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理实验撞上心理课堂

余年寄山水
921次浏览
2020年10月21日 10:5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八年级生物教案-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拖拉机学院

2020年10月21日发(作者:邵循正)


当心理实验撞上心理课堂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以活动为载体的课程形式。它遵循学生的心 理发展
规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技术,借助团体
动力,通过课堂设计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和体验,在活动中获得领悟
和发展,进而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形 式包括小组
讨论、角色扮演、情境体验、团体小训练、头脑风暴等。活动的设计
要具有新颖性、 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活动内容需要有一
定的内涵和深度,能引发学生的思考,给予学生启发 。总之,课堂的
设计和操作要不断地创新和改革,这成为授课教师的一项重要挑战。
笔者根据实 际教学情况,结合教学课例,谈谈心理实验在心理辅导活
动课中的应用。
一、运用心理实验的可行性
1879年,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 br>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回顾心理学发展史,延迟满
足实验、皮格马利翁实验、从 众实验……这些经典的心理实验揭示了
人类心理发展的规律,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现代 心
理学提出的理论、原理和规律大都来自实验研究,这些研究成果成为
心理学大厦的坚固基石, 可以说,没有心理实验,心理学就无法得以
发展。心理辅导活动课以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为理论向导,通过 精心设
计将心理学的有关理念技巧传达给学生,其中渗透的很多心理学知识
是以经典的心理实验 结论为基础的。
近几年,全国中小学校都已普遍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程,在迎来


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春天之时,许多心理教师也有这样的感受:许多
学生在参与活动时非常积极 ,活动结束后的分享体验环节却默不作
声,即使能参与分享,其体验和感悟也比较肤浅。这使得心理课的 活
动往往流于形式,起不到有效辅导的作用。因此,心理教师需要不断
创新课堂设计,活动内容 要有一定的内涵和深度,能促进学生主动去
思考。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好奇心逐渐增强,思维的创造 性也日
益明显,他们能通过对现象的观察进行一定的总结和分析。试想,如
果能让心理实验走进 心理课堂,其新颖的活动形式、真实可靠的结论
一定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提高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带 给学生深刻
的体验和感悟。可见,尝试将心理实验运用于心理课堂具有现实的可
能性。虽然严谨 的心理实验要求严格控制实验条件,排除干扰变量,
但许多现场的实验同样能得出发人深省的结论。心理 辅导活动课课堂
作为一个真实的实验情境,存在着社会群体压力、群体规范、群体促
进性等因素 ,在这样的环境中实施心理实验,能够代表班级群体学生
心理的真实特点。所以,对于一些实验控制要求 不是十分严格、便于
操作的心理实验完全可以在课堂中重现。因此,在心理辅导活动课堂
中,巧 用心理实验,创设课堂情境,是一项切实可行的活动设计思路。
二、尝试运用心理实验的课例分析
创造力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能力,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已成为 世
界各国教育发展的趋势。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七、八年级学
生思维发展已进入形式运 算阶段,以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为主,能处理
抽象概念,此阶段青少年的思维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思考模式。 因此,


在此阶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培养
创新 思维首先要打破思维定势,但打破思维定势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情,如何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思维定势呢? 我运用邓克的盒子问题经
典实验来尝试教学。在七年级心理辅导活动课“创意金头脑――打破
思 维定势”的课堂活动中,我进行了这个实验。
结合实际课堂的教学情境,准备的教具有:一盒火 柴、两枚图钉、
一支蜡烛。布置任务:请根据以上三样东西把蜡烛点燃,并固定在教
室直立的墙 壁上。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提供实物,让学生通过
实践操作完成活动。学生们拿到实验物品后积极 地投入到讨论交流
中,交流时不断比划操作,每位学生都强烈地表现出“主人翁”的意识。
课堂 上,各小组解决盒子问题的对策多种多样:有学生先将蜡烛点燃,
把燃烧的蜡油涂在墙壁上,将整支蜡烛 粘贴在墙面。可惜,没过几秒
钟,蜡烛便固定不了掉下去了;有学生将两枚图钉横向排列钉在墙面
上,把蜡烛卡在这两枚图钉之间,再点燃烛芯,看似合理的解决方式,
却固定不了蜡烛;还有的学生直 接将图钉穿透蜡烛中心,利用细微的
图钉头把蜡烛固定在墙面上,但图钉重量远远小于蜡烛的重量,此方
式也以失败告终……进行了一番尝试后,未寻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正当学生们愁眉不展时,我 略加引导:“请发挥这三样物品更多的功
能来解决。”学生们又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实验活动中了。功夫不 负有
心人,学生们积极热情地投入活动,不断思考,不断总结归纳,最终
找到了利用火柴盒子解 决问题的方法。其实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只
需用火柴把蜡烛点燃,然后用图钉把空火柴盒固定在墙上, 再用蜡油


