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五年级部编语文下册教案

别妄想泡我
509次浏览
2020年08月28日 23:4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个人特长范文-留学出国条件


5.草船借箭
创新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 ,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妒
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调度、擂鼓 、呐喊、支援、丞相、
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
容。
3 .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
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 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
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4.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
容。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
3.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难点
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
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解题质疑。
1.谈话激趣,引导交流 :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
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你知道是哪四大名 著?它们的主人公分别是谁?
2.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3.在“四大名著”中,你最喜欢哪一名著?能说说理由吗?
4.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引导,指导学生发言。
5.教师小结:老师最喜欢“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


原因一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故事开始于刘备、关羽、张飞
桃园三结义,结束于王浚平 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之间
的军事、政治斗争。文字浅显、人物形象刻画深刻、 情节曲折、结构宏大。
原因二
《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诸葛亮、曹操 、关羽、刘备、
张飞等人性格尤为突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
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经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
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 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
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历史上 是“宁我负人,休人负我。”),
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家、野心家、阴谋家,这与历 史上的真
曹操是不可混同的。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他的义气是以个人恩怨
为前 提的,并非国家民族之大义。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了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
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原因三
作者罗贯中(1330年一1400年之间),名本,号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说家。他的籍贯一说是太原(今山西),一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确考。据
传说,罗贯中曾充 罗贯中任过元末农民起义军张士诚的幕客.除《三国志通俗演
义》外,他还创作有《隋唐志传》等通俗小 说和《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戏剧。
另外,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水浒传》后三十回也是其所作。
原因四
《名家彩绘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由戴郭邦、陈白一、戴宏海等35名丹青
高 手,以如椽彩笔绘就292幅国画。各位画家风格各异,流派纷呈,或工笔、如
穿针引线,一丝不苟,或 写意,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多姿多彩地展示了三国
时期宏大的战争场面和从多的人物形象,达到了《 三国演义》绘画创作的顶峰,
同时也展示了国画这一中华未瑰宝的独特风彩。尤其是其中一些脍炙人口的 名篇
章,如桃园结义、大闹凤仪亭、煮酒论英雄,三顾茅庐、舌战群儒、草船借箭、
火烧赤壁、 子龙单骑救后主、怒喝长坂坡、七擒孟获等,精彩纷呈。
6.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学习著 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


的一个故事——《草船借箭》(板书课题:草船借箭)学 生齐读课题。
7.质疑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或想法吗?(学生质疑,教师筛选整
理 有价值的问题。如:(1)谁用草船借箭?(2)向谁借箭?(3)为什么要借箭?
(4)怎样借箭?( 5)借到箭了吗?)
二、自由阅读,相互讨论。
1.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1)做到“四不”:不错字,不多字,不少字,不读破句子。
(2)做到“四到”:眼到、心到、手到。
(3)读到有疑问的地方多读几遍。
2 .四人小组互相交流,试着解决刚才所提的问题,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
学的意见,记录小组同学无法 解决的问题。
3.全班交流,解决小组同学解决不了的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学生自由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课文写周瑜由
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
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 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
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第二课时
一、阅读课文,寻词突破。
1.指名多个学生分自然段合作读课文。
2.课文的结 尾说“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大吃一惊,长叹
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这段话中的“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
(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 势,决定策略。)
3.提出问题:课文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二、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能表现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意见。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相机小结:
知天文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1.“大雾漫天”是什么意思?(到处都是大雾。)
2.“大雾漫天”与“借箭”有联系吗? (有,这是借箭成功的外部条件。)
从哪里能够看出来?(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 很大,敌人
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
近前 。”)
3.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
雾是诸葛 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4.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 ?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 什么动静;直到
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5.教师范读,学生交流读这段话后的感受。
(1)感受到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2)感受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
6.交流小结: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了什么?(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
测准确。)
懂地理、巧安排
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 br>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1.小组交流:诸葛亮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1)把 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
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增大。
(2)军士“擂鼓呐喊”,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操军
队的注意力,引曹 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
3.从这样的安排中你了解到什么?(诸葛亮考虑周全,安排巧妙。)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
水寨去受箭。


4.小组交流:诸葛亮这样做的目的又是什么?
5.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样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
平衡,也便于箭满后 船轻水急返回,省去调头的时间。
6.从这样的安排中你有了解到什么?(诸葛亮考虑周全,安排巧妙 ,保证船
只充分受箭并顺利返回。)
7.自由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
妙安排。
识人心
1..识周瑜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
惩罚。”
(1)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意欲加害诸葛亮,所以周瑜设好圈套,明里
共商军事,暗里设陷阱害人, 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诸葛亮“立
下军令状”这不是正中周瑜的圈套吗?(不是。)
(2)你从哪里能够看出诸葛亮早就知道周瑜的险恶用心?
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 每条船上要三十多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
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 三天管保有十万
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3)读一 读,说说自己的体会。(诸葛亮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
向周瑜提借船之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 出诸葛亮早在立军令状之前,就算好了人,
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
2.识鲁肃 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多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
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 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
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 计划就完了。”
(1)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请鲁
肃 帮忙?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又顾全大局,可以
信赖,特向他借船,做好了 借箭的准备。)


(2)从诸葛亮这一大胆的行为中你感受到什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 出诸
葛亮有计谋、有胆略,知人善用。他早在立军令状之前,就算好了人,想好了整
个草船借箭 的计划。)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
的事, 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
(3)读一读说说自己了解到什么?(感受到鲁肃的忠厚 守信和顾全大局,
感受到诸葛亮的超人的计谋和胆识。)

3.识曹操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
雾散了就回去。”
……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
看不清 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近。”
(1)读一读,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 什么?(诸葛亮抓住曹操谨慎、多疑的
性格特点,利用大雾的天气,前去“借箭”。)
(2) “诸葛亮笑着说”,他在笑什么?(笑自己的神机妙算,笑曹操的不敢
出兵,笑周瑜的自不量力,这是自 信的笑,胜利的笑;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
底细,这是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三、再读课文,体会人物特征。
1.教师小结: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 如神的非凡才干。
而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在鲁肃的帮助下,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才智超群。 2.课文中有很多人物对白,尤其是第二自然段是一段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对
白,这些对白充分反映 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课文。
3.分角色朗读课文:老师读提示语,一组同 学读周瑜的话,二、三组同学读
诸葛亮的话,四组同学读鲁肃的话,五组同学读曹操的话。
四、总结全文。


