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总复习全套教案
个人师德总结-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总复习教案 
总复习(1)
教学内容:总复习(一)数的概念
教学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数的概念,掌握有关性质,并能
正确地判
定数的范围。 
教学重点: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灵活理解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 知识整理 
 
      自然数
十进制的计数法  多位数的读法 
  整数  零 
     ….(小于0) 
      小数的意义  小数大小的比较 
            有限小数
数 小数  小数的分类                    
无限小数(循环小数) 
     
     小数的性质 
 
  ……
2、基数、序数概念 
3、整数和小数的数位顺预表。 
4、整数、小数的读法
5、万、亿做单位记数 
较大的数可用万、亿作单位进行改写不是整万、整亿的数可用小数表示
。如:1800
0000=180万         110600000=1.106亿
6、近似数表示:(1)四舍五入法(常用)  
        (2)进一法
(3)去尾法 
二、练一练 
(1)p.91填空 
a. 学生练习 
b.
反馈:说出正误理由,并讨论如何改正。 
(2)p.92判断 
a. 学生练习判断。
b. 反馈并说明理由。 
(3)
a.一个五位数加上1就变成六位数,这个五位数是(
),一个五位数减去一就变成四位
数,这个五位数是(  )。
b.把下列各数从小到大用符号连接起来 0.7 0.75 0.75  0.76  0.75。
 
 
c.
用0、1、2、3、………9这十个数字,每个数字只能、用一次,写出一个最接近十
亿的整数。
d. 课本、92页第3题。 
三、总结: 
本课复习了哪些内容?我们是怎样复习的
?你认为哪些知识非常重要或者以前对哪些
题目要犯错通过今天的复习想提醒大家?
四、提高练习 
1、用2、3、4分别去除一个数,正好都能整除,这个数最小是(
),把它写成
两个质数相加的形式是(     )。
2、互质的两个数的积是68,这两个数是(    )和(   )或(  )和(   )。 3、甲、乙、丙三个小朋友绕操场滚铁环,绕一周甲要3分,乙要6分,丙要9分。
3人同时从同一
地点出发,至少要(    )分,3人才能同时在出发地点相会。 
 
 
 
 
总复习(2) 
教学内容:总复习(二)整除概念
教学目标:1、理解整除的意义,掌握整除及有关的基本概念,能正确的判断。
2、理解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教学重点:弄清数的整除的有关概念,并能正确判断。 
教学难点:灵活理解整除的概念。
一、知识整理 
1、 复习整除的意义。 
出示:下列各式中,哪些式子表示整除?
12÷4=3   20÷0.5=40    35÷7=5       
45÷45=1
4.2÷1.4=3    78÷7.8=10 
(1) 学生思考后回答。 
(2)
问:为什么这些式子表示整除?谁能说说整除和除尽有什么关系? 
  出示: 
 
 
   请把这两个概念填到相应的位置上。 
2、 复习概念系统。
(1)数的整除单元里,你学过哪些概念?这些概念之间有这样的关系?
(2)看书93页并填空。 
(3)看图回答: 
这些概念中,最基础的概念是什么?
与倍数有关的概念是哪些? 
 
 
与约数有关的概念是哪些?
能否把这些概念分为两大类? 
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各是什么?这些特征除了判断
以外还对哪些概念非常重
要?(如:奇数、偶数)  
3、
复习质数、合数、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 
(1)下列各数 中,(   )是质数,(
)是合数。 
36、 11、  15、  23、  51、  91、  111、  67、
1736、 
回答: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你在判断时有哪些方法?
(2)把上面的合数分解质因数。 
(3) 反馈并提问:谁能说一说质数与质因数有何区别?
  说出36=2×2×3×3,
根据这个式子你能说出36有哪些约数?这些约数中,36的质因
数是哪几个? 
二、基本练习 
 1、课本第94页“练一练”1、2。 
(说出正误的理由,并讨论如何改正。) 
 2、在3、4、7、2、9、中,质数有(
),互质的数有(  ), 
  12的质因数有(  )。 
三、课堂总结 
1、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说说收获最大的几点? 
2、
你想提醒同学们哪些概念特别容易混淆?这样把它辨别清楚? 
四、课堂作业 
一、作业本
p51 
二、
判断: 
1、 所有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
2、 能被1和本身整除的数是质数。(   ) 
3、 公约数有1的两个数是互质数。(
) 
4、 3和6都是约数。(    ) 
5、
96分解质因数是96=2×2×2×3×3。(    ) 
6、
能同时被2、5、3整除的最大三位数是990。(    ) 
7、
因为a÷b=c,所以a一定能被b整除。(    ) 
8、 13的约数都是质数。(    )
9、 所有的偶数都能被2整除。(     )
10、1、2、27、59这组数中,1是最小的质数。(    )
11、2的所有倍数,既是偶数,又是合数。(    ) 
12、
没有约数2的自然数是奇数。(     ) 
13、 一个质数的最小倍数还是质数。(     )
14、互质的两个数一定是合数。(     )
15、如果两个数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那么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就是1。 
总复习(3) 
教学内容:总复习(三)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互质数的意义。
能正确地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正确地判断互质数。 
 
