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 展示课教学设计及点评

温柔似野鬼°
842次浏览
2021年02月19日 06:5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19日发(作者:袜子)




第十一届初中青年数学教师优


秀课展示与培训活动教学设计









课题:


5.1


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五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5.1


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




一、教学内容及其解析



1.


教学内容



本节是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第一节,本节内容安排


1


个课时


.


具体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对实际问 题的分析,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模型思想,同


时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 等概念


.


2.


内容解析





本节既是一元一次方程的延续


,


又是进一步学习本章后续内容


(解二元一 次方程组、


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确定一次 函数表达


式、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前提,同时也是学习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知识的一个 重要基


础,因此本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

列方程(组)解应用题是联系实际的重要方面,突


显了方程作为一种数学模型的重要 特征,这既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载体,也是培


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良好题 材


.


基于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理解的基础上,本节从实际问题 出发,通过类比完成概念


的归纳,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突出强调建模思想,展现方 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


关系的有效模型


.

因此,确定本节的


教学重点


是: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 次方程组


及其解等概念



进一步体会方 程的模型思想


.


二、教学目标及其解析



课程标准对本 节的具体要求是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能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

程,体会模型思想,建立符号意识


.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 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并会解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从而初步理解化未知为已


知和化复杂问题为简单问题的化归思想


.


发展灵活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良好的数学 应用意识


.


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节的教学目 标如下:



1.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 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



.



2


)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等概念

< br>,


会判断一组数是不是二


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 p>
.


2.


目标解析



达成目标(


1


)的标志是学生能够从贴近生 活的现实情境中分析数量关系,通过设



未知数,建立方程模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的教学中,学生能够自主思考,完善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


.


达成目标(


2


)的标志是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


,会判断一组数是不是二元 一次方


程组的解


.


提高对“元”和“次 ”的认识,同时逐步培养了类比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


三、学生学情分析



1.


学生已有的基础



学生在七年级已学过一元一次方程,已理解“元”和“次”的含义,经历过由具体


问题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初步感受了方程的模型作用,并积累了利用方程解决


实际问题的经验


.


2.


学生面临的问题



要想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需引导学生发现新方程,归纳有关新概念


,


使学生逐


步建立方程的知识体系


.

< p>
学生可能对应用题有畏难心理,


觉得找等量关系很困难

.


但本节


所涉及的实际问题均为学生所熟悉的情境


,


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

也容易建立相应的


数学模型


,


这一 困难便可消除


.


但对学生来说,对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理解 是有难度


的,尤其是对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理解,这一点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消除


.


因此,本节


课的


教 学难点


是:对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理解


.


为突破难点,我首先引导学生分析同一


字母所代表的含义,再通过列举数值、填表等活 动,使难点分散


.


四、教学策略分析



1.


“鸡兔同笼”是学生熟知的贯穿于小学、初中的一道经典问 题,学生能很轻松地


用算术、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甚至有的同学可以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 ,用这个问题引出


课题自然、流畅


.


有 趣的“谁的包裹多”和贴近生活的“公园门票”问题,学生很容易


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 程,体会方程的模型思想,同时也为后续相关概念的探究提供了


素材

.




2.

本节二元一次方程概念中同样有“元”和“次”的含义,教学中我让学生类比一


元一 次方程,采用自主探究和小组交流的方式,对所列方程特征进行观察、比较,从而


归纳出 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


3.


基于学生 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解,并积累了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本节


引导学生从实际问 题出发,设计以下问题:



1


)观察所 列方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2


) 两个方程中未知数的含义是否分别相同?(


3


)能否找到满足方 程的一组未知数的



?



4


)能否找到同时满足两个方程的一组未知数的值?通过“问题串”的探究, 归纳


出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等概念


.


4.


对于学优生在小组讨论中,集思广益,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出本节 的重点概念;对


于学困生主要采取提出质疑、同学互解,达到理解概念的目的

< p>
.


5.


对不同层次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培 养学优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


.


同时,使学困生在问题消除后,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习兴趣


.


