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带三维目标)

绝世美人儿
545次浏览
2020年10月07日 10:2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岗位竞聘报告-泰安市人事考试

2020年10月7日发(作者:柯维骐)



1 白 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认“鹭、嫌”等6个生 字,会写“宜、鹤”等10个生字及“精
巧、配合、身段”等15个词语。
2.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抄写喜欢的段落。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
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描绘的画面,并学会用精简的语言概括画面。了解
作者通过写具体事物表达 自己的感情的方法。
 重点
1.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这个句
子的意思。
2.感受文中描绘的画面,并学会用精简的语言概括画面。
 难点
了解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并学会表达。
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罗丹的名言: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1)让学生说说对这句名言的理解。
(2)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美,发现语文课本中的美。
2.你们还记得“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两句诗吗?这是大诗人杜甫
的名句。(背一背)你从这两句诗中发现美了吗?谁见 过白鹭?指名说说。

1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让学生边观察边听介绍:白鹭,也叫鹭鸶,腿很 长,全身羽毛雪白,主要生
活在我国长江以南等地方,春夏季多活动于湖边沼泽或水田中,主要以小鱼等 为
食。
3.课件出示杜牧的诗句: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这是杜牧笔下的白鹭,请学生自由朗读,读完后说说自己对白鹭的认识。
4.我国现代杰出的 文学家郭沫若也以清新隽永的笔墨描写了白鹭,今天我们一起来
学习第1课《白鹭》。(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
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说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2.学生自读,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读效果。
(1)出示:本课生字词。

鹭 嫌 黛 嵌 匣 嗜
适宜 白鹤 嫌弃 朱红 嵌入 玻璃框
镜匣 哨子 恩惠 韵味
(2)指名读,交流识记方法。
(3)齐读生字词。
(4)小组合作读课文,相互检查读书情况,相互纠正读音,读顺句子。
(5)交流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1.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2.但是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
读好这两个句子。相机指导学生读书,并通过带读、齐读等方式,读好排比句、
反问句。

2



三、走近白鹭,感悟“精巧”美。

1.读课文第1~5自然段,体会白鹭的精巧。
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呢?打开课 本,朗读第1~5自然段,边读
边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白鹭的精巧?
2.集体交流,引导感悟。
(1)课件出示: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①引导学生抓住“色素”“配合”“身段 ”“适宜”这几个关键词,通过观察课件
中的白鹭图片,感受它外形的和谐优美,读出和谐美。
②第2自然段概括描写:白鹭颜色、身段搭配的和谐美。
(2)课件出示: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
寻常了。


①观察白鹭与白鹤、朱鹭、苍鹭的图片,抓住“生硬”“太不寻常”等关键词,引
导 学生在对比中感受白鹭的美:小巧、玲珑、柔和、平常。
②在朗读中感受如诗般精巧、美丽的白鹭。
③第3自然段对比描写:将白鹭与白鹤、朱鹭、苍鹭相比较,突出其独特的精巧美
和寻常美。
(3)课件出示: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 ,增之一分
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①引导学 生观察白鹭的近景图,结合课文“雪白”“流线型”“铁色”“青色”这几个关
键词语和“增之一分则嫌 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这个
排比句,说出白鹭的外形美。
②在朗读中体会白鹭的一切都很适宜,像诗一样精巧优美。
③第5自然段具体描写:白鹭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真是巧夺天工!

3



四、布置作业。
1.认清生字的字形,相互提醒易错的部分,如:“宜”字下面是“且”,不要多写
一横 。
2.描红、临写生字。注意生字的笔顺规则,
“嫌”的笔顺是“
“匣”的笔顺是“
3.抄写词语。
4.课外熟读课文


第2课时

一、谈话导入。 白鹭真是一首“精巧的诗”啊!古往今来,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朗读课文第6~8 自然段,也许大家能从白鹭这首精巧的诗中找到优美的、富有诗意
的画面,并给这三幅优美的画面分别起 一个好听的名字。
二、朗读课文,感悟白鹭的“韵味美”。
1.师范读课文第6~8自然段。(配轻柔的音乐,约1分钟)
师: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2.指名交流:此刻,你仿佛看到了白鹭生活的哪些画面呢?
(觅食、栖息、低飞)
3.哪个画面深深地吸引了你呢?用心读一读,画出使你回味无穷的词句,并写下你
的感受。
4.学生自读自悟自写,教师巡视指导。
5.指名学生集体交流,相机使用多媒体展示画面,师生共读共悟。
(1)指名读或说出读后的感受。
(2)展示画面“觅食图”:是啊,白鹭觅食时恬静安详,如诗一般迷人!
(3)欣赏画面并取画名:多美的一幅画啊,你们能给它取个画名吗?(水田觅食)
”;
”,最后一笔是竖折。

4



(4)精 读第一句,体会拟人、比喻手法的绝妙,体会白鹭与水田的和谐搭配。文中
不说白鹭捉鱼,却说它“站着 钓鱼”,你是怎样理解的?试着读出自己的理解。
(5)指名给画配上画外音,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诗一般的韵味。
三、感受白鹭的整体美。
1.展示白鹭生活场景的三组图片,配乐朗读,让学生静静地欣赏。
2.质疑:此时此刻,你觉得白鹭美吗?它美中还有哪些不足吗?
3.指名交流,体会白鹭本身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4.齐读第11自然段。让我们和作者一样,面对这可爱的小精灵,发出内心的赞叹
吧!
四、赏读全文,体会表达方法。
1.赏读全文。正是白鹭这首精巧的诗,这首韵在骨子里的散 文诗,深深地感染了郭
沫若老先生,因而诞生了这篇如诗如歌如画的美文,细细品读,感受字里行间饱< br>含着作者对白鹭深深的赞美和喜爱。让我们伴着音乐,齐读全文,尽情享受白鹭
无尽的美,感受作 者借助白鹭抒发感情的写法。
2.齐读。(配轻柔舒缓的音乐,约2分钟)
3.指名说说读完了全文后的感受。
五、布置课外作业。
1.背诵全文。抄写你喜欢的自然段。
2.阅读类似《白鹭》这样的美文,写下自己的感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 落花生

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认“亩、吩、榨”等5个生字,读准 “便”这个多音字,会写“亩、
播、浇”等9个生字,正确读写“播种、浇水、吩咐”等7个词语。
2.过程与方法: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中 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
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 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
道理。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观察生活中的事物的特点,并联想到身边的人,
试着写一段话。重点通过听读、观察图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认识生字。
 重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哦,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
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 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 难点
学习作者详略得当、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谜语)
青藤藤,开黄花,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上结果不开花。(打一植物)
2.导入课题。今天我们 来学习一篇和花生有关的课文。(板书课题:落花生)同学
们通过预习课文,知道了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 吗?
3.老师解题。其实,落花生指的就是我们所认识的花生,那为什么把花生叫作落花
生呢 ?老师课前查找了一些资料,咱们一块儿来看一下。
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在地上开 花,花落了之后,子房柄就钻到土里
长成了花生,所以叫落花生。

6



二、检查预习,了解学情。
1.回顾预习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生词。

半亩 播种 浇水 吩咐 茅亭 榨油 爱慕 矮小
重点正音:
播种(bō)榨油(zhà)矮小(ǎi)

2.读准加点字的读音,正音。
(1)花生的价钱便(pián)宜。
(2)送货上门,不但方便(biàn)了群众,也给商店增加了收入。
3.理解词语的含义。

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
(1)读句子。重点突出“好几样”“吩咐”“茅亭”这三个词语。
(2)考查“茅亭”“吩咐”“食品”等词语的读音、含义。
茅亭(máo tíng):用茅草搭建的凉亭。
食品(shí pǐn):可以供人食用的东西。
吩咐(fēn fù):口头指派或命令。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再读课 文,提出问题:这篇文章围绕着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
这个问题来朗读课文。
2.学生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3.师小结:你看,在同学们的合作下,大家用小标题的形式 把这篇文章的内容概括
了出来,真了不起!
4.是呀!种花生、收花生要几个月,可作者在这 里只用了一段话,却用了很大的篇
幅来写父亲和“我们”一起谈论花生,那么课文哪一部分是详写,哪一 部分是略写?
能说说吗?
四、学习“种花生”“收花生”的部分。
1.提出问题。
师:好!我们来读一读种花生、收花生这一部分,看一看,你们都能读懂什么?有
什么问题?谁 来读一读?(指名读)
2.学生谈收获。

7



3.学生质疑预设:作者为何用“居然”一词? (合作解疑:表示没想到,出乎意
料)
4.指导朗读。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句子,看你们能体会出什么。
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
师:你看,就是这样一片荒地,又是在“我们”姐弟几个孩子的侍弄之下,没过几
个月竟然收获了花生。 哎呀,这多么让人兴奋呐!来,再读读这一句,读出惊喜之
情。
五、设置悬念,布置作业。
1.是啊,母亲也和“我们”一样感到高兴,于是她提议“我们”来过一个收获节,
而且还把父 亲请来了。一家人吃花生、议花生是怎样的情景呢?我们下节课再学
习。
2.布置作业: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抄写词语,摘抄父亲介绍花生好处的语句。

第2课时
一、回顾“种花生、收花生”,导入新课。
1.齐读课文第1~2自然段。
2.教师提问:花生的意外收获令“我们”惊喜万分,母亲是个有心 人,高兴之余,
提了一个很好的建议:一起过一个收获节,一方面让“我们”品尝到花生的香
甜 ,另一方面让我们体会到劳动的快乐。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一家是如
何边吃花生边谈花生,继而又 如何谈论到了人生的吧!
二、品读研析“吃花生、议花生”。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第3~15自然段,想一想:这部分课文讲了几层意思?
(师适时指导)
生: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是第3~11自然段,第二层是第12~15自然段。
师:这两层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生:第一层讨论了落花生的好处。第二层讲了做人的道理。
师:对了,说得真好!课文第三部分就是围绕这两层意思来讲的。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 文的第三部分,读的时候要求画出父亲议论花生好处的
话,读完后小组之间可以讨论交流一下,说说你是 怎么理解的。开始吧!

8



(一)体会第一层意思。
1.全班交流,教师引导。体会第一层意思,重点理解父亲的话。
课件出示父亲的话:

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 、石榴、苹果
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
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师:父亲说的这段话中提到了哪几种事物?
生:花生、桃子、石榴、苹果四种事物。
师:这段话中父亲认为是谁让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生:桃子、石榴、苹果让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师:父亲把花生和谁进行了比较?谁更可贵?
生: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还是花生更可贵。
2.分析父亲的话,学生议答。
师:谁来读读父亲说的话?(引导学生读这段话,读到“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时提出问题)
师:停,刚刚“爱慕”这个词你读得很好,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由于喜爱或敬重而愿意接近。
师:那么父亲有没有对这些鲜红嫩绿的果实产生爱慕之心? (没有)父亲对什么产生
了爱慕之心?(落花生)你是从哪个句子看出来的?(“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 样
最可贵”)
师:父亲认为花生的什么最可贵?(花生的品格最可贵)谁来读读原文? 师:父亲把与花生生长特点截然不同的事物拿来做比较是为了突出花生具有藏而不
露、默默无闻的品 格。相比之下,桃子、石榴、苹果则是高挂枝头,炫耀自己。
师:请同学们再来读读父亲的话,注意读出花生的可贵。
师:读完了父亲的话老师有几道题考考大家,请大家辨析下列说法的对错并说说理
由。
(1)花生好,桃子、石榴、苹果都不好。( )
(2)凡是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挂在枝头上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

9



(3)我们不需要外表美。( )
师 :从上面3个辨析题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相比,是
为了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 、默默奉献的品格,但并不是说那三种水果只是外表好看
而没有实际用处。大家明白了吗?
(二)体会第二层意思。
(三)过渡:父亲给“我们”点出了花生有别于桃子、石榴、苹果的 特点,那么父
亲仅仅就是在说花生吗?
1.课件出示父亲的话。齐读。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2.师:好,你们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父亲谈花生的目的是为了讲做人的道理,
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父亲教育 孩子们要学习花生
的优秀品格,注重实际,不炫耀自己,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别人有用的人。)
3.师:孩子们明白父亲的话了吗?(明白了)从哪儿看出来的?(从“我”说的话
中可以看出 )课件出示“我”说的话: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很好,请大家读一下“我”说的话。
师:其中“体面”是什么意思?(“体面”是外表好 看的意思。)什么叫“只讲体
面”?(只讲究外表,做表面文章)什么是“有用的人”?(就是对别人有 帮助的
人,默默奉献的人)
4.师:同学们想想:你身边有没有这种默默奉献的人?谁来说一说?
生1:清洁工人,他们虽然一身脏,但换来万人洁净。
师:嗯,清洁工人不怕脏不怕累地奉献着,他们每天重复地做着同一件事,为人们
带来方便。
生2:送奶人每天都新鲜的牛奶送到人们面前,不管刮风下雨都默默地工作着。老
师们每天都在 很辛苦地上课,给学生批改作业。
师:谢谢你,老师很感动。其实只要你们学有所成的话,老师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师:其实刚 刚你们说的这些人都是默默奉献、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个社会有很多人
的工作虽然看似平凡,但是都对社 会很有用,他们都在像花生一样默默奉献着。

10



5.师:那么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指名回答文中“我”说的话)
师:对,这也是父亲对孩 子们的期望。(引读)“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
话却深深地记在我的心上。”(稍停)我读错了 吗?
生1:应该是“印在我的心上”。
师:“记在我的心上”不好吗?哪儿不好?
生2:记,有时候也会忘记;印,就是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
生3:印,一般是永久的,用“记”的话,每个人都有可能将这些东西忘掉的。
生4:记是短暂的,不长久的,印是永远也抹不去的。
师:瞧,大家说得多好,请同学们把最后一个自然段再读一读,注意读出“印得很
深”的感觉。
(三)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三部分。
三、总结全文,学习写作方法。
1. 作者重点写“议花生”,是为了向我们介绍花生的好处吗?他在借花生告诉我们
一个做人的道理,这种表 面写物实际上赞美人的写法叫作“借物喻人”,同学们
在以后的写作中可以尝试着用一用。
2 .同学们,我们在这个收获节上可以说是收获颇丰,不仅品尝到了花生的香甜,体
会到了劳动的快乐,还 在父亲的引导下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这就是谈话的艺术,这就是生活的教育。同学们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让我们记
住: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点一滴都会给我们许多启示!
四、小练笔。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你想对落花生说些什么呢?是想再一次地赞 美它,
还是要给它一些另外的建议?请以“落花生,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
表达你 的想法。
2.学完了课文,或许你想到了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如傲霜的梅花、勤劳的蜜蜂等,
也联想到了一些人,他们也具有这些优秀的品质,试着写一段话。

小练笔充分地挖掘了教材的 内涵,巧妙地把课文的阅读与写作指导有机地结
合起来了,让阅读更好地为写作服务。

11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3 桂花雨
12


1.知识与技能:会认“箩、杭”2个生字,会写“懂、兰、箩”等10个生字,理解
“婆婆、糕饼 ”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桂花给“我”带来了 哪些美
好的回忆。品读重点句子,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
句子, 体会句子中蕴含的感情。学习并运用结合重点语句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象课文中描写摇桂花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 重点 < br>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摇花乐”和“桂花雨”中,感悟语言的韵
味,体会作者对童年 生
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 难点
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所表达的
感情。
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课文。
1.(由“雨”这个词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什么样的雨?(板书:雨)我 们可以
用哪些词来形容它?(课件出示相关的词语)

2.点出课题。今天,当代女作 家琦君将给我们带来一场与众不同的雨——桂花雨。
(补全课题,生齐读)
3.质疑: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4.要想把这些问题搞明白,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课件出示初读的要求:

1.读准字音。

13



2.读通句子,遇到长句或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预习:分类出示生字、词语,开火车读、指名读。
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4.学生默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
5.同学们读得都很投入 ,只有投入了才能有所收获。读了课文,谁能说说课文主要
写了什么内容?结合文中的一句话,还可以怎 么说呢?(课文主要写了“我”童
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6.指导学生朗读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精读感悟。
1.初识“桂花雨”。
(1)“桂花雨”是什么意思?(是指很多桂花一起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2)文中是 怎么说的?(生齐读)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
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关注感叹号,指导学生读出对“桂花雨”
的赞叹。)
(3)这是一场怎么样的“桂花雨”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词句并写上
批注。
(4)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5)集体汇报:这是一场 的桂花雨。(请用上一个词概括说一说。)

这是一场_________的桂花雨。
生1:这是一场香喷喷的桂花雨(板书:香)。
生2:这是一场快乐无比的桂花雨。(板书:乐)。
生3:这是一场难忘的桂花雨。(板书:难忘)
生4:这是一场充满思念的桂花雨。(板书:思念)
2.品读“桂花雨”之“香”。
这是一场香喷喷的桂花雨,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根据学生的发言,相
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交流 ,触摸文字的温度。
(1)课件出示: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 有
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14



①把这 句话换个说法,变成肯定句。(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
左右十几家邻居,都浸在桂花 香里。)
②“浸”本来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指什么? “浸在桂花香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投入的、陶醉的、忘我的、沉醉的感觉。)想象一下,十几家邻居都浸在桂花香
里,是一种什么样的 情景?(借助老师激情的语言引导学生想象,老师再小结:不
论走到哪里,房前、屋后,左邻、右舍,村 里、村外都会闻到桂花的香味;不论白
天干活,还是晚上休息,都会闻到桂花的香味。总之,香气是无时 不在,无处不有。)
③让芬芳的桂花香飘满整个教室,飘满整个校园,飘满我们的内心,让我们都浸在
这浓浓的桂花香中吧。请大家用自己的方式读出你独特的理解。
(2)课件出示:桂花摇落以 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
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 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①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用“挑”而不用“捡”。(“挑”是有选择、 有目的地挑
选,而“捡”只是拾取。)分别用“挑”和“捡”说一句话。
(放在文中感受词的 含义,联系生活实际练习说话,这都是理解形近字在不同语言
环境中的意思的好方法。)
②“ 浸”是什么意思?在这句话里又是指什么?这里的“浸”和前面的“浸”有什
么不同?(引导学生抓住“ 全年”“整个”“浸”等词体会桂花香气散发得久、散
发得远、散发得广、散发得深入。)
③生齐读,读出桂花的浓香。
(3)课件出示: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 桂花。我喊着:“啊!
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①想象一下摇落桂花时那纷纷扬扬的情景,大声喊……
②看桂花纷纷落下的图片或视频,再大声喊……

桂花雨

③看着身边的小伙伴,边摇边大声喊……
你喊出了什么?请一起再把小作者的感受喊出来!

第2课时


15



一、精读感悟。
1.品读“桂花雨”之“乐”。
(1)课件出示: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①指名读。说说哪些字词让你感受到“我”的乐。
②引导学生抓住“可乐了”“帮”“抱”“使劲地摇”这些词语感受作者难以言表
的快乐。
③为什么说“我可乐了”?联系上下文读一读。
(引导学生读读第2自然段,知道小时候,“ 我”最喜欢桂花,它的香气太迷人。
使学生明白联系上下文也是读懂课文内容的一种好方法。)
④辅以表情、动作,再次朗读。
(2)课件出示: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总是缠着母亲问 :“妈,怎么还不摇桂
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
①引导 学生抓住“大事”“总是”“缠着”这些词语,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我”
盼望摇桂花时的急切心情。什 么样的事是大事? “我”会怎样缠着妈妈?
②发挥想象,完成填空。

_____ _(时间),“我”就______(动作),______地问:“妈,怎么还不摇
桂花呢?”母亲说 :“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
③师生即兴表演。
(3)现在终于可以摇桂 花了,所以“我”可乐了。我们也快来和作者一起摇桂花吧。
(出示“摇桂花”的动画。)师生互动采访 式对话:
师:咦,你怎么这么开心,你在干什么呀?
生:摇桂花。
师:哟,瞧你乐得,你心里在想什么呢?
生:桂花真香呀!
师:快看,桂花从树上落下来了。这桂花像什么呀?
生:真像下雨呀!

16



师:呀,看,一些桂花落在你的头上了,有什么样的 感觉?瞧,又落到了你的脖颈
上,你有什么感受?哈哈,又落到了他的身上了,你又有什么感受?
生: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4)“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 来的情景“真像下雨”?
为什么说是“好香的雨”?引导读出“我”心中的快乐。
(5)可以 用什么词来形容一下“我”现在的心情?你还知道哪些表示快乐的词?(生
说,师出示课件)

欣喜若狂 兴奋不已 欢天喜地
兴高采烈 欢呼雀跃 笑逐颜开 心花怒放
2.品味“桂花雨”之“思念”。
(1)这场“桂花雨”又引起了作者怎样的情思?请默读最后两个自然段,画一画,
想一想。
(2)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3)品读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①指名读。把这句话改成反问句。(这里的桂花再香,怎么比得上家乡院子里的
桂花呢?)
②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③想象说话。

④从这里,你感受到 了母亲怎样的情怀?(板书:思念故乡)让学生带着这种思乡
之情再读母亲的话。

二、回归整体,积累拓展。
1.默读全文,想想课文为什么要以《桂花雨》为题。
2.课件出示,配乐简介作者琦君。
作者写这篇散文的时候已经是一位60多岁的老人了,自 从离开家乡后,她一直
不能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而且再也看不到她的父亲和母亲,再也看不到家乡院子
里的桂花,再也看不到那阵阵的桂花雨……此时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怀念家乡,
这就是桂花 香中弥漫着的淡淡的“乡愁”。)
3.老师配乐朗诵《乡愁》。

17



4.交流关于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

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唐·王维《杂诗》
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5.推荐阅读。
花是 故乡香,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故乡的一草一木都能勾起人们对往事、
对亲人的思念,因而很多文人 墨客都留下了思乡的名篇,如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鲁迅的《故乡》、琦君的散文集《桂花雨》。请同 学们在课下多读一读这些书,到
时我们再一起分享阅读心得。
6.仿照描写“摇花乐”的片段 ,以《________乐》为题,写一段自己童年的生活趣
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4 珍珠鸟
教学目标
1.知 识与技能:会认“蔓、幽”等11个生字,读准“待”这个多音字,正确、流
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读懂课文内容,理清作者与珍珠鸟逐渐熟悉、亲近的变化过程。

18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作者赢得珍珠鸟信赖的 原因,感受作者与珍珠鸟和谐相
处的美好境界。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义。联系生活实际 ,感受人
与动物、人与自然之间的美好情感。
 重点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与珍珠鸟之间亲近、温馨的情感。
 难点
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含义。
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揭示课题。
1.导语:( 课件出示珍珠鸟的图片)同学们,作家冯骥才先生曾饲养过三只珍珠鸟,
在与小鸟相伴的日子里,他感触 颇深,写下了《珍珠鸟》这篇文章。(教师板书,
并带领学生齐读课题:珍珠鸟)
2.同学们,从大作家与珍珠鸟交往的过程中,我们能从中获得哪些启示呢? (同
桌间相互交流)
二、整体感知,引出人与鸟的话题。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交流,教师及时评价学生的发言 并和学生一起对发言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提升、引导。
3.小结:文章写了“我”与珍珠 鸟相识、相知、亲近、信赖的过程,字里行间洋溢
着“我”和珍珠鸟的美好情感。
4.是啊, 多么惹人喜爱的珍珠鸟啊!所以,当朋友送“我”这对珍珠鸟时,“我”
说:“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 鸟。”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三、理解品味,体会鸟对人的信赖。
1.这种怕人的 鸟,怎么会变得不怕人?“我”是怎样逐渐赢得珍珠鸟信赖的?默读
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仔细体会。

19



2.学生交流,教师梳理归纳为三件事。

第一件事:为鸟安排舒适、温暖、幽静的巢。
(1)“我”知道这是一种怕人的鸟,只有在这 像深幽的丛林一样的地方,珍珠鸟
才会感到安全。所以,它们那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 在了。

第二件事:决不去惊扰它们。
(2)三个月后,这对珍珠鸟有了雏儿,这 个小家伙长什么样?找出相关的语句,
读出你的感受。
(3)知道它们竟然有了雏儿,这是 多么令人惊喜的事情!此时,如果是你,你会
怎么想?怎么做呢?
(4)“我”是怎么做的呢?读读文中的相关描写。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我”
决不去惊扰它们,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种怕人的鸟。

第三件事:小鸟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胆子越来越大,“我”不管它,不伤害它。
(5)多 么可爱的小家伙啊!虽说“初生牛犊不怕虎”,但是这只小珍珠鸟刚开始
探索这个世界的时候,却还是心 有余悸的。 指名读第7自然段。只要大鸟在笼里
生气地叫一声,它就立即飞回笼里去。“人有人言,鸟 有鸟语”,鸟的叫声,就
是它们交流的语言。你觉得此时它们在交流什么呢?
(6)这小家伙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呢?学生交流讨论。 无论小家伙在“我”
的面前做什 么,“我”都不管它,不伤害它。小鸟的活动范围不仅越来越大,而
且胆子也越来越大。有一次,它竟然 落到“我”的肩上。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
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爪子刚 好被胸脯上长长的
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有醒,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
(7)多么感人的一幅画啊!“我”默默地享受着这小家伙对“我”亲近的情意,
“我”依然没 有惊扰它,因为“我”知道它仍然是一种怕人的鸟。

(8)“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再读这一句话,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吗? 这
种怕人的鸟现在与“我”这样地亲近。 因为“我”知道珍珠鸟怕人,所以,“我”
尊重、理 解它们,给它们自由,决不惊扰它们,“我”和珍珠鸟的关系也越来越
亲近了。所以,文章在开头部分, 单独把这一句话作为一个自然段,强调“这是
一种怕人的鸟”,使两者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0



四、总结升华,体会信赖的含义。
1.望着这和谐的画面,感受着鸟儿亲近的情意,作家不由得从心底流出这样的感慨。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 br>2.“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种境界不仅存在于人与动物之间,更存在
于人与人之间 ,在你的生活中,你有这样的体验吗? 学生交流。
3.总结升华:信赖,就是尊重、理解、宽容。 只要心中有爱,我们在世界的每一个
角落,都会感受到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和谐 美好的境界。
世界万物共生长,应以诚相待,和谐共生。
五、布置作业。
1.搜集整理有关人与人之间相互信赖的感人故事,与同学分享。
2.推荐阅读《我的野生朋友》。
3.试着接触一种不熟悉的小动物,努力使它成为你的新朋友并记录下相处的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制定班级公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讨论、交流认识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善于发现日常活动中不守
规则的现象,并 从学习、纪律、卫生等方面进行交流。
2.过程与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及想法。

21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已有的经验,制定班级公约,并养成自觉遵守的习惯。
 重点
善于发现日常活动中不守规则的现象,并从学习、纪律、卫生等方面进行交流。
 难点
学生清晰、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养成自觉遵守班级公约的习惯。
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话题。
1.师:同学们,班级是 我们温暖的家,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是多么快乐!我们都是
集体的一员,集体的目标靠我们共同来实现, 集体的荣誉靠我们共同来维护。这段
时间,我们班级在流动红旗的评比中落后于其他班级,我们该怎样来 解决这个问题,
争创优秀班集体呢?
2.指名学生交流。
3.师小结:看来,班级 出了问题,作为班级的小主人,我们有责任来改变这个现状。
现在我们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看看有哪些影 响我们班级利益,有损我们班级形象的
事例。每人最少列举两件,各组组长做好记录,并把本组的讨论内 容汇总一下,等
一会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1.学生小组合作,自由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
(1)有序地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其他同学仔细倾听。
(2)组长进行记录,并整理归类。
2.班内集体交流。
生1:我们小组发现,我们班近期有一些同学不爱护公共财物,用修正液 在桌椅
板凳和墙壁上乱涂乱画,严重影响了环境卫生。

22



生2:我们小组发现,在班级值日生打扫完卫生后,有的学生保持得不够好, 时
有乱扔废纸和塑料袋的现象发生。
生3:我们小组发现,有一些同学不注意安全,上下楼梯 横冲直撞,有的随便拿
班里的劳动工具当武器与别人打斗。
3.师过渡:是啊,正是这些问题 ,影响了我们班级的进步。怎样让全班同学都引起
重视,从而规范自己的言行呢?这就需要我们一起制定 一个“班级公约”。既然
是班级公约,当然对班级中的所有人都具有约束力,每个人都应该遵守,这当然
也包括我和其他老师。
4.指名学生说说怎样制定班级公约。
生1:既然是公约,当然要由大家制定,这样大家才心服口服。
生2:我认为公约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意愿,应该少数服从多数。
生3:公约是帮我们约束自 己的,大家已经做到了的事情,甚至做得很好的方面,
没有必要再列进去。
5.师归纳小结: 公约应该有针对性,针对我们的一些弱点,显示我们努力的方向,
让我们每一位同学取长补短,让我们这 个班集体健康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班级
公约像是一位无声的老师,又是一剂苦口的良药,对待它大家要 有一定的思想准
备哟。
三、小组合作,讨论内容。
1.师: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内讨 论我们的“班级公约”该制定哪些内容,涉及哪些方
面。每个小组内人人都要发言,尽量做到言之有理, 言之有据。出现有异议的地方
大家耐心商讨,发挥集体的智慧。
2.各小组合作讨论,组长记录并整理。
3.小组代表发言,相互补充。班长记录并整理。
4.小结整理:根据各小组的发言整理成学习、纪律、卫生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如:

班级公约
1.准时到校,佩戴红领巾、校牌,衣着整洁,课桌整理好,做到课桌内无脏乱
现象。
2.珍惜晨读时间,到校即进教室朗读课文。

23



3.认真完成各项作业,不拖拉,字迹清楚端正。
4.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学会管好自己。
5.积极参加集体劳动,认真、负责地做好值日工作。
6.课间做操时,动作到位;集会时遵守会场纪律。眼保健操动作要正确。
7.课间和午休时间不追逐、打闹,在教室不大声喧哗,不影响他人。
8.放学后要跟好路队,不在校外逗留、玩耍,平安回家。
9.见到老师主动打招呼,同学之间团结互助,不说脏话、粗话,不打架,不骂
人。
10.有节约意识,及时关灯,节约用水。

四、活动总结,拓展延伸。
师 :同学们,班级是我家,荣誉靠大家。今天我们已经走好了关键的一步,我们的
“班级公约”已见雏形, 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请班干部把同学们的意见集中起来
形成“班级公约”,并张贴在教室里。我相信全 班同学一定会遵守公约,使我们班
成为一个优秀班集体。
教学反思




习作:我的心爱之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有目的地进行观察活动,多角度观察自己的心爱之物。
2.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单元课文的写法,围绕心爱之物,写出物品的特点,给读者
留下深刻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写出心爱之物的来历,把自己的喜爱之情融入字里行间。
 重点
有目的地进行观察活动,多角度观察,并能够采用合适的方式记录自己的观察

24



所得。
 难点
学习本单元课文的写法,围绕心爱之物,把自己的喜爱之情融入字里行间。
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小玩具、新衣 服等,想一想:你
的心爱之物是什么?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晒晒自己心爱的东西。(师相机板书:我的心爱之物)
2.学生互相交流自己心爱的东西是什么。(它可以是你喜欢的玩具或身边的用品 ,
确定写作对象)
二、开展“我的心爱之物”观察活动。
请根据下面的提示,自己观察或和小组内的同学合作观察,小组内交流,得出
观察结果。 选择观察对象:请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选择一种自己
喜欢而且便于观察的东西,我的选择是___ ___。
活动内容:
观察自己
的心爱之

