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玛丽莲梦兔
565次浏览
2020年10月06日 16:3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关于清明的手抄报-韩国签证查询

2020年10月6日发(作者:齐观山)


精品资源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六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全册教材安排
六年级第二学期是小学阶段最后一个学期,使用 六年级(下册)
教科书。这册教科书里把教学内容编排成八个单元,前七个单元教学
新知识,完 成《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内容和任务。第八
单元是总复习,系统整理小学数学中的主要知识 ,进一步完善认知结
构,进一步掌握重要的思想方法,进一步提高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
教学的新知识仍然有四个领域的内容。“数与代数”领域教学百
分数的应用、比例的意义和 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以及解决问题的
策略。百分数的应用是在初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够进行百分 数与
小数互化的基础上编排的,利用百分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深入理
解百分数的意义,体会 它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广泛应用。比例
的意义和性质是在初步认识比和比的基本性质,能够组成比 、求比值、
化简比的基础上编排的,有助于体会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认识比
例尺以及解决有 关比例尺的实际问题。正比例和反比例是在常见数量
关系的基础上编排的,建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能进一步理解和
把握数量关系,感受常量与变量,初步体会函数关系。在解决问题的
策略这个单 元里,体验转化思想,感受转化是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
它能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使复杂问题变得比较简 单。“空间与图形”
领域教学圆柱和圆锥,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
圆柱和 圆锥都是平面与曲面围成的立体图形,是在圆的知识与长方
体、正方体知识的基础上编排的,认识圆柱和 圆锥的特征,理解圆柱
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及计算方法,探索并应用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
欢迎 下载


精品资源
算公式,能发展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新 增加的
教学内容,初步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在方格纸上按规定的比
画出简单图形放大或 缩小后的图形,充实了图形变换的知识和能力。
确定位置也是新增加的教学内容,在东北、东南、西北、 西南的基础
上理解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的含义,还要利用量角、画
角的技能和比例 尺的知识,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进一步发展方向感。
“统计与概念”领域教学扇形统计图,是在认识圆 以及百分数的基础
上编排的。要求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理解统计图中各个百分数的
具体含义 ,利用已知的总数以及各部分所占的百分比,计算各部分有
多少,但不要求制作扇形统计图。结合新知识 的教学,编排三次实践
活动。一次是利用圆柱的体积,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一次是
比较 图形放大后与放大前边长的比与面积的比,发现面积的变化规
律;还有一次是多种方法测量间隔较远的两 地的距离。实践活动的内
容与新知识关系紧密,让学生在操作、探索、合作中扩展知识、增长
才 干。
总复习也分四个领域编排。在“数与代数”领域整理陆续认识的
数,沟通各种形式的数的 联系,进一步清晰数的概念,用数描述与交
流客观现象;整理陆续学会的运算,在整、小、分数的计算法 则、运
算顺序、运算律上求同存异,进一步理解运算的意义,通过计算解决
实际问题;整理式与 方程的知识,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进一步
提高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还整理了比与比例 、正比例与
反比例等知识内容。在“空间与图形”领域复习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按形状特征整 理一般图形与特殊图形的关系,按推导方法整理平面图
形面积计算公式,用“底面积×高”整合立体图形 的体积计算方法;
复习图形变换的知识,通过平移、旋转改变图形的位置,通过放大或
缩小改变 图形的大小;复习确定位置的方法,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欢迎下载


精品资源
用方向与距离表示地点或路线。在“统计与概率”领域复习收集、整
理数据的方法,呈现数据的统计表和统计图,反映数据状况的统计量;
复习可能性的知识,简单 应用可能性。在“综合应用”里编排四个小
型课题,安排调查研究,用统计方法了解事情,提出并解决问 题。

各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百分数的应用
一、教学内容
六年级(上册)“认识百分数”这个单元里,初步教学百分数的
意义, 用百分数描述部分与整体或两个同类数量间的倍数关系;教学
了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相互改写,解决简 单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
的百分之几的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编排,通过应用百分数解决实
际 问题,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的广泛应用。
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经常应用百分数,如用 百分数表示一个数量
比另一个数量多或少的关系,又如利息与纳税的计算、折扣的设计与
计算等 。应用百分数解决问题可以列式计算,也可以列方程解答。这
些都是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全单 元的教学内容比较多,编排6道例题、四个练习以及全单元
的整理与练习,大致分成五段教学。
例1、练习一,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或少百分之几)。
这一段是接着六年级(上册)求简 单的百分率编排的。
例2、例3、练习二,根据国家规定的税率和利率,计算应纳税
金额和可 得利息金额。这一段应用百分数的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例4、练习三,解决有关折扣的问题,包括设计 折扣和根据折扣
求现价或原价的问题。这一段里有列方程解题,也有列算式解题,列
欢迎下载


精品资源
方程求原价是重点。
例5、例6练习四,列方程解决稍复 杂的百分数问题或分数问题。
在六年级(上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里只教学稍复杂的求一个数
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的问题安排在本单元,由百分数问 题带出。
“整理与练习”综合全单元的知识内容,进一步应用百分数解决
实际问题。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应用概念、联系经验进行推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
百分之几。
例1是一个数比 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问题,“试一试”是一个
数比另一个数少百分之几的问题。学生有求一个数比另一 个数多(少)
几的经验,已能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教材充分利用这些
资源,引导学 生通过推理,探索例题与“试一试”的算法,鼓励解决
问题方法多样化。
·线段图直观。例1 画出表示东山村原计划造林面积和实际造林
面积的线段图,还在图上标出了表示实际比原计划多的那一段 ,帮助
理解“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的含义。让学生体会这是把原
计划造林面积作为单 位“1”,实际多造林的公顷数与原计划造林面积
相比。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占原计划的百分 之几,需要分
两步解答。
·思路与解法多样。例题用两种方法求得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
25% ,“兔”的思路是:实际 比原计划多造林的4公顷占原计划造林
面积的25%,他先算了4公顷;“鸟”的思路是:实际造林面积 是原
计划的125%,比原计划多25%,他先算了125%。教材希望这些解
法都是学生在线 段图的帮助下想到的,在交流时鼓励思路与方法多样
欢迎下载


精品资源
化,允许学生选择解法。
·类推并比较。“试一试”解决的问题与例1貌似相同、实质不同。
所谓貌似相同,因为两个问题都是实际造林面积和原计划造林面积的
关系,学生往往会从实际比 原计划多25%得出原计划比实际少25%
这个错误结论。其实,这两个问题有质的区别,首先是数量关 系不同,
作为单位“1”的数量不同,列出的算式不同;其次是两个问题的结
果不同:实际比原 计划多25%、原计划比实际少20%。为此教材里
有比较两题的结果,分析结果不同原因的安排。 < br>·设计题组,加强概念。解答求百分率的实际问题是应用百分数
意义进行推理的过程,每一个求百 分率的问题都计算一个数是另一个
数的百分之几,各个百分率都有特定的具体含义。练习一里编排一些< br>题组,旨在进一步加强百分数的概念。如第4题分别把会游泳人数或
不会游泳人数与全班人相比, 得到的两个百分数是不同的。第5题里
既有相同条件求不同的百分率,也有不同条件求相同的百分率,从 中
体会数量关系和解题过程的不同。第7题里虽然三个百分率的计算思
路一致,由于利用的条件 不同,因而结果也不同。
2.促进经验迁移,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纳税和收入利息 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的问题。例2教学纳税的问题,例3教学利息的问题,它们 的解题
思路与数量关系有相似的地方,适宜编排在一起教学。收获利息要缴
纳利息税,在教学利 息的问题前先教学纳税问题,是合理的安排。另
外,税率和利率都是国家的有关部门规定的,普通公民不 需要计算税
率和利率,只要根据规定的税率和利率计算应缴纳多少税、能收入多
少息。所以,这 两道例题和练习二里只涉及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
少的问题。
·创造迁移的氛围,让学生主动解决纳税问题。例2求60万元的
欢迎下载


精品资源
5%是多少万元,从5%的概念出发,利用5%与
让学生在 60万元的
5
意义上的共同点,
100
5
基础上,通过推理懂得求一 个数的百分之几
100
5
是多少也用乘法计算。计算60×5%转化成60×,再次体 会两者
100
的数量关系是一致的,用乘法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是合理的。
把6 0×5%转化成60×0.05是计算百分数乘法的常用策略,当一个
数乘分数的计算比较麻烦时,把百 分数化成小数计算的优越就显现
了。
例2计算应缴纳的营业税,“试一试”和练习中还要计算 应缴纳
的车辆购置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等,都是我国现行的主要税种。
税率虽然不同,计算 应纳税额的原理与方法是致的。学生独立解决一
些关于纳税的问题,实现例题到练习题的迁移。
·接受和理解利息的算法。利息有规定的算法,把算法告诉学生,
理解算法的数量关系,是比较适宜的 教学方法。例3在亮亮存款的情
境里出现“利息=本金×利率×时间”,在底注解释本金、利息、利率< br>的意思,让学生理解年利息是按年利率计算的,是求本金的百分之几;
如果存期超过1年,还要把 年利息乘时间。按照利息的计算公式列式
求得利息,能对利息的算法有进一步的体验。
我国的 税法规定,获得利息要缴纳利息税,“试一试”计算应缴
纳的利息税以及纳税后的实得利息。例3与“试 一试”有序地结合,
为“练一练”和解答练习二第5、6题作了充分的准备。根据本金、
利率、 时间、税率计算税后实得利息的步骤较多,因此,教科书里的
实际问题一般设计成连续的两问,先算应得 利息,再算实得利息,适
当降低解决问题的思路坡度,减少错误。
3.解答“打折扣”的实际问题,沟通各类百分数问题的联系。
学生已能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 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以及求一
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例④教学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 br>欢迎下载


