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秋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别妄想泡我
967次浏览
2020年10月07日 09:4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庆六一-安全隐患排查

2020年10月7日发(作者:庞卡)


2019年秋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1.白鹭

教学目标:
1、认识“鹭、嫌”等8个生字,会写“素、宜”等 11个生字,正确书写“配合、
适宜、恩惠”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感受白鹭的美,
体会作者在这个形象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3、认识《白 鹭》不拘泥于对形象具体实在的描写而取其神韵的写作特点,
并尝试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4、 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
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上感受白鹭 的美,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关于白鹭的资料,初步了解。
2.自学生字新词。
3.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一、谈话导入


1


同学们一定还记得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
青天”。
白鹭是很美的,美得就像一首诗。让我们先来欣赏一组白鹭的图片,并交
流和白鹭相关的知识。 出示PPT。
看了图片,你对白鹭有什么初步感受呢?
我国现代大文豪郭沫若写了一篇优美 的散文来赞美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
习这篇文章《白鹭》,品味、感悟、欣赏,分析文章中有哪些独特的 感受和独
到的认识。
二、了解作者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 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
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1914年
赴日本留学,原学医,回国后从事文艺活动。1924年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
并倡导革命文学。1949年后,担任新中国文联主席,继续进行文学创作。他长
期担负科学文化教育 事业的组织领导工作,对发展中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作出
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 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
一面光辉旗帜。1978年病逝北京。生平著述很多,诗集《女神》等,现 有《郭
沫若全集》留世。
三、检查预习
1、给下列生字正确组词
2、正确流利读词
3、写出下列词语近义词
四、出示目标:
1、感受白鹭的美,体会作者在这个形象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2、认识《白鹭》不拘泥于对 形象具体实在的描写而取其神韵的写作特点,并
尝试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2


3、鼓励学生用心感受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平凡事物之美, 提升审美能力,
丰富人生内涵。

五、自学提示(一)
初读课文,体会白鹭之美
1、画出描写白鹭独特的美的句子。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描绘白鹭,体现白鹭之美?用简洁语言概括出有关白
鹭的几幅画面。
六、检查自学结果:
1、找出描写白鹭独特的美的句子。
(1)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起句用一个比喻句从总体上赞美白鹭。给这篇散文定下了基调, 通篇
文字充满了诗性的感悟和表现力。
比喻新奇、贴切。
精巧:精致、小巧、美妙。
诗:富有韵味、极耐品味。
(2)白鹭“色素的配合”从哪里可以体现出?作者如何评价?
学生讨论,师生总结:
色素美: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评价:白鹭“色素的配合”很适宜.
(3)白鹭“身段的大小”从哪里可以体现出?作者如何评价?
学生讨论,师生总结:
身段美: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
评价:“身段的大小”很适宜.


3


(4)白鹤、朱鹭、苍鹭与它相比呢?(附图比较)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
朱鹭、苍鹭:大了些,太不寻常.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白鹭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郭沫若的眼
中,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韵味无穷)的诗。板书
2、指名读课文一、四段。

二、
提出问题,自主学习。

1、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描绘白鹭,体现白鹭之美?
2、用简洁语言勾画出几幅有关白鹭的画面。
作者先通过比较写了白鹭的形体美(2、3),然后再写它的寻常之中的美丽。
四幅画面:
(1)白鹭形象图:
雪白的蓑毛,流线型结构,长喙和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 ,素
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2)白鹭垂钓图:
是一幅清淡素雅的水墨 画,白鹭在清水里钓鱼,而“田”却成了画面的“镜框”,
在画里,白鹭带给清水田以美丽,清水田又使 白鹭更美。空间是白鹭装饰了田,
还是田包容了白鹭,就留给咱们丰富的想像空间。
(3)瞭望图:


4


这是一幅静中 有动的画面。写白鹭“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上的“嗜好”。通
过“像不是安稳,而它却很悠然”的 细节,通过与“别的鸟”的对比,表现白鹭“嗜好”
的独特。反“望哨”一词用在白鹭上,是把它拟人化 了。可是作者却提了一个问题:
白鹭真的在“望哨”吗?并不作回答,留给咱们想像。
(4)晚飞图:
这是一幅动中有静的声景。黄昏低飞的白鹭,居然成了“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
惠”,是因为它为乡居生活带来“清澄”和“生命”。



三、相互学习,合作交流。
1、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不同?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开头句的比 喻旨在点出作者的发现,引出下文;结尾处两句比喻是对全文的总结,
在上文描写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示出 白鹭美的本质。
2、通读课文:《白鹭》一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它实质在歌颂什么?
答:这篇散文通过对白鹭的歌颂,讴歌了那些“因为它常见,而被人忘却了”
的美。
3、从这个感悟中,你在生活中发现有哪些常见而被人忘却的美,相互交流一下。
①马路天使 ――城市美容师,多少次车来车往的马路上看到他们,那些默默低头
工作是他们的身影;多少次人流穿梭 的街巷里,看到汗水和着灰尘流淌,那么闪烁
晶莹。料峭的寒风里,马路上早出现的是他们的身影,当人 们还在温暖的梦乡里
甜蜜酣睡,他们已经用勤劳开启了城市的黎明。他们干着平凡的事情,可他们的心灵是多么纯洁和高尚啊!
②教师,园丁――崇高的称号,枝头绽放的鲜花,是他们用辛勤的汗水 浇灌。老
师整日默默无闻地耕耘着,是他们滋润了一代又一代禾苗茁壮成长。
四、精读课文,真深入研究。


5


1、文章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精巧”体现在什么地方?
“精巧”体 现在:①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②它的存在,
给乡居生活带来了美、悠然和清澄 。
2、面对白鹭,文章写到了作者与别人的三点不同的看法。请一一找出并写下来。
①别人 认为白鹭常见,忘却了它的美;作者却认为它是一首精巧的诗。②白鹭
立在小树绝顶,人们认为它在望哨 ;作者不同意这种看法。③白鹭不会唱歌,有人
会感到美中不足;作者认为白鹭本身就是一首歌。
3、“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从文中看,作者认为白鹭在望哨吗?
为什么?
作者不这样认为。因为“望哨”给人紧张的、“不是安稳”的感觉;而作者却感受到
的是白鹭的 悠然,这是一种诗意美。
五、课文小结。
郭沫若先生的小品文清纯自然,别有情趣,《白鹭 》更是其中的精品。这是
一曲自然美的赞歌。作者长于形象和色彩刻画,比喻新奇贴切,意境清丽悠远,
富有浓浓的诗情画意。
六、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搜集与白鹭相关的诗歌。

七、板书设计:
精巧的诗
白鹭 觅食图
瞭望图


6


低飞图
韵味无穷的诗

《白鹭》教学反思 《白鹭》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巧,
以及觅食、栖息、飞行时 的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
全文条理清楚,主要写了白鹭的外形和活动之美, 语言流畅而传神,营造出自然
清新而又浓郁绵远的意愿,恰如清风拂过读者的心田,又似纯净的溪水荡涤 内心
的焦躁与烦闷。
在教学课文的一至五自然段时,我主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白鹭绝美 的
外形,学生借鉴文本语言来对白鹭进行描述的过程,是让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模
仿,将文本语 言通过内化再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通过这一进一出,便为学生
提供了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机会。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白鹭还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在学习六至九小结时。先让学生
轻声读六至九小 节,想一想,在你的眼前出现了哪几幅优美的画面?并给画面提
名。学生很快就会进入“钓鱼图”,“瞭 望图”,“低飞图”所勾勒出的优美意境,再让
学生选择最喜欢的画面品读,在认为值得咀嚼的句子上做 上记号。在欣赏钓鱼图
时。我主要是让学生抓住“钓”字去品味,让学生可以感受到,在青山秀水间,一 位
老翁悠闲自得在垂钓,慢慢地钓鱼人变成了白鹭,体现着白鹭那种悠然自得之美。
此时我在组 织学生带着这种感情齐读此段,这时,语言的魅力立刻显现出来了,
学生也将意识到:品味语言时要抓住 关键字词体会。
郭老的文章的确很美,诗一样的语言,在感受美的时候,又给我们无尽的想
象 。在欣赏“瞭望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想象:白鹭登高到底是干什么呢?让学生


7


在欣赏中展开想象,陈述自己的见解,在合理的想象后,学生对 白鹭更多了几分
了解,就这样,学生在多元解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瞭望图”的回味无穷。
如果说“钓鱼图”让学生感到诗趣横生,“瞭望图”使学生回味无穷,那么“低飞图”
则给学生 带来无穷乐趣。欣赏“低飞图”图时,重点引导学生欣赏画面,并用自己的
语言描述,从中体会白鹭给人 以美的享受,给人带来无穷乐趣。
在课堂上,我用精当而富有诗意的教学语言,一次又一次为学生营造 了诗的
意境,为学生理解,品味语言做了很好的铺垫。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学生
带入想象 的殿堂,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语言文字意境。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
去赞美白鹭。由于教师语言的诗化 ,适时的引导,学生灵动的思维被激活,发现
的火花被点燃,诗意的表达被引发,因而他们能情不自禁地 出口成诗了。
虽然我设计教案时采用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
中, 一旦发现学生脱离了我的教案,就有些慌乱,迫不及待地将学生的思路拉回
到我的教案上,这说明我没有 真正放手,课前预设的不够,在教学机制上,我觉
得还是很欠缺的,总之叫无止境,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 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
断提高。




8


2、落花生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会认“亩、吩”等6个生字,会写“亩、播、浇”等8个生字,正确读写“居然”、“榨油”、“便宜”、“爱 慕”、
“体面”、“吩咐”“分辨”等词语。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明白花生最可贵的好处 ,懂得做人应该做一个对他人有好处的人,不
要做只讲体面,只求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障碍。
(2)通过联系实际体会课文重点句的含义,引导学生做一个有用的人。
(3)通过分角色朗读,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中渗透做人的道理,引导学生做一个默默奉献的人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紧扣爸爸说的一段话展开朗读体会,让学生认识到本文借物喻理的写法及其所喻的道理。
2.弄清课文的主次,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课时划分: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作者和有关落花生的资料,教师准备关于落花生的资料。
2.准备一块小黑板,上面抄写好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9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
1.齐读课题,你知道“落花生”是什么意思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出示落花生的图片,教师补充讲解花生为什么叫做“落花生”。
3.本篇课文的作者是许地山,他 有个笔名叫落华生,他为什么取这个笔名呢?今天这节课,就让
我们一起走进文中,走进许地山童年的时 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主识字:
1.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指名读课文,全班正音。(如,“空地”的“空”读四声k òng,“吩咐”的“咐”和“便宜”的“宜”在文中读轻
声。)
3.拼读生字,着眼学法,重点强化。(由学生提出易错的字,并展示自己的学法。)
4.在预习 的过程中,你都理解了哪些词的意思,用什么方法理解的?(注重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
际理解词语的意思 和用法,不要死背词典中的解释。)
(2)读顺课文,感知文本内容
1.同桌互读,把课文读通读顺。(给足时间让学生读书)
2.由同学互相推荐读,老师要鼓励读书不太好的同学展示自己,多鼓励他们。
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看看你对课文都有了哪些了解?
三、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大家默读课文之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你准备怎样给本文分段,为什么?(讨论并明确分段。)


10


四、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明白花生最可贵的好处,懂得做人应该做一个对他人有好处的人 ,不要做只
讲体面,只求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内容,整体感知
齐读课题,回忆课文内容,想想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二、细读课文、突破重难点
默读课文,看看你对哪部分内容更有感受,再好好读一读。(根据学生发言情况引导)
1.种花生 、收花生:(略处理)利用评读的方式指导学生抓住“居然”读出一家人收获花生的意外、
欣喜。
2.充分读书、突破重难点:
(1)自由读、指名读出花生的好处。
(2)学生根据收集的课外资料补充花生的好处。
(3)出示第10自然段,体会花生的可贵之处。
①填表助学,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花生的可贵之处:(在同学自由读之后填表)
花生桃、石榴、苹果
位置埋在地里高高地挂在枝头


11


外表矮矮地长鲜红嫩绿
印象挖起来才知道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②出示花生和桃、石榴、苹果的图片,同桌对比着读。一个读桃、石榴、苹果,一个读花生。
③指名读,评读: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或者通过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什么?
④再次读,看看你对花 生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引导学生体会出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它非常实用,
默默地为人类奉献。)
(4)对比读句子,体会父亲对我们的希望。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 ,不要做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两句话意思不一样,“只”是单单
的意思,爸爸的意思是 做人不能只追求外表的体面,更重要希望我们做一个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计
名利,像花生一样的对别 人有用的人。)
(5)通过填空,加深理解:在你身边一定有许多像花生一样的人,让我们来赞美 花生,赞美像花
生一样有用的人。
“我爱花生,它的好处很多,它虽然没有(),但可贵 的是()。我们的()不正像花生一样吗?他
()。我赞美花生,我更要赞美()。”
三、召开小辩论会,彰显学生个性。
在当今的社会你想做一个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呢,还是做一个像花生一样的人呢?为什么?
四、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那一夜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印在我的心上。
许地山这样说 ,也是这样做的,他长大后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著名的教授和作家,他也因此
取了个笔名叫落花生 ,这就是他笔名的由来。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而去世,年仅48
岁,他的确是一位具有 花生精神的人。让我们来一起读读他说的这句话:“我要像落花生一样,踏踏实实


