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里的故事

绝世美人儿
928次浏览
2021年02月18日 23:4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18日发(作者:勤王敢道远)



篇一:


《三字经》中的十个经典励志故 事



《三字经》中的十个经典励志故事



1



《孟母三迁》


< br>《三字经》中说: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段机杼。


”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 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


人跪拜、哭叫的样子。孟母觉 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


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 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


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孟 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这才开始喜欢


读书,变得守秩序、懂 礼貌。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


“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


!


”有一


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 一匹布,说:


“学到一半就停下,和


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 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


!


”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2



《黄香温席》< /p>



“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 孩子。在他九岁的时候,就


已经很懂事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 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


子赶走,


让父母睡个好觉


;


到了寒冷的冬天,


他就先钻井被窝里,


把被子暖热,


让父母睡得温


暖。黄香的故事流 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


“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3



《囊萤映雪》< /p>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 /p>


他家中贫苦,


没钱买灯油,


又想晚上读书 ,


于是在夏天的晚上,


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 弱的灯光读书


;


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

< p>
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4



《孟母断机》


< /p>


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


曰:


“学何所至矣


?

< br>”


对曰:


“自若也。



母愤因以刀断机,


曰:


“子之废学,

< p>
犹吾之断斯机也。



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


5



《五子登科》

< br>


《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 故称“五子


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


(


今北京一带

< br>)


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


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


< /p>


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当朝太师冯道还特地写了首诗:


“燕山窦十郎,


教子有义方


;


灵椿一株老,


丹桂五技芳。



《三字 经》


也以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的句子,

歌颂此事


;


又逐渐演化为


“五子登 科”


的吉祥图案,


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


窦家五子那样连袂获取功名。



6

< br>、


《孔融让梨》



孔融的父亲拿 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拿


最小的,孔 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这故事被用作儿童教育的


好教材, 成为千古美谈,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谦让风格。



孔融


(153


——


208)

< p>
,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


(


今山东曲阜


)


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


中平初


(185)


,举高第,为侍御史。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 贲中郎将。后因忤董


卓,


转为议郎,


出 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


兴平二年


(195)


领青州刺史。


曹操迁献帝


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 大匠,迁少府。因不满曹操雄诈,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


闲职,好士待客,座 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下狱弃市。



孔 融着有,


《隋书·经籍志》载《孔融集》


9

卷,已散佚。通行本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


少府集》


1


卷。孔融文又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


,其诗又见丁福


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汉诗》




7



《苏洵二十七 方才学习》



苏洵


(1009


——


1066)


,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山 人,北宋着名散文家。在妻子程氏的劝


告下,


27


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嘉佑元年,携子苏轼、苏

辙到汴京,以


22


篇文章谒见欧阳修,受其赏识,由此名声 大振。后人因其二子苏轼、苏辙均


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


,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


,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


为文见解精辟,语言锋利,纵横捭阖,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著有《嘉佑集》十五卷。



8



《母子同刑》


三国时期,


魏国王经在征讨篡位的司马昭时被捕,


司马昭要王投降,


并抓来他的母亲相威胁。


王 说:


“为国尽忠,死而无怨。


”司脑羞成怒,决定处死王母子。 临刑前,王苦着对母亲说,


是自己连累了她。


母亲却笑着说,< /p>


自己为有这样的儿子而自豪。


王在忠与孝矛盾时选择了忠,


实际上是真正的孝。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敬仰。


9



《孙敬悬发》



“头悬梁”的是晋朝人孙敬。孙敬,字文质,汉代信都


(

今河北冀州


)


人。好学,后入洛阳,


在太学附近一小屋安顿母亲然后入学。他曾采杨柳为简,加以编联,用来写经,这是历史上

“辑柳”


的典故。


《太平御览》


上 记载:


孙敬


“好学,


晨夕不休”



常年闭门谢客,


攻读诗书,


人称“闭户先生”