观察角度指导:可以先 观察它的外形,看看每个部分的
特点,再想想“我”是怎么得到这个东西的。
观察方法:学习 运用《白鹭》《珍珠鸟》等课文中的观
察方法,要注意反复观察,根据物品的特点选择不同的
观 察角度,观察时注意展开想象和联想,这样可以让自
己的观察所得更丰富。
记录观察所得:可以以表格、作文片段等方式记录自己

25



的观察所得。
活动交
流准备
理自己的观察记 录,思考如果和别人交流自己的观察所
得,有哪些令你印象深刻的内容值得交流,应该按照怎
样 的顺序来向别人介绍。
查阅的相关资料
三、交流观察活动,感受心爱之物的可爱。
1.展示某小组对心爱之物的观察结果。
展示学生观察的结果,紧扣观察活动的设计,引导学 生评价观察目标的设定、
观察活动的安排、观察活动的推进、观察成果的整理,从而进一步学习观察的方
法,培养有目的、有针对性观察的意识和习惯。
2.交流观察心爱之物的体会和收获。 (1)选择观察物品中令你印象最深的一件小事进行交流。可以交流一下这件物品
你是怎么得来的, 以及你喜欢它的原因。
(2)交流大家对物品的观察“新得”。通过观察,你对这个物品有了哪些新的 了
解?哪些特点让你感兴趣或觉得特别有意思?引导交流认真观察时,你能够产生哪
些想象和联 想?
四、阅读例文,片段练习,学习细腻生动的描写。
(1)自主阅读教材,从学习写作的角度思考,你有哪些收获?
(2)交流:写写你的心爱之物是什么样子的,你是怎么得到的,为什么会成为你
的心爱之物。
(3)看课件出示的三段文字,自由默读自己认为描写精彩的片段,边读边想,我
观察物品时, 该怎样抓住哪一特点把它介绍得细腻、生动?这些片段中哪些写法、
语言值得我学习、借鉴?(小组交流 )

1.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
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2.我喜欢的是桂花。桂花树的样子笨 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
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 些小花。可是桂花的
香气,太迷人了。

26



3.它小,就能轻易地由疏格的笼子里钻出来。瞧,多么像它的父母:红嘴红脚,灰
蓝色的毛, 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
蓬松的球儿。
(4)片段 练习:根据自己的观察记录,选择自己心爱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点进行
细腻、生动的描写,注意展开想 象和联想,适当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学
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选出描 写细腻、生动、有创意、有个
性的案例,供下一环节交流展示)
(5)交流评改:让学生读老 师已经选取写得细腻、生动的片段或句子,组织调动学
生进行评价,激发学生也动笔写几处这样的描写。

交流审题,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明确习作要求;教师指导,让学生在阅读体会
中感悟 习作的写作方法。此环节教学,既是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又是对学生组
织材料的一次训练。

第2课时
一、文笔互动,习作实践。
1.浏览课文《白鹭》《珍珠鸟》 ,想一想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对心爱之物进行观
察的,段与段之间是怎样有序衔接的。把自己的观察所 得写下来。(确定表达顺序)
2.根据自己观察记录的内容,构思:写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按照什么顺 序,分几个
自然段来写,取个什么题目?(小组、同桌商量)
3.学生习作,教师巡视。先及 时帮扶偏弱的学生尽快打开思路,进入习作。再去发
现学生写作过程中的闪光点(从选材、命题、表达顺 序、细节描写、分段表述、段
与段的衔接、书写等方面去寻找),点评鼓励。
二、展示作品,评改提高。
1.学生自读自改。读自己的习作给自己听,把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修改过来。

出示评价要求:
1.内容要具体,要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生动,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2.要衔接自然,文章结构要完整。
3.文中要合理运用想象、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出自己的观察感悟与收获。

27



2.赏评佳作。(请作者上台朗读,大家共赏)
要求:写得好还要读得好,听的同学请边听边把你觉得好和不好的地方做下
记录,在点评的时候 要有理有据。从选材、命题、表达顺序、细节描写、分段表
述、段与段的衔接、书写等方面去展示学生的 习作,引导学生互相评一评:作文
中有哪些地方值得大家学习?还有哪些修改建议?
3.再次 自己修改或与同桌交换修改作文,共同提高。针对你刚才的收获,你想从哪
个方面修改自己的习作?静下 心来,默读修改。
三、课外延伸,享受成功。
1.誊抄后参加最佳习作评选,体验成功的快 乐。(如最佳选材、命题、表达顺序、
细节描写、分段表述、段与段的衔接、书写等)
2.在 班级内举办习作展览,出一期习作专栏“我的心爱之物”,贴上习作和图片,
和同学分享。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交流本单元课文中借助事物所抒发的感情或引发的思考。
2.过程与方法: 体会本单元课文部分语句在描写事物方法上的相似之处;学习联系
语境理解一词多义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学习作者借蝉表达自己的志向
的写法。
 重点
体会本单元课文中部分语句在描写事物方法上的相似之处;学习联系语境理解

28



一词多义的方法。
 难点
朗读并背诵古诗,学习作者借蝉表达自己的志向的写法。
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交流平台。
1.布 置复习,自主回顾。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描写事物的,或蕴含着作者浓浓的感情,
或引发了作者深深的思考 。回顾一下,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主要描写了什么事物?
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引发了作者怎样的 思考?
2.小组交流复习效果。
3.全班交流。
(1)《白鹭》这篇文质兼美的 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白鹭颜色的美丽、身段的精巧以
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表达 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
(2)《落花生》这篇精读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 对花生
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了“人要做有用的人,
不要做 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表达了作者扎扎实实做人的思
想感情。
(3)《桂 花雨》一文主要回忆了作者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
字里行间弥漫着作者浓浓的思乡 情怀和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
(4)《珍珠鸟》一文主要写了由于作者对珍珠鸟的悉心照顾和真切关 爱,让小鸟
由怕人到喜人、近人、亲人的经过。从而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之间爱的颂歌,并
由衷 地发出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慨。文章从对“人与鸟”的
关系的叙述中,启发学生在“ 人与动物”和谐共存方面做深入思考。
二、词句段运用。
1.指名读下列句子。


29



1.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 、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
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2.(白鹭)色 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
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 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3.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 前蹲
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2.体会这三组句子在描写事物的方法上的相似之处。
这三组句子都采用了对比的写法。第一 组句子把落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
进行对比,突出花生不图虚名、默默无闻的品格。第二组句子把白鹭 的颜色、身
段与白鹤、朱鹭、苍鹭进行对比,突出白鹭的色素与身段的搭配都很适宜。第三
组句 子把门前的瓜果与高楼门前的石狮子、大旗杆进行对比,突出农家小院的清
新自然,环境美好。
3.教师小结。
4.小练习。
下列句子中哪些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在正确答案后的括号内打“√”。
1.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要尖些。(√)
2.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 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
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着一段绝细绝 轻的白纱巾。( )
3.瞧,春风是那样缠绵,让人神清气爽,而夏天的风,则带着丝丝暖意,让< br>人暖意十足。(√)
4.顽皮的雨滴将雨伞当作了舞台,尽情地跳起舞来了。( )

第2课时

一、词句段运用。
1.比较每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
..
2.人工智能的出现为人类的生活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

30



3.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
4.大家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年的到来。
..
2.小组内互相交流。明确:

第1句中“开辟”的意思是开垦,把土地翻好整平,好种花生。
第2句中“开辟”的意思是开创、创立。
第3句中“姿态”是指梅树的姿势优美。
第4句中“姿态”是指人的态度、气度。
3.根据要求用“温和”写句子。
1.温和(形容气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温和(形容性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学生回答。

1.海南气候温和,四季如春。(形容气候,表示天气不冷不热。)
..
2.我们的语文老师是一位美丽又温和的好老师。(形容性格,表示老师的性情、态
..
度、言语不粗暴。)
5.师小结:一字多义、一词多义是汉字语言的一大特点。在小学 阶段,只要学生了
解这一特点,并能在理解词语基本义的基础上,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引申义和比喻义。
6.小练习。说说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都是什么意思。

第一组:
1.我们班的小明同学是一个很骄傲的人。
..
(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
2.白云湖镇中心小学三年级二班,我为你骄傲!(自豪)
..
第二组:
1.这段话的意思,我终于搞懂了。
..
(指语言文字等的意义、含义)
2.这篇文章挺有意思。(指趣味)
..
3.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指意见,愿望)

..
二、日积月累。

31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炎热的夏天已经过去了,可我们总忘不了那聒噪的蝉鸣。(课件播 放有
蝉的叫声的音频,引起联想)大家可知道,我们对蝉声有一种说法,说它叫的是“胡
子胡子 挂起”。什么意思呢?玉米成熟前要长一些像胡须一样的东西,俗称“挂胡
子”,它寄托着农民伯伯想要 玉米大丰收的愿望。其实,这种寄意于蝉的做法在古
代文人的创作中也极具声名。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 习初唐诗人虞世南的《蝉》。(板
书诗题及作者)
(二)作者简介。
虞世南(55 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他的书法,笔势圆融
遒劲,外柔而内刚。虞世南与欧 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其诗文
也多有佳作,其中《蝉》最为著名,该诗与骆宾王的《 咏蝉》、李商隐的《蝉》并
称为唐代“咏蝉诗”的三绝。
(三)整体感知,诵读鉴赏。
1.自主朗读,熟悉内容。
(1)教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对难认字进行正音。
(2)学生自读三分钟,教师巡查指导。
(3)学生齐读,教师指出不足之处。
2.感受形象,理解诗意。
“(ruí)”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 的触须,形
”,这里代指蝉。“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
洁, 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露珠的特点是清亮、晶莹剔透,突出“清”的内
涵。“响”是声音的意思, “流响”即流动的声音,指一声接一声的蝉鸣。“疏桐”
代指树林。“藉”是凭借的意思。
3.突出重难点,理解写法。
(1)本诗是一篇托物言志之作,诗人借蝉自喻自身的高洁。那 么,他写了蝉的哪
些特点?表现出了一个怎样的蝉的形象?(学生代表回答)教师提示:形态、习性、声 音。

32



古诗大意:吸食清亮、晶莹的露水珠 的蝉,它能停在高树之上放声歌唱,不需要凭
借秋风,自己凭着实力就能把声音送出很远。
( 2)诗词创作最讲究练字,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个字或几个字?请举例说明并说
出理由。(学生自读课文 并准备发言)教师提示:“出”把蝉声的意态形象化了,使人
仿佛感受到了蝉声的响度与力度,突出蝉声 传得远。“自”“非”两字,一正一反,
相互呼应,同时说明一个道理,蝉声传播得高远,不是凭借他物 ,而是蝉本身所具
有的内在实力。
(3)“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两句说明了什么道理?
教师提示: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
帮助),自能声 名远播。
(4)通过蝉的形象展示及诗人的评论,结合作者简介,你感受到了一位怎样的诗
人 的形象?请简单描述一下。
教师提示:诗人借蝉抒情,表达自己品格高洁,不需要借助外力,自能名声 远播。
说明诗人也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
(5)比较一下虞世南的《蝉》与骆宾王的《咏蝉》 、李商隐的《蝉》,简单谈谈
诗人各自心中的寄托。教师介绍诗人的身世及写作背景,学生有感情地朗诵 诗歌并
发言讨论。

咏蝉
[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33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4.学生齐背古诗《蝉》。
教学反思







5 搭 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6个生字,读准 多音字“间”,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山
洪、暴发、间隔、懒惰、平衡、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
2.过程与方法:学习速读的方法,练习速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写了哪些让我们
感受到美的画面。 抓住重点句,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 重点
练习速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 难点
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体

34



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谈话:初读课文,同学们用了哪些好方法来提高自己 的阅读速度呢?(学生交流
后出示课件答案)

注意力集中,一目十行,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暂时跳过……
2.初读课文,同学们大概知道了什么?
3.同学们,在我们的家乡,有着数不胜数的风景名胜,你认为什么构成了家乡的一
道风景?(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4.师生交流,畅所欲言。
5.在作者刘章的家乡,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教师板书课题:搭石(齐读课题)
6.设疑问难。
师:同学们,看了这个课题,你联想到了什么?或者你有什么问题要请教作者刘
章?
二、检查预习。
1.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现在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请读一读下面的词语。

山洪暴发 溪水猛涨
(1)指名读词语。
(2)通过读这两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同学们真棒!能用读词语抓关键字想象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平衡 谴责
(3)指名读词语。

35



(4)谁 能说说“谴责”的意思?(责怪)责怪就是谴责的近义词。下面就请同
学们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平衡”的 意思。(平稳)那么“间隔、懒惰”又是什么意
思?你又是怎么理解的?
间隔 懒惰
(5)可以用给“间隔”找近义词,给“懒惰”找反义词的方法进行理解。
小结:给词语找近义词或反义词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脱鞋挽裤 协调有序 人影绰绰
(6)指名读词语。
(7)理解“脱鞋挽裤”。
①查字典了解“挽”的意思,再创设情景理解“脱鞋挽裤”的意思。
②读这个词语的时候,我 们是否可以看到作者刘章所描述的情景:没有搭石时,
人们出工、收工需要——(生:脱鞋挽裤),赶集 、访友需要——(生:脱鞋挽
裤),来来去去,需要——(生:脱鞋挽裤);有了搭石后,人们出工、收 工不
再需要——(生:脱鞋挽裤),赶集、访友,来来去去,都不再需要——(生:
脱鞋挽裤) 。
师:也许正因为如此,(手指课件,引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8)学法迁移,理解其他重点词语:
师:再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件上出示的这些词语,还有 哪些词语让你仿佛看到了
一道家乡的风景?理解运用: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把这些词带入中心句“(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中朗读。
(9)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评价。
2.

读长句子,检查朗读情况。
师:词语会读了,那课文会读吗?老师选择了几个长句子,谁敢挑战一下?
出示句一:

上了点儿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 会
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
离去。

36



出示句二:

每当上工 、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
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
人画一般的美感。
出示句三:

如 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
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 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指读长句子,正音,指导学生读正确、读通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交流:
3.同学们真会读书,粗略一读就知道了这么多。刚才,大家都提到了一个词“搭石”,
那什么是搭石 呢?请大家再读读课文,在文中找到相关句子。
4.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相关句子,教师巡视。
四、初品“搭石”,引发深思。
思考: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作用?学生自由阅读第1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
出示句子: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 平
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
着过去,这就 是搭石。
(1)指名朗读,相机评价。
(2)自由朗读,质疑:你读懂了什么?
(解决学生之前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感悟:正是因为有了人们的“搭”,两岸普
通的石头才能构成家乡 的一道风景——搭石,它们构成一条“路”,架起了一座“桥”,
联结了两岸的小村庄,也联结了乡亲们 的生活。)
(3)小结本课,引出下节课要讨论的话题:

37



师:这节课,我们不仅读通了课文,还初步了解了什么是搭石,它有什么作用 ,那
么,为什么作者刘章深情地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那是一道怎样的风
景呢? 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后面的内容,共同寻找答案。

五、描红临摹,规范书写。
1.课件演示“惰”的写法,介绍与“惰”字相关的文化,观察字形,并得出书写要
点。
2.学生书写。
3.教师点评。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构建阅读背景。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随作家刘章一起认识了搭石,我们反复咏叹了这句
话: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指名朗读)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出了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道风景?
(第2~4自然段)
3.自由朗读课文第2~4自然段。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 )的风景?你是从哪些句子读出来的?把这些句
子画出来。

二、精读课文,体会意境,想象拓展。
(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分为几个板块展开学习)
1.课件出示:

上了点儿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 一定会
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
离去。