教学重点: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求三个数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过程: 
一、知识整理 
1、有关概念复习。
(1)什么叫公约数?什么叫最大公约数?什么叫互质数?什么叫公倍数?什么叫最小
公倍数?
(2)学生练习:课本96页填空。 
(3)补充练习:a.8和20的公约数有(
),最大公约数是(   )。8和20的公倍数
有(   ),最小公倍数是(  )。
b.在2、4、20、51、120、360、中,80和60的公约数有 
(
),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  ),30和40的公倍数有(  ),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
(
),质数有(  )。 
(4)公约数与最大公约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各有什么区别?
2、有关技能复习。 
(1) 18和24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A.练后反馈。
B.提问:谁能说一说求18和24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3、练
习:求24、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反馈并讨论:三个数的最大公
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在
用短除法除时有什么不同?在计算时又有什么不同? 
二、基本练习
1、求下列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1)24和60    48和72
15和25   51和170 
(2)11和9     14和42    25和24
78和13  
练后讨论:第二组中各对数的特点和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计算方法。
2、求下列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1)12、 20和30
42、63和105 
(2)3、 5和7 ,14、7和35,  3、5和9 
练后讨论:第二组数中有何不同的地方?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3、继续练习:
课本96页第2、3题(练后讨论思考方法) 
三、课堂总结:
本课复习整理了哪几个知识点?说说你的收益? 
四、课堂作业: 
1.
作业本》p.52
 
2. 甲、乙、丙三个小朋友绕操场滚铁环,绕一周甲要3分,乙要6分,
丙要9分。
3人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至少要(    )分,3人才能同时在出发地点相会。
3.三根铁丝的长分别是24厘米,36厘米,48厘米,如果把它们都截成相等的小段
而没有
剩余,每一小段最长为(     )厘米。 
反思:本节课除了要让学生理解、掌握好概念以外,还要
重视方法的整理,以使学
生在解决有关问题时做到既快又正确。通过判断和辩论,更加牢固地理解和掌握
这些概
念。学生掌握地还行。 
 
 
 
 
 
总复习(4) 
教学内容:总复习(三)分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进一步理
解、掌握分数(百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能正确地进行约分和通分,提
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约分、通分 
教学难点:能正确约分、通分 
教学过程:
一、知识整理 
 边复习边填写: 
    意义  单位  大小比较 
真分数 
 
分数  分数      带分数   
假分数 
 
 约分  整数 
    性质
        通分
1、 复习分数的意义 
(1) 什么叫分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37
(2) 说出 , 米的意义和它的分数单位。 
53
(3) 练习
8
   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9
51131
 里有(  )个 ,10个 是(  )。2 有(  ) 。 661144
提问:上述分数中,那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谁能举出一些等于1,大于1和实
际上是整数的假分数? 
2、 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 
(1)
什么叫分数的基本性质? 
(2) 练习: 
1235716
约分: ,   ,
,    
18569178
5341173
通分: 和   ,1 和3 ,
和1 。 
671560810
(3) 反馈后完成课本97页第3、4表格。 
3、
复习分数的大小比较。 
533349318
(1) 比较 和 。  , 和  。   、
和 。 
7778715425
 
 
(2) 提问:你是
怎样比较分数大小的? 
二、基本练习 
1、 填空:课本98页“练一练”1。
(1) 学生练习 
(2) 反馈讨论计算方法。 
2、
课本第98页第2题选择:(练后讨论思考方法)。 
3、 判断: 
3
(1)
米=0.75米=75%。( ) 
4
12
(2) 2米平均分成5份,每份占它的
,是 米。( ) 
55
3
(3)  的分子、分母都乘以一个数,它的大小不变(
) 
7
(4) 把一个分数化成分子、父母比较小的分数叫约分。( ) 
(5)
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最简分数。( ) 
 
三、课堂总结:
本课复习了哪几个知识点?能不能把你认为比较重要的知识讲给大家听听?谁有补
充?
四、课堂作业:《作业本》53页。 
 
 
 
 
总复习(5) 
教学内容: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计算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
解、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能正
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整数、小数、分数的意义和法则。 
教学难点:整数、小数、分数的意义和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内容整理
1、四则运算的意义。(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2、四则运算的法则。(并说一说加减法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3、填写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加数+加数=和     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减数=被减数-差  
 
 
一个因数=积÷另个因数 
 
 
因数×因数=积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商     
  
4、述0和1在计算中的特性: 
 a+0=a
a-0=a    a×0=a      0÷a=0 
1
        a×1=a
1÷a=  (a≠0)       a÷1=a 
a
  练一练:课本100页第4题。
二、整理应用: 
1、计算下列各题: 
175+49=   540-138=
64×37=    1692÷47= 
54+1.42=   30-2.5=
1.03×6.3=   442.8÷36= 
a.
一说各个算术的运算意义和法则。(选择有代表的几题) 
b.说说它们运算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填空; 
(1)已知a+b=c ,  那么c-( )=a   c-(  )=b
(2)已知 a×b=c,  那么 c÷(  )=a     c÷(  )=b
3、课本99页第2题。(说一说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4、练一练:课本100页:1、判断 2、选择 
5、课本101页:第3题 
反馈:说出正误的理由,并讨论如何改正。 
三、思考题: 
1、若a>b ,a 与
b的和减去它们的差,差是(  )。
2、在一个除法算式中,商7余2,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的和571。被除数和除数
各是(
)。 
四、课堂作业: 
作业本 p54 
反思:通过学生自己的练习来达到复习巩固
的目的,该课是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对四则
运算的基本方法的掌握。学生计算的准确率很高。 
 
 
总复习(5) 
教学内容: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
一步理解、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能正
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正确进行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内容整理。 
1、 填空 
 
(1) 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要(
)
依次计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        ),后算(      )。
(2)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要按照先算(   )里面,后算(   )外面的顺
序计算。
二、练一练 
(1)先在 里填写运算顺序,在计算。 
35.1÷7.5+2.4×1.38-6.8 
 
