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庄子》寓言艺术特色比较-最新资料

温柔似野鬼°
623次浏览
2021年02月18日 21:5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18日发(作者:自由道标)


《孟子》与《庄子》寓言艺术特色比较





寓言是中国较早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p>


就被诸子百家及史传频繁使用,用来陈说辞理,具有短小精悍,


浅 显易懂,又寓意深刻的特点。寓言是《庄子》最主要的表现方


式。


司马迁说:


“其著书十余万言,


大抵率寓言也。




《史记


?


老子韩非列传》




有寓言 故事近二百则。


其中既有对历史故事、


神话传说的加工改造,< /p>



《逍遥游》


中的“藐姑射之神人”、< /p>


《应


帝王》中的“浑沌”等;也有即兴创作如《齐物论》中的“庄 周


梦蝶”、《至乐》中的“髑髅见梦”等。《孟子》寓言虽数量上


不及庄子、


韩非子等人,


但其寓言融入至其散文之中,


说明立场,


针砭时弊,诠释学说等,风格简洁隽永,形象逼真,擅长论 辩,


自具风格,


同样引人瞩目,


其中其 蕴含的“浩然之气”和深刻的


哲理性而流传至今。


《孟子》和《 庄子》寓言有着相同的使用基


础和审美基调,但又在艺术特色上各具特点。





一、


《孟子》与《庄子》中相同的寓言使用基础和审美基调





二者的寓言具有需求能言善辩之士 的使用背景及阐述政治


见解的使用目的。这一点学者张航在《和中的寓言比较》


(河南


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年第


15


卷第


2


期)


有一定的论述。


孟子和庄子都生活于战 国时期,他们为了弘扬学说,教诲后学,


也像当时的谋臣策士和纵横家一样,

< p>
在各自的言论或著述里面都


运用了大量的寓言,以言辞成事,追求说理技巧 。如孟子的进谏


大多就是采用比喻性的寓言进行说理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使用


寓言可以使得统治者能够及时采纳谋臣意见,


更 快更好地促进国


家治理。


在这样一种历史趋势下,


在作品中采用寓言这样一种文


学样式是历史的必然,


也能推动朝政改革。


孟子和庄子都是战国


时期的著名的思想家, 文学家,更是辩论大师。孟子不但好辩且


善辩,


例如同他辩论的 国君有时尽管不同意他的观点,


但也不得


不心悦诚服:“夫子言 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


?


梁惠


王上》)①甚至主动提出“寡人愿安承教”。(同上)



庄子 也


是辩论大师,


从庄子与惠施及其他各类人或物的富有哲理和情 趣


的论辩,


如与惠施的鱼乐之辩



《秋水》




与魏 王的辩论



《山


木》),与曹商等慕名 利者的论辩(《列御寇》),甚至与髑髅


的生死之辨(《至乐》)等,我们可以体察出庄 子的辩才②。以


与惠施的鱼乐之辩为例,


人能否理解鱼的意思,


庄子和惠子似乎


都否定,


然庄子却抓住 惠子提问中“汝安知鱼之乐”,


而推及惠


子已经承认庄子知鱼之 乐,


具有高明的论辩技巧。


战争形势迫使


统治者招贤纳士,


需要能言善辩的人才,


不仅用于对统治者上 朝


进谏,商量治国策略;更要用于战争之时的外交和斡旋;这一文


体在上层人士的欣赏中被逐步推动,


慢慢发展起来。


诸子百家 中


的两朵奇葩孟子和庄子也顺应了当时文人的审美取向和国家对


社会人才的需求,


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的推动下,


孟子与庄子在


各自的著作中都大量使用了寓言这一文学样式,


而且在这样的重


“辨”的寓言使用时代背景下,


《孟子》和《庄子》的寓言不可


避免的带上了浓重的智慧美、哲理美和思辨之美。





在艺术手法上,首先,在《孟子》 寓言中,用妙趣横生的故


事,具有鲜明特点的人物组成寓言来比喻某种现象或某种观点,


直观形象;在《庄子》中,喻体包罗万象,或虚幻或真实,但是


都是通过比喻而非直观明白的逻辑理性来反映思想和观点的,



者的寓言的比喻性质是一致的。


第二,


批判与讽刺的手法。



《孟


子》寓言中,多讽刺官场中钻营富贵 利达之徒,讽刺他们的卑鄙


无耻,揭露他们灵魂的丑恶,非常深刻。在《庄子》寓言中, 虽


然讽刺批判类型的寓言并不占主导地位,但《庄子》寓言的批判


精神却丝毫不弱。


《庄子》


寓言的批判精神,


除了表现在讽刺上,


更表现在对社会残酷现实的大胆揭露、猛烈抨击和彻底的否 定,


比如他用“没渊得珠”寓言来讽刺国君之残酷,


把臣下为了 得到


管制俸禄而献媚于国君比喻成舔国君的痔疮,


用生动形象的 动物


寓言来讽刺当权者的狭隘和患得患失。


三是相同的对话体和 对比


手法的使用。


阅读二者的寓言会发现,

其中大部分的寓言是对话


体的,问答之间表达观点,当然《庄子》寓言中许多是“答 非所


问”、“以答引问”、“以问答问”非常规的对话方式③,也是

要在特殊语境下表达其“言外之意”的目的和意图;


