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部编语文五年级语文上册

余年寄山水
999次浏览
2020年10月04日 23:2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士兵军衔肩章-实习工作小结

2020年10月4日发(作者:柳溥庆)



2020-2021部编语文五年级语文上册

一、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以及模拟试题
1.课外阅读。

背影(节选)

朱自清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 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
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 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
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 一半为了丧
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br>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父亲
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①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②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
两三次 ,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
他只说,“不要 紧,他们去不好!”

(1)短文主要写“父子车站离别,父子之情”,为什么要写“祖母去世,父亲失业”?

(2)读文中画线的句子②,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表明作者认为父亲完全没必要亲自送已长大成人的儿子,父亲这样做完全是多此一举。
< br>B.虽然儿子已长大,但在父亲的眼里,却永远是孩子,永远不会长大,体现了父亲对“我”浓浓的
爱。

(3)第3自然段中“说定”改为“说好”或“说过”好不好?为什么?

(4)第3自然段画线的句子①中“再三”和“仔细”表达的意思是否重复?

(5)父亲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句中的“他们”指的是( )。

A.约朱自清出去游逛的朋友

B.父亲在旅馆里熟识的茶房

(6)对笼罩在《背影》一文中的哀愁凄凉的氛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种氛围是由课文中所描绘的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败,父子离别,父亲“打去之 期不
远”等事情营造的。

B.这种氛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态,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思想性。

C.这种氛围是父亲晚年的心情不好,父子矛盾,削弱了对父子亲情关系的表现。

D.在这种氛围下,父亲还如此细心周到地关心爱护儿子,更显出父爱的真挚动人。

【答案】 (1)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中祸不单行,更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为引出下文作好铺
垫。

(2)B

(3)不好。因为“说过”只是顺便一说,改为“好”语气不如原来坚定。 而“定”表示已经决定了,
更为恰当。

(4)不重复。因为“再三”表示“多次”, 说明父亲多次对“我”表示关心。而“仔细”是一种状态,
二者都体现了父亲对“我”的深情,不矛盾。

(5)B



(6)C

【解析】【分析】(1)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
答。

(2)、(6)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 br>误。

(3)、(4)此类型的题目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把二者做一对比,表达效果方 面考虑。
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4)(5)这是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
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故答案为:(1)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中祸不单行,更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为引出下文作 好铺
垫。

(2) B;

(3)不好。因为“说过”只是顺便一 说,改为“好”语气不如原来坚定。而“定”表示已经决定了,
更为恰当。

(4) 不重复。因为“再三”表示“多次”,说明父亲多次对“我”表示关心。而“仔细”是一种状态,
二者都 体现了父亲对“我”的深情,不矛盾。

(5) B;

(6) C;

【点评】(1)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2)、(6)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3)、(4)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辨析能力。

(5)此题考查对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的把握。


2.阅读欣赏,回答问题。

飘香的生命

突然,觉得 办公室内流动着一股熟悉的香味,很熟悉,却一时想不起来是什么香味。开
始,还以为是某个同事身上的 香水味。可一个个挨着猛嗅了一番,却都不是。这时,有人
提醒:“这是桂花香吧。”

这才恍然醒悟,这确实是桂花香啊!于是,赶到室外,走到立在人行道旁的桂树旁。果
然,一股浓烈的幽香沁人心脾,激荡魂魄。再仔细瞧去,在那密密的树叶后面,那些米粒
大小的嫩黄的花 儿正如天空的星星闪烁,却又十分静谧,毫无张扬之意。

瞧着瞧着,我的眼睛就湿润 了。这些惹人怜爱的小东西,竟在偷偷地飘香,飘香了还像
什么都发生似的,静静地立在枝头,等着悄悄 的凋零。我们如不仔细瞧,还不知道它已经
到过这个世界,已经香过这个世界。这时,我的思绪触到一个 最温柔的记忆,那是上中学
时一个同学讲的故事。

当时,这个同学家里很穷 ,为了省电,他每天晚自习后十一点钟才回家,而那时,学校
的大门也在他走后一段时间才缓缓地关上。 他一直以为大门是要到那个时候才关的,因此
春夏秋冬,他天天如此,从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直到有一天 ,他被锁在校园内过了一夜,
他才知道学校大门是十点钟就关的,而原来关门的老大爷生病住院了。直到 那时他才明



白,老大爷一直在默默地为他开着方便之门。当他流着 泪买了一大堆礼品去看老大爷时,
老大爷已经去世了……

听完这个故事,我 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为了那个默默行善的老人。我们的心湿漉
漉的,因为在那一刻,我们才醒悟, 其实我们每个人身旁都有那个开门的老人,在为我们
开着方便之门,他们就像这小小的嫩黄的桂花,悄悄 地释放着幽香,然后悄悄地凋零。

他们不张扬,是因为他们的生命本就是如此啊!

(1)给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嗅________ 沁________人心脾 凋________零 静谧________

(2)把下面的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

(3)照样子把成语补充完整

例:口是心非

顾________失________ 扬________避________ 若________若________ 严________
酷________

(4)第三自然段中画线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和“我们的心湿漉漉的”,其原因分别是什么?

(6)《飘香的生命》写出了作者对生命的什么感悟?

【答案】 (1)xiù;qìn;diāo;mì

(2)听完这个故事,我们的眼睛怎能不湿润呢?

(3)此;彼;长;短;即;离;寒;暑

(4)引出下文。

(5 )“眼睛都湿润”的原因是“为了那默默行善的老人”,“心湿漉漉”的原因是“那一刻,我们
才醒悟, 其实我们每个人身旁都有那个开门的老人,在为我们开着方便之门,他们就像这
小小的嫩黄的桂花,悄悄 地释放着幽香,然后悄悄地凋零。”

(6)生命的美好在于默默地奉献。
< br>【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本课生字的掌握情况,学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读
生字, 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声调、声母、韵母的区别,平时注意多读多练。

(2)陈述句变为反问 句,首先注意反问成分的变换,有否定词改时去掉,没有否定词改
时加上,然后在句首加上“难道”,句 尾加上“吗”,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3)考查补写成语及运用,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和识 记,做起来就不难。书写时注意同音
字、形近字的区别,要依据词语的意思来记忆。

(4)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
度分析作答。< br>
(5)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短文内容,锁定(相关信息)所填的范围,再按要求找到答
案。

(6)这道题是对课文主题的考查。分析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要联系整篇课 文的主要内
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1)xiù、qìn、diāo、mì

(2)听完这个故事,我们的眼睛怎能不湿润呢?



