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第二版作业答案6-8

绝世美人儿
646次浏览
2020年10月02日 19:4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合伙协议范本-小学学习计划书范文

2020年10月2日发(作者:曲维枝)


物理化学作业题答案
第六章 相平衡
思考题
垐?
5. 在含有氨的容器中氯化铵固体分解达平衡,
NH
4
Cl(s)
噲?
N H
3
(g)HCl(g)
。指出该系统的独立组分数、
相数和自由度? < br>答:反应中有三个物种,一个平衡限制条件,没有浓度限制条件。所以独立组分数为2,相数为2,自由度 为2。
习题解析
3.
CaCO
3
(s)
在高温下分解为
CaO(s)

CO
2
(g)
,根据相律解释下述实验事实 。
(1) 在一定压力的
CO
2
(g)
中,将
CaCO
3
(s)
加热,实验证明在加热过程中,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
CaC O
3
(s)

会分解。(2) 在
CaCO
3
(s )
的分解过程中,若保持
CO
2
(g)
的压力恒定,实验证明达分解 平衡时,温度有定值。
解:(1) 该系统中有两个物种,
CO
2
(g)< br>和
CaCO
3
(s)
,所以物种数
S2
。在没有发 生反应时,组分数
C2

现在是一个固相和一个气相两相共存,
P2。当
CO
2
(g)
的压力有定值时,根据相律,条件自由度
f< br>*
C1P2121
。这个自由度就是温度,即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可维 持两相平衡共存不变,所以
CaCO
3
(s)
不会分解。
(2)该系统有三个物种,
CO
2
(g)

CaCO
3(s)

CaO(s)
,所以物种数
S3
。有一个化学平衡,
R1
。没
有浓度限制条件,因为产物不在同一个相,故
C2
。现 在有三相共存(两个固相和一个气相),
P3
。若保持
CO
2
(g )
的压力恒定,条件自由度
f
*
C1P2130
。也 就是说,在保持
CO
2
(g)
的压力恒定时,温度
不能发生变化,即
CaCO
3
(s)
的分解温度有定值。
5.结霜后的早晨冷而干燥,在-5℃,当大气中的水蒸气分压降至 Pa 时,霜会升华变为水蒸气吗? 若要使霜不
升华,空气中水蒸气的分压要有多大?已知水的三相点的温度和压力分别为 K和611 Pa,水的摩尔气化焓

vap
H
m
45.05 kJmol< br>1
,冰的摩尔融化焓

fus
H
m
6.01 kJmol
1
。设相变时的摩尔焓变在这个温度区间内是
常数。
解:冰的摩尔升华焓等于摩尔熔化焓与摩尔气化焓的加和,

sub
H
m

vap
H
m

fus
H
m
(45.056.01) kJmol
1
51.06 kJmol
1

用Clausius-Clapeyron 方程,计算 K(-5℃)时冰的饱和蒸气压

ln
p(268.15K)
611 Pa

51 060


解得
p(268.15K)401.4 Pa

8.314

273.16268.15


11
而 K(-5℃)时,水蒸气的分压为 Pa,低于霜的水蒸气分压,所以这时霜要升华。当水蒸气分压等于或大于
401.4 Pa
时,霜可以存在。


9.根据
CO
2
的相图,回答如下问题。
(1)说 出
OA

OB

OC
三条曲线以及特殊点
O
点与
A
点的含义。
(2)在常温、常压下,将
CO
2
高压钢瓶的阀门慢慢打开一点,喷出的
CO
2
呈什么相态?为什么?
(3)在常温、常压下,将
CO2
高压钢瓶的阀门迅速开大,喷出的
CO
2
呈什么相态?为什么? (4)为什么将
CO
2
(s)
称为“干冰”?
CO
2< br>(l)
在怎样的温度和压力范围内能存在?
解:(1)
OA
线是CO
2
(l)
的饱和蒸气压曲线。
OB
线是
CO
2
(s)
的饱和蒸气压曲线,也就是升华曲线。
OC
线

CO
2
(s)

