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总结

萌到你眼炸
959次浏览
2020年11月15日 18:5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个人工作总结模板-教师学习心得

2020年11月15日发(作者:洪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北京的春节
一、走近作者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被誉
为“人民艺术家”。老舍的文学作品语言通俗易懂、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浓郁的北京韵
味。著有长 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老舍一生忘我地工
作,是文艺界当之无 愧的“劳动模范”。
二、解词语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景象;更,变更。一 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
新。例句:阳春三月,春回大地,万象更新。
万不得已|实在没有 办法;不得不这样。例句: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我是不会开口请
求你的帮助的。
光景|①境 况;状况;情景。例句:他家的光景还不错。②表示大约的时间或数量(用
在表时间或数量的词语后面) 。例句:二十年的光景,他已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者。
截然不同|形容两种事物没有一点共同之处。例句:我和小林的性格截然不同。
娴熟|熟练。例句:爸爸的驾驶技术很娴熟。
三、近义词
规矩—规则 充足—充裕 间断—中断 娴熟—熟练 照常—照旧
万不得已—迫不得已 截然不同—迥然不同 零七八碎—杂七杂八
四、反义词
充足—缺乏 间断—连续 娴熟—生疏 高潮—低谷
万不得已—心甘情愿 截然不同—一模一样
五、词语搭配
(红红)的对联 (酒肉)的香味 (各色)的年画 (特有)的玩具
(快乐)的日子
六、词语拓展
关于春节的四字词语:万象更新 悬灯结彩 合家欢乐 吉祥如意 欢天喜地 福星高照
含“然”的四字词语:截然不同 安然无恙 嫣然一笑 庞然大物 戛然而止 油然而生
七、文本解读
1.第①自然段中作者引用俗语的好处是什么?



引用俗语说明老北京的春节从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开始,天气的“冷”与年味的 “热”形
成了鲜明的对比,写出了春节在北京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2.从第①自然段中“不是……而是……”中可以感受到什么?
“不是……而是……”写出了腊八粥配料的丰富,也从侧面反映了过年时的热闹。
3.吃饺子就腊八蒜会是怎样的情景?你能发挥想象写一写吗?
示例:热气腾腾的饺子刚端上 桌,孩子们就忍不住伸手用筷子去夹。左手捏着色如翡翠
的腊八蒜,右手夹着皮薄馅多的饺子,左一口右 一口,吃得不亦乐乎。大人们看着孩子们狼
吞虎咽的样子,忍不住笑了。
4.“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这句话是过渡句,在文中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上文孩子们欢天喜地准备过年的情
形,又引出下文大人们为过年而进行的准备 工作。
5.春节到来之前,作者详细描写了哪几天?为什么要重点描写这几天?
作者详细描 写的是腊月初八和腊月二十三。这两天是春节前的重要节日——腊八和小年。
它们能够集中反映老北京人 迎接春节的热闹气氛和特有习俗。
6.你知道什么叫守岁吗?春节时我们为什么要守岁呢?
按照老北京的习俗,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这叫“守岁”。“守岁”
有两重意义: 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
寿。
7.为了说明“除夕真热闹”,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展开细致描述的?
从感官角度来写:“酒肉 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鞭
炮声日夜不绝”,作者从嗅觉、视觉 、听觉等多个角度,细致描述了除夕的“热闹”。
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写: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 贴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祭祖、
守岁等。这些活动表现出了除夕的“热闹”。
8.老北京正月初一有哪些风俗习惯?
男人们到亲朋好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许多寺院开放,庙会开始。
9.元宵节的灯多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元宵节的灯特别多。从“整条大街”可以看出挂 灯的范围之广;从“几百盏灯”可以看
出灯的数量之多;从“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可以看出灯的种类之
多。
10.“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 做事,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
了。”从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情?



到了正月十九,花灯逐渐熄灭了,庙会接近尾声了,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 。快乐的
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作者对春节恋恋不舍的感情。
八、难点探究
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作者写了有关春节的哪些习俗呢?
北京的春节给我留下的总体印象是热闹、隆重。有关春节的习俗如下页表所示:

九、结构图示

十、主题归纳
主题:本文作者通过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 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再现
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反映了普通老 百姓欢欢喜喜过年的心情、对
生活的热爱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和喜爱之情。
感悟:又香又稠的腊八粥喝出了老北京人日子的甜美;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奏出了老北京< br>人的幸福与安康;色味双美的腊八粥让老北京的春节变得有滋有味;红红的春联、火红的灯
笼又贴 挂出了老北京的红红火火……老北京的春节隆重而热闹,温馨又美好。让我们继承并
发扬这些优秀的传统 文化吧,愿这些习俗一代一代延续下去!
十一、教材习题答案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



天写得简略,再讨论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参考答案:这篇课文是按 照时间顺序来写的。课文在材料的处理上也做到了详略得当。
其中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三个高潮部分 描写得较为详细;对过春节前的准备和春节结束
的描写较为简略。这样的处理使文章重点突出,有助于读 者对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
清楚的了解和认识。
2.找出课文中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再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参考答案:例如 课文第3自然段,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
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 蜜饯掺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
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 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 空竹、口琴等。
再如第9自然段,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 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
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还如第12自然段,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 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
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
我是这样过春节的:快要过年 了,爸爸妈妈就会带我们去逛商场买年货,新衣服、春联、
福字,以及各种食品都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提 倡环保,我们现在很少购买鞭炮了。除夕中午
吃过饺子,我和爸爸就开始贴春联和福字,妈妈准备年夜饭 。在满桌的年夜饭中鱼和年糕是
必不可少的,象征着年年有余和步步高升。初一早晨我们会和父母一道给 长辈们拜年,口里
说着“恭喜发财” “恭喜发财”长辈们就会拿来糖果和红包发给每个小孩。拜晚年, 中午是
家庭聚会。从初二到初六,我会跟随父母走亲戚,给亲戚们拜年。又如:春节前几天,我便
会逮个机会跟爸爸上街,买回自己喜欢的烟花,我的春节就正式拉开了序幕。除夕这天,我
会约上左邻 右舍的小伙伴,比谁的烟花品种多,看谁的燃放本领大。通常,我会等小伙伴们
燃放得差不多了,才把压 箱底的烟花拿出来, 在夜空中“炫”上几回。玩到夜深了,小伙伴
们差不多都累了,便各回各家,去厨 房找点好吃的,再喝几口自己喜欢的饮料,有的倒在床
上不知不觉睡着了,有的还会守在电视机前等零点 的钟声……
3.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孩子 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
........
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
◇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
参考答案:老舍 先生多用北京口语中的儿化音,让文章的语言充满了浓浓的“京味儿”。
第一句中的“零七八碎儿”“杂 拌儿”“玩意儿”就是其中的代表。另外,老舍先生还大量运
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把语言的通俗 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做到了干净利落,鲜活纯
熟,平易而不粗俗,精致而不雕琢。第二句中的“闲在” 是北京方言,是“悠闲、清闲”的



意思,读来具有浓厚的北京味道。
4.下面的“阅读链接”也写了过春节的事情,读一读,想 想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
同,和同学交流。
(“阅读链接”略,见教材第6页)
参考答案:斯妤的《除夕》一文对闽南老家的除夕习俗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而在课文《北
京的春节》里 ,老舍先生写“做年菜”和“吃团圆饭”都只有一句话。在以后的写作中,我
们也要根据中心合理选材, 做到详略得当。
2腊八粥
一、走近作者
沈从文(1902—1988)作家、历 史文物研究者,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14岁投身行
伍,22岁开始文学创作。曾先后在青岛大学、 西南联大、北京大学任教,后在中国历史博物
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著有小说《长河》《 边城》,研究专著《中国古代服饰
研究》等。
二、解词语
沸腾|①液体达到一定温 度时急剧转化为气体,产生大量气泡。例句:水壶里的水沸腾
了。②形容情绪高涨。例句:听了战斗英雄 的报告,同学们个个热血沸腾。③形容喧嚣嘈杂。
例句:听到这个喜讯后,人群沸腾起来。
搅 和|①混合;掺杂。例句:他担心和喜悦的心情搅和在了一起。②扰乱。例句:这件
事情让他们一搅和, 全乱套了。
松劲|降低紧张用力的程度。
嘟囔|连续不断地自言自语。例句:妈妈一边嘟囔一边帮助我整理房间。
肿胀|肌肉、皮肤或 黏膜等组织由于发炎、瘀血或充血而体积增大。本文指饭豆在烹煮
下个头变大。
三、近义词
合拢—聚拢 叹气—叹息 预备—准备 搅和—搅拌 资格—资历 猜想—猜测
惊异—惊讶 有声无力—精疲力竭
四、反义词
沸腾—沉寂 整齐—杂乱 浓稠—稀薄 反抗—屈服 清楚—模糊
五、词语搭配
(大碗大碗)地装着 (预备)整齐 (有声无力)的叹气 (松劲)的话
六、词语拓展



含反义词的四字词语:有声无力 大街小巷 东奔西走 苦尽甘来 古往今来 深入浅
出 大惊小怪来龙去脉 厚此薄彼
AABB式词语:糊糊涂涂 兢兢业业 唯唯诺诺 林林总总 轰轰烈烈 形形色色
七、文本解读
1.作者是怎样表现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的?
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选取了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三个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腊
八粥的态度,这样 以点带面来说明所有人都喜欢腊八粥。
2.“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这句话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这句话统领 下文,概括说明了八儿的心理状态,同时设下了悬念:因何事而喜呢?下面
的内容就是围绕八儿“喜得快 要发疯”来写的。
3.第⑨~⑩自然段的对话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八儿的什么形象?
为了能多吃几碗粥,八儿设定吃粥计划,并与妈妈进行了一番“讨价还价”,得到妈妈的
同意后,八儿“ 得寸进尺”。这段对话用充满童趣的语言表现了八儿天真、可爱、聪明、体贴
的孩童形象,展现了一幅淳 朴、和睦、温馨的图景。
4.对八儿亲见腊八粥的描写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运用了拟人的 修辞手法。这样既写出了八儿对锅内情形的仔细观察,也写出了儿童丰富
而天真的想象力。
5.这篇文章在写等粥部分时是以什么为线索的?
等粥部分是以八儿的心理活动的变化为线索 的。从八儿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再到对
腊八粥充满美好想象,最后到亲眼看见腊八粥时的惊讶,这一 系列心理变化构成了等粥部分
的线索。
6.想一想,作者在写“喝粥”和“等粥”时有什么不同?
作者通过对八儿动作、语言、心理 的描写,详细介绍了八儿“等粥”的过程;而对于“喝
粥”的过程,则采用了略写的形式。这样写有详有 略,重点突出。
八、难点探究
纵观全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情,读后能体会到什么样的感情?
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 件事情,其中重点对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情态进
行叙述,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八儿母子之间的 和睦与温馨。喝粥部分虽然写得简略,但从只
言片语中,如“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 鼓了”“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
不来了”,我们依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顿粥吃得那样舒坦,那样温馨 。
九、结构图示




十、主题归纳
主题:本文主要围绕八儿等待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情景展开故事情节,通过对八儿与母
亲的对话描写充分 表现了八儿对腊八粥的渴盼,以及喝粥时的满足。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流露
出八儿与母亲之间浓浓的亲情。
感悟:一碗浓浓的腊八粥,喝到嘴里,甜甜的、腻腻的。这种滋味也正是人们心目中美
好生活的 滋味。一碗腊八粥,充满了家的味道,飘散着对幸福的渴望。
十一、教材习题答案
1.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八儿的馋样儿。
点拨:这篇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八儿对腊八粥 的喜爱和渴盼,以及八儿和母亲之间的温
暖亲情。因此,朗读时要抓住对八儿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 的描写,要把这种感情读出
来。
腊八节那天喜得要发疯了,高兴里藏着对腊八粥的馋。听妈妈 说要到夜里才能吃粥急红
了眼,装出要哭的样子,其实是一副馋像。“你吃三碗我吃三碗”“我吃三碗半 ,你就吃两碗
半”在这讨价还价中那副馋样再也藏不住了,已经完全挂在了脸上。八儿的双眼直勾勾地盯
着桌上的腊八粥,不时用舌头舔舔嘴角,仿佛口水快要溢出一般,连喉咙咽口水的声音都让
人听 得一清二楚,甚至踮起脚把食指伸进碗里,然后把食指抽回来放在嘴里舔了又舔。吃饭
时一碗接一碗狼吞 虎咽的样子。
2.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部分内容,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课文详写了等粥部分,略写了喝粥部分。重点通过对八儿等粥 时的神态、动
作、语言、心理等描写,突出了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和渴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喝粥
的部分虽然只有寥寥数语,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让读者感受到腊八粥带给人们的幸福
和满 足。作者就这样,一主一次,层次分明地把传统食物——腊八粥在中国的特殊地位呈现
了出来。
3.“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儿。像这样



