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四年级上册、下册数学教材要注意的问题

温柔似野鬼°
840次浏览
2020年10月01日 12:1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白礼芳-电气自动化实习报告

2020年10月1日发(作者:祝肇年)



使用四年级上册、下册数学教材
要注意的问题



使用四年级上册、下册数学教材要注意的问题

一、识字和写字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识字和写字的基本状况:
在四年级的两册教材中,每册都要求认字200个,写字200个。 与前几册教材相比,
认字的数量开始减少,写字的数量开始加大。这样的安排,有三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低年级已经会认了许多生字,从中年级开始,这部分会认的生字要转换成会
写的生字。
其次,由于小学阶段大部分识字任务已经在低年级解决,中高年级不再需要过多安
排认字内容。
第三,学习任务和要求有所调整,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和主要任
务。从中年级 开始,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适当减少认字的数量,
同时加大写字的数量,对于习 作的展开非常必要。
(一)识字方面
1.识字指导。教师在四年级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应该 继续引导学生复习、运用低
年级所接触的途径和方式认记生字,保持、加强识字的兴趣,在生活中、课外 阅读中主
动识字。
2.注意生字的巩固。随着认字数量的加大,识字的巩固在中年级显得越来 越重要。
巩固识字的方法,无外乎重复见面、多次接触,特别是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来加深记忆。
这里讲的大量阅读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注意课文的阅读。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既是
接触新知、扩大 视野、提升修养的过程,同时也是迁移、复习以前所学的过程,特别是
可以巩固要求会认的生字。因此, 教师在教学课文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二是注意课外的阅读。学生已经认识了大概2600 汉字,这个数量完全可以满足一般的
阅读要求,或者说,阅读一般的文字作品,学生不会有太大的障碍。 借助课外阅读,学
生不但可以将课内所学进行适当的拓展,丰富积累,提高修养;与此同时,还可以将认
字与生字的运用对接起来,复习巩固生字,增强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和动力。
(二)写字方面
1、注意板书的示范。
在写字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通过自己的板书示范,详细指导不易写 好的笔画、
容易写错的笔顺,要求学生把字写端正、美观。
2.注意形近字与同音字。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要写的字也越来越多,形近字、同音字也大量出现,为了使
2



学生避免写白字、错字,教师在写字指导时应该就字音、字形、字义容易发生 混淆的生
字进行排比、归纳,并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与此同时,老师要尽量
结合学生的平时书写
活动,
引导他们关注易混淆生字间的细微差别,尽量减少中白字、错字出现的次数。
3.写字与学词相结合。
此外,也可以通过写字与学词的结合,使学生尽量少写白字、错字。 因为在实际的
语言环境当中,很多生字是以词语的形式出现的,由于多了另外一个生字作为参照,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区别信息,减少出错的机会,在写字的同时积累词语。为此,我们在
每组课文之后 安排了《词语盘点》供大家参考。
二、阅读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1.学习要求出现的位置。 教材将学习要求分别安排在了不同的位置:第一种位置
是单元前面的导语,第二种是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 之间的连接语,第三种是文中学习伙
伴的话,第四种是课后的练习。导语和连接语在前面已经说明,此处 不再赘述。
2.学习要求的侧重与引导功能。不论是文中学习伙伴的提示,还是课后的习题要
求,都力图加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引导,这种引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读书。 课文的具体情况不同,读书的具体要求也不相同。教师在使用教材的
过程中,需要注意
不同读书 形式的训练与指导。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为常见,同时也
是最为重要的一种读书方式。能够用 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理解
课文内容的基本手段,同时也是传达课文所蕴涵的感情 的主要方法。中年级的朗读教学,
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实践,读通文字,领会内容,并在此基础上 通过自己的语音
传达出课文所要传达的感情。默读,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较为常用的读书方式,它比朗读< br>的速度要快,并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灵活机动),要求读者在不出声读书的同时,
一边思考, 一边搜集、筛选信息资料。四年级的两册教材,有多篇略读课文明确要求通
过默读理解课文内容,解决提 出的问题。譬如,《雅鲁藏布大峡谷》“认真默读课文,想
象描写的景象”;《小英雄雨来》“默读课文 ,说说课文讲了雨来的哪几件事”……需要
特别说明的是,默读的训练,不只是依赖略读课文来实现,所 有的精读课文,也都适合
默读训练。精读课文没有提出默读的要求,但是很多精读课文之后的练习内容, 都需要
在认真默读的基础上完成。譬如,《蟋蟀的住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
而安’?它的住宅为什么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中彩那天》“让我们联系上下
文讨论讨论:父 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指的是什么?他是怎样面对和处理这个难题的”。为
保证默读训练落到实处,教师在教 学时,应该为学生留有充裕的默读时间,并提供相应
的方法指导,引导学生按照要求认真思考,并在默读 之后检查学习效果,不能匆匆忙忙,
使默读的环节流于形式。
3