(3)此、彼、长、短、即、离、寒、暑

(4)引出下文。

(5)“ 眼睛都湿润”的原因是“为了那默默行善的老人”,“心湿漉漉”的原因是“那一刻,我
们才醒悟,其实 我们每个人身旁都有那个开门的老人,在为我们开着方便之门,他们就像
这小小的嫩黄的桂花,悄悄地释 放着幽香,然后悄悄地凋零。”

(6)生命的美好在于默默地奉献。

【点评】(1)准确识记字音,要掌握常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注意纠正方言中跟普
通话读音不一致 的字音,关键在于把词语的形音义结合起来,音随形或义变。

(2)掌握陈述句转换为反问句的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主要是培养 学生养成积累成语的好习惯。能够准确的理解成语的意思。学生应该熟
读课文,识记常用词语,积累词汇 。

(4)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5)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6)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3.课外阅读。

烧饼葛(节选)

①每天凌晨四点半,小葛照例起床忙碌,烧水、和面、醒面 ;剁馅,搅馅上劲;五点四
十分,面醒透,开始一遍遍折叠面坯,刷油;之后才是揪坯子包馅,擀薄面饼 ,撒芝麻;
五点五十五分,第一炉饼入炉;五点五十八分,给要上学去的孙子买烧饼的老人家已经在排队,心急火燎地抻着脖子看,第一炉饼是否能轮上自己。

②小葛是搞限购的, 七点前的高峰时段,每人限买六个。他很牛,别看满头面粉就像在
他的头发上来了一场雾凇,冬天,零下 五六摄氏度的天,夹袄也不能有袖子(不然,伸胳膊
到炉内贴饼不利落),冻得通红又烤得通红的两条光 胳膊上,戴一副花护袖,样子滑稽。但
他就有通身的本事,让白领们也寻香而来,先把车停在老远的停车 场,穿小巷、过窄桥,
再穿小巷,到他这里来,老老实实排长队。

③小葛有 啥本事?原来,如今打烧饼的人技艺下降,有馅料的烧饼几乎全赖电烤箱烤
制。小葛的烧饼,敢包着鼓鼓 的馅料下火炉,钳上来不掉酥皮不破相,真是本事;会吃烧
饼的人,好的就是烧饼咬开的第一口,扑鼻的 烟火气。按小葛的话说,电是死的,炉火是
活的,电烤箱烤出来的烧饼,就像“做题做呆了的傻小子”, 单是熟了,一点香气和趣味也
无。炉火燎出来的烧饼,香气是立体的,这一面和那一面、外壳和内芯的香 气完全不一
样;火候恰到好处时,烧饼壳上的白芝麻都被燎成金黄色;做馅料的野葱和萝卜丝,辛辣劲全无。骨子里的甘香绵柔,一层层发散出来。

④小葛凡事爱琢磨,这跟他的经 历有关。在小葛的老家,男孩子若是子承父业要做烧饼
的话,一般从十八岁就开始练习各道工序了。小葛 心高,高中毕业后,在外面换过四五份
工作,保安、仓库保管员、安检员、流水线上的操作工,都干过, 这一耽误就是十年。母
亲一直担心家传的好技艺会断了档,父亲却说,你由他去,心里不甘愿,打出来的 烧饼没
人吃。

⑤果然,到二十九岁,小葛带着老婆孩子回了家,恳求跟父亲学做烧饼。父亲说,好



哇,老规矩,先揉半年面。把面揉活了,我再教你第二步。

(1)解释词语。

①照例:________

②心急火燎:________

(2)选文写了哪几件事?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

(3)用横线画出第②自然段的中心句。

(4)第③自然段画线的句子的作用是( )

A.点题。

B.过渡句,承上启下。

(5)有人认为小葛很傻, 像他这样做烧饼不仅辛苦,而且数量有限,远不及电动揉面,电
烤箱烤制的烧饼的经济效益高。你同意这 种看法吗?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①按照惯例;按照常情。;②心里急得像火烧一样,形容非常着急。

(2)①小葛每天 早晨做烧饼的情形。②小葛技艺高超,烧饼深受欢迎,高峰时段须限
购。③小葛对炉火和电烤箱烤制烧饼 的特点的分析。④回忆小葛做烧饼前和决心跟父亲
学做烧饼的经历。其中第(2)(3)两件事写得详细 ;第①④两件事写得简略。

(3)小葛是搞限购的,七点前的高峰时段,每人限买六个。

(4)B
< br>(5)不同意。文中的小葛用心制作烧饼,真材实料,工艺传统,深受大家喜爱。他传承的
不仅是 一种传统手艺,更是一种朴素而深刻的价值观。

【解析】【分析】(1)这道题考查的 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来
理解。

(2)考查对短文内容 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
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3)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
导作 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我们在阅读时找准
了中心句,也就把握 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这段话的中心句在段首。

(4)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

(5)谈自己 的看法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
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1)①按照惯例;按照常情。②心里急得像火烧一样,形容非常着急。

(2)①小葛每天早晨做烧饼的情形。②小葛技艺高超,烧饼深受欢迎,高峰时段须限
购。③ 小葛对炉火和电烤箱烤制烧饼的特点的分析。④回忆小葛做烧饼前和决心跟父亲
学做烧饼的经历。其中第 (2)(3)两件事写得详细;第①④两件事写得简略。

(3)小葛是搞限购的,七点前的高峰时段,每人限买六个

(4)B

(5)不同意。文中的小葛用心制作烧饼,真材实料,工艺传统,深受大家喜爱。他传承
的不仅是一种传 统手艺,更是一种朴素而深刻的价值观。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词典理解词义。

(2)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3)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4)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5)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4.课外阅读,回答问题。

点亮心灯

有一个三十多岁的南青年,没家没业,游手好(hǎo hào)闲,赌博打牌样样精通。他是
那样坏, 坏到家人都以他为耻。他没钱赌博,向人家借钱时谎称家里人得了绝症。因为他
撒谎家里人从老到小都“ 死”过几百回了。后来,所有亲友都不再相信他,见了他如避瘟
神。他落魄之极,到处混吃混喝,更加惹 人厌恶(è wù)。

有一天,他忽然想起在省城还有一个亲戚,而且很有钱,于是 他跑到那里去,说家里人
得了重病,需要借三万元应急。

一般情况下,他借 几万块钱,人家只借几千或几百,但这个亲戚二话没说就把三万块钱
拿了出来。

“给,”她说,“快拿去治病!”

那只是一个远房亲戚,与他家联系甚少,这样的信 任对于他而言简直是奇迹。况且,从
进了门,他就递上水果与热茶,并且说,累了吧,要不要洗个澡?许 久以来,他如一块破
布,被人扔来扔去,这忽然到来的关怀让他受宠(chǒng)若惊。

临走时,亲戚说,他们都说你说谎,说你借钱从来不还,我一直相信自己的眼光,不信
你是那样的人……

亲戚还要说下去,他的眼泪已经下来了,原来亲戚什么都知道,可 她对他这样信赖,还
是借三万块钱给他!她明明知道这三万块有打水漂的危险啊。他没有拿钱。

下了楼,他用身上所有的钱买了张车票,来到南方。他从一个搬运工做起,最苦最累的
活都做遍了。几年后,他成了一个房地产开发商,他有了自己的车子房子妻子孩子。曾
经,他以为这一生 没有什么指望了——三十多岁了还能做什么呢?但是他就是从三十多岁
才开始自己的,他终于明白,只要 有希望,人生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而这希望,就来
自一次信任。

那年春 节,他专程去了趟省城,带着一份厚礼,拜访那位亲戚。“谢谢你,点亮了我心中
已经熄灭的灯,那灯, 照亮了我的人生!”他说。

(1)给文中的多音字标出正确读音。

游手好(hǎo hào)________闲 厌恶________(è wù)

(2)“宠”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________,音节________;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 首
________,再查________画。

(3)文中两个问句不相同。第一个是________句,第二个是________句。

(4)文中“我一直相信自己的眼光,不信你是那样的人”这句话中“眼光”的意思是
________,“那样的人”指________的人。

(5)找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



(6)“他”和“她” 是什么关系?“他”是靠什么使自己由一个游手好闲的人变成一个有作为的



人的呢?

(7)读了这个故事后你明白了什么?