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课文中还有一些,找出来读读,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参考答案: 例1.“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中“叹气”是指煮粥过程中发
出的声响,“有声无力” 形象地说明煮粥时用的是“文火”。 例2.“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
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 ,花生仁儿吃来总已是面面的了”这是八儿猜想的腊八粥软
而稠的情形,表现了八儿渴望尽快吃到腊八粥 的心理。这些细腻的描写,使腊八粥仿佛有了
生命一般,从字里行间跳出来,香喷喷、甜腻腻地呈现在我 们面前。
4.小练笔
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诞欲滴。再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你喜爱的食物。
示例 :提起馄饨,有谁不立马咽口水呢?瞧那些可爱的小馄饨在滚开的水里上下翻腾,
透过薄薄的皮可以看到 里边的肉馅,从腾腾的热气里散发着浓浓的肉香……光是这样看着就
令人赏心悦目,何况是大口大口地吃 到嘴里呢?
例2家乡的小笼包,不要说吃了,光看着就已经是一种美的享受了。瞧,热气腾腾、雪白晶亮的小笼包端上来了,它们像一朵朵丰满圆润、含苞欲放的白菊。当你细数纤巧匀称的
“花瓣” 时,会忽然发现“花瓣”羞红了脸,原来是小笼包溢出的汤汁。虽然小笼包的皮薄
如纸、色亮如玉,但它 其实很柔滑,有韧劲,绝不会轻易“露馅”。
3古诗三首
一、走近作者
韩翃 唐 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约卒于建中、贞元之际。“大历十才
子”之一。因作《寒食》 诗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韩翊诗笔法轻巧,写
景别致,在当时广为传诵。有《韩君平 诗集》。
王建 (约767—约830),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唐朝诗人。他善于选择有
典型意义的人、事和环境加以艺术概括,集中而形象地反映现实,揭露矛盾。代表作有《田
家行 》《古从军》《望夫石》等。
二、诗词大意
寒食
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 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里的柳树。傍晚,宫
中忙着传赐新火,袅袅的轻烟飘散到权贵豪门的家 中。
迢迢牵牛星
看那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摆弄着 织机(织着布),
发出札札的织布声。一整天也没织出花纹,哭泣时眼泪如同雨一般落下。这银河看起来 又清
又浅,他俩相隔没有多远。虽然只相隔一条清澈的河流,但他俩只能相视无言地痴痴凝望。



十五夜望月
月光照在庭院地上,树上栖息着乌鸦,秋露 无声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今夜明月高悬,
人们都在抬头望着,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会落到谁家去呢?
三、文本解读
寒食
寒食节又称“禁火节”,为什么不写百姓的禁火情形,只写“汉 宫”和“五候家”的烛
光绰绰、轻烟袅袅?
封建统治阶级享有特权,让自己凌驾于百姓之上, 凌驾于传统之上,他们的这种特权与
普通百姓的禁火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有力地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 腐败。
迢迢牵牛星
织女忙碌地织布,为什么还是“不成章”呢?
织女因思念牛郎而无心织布,所以虽是终日在织,却总也织不出整幅的布。
十五夜望月
1.“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这两句诗展现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月光照在庭 院地上,乌鸦栖息在树上,冷露飘洒,桂花娇艳,这两句诗展现了一幅寂寥、
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 画。
2.“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里诗 人不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情,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离愁别
绪,从而把这种思念表达 得更加刻骨铭心。
四、难点探究
1.《迢迢牵牛星》中多处运用叠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全诗有六句以叠词起头,这样写首先让诗句具有很强的节奏美和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
口。其次 ,在内容上,也能更好地突出描写对象的特点,细腻地表达出深婉的情思。
2.《十五夜望月》中将末句的“落”字改为“在”字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落”字更有 表现力,给人以形象的动感,新颖妥帖,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
一起洒向人间似的;而“在”字就 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五、结构图示






六、主题归纳
主题:《寒食》这首诗描写的是古代宫廷寒食节的情况,讽刺了封建 统治阶级滥用特权现
象。《迢迢牵牛星》这首诗巧借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相见的民间故事,表现了 思妇对游
子的思念之情,抒发人间别离之苦。《十五夜望月》描绘了一幅安静、凄清的中秋月夜图,渲< br>染了一种清幽、寂静、凄凉的气氛,表达了诗人中秋望月而思念亲人的情感。
感悟:古代诗歌的 美是无与伦比的,让我们深深地陶醉其中。在古代诗歌的星空中,我
们可以领略到传统节日的习俗和风景 ,也可以领略到古代传说的动人风情,更可以领略到诗
人那细腻而丰富的感情。
七、教材习题答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点拨:三首古诗节奏鲜明, 音律和谐,在朗读时要注意抓住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背诵时
可以借助课文的插图或是借助相关视频,在理 解诗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进行。
2.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参考答案:牛郎织女的故事讲述的是凡人牛郎和天仙织女相亲相爱,最终被王母娘娘所
阻,分住天河两边 ,每年只有七夕才能相见。本诗重点描写了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的情景,突



出了织女的相思和分离的痛苦。以此表现了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情,抒发人间离别之苦。
3. 《十五夜望月》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在你读过的
古诗词中,还有哪些 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参考答案:(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4)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人京使》)
4.选做
这三首古诗分别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
还有一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节日和习俗,查找资料了解一下。
参考答案:《寒食》与寒食节有 关,《迢迢牵牛星》与七夕节有关,《十五夜望月》与中秋
节有关。
示例:王安石的《元日》 写了春节放鞭炮、喝屠苏酒、换桃符的习俗;王维的《九月九
日忆山东兄弟》写了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 习俗。
4藏戏
一、相关资料
唐东杰布(1385—1464)明代著名建筑师, 藏戏的创始人。藏族群众历来把他看作创造
藏戏的戏神和修建桥梁的铁木工匠的祖师,是藏族群众心目中 智慧、力量的化身。他创作出
一种将人物性格和舞蹈、唱腔相结合的表演艺术,使过去那种单一的舞逐渐 戏剧化,表现手
段也不断加强。因此,藏族群众把唐东杰布尊为藏戏的开山鼻祖。
藏戏 藏戏 是藏族戏剧的泛称,是以民间歌舞形式表现故事内容的综合表演艺术。由于
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 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藏戏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
和流派。藏戏相传是在14世纪末、15世 纪初出现,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二、解词语
剧种|戏曲的种类,如京剧、评剧、川剧、越剧、 豫剧等。例句:中国的民族戏剧历史
悠久,剧种繁多。
咆哮|形容水流奔腾轰鸣,也形容人暴怒喊叫。例句:黄河咆哮着向大海奔去。
吞噬|吞食。例句:一场大火吞噬了这座大楼。
哄堂大笑|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时大笑。例句:他那滑稽可笑的样子引起了哄堂大笑。
雄浑|雄健浑厚;雄壮浑厚。例句:这位老人虽然年事已高,但唱起歌来声音雄浑。
身无分文|形容非常贫困。例句:他已穷到家徒四壁、身无分文的地步了。
开山鼻祖|泛指首创学术、技艺的某一派别或首创某一事业的人。



两面三刀|指耍两面手法。例句:老师教导我们要诚实待人,不要两面三刀。
压抑|对感情、 力量等加以限制,使不能充分流露或发挥。例句:他努力压抑自己的感
情,不让泪水流下来。
敦厚|忠厚。例句:爸爸为人敦厚,很多人都愿意和他交朋友。
演绎|铺陈;发挥。例句:这部电影演绎了一段动人心弦的故事。
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 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例句:虽然放假了,我们也不
能因为随心所欲地玩耍而忘记完成作业。
优哉游哉|形容从容不迫、闲适自得的样子。
二、近义词
雄浑—雄壮 柔顺—温顺 敦厚—忠厚 稀奇—新奇
三、反义词
柔顺—暴躁 朴实—浮夸 敦厚—奸诈 两面三刀—表里如一
四、词语搭配
(咆哮)的江水 (能歌善舞)的七兄妹 (雄浑)的歌声 (神秘)的笑
五、词语拓展
含数字的四字词语:两面三刀 一叶知秋 二话不说 三心二意 四面八方 五谷丰登 六
神无主 七上八下 八面玲珑 九牛一毛 十全十美 百发百中 千军万马 万马奔腾
ABCB式词语:优哉游哉 一动不动 将心比心倚老卖老 应有尽有 心服口服 将错就错
六、文本解读
1.藏戏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1)戴着面具演出;(2)演出时没有舞台;(3)演出时间长。
2.“还是从西藏那个僧 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这句话中“传奇”是指情节离奇
或人物行为超越寻常的故事。唐东杰布 的故事有哪些超乎寻常的地方呢?结合下文说一说吧。
以弱抗强:年轻的僧人→凶险的自然
创造奇迹:一无所有→58座铁索桥
艺术传奇:僧人→藏戏的开山鼻祖
3.唐东杰布实现修桥的宏愿造福于民,他具体是怎样做到的呢?
与能歌善舞的七兄妹一起, 组成第一个藏戏班子。依靠到处演出,劝人出钱出力,共同
修桥。广大群众受到感染,纷纷帮忙。由此, 铁索桥一座接着一座地架起来。
4.身份相同,其颜色和形状基本相同,这样来设计面具有怎样的好处?
这样可以增强演出效果,使观众能轻而易举地判断出舞台上人物的身份,有利于观众更



好地理解剧情。
5.请从藏戏起源的角度谈谈你对“只要有观众就行”这句话的理解。
唐东杰布当初创造藏戏 ,就是为了吸引大众的注意,从而把他们集合起来,完成架桥的
宏愿。“只要有观众就行”,体现了藏戏 产生的原因——为了团结人民。
6.传承下来的仅仅是藏戏吗?你还知道哪些传统剧种?
传承下来的不仅仅是藏戏,更是民族的艺术瑰宝。示例: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等。
七、难点探究
《藏戏》与《北京的春天》在内容、写作顺序、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1 )从内容看,《北京的春节》介绍的是节日风俗;而《藏戏》侧重介绍藏戏这一独特
剧种的形成及艺术特 色。
(2)从写作顺序看,《北京的春节》以时间为序;而《藏戏》以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
(3)从表现手法看,《北京的春节》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人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
大家喜闻乐见 ;而《藏戏》主要采用反问、排比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藏戏的形成
及特色。
(4) 从语言风格看,《北京的春节》语言自然、平实、准确、精练,京味浓郁,耐人寻
味;而《藏戏》语言丰 富多样、生动传神,颇具文学色彩。
八、结构图示

九、主题归纳
主题 :本文通过生动传神的语言,具体描写了有着悠久历史的藏戏的形成过程及其鲜明
的特色,表现了藏戏强 烈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
感悟:藏戏犹如一朵美丽的雪莲花,深深地扎根在了广阔的 雪域高原,扎根在了藏族群
众的内心深处,并以其独特的魅力感染着藏族群众。可以说,它是藏族群众衡 量生活的一杷



标尺,是高原儿女创造的一个艺术奇迹!
5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一、走近作者
丹尼尔·笛福(1660—1731)英国 小说家。早年以写政论和讽刺诗著称,反对封建专制,
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晚年发表海上冒险小说 、流浪汉体小说和历史小说。代表作品有
《鲁滨逊漂流记》《辛格顿船长》《大疫年日记》等。
二、解词语
梗概|大略的内容。 流落|穷困潦倒,漂泊外地。
畏惧|害怕。例句:在困难面前,我们不要畏惧,而要积极想办法。
天涯海角|指极远的地方 或形容彼此之间相隔极远。例句:即使走到天涯海角,我们也
是最好的朋友。
安慰|因精神上得到满足而心情安适。例句:有女儿在身边,她感到很安慰。
简陋|(房屋、 设备等)简单粗陋;不完备。例句:那所山村小学太简陋,几乎无法维
持正常的教学。
蓄养|饲养(动物)。例句:奶奶畜养了几只山羊,这给她平静的生活带来一丝乐趣。
圈养|关在圈里饲养。 叛乱|叛变作乱(多指武装叛变)。
停泊|(船只)停靠;停留。例句:从老远就能看到,河岸边停泊着几只帆船。
三、近义词
畏惧—恐惧 流落—流浪 安慰—宽慰 简陋—粗陋 野蛮—粗野
四、反义词
畏惧—勇敢 简陋—豪华 野蛮—文明 天涯海角—近在咫尺
五、词语搭配
(简陋)的帐篷 (寂寞)的生活 (生火)的痕迹 (野蛮)的宴会
(受尽折磨)的处境
六、词语拓展
描写心情的四字词语:心平气和 心急如焚 心烦意乱 心绪不宁 心惊胆战 心如止水
描写人烟稀少的四字词语:荒无人烟 人迹罕至地广人稀
七、文本解读
1.从第①自然段的介绍中,你对鲁滨逊有了哪些认识?
“航海和冒险”是鲁滨逊的爱好,“ 不畏惧”危险是他的性格,“希望走遍天涯海角”是
他的志向。由此可见鲁滨逊是一个充满冒险精神的人 。



2.第②自然段交代荒岛情况的目的是什么?
交代荒岛的情况,表明鲁滨逊今后将面临严酷的生存问题,为后文做铺垫。
3.从鲁滨逊帐篷的选址位置你能感受到他是个怎样的人?
可以看出鲁滨逊是一个遇事冷静、考虑周全、聪明能干的人。
4.“他用这点儿麦种反复种收 ,到了第四年,终于吃到了自己种的粮食。”最后一句话中
的“终于”能删除吗?为什么?
不 能删除。“终于”突出了鲁滨逊为了能够在荒岛上种出粮食所付出的努力,与“第四年”
共同表明时间之 长。
5.鲁滨逊为什么给他救下来的野人取名“星期五”?
因为鲁滨逊正好在星期五救下了野人,为了纪念这一天,所以给他取名“星期五”。
6.“梗概”部分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介绍了原著中的哪些情节?
“梗概”是按照时间顺 序来写的。分别介绍了原著中“流落荒岛”“建房定居”“养羊种
麦”和“解救‘星期五’”等情节。
7.鲁滨逊是靠什么来估算日子的?说明鲁滨逊是一个怎样的人?
鲁滨逊采用用刀子在木杆上 刻痕的方式来记录日期,为了计算一周、一月而把相应的刻
痕画长一倍。这说明鲁滨逊是一个充满智慧的 人。
8.鲁滨逊为什么希望狗能同自己“聊聊天”?
鲁滨逊一个人在荒岛上非常寂寞,以至 于希望身边的狗能开口说话。这反映了鲁滨逊孤
独和无奈的心情。
9.“我几乎花了一年功夫 才完全布置好我那个用栅栏围起来的小小的住所。”从这句话中
你体会到了什么?
“一年工夫 ”与“小小的住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见在缺乏工具的情况下,劳作起
来十分艰难,也说明鲁滨逊是 一个具有顽强毅力的人。
10.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坏处”与“好处”的对比,实际上是什么的对比 ?鲁滨逊将它
们都列出来反映了他怎样的心态?
“坏处”和“好处”的对比,实际上是两种心态的对比:想到坏处无奈,想到好处欣慰。
鲁滨逊将“坏处”和“好处”都列出来,反映了他能够理智地对待自己目前的处境。
11.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这句话是鲁滨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集中体现。世界上没有 绝对的事物,也没有一成
不变的事物,好与坏取决于我们观察事物的角度和心态。
八、难点探究