12


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
五、当堂训练
背诵课文
六、小结
在当今的社会你想做一个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呢,还是做一个像花生一样的人呢?为什么?
七、板书设计
落花生
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花生 桃子、石榴、苹果
矮矮地 埋在地里 高高地 挂在枝头
挖起来才知道可贵 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落花生(教学参考反思)

《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也是一篇极富哲理的 文章,本文真实地记录了作
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作者是著名作家许地山,全文围绕 “种
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突出“议花生”这部分内容。课文着
重讲了 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
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 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
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 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


13


价值观。而许地 山也没有忘记父亲的教诲,他以“落花生”为笔名,时刻激励自己,
并付诸行动,成为优秀作家。 本课教学的重点既要求学生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
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 中体会出做人的道理;又要求学生分清文章的主次,体
会文章详略的合理安排,根据教材的特点我引导学 生重点品析“议花生”这个部分,
但是根据以往的情况,学生可能会片面的为了赞美花生的好处而贬低苹 果、桃子、
石榴。所以在教学时,我带领学生读文后,学花生的品质时,引导学生质疑1:课
文 中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进行了比较,是不是说它们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
实用价值呢?从而引导学生 抓住疑点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闸门打
开了: 学生各抒已见,虽然说法各不相同,但无论 哪种见解都是发自内心的表白。
其中有一个同学就讲得非常好:“老师,我觉得在这里只是把桃子、石榴 、苹果的果
实的生长位置作了比较,目的是要突出花生的默默无闻、不计较名利,而不是有
意贬 低这几样水果。”这样的课堂讨论,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敢于探究,敢
于直言,个性得以和谐发 展。在深入学习时,还应重点放在理解爸爸说的 “所以你
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 句话上,由落花生的特点体会做人的
道理。 学习落花生内在秀美,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此外,本文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在充分接触文本后让学生联系生
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讨论 :作者借助落花生比喻怎样的人?在生活中哪些人,也
像落花生那样不图虚名、默默地做着奉献?通过联 系实际,学生能认识到在现实
世界中是一些像苹果、石榴那样既外表好看又有实用的人,但这样的人不多 ,更
多的是像落花生那样平凡而又实在的人。
在我们自己身边,在平凡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做着贡献的普通劳动者,就像落花生


14


一样,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也许并不令人羡慕,他们的劳动成果 也许并不引人注目,
但他们切切实实在为大家服务,例如:清洁工、送报人、修理工、医生、教师、军人”“警察叔叔”教师等工作都是具有花生品格的人。我们学习落花生,也要甘愿像
落花生那样, 做普普通通的人,干实实在在的事,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别人带去
更多的好处。并让学生选一个内容模仿 课文写写感受。让以写促读,以读悟写,
课外拓展,形成能力。
总之,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 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充分尊重
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由的空间。




15


3、桂花雨
设计理念: < br>桂花雨,飘洒在故乡的小院里,飘洒在我的记忆里。思乡的情,就这般如阵
阵桂花的香味一样,浓 浓淡淡,飘飘洒洒。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是乡情的浓缩。以此为窗< br>口,让学生走进窗口,倘徉在文本中,在语言中、想象中感悟乡情,感悟灵性的
桂花雨。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
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并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根据学习提示自读自悟,与 同学交流读书感受,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
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文本朗读感悟,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熟悉桂花吗?(师生介绍桂花)
2、介绍作者——琦君。想起我们一般大小时所经历的——桂花雨。
二、整体感知,初闻桂花。
1仔细、认真、大声地 朗读课文,找一找描写家乡桂花香的句子。
1、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2、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
里的。
3、如果让它开过,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16


4、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5、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过渡:哪一句话写了杭州的桂花?
杭州最有名的是文中提到的:满陇桂 读《品桂》
可母亲却说:乡的桂花比杭州的桂花更香。——为什么呢?再读课文。
三、走进村子,浸润花香。
每个句子读两遍,体会一下哪一个句子最让我们感受到:家乡的桂花比杭州的桂
花更香。
齐读(“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读这一句时,哪个词冒出来,给你
留下深刻印 象。
1、品读:“浸”。为什么用“浸”?
生:桂花的香气散发地远; 生:桂花的香气散发很久……
2、品读:“全年”除了这个词,还可以换成哪些词:“整年”“每一天”“每一个季节”……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是怎样的一年
师引读:每一天,…… 每个月,…… 每个季节,……
这个“全年”让你体会到什么?(时间久远)
3、品读“整个村子”什么浸在桂花香气里?
生:村长、村里人、作者的母亲、…… 师:除了人呢?
生:鸟儿、动物、花草、每一样物品……
读句子“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四、透过花香,体悟思乡。
1、抽读5自然段。(对我来说,什么才是大事?)
2、你有什么感受。
3、自读,哪一个句子让你有特别的感受。
4、“摇呀摇”我们再来体会这三个字。(生 读;师评:不着急,你可以读得更好!)
(生读:师评:一脸的灿烂,真的乐了。)
5、琦君家的桂花栽满院子,她一个人是摇不过来的,让我们一起帮她摇。 “摇
呀摇”你们摇出了什么?
(童年的乐趣;桂花的香气;童真;乐趣……)

6、在我们家乡难道香的仅仅是桂花吗?(“桂花”“小花小草”“有桂花飘在身上的人香


17


了。) 引读第8自然段。 ”
7 、一生都在漂泊的琦君,在这美好的中秋佳节,除了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
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还会想起什么呢?

五、课堂小结:
孩子们,桂花是故乡的香,月亮是故乡 的明,溪水是故乡的甜,人儿是故乡
的亲。这一朵朵小巧迷人的桂花,这一场场沁人心脾的桂花雨,让我 们收获的不
仅仅是芬芳,是香甜,是快乐,是温馨,更是一种心灵的滋润,一种长长的相思,
一 段暖暖的牵挂,一种人生的幸福。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1.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1课——《桂花雨》。
2. 引读作者小时候,最喜欢 桂花。是因为桂花虽然——笨笨拙拙的,可它的香气
味儿——真是迷人,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 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
桂花香里的。喜欢桂花,是因为它的香味令人陶醉,芳香——四溢。喜欢桂花 ,
是因为那乐趣无穷的“摇花乐”和阵阵令人情牵梦绕的桂花雨。所以,作者在课文的
结尾写到 :—— 出示句子)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
的桂花雨。
二、提出问题,自主学习。
1、“摇花乐”乐在哪里呢?当阵阵桂花雨纷纷落下又是一 番什么样的景象呢?让我
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摇桂花,享受那落英缤纷带给我们的快乐吧。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3小节。想想从哪颗感受到作者的快乐。用——画出
体现“摇花乐”的句 子。
三、精读感悟作者(心情)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的“摇花乐”?(出示)
1.“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1)小作者怎样“缠”?谁能表演一下吗?
(2)在作者眼里“摇桂花”可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
花嘛!”
(3)a从“老是”、“缠”这个词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盼望早点摇桂花) b


18


同学们注意了没有:这句话的结尾用的是什么标点?(!)
c对呀!作 者是不是用错了?感叹号一般用来抒发比较强烈的感情,作者这里用感
叹号是为了?(说明作者自己非常 急切盼望早点摇桂花)
d谁再来读一读,读出这种急切、迫不及待的心情?(2——3人)(说明作 者恨不
得马上就摇桂花。)
(4)读得真好!在作者眼里“摇桂花”可是件是件 大事,她迫不及待想摇桂花,所
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有点烦,但又 很耐心地说:
——“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
(5)听了母亲的话“我”的心情更加——急切了,心想这桂花怎么还开——不足呀!
3. 所以当母亲吩咐提前摇桂花的时候,作者说这下我——可乐了。(出示)这下我
可乐了, 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作者为什么乐了?
(A终于可以摇桂花了。)
母亲为什么提前摇桂花呢?
(因为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赶紧吩咐提前“摇桂花”。)
B. 提前“ 摇桂花”,那是因为桂花如果被风雨打下来,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就—
—差多了。如果赶在下雨之前 把桂花摇落下来,那桂花就——朵朵新鲜、完整。
哎,终于可以摇桂花了,这是作者期盼已久的大事,她 自然高兴,当然“——乐”
了。
4. 同学们真会读书,刚才我们从作者摇花前的心情,
(动作)你还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的“摇花乐”?
A. 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我从作者的动作体会到了摇花的欢乐: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
使劲地摇。)
B. 谁能表演一下作者的动作?
C. 这里作者抓住了摇桂花时的动作来写,虽然只 用了几个平常简单的词语,但一
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形象却跃然纸上,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面带微笑的 ——小
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在庭院中帮着——铺竹席,抱着桂花树——使劲地
摇。
D. 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种快乐和这样的景象读出来,试一试,谁来读,齐读 5.
俗话 说人逢喜事精神爽,作者现在终于如愿以偿可以——摇桂花了,她喜形于色,
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 ,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这几个连续动作


19

< p>
就是作者摇花时欢快心情的流露。(语言)还有哪些地方也反映了作者摇花的欢乐
呢?(桂 花纷纷落下,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出示课件)桂 花纷纷落下,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
雨呀!”在你明白了作者为什么“喊 ”?又为什么说:“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A师或者生:“喊”:平常我们高兴的时候 才会大——喊大叫,现在作者看到金灿灿的
桂花从绿叶中,飘飘——洒洒落下来,而且落得她——满头满 身,她自然会高兴
得情不自禁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一个喊字写出了作者的——快< br>乐。
桂花纷纷落下,像()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a
桂花像雪花一样从树上飘飘悠悠落了下来。)(b桂花像春天的细雨密密地、绵绵不
断地落 下来。)(c桂花像夏天的雷雨一串串地直落下来,顷刻间像给大地铺上了一
层花地毯。)
(1)同学们说得真好,此时桂花落在你的头上、颈上、身上,你有什么感受?
(a桂花轻轻落在头发上,像母亲在亲切地抚摸着我。)
(b桂花落在我的颈间,有一股痒痒的、酥酥的感觉。)
(c)桂花落满一身,我就像 天宫里的花仙子,我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这使得我
不禁想起月宫里的桂花树。)
(2)指导朗读。
a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老师真佩服你们。大家喜欢不喜欢这种感 觉?我们也来
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还不够兴奋,再喊——“啊!真像下雨!< br>好香的雨呀!”此时此刻,满头满身是桂花的我,心里也是满满的,我的心里装满了
芳香四溢的— —桂花。我的心里是一种快乐的满足。这一个“满””字用得多妙啊!于
是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 香的雨呀!”(出示课件)
b想一想,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喊,于是我就()地喊:“啊!真像下雨! 好香的雨
啊!(”快乐、开心、心花怒放,欣喜若狂、笑逐颜开,拍着手、又蹦又跳、手舞足
蹈 、闭着眼睛)
C对呀!现在我们大家再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2)这是一场期盼已久的桂花雨,作者怎么能不兴奋快乐呢。而这诗情画意般的
桂花雨,这心满意 足的快乐,怎能不在作者的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迹,即使几十年
过去了,回想这童年快乐的一幕幕,依然是 那样的清晰,那样的快乐,那样的意
味深长。沐浴着这纷纷飘扬的桂花雨,呼吸着那阵阵飘逸的桂子香, 感受着这份


20


快乐的难道只是作者一个人 吗?还有谁也在关心着桂花雨,也从中感受到了快乐
呢? 妈妈、爸爸
(3)摇桂花 是童年里最快乐的事情,孩子们做梦都梦到它,连梦都被桂花熏得又
香又甜。可想摇桂花在作者的心里留 下了多么深的印象。
最后,让我们来甜甜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这里我们不仅感受到桂花丰收给作者
一家人带来的——快 乐,还能感受到那一家人其乐融融享受着天伦——之乐的情
景。
(4)引读第6节。
可不是吗?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读下去)——拣去小枝叶,铺开在——
竹席上,晒上—— 好几天太阳。桂花晒干了,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
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 。
摇花除了给作者和全家人带来了欢乐,还给谁也带来了欢乐? 全村人
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1. 指名读。你又读懂了什么? (摇花给全村人带来了欢乐)
2.我们只知道桂花开得最茂盛时,香飘——十里,前后左右十几 家邻居都浸在
——桂花香气里。现在怎么会“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呢?
四、课后作业
1.摘抄文中的好词好句。
2.画一画你眼中的桂花。