CO
2
(l)
的两相平衡曲线。< br>O
点是
CO
2
的三相平衡共存的点,简称三相点,这时的自由度等于零 ,温
度和压力由系统自定。
A
点是
CO
2
的临界点,这时气 -液界面消失,只有一个相。在
A
点温度以上,不能用加压的
方法将
CO2
(g)
液化。
(2)
CO
2
喷出时有一个膨胀做功 的过程,是一个吸热的过程,由于阀门是被缓慢打开的,所以在常温、常压
下,喷出的还是呈
C O
2
(g)
的相态。
(3)高压钢瓶的阀门迅速被打开,是一个快速减压的 过程,来不及从环境吸收热量,近似为绝热膨胀过程,
系统温度迅速下降,少量
CO
2
会转化成
CO
2
(s)
,如雪花一样。实验室制备少量干冰就是利用 这一原理。
(4)由于
CO
2
三相点的温度很低,为
216.6 K
,而压力很高,为
518 kPa
。我们处在常温、常压下,只能见
CO
2
(g)
,在常压低温下,可以见到
CO
2
(s)
,这时
CO
2
(s)
会直接升华,看不到由
CO
2
(s)
变成
CO
2
(l)
的过程,
所以称
CO
2
(s)
为干冰。只有在温度为
216.6 K

304 K
,压力为
518 kPa

7400 kP a
的范围内,
CO
2
(l)
才能存
在。所以,生活在常压下 的人们是见不到
CO
2
(l)
的。
12.在大气压力下,液体A
与液体
B
部分互溶,互溶程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液体
A

B
对Raoult定律发
生很大的正偏差,在它们的
Tw
B
的气-液相图上,在
363 K
出现最低恒沸点,恒沸混合物的组成为
w
B
0.70

液体
A
与液体
B

Tw< br>B
的气- 液相图,与液体
A

B
部分互溶形成的帽形区在
363 K
时重叠,在
363 K
的水平
线上有三相共存:液体
A
中 溶解了
B
的溶液
l
1
,其
w
B
0.10
;液体
B
中溶解了
A
的溶液
l
2
,其w
B
0.85
;以及
组成为
w
B
0.70
的气-液组成相同的恒沸混合物。根据这些数据:
(1)画出液体
A
与液体
B
在等压下的
Tw
B
的相图示意图。设液体
A
的 沸点为
373 K
,液体
B
的沸点为
(2)在各相区中,标明平衡共存的相态和自由度。
390 K


(3)在大气压力下,将由
350 g
液体
A

150 g
液体
B
组成的物系缓缓加热,在加热到接近
363 K
(而没有
到达
363 K
)时,分别计算
l
1

l
2
两个液体的质量。
解:(1)根据题意,所画的相图示意图如下,
(2)
CED
线以上, 是
A

B
的混合气体单相区,对于二组分系统,根据相律,条件自由度
f2

*
CFA
线以左,是液体
A
中溶解了
B
的溶液
l
1
,单相区,
f
*
2
; < br>CFE
线之内,是气体与溶液
l
1
的两相平衡共存区,
f*
1

DGB
线以右,是液体
B
中溶解了
A
的溶液
l
2
,单相区,
f
*
2
; < br>DEG
线之内,是气体与溶液
l
2
的两相平衡共存区,
f*
1

FEG
线以下,是溶液
l
1
与溶液
l
2
的两相平衡共存区,
f
*
1

(3)在由
350 g
液体
A

150 g
液体
B
组成的物系中,
w
B

150 g
0.30

(150350)g

w
B
0 .30
的物系加热到接近
363 K
时,还是两个溶液组成的两相区,近似利用
363 K
时两液相的组成,以
w
B
0.30
为支点,利用杠杆规则,计算
l
1

l
2
两个液相的质量
m(l
1
)(0.300.10)m (l
2
)(0.850.30)

m(l
1
)m(l
2
)(350150)g500 g

解得,
m(l
1
)367 g

m(l
2
)133 g

第七章 化学反应动力学
思考题
k
1
,
E
a ,1
k
2
,
E
a,2
9.已知平行反应
A B

AC
,且
E
a,1

E
a,2
,为提高B的产量,应采取什么措施?
答:措施之一:选择合适的催化剂,只减小活化 能
E
a,1

加快生成B的速率系数;措施之二:提高反应温度,
使
k
1
的增加量大于
k
2
的增加量,使B的含量提高。
习题解析
3.已知物质A的分解反应是一级反应。在一定温度下,当A的起始浓度为
0.1 moldm
时,分解20%的A
需时
50min
。试计算
(1) 该反应的速率系数
k
。(2) 该反应的半衰期
t
12

