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三年级数学下全册教案
青岛教师资格证-党生日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大数知多少
                   
万以上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
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
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
位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亿以内的数。 
3、使学生会比较
亿以内数的大小,会将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
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亿以内数的万位后面的尾
数省略,求出它
的近似数。
4、根据新课程改革,结合读数、写数用有教育意义的数据对写数进行思
想品德教育。
课时安排: 
1、信息窗(一)万以上数的读法........2课时
2、信息窗(二)万以上数的写法 ..........2课时
3、信息窗(三)万以上数的大小比较和整万整亿数的改写 ..........2
课时
4、信息窗(四)求一个数的近似数………………2课时 
5、拓展平台
数字编码..................2课时 
教学重点:万以上数的读写。
教学难点: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第一课时:认识万以上的数  
    
备课时间:  2011.2.18   上课时间:2011.2.21   序号 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中的信息窗(一)和自主练习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千万、亿,了解十进制计数法。
2.体会十进制计数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经历运用万以上的数表示事物的过程,感受
大数的意义,发展数感;
能自觉与同伴交流,体验合作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对计数单位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对计数单位意义的理解。 
策略与方
法:认识新的计数单位时,先从学生已知的计数单位个、十、
百、千引入,指导学生用横梁上标有计数单
位的算盘帮助数数,教师随
着写出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说明这些都是计数单位。然后引导学生回
忆一下在算盘上数数时有什么规律,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具:计数器,活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设境激趣
老师在网上查找到一些有关图书馆藏书的信息你想知道吗?看到这些数
1  83
字你想知道什么?  
复习巩固新知,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
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展示情境图。 
情境图展示的是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图书馆
约有图书十万册。从而提出问
题:十万是多少?你能举例说说你对十万的理解吗?(在计数器上一万一万的数,数到十万,让学生体会十万是多少。) 
三、探索尝试,解释交流。 
1.认识
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和十进制计数法师举例讲解,
一小盒订书订有1000个,一大盒有10
盒这样的订书订就是10000个,
这样的十大盒就是十万个订书订。再比如,人民大会堂能容纳一万人
,
10个人民大会堂就能容纳十万人。 
2. 用算盘帮助数数。也可以这样用计数器数一数:
1万、2万、3万……10
个一万是十万。谁还能接着数下去吗?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对百万、千
万、亿的认识,并让学生看书。提出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计
数单位。你对一亿是怎样理解的
?能举例说一说吗?一般情况下,成年
人的头发约有10万根,1000个正常成年人的头发大约有一亿
根。钟表
上的秒针跳动一亿下需要三年多时间。…… 
3. 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教师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数位顺序表,然后重点介绍数级。 
在认识数位顺序表的基础上
介绍十进制计数法。(教师强调:数位表是我们读写
数的依据,必须牢记,特别记住从右数第5位是万位
,第9位是亿位
)。  
想:像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什么?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怎样?这种计数方法叫做什么计数
法?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举例。 
学生自己动手数一数,然后演示。
学生举例。用计数器自己操作,同位之间互相说一说。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数位顺序表。
学生总结,并默记。 
学生观察发现,总结。
关注对个级、万级、亿级的理解。 
理解十进制计数法。 
板书设计
万以上数的认识 
10个一万是十万 ,
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
一千万是一亿、、、、 
四、拓宽应用。
1.自主练习第1题   数一数练习时让学生借助计数器独立去数,然后
交流数的方法。 <
br>2.第2题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回忆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开幕式、足球决赛
的场面。学生借助计
数器独立去数,然后交流数的方法。学生回忆感受
大数并用大数进行描述。培养学生的数感。
第二课时 :万以上的数的读法 
2  83
备课时间:2011.2.18    上课时间:2011.2.22
序号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页中的和自主练习的第37
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进一步了解万以上数的组成各个数位的意义的基础上比较熟
练地掌握万以上数的读法。 
2.提高学生的读数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地读出万以上的数。 
教学难点:熟练地读出万以上的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我们学习了那些计数单位?
2、十万里有(   )个一万,一百万里有(   )个十万,一千万里有(
)个
一百万,一亿里有(    )个一千万。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 
1.
探讨整万数的读法。(读万以内的数也要从高位读起,教师加强对读书
的指导。按照“一画二看三说四读
”的顺序进行读数练习。) 
让学生在算盘上拨出二十八万;三十二万;一百二十万。
引导学生用读个级数的规则来读万级数,但要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
小结:万级数的读法和个级数的读法的联系和区别。 
相同点:万级数先按个级数的读法来读;
不同点:万级数要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 
2.探讨含有多级数的读法。
(1)指导学生读出给出的数4086000 ;5094600 ;
指导学生读出给出的数21600900。 
指导学生读出给出的数119000000。
(2)引导学生总结亿以内数的读法(特别记住从右数第5位是万位,第9
位是亿位)
提问:含有个级和万级的数,先读哪一级? 
怎样读万级的数? 
在什么位置的不读?
在什么位置的应该读?读几个0? 
(3)看书并完成自主练习的第3题
(4)学生到黑板上出数,进行读数训练。         
学生试读,再说怎样读的。
指名学生读,使学生讨论、交流。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独立完成。         先读万级,再读个级。每一级末尾的零不读,中间不管有几个零都只读
一个零。通过图片让学生在读
数的同时感受大数的意义。 
三、拓宽应用。 
1、读数练习。
90793100
6400300    1245089       1206799006       2
4
5  
3  83
2、2345678中的各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3.自主练习第6题让学
生读出计数器上表示的数,然后让学生说说在哪
些地方还见过类似的计数器。 
4.自主练习第
8题让学生买一袋瓜子,倒出来,先估计有多少粒,再数
一数。学生自己读数,并说一说每组中两个数的
读法有什么不同,然后
小组交流。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课堂总结:指导学生说说含有两级的数的读法。 
第三课时 :万以上数的写法
备课时间:  2011.2.19   上课时间:2011.2.24       序号③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8页中的信息窗(二)和自主练习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的写万以上数的数,熟练的读万以上的数。
2.体会万以上的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经历运用万以上的数表示事物的过程,感受大
数的意义,发展数感;能
自觉与同伴交流,体验合作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每级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教学难点:每级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1、我们学习了那些计数单位?  
2、十万里有(
)个一万,一百万里有(   )个十万,一千万里有(    )个一
百万,一亿里有(
)个一千万。  
教师在标有计数单位的算盘上,分别拨出7、70、708让学生先说出这三个数各<
br>应该怎样写。 
然后引导学生回忆万以内数的写法。         
学生交流。从它
的高位起,哪一位是几就在那一位写几,哪一位一个单位也没有
就在那一位写0。(重点强调:最关键是
要确定最高位是在那个数级里的那个数
位上
)。 
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出示信息窗,让学生指名读题,从图中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根
据这些信
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探索尝试,解释交流。
(1)指导学生写出信息窗中给出的数 
四万五千一百二十:先让学生试写。 
六百四
十万零三百:先让学生回答这个数有几级?万级上怎样写?个级上怎
样写?千位上为什么要写一个0?
二千零五十万千:让学生对照数级和数位的顺序进行填写。
(2)引导学生总结亿以内数的写法。 
提问:含有个级和万级的数,先写哪一级?怎样写?一
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
有,这一位怎样写?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出亿以内数的写法:
A.先写万级,再写个级; 
B.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3)让学生写出其他的数学信息中的数。
写完后让学生把写出的数再一遍,看是否与要求写的数一致。   
4  83
练习       
学生对照数级和数位的顺序写数。边总结边交流。
亿   级      万    级      个  级  
、、、、十亿 亿 千万
百万 十万 万 千 百 十 个  
九千零七十九万三千一百 写作:            9
0    7    9  3  1  0  0  
六百四四万零三百       写作:
6    4    0  0  3  0  0  
十三亿
写作:     1   3   0   0    0    0  0  0  0  0
一千六百四十七万       写作:             1   6    4    7
0  0  0  0  
四万五千一百二十三     写作:
4  5  1  2  3  
四、拓宽应用。 
1.自主练习第1题 
先让学生口
答题目中的两个问题,然后再补充几个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口答。
如:一个数的最高位是十万,它是几位数
?最高位是百万呢? 
2.自主练习第2题。让学生独立写,写完后,指名说一说各是怎样写的,先写的哪一级,再写的哪一级,为什么有的数中间要写0?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并说一说注意什么。 
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又学习了什么?
学生回顾并交流。         
对自己的学习做出正确的评价。 
第四课时
:
万以上数的写法的巩固练习 
 
备课时间: 2011.2.19
上课时间:2011.2.25  序号④ 
教学内容:自主练习的3—8题。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的写万以上数的数,熟练的读万以上的数。
2.进一步体会万以上的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经历运用万以上的数表示事物的过程,
感受大数的意义,发展数感;能
自觉与同伴交流,体验合作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正确写出中间或末尾有零的数。 
教学难点:正确写出中间或末尾有零的数。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回忆万以上数的写法,说说应注意什么?
2.写出下面各数。 
十二万                       120000
三百零五万零二十               
四千零六十万零三百
三百零五亿零三十万           3050 
九十亿零五万
9000050000 
三百六十亿零两千写完后,指名说出各数是怎样写的,先写哪一级,再写哪一级?36000002000 
3.(1)说出下面各数的组成。
360000
47800370   354860040    7548602040 
(2)写出由下面各数。
二十亿    
5  83 
六十亿三千
五十亿三千六千万零五百    
三十亿零五百   
七十亿零四十万.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回答。 
二、提高练习。 
1、自主练习的第3题。学生写数时要
求:一级一级地往下写,写完后读一
读,以检验写的数对不对。
15357=10000+5000+300+50+7  
9503000=(
)+(      )+(      ) 
7000000063=(      )+(
)+(       ) 
8080080=(      )+(      )+(
) 
2、自主练习的第4题。
3、自主练习的第6题。让学生独立做,如果有的学生有困难,可让他们借
助数位顺序表来写。
学生写数时按要求一级一级地往下写,写完后读一读,检验写的数对不对。
让学生听清楚再写,
写完后再把写出的数念一遍。学生独立做,如果学生有
困难,可让他们借助数位顺序表来写。集体订正,
指名说一说是怎样写
的。         
三、综合练习
1.自主练习的第7题。写数比赛:以小组为单位,一人写一个数,看那个小
组写的又对又快。
2.自主练习的第8题。让学生自己填数,让同桌互相读出对方写的数,然后
指名学生说一说自
己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比赛,看谁写的又对又快。学生自己填数,同桌互相
读出对方写的数,然后
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第五课时:万以上数的改写   比较数的大小 
    
备课时间:2011.2.23   上课时间:2011.2.28 序号 ⑤
教学内容:第11-12页中的信息窗(三)和自主练习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2、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
表示大小。
3、体会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点:比较万以上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体验比较万以上数的大小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复习导入。
1、出示情景图: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搜集有关世界地理知识中的大数信息,谁
先来汇报? <
br>2.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关于世界地理知识中的大数信息。出示信息窗,让学生读
题,从图中你知道
了那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
题?         
6  83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 
1、教学比较数的大小 
(1)学生提出
自己的问题。如学生直接说出谁大谁小,教师可接着问:你怎么
知道的?从而引出比较大小的方法。
(2)教师选择其中的比较大小的问题进行解决。
(3)可根据以前学习的方法小组讨论比较大数的方法。  
(4)教师总结比较大数的方法。
(先看位数,位数多,这个数就大;如位数相同,
再比较最高位,最高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5)通过比较人口的多少,进一步巩固比较大小的方法。
(6)课题延伸:对于中国的陆地面积与人口,你有什么建议?
(1)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哪个国家的陆地面积最大?哪个国家的陆地面积最小?
比较第一组数:960000和17070000 
A.让学生把这两个数拨在计数器上,
然后提问:960000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位?有几个万? 
17070000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位?有几个万?
B.接着再出一组数,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并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 
(2)
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哪个国家的人口最多?哪个国家的人口最少?
比较第二组数:356000和360000。 
a 指名学生读出这两个数,然后提问:
356000是几位数?360000是几位数?位
数相同的两个数比较大小,该怎样比较呢? 
启发学生想:在比较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时,当两个数的位数相同,左起第一位上
的数也相同时,要比较
左起第二位个位上的数。现在这两个数该怎样进行比较? 
b 再出一组数:43200和43000,
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并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 
c
提问:从刚才两组数的比较中,可以看出,比较位数相同的两个数的大小是怎
样比较的? 
(3)总结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学生把这两个数拨在计数器上,然后回答9
60000、17070000分别是几位数。最
高位是什么位。有几个万。
学生回答后,再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独立完成。
学生读出这两个数,然后回答356000、360000是几位数,该怎样比较。 
学生观察
比较后得出:356000<360000。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并说一说是怎样
比较的。学生结合例
题加以说明。先同桌说说,再集体交流。
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和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一样。
(口算:提醒学生别忘了万、亿这几个单位。 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比一比、
说一说。让学
生独立完成。重点引导学生:怎样比较多个大数的方法
)
 
