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压轴题专题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经典综合题及答案

萌到你眼炸
773次浏览
2021年01月02日 02:4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鹤蟾片-选择爱

2021年1月2日发(作者:尚志功)


中考数学压轴题专题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经典综合题及答案

一、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1
.如图(
9
)所示(左图为实景侧视 图,右图为安装示意图),在屋顶的斜坡面上安装太
阳能热水器:先安装支架
AB
和< br>CD
(均与水平面垂直),再将集热板安装在
AD

.
为使< br>集热板吸热率更高,公司规定:
AD
与水平面夹角为

1
,且 在水平线上的射影
AF

1.4m
.
现已测量出屋顶斜面与水平面夹 角为

2
,并已知
tan

1
1.082

tan

2
0.412
.如果安装工人确定支架
AB
高为
25cm
,求支架
CD
的高(结果精确到
1cm
)?

【答案】

【解析】


A
作< br>AFCD

F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用
θ
1

θ
2
表示出
DF

EF
的值,又可证
四边 形
ABCE
为平行四边形,故有
EC=AB=25cm
,再再根据
D C=DE+EC
进行解答即可.


2
.在矩形
ABCD< br>中,
AD

AB
,点
P

CD
边上 的任意一点(不含
C

D
两端点),过点
P

PF ∥BC
,交对角线
BD
于点
F




1
)如图
1
,将
△PDF
沿对角线
B D
翻折得到
△QDF

QF

AD
于点
E
.求证:
△DEF
是等
腰三角形;


2
)如图
2
,将
△PDF
绕点
D
逆时针方向旋转得到
△P'DF'
,连接
P'C

F'B
.设旋转角为
α



α

180°
).





α

∠BDC
,即
DF'
在< br>∠BDC
的内部时,求证:
△DP'C∽△DF'B


②< br>如图
3
,若点
P

CD
的中点,
△DF'B
能否为直角三角形?如果能,试求出此时
tan∠DBF'
的值,如果不能,请说明理 由.

【答案】(
1
)证明见解析;(
2

证明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
)根据翻折的 性质以及平行线的性质可知
∠DFQ=∠ADF
,所以
△DEF
是等腰三角形;


2


由于
PF∥BC
, 所以
△DPF∽△DCB
,从而易证
△DP′F′∽△DCB

< br>②
由于
△DF'B
是直角三角形,但不知道哪个的角是直角,故需要对该三角形 的内角进行分
类讨论.

【详解】(
1
)由翻折可知:
∠DFP=∠DFQ


∵PF∥BC


∴∠DFP=∠ADF


∴∠DFQ=∠ADF


∴△DEF
是等腰三角形;
< br>(
2





α

∠ BDC
,即
DF'

∠BDC
的内部时,

∵∠P′DF′=∠PDF


∴∠P′DF′

∠F′D C=∠PDF

∠F′DC


∴∠P′DC=∠F′DB


由旋转的性质可知:
△DP′F′≌△DPF


∵PF∥BC


∴△DPF∽△DCB


∴△DP′F′∽△DCB


1
3
.


2
3
DCDP'




DBDF'
∴△DP'C∽△DF'B




∠F′DB=90°
时,如图所示,

∵DF′=DF=

1
BD


2
DF'1



BD2
DF'1



BD2
∴tan∠DBF′=




∠DBF′=90 °
,此时
DF′
是斜边,即
DF′

DB
,不符合 题意;


∠DF′B=90°
时,如图所示,

1
BD


2
∴∠DBF′=30°


∵DF′=DF=
∴tan∠DBF′=
3
.

3

【点睛】本题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综合问题,涉及旋转的性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相
似三角 形的性质以及判定等知识,综合性较强,有一定的难度,熟练掌握相关的性质与定
理、运用分类思想进行 讨论是解题的关键
.


3
.已知
Rt△ABC
中 ,
∠ACB=90°
,点
D

E
分别在
BC

AC
边上,连结
BE

AD
交于点
P


AC=kBD

CD=kAE

k
为常数,试 探究
∠APE
的度数:


1
)如图
1
, 若
k=1
,则
∠APE
的度数为




2
)如图
2
,若
k=
3
,试问(
1
)中的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请说明理由;若不成
立,求出
∠APE
的 度数.


3
)如图
3
,若
k=
3
,且
D

E
分别在
CB

CA
的延长线 上,(
2
)中的结论是否成立,
请说明理由.


