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_21.伯牙鼓琴

巡山小妖精
806次浏览
2020年10月03日 01:0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山东财经大学是几本-礼仪鲜花

2020年10月3日发(作者:黄子卿)



伯牙鼓琴
教材分析:
《伯牙鼓琴》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 文。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行文简洁,流畅,
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 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
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伯牙鼓琴所 喻示的正是一种真
知音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读准“弦”“若”“哉”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注意“善 ”“巍巍”“汤汤”
“曰”等逻辑重音,感受故事中人物前后情感的巨大变化。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初步了解古文特点,学会诵读古文,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
4.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把握朗读的停顿,感悟课文前后截然不同的情感.
2.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通过注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1.感悟课文前半部分得到知音的兴奋心情和后半部分失去知音的悲痛欲绝。
2.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共同的爱好,感悟艺术的魅力。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理解课题
师: 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一起学习第21课《伯牙鼓琴》。(师板书课题,全班齐
读。)上课前,老师 要考考大家:课文讲的是哪两个人之间的故事呢?(生回答,师板书:
伯牙 锺子期)你对题目是怎样理解的?(指名回答。)
二、初读课文,层层训练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
(2)正音。
师:(出示容易读错的字词。)文言文朗读有一定难度,下面几个词语能读对吗?
课件出示:鼓琴 哉 若 巍巍 汤汤 绝弦 终身
指名读,全班齐读。
师:下面的句子,能读好吗?依次出示:
巍巍乎若太山。
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斜线是停顿符号,“乎 ”字是语气词,在朗读语气词时适当延长后再停顿,一咏三叹,
颇有音乐美。)
学生试读,集体评议。
(3)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3. 自读练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师生合作读。
师:我们来合作读课文,老师读每 句的前半部分,同学读后半部分,一遍读完后,交换
朗读内容。
5.指名配乐读。
【设计意图】读文是初解文意的基础。教师通过示范指导,自由读、师生合作读等形
式,层层推进,扎实 训练,不仅让学生能流畅地读文言文,还能让学生感悟文中每一句话
中前后一一对应的特点,也为下面理 解文言文做铺垫。
三.小组合作,理解文意
1.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


以第一句为例: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鼓”是“弹”的意思,——现代文 中的“鼓”已经没有“弹”的意义了,词义现在已
经消失了。
“琴”指的是古琴。
教师小结:你看,文言文中几乎每个字几乎都能表达确切的意思,有些词义古今变化很
大。 < br>【设计意图】本环节以“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这句话的理解为例,使学生明白文
言文以单音 节词为主,要理解文言文就要理解到每一个字的意思,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
方法。
2.小组内交流重点字词的含义。
3.呈现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
预设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中“方”的意思。
师:“方”是刚才的意思。
预设2:“善”,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师:“善”字是“好、妙”的意思。通过这个词的理解,悟出理解文言文的要注意联系
上下文。
预设3:“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中的“足”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师:“足”在文中的意思是值得。
预设4:文中的“巍巍”、“汤汤”这些叠词有什么好处?
师:叠字的运用使诗文既呈现一种音韵之美、节奏感,又使作家诗人的感情得以酣畅
淋漓的表 达。这些词不仅让我们有了形象感,而且还让我们对锺子期的内心有了更深切的感
受。
3.师: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注释,小组内合作,试着翻译全文。
小组成员汇报,师适时出示:
伯牙弹琴,锺子期在一旁欣赏。伯牙开始用琴声抒发自己志在大 山的情怀,锺子期情不
自禁地感叹说:“弹得太好了,高昂激越,如登巍巍高山!”过了一会儿,伯牙又 表达了自己志
在流水的意向,锺子期又禁不住说:“弹得太好了,回旋跌宕,如临滔滔江河。”后来,锺 子
期不幸死去,伯牙把琴摔破,把弦扯断,终生不再弹琴,认为失去知音,世上便再无值得为
之 弹琴的人了。
【设计意图】高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知识及方法的积累,采用合