。他苦读诗书,常常通宵达旦,困倦得眼皮都睁不开了,就弄 根绳子把头发


绑起来吊在房梁上。打盹垂头的时候,揪一下头发就惊醒了,继续读下去。



10



《苏 秦刺股》



古时候,有一个学者叫苏秦。苏秦自幼家境贫寒,连 书都读不起。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


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或者帮别人打短工,后来 又离乡背景到了齐国拜师学艺。



经过一年的学习,苏秦认为自 己已经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迫不急待告别老师和同学,


去闯荡天下。但是一年后不 仅一无所获,连钱也用完了。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


路。


到家时,苏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烂肮脏不堪,满脸尘土。妻子见他这个样子,摇 头叹息,


继续织布


;


嫂子见他这副样子 扭头就走,不愿做饭


;


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还暗暗笑


他活该


!


苏秦看到家人这样对待他, 十分伤心。他关起房门,不愿意见人,对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


“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 认小叔子,父母不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没有好好学习。




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又重新振作精神,


搬出所有的书本,


发愤读书。


他每天读书到深夜,


有时候不知不觉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第二天醒来,都后悔不已,但又没有什么办法不让自< /p>


己睡着。


有一天,


读着读着实在困了,< /p>


不由自主便扑倒在书案上,


但他猛然惊醒——手篇二:

< p>
三字经中的故事



三字经中的故事及注释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故事】



我们都知道,孟子是我国历 史上的“亚圣”


,他的学问很好,还收了许多学生,他能有这些成


就,全都要归功于孟母。



在孟子小的时候,住家附近刚好是 个坟场,每天都会有出殡或扫墓的人,哭哭啼啼的从这里


经过,


孟子见了觉得好玩,


也学着玩起出殡的游戏,


孟母知道后,


决定换个环境。



这一次,


他们搬到镇上,每想到附近住着一位屠夫,孟子又学着屠夫拿着刀子,玩起剁猪肉的游戏,

< p>
于是孟母又决定搬家了,因为她知道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



他决定带孟子搬到学校附近。果然,从此孟子便跟其他学生一样捧着书本,摇头晃脑的背诵< /p>


着。



有一天,孟子逃学回来,孟母正在 织布,她一气之下,剪破了正片织好的布,然后对孟子说:


“你读书就想我织布一样,要 脚踏实地才能做得好,如今你随意逃学,就象我剪断这块布一


样,前功尽弃了。




从此,孟子便发奋读书,果然成为中国的大学问家。



【注释】



孟母:亚圣孟子的母亲。



择:选择。



处:居住的地方。



机杼:机,织补用的木架子;杼,织补用的梭子。


< p>
窦燕山:原名窦禹均,幽洲人,因为当地名属燕,所以又名燕山。



义方:指良好的家训。



【解读】



从前,孟子的母亲曾经一连 搬过三次家,是为了替孟子选择良好的居住环境。有一天,孟子


逃学回家,难过的孟母立 刻拿出刀子来,把快要织完的布割断,让孟子知道半途而废将一事


无成。



五代后晋时,燕山地方有个名叫窦禹均的人,教导孩子的方法非常好,因此他 的五个孩子都


很有成就,博得人们的赞誉,当时,没有人不知到他们的。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故事】



从前,有个无恶不做的强盗 ,在他做尽坏事后,终于被衙门的捕快捉了起来。由于他犯了许


多不可原谅的罪,所以县 太爷判了他死罪。



临刑前,县太爷问他有什么要求,强盗说:



“我想见我母亲最后一面。




县太爷命人把他母亲请来,当他们母子一见面,母亲很悲痛的抱者儿子大哭。谁知道,那个


强盗竟然狠狠的将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并且伤心地说:



“我好恨娘在我犯错时,从来不教训我,现在我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强盗的母亲,要对强盗的下场负一半的责任啊!


