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教材解读 教学反思 质量分析)

巡山小妖精
673次浏览
2020年12月19日 10:0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凤凰古城住宿-冷门暴利行业

2020年12月19日发(作者:朱治登)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解读
一、实验教材编写的主要思路
在努力体现新理念的同时注意具体措施的可行性,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
开放的特点。
在本册实验教材的研究与编写中,编写者试图将抽象的理念和理想化的设想,变
为现实的、可操作的形式 和素材。所谓创新,就是教材的编写要以《标准》为依
据,尽量体现数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在教学内容 、教材结构、呈现方式上努力
展现新的面貌。实用则是要考虑我国教育的现实条件,适应我国广大城乡教 育教
学改革的需求,努力使教材的改革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坚持开放的原
则,努力体 现开放的教材观、开放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
更多空间和时间。
2.努力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处理好继承与发展 的关系是教育改革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我国的数学教育有着
丰富的而成功的经验,同时也存在着较多的 问题。那么,我们应改掉什么、发展
什么、坚持什么,这是需要认真研究与论证的。在目前的编写研究中 ,我们注意
对传统的数学教育经验进行认真、慎重的取舍,同时努力创造和体现与时代发展
相适 应的经验和方法,使实验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所谓基础性,
主要是指教学内容是最基础的 ,教材结构是基本的,仍然注意使学生掌握基础知
识和形成基本技能。所谓丰富性,指的是教材内容、呈 现形式和教学方法都呈现
出丰富的特点。最后要坚持发展性,使教材的结构是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方法是
开放的、发展的。
二、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位置,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图形的拼组,100
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 减法(一),认识时间,找规律,
统计,数学实践活动。
这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0 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
的加减法口算。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 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
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 清100
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
加、 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
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这些 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习
计算的基础,因此,应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同时,教 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
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习解决
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常见几何图 形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安排了关于位置与拼组图形
的教学内容,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探索性操作活动,让学 生体验空间方位和所学图
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除 了安排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的认识外,还安排了
学习具体时刻几时几分的读、写方法。
“找 规律”和“统计”是两部分新的教学内容。“找规律”是引导学生探索一些
图形或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 初步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
学美的意识;统计是正式教学统计初步知识的开始,让 学生学习收集和整理数据

1



的简单方法,认识最简单的统计图表,经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 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
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
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和实践能
力。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 ”,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
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 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
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会用100
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 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
数的加法和整十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 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
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 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
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
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初步感知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 = 10角,1角 = 10分;知道爱护人
民币。
6.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 = 60分,知道珍惜时间。
7.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
识。
8.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
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 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
单的问题。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本册实验教材的编写特点
1.以《标准》为基本依据,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丰富的
知识。
本册实验教材的内容安排,是以《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同时根据整
套教材的知识、能力和 情感发展总体结构以及阶段性目标进行设计的。注意扩展
知识的范围,注重内容的丰富性和开放性,体现 鲜明的时代感。与现行九年义务
教育六年制教材第二册相比较,本册教材增加了“位置”、“图形的拼组 ”、“认
识时间”、“探索规律”、“统计”五个单元的新的教学内容。“位置”和“图
形的拼 组”是新的关于图形与空间关系的内容;“认识时间”是逐步培养学生时
间观念的内容;“探索规律”是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训练,
培养探索数学问题兴趣的内容;“统计是“统计与概率” 正式教学的开始。这样,
本套实验教材就初步呈现出内容丰富,结构宽阔的特点。
2.以学生 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
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数 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
也就是说数学教学要从学生 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以学生有所体验的和容

2



易理解的现实问题为素材,并注意与学生已经了解或学习过的数学知识相联系,
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和具 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的含义,主动建构自己的数学知
识结构。根据这一理念本套实验教材的设计注意下 面几点:
(1)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境,以帮助学生理
解数 学知识。例如“20以内退位减法”从小朋友参加游园活动碰到的各种计算
问题引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 经验和已有的进位加法的知识探索、理解退位减的
计算方法。“找规律”从学生们熟悉的学校举行联欢会 的具体情境引入,让学生
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有规律的排列原来包含有数学问题,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奇妙
和无所不在,产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动机。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 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
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丰富的素材。例如100以内的加 法和减法
口算,以一系列学生学校生活内容(发新书、联欢会、作业评比等)为素材引出
计算问 题,使原来比较枯燥的计算教学有了丰富的现实背景,使学生体会到计算
意义和作用。又如教材在第6页 、第37页和第85页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学”;
分别展示了学生所能见到的含有数学内容的现象,使学 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
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3)注意 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
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数学教学中 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使学生获取某一知识或技
能而设计的,因此,要符合儿童认知特点和兴趣需要,以便激 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促进儿童主动建构有关的数学知识。教材注意为学生提供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设计的情境、插图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图画的风格和色
彩注意符合学生的年 龄特点。例如第10~11页的游园活动、第19页的放学以后、
第31页的牧场上、第86~67页的 小小商店等,都是反映学生生活的内容。教材
还设计了一些充满儿童情趣的童话内容,如第20页的热闹 的小河边、第25页的
爱劳动的小松鼠、第41页的小熊一家,第43页的能干的小青蛙等。这些都是儿
童喜欢、熟悉的情境,而在这些有趣、美丽的图画中包含有许多奇妙的数学知识,
需要去探索才 能完全理解,这就容易激发儿童主动探究的欲望。教材还安排了一
些有趣的游戏,第9页的“听反话”、 第30页的“教你折飞机”、第44页的“估
一估、猜一猜”等,通过这些丰富多样的活动,使学生获得 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3.教学内容的展开尽量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教学要重视知 识形成的过程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理念。《标准》
认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 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
程”,因此数学的教学内容不仅要包括数学概念、定理、法则等现成 的知识,还
应包括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不仅可以体会一个数学问题
是怎 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得出的,某一数学知识是怎样应用的,等
等,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 知识的理解;而且通过在这个充满探索和自主体验
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如何用数 学去解决问题,并且获得
自我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根据上述原理,实验教材的编排注意了以下几点:
(1)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例 如“100以内数的认识”,先让学生
整体感知100有多大,接着学习数数、数的组成、读数、写数, 然后探索100
以内数的顺序、比较数的大小,再试着用语言描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等等,使学
生经历形成100以内数的概念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又如“统计”单元的教学
安排了两个例题,先让 学生收集各种颜色的花各有多少盆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

3


析;再调查本班学生各喜欢什么颜色,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让学生
经历了数据的收集、 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不仅学习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简
单方法,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图表,而且初步 感受到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
程,为形成统计观念打下基础。
(2)让学生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 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最主要的目的之一。用数学解决问题
的能力不仅包括会用数学解决现成的问题,更重 要的是能够发现或者提出问题,
并能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它。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经 历从现
实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是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
题能力的 重要途径,而且也有利于学生逐步获得数学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应
用数学的意识。因此本册教材安排 了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
内容,例如第19~20页的例题和练习,第22页、第7 5~77页的一些练习题等,
这里一般都展示了一个含有数学问题的现实情景,提示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 问
题,然后解决问题。
4.注意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标准》指出,“ 学生的数
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
自主探 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册教材的编排注意体现这
一理念,努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 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认真听讲,
课堂练习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自探索、去操作实 践,去与同学交流和分享
探索的结果,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掌握数学方法。
(1)体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例如,例题、做一做等
的插图,大都展 现了小组活动、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和民主的学习气氛。提示教
师要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或数学活 动,鼓励每一个学生去探索数学,并会
主动地与同伴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在主动的、互相启发的学习活 动中,获得知
识、发展能力,逐步形成创新的意识。
(2)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 让学生通过活动感受和体会数学知识的
含义。例如,图形的拼组,安排了例2、例3两个开放性活动,让 学生通过自由
自在的实际活动,探索、发现、感受所学图形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又如数100
以内数的教学,教材也展示了开放式的操作活动,学生可以使用各种方法数数,
并通过互相交流获得对1 00以内数的感性认识。
5.数与计算的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体现算法多样化。
数与 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数与计算的知识和技能也是
小学数学教育要使学生掌握和 形成的最重要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近年来,有
关数与计算教学领域的改革已经形成了几个明显的趋势 。如重视发展学生的数
感、提倡算法多样化、加强估算、降低笔算难度和熟练要求、提倡使用计算器等< br>等,这些也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为此,本册教材在数与计算教学方面采取了
如下措施: (1)丰富关于数概念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关于数感,在《标
准》中已有明确的说 明。在小学低年级,要使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就是要让学
生理解所学的数和计算的意义,学会用数及其 关系来表示和交流,能为解决问题
选择适当的算法等。本册教材在“100以内数的认识”中,加强了形 成学生数感
的教学内容。例如,用100只羊的图给学生以100的整体感受,体会100的大小。安排了比较100以内各数相对大小的例题,以及用比一个数“多一些”、“少一
些”、“多得多” 、“少得多”等词语描述数的关系的练习,帮助学生建立起

4


< br>100以内各数的大小的概念。此外,教材还安排了估计一些物品的数量,展示用
数来表达、交流 的有关内容(第44页第8题)以及“生活中的数”等等。使学
生在丰富的呈现形式和实际活动中逐步形 成数概念,发展数感。
(2)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计算教学的例题中呈现多种计算方法,允许学
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不对各种算法进行评价,尊重学生自主生在合作交
流与自主探索的 氛围中学习。的选择,保护学生的自主发现的积极性。同时,教
材展示学生之间对各种算法进行讨论交流 的活动,通过教学让学生经历与他人讨
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了解存在着多种算法,逐步体会各种算法 的特点。
(3)计算教学的要求和训练强度相对降低。根据《标准》的规定,本册教材在
计算 教学的要求和训练强度上有所变化。与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相比较,20
以内退位减法的教学要求并没 有降低,但训练的时间和频度有所减少;100以内
加、减法口算的教学要求和训练强度都相对降低了。
6.提供关于物体空间关系的更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生活的世界和 所接触的事物大都与图形和空间有关,良好的空间观念是学生
数学素养的重要内涵。学生形成了良好的空 间观念,不仅可以从形状上去认识周
围事物,把握事物的特征,描述事物间的关系,而且也为进一步发展 各种能力奠
定了基础。小学数学的几何教学,主要的目在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因此,
在 《标准》中,空间与图形是大力加强的内容。
根据这一要求,教材一方面提供了关于图形与空间的更丰 富的内容和素材。安排
了“位置”和“图形的拼组”两个单元的教学内容。通过对空间方位概念的体验< br>和理解,对所学图形特征及其图形间关系的的感知,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另一方面教材设计 了丰富多样的探索性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操作、探索的活
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受空间方位的 含义及其相对性,图形之间的关系与
变化的奇妙,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另外 教材还根据
儿童的已有经验和兴趣特点,设计了大量的观察、操作、游戏等活动,即那些学
生能 亲自参与又有兴趣的活动,如布置房间,用长方形纸做圆筒,用三角形拼出
美丽的图案等,丰富学生对空 间方位与图形关系的感性认识,逐步发展学生的空
间观念。
7.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 要的作用,它既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
又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根据《标准 》的理念,解决问题
的教学要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中,不再单独出现“应用题”的教学。并且《标准》对解决问题教学提出了详细的教学目标。为此,本册教材在解决问题教
学方面采取了这样几 个措施:
首先,结合各部分知识的教学,安排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内容。
本 册教材注意结合各部分教学内容,提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例题或练习。当
然主要的是结合计算教学安 排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体现在计算教学从实际问题
引入,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以后,出现现实的问题情 境,通过探索提出问题,再
应用计算知识来解决。这样就使解决问题与计算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
其次,对于一些用特殊方法的解决问题,也结合计算教学单独出现例题进行教学。
例如“求一个 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问题,就安排在“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中教学(第72页例3、例4)。
第三,安排训练数学思维的教学内容,加大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力度。解决问题,
不仅仅是实际 问题,还需要为学生提供在数学范畴之内已经符号化了的问题,以

