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萌到你眼炸
636次浏览
2020年12月14日 15:5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考核指标-人力资源专业介绍

2020年12月14日发(作者:洪怡)



新课标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1.活化石
一、 联系课文,抓语文的训练点,在联系中积累运用
在教学银杏树这种活化石时,我抓住了两句重点句 。一句在读中让学生体会银杏树长得慢这个物
点。另一句是“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一 把把小扇子。”这个句子除了让学生在读在知
道讲述了银杏树的叶子很像扇子这一特点外,我还抓出了两 个语文知识点。第一个,这是一个比喻句,我
让学生模仿句子,进行打比方句子的训练。第二个知识点是 ,在这个句子中,有两个重叠量词,分别是“一
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这是这篇课文的一个重要 的知识点。在这里时,我进行了这样的处理。让学
生读读上面两个词语,让学生发现有什么物点,学生很 快就找出来了。“片”和“把”字重叠了。我让学
生对比“一片叶子”和“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 ”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学生一下
子就明白了,“一片叶子”只有一片叶,“一片片叶 子”就是有很多叶子。“一把扇子”就是只有一把扇子,
“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弄清了意思 后,我让学生给合课后“主读读写写”一题,做做“一块
块 ”、“一条条 ”、“一棵棵 ”、“一只只
”学生由于有了以前学过的数量词作基础,所以完成这几个填空完成得很快。在此基础上 ,我并没有
停止了训练,而是让学生在联系中积累运用。我让他们再写出两个像这样的词语,是上面几个 词中没有用
过的量词。学生很积极、踊跃,有的写了一个个面包、有的写了一张张白纸,有的写了一群群 鸟。学生在
联系中学会了积累运用。
二、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整个课的设计都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课前,我先介绍一点有关化石及活化石的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布置学生回去收集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收集什么,范围我不加限制,可以是这课里面介绍的三种活化石: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可以是其他的珍稀动、植物,也可以是自己感兴趣的动、植物。但对收集的资料要求进行整理,能流利地给同学作介绍。在课堂上,< br>我安排学生进行自主交流,交流他们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个个< br>都争着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给同学听。在学习课文时,我也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在三种活化石中,让< br>他们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进行自学,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又让学生在听别人介绍时,保持对还< br>没重点学习的一种活化石的好奇心。在学习时,我还注意到了学生有个别差异性,让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多< br>选择一种甚至三种活化石都作介绍,没那么强能力的学生可以只读读自己学会的生字,或读读音会读的句< br>子。如果在小组中,几个同学都喜欢同一种活化石,也可以几个同学都各自说说,自己对所喜欢的活化石< br>的认识。这样,既照顾了后进生,也可以让尖子生吃得饱。调动起全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从< br>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三、 重视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所谓“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习这课时,我以学习前一课《太空生活趣事多》的学习
方法,迁移到这 课的学习上。在学习这课之前,先让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学习方法:第一、找出课文讲了几
件太空生活的趣 事。第二,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件进行自学、交流。第三,在全班上,作交流汇报。然
后,过渡,学习 这课,我们同样用这方法进行学习,找出课文介绍了几种活化石,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
进行自学。先在 小组里交流,再在班上交流汇报。让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就开始学习怎样去学习语文这一
工具性学科。
在这节课上,不足之处是,在一引些知识细节上未能及时纠正学生。如在做一些重叠词的练习上,< br>有一个同学写个“一个个太阳”,老师只是一语带过,“太多太阳了吧!”未有及时纠正学生这个词是错误
的。也如一个同学说到“一棵棵种子”,教师也未能纠正这里该用“颗”不是“棵”。另外在读的分量上 ,
还不够,应让学生多读进行感悟。在今后的教学上,我会注意在这些方面进行改进。
2.太空生活趣事多
实际教学下来,我发现虽然是以航天精神为契机,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激发起通过学习顺利闯



关的信心,但是学生对航天事业并不了 解,他们只是觉得很有趣,可以上天看一看。前四关,主要是通过
不同形式的读书活动,帮助学生整体感 知课文内容,扫除字词障碍,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但是其中有几
关没有及时地反馈。在时间上也没有把 握好,使课堂教学前松后紧,在第六关时,我原本是想让学生读出
有趣、新奇的感觉,但是由于时间关系 ,没有很好地进行指导朗读,而是匆匆而过。扩展部分:你还知道
太空生活中别的趣事吗?也漏掉了。最 后写字,我觉得学生分析得很好,要是能马上练习写一写的话,效
果会更好一点。
3.我是什么
这篇拟人的科学短文,以朴实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水的变化及其利与害。本课 以谜语的形式图文并
茂地向学生展示了水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呈现出不同状态以及水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利 弊。为了让学生在学
习本课时能积极地思维,并通过学习知道只有合理地利用,水才能造福于人的道理, 从而达到激发学生观
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观察大自然的能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积极地参 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
获得创新活动的感性经验和简单方法,使外在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得到升华。
本课的教学要求有: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6个字。
2、了解“水”的不同形态和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水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一、多种形式朗读,质疑问难
1、导入 新课:今天有一位学习伙伴要和我们一起学习,它就藏在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里,它是
谁呢?(板书课题 )请大家小声读课文,把它找出来好吗?
(课开始设置一个悬念,学生的心紧紧攥住,急切想 知道是谁,具有撩拨好奇,激起学生的
学习兴趣之功,与本课最后一句:小朋友,你们猜猜我是什么?互 为呼应。)
2、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读课文,然后,想一想:学习伙伴是谁?(水)这篇课文告 诉我们什
么?在朗读过程中要求学生用笔勾勒出不懂的词、句,记不明白的问题。
3、在 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教师对难点字音及
轻声音节进行指 导。鼓励学生创新识字。
(老师出示课件:我巧记:一只小黑狗,长着四个口(器)。水大好 发电(淹)。禾苗的家(稼)。
家里玩火(灾)。闯了大祸一只脚踢三球,一脚踢到树上头(躁)。学生 猜字谜,并自编字谜。如:学生说:
“下雨天吃包子(雹),太阳在西边(晒)„„通过这个环节增加识 字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
4、以读促思,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充分朗读课文后,学生 会提出各种问题,如“极小极小”是
什么意思?“汽”为什么会变成“云”?为什么雪是在冬天下,不在 夏天下呢?雹子是什么?等等。教师
再根据学生的质疑,及时地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归类、解答。(师 问:通过读文,你有什么疑问吗?学
生质疑。师梳理、归类,给学生提供一个自学网站:“现在进入‘小 读者’网页,根据提示来学习,‘我的
变化,我的脾气,我在哪里’,自学完后,小组内交换意见,再推 荐汇报。”)这样既让学生熟悉了课文的
内容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依据自己的阅读思考理解感悟, 把阅读心理过程外化,学生经历:提出问
──分析问──解决问的完整训练,主体地位凸现。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尝试
1、利用全文动画来突破难点,激发兴趣:
⑴ 学生讨论云变成雨、雹子、雪的过程后。通过动画演示雨、雹子、雪形成过程,给学生直
观感性的认 识。(适当点拨向学生解释“雹子”是空中降下来的冰块,多数出现在晚春和夏季的午后伴随
雷阵雨出现 。冰雹给农作物带来很大的危害,大冰雹对人、畜、建筑物也会造成危害。)
⑵ 揭示谜底:通 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水汽在空中会变成云,云在空中遇到冷空气又
会变成雨、雹子、雪。由此可 见,云、雨、雹子、雪都是由什么变成的?(水汽)
⑶ 小节:其实,我们刚才所认识的云、雨、雹子、雪都是水在不同的条件下呈现出的不同状
态。
2、进入专题网站“水,生命之源”,拓展知识,揭示水的利与弊:
⑴ 学生进入专题网站,选择感兴趣的知识读,引导学生把兴趣点和课文内容联系起来。