三、拓宽应用。 
1.做自主练习的第1题。让学生根据总结的比较方法,比较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并说一说是怎样比较
的。 
2. 自主练习第2题。         
学生根据总结的比较方法,比较每组中两个
数的大小,并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
学生自己写出数并比较大小。
能否灵活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课堂总结: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7  83
第六课时:改写成以“万”或“亿”做单位的数        
备课时间:2011.2.23  上课时间:2011.3.1    序号 ⑥
教学内容:第12页中的和自主练习的第3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用万或亿为单位表示大数,体会用万或亿做单位表示较
大数的简洁性。
2. 培养学生寻找简便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将整万的数改写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方法及求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将整万的数改写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方法及求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忆上节课学习的万以上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 
比较它们的大小:
960000和1300000                
756000和758000。         
学生集体交流。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 
(1)出示一组文章:中国的陆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千米,人口
为13亿。这个
960万平方千米与9600000平方千米,13亿与1300000000哪个更好
写?让学生
体会到改写大数的必要性。  
(2)怎样改写呢?让学生们自己讨论研究。
1.把整万的数改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师板书:960000和1300000000让学生读出来。 
指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两个数都
是整万数,为了读写简便,我们常把整万的数改写
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师强调改写方法,并板书  9600000=960万
2.练练:把1300000000改写成用万做单位的数。1300000000=13亿
1300000000还是整亿数,你能把他改写成用亿做单位的数吗?
再让学生把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并说一说改写的方法。说说
改写前和改写后有什么不同?
学生读出960000和1300000000学生观察数的特,发现都是整万的数。
学生讨论改写方法,并试着改写。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学生试做。学生把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并说一说改写的方法。 
学生讨论,找出不同。
(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
表示大小。)       
三、拓宽应用。 
1.做自主练习的第3题。让学生独立改写,然后说一说改写的方法。 
2.
做自主练习的第4题。要求:先读题,再按要求把横线上的数改写成用万
或亿为单位的数。
3. 自主练习第7题        
 学生独立改写,并说出改写的方法。在改写的过程中
感受数据的意义和改写的
简捷性。课堂总结:谁来说说大数怎样改写?
第七课时:万以上数的改写及比较大小的巩固练习
备课时间:2011.2.23    上课时间:2011.3.3    序号⑦
教学内容:  14页的自主练习的5—7题。 
8  8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比较大小与改写的方法。
2.结合具体情景比较万以上数的大小,体验比较数的大小方法的多样性。
3.结合具体情景用万或亿为单位表示大数,体会用万或亿做单位表示
较大数的简洁性。
教学重点:正确改写用万、亿作单位,并且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正确改写用万、亿作单位,并且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前面我们学习了比较万以上数的大小的比较和用万、亿做单位写数。请大家回
忆一下,说说
在比较和改写时应注意些什么? 
2.写出下面各数,并用万或亿作单位写数。 
十二万
三百零五万     四千零六亿 
订正时说出各数是怎样写的,先写哪一级,再写哪一级? 改写说应
注意些什么?
3.并比较数的大小120000和100000;4500000000和540000
0000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写完后,说出各数是怎样写的,先写哪一级,再写哪一级改写时应注意的问题。
二、提高练习
1、先让学生读课本给出的信息,然后再独立解答,可让学生说一说比较的方法。
2、先让学生读信息,再独立解答,并说一说改写的方法。  
3、独立解答。
4、口算:提醒学生别忘了万、亿这几个单位。
5、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比一比、说一说。
6、让学生独立完成。重点引导学生:怎样比较多个大数的方法?  
1.自主练习的第5题。
口算练习:让学生听清楚再写结果,写完后再把写出的数念一遍。看谁做的又对
又快。
2.自主练习的第6题。 
摆数游戏:让学生独立做,如果有的学生有困难,可让他们借助数位
顺序表来摆。
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三、综合练习。自主练习的第7题。
写数比赛:以小组为单位,一人写一个数,看那个小组写的又对又快。并且把改
写的数,按照从
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通过做这道题目,自
己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自己说一说通过做这道题目,自己的感受是什么。        
课堂总结: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学生畅所欲言。        
第八课时: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备课时间:2011.2.23   上课时间:2011.3.4   序号⑧
教学内容:第15-17页的信息窗(四)和自主练习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能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3.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体会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9  83
教学难点: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看课本出示的信息窗4 —
先读一读,再同前面学习的数据比较一下,有什么不
同?
在这四幅图每个数据的前面都有一个相同的字,圈出来是哪个字?是什么意
思?
 找出每个数据的前面一个相同的字,圈出来,想想是什么意思。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 
1、引出近似数
(1)让学生说一说这几组数与我们前面学习的数据的不同。
(2)教师总结:生活中有些数不需要精确的表示出来,用近似数表示更方便。
(3)你能从日常生活中找到近似数吗?举例说明。
(4)比较精确数与近似数的不同特点。  
2、学习近似数的方法
(1)出示问题:11030精确到万位是多少?178680000精确到亿位是多少?
(2)讨论:11030精确到万位应是1万,还是2万,为什么?  
178680000精确到亿位应是1亿还是2亿?为什么?
(3)得出结论:11030≈10000=1万  178680000≈200000000=2亿
(4)讨论:当什么情况下该舍去?什么情况下该入上呢?  
(5)教师总结:这种求近似数
的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怎样确定是“舍”
还是“入”呢?
(6)练习:把34108和95820精确到万位。  
3、理解近似数的意义“约”字,
它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 
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用到,对比下面这两句话,理解“约”的意思我
校
有学生1300名。而我们学校有学生约1300名。 
你能从日常生活中找到近似数吗?小
结:生活中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需要准
确的表示出来,或无法准确的表示出来,我们就用一个“差不
多”的数来表示,
这个数在数学上,我们就叫它是谁的“近似数”。 
2.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师:近似数就是和准确数差不多的数,怎样才算“差不
多”?如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
①11030大约是多少万?在数学中,我们用“=”表示准确数,近似数则是用≈
来表示。
11030≈10000=1万 
为什么前面是≈,而后面则是=呢?
②11030≈1万,12030呢?说说你的看法?
12031?14800?再换个试试!
17234?为什么18234的近似数不是1万而是2万呢?
你怎么知道它更接近于2万?主要看哪一位? 
师:5,小于5的,把它和右面的数舍去,全改
写成0,在数学上,我们叫做“四
舍”。而等于或大于5的,向它的前一位进1后,再把它和右面的数舍
去,全改
写成0,这种方法我们叫做“五入”。这两种方法合起来,就是求一个数近似数
的一种
很重要的方法——“四舍五入”法。         
学生举例说明。44万、230万块、30万千
米等这些数都不是准确数,而是和准
确数差不多的近似数。
学生比较发现:我校有学生1300名。表示我校就有学生1300名,不多一个,也
10
83 
不少一个!而我们学校有学生约1300名。这里的1300名就是我校实际学生
人数
的近似数,可以比1300多一点,也可以比1300少一点。
学生举例:1.我写作业用了20分钟;我写作业大约用了20分钟;
2.一辆小汽车的价钱是13万元;一辆小汽车的价钱约是13万元;
3.一支铅笔长14厘米;一支铅笔长约14厘米。 
三、拓宽应用。 
1.16页的
电脑题:你能像黑板上这样,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34108和95820
的近似数吗?
2. 17页“自主练习”的第1题,再像黑板上这样,做在练习本上。自主练习的
第2题。
3. 自主练习第3题:
两名同学到黑板上做,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6名同
学到前面来做。 
在做的过程中,你有没
有什么小窍门说说大家听听!独立完成。小组合作,交流
你们是怎么做的?
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      
第九课时:巩固求近似数
备课时间:2011.3.2    上课时间:2011.3.7   序号
⑨
教学内容:第16——17页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小知识,了解0这个最小的自然数。
2、进一步巩固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重点:了解自然数0,进一步巩固练习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想想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用什么方法?什么是四舍法?什么是五入法? 
2.自主练习4从这
两组信息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中的数据可以分为几类?为
什么?举例说明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交流
调查的生活中的近似数。 
3..自主练习6   学生回忆,指名回答。按要求回答问题后,再交流自
己调查
的生活中近似数。先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说是怎样运用四舍五入求近似数
的?应该
注意什么问题?         
巩固复习求近似数的方法。 
二、提高练习
1.自主练习5 
2.自主练习7:小组合作完成,采用动手摆一摆,量一量等方法,再通过估
计和
实际计算得出100粒、1000粒、10000粒、10万、100万、1000万、1亿粒米的
长度。独立完成后,同位互相交流自己的方法,然后集体订正。
小组合作,采用动手摆一摆,量一量等方法,再通过估计和实际计算得出答
案。
三、综合练习。1.自主练习8 
讨论
:
□
内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五入的”,哪些是“四舍的”。  
学生先讨论
□
  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哪些是“五入的”,哪些是“四舍
11  83
的”。   
1、学生独立解答,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求的?
2、首先让学生阅读信息,了解世界之最,然后再来改写。
3、可布置学生课前查资料,在课堂上向大家介绍一下。  
4、布置学生回家完成这一作业。
5、学生独立解答,然后教师总结,并让学生会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6、独立解决。提倡回家查找别的城市的面积。  
7、引导学生完成。  
第十课时:巩固求近似数 
备课时间:2011.3.2  上课时间:2011.3.8
序号
⑩ 
教学内容:  数字编码。19页的内容和自主练习1—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数字编码,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正确的解读生活中常见的
数字编码。
2.引导学生自己学会编参赛号,体会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能自觉与同伴交流
,体验合作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正确解读数字编码。
教学难点:正确解读数字编码。
教学准备:学生分组调查了解身份证号码、邮政编码、电话号码、车牌号、门牌
号、学籍号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出示主题图:我市举行科技小
发明比赛,有25所学校1800名同学参加。
同学们你知道参加比赛时胸前或背后都有个什么?  <
br>2.生活中有许多地方用到了编码。你都知道哪些地方用到?怎样给每个学生编
一个参赛号码呢?
 学生交流,参加比赛有自己的号码。学生举例。学生讨论。         
在与小组同学
交流的过程中,有较强的参与、合作意识,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
法,也能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 
1.出示一个身份证号问:身份证号码有几部分组成?
你对身份证号码有哪些了
解?
 
(身份证是有三部分组成。1—6位表示行政区划代码
,7—12位表示出生日
期代码,13—15位表示分配顺序代码(这时旧身份证)。
新身份证的15—17位表示顺序代码,18位是校验码。)
2.出示一个邮政编码问:邮政编码有几部分组成?你对邮政编码有哪些了解?
(
邮政编码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呢?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知道的知识。  
教师讲解:邮
政编码有六位数字组成:前两位数字表示省,第三位表示表示市,
第四位表示区,第五、六位表示乡镇。
)  
3.出示一个车牌号问:车牌号有几部分组成?你对车牌号有哪些了解?
4.出示一个电话号码问:电话号码有几部分组成?你对电话号码有哪些了解?
5.教师小结: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6.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给主题图中的学生编参赛号
集体交流自己的方法。体会数字编码的方便。 
12  83
三、拓宽应用。 
1.自主练习1题。运动员编码的题目。 
2.自主
练习2题,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简捷的统计方法。学校要了解学生是否喜
欢课外阅读,用5、4、3、2、
1分别代表从最喜欢到最不喜欢之间的5种程度。
(1) 你选哪个数?说说理由。 
(2)
如果小冬选了4,说明什么? 
(3) 小芳很喜欢课外阅读,她应该选几? 
练习时,先让学
生通过两名学生的对话和他们身上的号码,明确运动员号码编排
的规律及每个数字表示的意义。找出规律
后,再完成后面两个小题。 
1.说一说,这个学校的运动员号码编排有什么规律?
2.带有号码2308的学生是几年级几班的几号运动员?
3.如果你是这个学校4年级1班的7号运动员,那么你的号码应是多少? 
在学生完成练习之
后,让学生利用该表示方法,调查了解本班同学是否喜欢数学
或足球比赛等情况。小组讨论交流。
课堂总结:谈谈自己的收获。            
第十一课时:我学会了吗?
备课时间:2011.3.2   上课时间:2011.3.10    序号
11
教学内容:课本第22页“我学会了吗”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巩固计数单位万、十万、千万、亿,了解十进制计数法;能正<
br>确的读、写万以上数的数,会比较万以上数的大小;能对大数目进行合理的估计。
2.巩固把整万
、整亿的数改写成万或亿为单位的数,体会用万、亿为
单位计数的简捷性;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了
解四舍五入法,会求一个数
的近似数,体会四舍五入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经历运用万
以上的数表示事物的过程,感受大数的意义,发展数感;能自觉
与同伴交流,体验合作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万以上数的读写。 
教学难点: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通读文字,完成书上的练习。 
(1)读一读这篇资料,你能把加 ﹍﹍
的数写出来吗? 
(2)把__ 上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3)1989年和2001年相比,哪年生产的微型电子计算机多?
(4)估一估,上面这篇资料有多少个字?         
练习时,要先让学生自己通读这
段文字资料,完成练习,并进行自我评价,然后
在小组和班内交流。
借助这段文字,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我们的国家。 
二、提高练习。 
在学
习数的改写时,对于特别大的数,在改写时学生特别容易出错,在今后
的练习中,应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在学习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时,学生由于受估算
的影响,不是向前一位进一,而是像十位、百位进一。应加
强这方面的练习。使
学生尽快掌握。 
 
教学参考书中的补充练习第1——3题
13  83 
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检查 
三、综合练习。
教学参考书中的补充练习第4——9题 
4——6题做后订正
7——9题小组合作完成 
第二单元  走进天文馆
 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景,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能进行简单
的时间计算。
2、借助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初步了解平年、闰
年的知识。
3、经历观察、猜想、推理等探索过程,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同时,
受到科普教育。
4、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素养。  
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24时计时法,认识年、月、日。  
教学重难点
:了解24
时计时法,认识年、月、日。教学难点是认识较大的时
间单位和判断平年、闰年。
教学建议:
  
1、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2、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注意将数学学习与科普教育有机结合。
4、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学时间安排
:
5课时。  
第一课时  24时计时法  
备课时间:2011.3.2   上课时间:2011.3.11   序号:12 
教学内容:
1.知道24时计时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会口答一些简单的经过时间
3.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转化的规律,区别时间与时刻
教学难点
:
时间的计算  
14  83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设计两方约会一方没到的情境  
(出示卡通人物康夫的形象)康夫一家和小婧一家寒假到中国北京旅游
。前一晚
通了话(录音)康夫一家买了第二天8时的飞机票,约小婧一家在飞机场等。
可是第二天一早小婧一家在机场等了很久康夫一家没到,你们猜猜是怎么回事?
出示原因:(录音)康夫买的是晚上8时的飞机票
为了避免这种误会,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  
     二、出示情景图,引出课题
(多媒体)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1、       5:00是几时?  
2、
5:45是几时?  
3、       6:30是几时?
4、天文馆一天的开馆时间有多长?  
二、学习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互换
15:00是几时?  
学生活动: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说一说你是怎样得出来的?
5:45是几时?  
16:30是几时?  
学生独立解答,并说出怎样算出来的
联系实际说一说,  生活中的时刻
(1)日常生活中除了钟表还有许多东西有记录时间的,你们想一想,有哪些?  
(2)
学生展示课前收集到的生活中的时刻(如车票等)  
(3)
师:多媒体展示自己收集到的生活中的时刻(商场营业时间画面等)让
学生读出来。
(4)请学生思考后回答对应的时刻用普通计时法该如何表示?(学生回答,师
板书)
24时计时法 
普通计时法 
9:00 
上午9:00 
10:30
上午10:30 
15:00 
下午3:00 
15:45
下午3:45 
三、作业:
“自主练习”第1题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将普通计时法转化成24时计时法 。 
第2题练习时,引导学生利用学具反复练习。 
第  二  课  时 
备课时间:2011.3.9   上课时间:2011.3.14
序号:13 
教学内容: 
1.知道24时计时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会口答一些简单的经过时间
3.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15  83 
理解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转化的规律,区别时间与时刻
教学难点
:
时间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思考发现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转化规律。
1、用24时计时法怎么表示下面的时刻?  
首都百货
晚上10时关
门      (        )  
北京广播电台
早上6︰30开始播音 (        )  
美少女战士
下午4时开
播       (        )
2、用普通计时法怎么表示下面的时刻?  
肯德基
9︰30开
门          (         )  
颐和园
18时闭
园           (         )  
图书馆
16时30分停止借
书  (         )  
15:00是几时?  下午3时
15:45是几时?下午3时45分  
16:30是几时?   下午4时30分  
3、提出问题:同一时刻既然可以用两种计时法表示,那么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
时法之间有没有什么
办法可以很方便地进行转换呢? 
请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在提炼总结: 
(1)在把普通计时法转化成24时计时法时,上午的
时刻转化时只需去掉“上午”
二字即可,下午的时刻转化时去掉“下午”二字,再在数值上加上12即可
。 
(2)在把24时计时法转化成普通计时法时,上午的时刻转化时只需加上“上午”
二字即
可,下午的时刻转化时加上“下午”二字,再在数值上减去12(减去上
午的那12小时)即可。
4、请学生思考:生活中那些地方用24时计时法来表示时间? 
学生回答:电子手表上的时间显示、电脑上的时间显示、电视上整点报时的
时间显示……
三、巩固练习:3、4、5、6、7  
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选择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作业:  
                  
