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震,给了我们哪些深刻的启示?
-
日本地震,给了我们哪些深刻的启示?
随着日
本国地震引起海啸造成重大灾难的发生,世界再次将地震这个沉重的话题摆在了人们的面前。
日本在防震救灾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1
、日本高度重视防震救灾教育,着力提升民众的防震救灾意识
、知识和技能。地震来临时,这些意
识、知识和技能在自救互救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就启示我们,减轻地震灾害,必须在加强预防上
下功夫,把强化防震救灾教育作为首
要任务,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防震意识和能力。
如在日本的公
共场所随处可见醒目的地震避难通道指示牌、紧急避难说明书,上面详细说明了避难通
道
和避难常识。这说明日本的防震救灾教育已无处不在、深入人心。
一是全民教育。
每年
9
月
1
日是日本防灾日,
8
月
30
日至
9
月
5
日是日本防灾周。
在防灾日和防灾
周,
日本各行各业都要进行各种形式的防震演习,不仅使民众增强了防震意识,而且使他
们掌握了防震知识和
技能。
二是学校
教育。日本的成功做法就是从小培养孩子的防震救灾意识和技能。日本的小学每月都要进行
防震演习,以便小学生在真正遭遇地震时不但不慌乱,而且懂得如何规避和救助。
<
/p>
三是地震体验。日本全国各地设有许多体验中心,免费向市民开放。中心内有模拟地震的震
动平台和
模拟火灾现场的烟雾走廊,供市民亲身体验
6
级地震的状态。在京都市民防灾训练中心,我们看到前来参
观和接受防灾
教育的人群络绎不绝。
正是在这种经常性和专业化的教育之下
,日本民众的防震意识已经渗透到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比
如,家里稍高一些的家具,
为了防止它们在地震时倒下来砸伤人,都有专门把这些家具与墙壁或天花板固
定的装置。
摆放的音响、电视或容易损坏的工艺品等,在其四角都有可以专门固定防滑的胶皮垫。与此同
时,日本民众的防震技能明显增强,自救和互救水平不断提高。在
1995
年
1
月
17
日的阪神大地震中,约
80%
的生还者是被当地民
众而不是后来赶到的专业救援人员从废墟中救出的。
2
、日本与中国一样
,
也有
有备无患
这个成语。在应对地震灾
害方面
,
日本人是真正做到了
有备
从
而最大限度地实
现了
无患
。这
次汶川大地震,既有
无备有患
的悲剧,也有
有备无患
的奇迹。被网民
称为
< br>史上最牛校长
的叶志平,是四川安县桑枣中学校长。学校
所在的安县紧临地震最为惨烈的北川,在
这次地震中,附近学校人员伤亡惨重,但是该校
师生却无一伤亡。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该校长担心教
学楼的质量不高,每学期都要在
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的演习,提高了全校师生的防震救灾意识和紧急逃
生技能。
当然,
与这样的个案相比,
我们的防震救灾教
育相当薄弱,
全覆盖、
专业化的教育体系远未形成。
我们应该牢记惨痛的教训,切实加强防震救灾教育,使防震救灾知识和技能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 ,切
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救和互救能力。
3
、日本高度重视提升建筑抗震能力,强力推行建筑物抗震标准,充分发挥新技术在
建筑物抗震中的
作用,大大降低了建筑物倒塌所造成的人员伤亡。这就启示我们,减轻地
震灾害,必须在建筑抗震上下功
夫,把提升建筑物抗震能力作为重要任务,有效控制建筑
物倒塌带来的严重威胁。
据了解,日本在历次地震中人员
伤亡总数的
95%
以上是由房屋倒塌造成的。近一个世纪以来,
日本一
直高度重视建筑物的防震抗震功能,并为此进行了不懈努力。
4
、重视校舍抗震。日本防震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
p>
学校是第一避难所
,所有的房子都可以倒,学
校的房子不能倒,
要求以
学生的生命维系着国家未来
为最高原则,
加强房屋抗震性。
1995
年阪神大地震,
日本政府开始实施
校舍补强计划
。根据这一计划,全国各中小学校全面进行一次抗
震检查,对不符合最
新抗震要求(抗震要求为
7
级)的学校立即进行补强施工。在日本这些年来发生的多次地震灾害中,最后
不
会倒塌的建筑物中必有学校。
据媒体报道,
< br>在汶川大地震中,
死亡和失踪人数将近
9
万。
这其中,
大部分是由于建筑物倒塌造成的。
尤其是不少教学楼在这次地震中倒塌,
造成了大量师生的伤亡,
给我们留下了惨痛的教训。
这就启示我们,
加
强防震救灾工作,必须切实提高并严格执行建筑物的抗震标准,尤其要加强对学校校舍安全性的检查和
评估,切实提高学校校舍的抗震能力。
5
、日本高度重视避难设施建设,建立了完备的避难场所,预备了充足的避难物资,开发了实用的
避
难工具,为民众避难和政府救援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这就启示我们,减轻地震灾害,必
须在紧急避险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