《孟子》寓

言更注重论辩,以驳斥对方的说法来表达。这与《孟子》和《庄


子》二书以记录孟子 和庄子言行为主要内容有关。另外,对比的


使用非常频繁,例如《孟子》寓言侧重于事情 情境的对比,如五


十步与百步的对比,


掘井九轫与废井的对比,


西子与蒙不洁的西


子对比等,选择之间即可见其观点;


《庄子》寓言中的对比更是


随处可见,开篇的《逍遥游》中鹏与蜩、学鸠 的对比,《秋水》



?t?k


与鸱的对 比,


《天地》中离朱、吃诟和象罔的对比,“髑


髅见梦”的死生 之较,


“庄子钓于濮水”中“巾笥而藏之庙堂之


上”与“生而曳 尾涂中”的对比等。





二、《孟子》与《庄子》中寓言艺术特色的异彩呈现





(一)文本分析比较





孟子是在比喻性说理中使用寓言,而《庄子》中的寓言则是< /p>


无所不见,绚烂多姿。首先从数量上,


《庄子》寓言篇数明显多< /p>


于《孟子》。《孟子》中公认寓言约有十几则,历来被认为数量


少 ,


其重视程度远不及庄子、


韩非子等。


公木、


陈蒲清、


白本松、


吴秋林等人均 认为《孟子》寓言不足


20


则,在各类寓言选本中,

< p>
《孟子》寓言都没有超过


10


则,《中国古代哲学 寓言故事选》


集《孟子》寓言


10


则, 《中国古代寓言选》和《中国历代寓言


选》都集有


9

< p>
则,《寓林折枝》


7


则,《中外寓言鉴赏辞典》< /p>


4


则。


其中,


普 遍看好的寓言有“揠苗助长”



《孟子


?


公孙丑上》



“一傅众咻”(《孟子


?


滕文公下》)、“二子对弈”(《 孟子


?


告子上》)、“校人欺子产”(《孟子

< br>?


万章上》)、“五十步


笑百步”(《孟子


?


梁惠王上》)等。但最近有人认为《孟子》


寓言有


22


则,也有研究者统计,《孟子》中能够称得上寓言的



59


则,几乎每章里都有寓言④。这说明孟 子中的寓言远远不


止几篇的数量,


他作品中的寓言含量还有待发 掘,


寓言寓意和文


学价值还有待学者继续深入研究。

< p>
《庄子》中,寓言占到了十分


之九这样大的比重。学者朱思信在《谈寓言》 一文中认为共


220


余则,著有《中国古代寓言史》的陈蒲清先 生认为《庄子》寓言



181


则,学者 蒋振华在《关于寓言定分种种》在认为共有


261


则。《庄子》 寓言数目众多,并且内容丰富。《庄子》几乎通篇


皆寓言,使用密度非常之高,使用形式 非常之灵活,简直可以媲


美一部优美的寓言故事集。


《庄子》寓 言善于用连类相次的结构


艺术,


在阐发深邃玄奥的哲理或某种复 杂的情绪体验时,


罗列几


个相同类型的寓言从不同角度来加以连 续论证和加强说明;


例如


在“颜阖将傅卫灵公太子”寓言中,< /p>


又使用了“养虎者”、


“螳


臂当车”、“ 拊马不时”等同类的小寓言(《庄子


?