1.教师小结:草船借箭的前前后后,的确说明了诸葛亮神机 妙算。这句话照
应了课文开头的第一句话“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正因为诸
葛亮“挺有才干”,才遭周瑜的妒忌和暗算;又因为他有才干,才能挫败周瑜的
阴谋,使周瑜自叹不如。
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小组交流: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3.代表发言,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1)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
是“借”箭。
(2)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
人,善于把握全局。
(3)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
要胜过周瑜。
五、拓展阅读。
1.你还知道《三国演义》的那些历史故事?(自由交流)
(1)曹操——煮酒论英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华容道、割须弃袍
(2)刘备——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三让徐州、三顾茅庐、借荆州、
白帝托孤
(3)关羽——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刮骨
疗伤、走麦城
(4)张飞——怒鞭督邮、古城相会、长坂桥、义释严颜
(5)吕布——凤仪亭、连环计、辕门射戟、白门楼、夜袭徐州
(6)诸葛亮——隆中对、舌战群儒、智激周瑜、借东风、三气周瑜、空城
计、木牛流马
(7)赵云——长坂坡
(8)周瑜——蒋干盗书、苦肉计、火烧赤壁
(9)吕蒙——白衣渡江
(10)曹植——七步成诗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三国演义》。









6.景阳冈
创新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倚、著”等19个生字,会写“冈、饥”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晌< br>午、筛酒”等词语。
2.指导学生遇到难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和阅读经验猜出词语的大致意
思。
3. 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弄清楚,了解武松
打虎的经过;能简要的说一说故 事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详细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
4.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动作等了解人物的特点,了解武松豪放、勇
敢无畏的性格。
5.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
兴趣。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阅读经验猜出难理解词语的大致意思;理解课文内
容,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了解武松豪放、勇敢无畏的性格;通过学习,初步学
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遇到不理解的词语, 联系上下文和阅读经验猜出词语的大致意
思,把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弄清楚;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 活动、动作等了
解人物的特点,了解武松豪放、勇敢无畏的性格。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引导交流:你知道我国的四大名著吗?说说自己对四大名著的了解。(学
生自由发言。)
四大名著,又称四大小说,是指《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及《红
楼梦》四部中国 古典章回小说,是汉语文学中不可多得的作品。这四部著作历久
不衰,其中的故事、场景,已经深深地影 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四


部著作都有很高的艺术水平,细致的刻画和所蕴含 的思想都为历代读者所称道。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元末明初作家,戏曲家罗贯中。《三国演义》故事 开
始黄巾兵起义,结束于司马氏灭吴开晋,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汉、吴
三个政治集团 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展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
年的历史风云,并成功塑造了一批叱咤 风云的英雄人物。
《西游记》的作者是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吴承恩。《西游记》前七回叙述
孙悟空出世,有大闹天宫等故事。此后写孙悟空随唐僧西天取经,沿途除妖降魔、
战胜困难的故事。书中 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形象刻画生动,规模宏大,
结构完整,并且《西游记》富有浓厚的佛教色 彩,其隐含意义非常深远,众说纷
纭,见仁见智。可以从佛、道、俗等多个角度欣赏,是中国古典小说中 伟大的浪
漫主义文学作品。
《水浒传》的作者或编者一般被认为是施耐庵,现存刊本署名大多 有施耐庵、
罗贯中两人中的一人,或两人皆有。《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古白话文
写成 的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版块结构小说,以宋江领导的起义军为主要题
材,通过一系列梁山英雄反抗 压迫、英勇斗争的生动故事,暴露了北宋末年统治
阶级的腐朽和残暴,揭露了当时尖锐对立的社会矛盾和 官逼民反的残酷现实。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玉缘》,被列为< br>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小说以贾、史、王、
薛四大家族的兴衰 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
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们的人生百态,展现了 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
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的史诗。
2.了解人 物: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讲述了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故事,书
中刻画了一百零八位英雄人物。(课件 出示课本资料袋中的插图,引导学生交流
了解的人物及其绰号。)
3.导入课题:今天我们一 起来学习节选自《水浒传》第三十二回中的一个精
彩片段《景阳冈》,通过学习了解一百零八位英雄人物 中的武松。(板书课题:景
阳冈,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学课文,读懂词语,理清课文结构。
1.默读课文,遇到不懂的词语,如“筛酒、哨棒”等,可以猜一猜意思。


(1)默读课文,猜一猜词语的意思。
(2)小组交流,互相订正。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①哨棒:一种防身用的棍棒。
②筛:斟。筛酒,即斟酒、倒酒。
③客官:旧时酒家对顾客的尊称。
④如何:这里是“为什么”的意思。
⑤但凡:凡是,只要。例:但凡过路的旅客,没有一个不 在这儿食宿,因为
这条道上旅店仅此一家。
⑥榜文:官府的告示。榜,古代指文告,像现在的布告。
⑦却把大虫吓唬我:却用老虎吓唬我。“把”相当于现在的“用”字。“大虫”
指老虎。
⑧过往客商: 来来往往的运货贩卖的商人。
⑨请勿自误:请不要使自己受伤害。误,受伤害。
⑩印信:本课指官府的图章。
2.快速浏览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再说说故
事的主要内容。
喝酒 ( ) ( ) ( )
(1)自由浏览课文,完成相关要求。
(2)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①喝酒 上冈 打虎 下冈
②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
冈,赤手空拳打 死猛虎的故事。
3.小组同学选择组内同学普遍认为最精彩的一部分交流探究。
三、欣赏影视,感受人物。
1.多媒体播放“武松打虎”影视片段,学生欣赏。
2 .根据影视片段的内容,结合初读课文的感受,试着用一个字或词语概括自
己心目中武松的形象,把自己 想到的字或词语写在课文插图“武松打虎”旁边的


