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教案(含整个单元)

别妄想泡我
699次浏览
2020年10月02日 19:2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世界面积排名

2020年10月2日发(作者:赵沪湘)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21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芙、蓉”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单”,会写“芙、蓉”等
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 出示学过的几首送别诗《赋得古原草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
陵》《赠汪伦》,读一读,你们能读出 什么?(有不舍、嘱托、思念……)
2.今天让我们学习王昌龄的这首《芙蓉楼送辛渐》,去品味诗中 的韵
味。板书课题,强调“芙蓉”的写法。
3.齐读课题,从题目来看,在哪里送别?谁送别 谁?(芙蓉楼,故址在今
江苏镇江北。王昌龄送别辛渐。)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
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洛(luò)阳 玉壶(hú)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芙、蓉、洛、壶”,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 示范。(“芙”
“蓉”是上下结构,上面是草字头,不要漏写。 “洛”的右边是“各”,
第六笔是捺。“壶”的上面是“士”,第二横短。)
4.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抽生读诗,师生点评。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读一读诗的前两句,结合注释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仿佛看
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
回到诗中,哪个字或词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呢?
让我们默读古诗,边读边用记号标注出来。
2.交流反馈。
(1)寒:结合学过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寒”点明秋冬季节。“寒
雨”,这寒冷的雨,透着萧瑟和悲凉,渲染出离别的伤 感。
(2)结合注释理解第一句诗,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夜雨更增添
了萧瑟、悲凉之感。
这雨的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浸透在两个离别的友人心上。
(3)孤:孤独,孤寂,孤零零。楚山孤,还有谁是孤独的?送别友人的作者。
(4)夜、平明:表示时间的词语。平明,天刚亮。补充诗句,指名读。
3.再来读这两句诗,作者站在芙蓉楼上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描述“吴江夜雨图”:寒气笼罩的江面上,纷纷扬扬的夜雨连
绵……
引导:此时 ,你看到的是什么?感觉到怎样的情绪?(雨滴打落在身上,
一股凉意泛起,朋友即将离我而去,孤独之 感油然而生。)
此情此景,夜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饮酒话别,他们会说些什么呢?你
读出了 什么情绪?(不舍,忧愁,凄凉)带着这样的情绪再读前两句诗。
4.走近作者,品读感悟:送别辛渐 的王昌龄从寒冷的夜雨、浩渺的江面、
孤寂的楚山着墨描写,你是否能读出他的孤独和悲凉呢?他又为何 会
有此心境呢?(出示资料,屡次被贬)师领诵,师生诵读古诗。
5.作者送别友人,请友人 带去书信,亲友可能会问什么?(为什么不回
来?过得好吗?为什么会被贬?)他的回话是什么?(“一 片冰心在玉壶。”
从“冰”“玉”体会到纯洁、无暇。)诗人想表达什么?倘若你离家多
年未归 ,会给亲友带去什么口信?(报平安)
6.为什么王昌龄不是通常的报平安,而是传达自己冰清玉洁的 信念
呢?(更能表达他对亲友的深情。)你还读过王昌龄的什么诗?(边塞诗
《出塞》《从军行 》)这样一个忧国忧民、满怀壮志的王昌龄,在屡次
被贬后,仍不改壮志雄心,这期间也有友人作诗表达 对他的同情和安
慰,比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补充诗句,指名读)
但无论 世事如何变迁,王昌龄仍然“一片冰心在玉壶”。
7.作者送别友人,触景生情,情蕴景中,不仅烘托 出送别的凄寒孤寂,
更展现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让我们站在“芙蓉楼”,看苍茫
江雨, 诵读这首诗。
四、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找出令你感触深刻的词语。
2.出示诗句,标注关键词语。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指名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诗人孤寂的心情、高洁的情操)
3.诵读积累。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从这首诗里读出了作者的孤寂,其实表达这种情绪的诗,我们
还读过很多,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王维的《使至塞上》、张继
的《枫桥夜泊》、柳宗元的《江雪》 。“烟雨迷蒙吴江寒,孤傲寂寥
望楚山”,人有悲欢离合,离别的哀愁诉说不尽,送别诗便成了传递情< br>意、诉说衷情的常见方式,你还记得哪些送别诗?(桃花潭水深千
尺……孤帆远影碧空尽……劝君 更尽一杯酒……莫愁前路无知
己……)这是诗歌的魅力,是经典的魅力,是中华文化的力量。让我们吟诵起这些千古名句吧!