⑵ 联系实际讨论:你还知道哪些水的作用和危害?
在教学中用电脑课件制作出生动形象的画面,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复杂深奥的自然常
识变得浅显易 懂,提高了教学质量,丰富了感性知识,通过专题网站,拓宽知识面,使学生既能一边学课
文,又能一边 了解到平时生活中不能看见,或不能理解的事物运动变化的全过程,接触到更多的信息,从
而获得新知识 ,丰富形象思维。
三、学有所得,感悟提升
1、引导启发:诵读本文,会不知不觉地走 进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自己仿佛是千变万化的水,
先乘着阳光到了空中飘浮,变成云,遇冷凝结,或成 雨、雹、雪,落在地面,就在“家”中睡觉、散步、
奔跑、跳舞。水为人类做了许多好事,也做了很多坏 事,要完全降伏它,还需要人们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
假如你是一滴水,你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呢?
2、学生在校园BBS中就上述话题留言:
信息技术适时、适度、有效的运 用是本课教学的亮点,利用网络提供资源,丰富了学习的内
涵,提高了学习效益。课堂充分体现了学生学 习的自主性,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3. 浅水洼里的小鱼
这篇课文中小男孩的 举动很令人感动,那么怎么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深深体会到小男孩的感人之
处呢?首先,我直接出示课 题,让学生读课题设疑,结果学生读了以后,主要提出了三个问题:什么是浅
水洼?小鱼是怎么跑到浅水 洼里的?浅水洼里的小鱼怎么了?所以自然地就引着学生开始看图了解浅水
洼,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解 决这三个问题,那么在理解时引着学生将自己的心情读出来,第三个问题在
第一段学生已找出内容,小鱼 太可怜了,那么如果你见到这个情景你会做什么呢?是看着它死掉?还是趁
机全逮回家吃了它?在学生还 未回答之时,让学生读下文,看你又了解到了什么,接着学生就开始读二到
六自然段,说说自己的感受, 有很多学生就说那个小男孩做得很感人,那么他感人在什么地方呢?学生再
说,在说的基础上,引导全班 学生读好,把感人读出来。再给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小组练习分角色读,接着
找几组同学来表演,在表演中 ,发现学生的表演读能力需进一步培养,叫了三个小组有两个小组都是读得
虽很好,但与动作等一结合就 乱了阵脚。最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家乡说说自己家乡的小动物,并说说自己
怎么保护他,在这里我有个地 方很困惑,很多学生学了这一课都说以后自己要保护小鱼,坚决不让自己的
亲人再钓鱼,还有呀,更有的 同学还要保护小鸡、小狗之类的,看到他这样认识,真有点不知所措,劝也
不是,但也有点过不去,这该 怎么处理呢?
4. 赠汪伦
一、运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对于现代 的小学生来说,要走入古代的生活情境是不易的,体会诗歌蕴藏的情感更难。因此,创
设情景,奠定情感 基调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本课前,我通过网络这个特点去查阅了有关这首诗的北
京资料,在可前给 学生介绍。课一开始,我就问学生你们知道李白吗?又知道望论和他是什么关系吗?然
后,老师说老师从 网上知道了李白和汪伦能成为好朋友的有趣小故事,你们想听吗?(师讲故事):
李白一生既喜欢 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
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 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
吗?这里有万家酒店。” 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
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 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
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 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
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 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
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 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
真诚深深地感动了,即兴 吟诗一首《赠汪伦》。
通过资源共享,使学生对李白与汪伦有进一步的了解,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让朗读架起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
有人认为“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媒体的介入,由于师与机、生与机的交流,往往会削弱流动在



师生之间的情感”。其实不然,假如教师能把握住“朗读”这座桥梁,就能让 多媒体成为“情感交流”的
媒介。
“不及汪沦送我情”这一诗句饱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怎样用朗读的加以体现?带着这样的思考
阅读有关诗人的资料,有关友人之间的故事,学生读出了李白为 意想不到的相送“惊喜“,为了解自己的
个性“感动”及读者对友人之间的情深“赞颂”等不同的情感, 实现了师生、生生的情感交流。
三、课外延伸,拓展学习
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 心声。除了这首《赠汪伦》以外,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教
师可以调动学生的饿学习积极性,结合 古诗词诵读的饿活动,穿插表示离情别绪的诗句让学生进行课外拓
展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 师提供古诗学习方法和6首送别诗,学生任选一首自学:《送元二
使安西》、《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
京》《别董大》,当学生遇到 难点时,可以让学生质疑,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5.从现在开始
新课程积极倡导“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对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合 作交流能力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在课堂上体现课标精神,我坚持以生为本,
以学定教,巧设情境, 努力在课堂上体现充分的自主学习,有效的合作学习和适当的探究学习。
课堂上,我充分利用教材 资源,开发学生学习资源,注重阅读个性化感悟,设计自主、合作的阅
读过程。以朗读为主线,以实践为 活动为辅助,引导学生联系教材,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读读、想想、
说说、议议、演演。让学生积极主 动地参与阅读实践,通过朗读、想象、思考,力求对文本有所感悟。
一、朗读个性化
朗 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用、最重要的手段,要把他用“活”,用“巧”,以达到促使学生理解、
积累、发 展语言、激发情感的作用。在这课中,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个别读、齐读、表演读,把这些方
式有机地 融合起来,相互渗透。除此外,我还注重朗读的评价,尊重学生意见,读评结合,从而理解课文
内容,领 会课文所蕴含的内容。
二、注重体验与感悟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且这篇文章包含 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我们会
惊奇地发现,“体验”一词前后共出现了15次,运 用频率之高,次数之多,确为罕见,由此足见其在语文
教学中的重要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积 极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和时空,让学生在自主参
与阅读实践活动中,深入课文与阅读材料形成“对 话”,从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教学“议论
纷纷”“叫苦连天”这两个词时,我并没有让学生 以词解词,而是注重让学生先想想:听了猫头鹰的命令
后你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接着让他们在小组 里说一说,让学生在想、说、议中感悟到这就是“议论
纷纷”和“叫苦连天”。显然,在我们的引导下, 学生与文本进行了心灵对话,走入了课文情境,与动物
同命运共呼吸,急动物之所急,想动物之所想。最 后有感于心、化而言之,实现了自我超越。
三、创设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情景
根据教材 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创设各种活泼、有趣的教学情境。如:角色扮演,通过活动
让学生去表达、感 受、体悟,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课堂上,我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读一读、
演一演,自主汇报 交流,使学生真正拥有尝试、合作、享受成功的实践和机会。在小组汇报展示中,其他
学生做到了很好的 评议、补充,形成了生生互动积极学习的氛围。我作为一名参与者也启发、评价,在与
生互动中真正成为 小学生的学习伙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导向
在阅读目标方面,我们第一个要关注的问题是阅读中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导向,< br>使德育目标、智育目标和美育目标能够得到综合的体现。本课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通过读一读、演一演、< br>想一想、说一说等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懂得尊重别人、让被人按自己习惯的方式生活,这< br>些都体现了阅读教学中主体情感的投入,以及正确的价值导向。
当然本课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和遗憾的地方,如:时间允许的话,在教学袋鼠那段时,应增加多种
读的方式;在最后讲评生字时,应让 学生自己挑选、推荐。