(3) 当A的起始浓度为
0.02 moldm
时,分解20%的A所需的时间。
解:(1) 因为是一级反应,已知在
50min
内A的分解分数,可利用一级反应的定积分式,计算速率系数k。即
3
3
11
11
kln
ln4.4610
3
min
1

t1 y
50min10.2


(2)一级反应的半衰期与反应物的起始浓度无关,只 要知道速率系数的值,就能计算一级反应的半衰期,

t
12

ln 2ln2
155.4 min

k4.4610
3
min
1
(3) 对于一级反应,在达到各种转化分数时,所需的时间与半衰期一样,都与反 应物的起始浓度无关。所以,
只要转化分数相同,所需的时间也就相同。现在A的分解分数都是20%, 所以(3)的答案与已知的条件相同,也是
50min

11.在298 K时,测定乙酸乙酯皂反应的速率。反应开始时,溶液中乙酸乙酯与碱的浓度都为
0.01 moldm

每隔一定时间,用标准酸溶液滴定其中的碱含量,实验所得结果如下:
3
tmin

[OH

](10
3
m oldm
3
)

3

5

7

10

15

21

25

(1)证明该反应为二级反应,并求出速率系数
k
的值。
(2)若乙酸乙酯与碱的浓度都为
0.002 moldm
,试计算该反应完成95%时所需的时间及该反应的半衰期。
解:(1) 假设 反应是二级反应,代入二级反应(
ab
)的定积分式,
k
3
1 x
,计算速率系数值。
ta

ax

已知的是剩余碱的浓 度,即
(ax)
的数值,所以
1x
1(0.017.4010
3
)moldm
3
k
1

11.71(mol dm
3
)
1
min
1


3 33
ta

ax

3min0.01moldm7.40 10moldm
1(0.016.3410
3
)moldm
3
311
11.55(moldm)min
k
2

333
5min0.01moldm6.3410moldm
1 (0.015.5010
3
)moldm
3
11.69(mol dm
3
)
1
min
1

k
3< br>
333
7min0.01moldm5.5010moldm
同理,可以求出其他的速率系数值分别为:
k
4
11.55(moldm3
)
1
min
1

k
5
1 1.70(moldm
3
)
1
min
1
k
6
11.77(moldm
3
)
1
min
1

k
7
11.75(moldm
3
)< br>1
min
1

311
速率常数基本为一常数, 说明该反应为二级反应,其平均值为:
k11.67 (moldm)min

也可以用作图法来确定反应的级数。假设反应为二级,以
1
:
t
作图。若得 一直线,说明是二级反应。从
ax
直线的斜率计算速率系数的值。
(2)利用以转 化分数表示的二级反应的定积分式,和
ab
的二级反应的半衰期公式,就可以计算出转化95 %
所需的时间和半衰期。
t
1y10.95
814.0 min

ka1y(11.670.002)min
1
10.95< br>1
1
42.8 min

3113
ka
11.67(moldm)min0.002moldm
t
12

< p>
14.某些农药的水解反应是一级反应。已知在293 K时,敌敌畏在酸性介质中的水解反应也是一级反应,测得
它的半衰期为 d,试求:在此条件下,敌敌畏的水解速率系数。若在343 K时的速率系数为 h
-1
,求在343 K时的
半衰期及该反应的活化能E
a

