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备课

绝世美人儿
757次浏览
2021年01月15日 01:4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图标文件-责任的作文

2021年1月15日发(作者:韦承庆)


单 元 备 课
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分为 三小节,加法运算定律:交换律、结合律;乘法运算
定律: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运算定律简单的运 用。
单元教学目标:



1.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中引导学生 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
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并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
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正确和适当算法的意识与能力,
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
实际问题。
真正体验到“数学源自生活,生活折射数学”。
单元重点、难点:

1.熟练掌握五大运算定律;
2.熟练运用五大运算定律。

单元教材分析:
编排特点


1.五大定律集中,认知结构完整。
原省编教材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 合
律、乘法分配律分别置于第七册的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本单元突破
了以往的“面面俱到,点 到为止”的格局。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
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这些小学中普遍运 用到的
运算定律知识集中于一个单元,并结合现实情景加以系统编排,便于
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 内在联系与区别,在这样完整的知识结构中,有
利于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构建并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
2.情景抽取定律,背景感知强烈。
原省编教材通过一个个零散的情景,再通过 几组算式,让学生通
过计算,发现规律,进行概括。而我们的新教材主要是结合学生熟悉
的连贯 性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从现实的
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这是本单 元最大特色。如:加法运
算定律教材安排了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轻轻松松地将加法交换
律、 加法结合律和加法分配律贯穿成线。再如:乘法运算定律则安排
了同学们植树的问题情境,这样就把乘法 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
分配律连成一片,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每种运算定律都要解 决一个与相应的情境有关的问题,解决问题
有不同的方法,通过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运 算定律。
如加法交换律解决的就是李叔叔一天一共骑多少千米,其中所需的信


息 在主题图中,解决这个问题有两种列式,由此得到加法交换律的一
个实例。在此基础上,教材让学生再举 出几个这样的例子,看看从中
能发现什么。由此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其他运算定律也按同样的思路
编排。同时,教材在练习中还安排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借助解决
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和认识运算 定律。P35“做一做”第2题“每
瓶2元。买这些矿泉水,一共要花多少元?”。
3.重视定律活用,有利能力培养。
原省编义务教材注重让学生结合具体式题说明如何运用所学运
算知识进行简便计算,是一种纯数学的应用。而现在的人教版教材是
将简便计算与实际问题的解 决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
过程中,运用所学运算知识进行简便计算。充分重视了简便计算 在现
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连加
运算中常通过凑整使计 算简便,教材不是单独出式题进行说明,而是
在解决问题中体现。P40买书左边一问“这四本书中,哪 三本的总价
在100元左右?”就是运用连加计算解决问题。要解决的问题是,方
法不止一种, 教材呈现了两种,第一种是从四本中取三本看哪三本的
价钱在100元左右,有四种情况,在计算每一种 情况的三本书的价钱
时,都用了凑整的方法,实际上运用了加法运算定律。
在解决问题中 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既培养了学生灵活运
用知识的能力,又使学生体会到了所学知识的作用,从 而养成自觉运
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具体编排
本单元分为三小节。
1.加法运算定律
教材主要创设了李叔叔骑车旅行一周的情境 ,分别安排了3个解
决相关问题的连贯性的例题。主要用意是教学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及
其在连 加计算中的应用。
例1:教学加法交换律。求李叔叔上下午的路程和,解答这个问
题所需 要的条件,都在主题图中。解决这个问题有两种列式,由此得
到加法交换律的一个实例。在此基础上,教 材让学生再举出几个这样
的例子,看看从中能发现什么。同时让学生试着说出这个规律,明确
这 个规律叫加法交换律。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有不
同的方式:......这样编排,一 方面有利于符号感的培养,且方便记
忆;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也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
表示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例2:教学加法结合律。求李叔叔前三天的路程和(前三天每天
的路程在李叔叔放大的笔记本上可以看到),从解决这个问题的两种
算法中,可以得到加法结合 律的一个实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
察、比较、概括、表示出结合律,整个过程同例1。


