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新旧知识的衔接-2019年文档

玛丽莲梦兔
783次浏览
2020年12月30日 23:0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千言万语还来不及说-鲁迅大全集

2020年12月30日发(作者:于渌)


强化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新旧知识的衔接

小学数学在整个教育阶段发挥着 重要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
喻,相对于初中、高中学习,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内容相对较
少, 同时对于学生的要求也较低,这与小学阶段学生的智力发育
有着直接关系,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从最 初对数字认识、加
减的教学最终到达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等教学,在整
个教学过程中 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完成教学,前期的数学学习是
后期数学学习的基础,也就是说不同阶段的数学知识之 间存在着
联系性[1]。对此,数学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重视不同
阶段新旧知识的衔接 ,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本
文结合笔者工作经验,就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新旧知识的衔接 分
析如下:
一、小学数学新旧知识衔接难度较大的原因分析
小学数学 教学过程中,学生属于主体,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学生会从一年级向六年级升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 教室位置会
发生变化、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教师也会发生变化,不同教师在教
学方式、教学经验、 教学技巧等方面存在差异,在教学过程中不
同年级数学教师主要负责该年级的数学教学,对于前期学习的 内
容基本不会涉及;此外,对于学生而言,每一项教学内容都是新
的,部分学生会从心理上产生 恐慌,感觉到小学数学比较难学。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同阶段学习内容差异性较大,比如一年


级数学学习主要是认识20以内的加减计算并延伸到100以内的
加减;二年级则逐渐 开始涉及到乘法和除法,到了四年级数学学
习则会涉及分数的意义、性质以及计算等,这种教材上的变化 会
对学生造成视觉冲击,让学生感觉到很难。在每一个阶段的考试
过程中,考试的内容也主要是 关于该学期的学习内容,在考试内
容中涉及到旧知识点也极为有限。从这个教学环境而言,小学数
学教学过程中新旧知识点的衔接较少,不利于学生对相关数学知
识的应用。当然,部分数学教学在教学 过程中也没有新旧知识衔
接的意识,加上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这些都使得
实际新 旧知识衔接难度较大[2]。
二、小学数学教学新旧知识衔接方法分析
1.在新知识学习过程中,可以以旧知识中的相关概念、性质
为切入点
小学数学教材在 编写过程中本身就是按照从易到难,循序渐
进的方式,因而前一阶段的学习是后一阶段学习的基础,根据 这
一教学规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新的教学知识点,将前期
学习的相关知识进行回顾,从 而实现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衔接。
比如在小学数学乘法教学过程中,可先从加法入手进行引
入,同时列举出相关的教学案例:①教室里每排可以坐8人,共
有6排,那么班级里共有多少学生,最 初教学的时候,学生会按
照加法进行,也就是8+8+8+8+8+8=48人;②游乐场共有6辆车,
每辆可以坐2人,总共可以坐多少人,2+2+2+2+2+2=12人,然


后 让学生观察上述加法的特点,学生会发现加数是几个相同的数
据,那么有没有一种简便的预算方法内,此 时教师可引出乘法的
概念,所谓的乘法就是将相同的数加起来的快捷方式。其运算结
果称为积, 在上面的例子中,8乘6表示的就是8增加了6倍,
也可以说成6个8连加。此时可以表达为8×6=4 8,第二个例子
就可以表示为2×6=12。通过对加法的复习使得学生认识到乘法
本质也是一 种加法,只是对加法进行了简便运算。让学生对乘法
有一定的认识。
在后续乘法交换率 教学过程中同样的也可以通过案例以及
前期的知识点完成教学,实现新旧知识的衔接,比如,在讲解乘< br>法交换律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通过课前的小活动完成讲解,学
生在跑早操的时候一排是4个人, 然后总共有12排,通过计算
后得到4×12=48,然后当学生跑完早操做广播体操的时候,所
有学生会统一向右转,此时队伍变换之后,每一排变成了12个
人,排数也变成了4排,此时学生通过 计算,12×4=48,通过这
一实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交换律,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可以从
传统的加法入手去分析,依靠加法的计算帮助学生理解乘法以及
乘法交换律等。
2.在教学过程中对部分旧知识点的回顾
数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会用到一些早期学过的知识点, 此时
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对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体回
顾。


比如在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准备
好3根3厘米长 的小棒,4厘米、2厘米、8厘米长的小棒各一
根。先让学生用8厘米的小棒去搭三角形,结果学生不能 完成三
角形的搭设,经过讨论后得出结论:8cm的小棒太长了,其他的
两根小棒太短了。此时 去掉8cm的小棍,用其他的几个小棍就可
以摆出不同的三角形,通过这一教学让学生了解教学内容,同 时
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在证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
第三边的课堂教学中过程中, 可帮助学生复习三角形的概念,根
据教材中的内容“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顺次首尾相连,组成的一
个闭合的平面图形是最基本的多边形”,其中涉及到线段的内
容,教师可询问学生线段的性质,学生会 回答线段有两个端点,
而且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也就是说线段是不可延长的,但是直
线可以无 限延伸,通过复习,让学生再次加深直线和线段相关性
质的认识。通过线段、直线知识的回顾,结合学生 的动手操作能
力,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3]。
3.在讲解习题过程中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以及课外习题也属于教学 的一个
方面,因而教师需要充分的利用教材中的习题以及习题讲解的过
程,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 理解。
比如:学生在掌握万以内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两步计算的
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乘除混合运算题的基础上需要完成混合运
算,在习题讲解过程中使得学生初步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如< /p>


100-25×3=?
在计算过程中既有乘法,也有减法,根据混合运算 的顺序,
先乘除,然后加减,这样在计算的时候,就需要先计算25×3,
在计算出结果后,再 使用100减去25×3的乘积,最终可得到计
算结果。在解答习题的时候,教师可让学生回顾早期关于 加法、
减法、乘法以及除法的相关概念,基本性质等,这样可以在讲解
习题的同时帮助学生回顾 早期已经学习过的旧知识点,进而实现
新旧知识的有效衔接,最终达到综合运用的目的,这也是学生在< br>小学数学学习完成后需要达到的综合能力。
三、结束语
小学数学在教学 过程中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但是不同知识
点之间具有系统性以及新旧知识连贯性特点,在旧知识的基础 上
进行新知识的学习,这也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遵循的基本原则,
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 程中需要深入研究教材,根据不同
阶段的教学要求,及时的将早期旧知识点进行回顾分析,以旧知
识为基础突破新知识。在具体的新旧知识衔接过程中需要从旧知
识中的相关概念、性质入手。重视新知 识点中存在的旧知识,并
且在习题讲解过程中实现新旧知识的综合应用,保?C教学效果。

dnf伊尔本-简历空表格


妩媚网名-乌镇一日游


关于戏曲-结束感情句子


健康晚餐食谱-中秋放假


中小学培训-身心健康


西柏坡旅游-象鼻山


隐藏分-人际关系论文


传染病手抄报图片简单-事业单位章程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