38



(1)指名朗读,质疑:读着读着,哪些 词语最让你感动?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相机板书: 善良)
(2)理解“踏”:
师:(走到一名学生跟前)假设你现在就是这位大叔,您今年高寿啊?您 这么急着
赶路,一定有什么急事吧?我看到您刚才已经从搭石上过去了,怎么又回来了呢?
我还 发现您在这块搭石上踏了几个来回,您这是——(学生回答)
师:你们觉得这是怎样的“踏”?(生答)
师:是啊!正是这个小心的“踏”,踏了几个来回 的“踏”,踏了又踏的“踏”,
踏出了这位老人的善良,你能有感情地把这句话读出来吗?(学生练习读 出感情)
2.体会淳朴乡风,丰满人物形象。
师:看见上了年岁的老人如此善良,你觉得中 年人会怎样做呢?青年人呢?像我
们这样大的孩子呢?(学生交流)
师:这真是——淳朴乡风,代代相传啊!
师:所以作者深情地写道——(生:搭石,构成了家 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写
满善良的风景。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
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 影绰绰,给
人画一般的美感。
(1)指名朗读。
(2)理解“协调有序”:(板书:协调有序)
师:这几句话描述了一个怎样的情景?
(生:一行人走搭石的情景。)
师:作者写得如此生动,使我们如同身临其境,现在让我们走到那一行人当中去
吧。
师: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去);我——(生:
抬起脚来),你呢—— (生:紧跟上去);你——(生:抬起脚来),他——(生:
紧跟上去);我们——(生:抬起脚 来),你们——(生:紧跟上去)……这就
是——(生:协调有序)

39



3.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师:这样协调有序的画面,真是让我们 久久沉醉其中,请大家闭上眼睛(播放音乐,
范读),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相机体会两个比喻:“像轻快的音乐”“画一般的美感”。)
4.品读佳句,背诵积累。
师:所以作者深情地写道——(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
布满和谐的风景 。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
让对方 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
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俯下身 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指名朗读。
(2)师: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互相谦让、尊老敬老、理所当然)
(3)此情此景,多么感人,让我们 情不自禁地想表达出自己的赞美之情,如果你
当时正站在岸边,你准备用怎样美好的语言来赞美他们呢? (生交流)
(4)理解“理所当然”:
师:说说你对这个词语的理解。(生交流)这里的人把什么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
(生交流)
师:是的,家乡人把互相谦让、尊敬老人看成理所当然的事,他们把许许多多美
好的行为看成理 所当然的事,你能不能仿照课文中的句子,写几句话?(生交流)

假如遇到孩子来走搭石,大人总要_______,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如果遇到____________,____总要_______,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 b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 的事。
(生写话,稍后交流。)
师:所以作者深情地写道——(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 道风景。)这是一道
画满谦让、尊老敬老的风景

三、总结全文,升华真情。

40



1.小结:今天,我们走进了作者刘章的 家乡,和他一起欣赏了搭石构成的美丽风
景。同学们,现在你们觉得这搭石还是普通的石头吗?(学生自 由回答)
2.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这普普通通的搭石就像善良淳朴的乡亲,就让我们饱含
着 赞美之情,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3.总结全文。
同学们,一排搭石,就是一曲善良 的歌,曲调优美;一排搭石,就是一段
协调的舞,姿态婀娜;一排搭石,就是一首谦让的诗,娓娓动听; 一排搭石,
就是一幅尊老的画,赏心悦目。然而,这些美好的行为,在乡亲们的眼里,是
那么的 ——(生:理所当然),而在我们眼里,却构成了最美的风景,这就是
——(生齐:搭石)。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6 将相和
教学目标
1.知识 与技能:认识14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完璧归
赵、无价之宝”等词语的意 思。
2.过程与方法:学习速读的方法,练习速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
读课 文,并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三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人物的言行,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41



 重点
学习速读课文的方法,练习速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品 味人物言行,准确概
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加强语言感知能力。
 难点
学习并练习速读课文,感受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今天要学习一篇较长的文章,阅读长文章,大家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交流)现
在大家就运用自己掌握的好方法来学习本篇课文,在默读课文时注意文章中的人物,< br>了解他们之间发生的三个小故事。(学生默读浏览)(板书:和)
师:“和”,一个简单的汉字 ,不仅渗透着中国人几千年来待人接物的处世智慧,
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两千多年前,孔子曾沿黄河奔波,把“和为贵”的信条四处传播。他经常以“和”
教导 自己的弟子:立身处世要“克己”,要由“人和”推及“政和”,甚至延续到
整个人类,达到“四海之内 皆兄弟也”。
汉朝司马迁在《史记》中也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和”的故事——《将相和》。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检查预习,初步了解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同学们课前已 经预习了课文,那课文中的“将”“相”分别指的是谁?文章讲了几
个小故事?(相机引出:“将”指廉 颇,“相”指蔺相如,课文讲了“完璧归赵”
“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并在板书中指导书 写生字“荆”。)
二、学习新课,探究主题。
(一)找准矛盾焦点,形成探究主题。

42



1.题目是《将相和》,那肯定有不和的 时候,为什么不和呢?快速浏览课文,看看
廉颇是怎么说的。
2.生读文,找到第16自然段廉颇说的话,指名读。

“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战功, 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要是我碰见他,一定要让他下不了台!”
3.你 知道廉颇为什么这么说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史记》中描写蔺相如和廉颇的片
段。

廉 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
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4.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交流) 5.指导朗读:是啊,廉颇是上卿,而蔺相如出身低微,他只是赵国宦官缪贤家的一
个门客,而这样 的人最后职位却比廉颇还要高,你是不是也会为廉颇抱不平呢?来,
把你此时此刻的心情通过朗读表达出 来。
6.生自由练读后师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
小结:在廉颇的心目中,自己是身经百战 、屡建奇功的大功臣。而蔺相如只会耍嘴
皮子,那么蔺相如到底是不是只会耍嘴皮子呢?官职到底该不该 升?这是咱们要重
点研究的问题。(板书:嘴?)
(二)紧扣人物语言,丰满人物形象。
我们先来看看“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找到描写蔺相如面见秦王说的话并做上记号。
(1)生自由读文。
(2)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圈画,教师巡视。

2.“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3.“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
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
4.“秦国的国君 历来不守信用,我怕有负赵王所托,已经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了。
如果您有诚意,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 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我们怎么敢为了

43



一块璧而得罪强大的秦国呢?我知道欺骗了您是死罪,您可以杀了我,但请好好考
虑我的话。”
5.我们来看第1句话,你觉得璧有毛病吗?你的依据是什么?
(结合相关语句,体会“无价之宝”这个成语的含义。学生交流)
(1)既然璧这么珍贵,那 就是蔺相如在说谎了?到底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结合当
时的背景来谈一谈。
学生查找、交流,出示课件:

战国时候,秦国很强大,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小结:在这样的情况下,想一想 :蔺相如说璧有毛病,这是在说谎吗?你从中体会
到了什么?(学生交流:体会蔺相如的机智、聪明…… )
(2)指导朗读:朗读“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6.让我们接着交流理解蔺相如说的第②③句话。
(1)我们来看第②句蔺相如是怎样说这句话的?理“直”在哪里?
请大家默读第2~8自然 段,画出重点句,组织好语言,替蔺相如来摆摆这个理。
(师生共同讨论交流)
(2)导读:
是啊,拿城换璧是你秦王提出来的,我把和氏璧给你送来了,你却不交城。
理由充分,说话才有 气势。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指名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
上!”) 有理有据,蔺相如面对的虽然是虎狼之国的秦王,却仍然毫无惧色,言语
中字字掷地有声。蔺相如理 直气壮地说——
(生齐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
上!”)
(3)小组讨论交流:蔺相如真的会撞吗?
(引导:秦王对和氏璧爱不释手,蔺相如早已看在眼里。这是蔺相如使的“金蝉脱
壳”之计。)

44



(4)除了金蝉脱壳之计,蔺相如还用了哪些计谋?请大家接着往下读,看看谁能最
先找出来。
(生读后交流,师相机引导:“缓兵之计、瞒天过海、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等)
(5)过渡 :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所
以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他进 宫见了秦王才会那样说。
(6)引读:蔺相如大大方方地说——(生接读……)
(7)讨论 交流:蔺相如难道不怕秦王杀他吗?这可是欺君之罪呀!请大家再读蔺相
如的话,揣摩一下秦王当时的心 理。(相机指导:蔺相如已摸透了秦王的心理:和
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杀了蔺相如也没有用,反而落 下不讲信用的恶名,让天下
人耻笑。)
(8)导读:
师:“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蔺相如已经摸透了秦王的心理,知道秦王不会杀
他,所以才会大大方方地说——
(生齐读: “秦国的国君历来不守信用,我怕有负赵王所托,已经让人把和氏璧
送回赵国了。如果您有诚意,先把十 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
我们怎么敢为了一块璧而得罪强大的秦国呢?我知道欺骗了您 是死罪,您可以杀
了我,但请好好考虑我的话。”)
(9)你们从中能体会到这是一个怎样的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4.和氏璧完好无 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也被秦王客客气气地送回了赵国。咱们
悬着的心总算可以放下来了。让我们静下 心来想想:蔺相如决定接受赵王让他带
璧入秦的使命时,他心里有把握吗?请大家读一读,在文中找出相 应的句子。
“如果秦国提出用城换璧,我国却不答应,那理亏的是我们。如果我们把和
氏璧给 了秦国,秦国却不给我们十五座城,那理亏的就是他们。我愿意带着和氏
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 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
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完好无缺地送回来。”
(1)指名读后自由读。
(2)你们从这里又能体会到这是一个怎样的蔺相如?(交流:“自 信、胸有成竹”,
相机指导朗读)

45


5.总结提升:“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切尽在掌握中。这就是
大智大勇的蔺相如 。正是有了这样的大智大勇,他才敢带璧入秦,最终完璧归赵,
这个“完”是什么意思?仅仅指的是和氏 璧完好无损吗?那你说还有什么也完好
无损地带回了赵国?是啊!是赵国的尊严,蔺相如凭着过人的才智 和超人的胆识,
用他的那张嘴和秦王针锋相对,不仅“完璧归赵”,还让秦国没有理由对赵国动
兵。你们说说,他这张嘴是耍嘴皮子吗?
(擦去黑板上“嘴”后的“?”,改为“!”)
(三)深入人物角色,提升人物精神。
接着,让我们走进第二个小故事“渑池会面”和第三个小故事“负荆请罪”。
1.总结“完璧归赵”的学习方法,课件出示:
抓住蔺相如的嘴说的什么话来学习。
2.生自由朗读,找出相关语句来体会。
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
3.结合《史记》原文,小组 讨论蔺相如在“渑池会面”上的表现。(课件出示《史
记》原文,师读)
蔺相如前曰:“赵王 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
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 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
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于是秦
王不怿,为一击缶。
4.现在,在我们面前的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蔺相如呢?他再一次维 护了什么?(板
书:不畏强暴)
5.而这样的蔺相如却被廉颇误解,如果你是蔺相如,你会怎 么做呢?下面让我们
来看看蔺相如究竟是怎么做的?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秦王我都不怕 ,还会怕廉将军吗?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是因
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 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
攻打我们。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46



6.同学们,如果你是廉颇,现在面对这样一个“一 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
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爱国之人,你还会不服气吗?现在的你又会怎么做 ,怎
么说呢?他们两人最后的结果怎样?
(学生结合插图表演“负荆请罪”这一部分。)
7.通过同学们的表演,你感受到了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板书:知错就改)
小结:同学们 ,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面”上立了大功,官职比廉颇
高,廉颇不服气,两人不和,最后廉颇 知错就改,负荆请罪,二人和好。通过这
样几个小故事,塑造了大智大勇、宽容大度的蔺相如和知错就改 的廉颇。二人和
好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那就是二人都有一颗爱国之心。多么有血有肉、性格鲜
明的人物形象啊!这就是《史记》为我们塑造的经典人物,课后,同学们可以走
进《史记》,去认识更多 这样的人物……
(课件出示:《史记》封面和作者司马迁)
三、课堂小结。
中国 文学浩如烟海,它正等着我们去走近、去感受、去品味,正如我们祖国
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让我们再回 到奥运会的开幕式(课件出示),再看这个“和”
字,它是不是带给我们更深的体会?它表达了我们国家 共建和谐社会的愿望,展
现了中国人“和为贵”的博大胸怀,让我们一起努力,记住这个并不复杂的字:
“和”。(题目中“和”字变成红色)
第2课时

一、探究情节,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将相和》。我们已经了解到 ,这个历史故事由三个小
故事构成,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
2.还 记得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吗?你喜欢其中哪个人物,为什么?对秦王和赵王,
你们有什么看法?(学生交 流)

47



3.看来大家都比较喜欢廉颇和蔺 相如!那么,课文是怎样刻画这两个人物的呢?
请打开课本,快速默读课文,你觉得课文在写这两个人物 时,什么地方写得最精
彩?把它们分别找出来,用心体会。
二、品味语言,深入感悟人物形象。
师:咱们来交流一下,你觉得课文在刻画人物的时候,哪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
(一)研究“完璧归赵”。
预设一:他怒发冲冠,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 在我手里,您
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
你们注意到了吗?课文写 蔺相如的这段话,用了哪组关联词?读这样的句子,
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读读蔺相如的这段话?
像这样用假设关系的句式来描写蔺相如的语言,在“完璧归赵”这个小故事
中还有几处,找出来读一读 ,再感受感受。
预设二: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如果秦国提出用城换璧,我国却不答应,
那理亏的是我们。如果我们把和氏璧给了秦国,秦国却不给我们十五座城,那理
亏的就是他们。我愿意带 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
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 把璧完好无缺地送回来。”
从这两个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式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什么?
预设 三: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说:“秦国的国君历
来不讲信用,我怕有负赵王所托, 已经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了。您如果有诚意
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我 们怎么敢为了一块璧
而得罪强大的秦国呢?我知道欺骗了您是死罪,你可以杀了我,但请好好考虑我的话。”
秦王愿意别人说他没诚意、不讲信用吗?用这样的方式和秦王说理,你认为
有什 么好处?抓住人物的语言,我们就揣摩到了人物的内心想法。(板书:心理)
难怪古人说“言为心声”。
(二)研究“渑池会面”。
预设四: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
尽!”