五、板书设计:
3.桂花雨
爱桂花──香
摇桂花──乐
思桂花──情
点点桂花雨 片片思乡情

《桂花雨》教学反思
《桂花雨》的作者是琦君,她写的这篇文章的确非常优美。初捧这篇文章,我


21


便爱不释手地读起来,如淋浴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 中,
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不过,要理解琦君那份浓浓的思乡情,需得多
次品读,从 字里行间细品方见,所以一定要将自己全身心放入文章当中,你才能
真正体会作者的那番思乡情,童年乐 。下面就是我今天在课堂上的三点小小的体
会:
一、激发兴趣,直奔主题
课前,我 先让学生在校园里看桂花、闻桂花,对桂花有了初步的了解,由此激发
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学生通读了全 文,做到读通、读顺、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直奔
课文的主要段落──第五自然段。
二、指导学生读出快乐
课文的第五节是重点段落,在这节中,我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摇 花乐”。开始
我就设计了一个问题,你的生活中有哪些快乐的大事?学生发言热烈,觉得很开
心 ,这时学生融入课堂中间,接着让后学生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特别是学生扮
演小作者,喊一喊摇花时的 句子和缠着母亲要摇花的样子,学生很放得开,喊得
入情,做得自然,效果很好,连我也被感染了,忍不 住和学生一起喊,一起读。
三、指导学生读出真情
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作者的真情流露 ,这时需要学生静心体会,默默感受,
特别是母亲的那句话以及作者怀念童年的那份情,所以这两段的学 习后,我设计
了几个题目:
1、外面的菜再香,也没有妈妈烧的菜好吃,那是因为___________。
2、小明家 的狗再可爱,也没有我养的那条狗可爱,那是因为___________。学生
此时的体会已深刻,不 用多讲,他们就体会到了作者和母亲的那份情。


22


简单地读,读出喜爱,读出快乐,读出真情,我想这是我上这节课最大的收获。
课文学完后, 我又推荐了一篇文章《月光曲》,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不过遗憾的是
学生现在已经五年级,应该让他们动 手写一下自己童年快乐的事,这样真正做到
了语文教育的听说读写。


23


4*、珍珠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珍珠鸟的样子和特点,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中感悟、体会,读中学写,继续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
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与珍珠鸟之间亲近、温馨的情感,领悟人和动物是完全能和谐相处
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与呵护下发生变化的过程及感受 作者的表达方法,难点是理解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
准备珍珠鸟的图片资料和一首节奏舒缓配有鸟叫的音乐。
教学过程:
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激趣导入:老师想先问问大家,你们愿意和动物交朋友吗?老师想知道你和什么动物交过朋友?
2. 探求新知: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熟悉一种鸟,它就是珍珠鸟。请大家看老师写课题(板书:
珍珠鸟)
3. 作者介绍。
4.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遍读课文,请学生大家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内容。
第二遍读课文,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说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珍


24


珠鸟长什么样儿?珍珠鸟的习性。)
(板书:怕人----亲近)
二、 质疑问难,探究学习
1. 对文章的某个句子的理解、文章内容等等,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2. 疏理学生质疑,布置学习活动:
请你探究:
① 动笔读书:找出文中写珍珠鸟的活 动变化的句子,画上横线”,读一读,说说为什么珍珠鸟的活
动会有这些变化?
②真情播 音员:文中有许多吸引人的描写,请你找出你觉得好的地方,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再有
感情的朗读一下 。
③小小思想家:谈谈你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理解。
④作家的知心人:作者是怎样把珍珠鸟写得这么可爱的?说说看。
3.学生自己独立学习课文。
三、合作交流,强化表达
1. 全班交流学习活动:请你交流自己对上述问题的学习体会,你可以只就其中的某一方面来作交
流。
(学生发言)
2.作者说的仅仅是人和鸟之间的信赖吗? (板书:信赖)
3.是啊,一只本是怕人的珍珠鸟,因为信赖,变得与人亲密、友好。老师听了大家的发言,对这句
话也有了自己的 理解,老师也想用自己笔像作者一样写下自己对信赖一词内涵的赞美和认识。你们想< br>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动笔吧!
信赖是一座桥,让我们彼此心灵相通,真情相融;信赖是一盏明灯,照亮你勇敢前行;信赖是一缕


25


缕阳光,让生活五彩缤纷,让自然生机勃勃,和谐共存。
4.交流书面感受。
四、小结
是呀,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坦诚,互相信赖、理解、宽容,和睦相处。这就是《珍珠鸟》给我们的启
示。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回忆自己的生活中,亲身经历或读到过哪些人与动物,人与人彼此信赖的事,写下一篇日记。
六、 板书设计
大鸟 信赖 探脑袋
珍珠鸟────────────人屋里飞
小鸟 爱喝茶水
啄笔尖
肩头睡
《珍珠鸟》教学反思
《 珍珠鸟》是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文旨兼美,我很喜欢这篇
文章。所以在教学设计时,主 要想让学生领会文章的主旨,并能赏析文章本身。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告诉我们:“教学不能是讲解式的 ,不应当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
识,而应当让学生自主地把事物整理就绪,使自己成为发现者。”如果在课 堂教学中,
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已经对教材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还有了相当的背景材料,
那么 ,在课堂上,我就要搭建交互性的展示平台,通过自读、自悟、自学、探究,
加深对教材的感悟,让学生 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交


26

< p>
流,取长补短,互相影响,各有所获。反思以前上的课总是不能彻底的解放思想,
经常不敢 相信学生,生怕他们不会,说不出来,总喜欢按照自己所设计的问题循
规蹈矩地牵着学生走,结果往往事 倍功半,适得其反。学生学完课文后,都有一
种“读完了就想说一说”的冲动,为此,在教学结尾,我让 学生用一句话来表达出此
时的感触,在表达中培养语感。信赖产生了神奇的力量,让我们心灵相通;
信赖创造了幸福生活,让我们在快乐中飞扬;
信赖是一抹阳光,让我们的生活五彩缤纷;
信赖带给我友谊,使我有了很多好朋友。
……
学生对动物的关爱,对同学 的友爱,对信赖的理解,都在情感的体验中得到
了感性的理解,在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中提高了道德 的认识。学生有感而发,
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爱的力量在学生的生命活动中又一次得到了催生,相信
爱心的滋润一定能够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27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 回顾本组课文,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来表情达意的。
2. 引导学生进行片段朗读,积累语言,灵活运用字、词、句、段。
3. 积累古诗。

【教学重难点】
学习通过直接抒情、叙事抒情、对比抒情等方法来融情入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启发思路
生活中,是否会有某一件事或某一样东西在不经意间打开我们的心扉,进驻我们的心田,
给我们 滋养,让我们透悟呢?郭沫若有过,许地山有过,琦君有过,冯骥才也有过。让我们
走进语文园地一,一 起来回顾一下吧!
二、交流平台
1. 从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法两个方面,结合课内学习,交流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1)每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你对本单元的哪篇课文感受最深?为什么?


28


2. 小组交流。
选取自己最喜欢的片段或细节进行交流,谈谈自己从文章中得到的启发和收获。
3. 集体交流。
三、词句段运用
1. 出示句子。
(1)学生自由朗读,谈感受。
(2)小组交流,说说三个句子在描写事物的方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3)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评议并小结。
(三个句子都是通过对比的描写,表达出作者对笔下事物的喜爱与赞美。)
师:对比描写可以 突出事物的特点,表明作者的偏好、观点、立场等,我们在习作中也
可以这样运用。
2. 出示句子。
(1)指名朗读句子,借助工具书查查“开辟”和“姿态”的解释。
开辟:①打开,打通,开创(场地、道路、局面等)。②开发。
姿态:①姿势;样儿。②态度;气度。
(2)学生交流讨论。(结合语言环境和句子意思进行比较)
(3)教师评议并总结。 (第一组句子中第一句写的是荒地,故而选择释义②,有开发、开垦、垦种的意思;第二句
写的是人 工智能出现的局面,所以选择释义①,有开创、建设的意思。第二组句子中第一句
写的是梅树,所以指的 是姿势、样子;第二句写的是人们的状态,所以选释义②,指精神面
貌。)



29


(4)师:关于一词多义的辨析,首先要明确其含 义,在此基础上再结合语言环境和句子
的本意进行比较,才能用得对,用得准确。
(5)补充练习:根据下列词语不同的意思,用每个词语写两句话。
骄傲 新鲜 自然 大方
四、日积月累
1. 介绍作者。
2. 出示《蝉》,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3.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停顿。
4. 同桌之间相互交流,理解诗意。
饮:饮用 ,喝。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
液。流响:指接连不断的蝉 鸣声。籍:jiè,凭借。
诗意:蝉垂下像帽带似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绵的声音从稀疏的 梧桐树枝间
传出。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住在高树上,而不是借助了秋风。
师:这首诗有 什么含义?(诗人以“蝉”喻指清高尊贵的人,比喻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借助
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5.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6. 指导背诵,并默写。

【教学反思】
本次课我给了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交流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地回顾、探求 ,加深
了对课文写作技法的理解,明确了对比手法在表达中的突出作用。在词句段的运用中,学生
通过朗读交流,揣摩重点词语的用法。在古诗的学习中,我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感悟诗意,


30


似乎又翻出了新意,值得提倡。




31


5、搭石
学习目标
1、认识“汛、谴、惰”等7个生字。会写“汛、访、鞋”等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山
洪暴发、猛 涨、裤子、平稳、平衡、联结、清波荡漾、理所当然、有序、伏下”
等1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3、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感受 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
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学会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

教学重、难点
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

教学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有关桥梁的图片和课文插图,乡亲们协调有序走过搭石的图片。(有条件的可制
成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质疑定标
1、激趣导入
(出示几幅有关桥的图片,或课件展示桥的图景。)


32


同学们,你们见过哪些桥?你们知道桥的作用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搭石》,作者没去赞美雄伟壮丽的大桥,没去描绘古老的桥梁,而想念
起家乡小河里那些不 起眼的石头,(出示课文插图),这些石头有什么特别吸引人
的地方呢?你们想了解吗?
2、质疑定标。
“搭石”这个词对绝大多数同学一定都感到陌生,看了这个题目,你一定 想弄明白
一些问题,你有什么疑问?
教师适时引导,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如:
a、什么是“搭石”?
b.搭石是怎样铺成的?
c、人们是怎样过搭石的?
d.为什么搭石留给作者这么深的印象?
……
二、个性自读,自主感知
1、第一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生字多读几遍,想办法解决不理解的词语。
2、第二 遍:试着从课文中寻找同学们提出问题的答案,并提出自己通过努力但没
能解决的问题。
3、第三遍,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段并写上旁注,说明为什么喜欢。
三、合作交流,释疑解难
1、同桌对读课文,互相欣赏、评价。
2、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交流自己的感受,提出不懂的问题,组内相互帮助解
决。


33


3、全班交流,反馈。
解决几个问题,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a、什么是“搭石”?
b.作者围绕着搭石描绘了哪几个生活场景?
c、作者为什么要写家乡的搭石?
四、当堂练习
1、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a、自学生字,读准字音,特别注意俗(su)、绰(chuo)、序(xu)的读音。
b. 交流识记方法,写字经验。(“涨、衡”左中右结构的布局;“惰”右上角是“左”;
“序”里面勿写成 “矛”。)
c、练习书写生字。
2、抄写本课的词语,给生字表中的生字并扩词。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反馈,复习巩固
1、抽读生字卡片。
2、听写部分词语。

二、寻美悟情,晶读熏陶
1、寻美,知情。


34


课文 许多地方都使我们感受到“美”,有看得见的具体“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
“美”,把你认为美的句 段读给你的同桌同学听,并向他(她)谈谈你的体会。
2、赏美,悟情。
组织学生交流感受到的美。(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受,赏美
悟情。)
例一:“上了点年岁的人……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让学生找出文中的关联词(“无论……只要……“直到……才……’’)从中体会老人
的公益之心。
例二:“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a. 看图,品读这段话,想象那优美动人的画面,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什么情景。
b.请几个同学上台表演,体会动作的协调有序。
c.朗读,读出叠词给人的韵律感。
例三:“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a.“风景”是什么意思?
b .作者用文字向我们描绘由搭石引发的一道道风景,如果你是画家或摄影师,你
会画下或拍下哪几道风景 呢?你能给你的画或照片取个题目吗?把你的想法在四人
小组内交流。 .
c、各小组推举代表汇报。
(如:背老人过搭石;相让;流动的画;紧走搭石……)
例四:“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
a、你是怎样理解最后一段话的意思?
b.赞颂了搭石什么精神?联结着乡亲们什么美好的情感?


