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

别妄想泡我
677次浏览
2020年12月18日 09:4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背脸打一成语-电子商务论文网

2020年12月18日发(作者:韦谌)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谁不喜欢生活中多一些开心和欢笑 ?它是咖啡里加的糖,是锦上添的花,甚
至是雪中送的碳。幽默风趣的人也往往备受人们欢迎,他们善于 观察,心态乐观,
谈吐自然,处处表现着一种涵养,一种风采,一种优美健康的品质。幽默风趣不
是滑稽逗乐、庸俗戏谑,而是蕴含着智慧,表现着情操。莎士比亚曾说:“幽默
和风趣是智慧的闪现。 ”也只有这样的语言,才能活跃生活气氛,具有不可思议
的力量。
杨氏之子面对故意逗弄自己 的客人,巧妙应对,展现出高超的说话艺术;五
根普普通通的手指,经丰子恺先生的风趣介绍,立即活灵 活现,变成了我们一个
个可爱的朋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发现,然而这发现经费奥多罗夫生动的讲< br>述,竟变得那么有趣、动人。语言就是这么奇妙,它给我们的生活着色,让我们
的人生充满了情趣 。
本单元课文是围绕“幽默和风趣”这一主题进行编排的,旨在通过对不同题
材、体裁的文章 的阅读,感受作者风趣幽默的语言。我们在学习课文时,要留心
其对话的巧妙和叙述的风趣,充分领略语 言艺术的魅力。
分类 具体内容 内容简说 教学要点
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故事中 孩子应对
语言的巧妙;感受人
物语言的风趣和机
智,进一步认识文言
文。
课时安排
本文讲述了梁国一
个九岁的杨姓男孩巧答
杨氏之子
客人问题的故事,表现了
男孩的思维敏捷,机智幽
默。
本文详细描述了五< br>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
格,说明五根手指虽各有
所长,各有所短,但如果
能团结 一致,成为一个拳
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
有力量,不再有强弱、美
丑之分,从而阐明 “团结
就是力量”这一人生哲
理。
本文记叙了作者九
2课时


手指
把握课文重点语
句,了解五根手指的
不同特点及各自的作
用;领悟课文中蕴含
的道理,体会“团结
就是力量”。
2课时
整体把握课文内
1课时
童年的
发现
岁时,有了跟伟大科学家容 ,思考“我”童年
达尔文一样的发现的事,的发现是什么及发现
表现了少年儿童求知若的过程; 感受作者童
1


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年时代的求知欲望、
力,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童探究精神和大胆的想
年的留恋和赞美之情。 象,体会作者回忆童
年生活时自豪和愤懑
交织的情感。
了解笑话的特
口语
交际
我们都来
讲笑话
组织一次笑话大会,
全班同学一起乐一乐。
点,初步学习讲笑话;
体会笑话的价值,尝
试通过讲笑话与他人
沟通。
仔细观察,读懂
习作
漫画的
启示
看漫画,写出从漫画
中得到的启示。
漫画,理解漫画;能
从漫画展开联想, 想
象漫画描绘空间外的
情景,并得到启示。
交流平台
感受课文风趣的语
言特点。
体会比喻句的表达
词句段
语文
园地
书写提示
日积月累
运用
效果,选择情景写话;体
会作者表达想法的方法,
并能进行仿写。
欣赏颜真卿的楷书
作品,感受书法的美。
背诵、积累关于人生
修养的名言。
21 杨氏之子
这篇课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主要讲述了梁国姓杨一户人家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尤其是“未闻孔
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 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

课文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教学时, 可围绕“读、解、议”三

字展开:“读”即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停顿,并 在熟


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积累语言。“解”即在读中解意,借助课文注释< br>和工具书,在老师的指导下理解句子的意思,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提高
阅读能力,并为深入学习 做好铺垫。“议”即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
上,围绕“杨氏之子是个怎样的孩子”展开讨论,体会人 物的机敏聪慧。



1课时
2课时
感受语言的风趣
幽默,品味重点语句
的表达特点;欣赏书
法作品,积累名言警
句,提高文学修 养。
2课时
1.会认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结合注释、工具书理解词语,

疏通文意。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4.感受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进一步认识文言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词句,翻译课文。
1.能理解课文的意思,

2





体会对话的幽默风趣,感受
2.通过朗读品悟“未闻”“应
教教
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明。

声答曰”等词语,体会人物语言

2.能主动在生 活中搜

的风趣幽默,感受杨氏之子的机


智聪慧。

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
的语言,能在生活中运用智
3.学会随机应变 ,用智慧和勇
慧与人沟通。
气解决问题。

1.会认“诣、禽”2个生字,会写“梁、诣、禽”3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明。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课件出示故事,导入对课文的学习,感受幽默。
(课件出示故事。)
有一天,周总理在接见来访的美国外交家基辛格时,基辛格故意发难说: “为
什么你们中国人走路都低头弯腰的,不像我们美国人走路抬头挺胸的?”周总理
回答说:“ 那是因为你们美国走的是下坡路,我们中国走的是上坡路。”这位以
3


语言尖刻而著称的美国外交家当时哑口无言,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导语:同学 们,周总理的回答巧妙吗?(巧妙。)从这巧妙、机智的回答中
我们感受到的是什么?(智慧。)是啊, 周总理的智慧体现在语言的交流上,这
就是语言的艺术。同学们,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经典故事古今流 传的还有很多,
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课文——《杨氏之子》,从一个九岁孩子的话语中去感受一
下语言的魅力吧!
2.板书课题,提出质疑。(板书:杨氏之子。)
思考:题目是什么意思 ?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杨家的孩子有多
大?在他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这个故事表现了他怎 样的性格特点?这个故
事除了写杨氏之子,还写了谁?……)
3.介绍作者及其作品的相关知识。
刘义庆(403—444) 字季伯,南朝宋文学家,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
宗室,袭临川王,曾任兖(yǎn)州刺史,加开府仪同三司。他性简素,寡 嗜欲,
爱好文学,文辞虽不多,足为家室之表。他招聚才学之士,远近必至。其著作有
《世说新 语》10卷,《徐州先贤传》10卷,《幽冥录》30卷,《文集》8卷,
《小说》10卷。
《世说新语》 由刘义庆和门下文士博采众书编纂润色而成的一部志人小说
集。原书八卷,今 本作三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篇。主要记载
汉末至晋宋间士族阶层人物的言谈逸事,较 全面地反映出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和
精神面貌。虽有标榜名士风度、崇尚清谈等消极因素,但也有一些揭 露社会黑暗、
抨击残暴奢淫、表彰美德懿行的记述。其艺术成就较高,语言精练,隽永传神,
对 后世笔记文学影响甚大。
二、读通课文,扫清障碍
1.引导学生读课文,注意字音,尽量读通句子。
2.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注意多音字。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学生读,老师正音。
liánɡ yì qín
梁 国 诣 家 禽
◆需注意的字音:“禽”是前鼻音的字,读“qín”,不读“qínɡ”。
4


(2)出示多音字,学生读,老师正音。
为→(wéi)为难习以为常;(wèi)为何为民请命
应→(yīnɡ)应该应有尽有;(yìnɡ)答应应运而生
答→(dā)答言答应;(dá)答案报答
明确:文中“为设果”中的“为”应读“wèi” ;“应声答曰”中的“应”
读“yìnɡ”,“答”读“dá”。
(3)教师讲解识记、书写生字的注意点,并指导学生进行书写练习。
3.播放朗读动画,欣赏课文。学生边欣赏,边标出停顿。
明确: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
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
..
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4.学生自由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后,同桌互读。
明确:这是一篇文言 文,讲述的是一个九岁的孩子智答客人问话的事。人物
个性鲜明,语言风趣幽默。朗读时,要注意停顿, 把握好重音,这是文言文朗读
的基本要求。朗读本文还要注意人物语言的变化:孔君平的话,要用肯定的 语气
读,带有逗趣的味道;孩子的话,要用反问的语气读,语调轻快。
5.采用分角色、分组、齐读等方式读课文。
三、熟读课文,理解意思
1.出示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明确:①梁 国:郡的名称,在现在的河南商丘一带。②氏:姓氏,表示家族
的姓。③子:儿子。④甚:很,非常。⑤ 惠:同“慧”,智慧。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明确:①诣:拜访。②其:他的,这里指杨氏之子的。③乃:就,于是。④
呼:喊,叫。
(3)为设果,果有杨梅。
明确:①为:给。②设:摆设,摆放。
(4)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明确:①以:来。②示:给……看。③曰:说。④此:这。⑤君:您,古代
5