鲁滨逊在荒岛上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解决的?
(1)没有住所。他走遍荒岛,在一块有 水源、可以防御野兽的地方,用木头和船帆搭起
一座简陋的帐篷。
(2)没有食物。他从船上 搬下能吃的东西;带着枪和狗到森林里打猎,或到海边捕鱼;
把捕到的山羊畜养起来;种麦子。
(3)孤独。没淹死的一条狗和两只猫陪着他,作为在荒岛上的伙伴;救下野人,给他取
名“星期五” ,与他做伴。
(4)惊恐。发现了野人的脚印,于是他在住所前的空地上插下杨柳桩子,又将羊群分成
几个地方圈养;在恐惧之中开始考虑怎样对付那些可能出现的野人。
九、结构图示

十、主题归纳
主题:本文内容由“梗概”和“节选”组成。“梗概”按鲁滨逊历险的时间顺序 ,写了“流
落荒岛”“建房定居”“养羊种麦”“救‘星期五”“回到英国”等情节。“节选”写的是鲁
滨逊初到荒岛的生活状态和面对现实的思考。这两部分表现了鲁滨逊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不
畏艰 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乐观积极的特点。
感悟:一个人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生活了二十多年,靠的 是什么?靠的是活下去的坚定
信念,靠的是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智慧。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 困难,是不是也
应该学一学鲁滨逊这种积极乐观、勇于战胜困难的精神呢?
十一、教材习题答案
1.默读梗概,想想这部小说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的哪些事,用小标题的方式列出来。
参考答案:流落荒岛→建房定居→养羊种麦→救“星期五”→回到英国
2.默读节选的片段。 说一说:鲁滨逊克服了哪些困难?他的心态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觉
得鲁滨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参考答案:1.鲁滨逊克服的困难有:①没有固定的住所;②孤立 无援;③缺少食物;④
缺少生活所需的工具;⑤野人的威胁。 2.鲁滨逊的心态变化:由开始的悲观、孤寂转变为积
极乐观、知足安命。 3.鲁滨逊有着顽强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是一个不畏艰险、机
智勇敢、聪明能干的人。
3.选做 最近你遇到什么困难和烦恼了吗?像鲁滨逊一样把坏处与好处列出来,再说说
这样做对你是否有帮助。
例1:妈妈去外地出差十几天了,我感觉生活学习乱了套。坏处:1.早晨没有人喊我起床。
2 .中午只能在学校吃食堂。3.家庭作业没有人帮我检查。4.双休日只能待在家里,不能像以前
一样跟 妈妈去游乐园。5.好久没有吃到妈妈包的饺子了。 好处:1.每天晚上自己定好闹钟,
早晨闹钟一响 赶紧起床。2.跟同学们在一起吃饭挺热闹的。3.写完家庭作业自己检查一遍,比
以前细心多了。4. 双休日在家里阅读名著。 5.自己动手包了一次饺子,虽然包的饺子不好看,
也没有妈妈包的饺子好吃,但是心里很高兴。 小结:妈妈不在家的日子,虽然有很多不方便
的地方,但是我开始变得独立起来,收获还是很大的。 < br>例2:我爱好文学和写作,因此常看一些课外书,可妈妈总是反对我看这些“对学习无用”
的“闲 书”,这让我很烦恼。坏处:1.偷看课外书被训斥。2.占用休息时间。3.看课外书与考试
没有什么 关系。好处:1.培养阅读兴趣,陶冶情操。2.看课外书能开阔视野,丰富课余生活。
3.看课外书能 提高我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提升个人素养。
小结:这样列出“坏处”和“好处”对我很有帮助,这 种对比的形式让我更加清晰地认
识到阅读课外书好处甚多,值得坚持下去。


6骑鹅旅行记(节选)
一、走近作者
塞尔玛·拉格洛芙(1858—1940)瑞 典女作家。获1909年诺贝尔文学奖,她是瑞典第一
位获得这一荣誉的作家。代表作品有《骑鹅旅行记 》《古斯泰·贝林的故事》等。
二、解词语
无济于事|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对于解决问 题没有什么作用。例句:遇事要当机立
断,任何犹豫和怯懦都是无济于事的。
乌合之众|指无 组织无纪律的一群人。例句:这帮乌合之众,只是仗着人多欺负弱小,
没什么好怕的。
得意扬扬|形容非常得意的样子。例句:妈妈总是告诫我,取得了好成绩,不能得意扬



扬,要继续努力,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犬牙|尖牙的通称。
混乱|没条理;没秩序。例句:战争中的国家是非常混乱的。
缰绳|牵牲口的绳子。例句:我坐在马背上,手里牢牢地抓住缰绳。
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 、失望懊丧的神情。例句:虽然这次考试没考好,但我并没有
垂头丧气。
潺潺|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例句:山谷中传来潺潺的流水声,非常悦耳。
漫游|随意游览。例句:哥哥大学刚毕业,打算用两个月的时间漫游全国各地。
跃跃欲试|形容心里急切地想试试。例句:运动会即将举行,同学们个个摩拳擦掌,跃
跃欲试。
头晕目眩|头脑发昏,眼睛发花。也形容被纷繁的事物或景象弄得不知如何是好。例句:
体育课 上,我刚跑了一圈,就感到头晕目眩,体育老师见状连忙扶住了我。
九二虎之力|形容很大的力量。例句: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风筝放上了天。
三、近义词
估计—估量 仍然—仍旧 幸好—幸亏 示弱—认输 锋利—锐利 断定—认定
担心—担忧 格外—非常 清新—新鲜 照样—依旧 一丝不动—纹丝不动
聚精会神—全神贯注
四、反义词
精心—粗心 弱小—强大 示弱—逞强 断定—怀疑 担心—放心 难过—高兴
舒服—难受 光滑—粗糙 聚精会神—心不在焉 一清二楚—模糊不清
五、词语搭配
(淡黄)的头发 (聪明)的做法 (灰白)的眼睛 (锋利)的犬牙 (拼命)地喊
六、词语拓展
六字词语:九牛二虎之力 英雄所见略同 风马牛不相及 求人不如求己 惶惶不可终日
ABCC式词语:得意扬扬 波光粼粼 逃之夭夭想入非非 威风凛凛 人才济济
七、文本解读
1.结合全文来看,尼尔斯变小的情节对整个故事有怎样的影响?
因 为变小了,才有了下文动物们对他的百般嘲讽和攻击,也才有了最终被鹅带到了天空
的情节。尼尔斯变小 ,是整个故事得以开展的前提。
2.作者为什么特意交代房门是半开着的呢?
作者在行文中,时刻注意故事情节的逻辑性。因为尼尔斯变小了,所以很多在平时不用



交代的地方,都需要加以格外说明。同时,也加深了尼尔斯变小这一情节的丰富性。
3.当麻雀看到尼尔斯变成小人儿后,为什么连说三次“快看……”?
连说三次“快看……” ,充分表达了麻雀看到尼尔斯变小后内心的惊讶和兴奋,为下文动
物们对尼尔斯的讥讽和攻击做铺垫。
4.用“乌合之众”形容那些鸡,有什么好处?
“乌合之众”一般是形容人的,在这里尼尔斯 用来形容那些朝自己乱叫的鸡,表达了尼
尔斯对那些鸡的厌烦和不屑。同时,增强了语言的趣味性和情节 的喜剧色彩。
5.面对尼尔斯变小的不幸遭遇,为什么鸡不但不同情,反而说他活该呢?
因 为尼尔斯之前对鸡很不友好,喜欢捉弄他们,还扯过一只公鸡的鸡冠,所以现在落难
并没有得到同情,反 而是他们在幸灾乐祸。
6.“猫稍稍睁了睁眼睛,里面射出了一道寒光”这句话是对猫的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 是对猫的动作、神态描写。“稍稍睁了睁眼睛”,写出了猫的漫不经心。“射出了一道寒
光”,说明他“ 温柔”的外表下是不友好的态度。
7.作者详细描写了猫和尼尔斯的交锋,对这个情节的安排你有什么感悟?
首先在这个情节中 ,作者刻画了一只表面温柔、实则多变的猫的形象,使故事饶有趣味。
再者,通过猫对尼尔斯的态度,反 映了尼尔斯变小后的处境,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8.从三头牛的叙述中,可以知道尼尔斯都做过哪 些坏事?从中可以看出尼尔斯以前是个
什么样的孩子?
尼尔斯曾用木鞋打牛,把马蜂放进牛的 耳朵,抽走母亲挤奶时坐的小凳,用脚故意绊倒
母亲。从中可以看出尼尔斯以前是一个调皮捣蛋、惹是生 非的孩子。
9.“她们吵闹得非常凶,他真担心哪头牛会挣断缰绳,所以他觉得还是趁早溜掉为妙。”
这句话中的“溜”字改为“走”或“跑”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因为“溜”字反映出尼尔斯 想趁机悄悄逃离的心理,而“走”或“跑”没有这样
的表达效果。
10.第自然段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里的景物描写,渲染了美好的天气和优美的景 色。但尼尔斯却无暇欣赏,更能反衬出
他内心的难过和痛苦。
11.你是怎么看待这只尝试飞行的雄鹅的?
这只雄鹅飞行的愿望是多么强烈啊,即使没有飞 行的习惯,也要一遍遍地尝试,不达目
的不罢休。
12.尼尔斯是一个捣蛋鬼,以前只会欺负小动物、恶作剧?现在为什么担心父母会伤心



呢?
尼尔斯虽然很调皮,做过很多的荒唐事,可是他热爱这个家庭 ,也会为父母考虑。如果
雄鹅飞走了,这是这个家庭的一大损失,父母也会很伤心,尼尔斯显然不希望看 到这样的情
景。由此我们看到尼尔斯懂事的一面。
13.读完这篇文章后,你觉得这部作品具有怎样的魅力?谈谈你的感悟。
首先,这部作品运 用了拟人化的写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性格和情感,如本文对猫、牛、
鹅等动物的描写。第二,这部作品展 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很多有趣的情节,对读者有
着巨大的吸引力。第三,成功刻画了主人公尼尔斯 的形象,给我们以深刻的启发。
八、难点探究
男孩尼尔斯变成小狐仙之后,他的世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首先他的身体变得很小,连房门 的锁都够不到。其次他能够听懂动物说的话;以前被他
欺负的鸡、猫、牛等动物,现在都纷纷指责他,甚 至攻击他。最后由于抱住雄鹅的脖子而被
带到天空,从而开启了一段神奇之旅。
九、结构图示

十、主题归纳
主题:课文主要写了一个名叫尼尔斯的男孩变成了小狐仙,他被动物 们纷纷谴责,最后
为了不让雄鹅飞走而被带上了天空,表现出了童话作品的美妙想象和奇幻构思。 感悟:尼尔斯先前总是喜欢恶作剧,喜欢捉弄并别人和动物,现在他忽然变得很小,动
物们没有同情 他,而是纷纷谴责他。这让人可以想象尼尔斯之前是多么淘气啊。最终他开启
了一段奇妙之旅,我们相信 他一定会发生改变的。
7汤姆·索亚历险记
一、走近作者
马克·吐温(1835 —1910)美国著名作家、演说家,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作
品风格以幽默与讽刺为主,既 富有独特的个人机智与妙语,又不乏深刻的社会洞察与剖析。
代表作品有《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 姆·索亚历险记》《傻瓜威尔逊》等。



二、解词语
诚心诚意|心意很真诚。例句:我们应该诚心诚意地待人,不能有半点虚假。
欣喜若狂|欣喜 得像发狂。形容高兴到了极点。例句:他的作文在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他欣喜若狂。
成群结 队|结成一群群、一队队。形容人多。例句:一到放学的时候,同学们便成群结
队地走出校门。
灯火通明|形容灯火映照得非常明亮。例句:节日的广场灯火通明,十分热闹。
吹嘘|夸大地 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例句:这么点成就真不
值得如此吹嘘。
荒唐|(思想、言行)错误到使人觉得奇怪的程度。例句:他的提议十分荒唐,我们无
法同意。
衣衫褴褛|衣服破破烂烂。例句: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在沿街乞讨,让人看了十分难受。
溺水|淹没在水里。
三、近义词
悲伤—悲痛 雄壮—雄伟 热切—热情 宽阔—广阔 碰巧—凑巧 摸索—探索
荒唐—荒诞 疲劳—疲惫 遵守—遵照 滔滔不绝—口若悬河
四、反义词
精彩—乏味 宽阔—狭窄 诚心诚意—虚情假意 欣喜若狂—悲痛欲绝
五、词语搭配
(欣喜若狂)的人 (滴滴哒哒)的喇叭声 (热切)的听众 (宽阔)的密西西比河
(无聊)的谎话 (荒唐离奇)的故事 (令人兴奋)的话题 (嘲弄)的口吻
(滔滔不绝)地讲 (叮叮当当)地敲
六、词语拓展
形容心情的四字词语:欣喜若狂 心花怒放 喜不自禁 悲痛欲绝 闷闷不乐
ABAC式词语:诚心诚意 美轮美奂 不卑不亢诚惶诚恐 尽善尽美 患得患失 如火如
荼 不屈不挠 无影无踪
七、文本解读
1.“人们听见她呼喊孩子,看见她每次抬起头侧耳听上 好久,然后一边呻吟着一边软弱
无力地倒下头去,那情景真是让人心碎。”这句话是对撒切尔太太的什么 描写?从中可以感受
到什么?
这是对撒切尔太太的神态和动作描写。从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撒切尔太太失去女儿后的伤