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在教学中都不是单一地采用默读或者朗读形式,而
是要根据不同 课文的特点、不同的读书要求,灵活采用读书的方法。
除了朗读和默读之外,还有
精读、略读 和浏览
等不同的读书形式。教师在教学中,
要根据不同阅读形式的作用与功能,教给学生相应的 读书策略。
(2)积累好词佳句、优秀段篇。譬如,“我要找出这样的句子读一读,再把它们抄
下来”,“我们来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带点的词语,再抄下来”,“多美的课文,我要好
好读一读, 还要把喜欢的段落背下来”。
四年级的两册教材涉及到的积累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背诵,二是抄写。 在具体的
课文中,背诵和抄写的要求不尽相同,很多课文的说法比较灵活,要求学生积累的内容
是“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自己喜欢的部分”这种说法的提出,与培养学生积累语言
的兴趣和习惯密 切相关。原因在于,语言的积累范围极为广泛,而教材所选的课文却是
相当有限的,只通过课文的学习来 积累语言,将会受到很大的制约。如果学生能够养成
主动积累语言的习惯,则能突破教材的限制,使语言 的积累同其阅读行为同步。而“

累自己喜欢的部分
”这一要求,用意正在于此。 < br>积累词句同认字写字、读书一样都属于基本要求,也需要对学生进行不断的提示。
这里需要强调的 是,教材中安排这样的内容,不等于只是要求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来积
累词句,教师要以此为示范和凭借 ,引导学生在
课外阅读
中继续积累词语。
(3)引导学生领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譬 如,《观潮》(4页)“我发现课文许多
语句写得具体形象。如,‘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记 金华的双龙洞》(10页)
“我能体会到这种感觉”,《万年牢》(24页)“课文中三次提到‘万年牢 ’,这中间
有什么联系呢”。这些内容的提示,有利于学生感受语言使用的准确、精密、生动。学
习语言表达的方式方法,便于学生在
其他课文的阅读过程中
,准确领会词句意思、体验
表达妙处,并在
习作过程中
学习运用这些表达方法。
教材中对课文表达领会的引导 ,涉及到不同的层次和角度。一是领会遣词造句的准
确。譬如,《飞向蓝天的恐龙》的第三题,“我发现 课文中的语句表达得很准确。例如,
‘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
第3题,“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二是领 会
词句的具体形象。譬如,《颐和园》(88页)“‘慢慢地滑过’中的‘滑’字用得真好”;
《记金华的双龙洞》(10页)学习伙伴的话,“我能体会到这种感觉──可是还能感觉
左右和上方的山 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三是领会词句的感情丰富,譬如,《白鹅》
(66页)“鹅的步调从容,大 模大样的”“狗又敏捷地跑上来,把它的饭吃完,扬长
而去”;《自然之道》(38页)第3题,“向导 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
4