第三课时   年   月   日
备课时间:2011.3.9    上课时间:2011.3.15    序号:1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记住各月的
16  83
天数和闰年判断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推理能力。
3、通过对历史年份的认识,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教学难点:
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方法:
观察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老师这儿有一则迷语,请同学们猜猜是什么东西?
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  
每天把它脱一件,年底剩下一张皮。
日历上有年、月、日,那么年、月、日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重点研究的内容。(板书:年、月、日)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认识年、月、日(拿出各自准备的年历卡)  
(1)观察年历卡,数一数一年月几个月?
(板书:一年有12个月)  
(2)你那张年历卡上都有多少天的?(31天、30天、28
天)其他同学年历卡
上还有多少天的?(29天)
(3)按下面问题观察年历卡:(出示投影片)
你的年历卡是哪一年的?哪几个月是31天?  
你的年历卡是哪一年的?哪几个月是30天?
小结:通过观察发现,不管哪一年31天的都是1月、3月、5月、7月、8月、
10月、12
月30天的都是4月、6月、9月、11月,它们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我
们把每月有31天的月份叫大月
,每月有30天的月份叫小月。  
(4)巩固一年月几个月?哪两个月是连续的大月?有几个小月?
你出生在几月,这个月是大月还是小月? 二月份是多少天是大月还是小月?  
小结:二月份
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二月份只有28天或29天,我们把二月份
是28天的这一年叫平年,把二月份
是29天的这一年叫闰年。  
(板书:平年、闰年)  
2、识记大月、小数点月的方法
(1)、出示拳头示意图,小组同学尝试数出各月,再指名到前面数给同学看。
(2)凸起的月有几个月?每月有多少天?(1、3、5、7、8、10、12,每月31
天)
(3)谁会用儿歌形式教给大学记住大月?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四六九冬三十天,平年二月二十八
师:谁知道“腊”和“冬”个是什么意思? 
生:“腊月”是指12月,“冬月”是指11月。
师:在我们国家,人们习惯把十二月叫做“腊月”,所以,“一三五七八十腊”七
个字,每个字
代表一个月份,这些月份都有三十一天,所以都是大月。十一月叫
做冬月,“四六九冬”四个字也各代表
一个月份,这四个月份都是三十天。只有
二月份很特殊。 
17  83 
请学生一起把歌谣读一读,自己想办法快速记住大月、小月和平月分别是那几个
月。
三、巩固练习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
第2题练习时可有教师介绍记忆方法,师生互动,通过反复练习来掌握。 
   第四课时   年   月   日  
备课时间:2011.3.9
上课时间:2011.3.17     序号:1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
位年月日;知道大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记住各月的
天数和闰年判断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推理能力。
3、通过对历史年份的认识,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方法:
观察法
教学过程: 
一、探究平年、闰年与二月份天数的关系。 
 谈话:2008年我国伟
大的首都北京举办了一场国际盛会,知道是什么运动会
吗?(奥运会)2008年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有
着特殊意义的年份,我们来重点
关注一下。 
请学生观察统计表中2008年个月的天数,将它
与临近的年份2006、2007‘2009
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异同。
二、
计算平年、闰年全年天数
生A:31+28+31+30+31+30+31+31+30+31+30+31=365天
生B:31×7+30×4=365天  
生C:30×12+7-2=365天
生D:31×12-4-3=365天  
师:你能不用计算马上说出闰年全年多少天?
(板书:闰年全年366天)  
三、判断平年、闰年方法  
(1)指出像1988
年、1992年、1996年、2000年都是闰年,引导学生观察闰年
有什么规律?(每4年一个闰年
)  
(2)小组讨论、计算闰年与4有什么关系?
(3)比较:1900年与上面年份有什么区别?(整百年份)
计算1900÷4=(475),再拿出1900年年历卡看这一年是闰年还是平年?
四、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4、5、6、7其中第6题引入了时间单位“季度”它是对本单元时
间单位学习的进一步扩展。练习时可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季度”
的含义,学会
根据每月的天数计算每季度的天数,知道计算第一季度的天数时要
18  83
注意2月份的天数,关键要看当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五、课堂总结:
1、通过学习,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年、月、日
大月31天: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
小月30天:4月、6月、9月、11月  
一年月12个月
28天平年全年365天  
二月 或29天闰年全年366天  
第五课时
学习时间与时刻的不同 
备课时间:2011.3.9     上课时间:2011.3.18
序号:16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学习时间与时刻的不同。
2、学会计算时间与时刻的方法。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学会计算时间与时刻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景,提出问题。  
再次出示情景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板书:天文馆一天的开馆时间有多长?
二、引导学生探索时间段的计算方法。  
1、学生活动:
思考自己想怎样计算出一天的开馆时间?
学生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也可以用画线段图的方法。
还可以用列竖式的方法进行计算。有的学生也可以用拨一拨的方法。
教师总结:时间与时刻的不同  
1、练习:自主练习题  
 5:307:30
11:0013:30  
17:3023:00
学生判断哪一次播音时间最长?第三段时间比较难,让学生自己计算后班级交
流。
学生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也可以用两数相减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设计: 
1、填写时间单位表,并回答下列问题。 
时间单位 
进率
年 
( )个月 
月 
大月 
日 时 分 秒 
——
()天 ( )时 ( )分 (  )秒 
19  83 
小月 ()天
平年2月 ()天 
闰年2月 ()天
1、我们已学过那些时间单位?要求从大到小的顺序讲。
2、一年有几个月?每月有31日的是哪几个月?每月30日的呢?
3、平年二月多少日?闰年的二月呢? 
4、一日几小时?一小时几分?一分几秒?
5、闰年有()天,平年有()天,1900年的二月有()天。
6、想一想闰年和平年的判断方法,并判断出下列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四、课堂总结: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主备教师:宋萍 
第三单元
家居中的学问                  
 小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初步学会比较小数的大小;初步学习把某些名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
3、会计算比较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教学重点:  
1、
步学会比较小数的大小;初步学习把某些名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  
2、
计算比较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3、  受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建议:
1、用好信息窗提供的素材,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2、借助直观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3、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关注评价的全面性。
教具准备:  
多么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学具等。
教学时间安排:
5课时。  
第一课时 小数的初步认识
备课时间:2011.3.16   上课时间:2011.3.21    序号:17
教学内容:
课本31—32页 
教学目标: 
20  83
1、使学生通过感知生活中的小数,能够认识小数。 
2、感知小数的含义,并会读写小数。  
教学重点:
1、认知小数的含义。 2、会读写简单的小数。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尺子。  
教学过程:  
一 、感知情景提出问题。  
1、
教师活动: 教师出示情景图,请同学仔细看情景图,并练习读一读,每
一幅图下面的文字,同位之间可
以互相读一读。 
如果有疑问,可以在小组内读一读。  
 学生的活动:
学生仔细看图,了解图意,同位之间互相读文字。 
班级交流,提出问题。  
教师活动:
组织同学进行交流,练习读出图画下面的文字。 
学生活动:
指名学生进行说图意读文字,对读得不恰当的地方, 
集体订正。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提问,
教师板书;  
1、为什么这些数都有点?他们叫什么数?  
2、0。5米有多长?
二、解情景找到答案:  
教师活动: 0.5、0.08 、0.48
、2.5…都是些什么数呢?他们和我们以前学
过的数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找出不同之处。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到的像:0.4、0.48、2.
5……这些数都是小数,其中
的.就是小数点.0.4读作零点四,0.48读作零点四八。
指黑板:那么0.08、2.5怎样读?(学生齐读)  
三、巩固练习自主练习1、2题
四、作业 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  
五、板书设计
0.4、0.48、2.5……这些数都是小数。小数点 0.4读作零点
四,0.48读作零点四八。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小数的大小比较 
备课时间:2011.3.16
上课时间:2011.3.22     序号:1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小数的认识。 
 2、感知小数的含义。并会用小数表示一些单位较小的数 。
3、感知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重点:
感知小数的含义。并会用小数表示一些单位较小的数 。 
教具准备:
直尺
教学过程:  
21  83 
一、出示问题,探索感知小数的意义
1、出示第一节课同学们提出的问题:0.5米有多长?
教师活动:怎样才能知道0.5米有多长?
指导学生讨论:你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0.5米有多长?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归纳总结:
我们应该先知道0.1米有多长,就能知道0.5米有多长?
一
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10米,也就是0.1米。  
学生讨论:0.5米是多少呢?
得出:0.5米是510米。   0.5米就是5分米 
教师出示问题:0.03米有多高?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自己总结得出0.03米有多高?
出示米尺:把一米平均分
成100份,每份是多少?学生:每份是一厘米,那么,3份呢?3厘米。
教师总
结: 3100米也就是0.03米,也就是3厘米。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0.08米有多长。
二、巩固联系:33页自主练习3、4题。学生动手涂一涂。  
三、探究比较大小的方法:
1、提出问题:0.3米和0.5米比哪个大?学生分小组讨论,自己比较的方法 
教师活动: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是怎样比较的,只要学生说的队就给与充分的肯
定。
2、加深理解你会比较0.78和0.89的大小吗?
学生活动:自己独立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与同位进行交流。
进行班级交流,总结出好的方法进行表扬。 
四、巩固练习:
第五题,学生填完后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填?  
第六题学生连完后,同位交流自己的做法。
五、作业:    34页,9、10题    选做题:34页8题。  
第 三 课 时
备课时间:2011.3.16      上课时间:2011.3.24     序号:19
教学内容:
自主练习:7、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小数的读法、小数大小的比较以及简单的应用。
2、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补充练习题) 课内
练习:自主练习:7、11
补充练习:一、把下面各数填在对应的圆圈内.  
0.8    0.5     47
10   8.6   0.72    72    
 7.2     5     0.45
整
数                                  
小数
二、读出下面各小数.  
0.7        3.2       0.57
3.24      
 0.40       4. 97       10.5  
22
83 
三、把下面的数改写成小数.  
4分米=(      )米
48厘米=(        )米  
1米2厘米=(      )米       7角=(
)元  
3元7角=(       )元        98厘米=(       )米
四、写出下面各数.  
三点二七         零点九         零点七
五
点八五  
零点九八      十六点二五       五点六五
零
点八六  
五、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小数.  
3分米=(        )米
7元6角=(      )
元       2米4分米=(       )米
19厘米=(       )米        4元5角3分=(      )
元
2米4分米9厘米=(     )米  
六、在○内填上“>”或“<”.
1.3元○1.5元                  1.2米○1.4米
0.8元○2.1元                  1.21元○1.12元
0.14米○1.4米                 1.03米○0.92米
0.5元○0.4元                  0.08○0.1
0.3米○0.5米                  0.05米○0.15米
第四课时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备课时间:2011.3.16
上课时间:2011.3.25     序号:20 
教学内容:信息窗2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景,使学生懂得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2、能计算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3、感知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计算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感知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感受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情景图,指导学生看图并提出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看图提出问题:(教师板书) 抽油烟机离地面有多高?
椅子的
高度应该是多少? ………  
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1、完成第一个问题 指名学生列出算式:0.7+0.6 学生分组讨论后进行计算
可
以用以下方法计算 0.7米=7分米   0.6米=6分米   7+6=13分米=1.3米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只要学生说的对,就给与表扬。  
2、完成第二个问题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订正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  
三、引申探究
教师出示:你知道1米比0。3米长多少吗?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
流自己的做法。
教师板书:可以:    1米=10分米      3米=3分米   10分米-3
23
83 
分米=7分米=0.7米    也可以用竖式:  
四、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 1、2题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是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做
法。
3题学生提出问题然后集体解答。
4题,学生独立连一连,并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连? 
五、作业:   我学会了吗?
选做题:39页5、  
第五课时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练习课
备课时间:2011.3.23    上课时间:2011.3.28     序号:21
教学内容: 
自主练习3、4、5、6、7  
教学目标:  
1、
解并掌握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2、  确区分整数加法和小数加法的异同.  
3、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
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对齐数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的算法。  
教学过程:
1、自主练习第三题
学生看图提出问题教师板书,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解答。
教师组织学生订正。
2、四题: 学生自己动手连一连,提问时说一说什么要这样连?  
3、五题:
这道题前两个小题是让学生比较大小。学生自己比较后组织交流。  
第三个问题是巩固小数加减法的题
目,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板书,然后学生
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解答。  
4、六题。 学生
看突变一道数学故事,要求用上数上的数字,编得合情合理,边
完后学生进行交流,比一比谁编得最生动
形象。  
5、七题: 学生看图提出问题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解答。  
6、作业:
填空: 
1、5.7+9.8=5.7+10()0.2
2、63.8-10.3=63.8-10()0.3 
3、比4.93少1.5的数是()。
4、比3.92多0.4的数是()。 
5、(  )的一半是6.3.
6、甲数是10.9,比乙数多0.852,甲、乙两数的和是( )。
7、小于1的最大的三位小数减去最小的四位小数是( )。 
8、比10元少1.7元是(
)。 
第四单元  泰山黄金周                   
24  83
 计算器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大数目的计算,初步认识计算器,学会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
必要的计算。
2、能借助计算器探求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并能对探索出的规律做出有说服
力的说明。
3、在实际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计算器的快捷、方便,体会数学与生活
的密切联系。
4、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索意识,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愿望
以及与同伴合作
的品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会利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教学规律。  
教学建议:  
1.
2. 
3. 
4. 
5. 
 认识计算器要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
 运用已有的经验,帮助学生系统认识计算器,提高操作水平。  
 教学中要灵活使用教材。
 尊重学生的差异,逐步提高使用计算器的熟练程度。  
计算器教学不能影响以后计算教学中对算理的教学。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泰 山 黄 金 周 
备课时间:2011.3.23
上课时间:2011.3.29     序号:22 
教学内容
:  课本40、41页。
教学目标 :
 认识计算器,学会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必要的计算。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具准备:
每人一个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设境激趣
你喜欢旅游吗?你都去过那些地方?  
师:“十一”黄金周期间,五岳之首——泰山的旅游情
况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
来看一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请列出算式进行计算。(学生计算)
师:计算中有什么感觉?(数太大,计算麻烦)  
二、合作探索
师:你对计算器了解多少?  
25  83
教师介绍计算器个部分的名称及主要功能。  
师:你会用计算器计算刚才的题
目吗?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你能用计算器计算
吗?(引导学生完成红点和绿点两个题目的计算,把得数
填在横线上。)  
师:生活中你还见过那些地方用计算器计算?  
三、反馈练习
1基本练习“自主练习第1题”用计算器计算。  
2、实际应用“自主练习第3题、第7题”
3、拓展练习“自主练习第2题”  
四、小结   本节课你有收获吗?
五、布置作业   45页第2题  
第 二 课 时
备课时间:2011.3.23     上课时间:2011.3.31    序号:2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2页 
教学目标:
用计算器找规律。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师:我们已经学会使用计算器了,用计算器计算有什么优越性?(生答)
师:我能比计算器算得还快你信吗?  
活动二:  
出示:99998*15,99
99*19,9999*12、、、、、、你们用计算器,老师口算,咱们比
比看。你想知道其中的诀窍
吗?如果学会了你也会算得比计算机还快。
请你用计算器完成42页的算式,学生汇报计算结果,老师板书。
9999*11=109989  
9999*12=119988
9999*13=129987  
9999*14=139986
师:观察计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师:根据规律,你能不用计算器计算出9999*15
的得数吗?你还能计算9999*19
吗?你是根据什么算得?
师:现在谁知道刚才我们比赛的时候老师为什么总是赢吗?  
师:是呀,有很多的题目计算结
果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我们注意寻找规律,就
能比计算器算得还快。下面我们亲自来试试好吗?
活动三:  
自主练习第4题,用计算器计算,独立完成,班级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独立完成第5题,交流你发现了什么?你能直接写出的数吗?
拓展练习:第6题,通过练习,让学生知道什么叫回文数。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第五单元   扬帆奥运 
                 ——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内容: 
26  83
1、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整百整十数乘法的口算
2、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3、算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4、因数的变化规律
5、乘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6、回顾整理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
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两位数乘一位数、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以
及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笔算,并能正
确熟练的进行口算、估算和笔算;在具
体情景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理解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进行
三步的四则混
合运算。 
2、在发现、提出并解决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
学生提出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
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混合运算在生活中的作用,发
展应用意识;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得成功的体
验。 
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及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三位数乘两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 
教具准备:小黑板、挂图、口算卡片。
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情景图,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
2、注意让学生自主探索掌握运算规律和方法。
3、联系生活经验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使计算与解决问题有机结合。
4、重视基本技能的培养,不断段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 
教学时间:11课时
第一课时 
备课时间:2011-3-22  上课时间:2011-4-1  序号: 24
教学内容: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整百整十数乘法的口算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整百整十数的口算算理;
  2.掌握合理的口算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口算步骤的推导,初步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
2.能正确进行口算,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促进思维条理化。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一位数乘的口算过程。
难点:理解并掌握满十向前一位进“1”的算理。 
(三)德育渗透点 
1.结合形式多样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淀数学意识; 
2.人人参与口算,使学生养成积极动脑、认真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满10怎样进位,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合理的口算思考过程,正确进行口算。
教具、学具准备:口算练习卡片、练习题投影片 和数学游戏卡。 
教学步骤:
27  83 
一、铺垫设伏 
1、复习准备
投影出示口算题: 
(用纸板覆盖,一题一题出示) 
10×5 14×2
100×7 130×2 
20×3 34×2 200×4 210×3 
教师提问:14×
2请你说一说口算过程。(学生回答10×2=20,4×2=8,
20+8=28) 
教师追
问:那么你能不能说一说140×2又是怎样口算的呢?(同座位的两个
小朋友互相说一说)然后请同学
回答(把140看成14个十,先用10个十乘以2
是20个十也就是200,
4个十乘以2是8个十也就是 80, 200加上80等于 280)
教师揭示课题:(板书:一位数乘两位数、乘整百整十数) 
  二、探究新知: 
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2008年奥帆船、帆板比赛在哪个城市举行吗?(引
入主题—扬帆奥运。
1、出示情景图: 
问:图中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1)、3个月一共挖出多少万吨淤泥?(2)、本周已经运走了多少吨淤泥?
3、谁能帮他解决第一个问题?         生答师板书:18×3
师:你能口算出它的得数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4.反馈练习:14×3
12×5    49×2    16×4
先让同桌互相说口算过程和得数,然后指名说出口算过程。 
5、师:140×2你会口算吗?
说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1)、谁能为第二个问题列算式?  生说师板书:400×20
(2)、同位两人互相说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3)、全班交流交流:(每人都从别人的方法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口算方法)
引导学生理解:线用0前面的数相乘,再在积的末尾填上3个0就可以了。
反馈练习:200×30   100×70    30×300    10×600
三、巩固拓展: 
1、第47页1    第48 页2 
2、第48页第5题
   第(1)、(2)小题课自主解决。第(3)小题可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通过
交流体会
答案的不惟一性。 
3、第7题   学生可根据信息提出用乘法解答的问题。
第二问需要学生根据9月份的销售量对10月份的销售量进行预测。
五、作业:50页8、9题 
第二课时 
备课时间:2011-3-26  上课时间:2011-4-2  序号:
2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1页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教学目标:使学生知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的方法,初步学会简单的估算。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28  83
教学难点:联系实际情景灵活选择最优化的估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课件出示:售房信息
滨湖花园有两室一厅住房一套,面积86m2,售价894元2
师:想买这套房子需要准备多少钱才够?怎么解决? 
生:86×894
师:你打算怎样算呢? 
生1:直接计算。 
生2:估算。
课件出示:下面哪种情况下使用估算比直接计算更方便呢? 
A、我在准备房款的时候
B、房主在收房款的时候 
师:是的,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知道准确的结果,只需要一
个大概的结
果,这就需要估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师先说:“同学们已经学会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今天我们学习三
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 
2、示情景图:
(1)、问: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我们学校发了多少包树种? 
(2)、列式:223×18
根据以前学习的估算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想怎样估算?依据是什么? 
生说师板书:
“223大约是几百?”(200)  教师在“223”下面板书:200
“18大约是几十?”(40)教师在“18”下面板书:20
教师:“223×18大约是多少?” 
师生共同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要先求出
两个因数的近似数,再用
两个近似数相乘.  
3.基本练习.
教师先带着学生做“625×28”,使学生初步熟悉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的
方法.
让学生独立做
260×12,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集体订正时,指名
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拓展    
第52页1、2、3、4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注意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时,
可让中等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四、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第三课时 
备课时间:2011-3-26
上课时间:2011-4-7   序号: 26 
教学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9
8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自己提高熟练程度。
2、使学生在计算时遇到连续进位问题时会正确计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类比、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2010年广州亚运会取得圆满成功。广州市在
比赛前作了大量的准
备工作,咱们一块儿去了解一下关于修建高速公路方面的信息。  
 (多
媒体出示)为迎亚运,广州市修建了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历时14个月,平
均每月修路86米;二期工程
历时15个月,平均每个月修建213米;三期工程历
时12个月,平均每个月修建260米。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交流,师选择性板书: 
一期工程全长多少米? 
          二期工程全长多少米? 
三期工程全长多少米? 
师:一期工程全长多少米?请同学们做在练习本上。比比谁做得又对又快。学
生交流算法。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探究新知:因数中没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解决问题:二期工程全长多少米?  
1、生列算式,师板书:213×15  
       2、揭示课题:  
师: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学生试做,抽一生板演。  
做完小组内交流做法。  
    3、集体交流。(出示错误做法。)  
1)展台展示,学生评价错误原因。  
重点交流: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数去乘第一个因数的个位数时,
积的末位应该写
在哪一位上,说明理由。  
(2)黑板板演的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师
根据学生的说法板书:213×5的积,213×10的积。
4、小练习:456×19     208×37 
 (二)
探究新知:因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 
  解决问题:三期工程全长多少米?
  1、生试做。  
 2、师巡视,展台展示不同做法。  
      2 6
0                      2 6 0  
    ×   1 2
×  1 2  
   重点讨论:为什么积的末尾要加上0?(强调简便结果是384个10)
 3)算法最优化:哪种做法更简便?  
     3、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
30  83 
   出示320×30 ,会做吗? 
学生试做。  
 展示交流多种算法。  
4、小结:在计算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应注意什么?  
 计算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用0前面
的数相乘,再看两个乘数的末尾一
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几个0。  
三、
巩固拓展 
1、第55页第1题 
2、 第57页第8题
生自己在书上改正后指名说说错误之处及错误原
因。
四、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说说计算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第四课时(练习课)
备课时间:2011-3-26   上课时间:2011-4-8  序号: 27
教学内容:复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教学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的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教学重点:因数末尾有0的和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教学过程:
1、第55页第3题 
283×19      301×27       180×50
193×40 
216×32      103×18       650×12
408×30 
    让学生先估一估,在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列竖式计算有困难的学
生,订正时注意帮助学生查找错误原因。 
2、第56页第5题     学生自己做
3、第6题 是一道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综合练习。
让学生找准数量关系自己填写。 
4、第7题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 
5、第9题
是运用所学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 
6、第10 题、让学生自主尝试、对
比的基础上反思,明白在列竖式时,上面一
行写三位数,下面一行写两位数,这样计算比较方便。
7、第11题、12题
学生先自己做,再在小组内交流,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
做?做错的同学改正做法。
三、自我展示。  
                  1、火眼金睛辨对错  
152            304          360  
× 23          × 12          ×50  
356             68          1800  
104            34    
1396           408  
2、一车间每月加工756个零件,照这样计算,全年加工多少个零件?  
第五课时
备课时间:2011-3-26  上课时间:2011-4-11  序号: 28
教学内容: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
31  83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
小)
相同的倍数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认识扩大、缩小 
出示书中练习 
37×10= 400÷10=
37×100= 400÷100= 
师:观察37×10=370。我们还可以说“把37扩
大10倍后是370。”那37×100
我们还可以怎么说?(把37扩大100倍后是3700。) 
师:说得不错,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35×10=350,把35扩大10倍是350。
38×100=3800,把38扩大100倍后是3800。) 
师:你能不能举出不同的例子?(
25×2=50,把25扩大2倍是50。25×4=100,把25
扩大4倍是100。)
师:再看400÷10=40,试着说一下。(400÷10=40,把400缩小10倍是40。)
师:那400÷100呢?(400÷100=4,把400缩小100倍后是4。) 
师:你
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500÷10=50,把500缩小10倍是50,500÷100=5,
把
500缩小100倍后是5。) 
师:能举出不同的例子吗?(120÷2=60,把120缩小2倍是
60。120÷3=40,把120
缩小3倍是40。)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情景图: 
让学生观察情景图,说说图意,从中获得了那些信息?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可能提出:筛沙车2分钟能清洁多少平方米沙滩? 
筛沙车15分钟能清洁多少平方米沙滩?   …… 
2、师:老师也想提一个问题好吗?
问题是:筛沙车的工作量是怎样变化的呢?
3、我们一起看一下筛沙车工作情况统计表。(出示下标)
师:请同学们将统计表补充完整。(生每人一张表) 
  