精品资源
少,求这个数的问题,并沟通三类百分数问题的联系。
·以百分数乘法为相等关系,列方程解 决实际问题。例4已知《趣
味数学》打八折是12元,求书的原价是多少。教材先告诉学生八折
是80%,还在底注里介绍什么是打折扣,以及折扣的含义,指出几
折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然后让学生思考原价和实际售
价的关系,联系打折扣的含义,得到数量关系“原价×80%=实际售< br>价”。在这个关系式里,已知实际售价、求原价,如果设原价为x元,
就能列方程解决问题。 < br>·用不同方法检验,沟通百分数问题的联系。检验实际问题的答
案,一般不采用代入原方程的方法 ,因为把x的值代入原方程只能检
验解方程,不能检验列方程。教材鼓励学生联系折扣的含义,用多种< br>方法检验。“兔”检验实际售价12元是不是原价15元的80%,“鸟”
检验原价15元的书打 八折后的实际售价是不是12元。例题及两种
检验,都在原价、现价、折扣三个数量里已知两个,求另一 个,它们
是有关折扣的三类实际问题。例题的解答及其检验,体现了各类百分
数问题的内在联系 。
·进行解决各类问题的练习,灵活应用数量关系。练习三里编排
了关于折扣的各种问题,第 1题已知原价和折扣,求打折后的售价;
第2题已知打的折扣以及打折后的实际售价,求打折前的原价; 第4
题根据原价和现在售价,求打的折扣。学生解决这些问题,能进一步
理解折扣的含义和实际 应用,灵活掌握数量关系。解答这些题都从折
扣的具体含义分析数量关系,首先是“原价×折扣=现价” 。在这个
关系式里,如果已知原价求现价,可以列乘法算式计算;如果已知现
价求原价,列方程 是常用的方法。然后是“现价÷原价=折扣”,即
现在售价是原来价钱的百分之几十,就是打了几折。练 习三的第3
题,把已知的百分数改说成打的折扣,启示学生求打的折扣就是求现
欢迎下载


精品资源
价占原价的百分之几十,为第4题作了铺垫。
4.列方程解答较复杂的百分数问题。
例5把男生人数作为单位“1”,例6把九月份用水量 作单位“1”,
两道题都求单位“1”是多少,在例4的基础上列方程解答。
·利用线段图显 示相等关系,分散列方程的难点。求单位“1”是
多少的百分数问题一般列方程解答,找到相等关系既是 关键,又经常
是难点。例5用两条线段分别表示美术组的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先
画表示男生人 数的线段是因为男生人数看作单位“1”。让学生在图右
边的括号里填写总人数,体会总人数是男生人数 与女生人数的和,从
而找到相等关系。例6用两条线段分别表示九月份和十月份的用水
量,先画 表示九月份用水量的线段是因为把它看成单位“1”的量。
十月份用的水比九月份少,也就是“九月份用 水量-十月份比九月份
节约的用水量=十月份用水量”,这正是实际问题的相等关系。教材
利用 线段图直观反映例5里的两个数量的相并关系,例6里两个数
量的相差关系,有助于学生理解相等关系。
两道例题列出的方程都形如“x±ax=b”,不仅设单位“1”的量
数为x,还要用含有x的 式子表示女生人数或十月份节约用水的立方
米数,这是列方程的难点。教材让学生在例5的线段图上用0 .8x表
示女生人数,看着例6的线段图思考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的立方米数
怎样表示,能有效 化解难点。
·加强数量关系的练习,提高寻找相等关系的能力。第11页“练
一练”第1题和 例5相似,第2题是例5的变式。这些题的特征比
较明显,有些题已知两个数量的和是多少,求两个数量 各多少;有些
题已知两个数量相差多少,求两个数量各多少。已知的和或相差数经
常是分析数量 关系的切入口,两个数量相加得到它们的总数、两个数
量相减得到它们的相差数,往往是实际问题里的主 要数量关系,也是
欢迎下载


精品资源
列方程的相等关系。第12页 “练一练”消化例6的思路,在说数量
关系前先让学生试着画出线段图,在线段图直观启示下容易说出数 量
关系。学生看着线段图,联系已有的经验,可能说出不同的数量关系
式。如美术组人数-舞蹈 组人数=美术组比舞蹈组多的人数;美术组
人数-美术组比舞蹈组多的人数=舞蹈组人数;舞蹈组人数+ 美术组
比舞蹈组多的人数=美术组人数。要指导学生从中选择用于列方程的
相等关系,从他们现 有的解方程能力出发,选用的数量关系式必须保
证未知数都在等号的左边。
·带出稍复杂的分 数问题。六年级(上册)只教学较复杂的分数
乘法问题,把稍复杂的求单位“1”是多少的问题安排在本 单元,由
百分数问题带出来,如练习四第14~16题。这些题的解题思路与方
法,和求单位“ 1”的百分数问题很接近,学生解答百分数问题的经
验能够迁移到解答分数问题上。教材不编排分数问题 的例题,把解答
分数问题安排在练习四的最后中,意图是十分明显的,让学生在独立
解答这些题 的过程中实现认知同化。

第二单元 圆柱和圆锥
一、教学内容
学生已 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
法,还直观认识了圆柱。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 本单元教学圆柱和圆
锥,主要内容有: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圆柱的侧面积与表面积,圆柱
和圆锥 的体积计算。
全单元编排了5道例题、四个练习以及整理与练习,大致分成五
段教学。
例1、 练习五,圆柱和圆锥的形状特征;
例2、 例3、练习六,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欢迎下载


精品资源
例4、 练习七,圆柱的体积;
例5、练习八,圆锥的体积;
“整理与练习”综合应用全单元的知识,“实践活动”扩展知识、
开拓视眼。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按“整体—部分—整体”的线索,分别教学圆柱和圆锥的结
构特点。
学生认识几何体一般 先整体感知形状,再仔细研究结构与特征,
在此基础上归纳描述,建立形体概念。
例1先教学 圆柱的特征,再教学圆锥的特征。这是因为学生对圆
柱已有直观感受,对圆锥比较陌生。圆柱和圆锥的形 状虽然有明显的
区别,但它们都有圆形底面、弯曲的侧面。先认识圆柱,有利于认识
圆锥。 < br>·在现实的情境中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例题在图画里呈现许多
圆柱、圆锥形状的物体,让学生从 中找出圆柱形状物体,告诉他们有
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还要回忆生活中的其他例子,体会这两种形状< br>的物体是比较常见的,为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搜集了丰富的材料。
·观察交流,分别描述圆柱 和圆锥的结构特点。教材要求学生仔
细观察圆柱和圆锥,发现它们的特征。圆柱的特征突出三点:从上到
下始终一样粗;两个底面是相同的圆形;侧面是一个曲面。圆锥的特
征也突出三点;有一个顶点 ;一个底面是圆形;侧面是一个曲面。在
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出现圆柱和圆锥的几何图形,图文结合指出 圆柱
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这些都是与形状特征有关的概念,
还是继续教学侧面 积、表面积、体积必需的基础知识。
圆柱与圆锥的高都是特定的概念,圆柱的高是它两个底面之间的< br>距离,圆锥的高是它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教材在圆柱和圆锥的几
欢迎下载


精品资源
何图形里用虚线画出了圆柱两个底面圆心间的线段,圆锥顶点到底面
圆心的线段,还在图形外面标注“高”,让学生理解圆柱和圆锥的高
分别是这两条线段的长,还 暗示了测量圆柱、圆锥的高的方法。
·通过识别加强形体概念。第19页“练一练”找出圆柱形或圆锥
形的物体,进一步突出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加强形体概念。有些物体
的底面是多边形,不是圆形 ;有些物体的两个底面都是圆形,但大小
不同;有些物体的两个底面虽然是相同的圆,但两底之间不一样 粗,
它们都不是圆柱形的物体。
·在练习里发展空间观念。练习五第1题巩固有关圆柱、圆锥 特
征的基础知识。第2题指出圆柱、圆锥的三视图,体会从正面、侧面
看到的形状要用平面图形 来表示。第3、4题体会“形”旋转成“体”,
“形”的尺寸决定“体”的底面大小和高的长短。第5题 利用教科书
提供的材料制作圆柱、圆锥,体会侧面是平面图形卷成的曲面,学会
测量底面直径和 高的方法,计算底面周长和面积,复习圆的知识。学
生的空间观念在观察、操作、制作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
2.展开圆柱的侧面、表面、研究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例2教学圆柱的侧面积, 例3教学圆柱的表面积。这样安排,
符合知识间的关系,突出侧面积是认知的重点。
·指导展 开圆柱侧面的方法,理解侧面展开后的形状。例2计算
圆柱形罐头侧面的商标纸的面积,在问题情境里, 学生知道商标纸是
围到圆柱侧面上的,于是产生把商标纸展开的愿望。教材指导“沿着
接缝剪开 ”,接缝的长是圆柱的高,沿着接缝剪就是沿着高剪,展开
是一张长方形纸。学生在“围—剪—展—围” 的活动中,体会了圆
柱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
·指点方向,探索侧面积的算法。计算长方形 面积的方法是“长×
宽”,怎样利用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计算侧面积?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欢迎下 载