四是领会词句的含 义深刻。譬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129页第2题“课文中有一些
含义深刻的语句,例如,‘在我的 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中彩那天》
(21页)第3题,交流一下对“一个人只要活得诚 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
富”的体会;五是领会作者谋篇布局上的特点。譬如,《颐和园》(9 0页)“我们来讨
论一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夜莺的歌
声》(58页)学习伙伴的话,“我知道结尾两个自然段和开头三个自然段的联系是……”;
六 是领会作者选材与表达风格上的不拘一格。譬如,在“作家笔下的动物”单元,《猫》
与《母鸡》都是老 舍的作品,但前者是直接抒发对猫的喜爱之情,而后者则用了名贬实
褒的手法;《触摸春天》和《生命 生命》的以小见大,“战争与孩子”单元,同一个专
题,选取不同的题材和体裁。
(4)引导 学生领会课文内容,体验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譬如,《鸟的天堂》(10
页)“我知道‘枝干的树木不 可计数’的原因了”,《去年的树》(53页)“读了这篇
课文,我想到了很多,让我们来交流一下”, 《中彩那天》(21页)“为什么说这个时
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呢”,《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71 页)“联系现实,我读懂了
这句话”。类似内容的安排,符合课程标准对中年级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 能初步把
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
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与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材对领会课文内容、体会表达情感的安排,涉及不 同的层次和角度。一是借助重
点词句,领会文章的内容与情感。譬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106页 );《白鹅》(63
页)“联系上下文,我体会到了(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生
命桥’指的是什么呢”;《万年牢》(24页)“课文中三处提到了‘万年牢’,这中间
有 什么联系呢”,《尊严》“课文的题目为什么叫做‘尊严’”;《花的勇气》(91页)
“他为什么会从 ‘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二是抓住具体细
节,领会文章的内容与情感。譬如, 《去年的树》(53页)“这时候鸟儿会怎么想呢?”;
《猫》(72页)“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 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触摸春
天》(84页)第3题“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 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
《寓言两则》(143页)“联系上下文,我从句子中体会到了人物的想法 ,如‘扁鹊老
远望见了蔡桓公,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三是把握具体场景,领会文章的内容与情感。譬如,《观潮》(3页)“我仿佛感觉到了那种壮观的景象”,《火烧云》(14页)
“随 着课文的描绘,想象火烧云那绚丽的色彩和多变的形态”,《七月的天山》(12页)
“想想课文中主要 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乡下人家》(101页)“我仿
佛看见了雨后春笋的画面”;四 是关注文章表达特点,从而领会文章的内容与情感。譬
5



如,《 母鸡》(74页)“看看他写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再比较一下,两篇文章的写法各
有哪些特点”,《搭石 》(105页)“课文许多地方都使我们感受到‘美’,有看得见的
具体的‘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 ‘美’。让我们找出来,体会体会”;《游金华的
双龙洞》(11页)第2题,“我们来说说作者的游览 过程,再重点讲讲内洞的景象”;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诗中四次提到‘这究竟是为什么’,表达了 怎样的思想感
情”(这是一种反复)。
教材引导学生领会课文内容,体验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 时,不只是安排了上面几个
角度的内容,那么对于如何就这几个角度的训练使学生习得相应的能力,教材 也有所考
虑。第一种方法是通过学生的类比推理,自己从文本中找到与例子相类似的问题进行思
考和交流。每个读者在读书时都会有思维活动,但是在什么位置思考、思考什么样的问
题却不尽相同,这 种方法的引导有利于锻炼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考的习惯。第二种方法
是直接设置题目,要求学生结合上下 文语境进行思考。结合语言环境进行思考,是阅读
的基本能力,它需要学生在读书时,能够养成整体把握 文章的意识。第三种方法是借助
生活经验,来促进对文本的理解和思考。有人说,“阅读的过程是在文本 的形式与阅读
主体的直接经验之间进行的相似选择、相似匹配、相似激活的过程”,道理是一样的。我们教材中“结合生活实际来谈谈自己的看法”等等表述,就是依据这一点而设置的。
第四种方法是 学写读书笔记(《去年的树》“小练笔”──我有很多话要对鸟儿说。我先
说一说,再写下来;《触摸春 天》“小练笔”──我想把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写下来),
将理解与思考引向深入。结合文本的阅读写 读书笔记,是研究性读书的高级阶段。由于
文字的特殊存在形式,学生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来整理、优化自 己的思路,从而使自己的
思考走向深入。这种能力与方法不是四年级教材的重点,为了体现与高年段学习 的过渡,
两册教材中也做了相应的安排。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第一,文本所要表达的内容与情 感,必须依存于一定的语言环
境,脱离文本的任何空洞的讨论都是不合适的;第二,课程标准提倡“自主 、合作、探
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要引导学生与同学、老师进行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想法,
力图通过读者之间的启发、补充,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促使每位同学都经历一个获
得结论的学习过 程。
(5)结合生活实际,使课文学习进行有效延伸、拓展。四年级两册教材对延伸、
拓展学 习做了适当的安排,大致可以分为下面几类:
第一类,借助生活经验,来促进对文本的理解和思考。譬 如,《给予是快乐的》(113
页)“文中的保罗体会到了‘给予是令人快乐的’,你在日常生活中有过 这样的体会
吗”,《中彩那天》(21页)“我们来联系实际,交流一下……”,此类在上面已经讨 6



