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_人教版

余年寄山水
575次浏览
2020年09月13日 09:1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黑龙江警官学院-三年级音乐教学计划


专项部分 古诗文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咏:歌唱。
碧玉:指绿色的玉石。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妆:打扮。
绦:用丝编成的带子。
似:好像。
【诗意】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 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从树上垂
下来无数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不知道这细细的柳 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原
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剪出来的。
【作者简介】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唐越州会
稽永兴(今萧山) 人。早年迁居山阴(今绍兴)。少时即以诗文知名。唐武后证圣元
年(695)中进士,初授国子四门博 士,后迁太常博士。开元十年(722),由丽正殿
修书使张说推荐入该殿书院,参与撰修《六典》、《 文纂》等书,未成,转官太常
少卿。十三年为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后调任太子右庶子、侍读、工部侍 郎。
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
特, 清新潇洒,著名的《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
唐诗》共19首。贺知章诗文 精佳,且书法品位颇高,尤擅草隶,“当世称重”,
好事者供其笺翰,每纸不过数十字,共传宝之。他常 醉辄属籍,常与张旭、李白
饮酒赋诗,切磋诗艺,时称“醉中八仙”,又与包融、张旭、张若虚等结为“ 吴
中四士。”天宝三年(744),因病恍惚,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舍本乡宅为
观,求 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诏许之,赐鉴湖一曲。玄宗御制诗以赠,皇太子率
第 1 页

< br>百官饯行。回山阴五云门外“道士庄”,住“千秋观”。建“一曲亭”自娱。繁纸
不过数十字。“ 厅馆好墙壁及屏障,忽忘机,兴发,落笔数行,如虫篆飞走,虽
古之张索不如也。”爱好书法者视为珍品 。他的墨迹留传很少,现存尚有绍兴城
东南宛委山南坡飞来石上的《龙瑞宫记》石刻和流传到日本的《孝 经》草书。
贺知章生性旷达豪迈,善谈笑,好饮酒,又风流潇洒,为时人所倾慕。当看
到 李白的诗文,即赞为“谪仙人也”,后成为忘年之交,并把李白引荐给唐玄宗
为官。贺晚年放荡不羁,自 称“四明狂客”,又因其诗豪放狂放,人称“诗狂”。
常与李白、李适之、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 焦遂饮酒赋诗,时谓“醉八仙”。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小诗,诗人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内心深处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二句“碧玉妆 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在集中笔墨描写那高
高的、亭亭玉立的、婀娜妩媚飘逸的柳树。
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从整体上写柳树,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用碧玉妆扮
起来的,用“碧 玉”形容柳树的晶莹翠绿,突出了柳树的色彩美。俨然妙龄少女,
亭亭玉立,妩媚婀娜,魅力无限。
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在写柳枝,诗人将垂挂披拂的柳枝比喻为少女
盛装垂挂的千万 条精美的丝带,巧妙地写出了柳树的轻柔婀娜的盛装之美。
在第三句中,诗人以疑问的形式巧妙地 写了柳叶儿。“不知细叶谁裁出”,从
形态上突出了柳叶精巧细致匀称的美。这一句同时又与第四句构成 一种设问关
系。“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是诗人自问自答,这一问一答,再加
上一 句形象化的比喻,将诗作由描写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描写春风。春风是大自然
力量的象征,也是大自然创造 力的象征。它既然能裁剪出细致匀称碧绿的柳叶,
自然也就能裁出嫩绿鲜红的满园春色,裁出繁花似锦的 整个春天,这就为读者想
象江南“千里莺啼绿映红”“拂堤杨柳醉春烟”那般万紫千红的烂漫春天提供了
一个丰富的想象空间。
从整体上看,诗的前二句诗分别描写了柳树的整体形象和千万条垂 挂的枝
条,第三句在设问问题提出的同时,又有意无意地写到均匀细致的碧绿的柳叶,
第 2 页


三个句子分别写了柳树的不同方面,句句有内容,笔笔有特点。另外,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表现手法,咏唱了柳树,赞美了春天,讴歌了春的活力和大自
然的无限创造力。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1、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2、寻芳:游春,踏青。
3、滨:水边。泗水滨: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4、光景:风光景物。无边光景:一眼望不到边的风光景物。
5、一时:一下子。
6、等闲:平常、轻易。
7、识得:认识到。
8、东风:春风。
9、面:面貌。
10、万紫千红:形容百花争艳的灿烂景象。
11、总是:都是。
【诗意】
在一个春光明媚的美好日子,诗人到孔子曾经待过的泗水流域去观赏风景,
只见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时间都换了新颜。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出东风的面
貌,东风吹得百花开放, 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年)中 国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字
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 西)人,汉族。其父朱
松,宋宣和年间为福建政和县尉。
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14岁丧父,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
第 3 页