6. 风娃娃
《风娃娃》是 新课程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本单元教材是围绕“怎样看问题,想问题。”
这个主题安排了 一些给人启迪的成语和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中感悟生活的哲理。
课文中的风娃娃是 怎样的呢?欣赏一下课文的插图,你就会看到风娃娃是一个可爱的孩子,胖乎
乎的脸、圆溜溜的大眼睛, 仔细读课文觉得风娃娃其实就在孩子们的中间。他既可爱有时又有些可气。
教学课文时,我先让学 生自渎课文,找出课文中风娃娃做了哪些事情,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很
快找出风娃娃做的事情有:吹风 车、吹帆船、吹风筝、吹衣服、吹小树等。让学生整体的了解课文。接着
又问:其中哪些是好的,哪些是 不好的事情呢?这个问题也难不倒学生。
新课程提倡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自己钻研课文,学懂知识 ,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
师的作用应突出体现在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成为学生学习“学 习方法”的帮手。让学生自读课文,找
出风娃娃做了哪些事情,正是体现了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出来 ,而且学生找到了其中的答案,其高兴
的心情是不言而喻让学生增强自信心,增强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接着又请学生读课文,提出你在阅读时,哪些地方你不懂?学生提出了好多问题,“断断续续、纤夫、船帆是什么意思。”等问题。有些问题其他同学知道的,我就请其他同学来解答,有些比较难的,离现实生活比较远的问题,就由我来讲解。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说明他在阅读时动了一翻脑筋,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寻找答案,但还是不明白。就好象让孩子摘桃子,没摘到,就差跳起来这一步。教师在这时助学生一臂之力,学生主动地听讲,记忆就非常深刻。
学习不能脱离实际生活,还应和生活相 联系。风娃娃还做了哪些事,你知道吗?联系实际生活让
学生来说说看。学生踊跃发言。风娃娃会给干活 干得很累出汗的人们擦汗,带来凉爽;风娃娃会关窗,有
时把玻璃也打碎;大风有时会把房子吹倒等。学 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感情是细腻的,他们说出了风的许
多好处和坏处。其实风娃娃一心想做好事,为什 么会做坏事呢?我们小朋友中间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情况
呢?其实也有,你好心帮别人,人家不领情。不但 不感谢你,反而埋怨你。你能举举其中的例子吗?最明
显的例子就是我们班的柴罗燕同学帮助别人,把小 班的一位小朋友抱到单杠上后,只顾自己玩,由另外的
一位同学去抱,结果不小心,小班的小朋友从单杠 上摔下来,把额头摔破了,缝了两针。通过这个例子,
让学生明白其实你有时候也像风娃娃好心办了坏事 ,启发学生做事是不能一厢情愿,不能只从自己的角度
出发,还要全面地考虑问题,从别人的角度来考虑 问题,认真动脑,少做傻事,快快长大。
7. 坐井观天
有一位教师在教完《坐井观天》一 文后,让学生以《青蛙跳出了井口》为题说话和写话。有的说青蛙
跳出井后,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海 涛吓得它忙向小鸟求救;有的说小鸟看到了高高的山峰和一眼望不
到边的稻田,田野里稻谷飘香,青蛙陶 醉了,它觉得以前的日子白过了;有的小朋友竟然让青蛙坐飞机去
环球旅行,青蛙一下飞机就说:“不看 不知道,世界真奇妙!”教师不住地点头微笑,此时又一位学生举手
居然说青蛙跳出井后看看,觉得还是 井里好,又跳进了井里。班里的学生哄堂大笑,教师也打断了该生的
话并示意他坐下,竟还说了句:我看 你就是那只青蛙!教师从自己教的角度只关注自己设计的训练,没有
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更没有去珍视 学生的奇思妙想。这孩子说井里好,肯定有他独特的阅读体验与生活
经验,兴许他比其他学生更有忧患意 识地从环保的角度去考虑了。另外尽可能地尊重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珍视学生的体验、成果,是尊重学生 的第一要素。在教学中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关注学生的心
情、关注学生的态度、蹲下来与学生 交流,从而关注学生的发展。
另外,感悟语言是一种个性化的语言感受,由于学生知识背景、生活 经历、情感气质等诸多因素
的差异,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自然也就有了区别。因此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时我们 应顺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引
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品词抠句,发掘学生的灵气,使学生对语言产生具有个性 化的理解与感受。
8. 识字3
《识字3》是一篇识字课文,类似三字经,三字一句,读起 来朗朗上口。这篇课文虽然只有短短的4
8个字,但容量非常大,祖国的山川大地,黄河汹涌澎湃,长江 一泻千里,珠峰高耸入云,台湾隔海相望,



祖国渴望统一,小朋友 应该努力学习,兴我中华。需要很多的课外知识,才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本文生
字也非常的多,有12 个是新认识的字。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祖国的伟大,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我请学生自主探 究,学习生字,想一想,你是怎样记住生字的。最好编儿歌来记。小朋友编出了
“两个小人立在大耳朵上 (耸)、大鸟住在小山上(岛)”等记生字的方法。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
有机结合。“教”体现 的是教师对学生“学”的主导作用,表现为提出学习的目标、要求,指导学习的方
法等。这种主导作用只 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才能实现。生字词的学习通过学生喜欢的方法来学习,让他
们自主的学习,增强学 生学习的兴趣。开始,我以为农村的孩子思路不开阔,可能编不出儿歌。抱着试试
看的态度,让他们编。 结果,他们积极的开动脑筋,编出了字谜,而且有几个同学编得相当好。
对学习者的研究应该真正 进入教师确定目标的视野,而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方式,学习需求等
要素则是目标确定的首要来源和依 据。研究学习者的“起点”,其实质是确定学生的需要起点和需要层次。
二年级的学生对祖国地理山川方 面的认识是比较贫乏的,而本文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又比较多。我先让学生
寻找一些祖国各处风光名胜的照 片或图片,与小组同学互相交流。然后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
哪些不懂的地方?学生通过自己 的朗读,提出了好多不懂的地方,如:珠峰耸是什么意思?可入画是什么
意思等问题。我先请小朋友来回 答,小朋友不能回答的问题,我在给小朋友解释。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
的主动性,又让知道答案的同学 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当了一回小老师。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因为不明白
所以认真听。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阅读“应让学生政治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 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文是一篇韵文,通过朗读感受其中
的韵律美 和祖国山川美。语文阅读不是生活中随意的消遣性阅读,漫无目;也不是一般的了解性阅读,浅
尝辄止; 它应该是一种投入的欣赏性阅读,应当以一种积极的审美心态,集中全部的心智去感受、理解、
欣赏、评 价文本中的人与事、景与物、情与理,不仅观其“言”,还要品其味,悟其神。如此,阅读过程
便成为一 次审美体验,一次发现美的旅行。阅读是很自我的。它不仅是一次信息的摄入过程,也是学生调
动自己的 情智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与作者情感的交流过程。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加上阅读材料本 身内涵的开放性,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学生兴
趣盎然地赏读,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做出不同的“解读” 。由于读得真切,心有所思,这时他们便会萌生
倾吐、与人交流的充动,他们渴望自己的感悟体验得到同 学的认可,也想听到别人的真知灼见。本文只有
短短的几句话,“我神州,称华夏,山川美,可入画。” 山川美,山有哪些山呢,川是河流的意思,河又哪
些河呢?让学生说说你知道祖国有哪些山,哪些河?图 文结合,把学生带来的图片和山川美结合起来学。
通过不断地朗读,感悟、理解课文。
9.难忘的一天
从这篇教材来说,篇幅比较长,记叙了一件我为邓小平爷爷表演电子计算机, 受到了鼓舞的事情。如
果按部就班地往下上,感觉平淡突不出重点。
从学生角度来说,二年级了,应该具备一些基本的理解词句、圈圈划划的能力。
所以,我决定把重点放在词句的品读。把圈圈划划能力的培养与课文的理解、朗读相结合。
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教师要求划出相应的词语,学生容易划成句子或短句。分不清神态和动作。
分析:前一个问题反应“词语”与“句子”概念混淆,跟原来没有专门的划过,感到比较陌生有
关,从难 度上看,划词语要比划句子难。
对策:课堂上板书重点词语,加深学生对“词语”这个概念的认识。
课后抽查学生的语文书,及时纠正错误,个别指导,也告诉孩子如果划错了在同学汇报后
要及时改正。
本课不足:重点句段的朗读多以齐读为主,个别读缺乏,使得虽然词句理解都比较到位了,但是学生朗读的增量不明显。
好的地方:抓住了两个大问题:
1、为什么我的心情一开始比较紧张,后来就平静下来?
2、为什么说“我”忘不了这一天?













