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评价
-
.
苏东坡评价
苏东
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一个百姓
的朋友、
一个大文
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
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
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
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
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
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
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
才的丰富感、
变化感和幽默感,
智能优异,
心灵却像
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生
平
北宋仁宗嘉佑元年(
1056
)
,
20
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
深受主考欧阳修赏
识。嘉佑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英宗治平
3
年(
1066
)其父苏洵于汴京病故,他扶丧归里。
神宗熙
宁二年(
1069
)初还朝任职。因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
不同,请求外调,自
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
方官。革新除弊,因法
便民,颇有政绩。元丰二年(
1079<
/p>
)他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的罪行下狱。侥幸被释后,谪
贬黄州。
元丰八年神宗病死,哲宗年幼,高太后临朝,次年改元元佑(
1086
< br>)
,起用旧党司
马光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
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元佑四年,出知杭州。六
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七
上封章乞除一郡”
(
《乞外补回避贾易札子》
< br>)
,先后被
派知颍州、扬州、定州。苏轼在杭州,曾减赋
赈荒,掘湖修堤;在定州,曾整饬军纪,加强
边备。在元佑保守气氛充满朝廷的时代,他
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进行某些兴革。
绍圣元
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佑旧臣,苏轼又成为这些新贵打击的对象,
被一贬再贬,
由英州(今广东英德)
、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
(
今海南儋县
)
。尽管当时“饮
食不具,药石无有”
,条件极为艰苦,苏轼却能“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
。并对惠州百姓和
黎族人民流露了深厚的同情。直到元符三年
(1100)
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
年
(1101)
七月死于常州。
苏东坡才华之我见
盖世全才无人望其项背
高洁人格建树前无古人
苏轼是中国文
化史上的一天奇才怪杰。他在诗、词、散文、文艺理论、语言文字学、书
法、绘画、品石
、饮食等众多艺术领域都堪称宗师巨子。他性情放旷高逸,为人豪爽风趣。
尽管才高招嫉
,仕途坎坷,但始终不变其情、不改其志,而又能做到“进亦乐、退亦乐”
。
这种人格魅力不知倾倒了历代多少文人骚客。可以说,苏轼是中国知识分子最杰出的代表。
“才”
,成就了无数英雄的功业,
也铸就了许多名土的悲剧命运。苏轼有云:
“人人生儿
盼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虽是调侃之辞,却也在一个方面道出了他命遭坎坷的原
因。唯
其有才,
他才能在词、文、
诗、
书、画、
品石、文论以及参禅、
政务等
诸多领域都成就斐然,
让时人、后辈难以望其项背;唯其有才,他才有资格恃才傲物,才
敢于不阿世俗,生出他那
'.
.
“
一肚皮的不合时宜”
。这在那时局动荡、党争激烈的年代,自然不免遭人嫉恨中伤。于是
他被一贬再贬,
最后一次竟被流放到当时人称
< br>“域外”的蛮荒之地——海南岛,差点儿老死
在那里。
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
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
仍然坚持着对人生、
对美好事
物的追求。
p>
苏轼在政治道路上是坎坷的。
由于他主张改革但不赞成王安石变法,
因而既与变
法派发生矛盾,
又同维持现
状的保守派有所过节。
苏轼为人表里澄澈,
讲究风节操守,
p>
这就
使他既不见容于元丰,又不得志于元佑,更受摧折于绍圣。然而
这正好有利于他加深阅历,
扩大视野,使他在文学上获得很大的成功。
< br>
“任性追逐、
随缘放旷”
是苏
轼从年轻时代就追求的人生境界。
诗人那率真欢乐的天性
和活跃
的生命力,
既是他的悲剧命运在性格方面的原因,
又正是他伟大
人格的魅力所在,
也
是他艺术创作的不尽源泉和深厚的精神底蕴
。
他一生在众多的艺术领域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
产。
1
)他的散文珍品荟萃,不管是宏篇巨制还是杂
文笔记,都充满灵性,含蕴隽永,极具
品味。
各种文萃中常选的
《前赤壁赋》
、
《后赤壁赋》
、
《石钟山记》
、
《喜
雨亭记》
、
《凌虚亭记》
、
《放鹤亭记》
、
《超然台记》
等,
更是千古名篇,
令人百读不厌。
苏诗保存下来的有约四千首。
他的诗取材广泛,
表现手法丰富
多彩。
人物事件、
风俗景观、
喜怒哀乐
、
议论哲理无不入诗。
顺手拈来的日常材料,经他匠心巧缀,无
不轻灵深蕴、情调盎然。
林语堂说苏轼的诗永远清
新,这评价甚
得苏诗真髓。
2
< br>)在词上.苏轼贡献更大。在北宋词坛上,苏轼突破词必香软的樊篱,创作了一批风
貌一新的词章,
为词体的长足发展开拓了道路。从今存三百四、五十首东坡词来看,苏
轼对
词体的革新是多方面的。
苏轼扩大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
,
不仅用词写爱情、离别、
旅况
等传统
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壮志、农村生活、贬居生涯等,扩大了词境。他一改词专
事抒
写个人悲欢离合的柔情和缠绵婉转的格调,
拓展了词的表现题材,
开创了豪迈雄奇、
音
调铿锵的豪放词风。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开派作品。他在《与鲜于子俊三首》中说“近
颇作小词,<
/p>
虽无柳七郎风味.