对对方尊敬的称呼。
(5)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明确:①应声:指随着声音。形容快速、马上。②未闻:没有听说。未,没
有。闻,听。③夫子家禽: 您家的鸟。夫子,古时对年长而且有学问的男子的尊
称,这里指孔君平。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 “家禽”,这里的“家”和
“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
2.引导学生翻译全文。
(1)先让学生一句句翻译,同桌互相交流。
(2)老师指出错误,肯定正确的。只要句子通顺,意思正确即可。
翻译示例:在梁国,有一 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访他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 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
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 ,
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3.采用指名读、齐读、小组竞赛读等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和翻译。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生 字,划分了朗读节奏,并在理解句子意思
的基础上翻译了全文,初步感受了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明。课堂上 ,大家的表现都
很不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幽默,感受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
2.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能在生活中运用智
慧与人沟通。
6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指名朗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
3.出示句子,引导学生把句子补充完整,并解释所填的字词。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非常。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就,于是。
(3)孔指以示儿(曰):“(此 )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
孔雀是夫子家禽。”说。这。没有听说。
二、重点研读,感受人物
1.课件出示自读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
(1)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小组汇报,重点研读。
(1)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明确:课文是围绕第一句话“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来写的。这句话点
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2)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杨氏之子是一个懂礼貌、机智聪明又不失幽默风趣的人。表现在:
①为设果,果有杨梅 :谁为谁设果?联系上下文自然知道,孩子给孔君平端
来了水果,看起来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
②反应迅速,思维敏捷:回答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从“儿应声答曰”中的
“应声”一词可以感 受到。
③能听懂言外之意。
3.拓展课文内容,体会人物说话的技巧。
7


(1)为什么孔君平单单指着杨梅说,而不是指着其他水果说?他的言外之< br>意是什么?
预设:抓住“杨梅”及“杨氏子”来思考,理解孔君平所说的话,进而把握
其言外之意。 明确: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拿杨梅和杨家的“姓”开玩笑,
于是故意逗孩子:“这 是你家的水果。”言外之意是,孩子姓杨,水果叫杨梅,
杨梅和杨家就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 很幽默,也很有趣,而且还显得
亲切。
(2)那么,杨氏之子听懂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吗?
预设:找出文中杨氏之子回答孔君平的话,体会他的话中的深意。
明确:孩子听懂了,而且不 假思索地回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也
拿孔君平的“姓”和孔雀联系起来反驳。
过渡 :杨氏之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巧妙地回应了孔君平。如果
孔君平这样跟你开玩笑,你怎么回 答他?比较下面几种不同的回答,你认为哪种
回答好?为什么?
(课件出示。)
①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②孔雀是君家禽。
③难道孔雀是君家禽?
明确 :很显然第①种好。因为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
做文章。更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 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
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 应有的礼貌,又表达
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br>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
敏捷、语言的机智 幽默。
拓展练说:如果来访的客人不姓孔,而是其他的姓,你会说一句吗?
示例:梅先生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小儿应声答曰:“未闻__________。”
柳先生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小儿应声答曰:“未闻_______________。”
马先生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小儿应声答曰:“未闻_______________。”
8


黄先生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小儿应声答曰:“未闻_ ______________。”
……
4.引导学生再次品读全文。
(1)学生带着不同的语气朗读,读出意味。
(2)同桌分角色读“对话”,体会话中深意。
(3)师生分角色读“对话”,再次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慧。
(4)回归整体,有声有色地朗读全文。
三、想象练笔,充实文本
1.课件出示话题,引导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由展开想象并写下来。
(教师课件出示。)
话题一: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后,他会想些什么?神情、动作又是怎样
的?还会说些什么呢 ?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写下来。可以用现代文,
也可以尝试着用文言文。
话题二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
子家禽。’”他们难道就说了两句话 吗?展开想象,他们还说了些什么?一定要
通过对话描写把杨氏之子的聪慧表现出来。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3.指名朗读,教师点评。
示例:在梁国,一户姓 杨的人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很聪明,街坊邻居无一
不夸奖称赞。有一日,他父亲的朋友孔君平前来拜访 。不巧,父亲正好有事出去
了,孔君平便叫出了九岁的孩子。孩子给客人端上了茶果,其中有杨梅。孔君 平
知道这孩子才思敏捷,又一时兴起,指着杨梅开玩笑道:“早闻你的聪明才智,
不知是否真也 ?喏,此是君家果。”杨梅和孩子是同一“姓氏”的,故此一说。
那孩子早已领悟其中的含义,眼珠一转 ,决定就来个顺水推舟,不慌不忙地回答
道:“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孔雀又和孔君平是同一“姓氏” 。孔君平一愣,
见这孩子婉转又有力地反驳了自己的话,明白这孩子的智慧并不是吹的。他为这
个孩子而高兴,忍不住拍手叫好:“好哇,孩子!小小年纪如此优秀,长大一定
会有所作为。”孩子只是 含笑不语,因为他明白——要做到“有所作为”,是要
靠自己努力的。
9


四、拓展延伸,作业设计
1.把课文改写成课本剧,并进行表演。
2.分享自己课外搜集的幽默故事。
3.启发谈话:从这些故事或笑话中,你受到了哪些启示?
4.布置作业:阅读一则文言文幽默故事,把它抄写在积累本上。
5.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杨氏之子》出自六朝志人小说《世说新语》,此书是我国第一部志人 小说,
在我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这篇文言文通过记述杨氏之子在招待客
人时机敏 而巧妙地对答,不仅使一个聪慧的杨氏之子的形象跃然纸上,而且文言
文语言的简要与精当也得到了清晰 的凸现。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激发兴趣,消除畏难情绪。导入时,我由一则幽默故事入手, 激发学生
的兴趣,让学生感知语言的艺术。在解题时,我又结合文本提出了一系列问题,
引导学 生思考质疑,在积极、发散的思维过程中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亲近了文
本。
二、以读促悟, 体会语言魅力。学习古文,读是最难的,又是最重要的。说
它难是因为不好读,说它重要是因为只有读, 才能让学生懂,才能体会到古文的
魅力。因此在课文的感知环节中,我让学生按照“读通课文——读好课 文——理
解课文”的程序好好地读书。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反复诵读,把字音读准,句
子读通 顺。在学生读通顺的基础上,我告诉他们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古文时,要
注意停顿,读出节奏。接下来我 进行范读,并重点在第四句“孔指以示儿曰”和
第五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两个难读地方进行指导 朗读,然后引导学生自
10


己划分文章的节奏。学生一边读,一边 划,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这样学生就
读得很有韵味了。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后,再让学生带着理解读, 我感觉学生读得
越来越好了。
三、抓住谈话,突破难点。本单元的主题是“幽默和风趣”,体 会杨氏之子
语言的巧妙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让学生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在 学生读懂故事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孔君平与杨氏之子的对
话来体会杨氏之子回答的巧 妙。
四、教给方法,学以致用。能够读懂文言文是一个重点。我先让学生自己试
着理解,一些 难懂的地方才给予点拨和指导。学生在交流自己的理解的过程中,
我顺势引出理解文言文的一个基本方法 :“看注释。”后面几句的理解,我就让
同桌合作,自主学习,最后学生都能把整句话的意思说出来。这 样既达到了学以
致用,学生也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激发了学习其他古文的兴趣。
教 完本课,我觉得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对古文的理解及拓展方面,对学生
语言的评价,我的反馈还不够全 面、到位、及时,评价语言不够丰富。其实,这
也是教师个人文学修养的欠缺所致。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 ,对于优点我会继续发
挥,对于不足我会积极地改正。
22 手指
本文是丰子恺先 生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
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 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
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
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

什么强弱、美丑之分 了。”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

突出。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 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


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 五根手指。教学时要注意
以下几点:一是要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进行整体理解,了
解课文主要写的是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姿态和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二是 要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点的句段,进行重
点体会。
1.会认13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薄”,会写15个生字;重点理


解“试探、养尊处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及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11


3.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
到启示的习惯。
4.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以及团结合作的重
要性。
1.把 握课文内容,理清思
了解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

路,
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些特点

点,

的。

2.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
感悟人生哲理。
1.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
教< br>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写作

2

顺序及写作方法。



2.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



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明白

团结一致的重要性。

1.会认 “弦、揿、搔”等13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薄”,会写“拇、
搔、痒”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 拇指、搔痒、强硬”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划分段落。