板书:
又紧张又激动───平静
为什么
高兴地点点头 紧紧地握住手
慈祥 和蔼可亲
10. 一分钟
《一分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中的 一篇课文。它讲述了小朋友元元多睡了一分
钟,迟到二十分钟的故事。通过这篇课文的的学习,使学生受 到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
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从课题入手,游戏导入
正式上课以前,在与学生问候以后,让学生两手前平举,坚持 站好一分钟,再请同学们坐下,让
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你觉得一分钟长吗?在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我 语重心长地说:“是啊,一分钟可
以说很长,也可以说很短。在某种情况下,要把握安排好一分钟也是很 不容易的。今天课文中的元元,他
认为一分钟长吗?一起来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在 游戏初步感知一分钟的长短后,巧妙的从同学们的切身感受迁移到课文中元元的感受,自然地
引入到课文 的学习中去。
二、抓住重点词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为朗读打下基础
咋一看,朗读的点 还真不少,哪一句都可以有滋有味地读上一番。在仔细品读后,我决定抓住元
元的两次叹息为朗读的亮点 。但要读好这两次叹息,联系上下文揣摩体会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是前提,也是
基础。因此,教学中我以帮 元元找回20分钟为线索,抓住元元在绿灯前的等待,在公共汽车站的等待,
步行到校的辛苦无奈为阅读 点,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想象元元当时的心情,语言。在朗读体会的过程中,具
体落实到“刚想走过去,红 灯亮了。”中的“刚”;“他向停在车站的公共汽车跑去,眼看就跑到车站了,
车子开了”中的“眼看就 ”;“他等啊等,一直不见汽车的影子,元元决定走到学校去。”中的“等啊等,
一直”这些重点词语中 。先朗读后体会,再带着体会到的感情朗读。在追赶公共汽车一幕时,结合插图,
先引导学生观察、想象 ,再抽学生表演,学生入情入境,体会到了元元的焦急、悔恨。在此基础上,学生
读两次叹息时,可以说 是水到渠成。
三、结合实践,课外延伸,突出中心,突破难点
在学生找到元元迟到20 分钟的原因后,让学生改编课文《元元的明天》。由于前面的阅读理解
非常到位,所以在改编的课文中学 生顺理成章地点出了中心:“元元想:昨天迟到了,今天一定要珍惜时
间,一分钟也不能多睡。”我趁机 和学生交流汇报一分钟能做些什么。孩子们只是二年级的学生,所以课
前我布置让爸爸妈妈测量与学生生 活贴近的一分钟能跳个绳,能踢个键,能写个字,能算道口算,能读个
字的文章等。这时,我又告诉孩子 们,一分钟可以做很多事情,人们驾驶着汽车一分钟可以行驶11公里,
印刷厂的工人叔叔借助先进的机 器,一分钟可以印刷133张报纸,在北方农民伯伯能用收割机一分钟完
成一百平方的麦地收割,„„学 生的眼里放出惊异的目光,我趁机反问:“现在,你们觉得时间重要了吗?”
“古今中外许多名人志士写 下了许多诗句谚语来警示人们,把你们收集的关于时间的名人名言在小组里交
流交流吧。”在课堂的结尾 ,我把自己收集的几条,送给学生。
这样的课堂结尾,使学生愉快地从课文中走到生活中,实实在 在地体会到了时间的重要,从而在
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每一分钟。
11.一株紫丁香
上课前,我就担心,这篇小诗这么有诗意,恐怕学生很难理解,也很难融入诗的感情。但结果出乎意料,孩子们上课特别认真,感情特别投入。上课一开始,我出示了紫丁香的图片,向孩子们介绍了丁香花的一些特征,学完字词之后,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棵盛开的紫丁香,帮助孩子们理解小诗,上第三下节时,我提问:老师在什么时候会疲倦,孩子们都纷纷想到了老师的辛劳,最后,我小结,只要小朋友们上课专心,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老师就不觉得疲倦了。孩子们似乎听懂了,上



课都格外地专心。学习第5小节时,我提问:老师做了一个什么样的又 香又甜的梦?孩子们都纷纷猜想,
一位学生说:“石老师一定梦到了我们长大以后的样子。”我接话:“ 对呀,石老师梦到你们长大后成了科
学家、医生等等对社会有用的人。”还有一位学生说:“石老师梦到 了我们204班成了文明班级。”„„
孩子们的想像是丰富的,又是纯真的。最后,我建议,让老师做一 个又香又甜的梦,好吗?请小朋友们读
第5小节。我闭上眼睛,做一睡觉姿势,孩子们读得特专注,特真 诚,读完孩子们好奇地问:“石老师,
你都梦到了什么?”我说:“时间太短了,还来不及做美梦,把整 篇课文连起来读,让石老师再做一回美
梦好吗?”孩子们深情地读完了课文,课堂进入了高潮。
多有意义的一堂课,通过课堂,师生彼此走入了对方的心灵,孩子们对老师的工作更理解了,对老师也更尊重了。
12. 山行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 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
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 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
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 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
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 br>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 br>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 ”、
“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 全句、
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山行》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 生在本
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 力,又
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数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3、4为技能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 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
“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 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山行》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
极性。
2、简介作者杜牧(著名诗人,最擅长写景),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 ,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
矢。五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 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
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 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
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 习。
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一般的班级能在“尝试”中学 懂
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 生
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斜”用“简笔画演示”法。
“寒山”用老师“介绍”法。
再幻灯出示训练:“一条石头小路( )。”
指导学生串讲句意。
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挂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 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
处”这个难点。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
大多数同学 能自己学懂。
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 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
的关键。我采用两种 方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漫游法”:
提示: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这 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
想象漫游中体 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导诵读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
境,读不 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⑴ 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夫读。(确定基调)
⑵ 读出节奏感:
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第六步:总结方法,布置作业
我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 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
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 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
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 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13. 植物妈妈有办法
《植物妈妈有办法》以诗歌的形 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集知识性、趣味性、审美
性于一身,深受师生的喜爱。在备课 、试讲、上课的整个过程中,我一直以“如何体现新课标鲜明的人本
位思想,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真正 促使学生的发展”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中成长。



首先我要求学生能正确地朗读全诗,初步感知全诗的内容,这 是引导学生体验自己学习的成果,
看到学习的成效,产生对自学的心理认同。接下来我提出问题:你觉得 这首诗怎么样?这个问题指向学生
对全诗的整体的初步感受,学生能朦朦胧胧地感觉这首诗好美、有趣, 于是我顺势引导:“为什么这首诗
会给我们这样的感受呢?让我们再仔细地读一读。”在这个过程中,我 充分尊重儿童的认知规律,采取幻
灯演示、动作表演、想像体会、朗读表达等方式充分调动儿童的情感体 验,使他们亲历获得美、趣、乐的
过程,然后我又问:“你现在觉得这首诗怎么样?”学生说:“太美了 !太有趣了!太好听了!很动听。”“给
了我们很多知识,我觉得很有意义。”同样的问题,反映出学生 情感体验的加深、丰富。这时,我继续启
发学生:“你能把体会到的这些情感表达出来吗?选一种你喜欢 的读书方式自己朗读全诗。”在学生入情入
境的朗读之后我又加以点拨:“今后拿到喜欢的文章你可以选 择你最喜欢的方式去读,享受阅读的乐趣。”
这样做使学生的情感体验由对一首诗的关注升华到对阅读乐 趣的体会,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
用。
教学即将结束时,我设计了先让学生自 己说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又出示了椰子靠海水
流动传播种子的幻灯片,让学生推测椰子传播种 子的方法,最后出示了四幅图让学生推测传播方法。这一
连串的设计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更加广阔的天空 ,课外阅读、探究学习的乐趣也尽在其中,收到了言已尽
而意未尽的效果。
课堂是师生 、生生全方位互动的场所,这种互动不可能是事先设计好的,老师的教学机智、教学
敏感、课堂驾驭能力 显得尤为重要,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锤炼。
14. 黄山奇石
1、《黄山奇石》是一篇 写景的文章,课文描绘了黄山奇石之神奇,景色之秀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
山河的赞美之情。文章构思清 晰,意境优美,想象丰富,情趣横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熏陶。因此,如果
教师在教学中再创设好一定的 活动情境,就会使课堂教学处于和谐、融洽、兴趣盎然的气氛中。
2、让学生自主选择,激发其自 主探究的兴趣。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发现的学习。在教师精心设计
的创造性问题情境中,学生个体主动地去 发现问题,并从不同地视角,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问题的解
决方法。它最终表现为学生独立地、创造 性地解决问题的权利,追求人性化、个性化,尽可能变教师的“指
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激发学生 自主探究的兴趣。
在这节课上,我首先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内容,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奇石研读 ,然后根据学生
的爱好,如有的同学喜欢朗读,有的同学喜欢抓重点句体会句子蕴涵的意思,等等。鼓励 学生根据自己的
兴趣爱好进行学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在这节课中,学生用感情 朗读、画、抓重
点词、动作表演等形式来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他们的兴趣很浓,产生的效果也非常好 。
3、注意学生的诵读。我在课上首先让学生范读,然后用“谁能比他读得好”引起学生比一比的
兴趣,激发读的动力,我还用配乐读以及齐读等的方式,以优美的旋律感染学生,以悦耳的声音打动学生 ,
以动人的感情激励学生,使他们跃跃欲试,急于参与,急于体验,急于模仿,达到了我让学生“想读” 的
目的。
4、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在教学中,老师应当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进行交 流讨论以及表达
自己的意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更加深深 地体会到:要让学生重感悟。重感悟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
学生,让他们自由地去想象。不要把学生 的思维圈在一个固定的范围里。相信学生,讲学生不懂的,教学
生困惑的,但要尊重、珍视学生独特的感 受、体验和理解。可别小瞧了这些孩子!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机会,
更多的思考留给孩子。如果我们给孩子 们一根杠杆,说不定他们真的能撬起地球!
15. 秋天的图画
【一首小插曲】
《秋天的图画》是新选编的课文,图文并茂。作者运用比拟的手法,寥寥数笔就为读者呈现出了
丰收的景 象和人们的喜悦心情。课文中“谁使秋天这样美丽?”的设问,使我们对创造这一切的勤劳人们
的喜爱和 赞美之情油然而生。然而,当师生在用心感悟这句话时,却出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小插曲:



师:谁使秋天这样美丽呀?
生:大自然使秋天这样美丽。因为大自然给了植物阳光雨露。
师:说得挺有道理的。那么除了大自然,还有谁呢?
生:勤劳的人们使秋天这样美丽。
师:是啊,勤劳的人们用汗水画出了这美丽的图画。
生(迫不及待):老师,我觉 得不对。没有人类,也能有这么美的景象。你想,人类还要破坏自
然,要是没有人类,可能景象还要更美 。
生(附和):是啊,这么美的景象原始森林里也可能存在呀!
„„(师生僵持了一会儿)
师:咱们不得不相信事实:人类可以使世界变得更美!在有人类的情 况下,咱们课文里介绍的美
景是谁创造的呢?咱们再细细地来品读课文。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 思考 。
师美读课文,学生在没有异议。
师趁机说:就让我们怀着对秋天的赞美和对勤劳人们的崇敬之情来读读课文。
师引读,学生饱含深情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我的思考】
“一石激起千层浪”,原本 彼此沉浸在美景中的和谐的课堂氛围被打破了。我和大部分孩子那份
被美景陶醉的、正待抒发的情感悄然 逝去、荡然无存。此时的我有些懊恼,但还是耐心地与他们沟通、交
流,最后达成共识,让他们心悦诚服 。最后,师生共同找回那份被遗失的情感,把再一次推向高潮。我觉
得这样,每个学生的个性才得以张扬 ,生命之花才会得以绽放。
16. 秋天的图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 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的
第三个部分,我就是采用了个性化教学,没有 过多的讲解与分析,而是引领学生自读自悟。
我在设计时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让学生 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师的讲解分
析,让学生在读中思考,主张张扬学生的个性,这主要体现在教 师以引导来代替指导,新课程中的教师应
该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他们发展自我思考与自我决定的能 力,教学时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
读课文,通过朗读着重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例 如从金黄的、红红的、火红的、蓝蓝的学
生能回答这是五彩的秋天、多彩的秋天等。又从高粱举起燃烧的 火把说出秋天是有趣的。这是引导给了学
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学生虽有个性化的理解,也悟出了各色各样的秋天,但在朗读方面,总让人感觉意犹味尽,
没有所 谓的多彩的秋天,丰收的秋天等,可能低年级的学生还是要多一点的感官刺激,视觉的、听觉的、
多多地 、适时地运用于课堂,我想效果会更好!
17. 我选我
接手这个班已经两周了,一个让我 困惑的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中,为什么上课勇跃举手发言的同
学很少,为什么孩子们回答问题、朗读 课文的声音很小,为什么有些孩子注意力总是不集中?很多老师跟
我说这是孩子的习惯问题。那么老师作 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怎么样引导他们转变课堂习惯,激活课堂呢?
执教完《我选我》这一课,我仿佛恍 然大悟——巧设情境,就是激活课堂的关键。
一、投一石,激起千层浪
良好的开端是成 功的一半。怎么样在开始的复检生字的环节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我首先思考
的问题。白底黑字的生字 卡片,摘苹果的识字游戏,对于二年级的孩子已经失去了激发他们勇跃回答问题
的动力,于是我根据课文 的内容,精心设计了红心字卡,并在卡片的背面写上激励他们的悄悄话。漂亮的
红心字卡,神秘的“悄悄 话”顿时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全班孩子的小手举得老高,争着抢着要回答,得
到字卡的同学,都用从未 有过的响亮的声音,自豪的读着后面的话语“我真棒”“我是你们的榜样”„„
二、赞一句,内化拓展知识
每一篇课文的“资料城”中都含有着丰富的拓展知识,学生往往是大声地读着,但是读完之后,



这些篇章知识似乎变成了过眼烟云,学生真正能记住的也就廖廖无几了,如何 让这些眼前的内容内化到学
生的心里呢?首先读之前明确要求:一边读一边想你能用资料城里的有关知识 赞扬一下XX吗?接下来的
交流,让我的课堂再一次活跃起来。有的学生说“我想用伏尔泰的‘劳动是快 乐的源泉’这句话来赞扬
XX„„”有的学生说“我想用《奖状的话》来赞扬一下XX„„”还有的学生 说“我想用《信心就是生
命》里的一句话来赞扬XX„„”,看着他们高高举起的小手,我知道在他们的 脑海中又有新的知识注入
进来了。
三、想一想,留下真情轨迹
在作文打写中 ,我选择了《夸一夸我们班的小班干》这个贴近孩子们生活的打写题目,看着他们
一双双运指如飞的小手 ,读着他们一篇篇洋溢着真情的文章,我知道他们的思维再一次被激活了。
四、编一编,撞出思维火花
二年级的小学生最喜欢编写小故事了,因此在作文打写中,我还设计了一个巩固识字与故事创作相结合的打写题目:你能用“宁静、集合、办公室、愣住了、掌声、补衣服、一切”其中的词语(至少三个)编一个小故事吗?孩子们一看到是编写故事,兴奋的不得了,一会就提交了《办公室灾难》《新老师》< br>《动物学校》等很有个性的文章,再看一下他们按要求用词的数量和故事的完整性,使我再一次发出这样< br>的感叹:“孩子们,你们真是太棒了!”
一堂课下来,使我对“教师主导”这个定位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18. 酸的和甜的
《 酸的和甜的》是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的一篇阅读课。它既生动有趣又寓意深刻。刚从课堂上走下来
的我仍 然充满了激情和自信。回想起我和学生一起走过的这难忘的四十五分钟,静静回味我们的真心交流,
品味 学习过程中感情的碰撞和思维的火花,我感到了快乐,同时也激动不已。现在,我将结合课堂教学环
节, 谈谈我的本课设计中想体现的教学思想:
一、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乐学,并积极投入其中
如果学生感到了快乐,那么他们就会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所以,本课我力争创设愉悦可持续型氛围,让学生乐学,积极投入其中。课前交流时,我们玩“你演我们猜”的游戏。接着又根据几幅图片认识了“猴子”“狐狸”“葡萄”等词语。识字中,学生认识葡萄园里的生字朋友,请出捉迷藏的词朋友,于< br>游戏中自主识字,合作交流。在指导朗读时,学生带上头饰进行表演,他们进入了角色,在读读演演中积< br>累语言,自悟道理。布置开放型作业时,我激趣引入:“学了这个故事,你一定想给小狐狸写几句话吧!< br>除了给狐狸写几句话外,你还想干些什么呢?”这样,课堂自始至终都充满了情趣,学生兴趣盎然,积极< br>投入其中。
二、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标积极倡导的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
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于 是,我努力将这一理念体现在识字和阅读教学中。
1、自主是合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我先鼓励学 生自主识字,再引导他们合作识字,交流方法。
我说:“你觉得哪个字比较难记啊?”“谁有好办法记住 这个字?”通过循序渐进的识字过程,学生在自主、
合作、游戏中,识字能力有所提高。
2、在阅读教学中,我大胆把时间放给学生,鼓励进行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然后再进行小组展
示读,评 读,赛读。这样,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转变角色,为学生的更好学习铺路架桥。
三、在朗读指导,以读为本中,使学生积累语言,感悟道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 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可通过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
自读自悟,尊重独特感受。整个读书过 程为弘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服务。我努力将以上思想运用教
学实践中。
1、读书方 式多样,激趣学文:课文教学中,我力求把读放首位,通过自读,评读,小组合作读,
小组展示读等方式 ,使学生喜欢读书,并把课文读准,读流利,到有感情。
2、在读中落实重点词句,感悟课文内容,领悟文中蕴涵的深刻道理。
再回过头来细细反思课堂,我总结出以下几点做的不完善,今后应该改正:



1、读书指导上有点不到位,过渡型语言不简洁明了,有些不准确。
2、时间分配有点不合理,造成前松后紧的课堂节奏。
3、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学机智。
这节课使我深刻意识到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自身素质的高低,对语文课成败关系重大。我应该感
谢这次比 赛,它使我拥有了一个新的教学生命,今后,我会沿着这条航线,在教改之路上,坚定不移地走
下去!
19. 蓝色的树叶
今天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蓝色的树叶》,结束时,我问:大家学这篇课 文有什么感受呀?他们都扬
起一张张笑脸,大声的说:同学之间要相互帮助,要团结友爱。我又说:这节 课学得开心吗?开心,他们
这样回答我。听到这样的话,我也觉得开心。只是笑过后留给了我更多的思索 。
《蓝色的树叶》这篇课文写得是在一次美术课上,李丽的绿铅笔不见了,就向同桌林园园借,可
是林园园舍不得借给她用,李丽就用自己的蓝铅笔画树叶。课文结尾写着:李丽拿起自己的蓝铅笔,用心
地画着一片片树叶。林园园看着这些蓝树叶,不由得脸红了。当同学们读到这儿时,我问:林园园为什么
脸红了?马上有同学说:因为她觉得不好意思,没有借给李丽绿铅笔„„等等类似这样的话。从这些话中
我感受到了这篇文章的带给他们心灵的触动这也许就是文学的魅力。
语文课在我们小学课 堂中该起怎样的一种作用呢?又该如何是教学呢?语文顾名思义:语言与文
学的统一,语言是人类用来沟 通交流的。在和谐的气氛中引导学生对文学的欣赏,我想有学习《蓝色的树
叶》,学生已经能感受到文字 的含义了而今天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多是教师带着学生对课文的词句进行分析
理解,这个与传统的语言教学 相符吗?怎么看都像是在上思品课。教学的研究永无止境,然而完全背弃传
统的文学诗词教学是否不妥。 我还在思索,愿在今后的语文教学路上走得更坚实!
20. 让快乐成为知识的“催化剂”──《保护有益的小动物》教学札记
天真烂漫的孩子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快 乐。只有快乐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在教学二年级上册口语
交际课《保护有益的小动物》时颇有感触 ,现颉取教学片断略谈一二。
【片断一】
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益的小动物的相关资料, 并且制作一个所喜爱的小动物的头饰。布置场景,
准备相关的动物课件及录音磁带。课中教师配戴王冠头 饰是动物王国的首领。学生配戴小动物头饰是动物
王国中可爱的小动物。
师:今天,“哈 哈”动物王国举行一次小动物聚会,准备挑选一名最受大家欢迎的有益的小动物
作为本王国的形象大使。 小动物们,你们瞧瞧都有哪些同伴来参加这次评选?
生:来参加这次评选活动的小动物有小花猫、有小白兔、还有小猴子。
生:来参加这次评选的小动物可多了!有小蜻蜓、有小蜜蜂、还有小蚯蚓。
„„
师 :哇!这么多的小动物都来了。瞧,今天小动物们打扮的真漂亮!大家看(课件:群鸟翱翔和
动物乐园)
师:小动物们,今天给你们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赶紧来介绍一下自己。谁介绍的小动物最受欢迎,最讨人喜爱,就让它成为“哈哈”动物王国的形象大使。
(生争相说)
生 :我是小白兔,我有一对长长的耳朵,一对红宝石似的眼睛,还有一张三瓣嘴。你瞧,我走路
一蹦一跳的 多可爱!(动作演示)
生:一身黄羽毛,一张小小的尖嘴,远远看去像一个小绒球,这就是我——小鸡。
“不对,不对”有学生想发表意见。
生:小鸡身上是绒毛,不是羽毛。(教师给予肯定的评价)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这种言语交际活动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就无法进行。教学时,我精心创设合乎学生年龄、心理特征的情境。让学生走进童话世界,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使学生乐



于交际、善于交际,提高课堂训练的效果。)
【片断二】
1、让喜爱同一种小动物的学生自愿结成小组讨论,要求说意思完整连贯的话。着重引导学生围绕小动物的特点与人类的关系以及用途展开。
2、生生间辩论式的交际:
生:我是小花猫,全身毛茸茸。我的叫声特别甜,你听“喵呜、喵呜”叫的好亲切,真讨人
喜欢。我不仅 长得可爱,而且还能捉老鼠为人类除害。大家选我做本王国的形象大使吧!
生(不服气状): 小花猫还够不上形象大使的资格。小花猫有时会偷吃主人的食物。小花狗
就不会了。它对人可忠实了,从 不背叛朋友,还能当个很好的守门员。你们还是选我吧!
生:小狗不仅长的可爱。因为它嗅觉灵敏,警察叔叔还专门培训警犬,帮人们抓捕小偷呢!
生 :我是不起眼的小蚯蚓。虽然我长的丑,但我却是默默地为人类做贡献。我是垃圾清除能
手,土壤里的垃 圾会一天天的减少,土质会越来越好。这么好的土质,我再去帮忙松一松,花草树木会长
的更好。看来我 是最合适当选“哈哈”动物王国中有益小动物的形象大使了。
„„
(学生辩论精彩处,不断传来阵阵掌声)
(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口语交际的核心“交际”,注重了 生与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实现了听方
和说方双向互动的实践过程,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教学时通过 让学生在说、问、评、议、辩中互动交
流,各自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让学生在会说的同时也 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片断三】
师:小动物们听了你们刚才的介绍,我作为“哈哈” 动物王国的首领感到特别自豪。你们个个都
那么聪明、那么能干,该推选谁呢?我苦思冥想了好一阵子, 突然想到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你们看(课件:
人类滥捕杀动物的片断)
师:小动物们,看过之后,你们想说些什么呢?
生:国王,谁当形象大使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这 些对人类有益的小动物却受到人类的滥捕滥杀,
我们怎么才能使人类清醒过来呢?
生:干脆让想出好办法的小动物当选有益小动物的形象大使吧!
师:嗯,(思索状)那好吧!(拿 出一些折叠的小金星)这些小金星就送给有金点子的小动物,并
且让它们轮流当“哈哈”动物王国的形象 大使吧!
(生一致赞同,并群策群力想好办法)
生:我们动手做一个小木牌,写上“请人类爱护小动物”几个大字。
生:我也想做一个小木牌,我想这样写“人类别将小动物斩尽杀绝了,他们是你们的好朋友”。
生:我想把刚才看到的录像画成一幅图,写上宣传标语“人类,不要这样对我们”。
生:我想上电视台做一个公益广告。
生:我可以在手机上发布一条特别短信,提醒人们注意。
„„
(课件放映重现生活,给了学生真实的生活写照,再加上惟妙惟肖的情境设置, 让学生有一种身
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在学生情绪波澜的同时,思维也得以绽放,促使学生更乐于说 ,说的更到位。)
教学中时不时可看到学生因说得尽兴而洋溢在脸上的笑容。看着他们意犹未尽的 样子,我感悟到
孩子的快乐。正因为我给了孩子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才让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 到学习的兴趣。
语文教学应给予学生更多暇想的空间,让学生在知识的高空自由翱翔,这是语文教学成功 的闪光点,也是
新课程语文教学体现人文精神之所在。
《看雪》
[设计理念:《 看雪》是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共11个自然段,讲在冬
天,我国台湾省很难看到雪,北 京却能看到雪,通过看雪表现了宝岛台湾的儿童与祖国大陆
的儿童盼望着祖国早日统一的共同心愿。