亦自成一家……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
/p>
吹笛击鼓以为节,
颇壮观也。
”看来他自
己对开宗立派是颇为自豪的。东坡豪放词的代表作是
《念奴娇·赤壁怀古》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
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
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
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首词以豪阔
的时空为背景,
以故人轰轰烈烈的丰功伟业与自己壮志空怀的遭遇形成对
照,抒发了深沉顿挫的不平之气。全词才气涌流,其豪放足为词林典范。
p>
苏词中也有以婉约见长的。他的《江城子·十年生死》是悼念亡妻王弗的作品,感情细
腻真挚,境界深远悠长,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他的另一篇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
p>
思念弟弟苏辙时所作,词的境界虚实旷渺、清阔神奇,格调恬淡回旋,娓娓浸润,令人回味<
/p>
无穷:
明月几时有
?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
?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
.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倩影,何似在人间
!
转朱阁
,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
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许多词论家都认为这是一首最好的中秋词。
< br>3
)
在中国书画史上,
苏轼也称
得上是一代巨子。
同蔡襄、
黄庭坚、
米
芾并称
“宋四家”
。
在绘画上,
苏轼以
“墨竹”
闻名。
他与朋友米芾、
李应磷、
黄庭坚等经常在一起创作、
切磋,
在“文人画”形成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书画,不同于苦练求工
的匠人,而是发自天赋才
气,
为书作画一如诗文,
随兴所至,
精神情趣自然地渲泄挥洒于毫端,
从而形
成了不拘形迹、
极力写胸臆的风格。
苏轼以其高绝的才华、旷逸
的气度、
高洁的人格和前无古人的建树,赢
得了世人广泛的倾慕
和景仰。在当时就有苏门四学士
(
黄庭坚、秦观、张耒、晁无咎
)
为代表
的一大批文人紧随其后,
p>
开一代文风之盛;
后代文人也无不从他那里吸取丰富的营养。
毫不
夸张地说,苏轼和他的创作,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块不朽的丰碑。
4
)苏轼
今存诗
2700
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采。同情人民、关
心生产是苏诗的
一个突出内容。但更多地方则针砭了新法的流弊。
令人感动之欧阳修的高风亮节
苏轼
21
岁
时,就与父亲、弟弟一道,赴京参加科举考试。当时任主考官的正是那篇流
传千古的散文
《醉翁亭记》的作者、大文学家欧阳修。苏轼的试卷《刑赏忠厚之至论》令欧
阳修眼前一
亮,情不自禁地拍案叫绝。他明显地感觉到了这个年轻人的不同寻常,感叹道:
“三十年
后,没有人会再提起我,人人都会谈论这个叫苏轼的人的。
”欧阳修为苏轼的才气
所震撼,他为大宋朝能出现苏轼这样的才子连呼“可喜、可喜”
。在欣
喜之余,欧阳修感慨
地说:
“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p>
。
今天的我
们应该为欧阳修
900
多年前阅卷时的那双慧眼感叹,为苏轼能
碰到欧阳修这
样善于识才的伯乐感到庆幸,更要为欧阳修“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
的高风亮节击节
叫好。
令人感动之女性对苏轼的呵护
苏轼大才子,名气大,女人喜欢他的也多,但他并不好色,他
为歌妓写过动人的诗句,
但没有他与歌妓风流的记载,
在他的生
命里,
有几位重要的女性,
正是她们无私的爱与呵护
才铸就了苏轼一生的辉煌。
古人云: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
一代文豪苏轼也不例外。
有人把感情分为三种,一种是
情人的、子女的、朋友的、年轻的;第二种是丈夫的、妻子
的、中年的;第三种是父母的、
爱人的、知己的、永远的。没有那一种更美好,更可贵。
因为三种都是人所需要的,然而第
三种最傻,这是因为沉默的表达代价最傻,这就是人们
常说的“母爱无言,妻爱无私,知己
知音奉献生命”
。她们对苏
轼的呵护、体贴、挚爱都属于“沉默”的表达。
1
)母亲关爱,沉默奉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