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9.古诗三首(说课稿)

玛丽莲梦兔
603次浏览
2020年09月15日 19:1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山东二级建造师报名入口-中国财政部



第 1 页 共 12 页

《元日》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元日》,下面我将从教材
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包括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元日》一诗中,作者王安石通过“爆竹声 ”、“屠苏酒”“换桃
符”以及开始送暖的春风等新年特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在春节
的欢 快情景和万象更新的情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
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王 安石既是诗人,又是政治家,
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这首诗就是通过新年新
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
自信的情感。全诗文笔轻快、色调 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
洋溢着节日的欢快气氛。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根据教学标准的新要求,我制定
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表达了人们对生
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2、朗读课文,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在交流中学习古诗,并以读
悟情。
3、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自学古诗的能力。
其中教学目标2是本课重点,教学目标1、3是难点。
本课的教学1课时完成,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准备课件及写有古
1 12



第 2 页 共 12 页

诗的小黑板。
二、说教法学法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课堂的有效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如何
有效 地让学生走进诗的天地呢?我尝试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
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做法,给学生 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
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自悟自得。在教学
中 用多层次的吟诵、多层次的问、拎出一条主线等方法让诗中的画面
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 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
学生的生活世界融入文本世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
生的心中再现。并收集其他诗句,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
一本书,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 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立足古
诗文校本课程的大背景,让学生课上品析、课后创作,从中提升学生
的古诗文素养。整堂课以问为针,以读为线,力求创建语感共生的课
堂,诗意的课堂。
三、说教学过程
(一)“聊”出“年景”
“未有曲调先有情”,要让学生走进诗 的情境,就要调动他的生
活体验,唤醒他的情感积累。为此,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
中国最热闹、最盛大、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知道是什么节吗?春
节到啦,过年啦!哦,大家脸上都露 出了笑容,为什么这么开心呀?”
紧接着,学生就会说到在春节里令自己开心的事情,而这些快乐的事< br>是由过年时那丰富多彩的习俗带来的。老师在评价时也要运用多种方
2 12



第 3 页 共 12 页

式营造快乐的氛围,令学 生感受到春节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节日。如让
学生模拟爆竹声、引导学生想象使用压岁钱的情景等。这里, 让学生
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聊出春节的特色,春节的气氛,既有利于激发
学习情趣,又能为学 生后面的学习做好心理铺垫。随后揭示课题,这
就进入了第二个环节。
(二)初读有“韵”
古诗的特点之一就是它转承合辙的韵律,遵循这一文体的特点,
我首先让学生带着字音、节奏两 方面的要求——字正腔圆和有板有眼
自由朗读古诗,接着在反馈时注意运用激励性评价和划分节奏符的方
法引导学生关注并落实这两个层次的朗读要求,扎扎实实读好诗。由
“字正腔圆”到“有板有眼 ”的初读要求使学生明白诗所特有的节奏
魅力,并掌握了读出韵味的基本方法——划分停顿符号。经过古 诗文
大环境的熏陶,大多数学生都明白读诗仅字正腔圆有板有眼是不够
的,还要读得有感情,这 就向学生提出了朗读的更高层次的要求。接
着就进入了第三个环节。
(三)巧问促“悟” < br>首先让学生轻声地读这首诗,读的时候结合插图和有关注释,想
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意思?并试 着说一说诗的意思。在读和想的过
程中学生同时也在看注释、看插图,是对他们运用资料自学古诗能力< br>的培养。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理解诗意、感悟情境是学习的重点和
难点,也一直是学生的弱项, 有些学生甚至产生惧怕心理。因此,随
后在交流古诗意思的过程中,我没有直接让学生说,而是提出了两 个
3 12



第 4 页 共 12 页

大问题,第一问:“在这一岁之首的元日,有哪些换了?”并要求学
生用“在一岁之 首的元日,——换成了——”的句式说一说。学生很
自然地会说到旧符换成了新桃、寒风换成了春风、旧 岁换成了新年这
些辞旧迎新的景象,接着引导学生快说辞旧迎新的心情,进而让学生
带着那样的 心情齐读《元日》,通过这第一问完成了感悟性朗读上的
第一次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注意当学生交流 到寒风换成了春风
时,要引导学生理解“曈曈日”,可以这样问学生:“春风吹拂在我们
脸上暖 洋洋的,你从诗中的哪里还可以感受到这股暖意呢?”学生接
着便会提到“曈曈日”的意思,从而突破了 本课的难点之一。第二问:
“冬尽春来,万物更新,人们心中都充满着辞旧迎新的喜悦,那么人
们又是用什么方式来辞旧迎新的呢?” 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并不困
难,他们很快就会说到燃爆竹、换桃 符、喝屠苏酒这些方式。这时陡
然一转,以一个追问“咦,人们怎么都选择这些方式来辞旧迎新呢?”< br>激发学生再次运用注释、探索文本的热情。学生便会发现燃爆竹、换
桃符、喝屠苏酒这些春节习俗 中所传达出的人们期盼新的一年平安、
幸福的美好愿望。紧接着引导学生想象说话:“人们还会期盼些什 么
呢?”在想象说话的环节中教师要在引导学生说话注意完整性的同时
捕捉学生回答中的亮点( 如用得好的四字词语)进行激励性的评价,
使学生的说话逐步有质量上的提升。随后引导学生读出企盼、 读出祝
愿就水到渠成了。通过第二问又进行了朗读的第二次提升。最后教师
范读,学生闭上眼睛 倾听、想象,并结合整首诗说一说仿佛听到了什
么?看到了什么?仿佛处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通过这最后 一问引导
4 12