作探究的形式,便于学生释放已知,解决疑难,获得更多的新知。呈现组内“不能理解的问题”环节,通过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词句的意思便迎刃而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
借助注释和 刚才探究的成果解释全文的内容,就变得水到渠成了。
四、练讲故事,言语实践
1.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意思。指名说,教师随时补充。
2.小组内练讲故事。不看 书,把这个故事讲给小组内同学听,每个小组选一名同学在小
组内试讲。
3.班内展示。请两名同学上台讲,提出要求,尽量变成自己的话说出来,加上动作和表
情。
【设计意图】讲故事是学生对文本言语再现的过程,是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学生能
用自己的话 讲出来,“粗知文言文大意”的目标落到实处。
五、补充拓展,领悟绝弦之情
1.教师神情 描述雨夜的相见。据记载,伯牙子期在一个的中秋之夜的雨后因琴声偶遇,
因音乐而相知,他们彻夜长谈 ,不觉东方发白。伯牙子期洒泪而别。他们相约第二年八月十
六日再相见。春去秋来,当伯牙满怀期待的 赶来与子期相遇时,万万没有想到,面对的不是
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
一起读: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以伯牙的地位与 “破琴绝弦”的行动感受伯牙内心之痛。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既是弹琴高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 “琴仙”。再看“破琴绝弦”的行为,有什么想对伯
牙说的吗?
预设:
①兴许你还会遇到像子期这样的知音呢?
②精美绝伦的瑶琴,你砸掉不可惜吗?
③如此高的技艺不再弹,不感到遗憾吗?
师:伯牙又何尝不是这样想的呢?伯牙“盘膝坐于坟 前,挥泪两行,抚琴一操。那些看
者,闻琴韵铿锵,鼓掌大笑而散。”面对此情此景,仰天长叹:“春风 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
难上难。”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一 起读。
3.从有关知音的诗词感受知音难觅的痛苦。
出示: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欧阳修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曹雪芹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孟浩然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增广贤文》
这些诗句表达了同一个主题:知音难觅。
4. 回顾全文,说说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这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
锺子期的 真挚情谊令人感动。表达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以及知音难觅,
珍惜知音的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资料、教师渲染等手段,让学生走进伯牙内心,体会痛失知音
之情。通过 历朝历代关于知音的名句积累,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影响力,体会知音难觅。在
此基础上,领悟课文的主题 思想就很容易了。
六、再读课文,领悟表达
伯牙与子期一个鼓琴,一个听之,他们相遇相知 ,文中哪里写到伯牙善鼓琴了呢?(学
生读文,交流。)
这里并没有直接写伯牙善鼓琴啊?但 是我们却能从表现锺子期善听的语言中体会到伯
牙的善鼓琴。这样的表达是多么简练和巧妙啊!
【设计意图】课文仅仅83个字,为我们描绘这样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侧面描写的方
法,凸显了文字 之简练。这一点学生不容易发现。教师的点拨引领,不仅让学生领略到伯
牙的琴技高超,更体会到了侧面 描写的精妙。
七、对比质疑,关注编者意图
1.出示伯牙子期的图片。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提出疑问。)
一位是身居高位,集古 琴家、作曲家于一身的琴仙。一位是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
拿扁担的樵夫。那是什么原因让这两位身 份不同,地位悬殊的人走到了一起?那又是怎样的
原因让伯牙死后毅然决然的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呢?
是古琴的魅力,是音乐的魅力,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板书:艺术的魅力)
2.齐读全文,感受艺术的魅力。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 者、文本对话的过程。《伯
牙鼓琴》就是从“伯牙、子期”超越了地位、国籍而成知音,就是因为音乐艺 术的魅力。


本环节从人物的介绍中,从学生质疑中,来感悟艺术的魅力。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设计意图 】“评价学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最后学生能
够熟读成诵,很好的达成了阅 读文言文的一个基本目标,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九、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略。



伯牙鼓琴
俞伯牙
锺子期
艺术的魅力

先进党员事迹材料-建造师证书查询


2017年春节是几月几号-妇产科医生述职报告


广西医科大学分数线-四年级上册英语教案


海口经济学院邮编-车辆转让协议书


银行从业资格报名-广东高考报名系统入口


这件事真让我后悔-绍兴文理学院分数线


名言警句摘抄-二年级教学工作总结


吉林师范大学就业网-芦笙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