板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 山孤 (孤寂)
冰心 玉壶 (高洁)


- 第二课时 -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芙蓉楼送辛渐》,感悟了王昌龄在送别诗 里的
悲凄孤寂和冰心在玉壶的高洁情操。今天让我们随唐代诗人卢纶,走



进他笔下的边塞诗,领略一个扣人心弦的追击场面,感受边防将士的
英勇无畏!(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
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单(chán)于 遁(dùn)逃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雁”,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 雁”是半包围
结构,里面两个“亻”,别漏写;“隹”的右边是四道横。)
4.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诗的节奏。抽生读诗,男女赛读,
师生点评。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以前我们理解诗句的时候,用过哪些学习方法?(结合课文注 释、借
助工具书、联系看图、联系上下文。)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不懂的地
方做好标注,结合 注释,理解大体意思。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四人一组,互助学习,互动交流,师巡视并适
时指导。
3.小组交流汇报。
(1)了解作者:(交流资料,出示PPT)这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 的第
三首。卢纶曾任河中浑元帅府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
活的诗比较丰富,风格 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
气概豪迈。



(2)读懂诗意:读懂了哪句诗?是怎么弄懂这句诗的意思的?交流意思,
学习方法。
(3)结合意思,讲故事,悟诗情。
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师讲故事,生诵读诗句。
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很高。(“月黑雁飞高”)
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单于夜遁逃”)
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欲将轻骑逐”)
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落满了弓箭和弯刀。
(“大雪满弓刀”)
4.品析鉴赏:月黑雪猛,非雁飞之时,此时大雁高飞,暗示已有敌情。
本诗情景交融。敌军 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
“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的气氛被 有力地渲染
出来了。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
但留给人们无 限的想象。
一、二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写敌军的溃逃。“月黑”,无
光也。“雁 飞高”,无声也。趁着这样一个漆黑的寂静的夜晚,敌人悄
悄地逃跑了。单于,是古时匈奴最高统治者, 这里代指入侵者的最高统
帅。“夜遁逃”,可见他们已经全线崩溃。
尽管有夜色掩护,敌人的 行动还是被我军察觉了。三、四句“欲将轻
骑逐,大雪满弓刀”,写我军准备追击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 威武的气
概。试想,一支骑兵列队欲出,刹那间弓刀上就落满了大雪,这是一个
多么扣人心弦的 场面!
5.拓展:诵读《塞下曲》(其二)。



其实,卢纶写的《 塞下曲》共六首,本文选的是第三首,我们再来吟诵
一下第二首: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你读出了将军什么样的形象?从哪句看出来的?(勇敢,“将军夜引弓”;
力 大无穷,“没在石棱中”。)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诵读古诗。
四、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找出令你感触深刻的词语。
2.出示诗句,标注关键词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指名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3.背诵积累。
五、课堂小结。
作者 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告诉你追上敌人没有,他只描绘一个准
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情绪有力 地烘托出来了。“欲将轻骑
逐,大雪满弓刀”,这并不是战斗的高潮,而是迫近高潮的时刻。这个
时刻,犹如箭在弦上,将发未发,最有吸引人的力量。你也许觉得不满
足,因为诗歌没有把结果交代出 来。但唯有如此,才更富有启发性,更
能引逗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这叫言有尽而意无穷。神龙见首不见尾 ,
并不是龙没有尾,那尾在云中,若隐若现,更富有意趣和魅力。让我们
再次吟诵这首边塞诗— —《塞下曲》。