例3:是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在连加计算中的综合运用。仍然是
由主题图引 出的,它是在例2已经计算了李叔叔前3天所行路程和的
基础上,给出李叔叔后4天的计划,让学生求4 天计划行程的和。教
材设计的四个加数,其中两个可以凑成整百数,另两个可以凑成整十
数,旨 在让学生将前面所学的两条加法运算定律,综合运用于解决实
际问题的计算中。这里教材没有给出完整的 计算过程,而是适当留白,
并提出......
2.乘法运算定律
教材以 同学们参加植树活动的情境为载体设置主题图,主要用意
是教学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分别安排 了3个例题。由图引
出例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例2“一共要浇多少桶
水?” 和例3“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为概括乘
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提供具体的事例 。这样编排,能使学生在
解决问题的同时,发现、感悟、描述规律。三个例题在教学内容的处
理 上与教学加法运算定律的两个例题类似。这一节,虽然没有专设例
题讲解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但在得出乘法运算定律的例
题中已有所孕伏,在练习中也有所体现,使学生初步体验乘法运算定
律的运用。到下一节,再集中学习运算定律在解决实际问题和计算中
的应用。
3.简便计算


在理解和掌握了五条运算定律的基础上,本节进一步学习整数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简便计算。教材一共安排了五道例题。例1和例2讨
论加减法运算中的常用简便计算 ,例3和例4讨论乘除法运算中的常
用简便计算,例5主要讨论乘加运算中的常用简便运算。也就是说,
例1至例4只涉及同级运算,例5则涉及两级运算。连减、连除常见
的简便运算,是一个数连续 减去或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
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义务教材也有,主要是通过分析解 决问
题的两种不同方法来说明,实验教材继承了这一编排方式。但连减比
原来灵活性更大了,还 有根据数据特点进行简算。
其它三道例题,研究的不是怎样计算比较简便,而是在解决问题
的过程中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计算是为解决问题服务。它们
的情境较为新颖,解决问题的策略 较为灵活,它在过去的小学数学教
材中比较少见。
例1:以李叔叔看书为题材,讨论连续 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
法。教材以三位同学正在板演的插图,展示了上述三种算法:依次减
去 两个数,或者减去这两个数的和,或者先减去第二个数再减去第一
个数。至于哪种方法更简便,要看具体 的数据特点,不能一概而论。
以小精灵提问的方式给出两个问题:他们都是怎样计算的?你喜欢哪
种方法?显然,前一个问题是让学生思考、理解三种算法的计算过程
和其中的算理;后一个问题是引导 学生比较各种方法的特点,思考它
们的适用范围。如有必要,还可以把这本书的总页数改成266,使学


生看到这时依次计算也比较简便,而第三种方法(先减第二个减数的
算法)就不 合适了。做一做第2题是反映人民代表大会表决场景的实
际问题,是典型的连减运算题目。有必要先介绍 照片中的内容,简要
说明有效票共有三种情况,以及赞成、反对、弃权的主要含义。也可
以先让 学生说一说他们的理解,教师再适当加以修正或补充。理解了
题意,列式计算一般不会再有困难。
例2是书店一角的画面。题中包含两个问题:左边呈现了4本书
的价钱,让学生算算“哪三 本的总价在100元左右?”右边给出了两
套书的价钱,让学生算算“这两套书买一套,付100元,应 找回多少
元?”显然,这是需要综合应用加减计算的实践问题,而且解决问题
的策略具有较大的 灵活性。P40买书左边的问题“这四本书中,哪三
本的总价在100元左右?”,教材提示了两种算法 。一种是把每三本
书的价钱相加。这种方法是最直接的思路,但学生遇到的困难是,四
本书取三 本共有几种情况?这是一个组合问题,回答这个问题,如果
直接从四本书中每次取三本,要做到不重不漏 ,思考难度较大。学生
一般只想出满足条件的一种情况就不考虑其他情况了,对此老师应引
导学 生通过讨论交流,找出所有的情况。如果反过来思考,四本取三
本,也就是从四本书中每次去掉一本,就 很容易得出共有四种情况。
这种反过来思考的间接思路,用于计算三本书总价,就是教材提示的
第二种算法。右边的问题,学生容易想到的算法是连减与减去两个价
钱的和。因此,教材只提示了比较巧 妙的方法,把100分成两个50。
由于两套书的价钱都略小于50,所以这种方法显得比较简便、巧妙 。