工作效
率
(平方
米
分) 
工作时
间(分)
工作总
量(平方
32  83 
80 80 80 80  
15 30 60 90  
 
1200 2400 4800 9600
 
米) 
 (学生独立填写表格)
4、师:全班交流:(色泽学生的回答,时填上结果,2400、4800、9600)
师:在刚才填表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可能会发现:(1)我发现清洁沙滩的面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2)我发现每分钟清洁沙滩的面积不变,工作时间
越长清洁沙滩的总面积就越大。 
(3)、
我还发现,第二组与第一组相比,80不变,30是15的2倍,2400也就
是1200的2倍。
师:它的发现非常独特。表中其它各组的数据与第一组相比是否也存
在这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进行讨论。 
全班交流:(也可能有的组能用简单的语言总
结出规律:每分钟清洁沙滩的面积
不变,工作时间扩大到原来的多少倍,清洁沙滩的总面积就扩大到原来
的多少
倍。) 
师:如果用因数、因数、积分别表示这三个量,你能用一句话概括这个规律吗?
先说给同位听听。 
师:谁想来试试?
也许学生能说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多少倍,积就扩大到
原来的多少倍。
二、巩固拓展: 
1、第60页第1题   先让学生自主计算,再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算法。
2、  第3题 让学生联系“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多少倍,
积就扩大到原
来的多少倍”的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解答。 
第六课时(练习课) 
备课时间:2011-4-6
上课时间:2011-4-12   序号:  29 
教学内容:第60—61页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运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积的变化规
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根据63×58=3654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630×58
6300×58    6300×580 
二、生先算,再在小组内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6×15       36×2       600×700 
   60×15
36×4       60×70 
  600×15       36×8       6×7
利用规律,直接说出答案。 
25×20=500 
25×(    )=1000
(    )×20=2000 
25×(    )=250 
(    )×(
)=100 
三、第60页第4题    
33  83
35×108+217      75+392+125
500-18×16       42×(193-48)
学生自己做后,集体订正,并说说先算什么? 
四、第61页第5题
学生自己做,集体订正。 
五、第61页第6题  学生自己做,再小组交流,把错改过来。
六、第61 页第7 题  这是一道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由于
题中出现了
四位数乘一位数,所以教材提示可以用计算器。 
  
第七课时
备课时间:2011-4-6  上课时间:2011-4-14   序号: 30
教学内容:三步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理解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
3、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 
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铺垫设伏: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2008年奥运会要在中国北
京举行,青岛作为北京的合
作伙伴开展了许多与奥运有关的活动。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青岛为纪念“国际
奥
林匹克日”在心修建的海滨栈道上举行的全民健行活动的热闹场景吧。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情景图: 
师:看了这幅图,你都想到了什么?  从图中你获得了那些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生说师板书) 
学生可能会提出:
(1)、老爷爷还要走多少米才能走完1000米?
(2)、小丽一家已经走了多少米?离5000米海有多远?
(3)、小强一家离500米还有多远? 
(4)现在小强比小丽多走了多少米?
2、师:我们还是来关注一下老爷爷吧。
谁来为第一个问题列算式呢?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指名说说这个问题的数
量关系)
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写完之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哪个小组愿意说说你们的意见? 
70×30=2100(米)
10000-70×30-60×30 
60×30=1800(米)
=10000-2100-1800 
10000-2100-1800=6100(米)
=7900-1800 
=6100(米) 
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3、小组合作,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34  83 
4、全班交流:(重点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是怎样想的?)
5、你能列综合算式,用两种方法解答吗? 
(1)、10000-(70×30+60×30)    (2)、10000-(70+60)×30
=10000-(2100+1800)             =10000-130×30
=10000-3900                       =10000-3900
=6100(米)                        =6100(米)
6、下面我们再来关注一下我们的小伙伴吧。(解决第4个问题)
师:要解答这个问题,必须先知道什么? 
(每人先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在于伴交流)
7、全班交流:(建议学生用综合算式)
8、根据刚才的计算和以往经验,你能说说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吗? 
生说师小结:
三、巩固拓展: 
1、第63页第1题  全班交流第一行两道的运算顺序。
同位交流第二横行两道题的运算顺序,
自己做第三横行两道题的运算顺序。(生板演,集体订正) 
2、第64页第3题
通过观察,全班交流了解到什么信息,再独立解答。
四、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说给老师和同学听听。 
。 
  
第八课时  练习课 
备课时间:2011-4-6   上课时间:2011-4-15
序号: 31 
教学内容:第64页—65页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应用混合运算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计算: 
1592-(71-34)×16       36×72+36×128
算后说说你是先算什么?(先算括号内的加法,再算乘法,最后算减法)
二、第64页4、5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交流解题思路。提倡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 
三、第65页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1),订正时说说你是先算什么?再让学生提出不同的三步
计算的问题,
再自己解答。 
四、第65页第7题    
先帮组学生弄清统计表中所提供的信息和要解答的
问题,再列综合算式解答。反
馈交流时,让学生说说选择地板的理由。必要时要组织学生讨论,进一步明
确:
地板的选择要根据主任的经济条件、个人喜好、整体效果等方面进行,答案是不
惟一的。
“聪明小屋”列式为:(56-20)÷2÷3=6(次)    
第九课时(回顾整理)
备课时间:2011-4-6  上课时间:2011-4-18   序号: 32
教学目标: 
35  83 
让学生对所学的整数乘法的知识进行全面
的回顾并整理,使学生对整数乘法
的计算方法及计算应注意的问题系统化,加强知识间的地联系。
教学过程: 
一、回忆呈现,查漏补缺 
谈话:同学们,这单元我们学习了《三位数乘
两位数》,先自己回忆一下,
你能想起哪些关于“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 
生可能说:
1.生1:我会口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师:你能举例说说怎样口算吗?
生举例说明。 
师:看谁口算得又对又快。 
1:口算。 
14 ×3
49 × 2   200 ×30   30 ×300 
12× 5   16  ×4
100 ×70   10 ×600  
2.生2:我会估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练习:
151× 19   713× 49   79×502   60× 401 
40
×99    321× 18   301× 38   98× 22
师:你能举例说说怎样估算吗? 
生举例说明。 
生做综合练习2:投篮。
生生交流估算过程。 
3.生3:我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师:你能举例说说笔算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吗? 
生举例说明。 
生做笔算题。
208×15=    320×70=    248×17=   408×30=   
师补充:同学们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那么你会笔算四位数乘两位数或三
位数乘三位数吗?试试看。
出示题目:1208×45=     3654×18=     623×124=
生尝试计算,并交流计算过程。      
36  83
二、解决问题,拓展延伸
1.估算:综合练习3、4。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订正。 
2.综合练习6。
3.综合练习7、8、9。
注意:8、9题中“大约”一词是因为数据不是精确值,并不是要求用估算
方法。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你们还有哪些理解困难的问题吗?可以提出来。或者你觉得有哪些知识需要
提醒同学们。 
第十课时(回顾整理)  
备课时间:2011-4-6
上课时间:2011-4-19  序号: 33 
教学目标: 
让学生对所学的整数乘法的知
识进行全面的回顾并整理,使学生对整数乘法
的计算方法及计算应注意的问题系统化,加强知识间的地联
系。 
教学过程: 
谈话:本单元,我们除了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及运
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还学过哪些知识?回想一下。 
生可能会说:
生1:我们学了积的变化规律。
师:两个因数相乘,因数变化会引起积怎样的变化规律?试举例说明。 
生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
律。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
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变化
规律。 
生做课本P50综合练习5。 
订正时,生说明自己的想法及规律。
生2:我们学习了三步混合运算。
师:老师补充几道混合运算题,你能说明它们的运算顺序吗? 
出示题目:
50-(820+108)÷29              623÷89×(407-168)
872+(25+135)×26              36×72+36×128
生说说每题运算顺序。(要求学生能准确地说出计算顺序) 
师:大家能正确计算吗?试试看。
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师:同学们能按正确顺序计算混合运算,能用这部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吗? 
37  83
生做课本综合练习10、11。
注意:让生说说自己计算步骤及每步算的是什么,以进一步理清思路。
二、拓展延伸,升华提高 
三、课堂总结
谈话:通过学习,你觉得你有什么要注意问题想与同学交流、分享? 
第十一课时
备课时间:2011-4-12   上课时间:2011-4-21  序号: 34
教学目标:继续复习本单元所学的整数乘法的知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68页-69页的6-11题。 
教学过程: 
1、第5题是运用积
的变化规律解决计算的题目。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填表并
交流,然后及时进行有效评价。
2、第6题让学生在□立填上合适的数字,使等式成立吗? 
□□□×□□=12000,
□□×□□□=48000 
让学生通过交流,发现其中的规律。 
3、第7、8、9题时应用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这三道题
的知识背景就有很强的教育意义。练习后,让学生
更具每道题的知识背景简单说
一说自己的感受。 
4、“聪明小屋”是根据计算期计算出的得数
,探索运算规律的练习。教材以两
位数乘两位数为探索对象,当一个因数是11时,积与另一个因数之间
的关系,
从而归纳出积的结构模式。这个过程需要观察、计算、猜想、验证、应用等活动。
练习
也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并利用小组兴趣活动等形式进行反馈和交流。 
48×11=5 2 8
29×11=3 1 9 
86×11=9 2 6 
64×11=7 2 4
93×11=10 2 3
教师也可将算式扩展为三位数乘11,有能力的学生可进一步探索。 
第十二课时(我学会了吗?) 
备课时间:2011-4-12
上课时间:2011-4-22   序号: 35 
教学内容: 
“我学会了吗?” 
是一幅综合实践情景图,呈现的是工人们在海边美化滨海步行道时的情景。
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本单元所
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自我检测。 
教学过程: 
1、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情景图,谈谈了解到的信息。“运来6000克黄栌”“种植
了160米
黄栌,每米种35棵”“每辆卡车运送建材15吨,已经运来了127
车”“木制栏杆75元一棵,先运
来140根,又运来120根。”“滨海步行道全
长40千米。每千米道路预计投资200万元。”
2、提出问题并解决。 
38  83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 黄栌种了多少棵?160×35=5600(棵)
(2)运来6000棵的黄栌够不够?如果不够还缺多少棵?如果购了多多少克? 
6000>5600  6000-5600=400(棵)答:够    多了400棵
(3)已经运了多少吨的建材? 
(4)公运来木制栏杆多少根?
(5)滨海步行道共预计投资多少万元?...... 
先让学生自己独立解决,教师巡回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2、然后,在班内交流,引导学生通过回顾与反
思,总结自己本单元的表现和收
获,为丰收园的评价提供依据。 
第十三课时(综合应用)
备课时间:2011-4-12    上课时间:2011-4-25     序号: 36
教学内容:综合应用“荡秋千” 
教学目标:
1、在亲身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猜想实验验
证”的研究过程,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体
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 
3、使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在学习中与人合作的重要,培养学生有合作学习
的意识,合作学
习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哪位同学玩过荡秋千的游戏?这么多
同学玩过,还记得当时是怎样荡的
吗?(可组织学生参加荡秋千的活动,使学生获得初步体验。通过荡秋
千的
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要留给学生虫
子的研究时间,
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制定策略—实验验证—分析数
据—得出结论”)的过程。
(学生回答) 
师:你们荡秋千时比赛过吗?怎么比的? 
    (学生回答)
师:现在老师带你们去看一场荡秋千比赛。 
(出示图) 
师:小明、小芳、妞妞正在
进行一场荡秋千的比赛。她们比的是:在相同的
时间内,看谁荡的次数最多。猜猜,相同时间内,你认为
谁荡的次数最多?为什
么?可以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39  83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自己的想法。)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三种观点
,有的说小明荡的次数最多,因为绳短;有的
说小芳荡的次数最多,因为她轻;还有的说妞妞荡的次数最
多,因为绳长。(教
师边说边板书板书)到底谁说的对呢?想不想验证一下? 
二、实验操作。
1、熟悉实验器材。
师: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实验器材,这套实验器材和荡秋千又有什么联系
呢?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再观察拴小球的绳,掂一掂两个小球,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自己的发现) 
师:现在是绳长相同,两个小球轻重不同,相同时间内荡的次数会怎样呢?<
br>请同学们按实验要求进行实验。老师要看看哪个小组会合作,会学习。 
2、学生做实验一。
(学生分工实验并完成实验一的表格,小组交流实验的情况。)
师:小明和小芳秋千的长相同,相同时间内谁荡的次数最多?为什么? 
师:刚才老师发现同学们在实验时有分工,有合作,一个人能完成这个实验
吗?
师:由此可见,学会与别人合作学习很重要。 
师:通过实验同学们得出:在相同时间内,绳长
相同,轻重不同,荡秋千的
次数与体重无关;那会和什么有关系呢?
(学生猜可能会和绳长有关。) 
3、学生做实验二。
(学生分工实验并完成实验二的表格,各小组交流实验的情况)
师:根据实验二得出的结论,你认为在相同时间内,谁荡的次数最多?为什
么?
师:通过两次试验,你认为他们三人谁荡的次数最多?说说理由。 
4、教师小结。
三、课后思考。 
40  83 
师:有的同学家里有挂钟,时间不准
确时奶奶会调里面的两个按钮,根据今
天学习的内容,思考这其中的道理。 
第六单元
走进商场 
                            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 
1、结合现实生活,通过具体观察活动,了解从不同方位观察同一组物体,
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一组长方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使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一组正方体的
形状和相对位置,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学会欣赏数学
美。
3、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一组长方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教学重点: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一组长方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学会欣赏数
学美。
教具准备:小黑板、挂图、课件。
教学建议:
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观察观察、分析多个物体的组合体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时间:4课时 
第一课时
备课时间:2011-4-18  上课时间:2011-4-26 序号: 37
教学内容:观察一组物体
教学目标:结合现实生活,通过具体观察活动,了解从不同方位观察同一组物体,
所看到的形状
是不同的。
教学重点、难点: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一组长方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回忆旧知
1.课件出示走进商场——观察物体(信息窗1,只有冰箱),复习辨认单个
具体实物的形状。
 