板书设计

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 第三课时 -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墨梅图)同学们今天我们 来学习一首与梅花相关的诗,跟老师
一起写课题,注意“墨”的写法,上“黑”下“土”。
2 .理解“墨梅”。墨梅就是用水墨画成的梅花。这首诗就是题在墨梅
图上的,我们叫它“题画诗”。
3.了解作者。作者是著名的书画家,他叫王冕。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近王冕,走进他笔下的《墨梅》。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
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洗砚(yàn)池 乾坤(qián kūn)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砚、乾、坤”,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 范。(“砚”
是左右结构,右边是“见”,注意最后一笔是竖弯钩。“乾”右边的“乞”,
不要 写成“气”。“坤”是左右结构,右边“丨”出头。)
4.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诗的节奏。抽生读诗,小组赛读,
师生点评。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同学们,古诗是凝练的,寥寥数语常常给我们丰富的想象空间 ,请你
自由朗读这首诗,想想这梅长在哪里,又是什么样子的。
2.同桌互相交流,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颜色很淡,梅花开得茂盛,
朴素淡雅。)



3.质疑:你在读诗的过程中,有什么疑问?“好颜色”是怎样的颜色?(鲜
艳的色彩,枣红,玫红……)“清气”是怎样的?(淡淡的,清幽的,清淡,
清雅……)
4.说说这是一株怎样的梅。(色淡气清)
5.你觉得王冕只是在写梅吗?还在写什么?(借 物喻人)我们来了解一
下王冕这个人,他出身贫寒,自学成才,被称为“画梅圣手”。他不愿
意 为达官贵人作画,有官员和大财主亲自下乡见他时,他还躲起来。你
觉得王冕是怎样的一个人?(淡泊名 利,清高,不虚荣)那么,王冕就像
这梅花一样不追名逐利,孤芳自赏,一身正气。他把名利看得“淡” ,
洁身自好,有骨气。
此时此刻,你眼中的“清气”还仅仅是梅花的香气吗?(气节,气度,骨
气)
“清气”是怎样的气节?(淡泊名利,洁身自好)
这首诗表面写的是墨梅,实际上在讲述作者自己的志趣、志向。让我
们咏起这首诗的后两句。
6.拓展:诵读《白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 里春。
从这首诗的哪一句,你体会到了作者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气节?(“不
同桃李混芳尘” )配乐,吟诵。
四、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找出令你感触深刻的词语。
2.出示诗句,标注关键词语。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指名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3.背诵积累。



五、课堂小结。
像《墨梅》这种托物言志的诗还有很多,比如《竹石》《青松》。让
我们吟诵起这些千古名句,体会诗人的精神品格。
板书设计

墨梅
王冕 题画诗
色淡 淡泊名利
气清 洁身自好

教学反思
本课叩开 诗歌的大门,步入古诗的殿堂,欣赏送别诗、边塞诗和题画诗,
领略中华民族瑰丽的文化遗产,从知诗人 、释题目、诵古诗、悟诗意、
品诗情、拓展读几个环节,诵读感悟。
(1)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引导点拨,进行学法迁移。
(2)通过联系背景、了解诗人,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领略诗歌的魅力。


22、文言文二则
教学目标
1.认识“恭、勤”等5个生字,会写“囊、萤”等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借助注释,理解文意,体会人物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借助注释,理解文意,体会人物的精神品格。
教学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文意,体会人物的精神品格。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一则文言文《囊萤夜读》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借助注释,理解文意,体会人物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文意,体会人物的精神品格。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 记录了我国悠久
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本课我们就
来一起学习 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这节课
先来学习第一篇——《囊萤夜读》。(板书课题 )
2.齐读课题。指导读好“囊萤”。
3.理解“囊”,说说题目的意思:用袋子装萤火虫在夜晚读书。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
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胤(yìn) 恭(gōng) 勤(qín) 练囊(náng) 焉(yān)
多音字:盛(chéng) 数(shù)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囊、萤、恭、勤、博”,并在黑板上的田字 格中示范。
(“囊”是上下结构,注意笔顺,部首是“一”。“萤”是上中下结构,
部首是“艹 ”。 “恭”,部首是“”,第九、第十画都是“丶”。“勤”
是左右结构,注意左边“堇”的写法,部 首是“力”。“博”是左右结
构,不要漏写右上的点。)
4.读古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注意它 的节奏,但停顿不等于断开,尾音
拖长可以显得更有韵味。指名读,师范读,生再读,生试着画出朗读的
节奏。看看画的节奏和老师的是否一样。(出示)学生小组赛读,师生
点评。
看来, 古文多读几遍就不难了。古文要读出节奏和韵味也不难,我们在
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停顿。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课文中什么地方提到了“囊萤夜读”?(“夏月则练囊盛数十 萤火以
照书,以夜继日焉。”)这里“练囊”的意思是什么?(白色薄绢做的口
袋。)“以夜继 日”的意思是什么?(日夜不停。日,白天。)你读出了
什么?(这个人很勤奋,读书刻苦。)
2.“囊萤夜读”的主人公是谁?课文还在哪里写了他的勤学刻苦?(车
胤。“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



