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3课《老人与海》课文预习及答案
-
【预】人教必修
3
第
3
课《老人与海》教学资料
一、认识作者
姓名
海明威
成就
美国作家和记者,被认为是
p>
20
世纪最著名的小
说家之一。
国别
美
海明威一
生中的感情错综复杂,先后结过四次婚,是美国“迷惘
的一代”作家中的
代表人物,作品中对人生、世界、社会都表现
出了迷茫和彷徨。
1961
年
7
月
2
日,海明威用猎枪结束了自己的
生平
生命,享年
62
岁。
195
3
年,他以《老人与海》一书获得普利策
简介
< br>
奖;
1954
年,
《老人与海》又为海明威夺得诺贝尔文学奖。
2001
年,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与《永别了,武器》两部作品被
美国现代图书馆列入
“
20
世纪中的
100
部最佳英文小说”中。
主要
《老人与海》及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
《丧钟为谁而鸣》<
/p>
《太阳照样升起》
作品
作品
海
明威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他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其作品语言朴实、直观,情感
风
格
含蓄蕴藉。
二、文本知识
1
.小说的分类
与短篇小说的“短”相对的,是长篇小说,它篇幅长,容量大,人物多,它能够表现某一个特
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
也能够描绘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
叙述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
例如
《水
< br>浒传》,反映了北宋末期官逼民反、农民揭竿起义的社会面貌,描绘了众多主要人物的不同形象。
《男生贾里》
贾里是个所谓“当代徐文长式的人物,专爱恶作剧”,
p>
他发誓要出名,成为校园的
“知
名人士”,
他的正当的,健康的欲求,往往以匪夷所思的奇特举动表现出来。为了出名他闹了不少
笑
话,但到了他并不想出名只是充溢着正义冲动时,倒真出名了,一夜间
成了与歹徒搏斗的
英雄,
倍受女同学的青睐。中篇小说介于长篇和短篇之间。
2.
《老人与海》故事梗概
古巴的一位老渔夫桑地亚哥已经连续
84
天没打
到鱼了。头
40
天还有个叫曼诺林的孩子和他一
起,
后来孩子的父母嫌老头
“背运”
< br>,
就叫孩子搭了别的船。
老人睡觉不像年轻时总梦见海浪
、
沙滩,
而常常梦见狮子。
第
85
天一大早,孩子为老人准备了沙丁鱼和鱼
食,送老人出海这天天气很好,老人决定到更远
的大海深处捕鱼。黎明时,他已在钓丝上
装上沙丁鱼,放到适当深处,让小船随海水漂流。
老鹰在上空
打着旋,老人把钓丝插到
1
英里深的海里。突然,看见伸在水面
上的绿色竿子急遽
地坠到水里,他知道,这是一条马
林鱼正吃钩
尖和钩把上的沙丁鱼。老人灵巧地握着钓丝,感到下
面的分量越来越重。中午时分,大鱼
终于上钩了,老人用双手拼命收着钓丝,但依然不能提上一英
寸,渔船和人都在水面慢慢
漂流。太阳落山了,大鱼依然未浮出水面,老人想:我拿它没有办法,
它拿我也没有办法
。
太阳又升起来了,鱼依然向北游。老人疲惫不堪,左手在抽
筋,他吃些生鱼以增加力量。鱼终
于跳出海面,比小船还长两英尺哩。老人放出更多的钓
丝,紧紧拽住,手已皮开肉绽,涌出鲜血。
第三天,大鱼开始打转,最后银花花的肚皮终
于翻出水面,老人使尽平生的力气把它杀死,并将它
绑在船边。那家伙足有
1500
磅,或许更重。
死鱼的血腥味引来了鲨鱼群,它们围着船打转。老人用鱼叉扎,用桨、舵柄、刀子等与鲨鱼拼
死搏斗他深信:
“人并不是为了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
/p>
”最终,鲨鱼吃掉
了他千辛万苦得来的大马林鱼的肉,仅仅留下一
副大鱼的骨架。
子夜时分,老人终于驶进小港,回到他的小茅
棚。天亮后,当人们对着那大鱼的骨架发出惊叹
的时候,曼诺林送来了热咖啡,并告诉老人,以后和他一起出
海。
路边的小茅棚里,老人又睡着了,他依旧脸朝下垂着,孩
子在一旁守护他。老人正梦见狮子。