 
(2)、按指定的运算顺序,给下列算式添上括号。 
     45×28+35÷7--2
a.先加、再减、再除、最后减的算式是: 
45×(28+35)÷7-2 
b.先乘、再加、再减、最后除的算式是: 
(45×28+35)÷(7—2)
(3)1×0.25—0.25÷1+0.25 
 a.先减、再乘、再加、最后除的算式是:
1×(0.25—0.25)÷(1+0.25) 
b.先除、再减、再乘、最后加的算式是; 
1×(0.25—0.25÷1)+0.25
三、计算;(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31+(10.4—2.4)×2.125]÷2.5 
112
1
×[(2.25+4 )×77%]—1  
2613
1. 两位学生板演。 
2.
集体讲评 
四、课堂总结 
1. 本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 
2.
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3. 要使计算正确,我们必须注意什么?(一看,二想,
三算,四查。) 
四。、作业本 p55 
总复习(6)
教学内容:简便运算 
教学目标:掌握加法、乘法运算定律和减法、除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运用
运算定律和性质简
算,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应用定律、性质进行简算。
教学难点:应用定律、性质进行简算。 
教学过程: 
一、知识整理 
1、
谁能说一说,我们学过的运算定律有哪些? (回答后填课本第102页表格,并反
馈。) 
 
2、 出示: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11
0.25×19.8×4=    4.5+1 +2 =   125 ×8=
329
152111
7 + +4 =      15× +17× =  1
×12.5×8= 
577445
(1) 学生练习: 
(2)
反馈讨论:这些题目你分别是怎么算的?为什么想到这样做?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3、
小结:计算时,首先要观察题目中的数字特点,再思考根据这种特点应用什么方法
或运算定律比较简便。
二、基本练习 
1
1.42+0.78+0.56=    2
×5.62×0.4= 
2
55152
1 ×7.8+4.2×1 =  ( + +
)×12= 
66463
(练后说说简算依据。) 
三、变式练习
1、计算下列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 
112
4 -1.65-1.35
3 +4 ×2.5= 
547
5825
1 ×7.2+8.8÷    ( +
)×4.2 
81337
458
3.14÷5+3.14×     1
÷7.2+8.8÷  
5813
(1) 学生练习。 
反馈评论。
2、发散练习:出示:42×15,你能用几种方法解。 
四、课堂作业 
1、
课本练习第103页第1题。(先练习后反馈) 
2、 课本练习第103页第2题。 
3、
讨论最后1题: 
解:(1) 
(11÷46+18÷23)×92
=11×(92÷46)+18×(92÷23) 
=11×2+18×4 
=94
解:(2) 
(11÷46+18÷23)×92 
11
=11×
×92+18× ×92 
4623
=11×2+18×4 
=94
五、课堂总结: 
1. 作业:《作业本》第56页。 
2.
练习卷
 
 
 
 
 
总复习(8)
教学内容:文字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答文字题的步骤和方法,能熟练的把文字题
“翻译”成算式,
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步骤和写法
教学难点:关键词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内容整理 
1.
文字题是用文字说明数量关系,指明计算方法,但未说明运算顺序的题型。 
2. 解答文字题的步骤:
1. 认真审题,通过题中的数字名词和术语,分析数量关系。 
2.
按照数量关系,列出算式,必要时添上括号。 
3. 按照运算顺序计算。 
3.
解答文字题的方法: 
       算术方法或用解方程等 
二、练习
211
1. 从2 的倒数中减去1 除 的商,差是多少?
343
11
  2. 与 的和除以它们的差,商是多少?
23
3
  3.125减少它的12%再乘以 ,积是多少? 
11
4.最小的质数与最小合数的和是最小两位数的百分之几? 
5
  5.一个数的2
.5倍比120的 少12,求这个数 
8
    学生列式计算,然后反馈讲评。
三、只列式不计算 
(1)10 .5乘以0.5,加上2的一半,和是多少?
(2)10.5乘以0.5与2的和,所得的积的一半是多少? 
(3)10.5与0.5的和,减去2的一半得多少? 
(4)2的一半加上10.5,再除以0.5,结果是多少? 
(5)2的一半加上10.5,除0.5的商,和是多少? 
(6)10.5与0.5的积被2的一半除,商是多少? 
 课堂小结|: 
解答文字题的步骤和方法。 
四、作业:作业本57 
 
 
 
 
 
 
 
 
总复习(9)
教学内容:简单应用题的结构和解答思路
教学目标:使学生熟悉各类简单应用题的结构,进一步提高分析数量关系和列式解答的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知识整理 
1、 复习常见数量关系
(1)、我们学过的数量关系有哪些?谁能说一说? 
(2)、练习P105,填出数量关系。
(3)、讨论:这些数量关系可以分为几类?分别属于下列哪一类? 
 
部总关系
相差关系 份总关系 
 
 
   
 
(4)、小结:每个数量关系中
都有三个数量,将两个作为条件,另一个作为问题,构成
一个简单应用题。 
2、
复习基本的结构变换。 
(1)、出示:
一个工厂里有男工120人,女工40人,共有工人多少人?
学生列式后说一说,运用什么数量关系?哪个数量是条件?哪个数量是问题? 
编题
☆ 学生练习编题 
☆ 反馈:学生汇报,教师扼要板书,全体列式计算。 
☆
讨论:这些题目可以分为几大类,分别是哪一类关系?
小结:同一数量关系中,条件、问题可以转换,因此,题目的变化也有三种形式。 
3、
复习数量关系的应用 
(1)、补上问题或条件,再解答出来; 
张大妈养了12只鸡,5只鸭
? 
张大妈养了12只鸡,              ,养的鸡比鸭多多少只? 
A、
学生练习 
B、 反馈讨论:说出补上的问题或条件,再说出算式和结果。
(2)、练习P105,练一练1 
A、 学生练习 
B、
反馈讨论:说一说为什么要补上这样的问题或条件?数量关系怎样? 
二、课堂练习P106第二题
1、 学生练习 
2、 反馈,讨论 
三、作业《作业本》P58
反思: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本节课尽管内容比较简单,但其在学生知识掌握上
 