【答案】 (
1

45°
;(
2
)(
1
)中结论不成 立,理由见解析;(
3
)(
2
)中结论成立,理


由见 解析
.

【解析】

分析:(
1
)先判断出四边形
ADBF
是平行四边形,得出
BD=AF

BF=AD
,进 而判断出
△FAE≌△ACD
,得出
EF=AD=BF
,再判断出
∠ EFB=90°
,即可得出结论;


2
)先判断出四边形
ADBF
是平行四边形,得出
BD=AF

BF=AD
,进而判断出
△FAE∽△ACD
,再判断出
∠EFB=90°
,即可得出结论;


3
)先判断出四边形
ADBF
是平行四边形,得出
BD= AF

BF=AD
,进而判断出
△ACD∽△HEA
,再判断出∠EFB=90°
,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
1
)如图
1
,过点
A

AF∥CB
,过点
B

B F∥AD
相交于
F
,连接
EF



∴∠ FBE=∠APE

∠FAC=∠C=90°
,四边形
ADBF
是平 行四边形,

∴BD=AF

BF=AD


∵AC=BD

CD=AE


∴AF=AC


∵∠FAC=∠C=90°


∴△FAE≌△ACD


∴EF=AD=BF

∠FEA=∠ADC


∵∠ADC+∠CAD=90°


∴∠FEA+∠CAD=90°=∠EHD


∵AD∥BF


∴∠EFB=90°


∵EF=BF


∴∠FBE=45°


∴∠APE=45°




2
)(
1
)中结论不成立,理由如下:

如图< br>2
,过点
A

AF∥CB
,过点
B

BF∥AD
相交于
F
,连接
EF



∴∠FBE=∠APE

∠FAC=∠C=90°
,四边形
ADBF
是平行四边形,


∴BD=AF

BF=AD


∵AC=< br>3
BD

CD=
3
AE


ACCD

3


BDAE
∵BD=AF



ACCD

3


AFAE
∵∠FAC=∠C=90°


∴△FAE∽△ACD



ACADBF

3

∠FEA=∠ADC


AFEFEF
∵∠ADC+∠CAD=90°


∴∠FEA+∠CAD=90°=∠EMD


∵AD∥BF


∴∠EFB=90°



Rt△EFB
中,
tan∠FBE=
∴∠FBE=30°
,< br>
∴∠APE=30°



3
)(
2)中结论成立,如图
3
,作
EH∥CD

DH∥BE

EH

DH
相交于
H
,连接
AH


EF3



BF3

∴∠APE=∠ADH

∠HEC=∠C=90°
,四边形
EBDH
是平行四边形,

∴BE=DH

EH=BD


∵AC=
3< br>BD

CD=
3
AE


ACCD

3


BDAE
∵∠HEA=∠C=90°


∴△ACD∽△HEA



ADAC

3
∠ADC=∠HAE


AHEH
∵∠CAD+∠ADC=90°


∴∠HAE+∠CAD=90°



∴∠HAD=90°



Rt△DAH
中,
tan∠ADH=
∴∠ADH=30°


∴∠APE=30°


点睛:此题是三角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 的判定和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
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构造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的判 定和性质.

AH
3


AD

4.已知:如图,在
Rt△ABC
中,
∠ACB=90°
,点
M< br>是斜边
AB
的中点,
MD∥BC
,且
MD=CM
,< br>DE⊥AB
于点
E
,连结
AD

CD


1
)求证:
△MED∽△BCA



2
)求证:
△AMD≌△CMD



3
)设
△MDE
的面积为
S
1
,四边形
BCMD< br>的面积为
S
2
,当
S
2
=
值.

17
S
1
时,求
cos∠ABC

5
< br>【答案】(
1
)证明见解析;(
2
)证明见解析;(
3

cos∠ABC=
【解析】

【分析】

5
.

7

1
)易证
∠DME=∠CBA

∠ACB=∠MED=90°
,从而可证明
△MED∽△BCA



2
)由
∠ACB=90°
,点
M
是斜 边
AB
的中点,可知
MB=MC=AM
,从而可证明
∠AMD=∠C MD
,从而可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证明
△AMD≌△CMD



3
)易证
MD=2AB
,由(
1
)可知:
△MED ∽△BCA
,所以
2
S
1
S
V
ACB
< br>MD

1



,所以

AB< br>
4
S
△MCB
=

S
1
ME12

S
△ACB
=2S
1
,从而可求出
S< br>△EBD
=S
2

S
△MCB

S
1
=S
1
,由于,从而可
SEB
25
V
EBDME57

,设
ME=5x

EB=2x
,从而可求出
AB=14x

BC=
,最后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
EB22
定义即可求出答案.