如果没有学生想到教材提示的算法,可以让学生看书,再完整说
出计算 过程。也可以出示两张50元钞票加以启发:如果付出的100
元是两张50元的,买48元、47元的 两套书,怎样口算比较简便。
考虑到这些算法,即解题策略,都具有一定的思维难度,所以教材提
示的教学方法是开展小组讨论。
例3以本单元第2节主题图的内容为载体,讨论可用连除计算解
答的实际问题。教材给出了两种解法,即连续除以两个数与除以两个
数的积。同时通过两位同学 提问的插图,引导学生思考两种解法分别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通过小精灵的提示引导学生比较两 种算
法,说出其中的运算规律。与例1比较,例3只给出了两种解法。这
是因为第三种解法先除 以后一个数(1250÷5),联系实际作出解释
较为困难,对学生来说比较费解,所以有意回避。
例4以王老师买羽毛球拍和羽毛球为题材,提出了三个问题。其
中前两个问题,用乘法解答 。计算时可以灵活运用乘法结合律,或者
把因数25用100÷4代换,使计算简便。第三个问题与例3 类似。可
见整个例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教材给出了第一个问题的部分解答,留白部分让 学生接着完成。
而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解答方法。别名两个问题,让学生尝试完成。
例 5画面是几位科学家在野外考察的情景,图下有3~7月份的
月历,并标出了科考队的出发日期、计划返 回日期和实际返回日期,


然后提出问题“这次科学考察一共花了多少时间?”教材介绍了 按月
计算、按周计算的两种思路,以及相应的列式计算过程。在按月计算
的过程中,运用了乘法 分配律。然后通过小精灵,鼓励学生提出自己
的算法,和同学交流。最后让学生根据例题的内容,继续提 出其他问
题,作为练习题。
教学建议
1.利用感性认识,促进学习迁移。
本单元主要是概念运算定律,但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
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好在 学生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对加法和乘法
的一些运算规律已经有所了解,这是搞好本单元教学的有利条件 。在
此基础上,本单元的教学应着重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
为理性认识。
2.加强生活联系,促进知识内化。
前面介绍编排特点和具体编排时,已谈到本单元 运算定律的概念
主要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简便计算也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现
的。其目的 就是借助数学知识的现实原型,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并看到数学的作用。因此教学时除了利用教材提 供的素材外,也可根
据具体情况灵活地选取现实素材,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应用知识。




课时计划:10课时左右
课时:第一课时

活动内容:一课时例1、做一做、例2、练习五1-- 3...............
第[P27、28、29、P31]
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
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
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并能正确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四、教学难点: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
际问题。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 投影仪

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后反思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
生根据图意列式解答


观察P27主题图,思考:
生1:40+56=96
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
生2:56+40=96
米?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

1.教学加法交换律
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
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


生说一下上面两个算式
的特点。



但位置不
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发现
俩个加数相同,
特点,总结板书:
40+56=56+40



师:加数的结果叫什么?

同,结果一样。


生:几个加数的结果叫
和。

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
师:完整的说一说刚才发
生:
现的规律
40+56=56+40


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
例子。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



学生举例,并汇报。
好几个同学汇报


书。 学生发现规律:两个
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现了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板
书学生发现的规律:两个加
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
加法 的交换律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



板书:a+b=b+a

2.教学加法结合率

观察P29主题图,思考:
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
米?