空白处。教师巡视,利用实物投影展示 几位写得好的学生的字和词语,鼓励学生
评议交流。(豪爽、勇武、勇猛、勇敢、机智、神勇、机敏、机 灵、威风、威武……)
3.赞武松。
(1)课件出示:武松真 啊!
(2)学生试着给上面的句子加上合适的字词,把句子补充完整。
(3)全班交流:
①武松真 勇武 啊!
②武松真 勇猛 啊!
③武松真 机智 啊!
④武松真 神勇 啊!
⑤武松真 机灵 啊!
⑥武松真 威风 啊!
……
(4)学生是这朗读句子,在朗读中表达自己对武松的赞叹之情。
四、研读交流,感悟人物形象。
(一)导入话题:以上同学们说出了对武松的评价,如豪爽、 勇武、勇猛、
勇敢、机智、神勇、机敏、机灵、威风、威武……从课文的哪些地方最能表现出
武 松的这些特点?请同学们继续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圈画出能表现武松这些特点
的句子或段落,并在旁边写 下所表现的武松的特点,也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二)学生自由演读课文,并圈画批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读情况,相机
进行个别指导。
(三)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四)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点拨并小结。
1.酒量惊人。
(1)指名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2)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好武松的语言,为了准确表 现武松“酒量惊
人”,注意表情的变化,并配合相应的动作。
2.性格豪爽。
(1)指名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2)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为了准确表现 武松“豪爽”的性格特点,注意
表情的变化,并配合相应的动作。
3.胆量过人。
(1)指名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2)学生自由朗读,为了准确表现武松“胆量过人”的特 点,注意表情的
变化,读好表现武松心理活动变化的语句,并配合相应的动作。
(3)对于课 文中的武松,有人评价说:“武松真勇敢,‘明知山有虎,偏向
虎山行’”也有人有不同的评价。你有什 么看法?说说你的理由。
①武松有机智勇敢,武艺超群,他自信即使有老虎也绝对伤害不了自己,所< br>以他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②因为武松听说老虎天晚了出来伤人,他决定凭借自己一 身的武艺为民除
害,所以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也表现了武松一心为别人着想的优
品质。
③人们要学会保护自己,武松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做法是鲁
莽的,是错误的。
……
4.机灵敏捷。
(1)课件突出显示“扑、蹿、搭、掀、吼、剪、兜”和“从 半空里蹿下来”
“把腰胯一掀”“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
冈也动了。”“接着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
①以上词句是写什么的?(是写老虎的。)
②从这些描写中你了解到什么?(从“扑、蹿、搭、掀、吼、剪、兜”这些
描写老虎的动作中感 受到老虎的气势;“从半空蹿下来”表现了虎的凶猛;“把腰
胯一掀”表现了虎的灵活。“吼一声,就像 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山冈也动了。”
表现了老虎的声威;“接着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表 现了老虎的可怕。
③文章要表现的主题是“武松打虎”,为什么要把虎写的这么细致?(写虎
是为了写人,虎如此有气势,那么打虎的武松就更也不得。这是反衬的手法。)
④指导朗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表现出老虎的气势。
(2)这么有气势的老虎用什么招数来抓 人?(把两只前爪在地下按了一按,


望上一扑,从半空里蹿下来;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 胯一掀;把铁棒似的虎尾倒
竖起来一剪。)
(3)面对凶猛老虎的进攻,武松有是怎样应对的 ?(“从青石上翻身下来,
把哨棒拿在手里,闪在青石旁边。”“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 闪,
闪在大虫背后。”“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4)面 对凶猛的老虎,武松一味地“闪”,他是不是怕了?(没有。)你从
中感受到什么?(感受到武松的有勇 有谋,勇敢而机敏的英雄形象。)
(5)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老虎的凶猛,表象武松的有勇有谋,勇敢而
机敏。
( 6)问题过渡:武松灵活的“闪”,消耗了猛虎的体力,挫伤了它的锐气,
以至于“三般都抓不着,劲儿 先就泄了一半”。武松又是怎么做的?
5.力大无穷。
(1)学生自由读,试着表现出武松的力大无穷。
(2)指名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3)指导朗读。
①描写武松动作的词语“抡、劈、打、拿……”“丢、揪、按、踢、按、揪 、
打……”和描写武松打虎的语句“就双手抡起哨棒,使尽平生气力,从半空劈下
来”“武松使 尽气力按定”“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两只手就
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 武松把那只大虫一直按下黄泥坑里去”“武松
用左手紧紧地揪住大虫的顶花皮”“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 ,使尽平生气力只顾
打” 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凸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朗读时要突出表现这些
词语和语句,以准确 形象地表现人物特点。
②朗读描写武松打虎过程的句子要适当加快语速,读得要连贯,以突出当时情况紧急,武松动作要快、准、恨和有力。
(4)小组同学轮流表演读,互相评议,推选出优秀演读者。
(5)小组推荐代表表演读,师生评议,评选出优秀朗读者、优秀表演者。
(6)由优秀朗读者和优秀表演者合作演读这部分课文。
(7)用自己的话详细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 可以加上适当的语气、表情和