【详解】


1

∵MD∥BC


∴∠DME=∠CBA


∵∠ACB=∠MED=90°


∴△MED∽△BCA



2

∵∠ACB=90°
,点
M
是斜边
AB
的中点,

∴MB=MC=AM


∴∠MCB=∠MBC


∵∠DMB=∠MBC


∴∠MCB=∠DMB=∠MBC


∵∠AMD=180°

∠DMB


∠CMD=180°

∠MCB

∠MBC+∠DMB=180°

∠MBC< br>,

∴∠AMD=∠CMD



△AMD

△CMD
中,


MDMD


AMDCMD



AMCM

∴△AMD≌△CMD

SAS
);

3

∵MD=CM


∴AM=MC=MD=MB


∴MD=2AB


由(
1
)可知:
△MED∽△BCA



2
S
1
S
V
ACB

MD

1






AB

4
∴S
△ACB
=4S
1


∵CM

△ACB
的中线,

∴S
△MCB
=
1
S
△ACB
=2S
1


2
2
S
1


5
∴S
△EBD< br>=S
2

S
△MCB

S
1
=
S
1
S
V
EBD

ME


EB
S
1
ME


2


S
1
EB
5

ME5



EB2

ME=5x

EB=2x


∴MB=7x


∴AB=2MB=14x


MDME1



ABBC2
∴BC=10x



∴cos∠ABC=
【点睛】

BC10x5

.

AB14x7
本题考查相似三角形的 综合问题,涉及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
判定,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 形面积的面积比,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等知识,综
合程度较高,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相关的性质及定理进 行解题是关键
.


5.如图,在⊙O的内接三角形ABC中,∠ACB=9 0°,AC=2BC,过C作AB的垂线l交⊙O
于另一点D,垂足为E.设P是
PD,PD交 AB于点G.

(1)
求证:
△PAC∽△PDF


(2)若AB=5,,求PD的长;

=x,tan∠AFD=y,求y与x之间的函 数关系式.(不要求写出
上异于A,C的一个动点,射线AP交l于点F,连接PC与
(3)在 点P运动过程中,设
x的取值范围)


【答案】(1)证明见解析;(2)
【解析】

;(3).

试题分析:(
1
)应用圆周角定理证明
∠APD

∠FPC
,得到
∠APC

∠FPD
,又由
∠PAC

∠ PDC
,即可证明结论
.

(2)由AC=2BC,设,应用勾股定理即可求 得BC,AC的长,则由AC=2BC得
可知△APB是等腰直角三角,由△ACE∽△ABC可求得A E,CE的长,由
形,从而可求得PA的长,由△A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求得EF=AE=4,从而求 得DF的长,
由(1)△PAC∽△PDF得,即可求得PD的长.

,由角的转换可 得
,由△AGD∽△PGB可得,两
(3)连接BP,BD,AD,根据圆的对称性,可得,由△AGP∽△DGB可得
式相乘可得结果.

试题解析:(
1
)由
APCB
内接于圆
O
,得
∠FPC

∠B< br>,


∵∠B

∠ACE

90°

∠BCE

∠ACE

∠APD

∴∠APD< br>=
∠FPC.

∴∠APD

∠DPC

∠FPC

∠DPC
,即
∠APC

∠FPD.



∵∠PAC

∠PDC

∴△PAC∽△ PDF.

(2)连接BP,设

∵△ACE∽△ABC,∴
∵AB ⊥CD,∴
如图,连接
BP


∵,∴△APB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PAB=45°,.

.

,∵∠ACB=90°,AB=5,
.∴
,即
.

. ∴.

∴△AE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 ∴EF=AE=4. ∴DF=6.

由(1)△PAC∽△PDF得
∴PD的长为.

,即.


3
)如图,连接
BP

BD< br>,
AD


∵AC=2BC,∴根据圆的对称性,得AD=2DB,即
∵AB⊥CD

BP⊥AE

∴∠ABP

∠AF D.

∵,∴
.

.

.

.

.

∵△AGP∽△DGB,∴
∵△AGD∽△PGB ,∴

∵,∴
,即
.