35


c、文章的结尾表面是赞美搭石的,如果改为以赞美“家乡人”作结的,你准 备怎样
写?请试写几句。
3、诵美,传情。
a、读一读,把你认为“美”的语段,高声诵读,把你体会到的情感表达出来。
b.评一评:指名朗读,让学生在评议中增强语感。
4、创美,抒情。
a、有个作 家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者从不起眼的事
物中发现了美,其实,你我的生 活也处处有美的存在,你发现了吗?
b.学生交流平凡事物中的“美”。

三、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师小结:这一排排搭石还是普通的石块吗?(不是)是家乡 的一道美丽风景,
透过搭石我们看到了一幕幕感人的场景,感受到乡亲们的美德,难怪作者在最后一段发出这样的感叹(齐读第5自然段)。
师:同学们,作者从身边不起眼的事物搭石中,无论是人还是景都让我们感
受到一种独特的美。
2、课文学到这儿,相信你一定深有感触,谈谈你的收获吧?一排排搭石,象
征着村民们一颗颗 善良的心、是传递村民们情感的纽带、更是家乡人无私奉献精
彩写照。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再次齐读课题 。

四、课后延伸,拓展
布置小练笔,留住“美”


36


雕塑大师罗丹说过:“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 的眼睛。”例如今天,
老师站在我们班的讲台时候,看到同学们把书和文具摆放好了,正安静地等老师< br>来上课,我感到了美好,因为我感觉到了你们非常尊重我。同学们,美无处不在。
只要我们用心去 感受生活,就会发现美其实就蕴藏在我们身边每一件平凡的事物
中。让我们像作家刘章爷爷一样,拿起你 手中的笔,记录下我们身边的美吧!(生
汇报)

五. 板书设计:

5搭石

景美
搭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人美







《搭石》教学反思


37



当我捧读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石头摆 放
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才肯离去;一行人
走搭 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两个人面对
面过溪,招手礼让, 闲话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著乡村的生活 气息。使我一次又一次地
感受到一种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美在文本中和谐共生。这篇课文在设计时我是
让学生抓住“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来让学生找出“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
对面走 搭石、遇到老人走搭石和老人摆搭石”来体悟,虽然面面俱到但都是蜻蜓点
水,使我明白了很多教语文的 方法,如:以读为基本手段,促进理解、促进感悟,习得
语感。读是学习语言最基本的方法,在课堂上要 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读,把作者
的思想情感读出来,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进去,这一出一进,就是 学生学习语言的途
径,就是学生发展语言的方法,就是学生积累语言的手段。
所以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
如在教学 一行人走搭石这块内容时,我主要是指导学生朗读,通过各种形式的
读,各种层次的读,让学生体会蕴涵 的情景。指导朗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
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后面 的紧跟上,踏踏的声音,像轻快地
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这一句时我将“协 调有序、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改变颜色引导学生读一读,。相机学习生字“绰”,课件出示字典的三种 解释,
学生联系上下文知道应该是姿态柔美,然后让学生想象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画面,
通过 画面让学生如临其境地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师生合作着读一读,真切体验
“协调有序”。


38


学生通过品读、感受,在头脑中就形成了一幅“一 行人走搭石”是那么协调有序
的美。
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词句 教学时,我不光引导学生了
解意思,还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以培养学 生自学能
力。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基本功综合训练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
感的 熏陶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
教学永远是一项遗憾的劳动,虽然预设时考虑周全,但是真正 教学时未必达到
预期效果。静心思索,感觉课堂中存在以下不足:
1、学生课前预习不够充分,师生配合不够默契。
2、虽然读的形式多样,但没有达到理想效果。
3、挖掘的语文因素较多,觉得哪一个也很重 要,哪一个也不想扔,结果整堂课走
马观花一般完成了,对“协调有序”、“理所当然”等语文因素的运 用少之又少.





39


6、将相和
教学目标
1.认识“相、璧、臣”等16个生字,会写 “召、臣、议”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召集、
商议、隆重、约定、胆怯、拒绝、能耐、诸位、和氏璧 、无价之宝、理直气壮、
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 在联系。感受人
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读讲故事,感受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教学难点: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课前准备:师生共同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预习课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简介《 史记》:我国西汉司马迁写的杰出的历史文学著作,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
就改编自这部名著。
2.板书课题:将相和 齐读课题。
3.释题:课题中的“将”和“相”分别指谁?“和” 是什么意思?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
思?



40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将与相和好如初了,这说明其中还 有个从不和到和的过程。文章通过几个小故事
给我们讲述这个过程的呢?请大家轻声读读课文,读准生字 新词,把课文读通顺,
试着给这几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
2.学生初读后交流小标题: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3.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谁来简单地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自由读文后
练说)

三、精读探究,感受人物形象。
1.导语过渡: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又立了大功, 被赵王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战功赫赫的廉颇很不服气,他说了什么?指名读16节。
2.探讨蔺相如真的“就靠一张嘴”吗?
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1——10节)画出蔺相如说的话
第一处(第6节):指名读 ,思考:蔺相如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番话的?(读1—
—7节,理解赵王的“为难”。)
指名 再读第6节,从他的话里你感受到什么?抓住“想了一会儿、愿意、一定”体会。
再次带着感受和理解齐 读第六节。
第二处:(第8节中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
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学法同前。 ”
第三处:(第8节中他理直气壮地说: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
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 ”
理解“理直气壮”。从“我的脑袋和璧一块儿撞碎”体会到什么?


41


第四处:(第9节中)理解“大大方方”。和氏璧已不在手上 ,为什么还能大大方方?
说明了什么?
3.小结: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 夫。我们分明从他说的话里感
受到他并不是“就靠一张嘴”。
四、作业布置:有感情练读“完璧归赵”的故事,讲述故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探讨了在“完璧归赵”故事中,蔺相如并不是“就靠一张嘴”被封为 上大
夫,而是凭着他的勇敢机智立下大功。现在我们来看看“渑池之会”上他的表现。
二、继续深究 感受人物形象
1.学习第二个故事——渑池之会(11——14节)画出蔺 相如说的话。指名读,思
考:蔺相如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些话的?引读13节,从蔺相如的话里你读懂了 什么?
引导理解“鼓瑟”与“击缶”的区别。从秦王击缶可以看出什么?
2.小结过 渡:“渑池之会”上,蔺相如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维护了赵王的尊严,又立
下大功,因而被封为上卿。他 凭借的绝不是“就靠一张嘴”。但这位敢与秦王针锋相对的
勇士、英雄,却在听了别人传来的廉颇的一番 话后就像老鼠见了猫一般地躲避廉颇。
这是为什么呢?廉颇到底说了一番什么话?

三、话语比照,感悟品质。
1. 引导学生读廉颇和蔺相如的话,出示语句比较。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


42


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 ,得给他个下不了
台!”
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 攻我们赵国,就
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王必
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2. 你仔仔细细地读他们的话,说说你的发现。
预设点:一是人称不同。廉颇称呼蔺相如“他蔺相如”, 显然有不敬之意。不仅直呼
其名,而且还在名字前边加了一个“他”字,更突出了廉颇的不服气。而蔺相 如始终
尊称廉颇为“廉将军”,实为真心诚意敬仰这位老将军。这样的称呼,已经把廉颇的
居功 自傲与蔺相如的真心诚意表现得十分明白。
二是排名次序不同。廉颇始终将自己排在第一位,从“我廉 颇……他蔺相如……”
这样的顺序中展现;而蔺相如却始终把廉颇排在第一位,从“武有廉颇,文有蔺相
如”中可见。这就将廉颇的自傲与蔺相如的谦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是关注的中心不同。廉 颇居功自傲,关键在于以个人私利为中心,蔺相如顾全
大局,关键在于以国家为中心。廉颇口口声声“我 ”、 “我”、 “我”,连说三个,丝毫
没有提到赵国;而蔺相如句句说的是“我们赵国”,也是连说 三遍,全然没有涉及个
人私利。
3.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朗读人物语言,感受形象,感悟品质。
4.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做了些什么?
5.引读最后一节文字。
《史记》原文中写道“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
大破之,取阳晋,拜为 上卿,以勇气闻於诸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渑池之会上


43
< /p>


因为他镇守边境,秦王不敢拿赵王怎么样。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老将军,这身战
袍 曾陪伴着廉将军大败齐国,攻取阳晋;陪伴着廉将军固守长平,逼退秦兵……
这一身战袍,对于战功赫赫 的廉大将军而言,意味着什么?(荣誉、地位、名利……)
而今,廉将军脱下战袍,又意味着什么?(放 下了自己的荣誉、名利、地位……)
如果说,蔺相如再三避让廉颇是为了赵国利益;那么廉颇脱下战袍, 负荆请罪,
又是为了什么?(精忠为国)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为了共同的国家利益,将相终于和好了,他们同心协力保卫赵国。这真是“宰
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可 负荆”,真可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

五、课后作业。

1.形近字组词:
2.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3.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想。

六、板书设计



6、将相和


44


不和
(廉颇图)———(蔺相如图)
完璧归赵
百战百胜 渑池之会 勇敢机智
负荆请罪
知错能改 顾全大局



《将相和》教学反思
本课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故事中人物 形
象鲜明、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
示和教育;廉 颇这位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针
对教材的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引导学 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
验。
《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
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 第二个故事是第
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
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教学时,我的思路是,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
全文,从整体上弄清 “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饿内在
联系;然后再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 每个小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再引
导血色河南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
弄清三个 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人物作出评价之后,我知道学生给三个
小故事加个小标题,主要是训练学生的 概括能力。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内容我都给


45


于了肯定,关键是要求学生讲出概括的理由。
在让学生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 联系时,我根据学生的知识实际,只要他们
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没有过高的要求,目的要调动学 生的参与积极性。
指导学精读课文时,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组织学生交流讨
论,先分小组讨论交流,再由代表交流结果,学生积极性高,学习兴趣很浓。对
于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善 于引导学生梳理,主要是理出那些围绕课文重点、难点
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对于那些跟课文关系不大的 问题,启发学生课外去研究。
这样真正达到了课堂效果。
回顾本节教学,老师教的轻松,学生 学的愉快,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学理念
融入课堂,把课堂这个主“阵地”交给了学生。
但细想 过程,也存在不足。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读训练上缺乏频率,当时有些
忽略;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老师包 办代替的话语有些多,应放手让学生讨论交
流。
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把新的 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积
极参与课堂,自学自悟,在教师重难点指拨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46


7、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 1个生字。正确读写“游隼、俯冲、呼啸而过、难以置信、
轻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带着课文题目中提出的问题,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根据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比猎豹速度更快的事物,他们究竟有多快?
教学难点:根据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比猎豹速度更快的事物,他们究竟有多快?
课前准备:师生共同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预习课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认识猎豹吗?对它有什么印象?
2. 出示猎豹的相关知识。
3.板书课题: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理清脉络
1.检查预习:字词
2.猎豹的速度已经非常快了,那么还有什么事物的速度比猎 豹更快呢?他们究竟有
多快?请同学们带着课文题目中提出的问题,快速默读课文,试着找出答案。
3.学生初读后交流:人、鸵鸟、猎豹、游隼、喷气式飞机、火箭、流星体、光


47


4.这些事物跟猎豹的速度有什么联系?谁来简单地说说课文 的主要内容。(自由读
文后练说)
三、精读探究
导语过渡:同学们,你们知道 在两条腿的动物里面谁才是奔跑的世界冠军吗?是
我们人类吗啊?你如果想知道答案,那就去文中找找吧 !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
探讨: a.从这两个自然段当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b.怎么理解“差远”和“冠军”等词。
C.作者开篇写鸵鸟的快有何作用?
2、再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思考:第一句是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3、读第四自然段:
边读想象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速行驶时速度的两到三倍有多快。
交流:你搜集的有关游隼的资料,出示ppt
4、读第五自然段:
思考a.这一段给我们介绍了什么样的飞机?分别有什么特点?
b.从圈起来的词当中可以体会到飞机的什么特点?
5、读6-7自然段:
思考:a.“呼啸而过”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内容?
b.怎么理解“跟它的速度一比,火箭就好像是静止的一样。”这句话。
6.读8-9自然段:
思考:a.为什么宇宙中最快的东西可以轻易地拿在手上?