精品资源
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教材让学生研究这些关系, 发现
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这样,
圆柱的侧面积就可以通 过“底面周长×高”计算。得出侧面积算法是
推理的结果,在推理过程中,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锻 炼,空间
观念得到培养。
·画出表面展开图,研究表面积的算法。学生有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经验,知道表面积是物体各个面的面积总和。例3
教学圆柱的表面积,创造已有知识 、经验迁移的氛围,要求学生在方
格纸上画出一个圆柱的展开图。为了能顺利地画图,例题的第一个问< br>题是沿高展开侧面,得到的长方形长和宽各是几厘米?指导学生应用
圆柱侧面积知识,先画出侧面 的展开图。第二个问题是两个底面分别
是多大的圆?指导学生根据圆柱立体图形里的底面直径,画出两个 底
面圆。通过画图,看到圆柱的展开图是一个侧面(长方形)和两个底
面(圆形)组成的,由此 得出“圆柱的侧面积与两个底面积的和,叫
做圆柱的表面积。”在小组里讨论“怎样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一要理
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步骤,二要根据已知的圆柱的有关条件,说说侧
面积与底面积的算 法。由于圆柱表面积计算比较复杂,一般分步解答。
·灵活应用侧面积、表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六是圆柱
侧面积、表面积的实际应用,解答问题要重视“数学化”,把实际问
题抽象成计算 侧面积、底面积或表面积的数学问题。如第1题求铝皮
面积是计算圆柱形队鼓的侧面积,计算羊皮面积是 求圆柱形队鼓的两
个底面积。再如通风管是没有底面的,彩纸糊的灯笼只有下底和侧面。
另外, 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经常要进行繁琐的乘法运算。为
此,本单元提倡学生使用计算器,把精力用 于“数学化”上,用于规
划解决问题的步骤上。
3.应用转化策略,教学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欢迎下载


精品资源
把未知转化成已知是解决新颖问题的常用策略,也是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的表现。教学圆柱的体 积公式,运用了转化策略,分三步进
行。
·建立“等底”“等高”概念,形成“等积”猜想。 例4教学圆柱
体积的计算方法,首先出示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一个圆锥,图
文结合指出它 们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因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是转化成等底、等高的长方体后推导的,学生需要 形成“等底”“等
高”概念。然后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底面积×高”计算,
得到等 底、等高的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相等。由此猜想,圆柱的体
积也与等底、等高的长方体相等,形成了研 究圆柱体积算法的思路。
·割、拼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圆柱的体积是否与等底、等高的
长方 体相等,要看它能不能转化成相应的长方体。学生有圆转化成长
方形的经验,以此为基础,把圆柱的底面 平均分成16份,切开后拼
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这里讲“近似”,是因为拼成的物体的“长”
是8段弧组成的曲线。由此想像,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
64份……切开后拼成的物体的 “长”越来越接近线段,拼成的物体越
来越接近长方体。在切、拼操作以及想像中,实现了圆柱转化成长 方
体。
·通过推理,得到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切、拼把圆柱转化成长方
体,圆柱的体 积公式还要通过推理得到。教材先指导学生研究拼成的
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的关系,看到两个物体的体积 相等、底面积相等、
高也相等。再体会“底面积×高”既是计算长方体的体积,也算得了
圆柱的 体积。由此得出圆柱的体积公式,并用字母表示,便于记忆和
应用。
4.“估计—验证”探索圆锥的体积公式。
就小学生现有的知识,把圆锥转化成体积相等的其他物体有些困
欢迎下载


精品资源
难。因此,教学圆锥体积公式采用的方法与圆柱不同
·认 识等底、等高的圆锥与圆柱,估计圆锥体积是圆柱的几分之
几。例5图示了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指出它 们的底面积相等,高也
相等。从图画直观,学生能确定圆锥的体积比圆柱小,教材让学生估
计这 个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几分之几。这里的估计不要求准确,也不
要求全体学生有相同的答案,说成
1

1
或其他分数都允许。估计要
2
3
经过验证才能确认 或修正,“估计—验证”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通过实验,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关系 。首先准备
器材,找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容器各一个,教材图示了比较底面积
和比较高的方法 。然后在圆锥容器里装满沙子,倒入空的圆柱容器里,
看看几次正好倒满。从倒沙子实验得出圆锥体积是 等底等高圆柱体积

1
,确认或者修正原来的估计。
3
·利用圆柱 体积算圆锥体积,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上面实验的
结论可以用数学式子表示: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圆 柱的体积×
1

圆柱的体积通过“底面积×高”计算,所以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 br>×
1

3
3
·编排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关系的专项练 习。掌握圆锥体
积计算方法的关键在理解和应用等底等高圆锥、圆柱的体积关系,即
圆柱的体积 是等底等高圆锥的3倍,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的
1

3
练习八里有这方 面的专项训练,如第2题、第4题、第5题等。第2
题在圆锥容器里注满水倒入等底等高的空圆柱容器, 水只占圆柱容器
空间的
1
。因此,水面的高只是圆柱高的
1
。第5题 里的圆锥只与底
33
面直径9厘米、高4厘米的圆柱的体积相等。圆锥与底面直径3厘
米、高9厘米的圆柱的体积不相等,因为圆锥的底面积不是圆柱底面
积的3倍。
5.测量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
欢迎下载


精品资源
生活中有大量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它们的体积如何测量?实践活
动《测量物体的体积》解决这个问题。
·转化成圆柱算体积。把土豆放入存水的圆柱容器,能测量体积。
教材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先测 量圆柱容器的底面积,以及放入土豆前
的水面高度;再把土豆放进去,测量放土豆后的水面高度。学生能 够
从水面上升,体会那段圆柱的体积就是土豆的体积。进行这项活动要
注意两点,一是在圆柱容 器的里面测量它的底面直径和水面高度,并
算出底面积。二是帮助学生理解水面高度变化与土豆体积的关 系。
·利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算体积。同一种材料,物体的质量与体
积的比值(即比重)是一 定的,物体的质量除以比重的商是物体的体
积。如铁的比重是每立方厘米7.8克,一块质量为780克 的铁块的
体积是780÷7.8=100(立方厘米)。这次实践活动的第二个内容就
是应用这 种关系算体积,分三步进行。第一步用测量土豆体积的方法
分别测量两块铁块的体积,用天平称出这两块 铁块的质量。第二步把
两块铁块的体积和质量填入教材设计的表格,分别算出质量与体积的
比值 ,发现比值是相同的。第三步用天平称出另一块铁块的质量,通
过质量除以比重求出体积。开展这项活动 也要注意两点,一是先测量
的两块铁块的体积要尽量准确,否则,得不到“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
定”。二是帮助学生理解质量除以比重的商是体积。

第三单元 比例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数与代数”领域里的比例的意义、比例的性质、解
比例; 还教学“空间与图形”领域里的图形放大与缩小、比例尺的意
义、解决与比例尺有关的实际问题。
把两个领域的知识结合起来教学,既能赋予比例丰富的现实意
欢迎下载


精品资源
义,又能理解图形放大、缩小的数学含义,还能使解决比例尺的实际
问题有更多的思路与方法。
全单元编排7道例题、三个练习,分成四段教学。
例1~例3、练习九,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比例的意义;
例4~例5、练习十,比例的性质、解比例;
例6、例7、练习十一,比例尺的意义和解决实际问题;
“实践活动”进一步体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在现实情境和画图活动中,教学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
图形放大与缩小是图形的一种变化方式, 研究的对象与内容十分
具体,教学应在现实的情境中进行。
·联系“倍”和“比”的知识,揭 示图形放大的含义。例1先教
学图形的放大,在长方形画放大的情境中,要求学生说说“两幅画长
的关系、宽的关系”。有些学生用“倍”描述,有些学生用“比”表
示,都利用了已有的知识、经验。 这里要注意的是,应该把放大后的
画(第二幅画)与放大前的画(第一幅画)比。教材归纳学生的思考,
指出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
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 就是把原来的图形按2︰1的比放大。在这
一段话里,揭示了图形放大的具体含义,示范了图形放大的规 范表述。
·促进认知迁移,体会图形缩小的含义。在初步理解长方形按2
︰1的比放大以后, 教材提问:如果把第一幅画按1︰2的比缩小,
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引导学生感 受图形的
缩小,初步形成图形缩小的概念。
教学时,可以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与图形按1 ︰2的比缩小
进行比较。突出比的前项指变化后的图形,后项指原来的图形。2︰
1的前项大于 后项,表示图形放大;1︰2的前项小于后项,表示图
欢迎下载


