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广东省高考满分作文
-
2015
广东省高考满分作文
1.
远近结合,感受自然
看春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然限于目力所及;通过电视,可知
全球天气,
却无观云之趣。观草木于林间,未必能道出花鸟之名;轻
点鼠标,可通知生物之属,却丢
失花果之清香、丛林之气息。自然似
乎很近,又似乎太远。
何不将远近之利相结合而感知自然呢?
在科技无比发达的今天,
人们可通过
无比便捷的信息技术来认识
世界,感知自然,这固然是好,然而却少了对行云流水、鸟语
花香的
切身感受。
而在古代,
人们只有
对自然的感知交流,
而不能完全理解
自然,认识自然。二者有其
利,亦有其弊,那么,就让我们合二者之
利,淋漓尽致地感知自然。
回溯古代,杜甫能体验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的气概;
李白能感受到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 br>猿猱欲度愁攀援”
的蜀山之险要;
苏轼有对长江“哀吾生
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赞叹,有“莫听穿
林打叶声,
何妨吟
啸且徐行”
的淋雨漫步之悠闲,
古人对自然有着无
比丰富的体验与感受,毕竟他们与天地伴,与日月行。然而,却缺乏
对自然的
深刻认识,
不能把握天地之属性,
世界之本原,
树木之纲属,
因而不能利用自然规律,以造福于人类,以改造自然。跟古人相比
,
我们是有优势的,
我们可以利用完备的信息系统,
获知大自然的一切
信息,
能把握自然的本质及规律
,
既可亲身自然,
又能了解有关于自
然
的一切,远近结合地感受自然之魅力。
再看现代,不少人仅仅满足于“数字自然”,缺少对大自然“身
临其境”
的感受,
难道
“百度网上动物园”
能体现鹰翔狼啸的气势么?
难道一张张图片能尽显花木之美?更难道那一段段生
硬的文字能描
述出长江之气势如虹?珠峰之直入云霄?现代人也许能说出很多关
于自然的一切,
然而当被问及草木之气味,
花鸟
之姿态时,
却哑口无
言。
那么,
让我们放下手机,
离开电脑,
走进大自然,<
/p>
去亲自体验
“漠
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
啭黄鹂”的恬适,去感受“行到水穷处,坐
看云起时”的淡然……
大自然离我们很近,也很远,但我们可以利用既有方法和
手段,
拉近与大自然的距离。人们创造科技,可以利用其了解、改造自然,
但也不要忘了初始的方式,
最原真的体验,
将二者相
结合,
我们便能
真正感知自然,享受自然之美。
点评
:
这是一篇议论文。
作者根据考题材料
的内容,
认为直接体验自然
与运用现代科技间接感受自然两者各
有
“利弊”
,
前者离自然
“近”
,
但缺乏对自然的深刻认识;后者离自然“远
”,不能“身临其境”的
感受,但可以认识自然的规律。因此作者主张取两者之“利”,
远近
相结合地感受自然。
围绕这一观点,
文章对现代科技背景下人们感受
自然和古人感受自然的方式进行了比较,
列举了杜甫、
李白、
苏轼等
古代诗人写景的诗说明古人对自然有更丰富的体验和感受,
离自然更
近,
但不能把握自然规律和本质;
而今人借助技术手段认识
自然的利
弊则与古人相反,
所以今人要取古人之长补自己的短,
全面感受自然。
文章立意切合材料内容,
中心观点明确,
思路较清楚。
但文章在论证
< br>自己的论点时,
把两种感受自然的方式等同于古人与今人对自然的感
受方式,
且完全否定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等,
太绝
对化了。
文章个
别句子有语病。(点评:蓬草)
2.
感知自然需躬行
看着书本中神秘美丽的热带丛林,
抬头却只见钢铁森林的冷漠荒
凉;
向往电视里一望无际的蔚蓝海洋,
却不曾感觉过海
风的凉爽。
你
是否也曾这样,感觉自然很近,但又似从未如此遥
远?手机、电视、
鼠标拉近了我们与自然的距离,
但从那冷冻的
屏幕中,
我们终究无法
勾勒出自然的模样。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然而人们只看到了前半
句,却视
后半句为无物。
的确,
各种拍
摄工具的推陈出新,
令普罗大众都能从
荧屏中感知自然的美好。
然而人们却不知,
纸上得来终觉浅,
觉
知自
然需躬行!
