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名词解释
玛丽莲梦兔
792次浏览
2021年01月19日 03:0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情感美文-冰心笑
训诂学名词解释
“训”和“诂”两个字连用
,最早见于汉代毛亨 所作的《毛诗诂训
传》
。
训诂工作
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 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
性的专门工作。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
作 。
训诂材料包括:
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类训
诂专 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
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 的训诂体式和条例。
它包括对训诂现象
的科学解释,对训诂方法科学依据的理论说明和从程序上 加以分解,
对文献词义的存在形式、运动规律、特点性质的科学论述。
训诂学三个时期是
:早期训诂学、晚期训诂学、现代训诂学。
训诂学复习题
1.
训诂
: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易 懂的语言,解释难懂
的语言;用通行的语言,解释方言。
2.
训诂学:
是以语言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它是我国传统
语言学的分支学科。< br>
3.
我国传统语言学称为小学,
小学发展为三个分支学科:
文字学 ,
以
字形研究为主;
音韵学,
以字音研究为主;
训诂学,
以 字义研究为主。
4.
训诂学两条紧密联系的发展主线:
一通释语意,包括对字书、
词书
的编著工作,后来成为语言学的内容;二释经,主要任务就是解释经书(经指儒家经典)属于古代语文学范畴。
5.
传统训诂学解释词语的三种方法:
形训、声训、义训。
6.
形训:
是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解释词义的一种训诂方法。
“据形
说义”是其 另一种说法。形训的代表著作是许慎的《说文解字》
。
7.
形训的局限性 :
(
1
)
形训仅限于解释字的本义,
无法知道其引申义、
今 义;
(
2
)辨形有误,常导致主观臆测;
(
3
)字形讹变, 影响形训。
8.
声训:
根据汉字的读音来解说词义的训诂方法。音近则往 往义通,
声训实际上是用与被释词读音相同或相近,
而意义相通的词来解释被
释词,前 人也称之为“因声求义”
。代表作是刘熙的《释名》
。
9.
如何 进行声训?
首先,要了解古音;第二,利用形声字的声符,形
声字的声符是声训的重要线索,< br>通过声符来解释字义。
利用形声字的
声符,寻找语言线索,探求词义的方法,到了宋代有 了较大发展,人
们不仅在实践中运用,并在理论上加以研究和阐述,于是产生了“右
文说”。
10.
“右文说”
:
是北宋王圣美提出的。
“ 右文说”认为形声字的声符
除表示读音外,还表示这个形声字的意义。声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
相通。
因为形声字绝大部分是左形右声的结构,
也就是声符在字的右
侧,因此这种学说 被成为“右文说”
。
11.
声训的类型:
一是音同的声训包括原 字相训和同音字相训;二是
音近的声训包括声同韵近字相训,声近韵同字相训和声近韵近字相
训 。
12.
声训的局限性:
(
1
)主观臆测;
(
2
)滥用声训(无限度扩大声训
的范围)
;
(
3
) 不明古音。
13.
义训
:就是不考虑词的形体和读音,不去注 意其形义或声义的关
系,
直接解释其意义的一种训诂方法。
我国最早的解释词句的专著
《尔
雅》其中的释义大部分用的是义训。
《尔雅》是义训的代表著作。
< br>14.
义训的类型:
(一)同义词释义:
1
直训:用同义词解说词义的 方
法,前人称为直训。
2
互训:两个同义词之间相互训释,
3
递训 :几
个同义词,传递相训,即你注释我,我注释他。
4
同训:是用同一个
词,
训释几个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
常见的形式是把几个意义相同或
相近的词放在一起,然 后用同一个词来进行训释。
(二)义界法释义:
用下定义的方法,来阐述说明一个词的意义。相 当于:被释词=被释
词的词义特点+一个属概念。
(三)描述性状释义:通过对词所表示
的事物、形状、性质、性能等,加以比拟,或描述来解释词义。
15.
从训释词 与被释词它们的差别上区分,同义词释义又可以分为下
面几种情况:
(
1
)古 语与今语相训释。
(
2
)通语与方言相训释;
(
3
)
常用语与冷僻语相训释。
(
4
)义通词相训释,这两个词在某个交叉点
上有 相同之处。
(
5
)共名词与别名词相训释。
16.
古代 义训的局限性:
(
1
)前后不同义;
(
2
)释义不通俗;< br>4
(
3
)
释义不具体;
(
4
)义界不精确;
(
5
)描述不详细。
17.
训诂术语:
(1
)某,某也;某者,某也;某也者,某也
(
2
)曰、
为、谓之、之谓(
3
)谓、言(
4
)犹(
5
)貌(
6
)词、辞(
7
)当为、
当作(
8
)通语、凡语
18.
