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读书笔记
-
长征故事读后感
最近空闲时,读了军旅作家王树增先生写的《长征》一
书,感受颇丰,心灵受到了一次
洗礼。长征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在语文课本里,历史课堂
中,许多电视剧中都有它的记载,
但通过读这本书,了解到了长征的历史背景和革命意义
,还知道了长征途中许多鲜为人知,
但可歌可泣,令人起敬的历史故事,但读完这本书,
让我对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有了更高的
认识和更深的理解。
没有长征,就不能保存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军队和革
命根据地;没有长征,就不会有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胜利,没有长征,更不
会有新中国,有现在改革开放的成
就。
我觉得,红军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在那个年代里,
承担起了自己的历史责任。这种
历史责任感,是非常值得我们纪念的,也是今天中华民族
实现伟大复兴最需要的。他们那种
宁可牺牲自我,去保全集体的团队精神熠熠闪光。面对
山高邻秃,朔风凛冽,冰雪覆盖的高
山,战士们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用超乎想象的毅力
和艰辛为部队探索出一条前进的道路。
这不仅仅是一条磨炼意志的艰难之路,也是一条生
命之路。之后遇到开阔美丽的草原,本以
为有了希望,谁又能想到里面蕴藏着意想不到的
困难和危险。很多战士就这样倒下了,没却
有一句怨言,因为当他们把自己交给党的时候
,就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书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让我不禁动容。当年红三
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率部队为红军
垫后。掩护主力队伍撤退以后,他们只剩下四五百人。等
到他们撤退的时候,湘江已经被国
民党封锁了。他们又饿着肚子翻山越岭退回到湘西打游
击。撤退途中,陈师长腹部中了敌人
的子弹,
他命令其
他的战士撤退,
自己来掩护,
不幸被敌人抓住。
最后陈师长把自己的肠子
掏出来扯断
,
最后壮烈牺牲,
年仅
29
岁。
长征中还有许多的红军战士为了大部队的安全,
牺
牲了自己,我想如
果一支军队,一个民族拥有这种精神,那就无坚不摧了。
我们今天纪念红军
“长征”<
/p>
,
已经没有了战火纷飞的氛围,
几十年前
艰苦程度甚至超乎我
们的想像,但长征精神却会永远激励着我们,如同是一个宝库,过去
、现在和将来都能让我
们受益匪浅。
作为青年的我们在今天的和平年代能做更多的就是不断
的学习知识和技能,树立努力长
材、报效祖国的崇高理想。把长征精神发扬传承好,在困
难面前决不低头,在困惑面前不迷
茫,以积极进取的心态,以祖国的兴衰为己任,为中国
的持续强盛奋斗不息。虽然现在生活
水平提高了,物质条件富足了,但我们年轻一代不应
该陶醉在改革开放多年的丰硕成果中,
我们要知道自己身上的历史使命,肩上的社会责任
。中国的发展需要我们,祖国的更加强盛
需要一代代中国人接力下去。
< br>我想,
在自强不息的长征精神指引下,
我们走向更美好的
未来,
去创造更美好的中国。篇二:
《长征》读后感
读《长征》有感
花了十多天的时间读完了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王树增历时
六年、精心打造的巨著《长征》
。
这部作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
度重新认识了长征的重要意义,
是红军长征
70
年以来,
第一部
用纪实的方式最全面的反映长征的文学
作品;王树增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实地采访了许多老
红军战士,书中的许多重大事件和资
料都是首次披露;在书中,作者弘扬了长征体现出来的
国家统一精神和不朽的信念力量;
此外,作者还讲述了在这一伟大壮举许多感人小事,让我
们通过丰富的细节更加亲近地去
接触长征的历史。
《长征》在很多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在大量描写长征的
作品中显得特色鲜明,可以说是
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里最有阅读价值的书
