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统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师用书(教参)全册资料-第7单元内容

余年寄山水
513次浏览
2020年10月04日 23:0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毛细管作用-淮安中考分数线

2020年10月4日发(作者:陈志朋)


本资料能够帮助老师们,精心备好课。

第 七 单 元
单元说明
本单元围绕“自然之趣”这一主题编排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不同时
间、不同地点的景物 。《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三首古诗词,或写
山间傍晚的景色,或写夜泊枫桥时的所见所闻 ,或写长途羁旅风光;《四季之美》
描写了春夏秋冬某一特定时间的景致;《鸟的天堂》描写了大榕树在 早晨和傍晚
时的不同情景;《月迹》描写了不同地点的月亮。几篇课文通过具体生动的描写,
表 现出了景致的情趣。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是教材
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本单元选编的
几篇课文,均有静态描 写和动态描写。如,《山居秋暝》中对清泉、竹子、莲叶
等景致进行了动态描写,衬托了山间傍晚的幽静 ;《四季之美》描写了春天黎明
天空颜色的变化、夏夜萤火虫翩翩飞舞、秋天黄昏时归鸦回案、大雁比翼 而飞等
景致,凸显了景物的动态美;《鸟的天堂》中,傍晚的大榕树是静谧的,早晨的
大榕树则 是热闹的,一静一动,特色鲜明;《月迹》一文,既有对月亮爬竹帘格
儿的动态描写,也有对满院子玉玉 的、银银的月光的静态描写,充满了情趣。语
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关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 写的句子,并品味和
积累;“词句段运用”第二题引导学生在仿写中进一步体会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作用。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这次习作在“初步体会课文
中的 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基础上,进行由学到用、由读到写的训练。学生在
四年级下册已学习过“按照一 定的顺序写景物”,能够较有条理地观察并描写景
物,本单元进一步提出写出景物变化的要求。
本单元教学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本单元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 和动态描写”,因为
是“初步体会”,教学时不宜提太高要求,学生能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初步了解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并根据描写想象出具体、丰富的画面即可,不要对
景物是动态描写还是 静态描写进行过细的分析。


本资料能够帮助老师们,精心备好课。
第二,本单元课文语言优美,充满情趣和韵味,教学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朗读,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 中体会景致独特的韵味。对于优美的段落或篇章,学
生要能熟读成诵。
借助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品味、积累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语句。
第三,根据需要,灵活调整 教学的顺序。如,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习描
写景物的变化”,教师可以提前布置观察任务,让学生明 确观察目的,确定观察
对象,做好观察记录,为本次习作拓展思路,积累素材。习作教学,可安排在语< br>文园地后进行,以便更好地迁移运用“交流平台”中体会到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
写的方法,以及“ 词句段运用”第二题把句子写具体的学习成果。







本资料能够帮助老师们,精心备好课。


21、古诗词三首
教材解析
本课有两首古诗和一首词,它们都对景物进行了细致的 描述,有山雨过后的
山居秋景,有夜半难眠的客船夜景,有行军营帐的边塞雪景,这些风景都与诗人的情感融为一体。
《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诗的大意是:空旷的山中刚下过一场雨,天气清凉,傍晚时分让人感受到阵阵秋意。
皎洁的月光透过松 林洒落下来,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潺潺流过。竹林里传来喧笑
声,原来是一群洗衣的女子归来了;莲叶晃 动,原来是渔船顺流而下。任凭春天
的花草凋谢,可“我”还是愿意留在这里,长久居于此地。首联上句 中的“新”
字,既点出了新近下雨之意,又表现出下雨后清新如洗的感觉;下句的“晚来


本资料能够帮助老师们,精心备好课。
秋”,呼应了诗题,表现出山居秋暖独 有的特色。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明月高
照、清泉流淌的图画,两句一静一动,描绘出山间傍晚的美好景 色。颈联描写人
的活动,由“竹喧”而知浇女归来,由“莲动”可见渔舟顺流而下,用洗衣女子
的欢歌笑语以及渔舟归来荷叶晃动的场景,衬托出月夜山村的清幽宁静。尾联两
句,由写景转为抒情:由 于山间景物如此清新美好,令人流连忘返,所以诗人流
露出长久隐居于此地的心愿,即使春去花落,也不 会为之改变。
《枫桥夜泊》是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大意是:漫天寒霜里,月亮在乌鸦的啼
叫声 中慢慢西沉。江边枫叶摇曳,渔船上灯火点点,诗人看着这些景象,心中充
满愁绪,久久不能入睡。此时 ,姑苏城外寒山寺半夜敲响的钟声传入客船。前两
句中,“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用乌鸦的啼 叫衬托月夜的静谧;后两
句写诗人所听,用动景衬静景,表达了诗人孤寂忧愁的心情。
《长相 思》是纳兰性德作为康熙帝御前侍卫随驾出行时写下的一首词。作者
用质朴的语言描绘出将士长途跋涉的 情景,抒发了思乡之情。词的大意是:将士
们翻过一座座山.涉过一条条河,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已深 ,营地里上千顶帐
篷都亮着灯。风刮了一更又一更,雪下了一更又一更,诗人被风雪交加的声音吵
醒,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是那么温暖、宁静、祥和,哪有这样的寒风朔
雪之声。词的上阅记述 长途跋涉,远离故乡的情状。两个“一”字,概括了行军
路上跋涉过的千山万水,写出了行军的艰辛;“ 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进
的方向;“夜深干帐灯”点明了军帐之多,说明队伍庞大,写出了军队的 阵势。
下阅描绘行程中的夜景,“风一更,雪一更”写风雪不止,风雪之声将梦境打断,
思乡之 情油然而生。
三首古诗词均配有插图。第一幅插图上有远山、流水、竹林、三两人家,描
绘了 一幅山居秋瞑图。第二幅图中,诗人独坐江边渔船上,枫树的枝叶静静飘落。
第三幅图,在连绵起伏的群 山中,大雪漫天飞舞,军旗随风飘动,无数顶帐篷透
出昏黄的灯光。三幅插图,均营造了和诗词相对应的 意境,便于引导学生借助插
图理解诗意。
教学目标
1.认识“榆、畔”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会写“孙、泊”等6
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本资料能够帮助老师们,精心备好课。
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4.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建议
教 学时,在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
或通过质疑答疑的方式,理解诗 句的意思;再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
境,了解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前两首诗,可以在带
领学生学习第一首后,让学生自学第二首;也可以带领学生一首一首地学习。学< br>习《长相思》时,可以先引导学生比较词和诗的不同,在回忆“清平乐”的基础
上,复习有关词的 常识,并引出对“长相思”
的介绍。
一、理解运用
1.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诗词大意。
在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注 释和插图理解词句的意思,
针对不易理解的词句,鼓励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和点 拨。
《山居秋暝》中,“空山”的意思是“空旷的山林”,可联系王维《鹿柴》中的
“空山不 见人”体会“空山”表现出的空旷。对于“山居”“春芳”等词,可以
让学生通过词义叠加的方式理解: “山居”即山中居所,“春芳”即春天的花草,
可补充介绍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辆川的情况,帮助学生理解 诗人的情感。对于“归
浇女”和“下渔舟”,可变为“浣女归”和“渔舟下”帮助学生理解。最后一句< br>中的“王孙自可留”,反用了《楚辞·招隐士》中的“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
久留”,意思是“ “我’还是愿意留在这里”。《枫桥夜泊》中,对于“月落”
这一现象,可以让学生借助资料了解上弦月 升起得早,半夜时便渐渐沉落的现象。
“霜满天”是诗人身处深秋夜里的一种感觉,形容天气很冷,可以 引导学生结合
生活实际理解。“对愁眠”理解起来有难度,要引导学生明白这句诗的意思是
“诗 人对着江枫渔火,满心愁绪,难以入眠”。
学习《长相思》时,要引导学生理解“山一程,水一程”指 的是将士翻过一
座又一座山、涉过一条又一条河,从而感受将士翻越千山万水的艰辛。对于“夜
深干帐灯”,可以让学生借助插图想象夜晚营地壮观的场景。“风一更,雪一
更”,要强调不是风刮了整 整一更,雪下了整整一更,而是指风吹了一更又一更,