解: 一级反应的半衰期与反应物的起始浓度无关,从293 K时的半衰期表示式,求出该温度下的反应速率系

k(293 K)
ln2ln2

0.0113 d
1
4.7110
4
h
1

t
12
61.5 d
再从343 K时的速率系数值,求出该温度下的半衰期
t
12
(343 K)
ln20.693
4.01 h

1
k
2
0.173 h
已知两个温度下的速率系数,根据Arrhenius公式的定积分公式,就可以计算反应的活化能。
ln
E
a
0.1731

k(T
2
)E
a

11


1
1
ln


解得
E
a
98.70 kJmol

411

8.314 JKmol
293K343K

k(T
1
)R

T
1T
2

4.7110
18.某一级反应,在40℃时,反应物转化20 %需时15 min ,已知其活化能为
100 kJmol
。若要使反应在
1
15 min 内,反应物转化50%,问反应温度应控制在多少?
解:对于一级反应,已知反应完成20% 所需的时间,就可以从它的积分式求出反应的速率系数
11
11
k
1
ln
ln0.0149min
1

t1y
15min10.2
对于一级反应,已知半衰期(完成 50%所需的时间),就可以计算该温度下的速率系数

k(T
2
)
ln20.693
0.0462min
1
t
12
15min
根据Arrhenius公式的定积分公式,T2
成了唯一的未知数
k(T
2
)
E
a
11

0.046210010
3

11

lnln


解得:
T
2
323 K

k(T
1
)R
T
1
T
2

0.01498.314

313 T
2

所以,反应温度应控制在323 K。
24.乙醛热分解反应的主要机理如下:
12

CH
3
+ CHO (1) CH
3
+ CH
3
CHO

CH
4
+ CH
3
CO (2) CH
3
CHO

kk
3
4

CH
3
+ CO (3) CH
3
+ CH
3

C
2
H
6
(4) CH
3
CO

k
k
试推导:(1)用甲烷的生成速率表示的速率方程。 (2)表观活化能E
a
的表达式。
解:(1) 根据反应机理中的第二步,甲烷的 生成速率为
d[CH
4
]
k
2
[CH
3
] [CH
3
CHO]

dt
但是,这个速率方程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因为含有中间产物
[CH
3
]
项,它的浓度无法用实验测定。利用稳态近似 ,
将中间产物的浓度,改用反应物的浓度来代替。设反应达到稳态时,


d[C H
3
]
k
1
[CH
3
CHO]k
2< br>[CH
3
] [CH
3
CHO]
k
3
[C H
3
CO]2k
4
[CH
3
]
2
0< br>
dt
d[CH
3
CO]

k
2
[CH
3
] [CH
3
CHO]k
3
[CH
3
CO]0

dt


k

12
根据上面两个方程,解得
[CH
3
]

1

[CH
3
CHO]
代入甲烷的生成速率表示式,得

2k
4


k

d[CH
4
]
k
2
[CH
3
] [C H
3
CHO]
k
2

1

[CH
3
CHO]
32
k[CH
3
CHO]
32
< br>dt

2k
4


k

这就是有效 的用甲烷的生成速率表示的速率方程,式中,表观速率系数
k

kk
2

1



2k
4

(2)活化能的定义式为:
E
a
RT
2
12
12
12
dlnk
。对表观速率系 数表达式的等式双方取对数,得:
dT
lnklnk
2

dlnkdlnk
2
1

dlnk
1
dlnk
4

1





lnk
1
ln2lnk
4

然后对温度微分:
dTdT2

dTdT

2
2
等式双方都乘以
RT
2
因子,得
RT
dlnk dlnk
2
1

2
dlnk
1
dlnk
4

RT
2


RTRT
2


dTdT2

dTdT

对照活化能的定义式,得表观活化能与各 基元反应活化能之间的关系为:
E
a
E
a,2


第八章 电化学
1


E
a,1
E
a,4


2
16.将一根均匀的铁棒,部分插入水中,部分露在空气中。 经若干时间后,哪一部分腐蚀最严重?为什么?
答:在靠近水面的部分腐蚀最严重。因为在水下部分的 铁棒,虽然有
CO
2
(g)