48



读蔺相如的话,你发现了什么吗?文中是 怎样写出蔺相如的这种气势的?也
就是说,蔺相如又在用假设的句式,以不容商量的口气,逼秦王为赵王 击缶。
(三)研究“负荆请罪”。
师:完璧归赵,蔺相如使赵国免受了秦国的欺骗。秦王很 不甘心,又搞了一个渑
池会面要侮辱赵王,蔺相如再一次以弱胜强,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回国后连升几< br>级,被赵王封为上卿。本来顺理成章的事,却造成了将与相的不和,于是有了负
荆请罪的故事。课 文还有哪些描写人物的地方让你觉得特别精彩呢?咱们继续交
流。
预设五:蔺相如说:“秦王 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
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如果我们俩闹不和 ,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
国必然乘机来攻打我们。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这一“避”,与完璧归赵的一“撞”和渑池会面的一“拼”一样,
都是为了——赵国。难怪 蔺相如要语重心长地说——引读蔺相如的话。
为了理解得更深刻,我们不妨把他们说的话对比着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新
的感受。
(1)廉颇:个性耿直、心直口快、直截了当。
(2)课文是用怎样的表达方式来写出他们不 同的性格的?(蔺相如:反问、因果、
假设。廉颇:对比。)
(3)同样是语言描写,人物的 个性不同,语言也不一样。我们以后在描写人物的
时候,也要注意语言描写必须体现人物的性格。 (4)总而言之,蔺相如就是想强调为了国家安危,“将”和“相”应该——和。
为了赵国,就应该
——将相和。
(5)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哪一句话 直接
写出了成语“负荆请罪”的意思?读读写廉颇负荆请罪的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
么?(学 生交流)

49



(6)写话:此时的廉颇会对 蔺相如说些什么?蔺相如热情相迎,又会对廉颇说什
么呢?拿起笔,想象他们见面的情景,把他们可能说 的话写下来。写的时候,尽
量用上课文中描写人物语言的表达方式。
三、拓展提升,揭示“和”的意义。
1.一个知错就改,一个真诚相待,多么的难能可贵!( 出示齐读)——从此以后,
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师:同心协力这四个字浓 缩为一个字,就是课题中的——和。正是由于将相二人
齐心协力保卫赵国,秦国很多年都不敢再来进犯赵 国。
2.从此,“负荆请罪”就成了中国历史上一段感人的佳话,《将相和》的故事也
千古流 传,家喻户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同学们,这篇课文改编自《史
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史记 》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和杰出的文学著作,
曾被当代文学家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想知道廉颇和蔺相如和
好后,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7 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认“鸵、赢、 瀚”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冠”,会写“冠、俯、
喷、枚”等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过程与方法:学习速读方法,练习速读课文。

50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课文内容,了解作者介绍“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 快”时
采用的说明方法。
 重点
学习速读方法,练习速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 了解作者介绍“什么比猎豹的
速度更快”时采用的
说明方法。
 难点
了解课文严谨的结构。
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板书:速度。
同学们,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2.大家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要学 习探究的内容就和“速度”有关。我们继续练习
速读。现在大家都掌握了哪些好的速读方法呢?(学生交 流)今天老师介绍一种
速读的方法,就是关注文中有特点的句子,比如每段开头、结尾的句子,比如文< br>中点题的句子,比如反复出现的句子,再比如结构相似的句子。
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还想问大 家一个问题:说起速度,你们能想到的速度
最快的是什么?(学生交流,不做最终的判断,根据学生的回 答继续导入)
3.如果说奔跑速度最快的要数猎豹的话,那么,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呢?这就是我们今天需要一起探究的问题。(板书,补充完整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指读生字词:


51



鸵鸟 冠军 俯冲 喷气 一枚
火箭 浩瀚 手电筒 一束 赤道
一圈 难以置信 游隼
预设:“冠”是多音字,文中应读四声;“束、赤、置”都是翘舌音。
3.齐读词语。 < br>4.四人小组合作读课文,相互检查读书情况,相互纠正读音,指导读顺句子。其中
要特别注意长 句的读法。

这个速度是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速行驶时速度的两到三倍。它俯冲时的速度
比任何一种动物奔跑时的速度都要快。
为了摆脱地心引力,飞到浩瀚的太空中,火箭的速度要比喷气式飞机快得多
才行。
现在,你一定会认为流星体是人们所能见到的速度最快的物体。
(1)学生练习读句子。
(2)指名学生读。
(3)教师指导长句的读法,注意句子的停顿,不要读错。
5.指读课文,评价读书情况。

三、品读课文,感知比猎豹速度更快的是什么。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教师巡视。
(2)指名学生交流。
预设:课文主要通过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回答了比猎豹速度更快的是什
么。
2.作者为了说明比猎豹速度更快的事物,到底列举了哪些具体的事例呢?
(1)学生自由读文,边读边做标记,教师巡视。
(2)指名学生交流。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小结。
4.同学们请再次认真读书,根据课文内容,按运动速度的快慢给下面的事物排序。

光 游隼 火箭 猎豹 人

52



流星体 鸵鸟 喷气式飞机

四、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通过阅读,我们找 到了答案,那么作者又是如何进行说明,为我们呈现出最终
的答案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2课时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上节课的学习,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呢?(指名交流)
2.作者是如何推论出这一结论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精读感悟,学习方法。 < br>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在向我们逐步展示“比猎豹的速度更快”的事物时,是
怎样把文章内 容写得具体、生动的。
(1)学生默读思考。
(2)小组交流。
(3)指名小组代表汇报。
预设:作者在向我们展示“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的事物时,采用了大量的举例子、
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文章内容写得具体、生动。
(4)请分别找出相关的语句。(学生小组交流,指名全班交流)
小结:有了大量真实的例子 、精确的数字说明,通过事物之间简单的比较,将“什
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具体、生动地展示出来了。
2.这样的说明方法在文中到底有怎样的好处?又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人在奋力奔跑 的时候,最大速度能够达到24千米每小时。这个速度跟鸵鸟比
起来差远了——鸵鸟奔跑的最大速度约7 2千米每小时。在两条腿的动物里面,鸵
鸟应该算是奔跑的世界冠军。
(1)指名学生读。
(2)小组讨论:这里的列数字和作比较有什么好处?能起到怎样的作用呢?
(3)小组代表交流。

53



(4)小结出示:

举例子:运用列举事例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或事理,一要注意例子 的代表性,
二要注意例子的适量性。用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使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更明确,
让 读者更明白,增强说服力。
列数字:既能准确客观地反映事实情况,又有较强的说服力。
用列数字这种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
的准确性。
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
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 ,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
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用作比较这 种说明方法,能更好地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
印象,增强说明的效果。
3 .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对上面句子的分析,再次阅读课文,并在小组间进行交流,看
所使用的这些说明方法 是否在文章中起到了这样的作用。看看我们在今后的习作
中是否也能恰当地使用这些说明方法,增强文章 的说明效果。
(1)学生带着体验朗读课文。
(2)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4.通过这篇科普说明文的学习,你有怎样的收获?(学生畅所欲言。)
三、积累拓展,迁移运用。
介绍你喜欢的一种植物、动物或某种食物,并用上我们今天学到的 说明方法把
内容写具体。

板书设计

54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8冀中的地道战
55



1.知识与技能:会认9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侵略、堡垒、 妨碍、
隐蔽”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学习速读的方法,练习速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知 道冀中地道战
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流利、有感 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
中表现出来的无穷无尽的智慧。
 重点
练习速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
 难点
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读懂课文,画出地道
结构平面图。
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激趣导课。
1.

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带大家参观一个特殊 的地方,它既不是壮观辉煌
的古代建筑,也不是闻名中外的名胜古迹,但它同样体现了中国人民无穷无尽
的智慧。这就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留下的战争遗迹——冀中地道。
2.

介绍冀中地道战的时代背景。
在抗日战争时期,具体一点说就是1942年到1944年,日 本帝国主义调集了
几十万军队对我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实行野蛮的烧光、杀光、
抢光的“三光”政策。他们在铁路和大道的两旁挖了很深的封锁沟,挖出的泥土
就用来筑成封锁墙,十 里一碉,八里一堡,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封锁政策。为了粉
碎敌人的“大扫荡”,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 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
—地道战,狠狠地打击了敌人。

56



3.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这篇课文篇幅较 长,我们继续练习速读。今天要告诉大家,我们可以试着抓
住每个自然段的关键句子体会,比如第一句话 。

二、检查预习。
1.

板书课题并提问。
A.哪位同学来解释一下“冀中”是什么意思?在预习中你是怎样理解的。
B.当你看到“地道战”三个字时,你想的最多的问题是什么?
2.

出示本课会写字,读一读,写一写。

侵 略 筑 堡 党 丘 妨 蔽 陷 拐
3.

初读课文,概括各段的段意。
全文共8个自然段,教师组织学生朗读,然后分小组讨论,概括各自然段的
内容并板书。
第1自然段:介绍当时的情况。
第2自然段:地道战的产生。
第3自然段:概括介绍地道战的规模和作用。
第4自然段:具体介绍地道的式样和结构特点。
第5自然段:详细介绍地道的出口。
第6自然段:介绍地道怎样防火、防水、防毒气。
第7自然段:介绍地道里的联络方式。
第8自然段:介绍地道战的历史意义。
4.

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分层、概括层意。

1.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创造了地道战;
2.地道的式样和特点;
3.利用地道对付敌人的进攻;
4.地道战粉碎了敌人的“扫荡”。
请同学们将这 四句话作为分层的依据,把8个自然段分成4层,看哪几个自然段
可以划为一层。(根据学生的回答,教 师相应地画出分隔符号。在此基础上,教
师进行小结。)

57



同学们还记得预习后提出的4个问题吗?刚刚划分的4个分层,对这4个问题都
做了回答。 < br>(教师指着课件上的4句话,复述同学们提出的4个问题。即:为什么要开展“地
道战”?“地道 ”是什么样的?怎样“战”的呢?“战”的结果又如何呢?)
5.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三、总结谈话。

这 节课,我们不仅读通了课文,还初步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那么地道战的
结构和作用,作者又是怎样介 绍清楚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第2课时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找4个同学按照上节课的段落分层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看老师展示课文
内容的课件。
二、分层教学,把握重点。
(一)学习第一层(第1~3自然段)。
1.

这一层交代了地道战产生的时间和背景。哪位同学知道为什么要开展地道战呢?
2.

师:说得好。日本侵略军修筑封锁沟和封锁墙,就是要使冀中平原上的人民相互
之间不能来往, 不能联合起来打击敌人。于是冀中人民就创造了“地道战”来
打击敌人。这就是“地道战”产生的原因。 (板书:封锁沟 封锁墙 地道战)
3.这一新的斗争方式有什么作用?有什么好处?
敌人来了,我们就钻到地道里去,让他们扑个空;敌人走了,我们就从地道
里出来,照常种地过日子 ,有时候还要打击敌人。
从这里可以看出“地道战”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保护自己;二是能够更 好
地打击敌人。(板书:保护自己打击敌人)
4.

在第3自然段中哪句话最能总结“地道战”的情况?(说起地道战,简直是个奇
迹。)

58



5. 这句话中的“奇迹”是什么意思?(“奇迹”是想象不到的很不平常的事。)
6. “地道战”的确是个奇迹。课文又从三个方面给我们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让我
们一起来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二层(第4、5自然段)。
1.这一层是以任丘的地道为例,介绍了地道的式样 和结构特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想一想这一层还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怎样分?
(这一层还可以分为地道的内部和地道的出口两个部分。)
2.地道的内部构造分为哪几部分?有什么特点?
学生默读课文后按顺序回答,老师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板书。
(板书:地道内部高、深、大洞、小洞、气孔)
教师一边板书一边重复地道内部构造的特点, 并在同学分析的基础上再次提
出问题,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有的老太太把纺车也搬进来,还嗡嗡嗡地纺线呢。”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这句话进一步 说明地道里既不气闷也不黑暗,非常安全。冀中人民在这里边
战斗边生产,充满生活气息。
4.课文是怎样介绍地道出口的呢?地道出口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默读后回答问题,教师板书重要词语。
(板书:地道出口 口外:荆棘陷坑 口内:坚固的洞“迷惑洞”
死道:地雷 活道:“孑口”)
5.教师解释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是 李白诗里的一句诗。意思是一个人把着关口,
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形容地势十分险要,易守难攻。在这 里形象地写出了地道“孑
口”易守难攻的特点。
6.教师结合板书小结这一层内容。
这一层对地道的构造及特点介绍得比较清楚,使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只是一百多种地道中的 一种。地道的特点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既可以保护自
己,又能够打击敌人。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地 道战”的确是——(学生齐答:
奇迹。)

59



三、学习第三层(第6、7自然段)。
1.冀中人民利用“地道”打击敌人同样说明了这是“ 奇迹”。冀中人民是怎样利用
“地道”打击敌人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6、7自然段。
(敌人想方设法破坏,冀中人民发挥聪明才智,想出许多妙计来防备。)
(1)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板书。(板书:破坏防备)
(用土和沙灭火; 吊板用来挡住毒气;利用枯井暗沟防水攻。任凭敌人想出什
么毒计,冀中人民也有妙计来对抗。另外,因 为地道都是通着的,还可以转移到
旁的村子去。)(板书:火攻、毒攻、水攻、土沙、吊板、枯井暗沟)
(2)教师用箭头将上下板书连接起来并小结,使学生能够更清楚地理解这部分内
容。
引读:
敌人用火攻——(土和沙)
敌人放毒气——(用吊板挡)
敌人用水攻——(枯井暗沟)
2.冀中人民还有更先进的方法保护自己,打击敌人,因为他们 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
发明了“无线电”“有线电”。我可要提醒同学们,这可不是现在的“手机”“呼< br>机”,它是什么呢?请一位同学读一遍 下面这段话大家就会清楚了。(学
生读书,教师板书。)(板书:无线电——吆喝 有线电——拉铃)
3.理解“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句
话的含义。 (组织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书上及电影、电视节目中获得的知识,在理
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讨论。)

(四)学习第四层(第8自然段)。
1.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教师提出问题。
2.地道战在抗日战争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
(冀中平原上的人民不但坚持了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在我国抗日战争
史上留下了惊人的 奇迹。)
3.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尾?(总结性的结尾,写清了地道战的结果和作用。)
4.请学生把开头段和结尾段连起来朗读,让学生体会首尾呼应的作用。(教师板书。)

60



(板书:为了粉碎“扫荡”——“扫荡”被粉碎了简 直是个“奇迹”——留
下了惊人的“奇迹”)
三、总结全文,升华真情。
课文从“ 奇迹”一词开始,到“奇迹”一词结束。全篇课文通过对地道的构造、
特点,冀中人民利用地道巧妙地打 击敌人,以及地道在战斗中所起的作用几个方面
的描写,具体阐明了地道战是个惊人的“奇迹”。从而说 明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
尽的,人民战争具有巨大的威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习作:“漫画”老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以夸张漫谈的语言风格,进一步学习写人叙事的描写方法。
2.过程与方法 :注意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和性格特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凸显
人物鲜明的个性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凸显人物鲜明的个性特点。
 重点
1.恰当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自己所熟悉的老师,突出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61



注意写出真情实感。
2.感受夸张的语言描写,体会习作带来的乐趣。
 难点
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 ,体会师生间情感的珍贵,明白老师对自己教育时的良
苦用心,激发敬师爱师的情感,从而以百倍的热情 投入到学习当中,回报老师的付
出。

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激情导入。
导语:同学们,有一个人 ,无私地教育你、陪伴你、关怀你,但他不是你的父母,
却像母亲一样无微不至地关怀着你,你的点滴进 步,都凝聚着他的心血和汗水,这
个人是谁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老师,理解老师。
二、汇报调查老师的情况。
1.导语:
课前同学们已经认真地观察、调查过老师的 工作等情况,现在就把你的调查
结果告诉大家,与同学们共同分享。
2.学生汇报。
3.老师评价、鼓励。
小结:在汇报过程中,同学们知道了老师每天要早早来到学校,为我们 上课、备课、
批改作业,放学护送我们到校门口。晚上回家还要备课、批改作业,真不容易啊!
看来,同学们对老师的工作进行了认真的观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三、交流各自心中的个性老师。
1.

学生交流。
生:我来说说我的班主任“狮子王”。

62



PPT 班主任 张老师
外貌:铜铃般的双眼 满头卷发
事例1:开班会时,大发脾气(详)
事例2:拔河比赛、夺冠、兴高采烈(略)
师:张老师确实像狮子王,她的喜怒哀乐通过具体 事例表现得很生动。下面还有
哪位同学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老师?
生:我们科学老师王老师,总 是戴着一个大黑框眼镜,喜欢穿一件灰色衬衣,同
学们叫他“114”,因为他什么都懂,还喜欢做实验 ,偶尔还帮我们辅导英语作业
呢!
师:看来我们的学习成长离不开科学老师王老师的教育。
(师板书:科学老师王老师 “114”
外貌:黑眼镜 灰衬衣
事例:做实验 辅导英语作业)
2.教师小结。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说得都不错,你可以和刚才没有发言的 同学交流他们和老师
的故事以及自己的感受。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每个老师都有不 同的性格特点。但是,他们对我
们的关心、爱护却是相同的,我们应该怎样报答老师,表达我们的敬意呢 ?小组
讨论交流一下。(学生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师:你们找到满意的答案了吗?谁先来说一下?
生1:我们小组认为好好学习就是对老师最好的报答。
生2:我们小组准备在教师节给老师们送鲜花。
生3:我们小组准备送给老师自己制作的贺卡,并写上:谢谢您,老师!
……
师:刚才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让我们为自己出色的表现鼓掌!
四、妙笔生花——我手写我心。
1.导语:先想想你的老师有什么突出特点,包括外貌、衣着 、性格、喜好,再选择
一两件能突出其特点的事情来写。

63



2.出示写作要求:

1.抓住老师的外貌特点,着眼于最突出的一两处进行放大来写,给人深刻印象。
2.展开镜头特写。突出老师的言行、神态、语言,让老师的个性鲜活、典型。
3.漫谈人物,强调幽默的语言表达。
3.范文赏析:
4.自由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第2课时

一、再次激励,激发习作激情。
同学们,在和老师一起生活、学习的时间里,你会发现某位老 师可能让你永远
难忘,请你选择一件印象最深刻的事写下来。
二、学生习作,教师巡视。
指导学生挑选自己认为最能表达自己情感的内容,尝试写作。教师再次提示,
让学生明确写作的 范围,并要求在30分钟内完成作文初稿。
三、教师巡视指导。
第3课时

一、深情提示,激励交流。
将自己的作文与大家分享,同学间互相交流,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如果你
写的有趣的故事能够给大家带来快乐,你自己也一定会开心的。
二、交流佳作,评议修改。
1.

