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案例

别妄想泡我
752次浏览
2020年10月04日 08:1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遂宁市人事考试网-广西钦州学院

2020年10月4日发(作者:卓秉勋)



教学案例
界河学校-宋汉昭

【案例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 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
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笔者认为“做数学”便是这一过 程的充分体现,人人“做数学”是
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重要措施。“ 做数学”的实质是把重点从“教”
转向“学”,从教师的行为转向学生的活动,并且从感觉效应转向运动 效应,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化。我们
要把“做数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并形成具体 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为学生建
构生动活泼、主动探究和有个性学习的学习平台,让他们在“做”数学 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智慧,
养成品格。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 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
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 践和创新的过程。具体地说,学生从
“数学问题”出发,在教师引导下自己动手、动口、动脑、实验等多 种感官参与,亲身体验,互动合作,
获取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案例描述】
片段一:引导学生“动”耳听、“动”脑思考。

一、故事引入:
1、教师讲故事。
猴山上的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饼了。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 分给小猴们
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猴1一块。猴2见到说:“太少了,我要两块。”猴
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猴2两块。猴3更贪,它抢着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
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十二块,分给猴3三块。小朋友,你知道哪只猴子分得多
吗?
讨论:哪只猴子分得的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设计意图】:在新课前插了猴王分饼这 样一个故事,马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
生急于想要知道到底是哪只猴子分得多一点,很好的营造 了学习氛围,为接下来的新课教学
打下了基础。通过创设学生喜爱的情景,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由此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然的进入数学学习情景。
片段二:“动”手操作、“动”口交流,用事实“验证”。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哪只猴子分得的多?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有不同意见。
师:到底谁分的多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好吗?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拿出三个大 小相等的圆来(表示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别
用阴影部分表示每个圆的14、28、312。


(板书:14、28、312 )
(教师观察,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有平均分的,有涂色的,小组成员配合默契)
师:比较一下阴影部分的大小,结果怎样?
生:阴影部分的大小相等。
师:阴影部分相等说明这三个分数怎样?
生:三个分数相等。
(随着学生的回答,老师将板书的三个分数用“=”连接。)
通过师生分饼、观察和验证,得出结论:三只猴子分得的饼一样多。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 带着问题,依托折纸的活动,感悟三只猴子分得的饼一样多,让
学生通过折纸、涂色,感受14、28、 312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虽然不同,但是分数的大
小是相等的。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感悟、发 现,最终达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片段三:“动”眼观察比较变化,“动”口归纳揭示规律
1、教师引导:聪明的猴王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子们的要求,又分得那么公平的呢?
同学们想知道吗 ?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就清楚了。(板书课题)
2.组织讨论。
(1)既然三只猴子 分得的饼同样多,那么表示它们分得饼的分数是什么关系呢?这三个
分数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让学生 小组讨论后答出:这三个分数是相等关系,14=28=
312,它们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也就是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变化了,但分数的大小不变。
(2)猴王把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子一部分后, 剩下的部分大小相等吗?你还能说
出一组相等的分数吗?通过观察演示得出:34=68=912。 < br>(3)我们班有56名同学,分成了四组,每组14人。那么第一、二组学生的人数占全班
学生人 数的几分之几?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分数表示,然后得出: 2856=24=12
3.引入新课:黑板上三组相等的分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回答后板书: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变化了, 分数的大小不变。
它们各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共同研究这个变化规律。
4.出示思考题。
比较每组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先看34=68=912这一组):
(1)从左往右看,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
(2)从右往左看,又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
让学生带着上面的思考题,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讨论交流。
5.集体讨论,归纳性质。
(1)从左往右看,由34到68,分子、分母是怎么变化的?引导学生回答出:把34
的分子 、分母都乘以2,就得到68。原来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现
在把分的份数和表 示份数都扩大2倍,就得到68。


