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本学校中小学音乐课程安排内容

余年寄山水
607次浏览
2021年02月19日 04:2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19日发(作者:乡村同志)





战后初期,


日本根据美国占领军对日方针的基本精神和广大国民关于实行教育民主化的

< br>要求,


废除了战前以军国主义为中心的教育体制,


进行了 继明治维新以后两次大的教育改革,


史称第二次、


第三次教育改 革。


在战后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中,


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改革作为教


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一、


19 47


年新设社会科,排除军国主义思想教育内容,是德育课程一次根本性的变革。





早在


1871


年,日本明治政府统一全国的学制,《学制》中规定的《修身科 》是日本近


代教育中首次出现的道德教育课程。


虽然修身科的内 容随着历代朝野的更替和政治形势的变


化而不断变化,但它作为一门德育课程一直沿袭下 来。





1 947


年,日本先后颁布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推出了以教育民主化为< /p>


目标的新的中小学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对中小学课程进行了一次 全面的改革。


根据新的教


学大纲的规定,小学设国语、社会、数 学、理科、音乐、图画手工、家政、体育等八个学科


和自由研究。这个课程设置同战前相 比,


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取消修身、地理、历史三个学


科,新设 社会科。社会科不是随意把战前的历史、地理、修身等科合并而成,而是以青少年


的现实 社会问题为中心,


为求扩大并加深青少年的社会经验,


涉及到学 校、


家庭及其以外的


对青少年教育的一切活动。


社会科虽然不是专门进行道德教育的一门学科,


但实际上它承担


了战后初期日本有计划地系统地进行道德教育的任务。





1949


年,由文部省编写的《民主主义》一书(初三和高一的教科书)中有这样的一段


话:


“过去日本的教育往往服从于中央政府的命令。„„尤其是,通过错误的历史教育,迫


使学生相信日本是‘神国’,甚至迫使学校导入军事训练。„„通过由政府歪曲的历史的教


育,


日本逐渐形成了以太平洋战争为顶峰的一大悲剧”



这清楚地表明了二战前日本教育的


军国主义性质。


战后初期新设的社会科取消了战前充斥在有关学科课程中的军国主义、

< br>极端


国家主义方面的思想和内容,


注入了民主主义的教育 因素。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社会科的设


置可以说是战后初期日本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项积极成果。





二、


1958


年设置专门的道德课,是战后日本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一个转折点。





1953



8


月,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提出了关于改善社会科特别是地理 、历史、道德教


育的咨询报告,提出了“要明确社会对道德教育应负的责任”,要求在初 中重点讲授地理、


历史(特别是日本史),在高中考虑设置伦理、哲学科目等,在社会上 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1958



10< /p>


月,


文部省全面修订教学大纲,


特别设置 了道德教育的时间。


1960


年,高中的社

会科进一步分化为“伦理、社会”这样的科目,是初中、小学的道德课在高中的翻版。





特设道德课的目的是培养尊重 人的精神,


造就致力于创造富有特色的文化、


和平、

< p>
民主、


对国际社会做贡献的日本人。这门课程把关心个性的完善等西方资产 阶级伦理思想摆在首


位,


但基本思想仍没离开儒家的伦理道德以 及宣扬日本民族优越的神道教理论。


尽管在当时


对专门的道德课 的设置颇有争议,


但这次课程改革确立了道德课在中小学教育体系中作为独


立课程的地位,道德教育不再依附或从属某一学科,从“教学以外的活动”中分离出来,而

< p>
成为一个专门的独立的领域,


从而使日本中小学课程结构由学科课程、


德育课程和活动课程


三大板块所构成,一直沿袭至今。





< br>三、


1977


年颁发《中(小)学德育课教学大纲》,标 志着德育课程设置的规范化。




< /p>


1977


年至


1978

< br>年,文部省相继颁布了《小学学习指导要领》、《初中学习指导要领》


和《高中学 习指导要领》,


这是日本规范中小学教育内容的法规性文件,


从 法规上确立了道


德教育和特别活动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197 7



7


月,文部省还颁布了《日本小学 道德课


教学大纲》和《日本中学道德课教学大纲》。它根据《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 法》所制


定的根本精神,


确立了道德教育的目标和中小学道德课 教学内容。


其中小学的德育内容由三


个方面

28


个德目构成。即:





1.


关于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行为规范 ,


包括


3


项:


尊重生命和健康安全,


礼貌与遵守时间,


钱物的使用;





2.

< p>
关于个人的生活态度,包括


12


项:自主自律,自 由与责任,明朗与诚实,正义与勇


气,克服困难,反省、节制,爱护自然,虔敬,重视个 性,进取心,合理的态度、追求真理,


创新精神;





3.