自行选择伙伴进行修改,找出习作中值得 学习的语句,用波浪线画出来。写出好
在哪里和为什么好,写出自己的感受和启发。
2.推荐习作,全班交流,并陈述推荐的理由,教师做及时的点评。
找出亮点,放大亮点,激 励评说.使学生明白别人写的好在哪里,为什么好.引
导学生借鉴长处,重新修改自己的习作。

64



三、学生自改,二次作文。
1.

学生自改。
在自改过程中,学生重新感受写作的过程,在查漏补缺中 完善自己的作文,
获得习作后的愉悦感。
2.

学生二次作文。
在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对于能把事情写清楚,很有个性化、真实性的作文和
存在一些问题或问题较大的作 文,师生集体评改(不少于两遍),随后学生进行
第二次作文。
四、评选最佳,成功激励。
教师进一步点评,张扬写作个性,表扬有独特体验的亮点,尽可能多表扬。
组织评选班级最佳( 最佳小作家、最佳小读者、最佳小编辑、最佳小……)。
五、展示作品,交流评价。

导语:各位小作家,请你把自己的作品让同学看一看,向他们征求修改意见。
1.学生展示作品。介绍自己的作品,同学之间相互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
2.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教师适时激励。
教学反思
9 猎人海力布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会认“酬、誓”等4个生字,会写“酬、珍”等11个生字;正 确
读写“猎狗、酬谢”等18个词语。
2.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 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和同学们演一演。学习
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言行和心理活动的词句,体会海力布热
心助人、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
 重点

65



学习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 难点
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言 行和心理活动的词句,体会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救人
的高贵品质。

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同学们,你们喜欢民间故事吗?民间故事是一些长期流传于老百姓之间的故事。
它们或机智幽默,或歌颂 善良美好,或感人至深……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
的民间故事简要地讲给大家听!
2.同 学们的故事讲得非常好,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名字叫《猎人海
力布》。这是一个非常动人 的民间故事。据说在我国的一些地区,有一块奇特的
石头,它是由人变成的,大家称这块石头为“海力布 ”。海力布原本是一个猎人,
怎么会变成一块石头呢?为什么他的故事能流传至今呢?同学们想知道吗? 现
在就让我们走进第9课去寻找答案吧。
3.揭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生轮流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生字的读音,正确掌握句子的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同桌交流生字词预习情况。
(2)小组交流识记生字、理解新词的方法。
3.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词。课件出示:
猎物 酬谢 珍宝 感激 叮嘱

66



复活 议论 崩塌 搬家 焦急
发誓 千真万确 谎话 迟延
镇定 后悔 悲痛 震天动地
重点正音:酬(chóu)谢珍(zhēn)宝
叮嘱(zhǔ)崩塌(tā)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课件出示:

酬谢 崩塌 迟延 镇定 悲痛
千真万确 狂风怒号 震天动地
酬谢:用金钱、礼物等表示谢意。
崩塌:崩裂而倒塌。本文指的是突然分裂开后而倒塌。
迟延:拖延、耽误。
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不乱。
悲痛:伤心。
千真万确:形容非常真实。
狂风怒号:大风刮得像发怒一样号叫。怒:气势旺盛的样子;号:号叫。
震天动地:震动了天地。本文指大山崩裂的响声巨大。
4.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5.教师引导学生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落大意。
(1)师: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呢?有几个自然段呢?哪些自然段可以
合并呢?
(2)小组合作: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3)师生交流,梳理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6自然段)起因:海力布救了龙王的女儿,得到了宝石。
第二部分(7、8自然段)经过:海力布劝乡亲们搬家。
第三部分(9~11自然段)结果:海力布救了乡亲们,自己变成了石头。
6.再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海力布的哪几件事?
三、再次读文,浅谈人物。
1.教师导学:这个故事有几个主要人物?说说他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67



2.学生交流讨论,说出海力布、小白蛇和老龙王的品质特点。
3.学生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并理解重点词语。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预设:学习了生字新词,理清了文章结构层次,了 解了课文内容,初步感知了主
要人物的品质特点。
2.布置作业。仔细阅读海力布劝说乡亲们赶快搬家的部分,分角色和同学们演一演。

第2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提问:这篇民间故事写了哪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2.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细读课文,剖析人物。
1.学习第一部分。
(1)设疑引导:默读第一部分,说说读了这一部分你知道了什么。 < br>(2)学生汇报:猎人海力布总是热心帮助别人;海力布救了龙王的女儿小白蛇,小
白蛇要报答他 ;龙王把宝石送给海力布,小白蛇再三叮嘱他:动物说的话,千万
不要对别人说。
(3)探究 质疑:海力布为什么只要宝石而不要其他的珍宝?小白蛇为什么一再向海
力布强调动物们说的话,千万不 要对别人说?
(4)汇报交流:海力布得到宝石,可以打到更多的猎物,可以分乡亲们更多的食物;< br>小白蛇一再强调不能把动物们说的话告诉别人,意在告诫海力布如果把消息告诉
别人,将会有严重 的后果。
(5)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语句剖析人物特点。
课件出示:

生1:海力布是一个善良、勇敢、热心助人、不贪心、不求回报的人。

生2:小白蛇知恩图报,关心爱护海力布。

68



2.学习第二、三部分。
(1)设疑引读:海力布是怎样劝说乡亲们赶快搬家的?从中可以看出海力布是一个
怎样的人?
(2)引导体会:当海力布从鸟儿那里听说“大山要崩塌,大地要被洪水淹没”这个
消息时,他 急忙跑回去告诉大家。这说明海力布是个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人。当乡亲
们听了海力布的话却不相信时,“ 海力布急得掉下了眼泪”,可见海力布十分担忧
乡亲们的安危。时间就是生命,再一迟延,灾难就要夺去 乡亲们的生命。怎样让乡
亲们安全转移呢?此时的海力布别无选择,他把自己从鸟儿那里得到的消息原原 本
本地告诉了乡亲们,自己却变成了一块石头。难道他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吗?不。
他在危急时 刻,为了挽救乡亲们的生命,早已做好了牺牲的准备,这是何等可贵的
舍己为人的精神啊!
( 3)为了再现这个动人的故事情节,请大家自由组队,分角色表演这感人的情节。
(教师指导:海力布只 有三句台词,但情真意深,怎么演?乡亲们会有什么想法,
又该怎么演?鼓励学生能根据课文及自己的理 解,进行个性化的发挥和创造性的表
演)
(4)学生汇报表演。
三、回顾总结,练习缩写。
1.师:同学们,学习了“猎人海力布”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感 受?那么这个故事
为什么那么吸引读者呢?我们来共同讨论一下。
2.学生汇报交流。
预设:有曲折的情节,环节紧密相扣,将情感一步步推向高潮。
3.教师课件出示:

民间故事的特点
4.根据课文内容,给那块叫“海力布”的石头写一段话,简要介绍它的来历。
板书设计

69




教学反思







10 牛郎织女(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认“嫂、恳”等11个生字,会写“郎、爹”等14个生字;正 确
读写“嫂子、剩饭”等14个词语。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复述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
会牛郎的勤劳、善良以及织女对自由、幸福的向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发挥想象补充有关情节内容,并能进行表演。
 重点

70



理解课文内容,能发挥想象补充有关情节内容。
 难点
抓住人物描写,体会牛郎的勤劳、善良以及织女对自由、幸福的向往。
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初识民间故事。
1.出示《迢迢牵牛星》一诗,自由读一读,借助注释读懂诗 的大意。诗中讲了哪一
个故事,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课件出示: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zhuó)素手,札札弄机杼(zhù)。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注释:(看那)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
摆弄着织机(织 着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哭泣的
眼泪如同下雨般零落。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 浅,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虽然只
隔一条银河,但他们也只能含情脉脉,相视无言。
2.关于《牛郎织女》你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
3.你了解民间故事吗?
今天就让我们来重温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整理的——《牛郎织女(一)》。
二、初读感悟,理清思路。
1.同学们课前都预习了课文,大家把这些生字新词牢记在心中了 吗?老师来检查一
下。课件出示:

牛郎 爹妈 嫂子 一辆车 好歹

71



稀罕 纱衣 妻子 一趟 托着
游泳 结婚 一辈子 挨近
重点正音:“嫂”是平舌音,“纱”是翘舌音;“罕、婚”是前鼻音,“郎、辆、
趟、泳”是后鼻音。
2.课文讲述了牛郎和织女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课件出示初读要求:
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初步了解课
文大意。 < br>3.故事的主人公是谁?(牛郎与织女)围绕这两个人物,故事的主要情节是怎样的?
浏览课文, 讨论交流:故事是怎样开始、发展、结局的?
根据学生的交流,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可分为六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生活很苦,人称牛郎。
第二部分(3、4自然段):照看周到,老牛亲密。
第三部分(5~8自然段):长大分家,赶出家门。
第四部分(9~13自然段):老牛说话,指点机会。
第五部分(14~16自然段):来到森林,见到织女。
第六部分(17~21自然段):相遇相知,结为夫妻。
小结:故事稍长,想要快速的读懂, 要注意探寻出主人公,围绕主人公探寻主要情
节,就可以读懂课文,概括主要内容了。

三、精读感悟,感知人物形象。
1.整体感知人物形象:说说在你的眼中牛郎和织女是一位怎 样的人,可以用哪些四
字词语来表达,想好了写下来。
织女:勤劳善良、心灵手巧……
牛郎:憨厚老实、勤劳善良……
2.细读人物:
(1)请同学们读课文,找出描写织女和牛郎的有关句子。
(2)指名学生说出相应段落。
描写织女的句子:


72



原 来姑娘是天上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织得一手好彩锦,名字叫织女。天天早
晨和傍晚,王母娘娘拿她织的彩 锦装饰天空,那就是灿烂的云霞,什么东西也没
它美丽。
出示彩霞图片,学生欣赏彩霞的美。
师:我们每天看到的美丽朝霞和晚霞,五颜六色、美不胜收的云霞,美不美?
这都是出自织女的 手艺,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读出彩霞的美,读出织女的
了不起。
描写牛郎的句子:

(3)读了这段话,你想说什么?(牛郎很可怜、命运悲惨)从哪里体会到的?
指导学生抓住 “都死了”“很不好”“吃剩饭”“穿破衣裳”“在牛棚里睡”“没
名字”等词语来体会。
(4)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古人说:父母不在,长兄为父,老嫂比母,这句话阐明了兄 长要肩负教育、
培养弟妹的责任。可是这牛郎的哥嫂却待他很不好。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衬托牛
郎的可怜。
(5)牛郎和织女是怎样认识的?找出有关语句画出来。

学生讨论后明确:老牛向牛郎透露了织女下凡的消息,引导牛郎找到了织女。
(6)读到这里,老师心 里就有了疑问:织女是天上的仙女,牛郎只是一个普普通
通的穷苦的放牛郎,织女为什么要嫁给牛郎呢?

四、布置作业。
1.文中有些情节写得很简略,发挥想象,把下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再和同学演一
演。
(1)牛郎常常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老牛。
(2)仙女们商量瞒着王母娘娘去人间看看。
2.将本课要求的会写字抄写在作业本上。

第2课时

73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民间故事《牛郎织女(一)》。昨天我们读了课文,
理清了故事的顺序,谁来说一说故 事顺序是怎样的?
2.谁能根据故事的顺序,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3.现在,我们已经 理清了顺序,知道了故事大意。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
用你的慧眼去品评人物。这个故事中,有 哪些有意思的人物值得我们学习呢?
二、感悟其他人物。
文中还有一些角色他们在故事情节 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呢?默读课文,找
出描写这些角色的句子,思考,交流。
1.牛郎的哥嫂:待牛郎很不好。课件出示句子:。

读上面的句子,你觉得牛郎的哥 嫂是怎样的人?(很坏、狠毒、不念亲情)
这一描写的意图是什么?(衬托牛郎的可怜)
2.老牛:与牛郎很亲密。(感受牛郎与老牛亲密的感情以及老牛为牛郎着想的心理)

思考:牛郎为什么对老牛这么好?
师:在故事中老牛发挥了什么作用?(给牛郎做媒,这是一头知恩图报的牛。)

三、练习复述故事。
1.以第14~18自然段为例,指导复述。
(1)自由读这一部分内容,看看每段写了什么?(标划重点的词句)
(2)交流,板书:来到树林——看到姑娘——织女走来——互诉身世。
(3)看板书同桌相互说。要求:越详细越好,加入自己对人物的评价。
(4)指名说,要求:看着板书内容,可以发挥想象,加上自己的语言,让故事更生
动。
(5)评价,小结复述方法。
复述要分四步走:一、熟读文章,把握主要内容,画出课文中的 重点句子和词语。
二、按情节发展的不同阶段给文章拟定小标题,并列出提纲。三、把内容前后连
接起来,完整地进行复述。四、可根据文章内容,对某些情节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创 造性地复述。

74



2.练习复述全文。发挥想象把相关情节说得更具体一些。
(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主线,课 件出示:生活很苦,人称牛郎——照看周到,老牛
亲密——长大分家,赶出家门——老牛说话,指点机会 ——来到森林,见到织女
——相遇相知,结为夫妻。
(2)学生看主线,自由练习复述,同桌之间相互复述。
(3)指名学生复述课文。
(4)小结复述课文的方法。。

四、布置作业。
推荐阅读《白蛇传》,并运用本文所学方法练习复述。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1 牛郎织女(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会认“俭、皇”等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创造性地复述课文。绘制《牛
郎织女》连环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牛郎、织女和王母娘娘的人物特点,< br>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课文,绘制连环画。
 难点

75



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

读了 上节课的内容,你一定急于知道牛郎和织女走到一起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本文。
2.民间为什么会流传这个故事?这篇民间故事为什么有着那么大的魅力?

课堂应该 是轻松、有趣、简朴的。这节课伊始就呈现出简朴的开头,既承接
了上一课的学习内容,又提出了新的问 题,开启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开门见山,
充满情趣,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感悟,理清思路。
1.

同学们课前都预习了课文,那这些生字大家都会读了吗?老师来检查一下。课件
出示:

俭 皇 偎 衰 泰
珊 瑚 礁 筐 拗
重点正音:“衰、珊”是翘舌音;“珊” 是前鼻音,“筐”是后鼻音,“拗”读
niù,还有一个音读ào。
2.

这篇课文各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根据学生的交流,总结如下:
第1自然段:男耕女织,儿女双全。
第2自然段:老牛诀别,忍痛剥皮。
第3自然段:王母知情,发誓追回。
第4自然段:织女被抓,骨肉分离。
第5自然段:携子追赶,牛郎被拦。
第6自然段:隔河相望,化作星辰。
第7自然段:不肯死心,允许相会。
第8自然段:喜鹊搭桥,七夕相会。

76



3.