本资料能够帮助老师们,精心备好课。
雪下了一更又一更,风雪交加,天气恶。
2.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在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初步了解静态描写和动
态描写,落实课后第 二题。
《山居秋暝》颔联写景。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如果自己身处其中,
会听到什么 、看到什么。当学生描绘出“仿佛看到皎洁的月光洒落在松林里”时,
可引导学生感受“明月松间照”的 静态场景;当学生描绘出“仿佛听到泉水潺潺
的流淌声、浇女的欢笑声”以及“仿佛看到渔舟顺流而下时 莲叶晃动的景象”
时,可引导学生感受“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动态场
景。在初步感受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诗人对山间美
好景色的喜爱以及归隐山 林的心愿。
《枫桥夜泊》中,可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这首诗写在什么时间?诗人看到
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当学生能说出“这首诗写在深秋夜半,诗
人抬头仰望,看到月亮逐渐沉落 ”,“诗人听到了几声乌鸦的啼叫,打破了夜的
寂静”,“诗人感受到霜气降临”,“诗人忧愁地对着江 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渔
火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又悠长地传来”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夜半< br>“乌啼”和“钟声”感受夜的宁静;通过“霜满天”感受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凄
凉;从眼看清冷的月 亮渐渐落下,与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默默相对,体会诗
人远离故土的孤独之感。最后,可引导学生找 出诗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情
感。
《长相思》中,对于“山一程,水一程”的跋涉过程, 教师可以出示从北京
到山海关的地图,让学生直观感受两者之间的距离,强调即使在高速公路上开车行驶,也需要3个多小时,让学生想象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将士跋山涉水、翻山
越岭的情景与艰辛。 对于“夜深千帐灯”的描写,可以让学生借助书中的插图,
想象将士们夜晚宿营时的壮观场面。对于“风 一更,雪一更”的情境,可以通过
播放风雪交加的音频或联系生活经验等方式,让学生边听边想象自己仿 佛看到了
怎样的风、怎样的雪,从而感受天气的恶劣和“耶碎乡心梦不成”的意味。
《长相思 》的思想感情,可以结合重点词句加以理解。如,结合“身向榆关
那畔行”中的“身”字,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要强调“身”,从而感受词人“身
心分离”的痛苦。还可以围绕“故园无此声”引导学生思考:故 园真的无此声


本资料能够帮助老师们,精心备好课。
吗?让学生想 象和交流:“在词人的梦境中,故园有什么?”从而体会词人身处
羁旅荒凉之地时的思乡之情。
3.反复朗读,感受诗词意境,熟读成诵。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想象诗词 画面,体会诗词意境。建
议用相对舒缓的节奏朗读静态描写,用相对明快的节奏朗读动态描写。
如,读《山居秋暝》时,可采用对比朗读的方式感受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静态描写的诗句要读得轻缓 一些,犹如静态画面展现在眼前;动态描写的诗句要
读得活泼些,声音也相对响亮明快,似乎让人感受到 了动态场景。通过朗读,感
受作者的情感,最后熟读成诵。读《枫桥夜泊》时,可以让学生想象诗人漂泊 他
乡时,身边没有亲人陪伴的孤单和凄凉,用比较深沉缓慢的语调朗读此诗。读《长
相思》一词 的上图时,可通过想象行军队伍的壮观,征途中的艰辛,指导学生缓
慢而深情地读出“山一程,水一程” 和“夜深千帐灯”的感觉。学习下阙时,可
对比关外风雪交加与故园宁静美好的夜景图,想象与家人相处 的温馨与美好,低
沉而悲伤地读出词人思乡的柔情。
二、识字写字
本课要求认识的 字中,“畔”容易读半边而产生误读,建议与形近字
“伴”“拌”作比较,明确“畔”读“pan”而不 是“ban”,再组词对比读一读。
“榆”与“愉”同音,
“榆”是“木”字旁,跟树木有关。
字义方面,建议结合课文语境随文了解字义,学习《长相 思》时,可根据“那
畔”的注释“那边,这里指关外”,引出“畔”本义是“田界”,引申为“边、旁”。也可根据生字偏旁引导学生猜测字义,如,学习“聒”字时,可由“耳”
和“舌”推测字义是 “舌头发出的嘈杂声入耳,使人厌烦”。
多音字“更”作表示时间的量词时读geng,旧时一夜分成 五更,每更大约
两小时,可借助“半夜三更”等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字义。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中,“孙、泊、榆、畔”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都要写得左
窄右宽。
指导书写时要强调,“愉”字右边“俞”中“人”下面的短横不要丢掉;
“畔”字的右边“半”中间不要 多加一横;书写“孙”时,要注意“小”左边的
点要穿插到左部的“提”的下面。“愁”“寺”都是上下 结构的字,“愁”要写


本资料能够帮助老师们,精心备好课。
得上大下小;“寺”要写得上宽下窄,
“土”的竖和“寸”的竖钩要错开,不要对齐写。


教学资源
*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话,祖籍太原祁县(今属 山西),后随其父迁居蒲州(治所在今
山西永济西)。唐代诗人、画家。又因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 丞”。晚年居
蓝田辆川,过着亦官亦隐的悠闲生活。宋代大诗人苏轼在《书摩站蓝田烟雨图》
中 说:“味摩话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所评极为精当。
张继,字懿孙,天宝年间进 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分掌财赋于洪州(今
江西南昌)。诗多纪行游览、酬赠送别之作,风格清远 ,以《枫桥夜泊》最为知
名。
纳兰性德(1655-1685),本名成德,为避讳改性德, 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清代满族词人。18岁中举,22岁赐进士出身,选授三等侍卫,后晋为一等,扈
从于康熙身边。其文学成就以词为最,曾形成“家家争唱饮水词”的局面,郑振
铎称其词作“缠 绵清婉,为当代冠”。

22、四季之美
教材解析
课文按一年四季的顺 序描写了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天的黄昏和冬天
的早晨等不同时间的景致。作者用细致的笔触描写 出不同时间、不同景物的动态
变化,营造了美的氛围。
本文作者感受细腻、选材视角独特,字里行间蕴含着独特的韵味。从时间上