∴与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考点:
1.
单动点问题;
2.
圆周角定理 ;
3.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4.
勾股定理;
5.
等腰 直
角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6.
垂径定理;
7.
锐角三角函数定义;
8.
由实际问题列函数关系式
.



6
.问题背景
:

如图(
a

,

A

B
在直线
l
的同侧,要在直线
l
上 找一点
C
,使
AC

BC
的距离之和最
小,我们可 以作出点
B
关于
l
的对称点
B′,
连接
A B′< br>与直线
l
交于点
C
,则点
C
即为所求
.


1
)实践运用:


如图
(b )
,已知,
⊙O
的直径
CD

4
,点
A

⊙O
上,
∠ACD=30°

B
为弧
AD
的中点,
P

直径
CD
上一动 点,则
BP+AP
的最小值为




2
)知识拓展:

如图
(c)
,在
Rt △ABC
中,
AB=10

∠BAC=45°

∠BAC< br>的平分线交
BC
于点
D

E

F
分 别是
线段
AD

AB
上的动点,求
BE+EF
的最 小值,并写出解答过程.

【答案】解:(
1

22



2
)如图,在斜边
AC
上截取
AB′=AB
,连接
BB′



∵AD
平分
∠BAC


B
与点
B′
关于直线
AD
对称.

过点
B′

B′F⊥AB,
垂足为
F
,交
AD
E
,连接
BE


则线段
B′F
的长即为所求
(
点到直线的距离最短
)



Rt△AFB

中,
∵∠BAC=45
0
, AB

=



∴BE+EF
的最小值为
【解析】

试题分析:(
1
)找点
A
或点
B
关于
CD
的对称点,再连接其 中一点的对称点和另一点,和
MN
的交点
P
就是所求作的位置,根据题意先求 出
∠C′AE
,再根据勾股定理求出
AE
,即可
得出
PA+ PB
的最小值:

如图作点
B
关于
CD
的对称点< br>E
,连接
AE

CD
于点
P
,此时
PA+PB
最小,且等于
A
.作直

AC′
,连接
C′E


根据垂径定理得弧
BD=

DE






∵∠ACD=30°

∴∠AOD=60°

∠DOE=30°

∴∠AOE=90°


∴∠C′AE=45°



AC
为圆的直径,
∴∠AEC′=90°


∴ ∠C′=∠C′AE=45°

∴C′E=AE=
∴AP+BP
的最小值是< br>22



2
)首先在斜边
AC
上截取AB′=AB
,连接
BB′
,再过点
B′

B′F⊥A B
,垂足为
F
,交
AD

E
,连接
BE< br>,则线段
B′F
的长即为所求.

AC′=
22



7
.已知:
△ABC
内接于
⊙O

D
是弧
BC
上一点,
OD⊥ BC
,垂足为
H



1
)如图
1
,当圆心
O

AB
边上时,求证:
AC=2OH



2
)如图
2
,当圆心
O

△ABC
外部时,连接
AD

CD

AD

BC< br>交于点
P
,求证:


∠ACD=∠APB

< br>(
3
)在(
2
)的条件下,如图
3
,连接
B D

E

⊙O
上一点,连接
DE

BC< br>于点
Q
、交
AB
于点
N
,连接
OE

BF

⊙O
的弦,
BF⊥OE
于点
R

DE
于点
G
,若
∠ACD

∠ABD=2∠BDN

AC=

BN=

tan∠ABC=
,求
BF
的长.


【答案】(
1
)证明见解析;(
2
)证明见解析;(
3

24.

【解析】
试题分析:(
1
)易证
OH

△ABC
的中位线,可得
AC=2OH
;(
2

∠APB=∠PAC+∠ACP
,< br>∠ACD=∠ACB+∠BCD
,又
∵∠PAC =∠BCD
,可证
∠ ACD=∠APB
;(
3
)连接
AO
延长交于
⊙O
于点
I
,连接
IC

AB

OD
相交于点
M
,连接
OB
,易证
∠GBN=∠ABC
,所以
B G=BQ.

Rt△BNQ
中,根据
tan∠ABC=
,可求得NQ

BQ
的长
.
利用圆周角定理可求得
IC

AI
的长度,设
QH=x
,利用勾股定理可求出
QH
和< br>HD
的长度,利用垂径定理可求得
ED
的长
度,最后利用
ta n∠OED=
即可求得
RG
的长度,最后由垂径定理可求得
BF
的长 度.

