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案例四则

余年寄山水
593次浏览
2021年01月14日 23:1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孙悟空新传-心田上的百合花阅读答案

2021年1月14日发(作者:邓之诚)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案例
南漳小学 连旭兰
教材解析: 这篇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讲述了一个卖
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 写实和写虚交替进行,
美丽的幻象和残酷的现实更迭出现,是这篇童话的特点,也是这
个凄美的 故事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作者开头描写了小女孩的处境:大年夜的街头又冷又黑,天
下着雪, 小女孩还在街头卖火柴。接着,写了小女孩为了暖和自
己,五次擦燃火柴,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的种种幻 象──暖和的
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祥的奶奶,直至跟奶奶一
起飞走。最后讲小 女孩被冻死在街头。
选编本课的主要意图,一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切
实关注课文中 人物的命运,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体会
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三是 通过课文,
使学生走近安徒生,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 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
物的命运,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
教学的难点是理解文中最后三个自然段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乖巧、围裙、硬币、裂缝、
橱窗、圣诞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
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课堂实录:
师:卖火柴 的小女孩的生活是那样悲惨,她的幻想是那么美
好!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命运牵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请 大家再
读读课文的最后3个自然段,联系上文,提出你们认为值得讨论
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讨 论。


(生读书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你们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 生:课文说小女孩和奶奶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
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我的问题是这个地 方是什么样的地方?这
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师:好,还有别的问题吗?
生:小女孩为什么死了,嘴角还带着微笑呢?
生:我注意到结尾用了两个幸福,小女孩死得那么惨,为什
么还用“幸福”?
师:这些问题都很有价值。那你们能不能自己找到答案呢?
在小组内讨论讨论。
(生讨论交流。)
师:找到答案了吗?谁先来说。
生:我想“没有寒冷,没有饥饿 ,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可能
是小女孩梦想中的天堂吧。因为现实生活中穷人是不可能没有寒
冷、 饥饿和痛苦的,只有传说中的天堂才有可能。
师:是的,小女孩“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 痛
苦的地方去了”,实际上是说小女孩悲惨地死去了。
生:我读懂了为什么小女孩死了嘴上还 带着微笑这个问题。
因为小女孩在临死的时候出现了那么多美好的幻象,她是在美好
的幻想中死 去的,特别是见到了最疼爱她的奶奶,所以她死了嘴
上还带着微笑。
师:读到这里,我们的心 情是那样沉重。一个有着美好幻想
的小女孩,一个想过幸福生活的小女孩,却悲惨地死去了!接着
说,你们还读懂了什么?
生:第二个幸福并不是真正的幸福,说她“走向新年的幸福
中去”实际上就是说她死了。 生:我对结尾的两个“幸福”是这样想的:小女孩并没有真
正的幸福,但她在临死前看到了她最希望 得到的东西,特别是能
跟唯一疼爱她的奶奶在一起,她觉得幸福。
师:你们的理解都有道理。 安徒生这位伟大的作家,有着博
大的胸怀和善良仁慈的心,他是多么希望像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样
的穷人,能获得真正的幸福。谁还想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课文第8自然段写道:“‘有一个什么人快 要死了。’
小女孩说。唯一疼她的奶奶活着的时候告诉过她:一颗星星落下


来, 就有一个灵魂要到上帝那儿去了。”读到这个地方我心里十
分难受,因为这个可怜的小女孩不知道这一次 要到上帝那儿去的
就是她自己。
生:这段话也让我很感动:“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 br>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
死了。”这里让我有一种十分凄凉 的感觉。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
人们快乐地迎接新年,可是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再也看不到新年
的太阳了。
师:同学们,这个卖火柴的小女孩,生活是这样痛苦,幻想
是这样美好,而结局是 这样的悲惨。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我们的
心。有个叫刘倩倩的中国孩子读了这个童话,深受感动,写下了
一首小诗《你别问,这是为什么》,让我们来一起读读这首诗。
(生读。)
师:《 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让每一个读者都深受感动。
两百年过去了,安徒生作品中这个充满幻想的孤苦伶 仃的小女孩
一直活在我们的心中。课后,请同学们写几句话,送给那位“卖
火柴的小女孩”。安 徒生一生写下了一百多篇童话,受到全世界
儿童和大人的喜爱。在这节课的最后,老师向大家推荐《安徒 生
童话全集》。希望同学们像今天一样用心去阅读,你一定会受益
匪浅。