41  83 
同学们经常逛商场,这个场景你们见过吗?图中的冰
箱从不同的方位看分别
是什么形状?(课件出示3种形状学生选择) 
二、创设情境 导入新知
2.课件出示信息窗1(有冰箱和冰柜两个实物) 
只有冰箱我们会从不同的方位观察和辨认,
现在图中有冰箱和冰柜两个物体,从正面、侧面、
上面看又会是什么形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从不同
的方位看一组物体是什么形状。 
(师:刚才
我们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这节课我们来研究—
—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三、操作观察 合作交流 
 师:  
1.先把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摆到桌子上。
2.要求:摆完后,仔细观察你看到了物体的哪一面?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
流。
3.最后把看到的图形与相应的图片找出来。  
师:巡视,指导,参与讨论。
师:谁能把你的想法讲给大家听听?可能有几种情况:  
生:
1、左边是长方形,右边是正方形。  
2.边是正方形,右边是长方形。
3.两个都是正方形。  
4.两个都是长方形。  
师:同学们讨论的很认真,刚才
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位置观察了物体,看到
了不同的面。
  
1.借助经验
大胆猜测 
(课件出示3组形状)请同学们猜猜每组形状是从哪个方位看到的呢? 
个人加减
学生猜测。 
2.模拟观察 验证猜测 
同学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请同学们利用老师为你准备
的两个纸盒来代替
冰箱和冰柜,按照信息图中冰箱和冰柜的摆放放好。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从正面、侧面、上面分别进行观察,注意观察时,视线要与所观察的面垂直,(教师边讲
边演示怎样观察)并
把观察到冰箱和冰柜一组的形状和课件出示的形状进行对
照,看看课件中的每一组形状分别是从哪个方位
看到的。 
3.小组合作,观察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4.全班交流汇报。 
42
83 
5.想、画,进一步明确形状。 
通过刚才的观察和交流,请同学们想一
想,试着画一画冰箱和冰柜这一组物
体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分别是什么形状。(学生画,教师指导)
6.充分感知,建立表象。 
请同学们利用老师为你准备的另一组学具(两个大小不同的圆柱体
)摆放的
位置不同,从不同的方位看分别是哪组形状。(课件出示形状,学生分组观察,
教师指
导) 
四、拓展应用。 
1.说一说。学生独立思考自主练习第1题。
2.看一看,连一连。自主练习第2题。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3.想一想,摆
一摆。自主练习第4题。学生先想象,在以小组为单位摆一摆,从
不同的方位进行观察交流。为信息窗2
做铺垫。 
五、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谈谈你、老师或你的同学这节课的表现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备课时间:2011-4-18  上课时间:2011-4-29  序号: 38
教学内容:辨认一组正方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教学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使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一组正方体
的形状和相对位
置。
教学重点难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学会欣
赏数学美。
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同学们喜欢逛商场吗?商场里的货物琳琅满目
,但对于存放货物的仓库我们
很少见过。这节课我们一起到存放货物的仓库去看一看,好吗?请看屏幕。
(出
示情境图) 
请同学们认真看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看一看,想一想。  
 师:从不同方向看小车上的这堆货物,各是什么形状?
  (学生在小组中活动,互相说,然后汇报交流)  
生一:梯子上的人看到的是2个正方形组成的一个长方形(左右)。  
43  83 
生二:车子前方的人看到的是2个正方形组成的图形(上下),侧面的人看到的
是一个正方形。
学生可能会问: 
1.从推车的叔叔方向看这两个正方体是什么形状的?
2.背着包的女同学从侧面看到的这两个正方体是什么形状?
3.爬在梯子上的叔叔从上面看到的这两个正方体是什么形状?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解决问题:从不同方向看 ,各是什么形状?
1.回顾旧知: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节课的知识,“从不同方向看”指的是哪几个
方向? 2.同学们看,我把图中小车上的货物给大家拿来了。(每人发两个正方体积木。)
请你用小正方体
代替货物,然后从不同的方向来观察一下,各是什么形状? 
3.你能帮助他们把看到的图形贴到相应的
位置吗?(教师贴好头像,学生到黑板
上板贴看到的图形。) 
4.小结:刚才我们从不同方向
看小车上的这堆货物,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这
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察物体。
二)解决问题:(课件出示三个正方体的组合图)
1.如果车上有3箱货物,从不同方向看,各是什么形状呢?
2.请你先用手中的积木来搭一搭,然后观察一下,从不同方位看,各是什么形状?
(学生在小组中活动,互相交流,然后指名发言,全班交流意见。) 
3.你能帮助他们把现在
看到的图形贴到相应的位置吗?(教师贴好头像,学生到
黑板上板贴看到的图形。)
(三)解决问题:如果车上有4箱,而且从正面看到的是 ,可以怎样摆?
1.我摆了4箱货物,从正面看形状是 。你知道我是怎样摆的吗?同学们可以一
边想,一边用
手中的积木试着摆一摆。谁摆出来了?(对第一个发言正确的学生
要充分表扬,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2.是不是只有一种摆法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用手中的正方体积木,摆一摆,
看一看,
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摆法多。 
44  83 
3.同学们讨论的很热烈,摆的也
很认真。哪个小组想展示一下你们的作品?(学
生用实物投影演示、交流。) 
4.小结:同学
们能根据我们看到的形状来想象物体的摆放方式,并且想出了这么
多种摆放的方法,看来在仓库里摆放货
物也有很大的学问。 
三、应用拓展 
1.“自主练习”第1题。 
要求:请同学们先
和小组的同学先用积木摆一摆,仔细观察从不方向看到的形状,然后说说
每一幅图分别是从哪个位置看到
的?(
1、通过操作学具,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一组
叠放物体的形状。先激起学生的兴趣,然后
分组进行练习,使学生通过摆实物,
想像出从不同位置看到的形状)。
(学生先在小组里摆一摆,说一说,然后集体交流。) 
2.“自主练习”第2题。
填完后,可以用积木摆一摆验证一下自己填的对不对。(
2、填空,再用学具摆放验证)。
(学生独立填写,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汇报交流) 
3.“自主练习”第3题。 
你能
帮助这四名同学找一找他们看到的是什么图形吗?如果你一下子就能
看出来,那么就直接用线连一连。如
果你不能马上看出来,就用积木摆摆看看,
再连线。
4.小游戏:你说我摆。(“自主练习”第4题。) 
介绍游戏规则:以小组为单位,一个同学
抽出一张印有图形的图片,其他同学摆一摆,看一
看有几种不同摆法,比一比谁的摆法多。(学生操作、
交流)
(引导学生看到图先想好摆
法,再用学具验证)。  
四、课堂小结
1.布置作业:今天的作业是“自主练习”第5、6、7、8题。 
2.小结:同学们这节课表
现得不错,小组活动很积极,希望同学们活学活用,把
学到的数学知识真正地运用到生活中去。
第三课时 
备课时间:2011-4-19  上课时间:2011-5-3 序号: 39
45  83 
教学内容:辨认一组正方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教学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使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一组正方体
的形状和相对位
置。
教学重点难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学会欣
赏数学美。
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练习。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在仓库里搬运整理
货物来观察物体,知道了:从不
同位置看正方体摆成物体的形状中,每个正方形和原来正方体的面是对应
的。今
天我们继续学习观察物体。 
二、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一)
补充练习:用心选一选。 
仓库里的货物实在太多了,你能帮助工人叔叔一起来整理货物吗?
[课件出示题目] 
1. 从左侧面看,形状相同的有和。 
2.
从正面看,形状相同的有和。
要求:请同学们先和小组的同学用积木照着图中的形状摆一摆,然后填空。
(学生先在小
组里摆一摆,说一说,填一填,然后集体交流。)
师:这些形状的图形分别是从哪个位置看到的?请填一填。
(学生独立填写,
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汇报交流)  
(二)“自主练习”第5题。
1.( 出示5块正方体搭成的形状图)看,这是我用5块相同的正方体木块搭的一组积木。(出
示3幅平面图)这是我为这组积木照的三幅照片。(
把连线看作线索,重点应放在“发
现了什
么”上)。  
3.想一想,通过连线你发现了什么?和小组同学说一说。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集体汇报交流,要多指几名学生说一说。)
第6、7、8题。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通过交流和摆放学具,巩固观察方法。)
(三)补充练习:游戏――“我是小巧手”。[课件出示题目] 
1 2 3 4 5 6 7
8 
46  83 
(1)从正面看到 的有( )。
(2)从正面看到 的有( )。 
(3)从侧面看到 的有( )。 
1请同学们在
最短的时间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出这些立体图形,比一比谁搭得
最快。每个小组搭得最快的同学,可以
得到“小巧手”标志一枚。 
(学生自主完成,然后在小组内评议,)
2.搭完后,请同学们完成上面的填空。 
(学生自主完成,集体交流汇报。)
(四)第6、7、8题。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通过交流和摆放学具,巩固观察
方法。)
(同位交流,探讨研究。) 
3.集体汇报交流研究结果。
三、全课小结,布置作业。 
1.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对“观察物体”这部分知识有何收获?
对于自己在课堂
上的表现,你想说些什么? 
第四课时
备课时间:2011-4-19  上课时间:2011-5-5  序号: 40
教学内容:我学会了吗?
教学目标: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复习。
教学重点难点:在整理复习本单元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初步形成用数
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听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吗?(课件播放盲人摸象的故事情节) 
四个盲人为什么摸同
一头大象,而他们的描述却不一样呢?引导学生说出因
为他们四人摸到大象的部位不同。 
47
83 
小结:对,他们摸大象的部位不同,得到的答案就不一样。实际从不同的方
向观察物体的形状,也可能是不同的。今天天气不错,我们一起到历史博物馆去
看一看吧!
二、合作探究,回顾整理 
1.看一看,猜一猜 (大屏幕投影第1题画面)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生口答)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他们拍的照片会一样吗?
(1)想一想,连一连 (大屏幕投影拍到的3张的照片)
师:看,这是他们拍到的照片,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他们拍摄的位置不同。
师:想一想,三张照片分别是在什么地方拍的?会是哪位小朋友拍到的呢? 
小组讨论并说明理
由。(学会从不同的位置看物体的形状,大部分同学基本上能
过掌握,只有个别同学分不清左右,在今后
的学习中应加强辅导,使他们尽快掌
握)。  
(2)议一议
小组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分辨照片是哪个方向拍摄的呢?
引导生小结:可以用摆一摆借助实物观察的方法。 
1.摆一摆,看一看。 
在实物投
影前用5块正方体木块搭成的一个图形,让4名学生从不同方位观
察,并让学生描述所看到图形的形状。
2.画一画,想一想 
让学生把观察到的形状画下来。全班观察,想一想是从什么方位看到的。
完
成(1)题,并说明理由。 
3.搭一搭
请同学们两人合作,一人画出从上面看到图形的样子。另一人按要求搭拼。 
4.小结:
48  83 
师:通过刚才的不同观察,你有什么想法?
生:每一个人看到的都不一样。  
生:不同的地方看到的都不一样。
生:每一个物体都不一样,有好多形状。 
师:是这个物体不一样吗?
生:不对,是我们人看的位置不一样。
师生小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结果是不同的。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按要求摆一摆 (师出示平面图,让学生动手摆一摆) 
(1)用4块 摆,从上面看是
(2)用5块 摆,从侧面看是 
(3)用6块 摆,从正面看是
2.大家一起算一算 
一个立体图形,从上面和前面看到的形状是
从左面看到的形状是 。搭这样的立体图形至少需要几个小立方体?
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动手摆一摆。 
第七单元:农田里的数学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和掌握除数是两位数
的口算除法;能比较熟练的估算、
笔算除法是两位数的除法;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性质;初步掌握一些常
见的数量
关系。
2、在探索除法算理算法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3、经历探
索用除法是两位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
切联系,增进热爱生活的情感,提高
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9  83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除数是两位数除法口算和笔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笔算除法的试商方法。 
第一课时 
备课时间: 2011.4.27
上课时间:2011.5.6     序号:41 
课题  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能比较熟练的估算、笔算除数是两位数
的除法。
2、在探索除法算理算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
能力。
教学重点: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大的探索空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计算时要“退位”。 
教  具: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18÷6  100÷5   183÷3
35÷7 
50÷5  100÷4   238÷7   129÷3
(2)简单说一说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二)导入新课 
1.出示信息窗1
从古到今,农民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耕作方式
每小时耕地面积(平方米) 
人力        6 
耕牛        60
手扶拖拉机        96 
四轮拖拉机        540
2.观察,你从中发现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手扶拖拉机平均每小时耕地面积是人力的多少倍?
生:16×6=96,所以96÷6=16
9个十除以6得1个十,余3个十,3个十加6得36,36除以6得6,10加6
得16。
师:竖式计算(三人板演)集体订正。
四轮拖拉机平均每小时耕地面积相当于耕牛的多少倍?
  