1.学习生字新词,交流识记字词的方法。
2.把握课文内容,划分层次,明确重点。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谜语,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题。
导语:同学们,我们先来猜一个简单又有趣的谜语: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
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 画,天天干活不说话。(学生猜后,课件出示手的图
片。)我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每只手上又都有五根 手指,这五根手指我们时时
看到,常常用到,却很少有人去仔细观察它们。丰子恺先生就仔细研究过它们 ,
并且把它们想象成具有不同姿态、不同性格的人,还向我们阐明了一个人生哲理。
下面,就让 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趣味盎然的文章。
12


2.板书课题,提出疑问。(板书:手指。)
思考:丰子恺笔下的手指具有什 么特点?他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司空见惯的手
指?这篇文章蕴含了什么道理?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的相关知识。
丰子恺(1898—1975) 我国漫画家、作家、翻译家、音乐和美术教育家。
浙江桐乡 人。早年从李叔同学习音乐和绘画。1921年去日本学习绘画和音乐。
回国后从事美术和音乐教学。丰 子恺的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善于选取熟悉的生
活题材,用质朴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其主要作品有散 文集《缘缘堂随笔》《缘
缘堂再笔》《子恺近代散文集》等,另外还著有画集《子恺漫画》《绘画鲁迅小
说》等。
2.教师课件出示学习要求,指名分别扮演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
指及叙述者来朗读课文。
(1)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边听朗读边将生字、新词做上记号。
(3)同学扮演手指朗读后,小组内自学生字,交流学习生字的方式方法。
(4)运用联系上下文推断或查字典、词典的方法学习词语,做好笔记,举
例运用。
(5)把好句、不理解的句子做上记号,小组内探讨交流。
3.教师检测学生对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
mǔsāoyǎnɡhuìyànǐnɡluóniǔkòumàocānɡ
拇指 搔 痒 秽物 轧伤 拧 螺丝 纽 扣 相貌 周仓
miǎotìxiǎnɡyōnɡzēnɡxiánqìnyǎotiǎo
渺小

鼻涕 享乐 附庸 爱憎 按弦 揿电铃 窈 窕
báo
薄弱

◆需注意的字音:“痒”“仓”“憎”等是后鼻音的字;“薄” 是多音字,
有“báo”“bó”“bò”三个读音,在“薄弱”一词中读“bó”。
◆需注意的字形:“搔”的右上部是“叉”,不要写成“又”;“仓”的下
13


部是“”,不要写成“巳”。
◆形近字示例:纽(纽扣)——扭(扭动)——钮(电钮)
憎(憎恨)——赠(赠送)——增(增加)
(2)理解重点词语。
[姿态] ①姿势;样儿。②态度;气度。
[窈窕] (女子)文静而美好;(妆饰、仪容)美好。
[秽物] 肮脏的东西。
[堂皇] 形容气势宏大。文中形容中指的相貌很有气势。
[屏障] 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养尊处优] 指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文中形容中指处在众手指簇拥呵护
下的优裕环境。
[扶衬] 扶助,衬托。
[附庸] 泛指依附于其他事物而存在的事物。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遇到工
作时只能依附其他几根手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鼓励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在较短的时间内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1)找出文中的总起句和总结句,然后朗读。
总起句: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
长,各有所短。
(2)试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这篇课文通过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告诉我们任何 事物都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以及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2.小组合作,给课文划分层次,归纳大意。
预设:划分文章层次并没有一定的标准,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教师都
应予以肯定和鼓励。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写五根手指姿态不同,性格各异,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分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
14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说明手指的全体和人群的
全体一样,团结起来 力量才会大。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新词,划分了层次并归纳了段落大意,对课文
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我们 共同回顾一下:
这篇文章主要通过写五根手指的________,告诉我们________。 < br>总结句: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
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 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过渡:同学们,作者是怎么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各 个手指有什么特点?通
过写手指,作者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这是下节课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2.交流收获,拓展学习。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学习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2.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1.了解各手指的特点,学习描写方法,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
2.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善于从万物中受到启示。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15


(教师出示课件。)
这篇文章首先开门见山指出_____________ __;接着以风趣的语言具体描写
_______________;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____ ___________。
2.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将之前所出示的内容补充完整。
这篇文章首先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 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
所长,各有所短;接着以风趣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不同的特点;最后阐 明了
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
力量。
4.指名说说课文描写五根手指的顺序。
预设:迅速看一遍课文,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五根手指的。
明确: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教师提出要探讨的问题。
(1)在中心句下画上记号,并朗读。
(2)第1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交流后明确:(1)中心句: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 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
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第1自然段的作用:总领全 文,为下文分别描写五根手指的特点做铺
垫,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2.教师总结第1自然段的内容,引出第2自然段的内容。
过渡:第1自然段中指出五根手指 姿态不同,性格不同,各有长短。那么,
五根普通的手指,在作者眼中究竟有什么样的长处和短处呢?现 在首先让我们一
起来看看作者对大拇指的描写吧!
3.研读第2自然段,了解大拇指。 (1)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大拇指短处与长处的词语,并说
说大拇指的短处和长处各 是什么。
明确:短处是形状不美;长处是最肯吃苦。
(2)作者是如何描写大拇指的外形的?
16


明确:“ 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人家有两个关节,他只有一个。”
这句话从体形、头形、构造三方面 ,寥寥几语便使大拇指的姿态跃然纸上。
(3)作者在描写大拇指时,运用了“他”这个字,体会这样用词的效果。
明确:这个“他” 字让大拇指摇身一变,成为一个身体矮胖、头大而肥的人,
并贯穿全文,突出了丰子恺先生幽默风趣的语 言风格。
(4)作者又是如何描写大拇指的长处的?
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由 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
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翻倒去,叫他用劲扳 住;要读书
了,叫他翻书页;要进门,叫他揿电铃。
明确:这组句子运用排比句式,具体描写 了拉胡琴、水喷出来、血要流出来、
重东西翻倒、读书、进门时他“相帮扶住琴身”“死力抵住”“拼命 按住”“用
劲扳住”“翻书页”“揿电铃”的表现,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特
点。
(教师课件出示)
例如招呼人,都由其他四指上前点头,他只能呆呆站在一旁。给人搔痒,人
舒服后,感谢的是其他四指。
明确:这两句再次列举具体事例:招呼人和给人搔痒,突出表现 了大拇指的
另一个长处——不图名利。
(5)引导学生再次朗读描写大拇指长处的句子。
朗读指导:要用恳切的语气,读出对大拇指的赞美之情,表现大拇指的性格
特点。
4.研读第3~5自然段,了解其他手指的特点。
过渡:大拇指的长处和短处我们已经从作者 生动的描述中体会到了,那其他
手指又有什么特点呢?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刚才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自学
吧!
(1)教师出示“学法指导”和表格,引导学生学习第3~5自然段。
学法指导:
①同桌俩人一组,从3、4、5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进行学习。
②读一读,了解手指的特点,圈出能概括手指短处、长处的词语。
③想一想,作者在描写手指的特点时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体会这样写的好
17


处。
表格:
手指
大拇指
食指
中指
无名指、小指
性格特点 长处








短处




启发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3)学生集体反馈,深入研究。
①指名分组反馈表格中的内容,教师适当引导。
A.交流方法:引导学生逐一说出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短处与长处,
然后让他(她)读出在表达 上有特点的部分,教师随机点拨一些生词的意思,引
导学生领悟这样写的好处,最后指导学生朗读。
B.明确:
手指 性格特点
吃苦耐劳,
不图名利
勤奋卖力,
食指 敢于探险,不怕
牺牲,机敏
中指
无名指、
小指
高傲,沽名
体态秀丽,
能力薄弱
长处
最肯吃苦
(吃苦耐劳、
默默奉献)
机敏,干
活以他为主
相貌堂
体态秀
丽,样子可爱
短处
形体不美:身
体矮而胖 ,头大而
人各有所
肥,构造简单(体
长,各有所短。
形、头形、构造)
我们既要看到
不窈窕,常受
伤,做的事复杂
干活不出力
能力薄弱
他人的长处,
也要看到他人
的短处。彼此
谅解,相互合
作,才能把事
情做得更好。
启发
大拇指
钓誉,华而不实 皇,有曲线美
②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进行重点句探究。
A.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 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
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的机会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
会最多。
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食指怎样的特点?作者是怎样表现食指的这些特点
的?
18