理解句子意思:从注释来看,“胤”,晋朝人车胤。结合课下注释理 解
“恭”(谦逊有礼),“通”(通晓,明白);用组词的方法理解“勤”(勤
学,勤奋),“ 倦”(疲倦),“博”(广博)。
3.从哪里可以读出他“囊萤”读书的原因?(“家贫不常得油。” )理
解句子:组词理解“贫”(贫苦,贫穷,贫困)。句子的意思是:家境贫寒,
常常没有灯油 来点灯。
4.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5.出示课文插图,指导学生看图,说说插图的内容。
出示句子: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
日焉。
结合插图,理解“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说说这一句的意思,指导
学生朗读。
6.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在小组中交流。)
7.全班汇报:(车胤)家境贫寒,不能 经常得到灯油(点灯,以便在灯下
读书)。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 个萤
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
四、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找出令你感触深刻的词语。
2.出示课文,划分节奏,标注关键词语。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
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指名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五、课堂小结。
1.拓展阅读。



原文:晋之车胤,家贫,不常得油。然日则耕作,无以夜读。遇夏月,乃以练为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勤学不倦。年长,博学多通,
时人誉之。(誉:称赞。)
小组合作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再读一读。指名读。
2.齐读课文。
3.读了这篇课 文,你想对车胤或者自己说点什么呢?(在条件如此艰苦
的情况下,您坚持日夜苦读,所以才能成为一个 有学问的人,我也要向
您学习。)

板书设计

囊萤夜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
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以夜继日焉。



- 第二课时 -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二则文言文《铁杵成针》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借助注释,理解文意,体会人物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文意,体会人物的精神品格。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 .吟一首《望天门山》导入,了解诗人李白。你还会背他的什么诗?(《望
庐山瀑布》《将进酒》)今天 ,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与李白有关的文
言文。(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了解题目的意思 。先看看“杵”的部首,猜猜这个字可能
是什么意思。(木字旁,可能是木棒。)对,一头粗一头细的木 棒。那么
“铁杵”是什么呢?结合注释:用来舂米或捣衣的铁棒。出示图片,大
家看看图,这就 是铁杵,老妇人要把它磨成一根针。
3.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这个小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大家自己试着把课文读一读。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 读课文,
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同桌交流。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铁杵(chǔ) 还(huán)卒(zú)业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逢、卒”,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 “逢”是半
包围结构,注意先写“夆”,再写“辶”。“卒”是上下结构,部首是
“亠”,注意 “丨”不能插到两个“人”中间。)
4.自由读文,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注意句子的停顿,读通语句。



课件出示: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 ,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
卒业。
老师范读,抽生读文,小组赛读,师生点评。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出示图片,边读课文边看注释,可以在文中圈点标注,把课文 读懂,
知道课文讲了在什么地方,谁,发生了什么事。(板书: 磨铁杵 欲作
针)
2.四人一个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读懂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在组内 交流,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
记下来,等会儿在全班交流。
(师先讲一句作示范,让生明白怎样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看部首猜字义:“媪”,部首是“女”,联系前面的“老”,推测意思是
老婆婆或老奶奶。 < br>看字形猜字义:“曰”,外框是个口,里面一横像舌头,舌头在动,意思
是在说话,即“说”的意 思。
3.组织交流。先由小组长交流本组不懂的问题,再抽几位学生说说整
篇文章的大意。
我们可以用组词的方法理解“世”,世间,世上;“传”,相传,传说;
“过”,路过,经过, 趟过。
“感其意”的意思是什么?(被她的意志感动。)“其”指的是老媪。
“问之”,指的是问谁?问什么?(老媪。你磨铁杵做什么?)
古时的一个字,现在往往对应一个词,古文语言更简洁、凝练。
4.句式理解。
读一读,比较一下:A.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B.世传李太白山中读书。