本资料能够帮助老师们,精心备好课。
说,作者选择了“黎明”“早晨”“夜 晚”和“黄昏”四个时间段,即使“黄
昏”,作者也分为“夕阳斜照”和“夕阳西沉”两个时间点,这些 细微的时间差
别,凸显了作者感受的细腻。从景致上说,对于明亮的月夜,作者只用“固然也
很 美”一笔带过,着重描写了漆黑漆黑的暗夜和蒙蒙细雨的夜晚中的萤火虫,表
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 在写秋天的黄昏时,除选取归鸦和大雁外,还选取了
风声、虫鸣,这些细微的景致,营造出独特的韵味。 对于冬天的早晨,作者仅用
“当然美”三个字概括了“落雪的早晨”,详细描写了“铺满白霜”或“无雪 无
霜”的早晨手捧火盆穿过走廊的场景,白霜与燃烧的炭火,两者一静一动,一白
一红,韵味独 特。从结构上来说,四个自然段都用……最美是……”的句式开头,
齐齐整整,后文描写则或长或短,错 落有致。从用词上来说,“微微、红紫红紫、
漆黑漆黑、蒙蒙、翩翩”等叠词,读来朗朗上口,具有音韵 美。
本文篇幅短小,所写景致不多,但作者善于捕捉景致瞬间微妙的动态变化。
第1自然段描 写春天黎明时分的天空,用“鱼肚色、红晕、红紫红紫”写出了天
空颜色的变化,用“泛、染、飘”等动 词和“一点儿一点儿、微微的”等叠词写
出了天空颜色变化的过程。第2自然段描写夏夜萤火虫飞舞的情 景,用“翩翩起
舞”和“闪着朦胧的微光”等词语,写出了萤火虫飞舞时的迷人景色。第3自然
段描写秋天黄昏时分的景致,描写了归鸦“急急匆匆”朝案里飞去和大雁“比翼
而飞”的情景,赋予归鸦 、大雁以情感,画面具有动态感;其中,“夕阳斜照、
夕阳西沉、夜幕降临”等词语,形象地写出了太阳 落山的动态过程。第4自然段
描写在冬天的早晨,作者手捧火盆穿过长廊的场景,不仅写出了冬季早晨的 情趣,
还写出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本文的插图是四个扇面,分别展现了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 晚、秋天的黄昏、
冬天的早晨的景色,图文辉映,意境优美。


本资料能够帮助老师们,精心备好课。

一、理解运用
在 初读课文环节,可让学生谈谈自己眼中四季的美是什么,再边读边圈画出
作者眼里四季最美的是什么。学 生阅读后发现,作者眼里四季最美的时间分别是
黎明、夜晚、黄昏和早晨,最美的景物是东方天空颜色的 变化、夏夜细雨中翩翩
飞舞的萤火虫、秋天的归鸦与大雁、冬天熊熊燃烧的炭火。此时,可引导学生比< br>较“黎明”和“早晨”、“夜晚”和“黄昏”等词语,从时间的细微差别方面,体会作者
感受之细 腻,进而激发学生阅读与思考的兴趣。
在初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作者的审美情趣
和景物的动态变化。
1.感受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景物的独有韵味。
本文选取的景物在生活中司空见惯,但在作者笔下,这些普通景物却有独特
的情趣。
教学时,可把作者笔下的景物和日常人们眼中这类景物相比较,引导学生感
受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如, 教学第2自然段时,可引导学生发现,一般文学作
品描写的多是明亮的月夜,而作者选择的却是漆黑漆黑 的暗夜和蒙蒙细雨的夜
晚。教学第3自然段时,引导学生发现,常人眼里的乌鸦并不美。在作者笔下却< br>成为美的象征,因为作者描写的“点点归鸦”像人一样充满感情,“急急匆匆”归巢
的情景,十分 动人、美好。
本文所描绘的景物比较常见,教学时,也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一步感


本资料能够帮助老师们,精心备好课。
受景物独特的韵味。如,教学第3自然 段时,可以让学生想象黄昏时仰望天空,
看看大雁、乌鸦在天空飞翔的情景;倾听令人心旷神恰的风声、 虫鸣,从而感受
秋天黄昏时的声、色、景、情。教学第4自然段时,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
谈谈凛冽的早晨自己坐在暖和的炭火边、手捧一杯热茶的感受,从而体会作者笔
下冬天早晨的闲适。
2.边读边想象,感受景物的动态变化。
本文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四季中某个时间的景物, 教学时,可以结合课后
第二题,引导学生体会景物的动态变化。
教学第1自然段时,可以通过 品味第一句中表示颜色的词语,让学生感受天
空颜色的动态变化。在初步体会动态变化的基础上,指导学 生朗读第1自然段。
朗读时,第1自然段总体节奏要舒缓,读得轻一些,要读出黎明时的安静,其中,< br>“一点儿一点儿”要读得慢一些,表现东方天空慢慢变化的过程。
教学第2自然段时,可引导学 生边读边想象画面,通过轻柔的语气,营造出
夏夜静谧的氛围;通过“固然、也有、即使……也有……” 等词语,引导学生感受三
种夏夜不同的景致。朗读“翩翩飞舞”和“闪着朦胧的微光”等词语时,要突出 安静
的夜晚中的动态变化,让人感受到惊喜。
教学第3自然段时,既要引导学生关注点点归鸦 “急急匆匆”朝窠里飞去和成
群结队的大雁“比翼而飞”等壮观场面,也要关注“风声、虫鸣”等细微的 景物。朗
读时,前半部分要适当加快节奏,以便体现归鸦和大雁“急急匆匆”“比翼而飞”时
的 动态画面;最后一句宜舒缓,让人感受到风声、虫鸣背后的安静以及秋天景致
的辽阔高远。
教 学第4自然段时,可引导学生关注“铺满白霜”与“熊熊的炭火”的动静和色
彩对比.从而感受冬天早晨 的闲适。朗读时,可通过舒缓的语调,读出寒冷的冬
天手捧炭火穿过走廊时的闲情逸致。
3.熟读成诵,积累表达。
本文语言优美,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背诵。如,第 1自然段
可让学生借助图片背诵,教师提前准备三张图片,分别和“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
着鱼肚 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等句子对照,教学时,
教师出示图片,学生依据 图片想象画面进行背诵。第2自然段可以采用关键词提
示法,教师出示“固然、也有、即使……也有…… ”等词语,让学生根据句子之间的