动作。
(8)对于武松打虎,人们也有不同的评 价,有人说“武松很要面子,有些
鲁莽,不听别人善意的劝告,虎口逃生只是侥幸。”你有什么看法?说 说你的理
由。
①我认为以上说法是错误的,从打虎过程中武松灵活的“闪”,消耗了猛虎的体力,挫伤了它的锐气,并等待时机进行反击可以看出武松并不鲁莽,而是非
常精细、稳重;从打 虎过程中武松“抡、劈、打、拿……”“丢、揪、按、踢、
按、揪、打……”等一系列动作等细节描写中 我们可以看到武松武艺高强、力大
无穷,他有实力打死老虎,而不像上面所说的“虎口逃生只是侥幸”。
②我认为上面的说法是正确的,我们小学生做事要进行慎重的思考,学会善
于听取别人善意的劝 告,保证自身的安全和健康成长。
……
五、想象交流,延伸拓展。
分析最后一段。
1.这段话有时怎样描写打虎后的武松的?(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
2.在动作描写中,哪个词语用的最好?(挨)为什么?(“挨”字准确的描
写了武松打死老虎 后,手脚疏麻,筋疲力尽的状态。描写真实,令人信服。)
3.“天色看看黑了,倘或又跳出一只大虫 来,我却怎地斗得他过?且挣扎下
冈子去,明早却来理会。”是什么意思?(天色看看黑了,如果再跳出 一只大虫
来,斗不过。还是先下冈去,明早再来理会。)
4.“天色看看黑了,倘或又跳出一 只大虫来,我却怎地斗得他过?且挣扎下
冈子去,明早却来理会。”这样的心理活动描写是否会损害武松 英雄的形象?(不
会,这样描写反而会使人感觉到武松有勇有谋、精细、稳重。)
5.大胆想 象武松下冈时的动作和心理活动说说武松怎样“一步步挨下冈来”
地?(学生各抒己见。)
6 .假如武松下冈后又回到了先前饮酒的那家酒店,人们会怎样看待他?又会
发生什么事情?请大胆想象, 并互相交流。(学生自由交流,自愿发言。)
六、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课文先讲了武松进店饮酒,不听劝告,执意要过冈,这段主要抓住了人物的
语言 和神态进行描写。接着讲武松上冈后,见了官府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决
定继续上冈。这段主要抓住了 人物的心理进行描写。然后讲了武松赤手空拳与猛
虎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这段主要抓住了人物的动作 进行描写。最后讲武松打
死老虎后一步步挨下冈来。
2.鼓励阅读。
在《水浒传》 这部小说中,作者还刻画了许许多多人物,请你选一个自己喜
欢的、熟悉的人物,读一读他的故事,感受 作者是如何既传神又真实地塑造人物
形象的。
3.拓展交流。
(1)谈话激趣:《 水浒传》是我国著名的古代长篇小说,写的是北宋末年以
宋江为首的一百单八将在水泊梁山起义的故事, 塑造了众多好汉形象。尤其是故
事中人物的绰号能准确反映人物的特点或品质,如“及时雨宋江”“黑旋 风李逵”
“智多星吴用”“浪里白条张顺”“玉麒麟卢俊义”等,你对《水浒传》中的人物
绰号 了解多少?
(2)学生自由交流。
(3)教师评议。

天魁星 呼保义 ——宋江
天勇星 大刀 —— 关胜
天雄星 豹子头 —— 林冲
天猛星 霹雳火 —— 秦明
天威星 双鞭 —— 呼延灼
天英星 小李广 —— 花荣
天贵星 小旋风 —— 柴进
天孤星 花和尚 —— 鲁智深
天伤星 行者 —— 武松
天捷星 没羽箭 —— 张清
天暗星 青面兽 —— 杨志


天空星 急先锋 —— 索超
天速星 神行太保 —— 戴宗
天杀星 黑旋风 —— 李逵
天微星 九纹龙 —— 史进
天寿星 混江龙 —— 李俊
天慧星 拚命三郎 ——石秀
地暗星 锦豹子 ——杨林
地灵星 神医 —— 安道全
地微星 矮脚虎 —— 王英
地慧星 一丈青 —— 扈三娘
地遂星 通臂猿 —— 侯健
地俊星 铁扇子 —— 宋清
地空星 小霸王 —— 周通
地角星 独角龙 —— 邹润
地平星 铁臂膊 —— 蔡福
地阴星 母大虫 —— 顾大嫂
地刑星 菜园子 —— 张青
地壮星 母夜叉 —— 孙二娘
地贼星 鼓上蚤 —— 时迁



7.猴王出世
创新教案
教学内容分析
《猴王出世》是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的一篇略读课 文。本组教材以
“古典名著之旅”为专题,要重点指导学生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
的栩栩如生,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猴
王出世》主要写了花果 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只石猴与群猴玩耍时,
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 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
特点。
这石猴是集猴、神、人三者为一体的神话人物形象。首 先他来历非凡,是一
个感受日精月华的石猴,出世充满了神奇色彩。其次他更具有动物特点──野性、< br>机灵、顽皮。第三他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机警、聪明、勇敢及心想他人的可贵品
质,有时还透着天 真、活泼的稚气。作者巧妙地将他的动物特性与聪明勇敢的人
格化个性和谐地融为一体,使这个形象以其 无穷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
者。
学生大都比较熟悉孙悟空,因此帮助学生感受它最初 的形象,激发对古典文
学的兴趣就成为了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认识“芝 、迸”等16个生字。读读记记“灵通、迸裂、造化、家当、顽
劣、明明朗朗、喜不自胜、天造地设、伸 头缩颈、抓耳挠腮”等词语。
2.默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语句,能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猜测
大体意思。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
4.感受石猴集猴、人、神于一体的形象。
5.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 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
感受其形象,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 法,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 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
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激趣交流,导入课题。
1.图片激趣:课件出示不同版本的长篇小说《西游记》的封面图片,学生仔
细观察。
2.引发交流:

(1)从封面上能获得哪些信息?(学生自由发言。)
(2)你读过这本书的那个版本?(学生自由发言。)
(2)从交流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西 游记》都不陌生,有的读了里面的某
个章节,有的读了里面的某一小部分,有的甚至读完了整本书。作者 在这本书里
塑造了许许多多不同人物的形象,那么在《西游记》这部小说中,你最喜欢谁?
能用 几句简单的话语来说一说你喜欢的理由吗?(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做简
单介绍。)
3.导 入课题:从同学们的发言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喜欢的人物各不相同,但
绝大多数学生都很喜欢神通广大、 能力非凡的孙悟空,那孙悟空最初是怎样的
呢?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课文《猴王出世》,通过学习我 们来了解最初的孙
悟空。(板书课题:猴王出世,齐读课题。)
二、初学课文,读懂词语,理清课文结构。
1.默读课文,遇到不懂的词语,如“名曰、耍子”等,可以猜一猜意思。
(1)默读课文,猜一猜词语的意思。
(2)小组交流,互相订正。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①名曰:名字叫作。
②围圆:文中指仙石的周长,即围一圈的长度。
③灵通:文中指仙石有了灵气,通了人性。
④耍子:玩。