【答案】 (1)hào;wù

(2)c;chonɡ;宀;5

(3)疑问;设问

(4)看法或认识;游手好闲,借钱不还

(5)他如一块破布,被人扔来扔去,这忽然到来的关怀让他受宠(chǒnɡ)若惊。
(6)“他”和“她”是亲戚关系,并不十分亲,“他”是靠信任、希望、勤劳变成一个有作为的
人 的。

(7)只要有希望,人生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对于“他”来说,这希望就是来自一次信
任。

【解析】【分析】(1)字音题的考查只要求识记不要求拼写,即侧重于考查识记、辨别、< br>确定字音的能力,准确地判断其正确与否。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侧重的是“常
用字 的字音”。考查主要涉及同音字、形声字、形近字、多音字、习惯性误读字、方言字、
统读字、难读字等 。多音字、习惯性误读字是考试的重点、形声字、形近字次之。多音
字、难读字是“认读”的难点。复习 时应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把记忆和训练结合起
来。本题中:游手好(hào)闲 、厌恶(wù)。

(2)此题考查汉语拼音、音序、汉字结构、偏旁部首、笔画笔顺等方面的 知识。因此,应
全面扎实地掌握各方面的知识,同时在运用知识时,注意把握其不同的特点和要求。
(3)疑问句是一种句式,在向对方发问,不知道答案,需要对方来回答。它通常是由一方
发问,由另一方作答,故第一个是疑问句。设问句;是为了引起别人注意,以自问自答的
形式,故意先 提出问题,自己提问自己回答,故第二个是设问句。

(4)感知短文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 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
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 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
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5)比喻句:就 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
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 (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
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故 :他如一块破布,被人扔来扔去,这忽然到来
的关怀让他受宠(chǒnɡ)若惊。

(6)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用简洁
的语言概括出 来即可。

(7)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 的中心
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点评】(1)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 的掌握情况,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学
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记、多写,才能够准确无误书 写出来。

(2)本题考查学生查字典的能力。对不认识的字用部首查字法,对不会写的字用音 序查字
法。

(3)考查学生对疑问、设问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这是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5)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



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6)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7)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5.课外阅读轩。

庄重的乞讨

庄重,是人的尊严的一部分,你见过乞讨者的庄重吗?

那天,我乘20路电车,看见 一位双目失明的中年男子坐在车上,神情凝重。不一会儿,
他热情且有礼貌地介绍自己:“女士们、先生 们,我是下岗的,有个儿子,刚进大学。现在
生活发生点困难。我平时喜欢音乐,吹口琴是自学的。我为 大家表演口琴独奏,愿大家途
中愉快。” 说完,他便从洗得干干净净的灰色中山装口袋里摸出了口琴。 随即,一车厢的
人听到了熟悉的《喀秋莎》的旋律,他那精湛的吹奏技巧令人屏息细听。此曲终了,日本
的《北国之春》又博得乘客们的点称好。吹奏完毕,他就托起小罐头瓶,扶着椅子,一步
一步稳 重地向前挪动脚步。当不断地有人把硬币往罐头瓶里扔时,他能根据硬币发出的清
脆的声音,准确地朝投 币人的方向点头致意。走完一圈后,他继续为乘客吹奏。《杜鹃圆
舞曲》、《溜冰圆舞曲》和《采茶调》 优美轻快的节奏,让人欢悦不已。乘客们静静地听
着。他似乎感觉到了某种需求,又吹了首《在希望的田 野上》。他的吹奏已达到了大师级
水平,颤音和滑音的变化使人入迷。

电车 将要到终点站了,他高兴地对大家说,我最后为大家吹奏一首《一路平安》。悠扬
的旋律又一次打动了人 们的心,不时地又有人朝他的小罐头瓶里掷下硬币。一对年轻夫妻
带着自己才五六岁的儿子,让他把数枚 硬币递到小罐头瓶里。这一切几乎是悄无声息的,
令人惊奇的是盲人居然知晓了孩子的动作,说出一句“ 愿这位孩子健康成长,一生平安”的
话,听得大人们面露喜色。

不知是音乐 的力量,还是这位盲人得体的举止言行,或两者兼而有之,使人自始至沉浸
在一种安详肃穆的气氛之中。

此情此景让我振奋,面对生活中一时的挫折,这位盲人能够有勇气正视它,庄重地行 使
自己的劳动权利。我有什么比不上他?我快步地下了车,觉得人行道比过去宽敞得多了。

(1)“这一切几乎是悄无声息的,令人惊奇的是盲人居然知晓孩子的动作……”

这一句中“居然”的意思是________,作者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________,“这一切”是指< br>________。

(2)“我快步下车,觉得人行道比过去宽敞得多了。”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3)文中的乞讨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4)从这个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

【答案】 (1)想不到;作者没想 到这位失明的乞讨者能知晓孩子给他钱;小男孩把数枚
硬币递到小罐头瓶里

(2)作者被盲人所感动或乞讨者的举动让“我”振奋。作者的心因此开朗了许多。自己以前



受过的挫折算不了什么, 觉得对自己更有信心了。”

(3)他是一位正视挫折,敢于、乐于庄重地行使自己劳动权利的人。

(4)要热爱生活,珍惜我们的一切。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 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认真阅读短
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 补充填空即可。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内容,再用简
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3)评价人物精神或品质要应做到通观全 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
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4)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
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 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1)想不到;作者没想到这位失明的乞讨者能知晓孩子给他钱;小 男孩把数
枚硬币递到小罐头瓶里。

(2)作者被盲人所感动或乞讨者的举动让“我 ”振奋。作者的心因此开朗了许多。自己以
前受过的挫折算不了什么, 觉得对自己更有信心了。”

(3)他是一位正视挫折,敢于、乐于庄重地行使自己劳动权利的人。

(4)要热爱生活,珍惜我们的一切。

【点评】(1)这道题是按短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短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
空。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3)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精神或品质。

(4)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6.课外阅读。

等鱼断气

大概是1969年前后,母亲因肝病导致脸部浮肿。医生说喝鲫鱼 汤可以消肿。这可难住了
父亲一那时候,物质极度匮乏,菜市场里绝对没有活鱼供应。他便去“黑市”, 也就是地下
自由市场购买。说是市场,其实就是鱼贩的流动摊位。“黑市”买卖是不合法的。

但是为了母亲,他义无反顾地去黑市买鲫鱼。十天后,母亲脸部的黄疸全消。医生却
说 :“浮肿未退,继续。”父亲一听,傻了。医生这可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啊。当时父亲的月
收入才三十六块 。时值冬令,鲫鱼原本就少而贵,鲜活的、三两以上的更贵,每天一条,
总得八毛钱左右,甚至一元,一 个月下来,岂不是要把家里掏空了。

“一定要活鱼吗?”父亲只问了一句。“当然!”医生顿了顿,又说,“刚咽气的也行。”

父亲一回家就去了黑市,而且很久没回来。母亲让我去找。我远远地看见父亲正蹲在地
上,两眼一眨不眨 地盯着搪瓷盆子。而鱼贩则尴尬地注视着父亲,二人之间似乎是一种对
峙。此时的西北风像野兽一样咆哮 着,父亲蜷缩着冻得簌簌发抖的身子,但仍然坚定地蹲
着。见我在他身边蹲下,父亲转脸尴尬地对我笑笑 。然后附着我耳朵悄悄地说:“我在等鱼
断气。死鱼只要四五毛一条。”

天越来越冷,也越来越暗,搪瓷盆里的鲫鱼,盖着水草,那腮帮子还在一口气、一口气



地翕动着,越来越缓,越来越缓,忽然它不动了。父亲胜利似的叫起来:“看 !它不动
了!”鱼贩恹恹地叹了口气:“好吧,拿去吧,算我输给你!蹲了两个钟头了已经!”然而父< br>亲还没完。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他飞快地抽出一把剪刀,钱还没付,就一刀刺入鱼腹,
剐出鱼肠 ,那鱼心还在一翕一张呢。“马上放血,和活鱼有什么两样呢?”他得意地对我眨眨
眼,那鱼贩见状,眼 珠瞪得老大,傻了。这以后,父亲就成了“老蹲”,只要有耐心,就不
怕等不到刚断气的鱼。或许被父亲 的举动所感动,鱼贩到后来都会主动招呼他:“过来吧,
老胡,这条鱼,快断气了呀!”