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教学是要利用好教材,适度拓展,沟通知识见的内在关
系,来提高学
生的数学能力。 
 
 
 
总复习(10)
教学内容:复合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从简单应用题到复合应用题的变化过
程,初步了解复合应用题的结构
特征。 
使学生学会从分析数量关系入手,初步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识(口答) 
①小明有图书12本,小红的图书是小明的3倍,小红有图书多少本?
②小明有图书12本,小红的图书是小明的3倍,两人共有图书多少本?
③小明有图书12本,小红的图书比小明的3倍少5本,小红有图书多少本?
④小明有图书12本,比小红的图书少10本,两人共有图书多少本?
反馈:1、②的基本数量关系是什么? 
2、④的关键是要求出谁?为什么求小红的本数用加法? 
师:这些都是两个数量相比较的应用题。例如
①中根据“小红的图书是小明的3倍”这个条
件,我们可以把小明的本数作为1倍数,那么求小组的本数
就是求3倍数,用乘法;④中根
据“比小红的图书少10本”发现,谁比小红少,小明比小红少,小红本
数多,要求小红用
加法。 
二、讲练 
例题出示: 
小明有图书12本,小红的图书是小明的3倍,小华的图书比小红的2倍少4本。小华
有图书多少本?
师:①例4与前几道题主要不同点是什么? 
②学生复述条件、问题,教师出示线段图并讲解。
③“例4”的基本数量关系是什么? 
④根据基本数量关系列式并解答。
⑤列式后讲解题思路。 
反馈:①以前做的是两个量比较的应用题,现在是三个量在比。
(师:那么,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三个量相比较的复合应用题)出示课题:
复合应用题
③基本数量关系:小红的本数×2 - 4=小华的本数。
④列式计算后学生汇报(介绍两种方法) 
板书: 12×3=36(本) | 12×3×2
- 4 
36×2 - 4 | =36×2 - 4 
=72 - 4 | =72 - 4
=68(本) | =68(本) 
答:小华有图书68本。 
 
  ⑤解题思路:这道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是:小红的本数×2 - 4=小华
的本数。现在小红
的本数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根据小明有图书12本,小红的图书是小明的3倍,用12
×3求
出小红的本数,小华的本数就是12×3×2 - 4。 
教师小结:首先找到基本的数
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是解答复合应用题的关键。例题中基本
数量关系是:小红的本数×2 -
4=小华的本数,求出小红有图书的本数是这道应用题解答
的关键。 
三、巩固练习:
1、口答练习(改变第一条件) 
小明有图书12本,_______________,小华
的图书比小红的2倍少4本,小华有图书多少本? 
①小红图书比小明多24本;
②小明的图书比小组多4本; 
③小明的图书是小红的3倍。
反馈:1、学生口答,教师板演。 
2、这几道题和例题相比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第一个条件变了,小红的本数在变,基本的数量关系没有变仍是小红的本数×2 -
4=小
华的本数) 
2、基本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1)果园里有苹果树20棵,
梨树的棵树是苹果树的3倍,桃树比梨树的2倍多10棵。桃
树有多少棵? 
(2)果园里有苹
果树20棵,梨树的棵树比苹果树多46棵,桃树的棵数比梨树的3倍少15
棵。桃树有多少棵?
反馈:1、第1题的基本数量关系量什么? 
2、第2题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师:这两题都是求桃树棵数,由于桃树棵数都与梨树有关,所以求出梨树棵数是解题关键。
3、选择题: 
(1)菜场卖出萝卜50千克,比卷心菜少卖出20千克,卖出青菜比卷心菜的
2倍多15千克,
卖出青菜多少千克? 
正确的算式是( )
①(50-2O)×2+15 ②(5O+20)×2+15 
③(50+20)×2-15
④(50-20)×2-15 
反馈:1、把划红线的条件讲具体
2、卖出萝卜50千克,卷心菜卖出比50千克多,还是比50千克少? 
(2)菜场里卖出萝
卜50千克,卖出的卷心菜是萝卜的3倍,卖出的萝卜和卷心菜的总重量
是青菜的2倍,卖出青菜多少千
克? 
正确的算式是( ) 
①50×3+2 ②(50+50×3)×2
③50+50×3+2 ④(50+50×3)+2
反馈:萝卜和卷心菜的总重量是青菜的重量的几倍数? 
4、变式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1)同学们种树苗。二年级种14棵,三年级种的是二年级的3倍,四年级种的恰好是二、
三年级
的总和的2倍。四年级种多少棵? 
(2)鱼池里有红金鱼10条,花金鱼比红金鱼多5条,热带鱼的条
数是红金鱼、花金鱼总和
的一半,热带鱼有多少条? 
反馈:1、列式校对 
 
2、第2题中“一半”是什么意思?求热带鱼就是求什么?
四、小结 
在做三个量相比较的复合应用题中,必需先找到基本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求出
关
键量,再逐步解答。 
五、独立作业 
1. 书架上有科技书42本,故事书本数是
科技书的2倍,童话书本数比故事书的3倍多
10本、书架上有童话书多少本?  
2. 工厂
用煤,1月份用去1000千克,2月份用去的是1月份的3倍,3月份用去的恰
好是前两个月总和的2
倍,3月份用煤多少千克?  
3. 小红看书,第一天看30页,第二天看的比第一天少5页,第三天
看的比第二天看的
4倍多5页,小红第三天看书多少页?  
 