明确:这句话列举具体的事例、罗列食指遇到的危险,突出了食指的作用,< br>突出了食指勤奋努力、敢于探险、不怕牺牲的性格特点。
B.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
这句话是如何描写中指的?他有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形成的?
明确:这里运用拟人的 修辞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中指优美的姿态和高
傲的性格特点。因为中指所处的独特位置,受到无名 指和食指的保护,所以才有
“曲线优美”的姿态和“养尊处优”的地位。
C.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
的两瓣。
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强调了舞蹈演员的 手指常作兰花状,这兰
花的姿态是优美的,而无名指和小指是其间最优美的。
5.指名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探究。
(1)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团结就是力量。
(2)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分别让你联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 明确: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人;食指:勤奋卖力、敢于冒险、不
怕牺牲的人;中指:养尊 处优、华而不实的人;无名指和小指:能力差、一味追
求风光享乐的人。
6.教师小结,升华主题。
小结:其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我们要以自己 的长处为
荣,但也要正视自己的短处,不隐瞒,不避讳。此外,还应该看到别人的长处,
学习别 人的长处,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团结协作,这样才能做好事情。
三、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1.归纳本文的写法特点。
过渡:五根平平常常的手指,在作者的笔下却有了生机和神韵,富 有无穷的
魅力。那么作者是运用怎样的写法,具体形象地描写出这五根手指的特点的呢?
下面我 们一起来归纳一下吧。
写法特点归纳:
19


(1)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
果。
(2)文章综合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描绘了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
性格。
2.教师出示小练笔,引导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进行片段写作练习。
小练笔: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
3.教师结合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写作。
提示:课文是一篇风趣幽默的散文,作者紧紧抓住五 指的特点,运用拟人化
的表现手法,写出了五指各自不同的特点、作用,从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仿照这样的写作特点,选择五官(眉毛、眼睛、鼻子、嘴巴、耳朵)中的一个,
想想它们各有什 么特点,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然后运用形象的语
言将之描述出来。仿写的要点在于语言, 语言风趣、生动,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
兴趣。
4.展示学生所写片段,集体评议。
示例:嘴巴居于鼻子之下。嘴巴的功劳是不言而喻的,他可以让你品尝天下
的美食,也可以让你用语言表 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但是嘴巴天生就没有享福的
命,虽然美食总是由他最先品尝,话语总是由他来表达 ,但是,“病从口入,祸
从口出”,从这八个字里,我们就能体会到嘴巴的无奈。除此之外,嘴巴还得承
受很多无妄之灾,比如,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不适,都要由他来品尝那苦涩的药
丸。
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20




《手指》这篇课文语言风趣,内容也比较简单,学生能够很轻松地了解五根
手指的特 点。因此,在教学中我把这篇文章的教学定位为“指向习作的教学”。
首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了解文章 的主要内容,指导学生要善于发现文章中的关
键句。把握文章中的关键句子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文章的主要 内容。然后出示表格,
鼓励学生完成“填写五根手指的长处和短处”的表格。在这一环节,指导学生提< br>取关键词,学习运用关键词来概括手指的长处和短处。通过这两个环节的学习,
培养学生把一篇文 章读薄的能力,从整体上了解文章,做到心中有数。接下来是
对文章的重点品读。通过细读品析,着重让 学生体会作者语言的幽默性和常见修
辞手法的运用,旨在渗透写作方法。最后,通过小练笔的形式让学生 学以致用,
写人的五官,可模仿本文的写作方式。
通过这次教学,我体会到首先教师在课前要 充分备课,了解文本特点,预设
科学合理的教学流程。其次,习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短板,学生感 觉作文
难写,教师感觉作文难教,究其原因是教师不知从何讲起,空洞的讲解效果甚微。
如果在 平时的阅读教学中适当地根据文本特点渗透习作教学的指导,那么,在潜
移默化与长期不断地练习中,学 生的习作能力肯定会有很大的提高,对于习作的
畏惧感也会逐渐消失。

23
*
童年的发现
本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项科学发现,反映了儿童求 知若渴的特点

和惊人的想象力。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

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课文的重点是

析 < br>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
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 ;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梦中飞行及老师对
21


此所做的解释 ;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
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童年的发现 。本文故事情节充满童真童
趣,语言风趣幽默,并有多处内心活动的描写,真实展现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和讨论交流,了解课文的主要
内容——“我”发现了什么 、是怎么发现的,从而激发学生勤学好问、大
胆想象、乐于探究的学习精神。同时,抓住关键词语感悟人 物形象,体会
心理活动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并激起学生勤学好问、大胆想
象、乐于探 究的学习精神。
1.会认“胚、祸、患”等10个生字;重点理解“胚胎、祸患、痴迷”
等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理清课文思

路,划分层次 ,归纳大意。

3.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的特点和寻根究底、大胆想象的精神。

4.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
关注生活的态度。
1.朗读课文,体会课文幽
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2.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
体会作者

者童年发现的过程,
感悟作者童年时

的性格特点,
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3.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
意识和 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激发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创新
的兴趣。
1.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地
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
句子,把握课文内容,了解

“我”发现了什么 及是怎么

1

发现的。


难安
2.感受作者童年时代的


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胆

的想象,体会作者回忆童年
生活时自豪和愤懑交织的情
感。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展示一些童年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观看,教师激趣导入。 < br>导语:人们都说童年是美好、幸福的,那是因为处于童年时代的孩子活泼、
好动、富有朝气,他们 对事物带着好奇,充满着幻想,并且善于探索。课文中的
“我”在童年时候就有一个小小的发现,今天我 们就来了解一下。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板书:童年的发现。)
思考:在童年时发现了什么?是谁发现的?怎么发现的?
22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听音频朗读,一边听,一边学习停顿和朗读的语气。注意自己读不通
顺的地方。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出停顿和人物的语气,圈画出生字新词。
3.教师检测学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
pēihuòhuànfùchīhēiyīnàjiǒnɡ
胚胎 祸 患 天赋 痴迷 嘿 伊 娜 困窘

◆需注意的字音:“痴”是翘舌音的字;“胚”读“pēi”,不读“pī”。
◆需注意的字 形:“祸”的左边是“礻”,不是“衤”;“赋”的右边是“武”,
不要多加一撇。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情不自禁] 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滑翔] 某些物体不依靠动力,而利用空气的浮力和本身重力的相互作用
在空中飘行。
[随心所欲] 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翻来覆去] ①来回翻身。②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绞尽脑汁] 形容费尽心思。
[眉目] 事情的头绪。
[一本正经] 形容很规矩,很庄重。
[困窘] ①为难。②穷困。
4.理清脉络,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1)思考: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
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 课时得到证实,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
的想象力。
(2)给课文划分层次,并说说各层的主要内容。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
第二部分(第3~13自然段):具体叙述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
23


程。
第三部分(第14~19自然段):写“我”的发现在几年以后老师讲课时得
到了证实。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循题读文,理解“发现”。
(1)教师出示句子,引导学生思考:“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
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
果。
明确: “我”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进化论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所创立
的关于物种起源和发展变化规律的学 说。按照进化论的观点,母腹中的胎儿再现
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我们不能不注意作者的有意强 调:“九岁”“完
全”“独立”等词,这些词语无不在显示着“我”这个发现的不同凡响,和对这
个发现抑制不住的自豪。
(2)教师出示图片,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引导学生了解“我”发现的胚
胎发育的规律。 < br>明确:文中的相关句子:“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
很长时间。现在,这一 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
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 人,正好是九个月。”
(3)了解这个“发现”给“我”带来了什么。(教师出示句子。)
听完这句话,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愿意笑你就笑吧,反正笑声不会给
你招来祸患。我跟你可不同, 事情过去了三年,有一次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情
不自禁笑出了声音,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明确:作者这种想法不是没有来由的,因为这样重大的科学问题,九岁的孩
童通过自己独立的思考就能 发现,在常人眼里简直是天方夜谭,所以作者说“听
完这句话,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而后面的句 子,恐怕才是作者真正要说
的意思。作者的语言不乏幽默,后面也有类似的句子(“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 ,
不然的话,同学们听见我说自己三年前就发现了‘进化论’,还不笑塌房顶!”),
但我们明 显地感觉到童年这段故事让他在自豪之余,也有着丝丝的愤懑。这种复
杂的感情,要反复地朗读课文才能 体会到。另外,这样的开头,巧妙地利用了读
24