本课从内容上来看,理解似乎不难,可是台湾看不到雪,还有两崖 儿童盼统一对于孩子
来讲都比较陌生,教学中如果不能处理好这层心理距离,就很难把课上好。
所以,教学中设计“零距离”的情景对视,是教学关键。
本课教学,通过读、想、写的结合,在情景中学习课文,努力实现情感的交隔。]
一、欣赏雪景,走进“雪”的世界
1.板书:看雪 (今天继续学习第12课《看雪》)
2.雪同学们应该并不陌生,去年我们就经历过一场罕见的大雪,让我们翻阅去年的照片,
感受 “雪”的世界。(出示:幻灯,雪景图)
3. 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描写“雪”,你会用哪些词呢?(出示:幻灯。写雪的词)
[第二课时教学中,增 加去年的照片,用动画的形式出现,在视频与心灵上对学生产生一
种震憾。因为二年级的孩子,他的思维 是直观的,而音乐与图片的直观会引起他的兴趣。而
选择的是孩子周边的熟悉的雪景,这就更能激起学生 的阅读兴趣。在这基础上,让学生用一
个词语来形容自己看到的雪景,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虽然有点 难度,但是孩子们还是说
出了一些常用的词:雪花飘飘、大雪纷飞、一片洁白、冰天雪地„„。就势我出 示六个描写
雪景的词语:银装素裹、白雪皑皑、洁白无暇、玉树琼树、粉妆玉砌、雪花飘飘。学生读起< br>来有滋有味。通过画面,直观感受,再通过积词练习,培养学生的语感。为后面的教学服务,
应该 说,从课堂的效果来看,达到了教学设计的目的。]
4.台湾的小朋友却很能看到雪,他们只能看在橱 窗里的假雪。(出示;幻灯,橱窗里的
雪景图,齐读课文第一、二段)
5. 在课文中,谁与我们一样,看到过真雪?(老师、北京的小朋友)
6. 老师在哪看到的真雪?那是怎 样的一场真雪?找到文章的段落,自由读一读,标出
你最喜欢的地方。(出示:课文描写雪景的那段)
[这段设计,由生活中的“看雪”,回到课文中的“看雪”,在现实与虚拟的空间里,留
一条通 道——看雪,“雪”中的个味不同。这算是营造了学生阅读期待的心理。学生在体验
台湾的孩子们看的是 “橱窗里的雪”和老师看到的“童年玩雪的情景”,情感上就会产生巨
大的落差,而这样的落差,正是课 文“情”线产生的“源”,牵好了这条线,教学自然水到
渠成。]
二、品“雪中景”,悟“雪中情”,体验文字美
1.老师看到的雪景,用了几句话来描写的?每一句写得是什么?第二句呢?
2.请同学读第一句。说说看,你看到了怎样的雪景?
——雪花、雪毯、银装,到处一片洁白,美吗?谁来读一读。指导读出静态的美。
——不仅是 雪花美,也不仅是雪毯美,更不是树上的银装美,还有作者的描写:你看——
飘着雪花、铺着雪毯、披着 银装,那飘着、铺着、披着就像是唱歌,像音乐一样的美。试着
读读。再次指导读。读出动态的美。 < br>——飘着雪花,那是“雪花飘飘”,铺着雪毯,那是“白雪皑皑”,披着银装,那是“玉
树琼枝” ,一片洁白,那是“洁白无暇”,多么美啊。谁再来美美地读读。指导读。
——北京城的雪景,有着北 京特有的魅力,我们刚学过北京,现在让我们一起去北京城,
看看雪后的北京(出示:幻灯片,北京的雪 )
——长城、故宫、天安门、公园、立交桥„„北京的雪景真美啊。再美美地读读这一句。
指 导读。
3.第二句写的是雪中的活动,除了堆雪人,打雪仗,你还有那些活动?告诉老师,你在
雪中去做这些游戏的时候,心情怎样?用一个词来表示——快乐!
4.将这段话美美地读读。 [将这段文字从文章中提出来,进行教学。是考虑到这段文字很美,也是触发学生产生去
“看雪”的 直接动因。在教学指导中,将写雪景的句子与写活动的句子分开教学,侧重点放
在第一句。旨在通过教学 ,让学生将视频中直观感受的雪景,再通过文字的感悟,去感知雪



景的美。所以在指导朗读的时候,作了三个层次的处理。第一个层次是看到什么,去体验“雪
花、雪毯、 银装、洁白”的美;第二个层次是体验雪中的动态美。那“飘着、铺着、披着”
像唱歌一样。第三个层次 是体验文中的句子与课前积累的词语以应的美,如“雪花飘飘、白
雪皑皑、玉树琼枝、洁白无暇”。这样 的设计,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所悟到的达到了预见的
效果。而第二句的活动,则不着重点,只是让学生体 验一下心情,悟着“雪中情”。如此
“情”“景”相融,课堂上是书声琅琅。]
二、“读问句”,理心情,感受乡情。
1.因为很难看到雪,所以孩子们有许多的问题要问,请在课文中找出孩子们问的问题。
2.自由地读读这四句,看看谁能读出孩子们当时发问的心情?
3.读第一问:“您看见过真的雪吗?”如果读得好,老师就微笑着点点头。
——孩子们知道 不知道老师看见过雪?那孩子问这句话的时候,是什么心情?(试探语
气)谁来读一读。
—— (教师微笑着点点头。)询问:这里老师微笑着点点头是什么意思?(肯定读得好,
赞许的意思)那课文 中“老师微笑着点点头”又是什么意思?(是对孩子们问话的回答,表
示看过的意思)你能把它用语言表 达出来吗?(是的。我看见过真的雪。)
——再读这句,读出试探的语气。
4.读第二句:“你是在哪儿见过的?”
——惊奇的表情说明什么?这里除了惊喜,不家羡慕。谁来读一读。
5.老师是在哪儿见过的?孩子们接着问的问题是什么?“北京离这儿很远吧”
——问这句话的什么,同学们在想的是什么?读出这样的语气。
——出示地图:北京与台湾。 相聚不是很远,如果直航,很方便,个把小时就到。可是,
近在咫尺,台湾只能看到“橱窗里的人造雪” 而北京却能看到“那么美的真雪”,如果你是
台湾小朋友,你的里会怎样想?
6.所以,孩子们这样问“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去台湾看看真的雪呢?”
——指导读。问:你的心里想的是什么?
——指导读。问:你的心里想的是什么?
„„
7.大家都是一样的想法,大家都盼望着去北京看真的雪。你从课文中哪个词看出大家急
迫的心情?
——“争着问”,一起读句子。
——积词:争着问,又叫“争先恐后”,拿着积词卡,跟着老师书写。
——再读这个句子。
[本文中的四个问句,是教学的另一个重点。要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朗读,体会出问话
时的心 情。在引导的时候,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将心情的变化,有试探到惊奇,由惊奇到羡
慕,由羡慕到盼望。 围绕“看雪”在情感上产生波澜。在指导读的过程中,适时地进行语文
知识的渗透,表现在三个方面:一 是“老师微笑着点点头”在不同的语境中的含义。课文中
是回答问题,表示看过真的雪;在课堂上是表示 肯定与赞许。二是“争着问”,对学生进行
词语积累的教学,认识新的词语。这节课教写“争先恐后”, 是坚持每节课都有指导写字的
过程,指导书写的时候,这四个字都是上下位置的字,因此在特点上相似, 指导起来学生收
获的快。在指导朗读时,注意对学生心理情境的渲染,在对比的反差中,产生学习期待。 ]
三、读诗句,一家情,邀请“看雪”
1. 出示台湾岛图,出示诗句: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
2.其实如果从台湾有到铜陵的直航, 直线距离比到北京近。你有兴趣邀请台湾小朋友来
铜陵看雪吗?
亲爱的台湾小朋友;
我们这儿下雪可美了。这儿有