48


四、总结全文
1.学完全文你知道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了吗?
2.小结:按速度由小及大排列
人 鸵鸟 猎豹 游隼 喷气式飞机 火箭 流星体 光

五、课后作业
1.你还能想出哪些东西的速度比猎豹还快吗?
2.课外搜集其它事物的速度,制作一张表格。




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运用了列数字、作比 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抓住了猎豹速度的特点,与其它是动物进行比较。并指出猎豹是陆地上跑得最快
的动物!由此引出飞机、流星体、光的速度,让人们有更清晰的认识。列数字、
作比较、举例子 等说明方法的运用,证实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这些
内容联系紧密;比较全面地写清楚了猎豹 速度的特点。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语
言生动、形象,是同学们学习写作、学习运用说明方法的优秀范例 。
教学设计都是由知识到技能,由浅入深。授课时先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再开始技能训练 。在学习中修正学生的答题思路。


49

< p>
首先是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量不大,还不能准确地把握说明文的特点,对说
明对象的特点不 能精确地把握。
其次是教师评讲过程中,不能抓住关键环节, 特别是涉及到答案的细节积累。
如某种考点的提示语,相同的句式,以及在文中的位置, 甚至题后的分数的暗示
作用,学生在答题技巧上积累不多,得到的答案就不够精确了。
另外,学生对说明文的名词术语理解不透,胡乱写答案。如问说明方法的, 学
生就不去辨别,不从说明方法的定义上去理解,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心中无底。
还有是说明文的练习量不够,以为简单就可以少训练, 在学生记忆中没有形成“定
势”,常常 会与“议论文”相混淆。基于以上情况,以后说明文教学及阅读训练可作如
下调整:

(一)多读一些典型的说明文,加强学生对说明文的感性认识。
(二)一节课只讲一个考点,强化学生对该考点的训练。
(三)让学生积累一些答题技巧。这些技巧知识可在训练前听写,以加深印
象。
(四)训练形式要多样化,可尝试让学生自己出题作答,以增加趣味性。 (五)
进行阶段专题测试,以便发现问题,及时修正



50


8. 冀中的地道战
教学目标:
1.了解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
2.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 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习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
序把这一“奇迹”记叙下来的;是怎样具体介绍地道的式 样和特点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尽的智慧。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学习按一定的顺序的写作方法。
2.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尽的智慧。
教学准备:地道战相关资料;教学课件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并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看过电影《 地道战》吗?读过与《地道战》相关的书籍吗?谁愿
意把你知道的介绍给大家?(学生介绍)这节课我们 就来学习新课《冀中的地道
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板书后引导学生理解“冀”的意思。


51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勾画出不理解的
词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或者借助字典理解。
(1)、自己独立完成。
(2)个人解决不了的与同桌交流。
(3)小组交流讨论。
(4)全班交流。
2、重点词:堡垒、扫荡、封锁、孑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敌后游击战
3、重点局:靠着地道这种坚强的堡垒,冀中平原的人民坚持了敌后游击战争。
(1)此句通过让学生回忆电影《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理解“堡垒”。
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 验,交流理解“敌后游击战争”。从而使学生明白,这句
话将地道形象地比喻为“堡垒”,突出强调了地 道在对敌斗争中所显示的威力。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学生默读思考:课文讲了有关地道战那些内容?
学生默读后,把自己的理解在书上 加以批注,以便全班同学交流讨论,在师生
共同探讨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地道战产生的背景、作用; 地道的样式和她点;
地道战的地位————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2 、说地道战是抗日战争史上惊人的奇迹,那么它奇在哪里?(围绕“奇迹”这一中
心词深入学习地道的式 样和特点这一重点内容。)


52


(1)介 绍地道结构时,重点介绍了哪几个部分?每部分有何特点?通过这些
内容的介绍,地道奇在哪里?(自学 、谈论后板书:地道、地洞、气孔)
然后在引导学生归纳:从总体机构看,地方隐蔽:接到下面、庄稼 地下面;高
深适宜:四尺多高,离地面三尺;构造齐全:住人、拴牲口、做厕所、气孔;作
用极 大:保护群众。
(2)地道的出口时怎样的?有几种情况?你是怎样理解地道之“奇”的?(小
组谈论后交流,引导学生归纳:从隐蔽自己,打击敌人方面的结构看,口外:隐
蔽安全,堆满荆棘,设 置陷阱;口内:活道——“孑口”,死道——地雷。“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
(3)冀中 人民利用地道对付敌人的破坏从哪方面讲的?地道又“奇”在哪里?
(小组谈论交流后归纳:从对付敌人 破坏方面的结构看:防火攻——土和沙;防
毒攻——吊板;防水攻——跟枯井暗沟相连;从通讯联络方面 的结构看:“无线电”
——吆喝声;“有线电”——拉铃声。这些都说明的地道的“奇”。)
3、小结:
(1)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此时你< br>们最想说些什么?(启发引导学生联系度过的恶课外书,看过的电影、电视谈谈
自己的理解和感想 。)
(2)作者把结构身份复杂的地道,介绍的条理分明,井然有序,使我们一目了
然,如临 其境。你能根据课文介绍画出地道示意图吗?试着画一画。
4、放电影《地道战》片段。(介绍地道的结构以及人们怎么通讯联络一段)

(三)、总结,扩展


53


1、课文按怎样的顺序把地道战这种总斗争方式讲明白的?
先讲地道战是在什 么情况下产生的,有什么作用;再讲地道战的式样和特点;
然后讲怎样粉碎敌人的火攻、水攻、毒气攻; 最后讲地道战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
了惊人的奇迹。
课文抓住了事物的几个方面,有条理的叙述了地道战,今后写作时要学习运用
这种方法。
2、谈体会: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四)、布置作业
摘抄文中的好词好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什么了?这节课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学习第一部分
1. 指名读,思考写了什么?
时间、地点、事件。 抓重点:斗争方式地道战。


54


2. 自由读,体会内容。

三、学习第二部分(逐自然段学习)
1. 自由读全段,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全段意思: 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
2. 指名读第3自然段,思考:地道在打击敌人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地道是人民
武装坚强的堡垒。
3. 自学4~7自然段。
自学题,在书中找一找哪些地方体现了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
①自由读文。 ②勾划。 ③讨论。 ④汇报。 教师摘录要点作总结。 地
道:式样100多种,洞 内设施较完备。出口隐蔽,虚实结合。洞内关口多,防毒,
防水,设有线电等等。
4. 朗读,把地道的奇迹及对人民无穷智慧的感受读出来。

四、学习第三部分
1. 齐读,说说写了什么?
2. 追问:你怎样理解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3. 说一说。
4.读全文,再次体会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课后作业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请写一篇读后感。
2.根据课文内容自由想象,小组合作完成一幅地道的示意图。


55



六、板书设计

构造“奇”:地道、地洞、气孔

冀中的地道战 作用“奇”: 出口外、出口里

“奇迹” 防御“奇”:防火、防毒、防水

联络“奇”:“无线电”“有线电”




《冀中的地道战》教学反思

《冀中的地道战》这篇课文,它要求我们 教学时让学生了解我国人民在抗日
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无穷的智慧,进而体会人民战争的巨大威 力,同时
了解冀中的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
那么,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儿 童来说,怎样让学生全面、清晰地在头脑中形
成对地道战结构的了解,使他们认识到地道战在中国抗日战 争史上的特殊作用
呢?单凭课本中的文字,学生的想像未免会受到一定的阻滞,毕竟距离现在太遥


56


远了。所以在教学这篇课文前我首先让学生认 真的观看电影《地道战》,同时还给
他们布置了任务,自己带着想了解的内容去上网查询资料,可分小组 合作,一起
探讨,一起交流,全面了解地道战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及人民在战争中所表现出来
的智 慧和创造力。
然后,在教学时重点让学生理解第三至七小节,因为这几小节阐述了地道战
的产 生和作用,以及地道的式样、构造及特点。由于地道的式样多,有一百多种,
有大洞、小洞、出口、气孔 、迷惑洞、孑口、厕所住人地等,构造非常奇特。为
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地道“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 特点,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三至
七小节,初步了解地道里面的构造,同时设计一个情境“假设有一队日本 鬼子进村
并且发现了地道,他们会有怎么样的遭遇以及村民们又将怎么样利用地道打击日
本鬼子 ”。然后让学生细读课文,结合课文的文字描述,设计地道示意图,并让学
生结合示意图,作简单的介绍 。这样学生一下子兴趣盎然,读得是那样的仔细,
边读边画,出口、大洞、小洞、岔道、孑口、气孔、迷 惑洞,每一部分的位置的
设定,能来源于对课文描述的仔细研究和思考。
学生非常得投入,再 一次经历了一次实践创造“地道”的过程。他们设计的地道
是各种各样,有的非常的巧妙,有的非常的合 理,当然,也有的特别的粗糙……
小组讨论后,指派组内代表在黑板上演示并画出设计图,还要作详细介 绍,我班
的廖针坪同学的犹如迷宫似的“地道示意图”,尤其得到了大家热烈的掌声。设计者
在 介绍自己的作品时说:我读了课文中“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
道,横的,竖的,直的, 弯的,家家相连,村村相通…所以我觉得地道好像是一
个迷宫。”我不禁惊叹于学生的创造才能和实践才 能。


57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了解快速阅读的方法,交流自己的阅读见解,并能在今后的学习
中学以致用。
2. 学会概括语句的主要意思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成语。
3. 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古今名人关于珍惜时间的名句,并谈谈对这些句子的
理解及体会。

【教学重难点】
1. 如何结合实际运用最有效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
2. 学习抓重点词语、结合句段等方法概括语段意思。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关于读书,古今中外有许多的名人都提出了 自己的独到见解。朱熹说:“读书有
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同学们平时是如何读书的,是否做到 了“心、口、眼”
的一致?请大家跟随老师走进语文园地二,交流一下你们的阅读心得。
二、交流平台
1. 认真阅读交流平台中所介绍的几种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说说每一种方法


58


中要点是什么,需要避免什么。
2. 分小组讨论、交流阅读方法:如何快速高效地读好、读懂文段?
3. 推选代表进行汇报。
4. 教师评议,指导方法。
(1)连词成句地读,避免数读、回读。例“紧走搭石慢过桥” ,就不能将句子读
散了;“蔺相如坐车出去”就不能回读成“蔺相如坐车,坐车出去”。
(2 )带着问题读、跳读,避免读读停停。读《将相和》一文,我们就可以带
着问题阅读:将相为什么不和? 最后又怎样和平相处的呢?这样很快就能梳理出
文章的头绪,对理解文章的主题大有裨益。
( 3)边读边想,圈出关键词句。这是目前用得比较多的一种方法。把有疑问
的、模棱两可的、生僻的词句 标记出来,弄清、弄懂,扫除阅读障碍,也可以大
大地提高阅读效果。
(4)抓住中心句读。 许多文章每段开头都有一个中心句,然后再围绕中心句
展开行文,比如《搭石》第2、3自然段就分别用 了“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
景”和“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开启下文。
5. 教师选择本单元课文中的相关句段,学生进行现场演练。
三、词句段运用
出示句子一: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1. 全班带着感情齐读句子。
2. 你是从哪里看出廉颇不服气的?怎样体会那种不服气的感觉?


59


3. 全班交流,教师指导补充。
4. 归纳总结:
(1)抓关键 词理解。从“有什么能耐”“反而”“爬到”等词句中,可以看出廉颇对蔺
相如的蔑视和不服。
(2)联系语言环境来理解。这是廉颇说的两句话,先说自己功高,紧接着说
蔺相如无用,概括起来就 是“廉颇对蔺相如不服气”。
5. 结合第1句的分析,朗读第2、3句,学生交流评议。
师:除了抓关键词句、联系语言环境来理解句子的意思,我们还可以根据句
子的作用、修辞等来理解句子 的意思,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概括,从而提高阅
读速度。
四、游戏:你来演,我来猜
1. 游戏规则:请四位同学上台,每人分发一张卡片,卡片上分别写着“手舞足
蹈”“闻鸡起 舞”“掩耳盗铃”“回眸一笑”4个成语,依次根据成语意思进行表演,不能说
出成语中出现的字。下面 的同学根据表演猜成语,并说说自己是如何猜出来的。
2. 游戏结束后,再请参加表演的四位同学讲讲自己看到卡片后如何理解并表
演出来的。
3. 评 议总结:通过大家的演和猜,我们知道了成语可以通过一定的情景再现
出来,根据情景可以猜出成语,所 以关键点是要弄清成语的意思。
五、日积月累
1. 出示名言警句,学生自由诵读。
2. 指名朗读,交流发现,谈感受。
3. 班级评议,理解句意,教师重点选两句正音、正义。


60


(1)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这是陶渊明《杂 诗》中的一句,意思是说时间很宝贵,人的一生中没有多少
像早晨那样珍贵的时间,时间不等人也不随人 而改变,所以要自励自勉,珍惜时
间。
(2)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选自毛泽东的《满江红· 和郭沫若同志》,告诫人们世间的事都是匆匆而过,天
地不断旋转,光阴逼迫,一万年太久了,我们只能 珍惜现在的时间。
4. 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并积累。
5. 全班自由交流,谈谈自己是如何珍惜时间的。
【教学反思】
在本单元语文园地中,结合单元 课文,学生交流感受了几种能够提高阅读速
度的方法,也明白了阅读和理解是相辅相成的,但因为课堂时 间有限,难以作深
入了解,况且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
我会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训练。