者的阅读期待, 制造了悬念,足以激发起读者的读书欲望,这是作者写故事的高
明之处。
2.循果查因,了解过程。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的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预设: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用小标题总结“我”是怎样发现这个规律的。
明确:①梦中飞行;②询问老师;③仔细观察;④大胆猜想。
①朗读第3、4自然段,了解“我”发现的第一个阶段。
预设:朗读这两段话,归纳每一段的意思,连起来总结出引起“我”发现的
缘由。
明 确:“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
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 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②指名分角色读第5~11自然段,了解“我”发现的第二个阶段。
预设:“我们”和老师的对话中,“我们”的话要读出天真、疑惑的语气,
表现“我们”的求知欲;老师 的话要读出谆谆教诲的语气。
明确:“我们”弄不明白梦里飞行这个问题,于是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
们”解答。
③默读第12自然段,了解“我”发现的第三个阶段。
预设:了解“我”对“人究竟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的痴迷,把握“我”的
行为。
明 确: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
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
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④朗读第13自然段,了解“我”发现的第四个阶段。
预设:这一自然段写出了“我”思考发 现的整个过程。重点了解“我”推算
的过程及这期间的心理变化。
明确:“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2)了解“我”的发现被证实的过程,体会“我”的发现被证实后的感受。
过渡:“发现” 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我”绞尽脑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
才有了“发现”。现在我们找些句子来体会 体会。
25


①我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 。老师狠狠地瞪了我一
眼。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
明确:当老师讲到“ 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
“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完全 一致,因此,“情不自禁”地
笑出了声音。本来,“我”已经为自己的发现而格外高兴了,现在知道这发 现果
然是了不起的事情,简直是心花怒放,情不自禁就在情理之中了。这是再正常不
过的反应, 丝毫没有恶意,而老师却因为“我”的笑声对“我”产生了误解。
②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
风险。
明 确:这句话一语双关。其一,它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真实情
况,哥白尼等科学家都有过这样 的遭遇;其二,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
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谁让我有这样重大的发 现呢?被轰出教室也就
不足为奇了。作者把自己跟世界上有重大发明与发现的人列在一起,这是真正能< br>让自己得到安慰的理由。这句话可以作为作者对童年发现一事的评说吧。当然,
话里不乏愤慨的成 分。
3.结合课文,感受人物。
(1)引导学生再次默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相关句子,感受“我”这一人物
形象。
(2)指名朗读所画的句子,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师相机指导。
①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明确:“我”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孩子。
②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 这个奇妙的问题……
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明确:“我”是一个喜欢刨根问底的孩子。
③听完这句话,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 …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
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明确:“我”是一个幽默的孩子。
26


④高年级,离我 们是那样遥远……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
某些特征。
明确:“我”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孩子。
4.再品课文,拓展延伸。
(1)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引导学生了解人类科学史上的重大事件。
过渡:作者在文中说:“ 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
和迫害的风险。”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任何发明与发现 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要
经历艰难曲折,都会面临很多阻碍。在人类科学的发展史上,有哪些事例可以验
证这句话呢?
(2)学生讨论交流,自愿举手回答。
交流示例:
生:布 鲁诺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却被教会视为异端,被监禁了七年。在
这七年中他受到了残酷的刑罚,最后 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活活烧死。
生:袁隆平刚刚提出杂交水稻培育想法时,遭遇了众多阻挠,被整个遗传界
嘲笑。
四、联系生活,总结交流
1.学生从多个角度讨论自己从童年发现中受到的启发,教师要鼓励支持。
启发示例:(1) 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遇到问题
要敢于动脑思考,要大胆创新。
(2)对自己的发现要有坚持不懈、勤奋钻研的精神。
(3)童年的胡思乱想就是一种“发现”。
……
2.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师点评、指导。
示例:我发现了“5”的秘密。无论在电视机的 遥控器上,还是在电话的键
盘上,数字键“5”上面都有一个小疙瘩。这个小疙瘩是为方便盲人使用而设 计
的。拨打电话时,盲人一摸到数字键“5”上面的小疙瘩,就知道这个键是“5”。
那么左边 的就是“4”,右边的就是“6”,上面的就是“2”,左上的就是“1”……
这样他们就能拨打电话了 。
3.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鼓励学生不断发现。
27


小结:尽管童年的发现有时会令人觉得可笑,甚至会招来麻烦,可是任何一
个发现都有它的意义 和价值。希望你们每个人都用一双好奇的眼睛去发现,去享
受发现的快乐。你的发现也许微不足道,但这 可能就是你创造、研究的开始,是
你成功的起点。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这篇课文充满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课题中的“发现”一词是本文的文眼,
我抓住 这一点,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疑问,然后进行梳理,明确主要的学习
任务。教学中,紧紧围绕“发现 ”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我”发现了什么,
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理清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 发育规律的过程,进而
体会人物的形象和精神品质,达到启迪、教育学生的目的。此外,资料的适时引< br>用为课堂锦上添花。在讲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
还面临着受到驱逐 和迫害的风险”时,我补充了有关大科学家布鲁诺因信奉和宣
扬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罗马教皇活活烧死在 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和袁隆平
研究杂交水稻的资料,学生听得都入迷了。从他们那一双双痴迷的眼睛 中,我明
白他们的情感火花正在脑际闪现。
这次课堂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篇课文需要 学生课前了解的知识比较
多,但是,在课前布置预习时,我对学生提的要求有些笼统,文中有些科学术语
学生不是很明白,而课上的补充又有些生硬,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也是
今后需要我改进 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注意针对不同的课文,在提问
题时,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这样才能更好 地促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8



口语交际 我们都来讲笑话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我们都来讲笑话”,要求组织一次笑话大会,







全班同学一起乐一乐。笑 话不仅令人愉悦,还能启迪智慧,增长知识,同
学们都爱听笑话、讲笑话。所以,本次口语交际非常贴近 学生的生活,具
有很强的现实性、实践性。在具体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笑话的特
点,体 会讲好笑话的基本方法,并结合具体的情境实践运用方法,在轻松
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 能力。
1.知道讲好笑话的基本方法,并能实践运用方法。
2.能认真倾听别人的讲述,并能大胆礼貌地评价。
3.爱上讲笑话,并能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与别人分享笑话。
1.了解笑话的特

点,初步学习讲笑话。

2.体会笑话的价值,


尝试通过讲笑话与他人
沟通。
教师:1.多媒体课件。
2.提前让学生准备相关资


料。

学生:1.收集一些笑话。

2.在家人面前试讲,听取家
人的意见。

1






一、看一看,激趣导入
1.教师课件出示一则笑话,在愉悦的氛围中导入话题。
俄 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不太注意仪表。有一次,他戴一顶破帽子外出,一个
游手好闲的人嘲笑他:“喂,你 脑袋上的那个东西是什么玩意儿?是帽子吗?”
马雅可夫斯基应声反问:“你帽子下面的那个东西是什么 玩意儿?是脑袋吗?”
导语:同学们,刚才我发现很多同学看了这则笑话都笑了。的确,笑话能给我们带来欢乐,那你们想不想成为一个能给别人带去欢乐的人呢?我们今天就一
起来学习讲笑话。( 板书:我们都来讲笑话。)
2.指名学生说说对笑话的了解。
思考:什么是笑话?笑话有什么特点?讲笑话有什么意义?
明确:引人发笑的故事就是笑话。 笑话一般比较短小,通常包含着不同于常
理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所以才会引人发笑。优秀的笑话,含 有极强的语言表
达技巧和人类的高超智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排遣愁绪,开朗心智,还可以帮助
29


我们学习更好地做人。
二、议一议,领会方法
1.能找会选,讲“好”笑话。
过渡:大家课前已经收集了一些很棒的笑话。说说看,你的笑 话是从哪儿来
的?你为什么选择这些笑话?
示例:
生1:我收集的笑话是从报刊、 杂志上看到的,它们在让我捧腹大笑的同时
感受到了一个个深刻的道理。
生2:我收集的的笑话是听爷爷奶奶讲述的,它们很好笑,也让我明白了怎
样为人处世。
……
师小结:我们的笑话可以从书籍、报刊、网络上来,也可以是从别人那里听
来或 是从自己的生活中来。选择笑话,就要选择新奇、内容积极向上的笑话,这
样才能收到不同凡响的效果。
2.提炼方法,讲好笑话。
(1)指名讲,归纳方法。
①大家课前还初步练习了给家人讲笑话。现在谁来给大家讲一讲你收集的笑
话?
预设 :提示其他学生:注意认真倾听,要找出讲笑话者做得好的方面,并能
针对不足提出建议。学生讲笑话时 要根据情况,提醒学生注意打招呼和介绍笑话
的出处。
②你觉得他的笑话讲得怎么样?谁来评价一下?
预设:学生评价时,注意让学生对着讲笑话的 人,并且要把优点先放在前面,
然后再提建议。学生评价后要引导讲笑话的同学礼貌地回应。最后根据学 生的评
议,相机梳理要点板书。
师总结:老师发现你们很会倾听、观察和总结。我们一起来看 一看,讲笑话
前我们先要选择有趣的、健康向上的笑话,然后要熟记它;讲的时候要注意不要
笑 场,要流利无口头禅,要表现出笑话中人物的动作、神情、语气,一定要注意
突出笑点。
30