十来天后,父亲病了。他派我去蹲守。我那时还小,天天蹲在寒风里发抖,鱼贩看了于
心不忍,常常主动喊我去拿将死未死之鱼,有的甚至将刚死之鱼直接剖了,扔过来,也不
收钱。长大后读 书,每每读到“仗义每多屠狗辈”,我便会想到他们。大概一个月后,母亲
的浮肿全然退去。

那是1969年上海的冬天。高天固然滚滚寒流急,____________。

(1)结合语境或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下列词句的意思。

黑市:________

仗义每多屠狗辈:________

(2)第三自然段中“一定要活鱼吗?”这句话正确的理解是( )

A.父亲没弄清楚到底要什么鱼。

B.父亲感觉没必要买活鱼。

C.父亲感觉买活鱼手头很困难。

D.父亲对医生的要求不满。

(3)品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揣摩作者内心的情绪,补充结尾。

(4)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作者以“等鱼断气”为题的理由,至少两点。

【答案】 (1)暗中进行买卖的市场,文中指鱼贩的流动摊位。;讲义气的多半是从事卑
贱职 业的普通民众,在文中指的是有爱心的鱼贩。

(2)C

(3)大地却仍有微微暖气吹。

(4)“等鱼断气”是父亲和“我”在市场上做的主 要事情,是文章的关键内容;同时,以此为
题,新颖奇特,给读者留下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3 )在续写时紧扣所给原文的中心,使主题得以深化和升华。续写部分与原文有机结
合,保证文章的完整性 。

(4)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 为:(1)暗中进行买卖的市场,文中指鱼贩的流动摊位;讲义气的多半是从事卑
贱职业的普通民众,在 文中指的是有爱心的鱼贩。

(2) C

(3)大地却仍有微微暖气吹。

(4)“等鱼断气”是父亲和“我”在市场上做的主要事情 ,是文章的关键内容;同时,以此为
题,新颖奇特,给读者留下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词典理解词义。

(2)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3)此题主要是考查续写结尾的能力。

(4)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7.文学类文本阅读

当你自卑时,一定要自己看得起自己

邓为

①16岁那年,我考上了全县城最好的高中。听人说,考上这所学校就 等于一只脚迈进了
大学。父亲欣喜不已,千叮咛万嘱咐,希望我将来能考上大学,将来坐办公室就不用下 地
种田了。

②恰巧这时我家在县城的一个亲戚要搬到省城去住,他们想让我 父亲去帮忙照看一下房
子,还给父亲建议说在县城养猪是条致富路子,因为县城人多,消费水平也高,肯 定比农
村卖的价钱好。父亲欣然答应,一来这确实是个好法子,二来在县城还可顺便照顾一下
我 。

③等我在高中读了一个学期后,父亲在县城也垒好了猪圈,买来了猪崽。我平时在 学校
住宿,星期六的时候就去父亲那儿过夜,帮父亲照料一下小猪,好让父亲腾出时间回家去
推 饲料。

④猪渐渐长得大起来,家里的饲料早已吃了个精光,亲戚送给我们家的饲料也 日趋减
少。买饲料吧,又拿不出钱来,父亲整日显得忧心忡忡。

⑤我愁在眉 上、急在心里,但也一筹莫展。有天我去食堂打饭时,发现许多同学常常扔
馒头、倒饭菜。我突然想到, 把这些东西拾起来喂猪不是挺好吗。

⑥我回去跟父亲一说,父亲高兴得直拍大腿,说真是个好主意,第二天他就去拾馒头剩
饭。

⑦我为自己给父亲解决了一个难题而窃喜不已,却未发现这给我带来了无尽的烦恼。父
亲那黑乎乎的头巾,脏兮兮的衣服,粗糙的手时常成为许多同学取笑的对象。他们把诸如
“丐帮帮主”、 “黑橡胶”等侮辱性的绰号都加在了父亲头上。

⑧我是一个山村里走出来的孩子,我 不怕条件艰苦,不怕跌倒疼痛,却害怕别人的歧
视。好在同学们都还不知道那是我的父亲,我也尽量躲避 着父亲,每到他来时,我就离得
远远的。

⑨但我内心害怕被别人识破和歧视 的恐惧却日复一日地剧增。终于有天我对父亲说:
“爹,你就别去了,叫人家都知道了,会嘲笑我……”

⑩父亲脸上的喜悦一下子消失了。在漆黑的夜里,只有父亲的烟锅一红一红的,良久 父
亲才说:“我还是去吧!不和你打招呼就是了。这些日子,正是猪长膘的时候,不能断了
粮。 ”

⑪我的泪就落下来。对不起了父亲,我是真心爱你的,可你偏偏是在学校里拾馒头 ,我
怕被别人看不起呀!

⑫接下来的日子,父亲继续拾他的馒头,我默默地 读书,相安无事。我常常看见父亲对
着张贴成绩的布告栏发呆,好在我的成绩名列前茅,“这可以宽慰父 亲的”,我想。



⑬1996年的冬天,我期末 考的成绩排在了年级前三名,而且还发表了许多文章,一下子
名声鹊起。班里要开家长会,老师说,让你 父亲来一趟。

⑭我的心一下子就凉了,我不知别人知道那拾馒头人就是我父亲时会怎 样嘲笑我。伴着
满天风雪回到家,我对父亲说:“爹,你就别去了,我对老师说你有病……”

⑮父亲的脸色很难看,但终究没说什么。

⑯第二天,我挟着风雪冲 到了学校,坐在了教室。家长会开始了,鼓掌声和欢笑声不
断,我却一直焉焉呆呆,心里冰凉得厉害。父 亲啊,你为何偏偏是一个农民,偏偏在我们
学校拾馒头呢!

⑰我无心听老师 和家长的谈话,随意将目光投向窗外。天哪!父亲,我拾馒头的父亲正
站在教室外面一丝不苟地聆听老师 和家长们的谈话,他的黑棉袄上落满了厚厚的积雪。

⑱我的眼泪就哗哗地流了下来。 我冲出教室,将父亲拉进来,对老师说:“这是我爹。
掌声一下子如潮雷动……”

⑲回去的路上,父亲仍挑着他捡来的两桶馒头和饭菜。父亲说:“你其实没必要自卑,
别人的歧视都是暂 时的。男子汉,只要努力,别人有的,咱们自己也会有。”

⑳以后,同学们再也没有取笑过父亲,而且都自觉地将剩饭菜倒进父亲的大铁桶里。

㉑1997年的金秋九月,父亲送我来省城读大学。我们的打扮在绚丽缤纷的校园里显得那
么扎眼,但我 却心静如水,没有一丝怕被人嘲笑的忧虑。

㉒我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歧视总是难免 的,关键是自己要看得起自己。正如父亲说的
那样:“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男子汉,只要努力,别人 有的,咱们自己也会有。”

(1)根据文中“我”的心理变化,完成下表(4分)