怎么列式?540÷60=
小组讨论。班上交流,教师整理。  
生:60×9=540,所以540÷60=9
    540÷6=90所在地540÷60=9  
50  83
54个十除以6个十等于9。所以540÷60=9
教师重点让学生多说第三种方法。同桌互说几次。
四轮拖拉机平均每小时耕地面积相当于人力的多少倍?
3.引导学生在理解提议的基础上,独立列出算是并思考算法,  教师板书算
式
96÷6   540÷6   540÷60 
  4.这些算式你们都会算么?想一想,应
该怎么计算?学生计算并说出自己
的方法,对于不同的方法要给与肯定。如:9个十除以6得1个十,余
3个十,
3个十加6得36,36除以6得6,10加6得16有的学生可能用想竖式的方法
5.出示小电脑问题:你会口算960÷6吗?学生口算,并说出自己是如何计算的。
(三)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一题:口算学生口算完后,对比找规律,比较上下两排的算式
,
你发现口算方法有什么规律? 
2.自主练习第三题:口算小组交流:买哪箱橙子更合算?
(四)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和我们以前学习的不同的是,今
天的
口算都需要“退位”,在信息窗我们自己提出的问题中,540÷60这个算式还没
有解决
,是我们下节课学习的内容。 
第二课时 
备课时间:2011.4.27
上课时间:2011.5.9   序号:42 
课题  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能比较熟练的估算、笔算除数是两位数
的除法。
2、在探索除法算理算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
能力。
重  点:学生学会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
点: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教具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80÷20  50÷10   60÷30
160÷80 
100÷50  250÷50  360÷60  390÷30
(2)上节课我们留了一道口算题:540÷60=? 
同学们,这道题应该如何口算呢?
复习可以起到知识迁移的作用,以利于学生后面新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看到新旧
51  83
知识的联系。 
(二)导入新课 
1.学生进行独立计算 
2
.交流口算的方法,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但是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吸收别
人的好方法,选择最合适的
。 
如:60×9=540 所以540÷60=9 
或者 540÷6=90
所以540÷60=9 
又或者54个十除以6个十等于9,所以540÷60=9
(学生已经有了用口诀求商和第一个红点的基础,放手让学生自己算,并进行方
法的交流。)
3.质疑:问题口袋 
我们刚才学习了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你能说说口算方法是什么么?
你还有没有什么问题?可以举例提问? 
(每个红点问题后都有问题口袋,鼓励学生学会新知后
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
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口算 
840÷60=        480÷30=     750÷50=
630÷30=        600÷30=     720÷60=
1、自主练习第四题:口算。集体订正。找出两组说明算理。  
2、第五题。要选择哪份工作
,主要看什么?(每小时多少钱)怎么办,计算?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3、第六题:第一
问由学生自主完成。(三人板演)第二问班中交流,集体根据学
生的问题,口头列式解答。
2.人体的血液1小时可以在人体内循环180周。 
(1)
血液平均每分钟在人体内循环几周? 
(2)   血液循环一周大约需要多少秒 
师:平均每
分循环几周?而已知是1小时循环180周,应怎么办?每分循环3
周,求一周约用多少秒应先做什么?
怎么列式?  
3.飞机每小时飞行720千米,火车每小时行驶90千米。 
(1)
飞机的速度是火车的多少倍? 
(2)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四)课堂总结 <
br>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总结的时候注意培养学生
时刻注意计算要验
算,养成养好习惯。) 
第三课时 
备课时间:2011.4.27
上课时间:2011.5.10   序号:43 
课题 除数是两位数的练习 
52  83
教学目标: 
巩固学生口算除数是两位数的计算能力。经理探索用除数是两位数
的除法解决实
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进热爱生活的情感,提高学生解
决
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   点:学生能迅速准确口算。 
难
点: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 图片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复习 
1.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如何进行口算?
2.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如何进行口算? 
3.在口算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
4.口算 
二、基本练习 
1、某校四年级学生的体重情况如下
符合标准体重的人数        160人 
超过标准体重的人数        20人
低于标准体重的人数        10人 
(1)符合标准体重的人数是超过标准体重人数的几倍?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2.实验小学三年级共有学生200人,若平均每个班40人,问三年级有几个
班?
3.20台录音机共980元,平均每台多少钱? 
4.今天上午共摘苹果960千克
(1)平均每40千克装一筐,需要多少个筐?
(2)960千克送给小朋友120千克,剩下的还能装多少筐? 
第九题。自主完成后寻找规
律:第一二组是除数相同,被除数扩大了几倍,也扩
大几倍;第三、四组是被除数相同,除数扩大了几倍
,商就缩小几倍。  
三、提高练习 
1.小实验 
用弹簧秤,称物体,在一定的范围
内,物体每增加,可使弹簧伸长,分小组
作试验,并记录下来。
学生做试验,把结果记录在书上。
(在动手操作、灵活性较强的练习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小组合
作探索的能力。)
练习时,可以让学生看图和说明来解答第(1)问,如果理解题意有困难,
53  83
也可以先完成第(2)问,在解答(1)问。 
2.聪明小屋
是周六,是双休日么? (是周日,答案:是双休日)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说出想的过程,看哪一个小组想的最快,办法最巧
妙
板书设计: 
180÷3=        80÷20=     750÷50=
120÷40= 
630÷3=        60÷30=     720÷60=
540÷30= 
第四课时 
备课时间:2011.4.27
上课时间:2011.5.12    序号:44 
课题   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学会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
试商方法,明确上的位置,
为学习除数是任意两位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2.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参与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学
习数学的兴趣。
重   点:引导学生掌握合理的试商方法。 
难
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具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认识哪些农作物? 
你认识这么多农作物,你知道他们的播种时间及生长期么?  
(通过学生交流自己所见到的或知道的农
作物,使学生产生兴趣,能够自然的进
入学习情境中。)
出示情景图,观察并思考,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教师整理问题如下: 
1、几月份收玉米?
2、几月份收小麦?  
3、几月份收花生?  
   (二)新授
1.同学们这方面的生活经验还比较少,我们一起到农村去看一看(出示情
境图)
观察图,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在观察图的基础上,回答:玉米的播种时间是5月份,生长期为
120
天;小麦的播种时间是10月份,生长期为235天;花生的播种时间是。。。。。。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2.根据你们的发现,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54  83 
学生可能提的数学问题:玉米的生长期十几个月?小麦的生长期
呢?几月份
收玉米?什么时间收小麦?。。。。。。
(引导学生根据获得的信息会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3.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1)玉米的生长期是几个月?你认为这个问题应该怎样解决?
一个月按照30天计算,你能列出算式么?
师:要知道玉米的生长期大约是几个月,可以怎样计算?
120÷30,120÷30得多少,你是怎么想的?小组讨论。  
小组交流计算方法:口算
;笔算。教师重点讲解笔算的竖式格式,重点为商写在
什么位置上,为什么?
师:玉米的生长期为四个月,播种时间为5月,那几月份收玉米呢?  
(2)师:我们已经会
口算这道题了,如果进行笔算,你能试一试么?学生
自己尝试用笔算的方法计算。
(3)对于同学们写得竖式,你有问题要问么? 引导学生自己提问,解决本
节课的重点,如果
学生提不出来,教师可以引导:“商写在什么位置?为什
么?”
(4)小麦的生长期是几个月,你能自己试着解决么?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7
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全班学生交流想法及计算过程。
学生交流估算结果。235
÷30=
竖式计算。强调:7为什么写在个位上?为什么不能写在十位上。
师:生长期为7个月零25天。那么收获期大约是什么时间?  
(三)巩固练习
1.通过刚才的计算,说说笔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要注意什么?  
2.根据这幅图,我们还
提出了其他问题:花生、红薯、大豆的生长期分别
是几个月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问题解决一下。
3.完成自主练习的第一题,第二题。 
(四)课堂总结
你对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板书设计: 
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玉米的生长期是几个月?  小麦的生长期大约是几个月? 
120÷30 =
235÷30= 
作业设计: 
1.   自主练习的第3、4题.
2、同步练习中相关练习 
第五课时 
备课时间:2011.4.27
上课时间:2011.5.13   序号:45 
课题  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练习
教学目标 
55  83 
        经历探索用除数是两位数
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
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进热爱生活的情感,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实际
问题的能
力。 
重   点
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提高数学学习的
能力。 
难
点 
        让学生灵活选择计算方法,体现计算策略的多样性、灵活性。 
教具准备
        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说一说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 
2.说一说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笔算方法。 
    3.火眼金睛辨对错 
完成书上自主练习第7题,学生自主判断计算对错,不对的题改正过
来。 
(二)综合练习
 
第三题是判断商的位数的题目。练习时,应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商是几位数及<
br>上的最高位的位置,并说明理由。也可以让学生交流后进行计算,并且把每组的
两道题进行对比,
使学生对商不变的性质有初步的感知。 
   1.下面是亚洲几个国家的陆地面积 
国家
中国      印度尼西亚   巴基斯
坦  菲律 
陆地面积 (万平方千
米)
960        190        80        30
(1)中国的陆地面积约是巴基斯坦的多少倍?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2.一级枣有90千克,二级枣有170千克,三级枣有230千克。
(1)一级枣每装一箱,能装多少箱? 
(2)二级枣每装一箱,需要多少个箱子?
(3)三级枣每装一箱,12个箱子能装完吗? 
先让学生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再来计算。第
3问,学生可以用乘法计算,
也可以用除法计算,只要有道理都可以。 
3.面积为的小麦,需
从土壤中吸收氮、磷、钾。平均每平方米小麦大约需要
从土壤里吸收氮、磷、钾各多少克?
56  83 
先让学生弄懂题意,再独立解答
全班交流,你还了解哪些农业知识
自主练习9:先自已完成。集体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这道题是提高学生试商
能力的练习题。
练习时,可以拿出其中的两道题,让学生进行比赛,然后交流
自己的做法。通过交流使学生取长补短,不
断完善自己的想法,从而达到提高试
商能力的目的。
4.一条路长,已经修了,剩下的每天修,大约还需要几天修完?
5.有橘子,平均每装一箱,需要准备多少个箱子? 
三、趣味练习
6.估一估,连一连,商是几位数。 
        800÷40   716÷70
850÷50  97÷40 
120÷60   526÷40    630÷60
510÷90 
7.下面的括号里最大能填多少?(巩固练习) 
30×( )<206
60×( )<417     50×( )<36890×(  )
<575      80×(
)<641      70×(  )<613  
板书设计 
国家         中国
印度尼西亚     巴基斯
坦   菲律宾 
陆地面积(万平方千米)
960
190         80         30   
第六课时
备课时间:2011.5.4  上课时间:2011.5.16     序号:46 
课题
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练习 
教学目标        
经历探索用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解决实
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
切联系,增进热爱生活的情感,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    点 :引导学生掌握合理的试商方法。 
难   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具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
算  32÷2    58÷2   520÷2
660÷6    810÷90  80÷
40   60÷60   90÷30
400÷40    720÷80  
2.用竖式计算,并验算。540÷90   370÷20
750÷60    600÷30  
(二)提高练习 
1.(   )里最大能填几?
57  83 
20×( )﹤91     (  )×30 ﹤ 9498
﹥30×( )      50×
(  )﹤190( )×60﹤482     402﹥
70×( )  
练习时可以拿出其中的两道题,让学生进行比赛,交流自己的做法,学生有
了
一定的经验,再独立完成余下的题目。(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做法,通过交流使
学生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
己的想法从而达到提高试商能力的目的。)
2.做儿童衣服每套用布,原来有布,用去了,剩下的布做40套儿童衣服够
么?
3.种植的玉米,需要种子,大约有100粒。 
(1)玉米种子大约有几百粒?
(2)种植的玉米,需要多少克玉米种子?  
练习时,鼓励学生用口算和估算解决问题,第(
1)问可以用估算解答;第(2)
问可以用笔算,也可以借助口算解答。(第一问,小组讨论,怎样列式
?有几种
方法?小组间交流自己的想法。第二问自己独立完成。第一问,可用估算解答,
第二问
,可用笔算,也可以借助口算解答。)  
   
三、(趣味练习) 
人体趣味数字:
儿童的头发平均每月(按30天)长 
儿童的指甲从出生到10岁大约可以长
人1小时大约眨眼840次。 
(1)儿童儿童的头发平均每天大约长多少毫米?
(2)儿童的指甲平均每年大约长多少毫米? 
(3)人平均每分钟大约眨眼多少次?
以小组合作为主,看看哪个小组最先求得结果。 
20×( )﹤91     ( )×30
﹤ 94 
98 ﹥30×()     50×( )﹤190 
( )×60﹤482
402﹥ 70×( ) 
作业设计 
        完成同步练习的相关习题。
课后小结 
第七课时 
备课时间:2011.5.4
上课时间:2011.5.17  序号:47 
课题: 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
除数是两位数用“四舍”法试商的方法及竖式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两位数除三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用“四舍”法试 
58  83
商的方法。 
2、助直观操作,启发理性思考,突破笔算除法的难点,培养学生
动手、动
脑的习惯,以及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除数是两位数的试商方法。 
除数是两位数的竖式计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谈话法、练习法、 
教学用具:计算机、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20×(  )〈91    (  )×30〈94
98〉30×(  )  
50×( )〈190 (  )×60〈482  
小红外出旅游一共照了360张照片,她想每60张组成一本影集,一共需 
要几本影集?
怎样列式?说出自己的想法?(利用知识迁移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伏笔) 
360÷60=6(本) 
       答:一共需要6本影集。 
二、情境导入 
出示情境图:1、茁壮的田地需要科学的管理,想一想不讲科学施肥、浇水
会出现什么后果?(通过交流
,使学生明白科学种田的意义) 
2、仔细观察情境图,有关施肥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平均每公顷玉米施肥多少吨? 
  三 、知识新授
1、平均每公顷玉米施肥多少吨?怎样列式?说出自己的想法? 
   372÷62=
(吨) 
(让学生自己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再推选代表班内交流)(小组
讨论:笔算方法,集体交流。 有的
学生如能说出把62看作60来想,问为什么?
说出过程。如果没有,教师引导:怎样才能快而准的找出
商呢?把62用四舍法
看作60来试商比较快。)  
生:用37除以62,不够除,所以用3
72除以62,6个60是360,所以可以
把62看成60来试商,大约要6吨。
2、把62看成一个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四舍”法)你能用竖式
算一算吗?并验算一下,养成良好的习惯,看看算得对不对。 
372÷62=    (吨)
             把62看作60试商,商是6 
6×62得372 
               答:
59  83
3、学生验算后进行小组交流、讨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怎样试商?
四、概括小结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先把这个两位数看成一个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然后再进行计算。(归纳小结:当除数的个位是1、2、3、4时,把除数的个
位数舍去,看作
整十数来试商,试得的商和除数相乘,如果余数比除数小,说明
试得的商是合适的。) 
五、巩固练习 
1、( )里最大能填几? 
     30 ×( )<87
42 ×( )<88 
     61 ×( )<135       40 ×( )<90
  2、先说说把下面各题的除数分别看作几十来试商,再计算并验算。 
     92 ÷
23 =        345 ÷ 23 = 
     864 ÷ 32 =
656 ÷ 41 = 
3、试一试: 
一部儿童电视剧共要播放288分钟,每天从17:2
8播放至18:00,多少天
可播放完?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说一说计算方法。 
第八课时 
备课时间:2011.5.4    上课时间:2011.5.19    序号:48
课题: 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
除数是两位数用“五入”法试商的方法及竖式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除数是两位数试商的笔算方法,体会用“五入”法把除
数看作整十数试商,并能简便正确地进行笔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估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商,学会调商,增强估算的意 
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
惯。 
教学重难点: 
除数是两位数试商的方法及调商的方法。
除数是两位数的竖式计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谈话法、练习法、
教学用具:计算机、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迁移 
口算:
270÷30   250÷50  400÷40   720÷90 
60  83
二、情境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除数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出示情境图:
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喷灌平均每公顷用水多少吨?
2、滴灌平均每公顷用水多少吨? 
三 、知识新授
1、喷灌平均每公顷用水多少吨? 
⑴、请学生列式:850÷17=     ( 吨 ) 
⑵、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再算一算,小组里交流,班级汇报。(鼓励学生
大胆尝试,可以把1
7看作几十来试商?介绍“五入“法) 
                   850÷17=
( 吨 ) 
 (五入法,把17看作20来试商比较快)  
850里有几个20?有40个
20,所以4应写在哪一位的上面?商4后,用4乘17,
注意不是乘20。得68,余17,余数和除
数相同,说明什么?(商小了),小了
怎么办?(商5)。计算后,强调商后面的0。
师:同学们在今后的计算过程中,会经常遇到这种情况。这需要同学们细心调商。
在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试商时,如果不成功需要进行调商)验算一下
看结果是否正确?
2、滴灌平均每公顷用水多少吨?你会做吗?验算(学生独立完成后核
对)
323÷17=     ( 吨 ) 
(提醒学生计算完了,别忘在横式上写得数和单位名称,并且回
答要完整。)
比较两种灌溉方式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滴灌比喷灌每公顷节约用水…… 
3、我们村有棉田,如果采用滴灌可以节水……(这是前面计算的延伸,可
放给学生自己解决)
4、会计算598÷18吗?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可以把18
看作几十来试商?(学生独立完成,说一
说你是怎样算的?总结试商方法) 
四、巩固练习 
1、( )里最大能填几? 
28 ×( )<134        97 ×( )<578
2、先说说把下面各题的除数分别看作几十来试商,再计算并验算。 
     72 ÷
18 =        171 ÷ 57 = 
     266 ÷ 38 =
368 ÷ 16 = 
五、概括小结 
(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
。在评价、吸收的基础上
找出喜欢的方法,学完试商后,学生可以进行练习,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
别指导,使他们尽快掌握方法。通过学习,同学们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计
算能力加强了。
)  
今天我们学习的了笔算除法题你发现什么?再做题时应注意什么? 
61  83 
p>
小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先用“四舍“法或”五入“法把这个两位数看
成一
个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试商时,如果不成功需要进行调商。 
 