⑤石窍:石头边隙。
⑥石碣:石碑。
⑦镌:刻。
⑧喜不自胜:欢喜得自己不能控制。形容非常高兴。
⑨瞑目:闭上眼睛。
⑩造化:福气;运气。
○11天造地设:自然形成又合乎理想。
○12家当:家产。
○13人而无信,不 知其可:孔子名言。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
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去做人。
○14拱伏无违:伏在地上,朝上礼拜,没有违抗的。
○15序齿:同在一起的人,按年龄长幼来排列顺序。
○16抓耳挠腮:乱抓耳朵和腮帮子。形容焦急、忙乱或苦闷得无计可施的
样子。
○17力倦神疲:太累了而全身无力,精神不好

2.快速浏览课文,看作者是按照 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分别描写了哪些内
容?再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总结:课文是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写了花
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只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 第一个跳进水
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可以分为三部分:(第1自然段)讲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
情况;(2、3自然段)讲石猴和群猴一起寻找山涧源头,来到瀑布旁,石猴第一
个跳进瀑布,竟发现了 水帘洞;(第4自然段)写群猴进入水帘洞,拜石猴为王。
三、欣赏影视,感受人物。
1.多媒体播放“猴王出世”影视片段,学生欣赏。
2.根据影视片段的内容,结合初读课文 的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或短语概括
自己心目中石猴的形象,把自己想到的词语或短语写在课文插图旁边 的空白处。


教师巡视,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几位写得好的学生的词语和短语,鼓励学生评议 交
流。(野性、机灵、顽皮、机警、聪明、勇敢、天真、活泼……)
3.赞武松。
(1)课件出示:这真是一个 的石猴啊!
(2)学生试着给上面的句子加上合适的字词,把句子补充完整。
(3)全班交流:
①这真是一个 机灵 的石猴啊!
②这真是一个 顽皮 的石猴啊!
③这真是一个 聪明 的石猴啊!
④这真是一个 勇敢 的石猴啊!
⑤这真是一个 天真 的石猴啊!
⑥这真是一个 活泼 的石猴啊!
……
(4)学生是这朗读句子,在朗读中表达自己对石猴的赞叹之情。
四、研读交流,感悟人物形象。
(一)导入话题:以上同学们说出了对石猴的评价,如野性、 机灵、顽皮、
机警、聪明、勇敢、天真、活泼……从课文的哪些地方最能表现出石猴的这些特
点 ?请同学们继续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圈画出能表现石猴这些特点的句子或段
落,并在旁边写下所表现的石 猴的特点,也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二)学生自由演读课文,并圈画批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读情况,相机
进行个别指导。
(三)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四)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点拨并小结。
1.神奇不凡。 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
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 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
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 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
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1)默读语段,用“ ”画出仙石形状及所处的位置;用“ ”


画出石头变猴的原因;用“ ”画出石猴出生的经过。
(2)互相交流,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石猴?(来历神奇。)
(3)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石猴来历的神奇,令人惊叹。
2.自由快乐。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 br>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1)默读语段,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快乐。)
(2)你从那里体会到了石猴的自由 、快乐?(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
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 之下,朝游峰
洞之中。)
(3)这段文字是作者对石猴日常生活的描写,你感觉这段文字具有什么特
点?
①富有节奏、富于变化。
②动作描写非常准确:食、饮、采、觅、宿、游。
(4) 指导朗读:在朗读中感受富有节奏、富于变化的语言,感受石猴的自
由自在、快活逍遥、亲和友善而又顽 皮可爱。
(5)学生再次静心默读这段话,探究表达方式的巧妙。(着重引导体会古典
白话文 语言的凝炼、韵律之美、结构之美等。)
(6)拓展交流:在《西游记》这部小说中有很多这样的语言 ,同学们课下
找到小说中这样的语言多读一读,相信你们会感触更深。
3.顽皮率真。
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石猴喜不自胜, 急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
“大造化!大造化!”
石猴道:“没水!没水!原来是一座铁板桥。桥那边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
石猴笑道:“ 这股水乃是桥下冲贯石窍,倒挂下来遮闭门户的。桥边有花有
树,乃是一座石房。房内有石锅、石灶、石 碗、石盆、石床、石凳。中间一块石
碣上,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里 面且是宽阔,
容得千百口老小。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


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进来!”
石猴端坐上面 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
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 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
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1)谈话引导:古人说“言为心声”,要真正认识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我
们还可以从它的话 语中去探寻一番。快速从文中找一找描写石猴语言的句子。 出
示:
“我进去!我进去!”
“大造化!大造化!”
“没水!没水!……”
“都随我进来!进来!”
①学生自由读读,说说发现了石猴说话的什么特点?(重复、短促,很多句子
后都有感叹号。)
②教师引读。
师: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
生:“我进去!我进去!”
师:石猴喜不自胜,急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
呵道——
生:“大造化!大造化!”
师:石猴道——
生:“没水!没水!原来是一座铁板桥。桥那边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
师:石猴笑道——
生:“这股水乃是桥下冲贯石窍,倒挂下来遮闭门户的。桥边有花有树,乃
是一座石房。房内有 石锅、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中间一块石碣上,
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真个是我 们安身之处。里面且是宽阔,容得
千百口老小。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
师: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
生:“都随我进来!进来!”
师:石猴端坐上面道——