论,这里不再赘述。
第二类,从课文拓展开去,进行适 当的课外阅读。譬如,文后的“资料袋”“阅读
链接”以及部分学习伙伴的引导,《爬山虎的脚》和《桂 林山水》后附的短文,《卡罗纳》
(111页)“我要把《爱的教育》这本书找来读一读”,《渔夫的故 事》(157页)“这
学期我又读了一些名著,如《伊索寓言》《西游记》,你读了哪些”。类似内容的 安排,
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课外阅读,既是学习方法的引导(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
生 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接受新知、陶冶情操。
第三类,由阅读进 行适当迁移,联系生活实际开展口语交际和习作训练。口语交际
和习作都是围绕单元专题来安排的,它们 与阅读整合在一起。但是,口语交际和习作所
涉及到的内容,则必须由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然后通 过言语或者文字的形式重新
呈现。这样的安排,既能联系学生的心理实际、生活实际培养其语言表达和习 作能力,
同时又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提高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口语交际和习作
也充分地体现了语文学习向生活的延伸和拓展。
第四类,结合课文学习,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譬如,《 观潮》文后“我要去搜集反
映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再和大家交流”,《渔夫的故事》(152页) “大家一起来
交流交流阅读的体会,再把这个故事简要地讲给家人听”。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四年级教材中安排的综合性学习,更为集中地安排了语文实践活动,其内容更为丰富,形式也
更为多样。
以上四类拓展和延伸,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有所区别、有所侧重。
最后需要特别说明的有两个 问题。第一,学生面对教材中安排在导语、连接语、文
中、课后的学习要求提示,可以将其看作学习伙伴 在读书时的想法、感受,也可以理解
为学生本人的疑问、想法;此外,我们还应理解,这些题目内容的安 排,一方面是出于
读懂“这篇”课文本身的目的而设置的,如果学生无法解决这些问题,那么他对于课文
的理解还不到位;另一方面,这些内容的安排是想为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而提供的策略示
范,譬如 ,人们常常说,“读书时要边读边想”,这里的问题不是人们读书时不去思考,
因此我们来提倡“边读边 想”,这个要求指的是“在何处想”“该怎样想”才算是真正理
解了课文,领会了其中的感情,从而不会 “误解”“曲解”课文。这样看来,我们这些
练习提示,主要目的是为了阅读能力和方法的培养而设置的 。第二,以上五个方面的学
习要求,体现了中年段语文教学的重点。不过,这五个方面的重点是针对于整 册教材而
言的,具体到每一篇课文,教材并没有面面俱到,而是根据课文的特点有所侧重。对此,
教师可以参照上面的介绍,因文而异,从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上面的五个方
面设计和安排教 学过程,使精读课文的教学,既能把握重点,又能教出每课的特色。
7



