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真题训练14 名著阅读(解析版)

绝世美人儿
507次浏览
2021年02月19日 03:2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19日发(作者:邮差)


专题


14


:名著阅读




2020


年高考】

< br>


一、



2020


年高考江苏卷】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br>




A

< br>.


《三国演义》中,刘备与陆逊在猇亭交战,诸葛亮得到消息后,令人迅速在鱼腹 浦摆下“八阵图”



后刘备战败,陆逊追击至此,为阵所困,可 见诸葛亮足智多谋。



B


< p>
《茶馆》中,常四爷在清朝灭亡后自谋生路,凭良心做事,却生活贫困,晚景凄凉,这说明一个动荡


的社会难以让普通人过上幸福的生活。



C



《边城》中,傩送二老一直喜欢老船夫的孙女翠翠,但因 为大老的意外身亡,他压抑自己



的内心,没有进一步向翠翠表白。



D



《哈姆莱特》中,奧菲利娅的哥哥雷欧提斯认为哈姆莱特地位 高贵,其意志并不属于他自己,因此在


去法国前叮嘱奥菲利娅不要轻信哈姆菜特的爱情盟 誓。



E



《 欧也妮·葛朗台》中,老葛朗台在弟弟去世后,为保全弟弟的名誉,按照弟弟来信的请求,给了夏


尔路费和一批货,让他远赴印度,接受锻炼。



【答案】


AE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名著阅读 的能力。名著阅读考查,考点大多落在主要人物、重要情节和主题理解上,能


力层级多为 “识记”


。理解时要结合作品具体的情节、人物性格以及作品的主题、情节、环境等。平 时一定


要熟读名著,对于大纲要求的篇目,有时间时反复读,只有熟到一定的程度,类似 题目才能应对自如。另


外,课下可以多读一些名著,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A


项,


“诸葛亮得到消息 后,令人迅速在鱼腹浦摆下‘八阵图’


”错误,八阵图是诸葛亮入川时早就摆下的。



E


项,


“老葛朗 台……给了夏尔路费和一批货”


错误,


偷换概念,


应该是欧也妮资助夏尔一笔钱。


“接受锻炼”


也不对 ,只是把他打发到印度去了。



故选


AE




二、



2020


年高考江苏卷】


简答题。




1



《红楼梦》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中,众人联句,起句为王熙凤所


作,她说,


“你们别笑话我,我只有一句粗话”



“就是‘一夜北风紧’



。请结合这句诗简析王熙凤的形象。



1




2< /p>



《社戏》开篇记述了“我”成年后在北京看戏的经历。北京看戏 给了“我”什么样的感受?以此


开篇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



1


)诗 句浅白,表明其学识浅薄;诗句能领起全篇,表明其聪明颖悟,有一定领导才能;诗句意


境肃杀,表明其心怀忧惧。




2


)第一问:嘈杂拥挤;感到无趣,不想再看中国戏。第二问:欲扬先抑,突出儿时看戏回忆的 温馨。



【解析】



【分析】



【详解】




1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分析能力。赏析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技巧:从掌握人物描写 的方法及作用入


手,赏析人物形象,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外貌、语、动作、神态、细节等。 从分析人物活动的环境入手,探


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形成的原因。从分析情节入手,把 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情


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 望的冲突以及因此引起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


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 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


物形象, 可以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从人物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人物性格,许多小说作品所提供的人物

< br>往往不止一个,这就要求我们准确分析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主次,从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中,把握< /p>


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5.


从分析小说的 主题入手,揣摩作者的评价。主题是小说的灵魂,小说的主题往往


是通过作品中人物的活 动体现出来的,因此通过分析小说的主题,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可以正确把握人


物的性 格特征。



题干为:


《红楼梦》第五十 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中,众人联句,起句为王熙凤所作,


她说,


“你们别笑话我,我只有一句粗话”



“就是‘一夜北风紧’



。请结合这句诗简析王熙凤的形象。< /p>



从诗句本身而言:浅白通俗易懂,可见王熙凤文化素养知识水平 浅陋;诗句中“夜”


“北风”


“紧”等词给

人肃杀冷寂的压抑感觉,表明王熙凤心怀忧惧压力满满。从猜灯谜活动而言,王熙凤作起句,有抛砖引玉


的效果,能领起后面内容,总领下文和全篇。从文如其人的角度而言,文字里传递了内心世界 和性格特征:


表明其身份地位以及智慧超凡情商极高的性格特点,个顶个不简单的姑娘们 面前故作谦虚低调,具有极强


的人际交往能力,又彰显了领导能力。



2


)本题考查创造性解读和个 性化阅读能力。具体而言属于对段落作用的赏析解读。要求立足自我,感悟


和体验文本, 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其实就是审美的过程,就是对生活重新


体验的过程,那么,不同的读者就会有不同的阅读感受。


“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是《考试大纲》中


最具开放性的一项考查。谈谈自己读相关句子的体会,即赏析词句段 ,答题思路——字面


+


中心,所谓“字



+


中心”指的是,先理解句子的字面意思,解释句中的关键词 语,连词成句


;


联系文章前后的内容来解释

2



句子,联系文章中心来理解句意,作者写文章的目的 是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说明一个道理,希望与我们


达到共鸣,我们要联系自己的生活, 来谈体会。方法


:


从文中理解,把文章中的这句话用最通俗的方 法再说


一遍,可以给这个句子换说法,也可以给这个句子作解释。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再 理解句子,说出自己的


看法,最后可以联系生活再说说。相关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p>


?