5



便学生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学习数学思想方法。因此,从本册教材开始,编者 尝
试系统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安排一些探索纯数学问题的内容,如在本册安排的
“探索给定图 形或数字中简单的排列规律”(“找规律”一单元)。这些教学内
容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趣味性,有利于 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
推理与交流,初步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 ,同时培养他们探
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8.注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为教师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体现开放性的教 学方法,为教师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仍然是本册
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教材一方面尽可能 根据新的教学理念,为教师组织教学提
供方便,另一方面,还注意为教师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提供更多 的空间和时间。
这主要表现在:
(1)注意为教师创设数学问题情景提供丰富的素材。许多例 题插图中安排了解
决问题的多个信息,供教师选择使用,如第1页的长江大桥图、第2页的公共汽
车站图、第10~11页的逛庙会图、第67页的买玩具图等。为教师创造性地组织
教学提供丰富的资 源。例如长江大桥图,在学生理解了“上、下”的基本含义以
后,教师可以利用火车与汽车、轮船的相对 关系,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物体上、下
位置的相对性。
(2)很多插图提供的情境具有连续性或 故事情节,为设计、使用多媒体教学课
件、投影片等教学辅助手段创设生动的情境提供了方便。例如,第 2页的公共汽
车站图、第10~11页的游园活动图、第19页的放学以后图、第61页的发新书
图、第72页的作业评比图、第88页的联欢会图等等。
四、全册教学重点
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
五、全册教学难点
1、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2、会看读写几时几分。
3、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4、用数学。
5、发展空间观念。
六、教学措施
1.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
景,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
得愉悦的数学学 习体验。
2.在教学中尽量体现学生学习数学的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经历从生活中发现
并 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
3.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 与自主探索的氛围
中学习。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和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
4.数与计算的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体现算法多样化。
5.为学生提供关于物体空间关系的更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6.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问题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
思维能力。
7.结合教学内容有机的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8.注意体现开放性 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学习知识提供丰富的资源。创设激趣、
激情的情景,让学生愉快的自觉的投入学习中 去。

6



9.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认真审题。
七、全册课时安排
(一)认识图形(二)4
1、认识平面图形 (1课时)
2、图形进行简单的拼组 (1课时)
3、练习课 (1课时)
第一单元单元整理与反馈 (1课时)
(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16
1、例1:十几减9 (3课时)
2、例2:十几减8 (2课时)
4、例3:十几减7、6 (2课时)
5、例4:十几减5、4、3、2 (2课时)
6、例5:解决问题 (1课时)
7、例5:解决问题练习 (1课时)
8、例6:解决问题 (2课时)
9、整理与复习 (1课时)
10、练习六 (1课时)
第二单元单元整理与反馈 (1课时)
(三)分类与整理5
1、例1 (1课时)
2、例2 (1课时)
第三单元整理与反馈 (1课时)
(四)100 以内数的认识 15
1、例1数数 (1课时)
2、例2数的组成 (1课时)
3、例3读数写数 (2课时)
4、练习八 (1课时)
5、例4数顺序 (1课时)
6、例5比较大小 (1课时)
7、例6比多少 (1课时)
8、练习九 (1课时)
9、例7用数学 (1课时)
10、练习十 (1课时)
11、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2课时)
12、练习十一 (1课时)
摆一摆,想一想 (1课时)
第4单元整理与复习 (1课时)
(五)人民币的认识7
1、认识人民币 (2课时)
2、练习十二 (1课时)
3、简单的计算 (2课时)
4、练习十三 (1课时)
第5单元整理与复习 (1课时)
(六)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16

7



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1课时)
2、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 (2课时)
3、练习十五 (2课时)
4、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2课时)
5、练习十六 (1课时)
6、小括号 (2课时)
7、连加连减 (3课时)
8、解决问题 (2课时)
9、整理复习 (1课时)
10、整理复习 (2课时)
第六单元整理复习 (1课时)
(七)找规律7
1、例1 (1课时)
2、例2 (1课时)
3、例3 (1课时)
4、例4 (1课时)
5、例5 (1课时)
6、练习二十 (1课时)
第七单元整理与反馈 (1课时)
(八)
期末总复习 (5课时)




8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

单元教学内容:认识图形(二)
单元教学目标:
1、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行和圆这些平面图形。< br>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七巧板拼组图形,能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4、初步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二、单元教材、重难点分析: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
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三、单元课时安排:
(一)认识图形(二)4
1、认识平面图形 (1课时)
2、的图形进行简单的拼组 (1课时)
3、练习课 (1课时)
第一单元单元整理与反馈 (1课时)




9



课前教材解读:




集 体 备 课
第一课时: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和圆,体会“面从体上来”。
2、在小组活动中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体会平面
图形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3、让学生初步感受分类和有序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认识五种平面图形的名称,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在操作活动中体会“面从体上来”。
教学准备:图形卡纸、实物、学具等。
教学过程:
一、猜“脚印”
1、回忆朗诵《雪地里的小画家》引出立体图形。
2、猜想并验证
让学生猜一猜这些立体图形会在雪地上留下什么样的脚
印。
学生猜想,教师操作验证。
(在故事情境中导入新课,学生兴趣盎然。在猜想验证中,
初步感知“面”在“体”上,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取“脚印”
1、寻找取“脚印”多种办法。
2、学生动手操作,取“脚印”。
三、认“脚印”
1、学生将图形剪下,分类贴到黑板上。
2、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图形,谈感想。
3 、学生拿出学具袋的图形,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再请
学生当小老师介绍这些平面图形基本特点。
4、教师导入课题 (板书:认识平面图形)
5、学生闭眼想象所学图形,用手比划模样 < br>(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给“脚印”找朋友的过程,这一过
程也是分类整理的过程,从而渗透分类的 数学思想方法。通



二次备课

10



过分类整理,发现每个图形的特点,使学生从具体实物操作
和形象感 知发展到抽象地认识图形,进一步体验 “体”与“面”
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通过闭眼想象所学图形,培 养空间想象
力,有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画“脚印”
1、在点子图上画图形。
2、学生汇报展示交流。
3、处理画圆的问题。
(在画“脚印”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进一步体会了每个图
形边和角的特点,而且在画的过程中他们还会 思考为什么在
点子图上画不出一个标准的圆,进一步感受到圆与长方形,
正方形及三角形的不同 。)
五、找“脚印”
先找教室里的平面图形,再展示生活中的平面图形。
(让学 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密切数学与生
活的联系,并且由一般到特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
六、辨“脚印”
1、游戏一:火眼金睛找不同
(通过呈现出漂亮的图画,让学生找出图画中的不同,加深
学生对各种图形特点的认识。)
2、游戏二:猜猜我是谁
(通过猜信封后藏着哪些图形,进一步感知这四种图形间存
在的相同处与不同处。)
3、游戏三:数一数
(在数的过程中,感受有序的重要数学方法。)
七、全课总结

板书: 认识平面图形

长方形 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圆





课后教学反思:




11



课前教材解读:




集 体 备 课
第二课时 平面图形的拼组
教学内容:平面图形第二课时:拼一拼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体 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
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
系。
3.通过学生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
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
4.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
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教法设计:引导观察,动手操作,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讲授法、动手操作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课件出示上节课学过的平面图形。
2、在我们上节课学过的图形中,谁和正方形相似?
你能试着说出他们的特征吗?
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
二、启发思维、引出新知
1、拼一拼:〔教学例2 〕
⑴拿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形,可以拼出一个什么图形?___
________
⑵拿两个 ,可以拼出一个什么图形?______
____
⑶拿两个 可以拼出一个什么图形?________
_____
⑷拿4个同样的正方形,可以拼出一个什么图形?_____
_______
⑸请大 家用你手中的9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比一比,
谁拼得又快又好,开始!(课件展示答案)

12
二次备课




⑹你能用老师给的四个三角形拼出正方形吗?
⑺你还能不能用你手中的其他图形拼一拼呢?可以自己操作,
也可以小组合作。
学生操作,全班展示汇报交流。教师可以适当的选择恰当的结
论写在黑板上。
你有什么发现?
(发现:用一些大小相同的平面图形可以拼成更大或者其他的
平面的图形。)
2、 教学例3.
(1)介绍七巧板。
出示一套“七巧板”师介绍:“七巧板”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拼
版玩具,由7块板组成,拼出来的 变化万千。有谁玩过“七
巧板”?请他给大家介绍一下玩七巧板的经验。
(2)比一比,用一套七巧板拼三角形,看谁拼得多。 以小
组为单位讨论,比一比,看哪个组拼得多。
全班展示交流。
三、体验深化(P3做一做2)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四、练习巩固
(1)练习一第 1题。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练习一第1题图,学生
分组找学过的平面图形并涂一涂,最后全班交流;
(2)练习一第2、3题。学生独立完成。
五、补一补
朋友们都听说了我们的神奇 魔力,米老鼠也来请我们帮忙了,
你们愿意帮他把墙修补好吗?(同时请一名同学到台前来亲自
动手粘一下)在我们的帮助下,米老鼠家缺了10块砖的墙就
被修补好了
六、拼图大比赛。
1、师: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自己手中的所有材料,发挥你的想
象,可以自己拼,也可以和组员合 作拼出自己喜欢的图形,比
一比,看那些同学拼得又好又快,又有创意。
2、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自己评价或者互相评价。
七、欣赏品评,知识延伸
师:同学们刚 才拼的图形非常漂亮,老师很喜欢。生活中有许
多地方都需要优美的图形的装饰,同学们也可以是一位小 小设
计师,设计出美丽的图案,装点生活,美化环境。(欣赏生活
中的优秀装饰作品)
板书设计:
拼一拼

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七巧板


课后教学反思:




13



课前教材解读:




集 体 备 课
第三课时: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形状以及特征。
2、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七 巧板,认识长方形和正方
形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物体。
教学重难点: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教法设计:引导观察,动手操作,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操作法、复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长方形的特点。 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说长方形的特
点。 结论长方形有四条边是长长的。
2、正方形的特点。 出示一个正方形让学生说正方形的特
点。 结论正方形有四条边是方方的、正正的。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第7页练习一第6题。
仔细观察,用那个物体能画出左边的图形?圈一圈。
2、第7页练习一第7题。
出示长方体,谁来说一说:长方体有几个面?
各个面分别是什么图形?
是不是长方体的每个面大小、长短都一样呢?
3、第6页练习一第4题。
昨天我们用相同或者不同的图形,拼出了自己喜欢的图案,
今天我们继续来玩拼一拼的游戏。
动手。汇报。
三、巩固新知。第7页练习一第8题。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的练习课




课后教学反思:




14
二次备课



第_____单元质量分析及试卷评讲

一、单元检测成绩:
参考人数

总 分

人均分

及 格
人数 %

优 秀
人数 %






二、本单元检测情况简要分析:







三、本单元典型错题集:









四、试卷评讲:

15





16




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

单元教学内容:20以内的退位减法
单 元教材简析: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
简称“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二是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
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即“用数学”。口算20 以内的退位减法对进一步学习多位
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与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同等重要,都是基础知识 。因此,
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
练习达 到一一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后学习打好基础。学会计算并动用于生活
中解决问题,对理解运算的意义 ,体会数学的作用,和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十分有益的。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1、重视 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
中学习数学知识;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习知识;3 、
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4、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5、
引导学生把 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单元教学目标:
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单元教学重、难点:
理解算理,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单元课时安排:约12课时
例1…………………………………………………………………………3课时左右
例2…………………………………………………………………………4课时左右
例3…………………………………………………………………………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3课时左右








17



课前教材解读:




集 体 备 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十几减9
教学内容:一年级下册第10-12页。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境,获取信息,探索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
2、经历探索计算方法多样化的过程,学会选择快捷、方便
的方法,并会正确计算十几减9。
3、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增强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难
点:
探索“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 教学
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上星期老师到江滩,看到江滩公园里有好多东西在卖,
好几个小 朋友都去买气球了呢。你们看――
二、自主探究
1、引导观察,提出问题
①你从图中获的哪些数学信息?(气球一共有15个,卖走
了9个气球。)
②你有什么数学问题要提吗?(还有几个气球?) 2、探讨
算法
师:刚才有同学想知道还有几个气球?你们能帮他解决
吗?(能)怎么解决?
生:把总数的15个气球,去掉卖了的9个,就是还剩的个
数? 师:同桌互相说一说解决的方法,再独立列式。 学生
汇报 师板书:15-9=□
⑴猜想:请小朋友猜一猜看,15-9等于几? ⑵独立思考。
⑶组织讨论,交流算法。
师:15-9等于几呢?你是怎么知道的?把你的想法先在小组
里说一说,组长把你们的想法记 录下来,看哪组小朋友最聪
明,想得方法最多。
⑷全班交流
生1:10-9=1,1+5=6 (破+法)
生2:15-5=10,10-4=6 (连减法)
生3:6+9=15,15-9=6 (想加算减法)
生4:15-10=5,5+1=6
⑸验证:
师:那小朋友猜的对不对,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a、学生

18



操作,验证(学生摆小棒验证) b、课件演示
⑹组织评价,比较方法
师:大家都很会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算出了正确
的结果,那么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
3、初步运用新知
师:公园里除了气球问题,还有好多好玩的呢。(看书上图
片) 在套圈游戏中有几个没套中?你们能帮他解决吗?(能)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①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②汇报解法,并说出你是怎样计算。
4、小结:小朋 友从公园活动中提出了一些数学问题,并通
过计算解决了问题,在计算时同学们还想出了很多种方法,< br>真了不起!
5、揭题: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两道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
的地方。(都是十几减9的减法)
三、巩固练习:
1、摆一摆,算一算 书P10T1。
2、圈一圈,算一算 书P10 T2。
3、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书P10 T3。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五、课堂练习:《课堂作业本》
六、家庭作业:
家长出有关十几减9的口算题,学生计算。
七、板书设计:
十几减9
15-9=6
1:10-9=1,1+5=6 (破+法)
2:15-5=10,10-4=6 (连减法)
3:6+9=15,15-9=6 (想加算减法)
4:15-10=5,5+1=6









课后教学反思:




19



课前教材解读:




集 体 备 课 二次备课

第二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十几减9的练习课
教学目标:
通过十几减9的练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20以内退位减9
的口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熟练掌握十几减9的减法。
教学方法:复习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填数计算,并讲一讲上下两行有什么联系?
(1)9+( )=15 (2)9+( )=18
15-9=( ) 18-9=( )
(3)9+( )=14 (4)9+( )=17
14-9=( ) 17-9=( )
二、课堂练习
1.完成P11页练习一的第4题。
(1)出示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2)让学生独立口算出每一个算式的答案,并将他们对号
入座。
(3)教师任意选择一题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完成P11页练习一的第3题。
教师将l0、14、13、17……写在黑板上,然后教师一手拿
着9的卡片在黑板上移动(不必按顺序 ),卡片对着十几就算十
几减9。
教师还可以随意在黑板上指题,全班每一个学生举数字 卡
片表示得数,这样能激发学生做题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习的
效果。
3.完成P12页练习一的第6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理解题意,口头叙述画面内容。
(2)提问: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
(3)请学生列式,并复述口算过程。
4.完成P12页练习一的第8题。
(1)让学生独立理解题意,叙述画面内容。
(2)让学生通过画面内容想一想:这道题可以提什么问题?
(3)学生任意选择独立完成。
三、课堂练习
1.完成P11页练习一的第5题。
2.完成P12页练习一的第7题。

20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十几减9的练习课
(1)9+( )=15 (2)9+(
15-9=( ) 18-9=(
(3)9+( )=14 (4)9+(
14-9=( ) 17-9=(





























课后教学反思:








)=18
)
)=17
)

21



课前教材解读:




集 体 备 课 二次备课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十几减8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8。
2、使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计算退位减法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难点:掌握十几减8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情境演示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8+3= 9+5= 7+6= 8+5=
7+4= 9+2= 9+8= 8+7=
2.看卡片,说出( )里应填多少。


9十( )=16 8十( )=13
9十( )=15 8十( )=17
3.12—9=3,说一说想的过程。
二、新授
1.出示例2。


(1)观察画面,理解图意,复述画面内容。
(2)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分组讨论,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列出算式。
12—8=4
谈一谈你是怎样想的:
(4)小结:刚才大家动脑筋想出了四种不同的思考方法,这
几种 方法都很好。其中第一种方法比较快,它采用的是“想加
算减”的思考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也可以 采用这种思考
方法。
2.补充练习:摆一摆,算一算。
让学生在书桌上摆出8个红圆片,再摆出5个黄圆片,然
后再摆上大圆圈。
提问:
(1)这种摆法表示什么意思?(8个红圆片,5个黄圆片,一共
有13个圆片。)
(2)再用虚线套住7个红圆片,这种摆法又表示什么意思?
该怎样列式?(13—8=5或13—5= 8)计算时你是怎样想的?(让
学生说一说思考过程。)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13页的“做一做”第1题。

22



让学生口算,全班集体订正,个别题目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2.完成P15页“做一做”的第二题。计算并说出上下两行之间
的关系?
3.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十几减8
12—8=4
13—8=5或13—5=8





















课后教学反思:




课前教材解读:

23







集 体 备 课 二次备课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十几减7、6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7、6。
2、使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计算退位减法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难点:掌握十几减7、6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1-8 14-9 13-8 15-9
11-9 17-9 12-8 16-8
2.看卡片,说出( )里应填多少。


6十( )=12 8十( )=13
5十( )=11 7十( )=14
9十( )=16 6十( )=13
3.12—8=4,说一说想的过程。
二、新授
1.出示例3。


(1)观察画面,理解图意,用自己的语言叙述画面内容。
(2)出示鱼缸画 面,请学生数一数,鱼缸里有多少条金鱼?(13
条)(移动画面,黑金鱼隐藏到水草后)再让学生猜一 猜隐藏到水
草后的红金鱼有几条?(学生分组讨论,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列出算式。13—7=6
谈一谈你是怎样想的:
(4)小结:刚才大家动脑筋想出了四种不同的思考方法,这几
种方法都很好。
(5)改变题意:一共有13条金鱼,6条黑金鱼,红金鱼有多少
条?
(6)学生独立列式,并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l3—6=7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14页的“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口算,全班集体订正,个别题目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2.做一做第2题。
3、完成P14页“做一做”的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提问上下两个□间的关系。
4.布置作业。


24




板书设计:
十几减7、6
13—7=6
l3—6=7


































课后教学反思:




25



课前教材解读:




集 体 备 课 二次备课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十几减8、7、6的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十几减8、7、6的计算方法,正确
地迅速地计算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
2.训练学生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进行辩证唯物
主义的“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的启蒙教育。 < br>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熟练掌握十几减8、7、6的计算方法,
正确地迅速地计算十几减几的退位减 法。
教学方法:复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科书Pl5第4题
二.课堂练习
1.完成P16页的第7题。
首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在练习本 上写减法算式,教师
在巡视过程要加以提示,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提醒学生不要
漏写。
2.完成P16页的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对个别
减法题目要求学生说出思考过程。
3.完成P16页的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数学游戏
教科书 P16页的第6题。教师准备好两套不同颜色的卡
片,一套写上14—8、12—5、12—4、16— 9、15—8、ll—3、
14—9、14—8、13—6、13—8等算式卡片;一套写上5、6、< br>7、8等数字卡片。开始“找朋友”游戏。
游戏开始时,教师先指定一名手拿数字卡片的学生到 讲
台上来,比如:5。这名学生手举卡片问全班学生:“5,5,
你的朋友在哪里?”下面拿“ 14—9”、“13—8”卡片的学生
接着说:“5的朋友在这里。”边说,边跑上讲台,站在拿5卡片的学生的两旁,再齐问台下的学生:“我们算得对吗?”
全班学生齐答:“对、对、对。”紧接 着热烈鼓掌。
其余各题也按上法进行。
四、综合练习
小红有13元钱,小明有15元钱,他们俩到肯德基去吃
东西,请看肯德基的食品价目表:
汉堡:9元 可乐:6元 鸡腿:7元

26



如果每人买一样东西吃,各找回多少钱呢?
1、列式算式(请你把可能出现的情况用算式写出来)
13-9 13-6 13-7
15-9 15-6 15-7
2、你会算吗?(独立计算,选出其中的一题说说你有哪
些不同的算法)
3、汇报
选择 13-9 15-6 说说有哪些不同的算法?
小结:十几减几的方法很 多,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为
什么?计算时不但要选择你比较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而且
选择比 较简便的方法,才能算得对又算得快。
五、总结:学了今天的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堂练习:《课堂作业本》
七、家庭作业:
写出十几减几的口算题并计算。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十几减8、7、6的练习课
14—8 12—7
16—9 15—8
ll—7 14—9
14—8 13—6




















课后教学反思:




27



课前教材解读:




集 体 备 课 二次备课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十几减5、4、3、2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5、4、3、2的方法。
2、使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计算退位减法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难点:学会计算十几减5、4、3、2的方法。
教学方法:观察对比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1-8 14-6 13-8 15-6
11-7 17-9 12-7 16-8
2.看卡片,说出( )里应填多少。
3十( )=12 5十( )=13
2十( )=11 5十( )=14
4十( )=12 4十( )=13
3.12—6=6,说一说想的过程。
二、新授
1.出示例4。
(1)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2)谈一谈你是怎样算的:
(3)小结。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17页的“做一做”。让学生口算,全班集体订
正,个别题目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2.做一做思考题。
3、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4.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十几减5、4、3、2
12-5= 11-4=
12-4= 11-3=
课后教学反思:





28



课前教材解读:




集 体 备 课 二次备课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十几减几练习课(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迅速地
计算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
2.训练学生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进行辩证唯物主
义的“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熟练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正确地
迅速地计算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
教学方法:复习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科书Pl8第3题
二.课堂练习
1.完成P18页的第4题。
首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在练习本上写减法算式。
2.完成P18页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对个别减法题目要求学生说出思
考过程。
3.完成P19页的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布置作业
四、拓展练习
1、你能用学过的知识写一写下面的算式吗?(每人选一
组写一写)
13―□=□ □―6=□ □―□=5
这些算些有什么特点?
它们有什么规律 ?(建议引导学生进行有序思考,并让
其知道哪一组是写不完的,哪些是写得完的)
2、猜猜我是谁?
我比15小6,我是( );
8比我小5,我是( );
我加上7得16,我是( );
18减去我,还是我,我是( );
你能出这样的题目,让其他同学去猜猜吗?
五、总结:今天我们是怎么来学习的?你有什么收获?

