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习网|小学数学教学随笔范文.doc
福建省分数线-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个人简历范文】
随笔,亦称杂文,是散文的一个分支
,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
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写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
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
动,婉而多讽,是言禁未开之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下面是为
你带来的小学数学教学随
笔范文 ,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一
现行的数学教学大纲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这两条走向成功的“腿”都已经提高了<
br>相当重要的程度。笔者几年的教学实践也证明,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可以推动和促进学生智力
的发展
,培养好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能使数学教学得心应手。就此,本人想谈一点浅见,以
待指教。
一、注重实践教学,创造成功条件,激发学生兴趣刚拿到数学新书时,总爱不释手地翻
来覆
去浏览,积极的兴趣的倾向是朦胧兴趣的开始,那完全如何把握契机,把这种积极的心
理倾向设法转化为
一种积极的真正兴趣,无疑这当中上开始的课尤为重要。
二、设计育人情境,内化学生情感,使生亲师信道
积极的情感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和生理
的活动能量,从而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学生听课
也伴随一定的情感,而学生的情感往往同他对教材的领
会程度,对教师教学的兴趣密切相关。
三、教学内容的最佳呈现,需要教师读活教材
多年来,我总是努力使每一个40分钟的教学,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认知过程;努力
把教师的外部指导内化为学生的能动活动;总是在怎样才能唤起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和如何
才能
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新知识上下功夫,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努力使学生不仅长知
识,能力也得到训
陈和培养。而且从小就能受到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这对提高
学生的素质无疑帮助很大。要做
好以上这些,我认为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准确地理解教
材,驾驭教材。否则,都是空话。这是因为呈
现在学生面前的教科书不同于一般参考材料或
其他一些课外读物,它是按照学科系统性结合儿童认知规律
,以简练的语言呈现数学知识的。
知识结构虽存在,但思维过程被压缩。学生看到的往往都是思维的结果
,看不到思维活动的
过程,思想、方法更是难以体现。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呈现进行精心设计和加
工,通
过教学实践,体现数学本身那种令人倾倒的丰满的内容,体现思维过程和思想方法。为此,
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书本上看得见的思维结果,更要让他们参与那些课本上看
不见的思维
活动过程。因此,我的体会是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教材。通过教材,使自己先受
到启发,把教材的思想内
化为自己实实在在的思想,把教材读活。让自己从书本中精练的定
义、公式以及叙述等的背后,看到数学
本身本来丰满的面容,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弄清它
的形成过程。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不仅获得真理的
条文,而且更能使我们的教学过程真正
成为人与人、前辈与后代、数学家与学生之间的活生生的思想与情
感的交流。否则,教师自
己头脑里没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没有思维过程,把课本当成一本死书,照本
宣科,那么
就不可能把知识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不可能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很好地展现开来,那学生也只<
br>能是死记硬背、机械模仿。这样的教学也一定是既没有生机,也没有深度。不可能使学生的
知识形成网络,更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建构了。因此,教师熟练地掌握教材,把
教材读活,是
使数学教学成为思维活动教学的前提,也是提高我们教学水平的前提。
教师理解了教材,了解了教材的思想,有了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暂时),并不等于学生
也
理解了、了解和有了。学生不是靠我们头脑里的数学思想方法就可以掌握新知识的,而是
靠我们教师把自
己的思想变为行为。学生是通过我们的语言、我们设计的教学过程、创设的
思维空间到达知识彼岸的。同
时,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能否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完全
依靠教师的主导。
不论我们教师对教材挖掘得多深,理解得多么透彻,把教材读活到什么程度,但如果不
能对教材进行很好
地加工、处理,不能把理解地落实在自己地教学过程中,不能对课堂教学
过程进行很好地设计,那么,对
学生学习来说,都等于零。教师也只能是哑巴吃汤圆——自
己心中有数。因此,我认为教师还必须遵循教
学规律,紧密结合实际,选取恰当教法和教学
手段,把教师地思维内容转化为学生地思维内容。教师先受
到启发后,再通过老师去启发学
生。如果教师只停留在自己理解,而不善于教学,那教学效果一定不好。
因此,我非常重视
在提高自己驾驭教材能力地同时,提高课堂教学地设计能力,努力使自己地思想方法很
好地
体现在自己地教学过程中,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课本与学生之间地活生生地中介。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通过老师地课堂教学,掌握该掌握地知识,具备该具备地各种能力,提高应有地素
质。因此,
我认为教师熟练地掌握教材,把教材读活,设计出合理地教案,并在实际教学中
灵活地加以运用,是提高
课堂教学效益地根本保证。
总之,教师读活教材,熟练地掌握教材,是我们备好课、上
好课的前提和保证。有了这
个前提和保证,我们才能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弄清楚,讲清楚,才能给学生设计
一个广阔的思
维空间,为他们主动构建认知结构奠定基础。有了这个前提和保证,我们才能了解知识形成
过程中所运用的思想方法,才能有机地渗透给学生,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全面完成小学数
学教
育任务。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二
如何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作为开发人脑资源,培养创造力的主力学科,对课堂氛围,学生集中精力,进入角<
br>色的速度要求尤其高,数学课的导入能以最少的话语,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进入数学王国,
并且能
承上启下,温故知新,激起学习欲望,又能联系以前知识,为进入学习高潮作准备。
一、用悬念导入
在导入新课时,教者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建“愤”、“绯”情境,
使学生有了强烈的
求知欲望,能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
例如
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321”,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
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
一
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
判断出哪些数能
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
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
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感到
十分
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
3整除吗?”学生
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
二、巧用迁移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巧用旧
知导入新课,
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段“孙悟空分
月饼”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
喷喷
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谗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
们”。他拿出四个
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
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
。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
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
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
八戒。这里利用学生们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地从
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
做铺垫,过渡到新知。真正做到了“启”而能“发”,激起了学生探
求新知的欲望。
三、借用教具导入
儿童地世界是独特地。教
学伊始,有目地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地事物、图画等教具,
不仅能激发学生地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
了学生地观察能力和应用数学能力。例如在教学“角
地初步认识”时,先出示红领巾、五角星、学校地多
边形花池等实物图,让学生从自己熟悉
地日常生活中来寻找角。在教学“比地意义”时,老师出示一面国
旗,满怀激情地说“同学
们,今年10月1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这是一面国旗,它地
长是3分米,
宽是2分米”。然后再引出比地意义。这里,既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师生共同营造
出
无比自豪地“愉悦”氛围,同时,美丽地国旗也使学生受了艺术美地熏陶。
当然,新课的导人方式还有很多,如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听音乐等。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这一切
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
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
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三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数学内容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感悟数学的价值。力求做到数学源于<
br>生活,并用于生活,让学生感悟和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学,必须
认真学
好数学。
(一)寻求知识背景激起学生内需
小学数学中的许
多概念、算理、法则等都可通过追根寻源找到其知识背景,教师在教学
中要努力把数学知识向前延伸,寻
求它的源头,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从何处产生,为什么会
产生。在此基础上再来教学新知,学生就会产生
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
(二)利用生活原型帮助学生建构
众所周知,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心理特征之间的矛盾,是造
成许多学生被动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实,佷多抽象的数学知识,只要教师
善于从学生生
活中寻找并合理利用它的“原型”进行教学,就能变抽象为形象,学生的学习也就能变被动
为主动,变怕学为乐学。
(三)用于现实生活领略数学风采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知识从哪里来,更要让学生知道往何处去,并能
灵活
运用这些知识顺利地解决“怎样去”的问题,这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和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