关于 在社会生活中的态度,包括


13


项:热情、同情,尊敬、感谢, 信赖、合作,公


正、公平,宽容,遵守纪律,权利与义务,勤劳,社会公德,家庭生活, 热爱学校,爱国心


与乡土爱,国际理解与人类和平。





此外,


日 本中小学道德课教育大纲还对教育计划的制定和内容的处理提出了要求,


如制

< p>
定教育计划时,


要考虑与各年级、


各学科以及各种 课外活动的道德教育之间的联系;


为了提


高德育效果,必须加强 与家庭、社会之间的一些理解,谋求相互间的联系与合作。





这次课程改革特别是《中(小)学德育课教学大纲》的颁发, 使中小学德育课程向规范


化、


序列化、


制度化方面迈进了一大步。


它进一步确立了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概念非常明确、


具体,


并且贴 近于现实生活,


与日本价值观念相符合的态


度、习惯和行为可以 通过学校德育课得到灌输。





四、


1989


年中小学课程改革中加强道德 教育成为改革的重点。





1987



12


月,日 本临教审和教育课程审议会提出了“关于改善教育课程标准”的咨询


报告,


对加强道德教育提出五点建议:


①明确不同学校阶段道德教育的重点;


②通过整个学


校活动进行道德教育;


③为充实 中小学的道德教育,


奖励使用适当的补充教材;


④从加强道


德教育的角度出发,


加强校长、


教导主任对 道德教育的指导,


加强有经验的教师对其他教师


的指导,以加强 校内指导体制;


⑤为提高教师的道德教育指导能力,在师资培养阶段,

< br>设法


改善道德教育授业科目的内容。据此,在


1989< /p>



2


月日本文部省公布的新的教学大纲中 ,


加强道德教育、


个性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

< br>重视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以及尊重文化传统态度


的培养,


成为这次课程改革的指导方针。


为了加强幼儿教育和中小学的衔接,

第一次对幼儿


园、


小学和初中、


高 中的教学大纲一起修订,


由重视智育转向重视德育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突

< br>出特点。





这次课程改革在德育方面的主要变化有:


废止了小学低年级的理科和社会科,< /p>


新设生活


科;为使高中教育多样化,高中把社会科重组为地理、历 史和公民科,


公民科是对高中学生



进 行道德教育的一门主要课程。


更重要的是,


这次德育课程的改革 考虑到中小学生道德发展


阶段的差异性,


德育内容也进行了相应 的调整,从关于自身;


关于与他人的关系;


关于与自

< p>
然的关系;


关于个人、


社会和国家的关系等四个方 面重新组合道德教育内容。


小学分低、


中、

高三个年级分别指导学习


14


项、


18


项、


22


项德育内容。初中由以前 的


16


项调整为


22

< br>项,


内容如下:





1.


关于自身,

包括①良好的生活习惯,


②坚强的意志,


③自主性和责任感 ,


④探索真理,


⑤发展个性;





2.


关于 与他人的关系,包括①礼节与言行举止,②体贴别人,


③相互依赖,④健康的异


性观,⑤宽容与谦虚;





3.


关于与自然的关系,包括①热爱 自然,②尊重生命,③人类爱;





4.


关于个人、


社会和国家的关系,< /p>


包括①热爱集体与履行职责,


②义务与公德,

③正义,


④勤劳与奉献,⑤热爱家庭、孝敬父母,⑥尊师爱校,⑦乡土爱,⑧爱国心 ,⑨世界和平。





日本的高中未设道德课,


其道德教育是通过学校所有教育活动进行,

< p>
尤其是通过


“特别


活动”的课外学习室活动”和“ 公民”教学科目的“现代社会”、“伦理”科目进行。高中


生的服务性体验学习,主要通 过“特别活动”的学校例行活动和俱乐部活动进行。









纵观战后日本中小学德育课程的几次改革,自


1947


年颁发新的教学大纲以后,几乎是


每隔


10


年修订一次,其间也不乏一些小的变化,但其重视学校德育的趋向 是一致的。战后


日本学校德育课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它反映的仍然是统治阶级的政 治思想和道德观


念。可以说,日本不断改革德育课程体系的过程,


也是他们不断强化道德教育的过程。


日本


中小学德育课程在不 断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下几个基本特色。





一、学校德育课程中体现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





日本有重视道德教育的传统。自< /p>


1868


年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学校德育及其课程的改


革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


它有其深厚的历史根源和发展基础。


封建神道教、


武士道精


神和儒家的伦理道德 思想作为社会的意识形态,


对日本社会的政治、


经济、


文化及学校教育


有着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


贯穿 于日本整个道德教育的历史进程,


特别是儒家的伦理道德思


想在 日本文化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直影响到近代和现代。





明治维新以后,

< br>为实现富国强兵和推进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服务,


“和魂洋才”

成为道德


教育的指导思想。所谓“和魂洋才”,简言之就是东洋精神(道德),西洋 技术(艺术),


或者说是日本的民族精神和西洋的科学技术相结合,其宗旨是在坚持日本 固有的传统道德、


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吸收西方近代以来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并为其所 用。


1890


年日本天


皇颁布的


《教育敕语》


重申日本教育目标是培养天皇忠顺的臣民和父辈的孝子,


重视富国强


兵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强调以患孝、慈悲、忠实、 守法等作为道德教育的内容,它把儒家


的忠孝仁义思想和博爱、


遵法等近代资产阶级的道德规范以及军国主义、


国家主义伦理结合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