三、习作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1、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课程标准提出,“乐于书面表达、能 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
感受和想法”,这一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就是要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那么,如 何激
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呢?教材首先对此做出了努力。在教材有关习作的提示中,没有为习
作命 题,只是提出一个范围,而且所提的范围较为宽泛,在内容和形式的选择上给学生
留有较大的自由。譬如 ,四下教材“语文园地一”中安排的习作,是这样引导的:“如
果不想写校园里的景物,也可以写别处的 景物,或者写写发生在校园里的难忘的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习作兴 趣。首先,不要在习作之
初过分渲染习作的规则与要求。其次,精心引导,为学生的习作营造一个轻松的 氛围,
激发习作的欲望(写身边熟悉的人)。再次,心理学家建议,可以通过一些活动帮助学
生 建立正确的作文目标,以此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譬如,可以通过展示学生的优秀作
文、举办作文比赛、 编写学生的文集、出版学生的优秀作品、利用计算机进行文章交流
等方式,使学生明确习作不仅是个人的 行为,它同时也可以与他人进行交流、分享习作
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习作的内驱动力。
2. 学好课文,为作文能力的迁移奠定基础。一般来说,作文能力包括基本能力和
专门能力。基本能力指观察 力、思考力、联想力和想象力;专门能力指审题立意能力、
布局谋篇能力、运用表达方式能力、运用书面 语言能力、修改能力和作文速度。这些能
力的习得,不能采用直接呈现和灌输的形式,特别是习作的专门 能力,即便是教师条分
缕析地教给学生,学生也未必能够写出好的作文。我们认为,作文专门能力的培养 ,应
该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在领会课文这些方面的特点之后,达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
识的 逐步提升,并潜移默化地完成由课文到作文的迁移。因此,教师在课文的学习中,
要不断引导学生领会课 文在内容、情感、表达等等方面的特点,能够做到这个要求,可
以尽量扭转学生在习作时出现语言修辞问 题、逻辑混乱、主题不明或偏离等等问题。对
于习作的基本能力来说,诸如观察力、思考力、联想力和想 象力的培养,则需要教师结
合课文和日常生活,随时指点学生选择观察角度、掌握观察程序、学习观察方 法(譬如
观察角度:形、色、味、量、质,人物、场景、事件),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避免学
生的言之无物。
3.给予必要的技术指导。在习作过程中,如果思维方式有问题,或者思维混乱,思考不够成熟,学生自然不会写出清晰流畅的文章。因此,在作文之前,教师需要指导
学生做好构思 的工作,帮助他们澄清对所写事物的认识,明确作文构思的基本步骤,引
导他们理清思路、克服思维定势 ,教会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立体思维方式。
4.重视习作的修改与评价。作文的修改,不只是修改的技巧和使用某些修改符号
8



的问题,如果学生不愿意自我检查、也不知道作文有修改的必要时,那么,修 改只是玩
弄修改技巧,而对作文质量的提高毫无意义。那么,如何使学生认识到修改的必要呢?
第一,需要督促学生进行自我检查。它有两方面的策略,一是外部提示策略,使用卡片
训练学生,譬如, 卡片上可以写“人们不明白我在说什么”“试着换一种说法”等等,
用它们提醒学生和决定修改方式。二 是自我提问策略。在写完初稿之后,教师应该提出
一些问题:“你的读者知道你要表达的意思吗”“你想 写的东西写完了吗”“你的读者还
需要更多或更少的信息、其他的细节或例证吗”“你能否通过句子的删 减组合或细节的
增加使句子成熟吗”“如果你是读者你想读这篇作文吗”等等,这些问题可以有效地提< br>示学生进行修改。
学生通过上面的提示也许能够找到问题所在,但可能不知道如何修改。教师解 决这
个问题,可以有两种途径。第一,通过总结归纳,对学生常常容易出错的问题进行归纳,
然 后结合课文做专题辅导,教授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二,作文搁置。如果学生无法
找到习作中的问题, 可以允许学生将作文搁置一段时间,然后再去认真修改。学生刚刚
写完习作,还沉浸在表达的喜悦之中, 往往对问题视而不见,等其心情平静下来之后再
行修改,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第三,组织学生将作文结 集。引导学生组成学习小组,
自己拟定作文题目,动手写作。为了达到结集的要求,需要学生在完成习作 之后,通过
小组成员的帮助完善,通过讨论交流习得修改的方法促进习作的提高。
语文课程的 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教材改革与教学改革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新课标教材在很多方面进行了创新 ,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改动幅度较大,老师们在备课
和教学时可能会感到有困难、不适应,这必将促进大 家更新观念,加强研究,改进教法;
老师们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积累的经验,都将 有助于教材的进一
步改革。让我们加强合作,共同努力,把语文课程的整体改革推向一个新水平。


9

奥运会的比赛项目-民主生活会方案


qq英文个性签名-商务考察邀请函


河北交通职业学院-一年级班级工作计划


国家测绘局-广州市第三中学


气宇轩昂造句-哈尔滨房地产网


哀鸣-孝敬父母的作文


让我们荡起双桨串词-伯乐留学中介


河南招生考试网-春节祝福语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