表达了什么感情


?(

< br>也可问你印象最深刻的


句子


)


相关的句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


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


题干为:


《社戏》开篇记述了“我”成年 后在北京看戏的经历。北京看戏给了“我”什么样的感受?以此开


篇有什么表达效果?< /p>



第一问属于内容主旨层面:先确定答题区间:民国元年我初到北 京的时候,当时一个朋友对我说,北京戏


最好,你不去见见世面么?我想,看戏是有味的 ,而况在北京呢。于是都兴致勃勃地跑到什么园,戏文已


经开场了,在外面也早听到冬冬 地响。我们挨进门,几个红的绿的在我的眼前一闪烁,便又看见戏台下满


是许多头,再定 神四面看,却见中间也还有几个空座,挤过去要坐时,又有人对我发议论,我因为耳朵已


经喤喤的响着了,用了心,才听到他是说‘有人,不行!



”< /p>


“我们退到后面,一个辫子很光的却来领我们到


了侧面,指出一个 地位来。这所谓地位者,原来是一条长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狭到四分之三,


他 的脚比我的下腿要长过三分之二。我先是没有爬上去的勇气,接着便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

< p>
骨悚然地走出了。



“走了许多路,忽听得我的朋 友的声音道,


‘究竟怎的?’我回过脸去,原来他也被我带


出来 了。他很诧异地说,


‘怎么总是走,不答应?’我说,


‘朋友, 对不起,我耳朵只在冬冬喤喤的响,并


没有听到你的话。




“后来我每一想到,便很以为奇怪,似乎这戏太不好,——否则便 是我近来在戏台下不


适于生存了。




然后抓关键词句提炼出作者的感受:从“我们挨进门,几个红的绿的在我的眼前一闪烁, 便又看见戏台下


满是许多头,再定神四面看,却见中间也还有几个空座,挤过去要坐时, 又有人对我发议论”中可见极端


的拥挤杂乱聒噪;


“我先是没有 爬上去的勇气,接着便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地走出了”


从中可见作者 感到无趣,不想再看中国戏。



第二问属于段落作用,侧重结构 和修辞特色:结合后文写社戏的好看,此处写在北京看戏的煎熬无趣感,


结构上前后对照 ,修辞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欲扬先抑,突出儿时看戏在我回忆中的温馨美好。



【点睛】



欲扬先抑,意思是要发扬、 要放开,先控制、压抑。也指一种写作手法,同“先抑后扬”


,先贬低后褒扬。


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欲扬先抑的“扬”


,是指褒扬、抬高。


“抑”


,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


某 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

< p>
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扬”和


“抑”


,在艺术上都是一种强调手段。运用这种方法,作者在构思与写作过程中,要注意抑扬前后应具有对


3



照性,而且大多是采用相反对立的形式构成对 照。另外,对于抑扬两者,不可等量齐观,而是应该重在后


扬。抑,起的是衬垫作用。这 里的比例、分量的掌握,只能通过自己不断的写作实践,去细细地体会、揣


摩。



三、



2020


年高考天津卷】


在某校读书交流活动中,有同学说“我就读不进《红 楼梦》



,有同学说“我就不


爱读《三 国演义》



,还有同学说“


《论语》读 起来才没劲呢”


。请针对此现象,任选上述三本书中的一本,


结 合小说情节或《论语》名句,谈谈如何“走进经典”


。要求


10 0


字左右。



【答案】


《红楼梦》中“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写出了宝钗的青春之美。大如团扇的一双 蝴蝶,引得宝钗取


出扇子,向草地下来扑。宝钗被蝴蝶引得蹑手蹑脚,香汗淋漓,娇喘细 细。这个情节里,宝钗不再是那个


稳重识大体的宝钗,而是呈现出女孩的青春之美。经典 里的艺术形象散发着恒久的艺术芬芳,值得我们去


探寻,去汲取其中的营养。

< p>


《论语》中


“不患人之不己知,


患不知人也”



大意是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要 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这段话是孔子传授给我们的为人处世之道,正因为知人不易,人们 不被理解或者被误解的情况就很普遍。


但是推己及人,君子更应该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 问题。经典给我们智慧。



《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在涿 郡张飞庄后那花开正盛的桃园,备下乌牛白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


结为异姓兄弟,不 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义薄云天的三兄弟在开满桃花的春天启动了


开 挂的人生。而“义”字几乎贯穿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经典离我们并不遥远。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 、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


的要求,如 本题“针对此现象,任选上述三本书中的一本,结合小说情节或《论语》名句,谈谈如何‘走

进经典’


。要求


100


字左右”< /p>


,第一点三本书确定了:


《红楼梦》


《三 国演义》


《论语》


,从中任取其一。选《红

楼梦》


《三国演义》


,要结合情节,选《论语》

< p>
,要结合其中的名句。写作的落脚点在“走进经典”



首先分析名著阅读存在的现象,如“读不进”


“不爱读”


“读起来没劲”


,之所以会如此,与书籍的特点有关,


如《红楼梦》


《三国演义》


,这两本大部头作品 ,情节复杂,人物众多,人物性格各异,如《论语》


,因为是


文 言文,所以存在语言上的障碍,同时《论语》中的语言非常精炼,语义丰富,需要学生耐下心来体会这

< p>
些名言的内涵。





4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