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丑对照原则

别妄想泡我
545次浏览
2021年02月19日 05:2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19日发(作者: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




在十九世纪群星灿烂的法国文坛,


维克多·


雨果可以说是最璀璨的一颗明星。


他是 伟大


的诗人,声名卓著的剧作家、小说家,又是法国烂漫主义文学运动的旗手和领袖。< /p>


被人们称


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巴黎圣母院》


是雨果第一部引起轰动效 应的烂漫派小说,


他处处体现了雨果所倡导的


“美丑对照”原则 。书中的人物和事件,即使源于现实生活,也被大大的夸张和强化了,在


作者的浓墨重彩 之下,


构成一幅幅绚丽而奇异的画面,


形成尖锐的,

< p>
甚至是难以置信的善与


恶、


美与丑的对比。


下面,


我就以


《巴黎圣母院》为例,


简单阐述雨果的


“美丑对照”


原则。

< p>


《巴黎圣母院》


的情节始终围绕三个人展开:< /p>


善良美丽的波希米亚少女爱斯梅拉达,



忍虚伪的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


弗罗洛和外表丑陋、


内心崇高的 敲钟人伽西莫多。


小说中的


反叛者吉卜赛女郎爱斯美拉达和面容 丑陋的残疾人伽西莫多是作为真正的美的化身展现在


读者面前的,


而人们在副主教弗罗洛和贵族军人弗比斯身上看到的则是残酷、


空虚的心灵和


罪恶的情欲。


作者将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动丰富的戏剧性场面有机地连缀 起来,


使这部小说


具有浓烈的烂漫主义色彩和很强的可读性。< /p>



波希米亚少女爱斯梅拉达是巴黎流浪人的宠儿,


靠街头卖艺为生。


她天真纯洁,


富于同


情心,


乐于救助人。


因为不忍心看见一个无辜者被处死 ,


她接受诗人甘果瓦做自己名义上的


丈夫,

以保全他的生命;


看见伽西莫多在烈日下受鞭刑,


只有她会 同情怜悯,把水送到因口


渴而呼喊的敲钟人的唇边。这样一个心地高贵的女孩,竟被教会 、法庭诬蔑为



女巫






人犯

< br>”


,并被判处绞刑。作者把这个人物塑造成美与善的化身,让她心灵的美与外在的 美完


全统一,以引起读者对她的无限同情,从而产生对封建教会及王权的强烈愤恨。



弗罗洛表面上道貌岸然,


过着清苦禁欲的 修行生活,


而内心却渴求淫乐,


对世俗的享受

< br>充满妒羡。自私、阴险、为满足自己的欲念不择手段:他指使伽西莫多劫持爱斯梅拉达;得


不到爱斯梅拉达的爱情便想将她置于死地。


他煽动宗教狂热,

< br>制造迷信,


散布对波希米亚人


的偏见,

< br>伙同检察官残害人民。


他是宗教伪善和恶势力的代表。


然 而作者在刻画这个人物时,


即把他看做是罪人同时又是中世纪禁欲主义的牺牲品。



而伽西莫多,这个驼背、独眼、又聋又跛的畸形人,从小受到世人的 歧视与欺凌。在爱


斯梅拉达那里,


他第一次体验到人心的温暖,


这个外表粗俗野蛮的怪人,


从此便将自己全部

< br>的生命和热情寄托在爱斯梅拉达的身上,


可以为她赴汤蹈火,

可以为了她的幸福牺牲自己的


一切。


他爱慕爱斯梅拉达,< /p>


但完全不同于副主教那种邪恶的占有欲和花花公子弗比斯的逢场


作 戏,他对爱斯梅拉达怀着一种混合着感激、同情和尊重的柔情,一种无私的,永恒的、高


贵质朴的爱。



从小的方面来看,每个情节都体现出美丑原则, 例如卡西莫多因奉副主教弗罗洛的命去


抢爱斯梅拉达而被抓起来在广场上受刑这一幕时就 有几处对照:



1


、围观人态度和爱斯 梅哈尔达态度的对比:在烈日下的耻辱柱上受刑时,围观的人对


伽西莫多多方讥讽,百般 折磨,对他“水”的请求不但不予理睬,还极尽挖苦之能事,甚至


投掷一些杂物来羞辱他 ,


连他一向敬如父亲的主教克洛德也离他而去,


这让受刑的伽西 莫多


更加绝望和愤恨。然而爱斯梅拉尔达不计夜里抢劫过她的旧怨,以德报怨,


手捧水壶,


把清


凉甘甜的水送给口渴难耐的他喝 。美丑对照,尽显了人性的美好和丑恶。



2

< br>、伽西莫多的内心揣测和爱斯梅拉达的真正行动的对比。当围观的人对伽西莫多百般


羞辱和谩骂时,


爱斯梅拉达走了上来,他毫不怀疑,这个吉卜赛姑娘也来报仇,也像其 他人


一样来揍他。因此,


他表现出极度的愤怒,连气都透不过来 ,


恨不得一下子能把耻辱柱的台


子震塌。


可爱斯梅拉达却一言不发,


默默走近那个扭动着身子妄图避开她的罪人,


然后从腰


带上解下一个水壶,


轻轻地把水壶送到那可 怜人干裂的嘴唇边。


美丑对照,


恶在善的面前黯


然失色。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