 
总复习(11) 
教学内容:应用题的解答步骤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答复合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并能正确地进行解答
教学重点: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内容整理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与交流。
解答复合应用题的步骤。 
1、 认真读题,找出条件和问题。 
2、
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 列式,计算 
4、 检验并写出答案
二、基本练习 
(1)、汽车4.5小时行180千米,每小时行几千米? 
(2)、
一批小零件540千克,张师傅和李师傅每小时共能加工18千克,完成这批零件,
共需几小时?
(3)、每支钢笔8.5元,8支钢笔多少元?
(4)、一批煤,每天烧0.3吨,15天烧完,共有多少吨? 
分析数量关系-----列式
------计算--------反馈---------小结 
三、方法复习 
1、例:一
列货车和一列客车分别从相距480千米的甲、乙两站同时相对开出,货车每
小时行54千米,客车每小
时行66千米,两车开出后几小时相遇? 
A、根据问题,说出基本数量关系,学生说,教师板书
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货车速度+客车速度 
B、说出哪个条件是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的。怎么求? 
C、列式解答
D、小结 
2、P107第1、2题。 
A、
第一天修的+第二天修的=两天共修的路程 
B、 计划生产的童装套数÷每天生产的套数=所需天数
四、深化练习 
1、 商店上午卖出电饭锅7只,下午卖出电饭锅13只,卖电饭锅的货款上午
比下午少
984元,问下午卖了多少元? 
2、
学校食堂运来煤5.4吨,计划烧60天,实际每天节约0.03吨,实际每天烧了多少
天?
五、作业:《作业本》P66 
 
 
 
总复习(12)
教学内容:按基本数量关系分析复合应用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基本数量关系分析应用题,明确解答步骤和方法。
教学重点:用分析法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用分析法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内容整理。 
1、
分析应用题中条件和问题的内在联系,找出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抓住了解决问题
的关键。
2、 讲解例题P108 
要求两车开出几小时后相遇,按照“路程÷速度=时间”的基本数量
关系来解答,其
中“速度”是一个没有具体揭示的量,根据两车“同时相对开出”,这里的“速度”应<
br>该是两车每小时共同行使的路程,也就是它们的“速度和”。先列出基本数量关系式。 
相距路程
÷   速度和=相遇时间 
480千米    (54千米+66千米)
列式:480÷(54+66) 
二、“练一练”分析: 
1、 炼钢总吨数
÷    天数=每天炼钢吨数 
 
1950吨×3+1985吨×3     3天+4天
 
2、 每千克豆油               榨豆油 
需要大豆数量
×      千克数 
240千克32.4千克         270千克 
3、速度        ×      时间=路程 
  4千米+5千米
4小时 
 
 
 
3、 五年级收集废纸数量   ÷
人数=每人收集数量 
 
两个年级共      四年级      47人
收集数量   —   收集数量 
5、速度
时间=路程 
  50千米+65千米            3小时 
6、合修路程
÷      工效    =   合修天数 
 
 450千米—甲队2天修的
15米+13米 
15米× 2 
  甲队工效 × 修的天数    =
甲队修的路程 
15米   2天+合修的天数   255米
全路程—甲队修的=乙队修的路程 
450米   255米 
三、小结
四、作业《作业本》P61 
 
 
 
 
总复习(13) 
教学内容: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
掌握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并能正
确地解答。
教学重点:分数应用题的结构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应用题的结构特征 
教学过程:
1、 分数加减应用题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类
型
                        求一个数的几(百)分之几是多少
分数、百分数    
乘除应用题
已知一个数的几(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工程问题 
 
2、
分数加减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都与整、小数加减法的应用题完全相
同。 
3、
分数(百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解答时先要确定单位“1”的是(即标准量),
 
 
再根据问题确定哪一种类型是用乘法还是用除法。 
4、
练习P111第1题。 
反馈 
    5、讨论: 
出示:P110例
(1)
分析:把什么看作单位“1”?为什么?确定单位“1”的量应抓住题目中的什
么条件?
(2) 列式解答 
11
反馈算式:10×40%-10×   10×(40%-
) 
33
11
思考:为什么10可以与40%, 直接相乘?为什么40%和
可以直接相乘? 
33
二、基本练习。 
1、练习P111第一题    反馈比较
2、先填出一个用分数表示两中书之间关系的条件,列式解答 
科技书有720本,
,故事书有多少本? 
三、变式练习 
1、 根据具体条件确定问题的对应率。 
2、
深化练习。 
1
  A甲仓有粮320吨,比乙仓多 ,乙仓有多少吨?
7
1
  B、一本书,看了125页,比剩下的少 ,还剩下多少页?
6
四、课堂小结。 
课堂作业。 
 
 
总复习(14)
教学内容: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并能正确解答。
培养学生认真分析和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复杂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复杂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
练一练 
A汽车制造厂去年计划生产汽车7200辆,实际比计划超额15%,实际生产汽车多少辆?
B、汽车制造厂去年生产汽车7200辆,比原计划节约生产5%,原计划生产多少辆? 
2、
反馈,讲评 
解答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要抓住三条:
一是要确定单位“1”的量(即标准量);
二是把稍发杂的分数应用题转化为简单的分数应用题;
三是根据单位“1”的量已知还是未知,确定用乘法还是用除法计算。 
 
二、基本练习。P112第1~3题。 
三、变式练习
1、 有甲乙两堆梨,其中甲堆占,若从甲堆取出2千克梨放入乙堆,那么乙堆的梨占总
数的5
5%,甲乙两堆梨共有多少千克? 
3
24÷[55%-(1- )]=160(千克)
5
3
或24÷[ -(1-55%)]=160(千克) 
5
2、 
有一项工程,由甲队独做20天完成,由乙队独做15天完成,由丙队独做30天完
成。现在由甲乙两队
合做6天后,余下的由丙队独做,还需要多少天完成任务? 
111
[1-( + )×6]
÷   
20153
3、 反馈,讲评
四、课堂小结:解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步骤。 
五、作业
222
思考题:第三次球弹起的高度:25× × × =1.6(米) 
555反思: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是三类基本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和较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重点是
进一步掌握它们的特征和数量关系。我采取提组对比的方法进行训练,重在数量关系
和基本方法的掌握,
并通过观察比较,清楚每组题目中各小题的联系和区别,有效地促进了
学生方法的掌握。学生的兴趣比较
浓。 
 