试题解析:(
1
)在
⊙O
中,
∵OD⊥BC

∴BH=HC



O

AB
的中点,
∴AC=2OH


2
)在
⊙O
中,∵OD⊥BC



BD=

CD

∴∠PAC=∠BCD

∵∠APB=∠PAC+∠ACP

∠ACD=∠A CB+∠BCD

∴∠ACD=∠APB
;(
3
)连接
AO
延长交于
⊙O
于点
I
,连接
IC

AB< br>与
OD
相交于点
M
,连接
OB


∵∠ACD

∠ABD=2∠BDN

∴∠ACD

∠BD N=∠ABD+∠BDN

∵∠ABD+∠BDN=∠AND

∴∠ACD< br>﹣
∠BDN=∠AND

∵∠ACD+∠ABD=180°

∴2∠AND=180°

∴∠AND=90°

∵tan∠ABC=






∴∠ABC=∠QDH

∵OE=OD



∵∠BNQ=∠QHD=90°

∴∠ OED=∠QDH

∵∠ERG=90°

∴∠OED=∠GBN

∴∠GBN=∠ABC

∵AB⊥ED

∴BG=BQ=

GN=NQ=





∴IC=

由勾股定理可求得:
∵∠ACI=90°

tan∠AIC=tan∠ ABC=
AI=25



QH=x
∵tan∠ABC=tan∠ODE=
BH=BQ+QH=
∵OB
2
=B H
2
+OH
2






∴HD=2x

∴OH=OD

HD=

, 解得:,当
QH=
时,
∴QD=
∴ND=
时,
∴QD=∴ND=NQ+QD=
∵tan∠OED=
∴EG=


∴MN=

MD=15,∵

∴QH=
不符合题意,舍去,当< br>QH=


ED=



∴GD=GN+ND=



∴ BR=RG+BG=12,∴BF=2BR=24


,∴E G=ED

GD=

RG

∴RG=

考 点:
1
圆;
2
相似三角形;
3
三角函数;
4
直角三角形
.


8
.水库大坝截面的迎水坡坡比(
DE

AE
的长度之比)为
1

0.6
,背水坡坡比为
1

2

大坝高
DE=30
米,坝顶宽
C D=10
米,求大坝的截面的周长和面积.



【答案】故大坝的 截面的周长是(
6
34
+30
5
+98
)米,面积是
1470
平方米.

【解析】

试题分析:先根据两个坡比求出< br>AE

BF
的长,然后利用勾股定理求出
AD

BC
,再由大
坝的截面的周长
=DC+AD+AE+EF+BF+BC
,梯形的面 积公式可得出答案.

试题解析:

迎水坡坡比(
DE
与< br>AE
的长度之比)为
1

0.6

DE=30m

∴AE=18
米,



RT△AD E
中,
AD=
DE
2
AE
2
=6
34< br>米


背水坡坡比为
1

2


∴BF=60
米,


RT△BCF
中,
BC=< br>CF
2
BF
2
=30
5
米,


周长
=DC+AD+AE+EF+BF+BC=6
34
+10+30
5
+88=

6
34
+30
5
+98
)米 ,

面积
=

10+18+10+60

×30÷ 2=1470
(平方米).

故大坝的截面的周长是(
6
34
+30
5
+98
)米,面积是
1470
平方米.


9
.如图,
AB

⊙O
的直径,
PA< br>、
PC

⊙O
分别相切于点
A

C

PC

AB
的延长线于点
D

DE⊥PO

PO
的延长线于点
E


(1)
求证:
∠EPD=∠EDO


(2)
若< br>PC=3

tan∠PDA=
3
,求
OE
的长.
4

【答案】(
1
)见解析;(
2

【解析】

【分析】

5
.

2

1
)由切 线的性质即可得证
.

2
)连接
OC
,利用
tan ∠PDA=
OC=
3
,可求出
CD=2,
进而求得
4
3
,再证明
△OED∽△DEP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勾股定理即可求出
OE
的长
.

2
【详解】


1
)证明:
∵PA

PC

⊙O
分别相切于点
A< br>,
C


∴∠APO=∠CPO, PA⊥AO


∵DE⊥PO


∴∠PAO=∠E=90°


∵∠AOP=∠EOD



∴∠APO=∠EDO


∴∠EPD=∠EDO.