本资料能够帮助老师们,精心备好课。 < br>内在联系进行背诵。第3自然段可以借助具体景物的提示背诵,如,教师出示夕
阳斜照、点点归鸦 、成群结队的大雁等景物图片,让学生根据提示进行背诵。第
4自然段可以引导学生关注“铺满白霜”与 “熊熊的炭火”的动静和色彩对比,辅助
背诵;也可以让学生借助“当然…….就是……或是……只是… …”等词语,根据句子之
间的逻辑关系进行背诵。
本文叠词和富有动态变化词语的运用,增加 了语言的韵味,可以引导学生通
过摘录或赏析等方式积累词语。
课后第三题是选做题,学有余 力的学生可进行仿写训练,要引导学生选取自
己印象最深的景致,再对其颜色、动作、声音、形状等方面 的变化进行描述,表
现景物的动态美,表达内心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大自然四季美景的喜爱之情。
仿写示例1:
天色一点儿一点儿暗下来了,各种鸟儿都朝着巢里飞去,远处山上的树就像巨石长满了青苔。此刻,东平湖一片平静,连鱼儿都躲在水草里,似乎要进入安
睡状态;水面上,夕 阳落下的最后一抹余晖,慢慢融入湖水里。
仿写示例2:
一个又一个雨点儿落入池塘,敲出 一个又一个大小不一的圆圈,那圈圈又一
点儿一点儿荡漾开来。一个又一个小雨点儿跳到荷叶上,立刻汇 成一个又一个闪
亮的水晶珠。池塘里的鱼儿,有的躲在荷叶下,把荷叶当作伞;有的绕着荷叶游
来游去,似乎借着荷叶捉迷藏。
二、识字写字
本课要认识的字中,要注意“旷”不要因“广”而误读,应读“kuang”,不读
“guang”,可与形近字“矿”作比较加强识记。
字义方面,“凛、冽”可借助偏旁识记 和理解:“?”字旁的字大多与寒冷相关,
“凛冽”的意思是刺骨的寒冷,可通过组词“寒风凛冽”帮助 学生理解。“旷、怡”可
结合词语“心旷神怡”理解,其中“旷”在文中指心境阔大,“怡”指和悦、愉 快。“逸”
本义是指兔子善于奔跑,这里用引申义“安乐,安闲”。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中,指 导书写“晕、幕、愈”等笔画较多的上下结构的字时,
要强调各部分写得稍扁、紧凑;指导书写“黎、漆 ”中的“*”时,提醒学生不要写
成“水”;指导“逸”字时,要强调右边是“兔”,不能少一点,可以 跟“免”字一起指
导。


本资料能够帮助老师们,精心备好课。
本课部分字书写要点:

教学资源
*清少纳言
清少纳言,日本 平安时代中期女作家。姓清,名不可考,“少纳言”是她在
宫中任职的称呼。出身官僚家庭,通汉学,著 有《枕草子》,为日本最早的随笔
作品集。
*《春曙为最》
春,曙为最。逐渐转白的山顶,开始稍露光明,泛紫的细云轻飘其上。
夏则夜。有月的时候自 不待言,无月的暗夜,也有群萤交飞。若是下场雨什
么的,那就更有情味了。
秋则黄昏。夕日 照耀,近映山际,乌鸦返巢,三只、四只、两只地飞过,平
添感伤。又有时见雁影小小,列队飞过远空, 尤饶风情。而况,日入以后,尚有
风声虫鸣。冬则晨朝。降雪时不消说,有时霜色皑皑,即使无雪亦无霜 ,寒气凛
冽,连忙生一盆火,搬运炭火跑过走廊,也挺合时宜;只可惜响午时分,火盆里
头炭木 渐蒙白灰,便无甚可赏了。

23、鸟的天堂
教材解析
本文记叙了作者 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见到的不同景象,分别描写了
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早晨榕树上群鸟活动的 情景,展现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


本资料能够帮助老师们,精心备好课。
光,表达了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和赞美。
全文共14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 1~9自然段)写第一次
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景色。第二部分(第10~14自然段)写第二天早 晨经过
“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以及对它的留恋和赞美。
课文题为“鸟的天堂”,但第1~ 4自然段并没有写“鸟的天堂”,而是从灿烂的
晚霞、宽阔的河流、几个朋友晚饭后划船出游写起,描绘 了一幅轻松、快乐的画
面,奠定了文章闲适自在的基调,为后面遇到大榕树作铺垫。第5~8自然段按照
由远到近的顺序,对大格树进行静态描写。第5、6自然段写远看榕树时,榕树
给人的感觉是“ 许多株”,以错觉写榕树之大。第7、8自然段写近看大榕树,通
过对榕树“枝、根、叶”的描写,写出 了格树的大而茂盛。其中,“一簇堆在另一
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突出了绿叶层层叠叠、挨挨挤挤 ,榕树枝叶之繁密。
“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写出榕树生命力的旺盛。第9自< br>然段交代出大榕树即“鸟的天堂”,具体描写了大榕树生长的环境,以及这里能成
为“鸟的天堂” 的人为因素——“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这一段虽然提到了“鸟的天
堂”但作者并未看到鸟,给读者留 下悬念。
第二部分刻画了“鸟的天堂”里的鸟声、鸟影、鸟形、鸟姿,创造了一个群鸟
或飞或 鸣的热闹情景。第12自然段描写早晨“鸟的天堂”由“静寂”到“热闹”的过
程,“到处……到处…… ”写出了鸟多而热闹;“大的,小的,花的,黑的”写出了鸟
大小不一、颜色各异;“有的…….有的… …有的……”写出了鸟儿自由自在、姿态万
千。第13自然段具体描写了一只画眉鸟,采用点面结合的方 法描写了鸟在“天堂”
里的快乐和自由。本文先写树后写鸟,一静一动,对比强烈。静态描写时,尽管< br>只写了树,但又处处为写鸟作铺垫。如,写格树枝繁叶茂,利于鸟雀营渠;写农
民不许人捉鸟,又 介绍了这里能成为“鸟的天堂”的人为因素。第二部分表面写鸟,
但又与树相关。如,开头两句“阳光照 耀在水面,在树梢”,简要交代了群鸟飞鸣
的自然环境;接着写“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乌影”,突出 了大榕树确实是鸟自
由生活的乐园,不愧为“鸟的天堂”。
本文插图描绘的是作者第二次经过 “鸟的天堂”时的情境。图画中,游人在河
里划船前行,河两岸是郁郁葱葱的树林,榕树上空众鸟盘旋、 振翅高飞。画面有
静有动,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让人如临其境。


本资料能够帮助老师们,精心备好课。

一、理解运用
初 读课文时,可让学生针对题目提出疑问,带着““鸟的天堂’是怎样的
呢?”“鸟的天堂’在哪里?”等 问题初读课文。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梳理“作者几次去
了‘鸟的天堂’,每次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整体 把握大意。
1.借助关键词句,初步体会“鸟的天堂”的特点。
深入阅读时,教师可以引导 学生探究以下问题:“为什么这里会成为鸟的天
堂?”“鸟儿在这里是怎么生活的?”针对第一个问题, 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
的具体语句来交流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如,第7自然段中,从对枝干、树根的描
述中,感受到榕树之大,给鸟儿提供了广阔的生活空间。也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教
材中的图片,以 增加感性认识。朗读指导时,要注意“不可计数”中“数”在这里读
sha,跟“计”的意思一样,表示 “查点数目”。第8自然段“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
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让读者感受到大榕树枝叶茂 盛,给鸟儿创造了良好的、
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第9自然段,介绍了“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是这里 能成
为“鸟的天堂”的人为因素。同时“鸟的天堂”里并没有见到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
写出 了作者遗憾的心情。
第二个问题,可引导学生抓住有关词句进行交流,让学生体会到鸟儿的数量
多、种类多,而且能想象出鸟儿自在飞翔、欢快鸣叫的动人情景。如,学习第