 
 
 
 
总复习(15)
教学内容:简易方程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方程、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含义,掌握简易方程的
解法,以及用方程
的解法,以及用方程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重点:用方程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找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内容整理。 
1、 方程、解方程、方程的解的含义。 
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
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 
2、 解方程。(根据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求得未知数的值)
(1) x±b=c 
例0.98-x=0.7    
(2) ax=c
例2.5x=60 
 
 
(3) ax±b=c
例5x±4=60 
*(4) ax±bx=c(先把方程转化成ax=c的形式再解)
3、 用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例:商店运来8箱苹果和10箱梨,共重410千克。每箱苹
果重22.5千克,每箱梨重多
少千克? 
(1)弄清题意,用字母表示未知数
设每箱梨重X千克。 
(2)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总
重 
苹果重 梨重 
 +  =   
 
22.5×8       +
10X        =    410 
(3)解方程。 
(4)检验,写出答案。
二、综合练习 
1、 完成第1、2题(课本)。 
2、 讨论第4、5题。
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校对------质疑 
三、布置作业
1、 第3题及第4题的其余部分。 
《作业本》P64。 
2、练习卷 
 
 
 
 
 
总复习(16) 
教学内容:比和比例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比和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性质,能正确地求
比值
、化简比,并能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 
教学重点: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
教学难点: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比和比例的意义
1.播放:课件 
 
 
① 公安人员是根据什么破案的?
② 故事中蕴含了哪些数学知识? 
2.今天我们将复习比和比例。请你说一说我们应该先复习
什么?为什么先复习比、再复习
比例?(板书课题:比和比例) 
2. 多媒体分步出示下图:
 
            比                比例 
意  两个数相除又叫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 
义   做两个数的比
式子叫做比例 
 
各  0﹒9︰0﹒6=1﹒5   5︰6  =  20︰24
部   ↓    ↓   ↓          内 
分   前    后   比
项 
名   项    项   值          外 
称
项 
 
基  比的前项和后项都  在比例里,两个内 
本  乘上或除以相同的
项的积等于两个外 
性  数(0除外)比值不变  项的积。 
质  例:0.9︰0.6
例:5︰6=20︰24 
      =9︰( )=3︰( ) ( )×( )=( )×( )
 
  指导学生观察表格的结构。结合学生的叙述, 
教师逐步放映出内容。
3. 讨论: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讨论:比的基本性质和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途? 
二、复习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1、 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它与哪些性质有联系?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2、
练习:课本P116表格。 
3、 讨论:求比值和化简比有何区别?
依据不同;方法不同;结果不同。 
4、 练习:P117第三题。
三、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 
1、 复习意义: 
(1)
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什么是成反比例的量? 
练习:P117第2题。 
四、综合练习
1、 按要求回答: 
3
学校图书室科技书占图书总数的 ,那么
8
(1)科技书与图书总数的比是(   ) 
(2)科技书与其他书的比是(
) 
(3)其他书与图书总数的比是(   ) 
 
3
(4)(    )是(    )的 。 
5
2、
判断:课本第117第一题。
3、写出李师傅昨天和今天做零件个数的比和所用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
为什么?
4、甲数除以乙数的商是1﹒4,甲数和乙数的比是多少?
5、解比例:35︰X = 13︰2 
6、 写出比值为12的比例。 
五、教学小结 
六、作业:《作业本》第65页{60}。 
 
 
 
 
总复习(17)
 
教学内容:平面图形的面积 
教学目
标:1.通过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通过整理使知
识进一步系统。
2.熟练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系统整理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公式及推导
过程,区分平面图形周长,面积
的不同点。 
2.熟练运用公式计算。
教学难点:1.公式的推导过程。 
2.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导入,引导回忆小学阶段学过的平面图形。 
2.出示平面图形。
3.启发学生回忆平面图形中都学过什么知识? 
二、探究新知
1.出示128页两组图 
 
(1)引导学生观察:从图中发现了什么?
(2)互相交流:什么叫平面图形的周长? 
什么叫平面图形的面积?
(3)引导学生从直观——抽象,说明: 
 
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是两个概念。 
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相同但周长不同。
组合图形的周长相同但面积不相同。 
整理和复习,必须注意全体同学参与,由直观——抽象进
一步感知,再次形成表象,
形成正确概念,才能正确掌握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概念。
2.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 
(1)回忆平面图形周长公式的学习顺序。 
(2)长方形的周长 
由一般规律——长方形周长,引导长方形公式的推导过程。启发学生思考
:计算长方
形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计算长方形周长用什么计量单位? 
反馈练习
 
 
这是一个什么图形 
(这一道a=5厘米  b=5厘米
c=?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在联系沟通,为复习正方
形周长做好孕伏。) 
(3)正方形周长
启发学生运用知识的迁移,回忆正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参照长方形周长的练习,学
生互相提条
件,求正方形周长,同时注意指导学生注意正方形边长的单位名称及数的范围。 
(4)圆的周长 学生自动总结推导圆周长公式的过程,同时明确只要有了圆的半径,就可求出圆的周
长。如r=1米
c=?启发学生分组进行练习。
在此基础上,教师揭示:回忆一下,有关圆的周长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知道直径可以求圆的周长,举例说明 
知道周长可以求圆的半径,举例说明
知道周长可以求圆的直径,举例说明 
教师组织学生、引导学生参与整理和复习过程,自己提出
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使学
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5)完善平面图形周长的知识结构
 
