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安赛腰鼓》教案范文合集
校园风-学组词
 
  篇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
量。 
  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
的生命力量。 
教学设想: 
  1、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
的意味和浓
郁的乡土气息,采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形象的直接的感
受。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使学生进入角色。 
  2、这是一篇气势恢弘的散文诗,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
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对这样的文章,先指导学生朗读,从诵
读中体会它的气势,实现整体感悟
。然后启发学生自己发现文章的内容
美、形式美,通过讨论,揣摩句子含义,实现语言文字的内化。整个
过程
以“朗读”一线贯穿,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3、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凸现学生主体精神,力避教师烦琐讲解,突出
新课程理念。 
教学方法:1、诵读2、想象3、研讨 
  教学准备:利用多媒体课件,加强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
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承载
着黄土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信息的安塞腰鼓,以其奔放的动作、铿锵
的
节奏演绎着一曲生命和力量的赞歌! 
欣赏腰鼓表演的片段,感受它的恢弘气势和铿锵激越。 
看美景——(通过播放安塞腰鼓录像,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调动
学生的情绪)。 
请学生谈一谈观感,可以从声响、画面等方面谈。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美文—— 
  1、教师范读课文。 
  铿锵激越的朗读能深深感染学生,许多无法用语言
表达的感情可
通过读来悟出。因此,教师应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并多让学生朗读。 
 1
  2、请根据文中描述,对安塞腰鼓进行概述、评价。 
好一个的安塞腰鼓!(空缺处可填词、短语、句子) 
3、整篇文章极富震撼力,文章中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高潮连
一个高潮,大家从中体味到了什么?
  A、这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 
  B、全文洋溢着一种阳刚之美。
  C、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三、朗读赏析探究 
  赏美
图,配佳句——为了让大家对被誉为“天下第一鼓”的安塞腰
鼓有更直观的认识,我们再来看几组特写照
片。看后请各小组用课文中
的文句与之相配并高声朗读。 
对学生即时找出的句子进行简析,为下面环节作铺垫。 
比如:对排比句进行总结,说出对句子的理解。 
  怎样理解“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声”? 
①鸡啼预示天明,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 
②这是以声衬静,用鸡啼反衬火烈的鼓声停止后大地的寂静。 
说美点,品美韵——这篇文章美吗?美在哪里? 
  语言美: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大量运用排比
,有句内、句与
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交错出现,连用许多。 
  思想美:1、为什么说“
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学生可从自然环境、经济文化、人的思想境界等角度谈,言之成
理即可。
亦可结合江南音乐《姑苏行》谈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作者在歌颂这种阳刚之美的同时歌颂黄土高原,这正是贯穿全文
的感情基调。 
  2、文中“
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是什
么含义?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厚实的精神文化土壤
,也是他风雨变迁
的见证,同学们可以从黄土高原的地域特点和社会历史的角度来思考
这个问题
。 
  3、西北现在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
北汉子? 西北是中
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在今天,西北好像落伍了。但
那里的人民并没有因生活的贫困和环境的封闭而丧失
希望,生命的能
量就在这沉重的躯壳内奔突,终有一天会喷发。这里的人们,这里的土
地是有希
望的。落后是暂时的,只要生命还在期盼“搏击”,重生之日
并不遥远。 
  4、同学们认为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从课文中找到依据。歌颂生命
力量歌颂黄土高原歌颂民族精神歌颂民族艺术
  这篇文章美在,内容和形式(语言和思想)取得了完美的统一。 
  四、课堂小结:
 2 
  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是一首生命的和力量的赞歌。腰鼓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能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生命的阳刚之美,
作者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与笔力
歌颂。既有对陕北高原土地和土地上生
命的赞美,又有对我们这个从沉睡中觉醒、迈着雄健的步伐,不断
走向
繁荣的伟大祖国的礼赞! 