本资料能够帮助老师们,精心备好课。
12~13自然段时,引导学生抓住“ 起初”“后来”“接着”等词语,感受“鸟的天堂”从
“静”到“动”、鸟儿由“少”到“多”的变化过 程;通过“到处…….到处……”感受鸟的热
闹;“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有的……有的 ……”感受鸟的多和自由;通
过画眉鸟的鸣叫,感受鸟的快乐。
课文最后,作者发出感叹和赞美。可引导学生回顾全文,理解加引号的“鸟
的天堂”
和不加引号的“鸟的天堂”的含义。学生讨论后明白: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指
大榕树,表示特定的称谓 ;不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因为作者亲身感受到鸟儿
们在这里生活得自由自在,所以在作者心里,大 榕树就是鸟的天堂;大榕树能成
为鸟的天堂,和当地农民的保护分不开,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2.明确第1~4自然段的作用。
学生可能会疏忽第1~4自然段的学习,教师可在课文学习 之初引导学生学
习,也可以在学习完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后,再引导学生学习。教学时,可以引
导学生交流研讨:课文题目是“鸟的天堂”,开头四个自然段却没有从“鸟的天堂”
写起,前四个自然段 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跟后文写
“鸟的天堂”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通过研讨 发现:文章开篇从晚霞、河道、划船
等写起,描绘了一幅优美、轻松、自在的出游画面,写出了作者平静 、愉快的心
情,为遇到“鸟的天堂”作铺垫。
3.比较两次所描写景物的特点,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初步了解了“ 鸟的天堂”的特点后,可引导学生对两次所见的情景进行比较,
并想象画面,用不同的语气和节奏朗读相 关段落,体会榕树枝叶繁茂的静态场景
以及群鸟飞鸣的动态场景,落实课后第二题。
朗读第一 部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仅体会到榕树形态上的“静”,还能体会
出作者看不到鸟的“静”,总体节奏 要平缓,不能读得太过响亮和喧闹。第5~7自
然段朗读时要体现出从“猜测”到“肯定”的语气,第8 自然段要读出赞美、感慨的
语气,其中,“那么多”可拉长字音,突出绿叶多;“堆”要重读,突出绿叶 的层层
叠叠、挨挨挤挤;“明亮”“照耀”“颤动”可读得响亮,让人感受到大榕树旺盛的生
命 力。第9自然段要通过朗读体现出作者的疑惑和遗憾。
第12~13自然段从静到动,朗读时要由慢到 快。“静寂”要读得轻一些,“忽
然”的声音要略高,突出看见鸟儿的惊喜。读第三、四句,可以配上拍 手和一只


本资料能够帮助老师们,精心备好课。
一只点数的手势。 朗读“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时,语调应有高低起伏的变化,
通过轻快的节奏突出鸟的自由和欢乐, 体会景物的动态美。读第13自然段时,
语速可稍快些,“应接不暇”“这”“那”“另”等词要重读。
4.借助阅读链接,加深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阅读链接”中的片段节选自巴金先生的《 筑渝道上》(筑是贵阳的简称,渝
是重庆的简称)。两段文字描绘的是作者1942年乘坐汽车从贵阳到 重庆的旅途
中,看到的贵州山间的自然景色以及作者对生命发出的由衷赞美。第1自然段文
字用 排比修辞写出了自然景色带给作者的震撼;第2自然段文字反复强调“生命”
一词,情感细腻而热烈,表 达了巴金先生对自然、对土地、对生命的热爱与赞美。
教学时,可以在学习文章之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 读这段话,加深理解本课所表
达的对自然与生命的真挚情感。
二、识字写字
教学本 课生字时,可借助熟字对比的方式识记,如,“桨”和“奖”的读音相同,
字形相近,“桨”是划船工具 ,多为木制,因此是“木”字底。“桩”和“庄”读音相同,
“桩”指插在土中的木头,因此是“木”字 旁。教学“暇”字时,可借助“霞”帮助识记
字音,强调“暇”是“日”字旁,借助“日”字旁理解“暇 ”和时间有关,并把它放在“应
接不暇”中理解字义。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中,“桨”是上下结 构,“眉”是半包围结构,其余8个字都
是左右结构。“榕、桩、梢”都是木字旁,要写得左窄右宽,“ 榕”中“木”的点与“容”
的短撇、长撤形成避让。“涨、塔、暇、抛”也是左窄右宽,“涨”的右边“ 弓”窄“长”
宽;“塔”的顶部左右持平,底部右边要低;“暇”字要提醒是日字旁,不要写成“目”;
“抛”右边先写“九”,“九”第二笔的横折弯钩的弯要写得长一些,托住“力”。“纠”
要写 得左边略宽,右边略窄。
本课部分字书写要点:


本资料能够帮助老师们,精心备好课。


24、月迹
教材解析
本文记叙了中秋夜几个孩童从屋里到院子、从院子到河边寻找月亮的过程,
以儿童化的语言描绘了皎洁的月光和月光下的夜色,表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观察
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充满 童趣。
课文按地点的转换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我们”堂中
赏月, 描绘了中秋夜孩子们由盼月到看到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屋中,最后
看到月亮爬到镜中的过程。第二 部分(第3~20自然段)写“我们”院中寻月,描
写了院中的月光以及月光下的夜色,借助奶奶的话, 把院中的桂树和月中的桂树
连在一起,写出了孩子有趣的感觉和想象。第三部分(第21~24自然段) 写“我
们”河边寻月,发现上湾、下湾、水里、天上、弟弟妹妹的眼睛里都有月亮,感
悟到月亮 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
本文语言动人,充满童真童趣。如,第2自然段,写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爬竹帘格儿的过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动态变化;第3自然段写院
子里的月光玉玉的、 银银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这样的描写有儿童的语
言特点。文中儿童的想象也颇有趣味,如,在 院中寻月时,看见桂树缀满累累的
骨朵儿,便“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听到奶奶说月亮里有一个 女子时,便
想到“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文中儿童的感受也很有趣,
如 ,当月亮爬上穿衣镜时,“又都屏住气儿,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
吹跑了呢”;当奶奶说月亮 上有桂树时,“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添了一
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等语句,都是孩童特有的感 受,体现了作者感受的细腻和
描写的传神。


本资料能够帮助老师们,精心备好课。
课文配有插图,第一幅是月亮透过竹窗 帘照进屋子的情景,对应课文第2
自然段的描写。第二幅是明月下的村舍全景图,天上的月亮和小河里的 月亮相映
成趣,古朴的石桥村舍与幽深静寂的小巷更衬出月夜的静谧。两幅插图与课文描
写的意 境相符,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章意境。