情节

心情

饲料即将用完

① ________

帮父亲解决难题

② ________

阻止父亲捡拾

③ ________

拉父亲进来开会

④ ________

(2)简要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特点

(3)品味下列划线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每当他来时,我就离得远远的。

②我拾馒头的父亲正站在教室外面一丝不苟地聆听 老师和家长们的谈话,她的黑棉袄上落
满了厚厚的积雪。

(4)有人认为本文标题改为“告别自卑”更好,你的意见呢?请简述理由。

【答案】 (1)忧虑、焦急;窃喜不已;烦恼、恐惧;悔恨、感动

(2)自尊自强、疼爱儿子、教子有方、勤劳朴实

(3)①“远远”这一形容词,形 象地写出了“我”有意疏远父亲的情形,传神地表现了“我”为
空同学们发现这个捡馒头和生发的农民竟 然是“我”的父亲的心理,表现了“我”的虚荣、自
卑②“一丝不苟”是神态描写,表明父亲听家长会的 态度之认真仔细,“厚厚的”表明他站在
外面时间之长,两个词体现了父亲对“我”的关心与重视。
(4)示例一:我认为“告别自卑”好。因为它言简意赅地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了做



人要自尊自强的主旨,为全文奠定了励志、自信的情感基调,总领全文。示例 二:我认为
原文标题更好,因为它引用了主人公的一句关键话语,而且与文中两次重复的语句遥遥相应,有力地突出了做人要自尊自信的主题。充满哲理,发人深省。

【解析】【分析 】(1)结合语境体会我的心情,结合语境分析,文章第④段写到,猪渐
渐长得大起来,家里的饲料早已 吃了个精光,亲戚送给我们家的饲料也日趋减少。买饲料
吧,又拿不出钱来,父亲整日显得忧心忡忡。看 到这种情况,我愁在眉上、急在心里,但
也一筹莫展;当我发现许多同学常常扔馒头、倒饭菜。我突然想 到,把这些东西拾起来喂
猪不是挺好吗。我回去跟父亲一说,父亲高兴得直拍大腿,说真是个好主意,第 二天他就
去拾馒头剩饭。此时我为自己给父亲解决了一个难题而窃喜不已。但父亲那黑乎乎的头
巾,脏兮兮的衣服,粗糙的手时常成为许多同学取笑的对象。好在同学们都还不知道那是
我的父亲,我也 尽量躲避着父亲,每到他来时,我就离得远远的。但我内心害怕被别人识
破和歧视的恐惧却日复一日地剧 增。开家长会时, 父亲冒雪站在教室外面一丝不苟地聆听
老师和家长们的谈话,看到这种情景,我非常 的悔恨和感动,于是把父亲拉进教室里并向
所有人介绍他。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 2)结合父亲的外貌、动作、语言、动作等分析父亲的形象,父亲在城里养猪,没有饲
料时,就到学校食 堂拾剩饭剩菜,他由此看出父亲是一个勤劳的人,从父亲的穿着可以看
出他是一个朴实的人;他按照儿子 的要求不进教室参加家长会,却冒雪站在教室外面听,
这说明父亲是一个疼爱儿子的人;文章第⑲段父亲 说的话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教子有方、自
尊自强的人。

(3)结合语境分析,父亲 在学校食堂拾剩饭剩菜,他那黑乎乎的头巾,脏兮兮的衣服,
粗糙的手时常成为许多同学取笑的对象。好 在同学们都还不知道那是我的父亲,我也尽量
躲避着父亲,每到他来时,我就离得远远的,生怕同学看出 我们之间的关系。因此“远远”
形象地写出了“我”有意疏远父亲的情形,传神地表现了“我”为空同学 们发现这个捡馒头和
生发的农民竟然是“我”的父亲的心理,表现了“我”的虚荣、自卑。②结合语境分 析,由于
我的虚荣、自卑,我要求父亲不要在家长会上出现,父亲为了保护儿子自尊,就冒雪站在
教室外面认真地听家长会。因此,“一丝不苟”是神态描写,表明父亲听家长会的态度之认
真仔细,“ 厚厚的”是形容雪的,说明雪下的多,下的事件长,也表明父亲站在外面时间之
长,两个词体现了父亲对 “我”的关心与重视。

(4) 此题只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分析,同意换或不同意换皆可 ,言之有理即可。如:
我认为“告别自卑”好。因为它言简意赅地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了做人要 自尊自强
的主旨,为全文奠定了励志、自信的情感基调,总领全文。或:我认为原文标题更好,因
为它引用了主人公的一句关键话语,而且与文中两次重复的语句遥遥相应,有力地突出了
做人要自尊自 信的主题。充满哲理,发人深省。

故答案为:⑴①忧虑、焦急;②窃喜不已;③烦恼、恐惧;④悔恨、感动

⑵ 自尊自强、疼爱儿子、教子有方、勤劳朴实

⑶ ①“远远”这一形容词,形象地写出了“我 ”有意疏远父亲的情形,传神地表现了“我”为空
同学们发现这个捡馒头和生发的农民竟然是“我”的父 亲的心理,表现了“我”的虚荣、自卑
②“一丝不苟”是神态描写,表明父亲听家长会的态度之认真仔细 ,“厚厚的”表明他站在外
面时间之长,两个词体现了父亲对“我”的关心与重视。



⑷ 示例一:我认为“告别自卑”好。因为它言简意赅地揭示了文章的主要 内容,突出了做人
要自尊自强的主旨,为全文奠定了励志、自信的情感基调,总领全文。示例二:我认为 原
文标题更好,因为它引用了主人公的一句关键话语,而且与文中两次重复的语句遥遥相
应,有 力地突出了做人要自尊自信的主题。充满哲理,发人深省。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 变化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
结合语境分析揣摩人物心理的心理的变化。

⑵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抓
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概括人物的形象。

⑶此题考查从词语运用角度赏析 语言的能力。“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解答此题,要在通
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联系语境分析其 表达效果。赏析的答题模式:该句运用了……
(修辞、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等),生动形象的写出了… …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
达了作者……情感。

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作用 的能力。文章标题的作用有: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②作
文章线索;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④具有象征意 义;⑤语带双关;⑥全文的文眼(提示
文章);⑦吸引读者兴趣。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从这几个 方面进行分析。


8.读文章,回答问题。

黄油烙饼

汪曾祺

萧胜满7岁,进8岁了。他这些年一直跟着奶奶过。

奶奶老是找出一些零碎料子给他 接衣裳。他的衣服都是接成一道一道的,倒是挺干净
的。奶奶还给他做吃的: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 萝卜白菜、炒鸡蛋、熬小鱼。

后来办了食堂。奶奶把家里的两口锅交上去,从食堂里 打饭回来吃。小米面饼子里有
糠,玉米面饼子里有渣子,拉嗓子。可是萧胜还是吃得挺香。奶奶吃得不香 ,掰半块饼
子,嚼半天。其余的,都归了萧胜。

奶奶的身体原来就不好,有 气喘病每年冬天都犯。爸爸去年冬天回来看过奶奶,带回来
半麻袋土豆、一串口蘑,还有两瓶黄油。土豆 ,奶奶借锅来蒸了煮了或烤了,给萧胜吃
了。口蘑过年时打了一次卤。黄油,爸爸一定要给奶奶留下可是 一直没有吃。