赏美乐——《黄土高坡》音乐FLASH,在歌声中结束本课学习。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三。(目的:更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涵。) 
2、做好《练习册》上的作业。 
  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 
  美 
景 文 图 韵 乐 
  生命力量 
  篇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安塞腰鼓》的视频,进入新课学习。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标处节次,画出生字。 
  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习生字。投影: 
  (1)根据课后生字表自学生字读音。 
(2)指名读生字,及时纠正。 
  (3)自由读生字,同位互相检查。 
(4)再指名读。全班齐读。 
  3、解释词义。 
  (1)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2)班级交流: 
  三、指导朗读。 
  1、重点指导: 
(1)自由读。注意语气。 
  (2)指明范读。 
 3 
(3)再指名读。 
  (4)自由读,同位指导。 
  (5)再指名读。 
2、逐节指名朗读。随时纠正不当之处。 
  四、指导写字。 
1、自由观察字型,找出难写的字。 
  2、指导。 
  3、学生临写,教师指导。
  五、布置作业: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2、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3、本文的学习,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
生,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
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
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听写生字 
  二、学习新课 
第一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
可填词、短语、句子;用文中的内容。
  2、明结构。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个部分。第
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的艺术魅力,
且这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是文章内容
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3、寻美点。 
  布置分
组朗读,分组进行寻找美点比赛。用美,你看(听)……
的句式叙述出来。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 
  (出示幻灯片,播放例句。学生与之对照,进一步体会文章的美
妙之处) 
第二板块:精读文章,品味语言 
 4 
  1、学生采取替换式品读,感受语
言的节奏美,诗意美。(所谓
替换式品读,就是将文章形式变为别的形式再读,比较、品味其中的
美。) 
  学生齐读第6段,教师奖大家刚才读的内容改成了另一种样式。
(出示幻灯)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
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
,是闪身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要求学生仿照以上形式,加工另外的文章,并反复朗读。 
2、指导学生采取评点式品读,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 
  学生可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
彩的地方朗读3遍,要求用好,
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评点。可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 
  分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第三板块:品读文章,学用语言 
  1、学生再读文章,学用课文句式、段式。 
2、学生写好后,小组互评,选出好的作品,课堂展示,师生共议,
评出好作品若干,并给予奖励。
  四:布置作业: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熟读成诵。 
  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 
  一、知内容:“……的安塞腰鼓” 
二、明结构:“好一个安塞腰鼓”核心句 
  三、寻美点:(根据学生发言板演) 
  篇三
  设计理念: 
  1、“审美体验”是阅读教学的“境界”,我力求在“诗意”与“歌韵”上突破,激发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学生对于黄土高原
的民风民俗不是很了解,我试图通过剖析语
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东西来帮助学生理解和体会,这样,充分
调动学
生已有经验成为一个关键所在。如何理解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东西也就
成了一个重点。而反
复读则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3、让学生在充分熟悉课文内容的前提下,自主探究文章主
题,培
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学会欣赏舞蹈表演的艺术,感受舞蹈的美,体
会安塞人的内在品质
。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语言之情感。 
  2、学习
课文9—20自然段,探究,品味,了解安塞腰鼓独特的魅
力,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放、开放的性
格。 
  重点难点: 
 5 
  1、重点:后生及舞姿部分。
  2、难点:文章的表达方法,第17自然段的理解。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1、教师谈话: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领略了安塞腰
鼓的独特
魅力,感悟了安塞腰鼓“舞蹈”的“火烈、狂野”(板书)。
现在,我们再次走进“安塞腰鼓”,去感受
它,去领略它,去欣赏它。
请看…… 
  2、视频播放“腰鼓表演” 
3、复习“舞蹈”部分 
  (1)、出示6-7自然段 
  师引读:看哪,“一捶起来就发
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
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生齐读:“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
强健的风姿。” 
师引读:“黄土高原上,爆出了一场……” 
生齐读:“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师引读:“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使恬静的阳光立
即……,使困倦的世界立即……”
  生齐读:“……变得燥热了,……变得飞溅了,……变得亢奋了。” 
  (2)、这火烈
狂野的舞蹈场面,深深地震撼了作者,他不由得发
出了由衷的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多媒体出示
,学生齐读) 
  (3)、这火烈狂野的舞蹈场面,深深地震撼了我们,我们也不由
得发出了
由衷的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课题上方板书“好一个”) 
  二、过渡、归纳 
1、是啊,“好一个安塞腰鼓!”安塞腰鼓除好在“舞蹈”的“火烈
狂野”,还好在什么地方?