生:“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 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
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
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③指名学生到讲台表演读,鼓励扮演石猴角 色的学生读出时候的语气,注意
表情的变化,根据自己观看影视片留下的对石猴的印象在表演读中穿插动 作。
④师生评议,教师小结:作者吴承恩用重复、短促的语言,塑造了石猴顽皮、
率真的性格 。希望同学们以后阅读《西游记》时注意作品中对人物语言的描写,
并学会借助语言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4.勇敢无畏、胆大心细。
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 边却无水
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他住了身,定了神,仔细再看,原来是座铁板桥。
桥下之 水,冲贯于石窍之间,倒挂流出去,遮闭了桥门。却又欠身上桥头,再走
再看,却似有人家住处一般,真 个好所在。石猴看罢多时,跳过桥中间,左右观
看,只见正当中有一石碣。碣上有一行楷书大字,镌着“ 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
天”。
石猴喜不自胜,急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 打了两个呵
呵道:“大造化!大造化!”众猴把他围住,问道:“里面怎么样?水有多深?”
石 猴道:“没水!没水!原来是一座铁板桥。桥那边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众
猴道:“怎见得是个家当 ?”石猴笑道:“这股水乃是桥下冲贯石窍,倒挂下来遮
闭门户的。桥边有花有树,乃是一座石房。房内 有石锅、石灶、石碗、石盆、石
床、石凳。中间一块石碣上,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真个是 我们安
身之处。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
众猴 听得,个个欢喜。都道:“你还先走,带我们进去,进去!”石猴却又瞑
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 随我进来!进来!”
(1)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这段文字。
(2)互相交流,通过阅读你了解到这是一个什么样石猴?(勇敢无畏、胆
大心细。)
(3)互相交流:说说你是从哪儿看出这是一只勇敢无畏、胆大心细的石猴
的?


①细致的动作描写:瞑目蹲身、将身一纵、跳入瀑布泉中、睁睛抬头观看、
住了身、定了神、 仔细再看、跳过桥中间、看罢多时、左右观看、抽身往外便走、
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又瞑目蹲身、往 里一跳。
②反复做的动作描写:
a.瞑目蹲身、复瞑目蹲身、又瞑目蹲身;
b.睁睛抬头观看、仔细再看、看罢多时、左右观看;
c.将身一纵、跳过桥中间、跳出水外、往里一跳。
(3)指导朗读:读这段文字,要特别留 意石猴的动作,注意作者对石猴反
复的动作描写,感受石猴勇敢无畏、胆大心细的形象。
(4 )拓展交流:读到这里,我们不仅感受到了石猴的性格特点,更重要的
是发现了《西游记》这部古典白话 小说丰富、贴切的语言特点。如果你能读一读
原著,会有更深刻的感触。
五、学习语言,复述文本,引申阅读体验。
1.请同学们再次自由地把全文读一遍,感受石猴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语言特
点。
2.小组合作,进行复述。
学生从课文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片段(如石猴出世、石猴生活、 石猴进洞、
石猴称王等),分小组合作复述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复述表演课文,小组评价,师评价。
六、总结提升,整体把握。
1.通过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只石
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 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的故事。感受到石
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相信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对孙 悟空有了更深刻、
更全面的认识。你觉得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只猴子?(活泼可爱、机智勇
敢、敢作敢为、身手不凡……)
2.课文记叙的是孙悟空的出生,节选自古典小说《西游记》第一回 ,那你还
知道《西游记》中有哪些精彩的故事?(大闹天宫、大战二郎神、如来镇悟空、
悟空拜 师、聚合取经队、偷吃人参果、三打白骨精、黑松林遇妖、大战黄袍怪、
猪八戒巡山、莲花洞降妖、比丘 国救小孩、计盗紫金铃、火云洞斗妖、收服红孩


儿、乌鸡国除害、八戒哭师父、车迟国斗 法、收服青牛怪、女儿国奇遇、真假孙
悟空、三借芭蕉扇、大战牛魔王、捉拿金鱼精、大战黄眉怪、碧波 潭夺宝、狮驼
洞降魔、盘丝洞斗妖、三探无底洞……)
七、拓展延伸,激发欲望。
1.《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著作的语言非常优美。从19世纪
开始,《西游记》被翻译成 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流行于世,深受人
们喜爱。你对《西游记》都有哪些了解?
(1)内容简介:《西游记》全书共100回,可分成三大部分,主要描写孙悟
空的出世和大闹天宫、唐 僧的出世和取经缘由以及后来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
难,终于取得真经而归的故事。
(2) 语言特点:作品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
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 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艺术宫殿。小说向人
们展示了一个绚丽的神魔世界,但在神幻的外衣之下包裹着现 实生活的本质,意
味深长地寄寓了广大人民反抗恶势力,要求战胜自然和困难的乐观精神,曲折地
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社会现实。在人物塑造上,作者采用人、神、兽三位一体的塑
造方法,既表现他们超 自然的神性和动物属性,又能找出社会化个性的踪影。全
书组织严密,繁而歪乱,语言活泼生动且夹杂方 言俗语,富于生活气息。主题上
冲淡了故事原有的宗教色彩,大大丰富了作品的现实内容,呈现出不同于 以往取
经故事的独特风格。
(3)创作背景:
吴承恩生活在明代的中后期,明朝中 后期政治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
治阶级内部矛盾不断激化,并日趋尖锐 ;思想文化上启蒙思想兴 起,人性解放
思潮高涨,市民文学日益蓬勃发展,小说和戏曲创作进入一个全面繁荣兴盛的时
期 。经济上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因唐太宗贞观元年,25岁的和尚玄奘天竺徒步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后 ,途
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在那里学习了两
年多,并在 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贞观十九年玄奘回到
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轰动一 时。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
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 国的历史、地理及交