真正实


现了让不同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


.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问题:我国古算名题:



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



这个问题,你见过吗?




学生活动




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后书写解题过程,投影展示、学生讲解


.



设计意图




以经典的古算题“鸡兔同笼”拉开了本节的序曲


.


引入学生熟知的情境,可以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


.


学生可能用小学的算术方法、


七年级的一元一次方程


.


如果学生没有列


出二元的,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问题中有几个未知量、几个等量关系,进而引导


学生设两个未知数,列出二元的方程


.


如果有 的学生已经列出二元的,通过两种方程的


比较,引发思考,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出章标题< /p>


.


通过回忆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内容(定


义、解法、应用)


,提出这一章也要学习上述内容,这节课先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从< /p>


而佷自然地导入课题


.


(二)探究新知,形成概念



探究活动


1


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情境


1





教师活动




一头老牛和一匹小马驮着包裹吃力地行走着,老牛喘着气吃力地说:

“累死我了”



小马说:


“你还累 ,这么大的个,才比我多驮


2



.


”老牛气不过地说:


“哼,我从你背


上拿来 一个,我的包裹就是你的


2


倍!



,小马天


真而不信地说:


“真的?!


”它们各驮了


多少包裹呢?



问题:这个问题要求几个量?



教师注 意引导学生根据老牛和小马的对话,探索出其中的等量关系,依据等量关系


列出含有未知 数的方程


.



学生活动




学生先独立思考,代表发言


.


学生: 设老牛驮了


x


个包裹,小马驮了


y


个包裹


.


老牛驮的包裹数比小马驮的多


2


个,可列方程:


x



方程:


x



1



2



设 计意图





y



2


,若老牛从小马背上拿来


1


个包裹,就是小马的两倍,可列



y



1



.



以生动有趣的老牛、小马的对话引入,可以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生活


中无处不在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再次经历建模的过程


.


情境


2:



教师活动




昨天,我们


8


个人去红山公园玩,买门 票共花了


34



.

每张成人票


5


元,每张儿童



3



.


到底去了几 个成人、几个儿童呢?



问题:这个问题要求几个量?




学生活动




学生先独立思考,代表发言


.


学生: 设去了


x


个成人,


y

< br>个儿童


.


根据题意得,


x




设计意图




以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列出含有两个


未知数的方程,


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模型思想,< /p>


同时为后续关于二元一次方程的讨论提供


了素材

< br>.


在问题情境中,如果有学生认为用一元一次方程也可以解答,教师要肯定其做 法,


并将答案保留下来,放到第二节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法的学习中去,让学生更有学习的 好


奇心与积极性


.



教师活动




y



8


,


5


x



3


y



34


.

< p>


2


x



4


y



94

< br>;




< p>
















x< /p>



y



35



x



y



2


,


x



1



2

< br>(


y



1


);



x



y



8


,


5


x



3


y



34


.



这些方程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学生活动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所列方程的特征,类比一元




一次方程,归纳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



设计意图




由数学情境挖掘数学本质属性,去掉问题背景,发现所列方程的共性,归纳出二元


一次方程的概念,即


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


1


的方程叫做二


元一次方程

< p>
.


教师引导学生剖析概念中的关键词,体会“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


,进一


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



教师活动




练习:下列方程是二元一次方程吗?为什么?




1



x


y



z



8



3



2


a



3


b



13




2



x



5




6



x


2



y



7




4



xy



y



6




5



7


x



6


y



4



16



1



7


< br>


y



9



x



学生活动



学生独立思考,回归概念,作出判断


.


【设计意图】



进一步巩固对二元一次 方程概念的理解


.


提高对“元”和“次”的认识


.



教师活动




上面的方程


x




学生活动



学生思考后回答


x



y

< p>
的含义分别相同


,


并指出分别代表什么含义


.



教师活动




y



8


,


5


x



3


y



34


中的


x


含义相同吗?


y


呢?



x



y


的含义分别相同,因而


x



y


必须同时满足这两个方程,把它们用大括号联


-


-


-


-


-


-


-


-