SO
2
(g)
等酸性氧化物溶于水
中,使水略带酸性,但H
+
离子的浓度还是很低的,发生析氢 腐蚀的趋势不大;铁棒露在空气中的部分,虽然与氧
气接触,但无电解质溶液,构成微电池的机会较小; 而在靠近水面的部分,既有氧气,又有微酸性的电解质溶液,
所以很容易构成微电池,发生耗氧腐蚀,这 样形成的原电池的电动势比在水中的析氢腐蚀的电动势大,因而这部分
腐蚀最严重。
五.习题解析
4.在某电导池内,装有两个直径为
0.04 m
并相互平行的圆形银电极,电极之间的距离为
0.12 m
。若在电导
池内盛满浓度为
0.1 moldm

AgNO
3
溶液,施以20 V的电压,则所得电流强度为 A。试计算该电导池的电导
池常数、
AgNO
3
溶液的电导、电导率和摩尔电 导率。
解:根据所要计算物理量的定义式,即可以进行计算,但都要严格使用SI的基本单位(即
m, kg, s
),才能得
到正确的结果。
3
K
cell

ll0.12 m
1I0.1976 A
1

2
95.54 m
G
9.8810
3
S

2
A

r3.14(0.02 m)
RU20 V



GGK
cell
9.8810
3
S95.54 m
1
0.944 Sm
1
Λ
m
0.944 Sm
1
321
9.4410 Smmol

3
c100 molm
l
A


5.在298 K时,用同一电导池测得浓度为
0.1 moldm
的KCl水溶液的电阻为 ,浓度为
0.01 moldm

乙酸(HAc)水溶液的电阻为1982 。试计算该HAc水溶液的解离平衡常数。已知:298 K时,
0.1 moldm

1
KCl水溶液的电导率为
1.289 Sm

Λ
m
(HAc)3.90710 Smmol

221
33
3
解: 用电导测定的方法计算弱电解质溶液的解离 平衡常数,要使用Ostwald稀释定律,即计算达到解离平衡时
HAc的摩尔电导率
Λ m
(HAc)
,将它代入Ostwald稀释定律公式就能计算得到解离平衡常数的值。 也可以用摩尔电
导率
Λ
m
(HAc)
先计算出HAc的解离度



Λ
m
(HAc)
,代入解离平衡常数的计算公式也可以。

Λ
m
(HAc)
要计算
Λ
m
(HAc)
,必须先计算HAc 水溶液的电导率。电导的测定实际是测定电阻,但计算时要用到电导池中
电极的面积和电极间的距离,这 又是不容易测定的数值,因为电极的表面一般都是镀了铂黑的。常用的方法是用已
知电导率的标准KCl 水溶液先测定电导池常数,然后用该电导池测定未知溶液的电阻,就可得到未知溶液的电导率
数值。 < br>用已知电导率的KCl溶液测定电导池的电阻,主要是测定该电导池的电导池常数,
K
c ell

相同的电导池,电导池常数也相同,则电导率之比就等于电阻的反比,即
l1
R

R

A


(HAc)R(KCl)R(KCl)
24.69 



(HAc)

(KCl)
1.289 Sm
1
0.016 Sm
1


(KCl)R(HAc)R(HAc)
1982 
0.016 S
×
m
-
1
k
==
1.6

10
-
3
Sm
2
?
mol
-
1


Λ
m
(HAc)
=
3
-
3
10molm
c
0.01醋
代入Ostwald稀释定律的公式,可得到解离平衡常数
c
2
Λ
m
0.01(1.610
3
)
2
5
c
1.7510

K
c


223
3.90710(3.907101.610 )
ΛΛ
m

m

Λ
m

Λ< br>1.610
3
Sm
2
mol
1

m
也可以先计算HAc的解离度



0.04

221
Λ
3.90710Smmol
m
HAc的解离平衡为

2
cc(0.04)
2
0.0 1
1.6710
5

t
=
0 c 0 0

K
(1 

)(10.04)
t
=
t
e
c(1
-
a) ca ca
+-
垐?
HAC
噲?
H
+
AC


11.有下列电池,写出各电池 的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
(1)
Pt|H
2
(p
H
2
)|H
+
(a
H
+
) || Ag
+
(a
Ag
+
)|Ag(s)
(2)
Ag(s)|AgI(s)|I
< br>(a
I

) ||Cl

(a
Cl

) |AgCl(s)|Ag(s)