(2)看视频,理解方法。
过渡:这些方法总结起来容易,但是操 作起来还是很难的。那我们再来观看
一段视频,看看别人是怎样讲的。
①学生观看视频,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视频中的人。
过渡:讲故事时通常需要一人扮演多个角色 进行对话,如果处理不好,就很
容易让听众混淆几个人物说的话。那么视频里的这位老师,他是怎么一人 扮演多
个角色进行对话的呢?我们再来有针对性地看视频。
②学生再次观看视频,看完之后指名交流。
提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气、语速、语调及发音 特色,我们就可以从这些
方面来区分不同人物说的话。讲故事的人还常通过变换身体的朝向,来提示听众
说话人转换了,这也是我们要注意的。
三、练一练,初试身手
过渡:学了这么多讲笑话的方法,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应用这些方法,在小组
内练讲吧!
1.出示小组练讲要求。
①用上我们总结的方法,参加“组内笑话PK赛”。
②推选出最会讲笑话的人。
③小组协作,打造你们组“最会讲笑话的人”,为参加“班级笑话擂台赛”
做准备。
2.组内练讲,教师巡视。
3.创设情境,感悟价值。
情境:小明同学因为这次考试没考好,心里非常难过。谁来给他讲个笑话,
逗他开心?
四、比一比,展示才能
过渡:亲爱的同学们,千年等一回的班级笑话大赛即将拉开帷幕。选手 在哪
里?评委在哪里?你们都是评委。待会儿请在座的各位评委认真倾听,并按照屏
幕上的评星 细则,给选手们打星。(PPT出示评星细则)如果你喜欢哪一组的表
演,也请用你们的笑声尽情地为他 们喝彩吧!
1.出示评星细则。
31


评星细则
选:有趣、健康向上
讲:发音清楚、流利、无口头禅、不笑
场、动作、神情、语气、突出笑点
2.小组代表展示。
3.每个笑话讲完后,其他同学点评。
4.教师总结,评选冠军,发奖品。
五、总一总,提升思想
星级
★★★★★
最高得五颗星,每个要点半颗星。
总结:同学们,“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所以我们应该留心从生活中,书籍、
报刊,网络上,收集有趣的、健康文明的笑话,然后要熟记它, 并运用今天学到
的方法,讲给身边的人听。这样我们在自己收获快乐的同时,也会给别人带去一
份快乐!

对这次活动我是有准备的,让学生提前熟悉、了解并积累了一些笑话,从而
产生兴趣。整个活动是讲述、倾听、交流、评价结合在一起的,形成了一个有机
整体,创设了一种生动 活泼的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活动了起来。但在活动中,个
别学生在讲笑话的时候,没讲完自己却先笑成一 团,致使课堂显得有点乱。在以
后进行类似的活动时,我一定多提醒学生,维护好课堂秩序,这样活动才 能更有
效。
习作 漫画的启示
本次习作的内容是“漫画的启示”,要求学生写一写 从漫画中得到的启
示。学生大部分都特别喜欢看漫画书,所以理解漫画中的情节对他们来说应

该不难。但要求他们用书面语言把其中的内容描述出来,并写出从中得到的

启示,这 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就有些难了。为了充分调动学生表达的欲望,


教师可采用 情景教学法、讨论法、谈话法等手段,引导学生将口语表达与书
面表达相结合,从而完成习作。在教学过 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
性,使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性学习。







1.仔细观察,看懂图意,了解漫画内容。
2.把看到的、想到的编成故事,进行习作。
3.写清楚从漫画中得到的启示,给人以思考。
1.能够仔细观察,读教教师:1.多媒体课件。
课2
时课
32



懂漫画,理解漫画。 学2.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一些漫
安时
点 排
2.能从漫画展开联准画。
想,想象漫画描绘空间外备 学生:1.自己搜集的漫画。
的情景,并得到启示。 2.简单记录漫画内容。

一、激趣导入,引出主题
1.出示几幅漫画,让学生用心欣赏,并思考漫画与普通的图片之间的区别。
预设:你从哪里看到过漫画?能说说你喜欢漫画的原因吗?你知道漫画有什
么特点吗?
2.教师相机总结漫画的特点。
明确:漫画是一种具有强烈讽刺性或批评性的画面。画家从生 活现象中取材,
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采用幽默、风趣的画面,讽刺、批评或表扬某些
人或事,引人深思,给人以启示。
3.试着让学生理解其中的一幅,体会欣赏漫画的方法。
4.结合单元课文,导入新课。
导语:这个单元,我们品味了课文幽默风趣的语言,在会心一 笑的同时,也
收获了种种启示。漫画以独特的画风和夸张的形式,也能带给我们别样的启示。
今 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漫画大师华君武的两幅漫画。希望大家能仔细观察,
体会漫画中的韵味。(板书 课题:漫画的启示。)
二、指导观察,交流展示
1.观察漫画,理解画面。
(1)出示漫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注意漫画中的细节。
明确:首先观察漫画中主要有哪些 人和物,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其次,要
观察漫画里的每个细节。要从画面中人物的形体、相貌、服饰等 ,弄清人物的性
别、年龄、身份;从人物的表情、动作,推测人物的思想面貌,以及他在干什么。
还要观察周围的环境,弄清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和事件有关的背景。画面
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对表 达漫画的寓意有提示作用。
另外,还要分清主次,弄清画中谁是背景,谁是主要人物;图中共有多少个
人物,哪个是主要人物,哪个是次要人物。一般来讲,多数漫画会有多种情景,
33


动笔之前,大家应分清哪个情景更有意义、更典型。我们特别要揣摩漫画的夸张
之处。漫画为了说明某种观点,常常对人物行为或场景描绘变形夸张,以引起读
者的共鸣。
(2)指名汇报观察所得。
示例:
生1:从漫画一,我观察到了如下内容:一位年 轻的叔叔正准备给刚植下的
小树浇水,却发现一位戴着墨镜的男子正依靠着小树诧异地望向他。这位年轻 的
叔叔不解地问:“你在干什么?”戴墨镜的男子淡然地回答:“等着乘凉。”
生2:从漫画 二,我观察到了如下内容:在寒风凛冽的冬季,一群人在公共
汽车站等候着下一班车。在这之前,汽车公 司为了更好地为老弱病残幼者提供方
便,在每一个车站都设立了“母子上车处”。一位抱着还在吃奶的婴 儿的农村母
亲来到了这个地方,却只能待在外面。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早已有四个大男人塞
满了 通道。第一个人两眼盯着马路,似乎在研究什么重要的事,眼睛从没看过那
个牌子;第二个、第三个则闭 目冥思;第四个更是用疑惑的眼神看着那五个字,
仿佛不认识这些字。可怜那牌子旁边的妇女一边要哄小 孩子睡觉,一边却无奈地
望着他们。
2.展开联想,拓展画面。
过渡:同学们对画面的观察非常仔细,那你们还能透过画面想象画家没画出
来的内容吗?
第一幅图指导:这可能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周围还会有哪些景物?这
两个人是什么身份?
第二幅图指导:这可能是在什么地方?这些人为什么要“视而不见”?过路
的行人是什么态度? 大家看到这情景是什么表情?他们会说些什么?
小结:看图就要这样,仔细观察画面后,要展开联想,透过画面看到画外的
东西。
3.领悟寓意,思考画面。
思考:看了漫画,读了标题和提示语,你知道画家在褒扬或讽刺什么吗?
明确:漫画是一种具 有强烈的讽刺性或幽默性的图画,所谓“领悟寓意”就
是深刻领悟漫画的深刻寓意,也就是要体会作者的 用意。看懂图意、把握寓意是
34