之一。
长征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壮丽史诗,是突破了阶级和政
治界线的人类精神丰碑。无论是
哪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无论是由何种意识形态,中国
工农红军的长征给与人类的精神财
富,是走向理想所必需的、永不磨灭的信念。最重要的
是,长征翻越了
20
多座巨大的山脉,
渡过了
30
多条河流,
在饥饿、
寒冷、
伤病和死亡的威胁下,
走完了远远超过
两万五千里的路
程,而且还遭遇敌人的追击和堵截不少于
400
次。说长征是人类历史上无畏艰难险阻,不畏
牺牲的远程。共产
党人深知这样一个道理:命运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要走没有剥削没有压
迫的社会主义道
路,必须和国内反革命势力,乃至国际反动势力做拼死的斗争,彻底推翻压
在中国人民头
上的三座大山,才能换来一个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社
会主义国家
。
世界上不曾有过像中国工农红军这样的军队:官兵军装
一样,头上的红心一样,牺牲时
的姿态也是一样的。
在中国工农
红军中,
无论是政治和军事的精英,
还是不识字的红军战士,<
/p>
官兵如同一人的根本是他们都坚信自己是一个伟大事业的奋斗者,他们都坚信中国革命的队
伍“杀了我一个,自有后来人”
,他们激情万丈,前赴后继,视
死如归,决心为每一位红军所
认同的理想抛头颅洒热血。
因为付出了太多的牺牲,因为在难以承载的牺牲中始终
保有理想和信念,所以,一切艰
难皆成为一个锻造。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在人类历史进程
中留下的是:坚定的信念,坚强的
意志以及无与伦比的勇敢。这些都是可以创造人类奇迹
的精神。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比世界上任何人都有理由读懂
中国工农红军所进行的长征。读
懂了长征,就会知道人类精神中的不屈与顽强是何等的伟
大;就会知道生命为什么历经苦难
与艰险依然能够拥有快乐和自信;
就会知道当一个人把个体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时,
天地将会多么广阔,生命
将会何等光荣。
”篇三:
《长征记》读书笔记
< br>
《长征记》读书笔记
贵州大学历史系·王忠培
《长征记》
作
者:
(古希腊)色诺芬
著,崔金戎
译
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北京)
出版时间:
1985
年
5
月第一版
字
< br>数:
153
千字
阅读时间:
2012
年
11
月
2
日第一次阅读,
2012
年
11
月
29
日第二次阅读,
2012
<
/p>
年
12
月
20<
/p>
日第三次阅读并撰写读书笔记。
本书作者色诺芬是古希腊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
也是军事家。本书记述了他随同
希腊十万雇佣军参加小居鲁士争夺波斯王位的战争经过,
并着重记述小居鲁士在战争中阵亡
后,希腊雇佣军由波斯腹地穿过美索不达米亚、亚美尼
亚进抵黑海南岸,撤回希腊的冒险远
征过程。
一、
主要人物
一)
色诺芬:
(xenophon,
约<
/p>
430-354bc)
,古希腊历史学家、作家。
二)
居鲁士:小居鲁士
kurush
(公元前
423
年以后
---
前
401
)波斯
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小亚细亚总督
,<
/p>
为大流士二世和王后帕里萨蒂斯的次子,
他是帕里萨
蒂斯的宠儿,母后希望他能代替兄长阿萨西斯继承王位。当大流
士二世决心继续对雅典进行战争并支持斯巴达人时,帕
里萨蒂斯劝说丈夫任命小居鲁士
为吕底亚、弗里吉亚和卡帕多西亚的总督,以及帝国驻小
亚细亚所有军队的总司令,小居鲁
士和斯巴达舰队统帅莱山德友好合作,打败了著名的变
色龙亚西比德,保证了斯巴达在伯罗
奔尼撒战争的最后胜利。
公元前
405
年大流士二世临终时,小
居鲁士被召回。公元前
404
年,当长兄阿萨西斯登上王位,称
阿尔塔薛西斯二世时,卡里亚总督提沙费尔尼斯指控小居
鲁士企图谋杀他的哥哥,但是由
于母后说请,小居鲁士被赦免,又回到原来总督的位子上。
复任后,他立即开始准备夺取
王位,聚集了大量的军队,公元前
401
年,小居鲁士从小亚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