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广东省高考满分作文

萌到你眼炸
608次浏览
2021年02月19日 03:4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19日发(作者:时尚潮流男装)

























2015


广东省高考满分作文






























1.


远近结合,感受自然


< p>
看春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然限于目力所及;通过电视,可知


全球天气, 却无观云之趣。观草木于林间,未必能道出花鸟之名;轻


点鼠标,可通知生物之属,却丢 失花果之清香、丛林之气息。自然似


乎很近,又似乎太远。




何不将远近之利相结合而感知自然呢?




在科技无比发达的今天,


人们可通过 无比便捷的信息技术来认识


世界,感知自然,这固然是好,然而却少了对行云流水、鸟语 花香的


切身感受。


而在古代,


人们只有 对自然的感知交流,


而不能完全理解


自然,认识自然。二者有其 利,亦有其弊,那么,就让我们合二者之


利,淋漓尽致地感知自然。



回溯古代,杜甫能体验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的气概;


李白能感受到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 br>猿猱欲度愁攀援”


的蜀山之险要;


苏轼有对长江“哀吾生 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赞叹,有“莫听穿


林打叶声,


何妨吟 啸且徐行”


的淋雨漫步之悠闲,


古人对自然有着无


比丰富的体验与感受,毕竟他们与天地伴,与日月行。然而,却缺乏


对自然的 深刻认识,


不能把握天地之属性,


世界之本原,


树木之纲属,


因而不能利用自然规律,以造福于人类,以改造自然。跟古人相比 ,


我们是有优势的,


我们可以利用完备的信息系统,

< p>
获知大自然的一切


信息,


能把握自然的本质及规律 ,


既可亲身自然,


又能了解有关于自


然 的一切,远近结合地感受自然之魅力。



再看现代,不少人仅仅满足于“数字自然”,缺少对大自然“身


临其境”

< p>
的感受,


难道


“百度网上动物园”


能体现鹰翔狼啸的气势么?


难道一张张图片能尽显花木之美?更难道那一段段生 硬的文字能描


述出长江之气势如虹?珠峰之直入云霄?现代人也许能说出很多关


于自然的一切,


然而当被问及草木之气味,


花鸟 之姿态时,


却哑口无


言。


那么,


让我们放下手机,


离开电脑,


走进大自然,< /p>


去亲自体验


“漠


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 啭黄鹂”的恬适,去感受“行到水穷处,坐


看云起时”的淡然……




大自然离我们很近,也很远,但我们可以利用既有方法和 手段,


拉近与大自然的距离。人们创造科技,可以利用其了解、改造自然,


但也不要忘了初始的方式,


最原真的体验,


将二者相 结合,


我们便能


真正感知自然,享受自然之美。




点评


:



这是一篇议论文。


作者根据考题材料 的内容,


认为直接体验自然


与运用现代科技间接感受自然两者各 有


“利弊”



前者离自然


“近”



但缺乏对自然的深刻认识;后者离自然“远 ”,不能“身临其境”的


感受,但可以认识自然的规律。因此作者主张取两者之“利”, 远近


相结合地感受自然。


围绕这一观点,


文章对现代科技背景下人们感受


自然和古人感受自然的方式进行了比较,


列举了杜甫、


李白、


苏轼等


古代诗人写景的诗说明古人对自然有更丰富的体验和感受,


离自然更

近,


但不能把握自然规律和本质;


而今人借助技术手段认识 自然的利


弊则与古人相反,


所以今人要取古人之长补自己的短,


全面感受自然。


文章立意切合材料内容,


中心观点明确,


思路较清楚。


但文章在论证

< br>自己的论点时,


把两种感受自然的方式等同于古人与今人对自然的感


受方式,


且完全否定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等,


太绝 对化了。


文章个


别句子有语病。(点评:蓬草)

































2.


感知自然需躬行



看着书本中神秘美丽的热带丛林,


抬头却只见钢铁森林的冷漠荒


凉;


向往电视里一望无际的蔚蓝海洋,


却不曾感觉过海 风的凉爽。



是否也曾这样,感觉自然很近,但又似从未如此遥 远?手机、电视、


鼠标拉近了我们与自然的距离,


但从那冷冻的 屏幕中,


我们终究无法


勾勒出自然的模样。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然而人们只看到了前半 句,却视


后半句为无物。


的确,


各种拍 摄工具的推陈出新,


令普罗大众都能从


荧屏中感知自然的美好。


然而人们却不知,


纸上得来终觉浅,


觉 知自


然需躬行!