29



六、课堂练习:《课堂作业本》
七、家庭作业:
背熟十几减几的口算题。
板书设计:
十几减几练习课(一)
12-5= 11-4=
12-4= 11-3=
14-6= 16-9=
13-8= 15-7=






























课后教学反思:



课前教材解读:

30







集 体 备 课 二次备课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十几减几练习课(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迅速地
计算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
2.训练学生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进行辩证唯物主
义的“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熟练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正确地
迅速地计算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
教学方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课堂练习
1.完成P19页的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P19页的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对个别减法题目要求学生说出思
考过程。
3.完成P19页的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十几减几练习课(二)
12-4= 11-3=
14-6= 16-9=
13-8= 15-7=






课后教学反思:





31



课前教材解读:




集 体 备 课 二次备课

第九课时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看图理解图意,编简单的加减法应用题。
2.初步学会分析解答简单求总数的加法应用题和求剩
余的减法应用题。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认真分析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初步学会分析解答简单求总数的加法应用题和
求剩余的减法应用题。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2—8 7+9 17—8
l6—7 15—5 11+2
2.★★★★★★★★
●●●●●
★和



一共有多少个?
3、

△△△△△△△△

△△△
还剩多少个△?
二、新授
1.出示教科书P20页的图。(让学生观察画面内容,
用自己的 语言讲—讲画面的内容。让学生自由结合,互述画
面内容。)
2.板书: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我们队
踢进了4个。
教师:同学们看到这些话,想一想问题是什么?
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还有几人没来?
教师:这道题的己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大家想一想该怎样列式?
什么这样列式?
教师提醒学生凡是应用题,得数后面都应该写上它
的单位名称,并加上括号。
有一个信息“我们队踢进了4个。”这个条件有用吗?
介绍多余条件。
怎样检验答案是否正确。
小结:今天我们学的是图文应用题,今后我们在做

32



应用题的时候看清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比如:第(1) 题
是知道男生和女生各多少人,求总数用加法。(2)、(3)两题
是知道两个数的总数和其一 个部分数,求另一个数是多少用
减法。(可让学生自行讨论教师再进行总结)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20的“做一做”。
提问:这里有几个条件?有没有多余条件?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一)
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还有几人没来?
我们队踢进了4个----多余条件
16-9=


























课后教学反思:




33



课前教材解读:




集 体 备 课 二次备课

第十课时 解决问题(二)
教学内容: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比较两数多少的方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
题,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下面各题。
16-7 13-9 17-8
12-5 6+13 12+4
2.比多少。



比 比
教师:用一个对一个的方法想。
二、新授
教学例6。
1.出示例题。指名读题。知道小雪、小华各套中多少个?
2.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可以怎么解决?
3.让学生自己摆学具,比多少。
出示:小雪套中8个,小华套中12个。
教师:请大家用摆小棒的方法,第一行摆小雪的个数 ,第
二行摆小华的个数。学生动手摆小棒,并向学生说明小雪和
小华的个数要一个对一个地摆, 这样便于观察。
提问:哪一行摆得多?并指出小华比小雪多的个数,说出
小华比小雪多了几个。
教师 边提问边检查学生摆得是否正确,再指定一、二个学
生摆给大家看一看。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摆的情况, 启发学
生思考,小华比小雪多得的个数,就是小华比小雪多摆了几
个。
4.教师: 刚才我们用摆小棒的方法,知道小华比小雪多摆
了4根小棒,就表示小华比小雪多套了4个。那么大家想 一
想,这一道应用题告诉我们的条件是什么,要我们求的问题

34



又是什么?
教师:要求小华比小雪多套几个,应该怎样想呢?(就是
要求小华比小雪多的部分)
教师:用什么方法计算?
5.请学生列式:12-7=4(朵)
口答:小华比小雪多套中4个。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21页的“做一做”。
2.方民家收了8棵大白菜,15棵圆白菜。圆白菜比大白菜
多多少棵?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的应用题里,告诉我们两个数,要求一个数比
另一个数多几,首先要分清哪个数比较 多,再想比较多的数
是哪两部分组成的,从它里面去掉和另一个数同样多的部分,
剩下的就是比 另一个数多的,用减法计算。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二)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12-7=5(个)





















课后教学反思:





35



课前教材解读:




集 体 备 课 二次备课

第十一课时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练习课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单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学会解答简
单的减法应用题。
教学重难点:较熟悉地掌握应用题
教学方法:复习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完成教科书P22第2题
二、完成教科书P22第4题
让学生观察画面,口头编题,列式计算,全班订正。
三、完成教科书P22第1题
让学生根据画面意思,进行编题。(小红和小丽每人要
写15个大字,小红已经写了7个,还要写几个? 小丽还要写6
个字,她已经写了几个字?)引导学生找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
问题,再列式解答, 全班核对。
四、完成教科书P21第3题
全班同时开始,在指定的时间内检查学生的计算质量,
对做得又快又好的同学给予表扬。
五、完成教科书P23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教师任意指一两题,
请学生说出思考过程。
六、完成教科书P23第8题
七、课堂练习
1.完成教科书P23第5、7题。
2.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练习课

小白有8个松果,小黑有5个松果,小灰有17个松果。
(1) 小灰比小白多几个?
(2) 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吗?

课后教学反思:




36




课前教材解读:




集 体 备 课 二次备课

第十二课时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P24
教学目标:
1、通过对20以内的退 位减法进行整理,进行多纬度的观
察找出规律,比较熟练的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
2、加强观察、分析、比较、概括能力的培养,并进一步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培养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1、进一步巩固20以内的退位减法计算,使学生的口算能
力得到强化和提高。
2、观察20以内退位减法表,发现并总结规律,加深对
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整体认识。
教学难点:自主探索减法表的排列规律,并能创造性地重新进
行排列。
教学具:课件、4×4的方格纸、不完整的20以内退位减法表
教学设计:
一、课前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许多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式,这节课我
们一起将它 们进行整理,有没有信心完成?
二、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整理
1、出示口算练习卡,要求口算得数。
11-9 12-8 11-7 13-7 14-9
11-8 12-7 13-8 12-9 13-9
2、课件出示一个4×4的方格。
11-9



老师这里有一个表格,现在我们要把刚才的那些算式按照
一定的规律排放到这 张表格里。如果将11-9这个算式排到第
一行、第一列,(老师示范排11-9)那么其他算式可以怎 样
排放呢?分小组进行讨论,尝试着进行排列,对排列的结果在
4×4的方格纸上进行记录。
3、组织汇报各个小组的整理结果。并说明这样整理的理

37



由。(把自己的小组的方格纸在实物展示台上演示出来)
可以出现的情况有:
①我们是这样排的。
11-9 11-8 11-7
12-9 12—8 12-7
13-9 13-8 13-7
14-9
我们是看减数的,把减9的排在第一列,减8的排在第二
列,减7的排在第 三列,从上往下看它们的差从小到大排
列……
②我们是这样排列的。
11-9 12-9 13-9 14-9
11-8 12-8 13-8
11-7 12-7 13-7
我们是看被减数和减数的,竖着看一列列的被减数是 一样
的,横着看一排排的减数也是一样的……
③我们是这样排列的。
11-9
11-8 12-9
11-7 12-8 13-9
12-7 13-8 14-9
13-7
我们是看差的,差相同的排一行……
还有可能出现其它情况。
4、收集反馈意见。
及时评价学生的观察和排列。 5、完善减法表。课件出示大表格,要求每个小组根据第
①种发现的排列规律继续写下剩余的算式, 将20以内退位减
法表填写完整。
11-9 11-8 11-7
12-9 12-8 12-7
13-9 13-8 13-7
14-9 14-8 14-7
15-9 15-8 15-7
16-9 16-8 16-7
17-9 17-8
18-9
11-6
12-6
13-6
14-6
15-6
11-5
12-5
13-5
14-5
11-4
12-4
13—4
11-3
12-3
11-2
6、完整概括减法表的规律。(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呈现以
下三种规律)
横着看发现什么?
竖着看发现什么?
斜着看发现什么?
还能发现什么规律?

38



全面概括减法表的规律。
三、利用退位减法表复习
1、把差是6的……算式一组一 组地说出来。想不出的可
以看减法表。它们在减法表的什么位置?
2、差是7的一组退位减法算式你都能说出来吗?你还能
说出一组差是几的退位减法?
3、抢答。师随便指着一道算式,要求学生很快说出得数。
四、综合练习
1、口算(开火车)。
2 +( )=11 7 +( )= 13 9 + ( )=15 6 + ( )=14
3 +( )=11 6 +( )=13 8 +( )=15 7 +( )=14
4 +( )=11 5 +( )=13 7 +( )=15 8 +( )=14
2、看不见的数字。
小明把得数相等的算式卡片放在一起,可是有的数字被遮
住了,你知道被遮住的数字都是几吗?


7

-


1
5


+
6
-
1
3





11-3
12-3
1
1
-
14-9
-
7

11-2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是怎样来复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
六、课堂练习:课堂作业本
七、家庭作业
1、请大家把20以内的退位减法再做一次整理,并制成一
个美观而有 创意的“20以内退位减法表”。
八、板书设计 “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整理和复习
11-9 11-8 11-7
12-9 12-8 12-7
13-9 13-8 13-7
14-9 14-8 14-7
15-9 15-8 15-7
16-9 16-8 16-7
17-9 17-8
18-9
11-6
12-6
13-6
14-6
15-6
11-5
12-5
13-5
14-5
11-4
12-4
13—4
课后教学反思:






39



课前教材解读:




集 体 备 课 二次备课

第十三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六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复习,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根据数学信
息提出相应的数 学问题,并能够正确迅速地进行解答。
2、继续巩固本单元的知识要点,强化20以内的退位减
法的计算,使其更加熟练,进一步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3、通过参与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在相互的合作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够正确地提出问题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
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 口算卡片一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复习和整理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节课我
们继续复习,比一比哪位小朋友学得好!
二、基本练习:
1、口算P24 T3
9+8= 12-6= 14-8= 11-6= 8+7= 13-6=
16-9= 15-6= 7+9= 15-7= 14-5= 6+6=
3+8= 7+7= 13-7= 12-5= 14-6= 12-9=
全班齐练,开火车订正)
2、独立完成P25:5
3+8= 4+9= 5+7=
11-3= 13-4= 12-5=
11-8= 13-9= 12-7=
1):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2):认真观察每一竖行的三道题,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然后指名说)
3):还有其它的发现吗?
(三者间的联系)
三、用数学
1.出示教科书P25的第四题。
(1)让学生口头编题,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3)列式计算。

40



2.独立练习教科书P25的第5题。
3.出示教科书P26的第8题。
引导学生学会看懂统计表,并口头编题,列式计算,同时
把表格填补完整。
4.独立练习教科书P26的第7题。(提醒学生注意运算的顺
序)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练习:
课堂作业本
六、家庭作业
背“20以内退位减法表”。
八、板书设计
“20以内退位减法”的复习课
小丽得了12多红花,小林得了9多红花。
小丽比小林多得几多?
12-9=3(朵)























课后教学反思:




41



课前教材解读:




集 体 备 课 二次备课

第十四课时
教学内容:“20以内退位减法”补充练习
教学目标:
1、学会看懂简单的图表,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够根据图意写出算式,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
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
算。
教学重点: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口算卡片一套
教学过程:
一、 基本练习
1、口算
12-7 12-4 12-3 14-8
16-9 6+8 13-6 14-5
(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评讲:16-9=?你是怎样想的?
2、计算
17-8-3 9+4-6 11-6+7
5+9-8 5+4+6 8+7-9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并说一说某些题目是怎样计算
的?每一个步骤的结果是多 少?集体订正)
3、比一比
夺红旗,比一比,看哪个组能够最先夺到红旗
要求:选出8个同学分成二组,进行接力赛。对于做得又
对又快的组给予鼓励。
1)11-8 12-6 13-7 14-9
2)12-7 13-8 11-6 15-9
二、用数学
1、出示补充题的图
1)让学生看图,同桌互说图意
2)指名说图意
3)学生列式解答,并与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再指
名说
2、出示补充情景图
问: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42



你能解决图中提出的这个问题吗?试一试
你是怎样想的?说说你的想法。
三、思考:
我们一队有12个男生,老师让每两个之间插进一个女生
的话,可插进多少个女生?
(1)学生讨论
(2)根据题意进行实际的演示。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
五、课堂练习:课堂作业本
六、家庭作业
熟练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
八、板书设计
“20以内退位减法”的复习课

























课后教学反思:




43



第_____单元质量分析及试卷评讲

一、单元检测成绩:
参考人数

总 分

人均分

及 格
人数 %

优 秀
人数 %






二、本单元检测情况简要分析:







三、本单元典型错题集:









四、试卷评讲:

44





45




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
单元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
单元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 习
学生已经能够辩论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
作活动,让学 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
图形间的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 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本单元教学的关键
是把握好教学要求,既不能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简单重复,又要能 拔高教学要求,
上学期在认识物体和图形时,也有拼摆,但那时只是用所学的形状拼搭一引起有
趣的图案和事物,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从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同
时体会图形的显著特征。 而本单元“图形的拼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
等活动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 与立体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
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单元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以及正方体的形状,通过折一折、
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 ,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培养学生初步发展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单元重、难点:体会平面图形有特征,感知图形间的关系。
三、单元课时安排:
1、例1 (1课时)
2、例2 (1课时)
第三单元整理与反馈 (1课时)






46



课前教材解读:




集 体 备 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单一标准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学会分类的方法。
2、学生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造作能力,观察能力,
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对物体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探究新知
1、感知分类
出示例1
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可以怎样分类呢?
揭示课题, 生活中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板书课题:分类)
2、巩固发展 体验分类
按形状来分一分,怎样记录分的结果呢?
讨论汇报。
板演分法。
还可以怎么分?
二、巩固提升,发散创新
1、课件出示练习七1、2、3题,学生集体完成。
2、开放练习 拓宽思路(分正方体) 师:同学们拿出
你们的另外一袋学具,请给这些物品分类。 学生小组活动(4
分钟) 汇报交流
三、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对你
有什么帮助?

板书设计:
分类与整理(单一标准)
按形状分 按颜色分
课后教学反思:




47



课前教材解读:




集 体 备 课 二次备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不同标准
教学目标:
1.学会分同一类物品,并按照多种标准分类,感知分类的意
义。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能应用于生活中。
教学重难点: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方法:情境演示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按一个标准进行分类,谁能说
说什么是“分类”?
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类”。(板书课题:分
类)
二、小组活动,探究新知
1.出示例2
观察这些人有什么不同?请你们根据观察到的不同把这些
人进行分类。
2.小组交流。
要求:说说你是怎么分的,再听听别人是怎么分的。
3.指导看书。
a.说说书上两个小朋友是怎么分的。
b.小结: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有不同的分法。
三、巩固练习,体验根据不同标准分类
1.分图形(第30页第4题)
要求:想一想,你会怎么分?你为什么这样分?
在表格中表示分组结果。
2.分图片。(第31页的第5题。)
启发:现在请你们 仔细观察这组动物,你能找出多少不同的地
方?你们找到了这么多不同的地方,能不能根据每一个不同点
都找到一种分法呢?
3.小结分类方法。
师:通过活动,我们发现,每找到一种不 同,就能相应地得到
一种分法。这就是按不同标准分类。接着就请大家用今天学到
的本领来做些 练习。
4.混合练习。(第31页的第6题)

48



四、应用练习
1.给公园中的人分类。(第32页第7题)
引导:生活中到处都有 数学,现在就让我们用学到的本领
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这是公园中的一个场景,请大家把
他们分分类。
同桌互相说一种分法,然后交流。
2.给自己小组中的小朋友分类。
引导:刚才大家想到了许多分类的方法,通过交流我们也
听到了别的同学的想法。现在就请大家用学到 的方法来给小组
里的同学分类,你能有几种分法?
a.小组活动。(放背景音乐)
b.集体反馈交流。
c.优胜组介绍所有的分法。
五、总结
上节课我们 学了用一种方法分类,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了
按不同标准分类。分类时的关键是找到不同的地方。

板书设计:
分类
不同标准

大人 孩子
人数 8 4

男 女
人数 6 6














课后教学反思:




49



第_____单元质量分析及试卷评讲

一、单元检测成绩:
参考人数

总 分

人均分

及 格
人数 %

优 秀
人数 %






二、本单元检测情况简要分析:







三、本单元典型错题集:









四、试卷评讲:

50





51



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
单元教学内容:
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
单元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2、难点:数100以内数,特别是数到几十九、下一个整十数应该数几十比
较困难。
3、关键: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因此教材特别注意讲清数位的意义,使学
生在理解数位的意义的基础 上掌握读法和写法。了解数位的意义包括知道数位的
名称、数位的顺序、每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 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单元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
究的精神。
2、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和一十一十地数出
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 个数,懂得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
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 0以内数的大小。
3、了解和掌握个位、十位的数位的概念。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
意义,能够正确地、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4、能够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单元课时安排:约9课时
1、数数 数的组成………………………………………2课时
2、读数 写数……………………………………2课时
3、数的顺序 比较大小………………………………3课时
4、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1课时
5、摆一摆,想一想………………………………………1课时







52



课前教材解读:




集 体 备 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数数,数的组成
教学目标:
1.认识 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
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2.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的。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
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
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回答问题:
1个十和2个一组成( )
20是( )个十组成的
5个一和1个十组成( )
( )个十和( )个一组成17
2.投影出示第31页图。
提出问题:
(1)画面上有几个小朋友?(4个)
(2)他们在干什么?(数一共有几只羊)
(3)他们都说了些什么?(有的说大概有100只,有的说比
20只多得多……)
教师:他们回答对吗?这些羊大概有几只?今天我们就来
学习数数、数的组成。
二、新授。
1.教学例1。
(1)教师:同学们拿出小棒,一根一根地数 ,数出l0
根用橡皮筋捆成一捆(学生动手操作)。10个一是多少, (10
个一是一十)(板书)是几捆?(一捆)继续数出10根捆一捆.
教师:你们如果再接着数出9根,现在一共是几根?(29
根)
教师:大家数到29 根小棒,如果再添上一根是多少根?(30
根)满10根又要捆一捆,现在一共有几捆?(3捆)
(2)教师拿出一排木块,全班同学数一数有几块?(10块)
拿3排木块是多少块? (30块)再加2块呢?(32块)接着再加3

53



块现在一共是几块?(35块)
(3)教师:刚才我们已数出30根小棒是几捆?(3捆)如 果
加入7捆小棒现在一共是几捆(10捆)?10捆是几根小棒
呢?(100根)10个十是一 百。(板书)
教师:数物体的个数可以1个1个地数,还可以10个l0
个地数,1 0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100)
2.教学例2。
(1)数小棒从三十五数到四十二。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35根小棒,看谁拿得快(3捆又5
根),再一根一根往下数一直数到四十二。(强调数到三十九
根再数一根是多少)
四十二根是几捆又几根?
(2)离开实物直接数数,从八十八数到一百.
(3)做课本第35页例2上面的“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做,先从五十六根小棒数到六十三 根,再接
着数到七十二根,有些学生可能对五十九后面,六十九后面
的数是什么有困难,老师要 给予辅导。
教师出示3捆又5根小棒问学生现在一共是多少根小
棒?(35根小棒)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35根小棒是由几个十和
几个一组成的?(35根小棒是由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 3个十
和5个一组成多少呢?(3个十和5个一组成35)
三、巩固练习。
1.做课本第35页 例2下面的“做一做”。
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图形,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的.独立完成后,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的同学.
2.再投影出示第33页图。
提问个别学生:画面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这些羊有几
只?
3、两人一组,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学号,再说出它的组成。
甲:我是15号。十五是由1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
乙:我是50号.五十是由5个十组成的。
丙:我是32号.三十二是由3个十和2十一组成的。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数数,数的组成
10个一是10 10个十是100




课后教学反思:




54



课前教材解读:




集 体 备 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读数、写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激
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2、能正确地读、写出100以内的各数。
教学重点:掌握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知道个位和十位的意义。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实践操作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l、数数。
(1)一个一个地数,从27数到50,从85数到l00。
(2)十个十个地数,从30数到60,从20数到100。
2.看题口答。
(1)( )个一是一十,十里面有( )个一。
(2)( )个十是一百,一百里面有( )个十。
(3)6个十和2十一组成( )。
(4)2个十和5个一组成( )。
(5)75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3.教师报数,学生摆小棒。
16,25,50,68。
二、新授。
(1)出示计数器。
教师;计数器从右边起,第一位叫个位,第二位叫十位,
并在计数器上分别贴上“十位”、“个位”。
(2)教师出示2捆铅笔和4枝铅笔。
这里共有几枝铅笔?(有24枝),有几个十枝和几个一枝。
(2个十枝和4个一枝)
学生回答后,教师分别把2捆铅笔和4枝铅笔分别挂在
十位和个位上,接着问:“计数器上应该怎样表示 呢?”
写数时,要先写十位,再写个位.十位上是几,就写几;
个位上是几,就写几,这个数写作“24”。
读数时,先读十位数,再读个位敷。十位上是几,就读
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这 个数读作二十四,学生跟读
两遍。
1.教学例3。
(1)第一行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读给同桌的同学听,教
师巡视指导。

55
二次备课



(2)第二行第1题教师引导学生观 察,十位上有4十珠子。
个位上一个也没有,试问;这个数该怎么写呢?学生回答后,
教师强调 ,“这个数十位上是4,就写4,个位上一个也没有,
就写0”。因此写作:“40”读作“四十”。
(3)第二行第2、3题让学生尝试,说给同桌的同学听。
教师提问个别同学,集体订正。
教师强调,写数的时候,有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
个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写“0”占位,如30、40 、50……个位上
都写“0”。若这些数个位上不写“0”行吗?为什么?
2.教学例4。
(1)出示10捆小棒与计数器。
提问:这里一共有几捆小棒?几个10?10个十是多少?
教师把10拥小棒捆成一大捆,挂在百位上边。
问一百该怎么写呢?
引导学生说出;先在百位上写“l”,十位与个位上都写
“0”这个数写作“100”读作“一百”。
(2)教师告诉学生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
位是十位,第三位就是百位。
3.小结。
写数、读数都要从高位起,按数位顺序写,个位或十位
上一个也没有
写数时要写“0”占位。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第2题(课本第37页)。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问个别同学:该如何写数,你是
怎么想的?集体订正。
2.做游戏:接通电话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读数、写数
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









课后教学反思:




56



课前教材解读:




集 体 备 课 二次备课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让学生进一步个位、十位上的数所
表示的意义,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2、巩固读、写出100以内的各数。
教学重难点:能熟练读出和写出各数。
教学方法:复习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l、数数。
(1)一个一个地数,从27数到50,从85数到l00。
(2)十个十个地数,从30数到60,从20数到100。
2.看题口答。
(1)( )个一是一十,十里面有( )个一。
(2)( )个十是一百,一百里面有( )个十。
(3)6个十和2十一组成( )。
(4)2个十和5个一组成( )。
(5)75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二、新授。
(1)第39页第8题。
(2) 第40页第9题。你是怎么做的?要注意什么?
(3) 第40页第10题。怎样数比较快呢?
(4第40页第11题。 独立完成。
(5) 第40页第12题。
思考:卡片上的数可能是多少?
三、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读数、写数练习课
40读作:四十
27读作:二十七
100读作:一百
课后教学反思:



课前教材解读:

57







集 体 备 课 二次备课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100以内数的认识——读数、写数补充练习
教学目标:1、进一步使学生能熟练地数、读、写100以内的
数。
2、进一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
比较它们的大小。
3、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重点:正确熟练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特别注意
过九的数。
教学难点: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教具准备:计数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数数:
1、全班从38数到61
2、全班10个10个数,从10数到100
3、全班20个20个数,从20数到100
4、指名数数,注意过九的数。如:59下一个数是多少?或前
一个数是多少?
5、 教师摆小棒,问:“19加一根是多少?29加一根是多少?
39呢?……”一直让学生数下去。
二、相同的数在不同数位所表示不同的意思:
师拿出计数器
问:“24怎么表示?为什么这样表示?”(因为24里有2个
十和4个一)
“那42又怎么表示?为什么这样表示?”(因为42里有4
个十和2个一)
“那么 24里的2和42里的2有什么不同?”(24里的2表
示2个十,而42里的2表示2个一)
“对!同样的一个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就表示不同的意思
了。如果2在百位上呢?(就表示2个百) 在个位上表示有
几个一,在十位上表示有几个十,在百位上表示有几个百。”
三、会估数,培养学生数感:
体会100粒大米有多少,100根小棒有多少,那么50大概
又有多少。你可以数数我们身边存在的数吗?(让学生体验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
如:100粒大米有多少?
100颗黄豆呢?
自己体会100张纸大概有多厚?50呢?

58



100个人大概有多少?
估计年龄等等。
四、小结:
身边的数有 很多,只要小朋友们善于观察发现,就会知道
我们身边到处都有数学(数学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

板书设计: 数数 读数































课后教学反思:



课前教材解读:


59






集 体 备 课 二次备课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
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
教学难点:自主探求规律和运用规律。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出下列各数。
35 76 89 90 96 100
2.老师报数,学生在本子上写数。
六十九 九十三 八十 三十 一百
3.口答。
(1)一个两位数,高位上是5,低位上是9,这个数写作
( )。
(2)一个数,百位上是l,十位、个位都是0,这个数写作( )。
二、新授。
1.教学例7。
(1)按照数的顺序.学生逐行独立完成。教师出示放大的100
以内数目表,指定学生填写。
师生共同订正。
(2)让学生回答例4提出的两个问题。
①给十 位是3的数涂上绿色,个位是3的数涂上黄色,
个位和十位数字相同的数涂上粉色,引导学生逐项完成。
②你从表里发现哪些有趣的排列?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从横
行看、竖行看等来发现。
从横行看:第一行是填单数,第二行是填双数.每一横行的
个位都是1、2、3、4、5、6、7、8 、9、0。
从竖行看:每一竖行的个位数都一样,十位上的数是0、
1、2、3、 4、5、6、7、8、9排列(0没写出来)。
教师提问:第4行第8个数是多少?第5行第8个数是多
少?55前面一个数是多少?
2.教学例5。
(1)出示小棒图。
教师问:左边有多少根小棒?右边有多少根小棒?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2 37
教师追问:“左右两边的小棒,哪边的多?(左边多)42和

60



37两个数比较。哪个数大?”
学生回答,老师再做说明,42和 37相比较,42大,37小,
我们用“>”来表示它们的关系。
(2)出示计数器图。
让学生观察后问:
“左边的计数器表示多少?右边的计数器表示多少?”学生
回答后,老师板书:23 25.又问:“23和25这两个数相比
较,哪个数大,哪个数小,应该怎样表示?”老师在 ○ 里填
上“<”大家齐读式子两遍。
另一幅图提问个别学生谁大于谁?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
听一听。
3.做课本第42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巡视指导,对有困难学生可对照数
目表,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练习。
1、把下列卡片按数的大小顺序,先从小到大排,再从大到小
重新排列。
35 60 71 90 19 100
教师先指定一 个学生按从小到大排,排完后,齐读各
数。然后打乱次序,再指定一个学生把这些卡片按数的大小,从大到小重新排列。
2、比大小,在○填上“>”、“<”或口填适当的数。
47○37 88○90 □<95 □>66
35○36 61○59 □<75 □>□
3、游戏题:找朋友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数的顺序
47○37 88○90 □<95 □>66
35○36 61○59 □<75 □>□






课后教学反思:



课前教材解读:



61





集 体 备 课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多些,少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初步学习对数量的估计,逐步建
立数感。
2.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
描述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
的含义和相对性。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按顺序写敷.
2、62后面连续的五个数是( )。
62后面的第五个数是( )。
3、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把下列各数排列起来。
35 87 70 62 15 6
二、新授。
1、投影出示例6.
教师:红球有几个?(58个)蓝球有几个? (15个)黄球有
几个?(10个)
大家一起从15数到58,数的过程体会到15到58要经过
好多的数。
教师告诉学生,58比15多得多,象刚才的题目我们就可
以说,红球比蓝球多得多。
请一个同学从10数到15,从中感受到l0到15比较接近,
我们就可以说15比10多一些,象刚才 的题目,我们就可以
说黄球比蓝球少一些.
2.投影出示小小养殖场。
小组讨论:小小养殖场,谁比谁多一些, 谁比谁多的多,
谁比谁少一些.
学生分小组讨论得出结论:鹅比鸭少一些,鹅比鸡少得
多,鸡比鸭多的多等等.
三、巩固练习。
1.小娟有37张邮票.(投影片出示)
本题可先让学生 独立完成,再集中交流。(1)小明可能
有几张邮票?(2)小红可能有几张邮票?
2、第43页“做一做”
第1题:4人小组根据题意每人用“多一些、少一些、多
得多、少得多”说一句话。
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问个别学生,集体订正.

62
二次备课



第3题:看谁最聪明:你能想出几种答案?引导学生讨论
交流。
3.下面各数中,谁比谁多一些,谁比谁多得多,谁比谁
少一些?
15 17 45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多些 少些
多得多 少得多
多一些 少一些


























课后教学反思:



课前教材解读:



63





集 体 备 课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解决问 题,发展学生的
数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
性,提高学生解决问 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能穿几串”中理解几十里
面有几个十。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动手操作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大家玩过串珠游戏吗?
出示例7。
这里有些珠子,你会穿吗?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教学例7
出示题目的要求:有58个珠子,10个穿一串,能穿几串?
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个别汇报。
要想知道能穿几串,该怎样解答?
A、画图。圈一圈。
B、数的组成。58里面有5个十和8个一。
验证。1串是10个,5串就是50个,剩下的8个,正好是58
个。
2、想一想:如果是5个珠子穿一串,能穿几串?
三、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1、完成第46页的做一做。
2、完成第47页第1~4题。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能穿几串


课后教学反思:



课前教材解读:



64
二次备课





集 体 备 课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整十数加一位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目标:
1、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2、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
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掌握整十数加一位和相应的减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算法多样化的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
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下面各题。
1.36里面有( )个十和( )十一。
2.5个十和7个一是( )。
3.65里由( )个十和( )十一组成的。
4.2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 )。
二、新授。
1.教学例8.
(1)课件演示:妈妈买了3排的乐 百氏饮料,每排10瓶,
小明买了2瓶乐百氏饮料,他们一共买了几瓶乐百氏饮料?怎
样列算式 ?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30+2=32
提问:30+2表示几个十与几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引导学生说出:3个十和2十一合起来是32。
(2)从32瓶中拿走2瓶(课件演示)。
提问:还剩多少瓶?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32—2=30
(3)提问:2个一加3个十共是多少?
怎样列算式?
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30=32
2.练习:第48页“做一做”。
第1题
先让学生摆小棒,再对着摆的小棒写算式。
学生写完后,指定一个学生到黑板前演示列式计算,并
集体订正。
第2题
以做游戏的形式出现,看看谁的头脑最灵活。
三、巩固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
(1)50+6 30+7 60+9 20+8
6+50 7+30 9+60 8+20

65
二次备课



(2)90+8 20+3 50+9 70+6
98-8 23-3 59-9 76-6
说明:卡片正面写50+6,背面写6+50,口算时先让一名
学生看正面的题目并口 算得数,再让另一名学生说出背面的
题目并口算,如果学生有困难,再翻到背面让学生看一看口
算。
2.做练习十一的第1题。
四、布置作业
30+8= 77-7= 70+2=
9+20= 10+5= 28-8=
65-5= 3+20= 90+9=

板书设计:
整十数加一位和相应的减法
30+2=32 32—2=30
2﹢30=32 32﹣30=2





















课后教学反思:



课前教材解读:




66




集 体 备 课
第九课时
教学内容:整十数加一位和相应的减法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2、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
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难点:熟练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计算方
法。
教学方法:复习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答下面各题。
1.36里面有( )个十和( )十一。
2.5个十和7个一是( )。
3.65里由( )个十和( )十一组成的。
4.2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 )。
二、新授。
1.第49页第4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第49页第2题。
读题。知道了什么?问题是什么?怎么解决?怎样检
验?
小结:求够不够的题目,就是要把实际数量算出来,然
后和给出的数量比大小。
3.第49页第3、5题。
4.第50页第6、7题。
5.第50页第8题。
板书设计:
整十数加一位和相应的减法练习课
1.36里面有( )个十和( )十一。
2.5个十和7个一是( )。
3.65里由( )个十和( )十一组成的。
4.2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 )。



课后教学反思:



课前教材解读:




67
二次备课




集 体 备 课
第十课时

教学内容:摆一摆、想一想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摆小圆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观察、猜想等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
思维方式。
3.培养学生间合作能力、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摆圆片写数的活动中发现表示数的规律。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动手操作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在数位表中,右边起第一位叫什么位?(个位)第二
位叫什么位?(十位)
教师拿出一个数字卡片“1”放在个位表示多少?(一个一)
若数字卡片“1”放在十位上表示多少?(一个十)
教师强调:“1”放在不同的数位就有不同的表示方法,
可以表示一个一,一个十,一个百……
二、新课
1.出示两个小圆片,(学生拿出相应学具)现在大家四人
一小组 进行分工协作,三个人摆不同的数,一个人负责记录,
然后每组派代表汇报。
2.为什么两个圆片放人不同的地方,表示的数不同?
因为放在不同数位表示的数不同,个位上的两个 小圆片
表示2十一,十位上的两个小圆片表示2个十。如果一个小圆
片放在个位、一个放在十位 表示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数是
11。
3.出示三个小圆片,(学生拿出相应的学具)分小组学生
动手操作,摆出的数各表示什么?
4.若4个小圆片呢?(学生继续动手摆)摆出的数各表示什
么。
5.小结:
教师提问: .
(1)两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3个数)
(2)三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4个数)
(3)四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5个数)
(4)谁能说一说五个小圆片可摆出不同几个数?(6个数)
教师:圆片的个数和所摆出的数的个数有什么联系呢?
圆片的个数十l=摆出的数的个数
提问:用8个小圆片,可以摆出几个不同的数?(9个数)
三、课堂作业
在○里填上”>”、“<”或“=”。
35○53 78○69 13○31
70+9○79 63-3○70 1+80○81