A强调的是“山中”,B强调的是“读书”。
5.绘声绘色讲故事。
磨针溪呀,在象耳山下。世传呢,李太白读书山中……
学生讲述,师生评议。(可用多种方式 讲。可以用“评书”讲法——话
说,磨针溪,在象耳山下。当年李太白读书山中……还可以用“说唱”< br>讲法,或者打着节拍诵读。)
6.我们是采用什么方法学习这篇文言文的?
课件出示:反反复复读课文,联系注释讲文意,讨论交流明道理。
7.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 说“铁杵成针”这个成语的意思?(将铁杵磨
成细针,比喻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就必有成果。学生齐读。 )
四、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找出令你感触深刻的词语。
2.出示课文,划分节奏,标注关键词语。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 ,弃去。过是溪,
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指名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五、课堂小结。
1.读了这个故事,谁能用“铁杵成针”说一句话?
(课件出示)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2.通过学习本课,你们 从课文中受到什么启示?(做学问要有恒心和毅
力,只要肯下功夫,就会取得成果。)
3.拓 展延伸:老师给你们推荐几篇文言成语小故事,如《揠苗助长》《守
株待兔》《掩耳盗铃》等。
板书设计



铁杵成针
磨铁杵 欲作针
反反复复读课文 联系注释讲文意 讨论交流明道理
功到自然成
教学反思
学习文言文不在于逐词逐句理解文意,而在于学法的领会和整体
的感知。理解词语时,可采用“换词法 ”和“组词法”。让学生先猜
再讲,将一篇简练的小古文扩成一篇生动的现代文,让学生爱学、会学、< br>乐学,并学以致用。
(1)注重诵读,培养语感。在诵读中体会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
(2)对课文不理解的部分提出质疑,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培养
质疑能力和与人交流的 能力。


23诺曼底遇难记

教学目标
1.认识“ 脉、估”等13个生字,会写“伦、腹”等15个字,会写“行
驶、凌晨”等12个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感受哈尔威船长的人道主义
精神和忠于职守、勇于牺牲的精神以 及沉着、坚毅、果敢、干练的优
秀品质。
3.通过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体会生命的意义。
教学重点



1.认识“脉、估”等13个生字,会写“伦、腹”等1 5个字,会写“行
驶、凌晨”等12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感受 哈尔威船长的人道主义
精神和忠于职守、勇于牺牲的精神以及沉着、坚毅、果敢、干练的优
秀品 质。
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体会生命的意义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教学目标
1.认识“脉、估”等13个生字 ,会写“伦、腹”等15个字,会写“行
驶、凌晨”等12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 的对话。感受哈尔威船长的人道主义精
神和忠于职守、勇于牺牲的精神以及沉着、坚毅、果敢、干练的优 秀
品质。
教学难点
受哈尔威船长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忠于职守、勇于牺牲的精神以及 沉着、
坚毅、果敢、干练的优秀品质。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新课《“诺曼底号 ”遇难记》。从题目,你读出了
什么?有什么疑问?(课文记述了“诺曼底号”这艘船在海上遇难的事。
我想知道“诺曼底号”是一艘怎样的船?它为何遇难?结果怎样?)
2.了解作者雨果。(出示圆明园里的雨果雕像的图片,介绍作者。)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 助拼音读一
读。尤其注意外国的人名和地名比较难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山脉(mài) 剖(pōu)开 机械(xiè)师 调遣(qiǎn) 穿
梭(suō)
读两艘船的名字:诺曼底号 玛丽号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腹、窿、卑、宰、遣、梭”,并在黑板上的 田字格中
示范。(“腹”是左右结构,右边中间是“日”,最下面的“”不要
写成反文。“窿” 是上下结构,部首是“穴”,下面右边“生”上面的
小横不要漏写。“卑”注意笔顺,第六笔是“丿”, 最后一笔是悬针竖。
“宰”是上下结构,下面是“辛”,下面的横短,最后一笔是悬针竖。
“遣 ”是半包围结构,注意笔顺,第六笔是“丨”。“梭”是左右结构,
最后一笔捺要写得舒展。)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地、人、事。同桌间互相交流。
(1870年3月17日 夜晚,哈尔威船长小心翼翼地驾驶“诺曼底号”在
薄雾中前行,不幸被“玛丽号”撞伤。在这次猝不及防 的海难中,在因