< br>如不是苏轼亲临了壮阔的赤壁,


又怎能心生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的感慨?如不是 李白亲临庐山,


又怎能写出


“疑似银


河 落九天”


这般的千古绝句?如不是毛主席亲临自然,


又怎能抒发


“指


点江山,激昂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壮志?可见, 要想真正


体会自然、感知自然,光是从影视、文字间领会是不够的,唯有亲临

< p>
自然,才能于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之间,才能于云卷云舒、花败花开


寻得自 然的真谛。




然而,正如黑格尔所言 :存在即合理。电视、手机的存在也有其


积极意义。通过天气预报,人们可避开自然灾害 ;通过影视节目,人


们也可聆听鸟语、


细看花开。


然而依笔者之见,


这些感知自然的途径


并不是在倡导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而是映射出了人类控制甚至统治自


然的野心 。


为了拍摄野生动物,


人们干扰了正常的生态秩序;

< p>
为了人


类的利益,


人们预测甚至妄想改变天气,< /p>


这确是体现了人类科技进步


之快,


但同时 也违背了自古时起便存在的敬畏自然、


尊重自然的原则。


当自然 被装入了


“盒子”



自然的

< p>
“身躯”


离我们很近,


但自然的

< br>“心”


却离我们更远。




当下,人们想“看到”自然的需求已被科学技术满足,然而我们


感知 自然的期盼却是科技所无法满足的。那么,何不将“行万里路”


当成我们的新准则,去体 会黄山之奇、泰山之伟、长江之壮、大海之


阔?要想感知自然,诸君自请上路。




点评:




本文是一篇比较规范的议论文。作者从直接感知自然的角度入


笔,开篇灵活运用命题材料,在对比之中提出“觉知自然要躬行”的

观点,


审题准确,


立意鲜明


且易< /p>


“令普罗大众”


接受。


接着反向假设,< /p>


运用排比反问句式,


罗列苏轼、


李白、< /p>


毛主席等事例,


论据相对充实,


论证较为 有力。然后很有分寸地指出,光靠“影视、文字”感知自然


是不够的,

< br>“唯有亲临自然,才能寻得自然的真谛”,归因分析合理


到位。

< br>



更为可贵的是,


文章在


辨证地


肯定


“电视、


手机”


对感知自然


“有


积极意义”< /p>


的同时,


努力探究感知自然的意义所在,


揭示出人类妄想


“控制自然的野心”


及其导致了


“自然的心”


离我们越来越远的后果,


针砭时弊,引人 思考。




另外本文标题和观点皆化用 古诗,


简洁典雅又略有变化



标题用< /p>


“感知”,紧扣命题材料;论点用“觉知”,有些哲学意味,颇见匠


心。


结尾处,


“要感知自然,


诸君自 请上路”



呼告亲切,


嘱托殷殷。




尽管行文中有个别不当的用词和错别字 ,


三个史料也有排列顺序


欠妥的嫌疑,但瑕不掩瑜,本文仍然不 失为一篇优秀的考场急就章。


(点评:汉文)






















3.


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


< /p>


古谚有云: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是世代积累传承的< /p>


观天经验,


但看云卷云舒,


从微末中推测 天气变化,


是种享受与乐趣。


而回头开启电视,


世界范围内的天气预报映入眼帘。


两种感知自然的


途径 不同,


却无外乎为观得天气,


殊途同归。


自然并无需划分出


“近”