< p>
清朝时,大将左宗棠的部下张曜,立了许多功劳,于是左宗棠便升了他的官,但是许多不服


气的人,便以张曜没有念过书为理由,不给他官做。


< br>张曜知道因为自己的不识字,


而做不了官,


心里很难过,


于是发奋苦读,


终于凭着他的学识,


把 官给争了回来。


【注释】



教:这里有两个“教”字,第一个是父之较,第二个是师之教。



惰:偷懒怠惰,没有尽到责任。



子:这里指为人子女。



不学:不肯读 书学习。非所宜:是


说不应该如此。



为:作为、成就。



【解读】



做父亲的生了子女后,只顾 着去养活他们,而不去教育他们,是父母的过错;做老师的教育


学生不够严格,不能使学 生有所成就,这就是老师的怠惰。



做人子女者如果不肯好好学 习,是非常不应该的,因为幼小时不肯及时学习,将来长大后,


能有什么成就和作为呢?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



【故事】



从前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



有一天 ,


他在山里找到了一块还没有琢磨过的玉石,


于是他便把这玉石 呈现给当时的楚厉王。



没想到,宫里的玉匠竟说这只是一块普 通的石头,厉王一生气,命令部下把卞和定了罪厉王


死后,武王继位,卞和又将这玉石献 给武王,可是,仍然遭到了被定罪的命运。卞和失望的


抱着石头,在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 。文王即位后知道了这件事,便将卞和请进宫来,命令玉


匠把这块石头好好打造一下,发 现果然是一块上等的美玉,于是便将它命名为“和氏璧。



< /p>


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一块上等的美玉都需要琢磨、打造,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所以


人类也许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注释】



琢:雕饰琢磨得意思。



器:器皿,比喻成就。



义:理义,做人做事的道理。亲:接近。



师友:老师与朋友。



礼仪:泛指一切礼节仪式。



【解读】



玉是一种可以用来当装饰品 的石头,如果不去琢磨它,是不能成为人见人爱的美器;同样的


道理,人如果不肯勤奋求 学,是不会懂得礼节道义的。



做人子弟者,在年纪还小的时候 ,便要多多亲近好的老师及好的朋友,从而学习到做人处世


的基本礼节仪式。

< p>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故事】



东汉时,有个九岁的小孩— —黄香。他非常的孝顺父亲,为了不让父亲太劳累,所有的家务


事都是由自己动手做的。



夏天时,他会用扇子把席子给扇凉了,再请父亲上床睡觉。天 气变冷了,黄香总会在父亲睡


觉前,把被窝躺暖之后,才让父亲入睡。

< br>


黄香这种孝行,没有多久便传遍了整个县城,大家都夸黄香是个孝顺的孩子。这 种孝顺的行


为,的确很令人钦佩。



和 黄香同一个时代,有个叫孔融的小孩。有一天,父亲的朋友送来一篓子的梨子,父亲要孔


融拿一个去吃,


孔融就在一堆梨子里挑了一个最小的,


父亲很讶 异地对他说:


“孩子,


你怎么


不挑大的 ,反而挑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


“爹,我的年纪最小,应该吃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孔融这种友爱兄长的行为,的确很值得我们效法。



【注释】



香:东汉时代的孝子,姓黄名香。



温席:温暖枕席。



执:实地去做。



融: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年才四岁,便知道谦让之礼。



弟:动词,尊敬兄长。



长:这里指


兄长。



知:晓得、了解。



【解读】



黄香九岁的时候,便知道在 冬天睡前先用身体温暖床上的枕席,再请父亲去睡觉。他这种孝


亲的行为,不但是他该做 的,也是我们应效法力行的。



孔融四岁的时候,


有人送来一篮梨子,


他便以知道把较大的梨子让给哥哥,

自己挑较小的吃。


他这种尊敬兄长的德行,也是我们从小便该知道的。



首孝弟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



【故事】



一个人无论是要完成一件事 ,或是求取更高的学问,都应该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去做,才


能有好的成绩,千万不要 学明朝的吴同喔!小朋友看了后面的故事,就知道原因了。吴同是


明朝人,从小便跟着泥 匠师傅学功夫,但是吴同是个很懒惰的人,每



他一心盼望自己的手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