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本文叙述了牛郎织女婚后美满生活和织女被王母娘娘无情地抓回 天宫,但牛
郎织女的决心让王母娘娘最终妥协,允许他们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在鹊桥相会的故
事。 歌颂了劳动人民反对压迫、争取自由幸福的精神,反映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
向往、追求。
三、看结局,体会感情 。
1.
牛郎和织女婚后的生活怎么样?主要表现在哪里


从此牛郎在地里耕种,织女在家里 纺织。有时候,织女也帮助牛郎干些地
里的活。两个人勤劳节俭,日子过得挺美满。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2)学生汇报:两人婚后男耕女织,勤劳节俭。日子过得很美满。
“美满”是美好圆满的意 思。说明牛郎织女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日子不仅过
得富足了,而且一家人团团圆圆。
天上虽然 富丽堂皇,可是没有自由,她不喜欢。她喜欢人间的生活:跟牛郎
一块儿干活,她喜欢;逗着兄妹俩玩, 她喜欢;看门前小溪的水活泼地流过去,
她喜欢;听晓风晚风轻轻地吹过树林,她喜欢。
(3 )学生汇报:织女很喜欢这样的生活。在写她给孩子们讲故事时,作者采用了排
比的修辞手法,衬托出织 女热爱人间生活的情感。
2.王母娘娘酒醒后会怎样?读课文第3、4自然段,引导感悟。

3.教师引导:你们喜欢牛郎和织女这两个人物吗?王母娘娘是一个怎样的人?
牛郎:勤劳善良、富有爱心、勇于追求幸福。
织女:美丽善良、心灵手巧、渴望自由、具有抗争精神。
王母娘娘:残暴专制、不念骨肉亲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让人痛恨。
4.请你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想法?

每年的这一天,成 群的喜鹊在天河上边搭起一座桥,让牛郎、织女在桥上会
面。就因为这件事,每逢那一天,人们很少看见 喜鹊,它们都往天河那儿搭桥去
了。还有人说,那一天夜里,要是在葡萄架下边静静地听着,还可以听见 牛郎、
织女在桥上亲亲密密地说话呢他没名字,人家见他每天放牛,就叫他牛郎。

77



因为人们都希望牛郎和织女这两位善良、勇敢、勤劳 的人过上好日子,其实
也寄托着人民群众希望过上美满幸福生活的愿望。
5.这篇课文和第10课在内容上有何不同?
在内容上,上一课和本课连起来是一个完整的故 事。但两段故事却各有侧重。
上一课以牛郎的成长经历(童年——成人——成家)为主展开故事,以织女 在天
宫的生活情况作为插叙。本课以织女的经历(婚后生活——被王母抓走——奋力
抗争)为主 线展开,王母娘娘酒醒后的情况作为插叙。因此,在人物性格的把握
和思想感情的体会上,必须把前后两 课连在一起整体把握。

四、布置作业。
1.

组内成员间根据提纲讲讲这个故事,可以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
2.

如果给《牛郎织女》的故事绘制连环画,你打算画哪些内容,每幅画配什么语言
文字?
3.课堂小结。
故事简述:《牛郎织女》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十分广泛,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br>穷苦的牛郎,通过老牛的指点遇到偷偷下凡游玩的织女,他们结婚了。王母娘娘
发现织女在人间结 了婚,强行将织女抓回天庭。牛郎披上老牛的皮,带着两个儿
女飞上天追织女。王母娘娘用玉簪划出天河 ,将牛郎织女分开,只有每年的农历
七月七日两人才能在鹊桥相会。
故事想象丰富,曲折动人 ,感人至深,是民间故事中的精品。中国的民间故
事还有很多,如《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 女》等,希望大家能多读
一读,感受一下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我们读完这些故事,还可以绘制故事连环
画,使自己对故事理解更加深刻。
板书设计


78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讲民间故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故事内容,能抓住要点,进行简要概述。
2.过程与方法:能创造性地 复述故事,把故事讲具体、讲生动。能用语言和动作表
现故事人物形象和情感,吸引他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民间故事的神奇色彩,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 重点
1.了解故事内容,能抓住重点,进行简要概述。
2.能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把故事讲具体、讲生动。

79



 难点
能用语言和动作表现故事人物形象和情感,吸引他人。

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简述故事。
1.图片导入。课件展示流传至今的民间故事图片,并让学生进行简要表述。
2.同学们,中 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诸如此类的民间故事影响着每一代人。在这
一单元,我们结识了舍己为人的猎人 海力布,并被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所感动。
在你们的童年记忆里,还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民间故事呢? 以小组为单位,把
你们所想到的民间故事互相交流。
3.接着提问:如何将这些故事讲得引人 入胜,让大家听得津津有味呢?如果你来讲,
你会用什么方法来讲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如何讲民间 故事。

二、进入情境,创意复述。
要想将故事讲得具体而生动,不仅要熟 知故事的情节,还要体会人物的感情变
化。本环节以《牛郎织女》的故事进行练习,指导学生从理清故事 脉络入手,进入
故事情境。然后让学生进入角色,假设“如果自己是故事中的牛郎,会如何向大家
讲述这个故事。”学生在复述的时候,将文中的第三人称改成第一人称。学生通过
小组交流讨论后,以 牛郎的口吻和情感将故事讲出来。
1.出示《牛郎织女》故事内容,让学生快速理清故事脉络,抓住要 点,找出关键词,
小组内交流,推选最佳代表进行复述,同时将学生写的关键词一一进行展示。
2.小组代表复述故事后,学生进行点评。引导学生从语句是否通顺、表情是否自然、
是否抓住重点、 是否需要补充、内容是否合理等方面进行评价。
3.在学生复述故事的过程中,教师向学生展示一组关键词句。

孤苦伶仃 相依为命 河边拾衣
天上人间 幸福美满 临终嘱托
王母娘娘 隔河相望

80



让学生假设“如果自己是故事中的牛郎,会如何抓住 这些关键词句,向大家
创造性地讲述这个故事。”
明确讲故事的基本要求:


1.用第一人称讲述;
2.配上相应的动作和表情;
3.注意故事细节,丰富人物情感。
4.从全班各小组里选出最有表现力的学生代表,予以表扬激励。
三、激发想象,丰富故事情节。
1.口语交际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充实和完善的过程。民间 故事中有许多情节留白。
本环节可以针对一些留白情节,鼓励学生发挥想象,丰富故事细节,培养学生的
思维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让学生在自由交际和想象中爱上讲故事。
2.出示问题:织女和牛郎第一次见面会说些什么?

织女发现衣服不见了,十分慌张,四处寻找。此时牛郎从树林里走了出来。
要求适当添加人物 对话,但要符合人物各自的身份,符合各自的性格特点。让学
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言。
3.出示问题:牛郎披上牛皮,飞得很快,那为什么飞不过天河呢?

越飞越近,眼看 要赶上了,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玉簪往背后一划,糟了,牛
郎的前边忽然出现一条天河。天河很宽,波浪 很大,牛郎飞不过去了。
先让学生自主发言,鼓励学生去想象,这是神话传说,可以异想天开。 4.针对学生对以上问题的回答,教师适时进行评价,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民间故事的
魅力,出示以下 两个片段激发学生的思考。
5.教师总结:五年级学生口语交际不同于中低年级学生,不再是要求他们 说完整的
话,而是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学会细节描述和情感表达。
6.四、拓展延伸,传承经典。
1.本环节让学生从上课之初写下来的民间故事中挑选一个故 事,结合本节课的学
习,自由讲述,在口耳相传中再次将经典故事的魅力传达出来。
2.推荐书目《中国民间故事100篇》。

81



教学反思








习作:缩写故事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缩写练习的指导,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重点。
2. 过程与方法:学习缩写,对原 有故事内容进行适当摘录、删减、改写和概括。
做到内容准确完整,语句连贯通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
 重点
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用简练的、衔接性的语言概括文章大意。
 难点
把握文章的要点和主要内容,进行有效取舍,运用精练的语言来表达。

82



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境导入,揭示课题。
1. 师:同学们,以往我们写作文往往要求细致、具体,但生活中,很多时候需要我
们长话短说,言简意赅。 你知道哪些情况下需要这样做吗?
生:向上级或向有关单位汇报时;向别人推荐一本书时;把故事简要介绍给别人
时……
2.师:的确,叙述具体是一种表达能力,长话短说也是一种必需的交际能力,这节
习作课,我们就通 过“缩写”来学习长话短说的方法,锻炼我们交际表达的能力。
二、了解缩写,缩句练习。
1.

师:什么是缩写呢?
2.

师:在学习“缩文”之 前,我们先做一个“缩句”的练习,句子会缩写了,段和
篇的缩写也就不难了。
3.课件出示第一组缩句练习。

1.年轻的女教师一本正经板着面孔讲人的起源,讲人的发育和进化。
2.我的脸由于困窘和羞愧一下子涨得通红。
3.有一次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
缩句后:
(1)女教师讲人的起源,讲人的发育和进化。
(2)脸涨得通红。
(3)我笑出了声音。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适时引导,这类句子的缩写方法就是“削枝存干” ,即:去
掉具体描写的部分,留下主要内容。
4.课件出示第二组缩句练习:


83



1. 一声不吭的瑞恩突然说:“那我 来攒钱买钻井机吧。”他的声音很小,但很
坚定,“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2. 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
来,就是一 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
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 呢?”
缩句后:
1.瑞恩说他要攒钱买钻井机,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2.晏子说齐国的人很多。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这类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的概 括方法是:把
人物语言简略化,就可达到言简意赅的目的。
三、明确要求,学习方法。
1.

学生自学习作要求,请打开课本第44页,仔细地读习作提示,想想缩写有什么
方法和要求。可以拿起笔做做记号。
2.

师:用心读一读《猎人海力布》 第1~4自然段的缩写例文,将例文与原文对比,
你发现什么地方没变,什么地方变了,怎么变的?
发现缩写特点:
不变的是:主要内容没变;文章叙述顺序没变;人称没变。
(生交流)发生变化的是:
(1)人物对话概括化了。(如《猎人海力布》中 第4自然段整段的人物对话,在
例文缩写里,只用几句话概括了事,这样既不影响情节,又使语句简练)
(2)具体描写的地方改变了。(原文第3自然段对海力布救小白蛇这一过程写得
较具体,但在 缩写时,削枝存干,去掉了细致描写的地方,把故事中具体描写的
部分改写得更简洁)
(3) 删减了次要内容。(删减次要事件,如第1自然段“他热心帮助别人”部分
仅用一句话交代,删减了他如 何帮助别人的内容)
3.读“习作提示”,整理缩写方法。
师:刚才我们通过原文与课本第 44页例文地对比,发现了一些缩写的方法,现在,
再读一读习作提示,你能整理出一套比较完整、准确 的缩写方法吗?

84



缩写方法:
(1)缩写前:多读原文,抓住重点。
(2)缩写时:合理取舍(删减次要内容);简练语言 (人物对话概括化;具体描
写的地方概括化);连缀成文(对需要保留的内容,不要照搬原文,而要适当 改
写,连缀成文,使语句连贯通顺);结合海力布这一主要人物概括故事主要事件,
删减次要内 容。
(3)缩写后:对照原文,精心修改。看缩后故事是否完整,情节是否连贯,语句
是否通 顺,上下衔接是否自然。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缩写的特点和基本方法,谁来说一说缩写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2.学生 回答,教师小结:缩写前要完整阅读原文,抓住故事重点,缩写时要合理取
舍,简述大意,连缀成文。
3.精心修改,并阅读缩写文,看缩后故事是否完整,语言是否简洁通顺,是否与原
文大意相同 。
二、运用方法,尝试缩写。
(一)共同缩写《牛郎织女》。
1.读《牛郎织 女》,思考: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哪些应该保留,哪些可以
删去?口头交流。
2.对保留的内容进行缩写。教师巡视,相机辅导。
3.课件出示缩写后的《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缩写
古时候,有个没 爹没娘的孩子,跟着哥哥嫂子过日子,可哥哥嫂子待他很不
好。人们见他放牛,就叫他牛郎。
牛郎长大了,哥哥嫂子提出了分家,牛郎便牵着老牛,拉着破车在一座山前
安了家。一天,老牛开口对牛 郎说:“明天黄昏你到山那边的湖边,捡起那件粉
红色的纱衣,跑到树林里等,跟你要衣裳的那个仙女就 是你的妻子。”

85



第二天,牛郎照老牛说 的话去做了,果然等到了一位叫织女的姑娘,他俩各
自述说了自己的情形。之后,他们结婚了。
他们结婚后,生了一男一女,一家四口过着幸福的生活。可是,织女很怕外
祖母找到她。一天,老牛又 开口对牛郎说自己要死了,让牛郎把它的皮留着,遇
到紧急事,就披上它的皮……
最终,王母 娘娘知道织女在人间。一天,王母娘娘来到牛郎家,拖走了织女,
牛郎马上披上牛皮飞上了天,眼看就要 追上了,可是王母用发簪一划,就出现了
一条天河,把牛郎和织女隔开了。
回到天上,王母拗不过织女,只好让牛郎和织女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在鹊桥相
会。
(二)选择其他的民间故事进行缩写。(自由选择喜欢的片段缩写)

三、展示作品,评改提高。
学生自读自改。出示评改要求:

1.故事是否完整(主要人物、事件、时间)
2.情节是否连贯(主要情节、提炼)
3.语句是否通顺(过渡自然、简洁)
师:著名作家老舍曾经说过:“肯删改自己的文章,必 有出息。”可见自我修改
多么重要。请同学们写好后自由朗读、自主修改,想想词语用得是否恰当,句子
是否通顺,故事是否记述完整,不合适的自己试着修改。
2.读给同学听,小组交流,合作互改。
四人一组或两人一组,(根据时间而定)自己朗读习 作,其他同学评议。看看
习作是否将故事的经过记述完整了,是否连贯通顺。教师深入小组参与评议,有
争议的地方可以举手请求老师的帮助。
3.读给同学听,全班交流,集体评议。
谁 想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全班同学听?其他同学按照课件提示思考、点评。请一
名同学读习作,可以是小组推 荐的佳作或优秀片段,也可以是教师发现的最具有
代表性的习作。

86



师:大家听后有什么看法?你认为这篇习作的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说一说 。引
导学生按照故事内容是否完整具体,情节是否连贯,语句是否通顺等方面进行点
评。
4.再次读给自己听,补充修改。
师: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现在请同学们再次读一读自己的 习作,结合刚才评议
的方法,想一想怎样才能写得更好,自己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br>作补充修改。
5.读给爸妈听,分享快乐,将爱延续。
师:回家后,请你把习作读给 爸爸妈妈听,让他们和你一起分享习作的快乐,并
请爸爸妈妈对你写的内容提出建议,再次修改。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交流平台。创造性地讲述民间故事。
2.过程与方法:词句段运用。体会口 语化的表达和成语之间的不同之处;学习把故
事情节说具体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日积月累。正确朗读《乞巧》,并熟读成诵;感受人们乞取
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 重点
感受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 难点
体会口语化的表达和成语之间的不同之处;学习把故事情节说具体的方法。


87



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交流平台。
1.布置复习,自主回顾。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民间故事,读到了好的故事,忍不住要跟别人分 享,讲给
别人听。民间故事流传很广,你想讲的故事别人可能听说了。为了让故事更有新
鲜感, 你可以来点儿小创作。那可以怎样创作呢?
2.小组交流创作方法。教师明确并板书:变换人称,添枝加叶,续编故事。
3.学生根据课文提示任选一项进行创作。
4.学生创作后交流。
(1)变换人称。用猎人海力布的口吻讲故事。(第1~4自然段)
(2)添枝加叶。老牛是如何知道织女下凡的时间的:
二、词句段运用。
1.指名学生读左右两组词语。
鼻子都气歪了 气急败坏
前怕狼后怕虎 畏首畏尾
一个巴掌拍不响 孤掌难鸣
打开天窗说亮话 直言不讳
吃水不忘挖井人 饮水思源
2.读一读,体会这两组词语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 br>左边的词语都是俗语。俗语,是群众所创造的,并在群众中流传,具有口语
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 ,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反映
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

88



右边的词都是成语。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 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成语是汉字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
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
在用词方面往 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3.教师小结。
俗语的主要特点是口语化 ,语言通俗易懂,字数有多有少;成语几乎都是约
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具有概括性。 有不少的俗语和成语存在
着一定的对应关系。
4.小练习。
下列成语可以用哪些俗语替换?