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
计算并观察,总结出:



学生用多种形式表
示。
符号表示:△+☆=☆
+△
,+。=。+,






学生列出综合算式
1.88+104+96
2.88+(104+96)





(88+104+96)=88+(10

4+96)
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
现特点。




生观察讨论



学生继续观察几组算式,

出示:
汇报
(69+172)+28 69+

(172+28)
155+(145+207) (155
+145)+207
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
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规律。
教师板 书:先把前两个数
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
加,和不变。这叫做叫法结
合律。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继续观察并汇报




生:符号表示:(△+
☆)+○=△+(☆+○)等



表示加法结合律。教师板书:

(a+b)+c=a+(b+c)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

1、P28“做一做”
2、P31练习五1~3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

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
加法的运算定律。
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
么收获?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
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a+b
=b+a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
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生练习,并互相交流。

生简略回答。







课时:第二课时
活动内容:P30例3、做一做及练习五4~7
活动目标: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
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
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
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具准备:课件 投影仪

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


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关于
加法的运算定律。

学生分别用语言或字
学生活动

教后反思


(1)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

出示例3:下面是李叔叔
后四天的行程计划,请学生
自己读图:
第四天城市A→B
第五天城市B→C
第六天城市C→D
第七天城市D→E
A→B115千米
B→C132千米
C→D118千米
D→E85千米
根据上面的条件,你们能
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
选择性地将问题板书。
请你们在练习本上列出
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的问
题。

母符号叙说加法交换律
和加法结合律。




学生自己读图,明白
题意。








然后提出问题
1、 第一天和第三
天共行了多少
千米?
2、 前三天一共行
了多少千米?
3、 四天工行了多




重点引导学生对最后一
个问 题(按照计划,李叔叔
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
米?)进行汇报。




师:这方法两种那种对?那
种方法好?


师总结板书115+132+118
+85
=(115+85)+(118+132)
师:方法1和方法2有什
么不一样?由方法1怎么得出
方法2?为什么结果不变?


为什么简便?






少千米?
生列出算式汇报自己
的答案,并说明理由。


1 、115+132+118+85
2、
(115+85)+(118+132)
生:方法1和方法2都对,
结果一样。


生:两道算式加数的位置
交换,计算的顺序变化。


生进行进一步讨论,通过
对比知道方法2更简便




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加法
中为了更清楚地体现运算顺
序,所以要加小括号。
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
中的什么运算定律?
师总结:
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
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
使用的。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

1、P30“做一做”
2、练习五4~7
3、集体订正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

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以
及自己的收获






学生可能对括号问题
有异议

既用到了加法交换
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
律。





学生进行自由练习,遇到
不会的题互相讨论。



课时:第三课时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活动内容:P34例1、例2、“做一做”及练习六1~4

活动目标: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
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
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
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够掌握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
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
灵活性。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
实际问题。
教、学具准备:投影仪


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提
出问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

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
进行汇报,板书:
(1)4×25=100(人)
(2)25×4=100(人)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



生:观察主题图,根
据条件提出问题。
(1)负责挖坑、种树
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
水?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
解决问题。
然后汇报

(1)4×25=100(人)
(2)25×4=100(人)

生:得数一样,两个
因数的位置交换了。


生在练习本上至少举
学生活动

教后反思


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
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
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
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
换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我们在原来的学习中用
过乘法交换律吗?



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
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
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板书:(25×5)×2

三个例子。



生:这叫乘法的交换
律。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
×b=b×a

在验算乘法时 ,可以
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算
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就
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
行学习。



=25×(5×2)

小组合作学习。
① 这组算式发现了什
么?



②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③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
名字。
④字母表示。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
板书整理。



生:三个因 数相乘先
把前两个因数相乘,再乘
第三个因数,或先把后两
个因数相乘再和第一个因数相乘积不变。


这叫乘法的结合律。


小组汇报。(a×b) ×c=
a×(b×c)
(a×b) ×c=a×(b×c)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

1、P35“做一做”1、2
2、练习六1~4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




学生练习,以组为单位进
行订正。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
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整节
课的学习要点。





课时:第四课时:乘法分配律

活动内容:P36例3、练习六5~9
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
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
问题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学具准备:课件,投影仪



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

思考问题。
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
时,我们观察了一幅主题图,
思考:一共 有多少名同学参
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
题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
方法解决。
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
法解答。

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1)(4+2)×25
=6×25
=150(人)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4+2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主题图,思
考: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
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
的方法解决。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
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
理由。



教后反思


表示什么?25表示什么?