为猝然而至的变故简直都像疯了似的人群面前,哈尔威船长勇 于决断,
沉着指挥,忘我救人,最终救出了众人,但自己却以身殉职。)
2.初步感知故事线索:夜航—遇难—组织逃生—最后二十分钟—牺牲
文章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5):“诺曼底号”雾海夜航。
第二部分(6~9):“诺曼底号”海难发生。
第三部分(10~40):哈尔威船长指挥众人脱险。
第四部分(41~43):英雄船长遇难。
第五部分(44~46):高度评价船长的壮举。
3.认识灾难:浏览课文,找到描写灾难情况的段落读一读。概括说一说
这是一场怎样的灾难。 指导朗读。
默读描写灾难刚发生时情景的段落,静下心来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
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描述面前浮现了哪些场景:
(1)谈一谈自己看到的画面。(2)这一幕幕场景,带 给你什么感受?(3)
请你把这感受融入课文中,反复读一读自己感受较深的句子。(4)读
“ 一刹那间……”(课件出示第11自然段。)
给“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挡”一句画线,让学生谈谈自
己的理解。
引导深入体会:哪些词语最让你感到害怕?“惊恐万状”的人们有什么
表现?
4.人 群面对灾难:“诺曼底号”正在慢慢下沉,所有的人都会葬身鱼腹,
人们是怎么面对这场灭顶之灾的呢? 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生:“震荡可怕极了。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
甲板上, 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
乱。”
生:“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这股你推我搡的势头,险些把小艇都弄翻
了。”
生:“整个人群因为猝然而至的变故简直都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
交。”
播放《泰坦尼克号》视频,感受海难来临时人们的惊慌失措。
指导朗读。
5.课文 内容真实感人,情节扣人心弦,读起来就像看电影似的,读完后
好多场景留在脑海里,久久不能忘怀。那 么,哪些场景给你留下了深刻
的印象?
是的,轮船在海上遇到了危险(板书:遇险),哈尔威 船长指挥大家逃生
救援(板书:救援),最后时刻的沉船(板书:沉船)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
的 印象。
这一个个鲜活的场景,连成一个悲壮凄美的故事,把我们带回到1870
年,带回到那 个大雾弥漫的夜晚。
四、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有新鲜感的词语。
2.出示具有新鲜感的词语。
惊恐万状 汹涌湍急 一窝蜂 你推我搡 简短有力 井然有序
惊慌失措 须臾 阴惨惨 凝视
指名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这些词语有新鲜感。
五、课堂小结。



课文为我们描写了一起猝不及防的海难,为我们塑 造了一个沉着感人
的英雄形象。准确生动的语言、个性鲜明的人物、悲壮感人的场面,
都给我们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相信也给了大家巨大的震撼和深刻的
启迪。让我们在下一堂课再深入地探究学习吧 !

- 第二课时 -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 话。感受哈尔威船长的人道主义
精神和忠于职守、勇于牺牲的精神以及沉着、坚毅、果敢、干练的优秀品质。
2.通过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体会生命的意义。
教学重点
有感 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感受哈尔威船长的人道主义精
神和忠于职守、勇于牺牲的精神以及沉着 、坚毅、果敢、干练的优秀
品质。
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体会生命的意义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2.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诺曼底号”遇难带
来的震撼。这节课我们 要继续学习这篇课文,看看在灾难来临、人群
慌乱时,是谁救出了所有人。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场景一:下达命令。
默读第12自然段,找出船长下达了哪些命令。用“ ”画出来。
说说你从这些命令中体会到了什么,在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旁边写写你
的感悟。
阅读时,我们可以借助关键词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场景二:对话指挥。
指导朗读“简短有力”的对话。(第16~30自然段)
从船长与机械师、大副的对话中,你 都了解到哪些情况?(炉子被海水
淹了,机器停了,船失去了动力。 船还有二十分钟就会沉没。逃生过
程中,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就会被打死。)
体会写法,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借助对人物的语言描写,表达人物的思
想感情。
这些对 话对你推我搡的人们有用吗?哪句话可以说明?(有用。救援工
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 执或殴斗。)现在你感到这是
一位怎样的船长?(威严、机智、果断。)
分角色朗读第16~30自然段。
听到这段对话,那些想自己先获救的男人,会怎样想?那么 妇女们会怎
样想?(生发挥想象,畅所欲言。)
从哪句话能感受到人们是怎样想的?(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
现在他们的上空。) 是啊!哈尔威船长,这个伟大的灵魂,巍然屹立在指挥台上,给在危急
时刻的人们巨大的安全感。 船长把每件事、每个人都考虑到了,除了
他自己……
3.场景三:救克莱芒。