把蜡烛粘在火柴盒上,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活动结束后,学生 们纷纷举手分享活动感受。一名学生说:“我
好笨呀,竟然想不到这么简单的方法。”另一名学生说:“ 其实,我们
只要仔细观察,大胆发挥想象力就可以解决的,火柴盒在这里是装火
柴的容器,但它 也可以有固定蜡烛的功能。平时,我们都是用自己习
惯的方式来使用这些物品,却看不到其他的功能。” 在学生的感悟分
享中,我借机解释了思维定势和功能固着的概念。显然,学生在亲身
体验的活动 中得知打破思维定势的重要性,能运用克服功能固着的方
法训练创造性思维。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便自然而 然地达成了,有效地
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提升了课堂活动效率。
根据现阶段中小学心 理辅导活动课程的大纲和要求,可引用的心
理实验很多。比如,有关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等学习能力 主题的
心理课,可以做注意起伏现象实验、记忆广度实验、系列位置效应实
验等。另外,从众心 理实验、社会刻板印象实验等可运用于人际交往
主题的心理辅导活动课。
三、心理实验应用在心理课堂的意义
结合以上课堂纪实,将心理实验引入心理课堂可以有以下几方面
的作用。
第一,能够直 观地验证某一理论规律,将抽象的心理学知识具体
化,教师无须过多地讲解有关的理论概念,学生可以自 发觉察感悟,
提升课堂活动效率。本课例中,学生通过实验操作便可轻松理解“思
维定势”“功 能固着”的概念。 第二,通过亲自参与、体验,激发


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活跃了 课堂气氛,易于领悟心理学知识的内涵
和实用,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 解
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学生在解决“盒子问题”的实践活动中,自己
发现问题,讨论分享活 动感受,教师只需适当引导,学生便有的放矢,
活动目标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三,可操 作的经典心理实验运用于心理课堂,为心理教师设计
辅导活动课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思路,有效地拓宽了课 程资源。根据不
同主题课程需要,教师可示范操作实验,也可提供材料供学生操作、
感悟。
四、运用心理实验需注意的事项
(一)实验选择需结合课堂内容要求和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心理成长为目
标的课程。心理实验进课堂不是为了讲授心理学原理或知识,课堂设
计 一定要把握好“度”,要选择与课堂主题紧密相关的实验。初中阶段
是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蓬勃 发展的阶段。因此,选择的实验
内容需有可操作、可觉察、可领悟的特点,切不可将心理实验随意搬进课堂。比如,这次的课例,选择“邓克盒子问题”的实验,较符合七、
八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能通过实验活动使学生自我觉察活动意
图,从而达到课堂目标。之前,笔者在设计该主题活动时,尝试 引用
“摆钉子”实验,要求在立着的一颗钉子上摆放十颗钉子。笔者选择了
两个班级授课,结果 没有一个小组的实验活动是成功的。课后分析反
思,“摆钉子”实验的要求不符合学生现阶段的心理发展 特点,它更适


用于高二、高三的学生。所以,心理实验的合理选择对课堂的活动效
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心理实验操作需强调活动规则
俗话说,“没有 规矩就不成方圆”,要想构建有效的心理课堂,必
须与学生达成共同的约定。我们知道心理辅导活动课有 相应的课堂要
求,如真诚开放、积极主动、乐于分享、遵守保密原则等,心理实验
运用于心理课 堂在满足辅导活动课要求的同时,还需强调其特殊的规
定。结合笔者所执教的这堂课,因实验材料火柴和 图钉都存在安全隐
患,我首先强调重中之重是安全,只有在安全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
地感知、 觉察、领悟,从而逐步靠近课堂活动目标。因此,教师需结
合不同心理实验的材料和预设目标,强调心理 实验操作时的注意事
项。
(三)熟悉实验流程,做好课堂掌控
心理实 验进入课堂后,就将成为一个团体活动,要想收到预期的
效果,教师一定要熟悉实验流程,控制干扰因素 ,并做好对突发结果
进行解释的准备。本课例中,学生在实验时,存在较强的思维定势,
反复尝 试用原来的方式操作实验,难以突破旧有的思维模式。这时,
教师需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新方法,提醒学生 注意把握时间。另外,课
堂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不可控因素很多,只有那些操作简单,对
实 验环境不作太多要求的实验才适合引入课堂,否则可能会适得其
反。
(四)合理解释实验结果,避免“贴标签”


心理实验作为心理辅导活动课设计的 一种形式,其目的是帮助学
生认识心理特点,理解心理原理,促进个体心理成长。实验只是工具,
实验结果的解释不能变成心理学专业知识的讲解,而应该更倾向于实
验结束后让学生自己谈谈对实验现 象的感受,借助团体动力,增进学
生的理解和感悟。这样,既能使学生对心理实验保持足够的兴趣,又< br>能有效地达成活动目标。此外,学生在实施实验后,会有不同的实验
结果,不排除个别小组的实验 结果与可参考结果有些许差距,这可能
会引发学生对自己的不良评价。本课例中,有的学生在实验操作后 ,
会认为自己创造性思维发展水平低,能力不足,甚至有的学生会产生
“我怎么那么笨”等负性 评价。此时,教师要及时解释说明,中学阶段
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黄金期,可以通过训练提升创造性思维 ,给学生
积极的鼓励,避免学生随意给自己贴消极的标签。
综上所述,将心理实验引入 心理辅导活动课有一定的实效性。心
理学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积累了丰富的资源,诞生了一个又一个经典
的心理实验。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勇于创新,大胆地尝试运用,心理
实验在课堂上同样能带领学 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促进自我
心理成长。

南宁人事职称网-职称外语考试用书


河北教育厅-湖北会计


狗宝宝-暑假日记大全100字


入团誓词-宜宾中考网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楼兰的忧郁


奥秘探索-九色鹿教学设计


不学无术-小学家长会班主任发言


沙洲职业工学院地址-重阳节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