(2)4×25+2×25
=100+50
=150(人)

说一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小组合作:
(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
同点?
(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
同点?
(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
系?
汇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
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


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
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
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





4×25表示25个小组一
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 、
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
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
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 br>是一共有多少人了。

学生讨论:)两组算式
相同的地方是得数一样,
两组算式有不同的地方是
计算时先算什么和后算什
么不同。


点。
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
组算式吗?
根据学生举例板书。
到底我们举的例子是不
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请学
生验证。
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出发
现的规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举
例至少3个。


生可以联系生活实例进 行
验证,例如某商店进来苹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
果和梨各8箱,苹果每箱
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
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
叫做乘法分配律。
(a+b)×c=a×c+b×c
a×(b+c)=a×b+a×c
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
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
简记为:
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

1、P36“做一做”
2、练习六5~9
30千克,梨每箱25千克,,
商店一共运来水果多少千
克?



生讨论汇报。





在练习小结中,帮助学生
学生练习,教师检查指导。


记忆乘法分配律。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

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教
师引导总结评价。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
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
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课时:第五课时 减法性质
活动内容: P39例1、“做一做”,练习七1、2

活动目标:
1.知道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
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
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
教学难点:学生自己探索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
两个数的积。



教、学具准备:课件,投影仪

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后反思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


出示P39情境图,。
学生独立解答。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

板书:
234-66-34
234-(66+34)
观察算式,你有什么发
现?




先把两天看的和起来,再


学生读图,根据条件,
独立解答

汇报:
生1:234-66-34
生2:234-(66+34)


生:第一位同学是先用
这本书的总页数先减去
昨天看的,再依次 减去今
天看的;而第二个同学是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几组
算式吗?
教师板书。
学生发现规律,并相应进
行语言描述,初步总结减法
性质。
用总页数减去看了的。


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得
出结论:

观察这几组算式,你有什
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
么发现?
可以用这个数减去这两
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
个数的和。
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
的和。
谁能试着用字母表示?
板书:
a-b-c=a-(b+c)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

1、P39“做一做”1、2
2、练习七1~4
3、填空:
436-236-150=436-
(□+□)
480-(268+132)=480〇
268〇132


生讨论回答。




生练习,并且自查

3.填空题集体做,集
体订正。


1000-159-□=1000〇
(□+441)
□-(217+443)=895-
□-□
4、判断:
638-(438+57=638-43
8+57
901-109-91=901-(10
9+91)
113-36-64=133-(36
+64)




生先讨论,在汇报。





3456-(481+519)=345

6-481-519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
生谈收获。

学生谈收获,以及本节课
的重点和做题中需要注意的
问题。




课时:第六课时 加减计算的灵活应用


活动内容:P40例2、练习七5~8

活动目标: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投影仪

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


出示P40主题图。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

1、观察图(一)中的条
件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一)
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法
多?



生:
汇报(一)的解决方法,
方法1:
56+31+19=

观察主题图,思考问题的
解决小组合作讨论问题。
学生活动

教后反思


小组讨论。
(教材提示了两种算法。
一种是把每 三本书的价钱相
加。采用这种方法,学生遇
到的困难是,四本书取三本
生2:56+1 9+24=
生3:31+24+19=
生4:24+19+56=


共有几种情况?这是一个组
合问题,回答这个问题,如
果直接从四本书中每次取三本,要做到不重不漏,思考



难度较大。如果反过来思考,

四本取三本,也就是从四本
书中每次去掉一本,就很容
易得出共有四种情况。这种反过来思考的间接思路,用
于计算三本书总价,就是教
材提示的第二种算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整
理板书。

集体订正



2.观察图(二)的条件问






全班交流。







题。。


小组讨论
汇报100-(48+47)
100-48-47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