精品资源
形缩小。
·在方格纸上画图形,进一步体会图形放大与缩小。例2在方格
纸上按照规 定的比画出长方形放大后与缩小后的图形,先思考放大或
缩小后的长、宽各是几格,进一步理解3︰1与 1︰2在图形放大、
缩小情境里的含义,加强对图形放大、缩小的体验。
2.以图形放大为素材,教学比例的意义。
在图形放大的情境中能够写出许多组对应边长度的 比,这些比的
比值是相同的。利用这些比教学比例,一方面使组成的比例有具体的
含义,有利于 理解比例的意义。另方面通过对应边长度的比组成比例,
能进一步理解图形的放大。
·分别写 出各张照片长和宽的比,分析两个比的关系。例3要求
分别写出放大前照片的长与宽的比,放大后照片的 长与宽的比。这两
个比也是相对应的,都是同一图形里两条边的长度比,而且都把长作
前项,宽 作后项。学生思考两个比有什么关系,有人从比值的角度发
现它们的比值都是1.6,有人从化简比的角 度发现它们化简后都是8
︰5。上面的活动有两个作用,一是为教学比例积累素材。二是发展
对 图形放大的体会:长方形放大,不仅放大后与放大前长的比与宽的
比相同,而且放大前长与宽的比和放大 后长与宽的比也相同。
·根据比值相等写出等式,揭示比例的意义。两个比的比值都是
1.6 ,两个比都能化简成8︰5,这些都表明两个比相等,因此可以写
成等式。等式的左、右各是一个比,表 示两个比相等,教材指出“表
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里首次感知比
例的意义。
·写出照片放大后与放大前对应边的长度比,判断能不能组成比
例。根据图形放 大,学生还能写出放大后与放大前两个图形的长的比
和宽的比,判断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只要看它们 的比值是否相等。
欢迎下载


精品资源
经过写出比、求比值,比较比 值的大小、写成比例等一系列活动,能
进一步体会比例的意义,学会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的方法。
·在常见数量关系中体验比例的意义。图形放大与缩小为教学比
例提供了生动的素材,认识比例 不能局限于图形的变化。因此,练习
九第3题、第7题扩展素材的范围,在常见数量关系里写比、求比< br>值、组成比例,进一步加强概念,也为教学正比例作些铺垫。
3.在图形缩小的情境中教学比例的性质。
比例的性质可用来解比例,也是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的知识。
·利用三角形缩小的数据写比例, 认识比例的内项与外项。例4
呈现三角形缩小的情境,缩小前、后的图形里标有底、高的数据。学
生根据图形缩小的含义,利用图中的数据,能够写出许多比例。每个
比例都由6、4、3、2四个数组 成,四个数在比例中的位置有规律,
这些都为教学比例的性质创造有利条件。
教材举一反三, 先在6︰3=4︰2里讲述比例的内项与外顶,再
让学生指出其他比例的内项、外项,及时巩固知识。
·在写出的比例中发现基本性质。比例的性质希望学生主动发现,
因为性质比较明显。自己发现 性质,认识深刻、记忆牢固、便于应用。
发现性质是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个案到全体的过程。“ 兔”
看到了6、4、3、2四个数在比例中的位置规律,“猴”发现了性质
的具体表现。教材要 求再写出一些比例,体会规律存在于每个比例中。
在此基础上,用字母表示、用语言讲述,理解比例的基 本性质。
4.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解比例。
例5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包括三点内容 :根据图形放大的
意义写出比例,应用比例性质求未知项,指出什么是解比例。
·根据图形放 大,写出比例。例题要求写两张照片长的比与宽的
比组成的比例,在这个比例里有三项是已知的,一项是 未知的。因此,
欢迎下载


精品资源
像列方程解决问题那样,设放大后照片的宽是x厘米,列出的比例是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解比例是例题的主要教学内容。教材里写出了两个内项的积等
于两个外项的积这一步,让学生思考 根据是什么,体会应用比例的性
质能够求出比例中的未知项,并通过“试一试”“练一练”学会解比例。
5.写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例6教学比例尺的意义,计算平面图的比例尺。
·认识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例题给出了草坪 长50米、宽30米,
草坪平面图长5厘米、宽3厘米。要求学生分别写出长、宽的图上
距离和 实际距离的比。教材没有对图上距离、实际距离作解释,让学
生在问题情境中体会、识别。
· 指导统一单位。教材指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
先要统一成相同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统 一单位,可以把高级单位
化成低级单位,也可以把低级单位聚成高级单位,由学生自主选择。
在 交流中体会,实际距离改写成厘米为单位较方便些。如果把图上距
离改写成米为单位,在化简比的时候较 麻烦。“猴”写了长的图上距
离与实际距离的比,“鸟”写了宽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两个
比化简成相同的比。因此,求平面图的比例尺,只要利用一组对应的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就够了。 < br>·揭示比例尺的意义。通过写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学生初
步感受了比例尺的内涵。在此基础 上,教材指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
离的比,叫做比例尺。”两个数学式子,既精炼地表示了比例尺的意< br>义,又表达了求比例尺的方法。
·认识线段比例尺。线段比例尺是比例尺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教
学线段比例尺有两点作用,一是进一步体会比例尺的意义,二是能方
欢迎下载


精品资源
便地解决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的问题。教材通过解释比例尺1︰< br>1000的具体含义引出线段比例尺,突出线段比例尺的特点,能直观
地表示图上1厘米相当于实 际若干米(千米)。线段比例尺与数字比
例尺的意义是一致的,可以互相转化。如P49“练一练”第1 题,左
图的比例尺是1︰2200000表示图上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
2200000厘米( 即22千米),相应的线段比例尺也是图上1厘米表
示实际22千米。右图的线段比例尺是图上1厘米相 当于实际22米
(即2200厘米),相应的数字比例尺就是1︰2200。
6.利用比例尺,求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利用已知的比例尺,可以求实际距离或者求图上距 离。例7是求
实际距离的问题,求图上距离的问题安排在练习里。例7鼓励解决问
题的方法多样 化,“猴”联系数字比例尺的意义解题,“兔”利用线段
比例尺解题。另外,还教学列比例解决问题。
7.安排实践活动,进一步理解图形放大、缩小的概念。
实践活动《面积的变化》探索图形放 大,面积变化与边长变化的
联系。第一项活动是测量长方形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长、宽,按图形放
大的概念分别写出长的比和宽的比,估计放大后长方形面积与放大前
的比是几比几,通过计算检验估计, 初步体验图形放大时边长变化的
比与面积变化的比是不同的。第二项活动测量正方形、三角形、圆的有关长度并计算面积,把数据填入表格,发现面积变化与长度变化的
关系。第三项活动应用发现的变 化关系在校园平面图里提出问题、解
决问题。
各项活动的内容多、容量大,要仔细看书,明白 每项活动的任务
与要求。发现规律需要过程,三项活动体现出“初步感知—研究发现
—理解应用 ”的过程,学生不仅获得知识,也发展了数学思维。
通过实践活动,对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能有更清楚的认
欢迎下载


精品资源
识,进一步明白这里的比是相应边的长度比,不是图形的面积比。

第四单元 确定位置
一、教学内容
学生认识了生活中的八个方向,能够 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还掌
握了比例尺的知识。本单元综合应用已有的经验,用方向和距离比较
准确地表示物体所在的位置。
编排3道例题和一个练习,把教学内容分成四段。
例1,理解新的方向词,用方向和距离讲述物体的位置;
例2,根据物体所在的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指出它的位置;
例3,用方向和距离描述行走的路线;
实践活动《实际测量》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知道了物体所在的方向和距离,就能确定位置。 生活中用方向表示物体的位置不大精确,因为东北、东南、西北、
西南的范围比较宽,而且仅有方向 ,没有距离。用方向和距离比较准
确地表示物体的位置,涉及了方位、角度、实际距离三个具体内容。
·引出新的方向词。本单元先后教学四个方向词,它们是北偏东、
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这 些词是人们约定的,不能随意创造或变
化。
例1联系原有经验,航海情境图上灯塔1在轮船的 东北方向,
灯塔2在轮船的西北方向。教材指出,东北方向叫做北偏东,西北方
向叫做北偏西, 引出了两个新方向词。在原有方向知识基础上认识新
方向词,有助于理解词的具体含义。北偏东即正北往 东偏些,北偏西
即正北往西偏些。理解了北偏东、北偏西,再认识南偏东、南偏西就
容易了。
欢迎下载


精品资源
·用角度准确表示方向。北偏东仍然是较宽的范 围,用来表示方
向还不够精确。教材指出“从航海图上可以看到,灯塔1在轮船的北
偏东30° 方向。”这里的北偏东30°方向表示了轮船为端点的一条射
线,灯塔1是这条射线上的一个点。因此, 方向词的后面添上角的度
数,才能准确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教学这个知识,不仅让学生学会
如 何表示方向,还要体会这样表示的好处。
·用距离准确表示位置。北偏东30°讲了方向,在这个方向 上,哪
里是灯塔1?于是,量出灯塔1到轮船的图上距离,根据比例尺,算
出实际距离。“轮船 北偏东30°方向6千米处”准确地描述了灯塔1
的位置。
例1有序地安排三个知识点的教学,让学生逐步体会方向和距离
能够确定位置。
2.在平面图上指出物体的位置。
例2根据物体所在的方向与距离,在平面图上标出它的位置 。这
道例题里没有新的知识,只是理解“北偏东40°方向2千米处”的基
础上画图。画图通常 分两步,先画出北偏东40°方向,再在这个方向
上画出相应的点。教材让学生先画图,再交流画的方法 与体会。
·用量角器画射线。“北偏东40°”是以灯塔为端点的一条射线的
方向,在图上表 示清凉岛的位置,应该画出这条射线。画射线可以使
用量角器,把表示灯塔的点作顶点,正北方向为角的 一条边,偏东
40°角的另一条边就是北偏东40°方向。
·算出图上距离,在射线上描点。 2千米是清凉岛到灯塔的实际距
离,在平面图上表示清凉岛的位置,需要这两点间的图上距离。平面图绘出的是线段比例尺,“鸟”选用了比较方便的算法求图上距离。
算出图上距离4厘米,就能用直 尺在射线上找到相应的点表示清凉
岛。
欢迎下载