(3)
Pt|H
2
(p
H
2
)|NaOH(a)| HgO(s)|Hg(l)
(4)
Pt|Fe
3
(a
1
),Fe
2
(a
2
) || Ag

(a
Ag

)|Ag(s)

解:(1)负极
H
2
(p
H
2
)
2Ag(s)

2H

(a
H

)2e

正极
2Ag
+
(a
Ag
+
)2e
< br>
净反应
H
2
(p
H
2)2Ag
+
(a
Ag
+
)2H

(aH

)2Ag(s)

(2) 负极
Ag(s) I

(a
I

)AgI(s)e

正极
AgCl(s)e

Ag(s)Cl

(a< br>Cl

)

净反应
AgCl(s) I

(a
I

)AgI(s)Cl

(aCl

)

(3) 负极
H
2
(p
H
2
)2OH

(a
OH

)2H2
O(l)2e


正极
HgO(s)H
2
O(l)2e2OH(a
OH

)Hg(l)

净反应
H
2
(p
H
2
)HgO( s)Hg(l)H
2
O(l)


Fe(a
1
)e
正极
Ag

(a
Ag

)e


(4) 负极
Fe(a
2
)
Ag(s)

净反应
Fe
2
(a
2
) Ag

(a
Ag< br>
)Fe
3
(a
1
)Ag(s)

12. 试将下述化学反应设计成合适的电池
(1)
AgCl(s)Ag
+
(a
Ag
+
)Cl

(a
Cl
)
(2)
Fe
2
(a
Fe
2
)A g

(a
Ag

)Fe
3
(a
Fe< br>3
)Ag(s)

23
垐?
(3)
2H< br>2
(p
H
2
)O
2
(p
O
2)2H
2
O(l)
(4)
H
2
O(l)噲?
H(a
H
+
)OH(a
OH

)

+
(5)
Sn(a
Sn
2
)Tl(a
T l
3
)Sn(a
Sn
4
)Tl(a
Tl

)

解 :(1)生成物
Ag
是由
Ag( s)
氧化而来的,所以电极
Ag(s)|Ag(a
Ag
+
)
做阳极,
难溶盐电极
Cl(a
Cl

)|AgCl(s)|Ag( s)
做阴极,所设计的电池为
Ag(s)|Ag(a
Ag
+
) ||Cl(a
Cl

)|AgCl(s)|Ag(s)

然后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进行验证。
负极
Ag(s)Ag(a
Ag

)e
正极
AgCl(s)eAg(s)Cl(a
Cl

)

净反应
AgCl(s)Ag(a
Ag

)Cl(a
Cl

)

说明设计的电池是正确的。同理,其余设计的电池为
(2)
Pt|Fe(a
Fe
3
),Fe(a
Fe
2
) || Ag(a
Ag

)|Ag(s)

(3) < br>Pt|H
2
(p
H
2
)|H(或OH)(aq)|O
2
(p
O
2
)|Pt

(4)
Pt | H
2
p
(5)

32
< br>
+
234
+

+

< br>|H

a

||OH

a

|H< br>
p

|Pt


H

OH
2
Pt|Sn
4
(a
Sn
4
),Sn< br>2
(a
Sn
2
)||Tl
3
(a
Tl
3
),Tl

(a
Tl

)|Pt
< /p>


20.已知电极
Tl,Tl|Pt
的还原电极电势
E
T l
3
,Tl

1.250 V
,电极
Tl|Tl(s)
的还原电极电势
3
E
Tl

|Tl
0.336 V
。试 计算电极
Tl
3
|Tl(s)
的还原电极电势
E
Tl3
|Tl
的值。
解:首先写出电极反应,写出摩尔Gibbs自由能变化值与 标准电极电势之间的关系。根据Hess定律,电极反应
相加减,

r
Gm
也是相加减的关系,但是电极电势不能相加减,而要从

r
G
m
的数值和关系式得到。
(1)
Tl
3
2e

Tl


r
G
m,1
2FE
Tl
3
,Tl


(2)
Tl

e

Tl(s) 
r
G
m,2
FE
Tl

|Tl

(3)
Tl
3
3e

Tl(s) 
r
G
m,3
3FE
Tl
3
|Tl

因为(3)=(1)+(2),所以

r
G
m,3
< br>r
G
m,1

r
G
m,2

3FE
Tl
3
|Tl
2FE
Tl
3
,T l

FE
Tl

|Tl

E
Tl
3
|Tl

1
21

2

E
Tl
3
,Tl

E
Tl

|Tl
< br>
1.250(0.336)