心和绝望,体现了她对女儿贝琪深沉的爱。
2.第②自然段所描写的场景和上一段的场景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一段中描 写的是一种压抑悲伤的场景,而本段所展现的是一种热闹、喜庆的氛围。这
两处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无 论是喜是悲,都无一例外地反映了人们对两个孩子的爱。这样
骤然由悲到喜,也形成了一种张力,增强了 表达效果。
3.第④自然段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怎样的男孩形象?
汤姆此刻身体虚弱,只能躺 着,可他仍十分兴奋地讲述历险经历,由此可见他活泼开朗
的本性以及在历险后心理上获得的极大满足。 人们把他的归来看作奇迹,他也觉得自己成了
真正的英雄。作者用幽默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淘气、可爱的 男孩形象。
4.第④自然段中汤姆所讲述的这段经历是真的吗?说说你的想法。
汤姆所讲有 真有假,从上文提到“夸张地吹嘘了一番”可以判断,他的描述有虚构,夸
张的成分,为的是用动人的情 节来打动周围的听众,以显示自己的英雄气概。
5.哈克家人对汤姆如此提防?
因为哈克病 了,若听到什么历险经历或兴奋的事情,心中会难以平静,不利于恢复健康。
另外,大家都知道汤姆本身 就是一个爱冒险、爱吹嘘的人,哈克家人担心汤姆一时兴起,讲
起冒险经历,从而影响哈克恢复,所以对 汤姆如此提防。
6.结合下文以及故事梗概,说说此刻汤姆的脸为什么变得煞白。
虽然乔埃 是凶恶的杀人犯、抢劫犯,但是听说他被封在洞里以后,汤姆还是很惊愕。这
说明汤姆是一个心地非常善 良的人,并不因为乔埃是恶人就对他的不幸毫无同情之心。
八、难点探究
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
汤姆是个顽皮的孩子,在讲历险的过程时还不忘夸张地吹嘘一番。
汤姆是个乐观勇敢的孩子, 当在山洞中迷路、贝琪绝望时,他三次探路,最终找到通道,
并且安慰贝琪。
汤姆是个足智多谋的孩子,在已经迷路的情况下利用风筝线探路。
汤姆是个讲义气、热心的孩子,体力恢复后立即去看望生病的朋友哈克。
汤姆是个富有同情心的孩子,得知乔埃被封在洞里后十分惊愕。
九、结构图示




十、主题归纳
主题:本文讲述了汤姆和贝琪从迷路的山 洞返回家后的故事,成功塑造了汤姆这个“顽
童”形象,展示了他身上所具有的敢于冒险、追求自由的精 神。
感悟:一个孩子,一段历险;一段传奇,一个道理。汤姆·索亚这个喜欢冒险和自由的孩
子,用他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要热爱生活,勇敢面对挫折;要用眼睛观察世界,用双手探
索世界。让我 们拥有一颗像汤姆·索亚那样的心吧,对这个世界永葆好奇;让我们学习汤姆·索
亚的精神吧,让勇敢和 自由陪伴我们左右,开创美好的明天!
8匆匆
一、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 1948)号秋实,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他的创作
以散文成就最高。其散文朴素 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秀丽,极富真情实感。著有
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 记》《你我》等。
二、解词语
匆匆|急急忙忙的样子。例句:夜幕降临,街上到处是行色匆匆的人。
确乎|的确。例句:经过试验,这办法确乎有效。
空虚|里面没有什么实在的东西;不充实。例句:知识能够充实人们空虚的内心。
涔涔|形容 汗、泪、水等不断往下流的样子。例句:她给我讲了一个恐怖故事,听得我
后背冷汗涔涔。
潸潸|形容流泪不止。例句:这篇文章写得十分感人,看得我热泪潸潸。
挪移|挪动;移动。
凝然|形容注意力集中。本文指眼睛定定地看的样子。
伶伶俐俐|形容非常灵活。
叹息|叹气。例句:不要把时间花在对失败的叹息上,那会是更大的失误。
徘徊|来回地走。例句:害怕攀登高峰的人,永远在山下徘徊。
蒸融|蒸发;融化。



游丝|蜘蛛等所吐的飘荡在空中的丝。
痕迹|物体留下的印儿。例句:爸爸的白衬衣上有墨水的痕迹。
赤裸裸|形容光着身子,不穿衣服。例句:孩子们赤裸裸地在海滩上玩耍。
三、近义词
确乎—的确 空虚—空洞 挪移—挪动 觉察—发觉 叹息—叹气 徘徊—彷徨
痕迹—印迹
四、反义词
匆匆—缓缓 空虚—充实 徘徊—果断 蒸融—凝结 聪明—愚蠢
五、词语搭配
(凝然)的双眼 (新来)的日子 (伶伶俐俐)地跨过 (赤裸裸)地回去
六、词语拓展
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转眼间 一瞬间 霎时间转瞬间 弹指间 刹那间 转瞬即逝
光阴似箭 日月如梭 岁月如流
ABB式词语:汗涔涔 泪潸潸 赤裸裸 血淋淋 怯生生 雄赳赳
七、文本解读
1.“燕子去了”“杨柳枯了”“桃花谢了”,这些都是表示 时间流逝的自然现象。除了这些,
你还知道哪些表现时间流逝的自然现象?
大雁南飞、草儿变黄、冰雪消融、太阳东升西落等。
2.“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 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过去的日子比喻成极小极小的针尖上的一滴水。日子那么渺
小,消逝 得那么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这样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作者对时光流逝的
无奈的愁绪。
3.“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试着把“溜”字换成“跑”字再读一
读,你发现 了什么?
作者用词真形象,“溜”字不仅写出了时间流逝之快,而且还写出了时间流逝不易觉察的感受。如果换成“跑”字则表达不出这种感受。
4.时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作者是怎样把时间写得形象可感的呢?
作者把无形无声的时间 比喻成有形的“轻烟’’和“薄雾”。独特的比喻,使无形无声的
时间有了鲜明的形象,让我们好像看到 了时间的烟雾缥缈在眼前,而瞬间又被微风吹散了,
被初阳蒸融了的景象。



5.面对一去不复返的日子,我们以后应该怎么做呢?
示例:我们 应该活在当下,珍惜大好时光,去读书、去实践,不断充实自己,力图将来
有所作为。
八、难点探究
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1)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层次清晰,在段与段之间的转承上,十分自然。
(2)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
(3)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 ,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
去不复返呢”的疑问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之 情。
(4)综合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将不易察觉的、一去不复返的时光描写
得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九、结构图示

十、主题归纳
主题:本文紧 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
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同时提醒 我们: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溜走,要珍惜分分秒秒,不要虚度
光阴。
感悟:日子匆匆,像飘忽的 云烟,一闪而过;生命短暂,像早晨的霜露,转瞬即逝。那
么,怎样才能让有限的生命在匆匆流逝的时光 中演奏出美好的乐章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
是珍惜时间。为了明日,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 为而羞愧,从现在开始,请紧随
时间的脚步,大步向前吧!
十一、教材习题答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点拨:本文主要写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慨叹,在朗读时要 读出一种惋惜和无奈的语气。
背诵时,要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抓住作者的情感特点。
2.课文中有两处使用了一连串的问句,找出来读读,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



体会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①“但是,聪明的,你告诉 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
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 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一连
串的四个问句,形成了一种急切之势,表达出作者迷茫、困惑和苦恼 的心理状态。这一处问
句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恋。设问灵巧, 扣人心弦,
引导读者去思索人生严肃的问题。
②“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 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
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 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
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 迹呢?我赤
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这里一连串具有浓厚抒情意味的问句,自然地流露出作者内心的自我斗争,他不甘心时间就
这样 无声无息地溜走,也不甘心生命就这样毫无痕迹地逝去,这是对人们要珍惜时光,不要
在世界上白白走一 遭的真诚呼唤。
像这样使用一连串的问句,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可以强化情感的抒发,可以引发读者
深刻的思考,从而深化主题,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3.时间的流逝本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平常 现象,为什么作者能写得如此感人?读了课文,
你对时间的流逝有什么感触?仿照课文第3自然段,用一 段话把你的感触写下来。
参考答案:作者把时间流逝写得非常感人,主要是运用了一连串比拟性描写, “太阳他有
脚啊”,他会移动,还会跳跃。在作者眼里,时光是有生命的,是一个充满灵性的人。他轻轻
悄悄地来,匆匆忙忙地去,我们洗手、吃饭、默默躺在床上时,他和我们形影不离,转眼间
又无 影无踪。面对时光流逝,作者感到“茫茫然”,想“遮挽”它,最后,只能“掩着面叹息”。
让我们能真 正感受到时光的流逝,心理上引起共鸣,对“时间之流”心存敬畏,感慨流逝之
快,决心珍惜时间。
仿写:跑步的时候,日子跟随着我的脚步往前奔去;看书的时候,日子从书本上掠过;
早读的时 候,日子从琅琅的声音中闪过;写作业时,日子从笔尖上流过;无所事事时,我便
眼睁睁地看着日子从面 前溜走,一下就消失不见了;当决定忙碌起来时,回头~看,日子也
走过去一大段;我高兴的时候,日子 逝去得飞快,留也留不住;我伤心的时候,虽然时光难
挨,可毕竟也一刻不曾停留。
看书的时 候,日子从书页间翻过去;写字的时候,日子从笔尖下滑过去;思考时,便从
万千的思绪里飞过去……时 间的流逝就像魔术师手中的画笔,在人的幼年时,他在孩子的脸
上涂抹鲜艳的桃红;青少年时,他为这张 充满朝气的脸庞打上渐趋成熟的基调;中老年时,



他却勾勒出由细 到粗、由浅到深的杂乱的皱纹。他是如何做到的?又是如何创作得这么精准
与生动?这大概就是时间的魅 力所在吧!
9那个星期天
一、走近作者
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 ,作家。20岁左右得了一场重病,双腿瘫痪。著有长篇
小说《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散文集《 我与地坛》《记忆与印象》等。《我的遥远的清
平湾》《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 小记》获1998年首届鲁迅文学奖。
二、解词语
吓唬|使害怕;恐吓。例句:弟弟胆子小,你不要吓唬他。
翻箱倒柜|形容彻底地翻检、搜查 。例句:姐姐最喜欢的一本书不见了,她在家里翻箱
倒柜地找了一个下午。
一声不吭|指沉默不语,一句话也不说。例句:她一声不吭地转身走了,一场争执就此
结束。
沉郁|低沉郁闷。例句:王老师一副心事重重、心绪沉郁的样子。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例句:湖面上烟波缥缈,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急遽|急速。例句:天空中的乌云急遽增加,不一会儿就下起了雨。
惆怅|伤感;失意。例句:诗人面对无边的落叶,内心掠过一丝惆怅。
依偎|亲热地靠着;紧挨着。例句:孩子亲昵地依偎在奶奶的怀里。
荒凉|人烟少;冷清。例句:这个地方从前土地贫瘠,寸草不生,十分荒凉。
三、近义词
盼望—期望 昏暗—阴暗 焦急—着急 耽搁—耽误 绽开—绽放 沉郁—阴郁
急遽—急速 惆怅—伤感 惊惶—惊恐 荒凉—荒芜 一声不吭—一言不发
四、反义词
昏暗—明亮 焦急—冷静 绽开—聚合 沉郁—开朗 急遽—缓慢 惆怅—喜悦
惊惶—从容 荒凉—繁荣 一声不吭—喋喋不休
五、词语搭配
(拨弄)蚁穴 (翻看)画报(揉动)的衣服 (绽开)的泡沫
(急遽)的变化 (惆怅)的黄昏 (时光)的脚步
六、词语拓展
描写天气的四字词语:阳光明媚 乌云密布 骄阳似火 烈日炎炎 万里无云 晴空万里
风雨交加电闪雷鸣