< br>如不是苏轼亲临了壮阔的赤壁,
又怎能心生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的感慨?如不是
李白亲临庐山,
又怎能写出
“疑似银
河
落九天”
这般的千古绝句?如不是毛主席亲临自然,
又怎能抒发
“指
点江山,激昂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壮志?可见,
要想真正
体会自然、感知自然,光是从影视、文字间领会是不够的,唯有亲临
自然,才能于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之间,才能于云卷云舒、花败花开
寻得自
然的真谛。
然而,正如黑格尔所言
:存在即合理。电视、手机的存在也有其
积极意义。通过天气预报,人们可避开自然灾害
;通过影视节目,人
们也可聆听鸟语、
细看花开。
然而依笔者之见,
这些感知自然的途径
并不是在倡导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而是映射出了人类控制甚至统治自
然的野心
。
为了拍摄野生动物,
人们干扰了正常的生态秩序;
为了人
类的利益,
人们预测甚至妄想改变天气,<
/p>
这确是体现了人类科技进步
之快,
但同时
也违背了自古时起便存在的敬畏自然、
尊重自然的原则。
当自然
被装入了
“盒子”
,
自然的
“身躯”
离我们很近,
但自然的
< br>“心”
却离我们更远。
p>
当下,人们想“看到”自然的需求已被科学技术满足,然而我们
感知
自然的期盼却是科技所无法满足的。那么,何不将“行万里路”
当成我们的新准则,去体
会黄山之奇、泰山之伟、长江之壮、大海之
阔?要想感知自然,诸君自请上路。
点评:
本文是一篇比较规范的议论文。作者从直接感知自然的角度入
笔,开篇灵活运用命题材料,在对比之中提出“觉知自然要躬行”的
观点,
审题准确,
立意鲜明
且易<
/p>
“令普罗大众”
接受。
接着反向假设,<
/p>
运用排比反问句式,
罗列苏轼、
李白、<
/p>
毛主席等事例,
论据相对充实,
论证较为
有力。然后很有分寸地指出,光靠“影视、文字”感知自然
是不够的,
< br>“唯有亲临自然,才能寻得自然的真谛”,归因分析合理
到位。
< br>
更为可贵的是,
文章在
p>
辨证地
肯定
“电视、
手机”
对感知自然
“有
积极意义”<
/p>
的同时,
努力探究感知自然的意义所在,
揭示出人类妄想
“控制自然的野心”
及其导致了
“自然的心”
离我们越来越远的后果,
针砭时弊,引人
思考。
另外本文标题和观点皆化用
古诗,
简洁典雅又略有变化
。
标题用<
/p>
“感知”,紧扣命题材料;论点用“觉知”,有些哲学意味,颇见匠
心。
结尾处,
“要感知自然,
诸君自
请上路”
,
呼告亲切,
嘱托殷殷。
p>
尽管行文中有个别不当的用词和错别字
,
三个史料也有排列顺序
欠妥的嫌疑,但瑕不掩瑜,本文仍然不
失为一篇优秀的考场急就章。
(点评:汉文)
3.