与“远”。




对于自然,人理应借助科学发明和经验去了解、通达宏观层面 ,


同时用细腻的心仔细体会和感受身边的微观自然之美,


方可达 成


“宏


通科学之道,


微感自然之美”< /p>


的境界,


实现人、


科学与自然最终的


“和


谐”。



< /p>


科学与自然从不曾分离。


从古代各种水利工具的发明应用到如今< /p>


发达的天气监测预报系统发展,


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进步一直 相


辅相成。


人之于自然,


甚为渺小,< /p>


人类没有能力一一亲自探寻自然的


所有奥秘,

因此自然似乎离人很远。


而科学应用,


正是解决人想在宏< /p>


观上更好了解自然的需求的有力工具。


通过电视,


人类可以


“足不出


户而知天下事”地获取天气信息、地 理资讯,增长了自然知识、弥补


了人自身能力和视野的局限。


同 时,


科学知识对人形成科学思想也大


有裨益。

< br>达尔文曾说,


他对自然的兴趣正是从前人的科学著作中萌生


的,


其中的科学理论,


如生物的纲目属种,

< br>都对他形成严谨的科学思


维产生巨大作用。


可见,


利用科学感知自然,


既便捷全面又有利于培


养 自然科学思维,正是“仰观宇宙之大”的好方法。





“俯察品类之盛”


则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 一。


人生于自然,


也归于自然。汉字“性”中由一人和一生构成 ,可见人性之真必然离


不开生态自然。中国古代有“生”的哲学,生生不息、物我一体是 古


代哲人们不竭的追求。


孟浩然、


王维 醉心于自然山水,


感受天光云影


之变,细观云过水动之美,创作 出“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样


反映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传世佳句。


人的生命,


融于自然生态,


同呼


吸、共命运。因而多留心身边微观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方可融入


自然,“微感自然 之美”。




中国儒家学说中重要的< /p>


“和谐”


思想,


要求各方面达成统一与协


调。


在当下,


人既不能肆意丢弃传统感 受自然的方式,


也无法抵抗科


技发展的潮流。因此,务必达成人 、科学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就像时


兴的观星活动,


利用高科技望 远镜观测遥远星体的人们,


也同时在夜


晚的山上感受凉风与蝉鸣 ,“信可乐也”!




宏通科学之道, 微感自然之美。人既与自然亲近、融入自然,又


可以更高的视角认识自然。心有宏观看待 自然的“猛虎”,亦可微观


细嗅身边的“蔷薇”。




点评:




文章紧扣材料,


提出现代人类当用科学认知与亲身体验二种方式


感知自然,具有辩证思维,故立意较高。




文章采用总


--


--


总的方式结构全篇,清晰又合理。文章在有限


篇幅内运用了自然、文学、文化等多学科的知识,内容充实。在表达


上 ,文章征引名谚、古典诗文,有效地增强了该文的表达效果。




此文章显示出了考生把握问题的一定思想深度、


较为广阔的知识


视野,以及较好的文字表达功底。当然,文章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如个别地方用词不够准确;


文化知识把握亦似是而非。


但对 于一篇高


中生的应考作文,自不可苛求。(点评:志扬)































4.


张开双臂,拥抱自然




“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现代社会,人们打开电视,便


可知明日天气;轻点鼠标,便一览生物种类。但朋友,可不可以暂时

放下手中的手机,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呢?



< p>
“每一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约翰



唐尼在《沉 思》中写道。


人类从远古的人猿走来,依自然而生,傍自然而活。可以说,我们,


便是大自然哺育的儿女,


大自然精妙的艺术品。


而工业革命以来,



技在人类与自然间筑起了一道墙,人与自 然似乎很“远”,但其实不


过一步之遥。




古人很早就开始拥抱自然,


为现代人 作出表率。


王维


“行到水穷


处,坐看云 起时”的悠闲令人赞叹;苏子“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


令人欣赏。即使是在现代,也有 千万“驴友”身体力行,感受祖国的


大好河山;村上春树通过日复一日的长跑从大自然中 汲取写作的灵


感。穿上跑鞋,不必带有过多烦虑,便可以跑步去拥抱自然;戴上耳


机,


不必在意世俗纷争,


自己便是自己世界里 的神。


只要我们有亲近


自然的心,那么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对 于我们真的不是一件难事。




拥抱自 然,为的是收获一份恬淡,感受一份幸福。看天光云影,


测阴晴雨雪,

< br>也不必在乎难逾目力所及,


因为目力所及之处,


即为风< /p>


光最美之地。登高远眺,一览纵山小的豪情,即为一种“小确幸”。


这种小小的确定的幸福,又哪能是独坐家中所能感到的呢?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