精品资源
3.用方向和距离描述行走的路线。
例3说说李伟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在现实的情境里应用方向距离
确定位置的知识。
李 伟家到学校的路线是三条线段组成的折线,描述行走路线要依
次逐段地说,每一段都应说出行走的方向与 路程。“兔”和“鸟”描
述的共同点是都清楚讲述了方向与路程,不同点在用的方向词上。两
种 讲述都正确,要提倡像“鸟”那样说,通过具体应用巩固确定位置
的知识。示意图上有两个60°角,其 中一个用于描述上学路线,另一
个描述放学路线。
4.测定地面上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
受测量工具的限制,地面上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往往不能
一次就直接量得。这就需要先通 过两点测定一条直线,把两点间的距
离分成几段,逐段测量并相加。实践活动《实际测量》教学这种方法 。
·认识工具。测量较短的长度,有各种尺供选用。平整土地、兴
修水利、架桥铺路……都需 要测量较长的距离,仅用尺不能直接度量,
还需其他工具,如标杆、测绳等。
·测定直线。使 用标杆在两点之间测定直线,是这次实践活动的
主要内容。教材通过图画表达在A、B两点间测定直线的 方法,先在
A点和B点各竖一根标杆,然后在两点间的C点和D点竖标杆。要
使所有标杆都在同 一条直线上,一名男孩观察,女孩在调整。这样就
把A、B两点间的距离分成三段测量,各段长度的总和 就是A、B两
点间的距离。
看懂图示的方法以后,在操场上选择相距较远的两点,实践这种
方法。
·步测。没有 测量工具或者测量要求不高的时候,可以步测。步
测需要知道一步的长度,教材指导获得步长的方法,设 计了求步长的
欢迎下载


精品资源
活动。学生按教材的设计,就能算出平均步长。
·目测。如果对测量结果的要求不高,还可以 目测。教材讲了什
么是目测,介绍了练习目测的方法。目测技术要经过大量练习才会逐
渐掌握, 小学生只能知道目测,进行的目测是很不精确的。

第五单元 正比例和反比例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在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编排,教学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
关系。 与过去的《大纲》教材相比,本单元加强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
理解,重视对正比例关系图像的认识与简单 应用,不利用正比例、反
比例解答应用题。
全单元编排3道例题、一个练习,教学内容分成两段。
例1、例2,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的图像;
例3,反比例的意义。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细致安排学生的首次感知。
正比例概念和反 比例概念都要在充分的感知活动中形成,例1
和例3分别是学生首次感知正比例关系与反比例关系,教材 作了很细
致的安排。例1把感知过程设计成四步。
·写比、求比值、解释比值。例1呈现的表 格里是一辆汽车行驶
的时间和路程的数据,让学生从中选择几组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分
别写出 比并求出比值,发现所有比的比值都是80,体会这个比值是
汽车行驶的速度,这辆汽车的行驶速度始终 不变。
·用数量关系式表示比值一定。写出的各个比的数量关系相同,
路程
可以用式子“ =速度(一定)”表示它们的共同特征。学生
时间
对“路程比时间等于速度”很熟悉,而“速度(一定)”是例1数量
欢迎下载


精品资源
关系的特点,首次感知正比例关系的要点就在这里。
·体 会相关联的量。正比例是两个相关联量的关系,教材指出路
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说它们“相关联 ”,是因为时间变化,
路程也随着变化。
·揭示正比例意义。在前三步感知活动的基础上,告 诉学生:当
路程和相应的时间的比值总是一定时,就说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
例,行驶的路程 和时间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例3首次感知反比例关系,也分四步进行。依次是:观察表格里
的 数据,笔记本的单价变化,购买的数量也变化,但总价始终不变;
用数量关系式表示积一定;理解相关联 的量;揭示反比例意义。
2.变换情境,让学生反复感知。
仅有例题的首次感知还不能形成 正比例、反比例的概念,需要反
复感知,积累充分的感性认识。P62“试一试”、练习十三第1题再< br>次感知正比例关系,P65“试一试”、练习十三第6题再次感知反比
例关系。
·选择 与例题不同的数量。P62“试一试”里购买铅笔的数量与总
价是相关联的量,它们的比值(单价)保持 不变。练习十三第1题里
碾米机的工作时间与碾米数量是相关联的量,它们的比值(工作效率)
保持不变。学生在感知正比例关系的同时,体会这种关系是生活中常
见的。
·提出问题,引导 有序地思考。“试一试”和练习题分别设计四个
和三个连续的问题,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独立、主动 经历感知过
程。
·重温发现正比例关系的方法。几个连续问题里的学习活动依次
是: 找到相关联的两种量→写出几组对应数量的比并求比值→比较比
值的大小,解释比值的意义→用数量关系 式表达比值一定→作出成正
欢迎下载


精品资源
比例的结论。这些活 动与例题保持一致,重温了认识正比例关系的过
程,为判断两种量成不成正比例打下了基础。
3.建立正比例、反比例的概念。
本单元教学要形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概念是一类现象 共同
的本质特征的反映,形成概念要对感性认识进行抽象与概括。
·提取共同特征。各个成正 比例的实例中都有两个相关联的量,
两种量相对应的数的比值总是一定的。各个成反比例的实例里也有两
种相关联的量,它们相对应的数的积是一定的。这些分别是正比例、
反比例的本质特征,建立概 念,要把这些共同特征提取出来。
·用字母表示关系与特征。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或者表示它们的积,用字母组成的式子表示正比
例和反比例关系,是认识的一次 抽象,概念在抽象中形成。
4.应用概念,判断比例关系。
形成概念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把 握客观世界,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概念识别、判断和推理。正比例和反比例是常见的数量关系,判断比例关系还能初步体验函数思想,发展数学思考。
·判断具体问题里的正比例、反比例。第63页“ 练一练”、第65
页“练一练”分别判断两种量成不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并说出理由。
要根据正 、反比例的意义,利用表格里的数据,按照例题和“试一试”
的方法与步骤进行思考。通过判断,进一步 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
义。练习十三第2、7两题也作出类似的安排。能够在具体问题里进
行 判断,是本单元的基本要求。
·利用反例加强概念。第66页第3题通过画图、计算和填表,理
解正方形面积与边长不成正比例。第68页第8题通过看图、填表,
理解长方形周长一定,长和宽不成 反比例。这些都是在具体问题里作
出的判断,能使学生深刻体会正比例、反比例的特征,从而加强概念。
欢迎下载


精品资源
·初步进行稍抽象的判断。第70页第12题没 有提供具体的数据,
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是较高的要求。虽然思维比较
抽象, 也要按照判断正比例、反比例的一般程序,先找到相关联的量,
研究两个量是不是比值一定或者积一定, 然后作出结论。其中的(2),
一个人的年龄与体重不能看作相关联的量,而且它们的比或乘积都没有实际意义,更谈不上比值一定或积一定,因而既不成正比例,也不
成反比例。
5.认识并简单应用正比例的图像。
正比例图像是一条射线(中学里是一条直线),反比例图 像是曲
线(中学里是双曲线)。本单元只教学正比例的图像,不教学反比例
的图像。
正比例图像的教学要求有两点,一是联系画折线统计图的经验,
在方格纸上描出表示各组对应数量的点, 知道所描的点在同一条直线
上。二是已知一组相对应的数量中的一个数量,在图像上估计另一个
数量是多少。

第六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教学内容
转化是解决问 题的常用策略。转化能把新颖的问题变成已经认
识、已能解决的问题,从而创造性地利用已有的知识、经 验。转化能
把复杂的问题变成较简单的问题,从而便捷地找到问题的答案。本单
元教学转化策略 。
学生在过去的数学学习中经常进行转化,已经积累了关于转化的
体验。本单元深入体验转化 ,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编排2道例题、一
个练习,把教学分成两段进行。
例1,回顾以前进行的转化,从策略层面上认识它,体会转化的
欢迎下载


精品资源
价值。
例2,利用已有分率进行推理,转化较复杂的分数问题,发展思
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让学生体会转化,感悟策略。
策略是在解决 问题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再认解决问题的过程,
体验其中的思想方法是形成策略的有效途径。学生曾经 进行过许多转
化,是感悟策略的宝贵资源,本单元从回顾以前进行的转化开始,例
1的教学分三 步进行。
·利用图形的直观作用引发转化。方格纸上呈现两个形状不同的
图形,不容易直接看 出面积是否相等。学生会想到把两个图形都转化
成长方形,再比较面积的大小。其中一个图形平移它的一 部分,另一
个图形旋转它的两小块,转化成的两个长方形长相等、宽也相等,面
积肯定相等。这 个问题利用直观情境让学生主动转化,初步体会转化
有助于解决问题。
·回忆曾经进行过的转 化,体会转化是一种策略。教材指出转化
是策略,让学生回忆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的问题,进一步体验 转化。
第72页列举了推导面积公式时转化,计算小数乘法、分数除法时转
化,这些仅是曾经进 行过的一部分转化,学生还能说出许多。教学时
要让学生充分回忆,简要说说怎样转化的,转化有什么好 处,达到体
验转化的目的。
·有意识地应用转化解决问题。“试一试”计算四个异分母分数的
加法,数形结合,把原式转化成1-
1
,能很快说出得数。“练一练”
计算多 边形周长,在图形启发下转化成求长方形周长的问题,实现了
化繁为简。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解答,再让学 生说说解题策略,不仅深
刻体会了转化,还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16
欢迎下载