 
 
3.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
(1)长方形面积公式及公式推导。 
(2)正方形面积公式及公式推导。
(3)圆面积公式及公式推导。 
(4)长方形、正方形、圆面积反馈练习。
分组互相提条件、问题进行计算。 
分组讨论:有关圆面积计算还可以怎样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联想:已知半径、直径、周长求圆的面积。 
出示投影: 
求圆形面积 
(5)完善长方形、正方形、圆面积公式及知识结构 
(6)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及公式推导 
观察图形: 
 
回忆
这些图形怎样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进行计算。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进一步掌握
公式的推导过程。
分组练习,提出条件,计算面积。 
投影出示: 
 
 
(7)完善平面图形面积公式及知识结构 
 
三、巩固发展 
巩固
发展,就是将学生整理和复习进行综合练习,通过不同形式将学生的知识进行强
化训练,发展学生的空间
观念,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本课练习分别设计为: 
1.填空: 
(1)(
)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    )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2)物体的(
)或围成平面图形的(    ),叫做它们的面积。 
(3)计算平面图形周长的计量单位用(
)单位,常用的有(    )。 
(4)计算平面图形面积的计量单位用(
)单位,常用的有(    )。 
2.判断: 
(1)四边相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
) 
(2)半径的长短决定圆的大小。(    )
(3)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
(4)梯形的面积公式=(上底+下底)×高。(    ) 
3.选择:
(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有[    ] 
①正方形   ②长方形   ③梯形
④平方四边形 
(2)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共同点是[    ] 
①对边相等
②四个角都是直角    ③四个角的和是360° 
(3)下面图形中,对称图形有[    ]
①线段   ②角    ③梯形 
(4)三角形的底是10米,高是4米,面积是[
] 
①40平方米  ②20米  ③20平方米 
4.计算:(口述) 
(1)一个
长方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圆的周长相等,已知长方形长10厘米,宽5.7厘
米,求每个图形的面积。
 
(2)一块0.25公顷的三角形棉田,量得底是125米,它的高是多少? 
四、全课小结
五、板书设计 
  
 
 
 
 
 
总复习(18) 
教学内容: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的:通过复习组合图形面积
的计算,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分析图形和进
行面积计算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组合图形的结构,掌握计算组合图形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概括计算组合图形的常用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基本面积计算公式:
教师谈话:今天我们上一节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综合练习课。(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我们学过了哪些基本的平面几何图形,它们的面积计算
公式是什么?(每人说一个,教师归纳板书) 
(注:学生理解和熟练掌握基本公式,是正确解答组合图形求面积的基础,
复习铺垫,为综合练
习作准备。) 
(二)探讨研究解决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技巧。
今天我们研究平面几何图形中较复杂的组合图形的计算方法。 
什么是组合图形?
(由几个简单图形组合而成的图形叫做组合图形。) 
求组合图形面积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a把组合图形合理地拆分成几个简单的基本图形,或割补成一个基本图形。
b找出计算面积所需的数据。 
c利用公式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及技巧。 
1.投影出示: 
这道题是由几个基本图形组合而成的?
(这道题是由三角形、长方形、梯形三个基本图形组成的。) 
解题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谁能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把一个组合图形拆分成几个基本图形,再求面积
和运用的什么方法?
(可以概括为合并求和法)(教师板书) 
2.投影出示: 
求阴影面积?
这道题是由几个我们学过的基本图形组合而成的? 
(这道题是由圆形和三角形组成的。)
求阴影面积,解题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S阴影=S圆-S△)
把一个组合图形划分成几个基本图形,再求面积差运用的什么方法?
(可以概括为去空求差法。)(教师板书)3.投影出示: 
求:阴影面积?
这道题是由几个基本图形组合而成的? 
解题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把几个
基本图形的面积相加,再减去一个或几个基本图形的面积,谁能概括
一下运用的是什么方法?
(可以概括为合并去空法。)(教师板书) 
4.投影出示: 
认真观察图,开始阴影是两个三角形,接着转化为一个三角形,面积变化了
吗?为什么? (因为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转化后三角形的底是原来两个三角形底之和,
高是原来三角形的高。
第一个三角形底×高加第二个三角形底×高=两个三角形底之和×高。
所以开始阴影是两个三角形,接着转化为一个三角形,面积不变。) 
不改变原图形面积的大小
,为了便于计算,改变图形的形状,运用的是什么
方法?(可以概括为等积变形法。)(教师板书)
5.投影出示:透明彩色胶片做活动教具。 
先出左图提问:要求阴影面积,怎么做简便?请哪位同学到前面演示?
(学生割补后成第2图) 
解题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把原图形割补成一个半圆,求出半圆面积就行了。)这道题运用的是什么
方法?
(割补法。)(教师板书) 
6.投影出示:透明彩色胶片做活动教具。 
 
 
先出左图提问:要求阴影面积,怎么做简便?请同学到前边演示?
(学生割补后成第2图) 
解题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把扇形向右平移,拼成一个正方形,求出正方形面积就行了。) 
这道题运用的什么方法?
(平移法)(教师板书) 
7.投影出示:透明彩色胶片做活动教具。 
先出左图提问,谁会做? 
(S阴影=S扇+S□-S△-S扇)
这样计算比较麻烦,有没有简便方法? 
(把左边阴影,顺圆弧顺时针旋转,与右边阴影相接,
阴影结合成三角形,
求出三角形面积就可以了。) 
你运用的什么转化方法?
(旋转法)(教师板书) 
结合这道题讲,还有其它转化方法吗?
(把左边阴影图形按中心线翻折,两部分阴影部分相接成三角形。) 
你运用的什么转化方法?
(翻折法。)(教师板书) 
这道题同学们讨论出三种求解方法,哪些方法好呢?好在哪儿呢?
(第二、三种比较好,运用了旋转、翻折的技巧,转化成三角形求面积,一
步就解决了,思路灵
活,计算简便。第一种运用的是合并求差法,需要三步,
计算繁琐。) 
我们大家共同研究出八
种计算几何图形面积的方法,解题时一定要认真审
题,灵活运用这八种解题技巧,选择恰当的解题策略,
锻炼自己思维的灵活
性和敏捷性。(注: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层层推导,从而概括出解答组合图
形面积的八种方法和技巧,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原则,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培养了分析概括能力。) 
(三)运用技巧,解决实际问题。
分三组集体笔练,每组一题,选代表讲解思路。 
(1)求组合图形面积:单位:厘米
 