指名读课文第35~37自然段。
船长还做了什么?(指挥救出见 习水手克莱芒。大难临头,船长没有忘
记船上的任何一个人,他想得那么细致周到,神情那么镇定自若, 始终
坚守在船长岗位上。)
4.在这次组织逃生过程中,哈尔威船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仔细
阅读描写哈尔威船长的句子,做批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英雄品
质。(关心每一个人、 尽职尽责、舍己救人、无私忘我、临危不乱、
镇定自若、高度的责任感……)
5.再次默读全文,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这一个个鲜活的场景,连成一个悲壮凄美的故事, 把我们带回到1870
年,带回到那个大雾弥漫的夜晚。船长和他的“诺曼底号”长眠于大
海, 连雾也是阴惨惨的。这阴惨惨仅仅是形容雾吗?(还有人的心情)
找出文中描写雾的词句。
第1自然段:大海上夜色正浓,薄雾弥漫。
第3自然段:雾越来越浓了……
第6自然段: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
第7自然段:一瞬间,大雾中似乎耸起许许多多船只的幻影……
第43自然段: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
从文中看出雾是造成海难的直接原因,多次写雾,还渲染了灾难的气
氛,烘托了人们的心情。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刚才我们沉浸在那一个个感人的场景里,跟灾难接触,和船长 对话。
危急时刻,哈尔威船长临危不乱,挽救了一船人的生命,自己却悲壮地
与船同沉,这样的 举动彰显出他高尚的品质。(板书:品质)
补充资料,升华对船长的认识:



(1)一百多年前,作家雨果这样评价他,(课件展示:在英伦海峡上,没
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 他相提并论。)读——
(2)一百多年来,每一个读了这个故事的人忍不住这样评价他,(课件
展示: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践
行了一次英雄的壮举。)再读— —
2.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壮举,让你对生命有了怎样的体会?(哈尔威船长
用自己的生命挽回 了几十人的生命,而自己却沉入大海,这种舍己为
人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
3.用克莱芒的日记结尾:
亲爱的哈尔威船长,我的师傅,我的父亲,您昔日的见习水手克莱 芒长
大了,已经成为一名船长了,走的就是从南安普敦到根西岛这条航线。
每次经过这里,我都 要鸣笛三声。这笛声是问候,是感激,是力量。如
今同行们都说我是这条航线上最出色的船长,我知道, 那是因为我心
中永远屹立着一尊黑色的雕像。
四、布置作业(选择一项完成)。
1.拓展练笔:你想对哈尔威船长说点什么?请写下来吧。
2.读后感:可以写写读了本文的感想或感受。
板书设计

“诺曼底号”遇难记
1870年3月17日夜
哈尔威
遇险 救援 沉船
品质:伟大的灵魂
崇高的精神



……
教学反思
1.研读文本,把握目标,确定这篇课文的重点是感受哈尔威船长这个
形象 ,感受船长的人性美就是本课的德育渗透点。
2.在教学中,重点品读哈尔威船长与他手下们在混乱中 的对话,学生
通过朗读体会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品质。在教学过程中,以放手让学生
自主读课文、 理解为主,适时、适当、适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4、黄继光

