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四年级下册鸡兔同笼教学设计
-
《鸡兔同笼》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教科书
103-104
页内容及相
关练习。
【教材分析】
“
鸡兔同笼
”
问题是我国
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解决这类问
题的方法包括:列表
法、假设法、方程法等。教材把这一问题安排在四年级,学生还没有学
过方程,因此这里
主要引导学生通过猜测、列表、假设等方法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猜测、
有序思考及逻辑
推理的能力
,
体会假设法的一般性。在解决
“
鸡兔同笼
”
问题时,学生选用哪
种方法均可,不强求用某一种方法。
【学情分析】
“
鸡兔同笼
”
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数学趣题,容易激发学生的
探究兴趣。
“
列表法
”
是学生比较
容易接受的,也就是通过有序猜测和计算得出结论,
“
假设法
”
对学生来说比较陌
生,教学中
要抓住其特点,
讲解算理,让学生逐步掌握,
根据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拓宽学生思
维。
【教学建议】
1
、教学中要注意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
2
、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3<
/p>
、介绍有关鸡兔同笼问题的
“
趣解
”
,既激发学习的兴趣,又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
【教学目标】
1
、了解
“
鸡兔同笼
”
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
p>
、经历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列表法、假设法等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
p>
过程中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3
、了解
“
鸡兔同笼
”
问题解决的多种有趣方法,
体验问题解决方法多样化。
【教学重点】
经历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
掌握运用列表法、
假设法解
决
“
鸡兔同笼
”
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假设法,能运用假设法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今天老师想给同学们
介绍一部
1500
年前的数学名著
《孙
子算经》
,
你们想了解吗?里面记载
着
许多有趣的数学名题,其中有这样一道题,请看屏幕:
(课件出示以下情境图)
师:你能说说这道题是什么意思吗?(说明:雉指鸡)让学生说说题意
,然后出示:笼子里
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
35
个头,从下面数,有
94
只脚,鸡和兔各有几
只?这就是
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历史趣题
“
鸡兔同笼
”
问题。
(板书课题)
p>
有的同学已经在计算了,说说看鸡有多少只?兔有多少只?
<
/p>
【设计意图】
结合课件呈现的情境图谈话引入,
< br>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让我们
的学生感受到
我国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
同时在学生猜测得不到正确结果的情况下,
< br>激发学
生的探究兴趣,为下一环节引导学生经历
“
化繁为简
”
的解题策略做好铺垫。
二、新知探究。
(一)感受化繁为简的必要性。
刚才
大家猜了好几组数据,
但是我们验证后发现都不对,
为什么这么
多人都没有猜对呢?
(数
太大了)你们觉得什么情况下能够猜对
?(数小一些)
那咱们就换一道数小一些的。
(课件出示例
1
)
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
8
个头;
从下面数,有
26
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二)自主尝试解决问题。
我
们一起来看看在同一个笼子里的鸡和兔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数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