写好漫画作文最关键的一环。
示例:《假文盲》——通过漫画画面的内容,对“假文盲”们进行了尖刻的
讽刺和有力的鞭挞, 犹如一把锋利的匕首直刺社会中的丑恶现象,强调了讲文明、
讲道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呼吁人 们以实际行动弘扬人类美德,崇尚社
会公德,提醒人们要做一个文明人。
4.联系生活,升华画面。
过渡:看了漫画,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现象?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明确:这一步是写作的 重点,在这一环节上应多花点笔墨去写。当理解了画
面寓意之后,就要联系生活中的人和事,运用联想和 想象加深对画意的理解,并
获得大量写作材料。在写作的时候,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把自己的 想
法写具体,要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弄清楚画面隐含的意义。
三、明确要求,把握写法
1.明确要求。
(1)默读课本中的习作要求,并用铅笔勾画出重点。
(2)归纳要求,明确习作内容。
明确:从课本上的两幅漫画中选择一幅来写,也可以写其他 漫画。先写清楚
漫画的内容,再写出受到的启示。
2.指导习作方法。
(1)可以采用不同的人称进行习作。
预设:第一人称,把自己作为故事中的一个主人公;第 二人称,可以通过编
故事赞美或批判文中的“你”,来表现中心;第三人称,可以通过客观叙述的方式,记叙故事,揭示中心。
(2)开头结尾写法点拨。(以第二幅漫画为例。)
开头的方法:
①描写环境法。如: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天空阴沉沉的,寒风呼啸,一位怀抱婴儿的妇女来到了汽车站……
②开门见山法。如:今天,我在语文书上看到一幅漫画,名为《假 文盲》,
深受启发。在某个公共汽车站点,立着一个醒目的牌子,牌子上那五个鲜红的大
字“母 子上车处”格外引人注目。
35


③议论开头法。如:漫画给我的 印象向来是令人开怀大笑的,可这幅漫画却
能引人深思……
结尾的方法:
①抒发议 论法。如:假文盲,醒醒吧!让我们携手创建充满爱的家园,让我
们所有的人手拉手、献爱心,让整个世 界少一份儿忧愁、多一份儿欢声笑语吧!
②总结点题法。如:我想:生活中那些假文盲看到这幅漫画, 一定会脸红的。
所以,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要严以律己,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树立一个良好
的公众形象,不要等别人指出你的不对。
③名言升华法。如:这一幅漫画让想起一句简单而又富有深意 的话:“有一
种财富叫精神,有一种高贵叫文明。”就让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永远消失吧!
(3)恰当地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3.学生开始写初稿,教师随时进行个别辅导。
四、点评习作,修改誊写
1.投影出示几篇习作,师生集体评改。
评改重点:(1)漫画的内容是否交代清楚;(2) 寓意是否领悟正确;(3)
启示是否深刻;(4)是否恰当地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5 )有
哪些可供借鉴的地方。
2.教师点评完后,学生能尝试自己修改习作。
3.小组交流自己的习作,互相修改点评。
4.小组推选佳作进行朗读展示,教师点评。

36


假文盲
著名漫画家华君武画过一幅漫画 ,深刻地揭露了那些
没有社会公德,只图自己方便的人的嘴脸。


候车室里 ,一位妇女抱着孩子焦急地张望着。在拥挤
的人群中,她好不容易找到了“母子上车处”的标志牌。谁料标志牌下早已站了四名中年男子。他们对站牌上的字
视若无睹,对这对母子不理不睬。那个妇女 只好无奈地站
到一边。


那四个人都是不识字的文盲吗?不,他们是“假文
盲”。他们衣着考究,都是肚子里有些“墨水”的人,不
会不识字。他们只是想从这儿获得上车 的方便,却让真
正该享受上车优待的母子俩无奈地站在一旁。他们闭着
眼,那是因为不敢看标志 牌上醒目的字和那对母子。他们
缺乏最起码的同情心和最起码的公德意识。
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事是不少的。
公园里无视警示牌,随意踩踏小草;人行道上无视“爱




句段赏析
①开篇揭

示主题,引出华

君武先生的漫


画。
②加入自
己的想象,把静

态画面背后可

能存在的动态

事件补充了出


来,想象丰富、
合理。
③通过观

察人物的衣着

推测他们的身

份,批判他们的


“假文盲”行
为。
④过渡段,
护环境”的牌子,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公交车上无视“老、

由 漫画转入现
弱、病、残、孕专座”的标志,占用特需乘客的座位;图
书馆里无视“爱护图书”的 提示,给图书“开天窗”,不
将图书送回原处;无视“请勿吸烟”的标牌,在公共场所
吞云吐雾 ……这些人都是“假文盲”!当然,我们不能因此
说这样的人道德败坏,但至少他们是缺乏公德意识的。
在一个文明的社会里,每个人的行为也应是文明的。知识


实生活。



⑤列举生
活中常见的“假
文盲”现象并加
以 批判,引起关
⑥呼吁人

注和反思。

上的“文盲”固然可怕,可道德上的“文盲”更让人寒心。

们遵守社会公
德 ,弘扬社会美
愿漫画上的一幕在现实生活中不再发生。



德。

总评:小作者
非常仔细地观察了漫画,充分领会了漫画的主题。第一自 然段开篇揭示主题;第
二自然段简略地写出了漫画的主要内容;第三自然段慷慨陈词,批判了“假文盲”
的丑陋;第四、五、六自然段结合生活实际写出了自己的想法。认识深刻,发人
37


深省。
5.引导学生再次完善自己的习作,并誊写在作文本上。

这节课,我最大的成功就是引导学生看懂了漫画,且让他们联系实际,从漫
画中得到了启示。另 外,教给了学生欣赏漫画的方法。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大都
喜欢漫画的特点,按照了解漫画、欣赏漫画、 撰写漫画的步骤,层层深入,引导
学生走进漫画世界,又走出漫画世界,站在一定的高度品味漫画,得到 启示,受
到教育。在这几个环节中,我注重相机渗透观察和习作的方法,让学生能以点带
面,举 一反三。整节课下来,我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课前所定的教学目
标。

语文园地八
1.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特点。




2.体会比喻句的表达效果,能选择情景写话。
3.体会作者表达想法的方法,并能进行仿写。
4.欣赏颜真卿的楷书作品,感受书法之美。
5.背诵、积累关于人生修养的名言。
1.结合重点语句,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

2.体会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和作者表达想法的方法,并能进行


仿写。

3.积累关于人生修养的名言。
课2
时课
安时


1.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特点。
2.体会比喻句的表达效果,能选择情景写话。
3.体会作者表达想法的方法,并能进行仿写。

1.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
38


2.体会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和作者表达想法的方法,并能进行仿写。

一、交流平台
1.激趣谈话,导入主题。
导语:文章的语言特点是多样的。有的直 露,表达感受直截了当;有的含蓄,
不直接表情达意,而是通过别的景、事等,间接抒情。有的质朴,语 句通俗;有
的华丽,讲究节奏、韵律。有的庄重,话题严肃,语气凝重;有的诙谐,语气轻
松幽 默,有趣味。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就属于后一类。你能结合本单元的一些精彩
片段进行分析吗?
2.教师出示本单元课文中的精彩片段。
预设:教师在选择展示的片段时要联系交流活动的主 题——关注对话巧妙或
叙述风趣的语句,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
(课件出示。)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杨氏之子》
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
人家有两个关节,他 只有一个。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
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
他们也有被重用的时候,在丝竹管弦上,他们的能力不让于别的。
——《手指》
幸 亏她没有容我解释,不然的话,同学们听见我说自己三年前就发现了“进
化论”,还不笑塌房顶!不过, 被轰出教室,站在外面,我倒想出了一条自我安
慰的理由,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 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
害的风险。 ——《童年的发现》
3.学生仔细阅读片段,体会语言,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4.指名说说交流体会,教师适时引导。
交流示例:
生1:杨氏之子与孔君平的对话,利用姓氏的特点做文章,一个问得巧,一
39