人间世》)


不断论证。另外,庄子还喜欢用“同心圆”寓言,即围绕一个圆


心使用一系列 寓言,例如在《逍遥游》庄子表达的中心思想是:


“超然物外、无待,方可获得绝对自由 ”,庄子使用“彭祖长


寿”、


“鲲鹏徙于南冥”、


“尧让天下于许由”、


“列子御风”、


“不龟手之药 ”、


“藐姑射山有神人”等寓言故事围绕这一个点


来突出思想⑤ 。




其次从篇幅来说,长篇与 短篇交错。但


整体来看,


《孟子》的寓言篇幅都比较短小,最长 的也不超过二


百字,大都在百字以内,且以插入式寓言为主,短小精悍、情节

< p>
简单。如“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总共


41


字,开头 、结尾很清晰,


有动作、神态、语言,生动之至,把一个因拔苗助长而累得疲惫


不堪的憨态可掬的宋人形象活灵活现地勾画出来了。言简意赅。


《庄子》


中的寓言大多篇幅较长,


且情节上曲折独特,

< br>打破常规,


例如《徐无鬼》、《庚桑楚》等其中寓言故事性强,情节发展新


奇古怪富于变化,在同时代诸子和后世的寓言创作中皆非常少


见。《庄 子》寓言既有插入式的,亦有多篇独立式寓言,如《庄



?


徐无鬼》,这篇寓言很长,有


19


个段落, 每一小段讲述一个


故事,故事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这篇在后世颇高评价,陆游曾


评价曰:“此篇颇多隐晦难解之语,如层峦叠嶂,争奇献怪。游


涉此者 ,即可新耳目,长意见。读《庄子》到此,不得草草,三


复愈有深味。”陆游此评价非常 到位,尤其“如层峦叠嶂,争奇


献怪”非常形象和确切道出了


《 庄子》


寓言文本密度高的审美特


色。





《孟子》寓言在文本上就有高结合 度的特点,寓言与文章主


旨、观点紧密结合,丝丝入扣;而《庄子》中的寓言则是具有高


密度的特点,环环相扣,争奇斗怪。





(二)取材比较





孟子和庄子生活于同一时期,


但二人 在论述时候所选取的材


料有所不同。


由于不同的生活环境,


使得他们的取材来源并不相


同,


《孟子》< /p>


中的寓言虚构成分比较少,


大多是取材于历史传说、


民间故事或现实生活,


或是孟子即兴所作,


这些都源 于生活实践,


除个别自己的创作外,


几乎没有古代神话的痕迹,


现实色彩强烈,


生活气息浓厚,


具有很 强的写实性。


如“校人欺子产”



《万 章》


上)、“王良与嬖奚”(《滕文公下》)等取材于历史传说,其

中的人物子产、


王良等也是历史上真是存在过的人物而非子虚乌

有;而“日攘其邻之鸡者”(《孟子


?


滕文公下》)、“揠 苗助


长”(《公孙丑上》)、“二子对弈”(《孟子


?


告子上》)、


“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上》)等中的人物是生活中有 的小


人物,例如找借口的小偷、性急憨厚的农夫、学生、逃兵等,取

材于现实生活,他们的言行不是简单的应用生活和历史的例子,


也有夸张的成分,< /p>


夸张的幅度并未超出人们生活的惯常理解和经


验。


用现实中实在的人物和故事来进行说理,


密切结合生活实际,

< br>因而使读者倍感亲切,


易于理解其中的蕴意。


孟子在创作 寓言时


往往将生活场景作一个漫画式的勾勒和情景式的设喻,


夸 大问题


的情状和特征,


从而为自己的论述提供更好的论据,


有着浓厚的


现实色彩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相对于孟子在写实基础上的虚构,


庄子的寓言可谓大多为想


象和虚构而成,而且上天入地,天马行 空,只要能想象到的庄子


都会运用到自己的寓言创作中。正如司马迁在《史记

< p>
?


老子韩非


列传》中评说:“皆空语无事实”,就 是指出庄子寓言的虚构色


彩。


《庄子》中的寓言大多通过虚构情 节,其行文放得开,思维


活跃开阔,但同时他也能收得住,在文思跳跃、放纵自由的思绪


之间,又能将读者拉回现实之中,接受他的说理,但又让人沉浸


其中或迷茫或顿悟。


庄子说自己的文字是“谬悠之说,


荒唐之言 ,


无端涯之辞”(《庄子


?


天下》)⑥ 。亦是强调其取材和故事等


的虚构性。如“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 天


之云;


“鹏之徙于南冥也,


水击三千 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这里的鹏的形象明明是虚构的取自 于庄子内心的一个自由心灵


幻化出来的形象,意境宏大开阔,极尽想象之能事,寓庄于谐 ,


真是体现了“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玄妙。





当然,


《 庄子》的寓言虽然多为主观虚构,但也不少是取材


于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


以及源于古代神话经过加工创造而成的


作品,陆德明视《庄子》与《山海经》 同类也就是认为《庄子》


中有大量神话传说存在,


也说明庄周对 神话传说的继承⑦。


例如


在《逍遥游》中开篇即讲鲲鹏等是源于 《齐谐》,之类“志怪”


的神话;


再如他的寓言中的大木的形象 和古代神话中的神木形象


具有着非常高的相似性⑧;还有《庄子》中的藐姑射神人这一形


象就来自于远古神话:据《山海经


?