2
)连接
OC


∴PA=PC=3


∵tan∠PDA=
3


4


Rt△PAD
中,


AD= 4

PD=
PA
2
AD
2
=5


∴CD=PD-PC=5-3=2



∵tan∠PDA=
3


4


Rt△OCD
中,

OC=
3


2
OD=
OC
2
 CD
2
=
5


2
∵∠EPD=∠ODE

∠OCP=∠E=90°


∴△OED∽△DEP


PDPEDE
===2


DODEOE
∴DE=2OE,



5

25
,在
Rt△OED
中,
OE
2
+DE
2=OD
2
,即
5OE
2
=

=

4

2

∴OE=
5


2
2

【点睛】

本题考查了切线的性质;锐角三角函数; 勾股定理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充分利用
tan∠PDA=
3
,得线段的长是解 题关键
.

4

10
.超速行驶是引发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 .上周末,小明和三位同学尝试用自己所学的知
识检测车速,如图,观测点设在到万丰路(直线
AO
)的距离为
120
米的点
P
处.这时,一
辆小轿车由西 向东匀速行驶,测得此车从
A
处行驶到
B
处所用的时间为
5
秒且
∠APO

60°

∠BPO

45°



1
)求
A

B
之间的路程;


2
)请判断此车是否超过了万丰路每小时
65
千米的限制速度?请说明理由 .(参考数
据:
21.414,31.73
).



【答案】

【小题
1

73.2

【小题
2
】超过限制速度.

【解析】

解:(
1

AB100(31)
(2)
此车制速度
v=
73.2 (

)

…6


=18.3





11
.已知
AB

⊙O
的直径,弦
CD⊥AB

H
,过
CD
延长线上一点
E

⊙O
的切线交
AB
延长线于
F
,切点为
G
,连接
AG

CD
K



1
)如图
1
,求证:KE

GE



2
)如图
2
,连接
CABG
,若
∠FGB

1
∠ACH
,求 证:
CA∥FE


2
3

AK

10
,求
CN
5

3
)如图
3
,在(< br>2
)的条件下,连接
CG

AB
于点
N
,若
sinE

的长.


【答案】(
1
)证 明见解析;(
2

△EAD
是等腰三角形.证明见解析;(
3

【解析】

试题分析:

20
10
.

13

1
)连接
OG
,则由已知易得
∠ OGE=∠AHK=90°
,由
OG=OA
可得
∠AGO=∠OAG
,从而可

∠KGE=∠AKH=∠EKG
,这样即可得到
KE=GE



2
)设
∠FGB=α
,由
AB
是 直径可得
∠AGB=90°
,从而可得
∠KGE=90°-α
,结合
GE=KE
可得
∠EKG=90°-α
,这样在
△GKE
中可得∠E=2α
,由
∠FGB=
∠E=∠ACH
,由此即可得到
CA ∥EF



3
)如下图
2
,作
NP⊥A C

P


1
∠ACH
可得
∠ACH=2 α
,这样可得
2


由(
2
)可知
∠ACH=∠ E
,由此可得
sinE=sin∠ACH=
CH=4a
,则
tan∠ CAH=
AH3

,设
AH=3a
,可得
AC=5a

AC5
CH4

,由(
2
)中结论易得
∠CA K=∠EGK=∠EKG=∠AKC
,从而可
AH3

CK=AC=5a,由此可得
HK=a

tan∠AKH=
AH
3
,< br>AK=
10
a
,结合
AK=
10
可得
a=1

HK

AC=5
;在四边形
BGKH
中,由∠BHK=∠BKG=90°
,可得
∠ABG+∠HKG=180°
,结合
∠AKH+∠GKG=180°

∠ACG=∠ABG
可得
∠ACG=∠A KH



Rt△APN
中,由
tan∠CAH=
tan∠ACG=
4PN

,可设
PN=12b

AP=9 b
,由
3AP
PN5

tan∠AKH=3
可得
C P=4b
,由此可得
AC=AP+CP=
13b
=5
,则可得
b=
,由
CP13
此即可在
Rt△CPN
中由勾股定理解出
CN
的长
.