61


9.猎人海力布


【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酬谢”、“再三”等的词义并积累。
2.能读懂海力 布为救百姓不惜牺牲自己变成石头的故事,分清故事
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练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并简要复述故
事。
3.领悟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感受民间故事的一
般特点及感染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海力布为救百姓不惜牺牲自己变成石头的故事。分清 故事的
起因、经过和结果,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2.领悟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感受民间故事的一
般特点及感染力。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听过《宝莲灯》《精卫填海》《八仙过海》这些故


62


事吗?
2.这些故事是一些长期流传于老百姓之间的故事,它们都 有一个
特点,语言通俗易懂;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具有超人的力量。我们把
这些故事叫做民间故 事。
3.据说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山村,有一块奇特的石头,传说是一个
叫海力布的人变的,大 家就称这块石头为“海力布”。这其中又有怎样的
故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课文。
出示课题:9.猎人海力布 (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昨天已经预习过课文,先来检查一下预习的情况
(1)读音:狂风怒号(háo) ;淹没(mò)
(2)字形、笔画:酬
(3)读词:猎物 忽然 急忙 酬谢 宝库 僵硬 焦急 催促 发誓 避
难 迟延 崩塌 飞禽走兽 千真万确 原原本本
指名读书,其它同学边听边标出自然段。大家思考问题。
这个民间故事主要写谁?主要写 了他一件什么事?故事情节是怎
样一步步发展的,全文可以分成几段?(学生回答后,老师帮助整理。)
教师: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的。先简单介绍了海力布
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然后写救白 蛇得宝石,接着写了海力布救乡亲变
石头的经过,最后写了人们世世代代纪念海力布。
学生:全文可以分为四段。


63


2.交流归纳:
板书:起因:海力布救龙女得宝石
经过:海力布救乡亲变石头
结果:乡亲得救纪念海力布
3.根据板书,说说课文的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深入学习,研读课文。
(一)学习“得宝石”部分 ,从海力布选择宝石,感受海力布热心助人
的品质。
1.海力布救了小白蛇,小白蛇跟海力布说了些什么呢?海力布听
后是怎么想的?自读3-6节 。
2.交流、随机理解、指导朗读。
(1)指名读,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酬谢”。
(小白蛇说要把家里的珍宝、还有能听懂鸟语的宝石送给了海力布,
表示自己的感恩之情,这种 用礼物答谢别人的方式就叫——酬谢。)
(2)指导朗读,读出感激之情。
(3)体会海力布热心助人。
①师述:海力布并不在乎珍宝,当他听到小白蛇要送他一颗能听
懂动物语言的宝石时,他想那太好了。“好”在?
②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第2、7节内容说具体。
3.海力布还听小白蛇说了什么?
(1)读两个句子,了解使用宝石的条件。
(2)初步感受民间故事的特点:宝石具有神奇的功能,民间故事


64


中往往都有这样神奇的宝物,但是使用的时候是有条件限制的。
(3)引读,理解“再三叮嘱”, 感受条件的重要与苛刻及海力布可
能面临的险情。
四、课后作业,能力提升。
1.抄写文中的好词好句。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其他人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温故旧知。
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的。先简单介绍了海力布是一个< br>什么样的人,然后写救白蛇得宝石,接着写了海力布救乡亲变石头的
经过,最后写了人们世世代代 纪念海力布。
二、分段读书,回答问题。
(一)学习“变石头”部分 ,研读海力布面对灾难时的语言,体会他舍
己为人的品质。
1.海力布得到了宝石,有了宝石 以后,他分给大家的猎物就更多
了,但是有一天他听到一个惊人的消息。
2.海力布听到这个消息,大吃一惊。他是如何跟乡亲们说的。
3.交流、理解、指导朗读。
(1)指名读,说说海力布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交流,板书:着急 焦急 镇定
(2)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句子,体会海力布产生不同的心情原因。


65


①引读:消息令人震惊,大山要-----,大地要------,不知道要-- !
听了消息后海力布也大吃一惊,难怪他要急忙对大家说:“------------!”
②当时情况十分紧急,乡亲们不相信,从“急得掉下了眼泪、发誓、
恳求”中感受他“焦急”的心情。
③学习与老人的对话,揣摩海力布的想法,体会海力布的舍己为
人。
师述:海力布焦 急万分,可乡亲们就是不相信,有个老人对海力
布说:“海力布,你是我们的好邻居,我们知道你从来不 说谎话。可是今
天你让我们搬家,你总得说清楚哇。咱们在这山下住了好几代啦,老
老小小这么 多人,搬家可不容易呀!”
分角色朗读9—10小节
三、相互学习,合作交流。
1.当时,海力布是怎么原原本本的告诉乡亲们呢?请你根据板书
上的提示,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个民间 故事的主要内容。
(1)指导复述,一是说出宝石的来历;二是说出宝石的作用和使
用条件; 三是说出搬走的原因。
(2)自由准备,指名复述。
2.海力布明明知道,要是把鸟儿的话 说出来,自己就会变成石头,
为什么还是把鸟儿的话告诉给乡亲们呢?(用上“因为„„所以”这个关联
词语来回答。)
3.引读第11节,感受人们对海力布的怀念、尊敬。
四、课堂小结。


66


这篇课文赞美了海力布一切为别人着想,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崇
高品质。
五、布置作业。
1.注音:
酬谢( ) 僵硬( ) 催促( ) 崩塌( )
2.积累词语:
(1)例:世世代代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描写天气的词语,例:乌云密布 狂风怒号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3.续写《猎人海力布》后记,想像小白蛇如何想方设法救活海力
布,海力布如何生活等情景。



六、板书设计
分猎物 帮大家
海力布 救白蛇 得宝石 人们纪念他
告消息 救乡亲


【教学反思】
《猎人海力布》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景谷课文,是一


67


则在内蒙古自治区流传的民间故事,故事描写了善良、诚实的海力布,
为了拯救乡亲们的生命,不惜自己变成一块石头。人们因此世世代代
纪念他。这则故事虽然篇幅较长, 但语言通俗易懂,围绕海力布“舍己
救乡亲”的中心事件,层层铺垫,寓理寓情于故事中,给人强烈的感 染
和教育。
要学生简要复述课文,首先要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因此 第一个教学目标定位为熟悉课文,了解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要学生复述好课文,可以借助列小标题 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理清层
次、找出要点。除了熟悉课文内容外,还要理解把握理解课文内容及
把握人物的品质,因此,第二个目标定位品读课文,感悟人物的形象、
品质。第三目标定位简要复述故 事,并初步学习将人物对话改成一般
叙述的方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突出教学重点和难 点,我根据新基础教育语
文教学改革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运用“学结构、用结构”长程两段式
教学方法。以生动故事情节为载体,要求学生边默读边思考问题,养
成良好的默读习惯;通过朗读的形 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
性,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过默读、思考交流,主动获取知识,
从而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掌握知识结构化的方法。因此,本教学中,
我采用“以读代讲,以练 为主,读思统一”的导学式教学法。
为了激发学生刨根问底的兴趣,引导学生加深理解,体会人物品质 ,
引导学识质疑:海力布不把为什么要搬家说清楚行吗?学生通过阅读、
圈画关键语句并交流, 就会明白海力布根本没有第二选择,只能舍弃


68


自己,宁愿自己变成石头,也要把乡亲救出来。



69


10、牛郎织女(一)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生词意思。会用有关词语造句。
3、从语言文字中理解牛郎与老牛的亲密关系。
4、初步感受到民间故事的美好熏陶。
二、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听过哪些民间故事?交流一下。(《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
《孟姜女》等)
2、我国的民间故事非常丰富,今天要学的课文就是有关《牛郎织女》的民
间故事。
二、初步感知:
1、默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
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朗读生词,正音。
2、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生词意思。


70


3、试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通顺。
4、讨论课文主要内容。
5、质疑。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交流读懂了什么。
2、从语言文字中进一步体会牛郎的孤苦伶仃。
3、有感情朗读第一段。
五、学习课文第二段:
1、默读课文,划出这一段的中心句。
2、讨论:从哪些语言文字中可以体会到牛郎照看老牛很周到?说说自己的
感受。
3、圈划词句,体会老牛对牛郎的亲密感情。
4、指导感情朗读,体味牛郎对老牛照看周到及老牛的善解人意。
六、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生词。
2、朗读2、3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朗读课文2、3自然段。


71


2、牛郎对老牛照看周到,老牛善解人意,知恩图报, 让牛郎到湖边的树林
去找美丽的姑娘织女,也就有了下面发生的故事。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默读第四自然段,说说读后所得。
2、有感情地朗读老牛的话,感受在“微弱的星光下”老牛说话的情景。
三、学习课文第四段:
1、各自轻声朗读5—7自然段,交流各自读后所得。
a、牛郎在湖边的树林里认识了谁?
b、织女为什么愿意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
c、听说织女要留在人间,其他仙女有什么想法?
2、默读第五自然段,划出描写织女的句子。
“过了一会儿,-------------原来她是-----------”
a、用“原来”练习造句。
b、朗读第五自然段,想象黄昏时湖边的树林景象。
3、指名读第6自然段,讨论:织女为什么愿意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
a、这一段的三句话分别讲了哪三层意思?
b、课文哪些地方描写了牛郎“心眼好、又能吃苦”?
c、从文中你能体会到织女的什么品格?
4、姐妹们为什么都佩服织女的勇气?
a、朗读第五自然段有关内容,体会众仙女在人间的快乐。
b、齐读第七自然段。
5、质疑。


72


(1)为什么众仙女不劝阻织女?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老牛看到织女跟牛郎在一起,心情怎样?
2、朗读体会。
五、总结课文:
1、课文讲了一个什么动人的故事?
2、给课文划分段落。
a、第一段(1)写牛郎是个孤苦伶仃的穷孩子。
b、第二段(2-3)写牛郎与老牛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c、第三段(4)写老牛叫牛郎去找一位美丽的姑娘。
d、第四段(5-7)写织女留在人间作了牛郎的妻子。
e、第五段(8)写老牛看到牛郎与织女在一起很高兴。
3、根据课文主要内容和各段大意复述课文。

六、课后作业
阅读其它的民间故事。

附板书:
牛郎织女
老牛(善解人意)
牛郎(心眼好、能吃苦) (心地善良、留在人间)织女



73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

由于以前,我在讲课时,谈到过四大民间传说,所以,一上课,我就让学生
分别来讲一下,其它 三部民间传说的内容。学生听得也很认真。在回到今天所学
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
由 于这个故事,孩子们大多已经从书报电视上了解,再加上课文浅显易懂,
于是课上,在轻声的朗读中,在 和学生们的交流讨论中,我们轻松地结束了对整
个故事的学习。孩子们通过课文,不但重新认识了善良、 诚实、勤劳和敢于通过
斗争来追求幸福生活的牛郎、织女夫妇,也知晓了古代劳动人民就是通过这么一< br>个个浅显移动、便于流传的民间故事来表达当时他们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以
及对男耕女织普通 生活的追求,这一最朴素的思想。



74


11、牛郎织女(二)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有关词语造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观察夜晚的星空,找到天河、牵牛星、织女星,将观察的经过写成一篇短文。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指名复述《牛郎织女(一)》的主要内容。
牛郎织女后来的生活怎样了呢?(揭题)

二、初读指导:
1.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3.说说各个自然段主要内容。
4.检查自读情况:朗读生字,正音。
5.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三、相互学习,合作交流。
1.学习第一部分:指名朗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从语言文字中体会牛


75


郎织女“日子过得挺美满”。(男耕女织、辛勤劳动、生儿育女------)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思考本段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3.学习第二部分:
(1)一天,牛郎去喂牛,发生了什么事?老牛又讲了什么话?
(2)老牛讲话时的神情怎样?
(3)老牛死了,牛郎和织女心情怎样?
4.学习第三部分:
(1)牛郎织女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但织女有时也会发愁,为什么?王母娘娘知道织女下嫁人间有何表现?
(2)默读第3—5自然段,划出描写王母娘娘神态的句子。
(3)通过王母娘娘的举动,可以看出她是个怎样的人?
(4)划出描写牛郎与织女的句子。
(5)第三段讲了几层意思?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小标题。
a、知道下落,发誓抓回。b、闯入家里,抓走织女。c、心急如焚,携子追

5.学习第四部分:
(1)指名读6、7自然段,思考这两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想象:牛郎织女隔着天河相望,他们会想些什么呢?七月初七在鹊桥
相会时又会说些什么呢?