夫。19岁时,以建阳籍参加乡试、贡试。荣登进士榜。历仕高宗、孝宗、光宗、
宁宗四朝,曾 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后由赵汝愚推荐升
任焕章阁侍制、侍讲。庆元三年(11 97),朱熹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病逝。理
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 公。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
表,诗作有《观书有感》《春日》《泛舟》等著名诗作。
朱熹是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继
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 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
“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学识 渊博,对经学、史学、文
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
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
性有余,感性不 足,盖因其注重理学之哲学思想也。
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 方哲学,标
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
《四书集注》试士子,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
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它强 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
阻碍作用。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 重要影响。朱熹的主要哲学著作
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 解》、《周易本义》、
《易学启蒙》等。此外有《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泗水河边在春天的美丽景象,赞美了春天无限的生命力,抒
发了作者热爱春天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奋发图强的远大志向。其中“万
紫千红总是春”一句, 准确地反映出了春天的特征,成为千古名句,常常被人用
来形容一派生机勃勃的新气象。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
芳”,即是寻觅美好 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 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
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 焕然一新,也写出
第 4 页


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
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 等闲识得”是
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 。
第四句“万紫千 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
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 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
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 。第三、四句是用形象
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 春观感,春回大地,诗人耳目一新。正是这
新鲜的感受,使诗人认识了东风。仿佛是一夜东风,吹开了万 紫千红的鲜花;而
百花争艳的景象,不正是生机勃勃的春光吗?诗人由“寻”而“识”,步步深化,统< br>率全诗的则是一个“新”字。
乞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注释】
⑴ 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⑵ 碧霄:浩瀚无际的天空。
⑶ 几万条:虚指,比喻多。
【诗意】
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仰望天空,似乎有牛郎和织女在喜鹊桥相会。 家
家户户在秋月下乞巧,不知道穿尽了几万条红丝线啊。
【作者简介】:
林杰(8 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
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 艺。卒年仅十七。《全唐诗》存其诗两首。
【赏析】: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 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
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 间活动主要是乞
第 5 页


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
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七夕 今霄看碧宵,牵牛织女渡河桥。”“碧宵”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
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 。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
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 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
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
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注释】
①深:暗。
②长河:银河,天河。
③碧海青天:指嫦娥的枯燥生活,只能见到碧色的海,深蓝色的天。
④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 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原
籍怀州河内 (今河南沁阳),自祖父起,迁居郑州荥阳(今属河南)。自称与皇室同
宗,但高、曾祖以下几代都只做 到县令县尉、州郡僚佐一类下级官员。所谓“宗
绪衰微,簪缨殆歇”(《祭处士房叔父文》)、“四海无 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
(《祭裴氏姐文》),这类自述真实地反映了他比较寒微的处境。
李商隐的诗歌流传下来的约 600首。其中以直接方式触及时政题材的,占
了相当比重。他的政治诗反映面广,开掘有一定深度。
李商隐的咏史诗有很高的成就。它们绝不是“发思古之幽情”的无病呻吟,
也不同于前人那些托 古以抒怀的诗篇,而是着眼于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来指陈政
事、讥评时世,使咏史成为政治诗的一种特殊 形式。
【译文】
第 6 页


云母屏风上映着幽暗的烛影,银 河渐渐疏落,启明星要消失了。嫦娥应该后
悔偷吃了灵药,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寂。
【赏析】
这首诗借嫦娥飞月的故事抒写了身处孤寂中的感受。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
更孤独的境地。清高 与孤独的孪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伤,被诗人用精
微而富于含蕴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这正 是本诗的特色。全诗精致伤感,蕴
含深厚。
第 7 页

红楼梦人物介绍-认识实习报告格式


考试总结-班组鉴定范文


教师节图画-入学感言


中国教育考试中心-优秀议论文


重庆市第二师范学院-工商管理学士


散文大全-个人事迹材料范文


面部吸脂注意事项-迟到检讨书1000字


山西人事人才网-大学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