奶奶的身体越来越不好。她从前从食堂打回饼子,能一气走到家。现在 不行了,走到歪
脖柳树那儿就得歇一会儿。萧胜知道奶奶不行了,她浑身都肿。她求人写信叫儿子回来。

爸爸赶回来,奶奶已经咽气了。萧胜躺在枕头上,枕头上还有奶奶头发的气味。他哭
了。

萧胜跟奶奶过惯了,跟爸爸不熟。他们坐了汽车坐火车,后来又坐汽车。到了一个叫沽
源的县城,一辆牛车来接他们。

萧胜就要住在这里了跟他的爸爸、妈妈住在一起了。奶奶要是一起来,多好。

妈妈给 他们端来饭。真正的玉米面饼子,两大碗粥,挺稠挺香。还有一大盘卿鱼,好
大。萧胜吃得很饱。

他们家不起火,在大队食堂打饭,食堂里的饭越来越不好。萧胜有点饿怕了,他现在知道,奶奶是饿死的。



大队食堂外面忽然热 闹起来爸爸说,要开三级干部会。三级干部会开了三天,吃了三天
饭。头一天中午,羊内蘸莜面。第二天 炖肉大米饭。第三天,黄油烙饼。

社员和干部同时开饭。社员在北食堂,干部在南食 堂。北食堂还是红商梁饼子甜菜叶答
子汤。北食堂的人闻到南食堂里飘过来的香味,就说:“羊肉蘸莜面 ,好香好香!”“炖肉大
米饭,好香好香!”“黄油烙饼,好香好香!”萧胜毎天去打饭,也闻到南食堂 的香味。

回家,他吃着红高梁饼子问爸爸:“他们为什么吃黄油烙饼?开会干吗吃黄 油烙饼?”“他们
是干部。”干部为啥吃黄油烙饼?”“哎呀!你问得太多了!”

正在咽着红饼子的萧胜妈忽然站起来,把缸里的一点儿白面倒出来,又从柜子里取出瓶
奶奶没有动过的黄 油挖了一大块擀了两张黄油面饼。烙熟了,黄油烙饼发出香味和食堂里
的一样。妈妈把黄油烙饼放在萧胜 面前,说:“吃吧,儿子,别问了。”

萧胜吃了两口,真好吃。他忽然咧开嘴痛哭起来,高叫了一声:“奶奶!”

妈妈的眼睛里都是泪。

爸爸说:“别哭了,吃吧。“

萧胜一边流眼泪,一边吃黄油烙饼。他的眼泪流进嘴里。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是咸
的。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6年2期,有删节

(1) 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描写有什么不同?具有怎样的作用

(2)“黄油烙饼”在文中是怎样一步步表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阅读全文说奶是一个怎样的人?

(4)小说结尾说:“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是成的。”这样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答案】 (1)第一处是心理描写,第二处是神态描写、语言描

写。都真实地表现出萧胜对奶奶的感情深厚,始终忘不了奶奶对自己的好。


(2)起先,是爸爸带回来的黄油,奶奶舍不得吃;之后,是大家闻到黄油烙饼的香味;最后
是妈妈做 给萧胜的黄油烙饼。这样一步步地贴近黄油烙饼,更能够体现出那个年代吃个黄
油烙饼的不易。

(3)奶奶是一个勤劳、节俭、不舍得吃穿又疼爱孙子的农村妇女形象。

(4)一是 实情描写,二是点明文题,三是融会着对妈妈的感激,对奶奶不能吃到黄油烙饼
的遗憾。

【解析】【分析】(1)结合语境分析,第一处,奶奶去世后,萧胜要跟爸爸妈妈住在一起
了, 因为他跟奶奶住惯了,跟爸爸妈妈不熟,他在这个新家里感到很陌生,于是心里想,
奶奶要是一起来,多 好,表现了他和奶奶感情的深厚和对奶奶的想念。第二处,萧胜的妈
妈给萧胜做了好吃的黄油烙饼,萧胜 又想起来爱他的奶奶,于是就咧开嘴痛哭起来,高叫
了一声:“奶奶!” ,这里既有神态描写,也有语 言描写,真实地表现出萧胜对奶奶的感情深
厚,始终忘不了奶奶对自己的好。

(2 )结合文章具体情节分析,起先,爸爸回家看奶奶时带回来半麻袋土豆、一串口蘑,
还有两瓶黄油。土豆 ,奶奶借锅来蒸了煮了或烤了,给萧胜吃了。口蘑过年时打了一次
卤。黄油,奶奶舍不得吃;奶奶去世后 ,萧胜跟着爸爸妈妈一起生活,大队开三级干部会
议时的第三天,那些干部们在南食堂吃黄油烙饼,社员 在北食堂吃红高梁饼子甜菜叶答子



汤,但大家闻到黄油烙饼的香味 ;最后是妈妈用家里的一点白面和奶奶舍不得吃的黄油做
给萧胜的黄油烙饼,这样一步步地贴近黄油烙饼 ,结合写作背景分析其作用,这样写更能
够体现出那个年代吃个黄油烙饼的不易。

(3)结合文中奶奶为孙子做的事分析,在那样一个年代,物资非常匮乏,吃穿都非常奇
缺,但奶奶老是 找出一些零碎料子给萧胜接衣裳。奶奶还给他做吃的:小米面饼子、玉米
面饼子、萝卜白菜、炒鸡蛋、熬 小鱼。家里有吃的,奶奶都舍不得吃,都让孙子萧胜吃,
可以说奶奶就是饿死的。这些都说明奶奶是一个 勤劳、节俭的、不舍得吃穿又疼爱孙子的
农村妇女形象。

(4)文章最后,妈妈用 家里仅有的一点白面和奶奶舍不得吃的黄油给萧胜做了黄油烙
饼,在那样的年代,黄油烙饼可以说是美味 佳肴,平常人根本吃不到,这两种烙饼,蕴含
这妈妈和奶奶对萧胜的关爱。萧胜吃着黄油烙饼,又想起去 世的奶奶,可惜奶奶却吃不到
这么好吃的黄油烙饼。另外,结尾这句话也和文章题目相呼应。因此小说结 尾说:“黄油烙
饼是甜的,眼泪是成的” 一确实是实情描写。二是点明文题,三是融会着对妈妈的感激,
对奶奶不能吃到黄油烙饼的遗憾。

故答案为:⑴ 第一处是心理描写,第二处是神态描写、语言描写。都真实地表现出萧胜对< br>奶奶的感情深厚,始终忘不了奶奶对自己的好。

⑵ 起先,是爸爸带回来的黄油,奶 奶舍不得吃;之后,是大家闻到黄油烙饼的香味;最后是
妈妈做给萧胜的黄油烙饼。这样一步步地贴近黄 油烙饼,更能够体现出那个年代吃个黄油
烙饼的不易。

⑶ 奶奶是一个勤劳、节俭、不舍得吃穿又疼爱孙子的农村妇女形象。

⑷ 一是实情描写,二是点明文题,三是融会着对妈妈的感激,对奶奶不能吃到黄油烙饼的
遗憾。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句子使用描写方法及作用的能力。描写方法有语言描写、动作描
写、心 理描写、神态描写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描写手法,生动形象
地写出了……的特点 ,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等。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内容
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结构技巧的能力。文章的结构形式: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
入,先总后分,过 渡、铺垫、伏笔等。答题时要在熟悉情节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前后情节的
联系即可答题。

⑶此题考查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首先要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人物描写方法,
作者 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然后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
的基础上结合文中重 点段落和句子分析人物形象。

⑷本题考查赏析小说结尾艺术的能力。小说的结尾有这几种形 式:①出人意料式;②戛
然而止、留下空白式;③补叙式;④卒章显志式;⑤令人感伤式;⑥大团圆式。 词结尾
属于补叙式。结构上,与上文情节的呼应,解释悬念;内容上,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深
化主旨。


9.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你的眼泪,我的成人礼



开学三天后,我如愿当上了班长。我在高中时一直做班长,有经验,所以充满自信。

我希望一个班级能有好的团队精神和面貌。当天下午,我走上讲台对大家说:“打扰各位
同学几分钟,为 了方便大家联系,我决定在班里开通飞信。”

“什么是飞信啊?”前排,一个短头发的女生问。

“就是综合通信服务啊,可以实现 互联网和手机间的无缝通信服务......通俗点说吧,就是
可以群体使用的短信息,免费的,就像Q Q群,我们班先建立起自己的飞信群。”女同学的
无知,让我颇有优越感,我心里挺骄傲的。

短头发的女生吐吐舌头,有点不好意思,然后半开玩笑地说:“我从小县城来的,消息不
灵通。”好多同学笑起来。我也笑了笑说:“如果大家都明白了的话,把手机号报给我...