四、课堂小结:


76


牛郎织女流传千古,表达着人们对爱情、自由的追求;无论社会怎样变
迁,这是永恒不变的。

五、布置作业:

1、造句:
心急如焚——
霎时间——
2、观察夏夜的星空,找出天河、牵牛星、织女星,将观察的结果写下来。

附板书:
牛郎织女(二)
(生活美满)

☆(王母娘娘:残暴、专制)
牛郎 隔河相望 织女
(老牛:病死、剥皮)☆




《牛郎织女二》教学反思


77



《牛郎织女》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民间故事,说的
是古时候一位孤儿牛郎在湖边的树林里结识了织女,织女同情牛郎的遭遇,留在
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王母娘娘得知织女下嫁人间后非常愤怒,派天兵天将到人
间捉织女回天庭 ,牛郎披上牛皮、挑起孩子就去追,最后被天河隔开,后来变成
了牵牛星和织女星的故事,赞扬了牛郎织 女勤劳、善良的品质和他们真挚的感情。
现就自己这节课的教学做以下反思。
首先,情境导 入,揭示课题。导课时,我设计了一个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连
线,这道题主要是训练学生牢记民间节日所 不同的习俗,归类区分。这样一来,
顺理成章的就讲到了“七夕节”的由来。又该孩子们大显身手了,关 于牛郎织女的神
话故事家喻户晓,先让他们讲讲自己听说的内容,然后再结合课文,激情学习。 然后,理清思路,概括标题。说起概括内容,课堂上学生总是做的不尽人意,
说是概括,可是总是没 完没了,于是,我在这里设计让学生根据内容概括小标题,
这样的效果真的不错,句式整齐,内容醒目, 容易理解,又能抓住重点,学生兴
趣也很浓厚。
其次,抓住重点,突出主题。同样的年龄, 牛郎却有非人的遭遇,他的“可怜”
不言而喻,孩子们以自己仅有的人生观价值观来加以评价,哥嫂的虐 待,命运的
不公,都没有让这个命运多舛的孩子折服,他“出淤泥而不染”、“浊者自浊、清者自
清”,他的善良、勤劳表现的是淋漓尽致,毫不含糊,这也是本堂课所重点突出的
问题。让学生学有所 获、学有所用。
再次,循循善诱,解决问题。牛郎的勤劳善良,会让此刻正幸福着的孩子们感动、深思,他和老牛之间的深情更感动着所有的人,动物也有感情,这一点也


78


不假,牛郎善待老牛,老牛陪伴牛郎。课堂上有学生这样问我 ,:“老师,哥嫂对牛
郎不好,牛郎为什么不跑,跑到很远的地方,说不定可以找到自己的幸福!”哪里 有
压迫哪里就应该有反抗啊!孩子们的答案丰富多彩,“为了手足之情”“为了相依为命
的老牛 ”……此刻,我也被深深地感动了。
因为文章内容的精彩,也因为孩子们的义愤填膺,争先恐后的为牛 郎出谋划
策,孩子们也是善良的,牛郎的善良启发了孩子们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善良,“有心栽
花 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阴”。我得到了意外的收获,并且也懂得了,循循善诱也
是一种更好的教学方法, 给孩子充分的空间,他们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答卷。





79


语文园地三

《口语交际:讲民间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创设交际情境,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让学生乐于参与到交际活动中。
2、在模拟竞选的 说、编、听、评、写的过程中,进行多角度的口语交际训练,
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态度、交流技巧和说话 习惯。
3、让学生在充分亲近神话人物与角色体验中,真切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与情
趣,进一 步激发学习民间故事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和积累语言,培养阅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真切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与情趣,进一步激发学习民间故事的兴趣。
课前准备:选择一个自己喜爱的民间故事。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导语:同学们,浩瀚的宇宙总是充满神秘,让我们产生许多美妙的遐想,
这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一直 畅游在“童话故事”的海洋中,亲身经历着一个个惊险有
趣的故事、结识了一个个天真可爱的故事人物。 今天,让我们召开一个讨论会,
说一说自己喜欢的民间故事,好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 进美妙的故事世界,让我们以“我喜爱民间故事”为话题,
开展一次故事会吧。
二、学习借鉴,准备发言


80


1.请学生阅读“活动建议”,将关键的要求用笔画下来。
2.交流明确: ①讲故事,还要说明喜欢的理由。②故事要讲清楚明白、重点
突出。③倾听别人发言要边听边思考。
3、让学生说一说,演讲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4、提出活动建议:
a.可以丰富 故事里的情节,适当增添人物对话,如,织女和牛郎第一次见面时
会说什么;细致描绘人物形象,如,织 女穿的纱衣是什么样的。
b.还可以模仿人物的动作和表情,让听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模仿织女 被
王母娘娘带走时的情形。
c.注意事项:讲清楚故事的细节,讲故事的时候,可以配上相应的动作和表情。
二、活动开始
1.针对《牛郎织女》这一课,把故事锦上添花,每位同学先轮流在小组里把< br>故事讲个每个组员听,然后推举出讲得最好的上台说给全班听。
2.除了我们学过的民间故事,你还知道哪些民间故事呢?和我们分享吧!
【评价时,要注意 引导学生简要讲述故事,重点让学生讲述喜欢的理由,可
以从想象丰富、情节生动有趣、人物形象感人、 故事蕴含的意义给人启迪等方面
思考。
三、活动总结,拓展延伸。
结束语:通过 今天的故事会,我们又一次体会到了我国民间故事的魅力,它
就像大千世界的一扇扇天窗,给我们带来了 许多美好的遐想,我们也体会到了我
过古代劳动人民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亲近民间传说 吧,它能滋
养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想象。


81


总结、反思
只要抓住学生们的兴趣,以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口语交际活动 ,他们还
是乐于参于的。明杰同学生性格内向,在班上一直是默默无闻不爱说话,很少回
答问题 ,表现一般容易让人忽视的女孩子,这次她居然能够勇敢的到台上演讲,
我惊讶之余更是高兴,于是我让 同学们掌声欢迎她,以示鼓励。让我意想不到的
是她把故事中人物的对话,动作,还有一些细节描写都讲 叙了出来,使整个故事
有了画面感,并且还加入了一些别人没有讲过的新的细节内容在里面,听起来跌< br>宕起伏,生动有趣,当明杰讲完后,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我相信这是同学们
共同给于她的最好 的评价,我也不禁对这个平时不出众的小女孩刮目相看。
这一节口语课让我体会到要真正解放学生的嘴 巴,就要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
观,淡化教师的表演欲,从兴趣、情感的激活入手,培养学生的表现欲,在 课堂
上建立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认识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思维
说话方式, 让学生们感受到口语交际课是他们自已的,是轻松的、自主的、愉悦
的。同时从这节课中我还发现每个学 生都是等待开垦的金矿,都有着发展的可能
和潜力。今后我会从这方面努力,多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 ,在课堂教学中少
些批评,多些表扬和鼓励,把相信人人能成功进行口语交际的期望传达给每一个
学生。

《缩写》习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缩写方法,能抓 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适当删减,做到意思准确、完整,
语句连贯通顺。


82


2、通过缩写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交流、讨论掌握缩写的方法。
教学流程设计: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最近我们才学完《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这两篇文章,谁能用简洁< br>的语句将故事的大概给大家讲一讲。(指名回答,相机板书“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的
起因、经过、 结果”)
指出: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故事简介”实际上也是一种写作形式,就是今天
我们 习作的内容——缩写。
二、合作交流,相机点拨
1、与同桌说说你理解的“缩写”:
2、自读习作要求,感悟缩写方法。
3、交流:
①什么是缩写?你把文章看了一遍 以后,想像着你把内容讲给别人听,说出
来的内容就是缩写的结果。包括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经过 、结果这就是缩
写,也叫故事梗概。

②缩写故事的方法:
1.摘录和删减。判断哪些内容必须保留,哪些内容可以删去,不要改变故事的
原意。
2.改写和概括。把长句子缩成短句子,把几句话缩成一句话,或者用自己的话


83


把故事中具体的描写改得更简洁缩写。前要多读抓要点,根据 主要内容,考虑删
减、改写。
3.简短方式:先说明作者是谁,国籍是什么,发生在什么地方 ,主要人物是谁?
主要内容是什么?主要用什么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或景物描写、外貌描写、动
作描写、心理描写),举例说明。主要用什么表达方式(抒情、议论、描写、记叙、
说明),举例说明 。主人公主要经历了些什么事,最后感悟或发现了什么。
③缩写后要对照,修改。
三、写故事梗概的步骤:
第一步:读。通过对原文的精读,尽可能地和文本、作者“对话”, 了解原文内
容,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如果一两遍读不明确就多读几遍,不到胸有成竹绝不“善
罢甘休”。
第二步:抽。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抽取出原文各段的段落大意。需要强调
的是对 一些描写具体或是富含情感的关键段落要注意适当保留原句;对一些简短
的、不影响文章表达的次要段落 则大胆地取舍。
第三步:连。将抽取出来的各段大意连接起来。
第四步:理。将连 接好的语句梳理通顺:删去重复的文字,做好句子与句子
之间的衔接,使它成为一段通顺的话。
相信你通过以上四步就能缩写好故事,不过好故事都是改出来的,缩写也不
例外。成文后多读多改,缩 写才能更精彩。
四、结合《猎人海力布》缩写,掌握缩写的要领
1、读《猎人海力布》缩写稿,与原文对照,辨析原文与改写后语言的同异。
2、全班交流讨论,初步掌握缩写的方法。


84


理出要点——保留主要情节——语言描述重新整理、适当简略
四、交流讨论怎样缩写,试写初稿
1、每位同学确定要缩写的文章,多读几遍,理出要点。
2、根据要缩写的文章分小组讨论交流如何缩写。
3、试写初稿,教师巡视 指导。
五、习作评改
一、回顾缩写的要求:
(1)修改后的段落是否保留原文的主要内容?
(2)语句是否简洁、通顺、连贯?
二、讲评缩写初稿
1、老师对学生的缩写稿进行整体点评,指出共有优点及不足。
2、出示学生写的缩写片断。全班根据缩写要求交流评改。
3、分组交流评改。根据缩写内容的不同分组,自己读缩写稿,同组同学提出合理
修改建议。
三、学生修改,展示
1、听老师及组内同学讲评片断后,修改自己写的片断。
2、展示与点评。读一读自己最为满意的缩写片段,师生共同点评。
五、课堂小结:请同学们根据这节课的内容进一步修改完善自己的缩写稿并誊抄
在作文本上。

语文园地---日积月累
一、直接导入,学习“日积月累”


85


1、(1)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和节奏。
(2)指名读,正音。
(3)全班齐读。
2.理解诗意
(1)小组讨论。
(2)汇报。
3.指导感情朗读
4.指导背诵













86


己亥杂诗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1)朗读背诵并默写《己亥杂诗》。
(2)联系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初步感知本诗的表达特点。
⒉过程与方法: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课题
课前活动:现在还没有上课,我们先来做做小游戏,放松放松!(猜古诗、背古
诗、猜诗人)
1、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龚自珍写的诗《己亥杂诗》。仔细看老师写课题,
请书空一起写。己 字可千万不要出头。杂字的最后两笔是点,而不是撇和捺。(板
书:己亥杂诗)
2、齐读课题。


87



二、释诗题
读了课题你们知道诗题的意思吗?谁来说一说?
师小结:龚自珍辞官南 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
诗。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诗都称 为——(读课题)《己亥杂诗》。 鸦
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 对外卑躬屈膝,
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这首诗。


三、读诗韵
1、下面我们走进古诗,请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下面谁愿意
来展示你的朗读? 师指导范读
2、方法要学以致用,请你们自己练习。
3、男女合作读。
4、师生合作读。
5、全班读。
四、释诗意
请你借助下面的注释来理解诗意,开始吧!
学生小组自由交流,解决以下内容:


88


(1)九州生气恃风雷:
1、 你读懂了哪里?你是怎么读懂的?板书:九州生气(我看了下面的注释)嗯,
借助注释是我们理解古诗的 常用方法。
2、请你连下来说说。(风雷:①师解:唉,普通的暴风雷电能让祖国生机勃勃
吗?一场暴风雷雨之后,大地会怎么样?暴风雷电来临之前,世界是什么样的?(黑
沉沉的,死气沉沉 的。)那也就是说,中国想要生机勃勃,就要靠一场如暴风雷雨
般的——改革(板书:改革)②你真厉害 ,课处的知识真丰富。普通的风雷当然不能
让中国生机勃勃,所以这里的风雷是指暴风雷雨般的变革)。
(2)万马齐喑究可哀:
①为什么需要“暴风雷雨般的变格”呢?也许第二行会告诉你答案。
②这一行你又读懂了哪一个词语?(板书:万马齐喑)
③正是因为社会政治毫无生气,让人觉得可悲,所以要变革!
(3)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①那么该怎么“改革”呢?三四两行也许会告诉你答案。
②“不拘一格”什么意思?拘什么意思?格呢?把他们组合起来呢?(板书:不拘一
格)
五、悟诗情
从诗意中我们知道了社会政治毫无生气,这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呢?下面我就带大
家一起去祖国的大街上看看吧。