  2、交流、讨论(归纳整理、相机板书:响声后生舞姿) 
三、精读课文9-16自然段,感悟文本 
  (一)学习“响声”部分 
1、出示9-10自然段 
  2、指名读。(师生评议) 
  变换方式读,男生读第9小节
,女生读第10小节,齐读“隆隆……”
以朗读促感悟,体会鼓声的力量与震撼。 
3、拓展:这鼓声碰撞在黄土地上,黄土地也成了……也是…… 
这鼓声碰撞在天幕上,天幕也成了……也是…… 
这鼓声碰撞在你的心上,你的心也成了……也是…… 
 6 
这鼓声碰撞在我们的心上,我们的心也成了……也是…… 
  4、比较:如果去掉“隆隆……”,效果
怎样?如果不用“牛皮鼓
面”来比喻,效果怎样?(“隆隆……”增强了气势;比喻形象生动,
把无形的声音变得有形了。)(板书:隆隆……) 
  5、小结:这“隆隆……”的鼓声,震撼着山崖
,震撼着黄土地,
震撼着观众,也震撼着我们,我们一定会发出一声赞叹:“好一个安塞
腰鼓!
”(多媒体出示,学生齐读。) 
  (二)、学习“后生”部分 
  过渡:安塞腰鼓的舞蹈
无疑是魅力四射的,响声是震撼人心的,
那么,这些击鼓的后生呢?我请两位“男子汉”分别读12、1
3小节。 
  1、出示12-13自然段。 
  2、指名朗读。(评议) 
3、这是怎样的后生? 
  4、抓住“元气淋漓”进行自读感悟。 
(1)、“元气淋漓”是什么意思? 
  (2)、你从哪些词句看出?(视学生具体情况而定)
  重点讨论“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与“力量,激情,气势”对应起来理解。(见课件) 
(3)、你能读出这种味道来吗?(教师指导、示范) 
  5、指导朗读第12自然段。 
6、面对这些后生,你会怎样赞美?为什么要赞美黄土高原?(见
13小节) 
  7、小结:
面对如此“元气淋漓”的后生,我们怎么能不赞叹呢?
“好一个安塞腰鼓!”(多媒体出示,学生齐读)
  (三)、学习“舞姿”部分 
过渡:你们喜欢“舞姿”吗?喜欢的站起来,我们一起读! 
  1、出示第15自然段。 
2、齐读。 
  3、这是怎样的舞姿?(讨论,板书:叹为观止) 
这里由4句话,每一句写了“舞姿”的一个特点,每句分别写了
什么? 
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排比)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读出它的气势? 
(指名读,齐读) 
  4、拓展,看插图,在你心中还会有哪些舞姿? 
  5、小结:好一
个变幻莫测、令人叹为观止的舞姿啊!让我们一起
大声赞叹吧:“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安塞
腰鼓”。(多媒体
出示,学生齐读) 
 7 
(四)、体会反复的好处 
  过渡:作者反复赞美“好一个安塞腰鼓”,节奏明快,层层深入,
写出了安塞腰鼓的激情,让我们读出它的激情吧! 
  1、朗读反复出现的句子。 
2、让我们再次欣赏激情四射的安塞腰鼓。(播放视频“腰鼓表演”) 
四、研读17自然段,突破难点 
  1、范读17自然段。 
  2、学生大声读。
  3、交流感受。 
  4、简介创作背景: 
  黄土高原曾经出现过秦、汉、唐
的繁荣,可是现在,黄土高原却
成了贫穷落后的代名词。是改革开放给国家都带来了希望,刘成章对改革开放充满了热情。1986年,刘成章创作了《安塞腰鼓》这篇优美
的散文,写出了黄土高原人
的精、气、神。 
  有一首歌唱道:……(多媒体播放《我热恋的故乡》片段) 
5、齐读,加深体会 
  五、略读结尾,升华主题 
1、教师引入,学生轻读18-20自然段。 
  2、“它”和“她”分别指什么? 
3、给你的感觉怎样? 
  4、“一声渺远的鸡啼”是什么意思? 
5、这里的“静”和开头的“静”有何异同? 
  (讨论以上问题,学生如有困难,教师适当点拨。)
  六、总结 
  舞停了,舞姿仍在眼前,鼓声仍在耳畔,激情仍在心中!让我们
记
住安塞腰鼓,记住这黄土地上表演腰鼓的后生,记住这篇文章的作
者——刘成章。 
七、拓展练习 
  1、练习背诵12-16自然段。 
2、读一读刘成章其它有关黄土地的文章,如《老黄风记》、《山峁》
等。 
  板书设计:
  舞蹈  火烈狂野 
  好一个  响声  隆隆…… 
  安塞腰鼓  后生
元气淋漓 
  舞姿  叹为观止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