(2)34是怎样变化成912的呢? 怎么填?学生回答后填空。
(3)引导口述:34的分子、分母都乘以2,得到68,分数的大小不变。
(4)在其它几 组分数中,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怎样?几名学生回答后,要求学生试着
归纳变化规律:分数的分子和分 母都乘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板书:都乘以 相
同的数)
(5)从右往左看,分 数的分子和分母又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通过分析比较每组分数
的分子和分母,得出:分数的分子和分 母都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板书:都除以)
(6)引导思考:都乘以、都除以两个“都” 字,去掉一个怎么改?(去掉第二个“都”
字,换成“或者”)再对照教科书中的分数基本性质,让学生 说出少了什么?(少了“零除外”)
讨论:为什么性质中要规定“零除外”? (板书:零除外) (7)齐读分数的基本性质。先让学生找出性质中关键的字、词,如“都”、“相同的数”、
“零除 外”等。然后要求关键的字词要重读。师生共同读出黑板上板书的分数基本性质。
【设计意图】:此过 程主要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设疑激趣,层层深入,由
此牵引到其他的具有同等规律的分数 中,从而引出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在教师初步引导的
基础上,学生通过对几组等式的填写、观察、发现 ,通过交流,调整、深化认识,接着引导
学生探究三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先从左 往右看,再反过来从右往左
看,引导学生发现三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是怎样变化的。
【教学反思】:
“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能做工,大脑能思考。”教育家陶行知这句 浅显易懂的
话,蕴含着十分深刻的哲理,我们可以从中受到启迪,得到教益,悟出道理。我们的教学也< br>应该让学生多动动手,只有自己亲身经历的才是记得最牢、理解最深的。现代教学论强调:
“要让 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之所以让学生在数学课上动手操作,这样可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 兴趣,思维也可随之展开。而本节课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支撑下,通过折、
涂、说、猜、观察、比较等活动 ,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在观察中发现,在交流中总结, 最
后运用知识,深化对分数的基本性质认识, 使学生加深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激发了学
生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了成 功的体验,品尝到了数学学习的乐
趣,同时还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怎样让学生愿意动,善于动,有 效的做数学呢?我认
为:
一、创设生动有效的数学情境,在情景中激发“动”的兴趣和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和
思考, 儿童的思维是同他的感受和情感分不开的。”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
点”,创设和谐有 效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知识情感的内化,让它成为师生展开有效交往所必
须的动力。因此,在本节课一 开始,我创设了一个猴王分饼的故事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
求知欲,很自然地引出了一组相等的分数 为下面研究分数的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做好了准


备,随后又设置了一个活动来通过学生 动手来验证这组分数的大小相等,让学生动手、动脑解
决问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使学 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然地启动了数学
思维。
二、开展有效的操作活动,在活动中发现、感悟。
有效的操作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把抽象的数学思维外显 为直观的活动,在动手操作中体验、
感悟、发现,最终达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在本节课中我在把握教学 要求的基础上,创造性
的处理了教材,把例题转化成了学生的操作材料,从而为学生的探究学习留出了较 大的空间。
让学生用折纸的办法感悟14、28、312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虽然不同,但是分数的大 小
是相等的。学生边折边观察,每次对折后,圆纸片被平均分成了几份,涂色部分有几份,可
以 用什么分数来表示涂色部分。学生边操作边思考,从中悟出表示涂色部分的这些分数都相
等。这样的教学 ,成为学生的科学实验,其知识是学生通过操作实验“重新发现”的,容易
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 究能力。
三、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合作交流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学生参 与面广,参与效率高。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
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 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
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因为“个人创造的数
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 法、问题
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 br>建构。如在本节课中我让同学们观察一组组相等的分数,调动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
种感官 的来参与,引导他们说出自己发现的规律,并完整、正确地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就个过程就采取了让 学生体验“说数学”,学生在“说数学”的过程中,探究活动得以有效地
进行。
创设生动有效 的数学情境,在情境中激发学生“动”的兴趣和欲望,并引导学生开展有
效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 发现、感悟、合作交流、主动探究,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
数学课堂动起来!动起来,为新的课改喝彩; 动起来,就拥有精彩课堂。

重庆文理学院教务网络系统-小故事大道理读后感


教育储蓄-后备干部工作总结


扬子晚报-集体跳绳


赞美劳动的名言-兰州陇桥学院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三八妇女节的由来


写事的作文100字-故都的秋教案


中国国家海洋局-贵州大学科技学院


运动会作文600字-男生贾里全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