我的话还没说完,听到有个男生问:“必须要用手机吗?”

“当然 ,不用手机怎么发短信?”我不解地向后看去,问话的,是个皮肤微黑的男生,瘦瘦
的,但是眼睛很亮, 唇角微微上扬,有点倔强的表情。但是我没想到那个男生忽然站起来
说:“我没有手机。”

“去买一个啊。”我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

“我是从农村来的,家 里穷,家里还有奶奶和妹妹,母亲身体不好,一家人的生活都靠父
亲在城里做建筑工。我上大学的学费是 父亲借来的,在大学里怎么生活下去,还要靠我自
己,所以对不起,虽然我热爱我们的班级,但是班里的 飞信群,我不能参加。”说完,那个
男生朝外走去。

我愣住了,而此刻,全 班同学,也都鸦雀无声。那个高高瘦瘦的男生,穿着普通的蓝色
运动装,白球鞋,街边小摊的廉价物品。 做工粗精裹在这样劣质运动装里的背影。却依然
挺拔。

许久,我站在那里,感觉心里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惭愧、自责,甚至有一种失效。

第二 天,我在教室里挂了一块黑板,我说:“以后有什么消息,我会写在黑板上通知大
家,请大家留意!”然 后,走到教室后面,走到那个拒绝了我并敢于承认贫穷的男生面前,
什么都没有说,只是弯下身,真诚地 鞠了一躬。

教室的某个角落,发出了孤单的掌声,很快,掌声多了起来,连成了片。

我抬起头的时候,那个高高的倔强的男生清亮的眼睛里,盈满了泪水。

这一天,是我 18岁生日,虽然我收到了许多贵重的礼物,但是我知道,这眼泪,才是生
活送给我的真正的成人礼。< br>
(1)细读全文,理清“我”的心理变化过程。(在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自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析文中画橫线的句子

①那个高高瘦瘦的男生,穿着普通的蓝色运动装, 白球鞋,街边小摊的廉价物品,做工
粗...而裹在这样劣质运动装里的背影,却依然挺拔。

②我抬起头的时候,那个高高的倔强的男生清亮的眼睛里,盈满了泪水。

(3)联系 全文,从“这眼泪,才是生活送给我的真正的成人礼”这句话中,你读懂(明白)
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答案】 (1)骄傲(优越感);自责(失败感);真诚

(2)①主要运用了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写出了男生的形态和衣着,表现了男生虽



家境贫困,但性格倔强、自尊、不卑不亢。(意思相近即可)

②这句话属于动作和神态描写,写出了我鞠躬后看到男生的表情,流露出男生被“我”真诚
的行 为和同学们的反应而感动的情态。


(3)让我明白了尊重别人,就会获得别人的尊重。

【解析】【分析】(1) 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从前往后梳理文章的内容,然后再根
据具体内容分析体会作者的感情,有的 可以直接从文中筛选出来,有的则需要自己概括。
因为我在高中时一直做班长,有经验,所以我如愿当上 班长后,内心充满自信;当我宣布
在班里开通飞信,一个女同学问飞信是怎么回事时,我颇有优越感,我 心里挺骄傲的;当
我听到班里那个从农村来的男生没有手机,也不能参加班里的飞信后,我感觉心里有一 种
从未有过的惭愧、自责,甚至有一种失败;当我在教室里挂了一块黑板,宣布以后班级消
息会 在黑板上通知,并发自内心地给那个男孩真诚地鞠了一躬。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2) 这句话是对那个男生的外貌描写,从男生的穿着来看,这个男生家境贫困,但从“依
然挺拔 ”可以看出男生自尊、不卑不亢的性格特征。(意思相近即可)

②“抬起头”是对“我”外 貌描写,“眼睛里盈满了泪水”是对这个男孩的神态描写,结合语境
分析,这是“我”鞠躬后抬头看到的 那个男生的表情,说明男生被“我”真诚的行为和同学们
的反应而感动的情态。

(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因为我是班长,出于工作方便,我要求每个同学都要加入飞
信,但没考虑到班里 的一个男同学因为家里非常困难买不起手机,我意识到我的做法是对
别人的不尊重,于是真情地向这个男 生鞠了一躬并调整工作的方法,从而感动了那个男
生,并赢得了那个男生的尊重。据此可知这两文章能让 我们明白的道理是:让我明白了尊
重别人,就会获得别人的尊重。

故答案为:⑴骄傲(优越感);自责(失败感);真诚

⑵ ①主要运用了外貌描写 (或肖像描写),写出了男生的形态和衣着,表现了男生虽家
境贫困,但性格倔强、自尊、不卑不亢。( 意思相近即可)

②这句话属于动作和神态描写,写出了我鞠躬后看到男生的表情,流露出男 生被“我”真诚
的行为和同学们的反应而感动的情态。

⑶ 让我明白了尊重别人,就会获得别人的尊重。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中作者情感态度的 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
章,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然后再用准确、恰当的 语言进行概括。

⑵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能力,常用的答题角度是:①它的修辞手法;②对整 个文章或者
是情节的作用;③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什么样的精神;④它揭示的道理或给
人的启示;⑤它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⑥句式特点、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分析。

⑶本题考查 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概括文章的主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从文章
标题入手;②从分析文章开头 结尾入手。③从分析文中议论、抒情句入手。④从概括段
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⑤从分析文章的背景入 手。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捅马蜂窝



①爷爷的后院虽小,它除去堆放杂物,很少人去,里边的 花木从不修剪,快长疯了,枝
叶纠缠,阴影深浓,却是鸟儿、蝶儿、虫儿们生存和嬉戏的一片乐土,也是 我儿时的乐
园。我喜欢从那爬满青苔的湿漉漉的大树干上,取下又轻又薄的蝉衣,从土里挖也筷子粗肥大的蚯蚓,把团团飞舞的小蜢虫驱赶到蜘蛛网上去。那沉甸甸压弯枝条的海棠果,个个
都比市场买 来的大。这里,最壮观的要属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好像倒垂的一只大莲
蓬,无数金黄色的马蜂爬进爬 出,飞来飞去,不知忙些什么,大概总有百十只之多,以致
爷爷不敢开窗子,怕它们中间哪个冒失鬼一头 闯进屋来。

②“真该死,屋子连透透气儿也不能,哪天请人来把这马蜂窝捅下来!” 奶奶总为这个马
蜂窝生气。

③“不行,要蜇死人的!”爷爷说。

④“怎么不行?头上蒙块布,拿竹竿一捅就下来。“奶奶反驳道。

⑤“捅不得,捅不得。“爷爷连连摇手。

⑥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 强烈渴望。那多有趣!当我给这个淘气的欲
望鼓动得难以抑制时,就找来妹妹,趁着爷爷午睡的当儿,悄 悄溜到从走廊通往后院的小
门口。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扣上衣扣儿的前襟遮盖下半张脸,只露一双眼 。又把两根
竹竿接绑起来,作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我和妹妹约定好,她躲在门里,把住关口,待我捅下马蜂窝,赶紧开门放我进来,然后把门关住。