68
二次备课



65○65+5 37○37-1 100○90+9
四、课外实践作业
每个同学回家后分别拿9个和 10个小圆片,摆出不同的
数给爸爸、妈妈看,看谁摆的又快又对。

板书设计:
摆一摆、想一想
在○里填上”>”、“<”或“=”。
35○53 78○69 13○31
70+9○79 63-3○70 1+80○81
65○65+5 37○37-1 100○90+9



























课后教学反思:




69



第_____单元质量分析及试卷评讲

一、单元检测成绩:
参考人数

总 分

人均分

及 格
人数 %

优 秀
人数 %






二、本单元检测情况简要分析:







三、本单元典型错题集:









四、试卷评讲:

70





71




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
单元教学内容: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认识人 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它们的十进关系,认识各
种面值的人民币,能看懂物品的单价,会进行简单的计 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
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 步
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
学生加深对1 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老师要创设具体 地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购物的活动中认识人
民币。
单元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简单计算。
2、难点: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3、关键:组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观察、多操作、多实践,熟记“1元=10
角、1角=10 分”的进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3、通过购物 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
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三、单元课时安排:
1、认识人民币 (2课时)
2、练习十二 (1课时)
3、简单的计算 (2课时)
4、练习十三 (1课时)
第5单元整理与复习 (1课时)




72



课前教材解读:




集 体 备 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人民币(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知道人 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掌
握l元=10角,1角=10分,初步学会简单的化聚。
2、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不乱花钱的教育。
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有序性。
教学重点: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理解1元=10角、1角=10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
1.10十一是( )十 1个十有( )个一
2.一百有( )十十 一百有( )个一
3.2个十是( ) 5个十是( )
二、新授
1.揭示课题
课件演示小朋友到超市购物的情境.引出买东西,要用
钱,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 币,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有关人民币
的知识。
(板书:认识人民币)
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板书:元、角、分)
2.教学例1
教师:出示1分、2分、5分、1角、5角教学挂图,请
小朋友分小组讨论两个问题。
(1)从哪里可以看出它是多少钱?
(2)它是什么模样的? ·
3.教学例2
(1)出示一枚一分硬币和一枚一角硬币。
(2)让学生观察后,教师提问:一个1角硬币可以换几个
1分硬币?1角=10分
(3)出示10个l角的钱,一角一角地数,数出10角用胶
布粘连,把它贴在黑板上。又出示1元问: “谁知道l0角和l
元哪个多?哪个少?还是一样多?”推出1元=10角。(板书)
(4)引导学生想一想:1元等于多少分?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53页“做一做”第l题。

73



2.课本第53页“做一做”第2题。
四、布置作业
1.填空。
(1)1张5角饯可以换( )张1角钱。
(2)1张1元钱可以换( )张5角钱。
(3)1张1元钱可以换( )张1角钱。
2.填空。
70分=( )角 3元=( )角
8角=( )分 10角=( )元
50角=( )元 20角=( )元

板书设计:
认识人民币
元、角、分
1元=10角、1角=10分

























课后教学反思:




74



课前教材解读:




集 体 备 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人民币(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大面值的人民币,能进行简单的等价兑换,
初步学会简单的化聚。
2、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不乱花钱的教育。
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有序性。
教学重点:认识较大面值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等价兑换货币。
教学方法:演示法、动手操作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人民币,你会认这些人民币吗?今天
我们还要进一步认识人民币。板书课题。
二、新授
1.教学例3。出示2元、5元、l0元、50元、100元人
民 币教学挂图,让学生观察后,教师提问:你知道这几张人
民币的面值吗?两人小组互相说悄悄话,认识不 同面值的人民
币。同时教育学生从小要爱护人民币。
2.教学例4。教师提问,学生动手操作,用学具表示出
来,然后填在书上。
(1)l张5元可以换几张1元?
(2)1张l0元可以换几张l元?
(3)l张20元可以换几张10元?
(4)1张50元可以换几张l0元?
(5)1张100元可以换几张10元?
(6)1张100元可以换几张50元?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54页“做一做”。
2.课本第55页第5题。
3.第56页第6、7题。
板书设计: 认识人民币
5元=(5)张1元
10元=(10)张1元
课后教学反思:




75
二次备课



课前教材解读:




集 体 备 课 二次备课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简单的计算(一)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的加法计算。
2.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学会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教具准备:例5、例6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1.3元=( )角 50角=( )元
2.8元=( )角 70角=( )元
二、新授
1.教学例5。 出示例5挂图,提问:“这是几元几角?”学生
回答后,教师板书:l元2角 ,接着问:1元可以换成多少个
角?1元2角是多少角?你是怎样想的?学生试回答后,教师说
明:1元是10角,l元2角就是l0角加2角等于12角。板书
1元2角=12角。
2.教学例6。 出示例6挂图。知道什么?说一说问题是什么?
怎么解决?5角+8角是几角?(5角+8角=13角)
教师问:还可以怎样表示13角?教师板书:5角+8角=13
角=1元3角。
例6 第二小题学生尝试完成,然后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强调:元、角计算,只有在相同单位情况下才能 相加。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57页“做一做”。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说给同桌的同学听,你是怎么想的。
第2题:学生先做,教师巡视,提问个别同学,集体订正。
2.练习十三第1、2、3题。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简单的计算(一)
例5: 1元2角=12角 例6:5+8=13角 13角=1元3角
18角=1元8角 1元=10角 10-6=4角
1元+3元1角=4元1角
课后教学反思:




76



课前教材解读:




集 体 备 课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简单的计算(二)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运用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的加法计
算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解决简单的购买物品的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演示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口算
1元8角=( )角
12角=( )元( )角
1元3角=( )角
15角=( )元( )角
二、互动新授
教学例7
出示例7主题图。
用13元钱正好可以买下面哪两种杂志?
仔细观察,你能从图中得到什么数学信息?
观察,汇报。
“正好”的意思是两本杂志加起来的价格等于13元,既
不能比13元少,也不能比13元多。
那我们该怎样从4本杂志中选出2本来呢?
讨论,交流,汇报。
组织看书中方案。
引导比较哪种更好。
一共找出几种?
5+8=13 6+7=13
三、巩固梳理,拓展应用。完成课本第58页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简单的计算
5元﹢8元=13元
6元﹢7元=13元
课后教学反思:




77
二次备课



第_____单元质量分析及试卷评讲

一、单元检测成绩:
参考人数

总 分

人均分

及 格
人数 %

优 秀
人数 %






二、本单元检测情况简要分析:







三、本单元典型错题集:









四、试卷评讲:

78





79




第六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单元目标:
1.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2.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单元重点:
1、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2、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单元难点:
1、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计算
2、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
一、 单元课时安排:
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1课时)
2、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 (2课时)
3、练习十五 (2课时)
4、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2课时)
5、练习十六 (1课时)
6、小括号 (2课时)
7、连加练减 (3课时)
8、整理复习 (2课时)
第六单元整理复习 (1课时)










80



课前教材解读:




集 体 备 课
第一课时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数学点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
2、使学生初步学会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能熟练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2、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出示口算卡)
3+2= 7+5= 9-4=
8-2= 5+5= 3+5=
2、摆小棒计算并叙述计算方法。
2+7=
引导学生说出:2+7就是2个一加7个一,得9个一,
也就是9,所以2+7=9
(二)探究新知
1、设疑导入:
前面我们学过了十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现在
题里出现的数都是整十数。同学们会计算整十数的加、减法
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整十数 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2、学习整十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教学例1中“20+10”。
⑴指导学生操作理解20+10的计算方法。
⑵反馈练习
①第62页“做一做”第1题。
②让学生自己编几道整十数加整十数的题,并叙述计算方
法,算出结果。
3、学习整十数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教学例1中“30-20”。
⑴“30-20=”让学生自己摆小棒,讨论计算方法并算出
结果。
⑵反馈练习。第48页第2题。
(三)全课小结
今天同学们都学会了什么?
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与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

81
二次备课



减法计算方法不同。
3、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是借助10以内数的加、
减法的计算方法得来的。

板书设计: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10﹢20=30
想:1个1十加2个十是3个十
































课后教学反思:




82



课前教材解读:




集 体 备 课
第二课时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
数(不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算理。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48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34=30+( )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25+2=
(1)25用小棒怎样摆?图示
⑵在单根小棒旁边再摆2根小棒,表示25+2(渗透相
同数位对齐的思想)图示
⑶归纳算法。引导学生根据操作过程分组讨论25+2
的计算方法。
⑷反馈练习:
5+3= 92+6= 35+3= 87+1=
并说一说口算步骤。
⑸想一想:
2+34=
⑹反馈练习:
65+2= 6+69= 2+65= 69+6=
2、教学例1。
⑴出示算式:
25+20=
启发学生动手摆一摆,互相讨论一下,应该怎样计算?
⑵图示:
⑶引导学生总结算法:先算20+20=40,再算40+5=45,
所以25+20=45。
⑷如果把25和20交换位置,你会做吗?板书20+25=
引导学生归纳:还是先算20+20=40,再算40+5=45,
所以20+25=45
⑸反馈练习:教科书第49页,“做一做”第2题。
3、引导学生对25+2和25+20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

83
二次备课



启发学生明确:两位数加一位数,一位数要与 两位数个
位上的数相加,两位数加数十数,整十数要与两位数十位上
的数相加。也就是几个十和 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
加。即“相同位数的数才能相加”。
(三)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结合例题总结。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
25+2和25+20





























课后教学反思:



课前教材解读:

84







集 体 备 课
第三课时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相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
2、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2、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理。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个位与个位相加以及进位的进位的道理。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8+6= 20+15= 31+5=
学生完成后,师生分析每一组算式的不同点。
2、引入新课:
在刚才 的练习中,31+5你是怎样想的?24+2呢?(强
调两位数加一位数时,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
如果把“24+2”改成“24+9”应该怎样想?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学生操作,形成表象。
⑴摆一摆:
教师指导学生在课桌上用小棒摆出24+9(左边放两捆小
棒和4根小棒,右边放9根小棒)
⑵想一想:
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启发:要把两部分小棒合在一
起,求一共有多少根,应该怎样做?
⑶说一说:
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同桌同学再摆一
摆,边摆边说说你的思考过程。
2、师生交流,归纳算法。
⑴抽象:请两名同学分别向大家说一说操作过程,教师依
据学生的叙述进行演示。使学生对“个位数先相加--再与
整十数相加”的算理形成表象。
⑵ 归纳:根据演示图,你能说说口算24+9时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引导学生归纳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 位加法的计
算方法。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完成24+9的计算过程。学生

85
二次备课



在书上把例题补充完整。
⑶小结:两位数加一 位数,先把个位数相加,再用得到的
数与整十数相加。或者先把两位数凑成整十数,再和余下的
一位数相加。
3、反馈练习。
⑴35+5= 63+8=
同桌互相说说口算过程,然后向全体同学汇报,教师填
上答案。
⑵5+35= 8+63=
先让学生联系本课的知识议一议,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一位数加两位数与两位数加 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相同,都是先
把个位数相加,然后再把它们的和与整十数相加。
⑶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65页“做一做”,教师巡视。
(三)全课小结
教师放手 让学生谈谈收获,引导学生找出本课和以前学
过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有什么不同。使学生进
一步理解进位的道理。教师在课题上补充“进位”两字。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进位)
24﹢9=33
4﹢9=13 20﹢13=33


















课后教学反思:




86



课前教材解读:




集 体 备 课
第四课时 两位数加一位数练习课(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两位数加一位数、整
十数的口算,提高口算的速度。
2、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养成认真计算、自觉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熟练而且正确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
教学方法:复习法、巩固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谁能说说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课本第66页练习十五的第1题和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
2、课本第67页第6题。
判断算法是否正确,不对的改正。
三、巩固新知
课本第67页第8题。
先说说得数十位上的数字,再计算。
四、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一位数练习课(一)
1. 相同数位相加
2. 当个位满十,就要向十位进“1”









课后教学反思:




87
二次备课



课前教材解读:




集 体 备 课
第五课时 两位数加一位数练习课(二)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两位数加一位数、整
十数的口算,提高口算的速度。
2、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养成认真计算、自觉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会运用所学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复习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谁能说说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二、探究新知
1、课本第67页第10题。
2、课本第68页第15题。
说说这些是什么样的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新知
1、课本第68页第12题。
2、课本第68页第16题。
四、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一位数练习课(二)
34﹢9= 4﹢19=
76﹢8= 25﹢6=








课后教学反思:



课前教材解读:

88
二次备课







集 体 备 课
第六课时 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两位数减整十数的
口算方法。
2、使学生加深对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的理解。
(二)能力训练点
1、提高学生的口算准确性和速度,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难重点:
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减法的
口算方法。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9-6= 30+2= 8+51= 50-20=
2、口答:
⑴54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54=50+( )
⑵68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68=8+( )
3、摆小棒算一算。
30+(7-2)= 70-40+5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
(不进位)时,是通过什么办法找出解题 方法的?(摆小棒)
这节课我们还是利用这种方法来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整
十数”的计算方 法。(板书课题)
2、教学例1。
⑴出示35-2。指到学生用小棒摆一摆,还剩多少根?学生
操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 br>⑵引导学生总结:35-2,就是从35根小棒中去掉2根,
要先从单根的小棒中去掉2根,剩下 的再和原来整捆的小棒
合起来,结果是33根。
⑶启发学生结合操作过程归纳计算方法。
1、35分成3个十和5个一。
②先算5-2=3(即个位上的数先相减)。
③再算30+3=33(即再把个位上的数与整十数合起来)

89
二次备课



⑷反馈练习。
“做一做”第2题。
3、出示“35-20”。
⑴学生摆小棒计算35-20,边摆边口述。教师巡视指导,启发学生明确:两位数减整十数,先把整捆和整捆相减,也
就是先要把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 个位数,再把整十
数相减,然后再加上各位上的数。
⑵指导学生总结计算方法。
①把35分成30和5
②先算30-20=10(即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先相减)
③再算10+5=15(即再加上个位上的数)
⑶学生互相叙述计算过程:先算30-20= 10,再算10+5
=15,所以35-20=15。
⑷反馈练习:“做一做”,注意叙述计算方法。
4、比较两题的算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
方?
(三)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方法,请
同学们结合例1的两题,试着说一说计算方法 。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不退位)
35-2=33
5-2=3
30+3=33















课后教学反思:



课前教材解读:

90







集 体 备 课
第七课时 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退位)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
2、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2、继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总结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
理解退位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12-7= 20+4= 35-3=
2、学生完成口算练习后,师生根据第四组的口算,回顾两
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强调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时先
用个位数减个位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⑴设疑导入:
引入:刚才同学们回顾了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你们能不能按照刚才的口算方法做一做这道题呢?教师出示
例题。
(板书:36-8=)
⑵操作探疑:
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每 位同学拿
出两捆小棒表示3个十,再拿出6根小棒,表示6个一,在
课桌上摆好。
从 这些小棒中要去掉8根小棒,想一想应该怎么办呢?同学
们自己动手试一试。同桌同学可以互相议一议, 说说你是怎
么摆的?怎么想的?在学生操作的同时,教师巡视,进行个
别辅导。
⑶解疑明理:
指名说说学生的操作过程,然后依据学生的回答,在黑
板上进行演示。教师引导学生有序回答。
先摆两捆小棒和6根小棒。单根小棒不够8根,就得把
一捆小棒打开,变成10根。

91
二次备课



打开的10根小棒和原来的6根小棒合起 来就是16根单根小
棒。从16根单根小棒中减去8根,还剩8根,和剩下的一捆
小棒合起来就 是28根小棒,所以,36减8应该得28。
⑷归纳算法:
①引导学生对照黑板上的操作过程议一议:算式中的36应
该先怎么办?再干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个位上的6不够减时,要从十位上拿出1个
十,也就是10个一,与个位上的6合起来, 然后用16减去8
得8,再把8和剩下的2个十加起来。
②学生回答计算过程,教师把板书补充完整。
③师生回顾学习过程,强化口算方法。
2、反馈练习。(投影出示,师生共同完成)
3、看教科书:并完成“做一做”第2题。
(三)全课小结
小结时启发学生找出今天学习的两位数减一位数与以前
学的不同之处 ,教师点明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位数减
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板书:退位)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36-8=28 36-8=28
10-8=2 16-8=8
26+2=28 20+8=28

















课后教学反思:




92



课前教材解读:




集 体 备 课
第八课时 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练习课(二)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两位数减一位数、整
十数的口算,提高口算的速度。
2、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
3、养成认真计算、自觉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学会运用所学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复习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谁能说说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二、探究新知
1、课本第73页第11题。
2、课本第73页第14题。
说说这些是什么样的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3、课本第73页第13题。
说说从图上可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要求的是什么。
思考一下,该怎样列式?
三、巩固新知
1、课本第73页第12题。
2、课本第73页第16题。
四、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练习课(二)
湖边有22只船,划走7只,还剩多少只?
22-7=15(只)



课后教学反思:



课前教材解读:

93
二次备课







集 体 备 课
第九课时 小括号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认识小括号,初步了解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的运
算顺序。
2、正确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
(二)能力训练点
1、能准确判断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2、能准确地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
3、加强数学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
判断地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小括号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掌握带小括号的两步式题目的计算过程。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直接说得数。
15-6= 17-8= 5+4= 8+4=
5+6= 11-4=
2。说说14-8-3、8+6-7、15-7+5的计算顺序。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加、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
次计算。今天我们继 续学习加、减两步式题。
2、教学例2。
⑴出示糖果投影图:
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⑵同学们拿出圆片,代表五角星,在桌上摆一摆。
想一想:怎样算出还剩几个呢?如何列算式呢?相互之
间可以讨论一下。
⑶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解题思路:
(1)从10个里面去掉2个,再去掉3个,剩下5个。
(2)把2个和3个合起来一共是5个,再从10个里面一
起去掉5个,还剩5个。
(3)怎样列算式呢?板书:“10-2-3=”“10-(2+3)=”
第一种算法:先算10减2,再减3。
第二种算法:计算中要先计算2+3,但这一步在后面 ,这就
需要改变运算顺序,因此要在先计算的这一步加上一个小括
号。板书课题:“小括号”

94
二次备课



师生共同根据小括号的作用,列出两种算法的算式。
10-2-3= 10-(2+3)=
(1) 引导学生计算。
10-2-3= 先算10-2=8,再算8-3=5。(板书结果)
10-(2+3)=先算2+3=5,再算10-5=5。(板书结果)
(三)全课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明确:我们学习了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的计算方法:
“在一 个算式里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板书)
教师指出:这个括号与前面的填括号的题不同,如5+( )
=11是要在括号里填一个数6, 而10-(2+3)括号里给出了
数和加号,是要先算2+3=5。

板书设计:
小括号
10-2-3=5(个)
10-(2+3)=5(个)























课后教学反思:




95



课前教材解读:




集 体 备 课
第十课时 小括号练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熟悉小括号,巩固带小括号的加、减
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2、正确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
教学重难点:掌握带有小括号算式的计算顺序。
教学方法:复习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还记得小括号有什么作用吗?
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呢?
(二)新知
1、课本第76页第5题。
2、课本第77页第6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课本第77页第7题。
知道了什么?怎样解决?
4、课本第77页第8题。
5、课本第77页第9题。
独立完成。
6、课本第77页第10题。
(三)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小括号练习课
10-2-3= 56-(2+3)=
35-8-3= 81-(7+3)=







课后教学反思:




96
二次备课



课前教材解读:




集 体 备 课
第十一课时 连加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 境,学生学会获得有用的数学信息,并能正
确运用连加来解决问题,知道连加算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br>能比较熟练的口算。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
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会分析数学问题,懂得运用连加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主题图。
他们在做什么呢?
(二)新知
1、从这幅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学生汇报,板书。
3、怎样求一共折了多少个星星呢?讨论
汇报板书6+6+6=18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新课“用连加解决问题”
4、这道题为什么是用连加的方法来解决呢?
学生发言。说自己的想法。
5、拓展应用 课本第77页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八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连加
3个小朋友,每人折6个,一个折多少个?
6+6+6=18(个)




课后教学反思:





97
二次备课



课前教材解读:




集 体 备 课
第十二课时 连减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学会获得有用的数学信息,并能正
确运用连减来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
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会分析数学问题,懂得运用连减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带你们去看看昨天的三个小朋友又给我们带来了
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好吗?
(二)新知
出示课本主题图
1、从这幅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学生汇报,板书。
3、怎样求可以装满几袋呢?是不是能全部装完?
讨论交流。
汇报板书每次都减去9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新课“用连减解决问题”
4、这道题为什么是用连减的方法来解决呢?
学生发言。说自己的想法。
板书28-9-9-9=1
说明什么呢?
5、验证做法
我想知道这样做对吗,可以怎样验证呢?
小组讨论。9+9+9+1=28
6、拓展应用 课本第78页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练习十八第3、4题。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连减
28个橘子,9个一袋,可以装几袋?

二次备课
课后教学反思:



98



课前教材解读:




集 体 备 课
第十三课时 连加、连减练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利用有用的数学信息,正确运用
连加连减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
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正确运用连加连减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方法:巩固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口算
课本第8
0页第6题。
(二)新知
1、游戏:课本第79页第5题。
2、课本第80页第7题。
知道了什么?怎么解决?
3、课本第80页第8题。
够吗?像这样的问题要注意什么?
4、课本第80页第9题。
5、课本第80页第10题。
怎样才算可以一起乘坐呢?
(三)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连加、连减练习课
3盘月饼,每盘6个,分给17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一个,
够吗?






课后教学反思:




99
二次备课



课前教材解读:




集 体 备 课
第十四课时 整理和复习(一)
教学目标:
通过对100以内加减法算式算法的复习,加深学生对100
以内加减法的计算熟练程度,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归纳100以内加减法计算的方法,能够熟练计
算100以内加减法。
教学方法:观察发现法、复习法
教学过程:
(一)整理复习
1、出示课本第81页第1题。
观察:那些算式中的7和2可以直接相加?说明理由。
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说说57+9和75+9你是怎么计算的?
2、出示课本第81页第2题。
观察:那些算式中的7和2可以直接相减?说明理由。
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说说57-9和75-9你是怎么计算的?
3、出示课本第81页第3题。
说说每道题的计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独立进行计算。
(二)巩固练习。
1、练习十九第1~3题。
2、练习十九第5题和第9题。
3、练习十九第11题。
4、练习十九第13题
独立计算,汇报。
(三)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一)
57+9= 75+9=


课后教学反思:





100
二次备课

局域网共享-高中音乐教案


旅游板块-煲汤食谱大全及做法


盐碱地能种植的树木-企业推广方式


红楼之迎春花开-为什么手机上网慢


找别扭5-企业推广方式


qq视频斗地主-面相图


冬季男装搭配-孩子的教育问题


办公二人组-各民族春节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