个答得妙。
生2:《手指》一课,作者用风趣的语言,展现了五个性格各异的 手指形象,
让我们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人。
生3:费奥多罗夫被老师误会的时候,用自我调侃的语言来安慰自己,令人
忍俊不禁。
5.教师出示两个语言风趣的小故事,加深学生的感受。
故事一:孔融幼时到李膺家做客,上 官大夫陈韪揶揄说:“小时了了,大未
必佳。”孔融回道:“想君小时,必当了了。”孔融机敏、幽默的 对答,使陈韪
尴尬不已,大丢面子。
故事二:歌德有一天在魏玛公园散步,在一条小径上,碰 见了一个曾经把他
所有的作品都贬得一文不值的所谓批评家。两人对面站着,那位批评家傲慢地说:“对一个傻子,我绝不让路。”“我正好相反。”歌德微笑着,站到了一边。歌
德顺着对方的语意, 把轻侮的词汇回掷到对方的身上,使他再无还手之力。歌德
以守为攻的幽默回答,表现了惊人的机智。
6.教师总结。
小结:由此可见,在写作或讲话时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以增强表达效果,
体现一种智慧。在今后的习作中,我们也可以尝试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为自己
的作文添彩。
二、词句段运用
1.教师出示教材“词句段运用”第一题中给出的两个句子,学生齐读句子。
◇他身体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左膀右
臂,片刻不离。
◇这个体操运动员的动作真灵巧,她在高低杠上的表演就像猴子在树林间攀
援、穿行。
2.教师指名说说句子有什么特点。
交流后明确:这两句话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第一句 话把中指与无名指、
食指的关系比作关公与关平、周仓的关系,形象地表明了中指地位的独特与高贵。< br>第二句话把体操运动员在高低杠上的表演比作猴子在树林间攀援、穿行,突出表
现了体操运动员动 作的灵巧。
40


3.教师引导学生参考例句,进行写话训练。
(课件出示备选情景)
游子回到家乡 雨点落在窗户玻璃上 远处传来一声巨响
提示:选择情景仿写就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这个情景写得更形象,更
生动,更感染人。
4.指名展示自己所写的片段。
示例:(1)游子在外漂泊,如今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就像 离群的大雁回
归了队伍,从此飞行有了方向。
(2)豆大的雨点落下来,打在玻璃窗上,“啪啪”地响个不停,简直像一
首激越的交响乐。
(3)远处传来一声巨响,犹如猛虎怒吼,吓得人们的心都提了起来。
5.教师出示教材“词句段运用”第二题中给出的句子,学生齐读句子并思考。
但在五指中, 大拇指却是最肯吃苦的。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
由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 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
重东西翻倒去,叫他用劲扳住;要读书了,叫他翻书页;要进门,叫 他揿电铃。
6.学生朗读,小组讨论,交流体会。
交流后明确:这段话中,第一句是中心句 ,说明大拇指“最肯吃苦”。后面
的一个句子围绕这个中心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从多个方面具体展 现了大拇
指能吃苦耐劳的特点。这样描写,使大拇指的形象具体可感,突出表现了大拇指
的精神 品质。
7.教师总结中心句的特点。
明确:一般情况下,我们把能概括某一自然段意思的句 子,叫作中心句。围
绕中心句写句子,首先要找准中心词,然后选择与中心词相关的事物具体描绘,使中心句的内容得到有力的体现。在写作时,可以用上恰当的修辞手法,这样句
子就更加生动、具体 了。
8.引导学生仿写练笔,交流展示,师生评议。
示例:除夕夜,空中的焰火可真美啊! 你瞧,那些灿烂的焰火,有的像一条
火龙直窜上天,转眼不见了身影;有的像一只只小萤火虫,提着小灯 笼在空中飞
舞;有的像金色的垂柳,从空中慢慢降落;有的像流星雨一样,一闪而过……
41


三、课堂回顾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这节课我们交流感悟了 课文风趣的语言,并结合课文中的精彩片段进
行了具体赏析,加强了感悟。此外,我们还分析了比喻句和 中心句的表达效果,
并进行了仿写训练。课堂上,大家的表现都很不错,尤其是___________ _________
2.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收获,积累描写生动、优美的句子。

1.欣赏颜真卿的楷书作品,感受书法之美。
2.背诵、积累关于人生修养的名言。

1.赏析颜真卿的书法,练习用钢笔写楷书。
2.积累关于人生修养的名言。

一、书写提示
1.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导语:书法虽没有音乐那样余 音绕梁,虽没有绘画那样让人身临其境,虽没
有雕刻那样栩栩如生,但是书法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好 的书法可以陶冶情操、
修身养性。今天,我们一起去欣赏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作品——《勤礼碑》,< br>感受书法的别样魅力。
2.教师出示颜真卿的《勤礼碑》的小部分,引导学生认读。
42


提示:教师不必要求学生领会句意,只要能认读即可。
3.引导学生了解颜真卿和《勤礼碑》。
◆简介颜真卿:
颜真卿(709—784) 字清臣,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
籍琅玡临沂 (今山东临沂)。唐朝名臣、书法家。颜真卿的书法精妙,擅长行、
楷。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 ,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赵
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 称“颜柳”,被称
为“颜筋柳骨”。又善诗文,有《庐陵集》《临川集》,均佚。宋人辑有《颜鲁
公集》。
◆了解《勤礼碑》:
《勤礼碑》 又称《颜勤礼碑》,颜真卿71岁时所撰。 颜勤礼,颜真卿的
曾祖父。《颜勤礼碑》是颜真卿书法最为成熟时期的佳作之一,其结构具有端庄
豁达、舒展开朗、动静结合、巧拙相生、雍容大方之特点。其用笔横细竖粗,藏
头护尾,方圆并用,雄 健有力。碑中的字,同样的点画有不同的变化,生动多姿、
节奏感强。
4.师生合作研讨颜真卿的楷书,学生练习书写。
(1)教师结合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颜真卿楷书字体的特点。
明确:颜真卿的楷书具有恢宏雄壮 、大气磅礴的特点。字形上以方为主,尽
显端庄豁达;笔画上竖重横轻,呈现明显对比。整体纵向取势, 呈现外松内紧的
形式,给人一种稳重的感觉。
43


(2 )学生用钢笔在字帖本上练习楷书,教师指导,注意纠正学生的坐姿、
握笔方法。
二、日积月累
1.激趣导入,引发兴趣。
过渡: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把“修身”列在首位,说明良好
的个人修养是成就事业的前提。与有修养的人交往,你也会感到如沐春 风。作为
新时代的少年,我们更应该注重修身养性,成为一个有涵养的人。今天我们就一
起学习 一些有关个人修养的名言警句,从这些凝聚着先贤们智慧的箴言中获得一
些教益吧!
2.自由读“日积月累”中的句子。
3.自悟句子的意思,小组内交流。
4.教师梳理,点拨引导,学生感受人生修养的意义。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意思是: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只懂得私利。这里孔子从义和利的角度区
分了君子与小人。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意思是:君子心胸坦荡宽广,小人经常忧愁埋怨。 这里孔子从心地与气貌两
个方面谈论了君子与小人。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
意思是:有同情之心,是仁的开端。这是孟子所提倡的“仁”,是儒家崇尚
的伦理道德。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意思是:坏事干多了,一定会自取灭亡。从侧面突出了“义”的重要性。
◎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朱子语类》
意思是:人如果有了羞耻之心,有些不该做的事 情就能够不去做了。告诫我
们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5.学生自主搜集有关《论语》《孟子》 《左传》《朱子语类》的相关资料,
结合背景深入理解句子的含义。
6.指导学生背诵以上五句名言。会背的学生可举手示意,在班上背诵。
44


7.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教材中给出的名句,学生自主积累相关名言警句。
(1)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根据情景填入合适的句子。
①孔子一生重道义轻财利,所谓“____”,这就是圣人的义利观的精准体现。
②这伙犯罪分子偷盗、抢劫,无恶不作,要知道,“____”,他们终究是不
会有好下场的。
答案: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②多行不义,必自毙
(2)鼓励学生课外搜集有关人生修养的名言警句,在摘抄本上做积累。
积累示例: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论语》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礼记》
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 ——《管子》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左传》
(3)同桌之间交流自己积累的名言警句。

这是本学期的最后一次 语文园地。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无论是词语理
解、语段理解,还是阅读技巧、朗读水平等方面都有 了很大的进步。我觉得这次
语文园地的教学更像一次复习课。比如教学“交流平台”,我结合之前学过的 课
文,针对不同的课文体会其不同的语言特点。其实在课文的学习中,这些语言特
点我们都分析 过,但这节课上我们进行了综合复习。再比如比喻句和中心句的表
达效果,我们在课文和习作中都已经品 析过,仿写时只要结合具体情景即可。书
法欣赏不用说,在之前我们已经接触过书法方面的知识。所以, 本次教学,我十
分重视将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整合、归纳,引导他们进行讨论、交流、口头训
练,如此一来,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了,交流时更有自信了,对学习的兴趣
也更浓了。




45

董小姐左立-梦见棺材


黄酒文化-美文赏析


qq动漫-网上创业好项目


大三元镜头-头衔名


丽江李倩-称赞


近在远方-上海外国语大学分数线


湖南元旦晚会-十月围成


白孔雀-角色游戏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