第 5 页 共 12 页

学生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在前面两个问题的铺垫下,学生说的难度
降低了。但是在 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评价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
序说、带着感情说。随后就分别从把祝福送给诗中的 人们,送给现在
身边的每一个人及自己和送给全世界的人这三个角度朗读《元日》。
在这一环节 中,教师提供适当的帮助,通过有层次的问吸引学生注意
力,适当降低学生自主学习的难度,让他们很自 然地进入诗的情境中
去探索,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以问串起一条主线,打
破了传 统古诗教学模式,增强了讨论交流的有效性;让学生依靠想象
走进诗境,增强了体验的有效性。一首《元 日》,仅仅是学习春节诗
篇的开始,这就进入了第四个环节。
(四)走向延伸
投影 出示描绘春节场景的其他诗句(3句),要求学生按照初读
《元日》的要求先自由朗读这些诗句,读到字 正腔圆、有板有眼,再
交流从这些诗句中分别可以看到怎样的情景。可以让学生巩固学习古
诗的 方法。随后引导学生课后也试着写一写关于过年的诗句或诗篇。
拓展阅读让学生触类旁通,感悟更深,课 后让学生尝试创作,使学生
“我口写我心”,写出积累的情感体验,萌发一种我是“诗人”的自
豪感!
四、说板书设计:
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板书如下:
元 日
爆 苏 美好喜悦
5 12



第 6 页 共 12 页

换 符 辞旧迎新

《清明》说课稿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古诗三首》中的其中一首《清明》,作者
杜牧描写 的是中国传统节日清明时节的景象,借春雨绵绵寄托了作者
对逝去亲人的惆怅感伤无限哀思。这是一首叙 事诗,寓情于景,同时
也是一首七言绝句,语言十分简洁,通俗易懂,音韵和谐。四年级的
学生 学了一定的古诗词,也已经掌握了一些朗读诗歌的方法。《清明》
这首诗所表达的茫然若失的心情,学生 可能不易理解,对此需要积极
诱导,通过重点字、词的解释,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同时要从学生已
经学过的知识入手,巧妙点拨,最终化解难点。
二、 说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文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诗句大意,并熟读成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情感。
三、 说教学重难点
1、在阅读过程中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品位诗歌丰富的
内涵。
2、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6 12



第 7 页 共 12 页

出示图片: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几幅图,描绘的是中国哪些传日吗?(通 过图
片,激发学生对于了解传统几日的热情,从而引出清明节 )
2、播放微课视频,导入古诗《清明》,尽可能的把学生带入诗的
境界。
3、 介绍“清明”
清明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春季。在这个节日里按照惯例,
家人应该团聚, 一起上坟祭扫,或是踏青游春。
3、作者简介
杜牧(803-825)字牧之,唐 代晚期著名的诗人。人们把他与杜
甫并提,称为“小李杜”。
4、读诗
(1)、依照课本,自学古诗(1分钟 )
“老师待会儿要提问哦,认真看,可以读出声音来的”
(2)、 找同学,读古诗——“好,读的非常好!”
“有哪位小朋友感觉自己比他读的还要动听?大胆的举手!”
“好,我们为她的勇气,鼓掌!”
5、 解释具体字词——“我们已经预习过了”
A、“雨纷纷”——春雨绵绵,淅淅沥沥(图画上显示的)
想一下“如果你置身于这样的雨中,你会有什么感受呢?”
B、“欲断魂”——欲、将要;断魂:形容心里十分的哀伤、痛苦。
C、借问:请问
7 12



第 8 页 共 12 页

D、“牧童”——放牛的小孩儿;“遥指”——指向远方;
“杏花村”——杏花盛开的地方
6、简述诗意:(注意看背景图)
清明时节,细雨绵绵,路上的行人,心中烦闷,像是丢了魂似的。
请问哪里有喝酒的地方? 放牛的小孩用手指着远处杏花盛开的地
方。(欣赏图片)
“诗中哪一句,没有在图画中表现出来?”——“路上行人欲
断魂”
7、思考:在这个节日里 按照惯例,家人应该团聚,一起上坟祭
扫,或是踏青游春。可诗人为什么“欲断魂”可能由哪些原因?诗 人
又是怎样消除忧伤之情?大家分组来讨论一下:
借酒浇愁
A、思念亲人,怀念故友
B、郊游无人陪伴
C、踏青却没有找到春天的痕迹
7、 分组合作,探究、小结。
(1)、请学生朗读并尝试背诵古诗。
(2)、根据诗歌,用自己的话叙述诗意。
(3)、体会作者心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说课稿
一、说教材
8 12