精品资源
2.指导学生转化稍复杂的分数问题。
例2是较复杂的分 数问题,在本册教材第一单元里,这样的问题
要列方程解答。通过转化,能很容易地列式计算。
本单元转化分数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化繁为简,增强策略
意识。同时,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意义及 相关的概念,发展推理能力。
并不要求学生掌握转化复杂分数问题的技巧,更不要求他们独立进行
转化。例2以及练习十四里的分数问题,都是教材指点下的学生转
化。。
·用原有的方法解 题。教学例2,先让学生列方程解答,这是旧知
识。用原有方法解题有两个目的,一是熟悉题目里的数量 关系,理解
题中的分数的意义,为转化作准备。二是感受原来的解题比较麻烦,
转化后的解题十 分方便,为比较解法作准备。
·指出转化的方向。教材说:“如果把男生人数是女生的
2”转化
3
成女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就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在
这句 话里提出了转化,指出了方向,要通过转化题目里的分数,使题
目变成简单的分数乘法问题。教学时应该 让学生仔细阅读这句话,明
白把已有的那个分数转化成什么分数,解释为什么转化后就可以直接
用乘法计算。
·学生联系已有经验进行转化。转化要应用概念进行推理,对现
有的信息进行深 度开发,“创造”出新的有价值的信息。把男生人数
是女生的
2
转化成女生人数是总人 数的几分之几,是进一步沟通男生
3
人数、女生人数、总人数三者的倍数关系。由于分数与除法 、比都有
联系,因而学生转化的思路必定是多样的,而最终的结论是一致的。
·解答转化后的 问题。得出女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
3
,求女生
5
人数就很方便了,因为原 来的题被转化成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的乘法问题了。让学生列式计算,能感受方便,从而又一次体 会转化
欢迎下载


精品资源
对解决问题的作用。
需要再次 指出的是,练习中的分数问题也是在教材指点下的学生
转化。呈现图形直观,填写应联想的分数,降低了 转化的坡度。学生
只要在教材提供的条件下通过推理实现转化。

第七单元 统 计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扇形统计图,众数与中位数。
在前几册教材中教学了条形 图和折线图,学生初步了解这些统计
图的特点,能够有选择地使用。扇形统计图与条形、折线图不同,它
反映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表达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之几。因此,教学
扇形统计图,使呈现统计数 据的形式更多样了。
众数与中位数是常用的统计量。在许多场合,平均数不能确切地
反映一组 数据的基本情况,经常使用众数或中位数来显示。因此,教
学众数与中位数能提高数据分析的能力。
全单元编排4道例题、两个练习,把内容分成两段。
例1和练习十五,教学扇形统计图;
例2~例4和练习十六,教学统计量。例2讲众数,例3、例4讲
中位数。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看懂扇形图,利用数据解决问题。
扇形统计图的 教学要求是看懂图的内容,理解图上的每个百分数
的具体含义,能利用图呈现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计 算。不教学制
作扇形统计图,因为画扇形比较麻烦,不必把教学精力耗费在画图上。
学生有圆的认识,有百分数的概念,能够看懂扇形统计图。
·看图、交流,理解图里的信息。例1让学生看我国陆地地形分
欢迎下载


精品资源
布情况统计图,在小组里交流看到了什么,看懂了什么。教材呈现了
交流的场景,虽然学生的讲述不完整,但都说出了从图中获得的信息
和自己的理解。有人说得具 体些,有人说得概括些,通过交流可以整
理出以下三点:这幅统计图用一个圆表示我国国土总面积;圆被 分成
大小不同的5块,每块表示一种地形,哪种地形的面积大(小),统
计图里相应的那块就大 (小);标注的五个百分数,分别表示五种地
形的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百分之几。
·计算、填 表,体会图的特点。例题告诉学生,我国国土总面积
是960万平方千米,让他们算出各类地形的面积分 别是多少。计算
要利用图中的各个百分数,从而体会扇形统计图表示的是各个部分数
量与总数量 的关系,知道它与条形、折线统计图的不同。
·比较、估计,利用图的特点。扇形统计图通过各个扇形 有大有
小,反映各个部分数量有多有少。图的直观形象,容易引发比较、估
计和判断。“练一练 ”第2题,看着统计图,学生会想到我国的人口
多,人均占有的国土面积少。练习十五第1题的两幅扇形 统计图里能
清楚看出哪天的食物搭配比较合理。第2题把果盘看成一幅扇形统计
图,根据花生米 所占的面积,能估计出其他几种干果所占的面积。解
答这些题利用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又进一步体会了 它的特点。
2.整理数据,认识众数。
例2教学众数的知识,包括众数的含义,得到众数的方法,以及
众数的实际应用。
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由于出现的次数最
多,因而有一定的代表性。 < br>·观察表格,初步感受众数。表格呈现9人做黄豆发芽试验的数
据,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哪些人的试 验做得最好。例题因势利导,让学
生找出发芽几粒的人数最多,有几人。通过发芽17粒的人最多,感< br>欢迎下载


精品资源
受17是这次实验发芽粒数的众数。
· 排列数据,理解众数的意义。教材把表格里9人的发芽粒数依
次排列,指出这些数据中“17出现的次数 最多,叫做这组数据的众
数。”在这句话里讲了众数的意义: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还含有
求 众数的方法:在一组数据中寻找出现次数最多的数。让学生在现实
情境中意义建构众数的概念。
·求平均数,区别新旧概念。众数和平均数都是统计量,平均数
是三年级教学的。教材要求学生算出“ 这组数据的平均数”,通过计
算回忆平均数的知识,体会平均数与众数的意义不同,求法不同,从
本质上区分这两个概念。
·联系实际、应用众数。第79页“练一练”第2题,如果把上周
销售男鞋的尺码一双一双地记录下来,在这组数据中25.5出现的次
数最多,有48次,因此25.5 是众数,这个众数会影响鞋店今后的
进货。
3.分析数据,认识中位数。
例3和例4教学中位数,前一道例题以形成概念为主,后一道
例题教学算法。
·创设 情境,产生需要。例3呈现一张九名男生的跳绳成绩记录
单,对7号男生的成绩进行分析。有人利用平均 数,指出7号男生
跳的比平均数少,意味他的成绩不够好。有人把九名男生的跳绳下数
从多到少 排列,发现7号男生处在第三名,认为他的成绩不错。不同
分析出现不同的评价,而且差异明显。“为什 么跳的比平均数少,成
绩还是第三名?”是许多学生的疑问,教学中位数就能解开这个疑。
· 排列数据,讲解概念。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是指这组数据按大
小顺序依次排列,处于最中间的那个数。这 既是中位数的概念,也是
找中位数的方法。教材把九名男生的跳绳成绩从大到小排列,很容易
欢 迎下载


精品资源
找到中间的数, 理解它就是中位数。
·评价7 号男生的成绩,用中位数合适。九名男生中有2人的成
绩十分突出,分别是182下和170下,这两个 优异成绩拉高了全组
的平均成绩。事实上,九人中只有2人的成绩在平均数之上,其余7
人的成 绩都低于平均数。可见,平均数在这里并不反映一组数据的实
际状况,用中位数表示这组男生的跳绳水平 比较合适。
一组数据的个数如果是偶数,按大小顺序排列,正中间有两个数。
求这组数据的中 位数的方法,是例4的教学内容。
·适时指点算法。例3初步教学中位数的意义和求法,例4寻找十名女生跳绳成绩的中位数,学生会主动把这些女生的跳绳下数按大
小顺序排列。在找中位数时,发 现这组数据一共10个,正中间有两
个数,于是产生疑问“中位数是几呢?”教材适时指出:正中间有两
个数的,中位数是这两个数的平均数。在教材的指点下,学生通过计
算正中间的104和102 的平均数,得到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03。
·用中位数分析、评价数据。求得中位数103,把10 号女生的成
绩同中位数相比,可以看到略小于中位数,表明这名女生的成绩在整
体中的位置是较 偏后的。仍然用中位数评价其他女生,可以判断各人
的成绩在整体中的大致位置。
像这样用中位数进行数据分析,比平均数方便,有时比平均数合
理。
4.选用合适的统计量,反映数据的实际状况。
到现在为止,陆续教学了三个统计量,分别是 平均数、众数、中
位数。有些时候,三个统计量都能确切反映数据的基本情况。也有些
时候,统 计量会引起误解,有误导作用。所以,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是
十分重要的。
选用统计量又是比较复杂而困难的。本单元只是初步教学选用,
欢迎下载


精品资源
要求不高,难度不大。
·如果一组数据的众数出现的次数 很多,这时的众数具有代表性。
第82页练习十六第1题里,十名男生身高数据的众数是153,众数< br>在这组数据里出现了3次。十名女生身高数据的众数是148,众数在
这组数据里出现5次。显然 ,女生身高的众数更具有代表性。
·如果一组数据里有极端数据,这时的中位数具有代表性。这里所谓的极端数据,是指和其他数据相比,明显大许多或小许多的数。
极端数据影响了平均数的代表性 ,会把平均数拉大或者拉小。第81
页“练一练”2位同学家庭住房面积分别是43平方米和50平方米 ,
比其他同学家庭住房面积小得多。因此,九位同学家庭平均住房面积
只有77平方米,低于中 位数84。如果选一个统计量表示这九位同学
家庭的住房情况,中位数是比较合适的。第81页第2题里 ,A飞机
的飞行时间特别短,是一个极端数据。这个数据使八架飞机的飞行时
间的平均数明显小 于中位数,也使平均数失去了应有的代表性。如果
A飞机不飞,其余七架飞机的飞行时间里没有极端数据 ,平均数和中
位数应该比较接近,都可以用来表示七架飞机的飞行水平。第3题里
工资的平均数 、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1800、1100、1000,平均数
远远大于中位数和众数,是由于总经理与 副总经理的工资远远高于其
他人。反映员工工资实际情况的统计量应该选中位数或者众数。