《藏戏》教学案例
南漳小学 连旭兰
教材解析:
中 国的民族戏曲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有据可考的就有275
个剧种。,是藏族地区普遍流行、在祖国百花 艺苑中一个独具特
色的剧种。藏戏艺术有600多年的历史,比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
400多年 ,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课文按说明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以总—分—总的关系结构
文 章。先用三个排比句概括介绍藏戏主要特点:“戴着面具演出”
“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 五天”。接下来详细写
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许下宏愿,发誓架桥”
“组成 了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
铁索桥,同时,成为藏戏的开山鼻祖”。紧接 着介绍藏戏的重要
特征──“面具”的特点及作用。然后简略地说明其他特色:舞
台简朴;剧情 靠解说、说唱来描述;开场、正戏、结尾固定的程
式;唱腔、动作丰富多彩;演出时间长等。最后用一句 话总结全
文,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随着作
者脉络清楚、有点有面 、有详有略的描述,绚丽多彩的藏戏以及
它那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篇课文 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民俗散文。
它以准确性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在内 容、表达顺
序、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北京的春节》有较大的不同。
从内容看,《北京 的春节》介绍的是节日风俗,而本文侧重介绍
藏戏的形成及艺术特色;从表达顺序看,《北京的春节》以 时间
为序,而本文以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从表达的方法看,《北京
的春节》运用了列数字、举 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方法,而本
文主要采用比喻、反问、象征、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看,《北京的春节》的语言自然、平实、准确、精练,
京味浓郁,耐人寻味,而本文的语 言丰富多样、生动传神,颇具
文学色彩。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领学生 了解本文的表达方法及
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生动形象地表达;二是通过了解藏戏的形成
及其特色 ,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了
解藏族的文化。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剧种、面具、激流、发誓、旷野、布施、鼻祖、
柔顺、压抑、能歌善舞、别无所求、蜂拥 而至、铺天盖地、肃然
起敬、美不胜收”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
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
表达方法。
课堂实录:
师:藏戏有什么特色呢?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生:课文一开始,就概括地写了藏戏的特点。 我给大家读一
读(朗读1—3自然段)。从这三个自然段,也就是这三个反问句
中,我们知道了 藏戏有“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
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特点。
师:你 很会读书,从作者开篇的连续三个自然段,也就是连
续三个反问句中,概括出了藏戏的特色。同学们,我 们一起读读
这三个自然段。
生:课文还具体描写了藏戏的面具,在课文的8—16自然段。
我和同桌一起给大家读一读。
(朗读8—16自然段。)
生: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在藏戏里,身份相同的人所戴
的面具颜色和形状基本相同。不同的颜色和形状是代表着不同的
身份和意义的。
生:我来补 充一下。在16自然段,作者还写了藏戏面具得以
保留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 ,让人物
形象突出、性格鲜明。
师:两位同学合作学习后,分工汇报,让我们了解了藏戏里< br>面具的特色和保留下来的原因,谢谢你们。但是面具是怎样运用
象征和夸张手法呢,谁能再具体地 说说?
生:我来说。比如,面具用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意义,白
色代表纯洁,红色代表威严 ,绿色代表柔顺,黄色代表吉祥等等,