V0.721 V

3
33

3

21. 已知
E
Fe
3+
|Fe
0.036 V

E
Fe
3+
,Fe
2+
0.771 V

试计算
(1)
E
Fe
2+
|Fe
的值。
32
垐?
(2) 反应
Fe(s)2Fe
噲?
3Fe

的标准平衡常数。
解:首先写出电极反应,写出摩尔Gibbs自由能变化值与标准电极电势之间的关系。根据Hess定律,电极 反应
相加减,

r
G
m
也是相加减的关系,但是电极电势不 能相加减,而要从

r
G
m
的数值得到。
(1)
Fe
3
3e

Fe(s)


r
G
m,1
3E
Fe
3+
|Fe< br>F


Fe

Fe
3
e

Fe
2


r
G
m,2
E
Fe
3+
,Fe2+
F

2
2e

Fe(s)


r
G
m,3
2E
Fe
2+< br>|Fe
F

③=①-②

r
G
m,3

r
G
m,1
 
r
G
m,2


2E
Fe
2+
|Fe
F3E
Fe
3+
|Fe
FE
Fe
3+
,Fe
2+
F


E
Fe
2+
|Fe

3131
E
Fe3+
|Fe
E
Fe
3+
,Fe
2+
( 0.036 V)(0.771 V)0.440 V

2222
32
垐?
(2) 需要设计一个电池,使电池反应就 是
Fe(s)2Fe
噲?
3Fe
这个反应。这里Fe氧化为Fe
2 +
,把这个电
极作负极。Fe
3+
还原为Fe
2+
,把这个 氧化还原电极作正极,则所设计的电池为:Fe (s)│Fe
2+
(a=1)‖Fe
3+
(a=1),
32
垐?
Fe
2+
(a=1)│Pt 在电池反 应
Fe(s)2Fe
噲?
3Fe
中,有2个电子得失,该电池的标准电动势 为:
EE
Fe
3+
,Fe
2+
E
Fe
2+
|Fe
(0.7710.440) V1.211 V



zEF


21.21196500

40
exp
Kexp


9.3210< br>

8.314298


RT

也可将电池设计为 Fe (s)│Fe
3+
(a=1)‖Fe
3+
(a=1), Fe
2+
(a=1)│Pt电池反应也是 Fe (s)+2 Fe
3+
=3 Fe
2+
,有3
个电子得失.该电池的标准电动势为:
EE
Fe
3+,Fe
2+
E
Fe
3+
|Fe
(0.7710. 036) V0.807 V

Kexp(
zEF

30.80796500

40
)
exp

8.9610

RT

8.314298

1
27.有电池
Cu(s )|Cu(Ac)
2
(0.1 molkg) |AgAc(s)|Ag(s)
,已知298 K时该电池的电动势
E(298K)0.372 V
,在308 K时,
E(308K)0.374 V
,设电动势E随温度的变化是均匀的。又知298 K时,
E
Ag
+
|Ag
0.799 V

E
Cu
2+
|Cu
0.337 V

(1)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
(2)当电池反应中电子的得失数为2时,求反应进度为1 mol时的

r
G
m
,
r
H
m


r
S
m

(3)求醋酸银AgAc(s)的活度积常数
K
ap
(设活度因子均为1)。
解:
Cu(Ac)
2
是可溶性盐,不要误认为是难溶盐,将电极反应写错,这 样就会一错到底。
(1) 负极,氧化
Cu(s)Cu(a
Cu
2
)2e

正极,还原
2AgAc(s)2e2Ag(s)2Ac(a
Ac

)

净反应
Cu(s)2AgAc(s)2Ag(s)Cu(a
Cu< br>2
)2Ac(a
Ac

)