含近义词的四字词语:翻箱倒柜 改朝换代 旁敲侧击 左顾右盼 东张西望 见多识广
一~不~式的词语:一声不吭 一动不动 一窍不通 一尘不染 一毛不拔 一丝不苟
七、文本解读
1.第①自然段中“昏暗下去”有几层含义?
“昏暗下去”有两层含义。既点明了傍晚来临, 天色越来越暗;也暗示了“我”由期待
到失望、委屈的心理变化。
2.“起床,刷牙,吃饭,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述效果?
“起 床,刷牙,吃饭”三个词,三件事,写出了当时“我”做这些事情时是多么欢快和
迅速,从侧面写出了“ 我”的期盼。
3.母亲去买菜了,“我”在院子里都做了哪些事情呢?
玩跳房子游戏;看天看云彩;拨弄蚁穴,找蚁穴;看画报。
4.作者重点描写了母亲的双腿,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首先,通过描写母亲的双腿不停晃动, 展现了母亲忙碌的情景,给人一种真切的感觉。
其次,也写出了“我”当时紧紧地跟在母亲身边,寸步不 离的情景,形象地表现了“我”内
心的急切。
5.“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明白了。”联系上下文,说一说“我”这时到底明白了什么。
母 亲继续劳作,丝毫没有要带“我”出去的意思。随着天色越来越暗,天越来越凉,这
漫长的一天终于就这 样无果而终了。之前“我”一直怀着期待,一直在盼望,可现在“我”
终于明白出去玩这件事,是不可能 的了。
6.为什么“我”最终哭了?“不出声地流泪”反映了什么?
“我”盼望着出去,从 早上到下午一直在想着这件事。可最终没有实现,“我”感到一
种莫大的委屈和伤心,所以忍不住哭了。 “不出声地流泪”更能反映“我”的伤心程度,也
反映了“我”的性格特点,让读者深受感染。
八、难点探究
1.“我”为什么对这一天记忆如此之深?
因为这是“我”的第一次 盼望,而且盼望了很久,但母亲最终没有兑现承诺,给“我”
幼小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苦痛,所以“我” 记忆如此深刻。
2.文章以孩子的视角刻画了母亲的形象,在你的眼中,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这是一位真实而又矛盾的母亲。她为生活而操劳,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当得知自己因为
忙碌没能够完 成对孩子的承诺而伤害孩子时,她对孩子满怀歉意。同时,这位母亲还是一个
容易忽略孩子感受的人,她 一次次用话语敷衍孩子,最终没有遵守承诺,给孩子留下了很深



的心理伤害。总之,这位母亲的操劳令人心酸,这位母亲对孩子的爱又令人感动。
九、结构图示

十、主题归纳
主题:文章记叙了母亲答应带“我”出去玩 ,但由于家务繁忙而一次次失信,让“我”
的期待最终变成失落、绝望的全过程。其中,对“我”的心理 历程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既表
现了母亲没有兑现承诺给“我”幼小的心灵带来的痛苦,也表现了母亲从早 到晚操劳家务的
辛劳。
感悟:夕阳西下,一派荒凉。在母亲的一再承诺中,在时间的慢慢流逝 中,看着太阳最
后的光线隐没,作者感到前所未有的痛苦。由此可见,一个孩子的内心多么需要呵护啊, 一
个孩子的想法多么需要珍视啊。
十一、教材习题答案
1.默读课文,说说在这一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
参考答案:这一天里“我 ”的心情变化:期盼——激动——焦急——孤独——懊悔——
无奈——失望——绝望。
刚开始 时充满兴奋与期待;后来母亲只顾着干活,“我”感到疑惑不解,并逐渐变得焦急、
不安;当最终意识到 不可能出去时,“我”则变得绝望、委屈。
2.读下面的句子,想想作者是怎样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 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
在课文中再找一找类似的语句,仔细体会。
◇我蹲在她身边,看 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
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 ,决不许她再耽搁。(“我”盼着什么?这里是怎么写
出“盼”的心情的?)
参考答案:“我 ”盼望母亲快点洗完衣服好带“我”出去玩。在写“盼”的心情时,作者
采用了动作描写和心理独白相结 合的方式。首先通过“蹲”“看着”“一声不吭”等动作表现
了“我”的默默期盼;然后通过心理独白的 方式写出了“我”为自己睡过头而自责的心情,



以及洗完衣服以后就拉妈妈走的决心。
◇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 惆怅的黄昏到来,并且听得见母
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那个星期天 。就在那天。(这个
片段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为什么不直接写心情,而是写“那个星朝天”的光线 和声音?)
参考答案:这个片段表现了“我”极度失落、委屈的心情。写外在的光线和声音,可以更好地表达作者内心难以名状的感受:时间过去那么久了,作者依然能记得当时的具体情景,
光线的 变化、黄昏的到来、搓衣服的声音,这些都留存在作者的脑海中,可见当时作者内心
受到了极大触动。
◇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
边亲吻着 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母亲为什么“惊惶”?表现在
哪些行动上?) < br>答:因为母亲对自己没有兑现承诺而感到自责和不安,所以“惊惶”。这种心态表现在“母
亲惊惶 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拉”“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一系列的行动上,母亲试图
安慰“我”,从中 可以看出她对“我”的怜爱,但迫于生计只能不停地劳作。
课文中类似的语句有:①这段时光不好挨。 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
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②整个上 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去吗?
去吧,走吧,怎么还不走呀?走吧……我就这样念念叨叨地追在母亲的腿 底下,看她做完一
件事又去做一件事。
3.《匆匆》和《那个星期天》都表达了作者真实的情 感,这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
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参考答案:相同点:①情景交 融,在写景时融入自己的情感;②运用心理描写,直接表
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不同点:《匆匆》化抽象的 时间为燕子的来去、杨柳的荣枯、桃花的开落、
太阳的西移等具体现象,并综合运用比喻、设问、反问和 排比等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对时光
匆匆的无奈和惋惜。《那个星期天》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 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描
写方式,表达或烘托了“我”无聊、孤独乃至绝望的情感,从孩童的视角看人、想 事,真实
地展露出孩童的情感。、
10古诗三首
一、走近作者
李贺(790—816) 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其诗作想象极为丰富,他也因此
有 “诗鬼”的美誉。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
人。代表作有《 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



于谦(1398—1457) 字廷益,浙江钱塘(治今杭州)人。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深受
人民爱戴。因遭诬陷下狱而死,后平反, 谥号忠肃。他的诗歌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
坚贞的情操,有《于忠肃集》。
郑燮(1693—1765) 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政绩
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擅写兰竹,工书法。其诗词多描写
民间疾苦。有 《板桥全集》。
二、文本解读
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描绘了富 有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了一层白皑皑的霜
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有一弯像 金钩的新月当空挂着。这两句创设了一种悲凉、肃杀的场
面,为后两句的抒情做铺垫。
2.“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两句借马来抒情,表达了诗人想要报效国家、施展抱负的迫切心情。
3.哪些词语写出了石灰经受了诸多磨难?石灰又有着怎样的态度呢?
“千锤万凿”“烈火焚 烧”写出石灰经受了诸多磨难。“若等闲”写出了石灰从容自若
的乐观态度。
4.想一想,诗人仅仅是在赞美石灰吗?
诗人笔下的石灰不仅仅是自然界的物质,还是一种人 格的象征。诗人借石灰来赞美那种
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忠诚卓绝的意志和节操。
5.想一想,“咬定青山不放松”这句诗中的“咬”能不能换成“抓”?为什么?
不能。“咬”比“抓”更为有力,这里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6.《竹石》这首诗的语言有怎样的特点?
这首诗的语言简易明快,偏向口语化,比如“任尔 东西南北风”一句完全是脱口而出,
不加雕琢。虽浅显易懂,但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三、诗词大意
马诗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是铺上了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 山岭上,一弯金钩似的
新月,高悬夜空。什么时候将要戴上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在秋高气爽的战场上驰 骋,建功
立业呢?
石灰吟
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的石灰,把烈火焚烧看作很平常的事情。纵然粉骨碎身也全不惧



怕,只要能将高尚的节操留在人间。
竹石
牢牢咬住青山 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裂的山岩之中。遭受无数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
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 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能让它屈服。
四、难点研究
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马诗》中,诗人抒发了 想要报效国家、施展抱负的渴望。《石灰吟》中,诗人以石灰自
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 和不论遭受多大挫折,即使粉骨碎身,也要坚守高
洁情操的决心。《竹石》一诗表现出诗人正直倔强的性 格和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
骨。
这三首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表面上写物, 实际上是在赞颂某种精神或品质,表
达了诗人做人的志向和固守的节操。
五、结构图解



六、主题归纳
主题:《马诗》中,诗人以丰富的想象,通过 咏马寄托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含蓄表
达出自己想要报效国家、施展抱负的渴望。
《石灰 吟》中,诗人通过对石灰不畏“千锤万凿”和“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
要留下“清白”的描写 ,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自己决不同流合污
的思想感情。
《竹石》是 一首题画诗,诗人借赞美竹石的坚定、顽强,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顶天立
地的精神强者的形象,抒发了 做人要有骨气、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志向。



感悟:古诗是凝 固的旋律,是智慧的乐章,它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场景,言
有尽而意深远,虽只有寥寥几行字 ,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个瘦弱的
身躯,他们凭借着一身浩然正气,为祖国、为人 民、为心中的“道”,坚守着,努力着……
七、教材习题答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
点拨:三首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朗 读时要注意抓住诗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并注
意体会其中所隐含的诗人的志向。背诵可以在理解诗意和熟 读的基础上进行。默写《竹石》
时,注意正确书写“磨”“劲”“尔”等字。
《马诗》前两句 朗读的速度稍慢,句尾的“雪”字要读得饱满而充分,可适当延长,“钩”
字则要读得短促有力。后两句 “快走”声调上扬,“踏清秋”声调铿锵,读出诗人内心的企盼。
《石灰吟》前两句重音放在“千”“万 ”和“烈火焚烧”这些字词上,“若等闲”降低音调,
速度放慢,从容不迫,读出石灰石经受考验的顽强 。后两句语调上扬,重音放在“浑不怕”
和“清白”上面,其中“浑不怕”要读得铿锵有力,“在人间” 三字节奏缓慢。《竹石》前两
句用叙述的口吻,首句语调略上扬,重音放在“咬定”二字上;第二句语调 降低,语速放慢,
读出从容傲然的感觉。第三句加快语速,把重音放在“坚劲”一词上,读得铿锵有力; 第四
句语速放慢,语调略低但不失沉稳坚定。背诵的时候,要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抓住诗中
事物的特点,结合插图进行想象,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就能比较容易地背诵下来了。
2.借助注释,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什么时候将要戴上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在秋高气爽的战场上驰骋,建功立业呢?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纵然粉骨碎身也全不惧怕,只要能将高尚的节操留在人间。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遭受无数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 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
它吹倒,不能让它屈服。
3.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参考答案:《马诗》 表达了诗人想要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的志向;《石灰吟》表达了诗人
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洁品格于 人间的追求;《竹石》表达了诗人历经人生的磨难艰险而
更加坚定操守的志向。
这三首诗都运 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表面上写物,实际上是在赞颂某种精神或品质,表
达了诗人做人的志向和固守的节 操。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一、相关资料
李大钊(1889—1927) 字守常,直隶乐亭(今属河北)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
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
勾结帝国 主义,逮捕了李大钊。无论是在监狱中,还是在法庭上,李大钊始终大义凛然,坚
贞不屈。同年4月28 日,李大钊英勇就义。
二、解词语
被难|①遭受灾难。②因灾祸或重大变故而丧失生命。
幼稚|①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例句:这个想法非常幼稚。②年纪小。
含糊|不明确;不清晰。例句:对于老师的提问,小东回答得很含糊。
军阀|旧时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轻易|随随便便。例句:老师告诉我们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
纷乱|杂乱;混乱。
沉重|分量大;程度深。例句:作为班长,他深深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担子很沉重。
恐怖|由于生命受到威胁或残害而恐惧。例句:这部电影有些恐怖,我实在不敢看。
宪兵|某些国家的军事政治警察。本文指军阀手下特殊的武装人员。
一拥而入|形容很多人一下子挤了进来。
苦刑|残暴狠毒的刑罚。
严峻|严厉;严肃。例句:这件事对同学们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沉着|镇静;不慌不忙。例句:爸爸说,遇到事情要沉着冷静。
怒气冲冲|形容满脸的怒气,异常激动。例句:他怒气冲冲,咬牙切齿,要去找对方算
账。
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例句:他朝我招手,我会意地朝他微笑。
三、近义词
慈祥—和蔼 幼稚—天真 含糊—含混 轻易—容易 纷乱—杂乱 恐怖—恐惧
粗暴—粗野 严峻—严肃 沉着—冷静
四、反义词
慈祥—凶恶 耐心—焦躁 含糊—清楚 严峻—温和 残暴—仁慈 沉着—慌张
五、词语搭配
(慈祥)的父亲 (含糊)地回答 (纷乱)的喊叫 (僻静)的小屋 (恐怖)的眼
光 (乱蓬蓬)的长头发 (平静而慈祥)的脸 (伟大)的力量



六、词语拓展
“不~不~”式的词语:不屈不挠 不卑不亢 不闻不问 不痛不痒 不骄不躁
“一~而~”式词语:一拥而入 一扫而光 一挥而就 一哄而散 一笑而过
七、文本解读
1.第①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一段 照应了文题,交代了父亲被难的时间,突出了这件事给作者留下的深刻记忆,奠
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2.对于“我”的提问,父亲平时的态度与此时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这体现了父
亲怎样 的特点?
对于“我”的提问,父亲平时很感兴趣、非常有耐心,而此时却表现出含糊、敷衍的态
度。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峻,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书籍和文件落到敌
人手里这样 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
这体现了父亲对待亲人慈爱和善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的特点。
3.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当时“局势越来越严重”?
从父亲早出晚归、父亲烧掉书籍和文 件、张作霖要派人检查、工友阎振三被抓等事情中,
可以看出当时“局势越来越严重”。
4.李大钊难道不知道局势的严重和自己处境的危险吗?他为什么不肯离开北京?
李大钊当然 知道局势的严重和自己处境的危险,但为了革命工作,为了党,他早已把个
人的生死置之度外。这体现了 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5.阎振三为什么不承认认识李大钊?
阎振三是李大钊的工友, 他们是革命事业的同志,他当然认识李大钊。他不承认,是想
告诉敌人这个人不是李大钊,是怕敌人把自 己的同志抓起来。这表现了共产党人忠于革命事
业、保护同志的决心。
6.在法庭上,面对妻女的哭喊,父亲为何如此安定、沉着?
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 占据着”,他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在极端危
险和困难的情况下他能够坦然自若,在敌人的严 刑拷打下毫不动摇,也不因亲人的哭喊而忧
伤。相反,他要用“安定”“沉着”来影响亲人,使她们化悲 痛为力量。
7.想一想:“我”在法庭上为什么能表现得如此机智和勇敢?
聪聪:因为“我”看到了父亲在法庭上的表现,并从父亲身上获得了无穷的力量。
丫丫:“我”的机智和勇敢来源于父亲平时对“我”的教育和熏陶。
8.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br>开头写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处母亲嘱咐“我”记住父亲的被难日,
这就形 成了首尾呼应。这样写可以使文章结构严谨,表达清楚;同时,也表达了“我们”一
家人对父亲的深切怀 念。
八、难点研究
结合文章说一说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
“不是常对你说吗? 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
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从李大钊 对妻子说的话中可以看出,李大钊是一个对革命事业
无比忠诚的人。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 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李大
钊是一个沉着镇定、临危不惧的人。“父亲 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从这句话中可
以看出李大钊是一个十分关爱家人的人。
九、结构图解