训诂的内容:
注音释义、语法修辞、篇章凡例、史实典故、考证
校勘。
19.
校勘的方法:
陈垣《校勘学释例》中,把校勘的方法归 纳为四种:
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
20.
训诂体式:
指训诂的体制和表现形式。纵观我国训诂历史,训诂
体式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正文体、传注体、著作体 。
21.
正文体训诂:
是指典籍正文中出现的训释性语句和资料,是作者
行文时,自己所加的注释,
一般不以训诂为主要的或直接的目的,而
是一种附带性的或 间接性的训诂。
22.
正文体训诂的类型:
(
1
)以训 诂形式出现的正文。这种类型的训
诂都是正文论述的内容,因而也是正文的有机组成部分。
(< br>2
)以正文
形式出现的训诂。
这种类型的训诂,
只是单纯地为正文中出 现的词语
做说明,
并非正文所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因而也不是正文的有机组成
部分。
23.
传注体训诂:
是随着古书原文进行注释,即“随文释义”的 训诂
体制。这种训诂体式,它释义时解释的是词语在使用状态下,即特定
的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对于多义词,
也只是解释它在句中某项具体含
义,而不是它的全部译项。
24.
传注体训诂的类型:
(
1
)从传注的对象来说,可以分为注( 对原
文的注解)和疏(既注解原文又注解注)
。
(
2
)从传注的作者 来分,
可分为自注和他注。
(
3
)
从训诂的内容来说,可分为释义类 传注和叙
事类传注。
(
4
)从注解之间的关系说,可分为原注、补注、集注。
25.
传注的附经,
即传注与经书的关系:
它们是解释与被解释 的关系。
26.
传注附加在相应的经文之下的格式,自汉以后,主要有以下几步
大的 逐步完善的过程:
(
1
)把注和经合为一书,但经仍然是经,注仍
然是注,只 是把注疏附在经的后面;
(
2
)把注分别附在与经文相应的
各篇或各章之后;
(
3
)把注与相应的经文语句相符,置于相应的经文
之后;
(
4
)把注文附在句中相应的字词下面;
(
5
)义疏与经注合印,
开 始于南宋。
27.
著作体训诂:
是以著作的形式出现的训诂。大 致分为三类:群书
训诂、字书、词书。
(
1
)群书训诂的特点是 :汇集群书的有关问题,进行注释,而形成
的一部书,
实际是传注体训诂的汇编。
群书 训诂的代表著作是唐代陆
德明撰写的《经典释文》
。
(
2
)字书:解释文字形、音、义的专疏,即字典。著名的字疏有: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
(我 国第一部字典,部首检字,所收都是篆
文、古文、籀文以及古文奇字,可以说是古字的汇编)
; 南朝陈顾野
王的《玉篇》
(也是用部首统帅所收文字,是我国第一部专收楷书汉
字的字 典。
)
;明朝梅膺祚的《字汇》
(是继顾野王《玉篇》之后又一
部楷书汉字大 汇编)
;清代张玉书、陈廷敬等编著的《康熙字典》
(是
一部官修的大型汉语字典)< br>;
(
3
)词书:解释词的意义、用法或出处的训诂专疏。
A.
一般的词书,
主要包括雅学类和方言类书籍:雅学的开山之作是《尔雅》
。它是总
释群书语义的专著,是我国第一部词典,是一种分类的词典;方言学
的开山之作是汉代扬雄的《 方言》
。
《尔雅》所记载的是古书的训诂,
而
《方言》
所记载的却是 活人的口语。
(为方言作注的第一人是郭璞)
。
B.
虚词词书:< br>以古书中的虚词为主要解释对象。
元代卢以纬的
《语助》
,
是我国研究 汉语虚词最早的一部专著;清代刘淇的《助字辨略》
,此
书为我国虚词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清代的王引之的
《经传释词》
;
杨树达的《词诠》
。
C.< br>汇集古注的词书:清代阮元的《经籍簒诂》
。
D.
汇集词语的词书:
《 佩文韵府》
;汉代刘熙的《释名》
。
28.
训诂简史:
(
1
)萌芽时期――先秦的训诂(
2
)兴盛时期――两汉
的训诂(< br>3
)沿袭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训诂(
4
)变革时
期――宋代 的训诂(
5
)衰落时期――元、明两代的训诂(
6
)复兴时
期――清 代的训诂。
29.
我国的训诂
最早出现于先秦文献的正文里,
远在殷墟出土的甲
骨刻辞的正文中就已经发现这种训诂,
虽然数量不多,
但毕竟是语言
解释语言的训诂材料了。
30.