自相矛盾——自己打自己嘴巴
祸不单行——屋漏偏逢连夜雨
欲盖弥彰——此地无银三百两
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
张冠李戴——张公帽子李公戴
一丘之貉——天下乌鸦一般黑
寡不敌众——好虎抵不住群狼
谨小慎微——走路生怕踏死蚂蚁
越俎代庖——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咎由自取——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第2课时

一、词句段运用。
1.指生朗读课文中的例子。想一想,第二段比第一段增加了哪些内容?

89



2.小组互相交流。明确:第二段里的句子添加了一 些适当的修饰和限制词语,使句
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具体、生动、形象。把第一段里的一些句子加上了语言 对话,
增加不少的动作、神态描写。这种写法其实就是扩写。那么什么是扩写呢?
如果把一个 句子比作一棵大树,那么,缩句就是给“句子”这棵大树修枝剪叶;
扩句就是给句子添枝加叶。从阅读角 度讲,缩句就是把握一个句子的主要意思;
从写作的视角看,扩句就是在简单的句子上,添加一些适当的 修饰语和限制词语,
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具体、生动、形象。如:
原句:红旗飘扬。
扩句: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迎风飘扬。
可以看出,前一个句子的意思是完整的,但 是不具体、不明确,从这个句子
中看不出什么样的红旗、在哪里、怎么样地飘扬。后一个句子在前一个句 子的基
础上加上了“鲜艳的 “五星”“在天安门广场上”“迎风”等修饰的词语,使句
子的意思更明确、更具体。
3.小练习。仿照课文中的例子,把牛郎织女初次见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
二、日积月累。
(一)民间故事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你们都知道哪些民间故事?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和牛郎织女这个民间故事有关的古诗——《乞巧》。
(二)识字解题、指导书写。
1.板书课题。学生书空,说笔画。
2.“乞”字和哪个字特别像?(板书“气”)这两个字有什么区别?
观察“乞”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怎样写才能把这个字写漂亮?
教师示范。拿出田字格本,工工整整、漂漂亮亮地写一个。
3.“巧”字能组词吗?怎样把“巧”字写漂亮?(教师示范)工工整整、漂漂亮亮
地写一个。
4.普通话有一个音变规律:当两个三声连读时,前一个音读二声。
5.“乞巧”是什么意思?
6.大家对作者林杰有多少了解?

90



师简介:林杰,唐代诗人。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 能写诗,还精通书法棋艺。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领略大诗人林杰的文采。
(三)“一读”——读音正确。
1.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大声地读一读,要求:字音读准确,诗句读通顺。
2.《乞巧》这首诗当中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模一样的,是哪两个字?(“宵”“霄”)
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师:查字典,看看这两个字的字义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记住这 两个字?
(有个顺口溜记住它们:肖加宝盖熬通宵,雨落肖头是云霄)
3.指名读。
(四)“二读”——读出韵味。
1.大家见过古人读诗吗?读出古诗的节奏。
2.师范读,生思考:老师读的和你们读的有什么不一样?
3.师生合作,分句读。
4.齐读。
(五)“三读”——入情入境。
1.在小组内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2.生生交流,说说自己从诗句中知道了什么。
3.这首诗前两句隐藏着一个民间故事,你们知道吗?(牛郎织女)
师:牛郎和织女在干什么呢?
生:鹊桥相会。
4.就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在做什么呢?由这两句诗你看到了怎样的场
面?
5.如果有一双像织女一样的巧手,就可以——
6.让我们一起来到这场景中,姑娘,你好!你姓——
姑娘,你在月下干什么呢? 不管是陈家的姑娘,还是王家的姑娘,或是李家
的姑娘,姑娘们都在穿针引线,这真是——
7.难怪唐朝诗人崔颢曾这样赞叹:

91


< br>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这是怎样的盛况呀!民间《乞巧歌》这
样唱道:乞手巧,乞容 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8.(音乐起)就让咱们一起加入乞巧的人 群中去,眼望浩瀚的银河和皎洁的明月,
许下美好的心愿吧!
姑娘,七夕之夜,你要乞的是——
男孩,在这美好的七夕之夜,你也来乞点什么——
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美好心愿。
9.此情此景,诗人林杰情不自禁地吟道——让我们把这美好 的心愿都融进这首诗中,
一起来吟一吟——
(六)适度拓展、课后积累。
牛郎织女 这个美丽的传说感动了许多人,七夕也成了一个美丽又凄婉的节日。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竞相题咏, 留下了许多诗篇,大家可以课下去收集。读
一读,背一背。
教学反思


快乐读书吧:从前有座山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鼓励学生阅读民间故事,在交流阅读感受的过程中体验阅读民间
故事的乐趣。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民间故事中的人物特点,明白民间故事的特点,掌
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培养学
生热爱阅读、广泛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 重点

92




引导学生体会民间故事中的人物特点,明白民间故事的特点,掌握一定的阅读
方法。
 难点
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培养学生热爱阅读、广泛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简述故事。
1.

师: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讲的是什么
故事呢?从前有座山……在很小的时候,爷爷奶奶也许就给我们讲过这个故事。像
这样耳熟能详 的民间故事很多很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

引导学生简单交流阅读 民间故事的乐趣(能够感受到很多生活中没有的乐
趣……),教师适时引入:同学们,课前老师安排你们 阅读了中外的民间故事,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分享阅读的乐趣吧。
二、互动交流,分享内容。
1.过渡。
2.引导学生试着猜一猜老师感兴趣的原因。
3.引导学生分享自己阅 读《中国民间故事》中的精彩故事(《白蛇传》《梁山伯与
祝英台》《八仙过海》……),说说自己都从 中体会到了哪些乐趣。描述的时候
可以借助想象充分感受故事的乐趣,也可以通过角色体验的方式感受人 物的情
感、心理。同时,还可以将自己精心制作的读书卡拿出来跟大家分享。(片段或
词句摘抄 )

三、拓展交流,分享乐趣。
1.

引入:同学们,除了《中国 民间故事》外,课前老师还布置大家阅读了欧洲的《列
那狐的故事》,非洲的《非洲民间故事》等,我猜 大家一定也获得了不少的乐趣
吧。接下来,就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分享活动。

93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内读书分 享,让他们展示自己阅读过程中制作的读书卡,教师
提醒他们根据分享《中国民间故事》时的多种形式将 自己的读书乐趣介绍给组内
的同学。小组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对于自己不太明白的地方,可以等别人说完 后
再进行询问。教师也可参与到学生的读书分享活动中。
3.反馈分享收获。
(1 )指名学生交流通过读书分享活动,对自己所读过的民间故事又有哪些新的认
知,教师及时肯定他们的交 流成果,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汇报。
(2)开展“精彩贴贴贴”活动:让学生将自己富于创意的读书 卡贴在墙壁上的“快
乐读书吧”里,让更多的学生分享自己的读书乐趣。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让我们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吧,从更多经典民间故事中汲取精神的养
料,并从故事中感知真善美的意义。相信有民间故事相伴的日子里,我们的生活会
增添更多的美 好!。
教学反思


12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掌握“乃、熏”等5个会认字和“祭、乃”等8个会写
字 。
2. 过程与方法: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示儿》。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 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示儿》。
 难点

94



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怀。

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

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教材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
大概意思。
(教师板书诗题:示儿 题临安邸)
2.

指两名学生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

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这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相同:1.作者都是南宋的诗人。
2.都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不同: 1.《示儿》是诗人临终前写给儿子的;《题临安邸》写的是诗人对统治者
的辛辣讽刺和无限愤慨。
2.《示儿》直接诉说自己的心事;《题临安邸》则是借景抒情。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学习《示儿》。
师:同学们,这首诗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 感人,堪
称“千古绝唱”。
1.了解作者及背景:

2.指名朗读《示儿》 ,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提示:“示”的意思是告诉,告之。
“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3.

借助注解,一行一行地解读:诗人临终前对儿子们说了些什么?
(适时点拨:理解“元、但、乃”的意思。)

95



交流归纳:死后无牵无挂;挂念国家没有统一;盼望早日北定中原;祭奠时告
慰统一的消息。
4.

逐句缩减,理解遗愿。
(1)如果陆游只能对儿子们说三句话,留下哪三句?(2、3、4)
(2)如果只能说两句话,留下哪两句?(3、4)
(3)如果只能说一句话,留下哪一句?(4)
(4)陆游的遗愿是什么?(“告乃翁”,即在九泉之下也要知道“北定中原”的
消息。)
5.

还原语境,沿情设问。
(1)一个人临终前,在自己的儿女面前,一般会留下什么样的遗言?而陆游的遗
言有何不同?
(2)一个人知道自己将要辞世,心情一般会万分悲哀,而陆游的“悲”有何不同?
(3)既然说死后万事皆空,为何独独要“悲”?
(4)既然人死后万事都不可知,为何还要“告乃翁”?
(5)有感情地诵读诗句。
6.

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诗人从20岁,一直盼到85岁。这6 5年间的每一天,诗人作为北宋遗民是
怎样度过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诗人的另一篇佳作。
(2)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并提问: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你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你的心 情怎样?这是怎样的泪?
(3)诗人就是这样,在眼泪中,一年又一年地盼望着,直到临终之际,还念 念不
忘祖国的统一。(板书:难以瞑目盼望统一)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什么?(悲)
为什么悲? (为国土沦丧而悲,为苦难百姓而悲……)
小结:这首诗,作为一份遗嘱,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一 个人在病榻弥留之际,
回首平生,百感交集,环顾家人,儿女情深,要抒发的感慨,要留下的话语,是< br>千头万绪的。而诗人却不说别的家常话,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只叮嘱儿
子们家祭时别忘了 把“北定中原”的胜利消息告诉他。让我们满怀激情地齐声背
诵这首古诗。

96



(二)学习《题临安邸》。
1.过渡:就 在陆游临终之际还在盼望统一的时候,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王师干什么
去了呢?(男生齐读《题临安邸》 )
2.了解背景: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个
皇帝 ,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
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 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
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压榨;政治上腐 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
情声色,寻欢作乐。在这样的情况下,林升写出了这首《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3.讨论: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陆游至死没有盼到祖国的统一?试着在这首诗中
找到答案。
体会“暖风熏得游人醉”,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
画面?
学生想象:这些权贵成天灯红酒绿,烂醉如泥,如行尸走肉。
4.通过这个“醉”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仿佛听到了他们在那里高谈阔论,却什么也不 去做;仿佛听到了被金兵占领地
区的老百姓在说:“南宋什么时候能把领土收回去,让我们不再受苦啊! ”)
5.可是暖洋洋的春风把这帮只知道游山玩水的达官贵人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样。在他
们的 眼中,杭州还是
杭州吗?(不是)
师:是啊,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老家汴州。
6.杭州只是他们逃难的地方,是不是他们真正的家?(不是)那些家伙简直把临时
避难的杭州当作了老 家汴州。
师:也就是说那些家伙早已忘记了故都汴州,忘记了被金兵占领的半壁江山。
7. 教师解说: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
繁华的城市。北宋画家 张择端曾经把当时汴州的繁华景象画了出来,这就是有名的
《清明上河图》,请大家看一看画中的部分景 象。(课件出示《清明上河图》)


97



师:同学们看到了什么?指名交流。
(的确是这样,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川流不 息。好一派繁荣昌盛、
国泰民安的景象啊!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从金兵攻破城门起,就不复存在了。山河 破
碎,百姓遭殃,美丽的河山就断送在这些只知道吃喝玩乐的达官贵人手中。)
汴州的繁华已 经不复存在了。我们再来看看杭州,这些权贵们逃到杭州后,
杭州又成了什么样子呢?谁能用一句诗来回 答?

山外青山楼外楼
8.你怎样理解这句诗?(西湖周围的青山楼阁重重叠叠,风光极其美丽。)
9.这些楼是谁建的?(皇帝及权贵)他们建这些楼的用途是什么?(为自己享乐)
师:是啊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多美啊!他们已经断送了一个美
丽的汴州,难道还想再断送一 个锦绣如画的杭州吗?(课件出示:杭州美丽的风景图
片)
10.看到这么美丽的杭州,面对 这群只知道享受,而不顾老百姓死活的权贵,你们着
急不着急?(着急)着急什么?(着急他们这样吃喝 玩乐,金兵又会把杭州占领了。)
11.有感情地朗诵全诗。(课件出示全诗)

三、领悟情感,总结诗篇。
1.

当这两首诗同时摆在我们面前时,一面是 权贵们寻欢作乐的场景,一面是作为
遗民代表的诗人临终前还在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景,两幅截然不同的画 面同时呈
现在你的眼前,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感想?(自由畅谈)
2.

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1)当北方大片领土被匈奴践踏,百姓们在匈奴的铁蹄下或背井离 乡,或被奴役,
过着悲惨的生活时,西湖边还是一派歌舞升平、纸醉金迷的景象。
(2)诗人在金兵的铁蹄下几十年如一日,苦苦期盼、度日如年,临终还念念不忘
国家的统一。
(3)这是两首各不相同的古诗,最大的相同点是什么?(那颗忧国忧民的心是完
全相同的。) (板书:忧国忧民)
3.学生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并理解重点词语。
四、课内外结合,拓展延伸。

98



1.

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死不瞑目、忧国忧民
的爱国诗人,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2.

古往今来,无数的仁人志士,抛 头颅,洒热血,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祖国的
统一,民族的兴旺。如今,我们伟大的祖国如腾飞的巨龙 跨入了世界强国之林,
昂头挺胸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倘若陆游在天有灵,他也该含笑九泉了。
3.阅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4.作业:背诵古诗。默写《示儿》。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己亥杂诗》
一、题目激趣,营造学习氛围。
1.

以前我们学 的诗多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距今仅一百多年,清
代龚自珍的一首诗。
2.

板书:己亥杂诗。(提示:不要把“己”写成“已”, 注意“己”和“已”的区
别,指名说说怎样记住它们的字形。)
3.指名读课题后全班齐读课题,解释诗题。
(1)读了课题,你们知道诗题的意思吗?谁来说一说?
课前学生已经通过查字典和翻阅工具 书,明白“己、亥”两个字的意思,学生自
己汇报,教师适时出示:

“己”是“天干 ”的第六位,“亥”是“地支”的第十二位,所以诗题就
是农历的干支纪年,即1839年。然后学生通 过课前的预习和查阅资料了解到这

99



首诗是 龚自珍在辞官南下的途中所作,他把一路上的所见、所思、所想记录成
315首日记体组诗。
(2)你们知道1840年的中国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情吗?(学生根据课前的搜集汇
报:鸦片战争。 )

1839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
政 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
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 诗,这是他的日记体组诗中的第220首。
4.简介龚自珍。
学生把自己课前查阅并搜集到的龚自珍资料在班上以小组形式进行汇报展
示。
二、初读全诗,整体把握。
(一)自主学习。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能正确地读顺诗句,掌握朗读节奏。
2.看看通过自学,能读懂什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自主汇报学习结果。)
(二)师生诵读。
1.指名读,齐读,练读。(纠正字音与停顿)
2.师配乐范读。
师:同学们都读得这么投入,我也被你们的朗诵感染了,我也想读一读。
3.学生再配乐读整首诗。
4.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汇报交流。
5.学生小组自由交流,解决以下内容:
(1)“九州生气恃风雷”中“生气”真的是指九州“发脾气”吗?
(在这里用“朝气蓬勃的局面或者景象”这种说法更符合前文“九州”这样的语言
环境。)
(2)“万马齐喑究可哀”一句中“万马齐喑”指什么?
(指社会政局毫无生气,人们都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
(3)“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 一格降人材”诗句中的“重抖擞”指再次振作精神。
那“不拘一格”是什么意思呢?

100

两股红绳手链编法-黑龙江一本分数线


二字的大写-计算机专业自荐信


嘉兴职业技术学校-成都人事考试网站


讲文明树新风作文-司法考试大纲


扬州中考分数线-文艺晚会策划书


456465-学前班教学计划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地址-儿童十大宣言


给远方同学的一封信-河北联合大学分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