真诚地欢迎你们来铜陵看雪。
安徽省铜陵市映湖小学

3. 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用识字三的诗句: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 。提升渴望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
而借用给台湾小朋友写信,邀请他们来铜陵作客,一方面是加深海峡两 岸的骨肉情感,另一
方面是想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的写话水平。安排邀请来看雪,而不是作客,是想将课 开始的
时候欣赏的铜陵雪景,引导学生描述出来,同时渴望学生能够运用书上的词语和提供的雪景
词。从实际效果来看,同学们有序地介绍铜陵的雪景能力还比较差,但是一些同学已经能够
用学到的描 写雪景的词语。设计还是达到了目的。在有序的表达上,如果在邀请信的设计中,
将地点明确,可能会更 好。如:这儿的广场上有 ;这儿的马路上
有 ;这儿的校园里有 。我想,也许孩子们说得说会更丰富。背诵的环节其实比较简单,大部分同学选择的都是“童年玩雪的趣事”,因为前面指导
的时候比 较细,所以会背的同学很多。]
因为学校的电子白板没有弄好,所以这节课是借的一年级的教室,重新 回到一年级呆过
的教室,学生的兴趣还是很浓的。这节课中,很多发言的同学是自己没有想到的。这说明 孩
子如果调控的好,他们还是有学习的兴趣的。这需要我再次地审视自己的教学。
从阅读期待 的课题来说,这节课在阅读期待方面所做的努力还不够,语文的思维方面落
实的还不扎实,如何形成教学 的常态,形成语文的创造与思维,是下一步需要讨论的问题。
语文园地三教学反思
在本次语 文园地的“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中,比赛和排火车的形式都有效的调动
起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了 学习兴趣。朗读《我爱祖国》这首短诗时,让学生扩大了阅读量,
积累了语言,同时受到思想品德和情感 的熏陶感染。师生合作板绘的图画,有助于学生记忆
诗歌内容,提高朗读背诵的积极性。
最 成功的还要数“展示台”和“口语交际”。在“展示台”中,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充分展示
自己的空间,让 他们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各尽其能,收集资料、学习新字、发挥特长,为他
们形成富有个性、开放活泼、 大胆有创意的性格和态度创造了一个良机。“口语交际”教学,
创设“小小旅游团”的情境,激起学生的 学习兴趣。通过搜集、交流、幻想、表演、提问、
回答等过程,在整个活动中,学生动口、动手、动脑, 培养了他们搜集资料的能力、想象能
力、表演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识字2》
我通过第一课时的教学,基本达成了教案预定的教学目标及要求。尤其在生字的读 音及
书写方面着力较多。
但是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在很多方面还有欠缺和不足:
首 先,教师在课堂中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
一堂课40分钟,教 师的讲解过多,大概占掉了25分钟以上。过多的讲解,一方面,打击了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 主动学”转变为“被动听”。知识点较细小、琐碎,学生很难有兴
趣听进去,更何况记住、记牢;另一方 面,不利于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著名教
育学家陶行知说道:“教的最终目的是达到不需教” ,只有培养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
习惯,才能给老师“减负”,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的现象 。



其次,对识字教学投入了较多时间、精力,忽视了学生说与写 的练习环节。识字教学是
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的重心,但并不意味着全部。考虑到小学三年级的作文和学 生未来的发
展,需要教师培养学生说话、写话的能力,由于我在第一课时钟占用过多时间讲解字词,,< br>再加上经过苏老师的指导,在第二课时我重点设计了说的练习,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交流、
讨论 课文中每一幅图话的内容,并给出充足时间,让学生编成小故事讲出来。学生的反响很
强烈,主动参与意 识也很高,于是我顺水推舟,指导学生写作,让学生在接下来的课堂中写
话,锻炼了学生的说与写的能力 。
第三,教学过程中环节设置不紧凑,衔接不紧密。缺乏过渡语,语言艺术还有待锤炼、
提高 。教学环节之间,缺乏过渡,这在备课中容易被老师忽视,在课堂生成性教学中,问题
便明显凸显出来。 例如,当我让学生齐读完一遍课文后,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分散,此时我说
道:“请同学们看黑板”,打算 讲生字发音。这样的过渡语对好动的低年级学生显得十分单调、
乏味。学生出现了做小动作、回头说话的 现象。这时,我要么只能讲课堂纪律的重要,维持
课堂纪律,要么就采用非常手段,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 。显然,后者效果要优于前者,我鼓
励了部分表现较好的学生,课堂秩序才开始恢复正常。因此,我意识 到好的过渡语设计的重
要性。对于儿童,应多采用儿童式的语言吸引其注意力,例如,“同学们,告诉你 们一个小秘
密”、“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等诸如此类生动鲜活的语句,才能充分能调动学生学习 的
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达到乐学、好学的境界。
今后我将从以上几个方面,加强自我训练,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和教学水平。
《我要的是葫芦》
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把读有
所悟,以 悟促读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积极主动地
发现、建构意义,品悟 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 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
悟和体验。教学设计以读为主, 在学习过程中重视阅读感悟和体验,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
读、同桌合作读、分角色伙伴合作朗读、个别 展示朗读等阅读方式突出了学生阅读行为的自
主性,使学生在不同的阅读实践中自主地领会文章的思想内 容,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积累,
既调动了学生主动地参与阅读,又培养了创新思维和语文能力。
二、仔细观察,大胆想象,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想象是孩子们的天性,只有喜欢想象 才会有所创造。我结合文章的空白之处,设计
了想象说话的内容,想象说一说:你想对他说什么吗?这样 学生说话既有了依托,又有了较
大的伸展空间。师生之间在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中思维得到了碰撞,在学 习中学生认识到自
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发展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了学习的增量 ,进
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三、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小学教 学设 计 网--更多语文反思]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学生的生活经验 和个性都不
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不刻意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因此,
教学中采用角色换位,“你要是种葫芦的人,看了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说
出 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四、教学不足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教学反馈及应 变能力有待于提高。在教学中,随时都有学生当堂的生成,即兴语言
的表达,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充分肯 定,及时地促进学生,我觉得做得还不够好。这一点,
我想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磨练,另外,在听课 时多多学习其他老师好的做法。



2.教学语言的再精炼。我觉得 在教学时,语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确些;语言的目标性应
更明了些。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反思
人教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小柳树和小枣树》这篇课文是以小学 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形式
出现,借小柳树和小枣树生长情况的不同,赋予它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围绕小柳树 因自己长
得漂亮而得意,瞧不起小枣树而写的童话故事。
在本课的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改 、新教学、新课堂的现代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了教
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感受了阅读乐趣。
1.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童真
《语文课程 标准》指出: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发展个性,让学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
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 陶。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
经验,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以朗读为主线,在读中
感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创造性地学习。课 堂中,我努力遵循倡导新的学习方
式这一理念,指导得也比较成功。如在指导学生体会小柳树的美时,抓 住柳树的生长的过程
与特点,运用多种形式将描写小柳树美的3句话一遍遍的在读中悟。学生在文字中体 会到美
后,我及时提供柳树的图片予以欣赏,然后又回归到文字,将三句话整合成一段读一读!即
由抽象到想像再到抽象的过程。再如在学习第四段时,我问:现在你们想这么读?学生:我
们想小组合 作朗读!接着学生小组进行合作,并一起找出描写小柳树美的句子。学生们在合作
中一起探讨,探究,受 到美的情感熏陶。
可以说,在这堂课中,我做到了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呵护学生独特的 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亮出了学生独特的个性。
2.挖掘创造想象的空间,呈现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现童乐
《语文课程新标准》在基本 理念部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
教师要带领学生超越文本的极限,创造 性地理解、使用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开辟一片开放的
创造天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 学中,我让学生听老师范读,然后想象说话:听到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又想说
些什么?并教给学生 朗读的方法:边读边想像文章描写的画面!
学生在激情中描绘并展现了美丽的画面,仿佛身临其境,感 受着大自然的美丽。在赏心
悦目的享受中放松愉悦,激发学生爱学、乐学的志愿。
其次在体会 了小柳树的骄傲之后问学生:你想对小柳树说什么?努力创设一个学生想象
的空间,发散思维,碰撞出创 新思维的火花。
以上是这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但是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
从这一句 话,我们能体会到识字教学的意义和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但在今天的教学中识字
教学比较薄弱,只是教 学了需要认识的字。一个环节是带拼音读,另一环节是去拼音读。而
其余的部分被忽略了,这是及严重的 错误。
在第一课时中,识字教学应作为重点,本课中没有得到体现。识字的方法有很多,如: 联想识字;利用汉字规律,促进学生主动识字;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另外还应该对有难度的字
进行指导 书写。
作为新老师,我在教学方面还有许多的不足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语文教学是博大精深
的,还有很多的方面需要潜心研究与深入!

中国好声音里的歌曲-火爆妖夫下载


杨瑞伦-勇敢说爱


布尔乔亚之仁-暂无视频


文成公主庙-暗度陈仓意思


踏雪-酒驾案例


许飞好听的歌-揭东新闻


枫叶的图片-21朵玫瑰花语


超右脑-启程水木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