通,没有什么故事。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 三藏法师传》,
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汉族民间
广为流传。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
元杂剧有吴昌龄的《 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这些
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吴承恩也 正是在汉族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
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这部伟大的文学巨著。
(4)简介作者:吴承恩(约1500年-1582年),字汝忠,男,汉族,淮安府
山阳县(今江苏 省淮安市淮安区)人。祖籍安徽桐城高甸,以祖先聚居桐城高甸,
故称高甸吴氏。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 ,是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自
幼敏慧,博览群书,尤喜爱神话故事。在科举中屡遭挫折,嘉靖 中补贡生。嘉靖
四十五年(1566年)任浙江长兴县丞。由于宦途困顿,晚年绝意仕进,闭门著述。< br>先后在山上茶庵处建立了吴承恩纪念馆和在山下山门处建树其石雕座像,用来纪
念他。
2.激发欲望:北大教授白化文曾经说过“《西游记》其想象新奇,上天下地,
出神入化,可说达到了登 峰造极的地步。主要人物的性格也极为鲜明,而且读者
面最宽,老少咸宜。此书的副作用极小,是一部鼓 舞人积极斗争、永不灰心、为
达到目标而百折不挠的书。”希望同学们都能读到原著(或其他版本),切 身感受
古典的文化,感受经典的魅力。
3.布置作业:同学在阅读《西游记》的时候,在书上 标出自己喜欢的内容,
标出术中精彩的片段,在书的空白处记下自己的阅读收获和阅读感悟。我们要召< br>开一个故事会,同学们每人准备好一个故事,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8.红楼春趣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中的“恰、屉”等9个生字,读准课文中难读的字词,正确、流
利地朗读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重点语句,通过阅读、想象等策略,大致读懂课
文,感受课文中的 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品味本文语言,初步学习鉴赏小说的技巧,激发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大致读懂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然
后组织学生交流,分析鉴 赏小说中人物形象。抓住文中细节描写,品味文章准确
生动的语言。初步学习鉴赏小说的技巧,激发阅读 《红楼梦》的兴趣。
教学难点
大致读懂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组织学生交流 ,了解小说中
人物形象。抓住文中细节描写,品味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出示课件2】播放《红楼梦》插曲。师生交流,了解《红楼梦》的故事
梗概和主要人物。
2.老师朗诵:(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
芹在《红楼梦》 的第一回里这样说。是啊,几百年来,有多少人在探索着《红楼
梦》的秘密,可是,有谁能了解其中的滋 味呢?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其中一个片
段,去了解宝玉、黛玉等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板书课题: 红楼春趣)学
生齐读题目。
3.谈话激趣:《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的故事,在我国广为 流传。黛玉
很小的时候,母亲去世,父亲把它送到荣国府,与外祖母贾母一起生活。宝玉是
黛玉 二舅父的儿子,也是贾母的宝贝孙子。课文讲述的就是宝玉、黛玉等在大观
园里放风筝的故事。本文选自 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七十回,题目为后人所
加。(板书:放风筝)


4.简介《红楼梦》。【出示课件3】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玉缘 》,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背景,
既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写了大观园内外一系列 青年男女的爱
情故事。同时,又通过对这些爱情悲剧产生的社会环境描绘,昭示了当时社会的
世 态风貌。可以说,《红楼梦》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5.简介作者。【出示课件4】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
家。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 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因家庭的衰败饱尝人世辛酸,
后以坚韧不拔之毅力,历经多年艰辛创作出极具思 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
楼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解决字词。
教师先范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正确,通顺,难读的地方多 读几次,
不懂的地方标下来和同桌交流。
1.阅读要求【出示课件6】:
(1) 自由读文,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
通读顺,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
(2)自学生字新词(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联系上下文或查字 典理解词义)。
(3)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和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4)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主要人物?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记出来。
2.指名多个学生合作读课 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够准确的字音。检查学
习效果,相机指导。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圈画文中描写的人物,以及人物外貌、语 言的句段,在
旁边写一写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交流资料,说说读对文中人物的了解。
【出示课件7】文中登场人物的图片及简介。
三、了解内容,感受人物。


(一)自主阅读。
1.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在阅读中了解故事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出示
课件10】
(1)课文中的人物很多,你觉得中心人物是谁?
(2)本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表现了什么?
(3)你对课文中的哪一个人物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2.小组同学互相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班内汇报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二)了解故事内容。
第一部分(1—2自然段)主要叙述看到了挂在树上的风筝,黛玉等人决定
拿出风筝放晦气。
1.【出示课件11】
一语未了,……断了绳,拿下他来。”
(1)从“众人吓了 一跳”你感受到什么?(从对众人的神态变化的描写中
感受到众人的注意力集中。)
(2)“ 丫鬟们出去瞧时,帘外丫鬟嚷道:‘一个大蝴蝶风筝挂在竹梢上了。’”
丫鬟的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借用人物语言引出风筝,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的
故事。)
(3)从“众丫鬟笑道:‘好一个齐 整风筝,不知是谁家的,断了绳,拿下他
来。’”一句中众丫鬟的话中你了解到什么?(挂在树梢上的风 筝很漂亮。)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2.【出示课件12】
宝玉等听了,……我且拿起来。”
(1)从宝玉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宝玉认出了树梢上的风筝是谁的。)
(2)从紫鹃的话中你又读懂了什么?(紫鹃想把风筝据为己有。)
(3)指导朗读,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好人物语气。
3.【出示课件13】
探春道:“紫鹃也学小器了。……咱们也放晦气。”
(1)从探春的话中你了解到什么?(了解到放风筝放晦气是一种风俗。)


( 2)从黛玉的话中你又感受到什么?(黛玉寄人篱下,多愁善感,所以提
出放风筝放晦气。)
(3)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4.学生自由朗读第一部分内容,注意读好人物对话,注意人物对话时的语气。
第二部分(3—6自然段)主要叙述了贾宝玉和众姐妹、丫头们放风筝的欢
乐场景。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说说自己从放风筝的过程中了解到什么?感受到什么?
(可以把自己了解到的和感 受到的标一标、写一写。)
2.小组交流,整理记录。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1)从对人物的动作描写中感受到众人虽然忙乱,但都很欢乐。【出示课件
14】
这里小丫头们听见放风筝,……一面拨起籰子来。
(指名朗读。)
(2)感受到人们的和谐和快乐。【出示课件15】
宝钗等都立在院门前,命丫头们在院外敞地下放去。(指名朗读。)
(3)细致的对话描写和 神态描写中流露出和谐、欢乐的气氛,也让人感受
到众人盎然的兴致。【出示课件16】
宝琴 笑道:“你这个不大好看,不如三姐姐的一个软翅子大凤凰好。”……宝
玉又兴头起来,也打发个小丫头 子家去,说:“把昨儿赖大娘送的那个大鱼取来。”
(指名朗读。)
(4)从人物的语言描写 中感受到小丫头惋惜的心情,探春的上解人意,宝
玉的兴致高涨。【出示课件17】
小丫头子去了半天,……便叫:“放起来。”(指名朗读。)
(5)从宝玉的动作和神态描写 中,感受到众人都高兴地把风筝放了起来,
唯独宝玉的风筝放不起来,怕被人嘲笑而着急的心情;从宝玉 的语言中又让人感
受到一个可爱的公子哥的形象。【出示课件15】
此时探春的也取了来…… 他便恨的摔在地下,指着风筝说道:“要不是个美
人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指名朗读。)