十、主题归纳
主题:这篇文章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害 后的回忆,展现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
伟大精神和视死如归、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 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之情。
感悟:李大钊是真正的大丈夫。怀揣着共产主义信仰,他用铮铮铁骨抗住 了严刑拷打;
为了换取后人的幸福生活,他无悔地洒下了一腔热血。我们深情地缅怀他,他永远活在我们
的心中。
十一、教材习题答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点拨:本文是纪 念逝去亲人的文章,朗读基调应是悲痛的,语速要适中,语气要低沉些。
描写父亲神态、语言的句子,要 读得坚定有力,读出李大钊临危不惧、将生死置之度外的高
尚品质。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表达了得知父 亲遇害的消息后全家的悲痛心情,读时语气要



悲伤凝重,语调要低沉。
第1自然段,“被难日”指的是父亲被杀害的日子,朗读时语速缓慢 ,语调低沉。第5
自然段,父亲的态度和平时不同,朗读时,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第8自然段,语速 稍快,
情绪紧张,读出当时局面的混乱、可怕。第13自然段,语调上扬,重读“粗暴”“魔鬼”等词语,要读出敌人的凶狠残暴,读出对他们的憎恨。第31自然段,语速缓慢,语调低沉,读
出父亲 的死给亲人带来的巨大的悲痛。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情,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
参考答案: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先写了父亲被捕前烧掉书籍和文件,工友阎振三被抓;然
后写了父亲被捕时的情景,主 要表现了敌人的凶狠残暴,父亲的处变不惊:接着写了在法庭
上“我们”见到父亲最后一面的情景,表现 了父亲的镇定沉着;最后写父亲被害后,全家人
无比悲痛的心情。
我对李大钊在被捕时从容不 迫的场景印象最深。尽管敌人十分凶狠残暴,但李大钊坚强
不屈,沉着冷静,表现出一个革命者坚定的革 命信念。
我印象最深的是李大钊在法庭上与敌人斗争的场景。他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毫不动摇,
也不因亲人的哭喊而慌乱、忧伤。相反,他用“安定”“沉着”影响着亲人,使她们化悲痛为
力量。
3.下面的句子分别写了李大钊的动作、外貌和语言,读一读,再找出类似的句子体会他
的品格 。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这是外貌描写。“乱蓬蓬的长头 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平静”说明李大钊在
经历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 现了他对亲人的爱。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 现在是
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这是是语言描写。李大钊明知形势 严峻,处境危险,但仍将革命事业看得比自己的生命
还重,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表现了他对革命事 业高度负责的精神。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答:这是动作描写。“不慌不忙”写出了李大钊早有准备,表现了他面对险境时的从容不
迫。
参考答案:类似的句子:(1)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2 )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
都还小,她们 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体会:(1)面对残暴的敌人,父亲毫无惧色,也深知讲道理是没有用的,所 以干脆什么都
不讲,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凛然正气。
(2)父亲的一番话,说得沉着冷静, 与“我”之前的回答遥相呼应;“望了望我们”,既是
对“我”的机智和勇敢的赞许,同时也传递出了他 对“我们”的关爱。
4.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开头写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处母亲嘱咐“我”记住父亲
的被难日,这 就形成了首尾呼应。这样写可以使文章结构严谨,表达清楚;同时,也表达了
“我们”一家人对父亲的深 切怀念。
5.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浴血奋战,前仆后继。李大钊、刘胡兰、董存瑞,还有飞夺泸定桥的红四团……他们在革命事业的道路上,谱写了壮烈的篇章。查找资
科,了解 先烈的革命事迹,和同学交流。
点拨:在民族解放和革命斗争中,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同敌人进 行了顽强的斗争。
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才能最终迎来一个崭新的中国,人民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随着
时间流逝,那段历史慢慢变得模糊,可是我们决不能忘记,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今天的生活
来之不易。让我们广泛地搜集相关材料,深刻了解革命先烈的奋斗历程和事迹,在学习中尊
重英雄,砥砺 前行。
例如1叶挺:北伐名将,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新四军军
长。1919年初投身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4年12月加入中国共
产党 ,1928年广州起义失败后流亡欧洲。抗日战争爆发后,叶挺于1938年1月出任国民革
命军新编第 四军军长,被授予国民革命军中将军衔。1946年3月4日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6年4月8日 ,他乘飞机由重庆回延安,飞机在山西兴县黑茶山失事,遇难身亡。
例如2刘胡兰——反动派突袭云周 西村,为了帮助更多群众和党员转移,刘胡兰主动要
求留下来坚持斗争。不幸的是,就在这时有人叛变了 ,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反动派抓
到刘胡兰后,实施了种种威逼利诱,但都没有成功。最后,反动派 把刘胡兰带到了铡刀面前,
当着她的面将同时被捕的6位革命群众杀了。可敌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刘胡 兰异常镇静,
怒喝道:“我咋个死法?”在反动派说出“一个样”后,刘胡兰大义凛然地说了声“怕死不 当
共产党员”,便来到铡刀旁,毫不畏惧地躺在铡刀下。就这样,年仅15岁的刘胡兰结束了短
暂而辉煌的一生。1947年春天,毛主席听完刘胡兰的事迹,感动地挥毫写下“生的伟大,死
的光荣” 8个大字,高度赞扬这个年纪很小的大英雄——刘胡兰。
12为人民服务
一、走近作者



毛泽东(1893—1976) 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今属 韶山市)人。伟大的马克思主
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 己命运和国家面
貌的一代伟人。诗人、书法家。他的主要著作编入《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
二、写作背景
1944年夏天,张思德带领战士在陕北安塞县(今延安市安塞区)执行烧炭任 务,9月5
日,即将挖成的窑洞突然塌方,他为救战友而牺牲。9月8日,即张思德牺牲后的第三天,< br>中共中央警备团在延安凤凰山脚下枣园的操场上为他举行了追悼会,毛主席亲笔写了“向为
人民利 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联,并做了题为《为人民服务》的演讲。
三、解词语
鸿毛|鸿雁的毛,比喻轻微或不足道的事物。
卖力|尽量使出自己的力量。例句:小华学习很卖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精兵简政|缩小机构,精简人员。例句:精兵简政是减轻群众负担的一条好措施。
兴旺|兴盛 ;旺盛。本文中指队伍强大。例句: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事业能够兴旺起来的
重要保证。
五湖四海|指全国各地。例句:我希望将来可以走遍五湖四海,饱览祖国壮丽河山。
死得其所|死得有意义、有价值。
追悼|沉痛地怀念(死者)。例句: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烈士的追悼会。
寄托|把理想 、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例句:作者把自己的情感
寄托在主人公身上。
哀思|悲哀思念的感情。例句:束束鲜花寄托着我们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哀思。
四、近义词
压迫—欺压 兴旺—兴盛 追悼—悼念 寄托—寄予
五、反义词
批评—表扬 坚持—放弃 兴旺—衰败 团结—分裂
六、词语搭配
(革命)的队伍 (人民)的利益 (不必要)的牺牲 (有益)的工作
七、词语拓展
含有两个数字的四字词语:五湖四海 七上八下 一心二用 朝三暮四 五颜六色
九牛一毛 七嘴八舌 四分五裂
含“死”字的四字词语:死得其所 救死扶伤 万死不辞 虽死犹荣 至死不渝 出生入死
八、文本解读



1.如果去掉“完全”“彻底”好不好呢?为什么?
不好。“完全”是全部的意思,也就是说 ,革命的队伍除了为人民服务,再没有任何别的
目的。“彻底”是贯彻到底的意思,也就是说,不管在什 么时间,不管做什么工作,都应该为
人民谋利益。如果去掉“完全”“彻底”语言就不够准确了。
2.你还知道中国历史上哪些人的死比泰山还重?
示例:宁死不屈的文天祥、无私奉献的雷锋、亲民爱民的焦裕禄等。
3.“好的”指什么?“错的”指什么?“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好的 ”就是指符合人民利益的,对人民有好处的。反之,就是“错的”。因为“我们”
是“革命的队伍”,“ 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只有“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
正错的”,才能做到完全、彻底地为 人民服务;
只要“我们”这样做,“我们”就能更好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与人民的关系就会更加密< br>切,就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我们”的队伍就一定会更加兴旺。
4.为什么“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革命队伍的人是为了一个 共同目标走到一起的。因此,不论是干部还是战士,都要互相
关心、爱护和帮助。这样才能更好地团结起 来,共同奋斗,实现共同目标。
5.本段围绕“开追悼会”讲了哪几层意思?
(1)开追悼会的对象——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人;
(2)开追悼会要形成制度;
(3)开追悼会要广泛推广;
(4)开追悼会的目的——寄托哀思,使人民团结。
九、难点探究
课文是怎样围绕“为人民服务”具体阐述道理的?
课文开头首先鲜明 地提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完全、彻底
地为人民服务,然后从三个方面说明 怎样才能够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一是树立“为人
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二是正确 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
错的;三是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是整个 人民团结起来。
十、结构图解




十一、主题归纳
主题:本文通过悼念张思德同志,讲述了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 思德同志
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努力奋斗。
感悟:时代不同,岗位不同 ,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一致的。当年,年轻的八
路军战士张思德在平凡的工作中献出了宝贵的 生命,他短暂的一生是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
务的一生。将来,我们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学习张思德 同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十二、教材习题答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3自然段。
点拨: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慷慨激昂的,要读得 沉稳有力。第1自然段要用陈述性的语气
读,语调较高;第2自然段,语气要坚定有力,重读引用的司马 迁的话;第3自然段,读出
层层递进的语气,读好关联词;第4自然段,语气激昂一些,读出气势;第5 自然段,语气
坚实恳切,语调平实有力。背诵课文要建立在熟读与理解的基础之上,另外抓住文章的行文
路线也有助于我们背诵。
2.说说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参考答案:本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三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
就比泰山还重” 的生死观;二是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三是搞
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 ,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3.读下面这段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想想句子之间是怎样连起来的。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 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
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 ,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
你的办。
参考答案:这段话共有四句。第一句话是讲“我们”欢迎别人的批评;第二句话是讲“我



们”欢迎任何人的批评;第三句话是讲只要批评得对,“我们”就改正;第四 句话是讲“我们”
接受任何人提出的对人民有好处的办法。这四句话是通过“因为……所以……”“如果 ……
就……”“不管……都……”“只要……就……”“……就……”一系列关联词语紧密地联系起来的,意思层层递进。这几个句子是围绕一个意思,从不同的侧面展开论述的。这四句话联
系紧密, 意思层层递进,是围绕一个意思从不同的方面展开论述的。
4.结合下面的“阅读链接”,说说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
的理
参考答案:“泰山”常用来比喻敬仰的人和重大的、有价值的事物。“鸿毛”则比喻事物
微不足 道。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
鸿毛还轻。这句话赞 扬了那些为了民族利益,死得光荣的人,并鄙视那些为了私利,死不足
惜的人。周恩来总理为了革命事业 日夜操劳,鞠躬尽瘁,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他在人民的
心中永垂不朽。新时代的我们也要树立正确的人 生观、价值观,做一个有用的人、高尚的人!