选用的是什么方法? 
(合并求和法。) 
(2)求阴影面积:单位:厘米
 
选用的是什么方法?(去空求差法) 
(3)求阴影面积:单位:分米
S阴影=S△+S半圆-S扇形 
a=b=6 r=6÷2=3 
 
 
n=90°÷2=45° 
选用的是什么方法?
(合并去空法。) 
以上三道题只要认真审题,灵活选用解题方法,还是比较好解答的。下面再
练的题,如果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很难解答,甚至有的题目无法解答。看
哪位同学最聪明,想
出的策略最巧妙,最迅速,最准确。
(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进取心,使学生在心理
上、精神上做好深层探索的准备。)
(四)化静为动,巧解难题 
(4)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 
S阴影=S扇形
r=5 
运用的是什么方法? 
(运用的是割补法)
(5)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米 
 
运用的是什么方法?
旋转法或翻折法 
2.S阴=S□ S=52 
运用的是什么方法?
(翻折、平移法综合运用。) 
(6)下面图是两个同样大的圆,半径为1厘米,而且两个阴影
部分的面积
相等,那么连接两个圆心的线段O1O2的长是多少厘米? 
(等积变形。将两个扇形拉开,把上边阴影变形后补在半圆的空缺处。) 
(注:此题如果用静
止的观点看问题,在小学阶段,无法解决。采用等积变
形的技巧,转化成非常简单的问题。经常进行此类
型题目练习,可以培养学
生思维的变通性。) 
思考题:(供有余力学生选作) 
等腰
梯形上底2厘米,腰与上底同样长,下底是上底的2倍,梯形的高为
1.73厘米,O′O分别为小圆及
大圆的圆心,求月牙形阴影面积是多少平方
厘米?(题中各得数均保留两位小数) 
(五)小结 
 
 
我们共同研究出八种计算几何图形面积的方
法和技巧,合并求和、去空求差、
合并去空、等积变形、割补、平移、翻折、旋转。
解答组合图形面积的关键是什么? 
 
 
 
总复习(19) 
教学内容: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教案 
教学目标:1.通过对立
体图形的复习,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掌握各个立体
图形的概念、特征。
2.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立体图形表面积、侧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立体图形的认识。 
1.师生共同回忆学过的立体图形有哪些?用字母分别表示的部
分叫什么?它们的特
点是什么?有什么关系?师生边回忆这归纳形成网络如下。 
 
2
.师生共同分析立体图形可分为两类:一类包括长方体、正方体,因为它们每个面
都是平面,正方体是特
殊的长方体。另一类包括圆柱体、圆锥体,因为它们的侧面
是曲面。
3.根据以上复习,进行判断练习。 
(1)一个长方体最多可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
(2)圆柱的侧面展开图都是长方形。( ) 
第二环节: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1.认识了立体图形后,回忆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的计算公式,想一想表面积指
什么?体积指什么?边回忆边归纳形成网络如下。
表面积:一个立体图形所有的面的面积总和。体积:一个立体图形所占空间的大小。
2.观察网络图,想想立体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 
4.
根据以上公式计算后填表。(只列式不计算)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 
 
1.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入括号。
(1)把一个棱长6厘米的正方体切成棱长2厘米的小正方体,可以得到多少个?( )
A.3个 B.9个 C.27个 
(2)一个圆锥体和一个圆柱体体积相等,底面积也相等,
这个圆锥体的高是圆柱体
的高的几倍?( ) 
A.1倍 B.3倍 C.9倍 
(3
)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10厘米、8厘米、7厘米。这个长方体会不会
从一个边长是7厘米的
正方形的木板洞中漏下去?( ) 
A.会B.不会
2.下图是一个长方体零件,中间有一个圆柱形的孔,求该零件的体积?(单位:厘
米)
 
3.一个圆柱形水池,直径是20米,深2米。
(1)求这个水池占地面积是多少? 
(2)挖成这个水池,共需挖土多少立方米?
(3)在池内的侧面和池底抹一层水泥,水泥面的面积是多少? 
4.一个圆锥形麦堆,底面直
径是2米,高1.2米,如果每立方米的小麦重0.78吨,
这堆小麦重多少吨?(得数保留整吨数) 
5.一个长方体油桶的容积是18升。它的长是25厘米,宽是16厘米。要制造这样
的10个
油桶,至少需要铁皮多少平方米? 
6.把一个长9厘米,宽7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铅块和一个棱长
是5厘米的正方
体铅块,熔铸成一个圆柱体,这个圆柱体的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多少? 
7.把两块棱长1.5分米的正方体木块粘接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
积各是多少?
 
第四环节:综合提高性练习。(供学有余力的同学解答) 
1.把一个圆柱形木材对
半锯开,求半根木材的表面积和体积。(单位:厘米,得数
保留整数。) 
 
2.一个
长方体水池,长15米、宽8米,池内水深1.57米,池底有根出水管,直径
2分米。放水时出水管内
的水流速度为每秒2米。放完池中的水需几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