教学时,要紧扣本单元的阅读重点, 在前几篇课文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
1.默读课文,找出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里,理清课文的思路。
教学时,让学生带着问题 默读课文,找到作者追寻月亮的足迹,然后进行交
流。交流过程中,学生可能会说月亮的足迹出现在竹窗 帘儿上、穿衣镜上、葡萄
叶儿上、瓷花盆儿上、锨刃儿上、水里、眼睛里…….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出: 出
现在竹窗帘儿和穿衣镜上的月影是在中堂里看到的;葡萄叶儿、瓷花盆儿、锨刃
儿上的月影是 在院子里找到的;眼睛里、天空上的月亮是在小河边发现的,从而
理清月亮的足迹先后出现在“中堂一院 中一河边”,这也正是“我们”寻找月亮的足
迹。
2.自主阅读,圈画出有趣的语句并交流。
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自主阅读,圈画出自己觉得有
趣的句子后进行交流 ,之后再进行有感情朗读指导。学生的交流一般可以分两个
方面:
一是对月亮以及月亮下的桂 树、院子、小河等事物的描写。交流时,可以先
让学生读一读自己圈画的语句,说说这些语句让自己想象 到了什么样的画面,有
什么感受。当学生交流月亮动态、静态描写的语句时,可引导学生作比较,比如< br>通过对比朗读,感受月亮动态时的顽皮可爱、静态时的恬静柔美。


本资料能够帮助老师们,精心备好课。
一是孩子们看到月亮和听到奶奶的话之 后产生的独特感受和想象。交流时,
除了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还可以谈一谈自己对月亮上的月宫、桂树、 嫦娥有过哪
些神奇的想象。当交流到“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这样含义深刻的语句,先让学生
阅 读课文内容,说说作者为何有这样的感受,再联系自己的感悟谈一谈。
3.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朗读。
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想 象,有感情朗读。
例如,针对月亮爬竹窗帘儿的段落,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想象月亮爬竹窗帘儿的过
程,并把这个过程通过语气表达出来。针对月光静态描写的段落,可以让学生边
读边想象眼前仿佛出现 了什么,感受静态月光的柔美。
4.自主学习生字、词语。
本课要认识的生字中,“嫉妒” 与“忌妒”的词意相同,但字音不同,学习时,
要强调“嫉”读“”;学习“袅”字时,可借助生活中炊 烟的样子,引导学生理解“袅袋”
一词的意思是“形容烟气练绕上升”,还可以组词“余音袅袅、花香袅 袅”等帮助学
生理解。
“嫦、娥、瓷”可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的规律进行识记,或者随文识记。
学习多音字“悄”, 可结合词语“悄然无声”,引导学生理解当“悄”读qido时,
意思是寂静无声,再读好“悄没声儿” 这个词,注意“没”读轻声mo。引导学生读
准“累”
在“累累”中读‘“1ei”,结合生 活经验或桂花的图片理解句中“累累”一词的意思
是“接连成串”;还可补充“硕果累累”“果实累累” 等词语以加深理解。

习作
即景
教材解析
本次习作是半命题作文“即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观察的对象,把题目补充
完整。“即景”的意思是眼前的、当下的景物,这就要求所写的景物是较短时间内
所见,并且要有一定 变化。
教材第一部分明确了习作内容。首先列举了学生熟悉的自然景观,旨在引导
学生关注大 自然的变化,打开习作思路。其次提出习作任务,在四年级按一定顺
序写景物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观 察景物的变化,写下观察所得”的要求。教材


本资料能够帮助老师们,精心备好课。
从身边景物入手,以雨中、日落、田野 和窗外为例,既提示学生如何根据观察对
象把习作题目补充完整,又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习作思路。 < br>教材第二部分提出了习作要求:一要按顺序写景物;二要写出景物的动态变
化。并以“窗外即景” “日落即景”为例,对习作要求进一步讲解,引导学生重温描
写景物的基本顺序,迁移运用本单元学习的 动态描写,落实本次习作的要求,突
破习作重点和难点。教材第三部分提出修改的要求和建议。习作完成 后,要通过
“读一读”的方式,检查是否“写出了景物的变化”,对不满意的地方进行修改。
教材有一幅插图,插图上远处有山,近处有树,还有展翅高飞的鸟儿、喷薄
而出的朝阳……画面有远景有 近景,有动态有静态,能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学
生的写作灵感。


一、明确习作内容,指导学生拟题
习作前,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认真审题,明确本次习作题目是“_即景”
要“观察一种自然现象或一处自然景观”。
对于“即景”,教师要强调观察的景物是短时间某 一场景内会发生变化的景
物。如,课文《四季之美》涉及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从全篇来说,“四季
之美”就不是“即景”;但其中春天黎明天空颜色的变化、秋天黄昏归鸦回桌的情
景,就是“即 景”。同样,如果观察含羞草从发芽到长大的过程就不是“即景”,但
含羞草遇到外界刺激就轻轻闭合上 的变化过程就是“即景”。
对于“自然现象”和“自然景观”,教师要适当举例,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例如,
“自然现象”指风、雨、雷、雾、日出、日落等现象,“自然景观”指大自然的山水


本资料能够帮助老师们,精心备好课。
田园、荷塘湖泊等,指导学生可以观察 晨曦中的公园、下雨后的池塘、傍晚天空
的云、夕阳斜照下的水面、风中的落叶……
拟题时, 要根据教材中所列举的四个题目对学生进行指导:可以把观察的自
然现象或自然景观补充到题目中去,也 可以把观察景物的范围补充进去。让学生
根据自己观察的对象或者观察范围进行拟题,再次提醒学生注意 观察的对象是否
适当。
二、布置观察任务,填写观察记录单
布置观察任务时,可引 导学生回忆三年级“观察”单元中学习到的观察方法,
提醒学生可以按照空间顺序观察,也可以按照时间 顺序观察。从观察重点来说,
要立足于观察对象的“变化”。如,观察日出,要重点观察日出时太阳形状 的变化、
周围云霞色彩的变化以及大地明暗的变化;观察天空的云,要重点观察云的形状
变化及 色彩变化;观察下雨的场景,可按照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重点观察
雨的大小、声音、雨中景物的变 化及人或动物的表现等,从而指导学生多角度观
察,填写好观察记录单。

三、借助课文典型段落,指导习作方法
针对本次习作的两个重点,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习 作前或者习作后借助
课文典型段落进行指导。
1.结合观察记录单,理清习作思路。
引导学生结合课前填写的观察记录单,根据景物特点,理清习作思路,确定
描写景物动态变化的角度, 例如,可以从形状、颜色、数量、气味等方面描述景
物的动态变化。然后构思文章,开始习作。
2.联系学习经验,明确写作顺序。
对于写作顺序,可以引导学生回顾《雷雨》和《月迹》的 写景顺序,再次明
确描写景物时,要按照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也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以前的阅读、
习作经验,如,可让学生回忆四年级“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物”等内容,强调同一
个景物在不同时间是 有变化的,可以按照景物变化的前、中、后几个不同阶段来