第九课时
备课时间:2011.5.4   上课时间:2011.5.20  序号:49 
课题:
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 
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练习一(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计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笔算能力,能正确、较熟练地进
行笔算。
2、确的估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商,学会调商,增强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学生进一步了解验算的重要意义,掌握验算的方法,初步养成检查和验 
算的习惯。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方法:谈话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那
这节课同学们
就到习题王国里去展示一下身手吧!(板书出示) 
三、1、口算游戏
30÷10    42÷3    120÷40    150÷50 
210÷30   60÷4    540÷6     900÷50 
   360÷30
960÷4   720÷8     360÷60 
全班一齐口算集体订正 
2、判断对错
      下面的商对吗?正确的商是多少? 
出示一组判断题,让学生回答 
3、计算比拼 
162÷39     568÷47     196÷23    490÷16
先开火车的形式,说出商是几位数,再计算比赛。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先判断商是几位数,再计算在课堂练习本上,最后集体订正。
想一想: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可能是几位数? 
4、实际应用 
⑴、有趣的信息 
62  83 
一个人18分钟可吸入空气,平均每分钟吸入(   )升。
人在婴幼时期,一天需摄入肉类,谷类,需要的谷类是肉类的(  )倍。
⑵、王大爷有3个种植草莓的大棚,平均每个大棚收草莓。 
①如果每箱装12千克,一个大棚
收获的草莓可以装多少箱?3个大棚收获
的草莓共可装多少箱。
②每千克草莓卖7元钱,王大爷今年的草莓共收入多少元?
(综合题,先引导学生找到相关信息,分析清楚数量关系再独立解答)
(练习时由于学生的水平不同,思路不同,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
答。)
二、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一些练习,除法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希望继续努力。
第十课时 
备课时间:2011.5.11  上课时间:2011.5.23
序号:50 
课题: 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
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练习二(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巩固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
笔算。 
2.
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通过练习,熟练试商,调商。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计算正确率。  
教学方法
谈话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两位数除三位数除法。今天我们来比一比,看谁做得又
对又快。
㈠、算一算,比一比。 
224÷56     612÷18      608÷32
186÷56     552÷18      798÷32
先估计商的最高位可能是几? 
(学生独立完成,提醒学生在计算时还要注意比一比,看看有什
么发现?集
体订正答案。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指名集体交流,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两位除
三位
数时出现的几种情况及计算方法。) 
㈡、解决问题。 (93页8—14题)
1、野营:报名的三年级有134人,四年级有118人。每18人需要一口锅。 
63
83 
⑴、需要准备多少口锅? 
⑵、三、四年级各需要多少顶帐篷?
(练习时,应指导学生看清图意,找准数量关系,再解答)
2、下面是几位手工编织者编织拖鞋的情况。请将表格填完整。 
        李芳
赵敏        张林        李
梅        范青
工
工
工
       
   (这是一道巩固常见数量关系的题,练
习时,先引导学生先说一说工作总
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的含义,待了解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后,再计
算填表) 
3、先生用820元买了20箱饲料。上网后发现,该产品从厂家直接购货,每箱
3
2元。他一共多花了多少钱?小组讨论,怎样计算?交流思路。两种思路。(820
÷20-32)×2
0;820-32×20 哪种简便?
4、心脏的跳动很有规律。一般情况下,婴儿每分钟跳动140次;幼儿每分、 
钟98次,;
成年人每分钟72次。心脏每跳动一次就排出大量血液。正常情况下,
一个白天(12小时)大约可排出
420万毫升的血液。 
⑴、婴儿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约是成年人的多少倍?
⑵、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5、计算并验算 
96÷32     310÷62
87÷29     240÷48 
117÷13    568÷71     108÷12
224÷28 
6、饮料促销 
销售方式1        1瓶
每瓶10元 
销售方式2        1盒(2瓶装)        每盒16元
销售方式3        1箱(6瓶装)        每箱40元 
张叔叔要用160
元去购买饮料,你认为怎样购买最合算?可引导学生分别把三种
购买方案分别算出来,进行比较,得出最
佳方案。  
  (可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交流,并说出选择的理由,只要有道理即可) 
聪明小屋:小组讨论,教师引导总结加深体验被除数、除数、商之间的关系。
作
作
作效
总量
时
率(
(双
间
双
128        145        141        306
112 
(天)  32        29        47        51
28 
天)
第十一课时 
备课时间:2011.5.11   上课时间:2011.5.24
序号:51 
课题: 信息窗四——丰收 
64  8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解决实际问题,能比较熟练的估算、笔算除数是两位数 
的除法。
2、在探索中理解和选用新的试商方法,并进一步感受估算的作用。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复习 口算:15×5   15×4   15×8   15×7   15×9  
25×3   25×6   25×8   25×7   25×9    
   35×2
35×4   34×5   36×2   45×3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研究如何给庄稼合理施肥和科学用水,解决了
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现在农田
里到处是一片丰收的景象,我们一起去看看好
吗?(出示情境图)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谈话:观察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的进行板书,如: 
平均每公顷花生的产量是多少吨?
平均每公顷大豆的产量是多少吨?
把其他学生提出的合理问题先放进问题口袋,下节课再解决。 
2、解决问题 
(1)
谈话:下面我们先来解决“平均每公顷花生的产量是多少吨?”这个问题。
你能列出算式吗?
学生口答算式,师板书:120÷24=
学生自主完成,试商过程中可以小组交流。小组间交流
谈话:该怎样计算呢?先自己想一想,做一做。  
(2)将你的想法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3、汇报展示。 
(1)估算法 
(2)用乘法来想除法的方法。
(3)笔算法。 
(只要合理,老师都要给予肯定)(引导学生在自己的试商方法的基础上,认
识
新的试商方法。如用四舍法,商会大了调商;如把24看作25,运用口算,试商
为5较为简
便。对口算能力强的同学,可以用第二种方法。对于口算能力弱的同
学,可以先让其在第一种方法的基础
上,在调商的过程中,自己感受找出更快的
方法,逐步接受第二种口算方法。)  
4、谈话:
同学们用这么多方法来解决问题真的很棒,下面咱们重来研究一下这
道题的笔算方法,谁能说说这道题的
思路?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学生可能用上
65  83
节课学的试商方法,把24看作20来试商,商是6,发现商大了。于是改为5。
5、谈话:还有别的试商方法吗? 
引出把24看作25来试商。
师板书,并加强讲解,让学生掌握新的试商方法。 
6、比较两种试商的方法
谈话:同学们,你们能比较一下这种试商的方法,看看有什么不同吗?
(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巩固新的试商方法) 
谈话:刚才我们求出了平均每公顷花生的产量
是5吨,这5吨是花生的单产量还
是总产量?谁能总结一下总产量、单产量、数量之间的关系?(小组交
流,集体
交流) 
7、解决绿点问题,进一步掌握新的试商方法。 
(可以放手让学生
独立计算,在进行交流、总结。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差异,对于
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加强个别指导,帮助学
生掌握新的试商方法。)
(1)谈话:同学们,对于第二个问题“平均每公顷的产量是多少吨?”你能独
立解答吗?
(2)让学生独立列式,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学生情况
(3)学生交流算法(有可能有的学生还用以前的试商的方法把36看做40试商) 
师板书。
(4)学生交流新的试商方法。 
师板书:把36看作35试商合适。
学生进一步总结新的试商方法的优点。 
8、小练习(口算) 
15 × 6
25 × 8    35 × 7     45 ×  6    55  × 
7    65
× 2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自主练习1 
出示题目,明确题目要求。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上黑板计算。 
全班交流,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2.
自主练习2 
这是一道数学计算与人体知识相结合的练习题,让学生弄清楚是以“亿”作单
位,
让学生独立解答。 
集体交流,让学生充分体会15亿和7亿是多大的数目,感知骨髓的巨大作用。
3、自主练习7 
这是一道走进生活的题目
谈话: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让你解决哪些问题? 
66  83
让学习读出信息,独立解答两个问题。 
全班交流。 
第十二课时
备课时间:2011.5.11   上课时间:2011.5.26   序号:52
教学过程: 
一、串联情境,唤醒旧知 
二、(出示情境图) 
谈话:同学们
,上节课我们被农作物丰收的情景吸引住了,提出并解决了许多有
价值的数学问题。看,问题口袋里还有
好多问题呢!你想知道吗?(出示问题口
袋里的题目) 
1、每公顷红薯的产量是多少吨?
2、每公顷土豆的产量是多少吨? 
(可以先让学生说一下解题思路,使学生明确:要知道红薯
与土豆那种作物的单
产量高,首先要知道红薯与土豆的单产量分别是多少,然后进行比较。)
二、自主尝试,探索新知 
1、出示问题:
谈话:这两个问题也是同学们上节课提出的问题,今天这节课,老师要把这两个
问题变一变:
师板书:估计一下每公顷红薯与土豆的产量,哪种高? 
2、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
(1)谈话:
谁来读一读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怎样想?将你的想法说给
小组里的同学听。
(2)小组讨论,师参与到小组里。 
3、交流解题思路
谈话: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解题思路和大家说一下?(学生说思路) 
引导学生明确:要知道
红薯与土豆哪种作物的单产量高,首先要知道红薯与土豆
的单产量分别是多少?再进行比较。
学生口头列出算式,师板书,红薯:899÷31   土豆:318÷18
4、探究估算方法。
(1)师问:你能快速的判断899÷31与378÷18哪个得数大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可能想出不同的计算策略:笔算 或者 估算。让学生观察两题的数字
特点(接
近整百或整十)引导学生主动选取估算方法。小组讨论估算的方法,集体交流。
(2)交流估算的方法。 
先自己想想 ,再和小组的同学交流,然后再全班交流估算方法。
(3)师根据学生回答完善估算的方法 
67  83 
学生说师板书
红薯:899÷31  899≈900  31≈30   或:把899看作900
900÷30=30,约30吨 
土豆:378÷18 
378≈400
18≈20   或:把378看作400,18看作20 
400÷20≈20, 约20吨
引导学生对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 
5、验证估算的准确性。 
(1)谈话:我们用估计的方法,求出了红薯和土豆的单产量大约是多少,这样
合适吗?验证一下。
红薯: 30×30=900 接近899 
所以红薯的单产量约30吨,比较准确
土豆: 20×20=400接近378 
(引导比较30和20两个数)
所以30吨﹥20吨 
答:每公顷的红薯产量高一些。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自主练习第6题选择题 
(1).150÷9≈(   ) 
A、4
B、5     C、40    D、50 
(2) 902÷31≈(   ) 
A、3
B、30    C、40    D、50 
(3)448÷45≈(   ) 
A、2
B、10    C、15    D、20 
学生独立做在书上
然后班内交流(引导学生说出估算方法) 
2、自主练习11题
此题是借助估算进行健康教育的练习题。 
(1)先引导学生说出估算结果。
(2)再利用现实数据,对学生进行关爱生命、远离吸烟的教育。 
3、走进生活 
光
明小学组织春游活动,全校共有969人,每辆车乘座39人,已经拉走了195
人,剩下的人还需要几
辆车? 
(1)让学生先读题,分析题意。 
(2)独立列式计算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收获说给同位听。 
第十三课时 
68
83 
备课时间:2011.5.11       上课时间:2011.5.27
序号:53 
信息窗五——收获 
教学内容:教材84—85页   商不变的性质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性质。
2、初步掌握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3、在具体的事例中,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商不变的性质 
教学难点:商不变的性质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好不好?(学生齐答:好!) 
猴山上,猴王带着一
群小猴子生活,其中有一只名叫肥肥的小猴子,它既贪吃又
自作聪明,猴王就利用分饼子的机会教育帮助
了它。猴王分别给每只猴子8块饼,
要它们平均分2天吃完,许多小猴子拍起手来表示满意,唯独肥肥大
叫着说:
块饼太少了,不够吃。猴王说:那好,我给你16块饼,平均分4天吃完。
话音刚落,
肥肥又叫又跳:不够,不够。猴王又说:那我给你32块饼,平均
分8天吃完。肥肥还没等猴王说完又嚷
到:太少,太少,还不够吃。猴王最
后说:那我给你64块饼,平均分16天吃完,怎么样?肥肥得意地
说:够了,
够了。猴王和其它小猴子都笑了起来,而肥肥却莫名其妙。
(1)、同学们,为什么猴王和其它小猴子听完贪吃而又自作聪明的肥肥的话后,
都笑了呢?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故事中的条件和问题,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8块饼,平均分2天吃完。” 
“16块饼,平均分4天吃完。”
“32块饼,平均分8天吃完。” 
“64块饼,平均分16天吃完?”
得出以上的条件后,要求学生根据条件,列出算式,并计算出小猴子平均每天能
吃几块饼。
8÷2=4(块) 
16÷4=4(块) 
32÷8=4(块)
64÷16=4(块) 
通过计算,学生发现猴王四次分饼,看起来分得的饼是越来越多,其实
平均每天
能吃到的饼,块数都是一样的。
(2)、猴王是运用什么知识来帮助教育这个既贪吃又自作聪明的小猴子的呢?同
69  83
学们想知道吗?(想)学了今天这节课的知识,你就知道了。 
(3)、在除法
算式里,除号左边的8、16、32和64这些数我们称作什么?(被
除数)除号右边的2、4、8和1
6这些数我们称作什么?(除数)除得的结果我
们又称作什么?(商)如果以第一个等式为标准,下面三
个等式中的被除数、除
数和商,什么变了,什么不变?(被除数、除数变了,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是<
br>怎么变化,而商不变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商不变的性质”。(板书课题:商
不变的性质)
二、探究新知 
1、揭示商不变的性质
出示主体图,观察表中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你能把表填完整吗?
学生观察比较,汇报交流: 
(1)时间越长,收割的吨数越多。
(2)工作效率相同 
然后,引导学生有次序地观察,并回答问题。 
(1)第2组同
第1组比较,被除数和除数各有什么变化?商有什么变化?(生:
第2组的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2倍,商
没有变。)“都”扩大2倍,也可以说“同
时”扩大2倍。(板书:同时)第3组同第1组比较,被除数
和除数有什么变化?
商怎样?(生:第3组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4倍,商不变。)第4、5组分别<
br>同第1组比较,被除数和除数各有什么变化?商怎样? 
(2)通过刚才的比较,你发现什么规律
?(生:我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
商不变。)说得好!要扩大相同的倍数,商才不变。(板书:相
同倍数) 
(3)请同学们以第5组为标准,拿第4、3、2、1组分别同第5组比较,看被除
数和除外各有什么变化?商有什么变化?
(4)通过刚才的比较,你又发现什么规律?(生:我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
小,商不变。)
2.归纳小结。
(1)师生共同比较两种变化规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
的数,商不变。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商也不变。  
(2)把两种情况总结概括成一句话“在除法里,被除
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
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商不变的性质”。
(3)提问:“商不变的性质”对所有的数都成立吗? (0 除外) 
(4)如果被除数和除
数不是同时扩大,或者扩大的倍数不相同,那么这个性质
还存在吗?(用上面的例子,说明被除数、除数
扩大的倍数不相同,商就发生变
化。) 
(5)应用商不变的性质
先算出每组题中第一题的商,然后很快地写出下面两题的商。 
70  83
72÷9=       36÷3=       80÷4=
720÷90=     360÷30=     800÷40=  
7200÷900=
3600÷300=   8000÷400=  
三、巩固练习
1.猴王分饼的故事中,猴王是运用什么规律教育帮助贪吃的小猴子肥肥的?
2.计算下面各题的商。 
28÷14=( ) 
(28×3)÷(14×3)=(
) 
280÷140=( ) 
(28÷7)÷(14÷7)=( )
56÷28=( ) 
算完后,请算得快的同学说一说,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商为什么都是2?
3.根据5,•分别在○里填上运算符号,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300÷5)÷(60○□)=5 
(2)(300○□)÷(60×2)=5 填写后,指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这两题的题意。即,(1)被除数缩小5倍,要
使商不变,除数应
当( );(2)除数扩大2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当( )。 
4.在( )里填商。
(1)24÷4=6( ) 
(2)24×2÷4=( )
(3)24÷(4×2)=( )  
(4)(24×2)÷(4×3)=( )
(5)(24÷6)÷(4÷2)=( )小组讨论交流得出 
讨论:(2)式和(1)式比:
被除数扩大2倍,除数不变,商也扩大2倍;(3)
式与(1)式比: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2倍,商缩
小2倍。可见,要使商不变,
第一个条件是:被除数和除数必须“同时”扩大或缩小。 
继续把
(4)式与(1)式比,(5)式与(1)式比,得出商不变的第二个条件是:
被除数和除数扩大或缩小
的倍数必须“相同”。 
三、课堂小结 
第十四课时 
备课时间:2011.5.25
上课时间:2011.5.30   序号:54 
扩展平台——美化教室 
教学目标: 以乘除法知识拓展,引入对“因数与倍数”知识的学习。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
系,分散教学难点<
br>。  
教学过程: 
71  83 
一、
贴画:  
学生用十二个小正方形,在练习本上帖出不同的长方形。有三种方法。分别让学
生根
据三种长方形列出乘法算式。并根据三个乘法算式,教学倍数与因数的概念。  
二、
找一个数的因数。  
找出24的因数。
师:要找出24的因数,也就是要找出有哪些数相乘得24。由学生说教师板书:
24×1=24   12×2=24  8×3=24
4×6=24所以24的因数有1、24、2、12、3、8、
4、6。还可以怎么想?
三、        找出一个数的倍数。  
写出4的倍数。
师:要找出4的倍数就要从4的1倍写起:4×1  4×2
4×3…….能写完吗?这
说明什么?(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是它本身)
四、        自主练习1写出18的因数。  
练习题连线。自主完成。
五、小结、游戏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存在什么疑惑? 
第十五课时
备课时间:2011.5.25  上课时间:2011.5.31    序号:55
综合应用:纸与我们的生活 
课型:实践课 
教学目标:
1、在交流、调查的过程中,了解纸的用途,感受节约纸张的意义。
2、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会调查的方法,提高搜集信息、整理数据
的能力。
3、通过实际应用,全面巩固知识,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空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调查纸的用途 
师生谈话:纸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吗?请学生说一说在哪些地
方要用到
纸。(学生调查汇报:学习需要纸,生活需要纸、手工制作有时也需要纸,纸与
我们的
生活随时相伴),本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纸与我们的生活。板书课题:
纸与我们的生活。
二、合作探究,搜集、整理用纸数量
(该综合应用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吨、千克、克及两位数的乘除法的基础上
安排的)。
(一)、学生提出自己本课想解决的问题,教师予以整理。 
如:我们每天要用掉多少纸呢?
一张纸大约有多重? 
我们每天会用掉多少纸呢?…… 
(二)合作探究
72  83 
1、小组合作,调查整理第一个问题:你每天会用掉多少纸?(
可通过自己
每天写作业和生活中所用纸的数量来确定大约有多重。)
2、小组汇报交流自己的发现及调查结果。 
3、解决“一张纸有多重?”这个问题。
教师出示:一摞1000张的纸约3千克,请学生估计一张纸有多重。
4、你一天大约会用掉多重的纸?学生谈论汇报。
5、小组统计完成下表,统计一周会用掉多少千克纸。 
姓名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周六   周
日    合计 
6、完成表格后,请学生计算全校一
周会用掉多少千克纸?一个学期用掉多
少?一年呢?(教师可引导学生来制做表格)
三、拓展延伸,讨论节约用纸的意义
请学生对得出的数据进行讨论分析,了解纸的作用和节约用纸的意义。 
四、提倡议 
请同学们根据本节课调查得出的数据,想向同学们提出什么倡议,以使学生
的不同感受和想法得到抒发,
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空间。 
第十六课时 
备课时间:2011.5.25
上课时间:2011.6.2   序号:56 
整理和复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正确、熟练地进行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的数的
口算
2、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能够熟
练地进行计算。
3、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1、整十数除整十数的除法怎样口算?你是怎样想的?如:80÷20    90÷30
整十数除几百几十的数呢?如:120÷30  
2、会估算吗?说一说93÷30≈
240÷37≈ 
过渡语:口算除法我们掌握的不错,那笔算掌握的怎样呢?(板书笔算)
(二)复习笔算 
想一想: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几位数?商写在哪里?余数怎样?
方法:1、同学在练习本上做(三个学生板演) 
2、小组同学说笔算过程 
73
83 
3、指名三个同学说自己的笔算过程 
度语:为了使某些除法算式计算简
便我们学习了一——商不便规律(板书:商不
变规律),你是怎样理解的?
(三)复习商不变规律 
被除数乘10,除数怎样变化,商不变?
被除数除以3,被除数怎样变化,商不变?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商不变。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相同的数,
商也不变。) 
1、同桌两人互问互答
2、指名同学回答 
3、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商不变规律” ?
4、同学回答完毕,老师小结时出示商不变规律: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 
5、为什么强调 “
0除外” 
屏幕出示:因为0不能作除数,所以在“商不变规律”中强调“0除外”
过渡语:我们复习了口算、笔算和商不变规律,你的学习有没有提高呢,我们来
做一组习题。
(四)综合训练 
1、口算 
出示卡片,指名同学口算
2、根据试商说出准确的商 
出示卡片,指名同学回答 
3、不计算,说出商是几位数
出示题目。 
4、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出示题目
5、看谁做的又对又快(提醒学生要注意演算) 
试卷一人一张 
 