第 9 页 共 12 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王维因重阳节思念
家乡的亲人而作。诗人一开头便 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
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
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
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 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
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 br>我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蕴涵的思乡之情,作为教学本诗的一个
重点;同时由于三年级学生对古诗 已不再生疏,对学习古诗的方法也
有初步的了解,所以我认为通过本诗的学习,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br>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
这首诗的字里行间蕴含着强烈的感情,而诗人所处的年代与学
生十分遥远,学生的情感难以与诗人产生共鸣,所以体会诗人的情感,
理解诗的意境是教学本诗的难点。
根据本诗的特点,通过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看注释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
表达诗的内容。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领会诗文的意境。
3、能正确朗读古诗,掌握朗读古诗的方法。
4、拓展积累其他几首思乡的诗和句子。
二、教学理念
1、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
情感 体验。“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
9 12



第 10 页 共 12 页

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 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诗诵读课更应该以读
为本,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和情感体验。 2、古诗是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我们的教
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 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启发学生
喜欢古诗,并且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陶冶爱美的情趣。但是由于古诗创作的年代离学生比校久远,所以学生在理解意思,体会意境方
面就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设计 中,我主要是想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
积极主动性,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总
之在整个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始终有一条清晰的脉络,那就是从整
体上把握古诗,通过层层诵 读的方法去指导学生体会它独特的意韵美
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语文课堂应该成为 传承和宏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古诗是
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 文化。
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潜心会文,虚心涵
咏,熟读精思,切己 体察,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
三、教学方法
1.三年级学生学习古诗已有一定的基 础。以往的串讲串问,效果
不理想。所以我打算运用情境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
自己学习,运用多媒体,动用多种感官,进入到诗人描绘的情境中,
体会诗句的意境美。
2.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习,寓学法指导于
教学的全过程。
10 12



第 11 页 共 12 页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这首诗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学习古诗的基础,我按以下几个
教学环节进行教学:
(一)揭题,读题,解题
古诗是我国瑰丽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诗人写作视角的小结,直接揭示本课课题,学生也很明确这是一首思乡诗。诗歌的学习要在课开
始就先声夺人,抓住情感的基调 ,因此在读题上加以强化:“读诗要
从读题目就开始入情入境。”题目中的“忆山东兄弟”中“山东”地
理位置是个难点,采用板画形式,直观形象地画出诗人家乡蒲州、华
山以东、长安的简单示意图 ,突破难点,同时也了解了诗人写作背景。
(二)诵读,理解意境
毛苌曰:“诗者……情动 于中而形于言。”鲁迅先生也指出:“诗
歌是本以发抒自己的热情的,发讫即罢。”这都在说明诗是情感 的载
体。
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在学习古诗时朗读的重要
性。这是为 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只有在朗读(或吟诵)中才能充分发
挥诗歌的抒情、审美的艺术效果,也只有在朗读 中,学生才能辨味诗
的语言,才能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才能被诗中的情感所感染并与之产
生共鸣 。所以古诗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反复朗读。本课朗读,我设计了
“字正腔圆”去初读,让学生读准诗句;“ 有板有眼”去认真读,让
学生注重节奏;“原汁原味”去吟诵,让学生把握情感基调。
在此诵读基础上,我让学生再走近诗人,走进古诗,让学生自己
11 12



第 12 页 共 12 页

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诗的意思。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我通过 “诗
人的身在哪里?心在哪里 ?”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入情入境。在
分析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让学生展开 想像翅
膀,从“独”、“异乡”、“异客”中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从“ 每
逢”、“倍” 体会诗人的思乡思亲。通过描绘意境小结第一句诗,让学
生对读诗句,加深了学生对千古名句的理解和感 悟。通过想像王维和
兄弟互相牵挂对方,更深层地体会作者思乡的伤感。在理解全诗的基
础上, 师生通过韵译、诗文的反复对读,充分感受诗歌的艺术力量。
(三)古今乡愁诗歌拓展,学以致用。
古诗教学,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通过古诗拓展,为
他们的课外阅读打开新的视窗。 本中拓展了两首古诗:一首是苏轼的
《水调歌头》,另一首是现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通过对古今文 人
墨客诗作的欣赏,熏陶学生的情怀,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本课
中还设计了一个“古诗今 用”,把千古名句巧妙地运用到现代意境中,
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也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
(四)总结课文,共勉学生
课的最后,赠送一首勉励诗于学生,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我< br>们今天所学的诗仅是古诗沧海中的一粟,作为炎黄子孙应当更广泛地
从民族文化中汲取养料,从而 开阔视野,体会我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
深;也让学生学习语言之美,学习运用美之语言。
12 12

福州教育学院-大学学生会竞选稿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图书馆-北京财政局


玫瑰数量的含义-法国探亲签证


蛋糕大战-安全管理毕业论文


虚拟语气高考题-社区服务活动总结


宁波职业学院-公关策划书


芜湖县人事人才网-小学三年级英语上册教案


大专护理毕业论文-大专生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