练习七5~





教师注意巡视,及时发现
问题并解决。注意简便方法。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第七课时:
除法性质

生自觉练习
5题中的简便运算尽量
让生讨论,如果学生有困
难老师提示
672-36+64可先加后减。
25+75-25+75可先用25-
25




活动内容:P43例3、“做一做”

活动目标:1.知道从一个数里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除以两个数
的积。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
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
可以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学难点:学生自己探索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除以
两个数的积。
教、学具准备:课件,投影仪
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
学生活动



教后反思

出示P43例题,引导学生
根据条件,独立解答。
学生独立解答。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




汇报:1250÷25÷5


板书:
1250÷25÷5
1250÷(25×5)
观察算式,你有什么发
现?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几组
算式吗?


教师板书。
或1250÷(25×5)


生讨论,汇报


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
举例。

学生发现规律,并相应进

行语言描述,初步总结除法
性质。


观察这几组算式,你有什

么发现?

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除
生汇报
以两个数,可以除以两个数
的积。
谁能试着用字母表示?
板书:
a÷b÷c=a÷(b×c)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

1、P43“做一做”1、2


订正学生练习,同桌互相


生汇报


2填空:
16÷2÷4=16÷(□〇□)
210÷(7×6)=210〇(7〇
6)
□÷(25×7)=350〇(□〇
□)
3、判断:
35÷14=350÷2÷7
3000÷4÷25=3000÷(4+2
5)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

学生谈收获,以及本节课
的重点和做题中需要注意的
问题。
答案。

生举手回答并说明理由。





生先判断,再说明理由。
主讲人:陈文萍
第八课时:两个数相乘的乘法中的简便计算
活动内容:P44例4、练习八1~4
活动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把一个数乘两位数,改成连续乘两
个一位数的简便算法。
2、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增强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
意识。
重点、难点:简便算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把一个两位数改成两个合适的一位数相乘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投影仪 课件
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口算
12×30= 18×20=
24×40= 15×40=
15=( )×( )
24=( )×( )
30=( )×( )
36=( )×( )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

出示例4主题图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一打”表示12个。









学生读题,并理解什么是
“一打”?
观察主题图,独立解决
学生活动

教后反思
2、找三个代表性的解题方法
题目中的问题。
进行板演。
板书:
(1)25×12=300(元)
(2)25×12
=25×(3×4)





学生汇报并说一说是


=(25×4)×3
=100×3
=300(元)
(3)12×25
=12×(100÷4)
=12×100÷4
=1200÷4
=300(元)
第1种直接计算。
第2种把其中的一个两位
数的因数改成了两个一位数
相乘的形式。
你喜欢哪 种方法?在以
后的解题过程中,你能应用
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
吗?
第三 种把其中的一个因
数改成了两个数相除的形
式,然后变成乘除混合运算,
可以任意交换 位置进行简便
计算。
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观察三个算
式及解决方法,学者自己
喜欢的解法。






根据主题图,你还能提出
提出问题后,小组内交
什么问题?
学生汇报后,全班交流。
流。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练习八1~4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

学生谈收获,小结重点及
应该注意的问题。

课时 第九课时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计算
活动内容:P45例5、练习八5~8
活动目标:1.进一步熟练学生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
2.能熟练运用简便方法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重点、难点:能熟练运用简便方法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教、学具准备:投影仪 课件
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课件出示主题图,引导学
生观察主题图。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


请你们根据图中的条件
与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看
看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


观察主题图。
学生活动

教后反思


汇报:
(1)31×2+30×2+26
=(31+30)×2+26
=61×2+26
=122+26
=148(天)
(2)7×21+1
=147+1
=148(天)
导。







在按月计算的过程中,运

用了乘法分配律。
按周计算的思路不 难理
解,但计数一共有多少周比
较容易出错。根据主题图的
数据你们还能提出什么问< br>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板
书。
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
问题进行独立解答。
让同桌互相指着月历
边点、边数 ,也可以请能
正确计数的同学介绍自
己是怎样数的。