第八单元 总复习
本单元全面、系统地复习小学阶段教学的数学知识,内容很多。
仍 然分四个领域编排,每个领域又分成若干段,有利于突出各段的复
习重点,进一步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 能和重要的思想方法。
复习每段的知识,设计了两个栏目。先是“整理与反思”提出几
个问题 引导学生回忆这段里的主要知识内容,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优
欢迎下载


精品资源
化、完善认知结构。然后是“练习与实践”,安排一些习题让学生解
答,更好地掌握、应用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两个栏目既是教
材的编写设计,也是复习的 主要活动。
一、“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分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式与方程、
正比例和反比例四段编排。
1.“数的认识”复习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意义和计数方
法,这些数的联系与区别;分 数性质、小数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有关倍数和因数的知识;数的实际应用。
·在数轴上 填整数、小数、分数,理解数的意义和相互关系。第
83页第1题在数轴上填数,可以看到:负数与正数 是方向相反的数,
正数大于0,页数小于0;把整数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一份
或几份的 数是分数;分子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可以与整数相互改写;
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可以与小数相互改 写。
·结合具体素材读、写多位数,改变数的计数单位,求近似数。
第6题通过写多位数,复 习十进制计数法,包括计数单位、数位顺序、
数位分级、多位数的组成等。第9题把读多位数、改变多位 数的计数
单位、求多位数的近似数以及比较多位数的大小结合起来,进一步突
出数的意义。读多 位数一般先分级,还要遵循读数的规则,尤其是数
里的0的读法规定。改变多位数的计数单位与求多位数 的近似数能方
便应用和表示,改变计数单位没有改变数的大小,求近似数一般使用
四舍五入法。 比较数的大小可以凭数感,也可以分析数的组成,两者
结合效果会更好些。四个省的面积用平方千米为单 位,用到整数;用
万平方千米为单位,用到小数。这里还带着复习小数的知识,包括计
数方法、 读写方法、比较大小的方法等。
·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性质、小数性质改写数与式。第7、< br>8两题移动小数点的位置,计算小数乘(或除以)10、100、1000,
欢迎下载


精品资源
这些知识常用于名数的化与聚,还是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联结点。
第11题先复习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基本性质。再应用这些知
识进行小数、分数、百分数 的相互改写。
·数形结合,发展数感。第13题直观看出涂色部分占整个图形的
几分之几,把 分数改写成百分数,体会分数与百分数都能表示一个数
与另一个数的倍数关系。第5题的(3)显现了分 数还能表示具体的
数量,而百分数不能。第14题把五个百分数填到扇形统计图上,从
形的直观 估计数有多大,用数刻画每个扇形与整个圆的关系。
·用卡片摆数,复习倍数和因数的知识。第10题 用四张数字卡片
摆两位数,利用摆出的数复习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的概念,回忆
2、3、5 的倍数的特征,以及公倍数、公因数的含义。把许多知识融
合在一个活动之中,使知识不孤立,复习不枯 燥。
·感受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练习与实践”里的习题,大多数
都取材于现实生活。应 注意第3、4两题,在车票、商品标识以及报
纸、网络上寻找数的信息,体会数的具体含义,感受数能表 示数量的
多少,也能表示次序或用于编码。
2.“数的运算”复习四则计算的意义和算法,四 则混合运算顺序,
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在整理笔算方法的同时,重视口算和估算,进
一步提高 计算能力。应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思路。
·应该掌握的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以 及相应的
小数加、减法;百以内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以及
相应的小数乘、除 法;容易计算的分数加、减、乘、除法。
·应该掌握的笔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相应的小数加、减 法;
三位数乘或除以两位数,相应的小数乘、除法;比较简单的分数四则
计算。
·应该掌握的估算。把参加运算的数看作它最接近的整十、整百、
欢迎下载


精品资源
整千数,口算整十、百、千数的四则计算,估计得数大约是多少。
·灵活选择计算方式。解答第88页第5题里的各个问题,要求学
生能口算则口算、要笔算则笔 算,大数目用计算器算。选用适宜的计
算方法是计算能力的表现,提高了计算效率。
·主动采 用简便运算。运算律是加法、乘法的固有规律,应用运
算律改变了原来的运算顺序,在特殊条件下能使计 算简便。先复习运
算顺序,再复习运算律,要深入理解运算律的内容和作用,把握简便
运算的条 件与时机。第89页1~3题分两个层次编排,前两道题分
别按运算顺序和运算律计算,体会知识的应用 。第3题把前两题的内
容综合起来,增加了选择性,通过选用合适的算法,进一步提高计算
能力 。
·解决实际问题。解决的实际问题,有四、五年级教学的,多数
是六年级教学的。复习解决 实际问题要加强数量关系,突出解题思路。
挖掘条件间的联系,进行信息的再加工;沟通未知与已知的联 系,规
划解题的步骤。充分利用分数、百分数的概念进行推理,充分利用题
组体会不同问题的内 在联系。第11、12题的信息量大,解决的问题
多,与生活联系紧。要鼓励学生独立理解题意并解答, 交流解题的体
验,自己再提出和解决一些问题,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3.“式与方程”复习 字母表示数,等式与方程的概念,等式性质
和解方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体验字母表示 数的意义,掌握书写规则。用字母表示数能简约
而概括地描述数量关系、运算律、计算公式……是初步的 符号化与模
型思想。让学生举出一些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引起回忆。“练习与
实践”第1题, 要严格遵守字母表示数的书写规则,体会字母表示数
的好处。
·应用等式性质解方程。小学阶段的方程一般有三个特点:方程
欢迎下载


精品资源
里只有一个或两个运算符号(包括省略未写的乘号);未知数不在减
数或除数的位置上;根据等式的性质求解。
·列方程解答实际问题。有些问题如果列算式计算 ,思路曲折、
列式困难,如果列方程解答显得顺畅、方便。这些问题里要求的数量
经常是倍数关 系中的一倍数,分数或百分数问题的单位“1”,以及其
他数量关系式中的乘数。如“练习与实践”第3 、4、5、7、8题等。
第6题利用“码”与“厘米”的换算关系,把码数与厘米数相互
换算 ,体会什么时候列算式,什么时候列方程。
4.“正比例和反比例”复习比的意义和性质,比例的意义 和性质,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有关比例尺的知识。
·用测量、调查获得的数据或统计表里 的数据写出比、体会比的
意义。两个数相比可以看作这两个数相除。如果两个数属于同类量,
它 们的比值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教材让学生在写出比的活动中体
会比的意义,写比所需要的两个数,通 过调查、测量获得,或者到统
计表里提取。组成的比要化简或者求比值,这就复习了比与除法的关
系以及比的基本性质。
·通过组成比例,体会比例和比的联系与区别,表示两个比相等
的式 子叫做比例,这句话讲述了什么是比例,也指出了比例和比的联
系。比例由两个比组成,每个比都有前项 和后项。因此,比例有四个
项,即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第3题先写出四个比,再估计哪两个比
能组成比例,还要计算验证。估计与验证都围绕比值是否相等进行,
比例的意义得到了回忆和加强。 < br>·通过判断,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正比例和反比例都是
本册教科书刚教学的内容,第95 、96页的7~9题判断两种量成不
成正比例、成不成反比例,复习概念。第7题的两张表格给出两种相
关联量的若干组相对应的数,通过写比、求比值或者列乘式、算出积,
欢迎下载


精品资源
作出相应的判断。重温认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过程,细致地回忆正比
例和反比例的意义。第8题的判断稍抽象些,对加强数学概念,开展
有条理的思考很有益处。第 9题里有三个内容,依次是利用图像上的
数据,判断行驶路程与耗油量成不成正比例;利用已有的图像估 计行
驶75千米大约用多少升油;画出汽车在市区行驶时的正比例图像。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 ,复习比例尺的知识。复习比例尺的知识仅
编排一道题,利用平面图的比例尺和量出的图上距离,计算相 应的实
际距离。教学第10题要说说这幅平面图的比例尺和具体含义,从线
段比例尺得出数值比 例尺,回忆比例尺的意义和算法。要通过解题归
纳求实际距离的方法及注意点,还要说说怎样求图上距离 。
二、“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分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与变
换、图形与位置三段编排。
1.“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按线—角—形—体的顺序整理知识,
把形、体的特征与求积计算结合 复习。
·回忆直线、射线、线段的特征,整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
置关系。小学数学里, 把直的、有两个端点的线称为线段,线段向一
端无限延长得到射线,向两端无限延长得到直线。这些既是 线段、射
线、直线的概念,也是它们的关系。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有互相平行或相交 ,垂直是特殊的相交。
“练习与实践”第2~4题还复习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间的
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等知识。
·整理学过的角,用工具度量角的度数、画垂线与平行线,再认
平面图形的底和高。教材要求围 绕角的顶点旋转角的一条边,整理学
过的角,把各类角的名称、图形与特征填写在第98页的表格里。第
99页第6题测量三个角的度数,左边的那个角使用量角器比较方便,
右边的角稍麻烦些。第7 题画长方形、画圆的两条互相垂直的直径、
欢迎下载