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
<
/p>
古谚有云: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是世代积累传承的<
/p>
观天经验,
但看云卷云舒,
从微末中推测
天气变化,
是种享受与乐趣。
而回头开启电视,
世界范围内的天气预报映入眼帘。
两种感知自然的
途径
不同,
却无外乎为观得天气,
殊途同归。
自然并无需划分出
“近”
与“远”。
对于自然,人理应借助科学发明和经验去了解、通达宏观层面
,
同时用细腻的心仔细体会和感受身边的微观自然之美,
方可达
成
“宏
通科学之道,
微感自然之美”<
/p>
的境界,
实现人、
科学与自然最终的
p>
“和
谐”。
<
/p>
科学与自然从不曾分离。
从古代各种水利工具的发明应用到如今<
/p>
发达的天气监测预报系统发展,
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进步一直
相
辅相成。
人之于自然,
甚为渺小,<
/p>
人类没有能力一一亲自探寻自然的
所有奥秘,
因此自然似乎离人很远。
而科学应用,
正是解决人想在宏<
/p>
观上更好了解自然的需求的有力工具。
通过电视,
人类可以
“足不出
户而知天下事”地获取天气信息、地
理资讯,增长了自然知识、弥补
了人自身能力和视野的局限。
同
时,
科学知识对人形成科学思想也大
有裨益。
< br>达尔文曾说,
他对自然的兴趣正是从前人的科学著作中萌生
的,
其中的科学理论,
如生物的纲目属种,
< br>都对他形成严谨的科学思
维产生巨大作用。
可见,
利用科学感知自然,
既便捷全面又有利于培
养
自然科学思维,正是“仰观宇宙之大”的好方法。
而
“俯察品类之盛”
则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
一。
人生于自然,
也归于自然。汉字“性”中由一人和一生构成
,可见人性之真必然离
不开生态自然。中国古代有“生”的哲学,生生不息、物我一体是
古
代哲人们不竭的追求。
孟浩然、
王维
醉心于自然山水,
感受天光云影
之变,细观云过水动之美,创作
出“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样
反映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传世佳句。
人的生命,
融于自然生态,
同呼
吸、共命运。因而多留心身边微观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方可融入
自然,“微感自然
之美”。
中国儒家学说中重要的<
/p>
“和谐”
思想,
要求各方面达成统一与协
调。
在当下,
人既不能肆意丢弃传统感
受自然的方式,
也无法抵抗科
技发展的潮流。因此,务必达成人
、科学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就像时
兴的观星活动,
利用高科技望
远镜观测遥远星体的人们,
也同时在夜
晚的山上感受凉风与蝉鸣
,“信可乐也”!
宏通科学之道,
微感自然之美。人既与自然亲近、融入自然,又
可以更高的视角认识自然。心有宏观看待
自然的“猛虎”,亦可微观
细嗅身边的“蔷薇”。
点评:
文章紧扣材料,
提出现代人类当用科学认知与亲身体验二种方式
感知自然,具有辩证思维,故立意较高。
文章采用总
--
分
--
总的方式结构全篇,清晰又合理。文章在有限
篇幅内运用了自然、文学、文化等多学科的知识,内容充实。在表达
上
,文章征引名谚、古典诗文,有效地增强了该文的表达效果。
此文章显示出了考生把握问题的一定思想深度、
较为广阔的知识
视野,以及较好的文字表达功底。当然,文章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如个别地方用词不够准确;
文化知识把握亦似是而非。
但对
于一篇高
中生的应考作文,自不可苛求。(点评:志扬)
4.
张开双臂,拥抱自然
“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现代社会,人们打开电视,便
可知明日天气;轻点鼠标,便一览生物种类。但朋友,可不可以暂时
放下手中的手机,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呢?
“每一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约翰
▪
唐尼在《沉
思》中写道。
人类从远古的人猿走来,依自然而生,傍自然而活。可以说,我们,
便是大自然哺育的儿女,
大自然精妙的艺术品。
而工业革命以来,
科
技在人类与自然间筑起了一道墙,人与自
然似乎很“远”,但其实不
过一步之遥。
古人很早就开始拥抱自然,
为现代人
作出表率。
王维
“行到水穷
处,坐看云
起时”的悠闲令人赞叹;苏子“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
令人欣赏。即使是在现代,也有
千万“驴友”身体力行,感受祖国的
大好河山;村上春树通过日复一日的长跑从大自然中
汲取写作的灵
感。穿上跑鞋,不必带有过多烦虑,便可以跑步去拥抱自然;戴上耳
机,
不必在意世俗纷争,
自己便是自己世界里
的神。
只要我们有亲近
自然的心,那么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对
于我们真的不是一件难事。
拥抱自
然,为的是收获一份恬淡,感受一份幸福。看天光云影,
测阴晴雨雪,
< br>也不必在乎难逾目力所及,
因为目力所及之处,
即为风<
/p>
光最美之地。登高远眺,一览纵山小的豪情,即为一种“小确幸”。
这种小小的确定的幸福,又哪能是独坐家中所能感到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