两汉训诂兴盛的原因:
(
1
)统治者尊经、博士讲经,促进了训诂
的发展。
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 术,
设五经(
《易》
《书》
《诗》
《礼》
《春秋》
)博士,这些博士为了讲经,都要研究章句,作出注释。在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训诂的发展。
(< br>2
)秦火之后,要抢救古籍。汉兴四
百多年间,采取了一系列抢救古籍的措施:汉河平三 年(公元前
26
年)有汉成帝下诏,派陈农到各地求遗书,命刘向校经传、诸子、诗
赋 。总之,汉代训诂学的兴起,与秦火之后,汉代统治者重视整理古
籍的工作息息相关。
(
3
)
隶书通行,
人们看不懂古文经典,
需要注解。
3 1
、汉代训诂的成就:
(
1
)古书注释大批出现:
a.
儒家 经典的注释大
批出现;
b.
道家和其他著作也有一些注释。
(
2)出现了通释语义的专
著。
32
、
《尔雅》
是我国第一部词典,为我国训诂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还有扬雄的《方言》
、刘熙《释名》< br>、服虔《通俗文》
、
佚名
《小尔雅》
。
33
、
《方言》
不仅是训诂学的重要著作,而且是我国方言学的先驱。
《
释名》
因 声求义,推求事物名称的由来,为我国语源学开了先河。
东汉许慎的
《说文解字》
,也 是我国训诂学中的一部重要著作。
34.
两汉训诂的特点:
(
1
)
确定了随文注解和通释语义两种基本形式。
训诂学的实践表明,在其萌芽阶段,常常 只有一些随文的注解,它的
任务只在解释一字一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词义,
即比较集中地解释
词义的具体性和灵活性。因此,随文注释的大量出现,还只是训诂材
料的积累,只有通释语义专 著的出现,才是真正的训诂学的开始。所
谓通释语义,就是概括词义的工作。在汉代,随文注释和通释语 义这
两种基本形式的确立,正是训诂学走向成熟的标志。
(
2
)开始由语文< br>学领域进入语言学领域。
语文学指对文字或书面语言的研究,
特别着
重在文献资 料的考证和故训的寻求;语言学则指对语言本身的研究。
(
3
)把形音义三者结合起来 进行研究。汉字直到现在,还是一种表
意文字,字的形、音、义三者密切结合在一起。可是说解文字的人 ,
从周秦直到东汉,很少有明白这个道理的。他们或者只就形索义,或
者只因声求义,不能把形 、音、义结合起来进行解释。只有“五经无
双”的许慎才懂得结合形、音,诠释字义的妙处。
(
4
)经今文学与经
古文学之争对训诂的影响。汉代经学中今文学派与古文学派的斗争,
对训诂影响极大,这两个学派都重师承、讲家法,成为汉代训诂的又
一特色。
35.
宋刘敞撰《七经小传》和《春秋权衡》
,摆脱传统 束缚,开宋儒批
评汉儒的先声。
36.
清代训诂学复兴的原因:
(
1
)清朝统治者为了笼络知识分子,鼓
励他们尊孔读经。
训诂学在清代复兴 ,
首先是和当时的政治形势分不
开的。清朝建立之后,继承了明代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镇压汉 族人
民的武装反抗,又屡兴文字狱,对付汉族的思想反抗。后来他们总结
了元朝失败的教训,< br>采取了一系列怀柔政策,
尤其注意拉拢汉族知识
分子,使其为其所用。康熙、乾隆两朝, 就是利用了这批知识分子,
大修类书,整理古籍。
《四库全书》
(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 百科全书式
的图书总集。
)等大型书籍相继编成。训诂学在清代的复兴,首先是
和尊孔 读经大规模整理遗产分不开的。
(
2
)
爱国知识分子为了经世致
用, 重视文字、音韵训诂。清初,另有一大批知识分子,如顾炎武、
黄宗羲、王夫之等公开举兵反抗,但都惨 遭失败。他们转而采取经世
致用的口号,
希望与清朝统治者合作,
把希望寄托在新的统 治者身上。
经世致用,
原是明末清初爱国知识分子中流行的一种口号。
明代统治
者空谈程、朱性理之学,导致亡国之灾。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
人有感于此,提出了这个口号,目 的是为了“经纬天地”
,富国利民。
这些知识分子大力研究哲学和社会科学,
尤其是侧 重六经和史书的研
究,形成了经史学派。他们认为经史是学问的根本。要研究经史,自
然就要研 究小学。
戴震说:
“训诂明,
六经乃可明。
”
认为文字、
声 韵、
训诂之学,是最实际的,可以经世致用。清代训诂的复兴,这也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