本资料能够帮助老师们,精心备好课。
写。
3.结合课文片段,指导动态描写。
本次习作的重点是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指导时,可结合本单元课文片段进
行指导。
如,可出示《月迹》《四季之美》中相关片段指导写作。
出示片段一:
春天最美是 黎明。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
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出示片段二: < br>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
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 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
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国便满 盈了。
引导学生发现描写动态变化时,可以使用恰当的动词,从景物的形状、颜色
等方面的变 化来写;还可以使用“先…….再……渐渐地……”等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
等。可以让学生先完成语文园 地“词句段运用”第二题,先做把画面写具体的练习,
再进行习作。
四、围绕要求修改习作,交流展示精彩片段
习作完成后,要指导学生根据本次习作要求进行修 改。依据习作目标,明确
修改目标:第一,是否按照一定顺序;第二,是否写出了景物的动态变化。在两
个目标中,第二个目标要作为修改重点。可以从学生作品中选取典型片段,和学
生共同交流、修 改。如,有学生在写《荷塘即景》时,能按照一定顺序描写荷叶、
荷花,但对荷塘的描写缺少动态变化。 指导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用什么词语
能表达出荷花的勃勃生机;用什么词语形容荷叶的密密麻麻更有 动感;有风时,
荷叶、荷花又会怎样;如果飞来了小蜻蜓,如果荷叶上有露珠会怎样等。
又如 ,有学生写《月夜即景》时,能从上至下进行观察,写了月夜下的小区
楼房、池塘边散步的人等,但事物 之间缺乏衔接,内容之间显得有点跳跃。另外,
习作中有动态描写,但没有写出动态变化。如,月亮是什 么形状的?升上天空时
有什么变化?小池塘是什么形状的?鱼儿探出头来之后,小池塘恢复平静还是有< br>其他响动?“散步的人很多”,要如何描写?他们是绕着池塘走吗?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通过典型 的片段,了解到:按顺序写,要写好事物之间的衔接;写出动态
变化,不仅要有动态描写,也要写出形态 上或者时间先后的变化。


本资料能够帮助老师们,精心备好课。
让学生根据讨论结果,试着修改片段,全班交流。再进行个人修改和小组间
互评互改环节。无论自评还是 互评,都要紧扣习作要求。最后,推荐优秀习作进
行展示,学习动态描写的方法,增强学生创作的兴趣和 信心。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理解“即景”的意思1.回顾本单元几篇课文 的主要内容,引出
本次习作题目。导入:这一单元,我们初步体会了景物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
这节课就让我们用手中的笔,试着去描写景物的变化。
2.板书“即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即景”的意思。
点拨:
(1)即:当时,当下。即景:当时或当下所看到的景物,时间不能很长。
(2)《四季之美 》写的是春夏秋冬的景色,不是即景。但其中写春天黎明
天空颜色的变化,秋天黄昏归鸦回窠的情景,是 即景。
二、引导学生审题,拟定习作题目
1.引导学生思考:(板书:在即景前加上“”) 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我们可
以写哪些即景呢?请同学快速浏览教材,思考第2自然段为我们提出了哪些 习作
要求?
2.同桌相互说一说从教材中获取的信息。


本资料能够帮助老师们,精心备好课。
预设:
(1)要求写一种自然现象或一处自然景观,重点观察景物的变化,写下观
察所得。
(2)根据自己的观察对象,把题目补充完整。
3.全班交流:生活中哪些是自然现象?哪些是自然景观?
预设:
(1)“自然现象”指的是司风、下雨、打雷、起雾、日出、日落等现象。
(2)“自然景观”就是大自然的景色,如山水田园、荷塘湖泊等。
4.引导学生读第2自然段中已经补充好的四个题目,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雨中、日落是自然现象;田野和窗外是观察的范围。
5.组织学生讨论可以补充哪些题目。
教师相机点拨:
可以把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或 自然景观补充到题目中去,也可以把观察范围补
充到题目中去,但所写内容必须是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或自 然景观。
三、回顾课文,梳理写作顺序和写动态变化的关键点,结合观察记录单,构
思文章,自主写作
1.引导学生思考:本次习作,我们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接下
来的内容,试着提 炼出关键词,圈画下来。
预设:按顺序、写出动态变化。
2.提问:按顺序写,可以按怎样的顺序呢?
点拨:除了可以按由近及远的顺序,还可以按由 远及近的顺序。空间顺序有:
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前到后,由中间到两边……
追问:观察景物时,除了按空间顺序外,还可以按什么顺序呢?
出示片段一:春天最美是黎明 。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
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预设:通过“一点儿一 点儿”能看出这一较是
按时间顺序描写天空的动态变化的。
3.提问:第二个关键词写动态变化,如何才能把景物的动态写得更加鲜活
呢?
出示 片段二: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
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 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


本资料能够帮助老师们,精心备好课。
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国便满盈了。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抓住月亮哪方面的变化来写月亮升高这一过程的?
预设:
(1)作者通过月亮形状的变化写出了月亮慢慢升高的动态过程
(2)作者在写景物变化时, 运用了“先,再,渐渐地”这些有承接关系的词
语,使月亮升高的过程更清晰。
(3)“溜”“爬”两个动词用得极其准确,这样写使月亮的动态变化更生动。
4.引导学生 结合课前填写的观察记录单,思考:在你观察的自然现象和自然
景观中,哪些是有动态变化的?你会抓住 它的哪些方面来描述?你想拟什么题
目?
教师点拨:可引导学生根据景物的特点,从景物的形 状,大小、阴暗、冷暖、
疏密、颜色、数量、声音、气味、神韵等方面来描述景物的动态。
5.同桌相互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拟题不恰当、或所写景物不恰当的地 方,讨论更改,使
文章从题目到所写内容均符合习作要求。
6.让学生结合观察记录单,构思文章,开始习作。
(1)教师明确要求:请同学们根据观察 记录单,构思文章,如开头写什么,
结尾写什么等。注意所观察的景物的动态变化应是文章的主体段落。 下面请动笔
习作(400字左右)。
(2)教师巡视,随时发现学生写作中出现的问题,相机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根据评价标准,初步修改典型习作。
2.自主修改习作。
教学过程:
一、小组互读习作,初步评价习作,得出评价标准
1.学生四人一组,互读小组内同学的习作,议一议谁的习作写得好,好在哪
里?
预设:


本资料能够帮助老师们,精心备好课。
(1)××的习作,能按顺序描写景物,描写内容具体,还能恰当地运用比喻、
拟人等手法。
(2)××的习作抓住景物形状、颜色、声音等的变化,写出了景物的动态变
化,还写出了自己 独特的感受。
2.启发学生思考:就本次习作而言,好作文的评价依据是什么?
点拨:引导 学生结合习作注意事项和同学的习作,总结出本次习作的评价标
准,即按顺序、写出动态变化。
二、例文引领,初步修改习作
1.启发学生思考:在本习作的评价标准中:按顺序和写出动态 变化,你觉得
哪个更难一些呢?为什么?
2.出示典型例文一,全班讨论,提出修改建议。
英型例文一:《雾中即景》片段到了上午,雾就更白了,更浓了。清晨,淡
演的雾在校园里叙着 ,像轻纱笼平着整个校园。我站在远处看同学的身影朦朦胧
胧的,教学楼亮灯的窗口也像罩了层纱。空气 湿漉漉的。浓雾很淘气,藏起了太
阳的利剑,太阳刚露了一下脸就躲进了云里。眼前只有这白色的雾,像 牛奶一样,
分不清天和地,更看不清人影。马路上的车灯眨着它那黄水品般的大眼睛。中午,
太 阳探出半个脑袋,雾一下子淡了。
(1)提问:你觉得这段文章好在哪里?有什么问题?预设:本片段 语言描
写较生动,能恰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也写出了雾的动态变化,但顺序
有些混乱 。
(2)追问:如果按照什么顺序来写,就更清楚了?点拨:根据雾的变化过
程,按照时间顺 序,先写清晨的雾,再描述上午的浓雾,最后写中午太阳出来雾
变淡了。这样就清晰了。
(3)师生共同修改典型例文一。
预设:
清晨,淡淡的雾在校园里飘着,像轻纱笼 翠着整个校园,空气湿漉漉的。我
站在远处看同学的身影朦朦胧胧的,教学楼亮灯的窗口也像罩了层纱。 马路上的
车灯眨着它那黄水晶般的大眼睛。太阳刚露了一下脸就躲进了云里。渐渐地,雾
更白更 浓了。浓雾很淘气,藏起了太阳的利剑,让人们的眼里只有像牛奶一样的
它,分不清天和地,更看不清人 影。中午,太阳探出半个脑袋,雾一下子淡了。