海 内北经》载:“列姑射在


海河洲中。”因此可以猜想,庄子也并非完全凭空想象,是根据


此记载来虚构创造了这个神的形象,


并按照自己的想法将其塑造


成这样的“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


云气,


御飞龙,


而游乎四海之外。


其神 凝,


使物不疵病而年谷熟。



的形象, 后来的列子、郭璞等人又借鉴了庄子的描述。当然,庄


子本人的创造仍然是主要的,


例如叔山无趾、


怪人支离疏等也都


是庄子根 据神话传说或运用神话式的夸张手法所塑造出来的人


物,庄子本人的创作占主要地位。另 外,


《庄子》寓言中出现了


许多历史人物的形象,如孔子、颜回 、老聃等,有些历史事件,


但是多是根据庄子自己的想象和想法来构思其言行,


为庄子思想


的表述服务。


因此我们说,


《孟子》


的寓言主要取自于历史传统,


或源自于 民间故事,以及孟子的即兴创造,实多虚少,生活化倾


向较重,


具有现实主义的审美特点;


而庄子则融合了想象、


夸张、


变形、拟人化等艺术技法,取自于内心,自我的创造成分多,相


比较而 言则是虚多实少,


心灵化倾向较重,


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


色彩。





(三)形象塑造比较





由于取材的不同,因此二书寓言的形象塑造特色也大不相


同:





1.


孟子设计的形象多采用人物。


中国古代 寓言尤其是先秦诸


子寓言,


区别于西方的伊索寓言、

< p>
拉封丹寓言和莱辛寓言等的一


个重要特征就是西方以动物寓言为主,而中国 的喜用人物寓言。


在孟子的笔下的寓言人物,


他们或是向统治者 阐述政见、


规劝向


“仁”的士的形象,


或是批判和讽刺统治阶级或卑劣之徒的充满


“浩然之气”的大丈夫形象;而《庄子》中的 寓言中的形象塑造


则更加丰富多彩,塑造出一些诙谐怪异的形象,神鬼骷髅、君臣


民商、


自然万象都是他的寓言的寓体。


且从塑 造的手法上看,


《孟


子》


中的寓言人物 则较为写实,


一般采用白描刻画的手法来塑造,


寥寥数笔的勾勒 ,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这在“五十


步笑百步”、“日攘其邻之鸡者”等故事 中尤为突出;而在《庄


子》的寓言中,明显的将塑造的形象进行了扭曲和加工,虚拟化< /p>


痕迹明显,


在描写时采用泼墨式的手法,


浓墨重彩地来表现个性


和思想。


《庄子》寓言中的形象类型丰富 ,人物方面有智者(孔


子、惠子、老聃等),愚者(宋人等),美者(毛蔷、丽姬、西< /p>


施等)



丑者


( 哀骀它、支离疏等),上至三皇五帝、君主王侯,


下到商人、隐士、手艺人等等。这些人 物形象虽繁杂丰富,但是


类型化特点十分明显:


智者都是充当事 理的评论者,


愚者往往保


守狭隘目光短浅,

丑者往往具有巨大的人格魅力,


君王多为好问


道者,劳动者 如庖丁、轮扁、纪子、梓庆虽清贫劳苦却能深刻体


会自然之道⑨。


孔子是博智多闻的象征,


宋人是愚蠢保守无知的


代名词,哀骀 它是众妇人之道“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庄



?


德充符》)的人格魅力的焦点,有些甚至有拟人化、神化倾


向,且带有作 者心灵倾向。在其他形象的塑造上,如鸟类形象、


大木形象等,


均是以庄子自身的审美和思想倾向浓墨重彩地加以


塑造,信手拈来。二者的审美上比较, 犹如漫画和泼墨国画给人


以不同的审美感受。




2.


在《孟子》和《庄子》寓言中的


人物形象中也鲜明地塑造了他们自身的形象,


显示出了二人的光


辉人格。孟子虽未出现在寓言人物中,但是通过他口中的寓言,


我们间接地感受到他的机智善辩、


豪爽直率、


情感袒露、


充满“浩


然之气”的士的形象。


但是,


庄子更多的是将自身形象寄托于寓


言中所塑造的人物中,那些有着古怪 、无所指的名字的人物,或


真实,或畸形,或深藏不露等,所反映的也是在客观社会条件 下


庄子生活现状和思想状态,


展示的是一个生活举步维艰但是心 灵


追求自由、


超然物外的形象,


在他的 选择和言语中处处表现出忠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