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古诗

温柔似野鬼°
804次浏览
2021年01月26日 02:5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什么是读书笔记-

2021年1月26日发(作者:我想找个男朋友)

浸润画意语文

放飞诗意心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简析:

诗,
永远是美妙的代名词,
古诗更是以其深邃古朴的意境感染着我们。
华夏
悠悠五 千年的历史长河里,诞生的那无数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更是琅琅上口,
韵味无穷。其中送别诗更以其独 特的魅力感染众人,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
或寓情于山水,
或沉醉于江湖。
诗中离 别依依之情跃然纸上,
怎不叫人为之惊叹,
为之折服。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正是 这样一首传唱千古的名篇,诗人李白
寓情于景,倾诉着离别。原本送别之中必然会有互诉衷肠,互致珍重 的话语,但
诗人却惜墨如金,只寄情于江水,以水传情,更显示出开阔深远、超凡脱俗的送
别意 境,表达出含蓄深沉的送友之情。

目标预设:

1
、认识
5
个生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走进诗句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相关的人物、地点的资料,读熟诗句。


设计理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是李白为孟浩然 所作的一首送别诗,
但它却不同
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一种深情体贴的送 别。从李白、孟
浩然两人关系来看,
虽带有一丝依恋,
几许惆怅,
更多的是李 白表达自己的敬仰
与向往,是一种富有诗意的送别。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诗
的前两行叙事,
后两行写景。
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意托付江水,
陪伴行舟,< br>将友人送到目的地,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语文
课程标准 》指出: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
”古诗涵盖面宽,意韵深远,本课设
计侧重从搜集 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大致按照解诗题──晓诗音──明诗意 ──悟诗情的方法进行教学,
让学生在读
诗的过程中,
自由地、
充分地与文本 进行对话,
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
境,唱响“读”的主旋律,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 读出自己的体验,在读中悟
美,在读中悟情。

教学过程:

导入:

1.
播放歌曲
《送别》
并出示对联:
黄金万两容易得

人间知己最难寻

(齐
读)

2.
师:人生苦短 ,在漫漫人生路上,除了亲情之外,还有一种情感也必不可
少的,那就是友情。有人说,友情是真挚而宝 贵的。的确,正如对联中所说的,
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录。
今天我们所要学 习的内容便与友情
有关。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未成曲调先 有情。为学生创设一种情景,铺陈一种调子,使学
生较快进入到“送别”的氛围,初步感知古人送别的深 情。


一.解诗题

1.
读课题,
你想得到哪些 信息?
(学生提什么就讲什么:
之、
李白、
孟浩然、
黄鹤楼、广陵)

2.
再读课题你想告诉老师什么?
(小结并课件出示:
李白在黄鹤 楼送别好友
孟浩然到广陵去)

【设计意图:
古诗的创作年代距学生较远,< br>出示长江简图画不但有助于学生
明确地理位置,更有助于理解诗中“西辞”等意思。互动交流李白 与孟浩然的基
本情况,为深悟诗情奠定基础。


二.晓诗音

师:
李白在黄鹤楼为好友送行,
他的心情如何?请大家读读这首诗,
注意读< br>准字音,看清字形必要时也可以作批注。
(相机板书:晓诗音)

1.
学生自由读诗。
(出示课件:全诗)

2.
指名读:< br>老师看你读得有滋有味,
你能给大家读一读吗?
(真不错,
掌声,
谁再 来。


3.
多名学生读。

4.
齐读。

【设计意图:读,却不是摇头晃脑,漫无目的、有形无实的吟诵,让孩子带
着问题去读,去思考 ,才是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在初读的过程中,让他们谈谈
了解、在诗面上做做文章。


三.

明诗意

师:读准了字音,读出了节奏,这还不够,我们 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要想读
出诗歌的韵味,那就要先了解诗所表达的内容(相机板书:明诗意。
)下面就请
你们再次利用书中的注释,手中的工具书自学,看看每句诗讲什么
?
不懂的 地方
可以在旁边打个
?

,
然后和本组的同学共同解决。

1.
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2.
汇报、小结
. 【设计意图:
自主探究中要求孩子们动起笔来画一画,
把自己的了解批注下
来,把 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还是那句话“不动笔墨不读书啊!

。就是在这
样的初读中 ,让他们从生涩的朗读里学会思考,而后又在思考中感受诗中的
景。



3.
品味:故人

西辞

烟花

孤帆

唯见


4.
谁来说说前两句诗是什 么意思
?
后两句诗呢
?
谁能把这四句连起来说说
?
(出示 课件)
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
在三月份烟雾迷漫、
繁花似
锦的春天 去扬州。
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
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
地向天边流去。

【设计意图:介入音乐元素,播放扬州春景视频,欣赏“烟花三月”令人神
往的美景 ,拓展想象,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由“形真”到“意远”。

理解“烟
花三月”是这 首诗的重点,由学生生活体验入手,巧设疑问,肯定学生富有创意
的个性化理解,层层深入,使学生对其 内涵有了广度和深度的认识。】

四.悟诗情

1.
质疑:穿越时光 隧道,看一下黄鹤楼码头的繁华与拥挤!
(出示课件)用
成语来描绘你看到的景象。

a.
长江之上,过境千帆,为什么李白却说是孤帆呢?

b.
为什么又唯见呢?

c.
讨论回答。

2
.师总结:

虽然是过境千帆,可是李白的心中只有孟浩然,唯见孟浩然。
“过境千帆皆
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

【设计意图:疑者,觉悟之机也。 质疑环节有助于提炼研度专题,体现课标
提倡的顺学而导的课程理念。】

3.
师过渡:
此时此刻,
你从诗中体会到什么?老朋友就要远去他方,
诗人的
心 情是怎样的?(依依不舍

恋恋不舍

难分难舍

情深意长

依依惜
别……)(相机板书:依依不舍)

4.
播放《阳关三叠》
)深情朗诵全诗。


师生同读)

a.
带着这份不舍,女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b.
男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c.
老师也来送送孟浩然。

d.
全班同学,我们一起送送孟浩然。

【设计意图:
“阅读是学生 个性化的行为”再次奏响,让学生带着这份体验
走进文本,以读悟情,水乳交融,把悟诗情推向高潮。】

5.
欣赏课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再创情境。
(相机板书:
悟诗情)

6.
相聚时难别亦难,诗人伫立岸边,不忍离去,这 时候的李白,在看什么?
面对孟浩然这位朋友,兄长,老师,李白心中会默念什么?(放心去吧,我会想
着你;江水啊,你平安地送老朋友远去吧;朋友啊,早日归来,我们再相聚;这
一别,何日才能 相见……(播放《送别》学生写话



【设计意图:
新课标强 调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
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 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这一教学设计
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思维,
在心灵深处,< br>他们会充分发挥想象,
走进诗境从而感受
诗人心中依依惜别之情,达到与诗人“同情共感 ”的艺术境界,充分让学生表达
心中的感受,让情感再度升华。


7.
李白送走了好友孟浩然,却送不走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相机板书:深

什么是读书笔记-


什么是读书笔记-


什么是读书笔记-


什么是读书笔记-


什么是读书笔记-


什么是读书笔记-


什么是读书笔记-


什么是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