(2)设电动势E随 温度的变化是均匀的,意味着电动势的温度系数可以用电动势的差值除以温度的差值来求,
得到的是平均 值。计算时要注意的是,已规定电子的得失数为2。所以
2

2
(0.3740.372)V

E

E

2 .010
4
VK
1


(308298 )K

T

p

T

p


r
G
m
zEF
20.372 V96500 Cmol


r
S
m
zF

1
71.80 kJmol
1


E

14111

296500 Cmol2.010VK38.6 JKmol


T

p
31


r
H< br>m

r
G
m
T
r
S
m
(71.8029838.610)kJmol60.29 kJmol
1

(3)要计算AgAc(s)的活度积
K
ap< br>,一般是要设计一个电池,使电池反应恰好是AgAc(s)的解离反应。也可以将
二类电极反应 写成一类电极反应的形式,直接将
K
ap
引入计算电动势的Nernst方程,使之成 为唯一的未知数。
解法1:首先设计一个电池,使电池反应就是AgAc(s)的解离反应,这样可从 所设计电池的标准电动势,计算


该电池反应的平衡常数,这就是AgAc(s) 的活度积。所设计的电池为:
Ag(s)|Ag
+
(a
Ag
+
)|| Ac

(a
Ac

)|AgAc(s)|Ag(s)

电池反应为:
AgAc(s)Ag
+
(a
Ag
+
) Ac

(a
Ac

)

现在要从已知电池的电动势,求出
E
Ac


AgAc

Ag
。已知电池电动势的计算式为
RT
2
ln(a
Cu
2
a
Ac

)

2F
RT
2

0.372 VE
Ac


0.337 Vln0.1(0.2)
0.638 V


解得:
E
Ac


AgAcAg
AgAcAg
2 F

EE
Ac


E
Cu
2
?Cu

AgAcAg
则所设计电池的标准电动势为:
EE
Ac


E
Ag

?Ag
(0.6380. 799)V=0.161 V

AgAcAg

zEF


1(0.161)96500

3

exp1. 8910
AgAc(s)
的活度积为:
K
ap
exp
 

RT8.314298


解法2:将电极反应和电池 反应写成
负极,氧化
Cu(s)Cu(a
Cu
2
)2e

2

K
ap
正极,还原
2Ag< br>
a
Ag
+


a
Ac


+

2e

2Ag(s)





2Ag(s)Cu
2
(a
Cu
2 
)





K
ap
+
Cu(s)2Aga
净反应


Ag
+
a< br>
Ac

2
RT
a
Cu
2
aAc

EE
Ag
+

E
Cu
2
Cu
ln

2
Ag
2F(K
ap
)
RT0.1(0.2)
2
3

0.372 V(0.7990.337)V
解得:
ln
K1.9010
ap
2
2F(K
ap
)
30.在298 K和标准压力时, 电解一含
Zn
2+
溶液,希望当
Zn
2+
浓度降至
110 molkg
时,仍不会有
H
2
(g)
41
析出,试问溶液的pH应控制在多少为好?已知
E
Zn
2
|Zn
 0.763 V

H
2
(g)
在Zn(s)上的超电势为 V,并设此值
与浓度无关。
解:要使
H
2
(g)
不 析出,
H
2
(g)
的实际析出电势应小于
Zn

E
Zn
2
|Zn
E
Zn
2
|Zn

2+
的析出电势。首先分别列出两个电极电势的计算
RT1
RT1
0.763 Vln0.881 V

ln
4
2F1102Fa
Zn
2
E
H

|H
E
H< br>
|H

22
RT1
ln

H
2
(0.05916pH0.72) V

Fa
H

(0.05916pH0.72) V<0.881 V
解得
pH>2.72

溶液的pH应控制在
2.72< br>以上,
H
2
(g)
才不会与Zn(s)同时析出。

美术校考成绩查询-象声词作文


班干部培训记录-民主生活会征求意见表


天津财会网-赞美党的诗歌


云南民族大学研究生院-郭美美红十字会


一帮一-运动会投稿200字


社会实践论文-北京银行官网


有关桥的谚语-陕西会计信息网


有关国庆节的作文-舞蹈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