3
.背景资料
《老人与海》这部小说是根据真人真事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海明威移居古巴,认识
< br>了老渔民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
1930
年,海明威乘
的船在暴风雨中遇难,富恩特斯搭救了海明威。
从此,海明威与富恩特斯结下了深厚的友
谊,并经常一起出海捕鱼。
1936
年,富恩特斯出海很远捕到了一条大鱼,但由于这条鱼太大,在海上拖了很长时间,结果
在归程中被鲨鱼袭击,回来时只剩下了一副骨架。海明威在《老爷》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通讯《在蓝
色的海洋上》报道这件事。当时这件事就给了海明威很深的触动,并觉察到它是很好的小说素材,
但却一直也没有机会动笔写它。
1950
年圣诞节后不久,海明威产生了极强的创作欲,在古巴哈瓦那郊区的别墅“观景社”,<
/p>
他开始动笔写《老人与海》
(
起初名为《
现有的海》
)
。到
1951
年
2
月
23
日就完成了初稿,前后仅
用了八周。
4
月份海明威把手稿送给去古巴访问他的友人们传阅,博得了一致的赞美。海明威本人
< br>也认为这是他“这一辈子所能写得最好的一部作品”。
4
.迷惘的一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它不是一个有组织、有
共同纲
领的团体。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着
海明威等人说:
“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
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
“迷悯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
称。“迷惘的一代”作家的共同点是厌恶帝国主义战争,却
又找不到
出路。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
他们大多是
20
岁左右的年轻人。
他们在美国政府“拯救世
界民主”口号的蛊惑下,怀着民主的理想,奔赴欧洲战场。他们目睹人类空前的大屠杀,发现战
争
远不是他们原来设想的那种英雄的事业,所谓“民主”、“光荣”、“牺牲”都是骗人
的东西。他
们在战争中经历了种种苦难,了解到普通兵士中间的反战情绪。这在他们心灵
中留下了无法医治的
创伤。他们的作品反映了这些思想感情。例如,约翰·多斯·帕索斯
的《三个士兵》
、爱·肯明斯的
《巨大的房间》
、
威廉·福克纳的《士兵的报酬》和《萨托里斯》
。海
明威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
作家。海明威当时对待战争的态度,象其他反战作家一样,
只限于厌恶、逃避与诅咒。他对战后的
和平生活也不抱希望,所以在作品中迷惘、悲观的
情绪较为浓厚。“迷惘的一代”不仅指参加过欧
洲大战的作家,也包括没有参加过战争、
但对前途感到迷悯和迟疑的
20
年代作家,例如司各特·菲
p>
茨杰拉尔德、托·斯·艾略特和托·马斯·沃尔夫等。“迷悯的一代”主要繁荣在
20
年代;
30
年
代以后,他们的创作倾向,包括海明威在内,都有了变化。
三、字词归纳
1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沮
丧(
)
撬
开(
)
豁
出去(
)
臭
迹(
)
.
.
.
.
鲭
鲨(<
/p>
)
舵
柄(
)
拽
掉(
)
桅
杆(
)
.
.
.
.
攮
p>
进(
)
上颚
(
)
白浪滔
天(
)
黏
液(
)
.
.
.
.
面包屑
(
)
榫
头(
)
报酬
(
)
蹂躏
(
)
.
.
.
.
攥
住(
)
刹
车(
)
脊鳍
(
)
残骸
(
)
.
.
.
.
胳
肢窝
(
)
绰
号(
)
模
样
(
)
吞噬
(
)
.
.
.
.
皮开肉绽
(
)
.
2
.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攮
(
)
:
.
榫
头(
)
:
.
吞噬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