13金色的鱼钩
一、相关资料
红军过草地 课文中的草地指的是松潘草地,位于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连接段的川西北
草原,纵 横300余千米,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由于排水不良,形成大片沼泽。水草盘根错
节,结成片片草 甸,覆盖在沼泽之上。草地气候极为恶劣,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雨雪风
雹来去无常。
过草 地是红军长征中最艰难的行军。行军时,稍不小心,就会陷入泥潭,遭受灭顶之灾。
红军战士凭着革命必 胜的信念和钢铁般坚强的意志,战胜千难万险,走出了人迹罕至的茫茫
草地。
二、解词语
颧骨|眼睛下边两腮上面突出的骨头。
宿营地|军队在行军或战斗后住宿的地方。例句:我们终于在天黑之前赶到了宿营地。
喜出望 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例句:他们看到你取得如此好的成绩,一
定喜出望外。
精光|一无所有;一点儿不剩。例句:一夜大风过后,树上的叶子落了个精光。
目不转睛|不转眼珠地(看),形容注意力集中。例句:同学们目不转睛地看老师做实验。
支 吾|说话含混躲闪;用含混的话搪塞。例句:当老师用严厉的语气质问他时,他开始
支吾起来。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例句:乌云弥漫了天空。
无边无涯|没有边际。
三长两短|指意外的灾祸、事故,特指人的死亡。
收敛|(笑容、光线等)减弱或消失。例句 :听了父亲的忠告,他终于有所收敛,不再
做那些荒唐事了。
脆弱|禁不起挫折;不坚强。例句:她表面坚强,其实内心很脆弱。
皮包骨头|形容极端消瘦。
奄奄一息|只剩下微弱的一口气,形容临近死亡。例句:在医生的 奋力抢救下,这个奄
奄一息的战士终于得救了。
抽噎|一吸一顿地哭泣。例句: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他开始抽噎起来。
瞻仰|恭敬地看(多 用于与逝者有关的事物)。例句:每到清明,我们都要去瞻仰人民英
雄纪念碑。
三、近义词
安顿—安排 弥漫—充满 衰弱—虚弱 严厉—严肃 脆弱—软弱
四、反义词
衰弱—强壮 爱惜—糟蹋 严厉—温和 沉重—轻松 粗糙—细腻
五、词语搭配
(新鲜)的鱼汤 (低沉)的声音 (饱满)的情绪 (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 (悄
悄)地跟着
六、词语拓展
表示高兴的四字词语:喜出望外 欣喜若狂 兴高采烈 喜上眉梢 眉飞色舞 心花怒
放 捧腹大笑 欢呼雀跃
形容注意力集中的四字词语:目不转睛 目不斜视 专心致志 全神贯注 聚精会神
七、文本解读
1.老班长为什么“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这反映了他的什么品质?
因为青稞面吃完了,一路靠野菜、草根充饥,老班长心里一直牵挂着病号的身体,不断
地在想对策,所 以他整夜整夜地难以入眠。这反映了他高度的责任感。
2.想象一下,老班长“喜出望外地跑回来”时,心里是怎样想的?
示例:嗬,这水塘里居然有鱼,太好了!我可以钓鱼,做鱼汤给三个小病号吃,改善改
善伙食。
3.老班长“好像回味”什么?他为什么这样做?



老班 长“好像回味”刚吃过的鱼汤的鲜美味道。他这样做是为了消除“我”的怀疑,让
“我们”安心吃鱼汤。
4.“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中我们能感受到
什么?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从中可以感受到老班长硬咽鱼骨头时非常痛苦,以及“我”看
到这一幕 时内心非常难受。
5.为什么指导员说老班长“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
指导员说老 班长是“上级”,是因为他要领导三个小战士走出草地;说他是“保姆”,是
因为他一路要细心周到地照 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说他是“勤务员”,是因为他还要照顾好三
个小战士的日常生活。
6.一个搪瓷碗,“我”为什么觉得有千斤重呢?
当“我”知道鱼来之不易,以及老班长把仅 有的一点儿鱼汤都给三个病号吃而自己却吃
草根、鱼骨头充饥时,“我”的内心极为沉重。“我”实在不 愿意看着老班长的身体一天天衰
弱下去,所以觉得手中的搪瓷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7.老班长说的这最后一句话,是在向“我”传达怎样的意思呢?
老班长想说的是:小梁,你 不要感情用事,你要服从命令,顾全大局。快把鱼汤喝下去,
安定两个小同志的情绪,好补充体力,争取 早日走出草地。
8.第自然段对老班长进行了细致的外貌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皮 包骨头”“深深地陷了下去”表明老班长由于长期忍饥挨饿、日夜操劳而身体极度
衰弱。在这样的情况下 ,他还打起精神鼓励“我们”,体现了老班长忠于革命、乐观向上的
精神。
9.第自然段连用三个感叹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这里连用三个感叹句,把“我”当时想钓 到鱼的急切心情表现了出来,突出了“我”心
系老班长安危的情感。
10.老班长的临终遗言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
老班长在生命垂危时仍不忘指导员交给自己的 任务,不忘关心战友,体现了他忠于革命、
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11.为什么说“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鱼钩虽然长满了红锈, 但它记录着老班长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闪烁着老班长金子般的
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关心同志、舍己 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永垂不朽。
八、难点探究



课文写“我”的三次“哭”有什么意义?
当“我”发现老班长吃“我们”剩下的鱼骨头,并受 到老班长“严厉”的批评时,“我”
“扑倒在他怀里哭了”——这是敬重的“哭”。
当“我” 知道了实情,老班长命令“我们”吃鱼汤时,“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
鱼汤里”——这是感动的 “哭”。
当老班长奄奄一息时,他仍坚持不吃鱼汤,的仍是别人。老班长“慢慢地闭上了眼睛”,“我们扑在老班长身上,抽噎着”——这是哀痛的“哭”。
“我”的三次“哭”是对老班长的无限敬仰,也是对革命精神的衷心颂扬。
九、结构图解

十、主题归纳
主题:本文叙述了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 照顾三个生病的小
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 质。
感悟:一个普通的鱼钩,记录着一位老班长舍己为人的感人事迹,见证着一位革命者忠
于 革命的赤胆忠心。亲爱的同学,让我们在革命先烈的精神感召下,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好好学习,做一 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14文言文二则
一、相关资料
孟子(约前372—前289) 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著名思
想 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被尊为“亚圣”,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他提倡仁 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学弈》选自《孟子·告子上》。
列子 名御寇。战国时期思想家 ,属道家学派。《列子》一书中有寓言故事百余篇,如《愚
公移山》《杞人忧天》等。《两小儿辩日》选 自《列子·汤问》。
二、文本解读
1.两个人学习下棋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



一个人的态度是专心致志,另一个人的态度则是三心二意。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2.通过这个故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两个人同时跟同一个老师学习,最终学习的效果截然 不同,这说明学习时要做到专心、
认真,心中不能有杂念,不能轻易受到外界的干扰。
3.针对太阳何时离我们远何时离我们近的问题,两个小孩的观点是什么?他有何依据
呢? < br>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晨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依据是事物离得近时看起来大,离得远时
看起来小。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晨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依据是事物离得近时感觉热,离得远时
感觉凉。
4.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示例一:我们应主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
示例二: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示例三: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不知道的东西,我们应该实事求是。
三、文言文大意
学弈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有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非常专心,
只听弈秋的教诲;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鸿鹄要飞过,想要
拉弓 搭箭去射它。虽然他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但是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
智力不如前一个人 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
(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见两个小孩在为什么事情争论,便问他俩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正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正午时离人近些。”
一个小孩说:“ 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正午却像个盘盂,这不是远的时候
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 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
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四、难点探究



《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争论的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孔子回答不出。作为 掌握了现
代科学知识的你,会如何回答他们呢?
早晨和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 原因:(1)早晨的太阳看起来比中午大,
是视觉上的误差。早晨,与太阳相衬的是树木、房屋、远山和 一小角天空,太阳显得大;中
午,太阳的背衬是广阔的天空,太阳显得小。另外,太阳刚升起时背景是还 不明快的天空,
太阳格外明亮,显得大些;中午,背景是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所以显得小些。
(2)中午气温比早晨高,是因为早晨太阳光到达地面的距离比中午太阳光到达地面的距
离要远 ,大气层会吸收走更多的热量。
同时,在夜里,太阳光照在地面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 午,太阳光持续
照射在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高与低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球的近与远。
五、结构图解


六、主题归纳
主题:《学弈》通过讲述弈秋教 两个人学下棋的事,说明了在同样的条件下不同的态度会
得到不同的结果,告诉我们学习应专心致志,不 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围绕着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的问题,阐述了两个 孩子
辩斗的理由,孔子面对这个问题无法做出判断。体现了两个孩子善于观察、敢于质疑、说话
有理有据的特点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也说明了学习是无止境的。
感悟:旁观二人同师学艺,专心致 志者,棋艺精湛;三心二意者,技艺平庸。聆听两小
儿辩日,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孩童又令我们不禁投 去赞赏的目光。是啊,在探索的道路上,



只有心无旁骛,专心致志 ,敢于质疑、思考,我们求知的步伐才能越迈越稳健,我们成功的
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七、教材习题答案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点拨:朗读文言文时, 一定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要把握好停顿的节奏。读准字音,
如“为是其智弗若与”中的“为”应该读 四声。同时要结合注释,在弄清句意的基础上读出
不同句式相应的语气。背诵要在熟读的基础上,抓住课 文叙述顺序来进行。《学弈》的顺序是:
介绍老师—一人如何学习—另一人如何学习—交代学习结果—点 明原因。《两小儿辩日》的顺
序是:孔子问其故(起因)—两小儿的观点—两小儿的依据—事情的结果。
2.联系上下文,理解加点字的意思。
◇通国之善弈者也。 善:善于,擅长。

◇思援弓缴而射之。 之:代词,代指鸿鹄。

◇孔子不能决也。 决:判断。

3.对照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故事的内容。
参考 答案:(1)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有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
个人非常专心,只 听弈秋的教诲;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鸿
鹄要飞过,想要拉弓搭箭去射它 。虽然他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但是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说 :不是这样的。
(2)(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见两个小孩在为什么事情争论,便问他俩争论的原
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正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正午时离人近些。”
一个小孩说:“ 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正午却像个盘盂,这不是远的时候
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 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
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4.在《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参考 答案: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正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另一
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 来时离人远一些,而正午时离人近一些。他们都是根据平时对事物的



观察或某种常识来进行推测的。第一个小孩根据(视觉)一个事物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
时候看起来 大这个现象,推出早上太阳看起来大所以离得近,正午看起来小所以离得远。第
二个小孩根据(触觉)一 个事物远的时候感觉凉而近的时候感觉热这个现象,推出早上感觉
凉所以太阳离得远,正午感觉热所以太 阳离得近。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一、解词语
诞生|(人)出生。例句:1921年7月,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学说|学术上的有系统的主张或见解。例句: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创立了进化论学说。
司空见惯|指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例句:今年他又夺得冠军,这对大家来说已经司空
见惯了。
追根求源|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例句:对于有疑问的地方,我们要追根求源,力求准
确把握。
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是不只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多用于贬义)。
建树|建立的功绩。例句:李叔叔在这个领域里颇有建树,做出了很大贡献。
不慎|不小心。例句:他不慎把台灯弄坏了,受到了爸爸的责备。
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例句:我居然不可思议地拿到了这场比赛的冠军。
偶然|事 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超出一般规律的(跟“必然”相对)。例句:他取
得这样的成绩绝不是偶然 的,是刻苦努力的结果。
吻合|完全符合。例句:事情的发展跟我们先前的预测是吻合的。
见微知著|见到一点儿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
锲而不舍|比喻做事情能坚 持到底,不半途而废。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例句:只要
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二、近义词
敏感—敏锐 实验—试验 机遇—机会 司空见惯—屡见不鲜 追根求源—刨根问底
三、反义词
真理—谬论 敏感—迟钝 偶然—必然 司空见惯—鲜为人知
四、词语搭配
(司空见惯)的现象 (醉人)的香气 (反复)的实验 (偶然)的机遇
五、词语拓展
带“无”字的四字词语:无独有偶 无法无天 面无表情 毫无声息 绝无仅有 朴实
无华 无拘无束 漫无目的



形容不断坚持的四字词语:锲而不舍 水滴石穿 坚韧不拔 持之以恒 坚持不懈
六、文本解读
1.第二段中的“?”和“!”分别代表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指的是发现问题并不断发问;“!”指的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找到了真理。
好处:把一个抽 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在酸碱试纸的发明这个事例中,“ ?”指的是什么?“!”指的是什么?波义耳是怎样
把“?”拉直变成“!”的?
“?”指的是,为什么紫罗兰遇到盐酸会变色?
“!”指的是,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 作用都会变色,最终利用石蕊地衣的特点
制成了酸碱试纸。
波义耳敏锐地从紫罗兰遇盐酸变色 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然后紧紧抓住问题思考,并进行
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最终制成酸碱试纸,把“?” 拉直变成了“!”。
3.在“漂移学说”的提出这个事例中,“?”指的是什么?“!”指的是什么? 魏格纳是
怎样把“?”拉直变成“!”的?
“?”指的是: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西 海岸的凹陷部分,竟然互相吻合,这
是巧合吗?
“!”指的是:提出“大陆漂移学说”,出版《海陆的起源》一书。
魏格纳带着自己的疑问, 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并以米歇尔逊的发现为佐证,最终提出了
自己的学说,将“?”拉直变成“!”。
4.在睡觉时眼珠转动这个事例中,“?”指的是什么?“!”指的是什么?阿瑟林斯基是
怎样 把“?”拉直变成“!”的?
“?”指的是,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会是什么关系呢?
文本解读
“!”指的是,阿瑟林斯基最终得出结论: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的时候,人的脑电波也
会发生较 大的变化,这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他的这个研究成果,成为心理学家研究做梦
的重要依据。
阿瑟林斯基以自己的儿子和二十名成年人作为实验对象,经过反复的观察实验,终于把
“?”拉直变成 了“!”。
5.课文所选的三个事例中的人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有所发现,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呢?< br>你能从文中找两个词来概括吗?
共同点是他们都善于观察、不断发问、勤于探索。文中的“见微知著”“锲而不舍”就是



对他们这一优秀品质的最好诠释。
七、难点探究
作者是怎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的?
作者是按“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的思路来表达 自己的观点的。首先,开门
见山地提出自己的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然后,指 出在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那些真理都是在发现者、创立者解答了若
干个问号之后得出的,再通 过三个典型的、具体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总结出科
学发现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善于独立思 考的、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八、结构图解