(6)从黛玉的动作描写中了解到黛玉的娇弱,从众人的语言和动作描写中
感受到人们 对黛玉的祝福。【出示课件19】
黛玉见风力紧了…… “林姑娘的病根儿都放了去了,咱们大家都放了罢。”
(指名朗读。)
(8)【出示课件20】
……那风筝都飘飘飖飖,……一会儿就不见了。(指名朗读。) < br>①“飘飘飖飖”是什么意思?它的近义词有哪些?把这个词语换成“别的近
义词好不好?(飘飘飖 飖”在文中指风筝在风中随风飘动。它的近义词有飘飘洒
洒、飘飘悠悠、摇摇荡荡、摇摇晃晃、飘飘忽忽 、飘飘荡荡等。“飘飘飖飖”写
出了风筝在天空中飘飞的姿态美,换成其他词语不能表达出这样的意思。 )(板书:
姿态:飘飘飖飖)
②“鸡蛋”“黑星儿”描写了什么?风筝为什么由“鸡蛋”变成 了“黑星儿”?
(“鸡蛋”“黑星儿”描写了越飞越高、越飞越远的风筝的形状。因为风筝越飞越
高、越飞越远,看到的形状很快发生了变化——变小、变模糊。)
③这段话中描写时间变化的词语有 哪些?(“一时”“展眼”、“再展眼”)从
这些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中你了解到了什么?(风筝随风飞 去后很快消失。)(板
书:形状:鸡蛋、黑星儿)
④谈谈自己对句子的体会。(风筝被绞断了 线,随风而去,越飞越高。开始,
他们看到的风筝只有鸡蛋大小;后来,风筝迅速飞去,人们只能看到一 个小黑点;
最后,风筝在天空中消失。这个句子写出了风筝在天空中迅速飞去直到消失的过
程, 抓住了风筝的姿态和形状,写得十分生动具体,表达了贾宝玉等放风筝时异
常欢快的心情。)
(9)【出示课件21】
众人仰面说道:“有趣,有趣!”(教师范读。)
这段描 写把放风筝这一场景的描写把故事推向高潮。从对众人的语言、动作
中感受到放风筝给众人带来的无比的 快乐。
(三)感受人物形象。
1.小组交流,文中的哪个人物给我留下的印象深刻?你觉得 他是个什么样的
人?(挑选一个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并说出印象深刻的理由。)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并小结。(板书:贾宝玉、
林黛玉、丫头们)
(1)【出示课件22】
宝玉细看了一回,只见这美人做的十分精致,心中欢喜,便叫》:“ 放起来。”
(读一读,感受贾宝玉的率直纯真。)
他便恨的摔在地下,指着风筝说道:“若不 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
(读一读,感受贾宝玉借助风筝表达的自己关爱女性的品质。)
(2)【出示课件23】
黛玉笑道:“可是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放晦气。”(读一 读,感受
林黛玉的多愁善感。)
黛玉见风力紧了…… “林姑娘的病根儿都放了去了,咱们大家都放了罢。”
(读一读,感受林黛玉的娇弱。)
(3)【出示课件24】
丫头们听见放风筝,巴不得一声儿, 七手八脚,都忙着拿出来:也 有美人
儿的,也有沙雁儿的。丫头们搬高墩,捆剪子股儿,一面拨起籰子来。(读一读,
从小丫 头们的心理活动描写“巴不得”和动作描写“手忙脚乱”中感受她们的快
乐和活泼。)
众人皆仰面说道:“有趣,有趣。”(读一读,感受众人热爱美好事物的心情。)
(三)指导 朗读:在朗读中了解放风筝的过程,感受人物的心情,了解人物
的特点,感悟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课堂总结:通过阅读我们了解了文章中贾宝玉和众姐妹、丫头 们在大观园
中放风筝的欢乐情景,感受到了他们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学会了借助人物
语言 、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板书: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和
向往)
2.拓展延伸:
(1)提出要求:下面是《红楼梦》中描写“凤辣子”的一个片段,作者对< br>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真可谓是妙笔生花,仔细品味语言的精彩,
你能从中看出人物 的性格特点吗?


(2)学生阅读。
3.布置作业:课下希望同学们从《红楼 梦》中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阅读,读
出《红楼梦》中悠久的历史,读出《红楼梦》中灿烂的文化,读出作 者表现人物
特点的独到之处。

板书内容
8.放风筝
贾宝玉 姿态:飘飘飖飖
林黛玉 放风筝 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和向

丫头们 形状:鸡蛋、黑星儿
课后反思
《红楼春趣》是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 文。课文节选
自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七十回。曹雪芹用变化多端的手法,塑造了生动的故事
情 节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教学本篇课文,要求学生能大致读懂课文就可以了。
教学中,简要介绍《红 楼梦》、作者及写作背景,然后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了解
放风筝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感受人物的 心理活动及其特点。引导学生
在阅读中感受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大致读懂课文内容。教学中启发学生进行 小组
交流,在小组交流中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在交流中使学生懂得多读书、多思考、
多借鉴。
通过阅读,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
活动塑造人物形象的 方法,以及通过这几个方面对人物形象进行赏析的方法。

法国的大学-公务员个人简历范文


辉煌中国-定语从句语法


myweekend-小学三年级学生评语


宁波雅思-安全生产月实施方案


中国省份排名-平凉教育网


四级联考-福建公务员考录网


热波音乐节-考核总结


心中的美景-李娜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