教学目标
1.认识“役、屡”等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叙
述的顺序。
3.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黄继光舍身堵枪口的英雄气概。
4.查找资料,了解其他英雄人物故事,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1.认识“役、屡”等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叙
述的顺序。
教学难点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黄继光舍身堵枪口的英雄气概。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
2.简介时代背景和人物。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
读,同桌交流。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战役(yì) 屡(lǚ)次 摧(cuī)毁
3.自由读文,读通语句。小组轮流读,互相点评。
4.说说课文写了黄继光的一件什么事。 (写了在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
为了战斗胜利,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壮烈牺牲的事。)
5.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即起因、
经过、高潮和结尾。)
先写黄继光所在的营接受攻占高地的紧急任务(第1~2自然段);接着
写进攻受阻,黄继光在 紧急关头挺身而出,主动请战(第3~6自然段);
再写黄继光顽强坚持战斗、壮烈牺牲的经过(第7~ 11自然段);最后写
战斗取得了胜利(第12自然段)。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黄继光是一位怎样的战士?把感受深的地方用
“ ”画出来,做简单标注。
2.小组交流,读一读感受深的句段,说说自己的感受。
3.集体交流,小组汇报。
(1)预设1:英勇献身。



抓住“匍匐、爬、站起、举起、晕倒、又站起、扑上去、堵住”等词
语,体会英雄的顽强与勇敢。 理解:“匍匐”是什么意思?(身体贴着地面爬行。)从“匍匐”这一词
语中你能感受到什么?(炮 火的猛烈和冲向火力点的艰难。)
出示句子: 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
了!
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连挪动都很困难的黄继光居然站起来了。多么
顽强!多么令人感动啊! 所以作者连用了三个感叹号表达了这种感情。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出示句子: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
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过渡:面对死亡,黄继光毫不畏惧,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用自己的生命为
这次战斗铺平道路。
预设2:主动请战。
交流中,引导学生思考:从哪句话中能感受到任务的艰巨?“屡次”说
明了什么? (“屡次”说明多次突击都没有成功,突出了任务的艰巨。)
对比句子:A.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比 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B.
战士们的突击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
预设3:占领高地。
对比句子:A.战士们像海涛一样向上冲,占领了597.9高地,消灭 了阵
地上的全部敌人。B.战士们猛虎一样冲上去,占领了597.9高地,消灭
了阵地上的全 部敌人。
(2)黄继光主动请战、爬向火力点、投掷手雷、勇堵枪口这几个事件
表现了黄继光 的什么品质?(不怕牺牲,勇于献身。)



(3)补充资料:黄继光的事迹是 十分感人的,他壮烈牺牲的场面让人难
忘。有资料介绍,就在黄继光牺牲后,指导员在打扫战场时,发现 他那
结实、坚强的身躯仍扑在敌人的射击孔上,他的手还牢牢抓住周围的
麻袋,宽阔的胸膛还紧 紧堵着敌人的枪口。在火力点前,留下一条深深
的10米长的血印。看到这一切,所有人都流出了热泪, 指导员抱起黄
继光,紧紧搂在怀里,失声痛哭。
4. 体会细节描写的句子。
(1)动作描写:用尽、爬、站起来、举起、晕倒、站起来、张开、扑、
堵等。
表现了黄继光顽强战斗,宁愿牺牲自己,也要完成任务的大无畏的英
雄气概。
(2) 体会比喻句的作用:把子弹比作冰雹、暴风雨,说明敌人的火力越
来越猛,战斗越来越激烈,但黄继光丝 毫没有退缩,更加突出了他的英
勇顽强。
(3)联系上下文体会数字和省略号的作用:表现了黄继光的顽强意志。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 读。黄继光两次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站起来,体
现了他对敌人的仇恨和他同敌人拼到底的决心。
5.结合插图,帮助学生理解黄继光大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的国
际主义精神。
四、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令你感触深刻的词语。
2.出示具有新鲜感的词语或短语。
轰鸣 屡次 匍匐前进 像冰雹一样 闪闪发光 火舌 猛扑
像海涛一样
指名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信息简报格式


鲁迅美术学院官网-高二语文教案


介绍一种水果-网站销售技巧


各有所好-政治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华光摄影艺术学院-补助申请书范文


宁波市财政局-公务员面试题及答案


崇明中学-代用品


母亲心-福建国税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