA是
PB C的血清学指标。
6、 抗Scl-70是进行性全身性硬化症(PSS)的标志抗体,阳性率为50-64%。

32.在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中哪一种发生最多?
原发性B细胞免疫缺陷病(占PIID的50~70%),如X连锁无丙球蛋白血症

33. 怀疑体液免疫缺陷应作哪些过筛试验和确诊试验?
1.过筛试验
(1)血清蛋白电泳 丙球定量: 丙球应占总蛋白的15%,大于9.0gL为正常;若小于
2.5gL,应考虑ID
(2)同种血型凝集素测定-ABO血型抗体检测(反映IgM水平)
正常:抗A大于1:8,抗B大于1:4,
若3岁以上,抗A或抗B仍小于1:4,应考虑ID
(3)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抗体的测定
(抗 O)的测定—反应IgG水平
3岁以上应大于100单位
2. 确诊试验
(1)血清Ig(IgG、M、A)测定:采用 免疫比浊法:若IgG小于2.5gL、IgA缺乏、IgM
小于0.2gL,可确诊为无丙球蛋白血症
(2)特异性Ab产生能力测定:三联伤寒菌苗试验:正常人注射0.25ml,每周1次,连续3次,抗H应为1:160,若低于1:40,表示体液免疫功能差


(3)B细胞计数:SmIg检测
免疫荧光法,正常15%左右
(4)T细胞亚群测定:CD4CD8(ThTs)
正常(1-3.5)1,若小于0.5,可确诊为
AIDS

34.怀疑细胞免疫缺陷应作哪些过筛试验和确诊试验?
1. 过筛试验
(1)淋巴细胞绝对值测定:正常大于2.5×109L, 若 小于1.5×109L 为缺乏
(2)迟发型超敏反应皮肤试验 : OT皮试等
(3)胸腺X线检查:观察胸骨是否发育不全
2. 确诊试验
(1)T淋巴细胞计数及其亚群检测:
E花环实验: 正常Et 60-70%
免疫荧光法:CD3+TLC、CD4+TLC、CD8+ TLC 计数
(3)T细胞功能体外试验:
PHA刺激的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正常60-70%

-I、II类分子的结构、分布及意义。

HLA-I 类
结构
由一条链和一条链组成,
链的N端胞外区分为1、2、3
三个结构区,其中1 、2构成抗
原结合槽,与处理后的抗原肽结
合形成MHC-抗原肽复合体
由一条 链和一条链组成,两
条肽链的胞外区分别有1、2和
1、2两个功能区,由1与 1
共同形成抗原结合槽
分布
所有有核细胞
膜上
意义
1.识别和提呈内源性抗原肽
2.对CTL的识别起限制性作

3.TCR—抗原肽; TCR —
MHC-I
1.识别和提呈外源性抗原肽
2.对Th的识别起限制性作

—抗原肽;
TCR—MHC-II
HLA-II类 抗原提呈细胞
(如B细胞、巨
噬细胞、树突状
细胞)及活化的
T细胞等

36.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及产生的原因和避免方法。
1.超急性排斥反应
原因:受者体内预存有抗供体细胞的抗体(针对HLA),抗体与供体细胞的HLA Ag结合,
激活补体,细胞破坏;补体活化产物使血小板凝聚,释放凝血因子XⅡ,产生血管内凝血 < br>避免方法:移植前取受体血清与供体细胞进行细胞毒试CDC试验,检测受者血清中是否预
存有抗 供体细胞的抗体。
2.急性排斥反应
原因:供、受者HLA Ag型别不完全一致早期以细 胞免疫为主(CTL直接杀伤、活化的Th1
介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晚期体液免疫为主(抗体介导的细 胞毒作用,NK)
避免方法:尽可能选择HLA Ag型别一致的供体
3.慢性排斥反应
机理:供、受者HLA Ag型别不完全一致体液免疫为主( Ⅳ型超敏反应引起的免疫损
伤; 特异性Ab活化补体及通过ADCC作用破坏血管内皮细胞;急性排斥反应引起的退


行性 病变等)
避免方法:尽可能选择HLA Ag型别一致的供体

37.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在骨髓移植时,由于移植的骨髓也含有丰富的免 疫细胞,且受体处于严重的免疫抑制状态,
因而对供体骨髓表现免疫无能,以使供者骨髓中的免疫细胞不 仅得以生长,而且以受者细胞
卫康元产生免疫应答,引起攻击者的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产生原因:
(1)供、受者HLA Ag型别不完全一致
(2)移植物中含有大量的免疫活性细胞,尤其是TLC
(3)受体免疫活性细胞处于反应无能状态
38.移植前选择供体应做哪些检测?
(一)交叉配合试验(P345)
1.预存抗体检测—检测测受体血清中有无抗供体细胞的抗体
(1)补体依赖的细胞毒试验(complement dependent cytotoxicity,CDC 试验)
检测方法:受体血清+供体Lc+补体

观察细胞死亡情况,大于10%应放弃此供体
2.淋巴细胞交叉配合 受者LC+供者LC

观察二者LC的增殖转化程度
(二)HLA型别检测(P341) 血清学方法、细胞分型法

39.血清学与细胞学鉴定HLA抗原的基因位点是哪些,检测时应采用什么细胞?

血清学鉴定
细胞学鉴定
检测位点
A、B、C、DR、DQ
DP
细胞
检测A、B、C位点 —用总淋巴细胞
检测 DR、DQ 位点— 用B淋巴细胞
BLC

40.举例解释CDC试验。

41.移植后监测排斥反应应做哪些检测?
(1)T 细胞功能检测—3H-TdR四小时掺入法
(2)外周血T细胞及其亚群检测
采用免疫荧光法进行外周血T细胞计数;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8+ ,原来低,现在升高,>1.2,预示急性排斥反应发
生;< 1.08,提示感染的可能
(3)补体水平测定
在排斥反应时,补体成分消耗增加,导致血清中C3的减少。
(4)特异性抗体水平检测:ABO血型及抗HLA抗体等的检测

42.疫学检测质控的内在品质和外在因素各有哪些?如何进行衡量?
• 内在品质:精密度、准确度、敏感性、特异性等
• 外在因素:试剂、器材、参考品、操作人员等 < br>(1)精密度(precision):用某种方法对同一标本反复测定,所得结果之间的差异大小,即< br>彼此之间的符合程度。包括批内精密度和批间精密度。用标准差(SD)和变异系数(CV)
来衡 量其大小。
(2)准确度(accuracy):测定值和真实值之间的符合程度。


可用回收试验、与决定方法测定结果比较、与参考实验室的测定结果比较、与正常参考 值
范围比较等来衡量其大小。
(3)敏感性(sensitivity):测定方法检测极低 浓度物质的能力;标本的真实状态为阳性,
用该方法检测能得到阳性结果。
衡量方法:
①将参考品作系列稀释,观察该方法所能测定的最低含量;
②检测临床已确诊的病例。
(4)特异性(specificity):标本真实状态为阴性,用该方 法测定能得到阴性结果;无交叉
反应。
衡量方法:
①检测正常人群或已知的无关病例;
②已知的阳性标本,加入免疫阻断剂后是否得到阴性结果。

师生之间作文-弱音器


关于海的作文-社区主任述职报告


首都博物馆网上预约-妇联工作职责


曲径通幽-宝玉挨打教案


湖北专科学校-职称总结


西安文理学院-图案签名


徽商职业技术学院-托福考试报名时间


端午习俗-网络舆情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