精品资源
画平面图形的高,复习线段间的平行、垂直关系,以及使用工具度量
长度和作图的方法。 ·复习三角形的知识,包括三角形的分类、边特殊的三角形、两
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内角和180° 等内容。第97页左边的集合图表
示三角形的分类,在四年级(下册)教科书里出现过。右边的图表示< br>等腰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这幅
图在教材中第一次出现,教材 提问“等边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吗?”
帮助学生理解图的意思。
解答第99页第8题运用两 个知识,一是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都
大于第三边,二是等腰三角形的两腰一样长。第9题在应用三角形内
角和180°的同时,还应用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或比的知识。
·按一般到特殊的线索整 理四边形。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四边
形,梯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四边形。教材 第
98页分析图形间的一般与特殊关系,回忆整理各种特殊四边形的结
构特点。要注意的是,梯 形与平行四边形都是特殊的四边形,它们之
间是并列关系,不存在一般与特殊关系。
·回忆平 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的意义,常用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
位。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的所有边的长度和是它 的周长,围成的面
的大小是它的面积。教材让学生说说这些概念,复习周长与面积的意
义。第1 01页第1题画出长10厘米的线段,复习长度单位厘米、分
米和米。第2题折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复习面积单位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学过的长度单位还有千米、毫米,面积单位还有平方千米、
公顷、平方米。复习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要突出1个单位是多长、多
大,清晰表象;要整理相邻单位间的 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
·回忆学过的周长公式,整理面积公式。长方形、正方形是三年
级教 学的,那时只根据周长的意义计算,现在可以得出计算公式。整
欢迎下载


精品资源
理各种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再次体验转化策略,深入理解各个公式
的内涵,避免机械记忆。第101页第4、5两题简单应用周长、面积
的计算方法,加强面积与 周长的概念。第9题画出与长方形面积相等
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进一步掌握面积公式,发展逆 向推理
的能力,应鼓励思路多样、画法多样。
·计算面积,探索规律。第102页第10题, 在同样大的正方形
里,画1个最大的圆、画4个尽量大的圆或者9个尽量大的圆,每
个图形的圆 面积占正方形面积的百分比是相等的。第11题用枚举策
略解决问题,在表格里能看出宽的变化、长的变 化以及面积的变化,
从而得到面积最大的围法。
·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特征, 发展空间观念。回
忆这些形体的特征,应在直观情境中,看着实物或者看着立体图形进
行。画出 这些几何体的三视图,画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把长方
形、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圆柱、圆锥,都是为 了发展空间观念。第
104页第4题寻找长方体的左视图,需要知道长方体的宽与高,这两
个数 据分别从正视图、上视图里得到。
·回忆表面积、体积的意义,整理常用的体积单位。复习长方体、< br>正方体、圆柱的表面积要组织新的认知结构。首先理解表面积是每个
几何形体所有面的面积总和, 然后理解这些几何形体的表面积都是侧
面积加两个底面积,侧面积都可以“底面周长×高”计算。 物体的体积和容器的容积是两个概念,计算体积要在物体的外面
量长度,计算容积要在容器的里面量 长度。体积和容积的单位是一致
的,常用的体积单位是立方米、立方分米(升)、立方厘米(毫升)。
·回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整理体积
公式。复习体积公式,在回忆推 导过程的基础上,把长方体、正方体、
圆柱的体积计算整合成“底面积×高”,便于记忆和应用。
欢迎下载


精品资源
“练习与实践”里注重体积计算的实际应用。第 11、13题答案
开放,富有挑战性,注重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的培养。
2.“图形与变换”复习轴对称图形,图形平移、旋转,图形放大、
缩小。
·提出两 个问题,整理图形变换的方法。教材把图形变换分成两
类情况,一类是平移与旋转,改变了图形的位置, 不改变图形的形状
和大小。另一类是放大与缩小,改变了图形的大小,不改变图形的形
状。“整 理与反思”提出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回忆图形变换的知识。
·在方格纸上画图,掌握图形变换的操作。 “练习与实践”第2题
复习图形变换的操作,画出图形A的另一半,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
形的特 点。分别把图形B、C、D平移、旋转、放大,进一步掌握图
形变换的方法。第3题是综合应用图形变换 知识的创造性活动。第4
题通过图形按1:2的比缩小,得到的图形面积与原来图形的比是1:
4,加强对图形按比例放大、缩小的理解。
·从图形变换的角度观察生活里的现象。第5题在四种瓷砖 里选
出两种拼图案,体会拼图案时的图形变换内容,还要利用图形变换设
计图案。培养数学意识 和审美情操。
3.“图形与位置”复习常用的确定位置的方法。
·边回忆边整理。小学阶段 教学了许多确定位置的方法,一、二
年级用上、下、左、右,东、南、西、北等方位、方向描述物体间的
相对位置关系。五年级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六年级用方向和距离
确定位置。可见,确定位置 的方法是逐渐教学、逐步提高的。总复习
确定位置,先对已有方法回忆整理,以高年级教学的知识为主。
·通过练习掌握知识。“练习与实践”里安排三道题,各题的内容
很清楚。让学生通过解题回忆 方法,进一步掌握方法。
三、“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分统计、可能性两段编排。
欢迎下载


精品资源
1.“统计”复习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用统 计表或统计图呈现
数据,用统计量分析数据。教材通过“整理与反思”里的三个问题引
导学生回 忆知识。收集数据的方法是调查,收集到的数据要分类整理,
有时还要用符号记录。这些活动学生都进行 过,现在只是简单回忆,
学过的统计图有单式或复式条形图、折线图,以及扇形图。中位数、
众 数是本册教科书第七单元教学的,学生一般不会遗忘。
·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呈现数据。“练习与实践” 第1题把两张统计
表里的数据分别用条形图和折线图呈现,这是因为一组数据主要反映
数量是多 少,另一组数据反映数量的变化态势。通过选择合适的统计
图,体会条形图与折线图各自的特点。 ·看懂复式条形图上的数据,利用数据分析、比较。第113页第
2题是复式条形图,这样的图在以 前教材中没有出现过。让学生把图
上的数据填入统计表,培养读图的能力,以及利用数据分析、比较的< br>习惯。
·画复式折线图,进一步体会正比例关系。第114页第3题根据
两辆汽车的行 驶数据画折线统计图,其中一辆汽车行驶的时间与路程
成正比例,另一辆不成正比例。这道题复习了画折 线图的方法,进一
步体会正比例关系的图像是一条直线。
·看扇形图进行估计和计算,体会扇 形图的特点。第114页第4
题的扇形图里没有标注百分数,从图上能看出表示《故事天地》播音
时间的扇形最大,超过圆面积的
1
,小于圆面积的
1
,由此能估计出
42
《故事天地》大约播了多少时间。再分别计算《学法交流》的播音时
间占每周播音时间的 百分之几,《音乐欣赏》播音多少分钟,应用了
百分数知识,体会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计 算平均数和中位数,合理使用统计量。第115页第6题里有
一组男生体重、一组女生体重的数据,分别 计算每组数据的平均数和
欢迎下载


精品资源
中位数,复习了概念与 算法。男生组体重的平均数与中位数相差较大,
用中位数表示这组男生体重的一般情况合适些。
2.“可能性”重温不确定现象,用分数或百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
小,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 br>·在现实情境中体验确定与不确定的现象。第116页第1、2题
里都有一定发生、不可能发生、 可能发生三种现象,在可能发生里又
有经常发生、偶尔发生两种情况。这两题重温确定现象与不确定现象 ,
以及可能性有大、有小的认识。
·用分数、百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第116页第3题里 降水概
率80%,由于80%比50%大得多,所以下雨的可能性很大。第117
页第5题表示 各次摸牌可能性的分数有大、有小,尤其是摸到“红桃
A”的可能性与摸到“A”的可能性分别是
1

1
,体会分数能准确
126
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 用可能性的大小判断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在游戏规则里,如果
每种现象发生的可能性都相等,这个规则是 公平的;如果各种现象发
生的可能性不相等,规则是不公平的。第117页第4题用这种思想
判 断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四、“综合应用”安排了四项活动。
四项活动有以下特点:
1.背景宽。《住房的变化》介绍我国城市人均居住面积1996~
2000年的变化情况;《绿地面 积》介绍我国1996~2000年人均绿
地面积的变化情况、部分城市2002年的人均绿地面积、部 分国家首
都2002年的人均绿地面积;《保护水资源》介绍我国水资源的拥有
量及人均占有量 的情况。这些背景资料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开展
活动的兴趣,接受国情教育。
2.把统计活动作为主要内容和方法。每项活动都要收集数据,
欢迎下载


精品资源
并通过计算加工数据;在统计表里或统计图上呈现数据;还要利用数
据进行分析、判断,提出并解决问题。突出了统计是解决问题的常用
方法。
3.培养 积极的情感态度。从自己家庭或全班同学家庭人均居住
面积的逐年增多,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内容的一 部分,感受我国人
民生活水平在提高。从人均绿地面积以及日常生活中用水情况,体会
创造良好 生活环境和节约资源的重要。

欢迎下载

吉林体育学院-慰问信范文


考研经验交流会-2013安徽中考物理


ielts怎么读-辞职报告格式


国家公务考试网-出国留学流程


牛b的签名-技术总结


门外有敲门声-滨州市人事考试信息网


舞狮的作文-永恒的召唤


习俗作文-动员大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