第八单元
我和爸爸学
设计  
平行与相
交  
教学目标: 
74  83 
1.结合具体情
境,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了解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平行与
相交(包括垂直)的位置关系,会用三角尺和
直尺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  
2.在测量活动中,体会“两点间线段最短”、“点到直线的垂线
段最短”,
理解两点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3.在学习知识的探索活动中,培养观察、想象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初步的
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和互相平行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
是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的垂线和平行线及理解点到直线的距
离。
教学内容:线段、射线和直线;垂线和平行线;两点间的距离和点到 直线的距
离。
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教学素材,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  
2、生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  
3、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感知、去体验。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投影仪  学具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 
           备课时间:2011.5.25  上课时间:2011.
6、3 序号:57 
教学内容:线的认识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特点  
2.能够判断三种线会并动手画出这三种线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看图片:出示南京长江大桥、金们大桥、养马岛大桥,然后看大桥的平面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让学生准备好直尺和彩笔,想象一下设计师会先画什么?
然后让学生画横的直线
并且提醒学生画第二条的时候注意什么?  
75  83
设计完桥面再画什么(柱子)让学生动手画 。再画拉索一条利用什么工具来画?
二.教学直线、线段和射线  
1、通过画的图引出线段 :让学生说说线段的特点
,让学生用手势来表示
段的意思,  
板书:线段:2个端点
生活中有许多线段出示手中的尺子让学生说说为什么是线段?  
谁能举例说明生活中线段的例
子(多找几个说说)然后让同学来估计一下数学书
的边是多少?动手量一下看看估计的是否准确  2.请在本子上画3厘米长的线段,再画比3厘米长的线段能画多长?让学
生想象一下将3厘米长的
线段无限延长、 延长,这时它就几个端点?让学生说
一说谁来起个名字?让学生画一条射线。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射线的例子,让学生多说一说。(太阳光、眼光)
3.这还有一道题将3厘米长的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没有起点和端点,谁
来起个名字?
谁能说一说直线的特点,在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直线吗?  
 让学生在本上画一条直线
三.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认识了几条线?  
四.作业练习  
1.课后练习
2.让学生利用今天学的知识画一幅你喜欢的画  
   
第二课时
备课时间:2011.5.25  上课时间:2011.6.7  序号:58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平行与相交(包括垂直)的位置
关系。会用三角尺和
直尺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  
教学重点:
理解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和互相平行的位置关系。  
教学内容:平行和垂直  
76
83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谁来说说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特点?  
二.新授:
1.认识垂直和平行  
(1)请同学们在本上画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一组一组画,能想几
种就画
几种。然后用投影仪把同学们画的演示出来,然后总结不管怎么画两条直线只有
两种关系
:相交和不相交。重点演示给学生看两条斜着不相交的只要把线延长就
相交了。  
(2)告诉
学生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然后把一组平行线再延长再延长
他们怎么也不会相交,并且在同一平面
内我门就把它叫做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出
现平行线的意义让学生彻底理解其中的意思。举例说说生活中平
行的例子。  
(3)给出学生两组相交的线其中一种是斜交一种是垂直,让学生观察它们有
什
么区别,引出其中有一种挺直的,再让学生观察相交的角有什么特点,告诉学
生相交成直角的两条直线叫
互相垂直,相交的点叫垂足。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
条直线的垂线。让学生真正理解垂直的意义。然后举
例生活中垂直的例子。  
三、画垂线和平行线  
1、画垂线先让小组内交流如何去画然后在
班上进行交流讨论,在合作交流
中升华认识,体现个性性的学习过程。   
2、画平行线也同
样采用垂直的方法先小组合作然后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会画
平行线的画法。让学生在经历操作、观察思考交
流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练习:  
1.自主练习第三题判断垂直和平行
先让学生小组交流然后组长汇报讨论结
果,不完整的进行补充。  
2.练习第4 题应该和学
生解释电线杆之间是互相平行的还有铁路的路轨也
是互相平行的只是眼的错觉感觉不是的道理。
第三课时 
备课时间:2011.5.25  上课时间:2011.6.9  序号:59
教学目标:
学会画经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和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
77  83
线和平行线。  
教学难点: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
教学内容: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 
教学准备:直尺和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提问什么是平行线和垂直?让学生在本上画出一组平行线和
垂直。
二、新授:  
1.出示直线上一点A然后让学生过A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小组进行讨论交流,然后在本上练习,让一学生去黑板上板演。尽量让学生用三角板的直角画。
2.直线外一点A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  这个比前一个有难度,充分
利用小组交流的作
用,然后教师演示给学生看如何准确的画出平行线和垂线,让
每位学生学会如何操作。
三、课堂练习:自主练习5、6、7、8、9  
第5题让学生理解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第7题第二个对有些学生有难度,教师应重点教一下。  
第8题是认识线段的拓展题。练习时应让学生
自由的数,并且提醒学生既不
要重复又不要遗漏。然后交流总结找到按规律数线段的方法。
第四课时  
备课时间:2011.5.25  上课时间:2011.6.10
序号:60 
教学内容:两点之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目标:  
1.
在测量活动中,体会“两点间线段最短”、“点到直线的垂线段最短”,
理解两点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
距离。  
2.在对两点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培养观察、想
象、动手
操作的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提高数学
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
78  83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三角板  
教学过程:  <
br>一、创设情境:出示课件也就是信息窗2让学生观察火车过隧道图,谁来题
问题?学生提出为什么
要修隧道呢引入这节课的新知。  
    二、新授:  
1.学习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1)我们先确定两个点代表大山两侧的两地,自己动手画一画这两点的连线,
看能发现什么?
然后通过交流让学生得出结论。概括出两点之间的距离。
(2)你能举出生活中应用“两点间的距离”的例子吗?培养学生的应用意
识。
2.学习点到直线的距离。  
(1)出示课件:王奶奶病了,她到哪个医院更近一些?让学生
画出几条不同
的线段,在通过观察测量,你得到什么结论?交流结果是垂直的那条线段最短。
它
的长度就是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  
(2)你能自己画一下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吗?注意标上垂足。
3.谁来说说生活中“两点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应用。  
三.课堂练习:
自主练习1、2、3、4题 
第一题是寻找测量方法的问题。
第二题是联系实际的题目,引导学生观察中的路线,通过比较进一步理
解两点间的距离。
第三题是结合游戏加深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练习题。  
四.家庭作业5、6、7
 
第九单元   长大我也去航天  
———统计 
第一课时  
备课时间:2011.6.1 上课时间:2011.6.13
序号:61 
信息窗1 
79  8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数据整理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 
2、使学生知道绘制简单统计表的方法,并学会看简单的统计表。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互相合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准备:统计本班的转圈情况原始表(三种不同的),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初步经历统计的过程 
1、同学们,你知道“神州”五号是什么时候上天了吗?(2003
年10
月15日9时10分)在所有职业中,只有战斗机飞行员的工作环境和自身素质最
接近航
天的要求。美国、俄罗斯的航天员,都是从空军飞行员中选拔出来的。我
国也不例外,第一代航天员全部
选自空军战斗机飞行员。他们都有近千小时的飞
行经历,具有高超的飞行技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强健
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素
质和反应能力。飞行员本来就是百中选一,经过航空学校和飞行部队不断筛选,<
br>留下来的多是精英。航天员的选拔,则是从这些精英里面选精。所以,宇航员要
进行许多挑战人体
极限的训练,平衡能力的训练就是其中的一种。
2、信息窗,问学生:图中的小同学正在干什么?做转圈训练。 
 3、你们能转几圈呢?学生
按性别分小组试试。同学们,你们都能转多少
圈呢?,老师知道吗?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了解大家的情况
呢?(调查、统计)
(板书:统计)下面,我们开始统计我们班同学转圈的情况。
问:你准备怎么统计呢?(充分说)  
二、认识统计表 
1、哪组来帮老师统计?其
他组长了解一下本组同学的情况,等会儿向他
们汇报。你们这组也分一下工,一个人在黑板上记录,一个
人问,还有两人负责
计算。指名一组学生按所说的方法统计,并板书。
问:我们一共统计了多少人?给它取个名字叫(合计)(板书:合计) 
2、制表:第一行是什么?(圈数)(板书)第二行的这些数表示什么?(板
书:人数) 
3、
为了看起来更整齐清楚,我们可以画上什么?(表格线)(师画线)这
张表格统计了什么内容?我们给它
取个名称,叫什么?(三、一班转圈情况统计
表)是什么时候统计的,我们还要标上什么?(时间)谁知
道为什么要标上时间? 
4、师:刚才,同学们收集了我们班转圈情况的人数,并对这些数据进行了整理,制成了统计表,这个过程叫做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这是统计的第一步,接
下来我们还要观察这
张表格,你能从中看出转圈最多?你能从中看出转圈最少?
你还看出什么?学生自由说。
5、小结: 
80  83 
统计表在我们日常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应
用广泛,有时为了解决问题,常常
要将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制成统计表进行分析,帮助决策。
第二课时  
备课时间:2011.6.1 上课时间:2011.6.14  序号:62
教学内容:认识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数据整理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 
2、使学生知道绘制简单统计表的方法,并学会看简单的统计表。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互相合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过程: 
     1
、师:统计数据除了可以分类制成统计表外,还可以制成统计图,统
计图的种类很多,今天我们学习其中
的条形统计图。出示P、126统计图
2、问:你有什么想法?(作用、制作方法、和统计表的区别) 
3、认识统计图 
(
1)让学生看刚才的统计表和统计图,反映的情况都是学生转圈的情况,
请大家认真观察、仔细对比,想
一想他们的效果有什么不同?(统计图比统计表
更加形象、清楚、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板书(形象具体、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2)条形统计图的结构、意义和作用。 
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对比,比统计表更加形象具体、一目了然、印象深刻,现
在以这一幅统计图为例,谁能
说一说统计图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标题、制图
日期……)
你从这幅统计图上了解到了什么信息? 
 师:怎么看出来的呢? 
生:直条越长,数量越多。 
师:说明直条的长度是根据什么画出来的? 
生:数量的多少 。
师:(画出竖轴)垂直射线也可叫做纵轴或Y轴,在这里表示什么? 
 生:表示人数。
 师:(画出X轴)水平射线也可叫做横轴或X轴,在这里表示什么? 
生:表示统计的项目。
师生谈话制出条形统计图。 
81  83 
师:这幅图说明了什么?
生:…… 
师:这样的统计图是条形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比较,你觉得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
生:更清楚、更形象、更容易比较大小。
小结:条形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形象、直观、具体,更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
(板书:条形统计图的作用——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联系实际: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条形统计图?它们的Y轴表示什么?X轴
表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还有哪些数据可用条形统计图来展示?可以怎样设计?(讨论后再回答)
四、自主练习: 
1、下面是郎老师家七个月的电费统计表:  
月
份   
金额(元) 
三 
30 
四 
32 
五
30 
六 
35 
七 
105 
0
看到这张统计表,你发现什么? 
2、先来看看奥运会中有关的材料。
中国参加历届奥运会金牌数与排名情况如下: 
1984年   第23届   15枚金牌
排名第四 
1988年   第24届    5枚金牌   排名第十一 
1992年
第25届   16枚金牌   排名第四 
1996年   第26届   16枚金牌
排名第四 
2000年   第27届   28枚金牌   排名第三 
2004年
第28届   32枚金牌   排名第二 
请根据以上材料填写统计表:
中国参加历届奥运会金牌数统计表 
  届
数   
金牌数 
23
  
24 
  
25 
  
82  83 
八
9
九 
33 
26 
  
27 
  
28
  
第29届奥运会将于2008年在北京举办,请你预测一下中国代表团将会
获得
多少块金牌?说说你预测的根据。 
五、总结
1、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又知道了哪些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
2、这些知识和方法你是怎样学会的?(观察对比、自学课本、合作交流、
动手操作……)
83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