就是象征手法。我们也可以想象这些面具在色彩上 ,尤其在形状
上肯定非常夸张,比如,“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示压抑和恐
怖”“村民老人的 面具则用白布或黄布缝制,眼睛、嘴唇处挖一
个窟窿,以示朴实敦厚”,这样就让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 明了。
师:补充得非常好!了解藏戏的面具,我们可以感受到藏族
人民的智慧,感受到藏戏的 独特魅力!除了面具,藏戏其他方面
还有哪些特色呢?我们继续交流。
„„
师:同 学们,我们回顾全文,作者开篇用反问的手法概括地
写了藏戏的特色,中间写藏戏的形成,最后又对藏戏 的特色做了
详细生动的描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大家仔细想想。
生:我想这是因为藏戏 的特色太鲜明了,所以作者开篇就概
括写它的特色,而且用反问形式,情感非常强烈。
生:我 想,作者仅仅在开篇这样概括介绍藏戏的特色,读者
并不能具体了解藏戏到底有什么特色,所以课文后面 又浓墨重彩
地描写,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为人民服务》教学案例
南漳小学 连旭兰
教材解析: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于1944年9月 8日在张思德同
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
有许多困难需 要克服。毛泽东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
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 民服务的
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为人民服务》是一篇演讲
稿,属论说文范畴。文 章论点鲜明,论述缜密,层层深入。语言
通俗、自然、朴实。
文章开头就鲜明地提出了中国共 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
四军的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然后结合当前的实际,
从 三个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一是树立“为
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 ;二是正确对待批评,
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三是搞好团结、克服困难、
提高勇气 、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选编这篇文章,有几方面的意义:一是让小学生初步接触议
论文,感受议论文的表达方式,为初中学习议论文打下一点儿基
础;二是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 教育。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
心论点论述的。难点是理解 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以及复杂句子
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读读写写“剥削 、兴旺、解救、哀思、炊事员、重于泰山、
轻于鸿毛、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等词语。结合课文理解“重 于
泰山”“轻于鸿毛”“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的意思。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清课文层次,初步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
结合具体事例,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4.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课堂实录:


师:在 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体会到毛主席围绕“为人民服
务”的观点,把几个方面的意思像层层剥笋一样,一 层一层讲得
非常清楚。其实,毛主席在讲其中一个方面的时候,同样把意思
讲得非常清楚、准确 和全面,句与句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比如
第3自然段。请同学们默读,深入地想一想,再和同桌讨论讨 论。
(生默读,思考,讨论。)
生:我觉得这段话就是围绕一个意思来说的:我们怎样对待
别人的批评。
师:那么毛主席认为应该“怎样对待别人的批评”,他是怎
样一层一层讲清楚的呢?
生:这段话共有6句。我着重说说前两句。第一句讲我们如
果有了缺点,不怕别人批评指出的原因──因 为我们是为人民服
务的。第二句讲不管什么人向我们指出都行,革命队伍内部的人
也好,党外人 士也好,敌人也好,都可以指出我们的缺点。
师:谁接着说下去?
生:我来接着说。第3、 4句话是说我们虚心听取批评的前提,
就是“说得对,对人民有好处”。第5句话是举了“精兵简政”< br>的例子,再次说明我们愿意采纳任何人的意见。到第6句话,毛
主席总结提出了我们的队伍要为人 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
的”。
师:这6句话,围绕“怎样对待别人的批评”展开,层次非
常清楚。
生:我还发现毛主席用了好几组关联词语,让意思表达非常
完整和严密。
师:在第3自然段中,毛主席用了哪些关联词语呢?请同学
们把这些关联词语标出来。
(学生默读,标注关联词。)
生:我发现毛主席用了这些关联词语:因为„„所以„„;如果„„就„„;不管„„都„„;只要„„就„„就„„
师:同学们,抓住这些关联词语,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话,注
意体会这段话议论的严密。
(学生齐读第3自然段。)
师:同学们,在毛主席的整篇演讲词中,像这样一句一句联
系紧密的还有哪些地方呢?请大家再自由地读读课文,用心体会
体会。