本资料能够帮助老师们,精心备好课。
(4)教师小结:可以根据所写景物的特点,回顾观察顺序,看看是否把变
化过程写清楚了。
3.出示典型例文二,全班讨论,提出修改建议。
典型例文二:《月夜即景》片段晚上,我走 出家门,发现今晚的天空干净得
很,没有一丝云。一轮月亮把小区照得亮亮的,似乎星星也暗了许多。月 光下的
小池塘更亮了,水里能看见圆圆的月亮,出来散步的人很多。
(1)提问:你觉得这个片段少了点什么?
预设:这一段按顺序描写了天空、月亮、小池塘、散步的人,但没写出动态
变化。
( 2)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月夜,哪些景物是有动态变化的?怎样描述出
月亮、小池塘和散步的人们的动 态?在描写动态时,用什么词语最准确?
点拨:写动态变化,可以写月亮是怎么一点点升高的;它一开 始照到小池塘
时,是什么样的场景;随着月亮升到半空中,又是怎样的场景;等等。
(3)师生共同修改典型例文二。
预设:
晚上,我走出家门,发现今晚的天空干净 得很,没有一丝云。月亮慢慢地爬
上楼顶,把小区照得亮亮的,连平日里亮闪闪的星星似乎也暗了许多。 月光下的
小池塘更亮了,像一面镜子。走近池塘,能看清池塘粼粼微波中颤动的圆圆的月
亮,好 像伸手就可以触到它。在我凝神遐想的时候,水里的圆月悄悄地挪移了,
依然是那样颤动,池塘里楼群的 阴影也掷移了,整个池塘也成了一个人间的圆月。
偶尔有调皮的小鱼儿探出头,荡起的水纹一圈圈扩散开 来,让这圆月微微动起来。
池塘边的小路上,出来散步的人很多,他们边走边聊,享受着这银色的月光。
(4)小结:要抓住所写景物的特点,如景物的形状、颜色、数量、声音等
方面的变化,来描述 景物的动态。
三、修改自己的习作,小组交流
1.指导学生对照本次习作评价标准(按顺序 、写出动态变化)和修改典型例
文的思路,再读一读自己的文章,看看是否写出了景物的变化,对写得不 满意的
地方进行修改。
提示学生关注书写规范和标点符号等。
2.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本资料能够帮助老师们,精心备好课。
3.学生修改习作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说说发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
要这样改。小组内 成员交换习作,再读一读。
四、布置作业
继续修改自己的习作。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1.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语句,组内交流自己的
理解和感受。
2.小组代表从“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两个方面分别汇报交流的结果。
3.引导学生对本单元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进行归类品味,体会这样表达的
好处。

预设:
①作者抓住以下内容进行了静态描写。
多方面描写: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 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
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 垂到水面,从


本资料能够帮助老师们,精心备好课。
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色彩: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
②动态描写,作者从以下几 方面入手写出景物的变化。我们继续拍掌,树
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 的,花的,黑的,有
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数量、声音、大小、颜色、动作。)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儿却慢慢儿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
只留下一个空镜,一 个失望。(形状变化。)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课文中有关静态描写、动态描写的句子,并
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5.交流课外阅读中积累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预设:
这样写的好处是:写文章时,运用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就能把内容写得更
具体、更准确,可以增强文 章的感染力。
词句段运用
1.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动机。教师引导:元旦快到了,我们为班 级的元旦联
欢会设计一张海报吧。
2.初步了解海报。
(1)提问:做海报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预设:打动人的宣传语;好
看的图画。) (2)师生展示提前搜集的海报,交流并明确:做海报的目的是宣传活动,
吸引更多的人参与。海报 的内容主要包括文字和插图,其中,文字包括主题、宣
传语、活动时间、地点、主办单位等。
3.了解宣传语,了解图画特点。
(1)了解宣传语。好的宣传语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活动, 写宣传语一要有
对象意识,明确宣传语写给谁,他们的喜好是什么;二要明确宣传活动的特点,
明确元旦联欢会上最吸引人的是什么,宣传语要突出活动的优势。
例1:在2020年到来之际,五一 班盛大的元旦联欢会将在本班拉开序幕,
欢迎同学们霸跃参加。
例2:你想看神奇的魔术吗?你想欣赏优美的歌舞吗?
你想参与好玩的游戏吗?2020年元旦联欢会,期待你的参与!


本资料能够帮助老师们,精心备好课。
比较以上两个宣传语,引导学生明白, 第二个宣传语制造了悬念,更能激发
观众的好奇心和参与的愿望。
(2)了解图画特点。出示 一张以简笔画形式制作的海报,让学生了解海报
插图可以复杂些,也可以采用简笔画的形式,建议课后完 成插图任务,或者和美
术老师联合开展相关活动,结合美术课完成插画任务。
4.学生拟定宣传语,小组之间交流。
示例:元旦联欢会精彩纷呈,届时有来自学校的舞蹈大吻、相声大咖参与。
你不来,会遗憾!
5.课下完善图画,完成海报,张贴展示。


1.引导学生对比阅读两组 例句,在对比中体会第二个句子的特点。然后总结
归纳把画面写具体的方法:可以添加表示静态或动态描 写的语句,或者增加恰当
的修饰和补充说明的语句。
2.读句子,抓住三句话中的关键词:“ 清澈、玩耍、布满、阴云”等,从形状、
颜色等方面展开想象,从而把句子写具体。
3.交流、分享仿写成果。
例1:眼前是潺潺的小河。河水清漱见底,倒映着蓝天和白云。河 水缓缓流
动,绿油油的水草在水中轻轻地摇曳着,似乎在蓝天和白云里舞蹈。
例2:一只小狗 在公园的草坪上玩耍。只见那小家伙抱着一个皮球,一会儿
滚到这,一会儿滚到那,活像一个毛茸革的雪 球。
例3:清晨,原本睛空万里,可不知何时从四面八方聚来了许多云朵,有的
像一团雪白的 棉花,有的像一座小小的山峰,还有的像一头笨重的大象……云层
越积越厚,天色越来越暗,像是有人在 天地间拉上了一块黑色的幕布。







本资料能够帮助老师们,精心备好课。


挨打作文-青岛人事信息网


烟台招聘网站大全-五年级科学教案


滁州技术学院-科学城一中


在线代理浏览器-母亲节哪一天


美术设计-小学周记300字


云的作文-安徽专科学校排名


铜陵一中-南开大学研究生招生


回家的诱惑剧情介绍-北京电影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