试题解析:


1
)如图
1
,连接
OG



∵EF

⊙O

G


∴OG⊥EF


∴∠AGO+∠AGE=90°


∵CD⊥AB

H


∴∠AHD=90°


∴∠OAG=∠AKH=90°


∵OA=OG


∴∠AGO=∠OAG


∴∠AGE=∠AKH


∵∠EKG=∠AKH


∴∠EKG=∠AGE


∴KE=GE



2
)设
∠FGB=α


∵AB
是直径,

∴∠AGB=90°


∴∠AGE=∠EKG=90°

α


∴∠E=180°

∠AGE

∠EKG=2α


∵∠FGB=
1
∠ACH


2


∴∠ACH=2α


∴∠ACH=∠E


∴CA∥FE



3
)作
NP⊥AC

P


∵∠ACH=∠E


∴sin∠E=sin∠ACH=

CH=
2
AH3

,设
AH=3a

AC=5a< br>,

AC5
2
ACCH4a

tan∠CAH=
CH4



AH3
∵CA∥FE


∴∠CAK=∠AGE


∵∠AGE=∠AKH


∴∠CAK=∠AKH


∴AC=CK=5a

HK=C K

CH=4a

tan∠AKH=
∵AK=
10



AH
=3

AK=
AH
2
HK
2
10a


HK
10a10


∴a=1

AC=5


∵∠BHD=∠AGB=90°


∴∠BHD+∠AGB=180°


在四边形
BGKH
中 ,
∠BHD+∠HKG+∠AGB+∠ABG=360°


∴∠ABG+∠HKG=180°


∵∠AKH+∠HKG=180°


∴∠AKH=∠ABG


∵∠ACN=∠ABG


∴∠AKH=∠ACN


∴tan∠AKH=tan∠ACN=3


∵NP⊥AC

P


∴∠APN=∠CPN=90°



Rt△APN
中,< br>tan∠CAH=

Rt△CPN
中,
tan∠ACN=
∴C P=4b


∴AC=AP+CP=13b


∵AC=5


∴13b=5


∴b=
PN4

,设
PN=12b
,则
AP=9b


AP3
PN
=3


CP
5


13


∴CN=
PN
2
CP
2
=< br>410b
=
20
10


13


12
.如图,某人在山坡坡脚
C
处测得一座建筑物顶点
A
的 仰角为
63.4°
,沿山坡向上走到
P
处再测得该建筑物顶点
A的仰角为
53°
.已知
BC

90
米,且
B< br>、
C

D
在同一条直线上,山
坡坡度
i
=< br>5

12


(1)
求此人所在位置点
P< br>的铅直高度.
(
结果精确到
0.1

)

( 2)
求此人从所在位置点
P
走到建筑物底部
B
点的路程
(< br>结果精确到
0.1

)(
测倾器的高度忽
略不计,参考数据:
tan53°≈
4

tan63.4°≈2)

3

【答案】(
1
)此人所在
P
的铅直高度约为
14.3
米;(
2
)从
P
到点
B
的路程约为
127.1< br>米

【解析】

分析:
(1)

P

PF⊥BD

F
,作
PE⊥AB

E
, 设
PF

5x
,在
Rt△ABC
中求出
AB
,用含
x
的式子表示出
AE

EP
,由
tan∠ APE
,求得
x
即可;
(2)

Rt△CPF
中, 求出
CP
的长
.

详解:过
P

PF⊥B D

F
,作
PE⊥AB

E



斜坡的坡度
i

5:12



PF

5x

CF

12x



四边形
BFPE
为矩形,

∴BF

PEPF

BE.


RT△ABC
中,
BC

90


tan∠ACB

AB


BC
∴AB

tan63.4°×BC≈2×90

180


∴AE< br>=
AB

BE

AB

PF
180

5x


EP

BC

CF≈90

120x.



RT△AEP
中,

tan∠APE
=< br>∴x

AE1805x4
=


EP90+12x3
20


7
100
14.3
.

7
∴PF
5x

答:此人所在
P
的铅直高度约为
14.3
.



(1)

CP

13x


2 0

37.1

BC

CP

90

37.1

127.1.

7
答:从
P
到点
B
的路程约为
127.1

.

∴CP
13×
点睛:本题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关键是正确的画出与实际问题相符合的几 何图
形,找出图形中的相关线段或角的实际意义及所要解决的问题,构造直角三角形,用勾股
定 理或三角函数求相应的线段长
.

园林设计平面图-七夕送什么


空气污染的原因-旅途愉快


安装qq飞车-咏月


牛顿第二定律习题-好听


超过-家乡的变化作文


牛肉派-梦想城市


唱片骑师-研制的近义词


qq绿钻有什么用-百合花折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