(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
生:我发现第2自然段围绕“怎样看待生和死的 问题”,也
是一句一句联系得非常紧密。请大家看一看,第1句话总说“人
死的意义有不同”, 第2句是引用司马迁的话来说死的意义有“重
于泰山”,也有“轻于鸿毛”。第3句就说哪些人的死重于 泰山,
哪些人的死轻于鸿毛。最后指出张思德的死是重于泰山的。
师:你体会得非常好。我们一起再读读第2自然段,用心体
会句子之间意思的严密。
(学生齐读第2自然段。)
师:同学们还发现了哪些句子联系紧密的段落?
生:我 还发现第4自然段后半部分句子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
第1句讲我们要努力奋斗,第2句讲要奋斗就会有 死人的事情发
生,第3句讲只要是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是死得其所,第4句讲我
们要尽量减少不必 要的牺牲,最后一句讲革命队伍的人要互相关
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生:我觉得这几句话 之间不仅联系非常紧密,道理也讲得非
常全面。毛主席先说了“要奋斗就会有牺牲”,马上用“但是”< br>一转,说“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接着用“不过”
一转,说“我们应当尽量地减少那 些不必要的牺牲”,思维真是
严密啊!
师:是啊,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确实非常严密。同学
们,我们一起朗读这个片段。


《匆匆》教学案例
南漳小学 连旭兰
教材解析:
本 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
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 迹,表达了作者
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本文围绕“匆匆”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 的特点;
再写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
景及人,叹息不已。最 后,作者发出内心的感叹。
文章的特点: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
应;二 是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
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 子
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
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 br>本课是首次学习朱自清的文章,目的是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其
作品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文章
表达上的特点,并积累优美语言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2个生字,正确读写“挪移、蒸融、游丝”等词
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
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3.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
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课堂实录:
师: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
呢?在文中勾 画出你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读一读,说说自己的
体会。
生:我觉得这句写得很美:“燕子去 了,有再来的时候;杨
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作者用这
些句子写 出了燕子会再来,杨柳会再青,桃花会再开,描写出了


一幅有静有动、有声有色、生机勃 勃的春天景色,给人留下了深
刻的印象。
生:我读了这句话不仅感到很美,而且觉得作者写燕 子去了
会再来,杨柳枯了会再青,桃花谢了会再开,是为了与时间一去
不复返形成鲜明的对比。 读后引人产生联想和想象,觉得有好多
事物都能再来,唯独时间不会再来。
师:体会得好。的确如此,借美好的事物来抒发内心的情感,
是朱自清先生散文的一大特点。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书,看看还有你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吗?
生:我认为这一句也写得美:“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
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这句用了比喻的句式,把过
去的 日子比作轻烟、薄雾,使无形的时间有了鲜明的形象,我们
好像看到了时间的烟雾缥缈在眼前,可摸可触 ,而瞬间又被微风
吹散了,被初阳蒸融了。
生:我读了这句,感受到时间瞬息消逝,来去匆匆。
生:我还体会到用比喻的方法写句子,可以使描写的事物更
形象,有动感。
师:对,我们读书就要这样去用心体会,感悟到比喻句的表
达效果,非常好!
生:老 师,我还觉得这句话也写得很美:“天黑时,我躺在
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 了。”作者
用了拟人的手法给时间以人的灵性、动作的快速。读后时间之快、
不可挽留的感觉非 常深刻。
师:同学们边读边想象这个句子,你觉得哪些词语作者用得
最好?
生:“ 伶伶俐俐”“跨”和“飞”这几个词语用得好。本来
时间的流过是看不见的,而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时 间如天真的
孩子,既可爱又顽皮。
生:我发现,用拟人的方法,会使文章生动鲜活,富有感染
力,能打动读者。
师:对 ,作者正是运用了设问、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
使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唤起我们的联想和想象,使 我们受到感
染,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一种对时间的来去匆匆感到惋惜的
情感油然而生。时光 宝贵,珍惜时光,有所作为,切莫万事成蹉
跎。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自己勾画的句子,并抄写下来。

手机如何刷钻-国庆节手抄报清楚文字


搞笑文章-论文答辩注意事项


妲雅-打听


医院合作协议书-让一让


可爱的大熊猫-鸟鸣


燕麦片的减肥吃法-五一劳动节的意义


好看的网游名字-论文致谢词


信乐团好听的歌-yi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