学生根据条件问题提
问。


解答后小组互相交流。说

说自己完成的是哪个问题,
怎样解决的?有没有用到运
算定律,怎样运用的?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练习八5~8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高


学生谈收获及应该注
谈谈在今天的学习后,你
意的问题。
对运算定律的应用又有了什
么样的认识和感受。

课时:第十课时

活动内容: P48营养午餐
活动目标:
1、进一步熟练学生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
2、能熟练运用简便方法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重点、难点:
能熟练运用简便方法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教、学具准备:
课件、投影仪

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出示P48午餐菜谱,创设
生活情境,生成问题:
如果每份午餐由三种不
同的菜肴搭配,学校今天提


学生说说一份营养午餐
学生活动

教后反思


供的午餐符合营养标准吗?
需要符合哪些条件,应主
如果让你来配菜,你能搭 配
出多少种合格的午餐菜肴
来?

份菜中热量、脂肪、蛋白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在让学生判断教材中
质的含量和判断午餐是
否营养的两个基本指标。

要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评
价,然后再让学生阅读教
材中提供的资料,了解每
列出 的3份菜谱是否符合营
学生小组讨论
养标准之前,可以先让在此

基础上,教师就可让学生从
学生汇报
热量和脂肪两个角度来判断

“今天学校提供的午餐是否符

合营养标准”。活动既可以小

组为单位进行,也可让学生
独自完成。
2、接下来,教师可组织
学生结合教 材中的10种菜
肴,参照营养专家给出的两
个指标,自行搭配出符合营
养标准的午餐。 这是一个开
放性的活动,教师不必要求






生自己搭配出符合营养
标准的几种午餐方案。


学生列出所有24种可行的搭

配方案,只要符合营养标准,
学生搭配出多少种都行。
3、在评选“全班同学喜爱< br>的五种搭配方案”时,首先可
把全班学生所有的配菜方案
罗列出来,然后再组织学生根据这些方案选出自己喜爱
的5种。在实际教学时,如




生讨论,找出自己喜爱的
午餐搭配方案。

果全班学生的搭配方案比较

少,则教师可再增加几种,

最好使可供选择的搭配方案

超过10种。
学生讨论,说明原因。
4、针对“哪一种搭配获取

的蛋白质最多”这个问题,教

师可采 用两种方式进行教
学:一是让学生根据统计表
中的5种方案逐一计算,然
后得出答案; 二是从数学思
想方法方面给学生以启示,
即根据蛋白质含量按从高到
低的顺序对搭配方 案进行筛
选,因为各份菜中蛋白质含








量的高低顺序是2、6、8、5、

3、4(9 )、1、10、7(这里
的数均表示教材中10份菜的
编号),所以搭配方案中的3
份 菜的编号最靠前的就是蛋
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查
白质含量最高的方案。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本次
实践活动,了解班上偏胖 或
偏瘦同学的饮食习惯,看一
看偏胖或偏瘦与饮食习惯之
间的关系。在分析问题时,< br>主要应从营养的角度提出看
法和建议。如:偏胖的同学
可能是日常饮食中脂肪含量
超标,偏瘦的同学可能是饮
食中脂肪的摄入量过少,偏
胖或偏瘦同学可能都不同程
度 的存在挑食、偏食的习惯,
等等。所以教师可指导学生
就营养角度给偏胖或偏瘦同
学提 出相应的建议。如:饮
自己的饮食情况,说明以
后该怎么调节饮食?



食中获得的热量应该达标,
脂肪的摄入不要超标,应当
均衡 营养,不要挑食、偏食
等。也可让学生在课外了解
自己熟悉的偏胖或偏瘦的人
的饮食习 惯。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

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
学习的主要内容。

蒂芙尼的早餐电影-好看的qq留言


梅墨生-送元二使安西的诗意


七月一日-医药公司管理制度


劳动关系-哥哥去


海明威简介-下雪的短信


网速慢是什么原因-电影建国大业观后感


楼道-机关公文写作范文


作业本-2017年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