89


展示在万马齐喑的哀世中的各种图片,引导生读诗。
小结:盼望着九州生气,可偏偏生活在这样万马齐喑的哀世中,叫人怎么不
感慨!合起来再读这两行诗。
汇报诗的第二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①那么应该怎样“变革呢”?
他劝谁?怎样劝?(多名学生汇报交流:用自己的话和表演来劝说)谁来劝劝?(读
古诗)
师:他就是这样一遍遍的劝,因为——,因为只有改革才能让——。所以让
我们再大声地劝劝天公,劝劝 皇帝,劝劝达官贵人吧,读——
全班读全诗

六、诵全诗,明情感
1学生交流汇报。想改变万马齐喑的社会政治,让九州充满生气,就要改革,
就要不拘一格的任用人才。
2、拓展延伸:ppt出示《己亥杂诗》第5首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作业:龚自珍还写了很多这样的诗,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找来读读。
板书设计:


90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万马齐喑——————九州生气
不拘一格 变革


《己亥杂诗》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是个难点,难 就难在教师不知道怎样教。
许多老师觉得字词句难懂一些的作品还好教,她们在讲授时可以字词句的释义 为
主,或者逐字逐句进行串讲。但是对那些情景浑然一体、字词句又浅显易懂的诗
作就觉得无从 下手了。有的老师觉得这样的诗没什么好教的,上课时让学生们读
两遍就得了。结果使学生对学习古诗不 感兴趣,古诗教学收效甚微。为了解决这
个难题,我认真的解读了新课标,从中悟出了一些方法并把它付 诸于我的这节诗
歌教学上,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在本首古诗教学过程中我遵循以阅读记诵 为主和整体感知、把握大意的原则。
在具体方法上包括:以学生的自主诵读为主,淡化教师的讲解;重视 学生对作品
的诵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使课内诵读与课外诵读相结合;对教材进行适
度拓 展;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力和语言感觉力结合了起来;从作品意象入手体


91


验作品的情感意蕴;创设情境,运用感性化的教学手段,如:PPT演示、图 片、
声音,范读、读一读等方式,进行渲染意境。
教学之后,我还反思到了自己在上所有古 诗存在的一点共同缺陷,那就是对
学生课外诵读的培养不够。因为学习古诗,课外阅读记诵是一个积累的 过程,通
过课外诵读不断的积累可以提高对古诗的理解感悟能力,可以丰富对古典文化的
修养, 亦可以使心灵得到陶冶净化。因此,我们教师应该特别关注学生课外阅读
记诵古诗的情况,对诵读过程和 结果进行科学的检测与评价。检测的形式可以灵
活多样,最好采用寓教于乐的形式。比如通过游戏展开竞 赛,比一比谁背的古诗
多,谁读得好。在课堂上也应该经常性地诵读学过的古诗作品,温故知新。教师< br>在评价学生的表现时,应正确对待其个体差异。对记诵能力强的学生及时表扬,
对能力稍差的学生 加以鼓励,培养呵护孩子们学习古诗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
积极性。
其次是指导学生对作 品进行默读重视不够,这节课上我给学生的默读时间有
点少了,因为默读是体验作品情感的一种很好的方 式,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
努力改善,多学、多思、多请教、多观看专家们的讲座,在反思中不断的完 善自
己,争取在教学上有新的飞跃。
古诗的教学在小学阶段是让人头疼的,而《己 亥杂诗》更是一首让学生感觉
乏味枯燥的政治诗,一首创景抒情诗——通过创设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没
有课外积累的铺垫,没有充分的诵读,要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顺畅地完
成教学是绝 对不可能的。彭丽霞老师很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1、教案完整丰富,
设计条理清晰,由浅入深,循序 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2、能充分把握文本
特点,合理运用教学资源,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3、重视教法的设计,淡化


92


教师的讲解,以学生不同层次的诵读为主线,关注了学生的个体感悟。

不足之处:
1、要充分利用课堂的生成资源来巧妙推动学习的进程,如“汇报交流”就可以< br>与“体会诗意、诗情”融合在一起,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2、虽然这首诗是一首很难理解的政治 诗,但也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独立思考
的深度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设计上可否考虑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 间和空间。这
一点可以从向凡宇老师的教案中得到很好的借鉴;
3、板书尚需精心设计。




93


示儿

知识与能力:
1、收集、交流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了解诗句的内容。
2、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祭、乃”等字,理解“元、九州同、王师”等词语意思。过程与
方法:
1、能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诗句意思。
2、创设情境、引导想象、朗读悟情等形式去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深入了解作者字里行间的爱国悲情,产生对陆游的敬佩之情。
2、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重点难点
1、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诗句意思。
2、创设情境、引导想象、朗读悟情等形式去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示儿
(一)播放图片,情境导入
1、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床上躺
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他真切地感到自己不久于 人也。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
前,用微弱的声音交待遗嘱。这遗嘱就是《示儿》,这位老人就是陆游。
2、说说你对陆游的了解,让学生交流课前资料。
3、师:陆游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出生在战乱纷飞的年代,一生都在渴盼祖


94


国的统一,在临终之时,躺卧在病榻上的他写下了流传千古的 人间绝唱——《示
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示儿》,感受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请大家齐读诗题—— < br>4、“示”是什么意思?“儿”呢?题目的意思是什么?陆游要告诉他的儿子什么呢?我
们一同来 读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二)再读古诗,了解诗意。
1、同 学们,读诗,我们不光要把诗读准、读顺,读得有节奏,还要读懂其中的意
思。请同学们结合自己课前搜 集的资料,和同桌讨论讨论,你理解了哪些诗句的
意思。(提示:默读古诗,用看注释、查工具书,联系 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小组
合作学习诗句意思,并在旁作批注。)
2、学生交流、讨论。
3、检查了解。说说你对第一行诗句的意思。引导理解“元”通“原”指原本的意思。万
事空、 但、九州、王师、定、家祭、乃翁等词的意思。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4、把这些词的意思放到诗句中,理解整首诗的意思。(指名学生说)
5、同学们真了不起 ,一下子就读懂了诗的意思,仅仅这样是不够的,我们还要走
进诗人的内心,去揣摩诗中所蕴含的那份情 感。请大家再次齐读古诗。你能用一
字字来表示自己读完古诗后的感受?(板书:悲)
(三)品读古诗,感情诗情。
1、诗人为什么而悲?(为祖国不能统一而悲)

师:是啊,国家破碎,人们会过着怎样的生活呢?请看
师:1126年,当金兵的铁蹄踏破宋朝的京城卞梁的那一刻起,诗人陆游就和所有


95


的人一样过着这种苦难深重的日子。面对此情此景,大家想想 诗人在为谁而悲?
为人民的什么而悲呢?(人民流离失所)
2、出示诗人68岁时写的诗: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沦陷区的百姓在金 人的铁蹄下痛苦呻吟,他们的泪水已经流干了,他们多么
想回到祖国的怀抱啊,然而年年盼望王师北伐, 年年都注定失望。谁难将这种悲
伤放到诗句中读一读。
3、师:中原的恢复、祖国的统一, 靠谁呢?(王师)那些受苦受难、欲哭无泪的
百姓需要谁去拯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中呢?(王师)可此时的 王师在做什么呢?播
放录像:
师:北方的壮丽山河沦陷了,而南方西湖边却是一片歌舞欢庆 的景象,北方的老
百姓在金兵的欺压下度日如年,可西湖上的权贵们却在歌舞中昏昏度日,北方老
百姓盼望收复中原的军队望眼欲穿,可南宋的统治者却终日寻欢作乐,,早已将失
地与遗民忘到九霄云 外,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师:陆游想到这些忘了国仇家恨的统治者,心里除了悲伤、悲痛外,还 有什么?
把这种悲愤带到诗句中,谁愿意来试试。
4、引读:因为爱国,看不到大宋统一,陆游遗憾啊—— 因为爱国,想到那些望
眼欲穿的百姓,陆游悲痛啊——
因为爱国,想到那些花天酒地、苟延岁月的南宁权贵们,陆游悲愤啊——
5、品读三四句,感受“盼之深”
过渡:这样的南宋王师做不了什么,但此时陆游还是放心 不下自己的祖国,哪怕
只有一丝希望,这都源于他有一颗拳拳爱国心。 谁来读三四句。
王师北定中原日是哪一日?无论是哪一日,陆游会在九泉之下苦苦等着,从这两


96


句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假如你就是陆游,你会怎样交待儿女呢?读诗句 引读:这可是我临终时最后的希
望啊—— 这可是我仅有的期待啊—— 这可是我唯一的牵挂啊——
6、拓展延伸,体会爱国情怀
(1)陆游从小就受到家中爱国主义思想熏陶,虽然他一生经历坎坷,但他的一生
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未 变,请看—— 早年他在《夜读兵书》中写道:战死士所有,
耻复守妻孥。他认为大丈夫应战死疆场,而 不应守在妻子儿女身边。 中年他在《枕
上》中写道:报国计安出?灭胡心未休。他消灭胡人的心从未停止过。
(2)到了晚年80岁他又在《老马行》中写道: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
赵。 师:诗人八十多岁仍然盼望着跨上战马,上阵杀敌,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了什么?
(板书:爱国)
(四)教师小结,升华情感
师:人去楼空,灰飞烟灭,陆游就这样走了。作为一个父亲,在 临终前他没
有给儿子们留下金银财宝这样的遗产,但他留下了近万首古诗,留下了他那至死
不渝 的爱国精神,这份光辉的精神是多么宝贵的财富和遗产。这份遗产不仅是属
于陆游的后人,更是属于每一 位炎黄子孙。
或许,今天的学习只是给同学们的心灵打开了一扇小小的门,陆游心中的痛
让我 们铭记历史,让我们化“悲”为力量,立志勤学,报效祖国,会让我们怀着更多
的思考走向未来的人生。
《示儿》教学反思



97

古诗《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之作:“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
州同。王师北定中原 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简短的几句话,饱含着诗人至死不渝
的爱国情怀。读这样的诗,让我们真切的感 受到一位爱国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
的希望,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教学时,我本着以“陆游的爱国唤醒学生的爱国情感”这一人文性为准则,采用
的古诗教学方法 是:情境导入,了解诗人;读通全诗,理解诗意;想象意境,感
悟诗情。课前我认真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以便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
整首诗,我在朗读指导上做了精心设计。我着眼一个“悲”字,运用拓展 、感悟
诗境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句,读出诗中的“味儿”。我还是以这一个“悲”一个“盼”,把
诗串起来,把学生的情感串起来,把我们的课堂串起来。我用了一些感性的教师
引导语言,为的是抓住 学生已有的情感,来提升感悟。如:“因为陆游的爱国,看不
到大宋统一,陆游遗憾啊!”“因为陆游的 爱国,想到那些望眼欲穿的北方百姓,陆游
悲痛啊!”“因为陆游的爱国,想着那些花天酒地,苟延岁月 的南宋权贵们,陆游悲愤
啊!”有了这样的教师语言,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同时也自然的把内容归 结在
了我们的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这时,学生的情绪还在激昂之中,所以继续教学
后两 句诗:“王师被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因为陆游的爱国,他还是放心不下
自己的国家,于是他对 儿子千叮万嘱,我们的课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叮嘱中,一次
又一次的抒发陆游爱国感慨的朗读中结束。
课后拓展部分,我加入了多首相关的诗作,南宋林景煕的《书陆放翁诗卷后》、
南宋诗人林升的 《题临安邸》、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
大作》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诗人的情感,顺
应新课标的要求。


98


教学本课后,我也发现了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对写作背景的介绍过于简< br>单,使学生对诗意的理解不够透彻;其次,学生对伟大诗人陆游的爱国思想的理
解,因为时间、历 史原因不够深刻。在对学生进行思维拓展延伸时,我虽多方引
导,但学生联系实际、自身谈现在学习这首 诗的意义时,部分学生的回答不能令
人满意。如能联系当前国家形势谈出爱国主义对与祖国统一大业的重 要意义,中
心就会得到再一次升华。
通过此次教学,我进一步了解了自己,虽然已经积累了 一些教学经验,并努
力把它们应用与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但学习是无止境的,今后我还必须深挖教材,课前认真备课、对学生的了解上做到细致入微,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学
习先进的教学方法, 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99


题临安邸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学生字,启发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及诗中蕴含的情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1、课前收集相关资料。
2、幻灯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上个星期我们学习了陆游的哪首诗?谁来背给大家听?
2、这首诗是陆游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
3、是啊,在临终之前,陆游苦苦盼 望着“王师北定中原日”,这一天他盼到了
吗?(没有)那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宋朝诗人林升写了一首 诗(板书:题临安
邸),能帮我们找到答案。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题临安邸》,从中去寻找答案。
4、来,读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100

黑龙江省财政厅电话-童年读后感100字


临汾市三中-草虫的村落教学反思


餐饮卫生-2014辽宁高考数学


月亮的诗句-关于雷锋的读后感


信宜中考成绩查询-市场部工作计划


哈特福德大学-爱眼日宣传资料


坑爹语录-环保演讲稿


注会准考证-感恩父母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