⑦妹妹躲在门缝后边,眼瞧我 这非凡而冒险的行动。我开始有些迟疑,最后还是好奇战
胜了胆怯。当我的竿头触到蜂窝的一刹那,好像 听到爷爷在屋内呼叫,但我已经顾不得别
的,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我赶紧用竿头顶住蜂窝使劲摇 撼两下,只听“嗵”,一个
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 跑,谁料到
妹妹害怕,把门的里边插上,她跑了,将我关在门外。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这复仇者不顾一死而拼死的气势
使我惊呆了 。我抬手想挡住脸,只觉眉心像被针扎似的剧烈地一疼,挨蜇了!我捂着脸大
叫。不知道谁开门把我拖进 屋。

⑧当夜,我发了高烧。眉心处肿起了个枣大的疙瘩,自已都能用眼瞧见。家里人 轮番用
了醋、酒、黄酱、万金油和凉手巾把儿,也没能使我那肿包迅速消下去。转天请来医生,
打针吃药、七八天后才渐渐复愈。这一下好不轻呢!我生病也没有过这么长时间,以致消
肿后的几天里不 敢到那通向后院的小走廊上去,生怕那些马蜂还守在小门口等着我。

⑨过了些天,惊 恐稍定,我去爷爷的屋子,他不在,隔窗看见他站在当院里,摆手招唤
我去,我大着胆子去了,爷爷手指 窗根处叫我看,原来是我捅掉的那人蜂窝,却一只马蜂
也不见了,好像一只丢弃的干枯的大莲蓬头。爷爷 又指了指我的脚下,一只马蜂!我惊吓
得差点儿叫起来,慌忙跳开。

⑩“怕什么,它早死了!”爷爷说。

⑪仔细瞧,噢,原来是死的。仰面朝天躺在地上,几只黑蚂蚁在它身上爬来爬去。

⑫ 爷爷说:“这就是蜇你的那只马蜂。马蜂就是这样,你不惹它,它不蜇你。它要是蜇
了你,自已也就死了 。”

⑬“那它干嘛还要蜇我呢,它不就完了吗?”

⑭“你毁了它的家,它当然不肯饶你。它要拼命的!”爷爷说。



⑮我听了心里暗暗吃惊。一只小虫竟有这样的激情和勇气。低头再瞧瞧这只马蜂,微风
吹着它,轻轻颤动,好似活了一般。我不禁想起那天它朝我猛扑过来时那副视死如归的架
势;与毁坏它们 生活的人拼出一死,真像一个英雄……我面对这壮烈牺牲的小飞虫的尸体,
似乎有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 心上。

⑯那一窝马蜂呢,无家可归的一群呢,它们还会不会回来重建家园?我甚至想 用胶水把
这只空空的蜂窝粘上去。

⑰这一年,我经常站在爷爷的后院里,始终没有等来一只马蜂。

⑱转年开春,有两只 马蜂飞到爷爷的窗檐下,落到被晒暖了的木窗框上,然后还在去年
的旧窗的残迹上爬了一阵子,跟着飞去 而不再来。空空又是一年。

⑲第三年,风和日丽之时,爷爷忽叫我抬头看,隔着窗玻 璃看见窗檐下几只赤黄色的马
蜂忙来忙去。在这中间,我忽然看到,一个小巧的、银灰色的、第一间蜂窝 已经筑成了。

⑳于是,我和爷爷面对面开顔而笑,笑得十分舒心。我不由得暗暗告诉 自已:再不做一
件伤害旁人的事。

(1)速读全文,说说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2)围绕捅马蜂窝这件事,作者精心安排的思路是:________——“我”捅马蜂窝 ——
________后院又有了马蜂窝。

(3)“捅马蜂窝”这个词语,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用到,它的意思是________。

(4)读文章第1段,有似曾相识之感,它与课文《________》中描写的无忧无虑的 童年生
活十分相似。

(5)马蜂窝中有百十来只马蜂,为什么文章只重点写了一只?

(6)文末 “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是作者的感悟,此句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其
中“旁人“指的是谁?

【答案】 (1)人应该与动物和睦相处,不要做伤害它们的事情。

(2)爷爷后院有马蜂窝;后悔捅马蜂窝。

(3)比喻惹祸或触动不好惹的人。

(4)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5)因为这只马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蜇了“我”,它的死又与“我”有关。

(6)点明中心,收束全文;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旁人”指作者以外的一切有生命的事
物 。

【解析】【分析】(1)这篇文章主要回忆“我”小时候捅马蜂窝,被马蜂拼死复仇 的故事,
通过写爷爷的话让我知道了马蜂蜇我的原因,内心无比的自责,再结合文章最后的“我不由得暗暗告诉自己: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可知,这篇文章告诉人们:人与动物应该和睦
相处,不 要做伤害它们的事情。因为伤害别人,也是在伤害自己。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2)阅读文 本,理清故事情节,根据题目要求筛选相关的词句概括作答。答题时要尽可
能仿照题目中的示例形式作答 。全文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写爷爷后院里有个马
蜂窝,奶奶让爷爷捅下来,却遭到爷爷的拒绝 ;第二部分写我偷偷地和妹妹捅马蜂窝,被
蜇伤;第三部分写爷爷的话让我知道了马蜂蜇我的原因,内心 无比的自责;第四部分写马
蜂再次来到爷爷的窗下筑窝,我十分高兴,并暗自提醒自己:再也不做一件伤 害别人的
事。据此可概括填写作答。



(3) 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对词语的积累,并能根据词语的本义推断出其比喻义。在生
活中,我们常用“捅马 蜂窝”来比喻惹了祸或者是招惹了不好惹的人。

(4)文章第1段叙写了爷爷后院里有个小 园,并记叙了园内的景色和“我”在这里快乐玩
耍的情形,并说是“也是我儿时的乐园”。这与鲁迅所写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所介绍的
“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情形极为相似。据此可填写作答。

(5)本文重点写了一只马蜂,首先是这只马蜂不仅蜇了“我”,还通过爷爷知道了它因为
蜇了“我”而死,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做到详略得当,更好地表达了文章的
主旨。据 此理解分析作答。

(6)文章最后一句话“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是通过“捅马蜂窝 ”这件事所得到的人生
感悟,在结构上,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内容上,起到点明文章中心——人不能做 伤害别
人的事。其中,这句话中的“别人”,不单单指除了自己以外的人,还包括自然界中一切有
生命的东西。

故答案为:⑴ 人应该与动物和睦相处,不要做伤害它们的事情。

⑵ 爷爷后院有马蜂窝 ; 后悔捅马蜂窝。

⑶ 比喻惹祸或触动不好惹的人。

⑷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⑸ 因为这只马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蜇了“我”,它的死又与“我”有关。

⑹ 点明中心,收束全文;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旁人”指作者以外的一切有生命的事
物。

【点评】⑴本题是对文章主旨的考查。文章的主旨句一般出现在首段与末段,是对题目的
解释 与深化,多为议论抒情性的句子。

⑵本题考查的是故事情节概括。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 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
句来概括即可。

⑶本题考查词语的积累与含义的理 解。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对词语的积累,并能根据词
语的本义推断出其比喻义。

⑷本题考查积累文学常识。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和题目的提示作答即可。

⑸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课文句子的理解作答。

⑹本题考查语句的作用和理解词语的能力。理解语句的作用时,要结合文章内容来分析。


网站推广员-两会提案


暖水袋-班主任工作总结小学


建军90周年大阅兵-格言大全


发展规划书-工商年检网


哈尔滨市人事局-武汉考试网


房屋租赁印花税税率-大一自我鉴定


江苏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拜年祝福语


竹石的意思-环保小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