九、主题归纳
主题:本 文开篇直接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接着通过酸碱试纸的发明、
“大陆漂移学说”的提 出、睡觉时眼珠的转动和做梦有关三个具体的事例说明这一观点,最
后进行总结,指出只有具备见微知著 的观察力、独立的思考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才能发现问
题,发现真理。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 大进。”“?”是什么?它是探索,是开启科学之门的钥匙,更
是通往理想的桥梁。亲爱的同学们,只要 我们善于观察,不断质疑,打破砂锅问到底,就有
可能发现真理,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十、教材习题答案
1.默读课文,想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说说你从中受到什么
启发。
参考答案:这句话的含义是要想获得真理,就要做到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
问,坚持 不懈地独立思考,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
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也要培养自己善于观察的习惯,遇 到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
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习惯,在不断的探索中寻找真理。



2.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列举了哪几个事例?每个事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的?
参考 答案:作者用了三个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第一个事例是英国著名的化学家波义
耳发现紫罗兰在溅上盐 酸后变红了,从而进行了许多实验,最终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
纸——石蕊试纸。第二个事例是德国 气象学家魏格纳偶然发现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和非
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竟然是互相吻合的,由此他 做了大量研究,最终提出“大陆漂移学说”,
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第三个事例是俄裔美国睡眠研 究专家阿瑟林斯基发现儿子睡觉
时眼珠在转动,经过反复观察实验,得出睡觉时眼珠转动和做梦有关的结 论。
这三个事例都是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来介绍的。
3.小练笔 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如“有志者事竟成”“玩也能玩
出名堂”。
示例 :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有志向的人,做事一定会成功。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
从小立志学医,但 他的想法并未得到父亲的支持,他曾经写出“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
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的诗 句,哀求父亲让其学医。学医后,他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
个中国,访名医,尝百草,经过二十多年的不 懈努力,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美国著名作家海伦·凯勒在一岁多的时候,遭遇不幸,双 目失明,双耳失聪。从此,她
与有声有色的世界隔绝了。但是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她下决心学习更多 的知识,成为一
名对社会有用的人。经过不断的艰苦练习,她不但可以摸读盲文,而且学会了说话,甚至 通
过触摸的方式能够听懂对方说的话。后来她考入了哈佛大学,并发表了文学著作《假如给我
三 天光明》。
现代著名画家徐悲鸿,在法国求学期间,曾经受到外国人的嘲笑和讽刺。他立志要用事实证明中国人是可以学好绘画的。尽管留学生活十分清苦,但他始终没有停止过作画,课上
紧跟老师 学习,课下去博物馆临摹大师作品,最后终于成为一代大家。他创作的油画在巴黎
展出时,轰动了整个画 界。
你看,古今中外有所成就的人,都是因为有了志向,才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顾艰辛,一
路 前行,最终取得一番成就的。
4、阅读链接 《詹天佑》
答:《詹天佑》的主要内容是:清 朝末年,詹天佑面对帝国主义者的百般阻挠和嘲笑,毅
然主持修筑了京张铁路干线,并提前两年竣工,有 力地回击了帝国主义者对中国的藐视。文
章赞扬了詹天佑的杰出才能与爱国精神,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智 慧和力量。




16表里的生物
一、走近作者
冯至(1905—1993)原名承植,字君培,直隶涿州(今属河北)人,诗 人、学者。1927
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 国作家协
会副主席等职。另著有诗集《十四行集》、散文集《山水》、历史小说《伍子胥》、论著《杜甫
传》等。鲁迅称赞他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二、解词语
和谐|配合得适当。例句:生命是优美的乐曲,音律和谐,婉转悠扬。
清脆|(声音)清楚悦耳。例句:山里传来了布谷乌清脆的叫声。
柔和|温和而不强烈。例句:房间里的光线非常柔和。
神秘|使人摸不透的;高深莫测的。例句:中生代的恐龙是一种神秘的动物。
可怜|值得怜悯。例句:他已经很可怜了,你怎么还这样对他?
呈现|显出;露出。例句:祖国到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恐怖|由于生命受到威胁或残害而恐惧。例句:小君一直觉得蛇是一种非常恐怖的生物。
三、近义词
洪亮—响亮 和谐—和睦 坚硬—坚固 单调—贫乏 增加—增添 神秘—神奇
轻易—容易 请求—恳求 呈现—浮现 拒绝—谢绝 丑恶—丑陋 恐怖—恐惧
四、反义词
洪亮—沙哑 坚硬—柔软 单调—丰富 拒绝—接受 丑恶—美好
五、词语搭配
(和谐)的声音 (坚硬)的表盖 (清脆)的声音 (金黄色)的齿轮
六、词语拓展
互为近义字的词语(二字):坚硬 拒绝 恐惧 寒冷 整齐 漂浮 弯曲 寻找
七、文本解读
1.“我”首先摆出了什么观点?是怎样证实这个观点的?
“我”的 观点:“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通过列举鸟叫、狗吠、蝉鸣、虫
唱、钟声、弦声等一系列事 实,从不同方面证实了“我”的论断,有根有据,表明这的确是
“我”经过思考后得出来的结论。
2.为什么“我”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
对表的好奇,首先在于我与“我”之前的推断是 不符的,这引起了“我”一探究竟的兴
趣。而父亲的阻止不仅没有让“我”打消念头,反而让我觉得表更 加神秘,因此“我”对表



的好奇心与日俱增。
3.你能理解“我”小时候这种“痛苦”的心理吗?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示例:我能理解这 种想做一件事而又不能做的痛苦。比如,下雨时,我很想跑出去玩耍,
可这是只能被妈妈关在屋子里写作 业。越是不能出去,心里就越想出去,也就越感觉痛苦。
4.父亲这样给“我”解释的目的是什么?
一是为了阻止“我”随便动;二是因为对“我”这样小的孩子无法讲清楚表这种精密东
西的构造 原理。
5.“我”为什么感到既害怕又愉快?
害怕是因为父亲的表里有一个丑恶而恐怖的小 蝎子,一动它就要被蜇;愉快是因为父亲
的话证实了“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这 是对“我”思考和判断的最
大肯定。
6.“这样的话”指的是什么话?为什么“我”后来不说了?
“这样的话”指“我有蟋蟀在钵 子里,蝈蝈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
蝎子在表里”。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 “我”意识到了自己的幼稚,明白了父亲的表里没有小蝎子,也明
白了表为什么会发出声音,所以不再说 了。
八、难点探究
小时候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小时候的“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个天真可爱、善于观察、爱思考、求知欲
极强的孩子。“我 ”经过思考,从“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
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 丛中唱不同的歌曲…… ”这一系列的事实,得出“凡能发出声
音的,都是活的生物”的结论。
当“我”看到父亲的表“秒针会自己走动”,还会“发出清脆的声音”时,感到十分好奇,
并猜测里面 关着“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由此可见,“我”是多么善于观察和思考啊。而
“我”这一系列看似合 情合理实则令人啼笑皆非的判断,又体现了一个小孩子的天真可爱。
九、结构图解




十、主题归纳
主题:文章写的是小时候的“我”认为凡 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
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的话。表现了 小时候的“我”对事物有着强烈
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
感悟:文章描绘了 一个天真可爱、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强的小孩子的形象,充满了童趣。
人们常说,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也是 人类最好的老师,它可扩大引领我们学会思考,学会探
索。让我们保持好奇心,不断探索,更好地去认识 世界吧!
十一、教材习题答案
1.默读课文。联系课题,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参考答案:小时候的“我”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
奇,并相信了 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
2.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再从课文 中找出相关的
语句,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 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
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 物。
◇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
里 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参考答案:“我”是一个好奇心很强,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索精神的孩子。
示例:他这么 说,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
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 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表里边一
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 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3.选做 课文的结尾写道:“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 什么时候才不说了。”
你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吗?和同学交流。
示例:小时候我们对一切事物都 充满好奇,常常有一些天真、幼稚的想法和举动,而长
大后就不再有这样的好奇心了。正是因为我们对事 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有渴求知识的强烈



欲望,所以会说天真的话 ,做幼稚的事,而随着长大后知识的充盈,我们对儿时这些事才会
觉得可笑。
例如:小时候看 电视时,我经常跑到电视机后面看,以为人是从电视机后面走进电视里
去的。长大后,才知道我们看的电 视都是演员提前录好的影像带,然后通过电视台转播。这
些幼稚可笑的想法和行为,正是童年的天真和美 好的体现。
小时候,妈妈告诉我,我是她从垃圾桶里捡回的孩子。从那以后好畏一段时间,我都对别人说自己的这个“神奇”的来历。不知从何时起,我就不再说了,那是因为我逐渐知道了
自己的幼 稚可笑。
17我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一、走近作者
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1992) 美国科幻小说作家、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
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阿西莫夫一生著述近500本,题材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
学和文学 艺术等许多领域。代表作品有《基地系列》《新疆域》等。
二、相关资料
人工智能 自19 56年人工智能概念提出后,人们在相关领域相继取得了一批令人瞩目的
研究成果。尤其是近十年间,人 工智能更是进入了我们生活的很多领域,并取代了人工:火
车站新安装了人脸识别进站系统,人工验票的 检票员被取代了;
饭店出现了自助点餐系统,服务员只负责上菜,点餐的服务员被取代了;高速公路安 装
了ETC系统,收费员被取代了……因此本文中所说的老师被机器人所取代,学生在家接受教
育的设想,很可能会在不远的将来实现!
三、解词语
全神贯注|全副精神高度集中。例句:上课时,我们要全神贯注听老师讲课,不能三心
二意。
鄙夷不屑|指轻视,看不起。例句:他的眼睛里满是鄙夷不屑,一点儿也不愿意配合。
憎恶|憎恨;厌恶。例句:他那小人得志的样子,让人十分憎恶。
四、近义词
曾经—以前 憎恶—厌恶 测验—测试 干脆—索性 热爱—喜爱 全神贯注—聚精会
神 鄙夷不屑—不屑一顾
五、反义词
有趣—无聊 高傲—谦虚 皱皱巴巴—平平整整 全神贯注—三心二意
六、词语搭配



(皱皱巴巴)的书 (全神贯注)地看 (鄙夷不屑)的神情 (专门)的地方
七、词语拓展
表示憎恶的四字词语:鄙夷不屑 嗤之以鼻 深恶痛绝 痛心疾首 不屑一顾 恨之入骨
八、文本解读
1.玛琪为什么要把托米发现一本真正的书的事情写在日记里?
突出了这本“真正的书”在玛琪看来是多么的新奇。
2.常用的书又是什么样子的?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上面的字是静止不动的。而玛琪通常用的书在荧光屏上,上面的字
是不断移动的。
3.玛琪为什么对书本内容“鄙夷不屑”?
因为她讨厌学校,认为学校没有什么好写的。本来 她对书本内容有很大的好奇心,得知
写的是学校,不免大失所望。
4.从第⑨自然段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机器老师和教学视察员的主要职责分别是什么?
机器老 师的职责是按照既定程序来进行教学和测验。教学视察员的职责是为机器老师设
置程序,并进行维护。
5.从玛琪与托米的对话中.可以看出玛琪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玛琪是一个天真可爱、富有好奇心、很有主见的孩子。
6.从玛琪与托米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老式学校和现在的学校有哪些不同?
老式学校有专门的 集中上课的地方,现在的学校是在家里。过去的老师是真人,现在的
老师是机器人。学习模式上,过去是 同龄人学习同样的课程,教法固定;现在是根据个人情
况学习不同的课程,对每个孩子的教法都是不同的 。
7.展开你的想象,说说你认为人类理想的学校应该是怎样的。
示例:我认为人类理想的 学校应该是适合每个学生的。学校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如积
累了哪些知识,有什么兴趣爱好,有什么特 长,将来适合做什么工作等,根据这些特点制订
具体的教学计划,用机器老师和真人老师相结合的方式教 育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成为优
秀人才。
九、难点探究
1.纸质书,在我们当下 的现实生活中十分常见。为什么作者要从玛琪的角度,把纸质书
写得那么新奇而陌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作者故意把人们很熟悉的纸质书写得很新奇、陌生,刻意表现已经被人们忽略的阅读纸
质书 的感受。这样的写作安排,能带给读者一种独特的疏远感和新鲜感,既能引发读者的阅



读兴趣,又能迅速切入“现在”与“未来”的对比,从而奠定全文的结构基础。
2.玛琪和托 米的对话占用了文本的大量篇幅,也是推动故事情节展开的重要手段。在描
写两个孩子的对话上,本文有 哪些特点?
(1)语言符合人物的年龄、性别特征,展现了不同人物的不同特点。托米的“酷”,玛< br>琪的好奇心都跃然纸上。
(2)语言充满日常感和真实感。如“他们那时候刚好不是那么做的。 如果你不喜欢书里
说的这些事,你就干脆别读这本书”“我没说我不喜欢”。这些充满孩子气的话语,非 常真实
地还原了孩子之间的对话现场。
十、结构图解

十一、主题归纳
主题:文章用一本古老的纸质书串起全文,以两个孩子关于阅读、学习的对话作为主体,
穿插描 绘了身处未来的他们的学习场景与感受,表现了作者对于教育、学习等问题的独特思
考。整个故事既充满 了奇特想象,又富于生活气息,构思新颖,立意巧妙。
感悟:未来的学校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曾经对它 有过无数的向往。谁承想在作者的笔下
我们眼中枯燥的学习生活却成了未来的学生羡慕的对象。在向往美 好未来的同时,我们也要
珍惜眼前所拥有的学习生活。

成都三本院校-高考作文素材库


丁克是什么意思-平均数公式


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教资面试时间


入户申请书-上海高考满分作文


恐怖故事大全-捐款箱


高考填报志愿-淄博人力


景洪新闻-幼儿园教师节活动方案


山西应用科技学院-香港恒生银行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